糖尿病筛查范文
糖尿病筛查范文(精选9篇)
糖尿病筛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 在该院检验科进行妊娠糖尿病产前筛查的孕产妇中, 随机选取2000 例孕产妇进行研究, 年龄分布于20~37 岁之间, 年龄的平均值为 (29.67±6.34) 岁, 孕产妇的孕周为27~30 周, 平均孕周为 (28.54±1.07) 周, 其中有1347 例初产妇、653 例经产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宫内胎儿为单胎;③孕周为26~30 周;④一般资料完整, 配合度较高。
排除标准:①年龄不足18 岁;②多胎妊娠;③母婴血型不合, 存在新生儿溶血病风险;④合并严重疾病, 如高血压、内分泌疾病、肝肾疾病等;⑤孕前存在糖尿病史, 且服用影响葡萄糖代谢的药物;⑥一般资料欠缺。
1.3 诊断标准
筛查阳性即任意时刻血糖值大于7.8 mmol/L的孕产妇, 可分为糖耐量异常和妊娠期糖尿病:①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值为6.1~7.0 mmol/L, 或餐后2 h血糖值大于7.8 mmol/L, 小于11.1 mmol/L。 ②糖尿病: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如患者满足以下3 条中的任意2 条, 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 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 mmol/L[1]。
1.4 研究方法
这2000 例孕产妇均进行妊娠糖尿病产前筛查, 先采取1 h 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进行筛查, 孕产妇无需保持空腹状态, 给予孕产妇浓度为25%的葡萄糖溶液200 m L口服, 1 h后采集孕产妇的肘静脉血进行血糖测定, 对血糖值大于7.8 mmol/L (即存在糖耐量异常的筛查阳性) 的孕产妇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采集孕产妇空腹状态时的肘静脉血液, 给予受检者250 m L葡萄糖溶液口服, 在2 h后再次采集肘静脉血液, 检测期间应禁食禁饮、禁止剧烈运动, 将血液样本置入抗凝试管中轻轻摇匀, 放置于4 ℃环境下保存, 在3 h内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检测。 统计2000 例孕产妇中妊娠糖尿病的阳性例数, 并收集筛查阳性孕产妇和筛查阴性孕产妇的一般资料、 疾病家族史、 个人习惯、疾病状态等信息, 将其录入至Excel表格中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
1.5 统计方法
在SPSS17.0 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显著 (P<0.05) 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妊娠糖尿病筛查结果
进行妊娠糖尿病产前筛查的2000 例孕产妇中, 有20 例孕产妇被筛查出妊娠糖尿病阳性, 其筛查阳性率为1%, 其中有18 例孕产妇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 2 例患者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筛查阴性有1980 例孕产妇, 其血糖值均≤7.8 mmol/L。
2.2 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较大、妊娠前BMI体质量指数较高、妊娠期体重增加幅度较高、吸烟、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具体如表1、表2 所示。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2],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约有1%~14%的孕产妇会在妊娠期间患有糖尿病[3]。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处于妊娠期这一特殊的生理时期, 其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均出现较大的改变[4], 加上糖尿病是一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的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妊娠不利结局发生率远远高于健康孕产妇, 不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5,6]。 对妊娠期糖尿病及高风险孕产妇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诊断, 是减少妊娠不利结局的关键[7]。 因此, 有必要在产前对孕产妇进行糖尿病筛查, 并对其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筛查结果及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以减少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
该次研究为了探讨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 特选取2000 例进行妊娠糖尿病筛查的孕产妇进行研究, 对这2000 例孕产妇进行妊娠糖尿病筛查, 有20例孕产妇被检出血糖水平过高, 筛查阳性率为1%。 根据筛查结果, 对筛查阳性孕产妇和筛查阴性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家族史、疾病状态、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较大、 妊娠前BMI体质量指数较高、妊娠期体重增加幅度较高、吸烟、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的产妇其妊娠风险较大, 机体生理状态不佳[8];妊娠前BMI指数过高, 妊娠期体重增幅较高, 这类孕产妇其血管中脂质沉积较多, 血流阻力增大, 葡萄糖代谢出现紊乱[9];吸烟的孕产妇受到尼古丁影响, 其血液黏稠度较高; 而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和合并妊高征的孕产妇其本身存在糖尿病高危风险[10]。
综上所述, 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与孕产妇的年龄、妊娠前BMI指数、妊娠期体重增加幅度、吸烟、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关, 妊娠前及妊娠期间应尽量规避这些危险因素, 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有利于避免妊娠不利结局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赖丽萍, 陆泽元, 邵豪, 等.妊娠糖尿病筛查与诊断的现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30 (3) :180-182.
[2]Gbl CS, Bozkurt L, Rivic P, et al.A two-step screening algorithm including fasting plasma glucose measurement and a risk estimation model is an accurate strategy for detec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ologia: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iabetes and Metabolism=Orga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 2012, 55 (12) :3173-3181.
[4]吴芬英, 李媛, 孟杨南, 等.两种妊娠糖尿病筛查方法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 25 (2) :244-245, 246.
[5]张小平, 余海珍, 付超, 等.1 849例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临床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9 (4) :59-61.
[6]李雪姣, 陈淑琴, 祁珮, 等.基于IADPSG新诊断标准的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58 (38) :65-67.
[7]于文春, 洪伟.天津市部分城区3906名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20 (2) :118-119.
[8]刁文丽, 李志勤, 于丽娅, 等.辽宁省农村孕妇妊娠糖尿病筛查阳性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9) :3309-3310.
[9]Buckley BS, Harreiter J, Damm P, etal.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Europe:Prevalence, current screening practice and barriers to screening.A review[J].Diabetic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 2012, 29 (7) :844-854.
孕期糖尿病筛查的临床意义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2 764例 (妊娠24~28周) , 年龄20~48岁, 平均 (31.28±5.26) 岁, 其中25~30岁 (1 858例) 占67.22%, 初产妇 (257例) 占9.30%, 经产妇 (2 507例) 占90.70%。
1.2 方法
1.2.1 50 g糖筛查 (GCT) 方法
将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水中, 在空腹情况下5 min内喝完, 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 喝完后1 h取静脉血查血糖值。
1.2.2 GDM诊断标准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妇产科学第六版教材GDM的诊断标准:空腹及服糖1、2、3 h血糖分别不超过5.6、10.3、8.6、6.7 mmol/L, 若1项超过正常值即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2项或以上超过正常值则诊断为GDM。
1.2.3 糖耐量 (OGTT) 试验对象
GCT筛查结果≥7.8 mmol/L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CTT) , 以明确诊断。GCT筛查结果≥11.1 mmol/L, 而空腹血糖正常者, 需做OGTT。
1.2.4 OGTT方法
前3天正常饮食, 每日碳水化合物保持在150~200 g以下, 禁食8~14 h后空腹取血, 查血糖值, 再将75 g葡萄糖加在300 ml水中, 5 min内喝完, 自喝完后1、2、3 h分别取静脉血查血糖值。
1.2.5 OGTT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5.6 mmol/L;喝完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3 h, 6.7 mmol/L。以上有2项超过标准即可诊断为异常。
1.2.6 孕期糖尿病 (GDM) 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即可诊断: (1) 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 (2) OGTT四项值中至少有2项达到或超过标准; (3) GCT筛查结果≥11.1 mmol/L, 空腹血糖≥5.8 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双人独立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核对,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DM发病率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筛查孕妇2 764例, GCT阳性283例, 阳性率为10.24%。283例进一步做OGTT筛查, 确诊GDM 97例 (GDM组) , 占3.51%。此外, 笔者从GCT阴性孕妇2 481例中随机抽取了97例作为对照组。
2.2 GDM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GDM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 GDM发病率明显增加。
2.3 两组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GDM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93.81%和54.64%, GD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01) ;两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而两组妊娠内胆汁淤积证 (ICP) 、羊水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GDM是孕期发生的多因素、多阶段的且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 具有鲜明的时间特征。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但自从胰岛素问世之后, GDM的预后明显得到改善, 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靶细胞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障碍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有关[3]。由于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的GMD孕妇无临床症状, 易导致漏诊、误诊, 对母婴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孕妇进行早期GDM的筛查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中, GDM的发病率为3.51%, 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也表明, 孕妇年龄大是GDM的高危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大, GDM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据报道, 35岁以上的孕妇筛查异常是25岁孕妇的2.45倍, GDM发生率是其5.50倍[4]。本研究中, 25岁以下孕妇GDM的发生率是2.06%, 而35岁以上孕妇GDM的发病率达到4.69%, 是25岁以下孕妇GDM发生率的2.28倍, 比文献报道略低, 可能是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GDM可导致广泛的血管病变, 使小血管内皮细胞增厚及管腔变窄, 组织供血不足, 从而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5]。大多数研究提示, GDM孕妇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的比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而在本研究中, GDM组的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为13.40%, 而对照组为5.15%, 低于GDM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5) , 但差异不甚明显, 可能与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建议增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显示, 两组ICP与羊水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是由于GDM组孕妇诊断孕周早, 给予了及时的治疗, 血糖控制相对较好, 导致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GDM本身并非剖宫产指征, 除非有产科指征, 但由于GDM导致微血管发生病变, 增加了顺产的风险性, 出于安全起见, 一般建议考虑剖宫产, 以增加母婴安全性。同其他文献报道一致, 本研究中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综上所述, 我国GDM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严重危害我国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而对GDM进行早期筛查, 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可有效降低GDM的发病率, 改善GDM的预后, 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我市孕期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探讨开展孕期糖尿病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2 764例进行常规的GCT和OGTT筛查, 对筛查出孕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及时干预。结果:GCT阳性283例, 阳性率为10.24%, 进一步做OGTT, 确诊GDM 97例, 检出率为3.51%;孕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而有明显的增高趋势, 可引起各种妊娠合并症, 对母婴的危害极大。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明显改善孕期糖尿病的预后, 因此, 开展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可预防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妊娠合并症的发生, 对保证母婴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孕期糖尿病,糖筛查,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0-l52.
[2]吴胜利, 漆衍, 吴婵玉.1015例孕妇糖代谢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57-58.
[3]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98-705.
[4]Chuang CH, Hsiao MH, Chui CH, et al.Kawasaki disease in infantsthree months of age or younger[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6, 39 (5) :378-391.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情况调查 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肥胖;患病率;筛查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21-02
Community survey of high risk group of diabetes screening
ZHAO Xia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ongtang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Jiangbei District of Ningbo City, Ningbo 315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creen community high risk group of diabetes, to detect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atients. Methods Questionnaire for already existing directly to a resid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es - related diagnosis, no clinical symptoms of diabetes are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isk factor score for high risk population. Review direct measurement of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stage 2 hour blood glucose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 blood glucose valu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60~69 years crowd, ranked second in elderly patients over 70 years old. Ob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new total number of 16.4%. Average fasting glucose of obesity than non-obese populatio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new total of 16.73%. Hypertension in fasting blood glucose averages higher than non -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Gend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lood sugar level. Conclusion By screening can help us detect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atients,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in blood glucose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population, is the focus of our future work guide objects.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Prevalence; Screening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有可能使病情逆转,因此,社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至关重要,我社区于2009年1月~2011年5月间对常住居民进行了筛查,现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们对我社区常住居民1 261人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对被调查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所调查人群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标准[2]为:年龄≥45岁且体力活动较少者;BMI≥24且既往有糖耐量异常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者;既往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疾病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期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
1.2 调查方法
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3]。筛查过程分为初筛、复查、登记管理等步骤。初筛时我科医生向社区居民宣传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标准,居民根据情况自愿进行登记。对愿意参加筛查的居民发放知情通知书并核实情况后进行高危筛查。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居民直接进行相关诊断,无糖尿病临床症状的高危人群则进行问卷调查及危险因素计分,若累计危险因素记分超过22分则进入复查阶段。复查阶段直接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或进行糖耐量实验。对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建卡随访管理。随访时间为每半年1次。
1.3 观察指标
调查的指标包括不同性别患者的人数、血糖平均值、年龄、各种病史人数、血压、肥胖人数、糖耐量异常人数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人群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1 261名居民接受了调查,年龄26~92岁,平均(61.26±5.35)岁。其中男性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5±1.32)mmol/L,女性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91±1.26)mmol/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45,P > 0.05)。既往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者352例,既往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389例。所有被调查居民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35.58±13.23)mm Hg,舒张压平均值为(85.26±7.16)mm Hg。既往有糖耐量异常者143例。
2.2 各年龄段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岁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位居第二。在60~69岁的居民中,糖尿病患者共86例。糖耐量异常患者141例。经计算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12±1.75)mmol/L,60岁以下平均(5.19±1.33)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6,P < 0.05)。
2.3 肥胖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42%(207/1261)。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13±1.54)mmol/L,非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66±1.21)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高血压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
高血压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73%(211/1261)。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06±1.47)mmol/L,非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为(5.69±1.15)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到2025年全球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33亿,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此持续增长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4]。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为糖尿病患者;曾患妊娠高血糖的人群;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人群;既往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和血液高黏稠度的患者;长期吸烟;长期高热量摄入、肥胖或超重者,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中老年人;长期使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等均属于高危人群[5]。因此,尽早确定糖尿病危险人群、早期诊断糖尿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未发展成糖尿病的人群来说十分重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岁的人群中,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位居第二。肥胖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42%(207/1 261)。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高于非肥胖人群。高血压人群中糖尿病新患者占总人数的16.73%。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高于非高血压人群。性别对血糖的高低没有明显影响。
肥胖人群及高血压人群的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患者平时缺乏锻炼、活动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报道称[6],降低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值,并能帮助控制血压。因此,对于糖尿病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争取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对患者进行宣教,鼓励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结构。国际糖尿病联盟等机构提出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应进行3~5次。但是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膳食的摄入要制定个体化的食谱,既满足人体热量需求又不至摄入糖分太多。对于已经登记的糖尿病高危患者我们已经设立了管理卡,对他们定期随访并给予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6-28.
[2]李锐,卢伟,贾伟平,等. 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现状调查[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675-1680.
[3]张敏. 加强社区营养教育的重要性[J]. 社区医学杂志,2003,1(3):37.
[4]李岩,赵冬,王薇,等.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应用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比较[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83-87.
[5]Alberti K,Zimmet P,Shaw J.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aconsensus on type 2 diabetes prevention[J]. Diabetic Medicine,2007,24(5):451-463.
[6]Coviello AD,Legro RS,Dunaif A. Adolescent girl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androgen levels independent of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2):393-395.
(收稿日期:2012-01-16)
3145例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在我所建卡人群中自愿接受50 g葡萄糖筛查、孕周为24~28周的3 145例孕妇, 年龄21~40岁, 平均28.07岁;产次0~3次。
1.2 方法
将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水中, 5 min内饮完, 从开始服糖计时, 1 h后抽取静脉血测血糖值, 血糖值≥7.8 mmol/L进一步行75 g OGTT。行OGTT试验时需要禁食8~12 h。方法:将75 g葡萄糖溶于400 ml水中, 5 min内饮完, 测空腹、1 h、2 h、3 h静脉血糖值, 正常值分别为5.6、10.3、8.6、6.7 mmol/L, 有2次或2次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为GDM, 仅1次高于正常值为糖耐量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 145例孕妇平均年龄28.07岁, 经产妇23例, 初产妇3 122例;年龄最大40岁, 最小21岁;50 g葡萄糖筛查中577例异常, 其中, 7.8 mmol/L≤血糖≤11.1 mmol/L 560例, 占7.81%;血糖≥11.2 mmol/L 17例, 占4.54%;血糖<7.8 mmol/L 2 568人, 占81.65%。50 g糖筛查异常577例行75 g OGTT试验, 其中, 糖耐量异常61例, 妊娠期糖尿病51例。
2.2 不同血糖筛查值与糖耐量异常的关系
经χ2检验, 50 g葡萄糖筛查的血糖值与糖耐量异常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在50 g葡萄糖筛查血糖为7.8~11.1 mmol/L的560例中, 59例为糖耐量异常, 46例为妊娠期糖尿病, 在血糖≥11.2 mmol/L的17例中, 2例为糖耐量异常, 5例为GDM, 这与文献报道的50 g糖筛查血糖≥11.2 mmol/L是GDM的可能性极大相一致[1]。
2.3 糖耐量异常值与抽血时间的关系
见表2、3。
3 讨论
3.1 50 g葡萄糖筛查的意义
在妊娠早中期, 胎儿从母体摄取葡萄糖增加;胎盘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能刺激胰腺B细胞增殖分泌, 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血中胰岛素随孕周增加而升高;孕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及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减少, 造成肾排糖增加, 故而孕妇血浆葡萄糖随妊娠进展而降低, 空腹血糖约降低10%。而GDM孕妇和糖耐量异常的孕妇常无明显症状, 空腹血糖有时可以正常, 容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 给母婴带来危害。在孕24~26周常规开展50 g葡萄糖筛查, 可以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 加以早期干预治疗、指导保健, 可改善母儿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50 g葡萄糖筛查的阳性率达18.346%。
经χ2检验, 目前尚不能确定抽血时间与糖耐量异常的关系 (P>0.05) 。
经χ2检验, 目前尚不能确定抽血时间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P>0.05) 。
3.2 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指导
我所自2007年以来开展50 g葡萄糖筛查, 我们把工作从早孕做起, 利用孕妇学校对广大孕妇进行孕期知识普及, 其中就有《孕期营养》, 强调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 每日饮食量和种类参照孕期“九个一”标准执行。
对在孕24~28周筛查出的糖耐量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包括50 g葡萄糖筛查异常而糖耐量正常的孕妇进行分类干预指导。首先是心理指导, 利用孕妇学校开放的一些专题课沙龙如《血糖高了怎么办?》、《你的体重增加得快吗?》, 通过孕妇与孕妇之间的沟通以及老师的讲解, 消除孕妇心理的恐惧、焦虑情绪, 增强自信。其次是饮食指导, 每天补充钙剂1.0~1.2 g﹑叶酸0.4~0.8 mg、铁剂15 mg, 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的热量分配:蛋白质占20%, 碳水化合物占40%, 脂肪占30%~40%, 整个孕期的体重增加不超过10 kg。第三是适当的运动, 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血糖的利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2]。一般不主张运动时间过长, 一般1.5 h左右, 对有先兆流产和妊娠合并症的孕妇不宜运动。第四是药物治疗, 对GDM孕妇均要专科就诊, 需要胰岛素治疗, 在专科治疗及上级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由于有75%~80%的GDM患者仅需要控制饮食量与食物的种类即可维持血糖值在正常范围[3], 对于这部分GDM孕妇加强产前检查, 妊娠中期每2周行1次产前检查, 孕32周每周检查1次。
3.3 加强血糖监测
对于GDM患者每天监测空腹和餐后2 h血糖, 稳定控制后可适当延长抽血间隔时间, 并且定期查肾功能。
3.4 加强对胎儿的监测
由于GDM对胎儿的影响, 在孕中期行B超检查排除胎儿畸形, 加强对胎儿发育情况及胎盘功能情况的监测, 防止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的发生。
3.5 产后随访
GDM患者中1/2将在未来的20年内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4,5,6,7]。对空腹血糖正常的GDM孕妇, 应于产后6~12周行OGTT复查, 异常者转专科治疗, 正常者每年查1次血糖。
75 g OGTT试验需在空腹12 h后抽静脉血进行空腹、1 h、2 h、3 h的血糖值测定, 由于孕妇这一时期心理比较焦虑、脆弱, 出现部分孕妇依从性差、不配合抽血的情况, 临床上是否有减少抽血次数又不影响结果的方法, 或手指末梢血糖值能否代替静脉血糖值, 希望有关专家指教。
摘要:目的:探讨孕24~28周行50g葡萄糖筛查在发现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及妊娠期糖尿病中的意义。方法:本组3145例孕24~28周的孕妇行50g葡萄糖筛查, 血糖值≥7.8mmol/L者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3145例患者中, 577例50g葡萄糖筛查结果异常, 50g葡萄糖筛查的阳性率为18.346%;50g葡萄糖筛查异常577例行75gOGTT试验, 其中, 糖耐量异常61例, 妊娠期糖尿病51例。结论:对孕24~28周的孕妇常规进行50g葡萄糖筛查, 能及时发现糖耐量异常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糖耐量异常及妊娠期糖尿病者早期即进行分类干预指导, 可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50g葡萄糖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干预指导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0.
[2]李玉秀.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的临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8, 4 (2) :8-10.
[3]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5.
[4]袁晖, 刘力华, 冯卫彤.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其相关因素[J].广东医学, 2004, 25 (5) :78-79.
[5]时春艳, 杨慧霞, 董悦, 等.对8665例孕妇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3) :56-57.
[6]章小维, 周世梅, 陈新, 等.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与妊娠结局[J].中华围生医学杂志, 2005, 8 (1) :38-39.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之后4年期间在人民医院住院的3000多位孕妇进行检查,发现有936例出现血糖异常情况,发生率几乎达到了一半,包括50 g糖筛查试验阳性(50 g阳性)292例为A组,糖耐量低减(IGT)92例为B组,GDM84例为C组。三组孕妇的年龄、胎产次、孕周和体重指数(BM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 方 法 与诊断标准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者不但要考虑到妊娠期的糖尿因素,还应当进一步进行糖筛查以及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测定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者,诊断糖尿病。糖筛查试验被检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50 g。糖筛查试验:50 g葡萄糖溶于200 m L水中,5 min内服完, 其后1 h血糖≥7.8 mmol/L为糖筛查阳性,应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再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12 h后 ,口服葡萄糖75 g,其正常上限为:空腹5.6 mmol/L,1 h10.3 mmol/L,2 h8.6 mmol/L,3 h 6.7 mmol/L, 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比正常值要高 ,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表现。如果说只有一项的话,是糖耐量不正常的表现。
1.3 统计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 治疗情况 比 较
见表1。
经2年经饮食治疗936例,其中794例达到理想控制范围,总有效率为92.97%,而各组有效率不同,其中A组为98.26%,B组为85.00%,C组为78.33%,GDM约有30%需在饮食疗法基础上加用其它治疗,与文献报道相似。该院经饮食疗法血糖控制良好的孕妇中,说明饮食处方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如果说在治疗一周之后没有办法对血糖进行控制的话,就应当辅助胰岛素治疗或者说运动治疗的方法。
2.2 不同 胎 体重与 分 娩 方式 的关 系
将不同胎体重分组以观察对分娩方式的影响:胎体重≥4000 g其自然分娩率仅8.77%,难产率达91.%,提示巨大儿使难产率显著升高(P<0.01)。
3 讨论
3.1 饮食 管 理 治疗
GDM的方法 ,对于一切在孕期血糖异常的人出现胎儿偏大或者体重增加的人都能够进行具体的饮食治疗方法。
3.2 饮食 治疗 与运 动 锻炼相 结合
对于GDM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利用运动锻炼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是血糖逐渐正常。运动治疗适用于经饮食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且无心血管疾病、无先兆早产及产前出血迹象,其体温及心率均于正常范围的孕妇。
3.3 GDM 者的 终 止 妊娠 时 间 与方 式
糖尿病筛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8年在我所行围产保健并自愿接受糖尿病筛查的孕妇2 951例, 并按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采用统一方式专人进行调查。
1.2 方法及诊断标准
筛查时间:孕早期常规检测空腹血糖, 孕24~28周行50g葡萄糖筛查试验 (GCT) , GCT阳性者再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未确诊GDM者于32~34周重复OGTT。筛查方法:GCT指将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 5min内饮完, 自饮第一口葡萄糖水开始计时, 1h后准时抽取静脉血测≥7.8mmol/L为异常;OGTT指禁食12h后查空腹血糖, 然后将75g葡萄糖溶于400ml水中, 5min内喝完, 于服糖水后1、2、3h分别抽取静脉血测血糖值, 其标准值为空腹5.6mmol/L, 1h10.3mmol/L, 2h8.6mmol/L, 3h 6.7mmol/L。GDM、GIGT诊断标准: (1) 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 (2) 任何一次血糖≥11.2mmol/L, 且再测空腹血糖≥5.8mmol/L; (3) OGTT其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符合以上任何一点为GDM, OGTT仅一项异常即诊断为GIGT。
2 结果
2.1 筛查结果
2005-2008年共有2 951例孕妇接受糖筛查, 确诊为GDM者70例, 占2.37%, 诊断为GIGT者94例, 占3.19%, OGTT异常者164例 (GDM+GIGT) , 占5.56%, 筛查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结果见表1。
2.2 OGTT异常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164例异常者中16例发生巨大胎儿, 妊高征24例, 胎儿窘迫8例, 无其它并发症出现。
2.3 饮食控制、降糖治疗结局
OGTT异常的164例孕妇均实施了控制饮食, 并定期进行餐后血糖监测, 效果较为明显, 无一例使用降糖药物, 产时并发症也较少发生。
3 讨论
3.1 妊娠期糖筛查的意义
临床上绝大多数的GDM及GIGT 的孕妇无临床症状, 导致漏诊或确诊较晚而发生对母儿的影响。因此, 对孕妇进行早期筛查妊娠糖尿病并选择最好的筛查方法、时间及诊断标准, 以便及早确诊GDM及GIGT, 减少漏诊。目前大多数地区或医院仍以空腹血糖或尿糖来判断是否有糖尿病, 但是由于孕期胎盘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刺激胰腺的β细胞增殖和分泌, 导致血中胰岛素增加, 并且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 出现空腹低血糖, 孕12 周达最低水平并以此水平达到分娩。另外, 孕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减少, 造成肾糖阈降低, 所以通过这两项指标来判断糖代谢异常易致漏诊或误诊。而每个孕妇进行OGTT 确诊试验则可造成孕妇不必要的痛苦。50g糖筛查试验安全简便, 孕妇比较容易接受且费用不高, 可做到对所有孕妇进行筛查并可作为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据报道, 糖筛查预测GDM的敏感性可达90%, 因为孕中晚期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于24~28周时快速上升, 在32~34周达到高峰, 此时胰岛素抵抗作用最强, 所以应在24~28 周时进行糖筛查。另外,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应于首诊、24~28周、32~34周均进行糖筛查, 对筛查阳性者再通过OGTT确诊, 以及时诊断GDM及GIGT。
3.2 GIGT对母儿的影响
GDM对母儿的影响已被人们所重视, 且由于加强了围生期的监测, 使母儿的围生期各种发病率明显下降, 但GIGT对孕母儿的影响临床尚未引起关注。虽然GIGT 是妊娠期较轻微的糖代谢紊乱, 但大量资料显示GIGT 与GDM的围生儿不良妊娠结果相似甚至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GDM,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GIGT多为餐后1~2h血糖异常, 而餐后高血糖与巨大儿的发生直接相关; (2) 对GDM比较重视并予以治疗, 而对GIGT却不够重视; (3) GIGT的发生率较GDM 的发生率高 (本资料GDM为2.37%, GIGT为3.19%) 。另外, 无论是GDM还是GIGT 的孕妇远期患糖尿病的机率明显上升, 据推断GIGT孕妇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较正常人群高约1%~5%, 且易发生肥胖症、高脂血症、血管硬化症、高血压等。妊娠期糖尿病 (GDM) 对母儿有诸多不利影响, 可导致巨大儿、羊水过多、子痫前期、酮症酸中毒、手术产及难产增多等, 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的治疗, 就可以将以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3 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的监测与处理
为减少漏诊的发生, 笔者主张所有孕妇于孕24~28周常规行50g 葡萄糖负荷试验, 阳性者进一步行OGTT确诊。如果筛查正常但又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存在, 应该在妊娠32~34周再重复做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IGT虽有别于GDM , 但也属于孕期一种轻型的糖代谢异常, 一经确诊均按高危孕妇处理, 应行系统监测并追踪观察, 并合理进行饮食控制, 强调每日碳水化合物及热量总量控制, 碳水化合物每日不超过250g, 热量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摄入12 516~14 615kJ, 最好分4~5 次进餐, 可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绝大多数GIGT 经饮食控制均可较好控制血糖, 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如血糖控制不理想, 需警惕GIGT发展为GDM 可能, 一经OGTT 确诊, 应按GDM 处理。GIGT 组新生儿也应列入高危新生儿, 按早产儿处理, 注意保暖, 应早喂糖水, 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同时注意监测各种并发症的发生。GIGT 孕妇产后应加强随诊, 加强宣传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3.4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展
目前糖尿病的病人正在逐年增多, 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要及时治疗, 如果不治疗多伴有不良妊娠结局。有文献报道, 饮食控制及胰岛素治疗可使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代谢合并症及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降低。糖尿病治疗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饮食控制治疗是基础治疗, 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系统宣教指导完成。本调查表明合理的饮食控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进一步说明饮食控制的必要性。建议产后一年内对阳性者进行追踪随访, 因此坚持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可避免和减少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妊娠期糖尿病呈现上升趋势, 故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更是提高围产期保健水平的一个关键点。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妊娠期糖尿病 (GDM) 筛查的意义。方法:对2005-2008年在我所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常规进行妊娠期糖尿病 (GDM) 筛查, 并对其产妇进行跟踪随访。结果:糖筛查阳性者164例, 占5.56%, 确诊为GDM 70例, 占2.37%, 确诊糖耐量受损 (GIGT) 94例, 占3.19%。结论:开展糖尿病筛查可预防糖尿病所致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对保证母婴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筛查
参考文献
[1]刘敏, 徐广立.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2) :1482.
[2]邓月华, 温伟锋.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7) :90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临床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征性眼部并发症,所有的眼底变化皆系糖尿病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结果,也是四大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估计全国全年新增糖尿病患者120万[1]。因此为了了解DR发病率与年龄和病程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的糖尿病患者。根据WHO(1999)诊断糖尿病的标准。门诊患者1587例,男性836例,女性751例。年龄(18~85岁),糖尿病发现时间(1周~34年)。排除高度近视,影响眼底检查的白内障,青光眼,眼底激光治疗等眼病。
1.2 方法
咨询所有患者的病程及年龄,采用TOPCON彩色眼底相机对眼底进行拍照,并散瞳检查眼底。由眼科专业医师对DR进行确定。对糖尿病患病1年以内的患者为新确诊病例。
1.3 诊断标准
DR按198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学组制定的DR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并使用卡方检验检查方法,分析病程、年龄对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影响。
2 结果
2.1 DR的发病率
1587例糖尿病患者中,DR536例,发病率为33.8%,其中男性D R 2 8 6例,女性D R 2 5 0例。新确诊病例4 1 4例,其中D R 6 4例,占15.5%。
2.2 DR与病程关系见表1。
注:糖尿病病程与DR之χ2=190.16,P<0.01
2.3 DR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见表2。
注:以50岁为分界点比较两组DR发病率,χ2=16.61,P<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具有特征性改变的眼底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DR患病率相当高。1型糖尿病患者10年病程者中,约80%发生DR;15年以上病程者几乎100%发生DR。2型糖尿病患者中,诊断时即有15%患者发生DR,而10年病程中,DR患病率达55%,15年以上病程中,70%的患者发生DR[3]。本文调查结果显示:1587例糖尿病患者中,诊断有DR536例,DR总发病率为33.8%。新确诊病例414例,其中DR64例,占15.5%。与资料相比基本一致。伍春荣等[4]研究表明病程的长短与DR的发病率息息相关,病程越长发生DR的概率就越大。糖尿病病程的长短是DR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另外,成人糖尿病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上升[6,7]。本研究显示:≤30岁DR发病率为20.9%,31~40岁DR发病率为21.8%,41~50岁DR发病率为30.4%,51~60岁DR发病率为34.8%,61~70岁DR发病率为41.3%,70岁以上为58.1%,其中51~60岁发病人数最多,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众所周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患病时间密切相关,但往往一些医生对新确诊病例发生DR认识不够,患者认为自我感觉良好,忽视了DR的筛查。2型糖尿病早期发展缓慢,症状隐匿,发现糖尿病时已存在一段时间,忽视了对眼底的检查,造成患者视力的损失。本研究显示,在1年内新确诊病例414例,DR 64例,发生率为15.5%。因此,医师应对新确诊病例制定检查计划,定期检查随访,告知患者眼底检查的必要性,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延缓发展,减少失明的危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四大致盲因素之一,随着糖尿病病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视力遭到损坏。虽然药物日新月异,激光和手术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无论怎样,DR既不能完全预防,也无法完全治疗。只有早期对DR进行筛查,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使糖尿病患者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向红丁.我国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治疗策略[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6):145-148.
[2]杨少远,郑秀云.糖尿病眼病[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4-36.
[3]姚毅,赵军平.糖尿病眼底病防治指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2(11):86-90.
[4]伍春荣,许樟荣,胡莲娜,等.2型糖尿病发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6):338-340.
[5]Xie XW,Xu L,Wang YX,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diabetic retinopathy.The Beijing Eye Stady 2006[J].Graefes ArchClin Exp Ophthalmol,2008,246(11):1519-26.
[6]Strtton IM,Kohner EM,Aldington SJ,et al.UKPDS 50:risk factorsfor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over 6 years from diagnosis[J].Dialectologies,2001,44(2):156-163.
糖尿病筛查 第8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 早期糖尿病 高危人群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05-01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年人群较为多见[1]。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学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发的疾病。该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仅出现轻度乏力、口渴等症状,因此不易被重视,但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机体的各种组织,如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的慢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此病并及时有效治疗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笔者分析了我院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进而探讨健康体检对早期糖尿病筛查结果的意义。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的相关资料信息,其中男性健康体检者有2730人,女性健康体检者有2270人,年龄介于13岁~61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38岁。所有健康体检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筛查,检查项目包括血糖、尿糖、尿酮体、糖基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及临床症状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确定诊断后,针对健康体检筛查出的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糖尿病相关指导及相关治疗。
1.3 筛查标准
(1)FPG≥5.6 mmol/L;(2)HbA1c>6.0%;(3)RPG≥7.2 mmol/L;(4)若筛查结果阴性,3年内再次筛查;(5)若筛查结果阳性,但低于诊断切点,则需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6)若筛查结果高于诊断切点,但是第二次检测没有达到切点水平,1年内再次检测。[2]
1.4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即可确诊。针对糖尿病进行分型: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1.5 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筛查出早期糖尿病患者,观察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的比例。结果得出:5000例健康体检者中,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有3217例,占总体检者的64.3%。针对糖尿病阳性患者进行预防及治疗,评价健康体检对于该病预防及治疗的意义,结果得出,健康体检可及时发现疾病因素及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时纠正错误的饮食、生活习惯等,以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同时针对阳性患者进行治疗,可达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危害。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近年来,健康体检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健康体检是指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根据检查结果,明确有无异常体征,进一步分析这些异常体征的性质[3]。有些异常体征本身就是生理性变异,可以定期复查,有些异常体征可能是疾病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去干预和纠正;而有些体征则就是疾病的诊断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确诊可早期筛查出机体的异常情况,以便对疾病进行早期的治疗及控制[4]。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该病的危害逐年受到重视,因此健康体检筛查早期糖尿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文为分析健康体检对早期糖尿病筛查结果的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5000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筛查出早期糖尿病患者,观察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的比例。結果得出:5000例健康体检者中,早期糖尿病阳性患者有3217例,占总体检者的64.3%。因此得出结论,健康体检对早期糖尿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体检可早期筛查出糖尿病阳性患者,并可及时采取健康教育及相关治疗,以提高人群总体的健康水平,因此健康体检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筛查中。
参考文献
[1] 冯伟.不同方法筛查无症状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15):58.
[2] 林军才.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新观点[J].药品评价,2008,10(5):425.
[3] 吴飞燕.定期健康体检对相关疾病早期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分析[J].卫生与防疫,2014,10(8):37.
产科门诊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 第9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由于它对胎儿、新生儿及孕妇的负面影响很大,对产妇若干年后发生显性糖尿病具有预测意义。因此,2006年1月至2006年7月对本院产科门诊就诊的555例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筛查出的糖尿病者进行系统管理,使之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查对象
2006年1月至2006年7月在本院产科门诊就诊的555例产妇进行筛查,筛查在孕24~28周进行,过28周者就诊时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者可增加筛查次数。
1.2 方法
孕妇于前一天晚8点禁饮食,上午空腹来院,将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1次服下,从喝第1口记时,5min内服完。服后1h抽取静脉血测血糖,血糖值≥7.8mmol/L为糖筛查异常。对糖筛查异常者再行OGTF试验。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OGTF 4项结果中有2项异常为GDM,1项异常为GIGT。
1.3 诊断标准[1]
(1)50g糖筛查异常:口服50g葡萄糖后1h取静脉血测血糖≥7.8mmol/L为糖筛查异常。(2)GDM:2次空腹血糖≥5.8mmol/L或OGTF中有2项指标异常者为GDM。(3) GIGT:OGTF试验中仅1项达到或超过指标为OGTF单项异常。
2 结果
555例孕妇口服50g葡萄糖,1h时抽血测血糖≥7.8mmol/L者64例占11.53%,其中诊断为GIGT者13例占2.34%,11例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1.98%。确诊GDM 11例,均是具有高危因素者。被确诊为GDM孕妇进入高危妊娠的系统管理。并在本院糖尿病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其中9例孕妇经过饮食与运动(散步为主)调节后,血糖均能在32周前得到控制至正常范围,仅2例孕妇血糖仍偏高,须注射胰岛素治疗。11例GDM孕妇产后经过半年的定期监测,未发现血糖升高。
3 讨论
3.1糖尿病筛查的意义通过筛查使GDM患者及时被确诊并得到很好的监护。因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胎儿有极大的危险[1]。对孕妇的危险有: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剖宫产率及其并发症、羊水过多和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对胎儿产生的危险有:胎儿发育异常、出生创伤、宫内窒息、死胎及死产,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及电解质紊乱。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妊娠中、晚期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激素于24~28周时快速上升,32~34周达到高峰,此时胰岛素抵抗作用最强。陈素清等[2]报道GDM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故认为确有必要对所有孕妇在孕24~28周行50g糖筛查试验,异常者行OGTF。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妊娠32~34周复查。因此在孕24~28周行糖筛查,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减少妊娠期母儿并发症,也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降低远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对母婴健康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3.2对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实行系统管理,是降低母婴危害的有力措施,通过建立高危妊娠保健卡,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由内科医师与产科医师密切配合进行专项监护,并由专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实施以控制饮食为主的治疗方法,使其血糖能得以控制,并追踪观察至产后半年。本院2年来,通过实施孕期血糖筛查和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行系统管理,加强母胎监护,大大降低围产期病率,确保了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建文.孕期血糖筛查的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 2007,5(7):387.
糖尿病筛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