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精选10篇)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尿微量蛋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 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为了进一步探讨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笔者筛选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最小37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 (46.8±3.5) 岁;体重59~86 kg, 平均体重 (69.2±2.1) kg。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8例作为参照组, 其中男17例, 女21例;年龄最小36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 (48.6±3.1) 岁;体重58~87 kg, 平均体重 (68.2±1.9) kg。排除标准[3]: (1) 高血压患者; (2)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4)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所有病例均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选取。2组上述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早晨空腹时收集尿液, 同时对尿液标本中的尿蛋白实施定性检测, 然后采用离心法获取上清液, 再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选用我院指定的尿微量蛋白试剂盒, 对以上的尿液标本的微量尿蛋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 详细的操作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 采用贝克曼生产的特种蛋白分析仪进行尿蛋白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比较

尿微量蛋白含量在30 mg/L之上视为蛋白质阳性。其中试验组尿蛋白阳性患者9例, 占23.68%, 尿微量蛋白阳性的患者20例, 占52.63%;而参照组患者无尿蛋白及尿微量蛋白阳性者, 2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 见表1。

2.2 2组尿微量蛋白的各项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中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指标均高于参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 虽然发病率并不是很高, 但病情较为严重。糖尿病肾病在发病初期, 临床症状并不显著, 在患者的尿液中较为常见的是微量蛋白、肾小球变化, 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据有关统计[4], 一般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患病10年后才并发糖尿病肾病, 当在临床检测尿液时发现微量蛋白质时, 患者的肾脏已经受到了损伤, 若患者的肾脏长时间处在高渗状态, 会引发很多严重损伤。如果尽早地发现肾脏出现病变, 同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逆转糖尿病肾病[5]。

本文试验组中, 尿微量蛋白阳性的例数为20例, 占52.63%, 尿微量蛋白阴性患者的例数为18例, 占47.37%。而尿蛋白的阳性患者例数为9例, 占23.68%。尿蛋白的阴性患者例数为29例, 占76.32%。因此在发现时, 尿蛋白阳性的患者肾脏已经受到严重的损伤, 在进行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可将尿微量蛋白检测作为诊断首选。

综上所述, 在对糖尿病肾病的检测中,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结果要高于尿蛋白, 前者在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阳建伶, 李华, 刘倩, 等.糖尿病肾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5) :50-51.

[2]林芳.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3) :79-80.

[3]Yang WY, Li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4]顾其龙.糖尿病肾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23 (12) :476-477.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97-01

为了对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方法对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分析,使临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本体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使患者的病情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和体检的健康人病例各48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两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和体检的健康人病例各48例。A组患者中包括26例男性患者和22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6岁,年龄最小者34岁,平均年龄48.3岁;患者中糖尿病病程最长者8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2.6年;B组研究对象中包括25例男性和21例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7岁,年龄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49.6岁。抽样研究对象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两组共96例研究对象,分别定义为A、B两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研究对象的血糖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英文缩写:DN)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患有DN的患者的微血管如果发生病变,会直接导致出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现象[1]。糖尿病发病的早期患者的肾体积会明显增大,肾小球的滤过率明显增加,呈现非常明显的滤过状态,以后会逐渐出现间隙的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症状,随着患者病程的不断延长,患者会随即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症状,进而导致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症状。尿微量白蛋白试纸可用于临床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病情况进行检测[2]。

糖尿病肾病的起病相对比较隐袭,许多临床患者通常缺乏比较典型的肾病临床特征性症状表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尿常规定性试验检测结果多数会显示为阴性,当尿蛋白的临床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时候,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大多数不可逆轉。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尿M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与MA检测结果显阴性的患者比较明显高出很多,且尿蛋白的实际水平和持续的时间与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有着非常密切关系。随着患者病程的不断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阳性率也会随之升高,表明尿微白蛋白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鉴别的一项非常敏感的指标[3]。相关专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微量蛋白尿结果显阳性的临床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效果比较理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治疗后微蛋白尿现象有可能消失,并且发展为肾病患者的时间会被明显延长。目前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持续存在的微量白蛋白尿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最主要线索[4][5]。因此,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测定,有助于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早期诊断。一旦检测结果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为阳性,就应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格的控制。使用尿微量白蛋白试条对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主要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快捷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总而言之,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会明显升高,该项指标可以作为对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一项常规项目,使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更高,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

参考文献

[1] 孙延生, 庄严, 贺松. 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NAG 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探讨[J]. 交通医学, 2008, 22(14): 243-244.

[2] 李玉风, 刘玉莲, 刘军英. 伴有微量蛋白尿的1 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和预后[J]. 国外医学: 内分泌学分册, 2009, 17(21): 102-103.

[3] 吴松华. NIDDM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9, 10(14): 241-242.

[4] 高媛, 张宇虹, 苏本利.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 8(7): 56-59.

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肾病检测分析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2月—2012年9月, 以该院收治的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2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男108例, 女51例, 年龄在45~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34±16.36) 岁。102名健康体检者, 男69例, 女33例, 年龄在42~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7.31±13.5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尿液收集留取所有研究对象的中段尿 , 并且在样本采取2 h内进行检测 , 加样前3000 r/min, 离心10 min。

1.2.2自动生化分析仪 (来源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型号AU400) ;试剂 (来源:上海长征试剂公司) 。所有操作丶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 且在室温条件下24h检测完毕。

1.2.3检查标准1正常 : 尿微量白蛋白 (MA) <19ng/L;2阳性 :尿微量白蛋白 (MA) ≥19ng/L。

1.3统计方法

对上述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尿微量白蛋 白 (MA) 阳性率比较

经检查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的MA阳性率为49.07%, 健康体检组则为0, 两组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 蛋白 (MA) 阳性率与病 史的关系

在2型糖尿病中, 其病史与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之间的关系密切, 详见表2。

2.3 2型糖尿病与性别的关系

在159例患者中, 男性MA阳性率为50.49% (53/108) , 女性MA阳性率为49.02% (25/51) , 两组差异不大 (P>0.05) 。因此 , 糖尿病组尿尿微量白蛋白 (MA) 与性别无关。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相关报道称, 如果微量白蛋白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蛋白尿患者的人数会以每年10%~20%的比例增加。随着肾功能的不断减退,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在后期20年中, 大概会有20%的患者会发展成尿毒症。在该组研究中, 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为0, 糖尿性患者则为49.07%。由此可见, 通过尿微量白蛋白 (MA) 的检测结果, 可为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 尿微量白蛋白 (MA) 与糖尿病病史之间关系密切, 患者的病史越长, 其出现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越高。从该组研究结果来看 , 随着病史的不断增加 , 患者发生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从27.71%上升到85.71%。而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与性别无关。总之, 糖尿病患者的尿尿微量白蛋白 (MA) 与病史呈正相关, 病史越长, 尿微量白蛋白 (MA) 的阳性度越高, 肾损伤越重。

近年来, 尿微量白蛋白 (MA) 的检测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采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结果准确可靠, 且操作方便快捷。通过检测患者的尿尿微量白蛋白 (MA) , 可以为糖尿病肾病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该院检验科2011年2月—2012年9月对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健康体检者的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为0, 糖尿性患者则为49.07%。而且, 随着病史的不断增加, 患者发生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从27.71%上升到85.71%。结论通过尿微量白蛋白 (MA) 的检测结果, 可为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 尿微量白蛋白 (MA) 与糖尿病病史之间关系密切, 患者的病史越长, 其出现尿微量白蛋白 (MA) 阳性率越高。

关键词: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参考文献

[1]关盼香, 张桂芹.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4 (8) :121-122.

[2]黄江山.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意义的探讨 (附130例分析) [J].福建医药, 2004, 4 (4) :143-144.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4篇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糖尿病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35-0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中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多与肾小球硬化,肾脏代谢功能紊乱有关,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1]。DN的临床症缺少特异性,在确诊时通常已为晚期,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早期诊断对DN至关重要。本文中将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肾脏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部收治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cy、UmAlb/UCr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肾脏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部收治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3-76岁,平均(59.26±11.63)岁;病程1-10年,平均(5.76±1.24)年;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关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其24 h UAER将其分为NA组、MA组与DN组各20例,同时选取此期间内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员作为健康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8.36±7.32)岁;病程1-12年,平均(5.09±1.54)年;且4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禁食8 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中段晨尿5 ml,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液样本4 ml,并经低温离心机行血清分离;Cr检测采用苦味酸法,Hcy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UmAlb检测采用乳胶免疫透射比浊法。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DN组的血清Hcy水平与UmAlb/UC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A组的血清Hcy水平与UmAlb/UCr也明显高于NA组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A组与健康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Hcy代谢异常,其能够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的,因此高Hcy血症是DN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3]。UmAlb是是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的标志,但是单纯的UmAlb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而UmAlb/UCr的水平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判断的重要指标[4]。

本组研究中,DN组的血清Hcy水平与UmAlb/UC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MA组的血清Hcy水平与UmAlb/UCr也明显高于NA组与健康组,而NA组与健康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中采用Hcy联合UmAlb/UCr检测,对病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明相,赵玲敏.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09):2315-2317.

[2]王继荣,来春林.尿中微量白蛋白测定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05):309.

[3]Hillenbrand R,Hillenbrand A,Liewld F,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recurrent carotid stenosi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08,8(1):1-2.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30例无糖尿病、肾脏病史、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健康成年人,平均51.6岁。

1.1.2 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平均53.2岁。

1.2 标本采集

留取24h尿。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

1.3 方法

速率散射比浊,美国Beckman公司Array 360全自动蛋白测定仪,试剂、标准品及质控品均为Beckman公司提供,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定标和检测。按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清蛋白尿组(UAER<30mg/24h),微量清蛋白尿组(UAER 30~300mg/24h),大量清蛋白尿组(UAER>300mg/24h)。

2 结果

4种蛋白在尿中的正常参考值上限分别为:Alb<19mg/L,αlM<12.8mg/L,IgG<17.5mg/L,TRF<2.0mg/L。各组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现已证实尿蛋白的水平升高预示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α1M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小,从肾小球滤过后,主要在肾小管被重吸收,肾小管受损时其重吸收功能下降,尿中α1M排泄可明显增加,本组资料发现,在糖尿病正常清蛋白尿组有23.1%患者αlM排泄增加,在微量清蛋白尿组及大量清蛋白尿组分别有73.7%和100%排泄率增加,提示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伤是DN的早期表现,α1M可作为早期DN的敏感指标。

Chung等认为TRF对DN的早期诊断可能比Alb更加敏感[1],在正常清蛋白尿组检测结果TRF阳性率显著高于尿Alb。Alb、IgG和TRF是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主要标志蛋白,在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早期,由于肾小球基膜受非酶促糖基化作用,使肾小球基膜的阴离子密度增加,同时清蛋白的糖基化亦使其阴电荷增多,肾小球对清蛋白滤过的电荷力增加,而转铁蛋白受非酶促糖基化作用的影响较少,因而较Alb更易滤过,随着肾小球损伤加重,肾小球硬化,通透性增加,使大分子IgG在尿中大量出现。因此,联合检测Alb、IgG和TRF可提高DN的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6篇

1.1 诊断依据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和中国糖尿病学会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 血糖浓度单位:mmol/L, 静脉 (全血) ,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浆) : (糖尿病)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h≥10.0, ≥11.1, ≥11.1 (糖耐量损害) ;空腹<6.1, <6.1, <7.0, 服糖后2h≥6.7, ≥7.8, ≥7.8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6.7, <7.8, <7.8。 (2) 血糖浓度单位:mg/d L, 静脉 (全血) , 毛细血管, 静脉 (血浆) : (糖尿病) 空腹≥110, ≥110, >126, 服糖后2h≥180, ≥200, >200 (糖耐量损害) ;空腹<110, <110, <126服糖后2h≥120, ≥140, ≥140 (空腹血糖损害) ;空腹>100<110, >100<110, ≥110<126, 服糖后2h<120, <140, <140。所有均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发热、急慢性肾炎、短期高蛋白饮食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

1.2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病例按表示法随机抽样两组。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0~70岁, 平均59.5岁。病程3~20年, 平均6.28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6~69岁, 平均55岁。病程3~20年, 平均6.12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于降压及降糖治疗。降压药物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糖应用胰岛素治疗, 根据病情决定及调整用药剂量, 使空腹血糖降至70mmol/L以下, 收缩压降至150mm Hg, 舒张压降至90mm Hg以下, 纠正脂代谢紊乱, 预防或治疗感染。两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10m L/支, 相当于原药材20g) 40m 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 2周为1疗程。

1.4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 B G) 及2 4 h尿微量白蛋白 (UAE) 。FBG采用静脉血浆测定, UAE连续测定3d取平均值, 用放免法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BG均无明显变化 (P>0.

05) UAE治疗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2.2 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无不良反应, 肝功能、血常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活血化瘀、清除生新治法是糖尿病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乃糖尿病日久伤阴耗气, 阴损及阳,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久病入络, 痰浊、邪热、血瘀、气郁互相胶结, 形成“微型症瘕”, 使肾体受损, 肾用失司所致。肾病医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 由于肾元受伤, 气化不行, 浊毒内生, 浊毒可更伤肾元, 耗伤气血, 阻滞气机升降出入, 最终可表现为尿毒症“关格”危候。治疗则当重视化浊解毒, 以保护肾功能为要务。“黄芪注射液降低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对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显著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作用。可减轻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 减轻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 降低肾小球硬化率。中药最主要的作用是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 和基底膜的损伤。微化处理后, 药物活性物质选择性地靶向定位于各级动脉血管, 与其紧密融合, 促使肾动脉扩张, 增加肾脏的有效血液灌注, 增加对受损肾小球的供氧, 从而改善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从而有效缓解和恢复肾小球的硬化状态。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可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 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 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 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 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 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 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 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 修复之后, 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 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 所以很难出现反复, 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最终发展为不可逆性肾组织结构损害。临床上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 随时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指标是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应力争早期即微量白蛋白尿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 对延缓病程进展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证实, 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 凝血机制障碍, 肾血流速度缓慢, 有大量血细胞聚集, 表现为高凝、高粘、高凝集及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易致血淤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黄芪注射液为传统中药黄芪的提取物的灭菌溶液, 主要含有黄酮类和丰富的氨基酸、黄芪皂甙、多糖等。具有益气养元、养心通脉、扶正祛邪、健脾利湿之功, 此外还有免疫调节、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对肾小球基底膜屏障有保护作用, 可减轻通透性蛋白尿, 对肾性蛋白尿有减轻作用。周钦等报道黄芪能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 降低尿蛋白排出量, 增加肌肉蛋白储备, 提供必需氨基酸, 从整体改善肾小球代谢紊乱。两者合用对改善尿白蛋白排泄率, 提高肾功能有明显作用。

结果表明, 应用黄芪注液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 疗效确切, 无毒副作用。

4 疗期间注意事项

多饮水, 保持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在1500~2000m L左右, 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严格控制饮食中蛋白的含量, 0.6~0.8g/ (kgd) , 并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和肉等。严格控制血糖, 以为高血糖会加重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展。严格控制血压, 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 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禁止吸烟, 这是因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蛋白饮食、吸烟等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摘要: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 临床特征为蛋白尿, 渐进性肾功能损害, 高血压, 水肿, 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 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延长, 生活饮食习惯, 结构的改变, 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且由于治疗方法的改善, 生存时间的增加, 从而肾脏及其它并发症也增加。据最新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5000万人正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在美国, 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位, 约为35%~38%。1型 (IDDM) 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比例较高, 约为35%~50%, 2型 (NIDDM) 发生率约20%左右。但由于糖尿病患者中, 2型病人发病率远超过1型, 故在糖尿病肾衰透析患者中2型病人占70%~80%。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学文献中, 既属消渴病, 又归属于肾病范畴内的水肿, 尿浊, 胀满, 关格等疾中, 病机则以肾虚为主, 初期精微外泄, 久则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 甚则浊毒内蕴, 脏气虚衰, 易生变证, 总属本虚标实之病。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 也是影响生活质量及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蛋白尿,黄芪注射液

参考文献

[1]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00.

[2]周钦, 李荣享.黄芪对肾小球疾病物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M].中草药, 1999, 30 (5) :386~388.

[3]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64~474.

[4]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46, 562.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患者8 1例, 糖尿病诊断符合WHO (1999) 标准。本组患者男4 5例, 女3 6例;年龄 (59±11) 岁, 病程 (11±6) 年;22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59例胰岛素治疗。入选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 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基本相匹配。连续留取24h尿液, 检测尿白蛋白, 定量 (应用酶联免疫法) >3次, 均>30~300mg。根据24h尿白蛋白定量结果, 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糖尿病早期肾病组 (尿白蛋白定量30~300 mg/24h;糖尿病临床期肾病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 (尿白蛋白定量均>300 mg/24h) 。各组临床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限制摄入饮食的蛋白量为0.8g/ (kg·d) 。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稳定1周后, 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0.1 g, 加入0.9%氯化钠250ml,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4d为1疗程, 对照组无上述治疗, 其他降血压、血脂、血糖等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糖、尿素氮、肌酐、三酯甘油、胆固醇水平;治疗后1、2周, 分别检测患者24h尿总蛋白和尿的蛋白, 并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 复查尿蛋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表示, 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及肾功能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 24 h尿蛋白排出量与相对应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治疗组肾功能正常的临床肾病患者经治疗后, 血肌酐水平有所下降。对照组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组3个亚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及肾功能比较

治疗组3个亚组患者, 治疗后较治疗前24 h尿总蛋白和白均明显减少, 肾功能有所改善, 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及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 治疗前后相比,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肾功能正常的临床期肾病患者血肌酐水平有所下降, 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另2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3 治疗组3组之间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24 h尿白蛋白下降的百分率, 在糖尿病早期肾病组为47%;在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为42%;而在临床期肾功能失代偿组为20%。治疗后6个月随访, 复查24 h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 结果显示与治疗后2周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早期起病隐匿、进展缓慢, 易被忽视。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 肾功能损害的速度加快, 而且不可逆转。所以及时有效的小吃部对于阻止、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十分重要。丁咯地尔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 具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 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微循环灌注。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 丁咯地尔用于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特别是在慢性动脉闭塞症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Okada等先后多次报道, 丁咯地尔经静脉滴注, 能够通过改善肾脏血液动力学, 增加肾血流量, 抑制肾素-醛固酮系统活性, 并通过降低出球小动脉阴力, 减少肾小球内压, 而使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状况得到好转。即使在慢性肾功能减退时残存肾单位的高灌注和高滤过状况也能得以改善, 使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得以减少。近年来发现, 丁咯地尔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它能抑制细胞因子的活性和生成, 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 从而起到改善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并有研究发现残余肾单位的储备功能越好应用丁咯地尔的效果越明显。我们观察结果表明, 丁咯地尔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减少的程度不同。在治疗组, 早期肾病组患者治疗后尿白蛋白较治疗前减少4 7%;在临床期肾病患者, 肾功能正常伴大量蛋白尿者尿白蛋白减少42%;而在肾功能失代偿者尿白蛋白的减少为20%。有报道, 肾脏病变发展到晚期时, 肾小球硬化的程度较重, 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丁咯地尔的治疗效果较差, 故晚期肾时要慎用。

早期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期) 是治疗的关键时期, 如果不采取干预治疗, >90%患者会发展为临床期肾病。静脉给予丁咯地尔, 由于脂微球在体内具有靶向分布的效果, 故可以高浓度聚集于肾小球, 发挥其药理作用。我们的结果提示:在糖尿病早期肾病和临床期肾病肾功能正常时, 静脉应用丁咯地尔效果显著;在肾功能失代偿后, 肾小球硬化的比例多, 应用效果较差。故早期多疗和应用丁咯地尔, 可有效地使糖尿病肾病早期和临床肾功能代偿期患者尿蛋白减少, 肾功能得以改善, 肾脏病变的进展速度减慢。

摘要:目的观察短期应用静脉滴注丁咯地尔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81例, 年龄40~81岁;男45例, 女36例。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尿蛋白和肾功能的不同再分别分为早期肾病组、临床肾功能正常组和临床期肾功能不全3个亚组。治疗组静脉滴注丁咯地尔0.1, 每日1次, 连续14d, 对照组不给上述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其他治疗方法各组相同。结果和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 其中糖尿病肾病早期组尿总蛋白质由治疗前的下降到 (0.21±0.07) g/24h (P<0.01) , 尿白蛋白由 (191±76) mg/24h下降到 (99±53) mg/24h (P<0.01) ;在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尿总蛋白由 (3.74±1.99) g/24h下降到 (2.38±1.47) g/24h (P<0.01) ;在临床肾功能不全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 (2855±1790) mg/24h下降到 (1634±1093) mg/24h (p<0.01) ;在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尿总蛋白质由治疗前的 (1.89±0.93) g/24h下降到 (1.84±1.08) mg/24h (P>0.05) , 尿白蛋白由 (1407±835) mg/24h下降到 (1116±557) mg/24h (P<0.05) 。治疗后6个月随防结果显示, 治疗组3组患者尿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静脉应用丁咯地尔对不同时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用药后6个月随访尿蛋白无明显回升。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糖尿病组: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159例, 男108例, 平均年龄58.4岁;女51例, 平均年龄61.7岁。②健康体检组:102例健康体检者, 男69例, 平均年龄50.8岁;女33岁, 平均年龄54.2岁, 已除外各种慢性肾病。

1.2 方法

①尿液收集:留取中段尿, 在2 h内检测每例标本, 加样前3000 r/min, 离心10 min。②仪器:选用日产奥林巴斯400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采用上海长征试剂公司生产的MA检测试剂。在室温下24 h检测完毕。③正常值MA<19 mg/L, 超过者为尿MA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102例健康体检者检测结果中, MA均小于19 mg/L, 没有检测出尿MA阳性者, 其阳性率0。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有78例患者检测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49.1%;糖尿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相比, 尿M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在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病史在5年内的51例糖尿病患者中, 有13例检测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53.1%;病史在10年以上15年以内的33例糖尿病患者中, 有20例检测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60.61%;病史在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36例糖尿病患者中, 有29例检测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80.56%;病史在20年以上的7例糖尿病患者, 6例检测出尿MA阳性, 阳性率为85.7%。尿MA与糖尿病病史关系密切。

在159例糖尿病患者中, 男108例, 有56例检测MA阳性, 阳性率为51.85%, 女51例, 有26例检测尿MA阳性, 阳性率为50.98%。糖尿病组尿MA与性别无关。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及社会老龄化,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据WHO统计, 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50亿, 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2003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统计,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高达400万人, 预计2015年将达到600万人[1]。随着糖尿病患者数的增加, 相应的各种并发症也在增加, 其中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约占20%~30%。2003年6~9月,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对多个国家3.2万例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微量白蛋白的筛查, 研究结果:40%的人有微量白蛋白尿, 而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比率要明显高于这个结果。当然, 并不是每一个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都会进展为尿毒症患者。据报道, 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 每年会增加10%~20%的临床蛋白尿患者, 约10年后会有20%~40%微量蛋白尿患者进展为临床白蛋白尿患者, 此后, 肾功能减退的速度个体差异很大, 在20年中, 只有不到20%的人会发展成为尿毒症, 但是不少老年患者还没发展成为尿毒症患者就已被心脑血管病夺去了生命。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 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早期检查尿微量蛋白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患者有微量白蛋白尿时有办法治疗, 可使病情好转, 当患者发展到临床白蛋白尿时, 治疗就困难些。如果进一步出现尿蛋白肾功能减退, 就更难治疗, 再后来进展为尿毒症时就不可能使病情逆转了。发展到尿毒症时, 只能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这个时期的治疗, 不但患者十分痛苦, 而且费用也高。因此, 对于糖尿病患者,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早期诊断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环节。本组检测的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 尿MA总阳性率为49.1%, 在102例对照组尿MA的阳性率为0,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以认为尿MA的检测对诊断糖尿病患者肾损害有重要意义。尿MA与糖尿病病史关系密切, 其病史越长, 尿MA阳性率越高, 随着病史的延长, 尿MA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25.5%上升到85.7%, 糖尿病患者尿MA与性别关系不明显。总之, 糖尿病患者的尿MA与病史呈正相关, 病史越长, MA的阳性度越高, 肾损伤越重。

近年来, 尿MA的检测已经受到医生、患者的重视, 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 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操作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尿MA的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所以, 从长远看, 准确检测糖尿病患者尿MA含量水平, 抓住微量白蛋白尿阶段这个可以逆转期, 诊断、治疗糖尿病肾病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糖尿病肾病的低蛋白饮食 第9篇

低蛋白的供给原则

一般早期合并肾病的患者摄入蛋白质可限制在0.5~0.8克/千克。天,相当于一般中等身材每日30~50克。其中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例如一个鸡蛋含7克蛋白质,250克牛奶含8克蛋白质,100克刀鱼含18克蛋白质,50克猪脊肉含9克蛋白质,100克豆腐含8克蛋白质,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都是优质蛋白质。一些临床医生认为,采取低蛋白饮食时患者不应吃豆制品,但日本临床营养专家认为适量的豆制品对肾病患者是有好处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不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更有利于保证氮平衡。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和饮食习惯,合理地选择上述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将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日3克左右。

限制非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

在200克的主食中大约含有16~18克的非优质蛋白质。如果按每日30~50克的蛋白质供给量,200~250克主食中起码有16克以上的非优质蛋白质。这类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低,缺乏人体必需氨基酸,如果让这类蛋白质占一定比例,就不能充分发挥优质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容易产生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或合并其他感染。因此,尤其要强调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减少非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就是采用纯淀粉制作的主食来代替粮食谷物主食,因为每100克纯淀粉含植物蛋白质0-3克,比谷类少许多。这样能充分保证优质动物蛋白或大豆蛋

应用低蛋白麦淀粉饮食

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土豆淀粉等纯淀粉食品可以完全或部分代替谷类主食,它们的优点是含微量植物蛋白(0.3%),与谷物粮食中的蛋白质平均高达9%是无法相比的,这样,节省下来的蛋白质供给量就完全可以用优质蛋白质代替和保证了。

可用麦淀粉做面条、烙饼、烩饼、蒸饺等,也可在麦淀粉中加入鸡蛋调成面团,做成各种主食。这类纯淀粉食品含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玉米淀粉含糖85克,每100克土豆淀粉含糖76克,每100克藕粉含糖93克,每100克小麦淀粉含糖83克,基本与谷类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不太多。

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低蛋白疗法的同时,最好能根据临床监测的各种化验检查指标进行调配,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采用肾用氨基酸疗法、a-酮酸疗法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恶化。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确诊为2型糖尿病, 同时排除高血压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26例, 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46.3±8.6岁, 病程3~26年, 平均病程7.3±2.7年;选择同期自愿参加的6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亦称健康组) ,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27例, 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45.8±7.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测方法

取晨起中段尿液, 加10mL甲苯并记录总尿量, 混匀后取4mL尿标本, 离心3000r/min, 15min后取上清液, 使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散射比浊法检测, 试剂盒由英国朗道公司生产, 使用广州高尔宝尿液分析仪测定尿蛋白定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尿蛋白、转铁蛋白 (TRF) 、β2-微球蛋白 (β2-MG) 、微量清蛋白 (mALB) 、尿a1-微球蛋白 (al-MG) 检测水平。

1.4 阳性判定标准

尿微量蛋白>30mg/L为阳性, 尿液中出现蛋白则提示尿蛋白为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蛋白、尿微量蛋白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尿蛋白、尿微量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3.52%、57.35%, 健康组均为阴性,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 *P<0.05。

2.2 观察组尿微量蛋白比较

观察组尿蛋白阳性组mALB、β2-MG、a1-MG、TRF水平, 高于观察组尿蛋白阴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尿蛋白阴性组mALB、β2-MG、a1-MG、TRF水平高于健康组 (P<0.05) 。见表2。

注:与观察组阳性比, *P<0.05;与观察组阴性比, **P<0.05。

2.3 不同病程各项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尿液中TRF、alMG、mAlb、及β2-MG水平, 2型糖尿病5年以上病程患者高于5年以下病程患者, 5年以下病程患者高于健康组 (P<0.05) 。见表3。

注:与病程>5年患者比, *P<0.05;与病程<5年患者比, **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与环境、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其中, 以遗传倾向较强[4],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初期, 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往往出现肾小球内压发生变化, 且尿蛋白水平非常低, 极易出现漏诊、误诊。当发现患者尿蛋白增高时, 疾病已对人体肾脏造成了相当大的损伤[5]。随着尿中白蛋白浓度的增加, 患者的存活率逐渐下降,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6]。本研究也证实, 观察组尿微量蛋白阳性率为57.35%, 而尿蛋白阳性率仅为23.52%,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当患者的尿蛋白为阳性时, 其肾脏已经发生较大的损伤。因此, 临床诊断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时, 检测尿微量蛋白表达水平较检测尿蛋白水平意义更大。

al-MG是一种小分子糖蛋白, 当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时, 其在尿液中的含量会增加, 所以al-MG是检测肾小管功能的指标;β2-MG作为单链多肽小分子蛋白的一种, 约99.9%的β2-MG被近端肾小管降解并重吸收, 当患者出现肾损害时, 往往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异常、肾小球滤过功能发生改变, 尿液中β2-MG浓度随之发生变化;检测mAlb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发生损伤的重要指标;TRF的半衰期818d, 分子量为77kD, 所带电荷4.8, 可以轻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更易再在尿液中发现, 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更敏感的指标。尿mALB是公认的早期发现肾患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之一,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尿mALB排出量的增加与肾损害的加重有关[7]。本研究也证实, 观察组尿微量蛋白阳性率为57.35%, 而健康组尿微量蛋白为阴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进行mALB、β2-MG、a1-MG、TRF检测可以为肾损伤提供可靠依据。

部分学者研究提出,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检测尿微量蛋白水平虽为阴性, 但是mALB、β2-MG、a1-MG、TRF已显著高于健康者, 因此常规检测尿微量蛋白阴性者不排除其肾损害的存在[8,9]。本研究也证实, 观察组阴性组mALB、β2-MG、a1-MG、TR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患者mALB、β2-MG、a1-MG、TRF的排泄量随患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10,11], 本研究发现, 2型糖尿病5年以上病程患者尿液中TRF、alMG、mAlb、及β2-MG水平显著高于5年以下病程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mALB、β2-MG、a1-MG、TRF, 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mALB、β2-MG、a1-MG、TRF联合检测, 可以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 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尿微量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6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尿蛋白、转铁蛋白 (TRF) 、β2-微球蛋白 (β2-MG) 、微量清蛋白 (mALB) 、尿a1-微球蛋白 (al-MG) 水平。结果:观察组尿蛋白、尿微量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3.52%和57.3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ALB、β2-MG、a1-MG及TRF水平, 尿蛋白阳性组高于阴性组, 尿蛋白阴性组高于健康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RF、alMG、mAlb及β2-MG水平, 5年以上病程患者显著高于5年以下病程患者, 5年以下病程患者高于健康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4种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 可以为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散射比浊法

参考文献

[1]姜正二, 姜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 2009, 30 (13) :1287-1289.

[2]沙玲, 牛华, 孙篱.4种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改变的临床诊断的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6) :1843-1844.

[3]尤晓青, 刘婷, 苏醒, 等.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性肾病21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8) :871-873.

[4]高占玲.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陈康.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价值[J].淮海医药, 2012, 30 (2) :145-146.

[6]李培泉.2型糖尿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2) :209-210.

[7]乔世岩, 周晶珠, 王岩.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尿微量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 27 (1) :69.

[8]田仙棠.糖尿病肾脏疾病慢性肾衰竭早期81例治疗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 11 (5) :453-454.

[9]林芳.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3) :78-79.

[10]苏惠娟, 陈永强, 钱莹.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与四种尿微量蛋白测定水平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6) :44-45.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精选10篇)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第1篇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尿微量蛋白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