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精选7篇)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1篇
沉浸:有时候我觉得,沉浸在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里是一种精神的放纵,虽然有效,但不持久。
迷恋:这里的风景如此优美,怎能不让人迷恋?
沉醉:他沉醉与大自然的美好中,将所有烦心事抛于脑后。
着迷:北京奥运使一些不关注体育的人也开始着迷运动了。
入迷: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陌生但又令人入迷的社会。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2篇
2) 阳光暖暖,窗外不知名的树婆娑起舞,叶梢上仿佛缀上了银色小花。想起了小音子,她很爱我送给她的“阳光”,脑海中思忖着与她在小荷里闹腾的几个月,牵扯出不少温情来。
3) 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4) 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的洒在田埂上,翠绿欲滴的蚕豆苗整齐的立在田埂旁。
5) 一路上,柔和的风儿轻轻地拂过我的胸膛,耳边不知名的鸟儿吟唱着优美的曲儿,缕缕阳光温和地亲吻着我的脸颊,宁静悄悄地笼罩在我的心头。
6) 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7) 我又继续走在了上学的路上,一排排火红色的不知名的漂亮的小花,红的是那么耀眼,那么鲜明,但是,我都没有心思去看了,我在想着刚才发生的景色和事情。
8) 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草便陆陆续续从土里钻了出来,是那种嫩绿嫩绿的小叶瓣儿.
9) 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仿佛用歌声为小野花赞美,不知名的小草也跟着花儿沾光呢!
10) 一阵秋风吹过,我不由裹紧了外套,路旁那棵不知名的树上,几片枯叶缓缓飘落下来,它们在空中旋转,飞舞,那是它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伸手捉住了其中一片落叶,那干枯的叶脉如此分明,这叶片多像老人饱经风霜的手!
11) 在每一条路上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勤奋,所以知名之士为数不少。大海里已经挤满了鲸鱼。
12) 要先出名,先得整容,左脸凤姐,右脸芙蓉。
13) 人怕出名,猪怕壮,男怕没钱.女怕胖。
14)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15) 人怕出名猪怕撞,死猪不怕开水烫。
16) 那里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鱼,比如像可口的香肠一样的腊肠’鱼像一把大扇子一样的蒲扇’鱼像一团白茫茫的面粉一样的白面’鱼像电脑一样的方块’鱼还有像树根一样的根茎’鱼
17) 翠儿是这里远近山区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价雨淋日晒,就是淋不萎,晒不黑,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
18) 大海越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
19) 小河两岸种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树,小树上时常开着各种颜色的花朵,闻起来怪怪的。当然还有垂杨柳,鸡爪柳,每棵树都像少女一样,阿拉多姿千姿百态。随着风儿摇摇摆摆。
20) 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民谚
21) 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工作,并不出名。他每天最满足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虽然他没有其他人那样出名,也只有微薄的收入,但是正是由于他的默默无闻的精神才使得我们的企业更加强大更加有生机。
22) 大海越是布满着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
著名的造句:
1) 张衡的文章写得也很好,他除了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外,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呢!
2)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马克思
3) 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的条件。欧里庇得斯
4) 刘江专程去北京拜见著名作家王蒙。
5)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专家。
6) 顾城普希金等才气过人的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幸都英年早逝了。
7)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点到点之间。每晚抽出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8)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9) 已故的著名作家学者戴英在遗篇文章中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人,应当有所畏惧。”他认为这是一种对自我理性的约束。畏流言蜚语,从而提高自身修养;畏落魄苦难,从而不断勉励自己奋勇前行我认为这是对自身真正负责的体现。
10)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11) 著名画家这几年常常有金针度人的举动。
12)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每诗必酒,每酒必诗,且酒后才情豪放,诗意倍浓,故有斗酒百篇之美称。
13) 著名画家徐悲鸿对于画马如何生趣盎然,雄健奔放,颇有独到之见。
14) 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的意思就是夺胎换骨。
15) 他的这篇著作为他成为著名作家之一奠定了基础。
16) 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座右铭是:“不媚俗,不媚外,不媚权贵。”这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
17)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被推翻的。
18)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3篇
一、近义词“永远”、“永久”的问题探究
“永远”和“永久”是该教材第十课练习第三题中出现过的一对近义词。在练习过程中, 学生试图按照“永远”、“永久”的词性、句法功能和语义的角度来解题, 但容易得到错误的答案, 而感情色彩这一区别特征又不够明确。
可见, 仅仅依靠词典和教材是不够的, 由于习得者受到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必须将词汇的字典释义转化成具有应用可能的辨析规则。
二、基于语料库的“永久”和“永远”辨析
(一) “永远”和“永久”在不同语域中的词频
(1) 统计近义词在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
语域是人们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出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言语变体。近义词在不同的语域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统计“永远”、“永久”在不同的语域中的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及其差异, 有助于将两者区分开来。
(2) 针对近义词不同语域的分布差异来观察和分析
观察语料可得: (1) 从总频次来看, “永远”比“永久”更常用。 (2) 在不同的语域中, “永远”倾向于当代文学;“永久”则是应用文。 (3) 差异最为显著的是在报刊这一语域, 说明“永久”比“永远”更多地用于报刊。 (4) 在翻译作品和当代文学这一语域, “永远”在它的总频次所占比例中位列第二、第三, 远远高于“永久” (5)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 较之现代文学, “永远”在当代文学中出现的频次大大增多, 而“永久”在现代、当代文学两个语域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二) “永远”和“永久”的搭配词
(1) 统计近义词的显著搭配词。
通过CCL语料库检索“永久”、“永远”, 寻找两词周围反复出现的词, 这些词就是“永久”、“永远”的搭配词。我们以“永久”为节点词, 将跨度设定为坐0 右5。在CCL语料库中检索到包含“永久”、“永远”的语料分别为6552 条、30131 条。
(2) 分析近义词的右置搭配词
从词长和词性来看, “永久”的右置搭配词多为双音节词, “永远”的右置搭配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永远比永久更多地出现在口语当中。除了结构助词“的”、“地”、“了”, 连词“和”, 介词“在”, 其余的搭配词大多是名词或动名词, 个别是形容词。从“永久”的右置搭配词来看, 绝大部分情况是作定语, 修饰名词, 偶尔作状语和谓语。而在“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 单音节动词占很大一部分, 结构助词、助动词和单音节副词占一部分部分, 有个别的表示第二人称的名词。虽然“永远”作多种句法成分的情况比较复杂, 但就右置搭配词的词性来看, “永远”作为副词词性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语义偏好来看, “永久”后的名词大多倾向于表示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领域, 是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问题。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后的词, 意义比较虚化。有许多助动词、结构助词。通过观察语料, 其后出现的高频动词, 组成了“无法忘记”、“忘记不了”、“记住”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看出, “永远”更多是表示一种主观情感。
(三) 分析近义词的搭配结构
从搭配结构来看, 作状语时, “永久”大多数会带上结构助词“地”, 再接动词, 且动词的词义不包含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永远”后面可以直接带表示情感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此外, “永远”经常带单音节副词, 在表示时间程度上再限定范围, 加上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语气的副词, 例如:“永远都”、“永远不”、“永远也”, 但“永久”后面不可以带副词。“永远”后面可以带作系动词或者副词的“是”, “永久”却不能。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 这是一条比较简单可靠的区别标准。
同样作定语时, 从高频共现搭配词来看, “永久”的中心词多是表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义相对比较具体, 例如:“永久的纪念”和“永久的标志”更偏向于用外在的物化方式来表达时间的长久。“永远”的中心词仅仅从上表中, 还看不出对象, 有待扩大范围观察语料。值得注意的是, “永远”的右置搭配词中有“你”, 并且通过检索和统计发现, 第21个高频右置搭配词是“我们”, 与人称代词高频共现的现象和它表达主观感情色彩或许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永久”、“永远”这一对近义词进行区别的目的是, 对于受水平限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 能够作复杂的句法成分的近义词是容易混淆的。而基于语料库的检索统计和分析, 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直接的区别标准, 可以对传统教学近义词辨析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茂松、黄昌宁、方捷.汉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J].中国语文, 199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Z].商务印书局, 2012年.
[3]蔡绿.也说“永远”——基于语料库的语频统计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 2014年.
[4]洪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教学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13年.
就地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4篇
【读音】:[jiù dì]
【释义】:1.顺势,随口。2.在原地。
【近义词】:当场
向往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5篇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先生的为人。景仰
敬仰:敬重仰慕:他是青年们~的导师。敬仰
神往:仰慕,向往:美妙的境地令人神往|脸上现出神往的光神往
爱慕:①喜欢羡慕:~虚荣。 ②喜爱倾慕:~之情。爱慕
倾慕:佩服仰慕:倾慕已久|彼此倾慕|两心倾慕。倾慕
崇敬:尊敬;敬佩:崇敬恩师|令人崇敬|崇敬的感情|受人崇敬
怀念:思念:~故乡ㄧ~亲人。怀念
仰慕:敬仰思慕:久闻大名,不胜仰慕|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仰慕
羡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羡慕
敬慕:尊敬仰慕。敬慕
钦慕:1.敬慕。钦慕
瞻仰:①仰望,恭敬地看:瞻仰遗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
醉心:①令人陶醉;使人倾心:这是一个醉心的夜晚|她脸上醉心
倾心:全心向往;竭尽真心:一见倾心|吾与黄公覆倾心来降倾心
挽回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6篇
2、她挽回了她的损失。
3、钱被偷后,她很快明白对无法挽回的事感到后悔是没有用的。
4、土壤结构的恶化很难挽回。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第7篇
对于近义词“理解”“了解”,我们可通过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获取二者使用的实例,进行各方面的对比辨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一方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结合语料库对“理解”和“了解”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两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语料库,提取包含搜索内容的真实语料,明晰语料的层次结构,对句子的不同层面进行描写。本文将主要利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理解”“了解”的使用情况作统计与分析。文中有关“理解”“了解”的例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部来自该语料库。
二、基于语料库统计的定量分析
本文旨在检索“理解”和“了解”的显著搭配,并归纳二者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语料库的检索统计时重点参考的是卫乃兴(2002)提出的计算搭配词方法的部分步骤,即从语料库中将关键的所存搭配词提取出来,计算其在搜索关键词搭配中出现的频率。
首先确定的是节点词。节点词指的是研究人员要在语料库中检查其搭配的词项,在本文中即“理解”和“了解”。再确定跨距,跨距指的是节点词左右的语境,以词形为单位计算,不包括标点符号。参考学界在使用该方法的常规做法,并考虑到二者的实际常用搭配。本文将跨距界定为 +5,即在节点词右边取5个词为其语境。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统计测量的难易度,本文去掉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确定了跨距和节点词之后,利用计算机程序从语料库中将“理解”“了解”的搭配词检索出来,并按频次排序,最终留下排在前18位的进入统计测量的搭配词,得出如表1和表2所示的结果。
三、基于使用情况的定性分析
1.基本义
检索《现代汉语词典》可得到二者的基本义。
了解:(v)1知道的很清楚:只有眼睛朝下,才能真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打听;调查:先去~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一下。
理解:(v)懂;了解:互相~ |加深~ | ~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
由此可知二者虽然都是动词,且意义有所重合,但基本义还是有细微差别。
2.搭配对象
“了解”和“理解”皆属于“知道”类动词,因此区别主要在于其后所能带的宾语。二者虽然右边都可与情况类或具体事物类的名词等搭配,但仍有所不同。
“了解”常常搭配信息或知识类的内容,多数是主体直接能够从外界得到的,很少需要主体再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了解”的右搭配词有“原因、情况、动态、实际、群众、市场、变化、知识、思想、信息、心理、状况、对方、性质、新闻、原理、产品、对象、这些、文化、历史、特点、规律、问题”等。
“理解”比“了解”更进一步,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与对象的联系,认识对象的实质的能动的思维活动,多数需要主体得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理解”右搭配词有“心情、记忆、事物、意义、概念、语言、知识、作品、心理、人类、对方、音乐、本质、内容、问题、句子、过程、因素”等。如:
3青年们认为,了解社会动态是现代人的标志。
4要有启发读者思维的“言外之意”,以便由此及彼,更好地欣赏、理解文学作品。
3.句法范畴
庄义友(1987)提到“把现代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句形态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构成了汉语中特定的句法范畴。”对于“理解”和“了解”这对近义词来说,句法范畴方面的相同点在于拥有大体相同的语气范畴和关系范畴,因此二者的在句法范畴上的区别主要在功能范畴上,表现在词类搭配、语义程度、习惯用法三个方面。
(1)词类搭配
二者有相同点。第一,“了解”和“理解”后都能加名词性宾语和小句宾语。如:了解 / 理解别人;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去参加会议;我想了解他是做什么工作的。第二,二者都能加“着了过”,如:理解了他的意思;没有理解过;这件事我已经了解了;他正在到处了解着这个人。第三,二者都能重叠,如:好好儿理解理解;再深入了解了解。第四,二者都能加“很”,很理解/ 了解。第五,二者都能在其后加动作结果补语和动作趋向补语。如:他好像理解不了我的意思;这篇文章理解起来很难;你了解着什么新情况了吗?你先把情况了解上来。
二者也有一些不同点。第一,“了解”后可加动时量,如:了解了两个月;了解过三回。其后也可加动词性宾语,如:你去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第二,搭配名词类宾语时,“理解”后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受事,如:理解你们;理解他的意图。而“了解”后只能是受事,如:去了解一件事情。第三,“了解”后的动词趋向补语比“理解”用法丰富,如:她了解上升学率了;对这件事深入了解下去;为做好工作,他们四处了解开了;他已经了解到我这儿来了。
(2)语义程度
“了解”常表示对事物基本情况的认识,多属于感性认识层次,是较为表面的。“理解”比“了解”含义略深,多用于理性认识层次。如:
5他们都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
6由于两岸同文同种,所以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上不存在障碍。
(3)习惯用法
“了解”常用在“据(我)了解……”的句式之中,表示将要阐明一件事情,叙述主体所掌握的情况,“理解”常用在“~ 透彻”这样表示程度的搭配中。如:
7据了解,中国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的集中供养服务是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
8与严复同时有另外一位学者,在哲学方面理解透彻,见解比较深刻。
4. 语义韵
李晓红,卫乃兴(2012)提到语义韵即“核心词(节点词)、语义趋向与共现语境通过语义融合共同构筑的跨越词界的态度意义。”卫乃兴(2002)认为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积极语义韵的情况 : 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形成了一种错综的语义氛围。
由语料统计可知,与二者共现的词语及句子一般无显著的感情色彩,二者具有中性语义韵。如:
9北京铁路分局 2003 年 12 月就到北京各高校了解情况,提前为 25.4 万名学生预订了团体票。
10从79企业句法范畴或语义韵哲学中我们不难理解到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5. 侧重方面
“了解”侧重于整体性的事物或行为,如社会、思想、态度、问题等,“理解”更侧重于个体性的情感或心理活动方面,如心情、想法、看法、性格等。如:
⑾她想了解父母现在的态度。
⑿我们应尽量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陶醉的近义词和造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