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贴剂治疗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贴剂治疗范文(精选8篇)

贴剂治疗 第1篇

关键词:癌痛,中药贴剂,穴位符,疗效

癌痛是临床上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 据WHO统计其发生率可达51.1%, 其中约30%的患者会出现重度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WHO推荐的传统三阶梯西药止痛药物已被证实是癌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可显著缓解疼痛, 但长期持续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以及依赖性, 并且会发生胃肠道等不良反应[2]。为研究治疗癌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我院选择收治的90例癌痛患者, 对照组给予西药止痛剂,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贴剂穴位符, 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月1月收治90例癌痛患者, 男58例, 女32例, 年龄23岁~71岁, 平均年龄 (49.4±8.4) 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者组织学确诊证实为恶性肿瘤, 其中26例肝癌, 17例胃癌, 15例肺癌, 13例骨癌, 10例乳腺癌, 9例大肠癌。按疼痛分级:Ⅰ级21例, Ⅱ级35例, Ⅲ级34例。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对吗啡类药物有依赖性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疼痛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疼痛分级标准[3]

根据数字化评估量表法 (NRS) 进行疼痛分级, 0级:没有疼痛感;Ⅰ级:有轻度疼痛感, 但可耐受, 影响睡眠, 可正常生活, 使用一般镇痛药物可止痛;Ⅱ级:疼痛难忍, 影响睡眠, 干扰正常生活, 需要使用弱阿片类止痛药物;Ⅲ级:疼痛剧烈, 无法正常睡眠, 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需要使用强阿片类止痛药物。

1.3 治疗方法

2组给予西药止痛剂, 按照三阶梯进行止痛治疗, Ⅰ级疼痛患者给予布洛芬片, 每次0.3 g, 每天3次;Ⅱ级疼痛患者给予曲马多胶囊, 每次50 mg, 每天3次;Ⅲ级疼痛患者给予美斯康定片, 每次30 mg, 每天2次。观察组加用中药贴剂穴位符治疗, 配方包括当归、鸡血藤、丹参、羌活、乳香、没药、干姜、黄芪以及茯苓等, 麝香适量, 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制剂室协助熬制成膏药, 然后制成贴剂贴敷治疗。按照恶性肿瘤的病证类型选择穴位或者加用阿是穴, 每天2次, 10 d为1个疗程, 根据止痛效果可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2组均治疗30 d, 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疼痛程度减少至0级或者减少2级;有效:疼痛程度减少1级;无效:疼痛未见明显缓解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观察组恶心呕吐、便秘以及肝肾功能改变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例 (%)

3 讨论

目前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已在我国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但临床研究显示仍有4%~10%的癌痛患者疼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而且一些患者由于长期应用西药出现了依赖性和成瘾性, 并发生重度消化道反应、严重的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4]。中医理论认为癌痛机制是由于肿瘤日久, 邪气入体, 正气虚损, 气血虚弱, 血运不畅, 难以荣养脏腑经络, 不荣则痛。本文中药贴剂中生黄芪和当归可补气活血通便;鸡血藤可补血;乳香和没药止疼痛行气血, 麝香可行血通络, 秦艽和羌活可祛风除湿, 白术和茯苓可健脾,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益气养血的功效。由于癌症疼痛多贴近体表, 敷贴穴位可使药力直达病变所在, 迅速止痛[5]。

本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加用中药贴剂穴位符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且观察组恶心呕吐、便秘以及肝肾功能改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西药止痛剂基础上加用中药贴剂穴位符治疗癌痛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可有效减少西药止痛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避免患者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降低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彭辉, 张志.芳蜂针联合三阶梯止痛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9) :222-223.

[2]肖俐, 何秀兰, 刘传波, 等.中医外治法缓解癌性疼痛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7 (17) :12-14.

[3]王锡恩, 江皓.抗癌止痛汤治疗慢性疼痛疗效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2) :222.

[4]付大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重度癌痛32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0) :1696-1697.

贴剂治疗 第2篇

【关键词】 妥洛特罗贴剂;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18-01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小儿,特别是2-6个月小婴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临床以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解除呼吸道痉挛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关键。我院近年来应用妥洛特罗贴剂佐治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的患儿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24个月,无心、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入院前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以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及普米克令舒气雾剂(0.5-1ml/d,分2次用)氧驱雾化吸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以妥洛特罗贴剂0.5mg外贴胸部、背部或上臂部。睡前1贴,疗程5-7天,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天记录1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治疗5d后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判定疗效:①治愈;治疗时间<7d,呼吸平稳,体温正常,无低氧情况,夜间睡眠好,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时间7-10d,咳嗽明显减轻,喘憋消失、无低氧情况,夜间睡眠好,肺部湿罗音消失,哮鸣音明显减轻;③无效:治疗时间>10d,仍有阵发性咳嗽及喘憋,肺部湿罗音、哮鸣音等改善轻微或无改善,夜间睡眠差,胸片无好转或较前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进行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治愈1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治疗组在咳嗽减轻、喘憋缓解、哮鸣音消失肺部罗音消失、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见下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度震颤,心悸1例,粘贴部位瘙痒、发红、皮疹6例,为轻度,停药后消失,CPK升高3例,但无臨床症状。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是感染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错综交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哮喘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易发展为哮喘[2]。寻找一种疗效确切又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成为广大医生的愿望。普米克令舒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通过粘膜吸收,通过氧驱雾化吸入后药物可以直接到达靶器官,缓解呼吸道粘膜水肿,降低呼吸道的高反应性,降低呼吸道阻力[3]。同时能增加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舒张作用,从而缓解咳嗽和气喘[4]。在治疗剂量时,很少发生不良反应。雾化吸入疗效确切。但部分患儿不能配合,吸时哭闹,影响雾化效果,雾化时间较长,可吸入气道的药物却很少,影响疗效。妥洛特罗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激活与β2—受体有紧密关系的腺苷酸环化酶,由此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改变为环腺苷酸,显示出支气管扩张的作用,同时能改善肺功能,使患儿PEF明显上升,且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和止咳祛痰作用,妥洛特罗虽有气管肌肉松弛及心房兴奋作用,但对气管肌肉的选择性(对β2受体的选择性)明显优于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等。妥洛特罗贴剂因不经胃肠道,避免了对胃肠道生理功能的干扰,无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缓释方式给药减少了血药峰谷现象,药效可持续24小时,降低给药次数和药物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此贴剂是中长效高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有效成分是贴片上的妥洛特罗分子或结晶,贴片上的储药层既有独立的妥洛特罗分子直接释放速发起效,又有妥洛特罗结晶持续释放妥洛特罗分子,对支气管平滑肌强而持久的扩张,临睡前用药,符合人体呼吸功能昼夜节律性的特点,夜晚至清晨的呼吸功能降低,睡前贴敷一剂妥洛特罗贴剂,9-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患儿可能出现气喘之前可很好地阻止清晨气喘的发作[4]。治疗组中,少数患儿有轻度震颤、心悸和粘贴部位瘙痒、发红、皮疹均为轻度,停药后消失。总结上述结果,妥洛特罗贴剂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能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用药方便,适合婴幼儿。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9.

[3] 邓益斌,银华,等.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毛支炎疗效分析,儿科药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6期16-17页.

贴剂治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60例绝经期妇女,年龄42~56岁,身体健康、有潮热、出汗等绝经症候群症状,血清FSH>30 U/L,E2<109.8 pmol/L,自愿要求性激素治疗,同意遵照试验要求完成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象排除标准:用药前每位患者均进行乳腺彩超、盆腔超声、宫颈超薄细胞涂片(TCT)检查,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检查确定无雌激素应用的禁忌证后方可入组。两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情况见表1,两组在年龄、绝经年限、BMI、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比较,经过团体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药物

本试验使用的半水合雌二醇贴剂由德国MERCK药厂提供,是一种自粘基质型贴剂,每片含E2 1.5 mg,每日释放入血的E2为50 μg,持续7天。口服戊酸雌二醇为国产药物(协坤),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绝经后激素治疗,效果肯定。

1.2.2 用药方法

实验组:30例,连续使用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每7日更换1次,并每日口服甲羟孕酮2 mg;对照组:30例,每日口服戊酸雌二醇1.5 mg,甲羟孕酮2 mg;两组连续治疗12周。

观察项目及指标:受试者按Kupperman评分法评估绝经症状,记录总分,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包括身高、体重和血压,心肺肝脾检查、盆腔检查,并测定用药前后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做乳腺彩超、盆腔超声、TCT检查,分别测定用药前及用药后4、8、12周血清FSH和E2值。

1.3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有效性判断: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绝经症状评分,以症状下降程度和血清FSH和E2 水平变化判断疗效。不良反应评价:全身、妇科检查,血压、体重、乳腺检查,实验室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安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数据。两组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组内用药前后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入组60例,其中实验组完成30例,对照组完成30例。

2.1.1 用药前后血清E2水平比较

用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E2均值分别为20.50±13.54 pmol/L和46.67±24.71 pmol/L,比较用药前后血清E2值,有明显升高,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①与用药前相比 P<0.05;②与用药前相比 P<0.01;③与用药前相比 P<0.001

2.1.2 用药前后绝经症状评分比较

用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Kupperman绝经症状评分均值分别为21.44±8.80和25.60±7.62,用药后有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绝经症候群有极显著改善。

① 与用药前相比 P<0.001

2.2 安全性

用药前后肝、肾功能,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见表4。从实验室指标来看,对脂代谢的影响,实验组脂蛋白a[Lp(a)] 下降1.18%,对照组上升49.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乳腺的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均无变化。血糖用药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问题

实验组1例发生皮肤水疱,经解释后继续用药。实验组无出血病例。实验组有4例曾脱落。对照组有2例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现象,将戊酸雌二醇减量至1.0 mg继续服药,阴道流血约持续1~2周干净。

3 讨 论

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降低常常使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妇女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潮热、出汗、生殖器官萎缩以及远期的骨质疏松、冠心病等风险增加。HT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使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降低50%[1,2],降低骨折,因此,H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HT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其中经口和经皮给药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口服的雌激素在胃肠道吸收之后,首先通过肠系膜静脉汇集到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这使得大部分的E2被转化成雌酮(E1),降低了E2的生物活性及疗效,特别是已有研究显示口服雌激素与老年妇女肾功能下降相关,并且呈剂量依赖模式[3]。本研究使用的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是经皮给药途径,避免了肝脏的一级代谢,从而减少了肝脏酶的参与,因而可以减少用量,药物不良反应少,适用于有轻度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吸收障碍或口服给药消化道症状重者。有文献报道,经皮使用雌激素可避免对肝细胞代谢的影响,从而使肝胆疾病发生的危险性较口服用药降低3倍。

在本研究中,经皮给药半水合雌二醇贴剂用药后E2血清浓度可达到110 pmol/L左右的有效药物浓度;口服戊酸雌二醇大部分在胃肠道被灭活,但仍有约20%能够吸收。从本研究看虽然口服1.5 mg戊酸雌二醇后的血药浓度达到400 pmol/L左右,但两组治疗前后绝经症状评分(Kupperman指数)均呈相同幅度的明显降低,改善潮热、出汗等症状的情况也相似,与用药前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也说明每天50 μg经皮给药雌激素已经足以缓解绝经期症状,浓度稳定且使用方便,更适合长期应用。

血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冠心病(CHD)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发现,实验组Lp(a) 下降1.18%,对照组上升49.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然其他因素,如饮食、运动等可能会对Lp(a)产生影响,但是从文献报道来看,这种影响是非常微弱的,可以忽略。Lp(a)是一种血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突变型,能对抗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和扩散,所以Lp(a)降低有益于保护心血管[4]。1999~2005年在法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经皮吸收雌激素不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5]。结果同时还显示,经皮雌激素并不额外增加肥胖妇女静脉血栓风险[6]。经皮给药半水合雌二醇贴剂用药对血压、体重、肝肾功能、血糖未见明显影响。

实验组无流血病例,对照组有2例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现象,将戊酸雌二醇减量至1.0 mg继续服药,阴道流血约持续1~2周干净。实验组1例发生皮肤反应,可能与贴片中的赋形剂以及粘贴部位有关,患者顺应性较好,解释并更换部位后继续治疗。应用经皮雌激素的30例参加者中,有4例(12/360片,3.3%)曾经有过脱落现象。脱落的原因与粘贴的位置,粘贴部位皮肤的情况有关,但也与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本身较厚有关。

本研究用药时间较短,所得结果有限,但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在用药的12周时间内,半水合雌二醇贴剂用药简便、安全,顺应性高,药物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那些不适合选择经口途径用药的妇女。

参考文献

[1]宋亦军,徐苓.性激素补充治疗与骨质疏松[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23):83.

[2]Tarakida A,Higuchi T,Mizunuma H.Evidenc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J].Clin Calcium,2008,18(10):1434-1441.

[3]Clarke SC,Kelleher J,Lloyd-Jones H,et al.A study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the papworth HT atherosclerosis study[J].BJOG,2002,109(9):1056-1062.

[4]孙梅励,聂敏,何方方,等.短期与长期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血脂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04,13(3):131-134.

[5]Canonico M,Oger E,Plu-Bureau G,et al.Hormone therapy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impact of the route of estrogen administration and progestogens:the ESTHER study[J].Circulation,2007,115(7):840-884.

贴剂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5月在我科门诊确诊为CEH的患者90例, 诊断均符合1998年国际头痛委员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根据Sjaastad等[2]提出的CEH诊断标准, 均获得定期门诊复查。其中男57例, 女33例, 年龄30~69岁, 病程1周~3年。左侧头痛53例, 右侧头痛34例, 侧头痛3例。

1.2 治疗方法

清洁颈部皮肤, 将酮洛酚贴外敷于患侧之上颈部, 轻轻按压, 使之与皮肤紧密接合, 连续3周, 第1周1次/d, 后2周1次/d, 定时更贴。于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疗效。

1.3 疗效判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治疗后VAS评分下降75%为优;治疗后VAS下降50%为显效;治疗后VAS下降25%为有效;治疗后VAS下降<25%为无效。

2 结果

优、显效48例占53.3%;有效25例占27.8%;无效17例占18.9%;总有效率81.1%;未见不良反应。无效患者采用同息痛 (曲安奈得) 复合利多卡因颈2横突局部注射[3], 1次/周, 1~3次治疗后, VAS评分均<3分。

3 讨论

CEH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疼痛, 源于颈枕部, 可沿枕颈方向放射到额顶及前额、眼眶上部, 常出现在一侧, 但也有双侧同时出现疼痛者。临床上常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相混淆, 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第2颈神经的后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后支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 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可使其周围组织的血管收缩, 血管内炎性物质不易排出, 形成颈部肌群的慢性无菌性炎症, 枕大、枕小神经走行的枕后骨纤维管[4]内压增高, 最终导致肌源性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

酮洛酚是可透皮吸收的消炎镇痛外敷贴剂, 有冷感和温感两种, 温感型贴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乙二醇、樟脑、薄荷和辣椒素。透皮吸收后可提高局部温度, 改善局部颈肌微循环, 促进局部代谢, 水解或转化钾离子、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 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起到缓解疼痛、促进受损神经肌肉组织的功能恢复[5]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 酮洛酚贴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 疗效确定, 简便安全, 无不良反应, 无注射之痛苦, 患者乐于接受, 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适用于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恐惧或不适合注射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倪家骤.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0, 6:611-665.

[2]Sjaastad O, Fredriksen TA, Pfaffenrath V.Cervicogenic headache diragnostic criteria 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uop[J].Hedache, 1998, 38:442-445.

[3]MartellettiP, Suijlekom H.Cervicogenic headache practical approachesto therapy[J].CNS Drugs, 2004, 18:793-805.

[4]张卫龙, 钟世镇.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08.

贴剂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病理组织学或临床检查证实为肺癌、胃癌及肠癌患者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4~76岁, 平均63.4岁。排除中枢性呼吸抑制、心肝肾功能不全, 颅内压增高、高热和对阿片类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 各20例。

1.2 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

既往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首次剂量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最低剂量2.5 mg为起始剂量;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剂量转换参照美国综合癌症治疗网络 (NCCN) 疼痛指南中推荐的剂量转换公式转换[1]。首剂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12 h内继续使用原止痛药。暴发痛给予强痛定肌注, 根据暴发痛次数调整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评估

疼痛是组织损伤、个人能力、意志和对有害刺激耐受力的综合表现, 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 对患者癌痛评估应以患者的描述为准, 尊重患者的主诉[2], 包括疼痛的部位范围, 疼痛性质、疼痛强度、持续时间、疼痛加重或缓解因素以及疼痛的情况。

1.3.2 心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病房, 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应用支持表达式口行心理治疗[3]。如劝导、启发、鼓励、支持、解释、暗示等, 在患者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耐心劝导和鼓励。在执行每项护理工作时, 注意尊重患者人格, 相信患者主诉, 确认其痛苦, 鼓励患者表达消极的情绪。解释疼痛机制、减轻疼痛的方法、止痛药用药原则, 特别强调正确评估疼痛程度和按需按时用药对止痛效果的重要性, 嘱充分休息、睡眠、转移注意力, 以使疼痛缓解。调动有效的社会支持来源, 鼓励亲人、朋友多陪伴尽可能让患者获得家庭、朋友、同事的帮助和支持。

1.3.3 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及便秘, 其次是头晕嗜睡, 排尿困难、皮肤瘙痒少见。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为患者创造安全、整洁、舒适的进食环境。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饮食, 少量多餐, 恶心呕吐顽固者可以在用药的同时辅助胃复安20 mg。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与排便及疾病康复的关系, 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鼓励其增加纤维素食物和水的摄入, 嘱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头晕、嗜睡患者大都出现在治疗的初期, 通过卧床休息可缓解, 密切观察病情, 严防呼吸抑制的发生。本组未发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排尿困难者应进行安慰和解释, 并按摩热敷膀胱区诱导患者行排尿。局部皮肤瘙痒可在贴剂周围皮肤给予抗过敏药物并更换粘贴部位。

1.3.4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消除患者对疼痛治疗存在的误解, 健康教育时应强调疼痛处理的重要性, 尽一切努力教育患者有关预防、处理疼痛及控制药物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治疗的耐心和信心。

1.3.5 行为疗法

指导患者利用自我催眠、放松、生物反馈想象、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焦虑不安情绪。如与家属及病友交谈, 听舒缓优美的音乐。

1.4 疼痛评价

采用VAS评分法, 0~10表示疼痛的强度, 0为无痛, 10为剧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且疼痛影响睡眠, 7~10为重度疼痛难以入眠。用药前及用药后每隔24 h评价一次, 记录15 d, VAS的评分为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期间的平均评分。

1.5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罗健等提出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QOL) [4], 主要内容涉及患者12个方面, 其中躯体方面7个, 心理方面3个, 社会人际方面2个。单项满分5分总分满分为60分, 生活质量极差的为<20分, 一般为 31~40分, 较好的为41~50分, 良好的为51~60分。用药前及用药后15 d各评价一次。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后VA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较用之前明显改善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护理干预组VA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长期以来, 部分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所致的疼痛是不可避免, 认为注射麻醉止痛药物对其不利。发生疼痛时, 存在强忍疼痛, 拒绝用药的情况。由此可见, 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在很多医院, 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 只在患者提出疼痛或要求时才被动的给予处理。护士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但对于疼痛的评估和护理记录缺乏常规性, 只有剧烈的疼痛, 才会引起护士的重视。对肿瘤疼痛进行护理干预, 护士不仅要客观地判断疼痛是否存在, 还要确定疼痛的程度, 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肿瘤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治疗肿瘤疼痛还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等方面观察, 同时处理好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中出现的相关的不良反应。

本试验结果显示, 在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肿瘤疼痛的同时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疗法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 使晚期肿瘤疼痛患者感到身心舒适, 有利于疼痛减轻。同时通过护理干预, 使患者认识到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用药原则和必要性, 使患者消除对止痛药物排斥心理, 从而自觉用药。可明显降低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肿瘤疼痛患者VAS的评分,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Benedel ti C, Brock C, Cleeland C, et al.NCCN practice guide21ines for cancer pain[J].Oncology (Willidton Park) , 2000, 14 (1lA) :135.

[2]马双莲, 丁碉.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103.

[3]黄丽, 扬廷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632.

贴剂治疗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5例患者中, 男29例, 女26例。年龄28~75岁, 中位年龄56岁, 其中恶性淋巴瘤2例, 鼻咽癌2例, 食管癌5例, 乳腺癌7例, 肺癌8例, 肝癌5例, 胰腺癌2例, 胃癌9例, 结直肠癌13例, 卵巢癌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 并均伴有中、重度疼痛, 部分患者在使用芬太尼贴剂治疗前, 程度不一的使用过各种吗啡制剂, 效果欠佳或肿瘤晚期消化道症状多无法口服。

1.2 治疗方法

将芬太尼贴剂粘贴于躯干或上臂的无毛发平坦区域。粘贴时, 药膜平整, 充分接触皮肤。每3d更换1次, 观察15d。用药前记录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用药后每天记录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 连续记录15d。对治疗前未使用过吗啡类药物的患者, 从25μg/h开始用药;对治疗前使用过吗啡的患者, 开始用量依据以下公式:多瑞吉 (μg/h) =吗啡日剂量 (mg/d) ×1/2。用药后观察24h, 若疼痛完全或明显缓解, 则按该剂量继续治疗。若疼痛缓解不明显, 则按每次增加25μg/h的剂量进行滴定, 直至疼痛明显或完全缓解。若疼痛基本控制在轻度以下, 但有时出现爆发痛, 给予即释吗啡处理。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应随时停药。

1.3 疗效评价指标

1.3.1疼痛程度

(1) 按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 分级, 用0~10数字表示疼痛程度, 0为无疼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 10为剧痛[3]。55例中, 中度疼痛10例 (18.2%) , 重度疼痛45例 (81.8%) 。 (2) 疼痛缓解指标:完全缓解 (CR) , 治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 (PR) , 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 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 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 (MR) , 疼痛较给药前减轻, 但仍感明显疼痛, 睡眠仍受干扰;无效 (NR) , 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4]。 (1) 生活质量评分:按照UICC推荐的生活质量kamofsy评分法进行[5]。 (4)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征, 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55例癌痛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7.903±0.83, 治疗后疼痛评分2.684±0.16,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全部患者均获轻度以上缓解, 其中完全缓解 (CR) 24例 (43.64%) , 部分缓解 (PR) 28例 (50.91%) , 轻度缓解 (MR) 3例 (5.45%)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 (CR+PR) 为94.55%。

2.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5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前karnofsy评分为56±17, 治疗后为76±16,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P<0.05) 。

2.3 不良反应

55例中, 出现不良反应如下:头晕9例 (16.36%) , 嗜睡6例 (10.90%) , 恶心19例 (34.55%) , 呕吐13例 (23.64%) , 便秘16例 (29.09%) , 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及成瘾。大多数不良反应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或消失, 但便秘则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表1) 。

3 讨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一种长效的强阿片类镇痛药物, 其主要成分是枸橼酸芬太尼, 通过与阿片a受体选择性结合发挥镇痛作用, 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由于其用药部位是皮肤表面, 避免了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6], 特别适用于消化道症状多的慢性持续性疼痛患者。其作用时间长, 每72h更换一次, 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适用于需频繁给药的癌痛患者。其脂溶性好, 分子量小, 在较小剂量下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在中枢发挥镇痛作用, 故其引发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过度镇静、便秘等副作用明显低于等效剂量吗啡[7]。本组观察病例中, 5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贴剂, 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改善了生活质量, 而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表现轻微, 多在用药初期出现, 经对症处理后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除便秘长时间不能耐受, 需长期预防和处理) 。综上所述, 芬太尼贴剂用于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使用方便, 尤其适用于需频繁给药及无法口服止痛药的患者。

参考文献

[1]陈振东, 孙燕, 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疔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

[2]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8, List in the 21st Century a Version for All.Geneva, 1998.

[3]孙燕, 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0.

[4]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7.

[5]徐国柱, 蔡志基.镇痛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1995, 4 (4) :20.

[6]于世英.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J].中国新药杂志, 1998, 8 (2) :87.

贴剂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符合配合度的原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的95例PT患儿,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50例,年龄4.0~8.0岁,平均(6.11±1.10)岁,病程0.5~6.0个月,平均(5.99±1.21)个月。对照组患儿45例,年龄4.5~8.0岁,平均(5.11±0.11)岁,病程0.4~6.0个月,平均(5.34±2.01)个月。两组患儿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PT诊断标准:①8岁前出现乳腺单侧或双侧发育;②无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③外阴均呈幼稚状态,无阴道流血,B超检查提示子宫容积<2 m L,卵巢容积<1 m L,直径≥4 mm卵泡4个以下;④骨龄提前不超过1年以上或骨龄/年龄<1。

纳入标准:①西医TannerⅡ期诊断标准及各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小于8岁的女童患儿。排除标准:①真性性早熟患儿(Gn RH激发试验确诊);②血清激素水平明显升高;③盆腔B超检测子宫、卵巢容积增大或见卵泡直径>0.4 cm;④手腕关节X线正位片提示骨龄超前1年以上患儿;⑤乳腺纤维瘤、淋巴管瘤、血管瘤患儿;⑥假性性早熟乳房肥大症患儿;⑦有颅内疾病患儿;⑧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患儿;⑨皮肤敏感,或配合度欠佳,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者。所有患儿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不大于12个月。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知柏地黄方药穴位贴剂治疗。用知柏地黄方原药材研磨成粉,100目细筛过筛,配以促渗透剂3%氮酮,拌和适量蜂蜜为黏糊剂,按照知柏地黄丸成药剂量,医用胶布制成相应剂量为2 g的贴剂。选择与PT治疗相关的六种大穴:太冲、涌泉、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予2 g剂量每天夜间进行各穴位贴敷,每次持续贴8 h,贴敷前揉搓穴位至微热。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滋阴泻火中药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0 g、夏枯草10 g、丹皮6 g、柴胡10 g、郁金10 g、荔枝核10 g、玄参9 g、知母9 g、泽泻9 g、黄柏9 g、炙龟板10 g、甘草3 g。水煎至100~200 m L,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每月复诊1次,暂随访3个月。评价标准:①肉眼观察乳房发育Tanner分期转归,结合乳腺B超,回缩至青春前期状态为治愈,回缩50%以上但乳腺组织未完全消退为显效,有明显回缩但未达50%以上,仍处于TannerⅡ期为好转,无明显改善为无效。②B超观察子宫、卵巢发育加速趋势,并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有2例贴敷处皮肤过敏而退出,8例患儿因为未能按照要求正确贴敷或配合度欠佳等原因而退出研究。对照组有18例因服药依从性差而退出研究。

2.2 两组患儿乳房发育转归疗效比较

经Ridit检验,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442,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随访3个月,B超观察两组病例子宫、卵巢发育均未见明显加速趋势。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大部分PT患儿病程呈自限性,另外从西医角度来说,用药并未能改善其预后,故而在临床中多采取观察的态度,但部分会转化为CPP[4,5,6]。中医治疗方面,主要口服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早熟系列(早熟1号、早熟2号、早熟3号等),其安全性与疗效均获得肯定[8,9]。而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女童PT未见报道。朱顺叶等[10]研究提示,在PT患儿中CPP总的转化率为20.5%。如果PT患儿转化为CPP,则可明显地影响患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患儿青春期高峰生长速度提前出现,骨龄提前,骨骺也提前闭合,最终引起患儿成年身材矮小、身体比例不协调,增加成年后内分泌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等的发病风险,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所以提前干预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临床本质上来说,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多有假性或外周性性早熟的表现过程,唯其过渡时期长短不一,其中多首先表现为PT。故而如果能早期即对PT女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理论上可以有效抑制其早熟进展过程。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乳房早发育由肝脾肾三脏相互作用而致,若肝肾不足,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冲任失调,乳房经络疏利不畅,乳络瘀阻,则乳房硬结、不通而痛。肝病及脾则脾失健运,生湿成痰,积于乳络,日积月累渐成肿块而发病[12]。故而儿童性早熟病在冲任,源在肝肾为历来医家所共识。据此现代大多数医家治疗该病皆从肾论治,以滋阴降火为法。但在中医体系里,各种治法均不可避免地受主观性及经验性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上,各种疾病的发病与治疗机制均有其对应经络穴位。在所选取的与PT治疗相关的六种大穴中,涌泉穴配太冲、太溪穴,具有肝肾同源、互相滋养和增强引火下行、滋阴泻火之功。太冲与三阴交相配,功能疏肝解郁,滋补肝肾,通中有补,补中有泻,二者相辅相成,在PT中主治肝肾阴虚以及阴虚火旺、虚阳上亢等证。刺激太冲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穴位,为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肝俞、肾俞分别是肝、肾的背俞穴,对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均起到调和作用。故本研究选穴方面,考虑消除各种治法所受的主观性及经验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络系统是一种低电阻的全身运行的通路,经络穴位对药物或刺激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络穴位,可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起着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2]。故而中医外治法结合经络腧穴,有其独到之处,中药敷贴大都采用穴位疗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13]。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WHO推荐的第三代给药方法,而透皮给药技术与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相结合,极大提高了透皮给药的临床效果[14,15,16,17,18],而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氮酮在提高药物的吸收率上较为成熟[15,16,17,18,19,20,21,22]。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依从性也好于对照组。知柏地黄方药本身功效即是滋阴泻火。通过将该方药贴敷涌泉穴诸穴,能够引火归原,引肾上浮之虚火使其下归,借药力引肾中上浮之火下行归原。本研究提示,采取内病外治法,将知柏地黄方药进行前述诸穴贴敷给药,可以起到理想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贴剂治疗 第8篇

关键词: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食管癌,癌痛,不良反应

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疼痛是晚期食管癌癌痛患者的常见症状, 有效的控制疼痛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多瑞吉即芬太尼透皮贴剂, 是一种新型麻醉性镇痛药, 也是惟一含有阿片受体激动剂的透皮贴剂, 主要特点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疗效, 持续时间达72h。我科从2007年5月-2009年3月, 治疗晚期食管癌癌痛30例,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晚期食管癌癌痛患者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40~72岁, 中位年龄56岁。均经病理组织或细胞学确诊, 治疗前疼痛强度均为重度 (按0~10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8分) 。

1.2 治疗方法

芬太尼透皮贴剂初始剂量25μg/h开始剂量滴定, 期间出现止痛效果不好或突发痛时, 加用即释吗啡。72h滴定进行剂量调整, 幅度为25μg/h达到无痛或基本无痛。将多瑞吉用在前胸或上臂、大腿内侧较平坦、干净、无毛发、无红肿、水肿或放疗区域、血液循环丰富的部位。先用温水清洗局部皮肤, 待皮肤干燥后, 打开多瑞吉外贴膜, 迅速将其粘贴于皮肤上。并保证贴膜平整、牢固、无皱褶、无气泡, 确保贴片与皮肤充分接触, 然后用手掌轻压20s左右, 利于药物吸收。每72小时更换1次, 并注意更换粘贴部位。贴多瑞吉处皮肤不能热敷, 防止皮肤吸收药物过快。

1.3 疼痛分级

疼痛程度按数字疼痛分级法, 用0~10数字表示疼痛程度, 0为无痛, 10为最剧烈的疼痛, 由患者自己评分。确定疼痛强度: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1.4 疼痛缓解程度判定

0度未缓解;Ⅰ度为轻度缓解, 疼痛评分下降1/4;Ⅱ度为疼痛评分下降1/2;Ⅲ度为疼痛明显缓解, 评分下降3/4;Ⅳ度为疼痛完全缓解。其中Ⅲ度及Ⅳ度为镇痛显著有效。

2结果

2.1 止痛效果

用药的第10天完全缓解率为53.3% (16/30) , 明显缓解率为30.0% (9/30) , 总有效率为83.3%。

2.2 不良反应

有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头晕等。其中1例患者用药后局部有瘙痒, 去除透皮贴剂后瘙痒消失。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三阶梯疼痛治疗是公认的用止痛药物治疗疼痛的方法, 口服阿片类药物是多年来缓解重度肿瘤疼痛的标准治疗。但是晚期食管癌患者存在吞咽困难, 流质食物也进食困难。多瑞吉非胃肠道途径给药可避免经口服给药, 由于其亲脂性强, 经皮肤给药吸收良好。本结果显示, 多瑞吉镇痛效果较理想, 使癌痛患者减轻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多瑞吉透皮贴不存在首过效应, 其脂溶性特点又使其容易在较小的剂量下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产生镇痛作用, 因而其引发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过度镇静、便秘等症状均明显低于等效剂量的吗啡[1]。多瑞吉具有有效、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不需频繁给药等优点, 是晚期食管癌癌痛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贴剂治疗范文

贴剂治疗范文(精选8篇)贴剂治疗 第1篇关键词:癌痛,中药贴剂,穴位符,疗效癌痛是临床上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 据WHO统计其发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