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
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精选6篇)
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 第1篇
《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是老师的事,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却在作业设计上独具匠心,如在学完《童年的泥巴》一课后,我把布置作业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围绕课堂内容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特长的作业。第二天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有的同学在摘抄本上认真地抄写了好词佳句;有的同学拿来了自己捏的惟妙惟肖橡皮泥作品;有的同学拿来了MP3,里面录制了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畅谈他们童年的录音;还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名人童年趣事的故事来和同学们分享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一份份精美的作业,说明学生在设计时融入了浓厚的兴趣,在完成是进行了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的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支配,丰富了他们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童年的泥巴。)
2.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多读几遍。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朗读能手。
2.讨论。
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你知道哪些名人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一.识写生字。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3.学生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4.联系写字。
二.积累运用。
1.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谣和同学交流。
2.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三.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第3篇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泥巴》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感受童年的愉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童真、童趣,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童年的快乐;2.热爱生活,珍惜童年时光,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词语的巧妙运用;2.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眷恋之情;3.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歌。童年的故事是那么美好,童年的伙伴是那么天真,大家一起“踩泥巴”、“捏泥巴”、“吹泥巴”、“烤泥巴”,玩得尽兴,乐得撒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开火车”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之间互读,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4.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思考之后讨论交流。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描写泥人、泥物的句子,并想一想孩子们用红泥烤的野餐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作答,教师适时点拨。
3.归纳总结:①词语的妙用,体现了孩子们玩的高兴;②生动细致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4.引导学生讨论:“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两句的作用和内涵。(明确:开篇说明童年时光虽然美好,但更为短暂,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说明作者对童年十分眷恋。)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围绕课堂内容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或特长的作业。(大屏幕出示作业参考: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说说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游戏;3.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童年的趣事;4.搜集名人的童年趣事、故事。)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第4篇
1,出示本课字卡,认读生字
2,教师交代本课形声字较多。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发现特点,提高识字效率。
学生认读生字
找出形声字
学生汇报记字方法
互相借鉴,拓宽思路
二,写字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构字特点。
把要求会写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娘 踩 胖 猪 饿
付 烤 狼
上下结构:梦 盐
独体字:丫 匀
2,教师示范书写
指导(注意事项)
盐:上下结构,下面是皿,不是血。
烤:左右结构,右面不要多一横。
3,表扬写字好的
学生讨论分类
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书写
学生展示写字,共同欣赏
掌握字的结构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大家互评,互相促进
三,总结 提出希望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第5篇
本课凸显了一个“玩”子,带着学生在玩学、玩中悟。
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分为挖泥土的活动(取材),筛泥土的活动(选材),和泥、捏泥的活动(制作),泥塑烧制的资料学习或操作活动(再加工)。
第一个活动通过看图调动学生玩泥巴的经验,交流是怎么玩泥巴的;第二个活动针对做泥塑这个任务,带着学生一步步的选出适合的泥土。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在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教学目标】
1、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可以被烧制成人们常用的砖、陶器等。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通过亲自动手,用筛取的细泥土加水,和泥,制作各种形状物体。
4、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5、感受到玩泥巴带来的乐趣。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玩泥巴,并乐于分享自己制作的泥巴作品。
【课前准备】
为每一个人:科学记录单。
为每个小组:水槽、小玻璃瓶、细铁丝、橡皮泥、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回形针、抹布等。
为全班准备:浮沉子演示器、剪刀、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速聚焦
1.提问:孩子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小章鱼。(出示泥塑小章鱼实物)。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
2.谈话:泥土覆盖着地球的表面,它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我们把泥土进行加工造型,就可以做成形式多样的泥塑。泥塑可是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播放:泥塑作品。
3.激趣:学校的艺术节马上到了,老师从美术老师那里得知他还需要一组泥塑作品。想不想做一件属于你的泥塑作品来参加展览?4.质疑:要做泥塑,首先需要什么原材料?(泥土)今天,我们一起给泥土造型,走进玩泥巴的课堂。(板书课题:玩泥巴)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二、筛泥土
1、质疑:(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这是我家园子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
2、讲述:没错,这里面的树枝、草根、石头等都不是土,我们得把他们挑拣出来。(板书:拣)拣出什么呢?
3、讲述:还有这些大的土块还需要用手捻碎。(板书: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合作,把不是土的东西拣出来,把大土块捻碎。
4、提问:我看大家都完成了任务,可是这样就行了吗?(课件出示两种土)想要用泥土捏造型,你觉得哪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5、讲述:没错,这是老师已经处理过的土,才能这样细细的。小章鱼就是用处理过的`土捏成的。你们猜猜,我是怎么做到的?提醒大家,我可不是一颗颗挑出来的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6、讲述:(出示筛子)筛子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书:筛)我这里有三个筛子,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筛孔大小有什么不同?
7、提问:如果给你们筛子,你想怎么用它们呢?先用哪个?后用哪个?为什么?你们先商量商量。
8、讲述:看来想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啊?指着黑板:先挑拣出树枝、草根等,再把大土块捻碎,最后用筛子筛土,先用筛孔大的筛,再用筛孔小的筛。怎么筛呢?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演示:筛土的方法。
9、讲述:一会我们就来筛土,先听老师讲要求:小组同学要互相帮忙,不许争抢,筛完土后立即坐好,注意卫生。
10、提问:各个小组都筛完了,大家看看,三个筛子筛出来的土有什么不同?讲述:真的是最细啊!看来,不同的筛子能筛出不同的土。
11、(出示课件)我请大家来连一连,这里有三个筛孔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它们来筛土,可以得到下面的几号土呢?
12、讲解:你们发现没有?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粗细不同的颗粒组成的,而且我们还发现:土越细,越适合做泥塑。(课件出示)
三、捏泥塑
1、谈话:细土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看行不行?
2、启发:土太干了,太散了,捏不上怎么办?
3、水怎么倒啊?一下子全都倒进去吗?(出示课件)演示:和泥方法。
4、加水要揉到什么程度?(PPT出示一盆稀土,一盆硬土,一盆柔软程度适中的土)你觉得需要揉捏到什么程度?
5、你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把手伸到这个盘子里和泥好还是请一个同学集中操作为好呢?
6、出示和泥要求,小组活动和泥。
7、分配活好的泥,并整理器材。
8、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
四、总结与拓展
1、作品展示。
2、讲解:今天大家都做了属于自己的泥塑。但是我们捏的泥塑干了之后不好保存?泥塑要想保存时间久,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烧制。
介绍:高温烧制900摄氏度的时候就成陶器,能装水。经常听说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是陶器。烧至120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就是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3、泥土除了可以做泥塑,陶器、瓷器,还有什么作用?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第6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说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
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 画出歌谣。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童年的泥巴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