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精选9篇)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1篇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输入加工教学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出发,对改变学习者不利于输入加工的默认策略作出积极尝试,从而提高学习者从语言输入中获得有效吸收并推进语言学习.我国外语学习环境在语言输入的.质和量上都有很大局限性.从输入加工教学中汲取营养对促进语言学习有积极意义.
作 者:顾琦一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 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输入 吸收 默认加工策略 有意义的练习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2篇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二且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分析,从克拉申“输入假说模式”带来的启示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促进广大学习者体力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输入假说;听力教学
1: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
众所周知,“听”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为学习者进一步发展其他语言技能奠定了基础。然而,听力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个莫大的挑战。Krashen(克拉申)于1985年提出了在语言学界很具影响力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和阅读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从而促进语言习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语言无用;趣味及关联性——输入的语言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相关;非语法性——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是不必要的;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
2: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设在相当程度上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英语听力教师可以从的语言输入假设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语言输入问题应该成为有效帮助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
应该懂得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设计和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课内外活动,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
2.1可理解性输入。首先,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也就是说听力材料必须与学生当前的英语语言水平相适应。根据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设,在听力课堂上学生所听到的材料必须是略高于他们当前英语水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上下文背景知识、特定的语言情境来理解自己尚未接触过的、略高于自己语言材料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七年级的学生选择这样的听力题:Where did he go? A.Beijing B.The USA C.Rome(罗马),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where和go这两个单词,尽管did是新单词,但对他们答题基本上没任何的影响。而且接触的次数多了,还会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然而,听力材料也不能太难,过多的生单词、复杂的句型结构等等,往往会妨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接收,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听力材料也不能太容易、太简单,以至于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会失去兴趣,放弃继续听下去。
其次,在制定大纲以及课堂设计上要紧扣可理解性输入的原则。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听说课程的大纲应该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即使是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是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练习以及测试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训练和提高听力的需要。比如,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尽量采用多项选择题或者是判断对错题来进行练习和测试,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树立他们的信心;而高年级的同学则可采用听写句子、短文或者是边听边
做记录然后进行复述的形式。
2.2 趣味性及多样化输入。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丰富英语听说活动,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扩展听的内容和渠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听的场合是极其丰富的,如广播、电视、电影、讲座、采访、英语角等等。听力老师要尽量选择要选择一些形式活泼多样的材
料。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听说课上的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放映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这样学习者在娱乐欣赏精彩场景的同时对英语听说的热情和兴趣也得到了无形的提高。比如“make” 这个单词,原意是“制造”的意思。可在英文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句子“I make it.”却通常是表示“我成功了,我做到了”的意思。在影片中获得新知识,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是非常有效的。
其次,在课堂上听力老师应该巧妙地把听和说结合起来,避免一味的听所带来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当我们学完人教版九年级Unit13的“Advertising(广告)之后,可就“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dvertising”这一话题让各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不只是看到广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的方面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不良影响,再抽选小组代表进行台前表演。也可就“Advertising,Good or Bad”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各抒己见。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
2.3 足够量的输入。足够的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接触语言的机会,满足外语学习的先决条件。现在初中阶段教科书的听力教
材有限,而且内容简单,难以满足输入量的需求。因此,除了学生自觉地练习听力以外,听力课教师更应当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接触大量可理解性听力材料输入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课前认真备课,不仅要顾及到教材内容,而且要经常找一些课本以外的听力材料带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听而不仅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了。
其次,我们可以每次在听力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这一个星期的听力练习任务。然后在下一次上课前叫几位同学把自己听到的材料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陈述,这可以对学生自己在课外练习听力、接触到更多的语言输入,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和监督作用。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听英语新闻的习惯,每次上课前要求几名学生用英语把自己听到的某些新闻讲给大家听,这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听力技能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
3、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它需要学生不断练习,也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策划、摸索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形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学习格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输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3篇
一、语言习得的输入理论
输入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听到或接收到的作为其学习对象的口头和书面材料。Gass提出的认知语言学习框架将语言学习分为“被注意到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内化”、“整合”、“输出”五个步骤。只有首要两步输入条件达到, 学习者才有可能进一步处理语言材料将其吸收到已有的二语系统中, 并通过调节原有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二语习得领域中对语言输入的研究集中在输入的“被注意性”、“被理解性”和“复现”三个方面。
输入的“被注意性”指输入材料要被学习者主观上感知到。语言学习者不仅是被动的刺激反应者, 而且是有意识地主动对外部环境中的输入进行积极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者并不是对所有外来信息一概接受, 而是在注意力机制的作用下关注一部分外来信息。而只有这部分受到关注的外来信息才可能被学习者进行分析、加工, 作为新知识掌握, 其余的输入则无法进入学习者的语言加工机制, 只能算无效的输入。这样, 输入的“被注意性”是有效语言输入的第一步。
输入的“被理解性”是指, 只有能被学习者理解、分析、加工的那部分语言材料才可能促进学习者二语知识的发展。鉴于此, 输入难度非常重要。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的输入”认为, 若以“i”来表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 “i+1”来表示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 那么“1”就表示学习者现有水平和下一阶段要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那么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则需与“1”相契合, 达到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但又能通过努力所理解, 即“i+1”的状态。
二语学习的循环构建的性质决定了输入的“复现”与二语习得有直接关系。复现即反复的语言输入, 复现有助于学生有更多机会注意到此知识, 理解和使用语言, 从而促进语言学习的发生。
二、与输入特性有关的因素
1.“被注意性”相关因素
输入的“被注意性”受到语言输入的特征的影响。题材新颖、内容有趣的输入比主题陈旧、内容呆板的输入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者学习、生活、人生目标等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比单一呆板的语言输入更易引起学习者注意, 外观凸显的文本也比普通文本更容易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从注意任务的类型看, 任务设计要求能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输入中特别的某一方面, 引导学习者寻找、发现目标语中的特定部分, 对之进行加工。学习者为了完成特定的语言任务, 必然会关注学习活动中被要求关注进行分析、加工的输入材料。
2.“被理解性”相关因素
影响输入材料“可理解性”的一个重要相关条件是“输入修正”。“输入修正”的概念来自于Long的交际假设, 认为只有当输入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被修正时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Ellis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与其他对话者的相互努力上, 语言习得的质量才有保证, 但必须与学习者的内在习得机制相互作用。这种互动性的输入修正如果从输入本身考虑, 则意味着教师要提供给学习者可以选择难度的学习材料, 即水平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己二语发展系统要求的语言输入材料。“输入修正”的方法有同义词替换、意义解释等手段帮助学习者理解输入的一种方式。同义词是指表达意义相似的词。意义解释则有不同的方式等。
3.“复现”相关因素
词汇的“复现”与三个因素相关, 它们是复现次数、复现间隔、复现方式。英语课堂上复现次数即词汇的输入频率。Rott进行的实验研究了分成三组的67名学生, 通过控制其在阅读过程中对所学词汇的接触频率, 再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接触频率多的学习者词汇习得效果优于接触频率稍低的学习者。
复现间隔与人的记忆能力研究有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 遗忘在学习之后即会发生, 但遗忘的速度是从快到慢的不均匀过程, 开始遗忘得快, 越到后来遗忘得越慢。因此, 语言学习中输入的复现时间需要根据词汇知识对学习者来说的新旧程度而掌握, 新知识需要短时间高强度的复现。
复现方式讨论的语言复现的质。复现方式分为语音复现、语形复现、语义复现和语境复现。语音复现是指不断提供语音片段给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辨识语音, 建立音义联系。语形复现是指通过词汇的形态, 如前缀、后缀、复合词、形近词等给学生提供高频的输入。语义复现强调从词汇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根据近义词、反义词、类似短语等方式不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关联, 强化新知识的学习。语境复现则是强调在词汇的句子、语段、对话等上下文语境中的复现,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汇、记忆词汇。
三、输入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的输入理论对输入中相关特征和要素的研究, 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从词汇输入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启示。
1.词汇的输入需融入特定的语境, 创设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上下文, 使学习者提高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 有意识地聚焦语段中的词汇及其意义。以单词“rewarding”为例,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猜测此词汇的意义, 并补充相关例句, 如“Ihas been hard to lea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very rewarding.”。将词汇放入此类语境中, 既让学生再次理解新单词, 又与本单元主题相关。
2.将词汇与相关的词源、典故、笑话等知识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材料和视频、音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以《综合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 老师在介绍中西婚礼习俗的形式与文化差异时, 可以引导学生掌握““bridge”“bridesmaid”“groomsman”“groom”等相关词汇, 既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又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3.提供多样的词汇呈现形式。将词汇融入具体的语境中, 利用相关的音频视频, 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为学习者提供多维视听的语言输入模式。以“colleague”和“schoolmate”为例, 老师可播放英语电影中表现办公室庆贺工作成功或同学欢呼毕业等场景, 以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方式会促进更多的输入信息被学生注意到, 进入理解内化过程。
4.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词汇进行凸显, 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觉方面, 对重点词, 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发音重复、学生跟读、听力跟读等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听到该词, 并有意识地将发音与意义联系起来。视觉方面,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颜色对比、尺寸突出、字体变化等方式从文本上凸显词汇。
5.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复现方式提高词汇的复现率,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对词汇进行认知加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热身活动中复习词汇, 也可以在新词讲授中采取同义词、反义词、英英解释、词根联想、同样用法联想等方式帮助学生回忆旧词学习新词。如“colleague”和“schoolmate”, 两者都表示同一活动场合的同伴。教师在讲解时, 可以同时复习“seatmate”、“dorm mate”、“schoolfellow”等表示同伴的词汇, 也可以让学生复习与有“同伴”之义相关联的词汇, 如“partnership”、“fellowship”、“friendship”等词汇。
6.针对学生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 尽可能提供难度不一的词汇输入。教师可以通过意义解释、举例说明等方式提供课堂现场“输入修正”,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有选择性的“输入修正”。比如,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链接功能, 提供重复语段、重复词汇简化的语段、降低语速、增加英文说明、增加中文翻译等链接, 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英语听力水平和发音能力相适应的语音输入材料;文字类输入材料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补充背景知识, 或提供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帮助材料。
7.教师可以设计专门针对词汇学习的课堂和课后活动, 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音、形、义、使用域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词汇的不断加工分析, 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词汇。这样的词汇活动包括组织主题表演、以语义场为核心联想上下意词复习词汇、写作任务锻炼词汇运用能力等。
四、结语
词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需要依据二语习得的输入理论来指导课堂行动, 为学生提供不断反复的、方式多样的、难度多样化的词汇输入, 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更集中关注词汇的学习, 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同时, 大学英语词汇知识的掌握本身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词汇作为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 教师在强调词汇教学的同时, 要有全局意识, 需要在促进学生总体语言水平提高的视野下进行词汇教学。
摘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的提高来自于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理解。而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强调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有效的语言输入具有“被注意性”、“被理解性”和“复现性”三方面特点。对这三方面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启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词汇输入的途径和手段, 有利于增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言输入理论,英语词汇教学,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Gass, 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Applied Linguistics, 1988, (9) .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3]Long, M.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 Press.1985.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4篇
关键词:输入;吸收;默认加工策略;有意义的练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042-3
Abstract: Processing instruction tries to alter the less-than-optimal default strategies in input processing and thus facilitate intake from input. The practice of processing instruction also can make up for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limitation of input in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input, intake, default processing strategies, meaningful practice
1. 引言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外语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在输入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质和量的局限性,提高输入环节的有效吸收无疑将促进语言习得。上世纪90年代初,VanPatten等通过对美国的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当时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输出环节上,效果并不理想。他反对在初学阶段进行大量机械性的输出训练,强调应着眼于习得的第一个环节——从输入到吸收的环节,并逐步建立输入加工理论,在此基础上探寻对输入进行有效加工的方法,尝试输入加工教学(Processing Instruction),以促进学习者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加工语言形式以促进后继的习得。本文将讨论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2. 输入加工默认策略
输入加工理论的出发点是,习得只是理解输入的结果,没有理解就没有习得。多数语言学习者接触语言时首先尽力获取意义,因此他们倾向于首先关注词汇,其次才是语言的语法特征。语言学习显然不仅仅是词汇学习,而中介语语法的获得无一例外地都涉及语言形式、意义及其联结。输入加工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在理解输入的过程中形式—意义联结的建立。输入加工理论对学习过程有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构想,但是着眼在从输入到吸收的加工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形式—意义联结建立的初始阶段。就学习者加工机制而言,输入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加工拥有普遍的加工机制,遵循默认的加工策略,这些加工策略既可能促成习得的发生,也有可能阻碍形式—意义联结的建立。
学习者默认的加工策略一般遵循两大原则(VanPatten, 2007: 115-135):意义为首原则(Primacy of Meaning Principle)和首名词原则(First Noun Principle)。意义为首原则指学习者进行交际性、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时,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为了从输入中获取意义,学习者一般倾向于使用以下六条子原则:实词优先原则,即学习者首先加工实词以获得语言输入的意义;词汇优先原则,即学习者首先加工语言输入中的词汇而非词形变换;非冗余优先原则,即只要理解过程还占据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学习者通常会继续加工词汇而忽略语法标记;有意义优先于无意义原则,即较之无意义的语法标记,学习者会优先加工有意义的语法标记;资源可用性原则,即学习者必须在有足够认知资源加工输入意义的情况下才能加工有意义但是冗余的语法形式或无意义的语法形式;句子位置原则,即学习者倾向于首先加工句首的成分,然后才加工句末和句中的成分。上述原则所体现的是输入加工理论对学习者认知加工资源的认识。因为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信息输入是源源不断的,为了加工后继的输入,他们必须及时腾出工作记忆,因此不得不忽视某些信息。这些被忽视的信息含有的交流价值往往较低。
输入加工理论所关注的第二类原则是首名词原则句子。句子各要素的顺序对学习者确定各要素间的语法关系至关重要,学习者往往把句子中第一个名词或代词确定为句子的主语或施动者。第二类原则包括以下子原则:事件概率原则,即如果可能用事件概率来解释句子的话,学习者会依赖事件概率而非首名词原则;词汇语义原则,即如果能够依赖词汇语义来理解句子的话,学习者可能会依赖词汇语义而不是首名词原则;语境制约原则,即如果先前的语境制约了对句子理解的可能性,那么学习者可能会减少对其他原则的依赖。
上述是学习者加工第二语言输入的默认加工策略。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学习者对输入进行加工时一般遵循这些默认原则。在初学阶段,粘着语素等语法形式经常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困难,输入加工理论对此提供了一种心理语言学解释,并把原因归结到加工容量的局限性。在实时加工的过程中,学习者只能选择性地加工输入,从而导致集中注意那些有指示意义的词,而忽略那些标识抽象结构关系的词。
3. 输入加工教学
基于对二语习得的如此认识,VanPatten和他的同事们在吸收环节上不断尝试,探索教学手段怎样能促进对输入的加工,提高学习者从输入中得到的吸收并促进语言发展。至今,他们对一系列语言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采取控制对比研究方法,比较输入加工教学和在输出环节催促学习者目的语输出的教学手段,考察促进学习者输入加工给语言学习带来的影响。
VanPatten和Cadierno(1993: 225-243)为这类研究开辟了研究范式的先河。此项研究针对的是西班牙语接语代词(clitic pronoun)。和英语相比,西班牙语的词序非常灵活。英语往往采用SVO语序,而西班牙语的表层结构有多种可能性,但西班牙语中接语代词的语序则不那么灵活:当动词为简单限定动词时,宾语代词必须出现在动词前,而主语可以出现在动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因此,当主语在后,宾语在前时,学习者有可能根据首名词原则把动词前的宾语错当成主语,而把动词后的主语错当成宾语,导致不能建立正确的形式—意义联结。
在针对输出环节的教学中,研究者首先向学习者解释表层句子结构及直接宾语代词在句中的位置,用图表介绍所有的单复数人称并介绍宾语和宾语代词,并向学习者提供了宾语代词位置正确的例句等。随后学习者按要求进行输出性练习,先进行简单的机械训练,包括句型转换和替换练习;然后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包括提问和简单的造句;最后进行开放式的交际练习,包括问答和对话。这种教学所包括的均为输出目标语言结构的练习,每项练习同时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
输入加工教学的设计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首先,研究者向学习者教授如何正确理解OVS语序,其中包括由名词构成的宾语和由接语代词构成的宾语。研究者对比了动词宾语和主语的语法概念,介绍宾语代词和主语代词,然后指出西班牙语中宾语代词的位置,特别强调西班牙语和英语在词序上的不同,西班牙语可能出现OVS的语序,有宾语代词—动词—主语顺序,名词宾语可能出现在动词前,此时名词前会出现格标记“a”。然后学习者进行两类结构性输入练习(structured input activities)。首先,他们倾听或阅读含有目标结构的句子,然后根据听到或阅读到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即指示性练习(referential activities)。第二类练习要求学习者根据输入内容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符合我的情况”或“不符合我的情况”等,即情感性练习(affective activities)。在练习中,学习者阅读了短文,短文中的宾语代词用突出的方式呈现,学习者按要求回答这些突出呈现的内容所含的意义。尽管这些输入大多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也包含听觉形式。在练习过程中,学习者不需要输出目标结构。
VanPatten和Cadierno通过理解任务和输出任务两类工具考察目标结构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输入加工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习者的输出能力;而针对输出环节的教学只提高了学习的输出能力,未能促进他们对目标结构的理解。他们从中得出结论,有效的输入加工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结果是习得隐性知识,因而在理解和输出任务中均能有所体现。而传统教学促进的是显性知识的提高,只能促进输出能力,未能有效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这两项研究开辟了加工教学的先河,VanPatten等人把他们对输入加工的理解付诸实践,编订了教材,并将实证结果反馈到输入加工理论,使后者逐步完善。
4.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
外语学习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在质和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的二语学习者来说,对目的语的接收也许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须任务。出自本族语者的电视节目、报刊文章、路标指示语等源源不断,都构成二语学习者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相比较而言,外语环境下的输入主要来自教材和非本族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在课堂外更很少需要用外语交流。中国的外语课堂一般学生人数比较多,有效的输出活动设计难度比较大,因此通过输入方式的处理提高学习者从有限的输入中尽可能获得吸收,对后继的习得意义重大。
输入加工教学从学习者认知机制出发,在语言输入到语言吸收环节推动形式—意义连结的建立,从而促进中介语发展。输入加工教学不仅仅让学习者理解输入,而且注意语言形式,是一种输入强化(input enhancement)方式,促使学习者在正确理解输入意义的同时注意语言形式。从输入加工教学的处理上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其实包括三个要素:关于目标结构的显性教学、关于可能出现的阻碍输入加工默认策略的明示提醒和结构性输入练习(VanPatten, 2002: 766),这些通过教师或多媒体辅助教学都非常容易实现。如果预先知道学习者在输入加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就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介入手段,在保证学习者理解输入的基础上规避阻碍习得的默认策略,促成更有效的输入加工。事实上,显性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比比皆是,但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规律、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验证。VanPatten等人提出的实词优先原则等加工策略有心理语言学依据(桂诗春,2000),值得借鉴。
另外,关于语言和语言加工的这些显性知识并不能保障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的流利运用,必须通过有意义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在加工输入的过程中建立、巩固并强化正确的形式—意义联结,而有意义的练习可能正是我国外语学习者所缺乏的。在对学习者输出任务监控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诸如VanPatten等人所设计的有意义的输入练习无论通过人工还是电脑都非常容易实现。当然,输出练习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输入练习可以替代的,但是对语言输入的有效处理能使学习者不仅注意到语言形式本身,也注意到自己的加工策略,通过意识增进(consciousness-raising)改变可能阻碍高效输入加工的默认策略,因此输入加工教学不失为促进学习者从语言输入得以吸收的积极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有意义的练习才有利于语言学习。机械练习既不利于显性知识的发展,也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发展(DeKeyser, 1998: 42-63)。输入加工教学的两类结构性输入练习实质上是保障练习的意义驱动性,推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加工。
参考文献
DeKeyser, R. Beyond focus on form: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A]. In Doughty, C. & 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2-63.
VanPatten, B. 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 update[J]. Language Learning, 2002, 52(4): 755-803.
VanPatten, B. Input processing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VanPatten, B. & J. Williams (eds.).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7: 115-135.
VanPatten, B. & T. Cadierno.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input process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3(15): 225-243.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5篇
克拉申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文/刘丹萍
摘 要:以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的核心内容可理解性输入为依据,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从改变教师课本观念、增加学生阅读输入量、合理选择阅读材料、优化阅读课堂模式及降低情感过滤因素五个方面探讨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6篇
蒋海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文系,南京 210044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国对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双语教育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和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我国双语教学体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政策、体制、蕴含的哲学思想三大方面值得注意的特色说明了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关键词:双语教学 新加坡 中国 启示
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流民族的国家,新加坡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全面实施双语教育。从总体上看,新加坡过去几十年的双语政策和双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占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华人社会而言,双语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造就了一定数量的华英均好的真正双语人才,并培养了一大批华英两语中一语较好,另一语尚可的准双语人才。我国同新加坡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不能照搬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但新加坡双语教育成功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新加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双语教学政策的制定、推行、实施,有利于统一标准。
从新加坡的实践来看,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统筹制订、统一规划,而且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不仅有利于双语师资的招聘,而且有利于双语师资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双语教材的编制,而且有利于保障双语教材的充分使用;不仅有利于推广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而且有利于维护民族的稳定。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双语教学大致相同的标准,对教师进行招聘、培训(主要委托南洋理工学院实施)和考核,并组织编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教材以及少数民族语教材。同时,政府为双语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双语社会环境:道路、商店、餐厅等均有双语或者多语标志;在新闻传媒方面有意识地采用四种官方语言。所有这些,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做到的。新加坡双语教学政策的落实,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也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双语课程的理念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乃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学生所操的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些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之外),即英语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学习英语,而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价值,保持传统。
3.新加坡政府已经注意到,双语教学不能损伤母语及母语文化。这种意识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过分强调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确可能造成母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认同危机。双语教学就其本义来说,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策略,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通常涉及人类社会中某个种族群体的语言与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种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发展或消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这样他们既能融入主流社会,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4.营造语言环境
要营造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双语甚至多语。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移民国家和国际贸易的中心,给双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大体说来,新加坡华人根据家庭用语可分为两类:英语家庭和华语家庭。来自英语家庭的孩子就应该上华语幼儿园,而来自华语家庭的孩子就上英语幼儿园,从而使校内和校外的语言环境得到有效互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外语教学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从客观上讲,我国的确缺乏开展双语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创造一些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避免一言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发言等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外,教师可安排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浏览一些相关的英文网站,甚至可以开辟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5.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师资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国内教师培训,吸引国外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双教学师资紧缺,仅仅依靠加大资金力量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有一定的难度。双语教学的主导力量还是靠本国人才。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有大量的华侨,大部分华侨仍然有很强的爱国精神,他们有的也已经学有所成,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这些学有所成的华侨人才回国,为本国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重点院校的正规招生培养双语专业人才;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长期或短期的外语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教。
二.新加坡教育体制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双语课程教学计划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小学根据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规定使用某种教材。1991年修订新大纲后,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规定,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1年。1年的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10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小学而设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使用英语与母语的技能,并向他们教诲亚洲人的价值观念。该阶段的教学还将帮助儿童为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4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该阶段的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与计算技能,其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近80%的教学时间用于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能力与数学方面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小学5—6年级为定向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分别进入三种语言流学习。
定向阶段的6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参加修订过的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人4年制的特选课程与快捷课程,其余学生则进入4—5年的普通课程。特选课程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同时学习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快捷课程是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将在中学学习英语和母语的学生设置的。与特选课程流学生不同,该课程流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而母语则作为第二语言。考虑到部分学生学术性倾向较弱,目前,普通课程又分为普通学术性课程和普通工艺性课程,供学生选择。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
2.双语课程的框架——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参加分流考试,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不断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由于成绩档次不一样从而进入不同的语言层次的班级就读。如小学阶段有三种双语课程分流,正式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1.普通双语课程班EM1学生修读的英文和母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流);2.延长双语课程班EM2——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流);3.单语课程班EM3——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主要是听说会话(第三语言流)。
学生小学毕业根据成绩进入中学后,又进入三种双语课分流进行学习:1.特选双语课程,会考优秀的1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均为第一语言水准);2.快捷双语课程,会考较优的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英文为第一,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准);
3、普通双语课程,会考后余下的4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其中母语水准又降一等要求)。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在中小学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并且严重偏向英语,所以学界也称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平衡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它的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却有其特色。因而为它国所借鉴。
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比较大,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肯定无法全面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可以将新加坡分流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教育中。高校可对新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语言分流。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双语教学的快班、慢班和基础班。在双语教学的快班,教师直接用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来授课;在双语教学的慢班,教师可以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在双语教学的基础班,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进行教学。同时给学生补充基础英语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外语基础水平。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个人意愿,允许批准学生转班学习。这种语言分流,教学分层的方式避免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水平不同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巧的提高,灵活的转班制度不仅让快班的学生有危机感,而且也能提高慢班和基础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3.使用的教材及教材内容
新加坡双语教育过程教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许多学校英语课上都采用统一订购的杂志或其他读物作为辅助教材,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或纪录片。除了辅助教材外,许多教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下发一些与课堂所讨论的议题的相关资料。新加坡的外籍教师也会为新加坡带来许多国外的先进教材。至于自编教材方面,新加坡都是聘请国外专家协作,甚至连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也邀请外国专家指导。
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采用英语编写,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凡是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英语讲课;用母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采用母语讲课。也就是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学校里除母语课和道德课用母语讲授外,其余课程一般都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语教学,只有与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才用母语教学,如用华语教授《好公民》,用华语(和英语)教授《儒家伦理》、《佛教知识》,用马来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保证了双语的学习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也有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两种。国外教材的内容一般应当符合我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大纲对具体科目的要求。自编教材的内容则应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应当具有知识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在刚开始阶段最好都配上准确的译文,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切实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一段时间后可安排学生阅读书籍,拓展先进的专业知识。
4.双语课程的设置
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政府办的学校通行英语和华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办学自然也通行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都是围绕这种政策而展开的。如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活动课,如果是华语教师带领,校方希望用华语,但不一定要求用华语。
5.双语课程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本质,把传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多问、多思、多想象的习惯。交际语言教学也称概念功能法,其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功能交际法,主张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常课堂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较尊重学生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帮助者或顾问。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的文化知识。教学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讨论问题时都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观点对,教师则服从于学生。
6.改善教学手段
新加坡双语教学过程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双语教学必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001年9 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高校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有利条件,对今后我国的双语教学裨益非浅。
三.学习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蕴含着浓厚的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内涵。
1.精英主义
人力资源就是新加坡唯一的重要资源。为此,新加坡制定了精英教育理念———与分流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加坡双语教育,就充分体现精英主义的教育哲学理念。
从1980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分别在小学和中学实行与双语教育政策紧密结合的分流制度。在新加坡,小孩中小学共花十二年时间完成。其间学生要经历几次分流考试,从而进入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班级就读。新加坡教育部门在小学四年级期末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行第一次分流,把他们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的班级———EM1,EM2 和EM3 班,实行不同的学制,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EM1 班和EM2 班的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小六会考”或者“离校考试”(PSL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历史上这次会考可作为学生第二次分流的重要依据。但从2005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已经基本上取消了这次分流考试制度。学生经过四年或五年的初中学习,面临着第三次分流———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考试”(GCE Ordinary Level,简称“O Level”)。大概50%的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直接参加“O Level”考试;其他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先参加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初级水准”(GCE Normal Level 简称N Level)考试,这些学生在一年之后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O Level”考试。在“O Level”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将进入初级学院继续学习两年,然后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GCE Advanced Level 简称“A Level”)考试(这是一场凡是想进新加坡大学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考试);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将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三年,这些学生学完后也可以参加“A Level” 考试。
从新加坡的整个双语教育过程看,经过一次次的分流考试,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始终受到更好的教育,经过一场场的考核选拔,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始终得以培养重视。这就是新加坡精英制度在教育中的体现。这样就保证整个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以精英分子为核心,从而保证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位置。
2.实用主义
在新加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点就是实用主义。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也蕴含浓厚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新加坡,实用主义成为人人信奉的“天条”,在语言选择上也不例外。当初英语被确立为重要语言后,许多华人家长以各种理由在家里拒绝说华语,纷纷把孩子送到英校,移民到不必学华语的外国去。如今,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加坡人又掀起学华语的热潮,这和他们当初积极学英语并无本质区别。尽管新加坡法律上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语言,但实际上由于英语的实用性,英语一直是新加坡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要变革中国的外语教学,就要在教育上坚持“英语+X语”的双语政策,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当今世界,英语确实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强势的国际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英语教学。同时要防止由此而导致国民对本土语言和文化自信的消减。这就是新加坡双语教学带得我们的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的国情与新加坡的国情不尽相同,但是新加坡蕴含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完整双语教育体系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分流制度,师资管理、教学手段、语言环境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也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应用。参考资料: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7篇
(1)体育课程新的合作学习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但这是必然的趋势。合作学习表达了社会性学习思想:学生们不仅能一起学习也同样能对同伴的学习负责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教授知识给同伴。
(2)从体育教师的绝对权威中解脱出来,真正关心与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研究,并深入到体育教学的第一线,更多地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探讨。
(3)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国体育新课程5大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合作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形式,要搞好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合作学习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体育老师不得不放弃练习时间来口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对这种种教学模式熟悉时:口作学习才进入一个真正开始阶段;另外,尽管学生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总是不能很好地配合,同时在学习人际关系技巧时,经常会出现冲突,因此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尊重感。
(4)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实现体育教学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体育竞争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合作意识,并学会正确处理胜利和失败。
输入假说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8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输入的自主性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给学生输入英语知识的时候, 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排斥英语学习。学生如果不愿意自主地吸收英语知识, 教师就不能有效地把英语知识输入给学生。英语教师若以输入假说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就要结合学生的兴趣。
比如, 很多学生喜欢英语歌曲, 教师可以从英语歌词的翻译着手, 引导学生学习。以一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听《Eyes on me》这首歌为例。这首歌是游戏《最终幻想8》的主题曲, 许多学生喜欢这首歌。教师可引导学生翻译这首歌词, 歌词中有一句“My last night here with you?Maybe yes, maybe no.”很多学生将它翻译成:“昨夜我与你相依了最后一个晚上吗?是, 也许不是。”一名学生仔细思考以后, 将这句翻译为“昨晚此地和你偎依, 似真似幻。”其他的学生觉得这名学生翻译得太棒了, 教师引导该学生解释他的翻译思路。这名学生觉得《Eyes on me》这首歌充满浪漫的诗意, 若要翻译出这种浪漫的感情, 就不能依字面的意思来翻译整个句子, 而要翻译出歌曲独有的浪漫气息。教师可用这个例子让其他学生理解到要翻译英语不能仅仅翻译出文本的意思, 还要翻译出文本的特点。在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引导以后, 教师可让他们尝试翻译动画片《剑风传奇》的片尾曲《Waiting so long》。
教师要给学生输入英语知识, 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输入的效率性
部分英语教师给学生输入英语知识时, 只顾要求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知识, 却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消化这些英语知识。教师不顾学生的吸收能力, 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速度, 将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挫折感。因此, 教师要提高输入的效率, 就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初中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In the park一课时, 让学生学会把名词的单数变为复数为例。教师若直接给学生归纳英语单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律, 学生可能觉得背诵这些规律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以下几个单词:woman-women;tooth-teeth;mouse-mice……学生自己总结了规律以后, 将能了解到原本包含复数意思的单词不变;单词中含a的变e, 单词中含oo的变ee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单复数的变化, 总结出一套规律, 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思维能力就能提高, 以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 就会用观察规律———规律总结的思路来学习。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层次, 加强输入的针对性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针对性不强, 这使学生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比如部分教师选择的英语学习材料难度较低, 这使学优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部分教师选择的英语学习材料难度太高, 学困生会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地学习, 还是不能吸收英语材料中的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为了提高英语输入的吸收率, 教师就要设定目标。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ood一课时, 一名教师给学生看一段英语材料为例, 该英语材料的片段为: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shop online is a fashion today.What kind of advertising is worked for online shopping?
…
这名教师让学生缩写这段英语材料、改写英语材料、续写英语材料, 只要学生完成以上任何一个写作任务, 即完成这次的英语作业。教师的这种作业布置方法使学困生、学中生、学优生都能找到他们学习的方向, 他们会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写作。
一名学优生续写了这篇英语材料, 他续写的片段如下:
…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d E-commerce, if th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is still worked.In the future, if Facebook will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
这名学生能够针对教师给的文本续写英语材料, 他的文章思路清晰、语法准确, 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进一步拓展知识。
初中英语教师要用多层次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 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学习的目标, 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9篇
【关键词】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 启示
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也被称之为“监察模式”。克拉申在该理论中阐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这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二语习得理论包含了五大假说: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其中对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输入假说。为此,本文结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特点试提出了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希望以此来促进英语教学。
一.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认识
1.输入假说的概念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精髓。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通过接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获得第二语言的,并且只有当他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且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输入语的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其形式的理解时,语言习得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者掌握语言最基本的途径便是对输入语言的理解。但是这里的输入是特指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学习者接收到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略高于他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目标语的习得,这就是“i+1”理论。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水平,“1”指的是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
2.语言输入的特征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因此,让二语学习者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非常必要的。(2)既有趣,又有关联——输入的语言应具有趣味性和关联性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如果能让学习者自觉地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那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习者轻松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习得关键在于足量的可理解输入,只要可理解的输入达到足够的量,必要的语法就会自然习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非要按照语法程序来安排教学。(4)足够的输入量——二语习得主要依靠足够的语言输入,学习者要想获得新的习得,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输入,并且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内化。
二.影响有效的语言输入的主要因素
通过上述对克拉申理想输入特征的探讨,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影响语言输入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理解性。克拉申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对其进行吸收,进而促进语言学习。
2.数量。根据“i+1”理论,除了要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外,足够量的输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要逐渐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以原有的知识为跳板,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而不是一味地原地踏步。
3.质量。传统教学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导致丰富的输入并没达到产生有效学习的效果,“多而不精”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看出,输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
三.输入假说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1.注重输入的可理解性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输入的信息,更不必说对信息加工、吸收,自然不能促成习得。因此,教师必须要提供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首先,输入前教师要宏观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针对性教学。其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选材难度要适中,才能促进理解。此外,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那么给出的活动指令语要简单易懂,且发音清晰、语速适中,才能让课堂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语言情境,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使用英语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语言操练中更好地理解、内化知识点。
2.提高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一定的量变促成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如此,足够量的输入必然能促成语言习得的获得。从输入的内容来说,可以包括文学、科技、影视等。从输入的方式来看,可以采取看视频、阅读、游戏等。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像海绵一样,多吸收,积累量变以促成进一步的质变。
之前我们说到“多而不精”的情况,指出输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输入的质量呢?就材料来说,如果用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的说法来形容输入材料的难度,那就还需要选材在可理解的基础上有适当的挑战性,也就是“i+1”的输入。就方法而言,传统的英语教学较多的是让学生机械地做各种练习来巩固知识,而现在,我们提倡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多实践运用,学会总结,这样印象才能更深刻,而不是考完试就忘了。总之,提高输入质量要求教师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输入,以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推动学生对输入的有效吸收。
3.增加语言输入的趣味性和关联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教学上,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丰富的课堂活动等;(2)在选材上,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难度要难易适中,内容新颖,选材来源要多样,不要把学生拘泥于课本中;(3)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现在的学生比较任性,如果是遇到他喜欢的老师,那学习起来就会很投入,反之,如果不喜欢,即使是自己热爱的科目也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此外,语言的输入还要具有关联性,与学生相关的输入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输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或与之前学过的内容相关联的信息。
4.输入可采取非语法程序教学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输入是粗放的自然输入而不是精调的输入,因此,语言输入没有必要按照语法程序来教学。虽然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却也有其可行的地方。试想,如果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以纯语法输入为主,那必然会使课堂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输入的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课文时,以文中句子为例引出将要讲的语法,即边讲课文边讲语法,降低枯燥程度,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来说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要分清楚课程性质,是听力课,口语课还是阅读课,避免把这些非语法课程变成了语法课,在这些课程中可以不必太关注语法的作用,不然会让学生对本课程得不到更好地学习。
5.采用“循序渐进”方式教学
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讲解时要遵循“i+1”原则,输入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克拉申认为,外语学习者已经达到的水平“i”,也就是说原有知识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跳板。这就需要我们对已经学习过的或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多次重复利用。但是,这里所说的重复是说,每一次的重复最好要加上略高于原有知识水平的新内容,即在“i”的基础上加上“1”,从而实现循序渐进的目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语言水平要有一定的了解,在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时要适当增添新内容。
6.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i+1”理论还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这正是实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一个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采取适当的输入量。其次,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输入过程中的不同反应,从学生的表现中得到反馈,从而不断调整输入量与输入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即不仅要重视基础好的学生,还应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根据“短板效应”可知,只有当“短板”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务必要重视基础差的学生这块“短板”。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控语言输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探讨了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使其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广大英语教师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好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以及质与量的问题,将输入假说与我们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臻. 浅谈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
[2] 潘影.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4)
[3] 王大欢. 浅析克拉申的輸入假说[J]. 海外英语(上),2012,(2)
[4] 王丽萍. 克拉申监控理论评述[J].学术交流,2007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