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前的心理护理(精选11篇)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般手术患者500例。
1.2 方法
通过护理人员对将要手术的患者进行访视, 询问其心理状况与具体的心理问题, 利用护理的专业知识为其讲解开导, 要求态度温和, 耐心细致, 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 具体术前心理问题
①对死亡的恐惧:患者担心手术不成功导致死亡。②对疼痛的顾虑:患者担忧手术过程会很疼痛, 或者疑虑麻醉药的功效、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失效。③对医师水平的怀疑:对于医师有某种“名医”情结, 担忧医师手术水平不够, 在手术过程中失误。④对经济负担的压力: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患者, 对于手术费用与术后住院的费用表示担心, 害怕对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产生不手术的消极态度。⑤对术后并发症的担忧:患者担忧手术后的并发症, 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 使得手术风险增加。
3 具体方法
3.1 对死亡的恐惧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对病患要进行的手术进行简单明了的介绍, 让患者理解手术的安全可靠性;用成功的手术病例来鼓励患者、增强信心;邀请做过手术的病友来与患者交流手术中的感受, 降低患者对手术的陌生感;与患者的家属一同鼓励患者, 尽量多与其沟通谈话, 用其他话题转移患者对手术的过多忧虑。
3.2 对疼痛的顾虑
与患者讲清楚麻醉药的原理, 说明在手术过程中并不会感到疼痛, 不会感觉到刀片划皮肤, 可以想象自己仅仅是在床上休息, 与平常无异;介绍麻醉师的工作年龄与经手的病例, 消除患者对麻醉师的不信任。
3.3 对医师水平的怀疑
介绍医师的专业学历、工作年龄与成功病例, 向患者保证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准;邀请主治医师一同进行心理护理, 医师尽量详细地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 以表示对手术的熟练度足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医师还应当以稳重专业的态度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 与患者建立互信的关系。
3.4 对经济负担的压力
帮患者树立好的心态, 认清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恢复身体健康, 不应当过多考虑经济负担, 过多的担忧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不利于术后恢复, 反而增加了治疗费用;在职责范围内, 帮助患者尽量减少高负担的项目费用;协调家人一同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 用最好的状态进行术前准备, 为手术成功打好基础。
3.5 对术后并发症的忧虑
对不同的并发症进行解释说明, 用具体的病例给出并发症的可能概率;强调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重要性, 目前对并发症的忧虑是无益且不必要的;说明术后针对病患情况, 医师会制定一套科学详细的恢复方案, 医护人员也会尽职尽责照顾患者,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 效果
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的心理状况大多有了改善, 提高了对手术的信心, 对心理护理的满意度达到98%。手术过程配合顺利, 术后患者情绪良好。
5 讨论
手术作为一种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的高费用治疗方法, 与普通吃药有着极大区别, 一些不了解手术的病患难免对手术产生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但是护理人员往往更加关注病患术前的专业护理, 忽视了对病患进行心理治疗, 而在本次实际调查和一些资料显示, 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的病患, 在手术中更加配合医师, 在术后的恢复中都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患者好。因此更加突显了心理护理的作用与今后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在本次探讨学习中, 通过实际询问调查, 基本上总结出手术患者术前的几个典型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做出的解决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对患者来说, 术前的心理护理, 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减少了对手术的心理负担, 提高了对恢复的信心, 同时也和谐了医患之间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讲, 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也能在今后的治疗中更加信任医院。对护理人员来说, 术前的心理护理不光有助于他们了解患者, 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案, 也使得在今后的工作中, 具备有更多经验对患者进行护理, 就减少并发症的方面看, 还减轻了护理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2]。对医院来说, 心理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核心的一个重要实践部分, 为创建一个全方位人性化的医院打好了一个敦实的基础, 鼓励医院在更多方面实现人性化, 实实在在办成一个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单位、好医院。
综上所述, 术前的心理护理从小方面到大方面都是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后医护人员应该多学习有关心理护理的知识, 在具体的护理中进行实践, 真正做好一名护理人员神圣而艰巨的职责。
摘要:目的 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方法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 了解患者术前主要的心理忧虑, 给予科学人性的心理护理, 减少由于术前焦虑引起的不利后果, 促使患者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结果 心理护理极大减少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了手术效率和促进了术后恢复。结论 除了专业技术护理之外, 对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已经成为促进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术前,心理问题,护理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0.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2篇
麻醉、手术是术前病人异常心理的主要应激源,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和行为异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化,影响围术期的处理和康复。本文结合泌尿、腹部手术病人的护理特点,进行心理调查及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现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拟行泌尿、腹部手术,既往无神经、精神病和心血管、内分泌紊乱的64例病人做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35~55岁(平均43.6±6.8);高中以下文化水平24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0例,既往有麻醉、手术史者15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n=32);观察组(control group n=32),两组病人均于入院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记分做基值。干预组经医学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日下午进行sas、sds及血压、心率的评估,以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1.2 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zung 分别于1971,1965所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待自评结束后,分别将sas、sds中的20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 scor ,y)。
1.3 心理学干预手段 对心理护理干预组尤为焦虑、抑郁自评量计分较高的病人,针对诱发原因,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分别于入院后,采用医学心理支持方法(ppst),即采用认知方法、示范脱敏、心理暗示法等,可充分利用术后病人的现实说法,以解除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影响。
2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手术种类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表,两组入院后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护理干预组手术前日sas、sds标准计明显减少;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入院后血压、心率不存在明显差异;而手术前日,心理护理干预组血压降低16.7±6.8mmhg,心率减慢8.5±2.4bpm,对照组增高14.8±2.62mmhg,心率增快5.28±1.25bpm.
表 两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标准计分( ±s)
组别 sas sds入院后 术前 入院后 术前心理干预组(n=32) 42.9±2.1 δ40.6±3.2 42.8±2.2 δ39.8±3.2对照组(n=32) 42.5±1.8 δ44.5±2.7 42.6±2.6 δ43.7±2.6δp<0.05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特征 护理 急诊科 手术
急诊手术多数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多为病情急重、发病时间短、患者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多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在术前和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对126例急诊手术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总结了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手术患者126例,年龄8~58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52例。剖腹产57例。胃穿孔5例。清创缝合9例。眼球摘除术3例。职业: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等。
术前心理问题:通过临床观察,了解到多数患者对手术都会产上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忧郁、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自身疾病,内心惶恐不安,对自己的伤病极为敏感,常会产生过度紧张。患者在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可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精神变化还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细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减低了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了手术后并发症的机会。因此,应该在术前仔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症处理与对因治疗。患者术前究竟对什么感到焦急与恐惧,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原因[1]。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对术中出现事故的恐惧: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因此常会担心病情难以控制,患者平时所听到的手术中出现事故的种种传说就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手术成功与否产生怀疑,甚至有抵触情绪,担心自己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事故,严重者担心事故导致死亡,轻者害怕麻醉效果不好产生疼痛或后遗症。护士应该针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介绍诊断和手术方案都是科学合理的,同时耐心仔细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并且有意识地请已手术过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接患者进手术室时,护士应主动、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并且对患者讲解一些术中配合要点和术后注意事项,同时有意识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麻醉师的情况,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以增加其安全感[2]。
对机体伤残的恐惧: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患者的机体部分缺失,这对于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的打击是巨大的。例如:患者,女,24岁,工人。因工伤致眼球穿通伤行眼球摘除术,开始患者不愿接受该手术,强烈要求医生治好他的眼睛。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她解释,你的眼睛伤得很重,现在必须摘除,否则会影响全身情况导致不良后果,等伤好后可装假眼而不影响美观。此时,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对患者抱以极大的同情心,护士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要激发患者的意志,建立起信心,引导患者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患者情绪稳定,能较好的配合手术,术后恢复也较好[3]。
对分离的恐惧:有些患者因为手术必须与亲人、朋友、得心应手的工作和习以为常的环境分离,也会产生恐惧。如一产妇,因急性阑尾炎入院,她害怕与20天的儿子分离不愿手术。我就耐心的向他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如不做手术,阑尾会穿孔而导致腹膜炎这样就会更长时间见不到儿子,如及时手术很快就会见到儿子。通过与患者交谈,获得了患者的信赖,得到了患者的支持和合作,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态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手术[4]。
对疾病预后的恐惧:由于外伤造成预后效果不好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患者,女,26岁,因车祸而致面部损伤。患者担心手术后脸会留下瘢痕有碍于今后的美观而害怕手术。对这类患者,关心她。尊重她。理解她的处境,要她敢于面对现实,设法消除伤害患者的各种因素,如歧视、害怕丈夫变心等,并积极的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患者想一些补救措施,如术后有瘢痕可行整形术等,最后,患者自愿手术。
对缺少知识与信息的恐惧:这通常是最为严重的恐惧,患者不仅表现为对手术,对疾病不了解,甚至还会不相信医生、护士,因而很难在手术过程中做好配合。为此就需要护士通过术前指导给与患者足够的信息,以及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有关手术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手术后的行为调节也越容易[5]。
除此之外还有如经济问题,家庭责任问题,就业问题等,使患者增加对手术的顾虑与恐惧。凡此种种恐惧,虽轻重不一,但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规律,唯有及时解决,才能有效的解除恐惧,取得心理平衡。因此,护士应根据不同病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士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患者要有爱心,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随时处理患者的各种突发情绪,使患者在术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从而为患者术后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讨 论
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手术患者300例, 其中阑尾切除术10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9例, 疝气修补术71例, 脾切除术38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1d专职护士持病历访视患者:
(1) 以端庄的仪表、平和的语气, 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麻醉及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 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 减少其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消除患者家属的不安心理。 (2) 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 避免伤其自尊, 注意保护其隐私。 (3) 告知家属等候的地点及联系方法。 (4) 尽量减少患者到手术室后的陌生无助感, 热情地告知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将一直有护士陪伴, 耐心解答其疑问, 护士的言谈举止应表达出对患者的关心, 使其感觉到被重视和关爱。
1.2.2 入手术室前护理:
(1) 维护患者的尊严:手术需暴露患者隐私部位时, 应向其解释清楚, 并为其创造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 (2)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遵医嘱给予术前药物时做到“二快一慢”, 以减轻患者痛苦。 (3) 接送和搬运患者时动作轻巧、稳妥, 避免不必要的碰撞, 为患者系好安全带并向其说明目的。
1.2.3 术后护理:
患者安返病房后注意保暖, 保持输液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 防止滑脱, 与手术护士详细交接后方可使其离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
1.2.4 术后健康教育:
手术结束后, 患者清醒时最想知道手术是否成功, 这时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交代手术已顺利结束, 使其放心, 并给予合理的术后指导, 如术后禁食时间、体位、下床活动时间等。经常巡视患者并给予问候和心理疏导, 告知其如何正确处理切口疼痛、术后吸收热及术后早期活动对疾病恢复的意义等, 以解除患者的各种顾虑, 配合护理使其早日康复。
2 结 果
经过术前、术中、术后的身心护理, 本组患者均获得了满足感与安全感, 满意度达99.5%。
3 健康教育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未开展健康教育前, 除接送患者、术前常规查对及准备相关物品外, 护士与患者交谈、沟通、摆体位、插管、输液等方面表现较差较少。自开展病房健康教育以来, 护士以患者为中心, 不仅密切了护患关系, 而且也体现了其自身价值。 (2) 做好心理护理。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 术前对患者心理护理做细、做实, 使其在术前熟悉责任护士及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室环境等, 以提高其手术期间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增强其对手术治愈的信心。 (3) 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手术相关理论知识,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以更充分地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4)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何对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使之成为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总之, 应充分理解“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的现实意义, 为提高手术患者的护理水平, 应加强护患沟通, 提高护理技巧, 融洽护患关系, 充分体现心理护理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意义。
老年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策略探讨 第5篇
【摘要】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护士在护理术前老年患者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方法控制一切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术前;策略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做好老年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老年患者心理特征
1.1焦虑和恐惧心理 老年病人患病后,手术前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1.2忧虑、孤独心理 老年病人性情较怪癖、固执、易怒,不易合作,同时又害怕孤独,希望有人探視,有人真正关心他们,为他们解除寂寞。
1.3猜疑和担忧心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1.4行为退化、情绪幼稚依赖心理 有些老年人童心复萌,如爱吃、恋玩,表现天真,并且处处依赖亲人,依赖医护人员。
1.5自尊和自卑
1.5.1自尊心理 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1.5.2自卑心理 在许多老年患者中,易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1.6绝望 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2.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策略
2.1 护士自身素质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关心体贴病人,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要知道术前心里护理的目的是纠正患者的认知不足,消除对手术的陌生感和无助感,使其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次日手术。
2.2 接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应立即到病区查阅病历收集资料,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身材胖瘦、女患者是否在月经期等)、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现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以及术前相关检查是否齐全等,然后进病房访视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介绍术前注意事项:禁饮食、了解有无活动义齿及松牙、保证充足睡眠、术前更衣、不化妆、不带贵重物品进入手术室,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介绍大概的手术时间、手术体位,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解答患者关心的问题,并做好解释,如:疼痛情况、手术效果、医生情况、疾病性质及预后情况、室温等。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手术病人暴露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3]。
2.3 言语交往是护士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言语交流的机会最多亲切而有感染力的交谈,恰到好处的疏通劝导会起到正性效应[4],注意交谈的态度和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技巧,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病人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语言。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因此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2.4 根据病人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2.5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对刺激反应迟钝,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有的老年人长期吸烟,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术前护士应耐心的告诉吸烟病人吸烟对手术的不利因素,劝其戒烟,并指导老年病人多做深呼吸,教会病人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6 因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对术前所要注意的事项及将要实施的护理计划、措施及目的,宜事先通知病人和家属,并耐心作好解释,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要提醒家属注意,以免术前准备不充分,而延误手术进行。
2.7 可邀请同病房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配合经验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总之,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做心理护理时,一定要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老年手术病人做好手术前期的心理护理,都将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现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6
[2]刘学云.术前病人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
[3]顾沛.外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36。
[4]皇甫恩,刘志宏.护理心理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7
妇产科产妇术前的心理护理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2岁~32岁之间;对照组30例,产妇年龄在23岁~35岁之间。手术时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并未给予任何术前用药。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护士采取传统的心理护理方法,仅对产妇的身体进行及时的护理,检查术前各种准备工作,接至手术室,协助产妇于手术床上,摆放舒适体位,保暖,陪伴在产妇身旁,给予语言安慰,开放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完成硬腰联合麻醉,用约束带将产妇适当约束于手术床上,听取胎心,导尿,准备手术。
1.2.2 观察组护士在产妇怀孕五个月时,即进行心理护理,为
产妇进行心理压力疏导,在交谈中,为产妇介绍生产时的各个环节;在产妇住院后,护士再次介绍医院的环境及规障制度,并向产妇介绍主刀医生和手术室麻醉医生的技术情况向产妇说明生产采取某些措施的目的性、必要性,讲述医生是如何根据病情确定手术方案的,增加产妇的心理安全感与信赖感,使产妇放心,然后向产妇讲解手术的过程及如何配合手术,对手术的安全性做一定的保证;在手术室内,再次介绍主刀医生和在场的麻醉医生、护士长、护士,告诉产妇在生产时遇到的每一个突发情况,都会有医生及时处理,产妇不必担心[5]。
2 结果
观察组有28例手术顺利,仅有2例略显紧张,经护士加以开导后,手术也非常顺利。对照组有6例产妇因为精神过度紧张在术中出现血压过高,4例术中出血过多,经过对症处理后,手术完成。对照组有12例(40%)产妇因过度焦虑,在术后出现疼痛、呕吐、四肢无力等现象,而观察组仅有3例(10%)产妇心理护理治疗无效而产生焦虑情绪,术后出现疼痛呕吐等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入院前平均心率91.24次/分钟,麻醉前平均心率91.06次/分钟,观察组入院前平均心率92.53次/分钟,麻醉前平均心率87.59次/分钟,产妇在麻醉前收集到心率变化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并且进行统计学信息数据处理后发现,观察组的产妇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加强心理护理可以影响产妇心率的变化(见表1)。
3 讨论
为了更好的适应护理地位与护理中心的转变,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妇产科的护士应当深入细致地挖掘妇产科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时有效的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从而赢得病人及病人家属的信赖,不断提高医院的声誉。由于临床上妇产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她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对术前产妇进行有效合理的进行心理护理,护士需要对产妇的心理特征进行专项分析,护士不仅仅应当对产妇的身体、病史要有所了解,还必须全方位的了解产妇的社会关系、工作情况、周围环境,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多个知识,为产妇提供优质的护理,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使身体也达到最佳的状态,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6,7]。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一些应激因素,尤其是突然的或者是急性灾难性应激因素,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甚至会产生后遗症,导致心理疾病[8]。如果这些应激反应作用于患者的身上,同时,应激持续时间过久或应激反应过于强大,则会对患者的神经生理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患者在心理应激反应中可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舒适感,影响着对治疗的遵从性[9]。产妇生产的时间通常在2到3个小时,虽然手术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产妇的心理变化处于一种波动极大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在短期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非常重要。护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关注病人疾病,更关注病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
在产妇术前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针对产妇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较高的心理压力,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和疏导,帮助产妇有效调整怀孕情绪,提高产妇的生理机能,有效的舒缓产妇的心理压力,使其达到最佳身心状态[10,11]。孕妇在进入分娩期时会住院待产,在这个期间的孕妇,会因为个人的社会经历、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中既有即将为人母的自豪和高兴,又有担心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情况的紧张和焦虑。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有28例(93.3%)手术顺利,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0例(67.7%);并且观察组仅有3例(10%)出现术后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例(4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影响产妇心率的变化。所以,在产妇怀孕至生产期间,妇产科术前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帮助产妇疏导心理压力及生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有利于生产手术的顺利进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产妇术前心理护理对产妇生产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产前5个月即开始给予心理护理加常规护理,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然后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28例手术顺利,仅有2例略显紧张,经护士加以开导后,手术也非常顺利;对照组有6例产妇因为精神过度紧张在术中出现血压过高,4例术中出血过多,经过对症处理后,手术完成。对照组有12例(40%)产妇因过度焦虑,在术后出现疼痛、呕吐、四肢无力等现象;而观察组仅有3例(10%)产妇心理护理治疗无效而产生焦虑情绪,术后出现疼痛呕吐等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产妇怀孕至生产期间,妇产科术前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帮助产妇疏导心理压力及生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有利于生产手术的顺利进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产妇,术前,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胡莹.任选珍剖宫产产妇术前心理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7;(6):69
[2]徐湘萍.妇产科产妇术前的心理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37~38
[3]Ebneshahidi A,Mohseni M.The Effect of Patient-selected Music on Early Postoperative Pain,Anxiety,and Hemody namic Profile in Cesarean Section Surgery[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8;14(7):827~831
[4]谢小群.陈俊芳.代素辉.妇科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6;(1):23~24
[5]赵新平.人性化护理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7(22):76~77
[6]陈桂娥.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8):3519~3520
[7]刘怀燕.剖宫产手术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0;(7):99~100
[8]娄丽艳.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96~97
[9]郑桂荣.妇产科患者4 0例人性化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1;17(7):55~56
[10]王俊杰,梅正平,杨贤云,等.手术室心理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效果分析及探讨.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2):2157~2158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我院普外科的60例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62~75岁, 平均年龄65.5岁。对照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为61~79岁, 平均年龄67.9岁。患者无精神类疾病的病史, 且神志清, 精神可。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上差异,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普外科手术的常规护理, 术前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 包括患者的姓名、职业、身体状况、病史、病症、检查的结果、诊断的结果、治疗方案、手术方式, 并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手术前, 护理人员需向其主管医师咨询, 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有个大概的认识, 术中积极配合和帮助医师进行术前的麻醉、取位等,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结束后, 观察患者有没发生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率、血压。
1.2.2 治疗组护理方法
在与对照组一样进行普外科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先要对患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对患者的心理状态, 大部分患者在术前会出现情绪过于紧张、对手术过于担忧和恐惧, 出现焦虑、思前顾后、疑虑等的情绪障碍, 导致患者的睡眠质量差、不思食欲, 甚至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大等问题。其次, 大多患者对本身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不了解, 面对陌生手术, 会对医师的技术水平, 手术的安全问题及手术预后等问题存有疑问, 有着不信任、不放心, 甚至把问题想到坏处等不良的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 会影响手术的进行, 会导致手术过程不顺利, 从而会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及术后的康复。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以主动热情的态度去接待患者, 让患者感到温暖, 消除其焦虑紧张, 让患者平缓下来后再与患者交流和沟通, 详细询问病史病情, 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态度, 对手术的担心忧虑和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 告之其自身疾病发病的具体原因, 和病程的发展, 对此疾病医师采取的治疗方案, 和进行手术后疾病的预后等。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 对手术过于担忧着, 可详细向其讲解医师采取的手术方式和术中出现什么问题的应急措施, 让患者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及放心, 还需让其事先说明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让患者对手术后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让患者充分相信医护人员并对手术有信心, 能以积极配合的态度对待。当患者出现不良的情绪时, 如过于紧张、焦虑、担忧、害怕、烦燥等, 通过与患者聊天开导, 转移注意力等方式, 给予缓解, 尽量减少不良的心态对疾病的影响[4]。术后积极鼓励患者的家属、同事对其进行探视和陪伴, 积极开导和鼓舞安慰患者, 使患者情绪保持平和、轻松、愉快,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来自于大家的关心, 从而增强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疗效评定
焦虑情绪评定采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5,6], 根据Zung化评分标准, 20项的总分均值为 (29.78±0.46) , 作为总分均值的上限, 得分愈高的, 焦虑程度就愈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来表示。两组间均数使用t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经统计分析, 两组术前比较P>0.05,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日、术后3天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对照组在手术前出现焦虑评分升高的情况, 术前与术后互相对比发现, 虽然两组的焦虑评分有所下降, 但是治疗组的术后比术前降低的幅度大, 且手术后, 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下降差距明显大。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
如表2所示, 对照组心率明显比治疗组快 (P<0.05) , 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兴的医学模式, 而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把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与护理学相结合起来, 发展成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对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障碍、协调护患关系起到重要作用[1], 特别是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对与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会对手术产生恐惧感。而手术是普外科常用的方法, 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 会使患者心情焦虑, 且加上生理上的病痛, 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2]。心理护理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 缓解其愤怒、激动, 消除患者焦虑、抑郁, 使患者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治疗, 改善身体症状[3]。老年患者产生术前焦虑的原因多与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孤独感;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对手术认知程度小, 不了解;对医务人员信任度不高;自身人格的特征及气质的类型[7];过度的心理压力如过度抑郁、自卑、急躁等。均会影响治疗、手术的顺利进行。老年人比青年人有更丰富复杂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因此要重视老年患者精神安抚, 护士要注意说话方式及态度, 给患者信赖感, 消除其恐惧的心理, 使其能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故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尊重和理解老年患者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积极寻找利于老年心理护理的因素, 增强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取得他们的配合。重视与老年人配偶或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他们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导和鼓励患者树立正确心态, 增强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手术。
参考文献
[1]崔锡梅.护患关系与沟通[J].中华临床医学与预防杂志, 2003, 2 (9) :103.
[2]吴锦明, 张利萍, 陈晓铮.重视术后疼痛[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7) :593-395.
[3]温冬兰, 陈玉梅, 马桂香.早期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前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护理杂志, 2008, 2 (6) :137-138.
[4]贾增美, 许会玲, 邢介红.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运用与探索[J].当代护士, 2008, 2 (1) :78.
[5]张群英.浅谈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6) :536.
[6]高雅琪, 董银平.围手术期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观察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8) :2788-2789.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82例, 年龄49-91岁, 平均年龄6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35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0例, 合并冠心病48例, 合并糖尿病22例, 合并膀胱洁石30例, 合并输尿管洁石6例, 合并颈椎病6例。
1.2 方法
根据入院时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表并确定为A型性格的患者82例, 了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及家庭情况, 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相关知识的熟识程度, 然后给予病人相关的心理护理后由护土填写表格:依照患者的情绪变化, 对手术配合的程度及家属支持与否等资料来判断护理效果。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恐惧焦虑、关于失眠有护理研究表明
手术前的焦虑将会大大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及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有效地降低术前焦虑和恐惧, 保证足够的睡眠, 有利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术后早日康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安慰和解释, 护士应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导向, 体贴关心患者, 主动讲解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及需要时间, 以及手术安全性和必要性。介绍医院先进的有关医疗设备、知名度高的专家教授, 与患者交谈时, 针对不同患者自身特点而分别采取不同的谈话内容及方式, 请成功康复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介绍怎样克服术前恐惧的体会, 增加患者信心, 拉近护患关系。
2.2 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良好的护理干预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因疼痛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剧烈的疼痛会使病人体力衰竭, 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3]。人是血肉之躯手术创伤之痛是最难忍受, 为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 护士的同情、安慰和鼓励是减轻疼痛的心理护理得以见效的首要条件[4]。主动热情与患者交流, 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暧, 同时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2.3 抑郁、悲观、怕影响工作和家庭的患者心理护理
患者生病角色转变不适应于现有身份会变得异常脆弱, 特别是泌尿科疾病。护士多利用术前接触患者的机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从关怀、鼓励出发, 就病情、施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事项作适当的解释,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家属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 同时清楚告诉患者不良的情绪会给手术带来负面影响, 鼓励尽量倾诉, 让被压抑的情绪、欲望、思想顾虑得以疏导。
2.4 因经济问题担心医疗费用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尽量为这种患者排忧解难, 每日及时向患者发放收费清单, 向患者解释医院的收费标准,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医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尽可能为患者节约;动员医护人员献爱心, 及时安排家属、领导、同事和朋友的探视, 有可能时允许病人的家庭成员在场, 因为他们的关心、安慰和鼓励, 都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降低病人的心理焦虑反应。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 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4 结论
A型性格的人脾气比较火爆、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 对自己期望过高, 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 以致常处于中度的焦虑状态中, 由于一系列的焦虑、紧张积累, 极易导致心血管病, 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A型性格也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A型性格引起的一系列的疾病, 给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造成最不利影响。通过术前有目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达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附表结果显示, 手术室护士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知识讲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使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得到减轻, 从而改变了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知, 使他们变得积极起来。泌尿外科手术一搬都有创伤, 患者多数都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如果在术效结合, 继而会产生良好的封闭效果, 保护胚胎并促进其生长发育。CD4+、CD25+、T r为机体以主动获得以及维持自身耐受的重要方式, 曾有研究发现, CD4+、CD25+、T r能够对Th1/Th2平衡向Th2偏移产生调控作用[4]。在本次研究治疗过程中, 我们发现, 流产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的数量发生了显著的降低, 同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经过主动免疫治疗之后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表达率相对于较治疗前发生显著升高, 因此可知, RSA的发生可能是受到外周血CD4+、CD25+、Tr数量减少的影响, 从而使使Th1/Th2之间的平衡向Th1进行偏移, 导致流产的发生。
理护理干预, 让患者知道更多的有关泌尿外科手术的相关知识,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通过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性行为, 使患者的行为向着预期的目标方向发展, 行为的调控还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 同时行为改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 这样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通过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 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达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 对82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手术前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调查分析,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结论 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A型性格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护理干预,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A型性格,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葛群兰.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328:1565-1566.
[2]樊瑾.消化性溃疡与A型性格的关系及行为指导方法[J].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 2000, 2 (1) :37.
[3]郭亨杰, 程昌柱.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78.
人工流产术前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年龄20~38岁, 平均 (26.4±3.2) 岁, 体重45~75 kg, 平均 (55.3±2.3) kg, 停经天数30~66 d, 平均 (42.2±6.8) kg;观察组年龄18~40岁, 平均 (25.1±3.8) 岁, 体重50~78 kg, 平均 (57.8±3.1) kg, 停经天数32~68 d, 平均 (40.3±6.2) kg。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与停经天数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00例患者中, 初次人工流产65例, 二次人工流产29例, 人工流产次数>3次6例, 其中未婚先孕患者48例。所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术前护理干预。 (1) 术前心理干预:患者受到意外怀孕的影响, 普遍存在尴尬、自责以及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2],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未婚先孕患者。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热情的关怀与平易近人的语言缓解患者的不安感,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与支持, 人工流产术的手术部位较为特殊,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的隐私, 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尊重[3]。同时,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人工流产的成功案例与手术流程, 以提高患者的信心, 并一再强调人工流产属于小手术, 成功率极高, 且疼痛较轻, 手术时间较短[4], 一般5~8min, 疼痛都能够忍受, 提高患者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加患者的信心, 以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2) 健康教育干预:初次人工流产患者中以未婚先孕患者为主, 因此较为恐惧与不安, 且对人工流产术对以后生育能力的影响较为担心, 因此,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这种情况,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5], 以提高患者对于人工流产术的认识与专业知识水平, 消除患者的不安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告知患者人工流产术与药物的安全性, 并详细向患者介绍术后的注意事项与避孕常识, 提高患者对于性生活避孕措施的重视度, 避免多次人工流产的发生。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术前进行一系列检查的必要性, 以对患者手术禁忌证与手术适应证[6]进行确认, 告诉患者术前准备工作与术后注意事项,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行为干预:重视患者康复与心理所需的专业知识, 并嘱咐患者的术后注意事项, 以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下: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术后1个月内避免盆浴与性生活[7];重视腹痛与阴道流血等症状, 如有异常需要及时就诊;注意外阴清洁, 利用温开水进行清洗或是冲洗, 1~2次/d; (5) 术后3周, 患者需要避免重体力劳动, 禁止下蹲时间过长, 以防止患者出现子宫脱垂;重视性生活中的避孕措施, 最好是双方都采取避孕措施[8], 以降低意外怀孕的发生率, 避免再次进行人工流产术。
疗效判定标准: (1) 满意:患者术中安静, 且对于疼痛刺激没有过激反应; (2) 较满意:患者术中肢体扭动轻微, 但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3) 不满意:患者术中的肢体活动剧烈, 且表情很痛苦, 影响手术的进行, 术后患者并发人流综合征。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以 (±s) 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收缩压、心率比较:观察组的收缩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人工流产术通常是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使用,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患者终止妊娠的愿望较为强烈[9], 但是对手术存在恐惧和顾虑, 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重视解除患者心理压力, 以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术前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 以保证患者在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本研究结果与方玉玲等的探究结果一致[10]。
总之, 术前护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对人工流产术前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人工流产术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术前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8%, 对照组8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收缩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流产术中实施术前护理干预,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保证了患者术前血压与心率的稳定性, 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 术前,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樊亚婷.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13 (26) :5932.
[2]肖婉琼.无痛人工流产术前使用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0 (10) :20-22.
[3]王晶, 朴丽, 姜颖.61例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孕妇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401 (20) :3069-3070.
[4]苏长春.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疼痛减轻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38 (19) :77-78.
[5]陈桂香, 韩娟, 田慧然.人工流产术者的妇女术前焦虑分析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12 (2) :610.
[6]张春敏.人工流产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40 (20) :4662.
[7]温小鲜, 陈晓梅, 陈玉玲, 等.舒适护理在笑气镇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6 (8) :349-350.
[8]罗新丽, 李美茹.米索前列醇片配合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26 (13) :2496.
[9]史玉勤.对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14 (2) :534-535.
高压氧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 高压氧;高压氧舱;恐惧;怀疑;盲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0-02
所谓高压氧是指人体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入纯氧。而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实质是向一个大型的密闭的舱体内加入压缩空气,这就是所谓的高压氧舱。当患者初次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再加上对高压氧知识的缺乏难免会产生恐惧,怀疑,盲目等心理问题。想达到最优质的高压氧治疗效果,治疗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1 总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1.1 焦虑恐惧心理 有98%的患者在初次接受治疗时,会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在舱中会不会出现呼吸困难,有意外时能否及时处理,是否有严重的副作用。这类病人表现为焦躁不安,不停走动,多次向多人询问,尤其中老年女性居多。
对此类患者,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做工作:①认真细致做好进舱前的宣教工作,带其进舱参观;或从电视中观察别人吸氧情况,了解氧舱设备环境和舱内外联系方式等。②详细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及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③教会病人开张咽鼓管的动作要领。使患者及家属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放心愉快地接受治疗。
1.2 悲观怀疑心理 这类病人对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持怀疑态度,怀疑吸氧是否能治大病及确切疗效。此类病人多为久病患者,对身体疾病的愈后信心不足,产生悲观怀疑心理。病人表现为愁眉苦脸,骨骼肌紧张,或目光淡漠,反应迟钝。
对此类患者,我们也采取三种办法:①讲述高压氧治疗的原理。②拿出各种有关高压氧治疗的书籍杂志,找出针对该病人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讲给病人听或让病人自己看。③让其与同种病的病人交流,感受高压氧治疗的疗效,使其确信高压氧是某些疾病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或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1.3 盲目乐观心理 由于这类病人過于盲目信赖高压氧治疗,认为效果好无痛苦,一旦疗效不显著,极易产生失望悲观心理而中断治疗。
对此类患者,应说明疗程的长短或让其看相关书籍杂志,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说明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尤其对重症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工作,防止过早终止高压氧治疗而产生续发症及后遗症,使患者真正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2 各年龄段患者高压氧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2.1 婴幼儿患者 婴幼儿在高压氧舱内依从性差,易诱发各种疾病,对完成疗程不利,也是高压氧治疗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我们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一系列心理护理,消除不利因素,使得高压氧能够顺利进行,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2.1.1 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主动向家长介绍高压氧治疗的特点及有关注意事项(包括患儿入舱前1小时禁食,以免引起呕吐,发生意外。入舱前保持呼吸道顺畅,体温不能超过38℃等)。这样可以消除家长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家长的信心增强了,必然可以通过语言及行为影响到婴儿,为患者树立信心。
2.1.2 对一周岁以内幼儿的心理护理 进行以抚触为手段的心理护理。可侧放轻拍后背或抱起,抚触时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光线要柔和,并可播放轻柔的音乐,使患儿得到放松。抚触者的指甲要短、平,手要温暖、柔软、无刺,同时在婴儿皮肤上缓慢滑动,抚触面积要大,以减少对新生儿的震动。随着心理护理手段的采纳,婴儿很快会停止哭闹,呼吸变得平稳,患者从不配合到全身心的放松,更有利于高压氧治疗的顺利进行。
2.1.3 对儿童的心理护理 为了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应鼓励陪伴的家长与患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如讲故事或念童谣再配以表情、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同时家属可在氧舱外患儿可视范围内摆弄他们喜爱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2 青壮年组患者 青壮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也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详细介绍高压氧舱的治疗原理,治疗方式,要求患者配合医生指令,按照高压氧治疗前常规心理护理即可。当然,特殊患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保证高压氧治疗的顺利进行。
2.3 老年患者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功能受限,极易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下降,容易对治疗产生不信任心理。所以我们对老年患者更应充分重视起来,应尊重他们,热情接待,积极交谈,消除隔阂,取得信任。治疗前应对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宣教,详细介绍高压氧舱的治疗原理和治疗过程,并详细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介绍注意事项。同时,老年人的动作迟缓,要给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耐心地向他们介绍体位的摆法,以取得最舒适的治疗体位。对老年患者提出一些问题,应反复解释,耐心细致。有的老年人有恐惧心理,我们可以选择一位家属在高压氧室内陪同,家属通过高压氧舱的透明玻璃和老人交流,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及不信任情绪消除后,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3 总 结
为了达到高压氧治疗的最佳效果,作为高压氧的医务人员,不但要具有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每位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治疗前的沟通,观察及心理护理对高压氧的有效治疗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嗣红,刘玉龙.医用高压氧规范管理与临床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术前的心理护理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8例, 年龄21岁~39岁, 平均31.3岁;分娩孕周32周~39周;均有1次~3次剖宫产史, 距上次剖宫产手术2年~6年。术前B超均提示胎盘厚度在44mm~56mm, 完全覆盖宫内口, 內见多个血窦或丰富血窦, 诊断胎盘植入可能。因无痛性阴道出血在高危产科入院后2d~15d行择期剖宫产手术。8例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 700 mL~7 000 mL, 平均出血量为2 981 mL, 平均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9 U、血浆840mL, 血小板10U, 冷沉淀6U。新生儿情况:术中分娩新生儿男婴3名, 女婴5名, 出生体重在2 1 0 0g~3 1 0 0g, 平均2 490g, Apgar评分为1 min 7分~9分, 5 min 9分~10分, 1例为低体重儿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 3例为早产儿送入新生儿病室。
1.2 方法
(1) 物品准备:输尿管插管器械包、腔镜显示系统、膀胱镜、无菌保护套、F6一次性输尿管导管、3升袋装生理盐水、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 (2) 操作步骤:实施硬膜外麻醉后协助产妇取膀胱截石位, 请泌尿外科医生上台行插管术。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 用无菌保护套连接显像系统、光导束、摄像头, 调节至最佳状态, 用连接管接灌注液, 窥镜插入膀胱, 将生理盐水灌入膀胱, 使其逐渐充盈, 以不引起病人有膀胱胀感为度 (一般约为300mL) 。将窥镜缓慢向外抽出, 在时钟5点~7点的方位、输尿管间嵴的两端, 找到两侧输尿管口。用一次性输尿管导管插入输尿管口, 直至肾盂, 深度为25cm~27cm。输尿管后端做记号, 以辨别左右。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插入膀胱, 用胶布将输尿管导管固定于留置的双腔气囊导尿管上, 以免脱出。剖宫产手术结束后无异常即拔除输尿管导管, 保留留置尿管。
1.3 结果
8例产妇剖宫产术前均顺利行膀胱镜下输尿管置管术, 剖宫产术中均有不同程度胎盘植入导致产后大出血, 经积极抢救, 7例产妇保全子宫, 保留了生育功能, 无输尿管膀胱损伤, 1例因胎盘植入穿透子宫肌层、膀胱及左侧阔韧带内, 出血难以控制行膀胱修补加子宫次全切除术, 术中输尿管管路清晰, 术后有短暂血尿, 经补液、多饮水后血尿消失, 术后恢复良好, 康复出院。
2 观察及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置管前做好产妇心理护理, 缓解产妇紧张、恐惧心理, 告知行剖宫产术前输尿管插管的必要性和意义, 取得配合。
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手术, 积极抢救, 严密观察尿液颜色、性质, 1h记录1次尿量, 如超过1h无尿或大量血尿时及时报告医生, 以便对病情做出判断。
2.3 术后尿管的护理
2.3.1 妥善固定尿管并保持通畅
注意观察尿管有无受压、反折。尿管应妥善固定, 避免移位、扭曲或脱出。更换体位时, 避免牵拉尿管。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头要牢固, 集尿袋要低于膀胱的位置, 保持尿液向下流动通畅, 防止尿液逆流入膀胱而造成逆行感染。
2.3.2 严密观察
严密观察尿液的颜色及性状, 准确记录24h尿量, 必要时行尿液检测。术后1d~2d可出现少量血尿, 以后逐渐正常。若行膀胱修补术病人定时放尿液测量, 或测量每小时尿量。若尿量多者, 集尿袋满3/4时及时放空集尿袋。经腹部观察膀胱区域是否充盈, 以避免尿管堵塞引起膀胱充盈损伤膀胱。
2.3.3 严格无菌操作
在更换集尿袋和放空集尿袋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集尿袋, 更换集尿袋时应仔细消毒连接头。每日用0.5%碘伏消毒会阴2次, 消毒范围包括尿道口及距尿道口5cm的导尿管壁, 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2.3.4 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膀胱冲洗
需行膀胱冲洗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用输血器连接冲洗液和导尿管, 以每分钟60滴~80滴的速度滴入, 待病人有尿意时 (或滴入冲洗液200mL~300 mL) , 夹闭冲洗管, 打开引流管, 将引流液全部引出, 再夹闭引流管, 按需要量反复冲洗, 一般每次总量为2 000mL~3 000mL, 每日1次或2次。在冲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引流液的颜色、性状, 并测量引流液的量。在恢复饮食及病情许可下鼓励病人多饮水, 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 以改善留置导尿管所致的菌尿状态。如有血凝块、黏膜碎片等阻塞尿管时需更换导尿管以保持引流通畅。
2.3.5 训练膀胱功能、预防排尿困难
无特殊情况者, 剖宫产术后1d输液完毕后拔除尿管, 病人的排尿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膀胱修补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为7d~10d, 拔管前2d~3d需训练膀胱的贮尿功能和排尿功能。先夹住尿管, 当病人有尿意感 (若无尿意感则4h) 放空集尿袋。放尿时提醒病人有意识地参与排尿, 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 使留置导尿管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得到锻炼。白天训练, 夜间持续开放, 以保证充足睡眠。
3 讨论
造成输尿管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输尿管与盆腔脏器关系密切, 在盆腔的特殊走形。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在宫颈部外侧大约2m处, 于子宫动脉下方穿过, 应避免损伤[1]。特别是胎盘植入到膀胱、子宫韧带在手术中结扎子宫动脉分离粘连时极易损伤输尿管[2], 为此, 预计术中可能发生输尿管损伤的8例产妇术前均放置输尿管导管, 术中以此作为辨认输尿管的标志, 是预防输尿管损伤有效措施。
既往有剖宫产史, 此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切口, 称凶险型前置胎盘, 发生胎盘植入的可能性高达40%~50%[3]。结合我院的产科临床实践, 在进行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且预见可能发生大出血, 术中需行子宫动脉结扎或子宫切除的情况下, 预置输尿管导管, 能明显降低输尿管的损伤率, 为手术抢救赢得时间,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术后恢复, 为手术安全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12.
[2]金妍, 卞美璐.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诊断及处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9, 31 (5) :41-43.
术前的心理护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