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质量变化范文
水质质量变化范文(精选8篇)
水质质量变化 第1篇
关键词:近岸海域,水质质量变化,治理措施
1 引言
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 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人类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大肆挥霍着水资源, 乱砍滥伐造成大量水土的流失,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的排放, 不仅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 和水体的功能, 而且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旧工业化迅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生产污水以及循环使用的各种冷却水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加对水体的污染日趋广泛和严重。另一方面城市数量、人口以及规模的急剧扩大, 城市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的需求。第三方面,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人工合成的各类化学新物质、添加剂的日益增多, 这些新物质能导致基因突变、甚至致癌, 所以一旦人类赖以生存水体受到污染, 这些物质将在水体中长时间滞留, 而水体将无法通过自净功能来分解这些化学新物质。
2 近岸海域水质质量的变化
对近岸海域水质质量变化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58′-123°31′, 北纬38°43′-40°10′之间。
全市总占地面积约为1.25万平方公里, 其中老市区面积约为2415平方公里。区内山地丘陵为主要分布地形, 主要分布在老虎滩地区, 平原低地少, 主要集中在甘井子-周水子以北, 革镇堡地区。整体地势形为北高南低, 北宽南窄;大致为由中央轴部向东南以及西北两侧的黄海、渤海倾斜, 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 以山地和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为主, 平原低地只是零散的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及一些山谷之间;滨海岩溶地貌形态较发育, 形成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 并发育着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岩溶地形, 其中喀斯特地貌和海蚀地貌较为发育。大连地区濒临黄海、渤海之间, 碧海环抱。其中注入黄海海域的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沙河等;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复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在众多河流中, 碧流河为最大的河流, 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
2001-2011这十年期间, 大连市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 以一、二类水质为主, 主要污染海域为大连湾,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 化学需氧量, 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海水浴场优良率为64.0%, 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市控站位79个, 监测海区有大连湾、南部沿海、大窑湾、营城子湾、金州湾、旅顺海域、红土堆子湾、普兰店海域、庄河海域以及黄海北部海域。市控站位中一类功能区站位4个, 二类功能区站位39个, 三类功能区站位13个, 四类功能区站位23个, 水质监测指标为22项。
我们以大连湾及南部沿海的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为例来说明水质变化。
大连湾近岸海域。从近十年污染物浓度变化看, 无机氮呈逐年下降趋势, 化学需氧量2008年达到顶峰后趋于回落。
南部沿海海域。从近十年污染物浓度变化看, 无机氮2008年达到顶峰后趋于回落, 化学需氧量指标呈波动变化。
综上所述, 大连湾海域以三类、四类水质为主,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 2007-2011年无机氮呈逐年下降趋势。南部沿海水质较往年有所好转, 无机氮年均值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总体呈波动变化。大连湾海域及南部沿海海域化学需氧量呈波动变化, 有略增趋势。
3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1) 综合整治沿海排污口。规范整治沿海排污口, 实现污染物排放的科学化、定量化、信息化管理。开展超标排污口治理工作, 主要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入海排污口要执行《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21/1627-2008) 。归并和减少中心城区的沿海排污口, 封堵或拆迁全部已废弃排污口, 其余排污口要符合规范化要求;
(2) 加强对工业园区企业及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技术改造。依法关、停、并、转高耗水、重污染企业, 强制淘汰造纸、酿造、制药、印染、化工等行业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应多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依照企业的类型、生产工艺建立相应的工业专园, 同时加强工业园区的日常监管工作, 与此同时更不能忽略工业园区环境的管理, 将规范化发展作为一些行业的重要抓手, 严格行业准入门槛,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降低园区环境风险。对于产生污水的企业, 首先要建立污水处理站、完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对生产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提升废水循环利用率, 实行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要做到切实的提高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 推进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严格控制企业未达标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要同步安装进、出口在线监测装置, 加快污水资源化配套设计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增加脱氮除磷设施, 确保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指标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4) 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以海定陆、海陆统筹, 通过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将氨氮和总磷纳入大连市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6-2010) [R].大连市环境保护局2011 (05) .
[2]大连市环境质量保护书 (2011) [R].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2012 (07) .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中国环境保护总局2002 (04) .
黄河水质宁夏段氨氮变化状态分析 第2篇
黄河水质宁夏段氨氮变化状态分析
黄河内蒙古段入境水质氨氮超标,对内蒙古自治区以黄河水为循环冷却水的电厂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对黄河宁夏段-氨氮指标的水质监测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宁夏境内氨氮污染源进行调查发现:氨氮含量超标的河段主要在青铜峡至石嘴山段,并且在枯水期超标更为严重,枯水期氨氮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城镇生活的点污染源,氨氮主要的`陆域排放源是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丰、平水期氨氮污染主要来自城镇地表径流、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禽畜养殖)及生活垃圾等非点污染源.黄河宁夏段的氨氮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境内,对宁夏以及黄河下游省份取用黄河水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 者:王鹏辉 沈炳耘 Wang Penghui Shen Bingyun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3(9) 分类号:X832 关键词:黄河宁夏段 氨氮 点污染源 非点污染源邛海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第3篇
1水质评价
1.1监测布点
凉山州环境监测站承担邛海常年连续的水质监测工作,监测点位有四处,分别为:青龙寺监测点,用于反映深水区水质状况;距西昌市第二水厂取水口150 m处监测点和邛海公园监测点用以反映邛海湖心水质状况;海河口监测点,用于反映邛海出口水质状况,具体位置见图1。
1.2评价标准及方法
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6],分别对7个污染因子DO、CODMn、BOD5、TN、NH3-N、TP、粪大肠菌群进行了水质类别的评价。
2结果及讨论
2.1总体水质评价
以2010年各监测点水质因子监测值年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对照评价标准,得出的各点水质类别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各监测点水质差别较大,其中以二水厂和青龙寺处水质为最好,水质整体状况为Ⅱ类,满足水源地水域功能要求。海河口最差为Ⅳ类。污染严重的因子是TN、TP。海河口TN达到Ⅲ类,而TP达到了Ⅳ类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邛海水体污染的控制及饮用水源的保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结合2003~2010年四个监测点数据的平均值,对照评价标准,得出的各因子水质类别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2003~2004年,邛海水质为Ⅲ类水,TP因子超标;2005年水质总体较好,保持在Ⅱ类,2006年因为西昌冬旅会召开及加大了周边旅游设施的集中建设,水质较上一年有一定幅度下降,污染程度增大,尤其是TN因子下降为Ⅲ类标准,总体水质仍为Ⅲ类;2007年水质保持上一年的状态, DO 较上年有明显改善;2008~2010年邛海总体水质继续保持为Ⅲ类水质,TN因子在一定程度较前两年均有小幅下降,控制在Ⅱ类水以内,但TP因子超标。整体看来,邛海水体水质已为Ⅱ~Ⅲ类水,属轻度污染水体。
2.2单项因子总氮变化趋势评价
TN、TP因子为邛海水环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变化过程很好地反应了2003年至2010年邛海水体整体质量的变化。根据2003-2010年各监测点的平均值TN因子浓度变化过程见图2。
图2显示,2003~2010年,邛海TN浓度经历了三次上升两次下降的过程,整体在波动中上升,TN由0.334 mg/L上升至0.463 mg/L,上升38.7%,且各监测点变化基本一致;期间出现两个峰值,分别是2004年和2006年,特别是2006年的TN值最高,表明该时期内有新增污染源,原因是邛海周边2006年举办冬旅会,新增、改、扩建了几个大的景点,新增许多大型餐饮娱乐设施,人流量增大。因此大型人为施工和其他开发活动会对邛海水质总氮浓度和贡献量带来显著影响,今后应严加管理,让邛海的总氮污染控制在一定水平。
2.3单项因子总磷变化趋势评价
根据2003~2010年各监测点的平均值TP因子浓度变化过程见图3。
图3显示,2003~2010年,邛海TP浓度变化波动不大,且2010年四个监测点平均浓度保持在2003年水平,为Ⅲ类水标准。二水厂取水口和邛海公园的TP浓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下降37.5%和3.1%,原因是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环湖截污干管的建设,并搬迁了大批农家乐及农村居民,使此段湖水水质有所好转。海河监测点TP浓度居高不下,从2003~2010年上升了67.6%,这与泥沙淤积,底泥释放,海河口周边鱼塘无周期的常年排放“肥水养殖”渔业废水有关。青龙寺TP浓度虽然也显示有升高的趋势,但处于其周边的景点均有污水处理设施,若相关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得当,TP浓度可得到较好控制。
3结论
2010年邛海湖整体水质为Ⅱ-Ⅲ类水质,四个监测点中以青龙寺、二水厂取水处水质为最好,海河口最差。在2003~2010年间,邛海主要污染物是TN、TP,TN平均浓度在波动中有所上升,由0.334 mg/L上升到0.463 mg/L,上升38.7%,但仍属于Ⅱ类水体;TP平均浓度在波动中保持不变,属于Ⅲ类水标准。今后邛海的污染防治应考虑:(1)尽快完善环湖截污干管的建设与投入,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2)修建湖滨生态修复圈,退田、退塘、退房还湖建设湖滨带湿地,农业污水尽量引入湿地净化后排放;(3)改变周边“肥水养鱼”模式及规模,鱼塘废水应尽量引入附近农田作为灌溉用水让农作物吸收后排放。
参考文献
[1]荆春燕,张秀敏.邛海湖区污染物平衡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增刊):140-142.
[2]梁剑,张绍东,王洪波,等.邛海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初探[J].四川环境,2009,28(3):33-36.
[3]鄢和琳,崔志伟.西昌邛海水体污染及其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问题研究[J].四川环境,2003,22(2):40-42.
[4]梁剑,王洪波,王辉东.邛海取水口水质现状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45-47.
[5]张万明.高原湖泊西昌邛海生态与环境保护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823-824.
水质质量变化 第4篇
地表水水质关系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 因此, 地表水水质的监测和评价是水环境治理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通过水质监测和评价了解水质现状, 掌握水质变化规律, 才能制定合理的整治措施, 改善地表水水质, 保护水环境。目前地表水水质的评价方法有多种, 典型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1]、神经网络法[2]、模糊数学法[3]、灰色系统法[4]等。综合污染指数法可综合反映水质污染状况, 且计算简便, 是目前中国评价水质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本文研究了俞塘2005年至2013年的水质污染变化, 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俞塘的水质污染状况和时间变化趋势, 旨在为俞塘的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俞塘概况
俞塘位于上海西南郊区, 长24 km, 从西向东汇入黄浦江, 是农田排灌和调节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 沿河流设置有陪昆路、沪闵路和莲花南路三个水质监测断面 (见图1) 。其中, 陪昆路断面规划为II类水, 沪闵路及莲花南路断面规划为III类水。
1.2 数据来源
俞塘2005年至2013年的监测数据来源于该河流历年来例行监测结果,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指标, 包括溶解氧 (DO) 、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氨氮 (NH3-N) 、总磷 (TP) 等五项有代表性污染物指标。
1.3 水质评价方法
参考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 (环办[2011]22号) , 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 评价2005年至2013年间俞塘各断面在丰水期 (6月至9月) 、平水期 (5月、10月、11月) 、枯水期 (1月至4月、12月) 和全年的水质污染状况和达标情况, 计算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了解水质的时间变化特征。
1.3.1 综合污染指数计算
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对各污染指标的相对污染指数进行统计, 得出代表水体污染程度的数值, 该方法用以确定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 并对水污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5]。
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除溶解氧外, 单项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式 (1) ~式 (2) 中, P为综合污染指数;Pi为单项污染指数;Ci为污染物实测浓度, mg/L;Si为相应功能类别的标准值, mg/L;n为参与评价的水质项目。
溶解氧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式 (3) 中, C饱 (t) 为t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值, mg/L, C饱 (t) =477.8/ (t+32.26) ;Ci为t温度下的溶解氧实测值, mg/L;C标 (t) 为t温度下的溶解氧标准值 (用GB3838-2002换算) , mg/L;C标 (t) =C饱 (t) 饱和度标 (不同水质类别下的溶解氧饱和度见表1) 。
1.3.2 水质达标评价
以相应功能区为标准, 计算每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P, P>1为超标, P1为达标。A河道由多个断面组成, 先以各断面相应功能区为标准, 计算每个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 然后对综合污染指数进行平均, P (平均) >1为超标, P (平均) 1为达标。
1.3.3 污染负荷率计算
计算各指标的污染负荷率, 反映不同指标对水体的污染贡献。
式 (4) 中, Ki为污染物的污染负荷率, %。
1.3.4 水质定性评价
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有关问题的技术规定》 (总站综字[2004]72号) 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定性评价, 分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五个等级。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III类水质为标准, 计算常温 (25℃) 下的综合污染指数, 综合污染指数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2。
1.3.5 水质随时间变化评价
A河道由多个断面组成, 先对同一河道多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平均, 然后以III类标准计算综合污染指数, 计算不同时间的综合污染指数变化率。综合污染指数变化率在5%以内为基本持平, 5%~10%之间为略有变化 (改善或恶化) , 10%~20%为轻微变化 (改善或恶化) , >20%为显著变化 (改善或恶化) 。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达标评价
2.1.1 俞塘各断面水质评价
俞塘陪昆路断面为Ⅱ类水质规划目标, 沪闵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为Ⅲ类水质规划目标, 以各断面水质规划目标为标准, 计算各断面全年的综合污染指数 (见图2) 。
结果表明, 2005年以来, 陪昆路断面综合污染指数都大于1, 水质达不到规划的Ⅱ类标准。沪闵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都大于1, 均未达到规划的Ⅲ类水质要求。
2.1.2 俞塘河流水质评价
使用陪昆路断面、沪闵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的数据来评价俞塘的河流水质。由图3可见, 2005年至2013年期间, 俞塘全年和各水期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都大于1, 水质超标。各水期及年均的综合污染指数整体上呈略下降趋势, 水质有所改善。
2.2 污染负荷评价
图4至图6分别为俞塘三个断面2005年至2013年间各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变化情况。由图可知, 陪昆路断面、沪闵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氨氮污染负荷较高, 是三个断面的最主要污染源, 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负荷较小, 对水质污染贡献率较小。污染负荷评价结果表明俞塘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水体容易富营养化, 需要引起重视。
2.3 水质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各断面不同年份的水质污染程度, 结果见表3。
定性评价结果显示, 俞塘2005年为重度污染, 之后均为轻度污染;陪昆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2005年为中度污染, 其余均为轻度污染;沪闵路断面2005年重度污染, 2006年至2007年中度污染, 其余均为轻度污染。结果表明俞塘各断面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
2.4 水质随时间变化评价
2005年以来, 俞塘水质整体呈现改善趋势 (见图7) 。与2005年相比, 2013年全年的水质指数降低44.7%, 水质显著改善。平水期的水质指数降低18.0%, 水质轻微改善;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指数分别降低31.1%和59.1%, 水质显著改善。
图8至图12为2005年以来俞塘各主要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趋势。由图可见, 水中溶解氧含量呈升高趋势。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该断面水质污染逐步减缓。与2005年相比, 2013年溶解氧浓度升高了66.8%, 溶解氧含量升高显著。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降低了55.2%、50.4%、54.1%和25.0%, 各单项水质改善显著。
溶解氧、氨氮、总磷年均值自2005年以来均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近5 a来的年均值都达到Ⅲ类水控制限值。
3 结语
2005年以来, 俞塘陪昆路断面未达到规划的Ⅱ类水质要求, 沪闵路断面和莲花南路断面均未达到规划的Ⅲ类水质要求。2005年至2013年期间, 俞塘全年和各水期的水质均超标。对河流的水质污染程度分析结果表明, 俞塘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各主要污染物中, 氨氮的污染负荷最大, 是造成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负荷最小, 对水质污染贡献较小。2005年至2013年, 俞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 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水质污染在过去9 a中整体呈减缓趋势。2005年以来, 俞塘各断面和河段的水质污染整体呈现降低趋势, 得益于多年来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和不断延伸截污管道, 建成区内企业基本全部实现纳管, 显著减少了直接向河道排放污水, 使俞塘水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摘要: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 评价了俞塘2005年至2013年间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和全年的水质达标情况, 计算了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得到了水质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05年至2013年俞塘水质均超标, 但总体水质呈改善趋势, 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各主要污染物中, 氨氮的污染负荷最大, 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负荷最小。研究结果为俞塘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评价,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正朋.新泰市地表水水质评价与防治策略[J].环境科学导刊, 2013 (5) :101-104.
[2]孙旺旺, 任传胜, 朱春伟.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J].水力发电, 2013 (11) :1-3, 93.
[3]田智慧, 高胜超.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63-66.
[4]周轶成, 李慧.灰色关联在黑河中游地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 2012 (9) :51-53, 35.
蛮河流域水质监测评价变化规律分析 第5篇
本文通过近10年水质监测评价资料, 通过流域内多年降水、河道水量等水文情势, 分析河流沿程监测断面水质在年际内的变化过程, 分析流域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水质的变化。流域内常年监测断面有三道河、南漳B、雷河、孔湾等站, 其中流域上游取水口监测断面1处;中上游监测断面2处;流域入河口控制断面1处。
1 区域背景
蛮河流域地势西、南、北三面高, 东向低, 河流发源于保康县龙坪镇马虎垭, 自西向东, 至钟祥转斗镇王家营小河口入汉江, 全长184km, 流域面积3276km2。河道坡度1.1‰, 流域平均海拔355m, 河流弯曲系数1.8, 河网密度0.4。
多年平均径流量6.04亿m3, 最大年11.7亿m3, 最小年1.456亿m3, 多年平均径流深448mm, 多年平均输沙量18.5万吨。
蛮河流域建有三道河、石门集、云台山大型水库3座, 中型水库3座, 小 (1) 型水库20座, 小 (2) 型水库82座, 拦控面积1 827km2, 占流域总面积55.98%, 总库容5.92亿m3, 灌溉农田面积61.85万亩, 占流域耕地面积76.88%。著名的“百里长渠”是重要引蛮灌溉工程, 1966年三道河水库建成竣工后, 使长渠水源进一步得到保障, 每年灌溉南漳、宜城两县 (市) 农田面积23万亩。
2 蛮河流域降水变化规律
流域选取代表雨量站7处, 各站观测年限长短不等, 收集各站设站至今实测资料, 以三道河站1959年为最长, 采用算术平均法按照水文年度计算流域历年逐月平均降水量。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 014.7mm, Cv值为0.17, 最大年平均降水量1 402.0mm, 最小年降水量为761.6mm, 极值比为1.8。
降水量主要分布在汛期 (5~10月) , 枯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0.8%-38.8%;多年平均枯季降水量227.7mm;Cv值为0.25;最大值为357.2mm, 发生在1992年;最小值为87.0mm, 发生在1999年;极值比为4.1。
多年平均可以看出枯季降水量比年降水量的变化要大, 这与年降水量、枯季降水量的CV值、极值比数据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 枯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不对应, 常出现年降水偏丰, 枯季降水偏枯或年降水偏枯, 枯季降水偏丰的情况。如1983年, 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分别为1.28, 属偏丰水年, 而枯季年降水量模比系数仅为0.62, 枯水较枯, 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不利。又如1972年, 年降水量模比系数仅为0.88, 属偏枯水年, 而枯季年降水量模比系数为1.35, 属偏丰水年, 该年降水偏枯而枯季较丰沛。
3 径流演变分析
经多年径流量资料比较分析, 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6.04亿m3, 最大年11.7亿m3, 最小年1.456亿m3, 多年平均径流深448mm, 枯水期径流量所占全年径流量的10.2%~35.4%。最大值35.4%, 发生在1987年, 最小值10.2%, 发生在1997年, 其相对应年份的枯水期雨量所占全年平均雨量的百分比不一致。枯水径流系数多年平均在0.38, 较大为0.86、0.97, 对应年份为1975年、1983年, 均为较大洪水发生年份;最小值为0.07, 对应年份为1997年。
多年情况下枯水径流深的变化范围大于年径流深, 与枯水受水利工程影响较大的情况基本一致。
4 水质演变分析
经1996~2012年的水质监测成果系统比对分析, 从流域分布情况看, 上游居住人口及工矿企业较少, 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中游由于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蛮河, 水质极差, 常年为Ⅴ~劣Ⅴ类,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下游控制断面由于上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蛮河, 水质极差, 常年为Ⅴ~劣Ⅴ类,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生化需氧量。
根据监测资料各项指标分析, 1996-1998年间流域整体水质处于Ⅱ~Ⅳ类标准, 污染物大多以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为主。1999-2008年是蛮河流域工矿企业、城镇扩张的高速发展期, 污染物大多以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为主, 流域中下游常年为Ⅴ~劣Ⅴ类水质。2008年以后, 国家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采取了转产、停产、污水综合治理等措施, 蛮河中下游水质明显得到改善。河流中游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下游河段基本达到Ⅲ~Ⅳ类水质标准。从年内时间分布分析, 主汛期水质随水量交换, 评价结果相对较好, 10月下旬~12月、次年1~5月上旬枯水期, 由于水量偏枯, 部分河段有富营养化趋势, 水质相对较差。
5 结语
在不同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蛮河流域水质污染因子在年际分布上发生改变, 水质评价结果在时程分布上随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目前, 自2008年后, 经过水环境综合治理, 蛮河水质呈现变好的趋势, 但也与河流径流量有关, 汛期水质明显优于非汛期。但后期需对上游蓄水工程合理调配下泄水量, 尽量做到水量丰枯均衡, 汛枯均衡, 调剂河道中下游径污比。应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措施建设, 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作物耕种, 严控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净化向河道直排, 减少河道污染源。
摘要:通过流域内多年降水、河道水量等水文情势, 分析蛮河流域河流沿程监测断面水质在年际内的变化过程, 分析流域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水质的变化。探索流域内水质沿时程、年际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水质质量变化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来源于近年来对东深供水工程在不同水期、不同输送距离水样的监测结果。
1.2 检验指标
本次研究统计的检验指标包括p H值、铁、锰、铜、锌、氨氮、耗氧量、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三氯甲烷、砷、铅、镉、汞、硒、六价铬、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耐热大肠菌群, 共22项。
1.3 评价方法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执行。
2 结果分析
2.1 主要卫生问题
在22个水源水检验指标中, 合格率达到100%的指标有:p H值、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铜、锌、砷、硒、镉、六价铬、铅、耗氧量和粪大肠菌群17项。不合格指标为铁、三氯甲烷、锰、汞和氨氮5项。
对所有检验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 结果所有指标的指标值均不符合正态性分布。以四分位数描述指标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指标的最大值超标倍数和合格率分别为三氯甲烷 (超标440.7倍) 、铁 (超标5.7倍) 、汞 (超标3.2倍) 、锰 (超标2.4倍) 和氨氮 (超标0.7倍) ;合格率最低的三个指标为铁 (超标31.87%) 、三氯甲烷 (超标78.31%) 、锰 (超标89.01%) , 此三个指标是东深水源水水质的主要制约因素。见表1。
2.2 不同的输送距离分析水质变化情况
本次研究主要考虑东深供水作为饮用水源部分的水质。由于集中式供水单位主要处于东深供水输送距离的15km~45km段, 将该段划分为15km~30k m、30k m~45km两个小段, 以中位数作为各个指标在两段间的集中趋势, 以Mann-Whitney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 全部指标在不同的流经段中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0) 。说明随着流经距离的延长, 东深供水各指标值保持稳定, 未出现恶化现象。详见表2。
3 讨论
3.1 水质稳定性
东深供水22项水质指标在不同的输送距离中的检测结果中中位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证明东深供水在密闭管道输送的情况下, 隔绝了外界的污染来源, 而且输送管道内环境本身也不会对水质指标产生影响, 水质在不同的输送距离中保持高度稳定。
3.2 主要卫生问题
东深供水的主要卫生问题为铁、锰和三氯甲烷3个指标的合格率偏低, 而且其最大值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规定限制的2倍以上, 成为影响东深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3.3 控制重点指标
东深供水中三氯甲烷合格率偏低 (78.31%) , 而且其最高一次检测值超过标准限制的440倍, 应该引起供水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氯甲烷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常用于制作氟利昂、树脂、橡胶、油漆、磷和碘的溶剂, 也用于合成纤维、塑料、干洗剂、杀虫剂、地板蜡、氟代烃冷冻剂、氟代烃塑料等的制造, 医药行业还用作溶剂和萃取剂提取抗生素[1]。在很多动物实验中, 三氯甲烷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在流行病学调查中, 多数结论认为与人类某些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2]。究其来源, 主要有两种, 一是三氯甲烷是最常见的氯化消毒副产物[3], 另一种是工业污水。由于本研究的三氯甲烷存在于水源水中, 不存在氯化消毒的来源, 因此推断三氯甲烷为东江水和东深供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根据东莞市政府公布的数据, 东莞市90%以上用水依赖于东江 (包括东深供水) 取水。因此, 一定要查清三氯甲烷的污染来源,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保证供水安全卫生。
参考文献
[1]李亚松, 费宇红, 王昭, 等.三氯甲烷在浅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及迁移淋溶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 33 (7) :36-42.
[2]陈学敏, 吴德生, 等.环境卫生[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0-111.
水质质量变化 第7篇
1 江苏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
2012年,江苏省对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建设区、旅游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实施了全面监测,近岸海域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674个,监测项目覆盖水文、气象、海水、沉积物、生物、生态等六大领域[1],获得各类监测数据4万余个。
监测评价结果表明[2,3],江苏近岸海域符合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2 054km2,符合三类、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3 620km2、7 455km2,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集中在绣针河口以南至羊山岛、灌河口、扁担河口以南至方塘河口、如泰运河口以南至长江口等沿岸海域,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物质。海洋功能区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但旅游娱乐区、海洋倾倒区海域环境质量均符合功能区要求,站位达标率为100%。实施监测的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69.6%的排污口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入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影响依然严重。
2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4,5,6]
2.1 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
监测显示,20082011年,江苏近岸海域水质无机氮含量总体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012年无机氮含量明显升高,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站位超标率为63.5%。其中,2012年连云港海域水质与2011年相比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站位超标率为46.2%。盐城海域无机氮含量一直在高位运行,自2010年开始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由总体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到2011年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012年总体变为劣四类海水水质,站位超标率为74.0%。南通海域在2008年曾为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至2011年前水质连续改善,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2012年无机氮含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站位超标率为62.3%。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2.2 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趋势
江苏海域另一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2008年江苏近岸海域水质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1年和2012年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012年站位超标率为40.5%。其中,连云港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20082010年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1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012年有所下降,总体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站位超标率为21.1%。盐城海域2008年和2009年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0年开始逐年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2年总体上升为劣四类海水水质,站位超标率为48.2%。南通海域2008年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09开始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1年总体符合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直处于高位,2012年有所下降,总体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站位超标率为52.7%。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2.3 石油类含量变化趋势
20082012年江苏海域石油类含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总体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处于平稳状态,站位超标率为3.9%。其中,连云港海域20082012年有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12年站位超标率为5.8%。盐城海域20082010年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变化比较平稳,2011年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2年有所下降,站位超标率为2.3%。南通海域20082011年逐年下降,2012年上升较为明显,站位超标率为5.8%。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2.4 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
从近5年监测情况分析来看,江苏海域化学需氧量尚处在正常水平,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总的来看,2012年江苏海域符合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域面积增加,总体海洋环境质量下降,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物质。2012年全省海域共发生赤潮4次,赤潮发现次数和面积较上年增加,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加剧。变化趋势如图5和图6所示。
3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污染主要成因
3.1 入海河流水质污染
2012年,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7条主要入海河流监测的结果表明,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量约为49.30万t。其中化学需氧量45.75万t,约占总量的92.79%;总磷0.84万t,约占总量的1.71%;总氮2.47万t,约占总量的5.01%;油类0.20万t,约占总量的0.40%;重金属0.04万t,约占总量的0.08%;砷0.006万t,约占总量的0.01%。入海河流是陆域污染物质排海的主要通道。
3.2 沿海工业、生活污水直排海
江苏沿海现有主要化工园区共16个。2010年,江苏省对22家日排放量100t以上的直排海污染源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2家直排海污染源中有9家直排海污染源未达标排放,达标率为59.1%,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按排污口类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22家直排海污染源中,工业、生活和市政综合排口数量分别为9家、4家和9家,所占比例依次为40.9%、18.2%和40.9%,达标率分别为66.7%、25.0%和66.7%。2010年,江苏省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为3 036.64万m3,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的排海量分别为3 036.64 t、148.34 t、295.81t、25t和7.49t。
3.3 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
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海洋功能规划(20112020年)表明,江苏规划海水养殖面积不小于30万hm2,将成为我国重要海水养殖区域。目前,江苏海水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海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9.24万hm2。养殖区残存的饵料、排泄的废物和施用的化肥、化学药品,成为邻近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养殖区多为海湾和河口等浅海水体,水体交换速度慢,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容易积累并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富营养化甚至引发赤潮。
3.4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水质质量变化 第8篇
1 研究区概况
梁辉水库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梨洲街道南庙村,流域面积35.06 km2。干流梁辉大溪长度11.1 km,是姚江水系主要支流之一,比降为15.9‰,自南向北汇入姚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 617 mm,多年平均径流量3 204万m3。
梁辉水库于1997年4月蓄水,1999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水产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3 152万m3,设计洪水位46.9 m,相应库容2 799万m3,正常蓄水位45.00 m,兴利库容2 476万m3,死库容21.2万m3,库容系数0.79,年供水能力4 500万m3。主要承担余姚市城区和慈溪市的供水任务,供水区域为余姚和慈溪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对供水保证率特别是水质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水库上游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水体N、P含量时有增加,富营养化趋势发展凸现。因此,对水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1 趋势分析方法
根据梁辉水库实际情况,经分析研究,选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适用于单因素小样本数的相关检验。使用这种方法要具备足够的数据,一般至少应采用4个期间的数据。给出时间周期y1,,yn,和它们的相应值x(即监测的年均值c1,,cn),从小到大排列后,统计检验用的秩相关系数按下式计算[8]:
式中:di为变量Xi和Yi的差值;Xi为周期i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Yi为按时间排列的序号;N为年份。
将秩相关系数rs的绝对值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见表1)中的临界值Wp进行比较,如果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如果rs为负值,则表明监测值为下降趋势。
(Wp)
2.2 参数选择
在水库水质趋势分析中,所选择的水质参数一般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水库上游将来排放的水质。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调查一些补充项目。在具体选择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能满足多功能水体水质趋势分析要求,分析结果能够客观反映饮用、灌溉、养殖等多种水资源用途;二是能直接体现水污染类型,以有机污染物、有毒及易累积物质等为主,并兼顾天然水化学综合指标。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并基于研究区的实际,本次选择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等四项指标进行水质趋势分析。选择这四项指标基本上能分析水库水体受人类与自然界影响双重作用后的水质变化状况。
2.3 结果与讨论
采用上述趋势分析方法及选择的参数,利用2003年~2009年连续系列实测数据,对梁辉水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趋势定量计算结果为:|rs高锰酸钾指数|=0.689
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虽然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但并没有呈下降趋势。更为甚者,总氮指标明显呈上升趋势,水库水体营养程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生活污染。据调查,库区各村虽然基本上都建有高地水池及管道,采用集中供水,但绝大多数农户无室内卫生设备,一般都是自备干厕与露天粪坑积肥,无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溪流或山中,生活垃圾随地丢弃。由于生活污染,致使每年入库污染物CODCr、TN、TP分别达48.26 t、5.84 t、1.5 t,占总污染物的59.6%。二是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发现梁辉水库库区上游除了一定数量的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外,大多数为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产生的粪便除部分作肥料使用外,大部分被雨水冲到江河、池塘、农田,最终排入水库。每年排入水库污染物CODCr、TN、TP分别达12.67 t、3.47 t、0.7 t,占总污染物的18.1%。三是化肥流失污染。库区化肥总用量约400 t(按标准量计算),主要是氮肥和复合肥,其中竹林施肥用量占总用量的8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排入水库污染物TN、TP分别达9.1 t、0.22 t,占总污染物的10.0%。四是工业污染。由于库区内的企业基本上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放的工业废水经过各溪流稀释以及其它方式自然降解后再排入梁辉水库。根据相关资料,估算水库库区企业排放废水量为2.05万t,其中污染物CODCr、TN和TP的平均排放系数分别为850mg/L、70 mg/L和10 mg/L,流失系数为60%。据此推算,每年排入水库污染物CODCr、TN、TP分别达10.5 t、0.86 t、0.12 t,占总污染物的12.3%。
以上这些计算和调查结果表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未来10年内,梁辉水库水体将会出现重度富营养化状况,水质将超过Ⅱ类水质标准,从而降低生活饮水质量,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护梁辉水库饮用水源地已是当务之急。
3 水污染防治对策
3.1 工程措施
(1)库区污染源治理工程。库区污染源治理主要是对库区城乡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集中式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进行综合治理。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的污水直接灌溉,加强库区生活污水、粪便、垃圾的管理与治理,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8]。近期工程主要有二点。其一,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将所有自然村按照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清运能力续建、完善收集装置,使库区真正建立“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做到垃圾定点倾倒、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其二,雁湖村野生动物养殖场地处禁养区,目前养殖场污水基本直排河道,应迁离库区,或者往上游后靠,但后靠要避免临河建设养殖场所。
(2)水库内源治理工程。水库内源治理工程主要为水库底泥疏浚、水面保洁和生态浮岛建设工程。底泥清淤既可以增加部分库容,又可以减少N、P等营养物质的释放。根据梁辉水库水质现状,短期内无需进行水库清淤。但5年后应根据水库淤积情况适时开展清淤工作。水面保洁是水库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保洁范围为水库库面保洁和水库上游溪道保洁,实行区块包干、分工负责、统一考核制度。其中库面保洁以水库管理处为主,溪道保洁以乡镇、街道为主。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湖库,将种植的水生植物一定的材料固定成植物群漂浮在水面,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Cr、N、P含量的人工浮体。由于梁辉水库上游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建设湿地工程进行水处理,实施生态浮岛工程是一种最佳选择。
3.2 非工程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梁辉水库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由于饮用水水资源保护是个长远投资过程,效益并不能马上体现,加上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领导重视和协调很重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合理确定和分解目标与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具体措施为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水利局、环保局、农林局、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卫生局及乡镇(街道)政府为成员的饮用水水资源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负责调度汇总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组织对典型案件的查处,对各类整治情况进行指导、督查。同时,建立水资源保护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需要,一年举办一次,会议内容为工作总结、下阶段研究及任务落实等。通过加强领导,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和建设活动,以进一步改善水库饮用水条件,保障饮用水需求,确保饮用水安全。
(2)加大水源地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梁辉水库饮用水水资源保护涉及项目众多,投入资金比较大,如企业搬迁、人口外移、生态林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小流域治理、库面保洁等等。而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首先,有关政府应将饮用水水资源保护项目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其次,要根据实际,积极组合包装立项,争取政府的支持。第三,筹建成立梁辉水库饮用水水源治理和保护基金会,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广泛筹集水源地的治理保护资金。同时,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监管机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作,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排污成本,让排污者排不起污,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3)科学进行生态调水,维持溪道的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引发河道断流和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9]。面对存在的问题,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日渐凸现,即在水资源管理中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重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内在关系,并遵循“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的原则。21世纪实现生态环境需水和人类需水的协调配置将是人类的追求目标。目前,在用水配置中,较少考虑生态环境需水,或考虑了但其水量没有经过系统研究而人为估算的也较为常见[10,11]。为了维持溪道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根据梁辉水库上游溪道实际,进行溪道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水资源配置中[12]。
(4)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由于各种原因,库区上游民众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意识并不是很高,乱倾倒垃圾、乱排放废水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饮用水水资源意识。同时,对乱排废水的个人和单位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4 结论
梁辉水库是余姚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多年来,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但随着库区上游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水质并不乐观。通过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水库水体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等四项指标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没有明显上升趋势外,总氮具有显著性上升趋势,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显现。导致总氮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水库上游生活、畜禽养殖、化肥流失、工业等污染,其中又以生活污染为主,占总污染物的59.6%。基于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主要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所有的防治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减少总氮入库量,以遏制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确保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晓铁,韩宁宁,孙世群,等.安徽省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J].湖泊科学,2010,22(2):176-180.
[2]王毛兰,周文斌,胡春华.鄱阳湖区水体氮、磷污染状况分析[J].湖泊科学,2008,20(3):334-338.
[3]杜桂森,王建厅,张为华,等.官厅水库水体营养状况分析[J].湖泊科学,2004,16(3):277-281.
[4]胡治飞,张振兴,郭怀成,等.北京官厅水库水质预报系统[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3):275-278.
[5]姜树君,王净.官厅水库污染状况及趋势分析[J].北京水利,2003(2):31-32.
[6]刘秀花,胡安焱.汉江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J].人民长江,2008,39(15):36-38.
[7]胡国华,武洪涛,张震宇.黄河小浪底水库水质趋势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放,2003,22(4):85-87.
[8]李玉前.徐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评价及保护措施[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1):87-89.
[9]杨志峰,崔保山,刘静玲,等.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崔保山,赵翔,杨志峰.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J].生态学报,2005,25(7):1788-1795.
[11]赵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25(5):1033-1040.
水质质量变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