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1篇
《电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两端就要有电压。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2.过程与方法
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实际操作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正确读数;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学方法】
合作 探究 交流 【教学用具】
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电压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组成。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能。3.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1).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进, “-”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不能和用电器并联。观察课本和大屏幕上的图片,试试看:酸甜可口的水果还可以用来发电呢!
酸甜可口的水果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它为发光二极管提供了“电压”,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起来。
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电压
上面标明的1.5V,3.7V等字样,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以水压类比讲解电压:
水路 电路 阀门 开关 小涡轮 小灯泡 抽水机 电源
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维持持续的水流;电源提供电压维持持续的电流。
想想做做:小灯泡发光时,电路中一定有电流通过。试试看,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你看到的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实验现象:小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用一节电池时,灯泡较暗;用两节电池时,灯泡较亮。结果表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是:伏特 简称伏(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单位间的关系:1 kV = 10 V 1 V = 10 mV 介绍伏特的生平事迹:伏特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善于思考、喜欢探求、勇于实践的他在青少年时
33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很多电学的书,他的实验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发明了伏打电堆,这一神奇发明,对电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伏特被称为“电源之父”。后人为纪念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把电压的单位规定为伏特。
练一练:3000伏= 0.3 千伏 ;380伏=0.38千伏 ;3.2×10千伏= 3.2 ×10 毫伏 小资料 常见的电压值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 V;电视机显像管的工作电压10kv以上。
(二)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电压表:测量电压高低的仪表 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
33介绍电压表的构造:刻度盘、指针、正负接线柱、调零旋钮、数值单位。接 “-”“3”接线柱时,量程0~3V,每大格1V,每小格0.1V; 接 “-”“15”接线柱时,量程0~15V,每大格5V,每小格0.5V。2.练习使用电压表
(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事先不能估测出电压大小,用试触法)(4)、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出的示数是电源的电压。
3、电压表读数
(1)看量程;(2)看分度值;(3)读数。(2)根据动画练习电压表读数。
练一练:三个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2V 12.5V 1V 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出电压表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出电压表示数,比较两次示数是否相同?
两次示数都是1.5V。
想想议议:如图所示,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如果要把这三个串联着的电阻与电源连接,哪端应该接电源的正极?哪端应该接电源的负极?请在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
电压表正接线柱与电源正极一端相连,所以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拓展延伸:
电压表、电流表异同点:
相同点:电流从“+”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使用时都要选择适当的量程。不同点:电压表必须并联接入待测电路两端;电流表必须串联接入待测电路;
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此时示数即为电源电压;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毁电流表或损坏电源。
练一练 判断下列电压表的连接是否正确。
正确 错误
三、课堂小结
1、电压及其作用;
2、电压单位及单位间的转换;
3、电压表的读数及使用规则。
四、课堂练习:
1、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 0.6 V。
2、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盐水电池。观察电压表的接线和指针偏转可知:锌片是盐水电池的 负 极,电池的电压为 0.6 V。
3.如图是实验室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其中a、b电表应分别为(C)
A.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 B.a为电压表,b为电压表 C.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 D.a为电压表,b为电流表
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灯泡L1和L2并联,电流表测的是L1支路的电流 B.灯泡L1和L2并联,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C.灯泡L1和L2串联,电压表测的是L2的电压 D.灯泡L1和L2串联,电压表测的是L1的电压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本节对应练习板书设计
一、电压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是:伏特 简称伏(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单位间的关系:1 kV = 10 V 1 V = 10 mV
二、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1.并联: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2.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正进负出)
3.被测电压不能超出电压表的量程:若预先不知电压的大小,则先用大量程“试触”,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量程。
4、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测出电源电压。电压表的读数 电压表测电压 【教学反思】
本节采用类比法讲解电压概念,学生把无形的电压与水压作类比,易于接受,大部分学生能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回忆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把电流表、电压表再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产生疑问,激发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验、讨论,各抒已见,从而顺利归纳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本人力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2篇
电压
1、 电压:
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符号是U,单位为伏特(伏,V)。比伏特大的有千伏(kV),比伏特小的有毫伏(mV),1 kV=103 V,1 V=103mV,1 kV=106 mV。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 电压表: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符号为V,其内阻很大,接入电路上相当于开路。
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① 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如果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会因为电压表内阻很大,此段电路开路而无法测此用电器两段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支路上,这时电压表测的是其他支路两端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干路上,则整个电路便成开路了,这时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来。否则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压表烧坏。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3V),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此时测得的是电源的电压值。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常见的电压: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每节铅蓄电池电压2V
3、电池组电压特点:
①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
②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值。
电阻
1、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为欧,符号是Ω,比欧姆大的单位还有兆欧(MΩ)和千欧(kΩ)。1MΩ=103kΩ,1 kΩ=103Ω,1MΩ=106Ω。
常见导体的电阻率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银、铜、铝、钨、铁、锰铜合金、镍铬合金等。
在电子技术中,要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在电路图中用表示。
2、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电阻率ρ)、长度(L)和横截面积(S),还与温度有关。与导体是否连入电路、是否通电,及它的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
而且:①导体材料不同,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也一般不同;
②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只有极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玻璃)
3、由电阻公式可知:
①将粗细均匀的导体均匀拉长n倍,则电阻变为原来的n2倍;
②将粗细均匀的导体折成等长的n段并在一起使用,则电阻变为原来的倍。
变阻器
1、 滑动变阻器:
电路符号:变阻器应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时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铭牌:例如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A”的字样,表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
①接线时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
②如果选择“全上”( 如图中的A、B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接近于0,相当于接入一段导线;
③如果选择“全下”(如图中的C、D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是最大值且不能改变,相当于接入一段定值电阻。
上述②③两种错误的接法都会使滑动变阻器失去作用。
④当所选择的下方接线柱(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在哪一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就在哪一边。(例如:A和B相当于同一个接线柱。即选用AC、BC或AD、BD是等效的。选用C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减小;选用D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增大。)
(滑片距离下侧已经接线的接线柱越远,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
2、 电阻箱:
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的变阻器。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Δ)的示数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
3、 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的比较:
相同点: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能起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作用。
不同点:①滑动变阻器有4种接法,电阻箱只有1种接法;
②电阻箱能直接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而滑动变阻器不能读数;
③滑动变阻器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物理高效学习方法推荐
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初中物理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
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电能知识点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W=UIt=U2t/R=I2RtW=Pt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P=UI(P=U2/RP=I2R)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3篇
《浮力的应用》是在上节学习了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从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学习,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 知道浮力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 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2) 根据浮沉条件, 分析研究轮船、潜水艇等的浮沉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物体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 教学准备:鸡蛋、塑料球、塑料袋、潜水艇模型、气球、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1. 演示实验引入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同学们, 今天, 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浮力的应用》。 (板书课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鸡蛋, 现在我把它浸没到水中, 如果我松开手, 鸡蛋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 (略)
师: (演示实验一) , 鸡蛋既不上升, 也不下沉, 我们把鸡蛋的这种状态叫悬浮。 (板书:悬浮。)
师:现在我把鸡蛋再放入水中, 松开水, 鸡蛋又会怎样呢?
生: (略) 。
师: (演示实验二) , 鸡蛋上浮, 最后漂浮在水面。 (板书:上浮, 漂浮。)
师:现在, 我把鸡蛋第三次放入水中, 松开来, 鸡蛋又会怎么样呢?
生: (略) 。
师: (演示实验三) 鸡蛋下沉。 (板书:下沉。)
师:同学们也许会感到奇怪, 鸡蛋三次浸没在水中,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呢?原来, 我今天带来的是三个鸡蛋, 其中有两个被我挖了孔, 抽出了部分蛋清, 也就是说三个鸡蛋的重量不同。所以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就不同。
[评析:把鸡蛋先后三次放入水中, 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学生都感到惊奇。最后, 教师揭底:后来放入水中的是三个轻重不同的鸡蛋。设悬、设疑、激趣, 设计新奇精妙, 引入新颖独特。]
2. 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现在, 我们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来分析鸡蛋在上述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师:把鸡蛋放在水中, 松手后, 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重力、浮力。
师:这二力关系如何?
生:上浮时, 浮力大于重力;下沉时, 浮力小于重力, 悬浮, 漂浮时, 浮力等于重力。
师:可见, 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由什么决定?
生: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
师: (总结) 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由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两者的大小关系来决定。物体的沉浮条件是:F浮>G物时, 物体上浮;F浮
[评析: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物体处于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运动状态的本质, 严谨, 深刻。]
3. 怎样具体控制物体的浮沉?
师:既然物体的浮沉由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大小的关系来确定, 那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来控制物体的浮沉呢?
生: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浮力或重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沉。
实验探究 (一)
师:现有器材:密度略大于水的塑料小球, 一端开口的塑料袋、盐、水、细线、小刀等。请大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让沉入水底的塑料球浮起来, 并总结出使它浮起来的方法。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师:各组报告实验方法、过程和结论。
生甲:我们小组的方法是向水中加盐, 通过增大ρ液来增大浮力, 当F浮=G时, 球可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当F浮>G物时, 物体上浮。
结论: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 可改变浮力, 从而控制物体的浮沉。
生乙:我们小组的办法是把塑料球装入塑料袋中, 用线扎紧袋口, 通过增大V排, 来增大浮力, 当F浮>G时, 塑料球上浮。
结论: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V排, 可以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 从而控制物体的浮沉。
生丙:我们小组的办法是用小刀把塑料球削去一些, 减少球的重量, 再把球放在塑料袋中, 扎紧袋口, 由于G物
结论:改变物体的重力大小, 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师: (小结) 可见, 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排, 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改变物体的重力G, 或者同时改变上述各量, 就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评析:围绕怎样具体控制物体浮沉的问题, 学生通过让沉入水底的塑料小球浮起来的实验, 探究总结出了改变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V排、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改变物体的重力G等因素控制物体浮沉的诸多具体办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也为后续学生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4. 浮沉条件的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 我们已经知道:要控制物体的浮沉, 方法很多。下面, 我们来具体研究、分析几个实际问题。
问题1:分析轮船为什么能承受巨大的载重量?
生讨论:轮船是空心的, V排很大, 因而F浮也很大, 轮船漂浮时, F浮=G船+G货, G船是一定的, F浮大, G货也就很大。
问题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实验探究 (二)
师:现有器材:塑料注射器 (潜水艇) 、软管、打气筒。各组设计实验, 探究使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各组汇报展示本组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生甲:我们先让潜水艇装满水沉入水底, 再用打气筒打气排出潜水艇中的部分水后, G物减少, F浮>G物时, 潜水艇上浮。
生乙:我们的方法同上, 潜水艇浮起来后, 我们抽出潜水艇中的部分空气, 使水进入潜水艇, G物增大, F浮
师: (小结) 潜水艇是通过排水或进水时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问题3:怎样打捞沉船?实验探究 (三)
师:现有验器材:沉船 (长方体木块) 、小气球、打气筒、细绳。设计实验, 探究让沉船浮起来的办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各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
生:我们将小气球绑在沉船上, 然后给小气球充气, 增大了沉船和气球的V排, 从而增大了F浮, 当F浮>G物时, 沉船便上浮起来了。
问题4:氢气球为何能飞上天?
师生: (讨论) 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 浮力大小为F浮=ρ空气gV排, 气球重力G=ρ氢g V排, ρ氢<ρ空气, 当F浮>G时, 气球可飞上天空。
问题5:了解水上汽车、海上房屋。 (视屏展示) 。
[评析:浮沉条件的应用, 举例典型, 分析透彻, 探索充分, 归纳精要。教学扎实, 有效。]
5. 课堂小结。 (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4篇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在夏季,鲜花开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在街上散步时能闻到花香,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它说明了 .
2.水不易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存在着 力;若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盆清水中,33后来整盆水都变红了,这是 现象;将 3 cm水和3 cm酒精注入一个量杯,摇晃后发
3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6 cm,这说明分子间有 .
3.把两块表面很平且干净的铅压紧,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
4.用热水袋使身体变暖,是利用 的方法使人身体的内能增加;给自行车打气时,打气筒会发热,这是通过 的方法使打气筒的内能增加.
5.下面四句话里“热”字表示什么物理量(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①天气真热 ②摩擦生热 ③物体放热 ④电炉很热 6.比热容反映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 的特性.水3的比热容是4.2×10 J/(kg·℃),则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0 kg 20 ℃的水温度升到沸点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 J.
7.有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m甲∶m乙=5∶3,比热容之比c甲∶c乙=2∶1,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则它们降低的温度之比Δt甲∶Δt乙= .
778.完全燃烧 kg酒精能产生1.5×10 J的热量.(酒精的热值是3.0×10 J/kg)
79.焦炭的热值为3.0×10 J/kg,它的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 kg的焦炭放出的热量能把200 kg的水温度升高50 ℃.
10.热机是把 能转化为 能的机器.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水很难压缩,其原因是 A.分子间存在斥力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2.关于分子的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虽小,但可以用肉眼看见
B.扩散现象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力很大 D.分子力即分子引力
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 ℃的冰内能为零
B.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50 ℃水的内能一定比10 ℃水的内能多 4.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将 A.增大 B.减小
用心
爱心
专心 1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两手相互摩擦使手变热 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D.将食物放入冰箱内冷却
6.沿海地区的气温不如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显著,主要是因为水比砂石具有较大的 A.热量
B.密度 C.比热容 D.内能
7.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若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变化一定相等 C.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大 D.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小
8.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2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A.3∶2 B.2∶3 C.4∶3 D.3∶4 9.关于燃料和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木柴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用心
爱心
专心 D.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一定要用热值高的燃料 10.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依靠飞轮惯性来完成的是 A.只有吸气和压缩两个冲程 B.只有压缩和排气两个冲程 C.只有排气和吸气两个冲程 D.有吸气、压缩和排气三个冲程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如图15—1为气体扩散的演示实验,两个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其中空气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那么,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下面一只瓶里装的气体应是 ;此实验说明 .
2.如图15—2所示,在气缸A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是一种被销钉K锁住的活塞,C是一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气缸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将看到的现象:(1)活塞将向 运动;(2)温度计的示数将,因为 .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经测试,一只装水2 kg的家用保温瓶,经过24 h,瓶内的水温从95 ℃降低到65 ℃.问这段时间内,瓶内水的内能减少了多少?
2.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完全燃烧1 m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
737克的焦炭放出的热量?(天然气的热值为8.7×10 J/m,焦炭的热值为3.0×10 J/kg)
用心
爱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5篇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二、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图16-1-1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
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Δt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二] 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 [实验器材] 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图16-1-2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摆球速度的测量:v=2gh,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三] 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图16-1-3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Δx算出速度。
Δt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小车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Δt为小车经过Δx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四] 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图16-1-4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图16-1-4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
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6-1-5所示。
图16-1-5 6.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数据处理]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三、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3(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四、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例1] 利用如图16-1-6所示的实验装置,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由于小球的下落高度是定值,所以,小球落在地面上的水平位移就代表了平抛运动时水平初速度的大小,这样碰前速度和碰后速度就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表示。
图16-1-6(1)(多选)为了尽量准确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以下要求正确的是________。
A.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大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B.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等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2)(多选)关于小球的落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重复几次的落点一定是完全重合的 B.由于偶然因素存在,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会完全重合,但是落点应当比较密集 C.测定落点P的位置时,如果几次落点的位置分别为P1、P2、…Pn,则落点的平均OP1+OP2+…+OPn位置OP= nD.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解析](1)只有两个小球的半径相等,才能保证碰后小球做平抛运动,所以A错误,B 4 正确;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才能使得小球平抛运动的落点在同一位置,所以C正确;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也是保证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D正确。
(2)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多次,找到小球平抛落地的平均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因此B、D选项正确。
[答案](1)BCD(2)BD [例2] 如图16-1-7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
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7 [思路点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B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A=0,vB=0,A、B被弹开后,vA′=0.09 m/s,vB′=0.06 m/s,mAvA′=0.2×0.09 kg·m/s=0.018 kg·m/s mBvB′=0.3×0.06 kg·m/s=0.018 kg·m/s 由此可得:mAvA′=mBvB′,即0=mBvB′-mAvA′ 结论是: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答案] 匀速直线 0.09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 5 量和守恒 [例3] 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6-1-8所示。
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图16-1-8 测量过程中:(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验算的表达式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是在“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时,为了确定物体速度的方法进行的迁移。
两球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2hg(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t知,两球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所以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刻度2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等。
若要探究m1x1=m2x2或者m1x1=m2x22或者x1x2=…是否成立,还需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
m1m2[答案](1)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2)两球的质量m1、m2,两球碰后的水平射程x1、x2(3)m1x1=m2x2 1.(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6 解析: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多选)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A.导轨安放不水平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解析:选AB 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可导致实验误差;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可导致实验误差。
3.(多选)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从静止释放时的起始高度 D.斜槽轨道的末端到地面的高度 E.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飞出的水平射程 F.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碰撞后飞出的水平射程 解析:选AEF 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相同,所以需要测出的量有:未碰时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被碰小球的水平射程,及两球质量的大小。
4.如图16-1-9所示,某同学利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及斜槽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要步骤如下: 图16-1-9(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32.6 g、m2=20.9 g。
记下斜槽末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
(2)不放置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m1从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m1的落地点P。
(3)把被碰小球m2置于斜槽末端,如图所示,让小球m1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m1、m2的落地点M、N。
7(4)把被碰小球m2的左面粘上一小块胶布,然后重复步骤(3)。
(5)测量各自的水平射程,记录在下表中。
不粘胶布时 粘胶布时 关于碰撞中的不变量,该同学有以下猜想 A.v1=v1′+v2′ B.m1v1=m1v1′+m2v2′ 11212C.m1v21=m1v1′+m2v2′ 222其中v1指不放置m2时入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1′、v2′指放置被碰小球时m1、m2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由实验数据经计算分析,判断哪一种猜想正确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两小球的质量和题表中的数据,经过计算可知m1v1=m1v1′+m2v2′,选项B正确。
答案:B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6-1-10所示。
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OP 56.0 cm 56.0 cm OM 12.5 cm 20.4 cm ON 67.8 cm 55.3 cm 图16-1-10(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16-1-11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
图16-1-11(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甲=0.40 kg,小车乙的质量m乙=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甲v甲+m乙v乙=________________kg·m/s;碰后m甲v甲′+m乙v乙′=________kg·m/s。
8(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的阶段BC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CD段点迹不均匀,故CD应为碰撞阶段,甲、乙碰撞后一起匀速直线运动,打出间距均匀的点,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2)v甲=BCDE=1.05 m/s,v′==0.695 m/s ΔtΔtm甲v甲+m乙v乙=0.420 kg·m/s 碰后m甲v甲′+m乙v乙′=(m甲+m乙)v′ =0.60×0.695 kg·m/s=0.417 kg·m/s。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答案:(1)BC DE(2)0.420 0.417(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6.“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m1=15 g,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 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像如图16-1-12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___,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_____,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是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
图16-1-12 解析:由图可知碰撞前m1的速度大小v1=0.2 m/s=1 m/s,0.2故碰撞前的m1v1=0.015×1 kg·m/s=0.015 kg·m/s。
0.3-0.2碰撞后m1速度大小v1′= m/s=0.5 m/s,0.4-0.20.35-0.2m2的速度大小v2′= m/s=0.75 m/s,0.4-0.2故m1v1′=0.015×0.5 kg·m/s=0.007 5 kg·m/s,m2v2′=0.01×0.75 kg·m/s=0.007 5 kg·m/s,9 可知m1v1=m1v1′+m2v2′。
答案:0.015 kg·m/s 0.007 5 kg·m/s 0.007 5 kg·m/s 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 7.如图16-1-13所示为用气垫导轨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遮光片D在运动过程中的遮光时间Δt被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
在某次实验中,滑块1和滑块2质量分别为m1=0.240 kg、m2=0.220 kg,滑块1运动起来,向着静止在导轨上的滑块2撞去,碰撞之前滑块1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的时间Δt=110.7 ms。
碰撞之后,滑块1和滑块2粘连在一起,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214.3 ms,已知两滑块上的挡光板的宽度都是Δx=3 cm,问: 图16-1-13(1)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1+m2v2=m1v1′+m2v2′成立吗? 22(2)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21+m2v2=m1v1′+m2v2′2成立吗? 解析:(1)因为滑块遮光片的宽度是Δx,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是Δt,所以滑块速度3×10-2ΔxΔx可用公式v=求出。
碰撞之前,滑块1的速度v1==m/s=0.271 m/s ΔtΔt110.7×10-3碰撞之前,滑块2静止,所以v2=0 碰撞之后,两滑块粘连在一起 3×10-2Δxv1′=v2′== m/s=0.140 m/s Δt′214.3×10-3m1v1+m2v2=0.240×0.271 kg·m/s=0.065 kg·m/s m1v1′+m2v2′=(0.240+0.220)×0.140 kg·m/s =0.064 kg·m/s 所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v1+m2v2=m1v1′+m2v2′成立。
(2)碰撞之前: 10 22m1v21+m2v2=0.240×0.271 J=0.018 J 碰撞之后: m1v1′2+m2v2′2=(0.240+0.220)×0.1402 J =0.009 J 222可见m1v21+m2v2>m1v1′+m2v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是历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连接和读数。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使用电压表,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老师提问生活中与电压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有时家里灯泡忽明忽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电压的知识呢?引入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习电压的概念,单位,常见的电压值。
设计活动:
1、幻灯片演示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2、水果电池,让学生认识到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3、分组实验:学生观察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灯泡亮度的不同。
4、利用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从而分析电源的作用以及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的作用。得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以及水果电池概念中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再通过与水压进行类比,体会出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受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学电压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然后总结电压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课本图16。15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进行试验。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得出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相等。
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7道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重于实践的意识。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提炼概括
设计活动:
1、课堂小结: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2、练习反馈:练习册部分题
五、板书设计
第十六章 第四节 热机导学案 第7篇
第四节
热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效率.
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阅读P135—137页,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
1、实验:16.4—1实验
实验得到什么启示,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2、自学教材回答下列的问题(1)、热机是将()能转化为()能的机械。(2)、内燃机是由(、、、)四个冲程组成的。3、1kg的某种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煤的热值是3×107 J/kg,其物理意义是(),某种燃料的热值与其质量()。
4、()与()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是()。
5、学习汽油机工作原理 ①构造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观看汽油机的模型,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二、课堂学习:
(一)预习检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并把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来,写在黑板上。
(二)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一:
1、小组共同完成下列填空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打开,()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该冲程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该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该冲程结束,活塞继续()运动,()关闭,()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2、学生讨论分析,每一个冲程的能的转化情况。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3、自学检测(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组内讨论)
①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排气,吸气,压缩,_______这四个冲程组成的,其中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_________冲程。
②汽油机吸入气缸的物质是:()A.汽油 B.空气 C.汽油与空气混合物 D.柴油
③克服摩擦力做功,或压缩气体做功而使物体的内能增加,这时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减少,这时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④判断这是()冲程。自学导航二:热值
小组学习热值,完成下面的问题。
1)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焦炭的热值是3×107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
2)关于热值的正确说法是()
A、一车焦炭的燃烧值比一块焦炭的热值大; B、1克汽油的燃烧值比1车柴草的热值大; C、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D、以上说法都正确。3)酒精的热值为3.0×107焦/千克,完全燃烧10克酒精放出的热量为()焦;要想得到9.9×106焦的热量,约需要完全燃烧()克的酒精(不计热量损失)。4)用太阳灶给200千克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了40oC,这些水共吸收()焦的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由干木柴(热值约为1.2×107焦/千克)完全燃烧供给而且炉灶的效率为30%,那么共需()千克的木柴。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强调。自学导航三:热机的效率
结合P139页图,学习热机的效率,并完成下面问题 分析有多少个方面要消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
()()()()()()思考,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建议一 建议二
(三)、目标回顾:
(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3)柴油的热值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4)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
(四)、达标测评:
1.热机是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机器。
2.常见汽车的动力机械是内燃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内燃机是把内能转化为______ 能的机器。内燃机的效率较低,它在工作过程中,能量大部分以______能的形式耗散掉。
3.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内从_______运动到_______叫做一个冲程。四冲程汽油机 的一个工作循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冲程组成。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_______冲程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都是_______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飞轮的_______来完成。
4.下图是汽油机汽缸内部构造的剖面图,请写出图中各部件的名称。
5.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活塞的_______转化为气缸内混合气体的_______,使混合气体的温度升高;做功冲程中,燃气的_______转化为活塞的_______ 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驱使曲轴转动。6.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汽车的发动机是汽油机。使汽车 获得动力的是_______冲程;汽油机的效率不高,大约在20%~30%之间,能量损耗主 要是发生在_______冲程。
(五)、拓展延伸
1.汽油机和柴油机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构造不同:汽油机的汽缸顶部装有_______,而柴油机的汽缸顶部装有_______;(2)燃料不同:汽油机使用的燃料是_______,而柴油机使用的燃料是_______;(3)吸人物质不同:汽油机在吸气冲程吸入的是_______,而柴油机在吸气冲程吸入的是_______;(4)点火方式不同:在压缩冲程末,汽油机汽缸内被压缩的混合气体温度虽然很高,但 仍低于汽油的燃点,需由_______产生电火花来助燃,这种点火方式称为_______ 式;而柴油机汽缸内的空气被压缩后温度已超过柴油的燃点,这时由_______喷进 柴油,不用明火,柴油也会自动燃烧,这种点火方式称为_______式。
2.某台四冲程汽油机一分钟内飞轮转动了600圈,那么在1 s内活塞完成了_______个工 作循环,燃气对活塞做了_______次功。9.柴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汽缸内燃气的()。
A.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B.压强减小,温度降低 C.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D.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三、作业布置:
P141页动手动脑
四、(教)学后反思:
第十六章
第五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阅读P142—144页,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
1、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
2、图P142页16.5—1 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一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图中给出了两个实例。你能做出补充吗?
3、什么是能量守恒?
(二)课堂学习: 反馈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并把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来。
自学导航一:自学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也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 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而在 和 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
自学导航二:认识能的转化
想想做做: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1)摩擦手,手发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黑塑料袋盛水,阳光下,温度升高.(光能转化为内能。)
(3)连在太阳电池的小电扇对着阳光,转动起来.(光能转化为机械能。)(4)钢笔杆摩擦后会吸引小纸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看来各种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仔细观察下面的能量相互转化的图示,你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实例?(每组至少三个)⑴
⑵
⑶
自学导航三:播放动画:大自然中能量的转换
(1)小实验:将乒乓球从空中扔在地面上,观察:它跳得高度在怎样变化?其
机械能怎样变化?
自学导航四:讨论“想想议议”。
减小的机械能。减小的内能。(组内交流后,班内交流)自学导航五:巩固练习
1、下列过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寒冷天气快速搓手,手会感到暖和 B.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C.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冷水变热 D.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在跳动 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它绕地球似椭圆轨道运行,近地点离地面高度为439km,远地点离地面高度为2384km,如图所示,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C.势能不变.动能不变 D.势能不变,动能减小
3、《深圳商报》2004年3月11日报道:近日一种新型太阳能公共卫生间落户北京东郊民巷,该卫生间的能源全部由位于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它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里。这种能量转化和储存的方式是()
A.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D.大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自学导航六:能量守恒定律
1、阅读课本,小组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做到: 能够记忆
能够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说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存在于普遍自然现象中的自然规律。这规律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都有指导意义。它也对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
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历史上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虽然很多人,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各种努力,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设计者完全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任何机器运行时其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果它对外做功必然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因而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三)、目标回顾:
学习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后抽学生回答)
(四)、达标测试
1.从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看,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 的过程,用做功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 的过程. 2.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 现象,导致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我国兴建的长江三峡发电机组,是通过 能转化为电能。福州市即将兴建的垃圾焚烧电厂,是将垃圾焚烧后获得的 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3.当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壶盖会被顶起,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看,这是水蒸气的_________能转化为壶盖的 能。
4、能量转化与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干电池放电 B.给蓄电池充电
C.风力发电 D.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 5.下列现象中,利用内能做功的是()A.冬天在户外时两手相搓一会儿就暖和 B.车刀在砂轮的高速磨擦之下溅出火花 C.在烈日之下柏油路面被晒熔化了 D.火箭在“熊熊烈火”的喷射中冲天而起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B.只要有能的转化和转移,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C.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D.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能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
7.我区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厂进的是“煤”,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五)、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情况.(1)气体膨胀做功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燃料燃烧 .(4)风吹动帆船前进 .
2.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一些水,用软木塞塞住,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在水蒸气冲出软木塞的过程中,_________的内能减少而软木塞的________能增加.
3.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围绕地球运转的通信卫星,其两翼安装的太阳电池板,能把________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能,供通信卫星使用,太阳能还可以直接转化成内能,现有一太阳能热水器,在晴天,每天可将50kg水从20℃加热到50℃,若燃烧煤气来加热这些水,则至少需要消耗掉________m3的煤气.[已知完全燃烧1米3煤气可放出3.9×107J的热量,水的比热为4.2×103J/(kg·℃)]
三、作业:
除了本节课提到的能量转化例子外,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再举出三个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复习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