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衰亡: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实质: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作用(目的): 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意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次于丞相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作用: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评价: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 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

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

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

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 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革命的准备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4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5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7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

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 辛亥革命 ① 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 ②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 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 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 ⑤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 ⑥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 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⑧ 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中共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 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 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诞生的影响: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第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政协会议筹备会议: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通过《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就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4、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封建专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统一、独立,进入新时期、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背景: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判断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坏 ①文革初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批斗、抄家)②刘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夺权武斗)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②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③1979年通过《刑法》 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加强《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宪法为核心形成体系:我国立法特点:体现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原则;

4、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与实施: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新进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观念形成法制共识;依法打击犯罪查处腐败打击伪劣产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治国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2、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英国:主权换治权;中国:主权不容谈判。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2.表现: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 ⑥八项主张;

3、前途:两岸统一(政坛变动,原则不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2篇

diary fare transport finally persuade stubborn organize source determine altitude reliable forecast beneath sightseeing insurance bend dream of/about doing sth persuade sb to do get sb interested in make one’s mind give up care for

be determined to do can’t wait/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2.词语归纳

1)transport

作动词,常和fromto连用。

作名词,也可是transportation,表示“运输,运送;运输工具,交通车辆”。

常用词组:be transported with情不自禁in transports of sth情不自禁

2)persuade

作动词,后常接指人的代词或者是名词。意为“劝说好某人”。

persuade sb to do sth “劝说某人做某事”。

persuade表示劝说是成功的,若表示劝而不服,不能用persuade,通常在其前加try to或者是want to,也可以用advise。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说服某人做某事persuade sb out of sth说服某人不要去做某事

persuade还可以表示“使某人相信”,常见用法:persuade sb that+从句persuade+of短语

be persuaded that+从句

3)insist

是动词,后接介词on+名词或者动名词,也可以加他that从句,表示“坚决,强调,坚持主张”,从句中谓语动词要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insist on后接动名词,如果有逻辑主语,可以用名词或者名词所有格,也可以用宾格形式,但不能用代词的主格形式。

insist还可以表示“坚持说,力言”,其后的宾语从句要用陈述句语序。

insist后面不能跟不定式。

determine

作及物动词,表示“决定”,只能跟名词或者不定式(短语)作宾语,不能跟动名词(短语)。

determine on/upon doing=be determined to do决定做某事

determine sb against sth使某人决定不做某事

determine和be determined后面都可以跟宾语从句

4)record

record sth(from sth)(on sth)将录在;录音,录像。

record作名词表示“记录,记载;唱片”。

keep record of记录下来。

just for the record供记录在案,为准确起见

off the record私下的,非正式的,不得发表的。

record作复数表示某人做事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劣迹。

5)familiar

be familiar with和be familiar to都可以表示“熟悉”,但用法不同,前者的主语必须是人,后者的主语一般是物,但是宾语必须是人。

familiar有时还可以表示“随便的,不拘一格的”。

6)tavel trip journey tour和voyage的区别

travel泛指旅行,有各处旅行或者游历的意思。

journey通常指时间和距离都较长的路上旅行,有预定的地点。

voyage一般指长距离上的水上旅行,尤其指海上旅行,近来也可指飞机旅行。

trip指短期或者是短距离的旅行,有时在口语中也可以用作长途旅行,有回到出发地的意思,但是不含时间,目的,交通工具或者方式。

tour指周游,巡回旅游,常常是访问一系列的地方后回到出发点。

7)dream of/about梦想,梦见;渴望,迫切希望。

8)graduate

作动词,表示“毕业”。graduate from表示“毕业于”。

若表示从某个学科或者是专业毕业,要用介词in,若表示所获学位或者成绩时,常用as,with。

graduate作名词,意为“毕业生”。

9)prefer vi宁愿;较喜欢

prefer doing宁愿做某事prefer to do宁愿做某事prefer sb to do sth宁愿某人做某事

prefer sth to sth.宁愿不愿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宁愿做而不愿做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to do宁愿做而不愿意做某事

10)give的短语

give in屈服,让步;提出,递交

give away不小心透漏;赠送,免费给予

give back归还,恢复

give off放出,散发

give out分配,分发;用光,精疲力竭

give over交付,托付

give up放弃,认输

11)choose to do愿意,偏要,决定choose from/between从中选择

choose sb+as/for选某人当 choose sb sth =choose sth for sb为某人选某物

cannot choose but do只好做

12)pace vi.跨度n.一步,步调

set the pace定步速keep pace with sb赶上 pace up and down来回踱步

13)强调句:It i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其余的部分

a.含一般疑问句的强调句型:Is it+被强调不分+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

b.特殊疑问句的强调句型:疑问词+is/was it+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

c.原句结构师notuntil,强调until时,须把not until一起放到It wasthat之间。

14)倍数表达

①倍数+the+名词+of

②倍数+as+adj/adv+as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意渗透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1.基于 “点”的培养: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会学生抓住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可以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 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规律, 教会学生抓住基本知识点。

例如:本节有下列主要知识点: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中心、季风、气候类型等。 通过绘图、演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原理。

2.基于 “线”的培养: 解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会学生链接知识点。

把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找出来, 形成知识链条, 实现简单的知识迁移。其实在基本原理的探索中, 这种迁移已经实现, 在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时就是在运用知识迁移。

例如,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 怎样移动的? ”从而激起学生记忆, 联系地球公转。

新知识的形成, 是对旧知识的综合与深入, 这个过程要不断地对旧知识进行迁移, 所以几乎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知识的迁移。 如果教师有意地教会学生理解什么叫知识迁移, 并将迁移方式传授给学生,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知识迁移”有具体的了解, 迁移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在实际运用中更自如。

3.基于“面”的培养:理清因果关系, 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呈现可迁移的知识。 例如本节的知识网络 (图1) :

图1由多项简单的知识联系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知识网络, 既列出了本节知识的前因后果, 又将前面知识内容迁移进来, 承上启下, 构建了章节间的联系。知识联系的不断补充和延伸, 将使网络越来越壮大, 一直可以壮大到一本教材、一套教材、一门学科、相关学科……这个网络本身就存在, 但是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有, 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构建起来, 而这个构建的过程就要运用知识迁移。如果学生能学会迁移知识, 那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完善将大有裨益。

从知识点, 到知识点的链接, 到知识网络, 即点→线→面, 体现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层次的梯级上升, 呈现了教学内容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最后又变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这有利于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 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二、在练习中运用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习题训练既是考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 要巧妙借助习题教学, 有意识地进行迁移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三圈环流的考查为例。

1.基础知识迁移

基础知识迁移是指难度相对低, 用所学的知识点直接可以解出题目。

例一:读图2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回答:

(1) 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B_____带 C_______带 D_______带

(2) 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 其特点是夏季_____, 冬季______。

(3) 在图中画出B、D所代表风向。

解题分析:本题需要的知识基础就是三圈环流的成因、分布理论、模式图。

第 (1) 题:只要参考教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就能填出B为东北信风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为西风带。对迁移的要求是很低的, 就是对知识点的识记。

第 (2) 题:把题干转换成具体条件即可。 “大陆西岸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D (西风带) 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靠识记的知识点可解出为地中海气候。

第 (3) 题:用到的是§2.1中的“大气的水平运动”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风向的画法”。 B是↙, C是↗。

2.图表变式迁移

图表变式迁移就是指题目中的图表较教材原有图表有了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需要在读懂变式图表的基础上才能解题。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高, 知识点较多。

例二:图3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 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题分析: 本题组结合气压带风带图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提供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是赤道上空侧视图, 本图是极地上空俯视图, 图形的变式是一个难点 (图4) , 正确判读出南或北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从风向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离方向可以看出, 风向向左偏, 故图示的半球为南半球。

第 (1) 题:具体考查风带的纬度分布及风向, 南半球中纬度的盛行西风为西北风。 选B。

第 (2) 题:具体考查根据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识记能力, 所以需要区域定位知识的迁入。 根据b点经纬度 (135°W, 23°26′S) 可知, 该地地处澳大利亚中部, 为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选A。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1 第5篇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0t+(at^2)/2=(vt^2-v0^2)/2a=(v0+vt)t/2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v0+vt)/2

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2=(v初+v末)/2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v末^2+v初^2)/2]^(1/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5)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6)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2):3^(1/2)::n^(1/n)

(7)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总结 第6篇

借用《数学简史》的话,数学就是研究集合上各种结构(关系)的科学,可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严谨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关键。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代数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

可以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学数数起,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分支。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从那以后,我们终于可以用计算证明几何学的定理;同时也可以用图形来形象的表示抽象的代数方程。而其后更发展出更加精微的微积分。

西方最原始math(数学)应用之一,奇普现时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则认为: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他们认为,数学有三种基本的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格)、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数学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家也研究纯数学,也就是数学本身,而不以任何实际应用为目标。虽然有许多工作以研究纯数学为开端,但之后也许会发现合适的应用。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