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精选9篇)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1篇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与各类形式的戏剧灯光同属舞台灯光,电视综艺晚会的灯光设计不用考虑那些戏剧因素,比如:时空转换、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等,更多考虑电视画面的绚丽美观。灯光设计要从点、线、面这三方面入手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写实与写意,并把它们加以区分和联系。

1 把握灯光设计的点、线、面

点。定点光的作用是把主次分开,突出主体,降低次要人物和景物的照度。在戏剧演出和电视综艺晚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当节目在进行中或者乐队在演奏中,定点光会用它的灯光语言,告诉现场观众,也会提示当画面切到全景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什么是主要的,应该注意什么地方。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突出重点。

线。线是由两点或者许多点来构成的。可以是AC灯或者BEAM做出的几排线作为灯光背景,其作用是增加画面的立体感,使画面层次丰富起来,空间感增强。

面。在美术绘画作品中把三维的立体事物画到二维的纸上,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刻画被塑造的物体的明暗面,就是素描里所说的黑白灰。面在灯光设计中就是处理画面的虚实,具体说就是处理底子光。刘永泗先生在他《影视光线艺术》书中说道:舞台上往往人物众多,如果全部照亮,所有人物、景物得到均等的照明,必然造成主次不分,观众视线分散的现象。

2 灯光设计的写实和写意

第一,写实的灯光真实地创造舞台的氛围、意境、情调,朴实无华,给观众一种真实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种建设性想象。这种想象是由艺术的真实激发起来的,能够补充艺术作品中的缺陷,引人入胜。写实的灯光表现一种自然的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实可以把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它,使它永久化。

第二,写意的灯光是指灯光艺术不仅要捕捉看得见的东西,还要使看不见的东西得以呈现,就是说不仅要表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揭示它们自身内部的生长、涌动和绽放。它分为两个方面。①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正如“灯光之父”阿皮亚所说“不要去创造森林的幻觉,而应创造处于森林气氛中人的幻觉”。这句话就是说,不是客观地追求逼真,而是要创造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一种内在情感氛围,去追求演员所在特定环境中内心世界的灯光表达。②作品中的灯光语言凝练含蓄,有喻意性。这是指一切艺术中都有“意到笔不到”的妙处,这就是喻意性。一切艺术样式中所谓“意到笔不到”的技巧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审美者的审美心理过程被调动起来了,它填补了审美对象上的空白。俗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意思是说意能表达出不是概念性的言词所能穷尽传达的东西。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灯光创造的动荡、恬静、恐怖、安宁、烦躁与震动的情绪,以及它通过唤起人们的联想而形成柔和、刺激、朦胧、跳跃的心理。

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笔者认为是密不可分的,应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取舍、创造简明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现实因素,应善于安排形象的主次、强弱、虚实、简繁来更好地烘托人物,应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特点的典型事物,创造性地表现人物、表现环境。写实与写意不是绝对对立的,不等与有了写实就失去了写意,写意就一定要抛弃写实,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并根据不同内容的要求,选择能突出表现某种形象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的灯光设计都同样要深刻表现生活的真实。盖叫天老师说,“真”是生活,“假”是艺术,有“假”无“真”,就失掉了基础,艺术成了空壳,没有灵魂;有“真”无“假”就像少了个显微镜,不能把真给透出来。所以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来它个真假难分。汤显祖论剧主张“似真似假,方为妙。”程研秋先生以为演戏“贵乎真实,不必果真”。齐百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对于文艺晚会不同的节目类型,灯光设计的表现,需要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金长烈,柳得安.舞台灯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周正平.光的戏剧: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谈电视文艺晚会剪辑技巧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剪辑;技巧

电视文艺晚会不仅是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节假日不可缺少的一档重要娱乐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展现一场完美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对于电视台工作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工作人员作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对于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人员来说,如何在保证电视文艺晚会质量的基础上剪辑出精彩的文艺节目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这对剪辑工作者的技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晚会剪辑前的准备

在进行电视剧节目文艺晚会的剪辑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视文艺晚会节目顺利播出,并展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文艺晚会的剪辑人员要充分了解晚会表达的主题,并且全方位参与电视文艺晚会的制作过程,全面掌控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才能运用剪辑技巧对电视文艺晚会节目进行剪辑,保证观众收看到完整、高质量的电视文艺节目,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和视觉需求。

(一)充分了解晚会表达的主题

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工作是紧紧围绕电视文艺晚会的主题展开的,晚会的主题由晚会的导演和制作人确定,由晚会邀请的演员演绎,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主题展现效果则需要剪辑人员来完成。因此,需要剪辑工作人员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以及确定了晚会的主题之后,站在电视观众的立场上,确定晚会视频剪辑思路,剪辑出符合电视观众要求的电视节目作品。然后根据剪辑的思路,利用新媒体时代下的尖端的影视设备,逐步完成剪辑工作。

(二)全方位参与电视文艺晚会的制作过程

一名优秀的剪辑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晚会的主体思想,还要全面参与电视文艺晚会制作的各个方面。观众收看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是导演和剪辑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在剪辑工作之前,剪辑人员要全方位参与电视文艺晚会的制作过程,对于灯光的效果和舞蹈动作以及过程的展现要了然于胸,同时对于节目的整个流程以及晚会现场观众的反映程度进行恰当的剪辑,充分显现节目的效果。全方位参与电视文艺晚会的制作过程能够知己知彼,掌控整个剪辑的过程。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技巧

电视文艺晚会的工作按时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剪辑工作处在电视文艺晚会工作的后期,是后期制作中的重要环节。剪辑工作按照电视节目晚会的剪辑内容可以分为节目内容剪辑、音频剪辑以及素材剪辑。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应用了诸多高难度和尖端的技术,不仅充分展示了文艺晚会导演的设计理念,也满足了广大观众的观看需求。下面将对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技巧进行分析。

(一)对节目内容进行合理的剪辑

对节目内容进行剪辑的时候,需要掌握两个技巧。首先,要合理掌控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内容的节奏,注意晚会节目的进度和节奏。充分展现文艺节目氛围及画面。其次,从电视观众的视角对节目进行剪辑,运用镜头转换等方式使电视节目更加流畅,具有吸引力,同时对节目中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进行剪辑,完整地展现节目演出的效果,采用远近景结合及特写的方式展现人物情绪。

(二)对音频进行合理的剪辑

音频剪辑是电视文艺晚会剪辑的重要内容,音频剪辑要和节目内容剪辑相匹配,保持声音和内容同步,此外还可以对音频进行选择,来衬托晚会现场的主题。让音频和节目内容恰到好处地相互融合,体现晚会的精彩之处。音频剪辑技巧主要包括交错剪辑和平行剪辑两种。交错剪辑的方式即在人物镜头上插入上一个人物的声音,适用于主持期间及现场观众观看节目期间,隐藏人物的表情来设置悬念,将喝彩声音融入节目,增加节目效果。平行剪辑即音频和内容同时出现,一般适用于节目刚刚开始,作用是带领观众进入节目。

(三)实时更新晚会中采集的素材

电视文艺晚会的剪辑,不仅要对节目内容、音频进行剪辑,还要对晚会中的素材进行剪辑,来更好地展现文艺晚会的呈现效果。剪辑素材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收集、整合、粗剪、半剪和精剪的流程来进行。实时更新晚会中采集的素材是上述两项技巧的基础,同时又应用在上面两项技巧之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结语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3篇

【关键词】LED大屏幕;综艺晚会;灯光设计;光比;光圈;色温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9.006

【Abstract】Some methods of the reasonable use for large screen cooperated well with lighting design were summarized in TV gala.

【Key Words】LED large screen; gala; lighting design; light ratio; aperture; color temperature

1 LED大屏幕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舞台科技的进步及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在许多大型综艺晚会节目中,传统的舞美景片的设计已日益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力强大的LED彩幕屏和全LED大屏幕(以下统称为LED大屏幕)的运用。因其大场景大画面配合音乐歌舞,达到渲染欢乐、热烈、激情的现场效果,将舞台上下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观赏视觉融为一体,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其播放内容还可以依节目内容灵活变换,所以越来越受到电视导演的青睐。近两年的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采用全舞台LED大屏幕(见图1),表现力充分且引人注目,使舞台上的点、线、面等都成为展现舞美艺术的组成部分,配合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LED大屏幕的大规模应用对于灯光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1)其亮度高(虽然可以调节),色温高,舞台光尤其是人物的面光比较难与其融合,常常出现因背景过亮过于突出,使得出现人物面部照度不够、面色发灰、画面不通透的情况;

(2)其亮度之高,色彩之丰富,使得舞台上的光源、色光过多,势必增加灯光师控制光的难度;

(3)由于包括地面在内的几乎所有角落都布满LED大屏幕,好像一个围起来的方盒子,虽然画面很美,却容易给观众一种过“满”和“堵”的感觉。

此时,舞台灯光往往纯粹变成了照亮之用,即便动辄使用几百台电脑灯,也发挥不了应有的艺术效果,十分遗憾。所以,如何处理舞台背景与灯光的运用关系,使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2 灯光设计的应对

2.1 改变灯光设计理念

在LED大屏幕等自发光元素大规模出现以前,舞台上景物的亮暗、画面的整体光效由灯光设计师们控制。当大量自发光元素进入摄像机的构图后,电视灯光的设计理念逐步从对暗环境的照明设计转到了对亮场景的光效平衡上,即平衡灯具光源与大屏幕的照度与色温,平衡主体人物与发光背景的亮度与色彩。

传统电视灯光制作中,反映的是物体亮度的对比关系,摄像机将所拍摄物体的亮度真实还原;照度和对比度达到要求,则画面层次、色调、清晰度都能达到满意效果。而以LED大屏幕为主要背景应用到电视综艺晚会中后,灯光师在设计时,就必须将其自发光特性考虑进去,视其为一个大型LED灯具,因其视频内容显示的不同,其明暗、色彩也有不同的变化,在不影响舞美效果和保证基础照度的前提下,不断地调整灯光布局,不仅要合理运用灯光的亮度、光比,控制好演员人物、景物的层次反差,还需要对演员和发光LED大屏幕进行亮度的平衡,掌握好舞台的整体色彩变化;使晚会灯光的色温基调与内容和谐统一,让LED大屏幕完全融入电视舞台,与电视灯光浑然一体,让电视画面得到真实自然的色彩还原。

2.2 光比、光圈、色温、视频等调整

LED大屏幕的应用对于舞台基本照度、人物造型层次和色彩还原产生影响。LED大屏幕用于电视综艺晚会后,其自身的发光亮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录制的效果:在演区照度一定时,如果大屏幕亮度过高,演员的面部会变暗;大屏幕亮度过低,又会使观众无法看清内容。灯光设计需要对人物主体和发光的大屏幕进行亮度的平衡。因为电视画面的呈现和影像的清晰度并不取决于整个画面有多亮和采用大量的照明光线,关键在于使用适当的明暗对比度和相应的光线性质。好的电视画面的灯光照度不一定很高,而是在于适当用光的比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录制电视节目时,导演经常觉得画面“不够亮”,要求提高灯光的照度,但是往往亮度提上去了,后面背景大屏幕的亮度也高了,在中近景镜头里大屏幕会比人脸亮,导致人脸暗淡无光。人物画面的层次没有突出,不能提高画面的质量。

针对使用LED大屏幕产生的上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调光比

可以通过增加舞台表演区的人物亮度或降低大屏幕亮度的方法来缩小人脸与背景的光比。若提高舞台表演区的人物亮度,一方面势必增加灯具数量和供电设备容量,带来散热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一般,演区照度如能达到1 000 lx,就已经能满足高清摄像机的拍摄需求。故我们多数采用降低大屏幕亮度的方法。以摄像机距离大屏幕约15 m~18 m,LED大屏幕自检彩条为标准,根据LED大屏幕尺寸,大于20 m2亮度调整为最大值的25%左右,小于10 m2亮度调整为35%左右为宜。但是,如果演员距离LED大屏幕较近,需要长时间拍摄时,随着LED大屏幕内容和色彩的变换,摄像机拍摄的近景画面中的人物面部灰暗,背景呈现发白的马赛克情况;这时,就可以局部增加人物面部的布光,再配合通过光圈的调整,来平衡人物与陪衬的背景的亮度。

(2)定光圈

由于摄像机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加上很多节目已采用高清拍摄,演播室录制节目时,会采用较低的照度,通常控制在800 lx-1 000 lx左右,光圈F4~F5.6之间。一般认为,F5.6是较佳的光圈值。而一般的经验是:在实际录制彩排期间,灯光师和视频技术人员首先会根据节目形态确定一个基础的光圈范围,这个范围要一直保证在摄像机最佳工作状态,即F4~F5.6之间。在这个光圈范围内完成摄像机所需要的基础照明布置,确定LED大屏幕的亮度,再做电脑灯、效果灯的艺术点缀。这样,每一个节目的视频技术人员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小范围调整光圈,来保证画面视觉效果和技术质量要求。

nlc202309041230

(3)平衡色温

摄像机对光源的色温比较敏感。若光源的色温比摄像机要求的低,拍摄的画面就会偏红;反之,画面则偏蓝。综艺晚会往往会使用多种舞台灯具,为了保证晚会录制的电视色彩效果,应尽可能使各种灯具的色温保持一致。现在流行大量使用电脑灯做面光,即运用了高色温灯具。因为LED大屏幕为高色温设备,如果电脑灯使用2 800 K~3 200 K左右的低色温灯具,以人脸为曝光依据曝光,拍摄出来的LED大屏幕就会呈现蓝色,使得色彩失真;如面光调整为高色温灯具,与后面的大屏幕一致起来,这样可以让图像呈现形成一致性。

(4)LED大屏展现的素材可做适度调整

因为大规模LED屏的使用,产生的亮度会直接影响到舞台灯光。我们在灯光设计之初就可以首先将LED大屏幕作为舞台灯光组成的一部分来考虑。测量出所有播放素材的平均亮度,事先编辑调整所播放素材的视频画面亮度及其色彩,并根据实际节目的背景素材、灯光设计要求,在不影响整体大屏幕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其亮度,并将其光量计算入灯光的基础照度中,把大屏幕播放素材内容作为灯光设计的一部分加以融合考虑,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屏幕对灯光和摄像机光圈控制的影响。

3 结语

任何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有度地控制它、使用它,是运用成功的关键。其实,在舞台上少用甚至不用LED大屏幕的舞美设计也不少见。例如,2013年央视第十五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高高悬挂的一块大LED大屏幕(见图2),避免了LED大屏幕画面对现场观众观看的影响,整个舞台遍布电脑灯,突出了参赛选手,各种光效光束将舞台衬托得美轮美奂。

又如,江苏电视台的《全能星战》,舞美设计简洁低调,只在观众席上方高高悬挂了两块LED大屏幕,舞台主体则完全不用LED大屏幕,仅靠灯光光束架构出良好的透视感和空间感,唯美动人(见图3)。再如,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2014年欧洲歌唱大赛全部采用投影设备,未使用传统的LED显示屏(见图4)。

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大规模使用LED大屏幕,一场晚会中,可以使用LED灯,也可用电脑灯,或是两者相结合,将LED大屏进行分割、自由组合,电脑灯光束镶嵌其中,挥洒舞台。总之,合用则用,不合则舍弃,一切的表现手段都以节目内容和主体对象为依据,使LED大屏幕与灯光设计、视频技术等相得益彰,更好地与节目内容融合,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电视画面。

(编辑 张冠华)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4篇

一鲜明通透是彩色电视图像的基本要素

摄像机是电视观众的眼睛, 拥有标清、高清设备, 只能说明观众的观赏视力得到了提升, “视力”好, 还需光照好, 有了合理的光照, 观众才能充分欣赏到精彩的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灯光设计的主旨是光鲜亮丽还是素净雅致、打亮全场还是突出主体、一目了然与朦胧虚幻要取决于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就彩色电视图像的基本要求来说, 该亮的时候一定要打亮, 该覆盖的区域一定要见光, 应该是色彩鲜艳、特写清晰、中景悦目, 全场的布光效果尤如雨后的清新、通透。提纲挈领, 电视灯光设计人员应该大胆而明确地去按这个要求去做。我们应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灯光布设引为垂范。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同行为了对现场观众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 往往将光、景、色发挥到极致, 如果选材、配色、布光不当, 用主要图像指标电视节目复合信号峰值电平0.8V的上限来衡量, 视频信号会有20%、30%甚至更大幅度的超标。月盈则亏, 水满则溢。凡事有度, 假如将信号峰值重新压回到0.8V以下, 原先鲜明通透的画面会立刻式微暗淡, 欣赏价值大打折扣。

根据各类活动或晚会的规模、风格和意境要求, 我们在做到能亮则亮这个大前提下, 应该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尽量向技术指标去靠, 除了节目之间灯光转换、各个区域光照梯度和其他的辅助手段, 舞台布设、材质选用和色彩搭配更显重要, 这些因素都关乎色彩的明度 (亮度) 。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 黄色明度最高, 蓝紫色明度最低, 而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又不一样, 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亮度上也不尽相同;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 弱光照射下灰暗模糊, 同一颜色掺黑或加白以后会发生明暗层次的变化。对电视画面来说, 蓝紫明亮些、黄红略显暗淡是一个有效可取的选择。

记得当年《千古名城看绍兴》在江苏台新建的630演播室拍摄, 整体布光由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灯光师完成, 台上台下布光匀透廓清, 我们全体技术人员都看傻了, 那叫一个佩服。遗憾的是, 那个节目找不到了, 但大台灯光师对我们的引领和启发至今受用。

1《绍兴少儿春晚》和《戏迷擂台颁奖晚会》

二界定节目主体、明确布光对象

本文的“电视文艺节目”涵盖了有电视直播或录播的综艺晚会、戏曲节目、知识竞赛、体育比赛。不同的节目类型, 布光主体自然不同。

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主体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不是座位上的观众, 只要台上台下有互动, 座位上的观众也应该是晚会的主体之一。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的观众席应该有一定照度的均匀布光;一般室内文艺晚会, 经常有台上台下互动的情节设计, 相关观众区域也会成为布光主体。

戏曲节目的焦点是舞台, 甚至只是舞台的局部。

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布光主体是主持人和演员。

2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

许多在广场和场馆、展馆举办的演唱会、颁奖晚会的舞台多数布置是为场内观众看的, 这些晚会往往把舞台弄得豪华缤纷、五光十色,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闪烁时机显得飘忽不定。如果是电视台主办或直播转播的话, 电视技术人员应该有更多的介入, 主动掌握话语权。电视灯光师应该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在节目允许, 不影响演员演出情绪和现场气氛的情况下, 灯光设计既要台上台下有别, 规范舞台用光, 又要在保证舞台观赏效果的前提下, 提升台下主要拍摄区域照度。台上台下布光主要保证特写和中景都能体现了一个“透”字。

2012年9月29日, 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绍兴举行。这台晚会文艺演出部分的占比不高, 舞台背景也只是布置了一幅幅以粉墙黛瓦为主的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图, 但颁奖和领奖人员活动范围大, 台下前几排嘉宾又都是明星, 也是晚会主角, 台上台下会有很多的互动, 从某一种程度上讲, 台下的看点更多, 台下的分量一点不比台上轻。

伴随着婉转悠扬的颁奖主题曲《梁祝》, 几千只来自西双版纳的彩蝶逐光飞舞, 台上台下来回串场。彩蝶纷飞的范围恰恰是理想光照区布设区域, 是场内焦点, 也是晚会布光主体。这个区域涵盖了主持台, 舞台主区域, 再往下铺延, 一直到台下前面十多排, 能够照顾到主持人到台下采访和获奖明星上台过程。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的布光原则体现了场内气氛几分隆重加几分神秘, 电视效果时而轻快又时而热烈。

3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

三电视图像视觉要求和一般舞台效果异同

通常来说, 从一台晚会的开始到结束, 用光要有起伏, 亮要亮得上去, 暗要暗得下去, 但契合节目主旨所设计的灯光效果有时会与电视图像要求相悖。

节目换场的传统习惯是将灯光收起, 下一场节目再慢慢将灯光开亮, 这样一来, 摄像会一下子找不到主体, 光圈调整人员也很难跟上灯光开启的节奏, 这个时候十有八九会自乱阵脚, 这个习惯不调整, 要录制一场赏心悦目的节目是一种奢望。

非电视录制类的现场晚会确实可以根据情节需要随意制造神秘感, 但电视晚会应该是适当点出这个意识即可, 灯光的戏剧效果是必要的, 但这个过渡时间应该尽可能缩短, 亮度也应该有所提升。

能不能胆子大一些, 如非情节万不得已, 尽可能不要把灯光关得太暗甚至不要关灯?毕竟我们有布景可以利用, 有主持人可以串接, 有众多的机位可以选择, 做好一般节目的顺畅串接应该不是难事。

有些大型电视晚会, 整场晚会灯火斑斓, 五光十色, 但往往会忽略主持人的图像效果。一定要给主持人留有正常的布景、正常的布光、正常距离的机位。节目难免质量参差不齐, 但主持人的图像效果应该体现出整台晚会的档次。

要注意的是, 对主持人、主唱人员等节目主体切忌采用太集中、太强烈、太突然的追光, 否则的话, 对图像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灯光、音乐、摄像、光圈调整的节奏和程度都应合拍, 措置裕如, 不能干一骑绝尘的事。

在机位数量许可的情况下, 不同光区应该有不同的机位, 否则, 摄像和调光人员和导播都会有反应不过来的时候。

在一些综艺节目特别是戏曲节目中, 往往会根据剧情需要突出主体, 边缘人员、边缘区域的布光会有级差, 这种情况对场内观众的观赏是适宜的, 但对中景、全景拍摄就不理想了。

各类灯光设计人员都不能墨守成规, 按固有习惯办事, 要迎合电视录制图像效果的需要。如果这场节目是专门为电视录制而演的, 灯光设计人员就应该有这个意识, 在灯光变化节奏与速度、强度、均匀度等方面进行调整, 使节目在纷繁的灯光变化中始终保持悦目的光线效果。如果是经常性合作的其他艺术团体操办的节目, 应该有日常的主动建议和互相磨合。

2010年,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在绍兴柯桥轻纺城会展中心举行, 灯光设计师很好地利用20米的层高, 将可以容纳一千个国际标准展位, 面积15000平方米的主展馆各个光区打亮得通透鲜明。不仅上千平米的主舞台灯光通亮、注重主持人区域和领导发言席灯光效果, 还充分照顾到长宽各几百米的观众区域灯光照度。领导发言期间, 观众席打亮;正式演出时, 观众席降低照度, 节目之间, 大屏背景和演出区照度会有所变化, 但绝对没有突变。

4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

四特殊效果器和电脑灯的使用

滥用泡泡机、雪花机、烟机、干冰、冷焰火等特殊效果设备是很多灯光师的通病。特别是烟雾效果, 有时几乎每场节目一开始都是几股青烟从舞台两侧先冒出来, 千篇一律, 自然也就毫无视觉冲击力可言。

烟雾效果要适时使用, 更要合理使用, 一般节目里, 烟雾应该是在舞台周边或沿着地面铺延, 而不是不断升腾甚至漫天飞舞, 即使烟雾效果需要一定的升腾, 其朝向和位置也应只能作为主要表演人员的衬托, 不能影响摄像人员取景。必要时可以在彩排时让效果器跟节目走一下。

使用烟雾效果切忌烟雾走向的失控, 失控的原因无外乎出烟量、出烟速度、场内风速、风向、风的温度。

同样的灯光布设, 同样的烟雾施放, 如果场内空调控制不当, 会毁坏整场节目的节目效果。试想, 如果整个演播空间烟雾弥漫, 怎能拍出透亮的视频效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无论规模大小, 在各级电视综艺文艺晚会中, 电脑灯几乎是无处不在。在整个灯光布设系统中, 电脑灯起丰富、衬托、点缀、弥补节目的作用, 可以显现演出节奏而不起突出主体的作用。电脑灯与常规灯是配合关系, 而不是重合和叠加关系。

电脑灯使用首先应该忌乱, 节奏要与节目内容、场面大小、节奏快慢相吻合, 快画面、大场面可以把图案打得花泡些、光亮些, 如果是演出人员较多、各自位置又相对固定的节目, 可以将电脑灯投射位置静止下来, 电脑灯图案也不应太花;投向主演人员的光线不应太强, 特别是对独唱或领唱人员, 否则的话, 电脑灯变成了追光, 光圈调整人员根本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即使灯光设计人员亲自调也无所适从, 更何况, 变幻的强光会打花演出人员的面容、直接刺激他们的双眼。

5《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文艺表演

电脑灯要用得恰如其分。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舞台本身面积比较大, 烟雾释放适量, 释放烟雾节目间隔安排合理, 烟雾效果既有弧形大屏组成的围栏保护, 又有20米的高度和舞台后一千多平米的空间消化。电脑灯则尽量打在演出前区, 打在演员身上的电脑灯图案照度则相对低一些。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晚会舞台灯光布设清朗明丽, 与文艺演出洋溢着的欢快格调相契合。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5篇

一LED屏幕的优势及作用

LED屏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显示媒体,它利用LED构成的像素组成显示屏幕,产品从单色、双基色到全彩迅速发展。室内显示屏一般发光点小、像素间距密集,适合近距离观看,一般按直径分为ф3mm、ф3.75mm、ф5mm这几种。LED这一元素的加入使得舞台变得绚丽多彩,LED屏具有很多优势,在晚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LED屏能够通过模拟实景再现自然环境,使得舞台现在已经不需要太多的传统舞美的制作,通过电脑三维设计即可制造出合适的背景,例如今年春晚由侯勇、句号表演的小品节目《将军与士兵》,就是利用LED屏来创造出了一个烈日下军营中的环境。这便是利用LED技术来替代实体布景,即幻觉式布景的一种方式,而LED屏也可以创造出虚幻的舞台空间,即创造一种意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在本届春晚中由刘涛、林心如、梁咏琪等演唱的歌曲《山水中国美》中,三位主唱分别代表树、山和水,就多次利用了歌手身后的LED屏来播放花朵、流水、山峰等视频元素,且没有使用实景景象,而是基本采用了写意的3D设计来创造出一个与歌曲相配的梦幻世界。

另外,LED屏可以越过传统布景与灯光的界限来与真实的舞台和灯光结合,利用屏幕“墙”的特性和3D的技术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舞台的景深、层层叠叠。并且LED屏能够作为舞台表演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到舞台中,如在杂技节目《直挂云帆》中,便是利用LED屏制造出“船帆”然后与桅杆上的表演者以及舞台上手持船桨的演员们一起组合出了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

LED屏还能够通过制造联想来拉近观演关系并起到活跃舞台气氛的作用。同样在今年春晚的杂技类节目《直挂云帆》中,其中有一段表演是表演者手抓横杆,在LED屏所制作出的惊涛骇浪中奋力前行,相信这场景让观众印象深刻,自然就能联想到表演者在真正的大海中逆浪而行,奋勇拼搏的场面。

而利用LED屏来代替传统舞美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变化多样且灵活自如。传统布景在舞台上是固定不变的,在串场时往往需要不停地搬动、挪动,才能够使舞台产生变化。而利用了LED技术之后则使得一切都大不相同,只需提前在电脑中输入每一个节目的素材就能够轻松实现布景和道具的转换。春晚的主会场一号演播厅的舞台上使用了9×15的每一块都可以自由升降的LED“立方体”来组合成一个舞台,可以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来使得台形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在谭维维表演的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中,就是通过台形变化,将舞台前后分割成了从前向后依次升高的阶梯状台形,使每一名演员都不会被前方演员遮挡住,能够将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以上谈及LED屏如此众多的优点,但是舞台空间充满LED屏的包围会使得电视灯光的功能逐渐退化,我们看到很多电视晚会的舞台设计都只考虑到舞台的直观美而没有顾及到灯光设计艺术在晚会中的作用,一味地强调舞台的功能和技术,却忽略了观众和摄影机的需求归根结底就是电视画面效果。很多舞台设计没有很好地与灯光设计提前沟通好,在设计时各干各的,在正式演出时舞台不能呈现为一个整体的流动空间。

LED屏的发光性使得其能够在舞台上起到部分和晚会灯光类似的作用,对于电视晚会的灯光师而言,电视晚会灯光主要行使照明功能,也就是照亮主体造型,电视灯光与戏剧戏曲灯光不同,戏剧戏曲灯光是服务于观众的肉眼的,在戏剧戏曲的舞台上往往可以利用主角强化、变色以及分割的方式来突出人物情绪、塑造氛围;而电视晚会照明则不同,电视照明是服务于摄像机的,为了能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欣赏到更加完整且真实的舞台场景,电视灯光设计师往往需要在监视器中观察并根据其反馈实时调整灯具亮度、色温等元素,并要求在晚会进行时要求面光保持与调节摄像机时相同的亮度,摄像机比肉眼敏感得多,有稍大的误差就会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过曝或是亮度不足,影响观众收看。而电视灯光的其他作用,如营造美轮美奂的舞台空间、创造情绪化的氛围、亦或是设计出充满律动的心灵造型空间,都是在满足摄像机对于画面的需求上才能继续考虑的。

以上已经谈及LED屏的优点和电视灯光在舞台上的功能,那么LED屏和灯光在舞台上究竟是何关系呢?

二LED屏与灯光在电视晚会舞台上的关系

L E D屏的优势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空间,而电视灯光在舞台上的作用也有部分功能相类似。是靠利用灯光的视觉效果来营造环境、利用灯光语言来表现节目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渲染节目情绪。而当两者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而两者的操控者有着对节目不同的理解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大可能小,但是却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现场以及电视机前观众对晚会的欣赏。作为灯光设计师在设计晚会灯光时,若是出现了L E D屏,就需要仔细考虑二者同台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LED屏与电视灯光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LED屏也存在着空间虚实意境的设计,但是它往往会挡住原属灯光的位置,占据了本就不多的舞台空间,影响了灯光在舞台空间上的延展性。这种占位不只是指原本挂灯、布灯的位置被LED屏及其支架所占据,还包括竖立在舞台上的屏幕本身的墙的特性会对周围灯具投影的角度造成遮挡,譬如从逆光灯位打来的逆光可能会被遮挡从而造成舞台演员身上的逆光亮度不够,人物造型不够明显的问题,而更加明显的问题则是正面或侧面的面光、侧光的灯具的光斑可能会打到舞台上的LED屏上,一旦没有控制好亮度和角度,就会导致屏幕上产生明显的光圈或是光斑,更有甚者会导致摄像机所拍摄出的画面中的LED屏由于被灯光照亮而呈现出灰蒙蒙的感觉,非常难看。

第二,LED屏在创造自身环境氛围的同时,由于自发光的特性,常伴随而来的就是杂光的不可控性的问题,这些杂光会影响灯光的空间塑造,杂光的存在会破坏黑暗的空间纯粹性,严重影响灯光意境的营造。

第三,LED屏还在协调性上与电视灯光之间产生不一致,其中包括:动感节奏节律不一致,色调不一致、空间上的不统一、明暗的不协调以及色温不一致。

动感节奏节律不一致。动感节奏节律的不一致主要是体现在LED屏操控者在观察节目时没有与灯光达到同一个变化点,从而使得灯光与LED屏在短时间内各自进行了一次变化,若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容易使观众产生对于变化的视觉疲劳,使得节目的前后变化不明显,难以在节目高潮感染观众。

色调不一致。LED显示屏有单色、红绿双基色和全彩红绿蓝色。其中红绿双基色中单色能显示256级灰度、所以双色可以显示256×256,即65536种颜色;而全彩显示屏则可以显示256×256×256,即16777216种颜色。这么多的选择就使得LED屏播放的素材在色调的选择上可能会与灯光这边产生冲突,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舞台画面因颜色过多而显得脏乱,而没有经过测算的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叠加也可能会产生LED屏操控者与灯光设计师都不想见到的混合效应。

空间上的不统一。LED屏具有“墙”的特性,这使得它可以在舞台上划分空间,有利于其作为舞台的延伸部分增加舞台的深度,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它的位置、大小或是没有在安装时就与灯光设计师沟通好就可能会导致在空间上出现冲突,如LED屏遮挡住由舞台后区向前区打的光束从而使得部分被遮挡住的演员没有逆光,或是在LED屏前的电脑灯在转动灯头时可能会将色光的光斑投射到屏幕上从而使得屏幕颜色被冲淡甚至产生冲突,影响LED屏的正常显色。

明暗的不协调。由于不同颜色的灯光明度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在没有事先讨论好时就很容易导致LED屏与灯光在进行了某个变化后突然一方“压”住了另一方,若是LED屏“压”住了灯光就可能导致光束感不强烈甚至完全不可见;而灯光“压”过了LED屏就可能会导致屏幕显得偏暗、偏灰。

色温不一致。摄像机在演出开始前就会对白平衡进行调整,而一旦在演出进行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就可能会导致摄影机拍摄的画面与现场不同,产生色差。

三如何解决LED屏与电视灯光之间存在的问题

LED屏因具有亮度高、功耗小、寿命长、显色性好、灵活自如等优点,使得其在电视晚会舞台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而电视灯光作为舞台的灵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若不提前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极有可能会在演出中产生相互影响的问题,从而使得舞台画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对于LED屏来说,需要如何处理才能够真正达到与灯光的协调呢?

1. LED屏可以真正创造流动的舞台空间

使用LED屏的升降、移动、旋转等新技术来改变舞台空间,为舞台创造出相对丰富的可变空间。如在歌曲类节目《山水中国美》中就利用了台形的变化创造出了“山”、“流水”等元素。

2. 在LED屏的技术上多下功夫

LED屏需要考虑本身的明暗、虚实、色彩、造型、意境、动感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多做空间上的设计,使得LED屏能够如同真实的环境存在于舞台空间中,而不是单纯地只作为一个能发光的“墙”。

晚会灯光设计者应在导演的协调下多与LED屏的操控者交流沟通,在设计场景上多考虑与节目内容本身的关联性,并融入灯光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LED操控者在选用LED屏的素材以及亮度时需要多考虑节目的特色以及灯光师可能会如何处理这个节目,包括舞台的色彩基调把控、节目需要的亮度控制以及演区的大小、范围,并要明确节目的变化点,尽量使LED屏的节奏变化点和灯光的节奏变化点保持一致,尤其是在如本届春晚的开场歌舞《春到福来》这样的一个节目中包含了多个子节目的歌舞节目,这些子节目之间的衔接需要显得柔和自然。在哪一个节奏点切换素材需要LED操控者与灯光设计者沟通好。

实现灯光和LED屏的无缝链接,让灯光与LED屏实现融合性统一,做到一体化操控。简单来说就是让灯光设计师能够知晓LED屏幕的素材、亮度、色彩、变化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灯光管辖范围内的各项参数。同样LED屏的操控者也要实时了解灯光的光色、亮度、动作、变化等信息,更好地了解到灯光设计师对本节目的理解,从而改变屏幕的亮度、素材、色温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灯光与LED屏的协调,将LED屏与灯光融于一体,成为完整、融洽的舞台空间。

摘要:本文阐述了电视晚会灯光与LED屏幕在舞台上的关系,并结合2016央视春晚的灯光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解决LED屏与电视灯光之间存在的问题。

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意 第6篇

创意, 总是从形式开始。晚会包含的丰富元素, 让形式的创意活力四射。去年中秋节前夕, 江苏卫视承办了《“同邀明月”江苏台湾周闭幕晚会》, 导演组认为, 这样的晚会一定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突出江苏和台湾两地的文化艺术特色。江苏有昆曲, 台湾有歌仔戏, 一个是“百戏之祖”, 影响力大、代表性强, 一个是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 在宝岛风行古今。江苏和台湾同宗同文、一脉相承, 昆曲和歌仔戏同属于中华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 音乐元素成了我们创意的最先突破口。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就是创意的着力点。如何解决戏曲和现代音乐反差过大的问题?王力宏的歌曲《在梅边》, 是用流行音乐演绎昆曲《牡丹亭》的故事;陶吉吉的歌曲《苏三说》, 也是现代元素和京剧《玉堂春》内容的结合。这些戏歌, 采用民族乐器奏旋律, 电声乐打底, 使反差变成了特色。于是我们大胆地提取了昆曲《牡丹亭》与歌仔戏《城隍记》中的经典片段, 并原创了一段富有现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歌词, 将两个剧种和流行歌曲有张有弛地融合在一起, 别有风味的戏歌联唱《风华嘉月》就这样诞生了。晚会主持人白岩松在听了《风华嘉月》之后, 在晚会主持中即兴发挥, 评价这个节目说:“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 叫穿越’, 用时尚的语言呢, 叫混搭’, 用咱们中国人的老话呢, 叫异曲同工’。不管怎么说, 都韵味十足!”

形式的创意往往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今年6月28日, 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十周年的日子, 在对《成长的幸福》开场节目的策划中, 导演组希望用一种新锐的舞台形式来体现江苏广电改革进取、幸福成长的理念。于是, 一种空间全息3D投影技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全息投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技术, 它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 常用于品牌发布、广告推广等领域。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 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 一起完成表演, 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于是, 我们用这种技术, 设计出一棵参天大树从萌芽、成长、茂盛, 一直到硕果累累的3D虚拟过程, 舞蹈演员在摇曳的枝叶间穿梭, 与成熟的果实共舞, 时尚新锐的现代舞和灵动大气的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 如梦如幻、美轮美奂。

《2010“同乐江苏”外国人才艺大赛》的表演画面。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 形式上的一切创新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晚会在主题的引领下, 内容的设计更需要创新意识。拥有真实、生动、鲜活的内容, 是一台晚会获取观众认同的核心力量。去年12月, 江苏广电总台和江苏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了《2010“同乐江苏”外国人才艺大赛》, 大赛吸引了30多个国家数千名外国选手踊跃报名, 最终, 有83名外国选手晋级决赛。外国人的才艺表演, 加上服装、化妆、道具等特色包装, 看起来会很耍宝、很有趣, 然而, 导演组认为, 如果只流于形式, 是比较低级的做法, 挖掘其中的精彩内容和真实故事, 让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才是晚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最高境界。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探究 第7篇

1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作为代表成为电视台文艺晚会的惯例,也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年夜饭”。从此,省级电视台及市县级电视台也开始举办电视文艺晚会,尤其在节日期间,电视文艺晚会成为欢度节日、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形式。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迅速增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演员阵容等都成为了电视文艺晚会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从某个层面上讲,电视文艺晚会似乎成为了电视台的形象工程。可以说,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处于空前的繁荣状态与扎堆的形象工程之中。

2 电视文艺晚会发展中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不浓,缺乏特色

纵观近年来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其晚会整体构思、艺术脉络、节目种类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可以发现,电视文艺晚会中歌舞、相声、小品是主要的节目表现形式,观众看到的都是较为熟悉的演员面孔,而缺少来自于生活中的群众演员,使得晚会节目脱离群众生活,缺乏特色,表现内容不够充分与深刻。另外,在节目的组织形式上,较多的电视晚会都以报幕式、串联式等经典方式进行,晚会主持人在晚会开始之前会准备好对白,缺乏临场发挥,使得晚会模式较为固定。同时,晚会的策划者、编导者的意识较为陈旧,受前人经验影响,致使电视文艺晚会对高新技术运用不充分,如场景设计、美学表现及点播功能等都未充分的发挥作用,电视文艺晚会缺少新意。

2.2 文化转型,观念守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文化的转型期。在这期间,人们的观念与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的社会文化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以满足文化艺术的转型要求。然而,在社会的文化转型期,较多的电视文艺晚会的策划者却未完全实现创作观念的转变与创新。电视文艺晚会的娱乐性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其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情感宣泄的重要方式。只有在集审美与娱乐的文艺晚会中,才能使其身心得到片刻的平静。而较多的电视文艺晚会观念还停留在重大的主题与思想上,对于晚会的娱乐性表现的不够充分,这就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2.3 理论研究滞后,指导性不强

与其他电视艺术种类相比,电视文艺晚会的理论研究方法并不出色,表现为对电视文艺晚会方法论的建构性与创造性不足,电视文艺晚会的理论特色不能很好的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的理论框架,致使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缺乏高效的指导。究其电视文艺晚会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理论研究未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就进行考虑,仅将全面的思维方式进行零碎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文艺晚会在实践过程中就失去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直接影响了电视文艺晚会艺术的完整性。

3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路径选择

3.1 完善运作机制,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文艺晚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应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规范文艺晚会的创作与举办方式。为此,各级电视台在举办电视文艺晚会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及思路的拓宽,要强化经营意识。具体而言,晚会策划者要针对文艺晚会市场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研究经营对策与竞争方略。对于晚会举办时间、晚会主题、演员选择、艺术水准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较强的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2 强化精品意识,精心制作晚会节目

一般来讲,电视文艺晚会的质量直接影响晚会自身的发展与电视台的收视率,所以,精品的晚会质量对于电视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强化电视文艺晚会的品牌质量,才能使晚会更加的深入人心,也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电视台应该强化精品意识,精心制作晚会节目,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节目。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对文艺节目进行二次创作,在保留其原有文艺形态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增添特殊的艺术功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享受与艺术价值。以地方台为例,应该立足于本地的地域优势与人文特色,在晚会节目中融入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对传统节目的精心加工,而满足观众的需求。

3.3 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与任命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传统的电视节目受众已越来越少,人们已进入了自由的“遥控”时代,在观看电视节目上有更大的选择性与自由性。因此,电视文艺晚会要想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就必须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晚会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为此,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考虑晚会节目的艺术性、思想性与新闻性,使观众找到共同点与共鸣。电视文艺晚会应该在电视播出形式上推出点播服务;在节目形式上,对传统节目进行创新改造;在节目编排上进行串联性节目编排,增强节目的紧凑感。电视文艺晚会还可以在主持人环节上加以创新,把报幕式主持人改为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主持形式或嘉宾访谈的主持形式等。通过一系列的晚会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3.4 加强观众互动参与,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电视文艺晚会作为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固定模式,借助电视传播的手段使电视文艺晚会走进千家万户,以弘扬主流的价值文化。当前,民生也已成为文化的主流,电视文艺晚会也应以关注民生为导向,让更多的大众人民走上表演的舞台,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比较典型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星光大道》,以“老百姓的舞台”为特色,充分挖掘民间的艺人,让更多的平民百姓登上了星光大道舞台,展现出新人的魅力与价值,为更多的大众所喜爱。《星光大道》取得成功的较大原因在于观众的互动参与。因此,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挖掘普通人的潜力,让更多的观众走上舞台,实现个人的艺术价值并感受舞台的光芒与魅力。

4 结语

在电视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电视文艺晚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与挑战。然而,电视文艺晚会要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级电视台要办好电视文艺晚会,就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内容与举办形式,加快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促使电视文艺晚会走上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长江.电视文艺晚会现状与反思[J].山东视听,2007,(12).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8篇

一LED大屏幕和电视灯光的关系

电视综艺晚会中使用的LED大屏幕, 可以大体分为主背景屏幕和舞台周边屏幕, 后者有两边彩幕、彩柱、天幕和地屏等等, 我们统称LED大屏幕。在电视综艺晚会演出中, LED大屏幕的应用, 为电视综艺晚会的舞美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拓展了舞台的空间, 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艺术仙境, 使得电视二维舞台有了更强的纵深感, 立体感更加强烈, 表演区空间被扩大了。

电视综艺晚会灯光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为电视摄像机提供合适的基本照度, 在保证基础照度的前提下, 合理运用灯光的亮度光比, 控制好演员人物、景物的层次反差;其次, 要掌握好舞台的整体色彩变化, 使晚会灯光的色温基调与内容和谐统一, 为电视画面得到真实、自然的色彩还原。

LED大屏幕用于电视综艺晚会后, 灯光师要将其视为一个大的LED灯, 在不影响舞美效果的前提下, 按照电视灯光的技术要求使用, 让LED大屏幕完全融入电视舞台, 使LED大屏幕和电视灯光达到浑然天成的电视艺术效果。

二电视灯光对LED大屏幕的基本要求

1. 基本照度

为演员人物布光是灯光设计的重点, 同时, 对舞台上景片、道具也要均衡地适当照亮, 电视综艺晚会是多台摄像机的连续拍摄, 所以, 无论对哪台摄像机都要有合适的面光, 布光一般采用区域布光法, 分前台、中台、后台、观众、景光等各区域要分别控制, 灵活调用, 一般将前台面光设计为1500Lux, 中台面光为1200Lux, 后台面光为1000Lux, 观众面光为1000Lux, 景光为800Lux, 电视摄像机最佳工作光圈值为F4~F5.6之间, 这样的明暗配置能达到强化景深, 形成近亮远暗的视觉空间。

LED大屏幕用于电视综艺晚会后, 其自身的发光亮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录制效果, 如果LED大屏幕亮度过高, 演员人物的面部会变暗, 减少了舞台灯光的层次感;但LED大屏幕亮度过低又会使得画面变形, 影响现场显示效果。灯光设计需要对演员与发光LED大屏幕进行亮度的平衡, 若提高舞台表演区的亮度, 势必增加灯具数量和供电设备容量, 带来散热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 一般采用降低LED大屏幕亮度的方法, 摄像机距离大屏幕约15米~18米, 以LED大屏幕自检彩条为标准, 根据LED大屏幕尺寸, 大于20m2亮度调整为25%左右, 小于10m2亮度调整为35%左右为宜。

2. 色温控制

由于电视摄像机对光源的色温比较敏感, 光源的色温比电视摄像机要求的色温高, 拍摄出来的画面就会偏蓝;光源的色温比电视摄像机要求的低, 拍摄出来的画面就会偏红, 而综艺晚会为了实现灯光效果和艺术氛围, 会使用多种舞台灯具, 既有色温5600K以上的高色温灯具, 也用色温为2800K~3200K左右的低色温灯具, 不管使用哪个档位都会使很多色彩严重失真, 所以在电视综艺晚会中, 尽量让晚会现场的各种灯具色温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才能保证电视综艺晚会的录制色彩效果, 演播室演光区的色温一般根据电视摄像机分为两个色温档, 低色温常规为3200K;高色温常规为5600K。

LED大屏幕用于电视综艺晚会后, 灯光师要将其视为一个大的LED灯, 使其色温调整到演播室演光区的色温常规范围。根据LED大屏幕自检彩条为标准, 巴可色温调整是数字的, 有多档位色温数值, 低色温直接选3200K档, 高色温直接选5600K档;而其他品牌LED大屏幕色温调整是模拟的, 低色温一般选择红、绿、蓝值各为75%~85%之间, 高色温一般选择红、绿、蓝值各为95%~100%之间, 达到最佳色彩还原效果。

浅析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摄像技巧 第9篇

关键词: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特点,摄像技巧

一、前言

随着我国广电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 相应行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化。在此背景下, 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节目质量, 并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以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就需要给予摄像工作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在录制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过程中, 摄像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节目的剪辑, 进而关系到了整体节目的播出质量。因此, 为了确保摄影技巧的充分发挥, 本文以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为例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工作所呈现出的特殊性

在进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工作的过程中, 通常需要在演出场地安排至少6个机位, 每个摄像机间需要通过相互配合, 以确保将所拍摄的换面传输到切换台。在实际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每个机位都有着自身的工作内容, 分别负责特写、全景、小全景、移动以及摇臂上面等。每个机位的分工是由导播来安排的, 要根据这一晚会内容, 要求不同机位负责不同内容, 如有的机位拍摄主持人、有的机位拍摄观众、有的机位要拍摄演员, 各个机位按照自身的分工来落实拍摄内容。在此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出现同一机位拍摄同一内容的情况, 也不能没有机位负责拍摄主要人物, 如演员与主持人等。此外, 像新闻类的电视节目, 其是以单机摄像的方式来进行拍摄的, 如果所拍摄的画面不理想, 可以以补拍的方式来弥补。但是, 对于一台大型的文艺晚会来讲, 则不可能实现这一弥补措施, 这就要求要充分地运用摄像技巧以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三、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师所应具备的摄像技巧分析

(一) 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电视节目是由电视画面组构而成的, 画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摄像的影响。因此, 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在实际落实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工作的过程中, 要求摄像要全身心投入到节目当中, 从整体上把握住节目的节奏, 进而以摄像头记录下最为精彩的画面。而一场大型的电视文艺晚会所呈现给受众的并不是一部纪录片, 而是要通过摄像镜头的调整来构建出虚实交替、生动别致的画面。因此, 这就要求摄像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作的激情, 在热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 能够抓住节目的亮点, 将最为精彩的内容与看点呈现给受众群体。

而要想确保摄像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具备这一能力素养, 能够将这一技巧熟练的应用在摄像工作中, 就要求做到:第一, 相应的摄像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熟练地操作摄像机器设备, 将摄像头当作自己的眼睛与手, 灵活地掌控摄像取景内容。第二, 要做到“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这就意味着摄像师要在实际落实摄像工作的过程中, 能够随时接收导播的指令, 并能够在拍摄的同时看回放、能够及时观察到演员在舞台上走位、表情以及动作的变化等,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摄影师进行协调且密切的配合, 进而才能够确保拍摄效果。第三, 要实现画面拍摄的有效衔接。在实际摄影的过程中, 摄像师要在看回放时及时明确上一个画面其他摄影师的取景位置, 如果其拍摄了其中一歌手或者演员, 则马上去拍摄另一个人, 这样在传输给切换台以后, 就能够为实现画面的叠加使用奠定基础, 进而提升拍摄的艺术效果。

(二) 需要对相应彩排内容进行跟进

在实际录制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实现成功的录制, 就需要在正式演出之前进行几遍彩排。而作为相应的摄影团队, 要求摄像师、导播以及切换师必须跟进彩排, 以充分了解整个晚会的节目内容与进程等, 同时留意每一个节目自身的特点, 为在实际摄影过程中及时捕捉到精彩画面的拍摄, 提高拍摄的整体质量奠定基础。而如果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摄像没有跟进彩排, 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很可能就要会错过节目的精彩内容。同时在跟进的过程中, 由于不知道节目的进度流程, 很可能就会出现漏拍的问题, 而一旦出现错误则无法弥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最难的节目拍摄内容是歌曲联唱这一节目形式, 如果摄像不跟进彩排内容, 则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就可能无法明确哪个歌手先唱、哪个歌手后唱, 进而相应的镜头无法及时切换到位。而一旦在摄像的过程中有如上遗留问题, 在后期进行剪辑时则会难度很大, 技术再高也无法实现弥补。

(三) 在听从导播指挥的基础上, 各个摄像间要形成紧密的配合

在进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拍摄时, 是需要转播车与切换车共同协助的。导播在转播车上进行总体指挥, 来明确各个机位摄像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是整个摄像团队的领导核心;相应摄像师需要在导播的统一指挥下形成密切的合作, 进而才能够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为呈现出一台精彩的节目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拍摄内容过程中, 在原则上讲每个机位都需要拍摄固定的画面内容,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在拍摄的同时, 需要看回放, 一旦发现别的摄影机已经捕捉到了这一画面, 就马上将摄像头切换到别的画面上。而当切换把画面切到全景时, 则就可以恢复到原位进行拍摄。在实际落实摄像的过程中, 角度好切换就会直接采用, 而角度不好或者有问题, 导播会及时通过监控画面进行指导。因此, 这就要求整个摄像团队要形成紧密的配合, 一起齐心协力为打造一台精彩的电视文艺晚会、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奠定基础。

四、总结

对于一场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来讲, 摄像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 这就要求摄像师要在明确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摄像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作的激情, 在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中的同时, 跟进相应彩排内容, 并听从导播指挥, 形成紧密的团队配合, 为落实摄像技巧、提高摄像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景嵩.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问题浅析[J].大众文艺, 2013 (07) :208-209.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电视文艺晚会灯光(精选9篇)电视文艺晚会灯光 第1篇电视文艺晚会灯光与各类形式的戏剧灯光同属舞台灯光,电视综艺晚会的灯光设计不用考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