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社区临床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社区临床范文(精选12篇)

社区临床 第1篇

1 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护理院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 社区护士的来源主要是普通护理专业的护生, 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十分缺乏。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主要有岗位培训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

1.1 岗位培训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重大决策以来, 不少城市积极试点, 如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社区护士已开始分批接受较规范、系统的岗位培训,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但是, 短期的岗位培训仍未转变护理人员本身的观念,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1.2 学校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在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中增设了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等与社区护理相关的课程, 普及社区护理知识。但是, 社区护理的内容只占护理专业课程的5%左右, 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2], 而且即使开设社区护理课程, 也没有一本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统编教材。

2 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通过对国家医改的重点工作、社区护理人员的执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调研分析, 认为临床护理人才除应具备基本能力外, 还应具备以下适应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能力。

(1) 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社区护士的合作者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及社区的管理者, 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居民。面对这些具有不同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 社区护士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 综合护理能力。社区护士即全科护士, 将面对各种病人和残障者, 如术后病人、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精神病病人或临终病人等。因此, 社区护士必须具备能对社区常见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等病人进行护理和管理及对社区急重症病人进行院前救护的能力。

(3)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在社区, 无论是社区的服务站还是病人的家中, 无论护理条件及设备与医疗机构有多大差距, 护士都必须独立完成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评估, 建立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档案;独立地向个人和家庭提供各项护理技术服务。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

(4) 预见能力。在医院, 临床护士主要运用顺向思维, 即针对已发生的问题, 找出解决的方法并实施。而在社区, 社区护士不仅要运用顺向思维, 还要运用逆向思维, 即在问题发生之前, 找出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 从而提前采取措施, 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同时, 社区护士有责任向病人或残疾人、家庭及健康人群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因此, 预见能力也是社区护士应具备的。

(5) 组织、管理能力。社区护士在向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 还要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这些均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6) 调研、科研能力。社区护士不仅担负着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职责, 同时也肩负着发展社区护理的重任。因此, 社区护士在不断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 还应具备能独立或与他人共同进行社区护理科研活动的能力。

(7) 自我防护能力。社区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在非医疗机构场所提供有风险的医疗护理服务时的法律及人身的自我防护。如在病人的家中进行静脉输液, 社区护士应加强法律意识, 不仅要完整记录病人病情, 还要在提供一些医疗护理服务前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签订有关协议书, 以此作为法律依据。同时, 应避免携带贵重物品, 并注意自身的防护。

3 课程设置

3.1 设计思路

课程是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思想指导下设置, 以护生就业为导向,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 同时努力体现医疗体系的改革和社会的需求, 以社区护士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 以不同护理对象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为基本框架, 采取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进行教学实施, 并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社区护理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 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 从而培养护生初步具备社区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3.2 课程目标

在人体解剖、生理、药理等基础课程和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于一体。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 突出“做中学”。在社区护理教学活动中, 使护生能够把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 运用社区护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对社区进行重点人群保健、常见慢性病病人护理与管理、常见传染病病人护理与管理、重型精神病病人护理与管理及进行急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同时,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逐步形成独立的工作能力, 使护生树立以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观念, 遵循现代医学模式, 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家庭中的护理对象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健康护理及管理。帮助护生将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为将来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4 讨论

4.1 构建适合临床和社区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卫生管理部门多采取短期培训在职临床护士的方式培养社区护士, 有的高校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或改革教学方法[3,4], 有的高校则采用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5]。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尚未全面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岗位不明确以及无准入标准等现状, 我们探索的结合社区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的是既具备适应临床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运用护理程序为个体、家庭及整个社区提供综合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4.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社区护理教学体系

以社区护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构建工学交替, 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以护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激发护生的兴趣, 强调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重在加强护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做”中培养护生的独立性、沟通性和组织性。

建立多种类型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学校、社区的合作教学机制。推行早期接触社区的“实训—见习—实习”的教学一贯式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 (1) 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老年护理技能、康复护理技能及急救技能的训练; (2) 在街道社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和自我护理知识的健康教育; (3) 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老年人看护机构学习如何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档案的建立; (4) 在幼儿园和妇幼保健院见习, 了解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 针对性地宣传预防近视眼、龋齿等保健知识; (5) 将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教学与见习相结合; (6) 在毕业顶岗实习中, 将临床护理实习与社区护理实习相结合。

综上所述, 结合社区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当前医疗改革的需要, 使护生既能从事医院临床护理工作, 也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并为社区护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参考。但社区护理专业方向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反馈体系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以紧密结合社区为切入点, 结合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 探索适合社区及临床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 确定适用于临床和社区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构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结合社区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春玉, 李彩福, 李明今, 等.构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6) :146.

[2]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6A) :141-143.

[3]王莉莉, 安秋月, 黄双丽, 等.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2) :359-361.

[4]陈正英, 向志钢.现代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17-18.

药师在社区临床药学服务思考 第2篇

我国临床药学不断在发展,将药学应用到临床上需要坚实的经验和科学基础,这就要求药师要转变观念,鼓励专业药师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

为了了解目前药学的发展过程和水平,了解当前临床药学的应用水平,掌握药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类信息和服务,包括日常生活中如何用药、药物类型的选择、具体的应用知识等。

本文通过了解药师对公众的药学知识的普及,以此来发现药师在社区开展临床药学的水平和成果。

1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自行买到很多药品,目前存在很多滥用药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药学专业人员为人们服务的水平。

过去的药学发展理念以医生和药师为中心,病人往往对他们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药师很难和病人进行同等地位的沟通,药师主要的职责就是配发药品。

而在经历一段过渡时期之后,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药师不再是过去人们心中的印象,如今的药师普遍实现了与大众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药师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了以人为中心[1]。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药师的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药师逐渐改变传统的观念,按照药物作用机理对药品进行配制,还要及时向公众传达一些关于药物知识的信息。

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临床药学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药物上,药师对药物药理学的研究更加透彻,但是没有充分将药物的研究与患者个体化进行结合,因此造成药学的研究和在群众中推广的不连贯性,影响药师在社区服务中的形象。

2药房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内容

首先,监测医嘱,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反馈。

在医院药房中,合理设立用药监测系统,对医嘱中的药物配伍禁忌、用药剂量、相互作用、给药途径等进行审查,对医嘱中的不良用药现象要及时进行反馈,给予合理的处理意见,药师每天要对医嘱给予审查,准确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用药及时提醒并给出建议,防止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其次,严格审查处方,确保用药安全。

对患者服药的用法用量进行审查,尤其是对需要带出医院的处方用药,药师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方法及原则进行仔细核对,确诊没有问题后再给药,同时,对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结果是否相符、是否符合配伍禁忌、是否存在重复用药及特殊人群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等信息进行审核。

最后,开展药物咨询,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

社区获得性肺炎210例临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诊治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46-03

Clinic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210 patients

LI Xianm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Luojiang People's Hospital in Sichuan Province,Luojiang 618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in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guide CAP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o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210 cases of CAP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X ray manifestations,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Results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P were most aged people(≥60 years). The pneumoni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most main symptoms were cough,sputum, fever, but compared with young adults the elderly was prone to breathing difficulties and conscious disturbance. X ray mainly showed patchy shadow or interstitial exudative.Sputum culture could make clear pathogens and guide therapy.The experience therapy was acceptable before the sputum culture results come out.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wa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clinical diagnosis was relatively easy. But in some aged people with severe, uncharacteristic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 disease can occur a poor prognosis,this needed to pay much atten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linical featur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不同,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 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实质炎症,包括在住院期间受到感染而在出院后发病的肺炎。CAP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范围广,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绝大多数CAP在有条件的医疗社区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CAP仍然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21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P的基础疾病、临床特点、病原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0例患者中,男120例,占57.14%,女90例,占42.86%,男∶女=1.1∶1,年龄14~88岁,平均(60.28±5.22)岁,住院天数3~33 d,平均(12±4)d;其中≥60岁112例,占53.33%,<60岁98例,占46.67%。诊断依据[2]:(1)就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之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1.2 临床特征

1.2.1 主要症状 210例患者中咳嗽182例(86.67%),咳痰160例(76.20%),发热141例(67.14%),呼吸困难61例(29.05%),胸痛52例(24.76%),咯血10例(4.76%),意识障碍3例(1.43%)。

1.2.2 体征 210例中闻及肺部湿罗音110例(52.38%),呼吸音低者31例(14.76%)。无明显肺部体征者69例(32.86%)。

1.2.3 基础疾病 210例患者中有基础疾病者102例,绝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者32例,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癌)30例,Ⅱ型糖尿病20例,肾脏疾病10例,肝硬化等其他疾病(包括消化系统肿瘤)10例。

1.2.4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 89例(42.38%),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 87例(41.43%),白细胞计数<4×109/L 34例(16.19%)。中性粒细胞比例>70%的患者共143例(68.10%)。

1.2.5 细菌学检查 210例患者中132例进行了3次痰培养检查,患者均潄口后留取痰液标本。无痰患者行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导痰送培养,在入院当日或次日清晨留取标本。病原分布为肺炎克雷伯杆菌6例,流感嗜血杆菌13例,肺炎链球菌18例,肺炎支原体12例,肺炎衣原体10例,葡萄球菌4例,金葡菌3例,嗜肺军团菌5例,大肠埃希氏菌12例,阴性及未明病原菌29例,2种以上混合感染20例。

1.2.6 胸部X线检查 210例患者均进行了胸片检查,胸片示片状、斑片状浸润影或间质性改变,其中92例进行了胸部CT检查。病变单侧182例,左肺102例,右肺80例,双侧肺28例,伴有胸腔积液25例,其中,中至大量积液4例,小量积液21例。

1.3 治疗

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静脉应用抗生素,具体方案:单一用药103例,其中β-内酰胺类72例,喹诺酮类25例,大环内酯类6例。联合用药107例,其中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45例,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21例,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36例,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5例。疗程3~33 d,平均(13.52±3.28)d。其中有10例患者使用过中小剂量激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疗程3~5 d,19例患者使用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8 d。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出现呼吸困难和意识障碍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组比非老年组易于出现呼吸困难和意识障碍。见表1。

表1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出现呼吸困难和意识障碍比较[n(%)]

组别 n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老年组11250(44.64) 3(2.68)

非老年组9811(18.03)0

2.2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基础疾病比较

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型糖尿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基础疾病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组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见表2。

2.3 临床疗效

治愈179例(85.24%),好转25例(11.90%),无效3例(1.43%),治疗1周后转往上级医院。死亡3例(1.43%),1例死因为合并呼吸衰竭,1例死因为合并尿毒症,1例死因为合并肿瘤。

3 讨论

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热、咳痰仍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症状,肺部湿罗音与肺炎相关部位呼吸音低为其主要特征,同时显示近1/3患者没有明显的肺部体征,提示对于发热、咳嗽、咳痰的患者应及时行X线胸片检查,防止漏诊。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的意义要大于白细胞计数。胸片检查结果显示单侧肺炎多见,且以左下肺炎和右下肺炎常见,这与其他资料报道一致[3]。接解剖位置,右总支气管较左总支气管短而陡直,感染易发生在右侧,与本篇报道有差异,值得探讨。CAP长期以来在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肺炎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2%,在日本居死亡原因第4位,在美国居第6位[4]。发生于老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易于出现呼吸困难和神志障碍,对老年人特别注意,及时诊治。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型糖尿病等)发生CAP的可能性明显加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要引起重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起病隐匿,变化快,来势凶险,高龄和基础疾病的存在常使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缺乏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肺炎的特征性表现,代之以意识障碍,头痛、嗜睡,表情淡漠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时,应常规作胸片检查。治疗上常选用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效果更佳[5]。

CAP的病原菌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同,笔者所在医院培养的病原体常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刘又宁等[6]研究显示CAP患者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肺炎支原体(20.7%~38.9%),肺炎链球菌(10.3%~15.1%),肺炎衣原体(6.7%~11.3%),流感嗜血杆菌(9.2%~22.9%),肺炎克雷伯菌(4.7%~10.4%)以及嗜肺军团菌(4.0%~5.1%)。笔者所在医院的肺炎病原体与上述报告基本相似。国外大多数文献报道CAP的细菌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占20% ~ 60%,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7]。痰培养阴性及未明病原菌29例,是因为受条件所限笔者所在医院暂不能查相关非典型病原和病毒。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是处理CAP患者的主要措施。对于肺炎的治疗尽早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同时也要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老年CAP的预后[8]。对于无基础疾病的非老年人(Ⅰ组)选用第一代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Ⅱ组),应用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病情重者(Ⅲ组),应用2~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特别严重者三联抗生素,或转上级医院治疗。药物选择方面,单一用药者以β-内酰胺类为主,联合用药者以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一般用药3~6 d,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适当延长,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X线变化进行调整。完全消失即可停药;无好转,改用抗生素或根据痰培养+药效,更改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其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无任何反应者,称为无效或称为无反应肺炎。或全科会诊,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关于无反应肺炎是指在初始治疗(抗生素使用)72 h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复又恶化。其原因分析是感染因素和高龄。而在年轻人需考虑覆盖不典型病原体及特殊病原体,而老年人需要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4]。肾功能损害是CAP治疗失败独立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中以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选。其机制是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BBF)主要成分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酶,妨碍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破坏BBF结构,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渗透,达到很好的效果。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CAP有协同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交流与推广。痰培养+药敏对指导治疗有好处,建议基层医院常规作痰培养加药敏试验。痰培养结果出来之前,经验治疗效果尚可。笔者所在医院个别CAP在治疗上存在疗程过长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如下:(1)受传统治疗观念的影响,以胸片炎症吸收作为停药依据;(2)对指南的学习不够,担心过早停用抗生素会引起病情反复。疗程过长势必造成治疗费用的升高,同时增加耐药菌的发生率。而静脉给药时间偏长,留院时间过长普遍存在[9],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10],因而改变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观念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化,抗生素广泛应用,应重视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11-13]。

总之,要正确认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时治疗,同时加强指南的学习,按照指南的要求,对CAP患者进行分组,确定治疗地点(门、急诊、住院或ICU),并结合患者及各个地区的病原体流行状况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及确定抗生素治疗疗程,从而确保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症多,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预后相对较差,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

[3] 刘又宁,佘丹阳.社区呼吸道感染与合理应用抗生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47-748.

[4] 杨丹榕,唐洁,张云娇,等.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失败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19(33):18,20.

[5] 王秀香,杨敬平,乌日娜.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473-474.

[6] 刘又宁,陈民钧,赵铁梅,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体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8.

[7] 鲜墨,吴忠道.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6,6(6):740-742,693.

[8] 孙铁英,王洪冰.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4,18(1):10.

[9] 谭呈宇,何权嬴,赵学红,等.社区获得性肺炎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30-231.

[10] 张红璇,詹如冰,刘丽珍,等.不同级别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模式的比较[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9(6):355.

[11] 王然.3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83.

[12] 黄飞姻,邓书禄.老年2型糖尿病伴社区获得性肺炎76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11):1646-1647.

[13] 金世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89(28):101.

(收稿日期:2011-11-21)

(上接第34页)

[20] Jamieson WG.Changes in serum phosphate levels assoceated woth intestima infarction and necrosis[J].Surg Gynecol obstet,1975,140:19.

[21] Dundar ZD,Cander B,Gul M,et al.Serum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nd Phosphate Levels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bbits[J].J Emerg Med,2011,5:24.

[22] Friess H,Shrikhande S,Riesle E,et a1.Phospholipase A2 isoforms in acute pancreatitis[J].Ann Surg,2001,233(2):204-212.

[23] Koike K,Ymnmnoto Y,Hori Y,et a1.GrouplI A phospholipase A2 mediates lung injuIy in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J].Ann Surg,2O00,232(1):90-97.

[24] 陈江谊,刘钧澄,马少锋,等.绞窄性肠梗阻血清磷脂酶A2的变化[J].山东大学学报,2007,45(6):613.

[25] 韦秋文,王琳琳,李小容.危重症新生儿血清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测定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6 (23):428-429.

[26] Murray MJ,Barbose JJ,Cobb CF.Serum D(-)-lactate levels as a predictor of 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 in a rat model[J].J Surg Res,1993,54(5):507-509.

[27] Murray MJ,Gonze MD,Nowak LR,et al.Serum D(-)-lactate levels as an aid to diagnosing 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J]. Am J Surg,1994,167(6):575-578.

[28] 饶品德.小儿急性肠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5,4(3):197-198.

[29] Cronk DR,Houseworth TP,Cuadrado DG,et al. Intestinal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 for the detection of strangulatedmechanical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Curr Surg,2006,63(5):322-325.

[30] Mitták M,Karlík T.Diagnostics of intestinal ischemia:influenceof surgery on plasma levels of I-FABP as the marker of enterocyte injury[J]. Rozhl Chir,2008,87(1):16-20.

农村社区健康管理临床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是非常重要, 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健康及亚健康人群[1]。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在基层社区进行健康管理, 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进行防治[2]。我镇2013年1月12月将20个村12 688人纳入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管理平台, 实施健康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12月期间, 我镇20个村12 688人纳入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管理平台, 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纳入健康管理的12 688人中, 男4 750人, 女7 938人;20岁以下1 296人, 20岁~45岁1 687人, 46岁~59岁6 851人, 60岁以上2 854人。

1.2 方法

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深入到各家各户,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可为制定诊断、治疗、预防保健计划提供依据。对全体村民进行规范化的社区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指导, 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需求指导,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结果

纳入健康管理的12 688人进行具体健康管理, 社区不仅是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 还应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应用和整理这些档案, 可以方便建立社区卫生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计划。

3 讨论

我们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担负着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个方面艰巨的任务, 虽然在健康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距上级领导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站是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管理中心, 还必须建立健康管理的平台, 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广大医护人员进行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

3.1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首先要建立农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档案建好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预防保健的各项工作。要求以家庭为单位来纳入档案, 在社区完全可做到。档案包括家庭住址、人数及每个人的基本资料;最后建档医生和护士签字并注明建档时间。建档后要逐步完善其他各方面的资料, 包括家族史、家庭评估资料、每年的健康体检表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平台, 为每个居民设立惟一档案号, 基本上终生不变。应用健康管理软件, 把各村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完善, 有变化时可随时更改, 做到健康情况准确无误。社区医生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制, 保障通讯网络系统正常运行。档案中有个人和家庭的资料, 包括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 为社区和上一级医院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档案软件是程序化、格式化流程, 能够方便地查询每个居民的健康档案, 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础。应用整理这些档案, 可以方便建立社区卫生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计划。

3.2 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完善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体系, 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3]。每个居民的健康档案建立后, 应该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疾病的发病率, 分析他们对哪些健康知识需求量比较大, 并制订宣教计划。每月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专题健康讲座1~2次, 聘请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讲课, 内容包括疾病的防治、传染病防治、平衡饮食、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 提供正确的预防保健指导意见。健康宣教形式要多样化, 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步得到纠正, 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农村这个特殊环境, 许多老年人文化水平低, 要求我们社区医生到家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通过实施社区健康教育, 广大医护人员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深入进行业务学习,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3 社区医生家庭健康责任制

社区医生家庭健康责任制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社区医生负责一定数量的的家庭, 相对固定。这些社区医生深入到农村的每一个家庭, 使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居民中的影响逐渐扩大, 这种体现公益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4]。我们的团队包括上一级医院医生、社区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科的医生和护士。这个团队设置组成达到全部覆盖, 做到不遗漏一个居民,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3.4 社区通讯网络系统完善

将责任医生联系卡发放到每位居民手中,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卡上有责任医生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咨询热线, 有医生负责全面咨询, 这样就能做到居民有问题能随时得到解决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医院保持密切联系, 方便了和上级医院进行信息共享, 并协助居民网上挂号、预约专家会诊等各项服务, 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网络的优越性。

3.5 建立合同式健康管理

所谓合同式健康管理就是医护人员深入各村各户和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管理合同, 这种合同是不收任何费用的。责任医生和居民签订合同, 也就是他要负责这个村民的健康指导, 并且长期的、连贯性地负责到底, 村民需要哪方面医疗卫生服务就应千方百计满足他们[5]。这种合同式的形式非常必要, 可以鞭策每一名社区医生更加自觉地有目标地进行各项健康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满意度。

3.6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近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民群众看病治病的旧观念也随之转变, 过去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直接去县级医院去看病, 路远一折腾就是一天。现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飞速发展, 广大社区群众自觉自愿选择小病在社区, 大病再去大医院检查, 出院后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这种医疗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外早已实行多年。这种双向转诊制度是非常科学的, 小病和常见病到大医院去看也就是那几种药, 治疗方法都一样, 而且在社区看病买药都比大医院低很多, 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另外自己去大医院直接看病有时会费很多周折, 转来转去容易耽误病情。先到社区看病, 社区医生看不了可以建议你到哪家医院最合适, 避免多跑冤枉路。另外社区医生还可以协助你进行网上挂号, 缩短了就医时间。小伤小病患者在社区进行治疗, 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大病在大医院治疗后, 因床位紧张又会转回社区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永建, 季建隆, 谢成渝, 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 :132-134.

[2]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5) :1011-1013.

[3]温利平.社区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 2004, 13 (9) :707.

[4]王家骥, 李芳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24) :1-2.

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探究 第5篇

【摘 要】 目的:探究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妇7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产妇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社区产后访视,对照组则未进行社区产后访视,根据两组产妇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母乳的喂养情况、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等来评价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38例新生儿母乳的喂养率高达86.8%,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乳的喂养率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乳头皴裂、乳腺炎、恶露异常、伤口愈合不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42.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湿疹、红臀、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3.1%低于对照组的4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社区开展产后访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但能够提高母乳的喂养率,还能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母婴健康。

【关键词】 社区 产后访视 临床意义

作为围产期保健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后访视指的是母婴出院后医院访视医生上门进行的延续性工作,同时也是社区卫生的服务机构管理孕产妇的重要工作[1]。近年来,社区产后访视的开展在促进产妇的康复、提高母乳的喂养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绩。现将我院开展社区产后访视的临床意义体会报告如下,以期提供临床借鉴。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研究对象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妇76例(均为单胎),其中43例为经产妇,33例为初产妇。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产妇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社区产后访视,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6±2.5)岁;对照组则未进行社区产后访视,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为(27±2.1)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展社区访视之前成立一支社区产后访视小组,组员为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是助产士,学历在大专以上,进行访视前经过规范的培训。于产妇出院的第3、第14、第28d由社区产后访视小组组员亲自到家对产妇以及新生儿进行访视。访视内容有:①测量产妇的血压和体重,检查生命体征;了解产妇的饮食和睡眠状况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等,查看产妇休息环境是否通风;②检查产妇并发症情况。对产妇恶露的性状进行观察,查看产妇会阴部伤口及愈合的情况;检查产妇的乳头是否出现皴裂、乳房是否红肿,能否通畅的分泌乳汁,以及乳汁的分泌量;检查宫底高度、子宫硬度。③指导产妇哺乳方法,心情保持舒畅,进行科学、合理的母乳喂养。④测量婴儿体温和体重,并对面色、哭声和大小便情况以及吸吮能力等进行观察。⑤指导家属及时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加强臀部的护理,并示范按摩和抚触新生儿的正确方法;检查新生儿黄疸、黄疸的程度、以及消退时间,观察皮肤是否出现湿疹;协助家属做好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工作。

1.3 临床评价指标

临床评价指标包括:产妇母乳喂养的方式;产妇产后抑郁、乳腺炎、恶露异常、乳头皴裂、伤口愈合情况等健康状况;新生儿脐部异常、湿疹、黄疸、红臀、便秘、腹泻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38例新生儿中有33例(86.8%)纯母乳方式喂养,5例(13.2%)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的喂养率高达86.8%;对照组38例新生儿中仅有24例(63.2%)纯母乳方式喂养,14例(36.8%)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的喂养率为63.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产妇并发症情况比较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产后访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临床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给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以及重要性,成功进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既科学又经济,能使婴儿得到全面的发展,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来调整的,能使婴儿的免疫力得到全面提高[2]。且母乳喂养能使产妇子宫较快恢复,也有利于体形的塑造,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母婴交流,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能指导产妇进行科学护理,例如新生儿的臀部和脐部护理。另一方面,产后访视能够指导产妇科学的坐月子,有利于提高产妇保健能力。由于大多数的产妇属于初产妇,经验匮乏,护理责任落到了中老人身上,使得传统习惯影响产褥期的生活质量。通过产后访视,能够较早发现产妇和新生儿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的能力,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此外,由于大多数产妇在产后情绪异常,易患抑郁症,产后访视能帮助产妇心理调适,使产褥期顺利度过。最后,产后访视能使护理人员自身得到提高,包括业务技能和沟通技巧等,社会效应良好。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产后访视,研究组38例新生儿母乳的喂养率86.8%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乳的喂养率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抑郁、乳头皴裂、乳腺炎、恶露异常、伤口愈合不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42.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湿疹、红臀、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3.1%低于对照组的4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社区开展产后访视能降低母婴患病率,提高母乳的喂养率和产妇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婴儿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社区临床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老年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49-02

Clinical study of 120 cases bronchial asthma pulmonary infection of aged people in community

WEN Linqiao  ZHAO Guohou  WANG Shukun

Department of Cadres Onc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spects and preventiv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 Methods 120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 The two group were both given routinely the anti-bronchial asthma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60 cases were only given the anti-bronchial asthma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6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anreqing plus the anti-bronchial asthma treatment.The period of treatment was 14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and infections with bacterium were all obrerved. Results The rat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47.5% in the bacterium of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e with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5.0%,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73.3% after therap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the main bacterium in the bacterium of infec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Using Tanreqing plus the anti-bronchial asthma treatment to treat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 is a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Communi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Pneumonia infection

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炎症,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气道可以造成不可逆性狭窄,气管壁平滑肌肥厚,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时痰液大量分泌甚至可以形成黏液栓,导致哮喘持续状态而缓解缓慢[1]。通常情况下如不发生感染的情况下治疗仅仅需要控制哮喘发作,而如果并发感染常使会使治疗变得复杂化。在临床上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比较常见,特别好发于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不足,加之多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肺部感染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老年支气管哮喘住院120患者,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62~87岁,平均(72.3±8.5)岁。全部病例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重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病史2~34年,平均(16.0±2.3)年,均出现不同程度咳痰、咳嗽、气喘。其中轻度持续(第2级)49例,中度持续(第3级)51例,重度持续(第4级)16例,危重4例。发热59例,体温37.6~39.4℃,其余体温正常。咳白色脓痰63例,咳黄色脓痰35例,白色黏液痰12例,黄绿色胶状痰14例。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接受正规治疗,住院时间28~112 d,平均(57.0±16.4)d。按照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5例,年龄62~86岁,平均(71.8±8.3)岁。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65例,年龄63~87岁,平均(72.2±7.4)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给常规治疗,并适当维持患者一般状况,研究组在此基础治疗上联合痰热清治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首先吸氧2~3 L/min,头孢曲松钠2 g静滴,每日2次;选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解痉平喘;补液维持盐、水、酸碱平衡。研究组另予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Z20030054)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和病菌感染情况[4]。

1.3 疗效标准

无效:客观指标(血常规等)没有变化,主要症状(哮喘、咳嗽、脓痰,下同),体征没有变化。有效:客观指标有所改善,主要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显效:客观指标恢复正常,主要症状、体征完全缓解。

1.4 观察指标

细菌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痰涂片进行细菌学检查,普通细菌培养。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细菌培养的结果

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 (57/120,47.5%)、铜绿假单胞菌(19/120,15.8%),脓杆菌(14/120,11.7%),大肠埃希菌(18/120,15%),葡萄球菌(4/120,3.3%),白色念珠菌(8/120,6.6%)。可见G-感染较多。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细菌、病毒感染可能是哮喘急发因素,当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合并肺部感染时,可以产生大量痰液分泌甚至形成黏液栓,加上气道平滑肌收缩痉挛,导致阻塞呼吸道而引起哮喘持续发生很难缓解,甚至导致危重哮喘[5]。多数患者支气管壁结缔组织增生,支气管黏膜腺体萎缩,纤毛发生粘连、倒伏,上皮细胞空泡亢进,痰液分泌量增加,痰液积聚于支气管腔内,排痰困难,单纯常规治疗不是非常理想,而通过痰热清的联合应用,临床疗效明显。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者的联合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痰热清由黄芩、山羊角、金银花等中药制成,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黄色葡萄球菌均由抑制作用;可降低细菌和病毒的减低死亡率;抑制病毒;对T、B淋巴细胞增殖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加感染者支气管酚红分泌量,延长二氧化硫和氨水引起感染者的咳嗽的潜伏期,并抑制硝酸士的宁和戌四唑所致感染者惊厥[6]。痰热清佐抗生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具有抑菌、清热、杀菌、免疫调节、化痰、抗病毒等作用。

本研究分析12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研究表明,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自色念珠菌。可见G-感染较多。研究表明感染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病程中气道黏膜屏障功能削弱有关。本组患者细菌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 (57/120,47.5%)、铜绿假单胞菌(19/120,15.8%)、脓杆菌(14/120,11.7%)、大肠埃希菌(18/120,15%)、葡萄球菌(4/120,3.3%),自色念珠菌(8/120,6.6%)。可见G-感染较多,革兰阴性性菌感染比例较高。进而研究表明细菌被抑制之后,失去了抗念株菌的物质;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的能力缺乏,致组织抵抗力下降,可影响人体蛋白代谢,阻止溶酶体膜的分解和酶的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白细胞的噬能力,致感染的真菌得以繁殖。

合理应用激素、抗生素、严格掌握治疗和剂量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因素。患者出现耐药菌的感染而导致了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和呼吸道防御功能明显下降,使病原微生物和引发疾病[7]。因此,按照支气管哮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疾病,恢复免疫功能的结核病患者的主要因素是避免并发感染。

因此,需要重视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通过联合化疗是彻底治愈疾病的重要方法,药物使用遵循组合、适量、早期应用的原则。因而正确认识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部病变的性质,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医务工作者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56.

[2] 吴瑜琳. 4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111-112.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2003,26(3):132-138.

[4] 郭秀莲,许秀玲.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803-804.

[5] 沈华浩.哮喘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3-154.

[6]张伦基,周江,张仕国.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肺部感染30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89.

[7] 殷凯生. 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哮喘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4):301-303.

社区老年阑尾炎临床诊疗分析 第7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阑尾炎,早期诊断,疗效

急性阑尾炎是基层社区医院多发病和常见病。社区老年人及时就诊率低,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多不明显, 体征表现轻, 实验室检查变化不大, 常与病情实际轻重不相符合。伴发病较多, 且伴发病症状易掩盖阑尾炎病情变化, 应引起重视, 加强对老年性阑尾炎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回顾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 经住院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共316例, 其中老年患者37例, 占11.7%, 老年人本身基础病多, 而且免疫力、抵抗力极差, 阑尾炎时反应更差,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容易误诊误治。现就37例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 以探讨老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的处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 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人37例, 男20例, 女17例, 年龄60~94岁, 平均68岁;其中60~70岁18例, 71~80岁15例, 81~90岁3例, 90岁以上1例。发病至住院时间:12 h以内8例, 13~24 h 10例, 25~48 h 3例, 48~72 h 10例, 72 h以上6例。

1.2 临床表现

(1) 症状:37例中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者13例;右下腹痛者15例;全腹疼痛5例;脐周或下腹疼痛者4例。伴有发热10例;伴有恶心、呕吐12例;伴有腹泻3例。 (2) 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21例;满腹压痛但以右下腹为重7例;脐周压痛但以右下腹为重5例;右下腹麦氏点偏上方压痛4例。反跳痛11例;局限性腹膜炎10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 (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者17例, 中性粒细胞升高者12例。B超检查右下腹腰大肌前方条索状包块7例, 腹腔积液6例。

1.3 伴发病情况

37例老年阑尾炎中有伴发病19例, 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居多。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肺气肿4例、慢性胃炎5例等, 病情均不太严重, 生活能自理。1.4治疗方法37例均行手术治疗, 采用硬膜外麻醉22例, 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15例。切口选取右下腹麦氏切口28例, 经右下腹腹直肌直切口9例。36例行阑尾切除术, 其中3例由于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行黏膜剥出手术;行阑尾周围脓肿行切开引流术1例。其中7例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 术后3~7 d视病情及引流液情况拔除。术后常规两联抗生素抗感染及补液支持等治疗。对于有合并伴发病者严密监护并予积极治疗。术后分型:化脓性阑尾炎13例, 坏疽性阑尾炎16例, 阑尾周围脓肿1例, 穿孔性阑尾炎5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例。

2 结果

37例患者平均住院10.2 d, 术后恢复较好者34例, 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2例, 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者经换药处理后痊愈, 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患病后, 因衰老、病残和疾病交织在一起, 使疾病的症状、体征很不典型, 老年阑尾炎患者反应弱, 腹壁肌肉薄弱松弛, 症状和体征多较轻, 往往与阑尾实际病变程度不相符合, 老年人腹痛症状多逐渐出现, 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又不很重。老年人阑尾点压痛和腹肌紧张不如年轻人敏感。有时即使阑尾炎病理发展已很严重, 但临床表现可能并不严重, 病情容易忽视。若阑尾炎穿孔坏疽等, 炎症扩散较快, 老年人大网膜已萎缩, 不容易包裹局限, 如不及时手术, 极易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引起脓毒症及心肺等并发症[1], 从而危及生命。老年阑尾炎患者多有伴发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使病情更趋严重复杂。这些伴发病使老年人抗病和手术耐受能力减低, 给诊治带来很大的难度。特别是社区老年人大多不能及时就诊, 而延误诊治时间, 导致老年阑尾炎很容易发生误诊, 漏诊。一旦误诊或延误治疗, 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 对于老年人阑尾炎要引起足够重视, 笔者体会早期正确诊断老年人阑尾炎, 要做到如下几点, (1) 认真采集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症状, 腹痛的性质特点, 持续时间, 起病情况, 病情进展和变化过程, 分清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 老年患者提供病史比较模糊, 容易遗漏或重复, 要认真仔细周全, 去伪存真, 不要怕麻烦。 (2) 应仔细体格检查, 老年人腹部触诊手法应轻柔。不能粗暴, 强力触压腹肌, 这样很容易得到假阳性体征。检查要注意仔细对比腹部对称部位, 腹肌紧张情况, 才能获得确切的重要体征。 (3) 应注意老年人急性阑尾炎腹痛常位于右下腹, 仅35%有转移性右下腹痛[2]。另外老年阑尾炎患者反应弱, 腹壁肌肉薄弱松弛, 症状和体征多较轻, 往往与阑尾实际病变程度不相符合, 压痛也较轻微, 甚至出现坏疽、穿孔等严重症状, 其右下腹压痛仍较轻, 很少出现梗阻性阑尾炎的绞痛, 临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要检查, 但是不要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老年人阑尾炎血常规检查常是正常的, 甚至白细胞总数有降低者。这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5) 应注意与有关疾病相鉴别,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疾病作鉴别[3], 防止误诊。

对于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 年龄本身不是手术治疗的禁忌证, 笔者认为诊断明确后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3]。因为老年人非手术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尽早手术, 解除阑尾炎症, 可以使其得到较快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术前应对患者手术耐受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必要时可请内科医师配合对伴发病予以相应处理。对于有严重的肺部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应慎重处理。 (2) 麻醉选择:老年患者对麻醉及手术耐受性较差, 术前要与麻醉师充分沟通, 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 最好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但是基层医院社区患者因费用问题, 无法开展, 而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必要时选用硬膜外联合腰麻, 单纯性阑尾炎可用局麻, 术中要加强监测, 随时处理有关情况。 (3)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人员要密切配合, 切口应选择容易暴露手术野。诊断明确, 阑尾炎症轻阑尾位置典型的, 可选麦氏切口;对于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异常位置的阑尾炎等可能难度大, 需时长的, 最好选择右下腹经腹直肌直切口, 便于探查操作, 而缩短手术时间。 (4) 术中应避免过度牵拉肠管, 造成刺激反射。腹腔有炎性渗出者应予彻底吸除, 但不要冲洗腹腔, 避免感染扩散。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术中要注意手术切口不要被污染, 被污染者可在缝合腹膜后, 用稀碘伏冲洗切口后, 置皮片引流。

老年阑尾炎患者术后要严密观察, 注意患者生命指征, 特别是心肺功能较差者, 最好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 同时积极处理伴发病,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尽可能让患者早离床活动, 以促进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并防止肠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形成, 注意加强护理管理, 防止腹腔引流管滑脱。对于老年人术后要严密观察、细致查体。防止有关并发症发生, 老年人身体营养状况较差, 切口愈合相对较慢, 因此应延迟拆线时间1~2 d为佳[4]。

通过回顾总结, 本院近3年来37例老年阑尾炎诊断处理, 笔者认为对于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 因其各重要脏器在形态及功能方面均发生一定的退变, 机体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低下, 且伴发病多, 致使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易误诊或漏诊。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合理有效的处理伴发病及并发症, 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阑尾炎疗效和预后。积极进行诊治, 并注意加强营养, 并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 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 提高疗效[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53-1154.

[2]李荣, 罗成华.老年人急腹症的诊断与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7) :402.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69.

[4]黄志强, 黎鳌, 张肇祥.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25.

社区医院高血压病临床用药分析 第8篇

1高血压病因

1.1遗传因素:

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流行病学提示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基因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 多个微效基因的联合缺陷是导致高血压的基础。

1.2环境因素:

高血压病与高盐低钾, 超重肥胖, 大量饮酒有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人平均体重指数及超重率呈增加趋势, 每日饮酒量, 膳食中的钠盐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呈显著正相关[4]。前瞻性研究表明, 国人平均体重指数每增加1, 高血压发生危险5年内增加9%。持续饮酒者较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国人每日食盐饮用量北方为12~18 g南方为7-8 g, 高于西方国家[4]。

1.3 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2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用药情况

社区医院的高血压患者多是市级医院确诊后来社区继续治疗, 最近笔者走访了不少社区, 发现随着近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体重指数呈上升趋势。肥胖患者因血脂升高引起血管硬化常导致血压升高, 同时肥胖也是引起糖尿病, 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对于社区高血压病用药, 作者随机抽取了治疗高血压处方300张 (单纯性高血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各100份) , 现归类分析如下, 见表1 (n, %) 。

注:框中数字为处方用药数;百分数为该药所占处方总药量的百分比

3讨论

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 合理使用药物。从表1数据可看出单纯性的高血压, 社区治疗以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与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缓释片为主, 处方使用量分别达24.3%与32.3%。氢氯噻嗪是中度利尿药, 通过减少细胞外液及血容量来降低血压, 不良反应主要是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需适当补充钾盐。硝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现多用缓释片。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该药已入选国家基本医药目录。

从表2数据中可看出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过程中, 考虑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扩张血管, 因此药物以钙离子通道硝苯地平用的较多, 处方用量达34.1%。其次是B1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 处方用量达27.4%。美托洛尔能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刺激, 减慢心率、抑制心收缩力、降低自律性和延缓房室传导时间, 并能降低血压。美托洛尔与硝苯地平合用既能减少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缺血, 又能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负荷, 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起很好的治疗作用。

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为主[1], 两药处方量分别达38.4%与31.8%。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现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以上, 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多见,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物质。此外,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引起钠潴留, 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进而使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卡托普利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系统) [2], 抑制RAA系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 减少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 并能抑制醛固酮分泌, 减少水钠潴留, 这些作用不仅能有效降血压还具有保护靶器官功能。对肾动脉狭窄, 严重肾功衰等禁用。厄贝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Ⅰ受体 (AT1) , 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2], 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 产生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优先选用。

为提高降压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疗高血压病现提倡联合用药。大量临床用药表明, 单药治疗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合理水平, 达标率为40%~50%, 而二药合用可以70%~8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联合用药可以减少单药的药物剂量, 减少或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基层医院是高血压防治的第一线, 要担负起高血压检出、登记、治疗及长期系统管理的主要责任。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了解社区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及高危个体, 可以经济高效地检出高血压患者, 并主动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上是作者在社区工作时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些体会, 从以上用药分析可看出治疗高血压除了注意饮食和适量运动外, 药物治疗是关键。从社区用药来看还是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为主, 这些药物降压效果可靠, 毒副作用低且价格低廉, 因些多选择联合用药, 在社区医院应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为基层医院高血压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帮助与指导。方法 本次研究以基层医院慢性病例为基础, 主要观察高血压病症, 随机抽取处方300份 (单纯性高血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各100份) 通过临床用药与病症分析, 参考国家基本医药目录, 归纳基层医院高血压用药指征。结论 高血压病合理用药应从基层医院起步, 在社区积极治疗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高血压,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俊.临床药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杨宝锋.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社区获得性肺炎196例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6例患者中, 男128例, 女68例, 年龄28~85岁, 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 (以下简称《指南》) 中CAP的诊断标准。CAP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发, 发病诱因以近期受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

1.2 临床表现

咳嗽176例 (89.80%) , 发热90例 (45.92%) , 咯痰120例 (61.22%) , 呼吸困难38例 (19.39%) , 胸痛18例 (9.18%) , 咯血4例 (2.04%) , 干湿性啰音132例 (67.35%) , 心律失常6例 (3.06%) , 呼吸音低38例 (19.39%) 。咳嗽、咯痰、发热、肺部干湿性啰音为CAP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3 基础疾病

本组患者中有基础疾病126例 (64.29%) , 绝大多数为>40岁的中老年人, 其中呼吸系统疾病62例 (31.63%) , 糖尿病24例 (12.24%) , 心、脑血管疾病40例 (20.41%) 。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0.0×109/L 92例 (46.94%) , 白细胞<4.0×109/L 6例 (3.06%) , 白细胞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升高84例 (42.86%) , 两者均正常4例 (2.04%) 。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线或者CT检查, 影像学检查示:以双下肺肺纹理增多、紊乱, 间有小片状、斑点状的支气管肺炎改变多见, 共计162例 (82.65%) ;以叶段分布的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较少见, 共计16例 (8.16%) ;间质性肺炎18例 (9.18%) 。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原发病、卧床休息、促进排痰、吸氧、止咳、化痰、解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及支持治疗。抗感染采用经验用药, 单一用药24例 (12.24%) , 联合用药172例 (87.76%) 。选用频次较高的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替安、头孢地嗪、依替米星、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等。

2 结 果

196例患者主要症状好转时间:≤3d好转62例 (31.63%) , 4~7d好转110例 (56.12%) , >7d好转24例 (12.24%) 。经治疗5~33d后, 所有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无死亡病例。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 咳嗽、咯痰、发热、肺部干湿性啰音为CAP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占患者的绝大多数。X线胸片以双下肺肺纹理增多、紊乱, 间有小片状、斑点状的支气管肺炎改变为最常见。因此, 以上检查在CAP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CAP的主要环节。我国CAP治疗指南参考美国胸科学会 (ATS) 标准, 将患者予以分组治疗: (1) 青壮年且无基础疾病者:选用大环内酯类、第1代头孢菌素、新喹诺酮类; (2)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应用氟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3) 需要住院患者:应用第2、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 (4) 重症患者:根据有无CAP感染危险因素治疗。临床上, 医师大多为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 能很好地结合患者一般的情况 (如年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 、可能的致病菌选用抗菌药物。结合病原学培养结果确定病原菌后, 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药物。剂量、给药频率、给药疗程基本按照《指南》及药物使用说明书要求, 一般抗菌药物疗程为7~14d, 阿奇霉素、抗真菌药物等控制在7d左右。联合用药方面, 三联用药一般用于二联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对于大部分临床症状好转、体温降至正常、血象恢复、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能及时地换用口服药物出院治疗, 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并可减少静脉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之, 应加强对CAP《指南》的学习, 按照《指南》的要求对CAP患者进行分组, 确定治疗地点,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及确定抗菌药物治疗疗程, 从而确保及时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罗文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6, 15 (1) :1-4.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老年CAP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接受治疗的44例非老年CAP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2例, 女14例;年龄60~81岁, 平均 (74.3±5.5)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2例;年龄37~57岁, 平均 (41.2±12.3)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2], 排除肺部肿瘤、活动性肺结核、肺血管炎、肺不张、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患者。

1.2 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入院前有无吸烟史以及门诊治疗中采用的抗生素情况。入院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 对患者行常规实验室检查、血肌酐、血常规、血清清蛋白等检查, 行胸部影像检查和病理检查;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颁布的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记录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患者均先行广谱青霉素治疗, 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给予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单一或联合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及痰培养的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止咳化痰、退热、雾化吸入、给氧、支持对症等相关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比较

观察组患有的基础疾病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多发的基础疾病依次为心血管系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观察组的呼吸衰竭、白细胞升高和肾功能异常等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升高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肺部影像学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胸腔积液和双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3 患者住院后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期间重型炎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好转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CAP指的是在医院外发生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 (包含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 并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 是对群健康具有较大威胁的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呼吸道黏膜、腺体逐渐萎缩, 呼吸道中的黏液分泌减少, 脑活动性逐渐衰退, 防御功能明显减弱。随着患者年龄的逐渐增长, 胸廓向桶状缓慢转化, 气道周围的弹力纤维逐渐减少, 管壁的弹性牵引力降低, 进而引发小气道塌陷、狭窄, 增加患者的气道阻力。上述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会对异物及分泌物的排出造成一定影响, 很容易因误吸咽部定植菌而引发肺部感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 并且老年患者通常伴有较多的基础疾病, 均会对老年人抵御呼吸系统感染的能力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增加患者的发病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患者均为老年人, 其中80.6%的患者伴有自身基础疾病, 肺心病是导致肺炎发生的一项高位疾病, 其次依次为为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3]。

临床治疗老年CAP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 主要方式有免疫治疗、抗感染、痰液引流、支持治疗等。但是治疗期间, 根据具体的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对患者的各脏器均无损伤的抗生素治疗才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所在。病原学分类根据引起CAP的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 (1) 细菌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 非典型肺炎:病原体主要指的是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嗜肺军团菌等。 (3) 病毒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4) 真菌性肺炎:主要的病原体有念珠菌、曲霉、毛霉、隐球菌、肺孢子菌、奴卡菌、放线菌等。 (5)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 (如Q热立克次体) 。在未获取准确的病原菌之前, 可根据临床经验给予序列式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待明确病原菌后应立即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对治疗药物进行调整。当前, 为防抗生素耐药性升高, 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在治疗中考虑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 故未采用氨基糖苷类药治疗, 而是选用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代替治疗, 或者给予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均取得较好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死亡率高, 可见老年患者是CAP的主要发病群体, 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和诊断十分必要。由于老年患者获得感染的原因不一, 所以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发病原因选用适当的抗生素等治疗。为有效提高老年肺炎患者的治愈率, 在临床治疗中应充分掌握老年CAP的上述特点, 检查期间加强询问患者病史, 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综合治疗, 努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一经确诊, 应给予高效、经济的抗生素进行联合用药治疗, 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防止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自身免疫力, 以达到增强疗效和缩短病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生, 李素云, 余学庆, 等.312例老年肺炎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12 (17) :198.

[2] 刘又宁, 陈民钧, 赵铁梅, 等.中国城市成人CAP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19 (27) :18.

社区临床 第11篇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影像学 DR检查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常见的肺部感染疾病,诊断基于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微生物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手段,其影像学检查优先选用DR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作补充检查,可增加诊断敏感性,并提供有关病因的鉴别诊断资料。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特点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及相关影像检查资料,200例均做DR胸部正侧位检查,其中8例又做了CT检查。其中男83例,女117例;年龄18~71岁,平均48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152例,胸痛36例,发热11例,呼吸困难1例,治疗后均作X线胸片检查。

结 果

病灶分布:病变累及右下肺95例,双下肺78例,左下肺19例,双肺8例。

DR胸部X线摄片表现:双侧或一侧肺门影模糊62%,双下肺或一侧下肺不规则索条状、网纹状阴影,伴小点状致密影76%,可见小结节影48%,肺段及大叶实变16%,有局部肺气肿8%。

复查:经过正规抗炎治疗后的1~2周摄片,病变已吸收38%,病变有吸收52%,病变无明显吸收8%,进一步治疗后病变有吸收。

讨 论

发病率:社区获得性肺炎为常见社区感染,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国内无确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例患者。美国每年约有400万人患病,其中约有15000人死亡。

临床表现缺少特征性:有咳嗽、咳痰,主要为白色黏痰、黄色黏痰、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喘憋、呼吸困难、胸痛、头痛、发热。有腹痛、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神经精神症状。肺部闻及湿啰音或干性啰音。并可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

病理: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致病菌,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在CAP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1]。亚洲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学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病毒[2]。成人病毒性肺炎并不少见,而且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可能与重症肺炎相关[3]。

影像表现:社区获得性肺炎因致病菌的多样性使其在X线上表现为多种多样,影像特异性差,可以称为“百变肺炎”。①肺纹理增粗、模糊:肺炎所致的肺叶、肺段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比较模糊,此征像常见于支气管肺炎,是肺炎的早期 X线表现;可与血管性纹理增强相鉴别。②小斑点状或小斑片状影:是小叶范围的渗出性或坏死性肺泡炎变,特点是下叶比上叶多,内带比外带多,后部比前部多;多见于支气管肺炎。③小结节影:病灶直径2~5mm,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野多见。多见于病毒性肺炎,也见于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特异性不强。④肺段及大叶实变: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肺炎桿菌肺炎常占据一个肺段或一个肺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腺病毒肺炎可累及几个肺段或肺叶。CT检查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⑤球形阴影: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其病理基础是脓肿或肉芽肿。⑥条索状及网状阴影:多见于慢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以增生病变为主,边缘可清楚或模糊,病变吸收缓慢。⑦局部肺气肿:多见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病变区周围肺透明度增高。⑧空洞:X线上表现为环形透明区,边缘较清楚或模糊,空洞内为坏死组织。⑨胸膜病变:发生胸腔积液、胸膜增厚。CT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变部位,判定肺炎侵害程度。成人应该常规拍胸部侧位,部分病例侧位病灶显示好,可以有效减少漏诊;与患病前胸片作比对,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特异性差,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结合X线胸片上的影像,肺炎的诊断一般不难,但要确诊还需排除肺部非炎症类疾病,尤其要除外结核和肿瘤类疾病。在X线胸片上都可以表现为炎症样浸润阴影或并存有炎性病变,极易混淆。肺部肿瘤,尤其是肺癌的早期诊断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而肺结核的诊断,需要有计划的长期抗结核治疗,减少误诊非常重要。

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影像学病灶的分布及特点有助于鉴别,进一步作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病灶特征,鉴别病变性质。

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常见的社区感染,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例患者。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不规范治疗的情况相当普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诊断是重要环节,但却缺乏社区获得性肺炎影像学的深入研究,这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使之更合理地指导临床选择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A、B右下肺增多、增粗的肺纹理在治疗1周后有吸收。

C、D患者右下肺炎变。其内带带纹理增多,增粗,而2个月前肺部未见异常。

E、F、G右下肺炎变,右下肺纹理增多、增粗,治疗1周后,变化不大;作CT检查,右肺中叶、左肺舌叶炎症。

H、I、J见局部右下肺野模糊,治疗10天后右下肺纹理增多、模糊,继续治疗,在1个月后完全吸收。左下肺大片状炎变,治疗1个月后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1 盛瑞媛.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内科学会议纪要.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51.

2 陈裕湘.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现状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6).

3 李翠联.成人社区获得性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特征.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

社区护理临床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研究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4月—2007年4月来我院实习的南昌大学医学院护理本科生共80名,均为女性,年龄17岁~22岁(19岁±2.6岁);每个社区站点2名护生,每个护生实习期为4周。实施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带教前后的学生在年龄、学历、实习时间、教学目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老师由社区卫生服务站主管护师以上护理人员担任。

1.2 方法

1.2.1 建立社区带教三级网络

护理部-护士长-带教组长,采用三级带教的方式,即一级为素质的培养、制度的监督;二级为业务的指导、难点的讲解;三级为技能的传授、量化指标的考察与反馈。

1.2.2 举办社区带教老师培训班

要求带教老师具备强烈的人文情感和执著的敬业精神。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社区护理理念,应用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并通过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3 规范社区护理临床带教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结合本社区的特点,逐步完善和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社区护理临床带教内容和程序。第1周,让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社区组织结构、熟悉社区护理方案和策略;第2周,组织护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需求调查、家庭访视护理;第3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健康与疾病咨询;第4周,对护生的卫生科普写作及健康科普宣传板报的制作进行指导,并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反馈。

1.3 评价

1.3.1 评价内容

对实施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带教前后的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和终末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以语言交流的形式,了解护生对实习过程的认识,如初期了解计划的合理性,中期了解计划实施有无困难、护生是否适应,后期了解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原因;终末评价应用调查表的形式,对护生从人际关系、家庭访视、护理技术、健康教育、专业态度和品德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每项20分,总分为100分。

1.3.2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老师评价、社会满意度评价。

1.3.3 评价注意事项

①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避免掺杂“感情”“印象”等人为因素。护士长每月随机抽查带教质量,予以监控与调整。②要使学生认识到评价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因此要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从中发现不足,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自评

实习结束后学生自评见表1。

2.2 老师评价

实习结束后老师对护生的评价见表2。

2.3 社会评价

实习结束后调查社区群众对护生的满意度,社区病人和家属对实施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前护生的满意度为70%,对实施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后护生的满意度为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1)。

3 讨论

社区护理是新型的临床学科,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开展还处于起始阶段[2],对社区护理临床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尚缺乏规范的模式。我们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找出了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规范了教学内容和程序,建立了固定带教模式,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3]。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前后护生在人际关系、家庭访视、护理技术、健康教育、专业态度和品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研究一方面使学生不但明白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以及社区居民对自己工作的支持、理解与肯定;另一方面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提高了对带教任务的认识,因人而异,循循善诱;护士长做到随机抽查带教质量,予以全程监控与调整;而社区群众的评价对带教老师和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护患关系得到较高提升[4]。

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如下问题:①护生的心理压力大,如护生在执行教学任务时,有畏难情绪,不一定会完全配合和支持,对于这一点,我们将实习大纲上的要求,采取从易到难分段进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情绪;②在可操作性方面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复杂、多方位性现象,有的可能较易达到,有的可能较难达到,在判断、修正等方面会比较困难,在这一点上,我们采取把总的目标值化整为零,即把提高带教质量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利于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认为该项研究的结果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应用于临床带教切实可行。

总之,实施科学规范教学内容和程序进行带教,能够提高社区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带动社区护理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随着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区护理临床带教的内容和程序将不断规范。

参考文献

[1]阎红,刘书文.社区护理教学实践的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0(4):253.

[2]刘可,严卫青.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护理学杂志,2006,21(17):6.

[3]彭山玲,阎成美,李妮,等.隐性知识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8,22(2B):452-453.

社区临床范文

社区临床范文(精选12篇)社区临床 第1篇1 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护理院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 社区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