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精选5篇)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第1篇

水龙吟·春恨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春恨宋朝

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水龙吟·春恨》译文

盛开的花丛深处,耸立着高楼,东风从半卷的画帘吹入,令人觉得分外柔软。春天已经回来,苍翠镀上阡陌,平莎长得娇嫩,垂杨轻轻地飘荡着金线。春日迟迟地催开百花,云烟淡淡地搁住新雨,刚刚感到微寒,忽又稍微和暖。可恨这繁华似锦的世界,游人还未欣赏,却全都交给了黄莺和飞燕。

寂寞时登上高处眺望边远,转向南楼又听一听凄切的归雁。回想拔下金钗挑斗绿草,牵住青丝勒紧征马,别后已象风云飘流分散。只有丝带还飘荡着芳香,翠绿的薄绸还残留着眼泪,有多少的幽恨愁怨?正在为离愁伤感却又是稀薄的烟雾中透出淡淡的明月,远处传来杜鹃悲切的叫声令人肠断。

《水龙吟·春恨》注释

闹花:形容繁花似闹。繁花,盛开的花。“层楼”,原本作“楼台”,据别本改。

迟日:长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平莎:平原。

金浅:指嫩柳的浅淡金黄颜色。

阁雨:停雨。阁,犹搁,停止。

芳菲:芳华馥郁。

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罗绶分香:指离别。秦观《满庭芳》词:“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罗绶,斗草:古代女子况采百草嬉戏。一种游戏,见万俟咏《三台》注。

罗绶:罗带。

分香:指解罗带散发出香气。分,散。

翠绡:翠绿的丝巾。

封泪:指丝巾裹着的泪痕。

子规:杜鹃鸟,鸣啼凄厉。

《水龙吟·春恨》赏析

这首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阕写春光烂漫,又作转折,说春色如此美妙,却无人欣赏。下阕开头既已点明全词的“念远”主旨,接下通过回忆,写昔日邂逅的情境与别后的“幽怨”,后又回到眼前,烟月迷离,子规声咽,一片凄清景致,更增几多离愁。陈亮乃南宋气节之士,其创作绝少儿女情长。故有人认为此作寄托了恢复之志。

起首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毫不逊色,加上东风软(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翠陌,翠绿的田野;平莎茸嫩,平铺的嫩草,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贴切恰当;垂杨金浅,浅黄色的垂柳。迟日催花,春日渐长,催动百花竞放;淡云阁雨,云层淡薄,促使微雨暂收;轻寒轻暖,不寒不暖,气候最佳。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春色。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可是歇拍四句却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莺燕是“能赏而不知者”(《草堂诗余正集》沈际飞语),游人则为“欲赏而不得者”(同上)。

鉴于人情世故都是这样,尚有何心踏青拾翠!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雁足能传书信(见《汉书·苏武传》),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因为征人未回,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金钗三句,谓昔年赏心乐事,而此时已如风消云散。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宗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罗绶三句,谓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秦观《满庭芳》“罗带轻分”,亦此意。翠绡封泪,翠巾裹着眼泪寄与对方,典出《丽情集》记灼灼事。几多幽怨,数不清的牢愁暗恨。正销魂三句,有两种断法,一断在“魂”字后,另一断在“又是”后,两者都可,而后者较恰当。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领下面两句,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子规,一名杜鹃,相传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华阳国志·蜀志》)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

这首词上片,作者几乎倾全力烘托春景的无比美好,而歇拍三句,却来一个大转折,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好的春景为憾事,以如此芳菲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才领会前面之所以倾全力描绘春景者,是为了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盖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添人愁绪,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杜甫所谓“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感时花溅泪”(《春望》),即为此种思想感情的反映。下片似另出机杼,独立成篇,其实不然,它是全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下片有岭断云连之妙。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黄宗羲《宋元学案·龙川学案》)的铁铮铮汉子,他写作态度严谨,目的性明确,每一首词写成后,“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适引陈亮语)。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据此,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率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为此,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这几句词:“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以小词比壮语,不觉突兀,是因其精神贴近之故。

陈亮传世的词七十多首,风格大致是豪放的,所以明代毛晋说:“《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龙川词跋》)后来他看到此篇及其他六首婉丽之词,修正自己的论点,曰:“偶阅《中兴词选》,得《水龙吟》以后七阕,亦未能超然。”(《龙川词补跋》)其实毛晋本来的论点还是对的,无须修正。作家的作品,风格、境界可以多样。陈亮词的基调是豪放的,但也出现一些婉约的作品,毫不足怪。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情调岂不缠绵凄婉,但毕竟与周(邦彦)、秦(观)不同,苏、辛和陈亮的词,和婉中仍含刚劲之气,所谓骨子里还是刚的,关于这一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第2篇

(1)概括“归雁”“子规”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词中“闹花深处层楼”一句中“闹”字有何妙处?试简析之。

答案:

(1)雁足能传书信,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因为征人未回,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表现出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②子规,一名杜鹃,相传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子规鸣声凄厉,表达出人们的别恨乡愁。

(2)“闹”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写出了百花争艳,蝶舞花中,蜂萦花蕊等“闹”的情形,从而既表现了花的精神情态,又表现了春光明媚,春色宜人,生机勃勃。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第3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宋词 翻译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对宋词的研究是从诗歌赏析或文学翻译角度出发,对其阐释或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随着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逐渐兴起,黄国文教授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古诗英译的研究中,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古诗词。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开始在该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理论为工具,对晏殊的《浣溪沙》及其多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与原诗的过程类型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且更好地传达其内容与思想的译文,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二、理论简介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语言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的功能是无限的。但若将其归纳或抽象为若干个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其功能就是有限的。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壮麟,2005:74)。概念功能广义上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逻辑功能主要特征是递归性;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体现。本文主要运用及物性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该理论进行详述。

及物性被看作一个语义系统,从而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抽象或归纳为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明确指出各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将人类的经验分成了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浣溪沙》原诗及及物性分析

(1)句是存在过程。“一曲新词”和“酒一杯”是存在物。其中,“一曲”和“新”做“词”的修饰语;“一杯”做“酒”的修饰语。(2)句同样是存在过程。“去年天气”和“旧亭台”是存在物。“去年”修饰“天气”;“旧”修饰“亭台”。(3)句表示物质过程。“夕阳西下”中,“夕阳”是动作者,“夕”做“阳”的修饰语,“下”表示动作,“西”表述动作发生的方向,即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几时回”是另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太阳”,动作是“回”,“几时”做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4)和(5)句是并列关系。“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表心理过程,感受者是“我”,“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象。同时,“花落去”和“燕归来”又是物理过程,动作者是“花”和“燕”,动作由“落去”和“归来”表示。(6)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我,动作由“独徘徊”表示,“小园香径”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

四、《浣溪沙》五种英译文及及物性分析

关于《浣溪沙》一诗的英译文,我们收集到五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许一译、许二译(许渊冲)、黄译(黄新渠)、铁译(铁冰)、Louisa译代表这五种译文。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五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先看第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

从过程类型看,五种译文中只有铁译和Louisa译采用了存在过程,将两个意象作为存在物表现出来,与原文一致。许译先使用filled with体现物质过程,并用隐性的there is体现存在过程;随后又将两个过程都作为物质过程,参与者是I,由compose和drink体现动作。黄译则将该过程视为心理过程,将a new tune作为时间段During a cup of wine 时I感知的现象。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文通过两个存在物体现作者记忆中那次难忘的歌,因此铁译和Louisa译是最忠实的译法,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比其他三人的译文更能表达原诗意境。且原文中不存在环境成分,因此黄译将“酒一杯”译作表时间的环境成分略显不适。

(二)去年天气旧亭台

以上五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文存在过程不一致。许一译用属性last years和as fine体现亭子和天气仍与去年一样;黄译和Louisa译用the same分别体现同样的天气和亭子,而将此句中的另一种意象作为环境成分体现。许二译和铁译将此句中两意象皆表示前一句的环境成分。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诗句中包蕴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感,天气和亭子为并列关系,因此,许一译文相比其他几个译本与原文更接近,更能体现怀旧感以及糅合在其中的深婉伤今之情。

(三)夕阳西下几时回

以上五种译文采用了与原诗句一致的物质过程来体现,其中表示“夕阳西下”的动作分别由环境成分as the sun on decline(许译一)、关系词is(许译二、Louisa译)、动作词sinks(黄译)、修饰词slanting(铁译)体现,另一过程中表示“回”的动作分别由reappear(许译一)、come back(许译二)、return(黄译)、again appear(铁译)、appear(Louisa译)体现。许译先将夕阳西下作为环境成分,后又将其译为关系过程;而黄译采用物质过程与原文在形式上更接近,但该诗句流露出的是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在此将my past glory作为参与者使用似乎与原文在意义上略有差异。相比之下,Louisa译虽然采用了心理过程,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不同,但却恰好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诗句采用了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过程类型,而译文多采用与原诗一致的物质过程。在表达“花落去”的动作时使用了fallen in vain(许译)、have faded away(黄译)、flown in helpless regret(铁译)、pass by(Louisa译)这样一些动词词组,但这些过程都将flower作为动作者,因此体现更多的是花而不是人的无可奈何。而许译采用了行为过程,I作参与者,for the flowers fallen in vain作环境成分表示原因,通过行为词sigh deeply表现作者的无可奈何,与原诗的心理过程相照应,因此,从过程意义上讲,许译更能表达原诗句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

(五)似曾相识燕归来

从过程类型和意义看,以上四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与原句相同的物质过程,其中swallows做动作者,但表示“燕归来”动作的词分别为have come back(黄译)、return(铁译)、come to fly(Louisa译),而在许的译文中,该过程被当作了心理过程的感知现象而体现。在表达“似曾相识”的心理过程时,许译通过动词know体现,黄译将my old friends yesterday作为识别者,铁译则使用Whom as if Ive known作环境成分以体现,Louisa则选择了修饰语acquired。铁译既有I作为感受者感受现象,又留给作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其译文无论是在类型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原文一致。

(六)小园香径独徘徊

原诗句仅采用物质过程,而在这五种译文中,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许译的两个译本过程类型虽不同,但都将I作为关系过程的载体,remain alone作为过程,in fragrant garden path/on the garden path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不同之处在于许二译中增加了loitering的过程,突显了作者“徘徊”的意思;黄译着重描写了小园的香径,却忽略了徘徊的人;相比之下,铁译和Louisa译更体现原诗句中作者想表达的忧伤和哀愁。

五、结语

通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浣溪沙》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视角和依据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正确选择及物性过程对于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为准确传达词义及词的意境,在选词上译者应参考及物性理论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红阳.中国语境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6]张威.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02,(5).

[7]王正鑫.对《渔翁》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2,(8).

[8]刘冰冰.对古诗《春晓》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2007,(6).

[9]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J].中国翻译,2006,(5):45-49.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 第4篇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 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原所和之诗词,称次韵。

② 章质夫名粢,浦城(冷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③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④ 有思:即有情。缀:连接。

⑤ 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

⑥ 芭花,指柳絮。

⑦ 有情意。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

⑧ 萦:缠绕;

⑨ 缀:连缀。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二】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评点】

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词的上半部分写杨花飘落的情景。开篇“似花”两句造语精巧,音韵和婉。一方面咏吟杨花,另一方面也是写人的情感,词人敏感地捕捉到杨花“似花非花”的独特之处:它名字叫做杨花,和其他的花一样都有开有落,这是它的“似花”之处;但同时它颜色浅,又没有香味,而且生得纤小,挂在枝条上很不起眼,又让人觉得它“非花”。“惜”字充满情意。“抛家”三句,以空灵之笔写杨花飘零的情形。词人在这里赋杨花以灵性,实是借花抒情。“萦损”三句,从花到离人怨妇,以气运笔,通畅贴切。最后几句把花和人合为一体,极言离人的愁苦哀怨。

词的下半部分言情。前两句笔势跌宕顿挫,用“不恨”、“恨”两相对照,抒发对杨花无人怜惜的惆怅。“晓来”、“春色”六句,是对前面“抛家”、“萦损”的详细解释,杨花最后的结局是“一池萍碎”,或被碾为尘土,或被流水带去。收尾三句总揽一笔,把池中“萍碎”的杨花喻为离人的泪滴,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这首词借杨花写离恨,情思厚重,含蓄深沉,笔法哀婉,怪不得王国维评其曰:“和韵而似原唱。”

[赏析]

本词为北宋词人苏轼所做,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第5篇

②野棠:野生的棠梨。

③刬(chàn)地[1]: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④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⑤“楼空”句: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⑥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精选5篇)宋词《水龙吟·春恨》译文及赏析 第1篇水龙吟·春恨原文、翻译及赏析水龙吟·春恨宋朝陈亮闹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