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精选12篇)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1篇
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61p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和[1992]建标字第1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73-84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结合我国洁净厂房设计建造和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测试工作,认真总结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73-84执行10多年来的经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4644-1《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一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洁净度等级。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9章和4个附录。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空气洁净度等级、总体设计、建筑、空气净化、给水排水、气体管道、电气等。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行业、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840 传真:010-68217842 E-mail:),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参编单位:信息产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刘存宏 陈霖新 张利群 王唯国 缪德骅 郝锡泽 赵 海 俞渭雄 周春海 晁 阳 贺继行 陆 原 肖红梅 樊勖昌 谭易和 黄德明 郭兴周 冷捷敏 冯佩明以上为资料简单介绍 详情请点击下载:下载地址1下载地址1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2篇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说明:
a.说明待开发的数据库的名称和使用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列出该软件系统开发项目的任务提出者、用户以及将安装该软件和这个数据库的计算站(中心)。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到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取得这些文件的来源。
外部设计
2.1标识符和状态
联系用途,详细说明用于唯一地标识该数据库的代码、名称或标识符,附加的描述性信息亦要给出。如果该数据库属于尚在实验中、尚在测试中或是暂时使用的,则要说明这一特点及其有效时间范围。
2.2使用它的程序
列出将要使用或访问此数据库的所有应用程序,对于这些应用程序的每一个,给出它的名称和版本号。
2.3约定
陈述一个程序员或一个系统分析员为了能使用此数据库而需要了解的建立标号、标识的约定,例如 用于标识数据库的不同版本的约定和用于标识库内各个文卷、、记录、数据项的命名约定等。
2.4专门指导
向准备从事此数据库的生成、从事此数据库的测试、维护人员提供专门的指导,例如将被送入数据 库的数据的格式和标准、送入数据库的操作规程和步骤,用于产生、修改、更新或使用这些数据文卷的操 作指导。如果这些指导的内容篇幅很长,列出可参阅的文件资料的名称和章条。
2.5支持软件
简单介绍同此数据库直接有关的支持软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定位程序和用于装入、生成、修 改、更新数据库的程序等。说明这些软件的名称、版本号和主要功能特性,如所用数据模型的类型、允许 的数据容量等。列出这些支持软件的技术文件的标题、编号及来源。结构设计
3.1概念结构设计
说明本数据库将反映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的原始数据形式,包括各数据项、记录、系、文卷的标识符、定义、类型、度量单位和值域,建立本数据库的每一幅用户视图。
3.2逻辑结构设计
说明把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包括所确定的关键字和属性、重新确定的记录结构和文卷结构、所建立的各个文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视图。
3.3物理结构设计
建立系统程序员视图,包括:
a. 每个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几个数据库,其存储空间等安排。数据库表的分配方法,例如:如何创建段,或表空间; b. 数据在内存中的安排,包括对索引区、缓冲区的设计; c. 所使用的外存设备及外存空间的组织,包括索引区、数据块的组织与划分; d. 访问数据的方式方法。
运用设计
4.1数据字典设计
对数据库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项目,如数据项、记录、系、文卷、模式、子模式等一般要建立起数据字典,以说明它们的标识符、同义名及有关信息。在本节中要说明对此数据字典设计的基本考虑。
4.2安全保密设计
说明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将如何通过区分不同的访问者、不同的访问类型和不同的数据对象,进行分别对待而获得的数据库安全保密的设计考虑。具体应用 5.1 5.2 5.3 5.4 对现有表中的查询(针对每张表至少提供一条查询语句及其查询结果。)对现有表中的插入、修改(针对每张表至少提供一条插入、修改语句及其结果。)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3篇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下属专业技术工作组数据中心工作组, 即2009年十一个城市贯标培训后, 于2010年3月26日在深圳圣庭苑酒店举办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国家标准的贯标培训。
该培训立即在深圳当地引发了一场数据中心热潮, 参加培训人数近180人左右, 其中系统集成商/机房工程公司占39%, 设计单位占53%, 最终用户占8%。广大数据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8年11月12日发布的最新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培训认真学习标准的详细条款规定, 并表示在这样的国家标准下, 对目前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中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 起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作用。
据了解数据中心工作组即将在4月福州、5月武汉等几个城市, 相继举办《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GB 50174巡回贯标培训活动。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4篇
他们将在4月7日的“存储网络世界”年度大会上公布这项研究结果。该研究称,2008年,全球2700万台服务器共处理了9.57 ZB的数据,即9,570,000,000,000,000,000,000字节的数据。科学家根据服务器处理性能标准、服务器行业报告、对IT专家的采访及来自服务器制造商的销售数据和其他来源,最终计算出这一数字。
研究估计,企业服务器的工作量以每两年一倍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到2024年,全世界企业服务器每年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厚达4.37光年的一摞书的内容,也就是从地球到我们在银河系中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之间的距离。每本书厚度假设为4.8厘米,包含2.5兆字节的信息。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教授罗格•鲍恩(Roger Bohn)参与实施了这项研究。他说:“大部分数据的存在都是转瞬即逝的:制造、使用和删除信息的全过程只有数秒钟,有人甚至连看都没看到。”这份报告题为“信息量:2010年企业服务器信息报告”,除了鲍恩,他的同事詹姆斯•肖特(James E. Short)以及圣迭戈超级电脑中心著名科学家查伊坦亚•巴鲁(Chaitanya K. Baru)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最新研究是在之前一份有关美国家庭信息使用量的报告基础上实施的,这份报告也是信息量化工程“How Much Information”的一部分,旨在对2008年以及2008年以后全球信息量进行普查,得到了AT&T、思科、IBM、英特尔、LSI、甲骨文等知名公司的支持。三位科學家通过计算在线交易处理、互联网服务和虚拟电脑处理的成本和性能基准,估算出2008年全球2700万台企业服务器的工作量。
肖特说:“当然,我们无法直接测算全球数千万台服务器的具体工作量,但我们依照专家的指导意见、行业数据和我们自己的判断作出了有根据的推算。由于我们的数据推测、方法和计算十分复杂,我们已经准备了一篇技术论文作为背景,详细说明我们采用的方法,提供取样计算。”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第5篇
班级:姓名:学号引言
1.1 编写目的1.2 编写背景系统功能分析系统结构设计
3.1 概念结构设计(得出实体图)
3.2 逻辑结构设计(实体、联系的具体信息)
数据库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6篇
实践教学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春季学期
课程设计
题目: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成绩:
目录
摘要...........................1 1.2.3.4.5.需求分析.........................2 概念结构设计........................2 逻辑结构设计........................2 系统实现.........................2 系统测试.........................2
参考文献..........................2
课程设计总结......................4文档排版要求: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宋体
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摘要
(300字之内)
本设计是以学校现有的考务管理工作为背景,根据学校考试管理的基本流程,以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为目标,开发了一个“网络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Java开发技术,应用服务器选用Tomcat,数据库服务器选用Oracle10g。
该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2个部分。前台为普通用户提供系统登录、考生注册、在线考试、查询成绩等功能;后台为管理员提供管理各类基础数据的功能,包括学生注册管理、专业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考试信息管理、考试成绩管理、考试题目管理等6个模块。
关键词: 网络考试管理;Java;Oracle
1.需求分析
(系统结构、系统功能)
2.概念结构设计
(画出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
(给出具体的关系模式及关系图)
4.系统实现
(配以界面说明实现了那些主要功能)。
5.系统测试
(简要说明测试方法、测试用例)
参考文献
1.赵艳铎等(译).数据库原理(第5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冬青等(译).数据库系统概念(第6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金名等(译).数据库系统设计、实现与管理(第8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刘智勇.SQL Server 2008宝典[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苏金国等(译).Oracle Database 9i/10g/11g编程艺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张跃平等.JSP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8
7.吴长忠,曹树坤,陶立英,桑曙光.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5期
8.张建伟,王璐,蔡增玉,陈娟娟.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设计全程管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李华.PowerBuilder程序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注意:黄色标注部分,需要各位同学根据自己选用的技术,填写相应的参考书。
课程设计总结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国家标准格式 第7篇
一、引言
1.1 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1.2 背景
说明:
a.待开发的数据库的名称和使用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以及将安装该软件和这个数据库的单位。
1.3 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词组。
1.4 参考资料
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二、外部设计
2.1 标识符和状态
联系用途,详细说明用于唯一地标识该数据库的代码、名称或标识符,附加的描述性信息亦要给出。如果该数据库属于尚在实验中、尚大测试中或是暂时使用的,则要说明这一特点及其有效时间范围。
2.2 使用它的程序
列出将要使用或访问此数据库的所有应用程序,对于这些应用程序的每一个,给出它的名称和版本号。
2.3 约定
陈述一个程序员或一个系统分析员为了能使用此数据库而需要了解的建立标号、标识的约定,例如用于标识数据库的不同版本的约定和用于标识库内各个文卷、记录、数据项的命名约定等。
三、结构设计
3.1 概念结构设计
说明本数据库将反映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的原始数据形式,包括各数据项、记录、系、文卷的标识符、定义、类型、度量单位和值域,建立本数据库的每一幅用户视图。
3.2 逻辑结构设计
说明把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包括所确定的关键字和属性、重新确定的记录结构和文卷结构、所建立的各个文卷之间
的相互关系,形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视图。3.2.1 数据表 3.2.2存储过程
3.2.3 触发器
……
四、运用设计
4.1 数据字典设计
对数据库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项目,如数据项、记录、系、文卷、模式、子模式等一般要建立起数据字典,以说明它们的标识符、同义名及有关信息。在本节中要说明对此数据字典设计的基本考虑。
4.2 安全保密设计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8篇
建筑石膏的主要成分为β半水石膏(βCaSO41/2H2O),由天然石膏石或工业副产石膏破碎磨细或处理后经不同的煅烧工艺制得。建筑石膏是生产多种石膏胶结料及各种建筑饰件和制品的重要原料,随着石膏制品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建筑石膏的性能和质量越来越被广大生产和使用单位所重视。
GB/T 97761988《建筑石膏》自颁布施行,至今已20多年,该标准作为建筑石膏检验、验收和应用的规范,对石膏建筑制品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建筑石膏应用的不断发展,该标准的使用范围、对原料的要求、产品分等的必要性以及某些技术指标等已不适应当前生产和使用的要求。与此同时,工业副产石膏如磷石膏和烟气脱硫石膏等已大量用于生产建筑石膏,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这对于我国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循环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工业副产石膏纳入建筑石膏的国家标准中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下达了对GB/T97761988《建筑石膏》的修订计划(计划号:2006-3892-T-609),由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标准的修订工作,历经2年多的调研、验证试验及3次工作会议,顺利完成了该标准的修订,并于2008年4月15日通过审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于2008年6月30日批准发布,标准号为GB/T 97762008,将于200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1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1.1 范围、定义、原料和分等
建筑石膏又称烧石膏、熟石膏,是以β半水石膏为主要成分的粉状胶结料。常把建筑石膏与国外的石膏建筑灰泥相混淆,实际上,石膏建筑灰泥是指以烧石膏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需要预先加有各种混合材、集料、粘结剂、调凝剂等外加剂的粉状胶结料。而建筑石膏是指不预掺任何外掺物的石膏建筑灰泥,是石膏建筑灰泥中的一个品种。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或称化学石膏)如磷石膏、烟气脱硫石膏也可生产建筑石膏。纳入本标准的工业副产石膏目前主要指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其它各种工业副产石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由于工业副产石膏中常含某些有害物质,对建筑石膏的生产和应用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建筑石膏时,应对其所含有害物质加以限制。
由于将工业副产石膏纳入本修订标准,除了应对工业副产石膏加以定义外,还应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如脱硫建筑石膏和磷建筑石膏加以定义,以避免原料和成品混称。
目前尚无工业副产石膏的国际标准,只有某些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对工业副产石膏的应用实践和我们进行的验证试验,参考烟气脱硫石膏欧洲标准和磷石膏澳大利亚博罗公司标准,规定了本修订标准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技术要求,主要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放射性作出规定。
由于标准中纳入了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因此在产品标记中规定了产品的代号。天然建筑石膏:N;脱硫建筑石膏:S;磷建筑石膏:P。
考虑到石膏石品位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修订后的标准保留了对生产建筑石膏所用石膏石品位的要求,即应符合JC/T7001998中三级及三级以上石膏石的要求。同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对产品组成的要求。
目前世界工业先进国家对于石膏建筑灰泥包括建筑石膏在内,规定了不同的质量要求,如细度、强度、凝结时间等,但都不分等级,而我国原标准则对产品分等。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建筑石膏产品分等,似无必要,但是考虑到生产建筑石膏的原料不同,产品强度的范围较大,对产品强度分级还是有必要的,便于量材使用,有利于某些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推广应用。
1.2 技术要求
对原标准技术要求中的细度、凝结时间、强度指标和要求都作了新的规定。同时增加了建筑石膏的组成和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相应的技术指标。
1.2.1 组成
修订后的标准要求建筑石膏组成中β半水硫酸钙的含量不得小于60.0%(与JC/T 7001998中三级及三级以上石膏石的纯度要求相对应)。这是为了更直接地保证建筑石膏的基本纯度和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十分必要的。这也借鉴了美国标准ASTM C28/C28M-00《石膏灰泥》中规定,建筑石膏(烧石膏)的Ca SO41/2H2O含量不小于66.0%;欧洲标准EN 13279-1《石膏胶结料和石膏灰泥》中规定,建筑石膏(石膏胶结料)的CaSO4含量不小于50%。
1.2.2 细度
国外标准对建筑石膏细度的控制很不相同,有的以某一孔径筛的筛余量控制细度,有的则以几种孔径筛的筛余量同时进行控制,有的还将建筑石膏分为粗磨、中磨和细磨3类,对其筛余量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见表1)。
在本标准修订中,我们参照原苏联中磨石膏的标准和德国标准,将建筑石膏的细度规定为0.2 m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0%,不再将建筑石膏的细度分为3等。实践表明,这样的细度能够满足大多数石膏胶结料和石膏建筑制品生产和使用的要求,也适合于工业副产建筑石膏。
1.2.3 凝结时间
国外标准中只有法国和原苏联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德国只规定了建筑石膏的初凝时间,英国则根本没有规定凝结时间这一指标,而原苏联将建筑石膏分为快凝、正常凝和慢凝3类,相应规定了它们的初凝和终凝时间(见表2)。
原标准将初凝时间规定为不小于6 min,终凝时间不大于30 min,实践证明这一指标对天然建筑石膏是合适的。但由于某些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具有较短的初凝时间,为了使标准简单易行,又不违背对天然建筑石膏的质量要求,新标准统一规定其初凝时间不小于3 min,终凝时间不大于30 min。
1.2.4 强度
各国对建筑石膏强度的要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英国和德国标准只有1个强度等级,而且规定在潮湿条件下养护1~7 d后烘干至恒量的抗折强度均为2.5 MPa。原苏联标准对石膏胶结料的分级较细,将石膏与水接触开始至2 h的试件强度区分为12个标号,强度从低到高范围很大。我国原标准将2 h的强度分为3个等级,考虑到生产原料的扩大,修订后新标准规定将强度分为3级。无论天然建筑石膏还是工业副产建筑石膏,与水接触后2 h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应满足表3的规定。
考虑到建筑石膏的抗折强度比抗压强度更能反映其制品的使用要求和特性,因此,许多国家标准中都只规定抗折强度而不规定抗压强度指标。但修订后新标准仍按原标准的规定,既保留抗折强度指标也保留抗压强度指标。只是在检验规则中,抗折强度属于出厂检验项目,是出厂时必须检验的指标;而抗压强度则属于形式检验项目,在正常生产时,每年检测1次,以提供必要的数据。
1.2.5 限制成分及放射性
注:英国标准中试件尺寸为25 mm25 mm100 mm;其余标准中试件尺寸为40 mm40 mm160 mm。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的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必须对其限制成分含量及放射性指标加以限制,否则将会影响建筑石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并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烟气脱硫石膏欧洲标准和磷石膏澳大利亚博罗公司标准,主要是对工业副产石膏本身的放射性和所含的水溶性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加以控制。但我们是要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中的限制成分含量进行控制,目前尚无测定水溶性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分析方法的国家标准,因此无法参照上述国外标准进行控制,只能根据生产和应用的实际,由供需双方商定,按GB/T 54842000《石膏化学分析方法》测得的结果加以控制。
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放射性则应参照上述2个国外标准和我国的相关标准进行控制,见表4。
2 几项性能的测试方法
2.1 组成
新标准修订后规定应对产品的组成进行测试,这是新增的测试项目。根据河南建材研究设计院对建筑石膏三相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参照美国ASTM C 471-01《石膏及石膏制品的化学分析》标准,采用二次水化法,测定建筑石膏试样泡水、硬化、烘干、磨细后二水石膏的结晶水,从而计算出建筑石膏中β半水石膏的含量,这是国际上常用的方法。应该说这一方法还不够严谨,有误差,因为它没有扣除产品中残存的二水石膏的影响,所以求得的β半水石膏含量偏高。如果要精确测定,需用三相分析方法,但比较麻烦,一般无此必要。
2.2 细度
我国现行的GB/T 17669.51999《建筑石膏粉料物理性能的测定》规定采用方孔套筛分别测定筛孔尺寸为0.8、0.4、0.2和0.1 mm的筛余,而实际上我们只测筛孔尺寸为0.2 mm这一级的筛余,和德国、原苏联的标准相一致。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际标准尚未定出分级筛分后各级筛余量的容许范围;另一方面即使定出各级筛余量的容许范围,在生产中也很难控制规定的级配,因此修订后的本标准仍采用一级筛分。
2.3 标准稠度用水量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颁布石膏料浆的性能及其试验方法的标准。原标准GB 97761988主要是参照原苏联标准制订的。现行的GB/T 17669.41999《建筑石膏净浆物理性能的测定》,基本沿用了我国原标准的规定。国际上对于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稠度筒法(英国、原苏联);第二,撒粉法(德国、法国);第三,锥体沉入度法(日本、美国)。我们认为稠度筒法比较直观,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而且国内使用已比较习惯,所以修订后的标准仍采用该方法。
2.4 凝结时间
凝结时间的测定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维卡仪法,只有德国和法国对初凝时间的测定采用刀切法。我们对维卡仪法和刀切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际上,刀切法测得的初凝时间我们常称为停流时间,通常要比用维卡仪法测得的初凝时间早1~1.5倍。采用刀切法测定初凝时,相应的终凝时间则采用指压法来测定,当拇指按在试件上不再留有印痕时,即为终凝。用这种方法测终凝,往往容易造成人为的误差。所以我们认为,用刀切法和指压法测定凝结时间,可以作为生产厂生产石膏建筑制品时的一种辅助控制手段。作为标准试验方法,仍应以维卡仪法为准。这也就沿用了原标准GB 97761988的规定,和现行GB/T 17669.41999一致。
2.5 强度
对于强度测试的试件状态,国际标准ISO 3051:1974和我国现行GB/T 17669.31999都规定,可以测定2 h的湿强度,也可以测定不同水化龄期后的干、湿强度。我们根据上述标准,维持原标准的规定,以石膏与水接触开始2 h的试件湿强度作为建筑石膏强度。这样,不但能较快地获得测试结果,而且与建筑石膏硬化快的性能结合紧密,有利于指导各种石膏建筑制品的生产。考虑到建筑石膏的湿强度较低,应采用最大量程为50 kN的抗压试验机测定试件的抗压强度,以减小用大吨位抗压试验机测试带来的误差,这在我国现行GB/T17669.31999中缺乏规定,应予补充。
原标准规定测定建筑石膏抗压强度时,试件的受压面积定为40.0 mm62.5 mm,没有执行国际标准ISO 3051:1974的规定。我们参照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规定试件的受压面积为40 mm40 mm,完全与国际标准ISO 3051:1974的规定相一致。因此,每个试件的抗压强度RC应改为按下式计算:
其中:RC抗压强度,MPa;
P破坏荷载,N。
3 工业副产石膏
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其种类繁多,是制作建筑石膏的巨大资源。但由于其产量、种类、性状极为复杂,特别是由于工业副产石膏中常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对建筑石膏的生产和应用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建筑石膏时,需对原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并对其有害物质含量加以限制。就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尚无工业副产石膏的国际标准,有的只是某些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就为我们制定国内的相关标准带来一定困难。从烟气脱硫石膏欧洲标准和磷石膏澳大利亚博罗公司标准来看,每个标准的控制指标都有十几项,有的(如磷石膏)还要控制级配,作为建筑石膏的原料,这样的要求过于苛刻,难以做到,而且又大大增加应用成本。
本次建筑石膏标准的修订,纳入了工业副产建筑石膏的内容。修订时着重考虑了2个问题:一是工业副产石膏的对象目前主要指烟气脱硫石膏和磷石膏。这是因为工业副产石膏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涉及的面太宽不易控制。而这2种工业副产石膏产地集中,数量较大,应作为使用重点。二是结合生产应用实际,对工业副产建筑石膏有害物质含量的控制应有重点,即对放射性,以及钾、钠、镁、磷的氧化物和氟含量加以控制,以便对人体健康和石膏制品的质量不致产生危害。
4 对本修订标准的评价
(1)对于建筑石膏的强度指标,修订后的标准规定最低一级的抗折强度为1.6 MPa,这虽然低于英国、德国标准规定的指标,但本标准的指标是试样与水接触开始2 h后测定的强度,而英国、德国标准规定的是湿养护后烘干至恒量的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同条件下的试件,干强度约比2 h的湿强度大1倍。因此本修订标准规定的强度指标仍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2)对于建筑石膏的细度指标,修订后的标准规定大致与德国、原苏联标准规定的指标相当。
(3)对于建筑石膏的凝结时间,修订后的标准规定大致与德国、原苏联标准规定的指标相当或稍宽。
(4)修订后的标准规定了工业副产建筑石膏在本标准中的利用,这是国外建筑石膏标准中没有的,属于我国的创新。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考勤管理系统 第9篇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文件名称: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文件编号: …..编 制 人: 编制日期: 审 核 人: …
版 本: 1.01版
目录
1引言...............................................................................................................................................3
1.1编写目的.............................................................................................................................3 1.2背景.....................................................................................................................................3 1.3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4参考资料.............................................................................................................................3 2数据的逻辑描述...........................................................................................................................3
2.1静态数据.............................................................................................................................3 2.2动态输人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2.3动态输出数据...................................................................................错误!未定义书签。2.4内部生成数据.....................................................................................................................3 2.5数据约定...........................................................................................错误!未定义书签。3数据的采集...................................................................................................................................4
3.1要求和范围.........................................................................................................................4 3.2输人的承担者.....................................................................................................................4 3.3预处理.................................................................................................................................4 3.4影响.....................................................................................................................................4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为考勤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分析报告,为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的主要依据,主要针对考勤管理系统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人员,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2背景
本软件全称为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本软件为长安大学24020602班喻石小组加中实习项目由喻石、姚重亮、马绥鲜、张怡共同完成,软件适用于小型企业的员工考勤管理。
1.3参考资料
阳光酒店管理系统
2数据的逻辑描述
对数据进行逻辑描述时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所谓静态数据,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改变。所谓动态数据,包括所有在运行中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时应把各数据元素逻辑地分成若干组,列如函数、源数据或对于其应用更为恰当的逻辑分组。给出每一数据元的名称(包括缩写和代码)、定义(或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值域、格式和类型等有关信息。
2.1静态数据
上班时间,加班时间,缺勤原因。
2.2内部生成数据
内部生成数据为员工迟到次数,旷工次数和请假次数。
3数据的采集
3.1要求和范围
按数据元的逻辑分组来说明数据采集的要求和范围,指明数据的采集方法,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承担者是用户还是开发者。具体的内容包括:
a.输入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输入由公司的员工管理人员负责将数据输入至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b.数据输入(指把数据输入处理系统内部)所用的媒体和硬设备:计算机一台,以及员工考勤管理系统,员工证。
c.接受者:数据接受者主要为公司人事管理部门主管或经理。
d.输出数据的形式和设备:输出数据的硬件设备为计算机或打印机,主要在显示器上输出表格,列出员工考勤签到情况。
e.数据值的范围:员工上班时间数据取值为时间,采用24小时制,迟到次数和缺勤次数的数据应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原因一项数据取值应为字符串。f.量纲:数据度量单位为时间,每次增量为分钟。
3.2输入的承担者
输入的承担者为公司员工管理人员。
3.3预处理
采集的数据应为员工上班时间。
3.4影响
使用这个软件需要用户安装SQL数据库,并安装JAVA服务平台,采用本员工考勤管理系统需要一考勤管理人员将员工上班时间等输入其相应的表格单元,该系统将自动判断该员工是否迟到并统计数据,方便主管人员查看员工考勤记录。
4结构设计
表1:
员工基本信息管理表
字段名 ID stuff_no stuff_name stuff_sex stuff_age stuff_born stuff_birthplace stuff_photo stuff_worktime stuff_postion stuff_tel stuff_address stuff_power stuff_remark stuff_nation
表2:
考勤管理表 字段名 ID stuff_no stuff_gettime stuff_reason stuff_overtime stuff_late record_time
表3:
全体员工密码表 字段名 ID stuff_no stuff_pwd
类型 int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int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类型 int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varchar 类型 int
varchar varchar 允许为空
√
√ √
√
允许为空
√
允许为空
默认值 说明
序号
员工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出生日期
籍贯
照片
上班时间
职位
联系方式
家庭住址
权限
备注
民族
默认值 说明
序号
员工号
签到时间 无
未到原因 未加班 加班记录 否
迟到否 系统时间 记录时间
默认值 说明
序号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10篇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数据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a.[待开发数据库的名称和使用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 2.外部设计
2.1标识符的状态
[联系用途,详细说明用于唯一地标识该数据库的代码、名称或标识符,附加的描述性信息亦要给出。如果该数据库属于尚在实验中、尚在测试中或是暂时使用的,则要说明这一特点及其有效时间范围。] 2.2使用它的程序
[列出将要使用或访问此数据库的所有应用程序,对于这些应用程序的每一个,给出它的名称和版本号。] 2.3约定
[陈述一个程序员或一个系统分析员为了能使用此数据库而需要了解的建立标号、标识的约定。] 2.4专门指导
[向准备从事此数据库的生成、从事此数据库的测试、维护人员提供专门的指导。] 2.5支持软件
[简单介绍同此数据库直接有关的支持软件。说明这些软件的名称、版本号的主要功能特性。列出这些支持软件的技术文件的标题、编号及来源] 3.结构设计
3.1概念结构设计
[说明本数据库将反映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的原始数据形式,包括各数据项、记录、系、文卷的标识符、定义、类型、度量单位和值域,建立本数据库的每一幅用户视图。] 3.2逻辑结构设计
[说明把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 3物理结构设计
[建立系统程序员视图。] 4.运用设计
4.1数据字典设计
[对数据库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项目一般要建立起数据字典,以说明它们的标识符、同义名及有关信息。] 4.2安全保密设计
《数据库设计与实践》考核说明 第11篇
一、制定依据
本考核说明依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所使用的文字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据库原理及技术课程设计》(钱雪忠等编著)。
本课程为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完成某小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实现,并以此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
二、考核对象
江苏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放本科学生。
三、课程总成绩的记算方法
设计题目和任务由指导教师指定,各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水平要求应大致相当。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评分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成绩由四部分组成:考勤和平时表现占10%,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占40%,撰写的报告占30%,根据所设计的系统完成的网上形考作业占20%。
具体参考评分标准为:
(1)优(90~100):考勤和平时表现好,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含答辩表现)优异,撰
写的报告正确、完整,网上形考作业符合要求、质量佳;
(2)良(80~89):考勤和平时表现好,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含答辩表现)良好,撰
写的报告基本正确、完整,网上形考作业符合要求;
(3)中(70~79):考勤和平时表现良好,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含答辩表现)中等,撰写的报告一般,网上形考作业基本符合要求;
(4)及格(60~69):考勤和平时表现一般,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含答辩表现)一般
偏差,撰写的报告偏差,网上形考作业完成情况较差;
(5)不及格(60分以下):考勤和平时表现差,设计与实现的系统(含答辩表现)差,撰写的报告差,未完成网上形考作业或完成情况差。
另外,若发现报告有抄袭现象或软件有复制现象的,或者系统源文件、设计报告、网上作业三者缺一者按不及格评分。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第12篇
如果只用一句话讲, 大数据就是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集合。文本、视频、图片、邮件、网页、GPS、RFID和各种传感器等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应有尽有, 涵盖了包罗万象的各行各业, 互联网、物联网、手机、PC以及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 无一不是数据的来源或载体。除了上述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外, 大数据还具有实时性强和商业价值大的特点, 如ebay建立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准确分析用户的购物行为, 通过对顾客行为进行跟踪、对搜索关键字广告的投入产出进行衡量, 优化后e Bay产品销售的广告费降低了99%, 顶级卖家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却上升至32%。
在过去缺乏数据积累的时代很难实现的应用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 甚至转而从数据匮乏过渡到了数据泛滥, 这给数据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数据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我们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应用需求,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通过有效地深加工并最终高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显得异常困难。
大数据技术, 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 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 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 数据采集网络, 分布式文件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 云计算平台, 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它是将分布的异构数据进行采集、筛选、转换、集成, 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进行分布式文件存储或云存储, 进而展开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更在于对这些附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快速专业化处理, 通过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实现数据的“增值”。
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 这些应用不断产生大数据。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 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 这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大数据也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在硬件与集成设备领域, 大数据将对芯片、存储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还将催生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与服务领域, 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利用大数据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数据驱动”。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可以为商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在医疗领域, 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药物有效性;在公共事业领域, 大数据也开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 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将发生重大改变, 例如, 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 挖掘、分析、揭示其规律性, 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爆发性增长, 也同样需要对一些技术瓶颈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 例如海量数据需要去冗降噪;对大容量设备进行简便、无缝、平滑的扩展以及文件系统的优化管理;解决响应延迟进一步提高数据吞吐量;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高效处理;允许分散用户并发访问分布的多种平台的不同类型的存储对象, 实现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动态交互;优化对敏感数据的分级安全管理算法;提升存储效率以降低成本;如何致力于数据的长期高可用性与更新时效性使其达到相对平衡等等。
尽管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 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但也同样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挑战。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在大数据面前已显得捉襟见肘, 试想从分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扫描一个恶意软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如果数据增大一个数量级或以几何速度增长呢?到时还能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全部扫描一次吗?由于防火墙需要逐一检查每个会话的每个数据包, 因此它们有可能成为大数据快速计算能力的瓶颈。
在开放的网络化社会, 蕴含海量数据富有潜在价值的大数据自然也容易吸引黑客的攻击。因此, 在数据安全层面, 大数据可以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对实时安全和应用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跟踪网络攻击行为留下的蛛丝马迹, 有针对性地应对数据安全威胁。另一方面, 攻击者也在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进行攻击。
目前许多安全产品还无法嵌入到非关系型数据库中, 多数系统提供安全功能较少, 在很大程度上, 企业需要自己构建安全策略。不仅需要通过加密、备份等措施保障大数据集群的存储安全, 而且对于应用程序安全、用户访问管理及授权控制也显得异常重要。另外, 通过技术实现大数据的安全固然重要, 但如果在建设初期能尽可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规范和标准, 则更有利于确保大数据的安全。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