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角形的特征》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三角形的特征》(精选9篇)

《三角形的特征》 第1篇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而导致其处于先天“弱势”地位。因此, 中小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呈现的实际生态特征是“地位重要, 势力薄弱”。[1]世界各国或者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扶持。但是, 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绝对不是包办代替, 而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选择性地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通过营造和市场环境相一致的政策环境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也就是说, 政府扶持政策的选择是决定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效果的主要因素。[2]

境外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特殊导向呈现四个基本特征:[3]一是优先提供融资便利;二是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三是优先提供技术培训援助和咨询服务, 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到海外发展等。如香港特区政府依据香港中小企业的政策需求, 以“便利创业, 协助立足, 促进发展”为主线, 加强特区政府的政策供给, 从资金筹集、市场拓展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弥补企业发展的不足, 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4]

池仁勇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揭示了对中小企业政策的演变规律, 即从保护到扶持, 从单一到系统, 从权宜到重视的演化规律。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发展过程, 反映了政策与经济的适应性、阶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5]万兴亚等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为四个阶段:以“单一公有制”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政策;以“分户口”和“所有制等级序列”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政策;以“重大轻小”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政策;统一整体的中小企业政策等。[6]

近年来,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执行力、扶持政策的效果评价等逐渐受到关注。如向明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执行力;[7]欧阳峣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8]另外, 对于区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扶持政策探讨也开始出现, 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核和特征, 将区域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公共产品, 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相关公共政策建议。[9]

从关于中小企业政策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看, 研究特定区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特征及其扶持效果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内容和扶持重点, 以揭示珠三角地区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的演变特征。

珠三角地区2002~2010年形成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

珠三角地区2002~2003年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指引下, 形成了以《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1+13”配套政策为核心、以《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为法律依据、贯彻落实“七个行动方案”的政策扶持体系。

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使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 同时, 也明确了政府管理部门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2003年2月19日公布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文件《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进一步明晰了中小企业划分的基本特征。2005年2月,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即“非公经济36条”。随后国务院相关部委和单位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的相关配套文件20多个, 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提供创业扶持、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开拓市场、发展社会服务、维护制动权益等多个方面。2009年9月19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新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从政策层面看, 我国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珠三角地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 也逐步得到了完善。2003年5月,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制订了《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指导意见》, 提出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本思想和相关措施。明确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 工作重点是鼓励创业、创新和市场开拓, 并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以及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等。同时, 《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 以及推出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13个配套政策文件, 包括:《广东省关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广东省关于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用地政策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实施办法》、《广东省关于扶持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广东省民营经济统计试行办法》、《广东省关于为民营企业人员循因公渠道办理出国手续的试行办法》、《广东省关于设立省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实施办法》和《广东省关于推进民营企业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 珠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

2004年, 广东省推出的《关于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和《广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服务机构信息收集暂行办法》等政策, 为推进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 2004~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登记备案办法》和《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确认办法》、《广东省信用担保行业自律公约》等政策,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策体系。

《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标志着珠三角地区第一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的诞生, 体现了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条例规定了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的七个行动方案是: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的行动方案、关于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行动方案、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行动方案、关于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行动方案、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行动方案、关于完善中小企业人才服务的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行动方案。这七个行动方案形成了可操作的工作计划, 从而保证了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能落到实处, 为切实促进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具体行动计划。

在以上政策体系支持下, 2008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2010年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及23个配套政策文件。

综上所述,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从政策扶持发展趋势看, 更加倾向于促进中小企业向更快更高的水平发展;从扶持方式看, 正在从普遍性扶持转变为针对某类特定企业的定向扶持;从政策内容看, 已经从制定指导性政策演变为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珠三角地区2003~2010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重点特征

1.工作重点

(1) 2003年度:加大民营经济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民营经济法制建设, 法制环境得到初步优化;推动民营企业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 民营企业市场领域进一步拓宽;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落实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步伐;民营经济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指导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2) 2004年度:继续推进中小企业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 突出抓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继续落实《决定》及其12个配套文件;完善发展民营经济法规政策体系,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的立法进程;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评选百强民营企业;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加强调查研究, 着力解决全局、重点、热点问题;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促使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三股合力的形成。

(3) 2005年度:擦亮了“一个亮点”: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加快了“两个体系”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中的综合服务、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平台初具雏形;强化了“三个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 营造了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迈出了“四个新步伐”: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改创新、乡镇企业、专题调研工作全面推进。

(4) 2006年度:提升“一个品牌”:认真筹备并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落实“六个抓”:抓政策落实、抓服务到位、抓信用担保、抓企业成长、抓培训提高、抓典型引导。

(5) 2007年度:抓《条例》出台促进政策落实,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抓体系建设促进服务到位, 不断提升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抓信用担保促进融资渠道拓宽,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条件;抓自主创新促进企业成长,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能力;抓培训学习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综合素质;抓中博会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6) 2008年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宏观调控新部署, 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7) 2009年度:立足长远, 科学谋划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着眼当前, 抓好《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8) 2010年度:推动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上水平;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上水平;推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上水平;推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上水平。

2.工作主线

(1) 围绕政策体系的完善, 从《决定》“1+13”, 到依法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再到“7个行动方案”, 形成了较为完备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 同时, 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2) 围绕市场培育和市场拓展工作, 逐渐将“中小企业博览会”形成了亮点, 做成了品牌, 从而帮助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拓展了市场, 扩大了对外交流, 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围绕资金扶持政策的落实, 逐步形成了规范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从培育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入手, 同步落实人才培训、管理水平提升等重要环节, 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注入了内生性增长动力。

(4) 围绕“两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逐步形成了珠三角地区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2008年开始, 以帮助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为契机, 积极落实和推进《条例》的实施工作, 在2009年着重为区域中小企业科学谋划发展趋向, 帮助区域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并在2010年度努力将政策措施落实、公共服务、企业管理管理、融资扶持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珠三角地区2002~2009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统计的2002~2009年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关数据, 分别将相关指标归类整理后, 构造区域中小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模型, 分别从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四个方面, 评价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有关统计年鉴数据, 珠三角地区2002~2009年度的有关发展数据为 (见下表) :

将以上指标归类整理后, 分别从区域中小企业规模 (P1) 、盈利能力 (P2) 、偿债能力 (P3) 、营运能力 (P4) 以及综合发展水平 (P) 等方面看, 2002~2009年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 (见下图) :

(注:数据来源于2002~2009年度广东省统计年鉴)

从评价结果看:珠三角地区2002~2009年度以来, 区域中小企业规模稳步发展, 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指标;区域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波动, 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并略有提升;区域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发展均没有突出表现, 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和相关工作的建议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稳步发展说明, 珠三角地区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激发了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珠三角地区高涨的创业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热情。另外,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波动中稳步提升, 说明珠三角地区的专项资金扶持效果具有一定作用。通过银河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一系列扶持活动,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为今后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和相关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笔者建议, 今后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和相关工作的重点应包括:

1.落实《条例》, 推进“7个行动方案”, 提升执行力

《条例》是适合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需求的法律依据;“7个行动方案”是执行《条例》的工作计划;提升执行力是实现落实条例的唯一途径。因此, 提高执行力, 狠抓落实行动方案, 才能使扶持政策落地, 使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得到有效扶持。

2.坚持专项资金扶持, 引进项目绩效评价, 提升资金使用效果

用好专项资金扶持, 将有限的资金应用到区域内最需要发展和培育的中小企业建设中, 应严格资金扶持项目的选择, 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 科学准确评估项目资金的使用绩效。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杯水车薪式的无效救济, 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中小企业。

3.开展系统化培训, 提升中小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从评价结果看,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其低效的营运能力凸显的根本弱点是基础管理薄弱。因此, 通过系统化的培训, 可以提升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培训工作要结合企业实际, 应避免运动式的大规模培训, 因为, 大规模培训缺乏针对性, 最终导致中小企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伤害, 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在着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区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和提高, 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

4.发挥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作用,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的偿债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揭示了中小企业发展缺资金、融资难问题在珠三角地区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作用, 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多渠道融资, 保证区域内中小企业稳定发展。

5.了解中小企业需求, 改变工作方式, 提高扶持效果

随着“两个体系”的完善, 各项行动方案的落实, 最终还要看区域内扶持对象是否真正得到了有效扶持, 是否提高了经营水平和企业营运能力。因此, 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扶持工作应进入攻坚阶段, 要在扶持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落实扶持政策, 提高扶持效果。

6.办好中博会, 多渠道拓宽市场

中博会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开拓市场的高端平台, 应该继续坚持并办好中博会。同时, 要避免只有中博会独强, 企业望会兴叹而难以惠及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 扶持工作要在中博会的带动下,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努力为中小企业排除拓宽市场发展的其他障碍, 增强区域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峣, 欧阳文和, 李坚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效果的评价与经验实证分析.财政研究, 2007 (12) .

[2]郭鸿艳.政府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甘肃:财会研究, 2006 (7) .

[3]黄彬.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导向及实践绩效.价值工程, 2003 (01) .

[4]许先国, 汪.香港特区政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池仁勇, 许必芳.中小企业政策演变特征与前沿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11) .

[6]万兴亚, 丁.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演进过程与创新思路.税务与经济, 2004 (02) .

[7]向明.美国中小企业政策执行力研究与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03) .

[8]欧阳峣, 李坚飞.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评价及政策建议.中国软科学, 2009 (10) .

《三角形的特征》的教学反思 第2篇

一、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做三角形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围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都经历了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在精心预设中生成精彩。

《三角形的特征》 第3篇

珠三角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 51.1%的城市居民近1年未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 35.8%的人每天静坐超过3个小时, 而每天运动30~60分钟的城市居民只有三成, 锻炼不足加上膳食不平衡导致“三高”和肥胖成为市民健康的“大敌”。专家表示, 真正的体育是人人参与的, 是一种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珠三角地区居民应该参加更多大众化的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

而毽球运动是继承华夏民间体育中的踢毽子游戏, 并结合现代球类运动规律的新兴现代体育项目。现代毽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 起步于20世纪中期。毽球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 特别是花毽的动作更为优美。花毽即花样踢毽, 它分规定动作赛和自选动作赛两项。规定动作有盘踢、磕踢、落、上头、交踢六个套路。自选动作则由运动员即兴发挥, 花样更繁, 难度更高。它同武术一样, 应该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民对体育价值的逐渐认识, 我们对珠三角地区公共场地群众进行花毽锻炼的现阶段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先是从锻炼的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场所等方面开展了调查, 再进行统计分析, 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对体育锻炼提出几点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珠三角地区 (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的10个公园和10个楼盘小区进行花毽锻炼的大众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共发出450份, 收回问卷446份, 有效问卷435份, 有效率达到97.53%。

2. 研究法

文献资料调研:查阅国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 为本研究分析所参考和利用。

3. 访谈法

4.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由Excel软件储存, SPSS10.0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参加活动的目标特征

随着广大人民的教育以及生活、卫生等物质文化条件的改善, 体育日益向各阶层人群中渗透。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 他们参加锻炼的目的和动机也在发生变化。珠三角地区中老年参加花毽锻炼的目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健身和预防疾病,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3.22%和19.77%。健康是生命的本钱, 追求健康是广大群众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的是娱乐休闲和调节情绪, 分别达调查总人数的12.64%和10.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市民不再为吃穿而担忧, 他们希望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再下面分别是减肥、结交朋友、家庭团聚和其他。

(二) 参加活动的时间特征

参加活动的时间是花毽锻炼小群体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也是群体活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从时间维度来考察花毽锻炼小群体, 可探明其群体成员共同的自由支配时间的表征。

1. 活动频度

调查显示每星期中有61.7%的人锻炼5~7次, 有18.7%的人不定, 有13.5%的人锻炼3~5次, 有6.1%的人锻炼1~3次。可发现, 大部分中老年朋友都已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 而且在锻炼中获得益处。另外有一小部分“打工一族”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花毽锻炼。

2. 活动持续时间

花毽锻炼的时间以上午为主, 其次是晚上, 下午锻炼的人相对减少。因受城市环境影响, 上午为锻炼者制造了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上午可以很快清理大脑皮层因一夜睡眠而形成的抑制, 使各器官系统功能非常活跃。锻炼时间的选择是每次锻炼的时间持续在60~90min为首位, 在30min内锻炼为末位。在交谈中发现, 很多人对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这些问题了解很少, 从而锻炼时具有盲目性, 造成锻炼效果不理想。

3. 活动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的安排虽然有较强的随意性, 受外界条件和自身心理的影响较大, 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它的成员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必然有一定的规律性。调查显示, 有45.05%的群体成员爱把活动时间放在“双休日” (列第1位) , 各组别对此结论相同。说明“双休日”已成为花毽锻炼群体成员重要的活动时间。同时调查发现, 每个时间段均有一定数量的群体成员在开展活动, 表明群体成员花毽活动时间安排的多样性。

(三) 参加活动空间特征

参加活动的空间也是反映花毽锻炼小群体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调查表明, 参加活动空间特征表现出高度的集中趋势, 主要集中在公园的空地, 总体有78.0%的群体成员是在“公园的空地”进行花毽锻炼的。因为珠三角地区为老市区, 以前在城市建设时忽视了居民运行场所, 从而导致当前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的短缺。新建小区很多, 可大多数都是花园式建设, 一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 区民参加锻炼只有到公园、路边空地等活动场所。

(四) 花毽锻炼小群体的组织结构特征

1. 花毽锻炼小群体的组织形式

调查对象最小的30岁, 最大的71岁, 平均年龄58.76岁。各年龄段的性别频数分布上, 男性均高于女性。花毽锻炼小群体中以离退休人员为主, 占40.9%, 在职工人占25.5%, 个体工商户占8.1%, 无业失业或半失业占7.9%。在参与群体中, 教育科学医疗文化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低, 分别是5.0%和2.1%。花毽锻炼小群体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两个文化层次为主, 共占68.8%;尤以高中居多, 占53.0%。

调查显示花毽锻炼小群体的组织形式都是“自发组织”形式。这个群体内就需要有核心人物和极大的约束力来维持内部的稳定, 且大多以花毽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来自发组织小群体。无政府部门的组织, 也无赞助商组织的, 无社会指导员的参与, 小群体地存在没有很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而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

(五) 花毽锻炼有包容性特征

对参与花毽锻炼的人来说, 重要的是游戏, 而不是取胜。参与者身体素质的不同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被抚平, 这样, 拥有不同技能水平的人也能在一起享受竞争的快乐。随着社会中年龄中位数的加大, 老年人更加长寿, 老年人成了社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对不包含强权、不依仗体力、不强调战胜对手和不参与冒险的体育形式的兴趣正在增加。随着人变老, 他们不再喜欢用体力来建立在体育中的威望。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将体育看作一种社交活动并且对体育的包容性和非排他性更感兴趣。包容性项目特征一般符合每个年龄段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加大宣传鼓励, 让它继续发扬。

四、对策与建议

花毽运动小团体是民间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团组织民间化的产物, 是表达民间利益诉求的合作性团体, 政府应加以政策导向和投入, 适时推动大众花毽运动进一步发展。

花毽运动是一项现代大众喜欢、易开展、长期能坚持的锻炼方式。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民间性、自发性、包容性、便利性, 包括接纳弱势群体参与此项健身等特点, 具有很大优势。因此,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发展花毽运动:1.充分利用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体育资源优势, 为弱势群体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设施, 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组成体育“志愿者服务队”, 开展“体育进社区”的活动, 宣传健身知识, 义务进行健身指导, 引导和帮助当地大众参与全民健身。2.加大社区体育建设投入, 在继续实施“雪炭工程”的基础上, 力争从“体彩”和“福彩”收益中多提留一定份额用于在贫困社区铺设亲民、便民的“花毽运动场地”。3.积极支持、引导社区体育组织发展, 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动员、组织、指导弱势群体参与健身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守允.合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活动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2, 22 (4) .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4]彭发祥, 刘守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5]钟振新, 姚蕾.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3) .

《三角形的特征》 第4篇

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个体受动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这种探索与发现过程,就是儿童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试验,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其终身收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元评价学生,并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难灵活三角形面积公式。在学习时可借助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媒体与手段运用:

多媒体

教学环节:

一、复习阶段

1、出示

问:这是一个三角形,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到黑板前量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问: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求也它的面积?用哪个公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h2)

问: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二、新授内容

1、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教师讲解,学生试做。

(2)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完成。

2、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读题,并请同学讲讲自己的思路。)

教师提醒学生在求三角形面积时要注意除以2。

3、练习十四第9题。(学生试做)

分析题意,学生注意单位之间的转化。

4、讲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5、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么分?

学生自己先试分,然后上台反馈答案。

三、巩固练习

课后做一做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意面积单位。

四、总结

《三角形的特征》 第5篇

视觉定位因其非接触、高精度、无损伤等优点,在IC封装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1,2,3]。圆点阵列型靶标将圆形区域中心作为特征点,相比于棋盘格型靶标具有更高的标定精度[4,5,6],因而在IC封装设备上被广泛应用[7]。

摄像机标定过程中,特征点图像坐标的提取顺序常常与其阵列分布的顺序不一致,传统方法需要加入不同程度的人工干预(调整标定位置,人工统计特征点网格的行数、列数等),以保证标定特征点的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的正确对应,显然这会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针对IC封装设备在线、全自动运行的要求,以尽可能减少IC封装设备摄像机标定过程中的人工干预为目的,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特征点自动对应方法。文献[8]提出一种基于RADON变换的智能感兴趣区域方法,可实现阵列圆点靶标上特征点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的自动对应,但它只能在拍摄倾角小、图像采集系统畸变小的前提下有效。文献[9-10]提出的方法都只对右上角带有特殊三角形标记的特制标定板有效。文献[11]所述方法允许特征点网格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缺,但必须保证特征点网格外围至少有一条边是完整的。

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以及尽可能高的镜头畸变适应性成为了IC封装设备摄像机标定算法继续研究的努力方向,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ACDT(automatic corre-spondence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方法。

1 特征点图像坐标提取

1.1 有效靶标区域筛选

本文联合使用区域面积与区域相对圆度两个条件,筛选有效靶标区域。区域面积可近似等于组成该区域的像素点个数。 依据GB/T 1958-2004《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中关于圆度评定的最小区域圆法计算区域的相对圆度。假设区域轮廓点的图像坐标为(xi,yi),以

为目标式进行无约束的非线性优化计算,令F(a,b)最小时图像坐标(a,b)的取值为(a0,b0),将其作为该区域的最小条件圆心图像坐标。 其中,图像坐标(a,b)的初值选择区域重心点的图像坐标为(xc,yc)。将(a0,b0)代入式(1),计算区域相对圆度:

实际操作过程中,只需根据标定靶标的成像情况选择合适的区域面积阈值与区域相对圆度阈值,就能在完整保留有效靶标区域的前提下去除所有干扰区域。图1a为一幅800 像素 ×800 像素的标定图像,观察发现,每个标定靶标区域成像的直径约为85个像素,面积约为5671像素。据此,设定面积高低阈值分别为6000像素、5000像素,相对圆度阈值为0.2,进行有效靶标区域筛选,结果如图1b所示。

由于多数IC封装设备视觉系统的物距是固定的,故可将设备常用标定标靶的区域面积筛选阈值和区域相对圆度筛选阈值存储起来。当更换标定标靶时,由设备程序自动载入对应的筛选阈值信息,从而在不停机、无人工干预的前提下,自动完成特征点区域的分割,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1.2 特征点图像坐标计算

IC封装设备视觉系统采集对标定靶标的成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一定程度的倾斜误差,使得靶标区域在摄像机CCD平面上的成像为椭圆。将有效靶标区域的轮廓点坐标(xi,yi)代入椭圆方程,组成以椭圆方程参数A、B、C、D、E、F为未知数的方程组。 靶标区域轮廓点多于6时,该方程组超定。

方程组残差的平方和为

计算使得Z取最小值时,方程组参数的最小二乘解a、b、c、d、e、f(分别对应方程组中的未知数A、B、C、D、E、F),代入下式

计算该区域轮廓的中心图像坐标(x0,y0)。

需要注意的是,当有效靶标区域的轮廓与图像边界重合时,图像边界上的有效靶标区域轮廓点不参与上述的椭圆拟合计算,以保证特征点图像坐标的提取精度不受到影响。

2 特征点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对应

2.1 四邻域信息表建立

如图2所示,对于由特征点集P组成的平面网格(特征点网格)ξ中任意一点Pi,定义在ξ的行列方向上与Pi相邻的点Pij为Pi的四邻域点,向量PiPij与水平向右方向所成夹角θij(取值范围0°~360°)为Pij相对于Pi的方向角。特征点网格ξ的四邻域信息表记录了其中点Pi的四邻域点Pi1、Pi2、Pi3、Pi4及其对应的方向角 θi1、θi2、θi3、θi4。

2.1.1 筛选有效剖分三角形

受摄像机镜头光学畸变的影响,标定图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线性变形,其中,摄像机镜头的一阶径向畸变起主要作用。 为简化起见,可认为图像非线性变形全部来自于摄像机镜头的一阶径向畸变[12?13],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ru,cu)、(rd,cd)分别对应畸变前后图像上某一点的图像坐标;(r0,y0)为畸变主点的图像坐标;k为图像采集系统的一阶径向畸变系数。

512像素×512像素图像上以坐标(64,64)为起点,长384个像素、宽384个像素的区域内均布着5像素×5像素的标准平面网格,以图像中心为畸变主点,按照式(5)对上述标准平面网格加入畸变系数k=2.5×10-6的非线性变形,得到仿真特征点网格。对变形后的平面网格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结果如图3a所示。可以发现,变形后的网格Delaunay三角剖分结果中出现了图3b所示的奇异剖分三角形。根据奇异剖分三角形无法正确建立该网格的四邻域信息表,需要通过筛选将奇异剖分三角形去除。

定义一种形状偏差角:

式中,ω1、ω2、ω3分别为三角形的3个内角。

η用于衡量一个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在形状上的近似程度,η越小,越接近直角三角形。

对上述标准平面网格,分别加入畸变系数k1=2.5×10-6,k2=-2.5×10-6的非线性变形。|k|=2.5×10-6时,网格点(64,64)在图像上的变形量已达到约50个像素,远超过测量用图像采集系统最大畸变不超过1% 的要求。

记录上述两种非线性变形下Delaunay三角剖分结果中有效剖分三角形形状偏差角的最大值ηemax与奇异剖分三角形形状偏差角的最小值ηimin,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k<0对应的畸变网格不存在奇异剖分三角形,故表中k2对应的ηimin不存在。由表1可以看出,ηemax与ηimin差距明显。由此可见,以形状偏差角η作为筛选条件可达到理想的区分效果。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图像采集系统的畸变程度,设定合适的形状偏差角阈值η0(一般不超过20°)筛选有效剖分三角形。

(°)

2.1.2 有效剖分三角形的性质

设定形状偏差角阈值η0=15°对图3a中的剖分三角形进行筛选,结果如图4a所示。可以发现,有效剖分三角形非最长边呈现如下两个性质:

性质1 有效剖分三角形非最长边的端点都是特征点网格中的一对四邻域相邻点对。

性质2 特征点网格中任意一对四邻域相邻点对构成的线段,至少构成一个剖分三角形的非最长边。

上述性质说明,特征点网格所有有效剖分三角形非最长边构成的线段集合与其所有四邻域相邻点对构成的线段集合相等。遍历有效剖分三角形的非最长边的端点,将它们的点序号及方向角分别加入到对方的四邻域信息中,可以建立特征点网格的四邻域信息表。根据图4b所示的有效剖分三角形非最长边建立仿真网格的四邻域信息表,其中序号1~7的部分见表2。

2.2 特征点坐标对应

四邻域递归搜索是一种图像连通域遍历的常用方法,从图像连通域中任意一点出发,递归搜索当前点的四邻域点,可以保证遍历图像连通域的所有点。圆点阵列靶标特征点的分布与一个图像连通域的像素点分布类似,故可将四邻域递归搜索用于特征点集的遍历。在该遍历过程中,根据递归搜索路径可以确定每一点相对种子点的网格坐标,进而得到特征点集中所有点的世界坐标。

2.2.1 特征点集遍历方法

本文约定用字母n表示递归层数序号,设第n层递归的当前点Pn在特征点网格ξ的行正、列正、行负、列负方向上的四邻域点及其方向角分别为PnR+、PnC+、PnR-、PnC-和θnR+、θnC+、θnR-、θnC-。任选特征点集P中一个点P0作为种子点,然后从P0开始进行深度优先的特征点遍历。以Pn为起始点遍历所有特征点(采用了递归的编程思想)的伪代码如下:

2.2.2 遍历过程中的四邻域点位置确定

如图5所示,从特征点网格ξ中的点Pi出发分别到其四邻域点Pi1、Pi2、Pi3、Pi4构成向量PiPi1、PiPi2、PiPi3、PiPi4,αi12、αi23、αi34、αi41分别表示向量PiPi1与PiPi2、PiPi2与PiPi3、PiPi3与PiPi4、PiPi4与PiPi1的夹角,定义ξ的最大畸变角βmax:

式中,分别为角与90°差的绝对值。

对均布在512像素 ×512像素图像上以坐标(64,64)为起点,长384个像素、宽384个像素的区域内不同规格的标准平面网格,分别加入畸变系数k1=2.5×10-6,k2=-2.5×10-6的非线性变形,记录其中每个网格的最大畸变角度βmax,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图像存在严重非线性变形的情况下,βmax可以保持在一个较小(不超过10°)的范围内,这种性质称作特征点网格的局部抗畸变性。

特征点遍历过程中,仅通过查询四邻域信息表无法确定一个特征点的四邻域点在特征点网格上相对于它的位置。ACDT方法利用特征点网格的局部抗畸变性,不断更新当前特征点对应的局部行、列方向,并基于此确定当前特征点的四邻域点相对于它的位置。

规定种子点的局部行正、列正、行负、列负方向角δ0R+、δ0C+、δ0R-、δ0C-分别为0°、90°、180°、270°。当递归层数n>0时,设向量Pn-1Pn与水平向右方向的夹角为γ,根据Pn相对Pn-1所处位置,查询表4 计算Pn的局部行列方向角δnR+、δnC+、δnR-、δnC-,并将它们归一化到0°~360°的范围内。 选取合适的方向偏差阈值ε0(一般在20°内),按下式

确定Pn的四邻域点Pnj(j=1,2,3,4)相对于Pn的位置。

2.2.3 遍历过程中的世界坐标计算

设第n-1层递归当前点Pn-1相对于种子点P0的网格坐标为(rn-1,cn-1),特征点遍历过程中,可以根据点Pn相对于Pn-1所处的位置,查询表5计算Pn相对于种子点P0的网格坐标(rn,cn)。

特征点遍历结束后,找到所有特征点相对种子点的网格行坐标值的最小值rmin与网格列坐标值的最小值cmin,按照下式计算每个特征点Pi的世界坐标(Xi,Yi)。

式中,L为特征点间距在世界坐标下的对应值。

联系各特征点Pi世界坐标(Xi,Yi)与图像坐标(xi,yi)即可完成特征点坐标对应。

3 测试与结果

3.1 ACDT方法适应性仿真测试

IC封装设备采用单幅图像实现快速标定,无需求解摄像机的内外参数。为了保证图像区域能够尽可能地被特征点覆盖,用于IC封装设备的标定板一般大于并涵盖了摄像机的视场区域。因此,当标定板相对摄像机出现平移、旋转、倾斜等定位误差时,落在摄像机视场范围内的特征点网格外围往往没有一条边是完整的。另外,镜头畸变也使得特征点网格中同一行、列上的点不再共线。本实验通过仿真生成一个上述情况都存在的点集,测试ACDT方法在恶劣成像条件下,特征点坐标对应功能的适应性。

仿真图像的大小为512 像素 ×512 像素,特征点网格ξ0的间距为96个像素、规格为21行×21列,分布在以图像坐标分别为(-896,-896)、(-896,896)、(896,-896)、(896,896)的4 个像素点为顶点的正方形区域内。对ξ0加入绕摄像机光轴20°的旋转变换、绕图像水平上边缘逆时针30°的倾斜变换后,取变换后ξ0中落在图像范围内的点集,记为ξ1。按照式(5)对ξ1分别加入畸变系数k1=2×10-6,k2=-2×10-6的非线性变形后,分别取上述两个变形后ξ1中仍落在图像范围内的点集,记作ξ2(对应畸变系数为k1的变形)、ξ3(对应畸变系数为k1的变形)。

对点集ξ2、ξ3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结果分别如图6a、图6b所示。设定形状偏差角阈值η0=20°,从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的剖分三角形中筛选形状偏差角小于等于η0的三角形(作为有效剖分三角形),结果如图6c、图6d所示。去掉各有效剖分三角形的最长边,结果如图6e、图6f所示。不难发现,遍历它们可以建立正确的特征点网格四邻域信息表。

设定方向偏差阈值ε0=20°进行四邻域递归搜索遍历,得到点集ξ2、ξ3中各特征点的网格坐标,如图7所示,至此完成特征点图像坐标与网格坐标的对应。对实际标定特征点集,根据特征点间距的标称值,将特征点网格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完成特征点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的对应。

3.2 ACDT方法适应性实验测试

图8a所示的标定图像(800像素×800像素)来自于武汉华威科智能有限公司的HEI-DIII型RFID标签倒装键合机,标定板规格为0.8mm(特征点间距标称值)。可以看出,标定板位置调整不当导致图像存在干扰区域且特征点网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设定面积高低阈值分别为150、100,相对圆度阈值为0.2,进行有效靶标区域筛选并计算每个有效特征点区域中心的图像坐标,结果如图8b所示。

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对图7b中的特征点按照其图像坐标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结果如图9a所示。然后,从得到的剖分三角形中筛选形状偏差角小于等于20°的三角形作为有效剖分三角形,结果如图9b所示。

最后,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得到每个有效特征点的图像坐标与网格坐标的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特征点个数过多,仅列出前5 个与最后5个)。

图8a所示的标定图片无法通过MIL 8.0机器视觉算法软件包制作标定文件。而本文方法在设备上的应用,成功地克服了这一问题,使得设备无需再依靠人工干预调整标定板的位置,提高了在线自动运行的效率。

3.3 ACDT方法精度实验测试

图10为用于测试的6张图片,每个标定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拍摄倾角(标定特征点在图像平面上的投影为椭圆形)。

ACDT方法与软件包HALCON对上述图片集特征点图像坐标提取计算结果的偏差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提取特征点的图像坐标结果在一个方向的偏差均值不超过0.1个像素,偏差最大值在0.3个像素以内,ACDT方法图像坐标提取精度与现有的成熟商用软件包基本持平。

pixel

4 结论

(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针对圆点阵列靶标的特征点坐标自动对应方法。通过分析特征点集Delaunay剖分三角形的性质,定义了特征点网格的四邻域信息表并提出了它的建立方法。同时,分析了特征点网格的局部抗畸变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及四邻域信息表,使用四邻域递归搜索法遍历特征点集并在遍历过程中确定每个点在特征点网格上的位置,完成了特征点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的对应。

(2)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方法应用于IC封装设备在线标定时,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成熟方法无法适应的奇异情况:对图像非线性变形不敏感,无需在靶标区域中设置特殊标记,无需人工调整标定板的放置位置。同时,该方法提取特征点坐标的精度也可与现有成熟算法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

摘要:研究了平面网格点集的Delaunay三角剖分性质,提出ACDT方法,并在IC封装环境下实现了圆点阵列靶标特征点的自动对应。实验结果表明,当图像存在拍摄倾角或由靶标平移、旋转引起的特征点缺失时,该方法仍可有效运行,且对镜头畸变引起的图像非线性变形不敏感,特别适合IC封装视觉定位系统的在线标定。

《三角形的特征》 第6篇

关键词:沃尔玛,时空扩张特征,影响因素,长江三角洲

一、引言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 自2004年12月11日起, 中国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产品 (除化肥和烟草外) 、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 同时允许外国投资企业增加产品分销业务, 并取消了对特许经营的限制, 标志着我国零售业外贸经营权的全部放开。随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跨国零售巨头争相进入。截至2010年, 全球5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零售企业中已有40余家登陆中国市场。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更是成为跨国零售业巨头竞相争抢的市场。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司 (以营业额计算) , 与以上海作为总部的家乐福等其他大型连锁超市不同, 在进入中国大陆的第10个年头 (2005年) 才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购物广场南浦大桥店, 而在2005年之前, 沃尔玛在长三角地区仅有南京1家门店。从2006年开始, 沃尔玛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时期, 截至2011年底, 沃尔玛在沪苏浙地区共开设有51家购物广场, 其中浙江省内17家, 江苏省内22家, 上海12家[1]。

作为成熟零售市场全球扩张的结果, 零售企业的跨国扩张问题吸引了西方零售分析家和学者的兴趣, 他们在过去的20年中做出了大量概念性的、分析性的和描述性的贡献。Vida对于零售企业的国际扩张分别提出了理论和实证模型, 考虑了包括企业组织、管理, 外部环境以及发展战略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因素[2]。在跨国零售企业扩张的市场选择问题上, Burt和Treadgold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外市场与母国的地理邻近性[3,4]。Myers和Alexander指出市场规模和购买力的大小、政府的干预程度和工资的较低增长, 是吸引零售企业到海外投资的重要因素[5]。Mooij和Hofstede肯定了市场规模和薪资水平的影响, 并进一步指出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影响[6]。Mitra和Golder认为市场竞争水平也是吸引跨国零售企业投资的因素[7]。国内学者对于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郭崇义研究了零售企业扩张中的业态与空间扩张特征问题[8], 汪旭辉对零售国际化的动因、模式和行为作了全面探讨[9]。

综合来看: (1) 在研究尺度上, 国内外学术界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 (国家) 或微观层面 (单个城市) , 而从中观层面 (特定区域或城市群) 进行的实证研究极少。 (2) 在研究内容上, 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偏重于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般认为东道国与母国的邻近性、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是跨国零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时空结合的视角所进行的过程分析与影响机理的动态研究则尤显欠缺。 (3) 在研究方法上, 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定性描述与概念模型方法, 而定量实证研究依然不足。本文从时空结合的视角,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 以沃尔玛 (购物广场)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扩张为例, 实证分析其在长三角各城市间和城市内部扩张的过程与特征, 旨在揭示影响其扩张的机理及动态演化规律, 寻求经济全球化与本地化有机融合的经验与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政策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 (1) 门店数据来自沃尔玛中国官方网站、联商网、谷歌地图 (Google Map) 等; (2) 城市各项指标数据来自长三角年鉴、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各省市统计网站、CNKI数据挖掘分析系统、百度统计数据、百度百科等; (3) 距离数据来自中国高速网、谷歌地图、天地图上海等; (4) 其他数据来自通过实地调查获得。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运用统计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 偏相关是指某一变量与多个变量相关时, 假定其他变量不变, 其中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本文的因变量为某年沃尔玛在某一城市的开店数量, 该变量与市场潜力、政府政策、运营成本、竞争情况等变量相关, 故选择偏相关分析, 考察开店数量与每个变量的相关关系, 得到相关性最大的几个变量, 即为对沃尔玛扩张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三、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过程与特征

(一) 沃尔玛在长三角各城市的扩张分布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 2004-2011年间沃尔玛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的12个城市共开设了42家购物广场, 其中上海市12家, 杭州市4家, 宁波市2家, 南京市3家, 苏州市6家, 无锡市3家, 嘉兴市4家, 绍兴市2家, 湖州市1家, 扬州市1家, 常州市3家, 镇江市1家 (表1) 。每年新开业的门店数分别为:2004年、2005年各1家, 2006年3家, 2007年5家, 2008年3家, 2009年9家, 2010年9家, 2011年11家。由表1可知2004到2008年沃尔玛每年在长三角新开门店数都不超过5家, 且绝大多数分布于经济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和苏州, 但从2009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2009-2011年沃尔玛大举进入无锡、绍兴、常州、镇江等二、三线城市, 三年间共开设门店29家, 占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八年间新开设门店数量的70%。同样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和2011年沃尔玛在上海共开设门店8家, 占到上海总门店数的2/3。从空间分布来看, 沃尔玛在长三角地区的东部分布最为密集, 仅上海、苏州和嘉兴三个城市的门店总数就占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一半。

(二) 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时间特点

1. 扩张的时机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

2006年3月1日起, 商务部对外商投资内地商业领域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同时放宽并购门槛, 这些政策继续深化了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 沃尔玛也在长三角开始了扩张进程 (1) 。2008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改进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 大大促进了长三角公路网的建设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于是从2009年开始, 沃尔玛加快了在长三角的扩张步伐。

2. 扩张的时机与长三角发展主题相关。

2009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九次会议制定的完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的政策, 使得沃尔玛在2009之后得以进入扬州、镇江等距离嘉兴配送中心较远的城市。2010年3月在嘉兴举行的以“放大世博效应”为主题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会议, 以及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绍兴和杭州六个城市则分别举行的世博会主题论坛, 使这些城市在2010年和2011年成为沃尔玛投资的热点。

(三) 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空间特点

1. 城市间扩张的空间特点。

(1) 城市市场的选择与外资零售业投资环境相关。无论是在扩张进程的前期还是后期, 沃尔玛都倾向于选择投资环境好的城市[10]。如前四年沃尔玛在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开设了更多的门店, 2009年之后城市的对外经济开放度和城市吸引外资的能力成为了影响沃尔玛扩张的最主要因素。 (2) 城市市场的选择与公路可达性相关。距离嘉兴市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上海、苏州、无锡、湖州、杭州、绍兴和宁波拥有较多的沃尔玛购物广场;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虽距离嘉兴较远, 但因在沪宁沿线, 交通可达性也较好;相反扬州、台州、舟山、南通和泰州因远离长三角的中心, 且周边高速公路建设不如上述城市完善, 故除扬州拥有1家沃尔玛门店外, 其他4个城市均未设门店。 (3) 城市市场的选择由一线城市逐步转向二、三线城市。沃尔玛在进入长三角的前几年主要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区域内部的中心城市扩张, 虽然沃尔玛从2009年开始依然保持在上述城市开设门店, 但同时也开始大举进入无锡、常州、嘉兴、扬州和镇江等二、三线城市。

2. 城市内部扩张的空间特点。

沃尔玛在城市内部的扩张受城市经济中心位置影响较大。沃尔玛在上海的首家门店是位于浦东新区的南浦大桥店, 而浦东新区在1990年就成为上海对外开放的门户, 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引擎, 经济实力在上海市各区县中一直名列首位。世博会的召开又成为浦东发展的新契机, 2010年和2011年沃尔玛在浦东新区增开了两家门店。同样, 南京的新街口、杭州的余杭区、宁波的鄞州区、苏州的工业园区均为各市经济发展最强劲地区 (余杭区仅次于萧山区) 。在经济中心区域布局之后, 沃尔玛则一般会按照由次级中心再到郊区的顺序扩张。

四、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影响因素选择

综合现有研究文献, 影响跨国零售企业海外市场选择的一般性因素有:地理或文化邻近性、市场潜力、政府支持力度、薪资水平与竞争强度[11,12]。由于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通相连, 故文化因素暂且不予考虑。在整个长三角地区, 每个门店所需的商品均依靠嘉兴配送中心统一发往各地门店, 故各城市与嘉兴的公路距离也需要予以考虑。由表2可见, 尽管距离远近与门店数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但在100千米范围以内, 门店数量最多;在200千米范围以内, 门店数量次之;超出200千米范围以外, 门店数量最少 (南京市除外, 因其是主要中心城市之一) 。再结合投资环境分析指标, 得到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主要因素如表3所示。

在上述主要影响因素中,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 (工资) 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人均GDP和城镇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人均拥有公共汽车数量、人均出租车数量为该地级市市区内部指标。固定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则以整个地级市为基准。除企业发展战略外, 其他指标均可量化, 并可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

(二) 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2010年12个城市的上述16项指标数据, 运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 (1) 长三角各城市在人均GDP、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 (FDI) 等, 反映消费者市场潜力和城市经济开放程度的变量上差异性最大, 在城镇人口规模、主营业务成本、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等反映运营成本和信息化水平的变量上差异性也较大, 而在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与嘉兴市的公路距离、竞争企业数目、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和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等变量上差异性较小。这表明长三角各城市在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和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相对成熟, 使得各城市与嘉兴配送中心可以方便往来。 (2) 竞争企业数目之间的标准差虽然从绝对值上来看并不大, 但相对于竞争企业本身的数目来看, 该指标在12个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 (3) 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外资规模、租金、工资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存在较大差距, 直接导致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在各城市每年新开大型购物广场的数目出现较大差异。

(三) 偏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 对2005-2010年沃尔玛在长三角12个城市的新开店数量与各项指标逐年做偏相关分析, 其中新开店数量采用后一年的数据, 各项指标采用当年数据 (由于篇幅所限, 具体过程从略) , 综合6年的偏相关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1.2006年影响沃尔玛扩张城市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结合有新开门店的3个城市上海、嘉兴和无锡2006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和出租车数量等其他指标分析, 可清晰发现沃尔玛在进入长三角初期最关注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完善。

2.2007年在0.05的显著性上并没有与新开业的门店数显著相关的因素, 但不相关的显著性最小的指标为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 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依然存在。本年度沃尔玛在长三角地区共新开5家购物广场, 其中杭州2家, 上海、宁波和常州各1家, 而这4个城市在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都位于前列, 表明沃尔玛更倾向于在外资零售业投资环境好的城市扩张。

3.2008年影响沃尔玛在新开业门店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各城市到嘉兴市的公路距离, 且公路距离与门店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614) , 这说明沃尔玛在城市市场选择上, 仍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因素。2007年10月, 沃尔玛公司决定在嘉兴市主城区西南侧建设配送中心, 准备复制其在美国“围绕配送中心密集布局”的扩张战略, 这一企业战略决策使得在2008年, 与嘉兴市的公路距离成为沃尔玛城市市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嘉兴市公路距离最近的苏州市在2008年新增了2家沃尔玛购物广场, 而沃尔玛当年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也仅新开了3家门店。随着嘉兴配送中心于2009年1月正式启用, 沃尔玛围绕配送中心布局的扩张战略在2009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沃尔玛在嘉兴市周围的上海、湖州、绍兴、苏州共新开门店5家, 占到当年沃尔玛在长三角新开门店总数的一半以上。

4.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启用, 大大缩短了宁波到嘉兴市和上海市的距离。同年, 申嘉湖高速公路浙江段通车, 嘉兴市到各城市更加方便快捷, 与嘉兴市的公路距离便不再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到2009年, 取而代之成为最显著影响因素的是外贸进出口总额 (显著性为0.037) ,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和FDI项目数也与新开门店数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显著性分别为0.062和0.088) 。这说明在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之后, 沃尔玛在城市市场的选择上更注重该城市的对外经济开放度和城市吸引外资的能力。上海、南京、无锡和苏州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和副中心城市, 在经济政策开放性上居于所有城市前列, 因此沃尔玛在这4个城市均增开了门店。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和FDI项目数依然是沃尔玛投资新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显著性分别仅为0.001、0.001和0.002, 说明城市的贸易外向度和外资吸引能力是影响沃尔玛扩张的首要因素。

5.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各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代替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成为沃尔玛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 沃尔玛在美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先进的信息系统。中国的电话、网络环境远远落后于美国, 这也是导致沃尔玛在进入中国初期扩张缓慢的原因。但是, 随着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信息化水平成为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2010年信息化水平居于长三角地区前4位的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4市共新增门店7家, 占到了整个地区当年新增总量 (共9家) 的近八成。截止到2010年底, 沃尔玛在12个城市共已开设购物广场22家, 每个城市至少拥有一家门店, 5个中心城市中, 上海共有4家, 杭州、南京和苏州各有2家, 宁波有1家, 占到了门店总数的一半。在门店数量扩张的同时, 沃尔玛在各城市也面临着家乐福、乐购等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 仅上海市拥有的大型购物广场的数目就达到了90家。由于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市场潜力、运营成本和竞争企业数量也就成为沃尔玛扩张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6.2011年与沃尔玛在长三角城市新开门店数相关性较强的因素, 与2010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竞争企业数目和互联网用户数成为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说明网络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强度对沃尔玛城市市场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增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水平越高的城市, 拥有的竞争企业数目也越多,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沃尔玛一方面大举在杭州、南京、嘉兴、常州等二、三线城市扩张, 另一方面仍然保持每年在上海市新增门店数量的现象。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 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城市市场选择的主要因素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贸易外向度、外资吸引能力、信息化水平、市场潜力、市场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状况, 逐渐代替了距离或地理邻近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因素, 成为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主要因素。

(四) 嘉兴配送中心的选址

沃尔玛的每个门店没有独立的采购体系, 所需商品均由公司采购中心统一进行采购, 再经统一配送中心发往各地门店。因此, 作为配送中心, 便捷的交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嘉兴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 是环太湖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环杭州湾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 同时也是上海的卫星城市。嘉兴东临东海,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水路便捷。连接嘉兴市海盐县和宁波市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再加上杭浦高速、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等国道、省道, 全市境内的高速和次高速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 为嘉兴创造了便捷的公路运输条件, 实现了嘉兴到上海、杭州和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在嘉兴市域内, 以嘉兴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也已形成, 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已经建立, “60-30-15” (即嘉兴境内任何重要的两个节点间60分钟内可互通;从嘉兴中心城区到各副中心以及中心城区、各副中心到达各所属乡镇不超过30分钟:从嘉兴中心城区和副中心、交通节点、各镇出发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 目标初步实现。此外, 在嘉兴建立配送中心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 且这一地域范围内的城市 (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绍兴和宁波) 的市场潜力也较大, 在嘉兴设立配送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些城市的门店。

五、主要结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时机选择与国家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区域合作主题的演变密切相关, 表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和区域合作新机遇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吸引作用较强;而空间的扩张则与外资零售企业投资环境和公路可达性的改善紧密关联, 并显示出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态势, 说明投资软硬件环境是制约跨国零售企业扩张的基础因素, 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通常成为外资零售企业的首选区位。 (2) 随着时间的推移, 贸易外向度、外资吸引能力、信息化水平、市场潜力、市场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状况, 逐渐代替了距离或地理邻近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因素, 成为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主要因素, 表明跨国零售企业已步入一个新的竞争时代, 需要采取新的应对策略。 (3) “围绕配送中心密集布局”的企业扩张战略是沃尔玛公司独特的发展战略。因此, 研究沃尔玛在长三角的扩张特征与影响机制, 既要关注影响外资零售企业投资的共性因素, 还要考虑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独特性以及沃尔玛企业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联商资讯中心.沃尔玛2011年在华门店盘点[EB/OL]. (2012-01-16) [2012-04-16].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2/191697.shtml.

[2]VIDA I.An empirical inquiry into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US retailer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0, 17 (4/5) :454-475.

[3]TREADGOLD A.The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90, 18 (2) :4-11.

[4]BURT S.Retail internationalization: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rnational Retailing:Trends and Strategies[M].1995:51-73.

[5]MYERS H, ALEXANDER N.The evolution of market selection criteria within international retail organizations:conceptual framework[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the Distributive Trades.1997:B1.1-B1.10.

[6]MOOIJ M.D, HOFSTEDE G.Global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Understanding Cultural Paradoxes (2nd.)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5.

[7]MITRA D, GOLDER P.Whose culture matters?Near-market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on foreign market entry tim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2, 39 (3) :350-365.

[8]郭崇义.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 2002, 22 (6) :688-691.

[9]汪旭晖.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0]王晓润, 尹宗成.长三角地区投资环境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22 (3) :4-8.

[11]丁涛, 杨宜苗.沃尔玛在中国的扩张——模式、进程及战略演变[J].中国零售研究, 2010, 2 (1) :51-64.

《三角形的特征》 第7篇

湖南是“红色旅游”大省,红色旅游景区众多。湖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712.9亿元。湖南“红三角”(毛泽东故里-韶山、刘少奇故里-花明楼、彭德怀故里-乌石)是湖南红色旅游的代表,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红色旅游研究的重点区域[1]。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Cooper、Lin C对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2,3];Benedict对荷兰旅游者周末在巴黎的旅游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4,5,6]。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7,8,9]、不同类型旅游地旅游流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10],研究的案例地多为省区或城市[11,12]。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网络已成为辅助游客出游的重要手段。在国外,James通过调查,对游客网络检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3];Wolk等通过提取用户搜索信息,分析了旅游者对欧洲城市旅游的需求等[14]。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特征[15]、游客网络信息搜索行为[16]、网络关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客流量相关关系[17,18]、自驾车旅游网络空间关注度的时空演变[19]、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区域差异等[20]。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在目的地游客年内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方面研究较深入,尤其以城市、省区为研究对象的客流量时空分布研究较多。相对而言,有关景区客流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以景区为对象的客流空间分布研究。在网络辅助游客进行出游决策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游客网络搜索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有关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间变化研究较多,关于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

本文以湖南“红三角”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2015年游客的网络关注度,分析了“红三角”潜在游客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丰富旅游与信息流的相关研究,促进湖南“红三角”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潜在游客的界定

对某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潜在游客是指当前尚未到该目的地旅游,但在将来某一时间有可能到该目的地旅游的人。从广义上理解,对旅游有内在需求、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个体都可称为某目的地的潜在游客。人们在利用网络搜集旅游地相关信息时,会在网络上留下相应的搜索痕迹,这些痕迹被统计起来就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21,22]。相对而言,通过网络搜索某旅游目的地的人,在短期内到该目的地旅游的可能性更大,对目的地客流量的时空分布状况有较强的预测作用[23],用其分析目的地潜在游客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所指的潜在游客是指通过网络搜索某旅游目的地的人,即网络关注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数据主要有“红三角”潜在游客、各省区人口数、各省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网络普及率等。其中,潜在游客数据主要来源于百度指数,以“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刘少奇故居”3个关键词搜索2015年每天湖南“红三角”用户关注度以及各省区、城市的用户关注度数据,作为湖南“红三角”潜在游客数据。各省区人口数和受教育程度来源于各省区2014—2015年统计公报与统计年鉴,其中受教育程度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受教育人口的百分比统计。网络普及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2014—201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互联网普及率。

2.3 分析方法

季节性强度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是反映旅游需求时间分布集中性的一个指标,本文将其应用于潜在游客年内时间分布集中性的分析,计算公式为[24]:

式中,R为潜在游客的季节性强度指数,xi为各月潜在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R值越接近零,潜在游客年内各月分布越均匀;R值越大,潜在游客年内各月分布差别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

重心模型:重心模型在经济地理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该模型可描述某指标的时空变化过程。本文主要将重心模型用于分析湖南“红三角”潜在游客地域结构的季节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别为某月湖南“红三角”潜在游客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i、yi分别为i省区省会城市的经度值和纬度值[25],Qi为该月i省区的潜在游客量。

3 潜在游客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潜在游客日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图1为2015年湖南“红三角”每天潜在游客量变化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受气候、节假日、重大事件(如毛泽东诞辰纪念、刘少奇诞辰纪念)等因素的影响,以天为单位的湖南“红三角”潜在游客年内时间变化呈锯齿状“M”形。受气候变化的影响,1—4月随着气候变暖,气候舒适度升高,潜在游客在逐渐增多,日均潜在游客由1月的779人次增长到4月的1096人次;5月中旬到6月,气候由暖变热,气候舒适性降低,潜在游客减少,日均潜在游客由5月的1074人次减少到6月的972人次;7—8月虽然气候比较炎热,但受暑假的影响,潜在游客数量较多,日均潜在游客分别为1164人次和1232人次;9—10月随着气温降低,气候由热变暖,气候舒适性升高,潜在游客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日均潜在游客分别达到1118人次和1292人次;11—12月份气温进一步降低,气候由暖变冷,气候舒适性降低,潜在游客减少,日均潜在游客由10月的1292人次减少到12月的876人次。在节假日影响因素中,由于“十一”的气候舒适且假日时间长,单日潜在游客最大为2119人次;春节虽然也是七天长假,但期间涉及到吃团圆饭、拜年等活动,使出游时间缩短,同时气候较冷,对潜在游客的影响效应降低,单日最高潜在游客为1623人次;“五一”和清明假日时间稍短,单日潜在游客最大值分别为1733人次和1492人次;元旦假日时间短且气候较冷,单日潜在游客最大值为983人次。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9月3—5日放假3天,对潜在游客有促进作用,单日潜在游客最大值为1410人次。11月24日和12月26日分别为刘少奇诞辰纪念日和毛泽东诞辰纪念日,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及大型活动的开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纪念活动期间单日潜在游客最大值分别为1238人次和1316人次。

3.2 潜在游客周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普通周周内潜在游客变化特征:图2A为2015年“红三角”普通周周内潜在游客时间变化。考虑到季节的差异性,本文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选取一周作为代表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的时段分别为3月9—15日、7月13—19日、9月7—13日、12月14—20日。从图2可见,处在夏季的周,周潜在游客最多,为8221人次;其次是处在秋季的周,周潜在游客为7793人次;处在春季的周,周潜在游客相对较少,为5922人次;处在冬季的周,周潜在游客最少,为5893人次。夏秋季节处在旅游旺季的两个周,周内潜在游客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周中(周三、周四、周五)为周末或其他节假日出游做准备或决策,潜在游客相对较多;周末(周六、周日)出游,周初(周一、周二)出游归来,需求降低,潜在游客相对较少。处在春季和冬季的两个周,尤其处在冬季的周,周内潜在游客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机性较强,这可能与处在旅游淡季,潜在游客量较少有关。

黄金周周内潜在游客变化特征:“十一”和春节是我国时间最长的两个节假日,对旅游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图2B是2015年“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潜在游客时间变化。从图中可见,春节和“十一”黄金周潜在游客变化呈倾斜的“L”形。春节期间,除夕潜在游客最少为729人次,初一到初三潜在游客逐渐增多,峰值出现在假日的第四天,即大年初三,潜在游客量达到1623人次,初五、初六假期临近结束,人们开始调整,准备节后的工作,潜在游客逐渐减少。“十一”期间,10月1—3日潜在游客迅速增加,峰值出现在假日的第三天,10月4—7日潜在游客迅速回落,到10月7日潜在游客基本回落到节前水平。与“十一”相比,春节潜在游客峰值出现较晚,这与春节前两天多与家人团聚以及相应活动对出游的限制有关。

3.3 潜在游客月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图3A是2015年湖南“红三角”各月潜在游客量。从图3A中可见,受气候、节假日、重大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以月为单位湖南“红三角”潜在游客年内时间变化呈不规则“M”形。1月天气寒冷,气候舒适性低,潜在游客最少为2.4万人次;2—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候舒适性上升,潜在游客逐渐增多,由2月的2.6万人次增长到5月的3.3万人次;6月天气逐渐转热,潜在游客逐渐下降,由5月的3.3万人次下降到6月的2.9万人次;7—8月天气炎热,但受暑假的影响,潜在游客较多,在3.6—3.8万人次之间;9月潜在游客略有降低,为3.4万人次;10月受“十一”长假及气候舒适性的影响,潜在游客迅速增加到4.0万人次,形成一个陡峰;11—12月气候开始转冷,潜在游客迅速减少至2.7万人次。依据季节性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计算“红三角”潜在游客季节性强度指数,结果为1.3,说明潜在游客年内各月分布相对较平均,季节差异较小(图3B)。

4 潜在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潜在游客省(区)分布特征

系统收集2015年各省区“红三角”潜在游客数据,将其绘制成图4A。从图4A可见,“红三角”潜在游客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距“红三角”地区较近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潜在游客较多,大致以湖南为中心,向外逐步减少。按各省区潜在游客数量的大小,可将31个省(未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台湾地区)区划分为5个档次,其中湖南、广东年潜在游客最多,分别为19.5万人次和13.4万人次;其次是北京、浙江、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山东、广西、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区,年潜在游客在5.0—10.0万人次之间;河北、贵州、安徽、陕西、重庆、辽宁、山西、云南、天津等省区年潜在游客数量在2.0—5.0万人次之间,属于第三档次;黑龙江、海南、吉林、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年潜在游客较少,年潜在游客量在1.0—2.0万人次之间;新疆、青海、宁夏、西藏年潜在游客最少,年潜在游客量小于1万人次。

4.2 潜在游客城市分布特征

系统收集2015年我国334个城市的“红三角”潜在游客数据,将其绘制成图4B。从图4B可见,与以省区为单位的“红三角”潜在游客空间分布相类似,“红三角”的潜在游客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距“红三角”地区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距离“红三角”地区较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潜在游客相对较少。按各城市潜在游客数量的多少,可以将我国334个城市划分为5个档次。其中,长沙年潜在游客数量最多,为15.2万人次;其次是北京、广州、湘潭、上海、武汉、深圳、成都、株洲、衡阳、郑州、杭州、重庆等46个城市,年潜在游客总量均在1.0—10万人次之间;第三是柳州、太原、梧州、江门、怀化、海口、金华、哈尔滨、赣州、鹰潭、湛江、保定等58个城市,年潜在游客数量均在0.4—1.0万人次之间;第四档次是韶关、黔南、毕节、平顶山、黄石、连云港、九江、宜春、湖州等103个城市,年潜在游客数量介于0.1—0.4万人次之间;其余如巢湖、铜陵、黄山、防城港、秦皇岛、承德、濮阳等126个城市的年潜在游客数量小于0.1万人次,其中包括甘肃、青海等省区在内的60个城市年潜在游客数量为0。

4.3 潜在游客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

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区不同月份“红三角”潜在游客量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利用重心模型及2015年各省区潜在游客数据计算“红三角”各月潜在游客重心(图3B)。从图3B中可见,年内“红三角”潜在游客重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有明显的波动。在南北方向上,1—3月南方省区潜在游客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多,5—12月北方省区潜在游客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多,其中11月潜在游客重心达到最北端。在东西方向上,1月西部省区潜在游客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多,随后潜在游客重心向东移动,5月到达最东端,东部省区潜在游客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多。

4.4 潜在游客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潜在游客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水平、网络普及率、受教育程度、空间距离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五个因素,且相关数据较容易获取。本文以各省区潜在游客为因变量,上述5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潜在游客空间分布的影响。其中,空间距离依据距离“红三角”地区的远近,将全国大陆31个省区划分为五个档次,由近及远分别赋值为9、7、5、3、1,各省区潜在游客、人口数、网络普及率、受教育程度及空间距离赋值见表1。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普及率之间存在共线性,且网络普及率与潜在游客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构建模型时将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因素剔除。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基数、网络普及率、受教育程度、空间距离为自变量,以各省区潜在游客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相关系数R=0.8033。式中,Qz表示年潜在游客数量,Pz表示人口数量,Wz表示网络普及率,Sz为受教育程度,Cz表示空间距离赋值。可见空间距离的边际效应最大,空间距离权数每变化一个单位,潜在游客数量将增加(或减少)7780.83人次;其次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每变化1%,潜在游客数量将增加(或减少)1393.85人次;网络普及率的边际效应较小,网络普及率每变化1%点,潜在游客数量将增加(或减少)340.46人次;人口数量的边际效应最小,人口每增加(或减少)1万人,潜在游客数量将增加(或减少)8.16人次。

5 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潜在游客与现实游客密切相关,潜在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对目的地客流量时空分布特征具有响应和预示作用。

《三角形的特征》 第8篇

目前,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日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并由此展开相关研究,表现在事故数量预测、事故黑点鉴别、道路安全治理、道路安全评价等方面,但现有的研究工作,较多地集中在大中城市、高速公路、国省道方面[1],对县区级道路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长三角是世界城镇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前100强中,位于长三角的占了64%。由此可见,开展该类地区的事故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以工作地南浔为例,开展对长三角县区级公路的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城镇特征及道路交通构成

1.1 地理、经济特征

南浔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2],区域总面积716 km2。气候属于东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自然条件良好,是一个经济比较活跃,人、财、物流动量比较大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平均每年保持14.3%的增长率,是浙北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地区之一,也是浙江省接受上海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1.2 公路及其交通构成

1)总体构成。

南浔位于湖州、嘉兴、苏州3市交界,浙江、江苏2省交界处,交通地位重要。

南浔全区公路里程按行政与技术等级划分分别统计见表1、表2所列。

2) 对外交通。

南浔区现有对外交通公路7条,分别是318国道(一级),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湖盐线(二级)、菱青线(四级)、菱新线(四级)、吴越公路(四级),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对外交通网络,但交通流量巨大的318国道与湖盐线均穿越镇区。

3) 境内交通。

目前南浔区境内共有9镇1开发区,联系各镇交通的公路有318国道、湖盐线、浔练线、三新线(在建四级)、菱新线、莫墙线(在建四级)等9条。这些公路均穿越镇区。

4) 镇区道路交通。

南浔区的各镇均历史悠久,老城区道路服务水平不高,但开发区道路建设比较完善,并有所超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赘述。

2 事故特征分析

南浔全区2007年1月~12月共接到交通事故报警12 303起,立案交通事故353起,死亡事故58起,死亡60人,受伤434人,直接经济损失956 814元。

2.1 事故空间特征分析

南浔2007年不同等级公路内发生的立案事故与死亡事故的数量如图1所示。结合表1的公路里程可知单位里程国省道与县道发生事故以及死亡人数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道路。本文即以此为研究重点,现总结这2类公路的特征如下。

1) 路线、路面状况良好,标志标线清晰,其上车流量大、行驶车辆车速较高。

2) 除部分经过镇区的路段外,大部分路段无硬质隔离。

3)有较多的交叉口,有的为县乡道与县乡道相交,更多的是与村道等小路相交。与县乡道相交的道路交叉口标志不太明显,尤其与小路相交。

4)国道经乡镇区域,部分与城市道路相交叉口缺少必要的信号灯,交通流较为无序,成为事故黑点的隐患。

5) 机非混行现象突出。

6)县乡道两旁村庄稠密且紧邻道路,道路两旁有较多村民往来;县乡道两侧有较多的村道直接开口于高等级县乡道。

7) 县乡道两侧还有较多的村民违规开口。

这些特征也即国省道、县道事故高发的客观因素。再加上沿线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随意地横穿公路,骑自行车时占用机动车道;还有驾驶员超速行驶,违章超车等。导致车流所受横向干扰严重,交通流不稳定。同一路段车速离散程度高,而全线车速不均衡[3]。

2.2 事故交通方式特征分析

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知,摩托车已成为发生事故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其中涉及二轮摩托车上报立案事故222起,死亡事故22起,死亡23人,受伤309人,直接经济损失566 811元。这与南浔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无关系,摩托车因其速度高、成本低、可达性好等优点成为大多数家庭首选交通工具,2007年摩托车占整个机动车保有量的84%。而摩托车管理正是交通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上牌办证的管理难度非常大。摩托车肇事中无牌无证占了22.86%,而酒后驾驶、不戴头盔驾驶、超速超载危险行为时常发生。

2.3 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根据2007年的事故数据,统计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人为成因(发生事故数在10起以上的)如表3所列。

分析成因,可知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占34.3%,机动车违章操作占11.6%,违章会车占9.9%。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事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少量事故黑点、事故高发段的事故是由于道路条件和管理设施缺乏造成。因此对于不同的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整治,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3 交通事故对策研究

3.1 限制摩托车数量、大力发展公交

纵观国内外交通业的发展历程,发现摩托车数量的过度增长带来了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废气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通过大力发展公交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有识之士的共识。公共交通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曲折探索之后,都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公共交通涉及千家万户,发展公共交通,既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又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全[4,5]。

但从南浔区的公交现状来看,公交的可达性、便捷性尚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乡镇之间、偏僻、路况较差的路段公交车数量少、乘客等候时间长。这就势必迫使公交车数量较少路段附近的居民仍选择购买私家车或者摩托车代步[4]。而从分析来看两者所占交通事故比例又是相当高的。

因此,必须在出台限制摩托车数量的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加强相关路段的公交建设,加大城乡结合部的公交车通过量;在大型公交车无法通过的比较狭窄目前又暂时不能拓宽的小巷式路段,积极发展小型公交,使公交真正成为惠及全体公民的“公用事业”。与此同时,应利用各种形式动员广大市民上下班和在市区办事尽可能地坐公交车。

3.2 道路和交通设施改善

道路的安全化是保障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交通部门要切实加大投入完善道路隔离、防护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对急弯、陡坡、傍山、临水路段的管理,增设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公路行车的安全性。在新建、改建道路时,交通安全设施要与道路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对无交通安全设施或者交通安全设施达不到标准的道路,不得验收、通车。

针对2.1所列特征对各公路进行改造,安装信号灯、完善标志标线,尤其是县乡道穿越村庄路段普遍存在的短距离内规划的村道开口多、村民违章开口多、自行车及行人随意穿越道路等突出贡献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如下:需要合并相距较近的村道开口,在原有开口处设隔离栏进行物理隔离,如有必要,在通过村庄路段两侧非规划开口处全线隔离,同时在合并后的道路开口处施划人行横道标线,根据需要设置黄闪信号灯或触摸式人行横道灯,同时对村道上的机动车实行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控制。

3.3 交通管理和安全教育

造成交通事故,固然有车辆因素、道路因素、交通环境与信息因素等,但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事故双方不按规定让行,占人为因素的首位,同时由于很多主干道上任其开口和支路标志不够完善,在夜间特别容易发生相撞事故。因此需要加强对让行支路、单位开口的管理,增加标志牌,并整治照明条件。对于自行车骑车人与行人的伤亡原因分析发现,一方面在于他们本身是道路交通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差,无视交通规则(在非人行横道横穿公路、与机动车辆抢行等)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为数不少。因而加大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整治以及交通参与者宣传教育力度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南浔区更应将针对流动人口的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常住人口49.05万,暂住人口10.14万)。

3.4 交通安全信息化管理

目前公安、交通、农机、水力等部门或部分或全部地对车辆进行管理,但是多龙治水造成对部分车辆的管理重叠,而部分车辆却游走在真空地带。以农用运输车为例,由于驾驶证由农机部门颁发,违章计分系统尚未与公安部门联网,部分驾驶员即对交警的纠违处罚置之不理。而除部分事故原因为意外事件,绝大多数事故当事人或多或少存在着违章现象。因而当务之急是建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先进技术,对南浔区的道路设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紧急救援、突发事件、交通流量等进行统一集成管理,便于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满足不同单位的业务需求。同时能够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解决办法。

4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各城镇修建了不同等级的区级公路。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区级公路事故多发且具有共性,对其事故特征及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南浔的地理、经济等特点,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总结了南浔区国省道、县道的道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事故的空间特征、交通方式的特征,以及人为因素的事故成因特征,这也正是目前长三角县区级公路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相应对策的提出以期能为长三角地区兄弟县区提供借鉴意义,使得交通的经济、社会效益真正转化为推动长三角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强,陆化普,张永波,等.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6):123-128

[2]阮仪三,邵勇,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

[3]宋彤.过境交通城镇的发展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4):28-29

[4]林福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与对策探讨[C]//第十一届安博会.深圳会展中心,2007:139-142

《三角形的特征》 第9篇

1研究区概况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北缘,中天山南麓,北部起秋里塔格山,南部接塔里木河北岸,是个典型而完整的扇形平原绿洲,行政范围辖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沙雅、新和县。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高峻的天山山脉,是研究区重要的水源地;中部是以秋里塔格山为主的长期剥蚀的低山和残丘,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南部是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戈壁、绿洲和沙漠景观。渭干河与库车河使山前平原区形成和发育较大的三角形绿洲,该绿洲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而且是新疆主要的产棉区之一。研究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为潮土、灌淤土、草甸土、灌耕棕漠土、灌耕风沙土、沼泽土、盐土、棕钙土[8,9]。

2材料与方法

2.1土壤样品采集

根据研究内容,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范围内种植不同作物的农田表层土壤采样,同时采用GPS定位技术,以库车、沙雅、新和土地类型图为参考,使采样点尽可能涵盖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而且尽可能使样点分布规则,利于进行统计分析。采样时间在2012年9月26-30日,取样层为0-20 cm,各采样点之间距离基本在500 m以上,共66个点 (每个点采2个样品),其中棉花地采样28个、混合作物地18个、谷物地10个、果林地10个,样点分布见图1。

2.2样品分析

采回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摊开阴干,过2 mm筛,编号,装入样品袋备用,用平均值代表研究区的测定值。土壤粒度的测定过程:1去除有机质:约0.5 g的样品放入100 ml的烧杯中,加入约10 ml浓度为10%的H2O2并置于电热板上加热,使其充分反应;2去除碳酸钙:加入10 ml浓度为10%的HCl, 并置于电热板上使其充分反应;3中和:待烧杯冷却后再给烧杯注满蒸馏水静置24 h,再抽取蒸馏水, 重复几次直至溶液呈中性为止;4分散:测试前往烧杯中加入5 ml浓度为0.05 mol/L的分散剂六偏磷酸钠( Na2PO3)6进行分散。正式上机测试前,超声波振荡3-5 min防止胶结。采用英国马尔文(Malven) 公司生产的Master Sizer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所有样品进行测量,经过2次测量并取其平均值。该仪器的测量范围0.02-2000 μm,重复测量误差小于2%。采用美国土壤粒径分级标准分为3级:粘粒(< 2 μm),粉粒(2-50 μm)和砂粒(>50 μm)。

土壤的粒度参数特征值能够表示其成土过程中的母质来源、搬运介质和动能条件以及经后期物理、 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情况。采用的土壤粒度参数有粒度平均值、分选系数、偏度和峰态等[10,11,12],其数值可以根据Folk和Wood[13,14,15]公式进行计算,采用SPSS和DP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 Φ = -log2d(d表示沉积物粒径,单位为mm),将粒度测量结果转换成等比制粒级 Φ 后,根据Folk-Ward公式分别计算求出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峰态和偏态。土壤粒度组成的空间异质性主要采用地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表层土壤粒度总体特征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农田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变化范围为2.2-88.3Φ 之间,平均粒径1.2-5.6Φ 之间,平均为4.1Φ,中值粒径为8.1-9.6Φ; 表层土壤粒径主要集中于粉砂粒,其中粘粒占13.9%,粉粒占44.3%,砂粒占41.8%,多属粉土和粉砂土,土壤质地较轻。分选系数变化在0.2-0.5之间,分选性属分选极好至分选好;标准偏差0.7-5.5之间,属分选好至分选差;峰度在0.9-8.8之间,介于宽至非常尖锐;偏度变化在-0.1-0.8之间,极负偏至极正偏。从偏度与峰度系数可以得出研究区土壤颗粒不遵循正态分布。表层土壤粘粒含量为2.2%26.6% ,粉粒含量为13.8% -79.8% ,砂粒含量为12.5%-88.3%,说明研究区农田土壤物质来源的多样性(表1)。

由表1可知,研究区各粒级含量的变异系数(CV) 波动较大,粘粒、粉粒与砂粒百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在30%-45%之间,变异程度均属中等。相对而言,粘粒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4.8%,粉粒的变异系数最小, 为32.3%。总体上三者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说明农田表层土壤不同粒级受到的土壤母质属性、地貌地形、气候条件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基本一致。

3.2各土地利用类型间表层土壤粒度的变异

由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粉粒和砂粒平均含量所占比重最大,合计大于80%,其中粉粒所占平均含量大于砂粒平均含量,而粘粒平均含量最少,不到20%。

从图2可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表层土壤各粒级所占含量相差较大。相对而言,果林地表层土壤粘粒含量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高,其次是谷物地,而混合作物地最少;粉粒含量的大小依次为谷物地>混合作物地>果林地>棉花地;砂粒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棉花地>混合作物地>果林地>谷物地。

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范围为1.2-5.6Φ,平均值为4.1Φ,其中果林地平均粒径最大(5.2Φ),其次是谷物地(4.7Φ)、棉花地(4.2Φ), 混合作物地最小(3.5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中值粒径变化在8.1-9.6Φ 之间,平均值为9.1Φ, 其中中值粒径平均值最大的是谷物地,为9.4Φ,其次混合作物地为9.2Φ,果林地为9.1Φ,最小的是棉花地为9.0Φ。

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的粒度标准偏差在0.75.5之间,平均值为3.7。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粒度标准偏差平均值得出,果林地最大为5.1,混合作物地最小为3.1,棉花地与谷物地标准偏差平均值居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标准偏差均属分选好至分选差,属于洪积物—洪积冲积扇沉积,与研究区环境条件相一致,尤其是果林地受人为干扰较小,能较好的反映研究区表层土壤物质的来源情况。表层土壤粒度分选系数变化在0.2-0.5之间,平均值为0.4。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粒度分选系数得出,谷物地平均值较大为0.5,其次是果林地为0.4,混合作物地最小为0.3,说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粒度分选性较好。

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颗粒偏度平均值最大的是混合作物地,其表层土壤颗粒偏度平均值为0.5,其次棉花地为0.4,最小的是谷物地为0.3,均属于极正偏,说明表层土壤颗粒以较粗组分为主,分选性较好。对表层土壤颗粒峰度平均值而言,混合作物地最大为2.1,粒度频率曲线非常尖锐,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粒度频率曲线属中等至很窄,均未接近正态分布。

3.3不同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粒度特征

通过对当地农户调查,获得连作棉田的年限。同一种土地利用年限的不同,会导致土壤粒级和粒度参数之间的差异。从研究区不同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粒级平均值的变化得出,连作1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最多,为17.4%,而连作20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最少,为12.4%,其他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依次为:5年的17.2%,10年的15.4%,25年的14.9%;就粉粒而言,连作1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粉粒含量最多,为50.8%,连作2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粉粒含量最少,为30.7%,其他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的粉粒含量依次为:5年(50.1%)> 20年(38.4%)>10年(37.8%)。连作2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砂粒含量最多,为51.4%,连作15年最少,为27.1%,其他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砂粒含量的变化依次 为 :5年 (48.2%)、10年 (45.4%)、20年 (41.4%)。分析结果表明,棉花连作1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而粉粒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连作15-25年,粘粒和粉粒含量呈现较显著的减少趋势,而砂粒含量急剧增加,而此与粉粒含量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图3)。由各连作年限的棉田表层土壤粒级变异系数来看,粘粒在5年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6%,在20年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6%,在10、15和25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4%、 34.8%、29.1%,除20年属于弱变异外,其他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粉粒在15年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7.8%,在20年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4%,在5、10和25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6%、27.6%、14.0%,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砂粒在各连作年限均属中等变异程度,变异系数依次为10年 (33.4%)>5年 (32.1%)>25年 (31.8%)>15年 (22.4%)>20年 (14.2%)。

研究区连作棉田表层土壤粒度参数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层土壤的平均粒径范围在1.6-5.6Φ 之间,平均值为4.2Φ。由平均值来看,平均粒径最大的是连作20年的棉田土壤,为4.6Φ,最小的是连作25年的棉田土壤,为3.7Φ。其他年限的依次为:连作15年的为4.1Φ,连作10年的为4.3Φ,连作5年的为4.4Φ;平均粒径变异程度最大的是连作25年棉田土壤,为34.05%,最小的是连作20年棉田土壤,为3.28%。中值粒径变化范围在8.1-9.5Φ 之间, 平均值为9.0Φ,连作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中值粒径平均值最大,为9.2Φ,连作2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中值粒径平均值最小,为8.8Φ,其余年限居中。

各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粒度标准偏差范围在1.34-5.42之间,平均值为3.91,其中连作20年棉田表层土壤标准偏差平均值最大为4.46,连作25年棉田表层土壤标准偏差最小,为3.34,其余年限棉田表层土壤标准偏差均值大小依次为:5年(4.08)>10年 (3.96)>15年(3.69)。各连作年限表层土壤标准偏差分选性以20年较差外,其余年限的都较好。

各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粒度分选系数变化在0.2-0.5之间,平均值为0.4。从各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的分选系数可以得出,5和15年的分选系数最大,为0.4,25年的分选系数最小,为0.3。表明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增加,棉田表层土壤粒度的分选性基本上向分选性好的方向发展。各连作年限棉田表层土壤颗粒偏度均介于正值0.3-0.8之间,平均值为0.5,属极正偏,说明土壤以粗组分为主,分选性属好,其分选性好至差的顺序依次为:20年(0.39)>15年(0.41)>10年(0.44)>5年(0.48)>25年(0.99)。棉田表层土壤粒度峰度介于正值0.9-8.8之间,平均值为1.5,属窄,即粒度频率曲线尖锐。棉田表层土壤粒度频率曲线尖锐程度由尖到缓依次为:5年(3.0) >15年(1.2)>10年(1.1)>25年(1.0)>20年(0.9)。

3.4各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粒度及粒度参数的影响

从实验数据可知,表层土壤颗粒细组分含量在果林地最高,为24.0%,这可能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土地的管理方式较精细而且不经常翻耕,加上受大风的影响较小,使绝大部分粘粒保留下来。表层土壤颗粒2-50 μm之间的粉粒组分含量在谷物地最高,为53.1%,这可能是因为表层土壤受人为翻耕、 灌溉以及大风的影响大,而且翻耕、灌溉活动具有经常性,这使表层土壤粘粒风蚀掉,将下层较粗的颗粒带到表层,使表层土壤粉粒含量增多。表层土壤最粗组分含量最多的是棉田,其砂粒含量为43.3%,此表层土壤颗粒最粗的原因可能是棉田受机械翻耕后用塑料膜盖起来,地膜防止在机械作用下从深层土壤迁移到表层土壤大颗粒的风蚀,使表层土壤中颗粒较细组分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表层土壤未熟化。一年生作物地表层土壤砂粒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而粉粒与粘粒含量升高,但种植一定年限后土壤粒级含量会发生变化。如棉花连作15年后表层土壤的粘粒与粉粒含量达到最高值,连作25年后表层土壤的细组分含量降低,而砂粒含量达最高值,不利于维持土壤质地和土壤的持续利用[16]。

3.5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变异特征

由于研究区表层土壤受到土壤母质、地貌地形、 生物、气候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变异特征较为复杂。表层土壤粘粒含量在渭干河、 库车河、塔里木河洪冲积物交汇处,尤其是渭干河与塔里木河洪冲积物交汇处粘粉含量较高,从此绿洲中心往周围粒径逐渐增大,往南塔河北岸和往西渭干河下游粒径增大缓慢,但是往东库车河流域和往北库车河-渭干河中游粒径增大较快,相差显著。总体上,表层土壤粘粒含量绿洲中心较高,其往东和往北两侧逐渐降低,但往南和往西变化不大。粉粒含量在东南部塔里木河与库车河洪冲积物交汇处以及西北部渭干河中游出现两个高值区,在东半部的中部与中北部、西半部的中部、南部及北部出现成片的低值区。砂粒含量分布较复杂,在中部出现低值区,以此区为中心,西半部的中部也出现低值区,东南与东北方向砂粒含量较高。

3.6半方差函数模拟分析

根据粘粒、粉粒与砂粒三级粒径含量,应用GS+ (version9.0)软件分别进行半方差计算分析。模型拟合的好坏直接决定空间结构分析的可靠性,可用决定系数与残差平方和来判断拟合程度。残差平方和越小,决定系数越大,说明理论模型对实验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效果越好。通过各拟合模型的参数比较,对三级粒径含量半方差模型选取决定系数较大,残差平方和较小的模型。其中,粘粒与砂粒含量的实际变异函数值与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粉粒含量的实际变异函数值与高斯模型(Gaussian Model)的拟合效果较好(表2)。

空间变异性可分解成自相关部分和随机部分。 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属于在变异函数定义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之内的变异,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出现在小尺度上。块金系数小于25%,说明变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25%-75% 说明变量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大于75%时变量空间相关性微弱。由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分析可知,粉粒的块金系数最小,粘粒与砂粒的块金系数接近1,说明农田表层土壤粉粒具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而粘粒与砂粒几乎不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因子(母质、地形、生物、气候、土壤类型)对农田表层土壤空间变异的贡献不大,而随机性因子(翻耕、灌溉、施肥、土地利用)对农田表层土壤空间变异的贡献较大。

当观测采样点间的距离大于变程时表示两点之间属性数据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关性,而两点间距小于变程时,观测点间存在相关关系。研究区采样点间距为500 m以上,而粘粒、粉粒、砂粒的变程分别为:50.5 m、9.5 m、50.5 m,均小于采样间距,说明三级粒径空间相关性几乎不存在。

4结论

1) 绿洲农田表层土壤多属粉粒土和砂粒土,其中粘粒含量在2.2%-26.6%,粉粒含量在13.8%79.8%,砂粒含量为12.5%-88.3%。在粒度参数中平均粒径、标准偏差以及偏度属中等变异程度,中值粒径属弱变异程度,峰度属强变异程度。果林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最多,而混合作物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最少;谷物地表层土壤的粉粒含量最高,而棉田的粉粒含量最低;棉田表层土壤的砂粒含量最高,而谷物地的砂粒含量最低。表层土壤平均粒径平均值为4.1Φ,其中果林地平均粒径平均值最大,混合作物地最小。表层土壤粒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以果林地最大,混合作物地最小。表层土壤颗粒偏度平均值以混合作物地最大,谷物地最小。

2)随着棉花种植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的粘粒与粉粒含量逐渐减少,而砂粒含量增多。连作15年棉田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最多,棉花连作年限超过15年后,表层土壤的粘粒含量逐年降低,而沙粒含量相应的增加。对表层土壤各粒级变异系数而言,粘粒的变异系数连作5年最大,连作20年最小;粉粒的变异系数连作15年最大,连作20年最小;砂粒的变异各连作年限均属中等变异程度。植棉表层土壤粒度分布整体上不服从正态分布。

3)土壤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空气、水分、肥料、热量的保持和运动,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土壤粒度分布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果林地和谷物地表层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含量较高,土壤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而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棉田表层土壤的砂粒含量较高,土壤质量较差,尤其是棉花连作15年之后变化更加明显,土壤质量开始下降。因此,将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作物轮换种植,棉花与谷物轮换种植,最好棉花的连作年限不要超过15年,从而可以保证绿洲土壤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并持续发展。

《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的特征》(精选9篇)《三角形的特征》 第1篇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 在激烈的市场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