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流行论文
散发性流行论文(精选8篇)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的资料。病毒性肝炎分型由具备资格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实验室进行。操作严格按相应说明书进行。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度分布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戊型病毒性肝炎在同期报告病毒性肝炎的占比分别为8.03%、8.51%、8.67%、8.67%、9.19%, 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2.2 地区分布
除海永乡外, 其他22个乡镇均有散发病例出现, 其中海门、德胜、王浩、包场等4个镇分布较多, 报告例数分别为67、24、22、22例。报告病例数最少为江心沙3例。
2.3 人群分布
5年内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中, 男女之比为4.97∶1,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与文献报道一致[2]。按年龄组划分, 以30~50岁青壮年组发病最高。也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见表2。
2.4 季节分布
戊型病毒性肝炎在全年各月均有发生, 但是以11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上旬发病率比较高, 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发病季节性基本吻合[4]。见表3。
2.5 职业分布
戊型病毒性肝炎在商服人员及农民中检出率最高, 分别为10.39%与9.47%, 与其他职业相比较, 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 (χ2=21.121, P<0.05) 。见表4。
3 讨论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为主要是粪、口传播, 也可以经水、食品和密切接触等途径直接传播, 在急性发病的患者之间也能够相互传播[5]。近年来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有逐渐上升趋势, 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我市海门等三个镇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率相对较高, 与这些地区公共娱乐场所较多, 一些乡镇临近黄海, 附近居民又喜食生猛海鲜等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关, 应加强餐饮业、公共服务场所的卫生管理, 教育沿海居民改变生食海鲜的饮食习惯。
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男性高于女性, 3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与青壮年男性更多的参与公共聚餐和娱乐等有关。所以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健康教育, 在外进餐尽量选择卫生消毒条件好的餐馆, 注意使用消毒餐具, 注意分餐制。
戊型病毒性肝炎在11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份为高发季节, 与冬春季气温等条件适合戊肝病毒的繁殖和播散有关。另外, 商服人员、农民中戊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较多, 应针对这一特点, 该在高发季节前加强公共场所、商业场所的疫情监测, 加强从业人员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定期对商业从业人员及学校进行健康体检。在农村应该重点监控生活饮用水以及食品的卫生情况, 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减少农民的发病率。
防治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 还需加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疫情的监测, 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 提高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永珍, 鲁健, 张丽萍.四川地区部分人群和与人接触密切的家畜禽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及基因分型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8, 22 (6) :468-474.
[2]庄辉.我国非甲非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1996, 12 (5) :56.
[3]劳向前, 邵瑞太, 王若涛.戊型肝炎危害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2) :243-244.
[4]穆卫明, 张宏.苏州市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特征比较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5) :689-690.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素分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血管紧张素Ⅱ;肾素分型;PRA;ATⅡ
在临床上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学因素及生化指标的关系如何界定,我们对此采用了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寻找其相互关系。采用同一的临床数理统计方法,对观察因素与PRA或者ATⅡ的关系作肾素分型计算,旨在探讨各型是否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以表明其客观存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上随机抽取157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作肾素分型,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32岁,平均年龄55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病例选择对于157例患者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未经治疗或者停用降压利尿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女性半年内未服避孕药。临床上采取随意进行饮食并且能够让患者自由活动的方式,清晨空腹即刻进行静脉采血,可在患者早起后坐位休息15分钟以后进行。
1.3观察因素分析通过对于患者各因素的观察、代号以及单位或者量化值中观察因素的构成或计量均值及其标准分析研究,对有关量化值进行解释分析。
2方法
2.1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在同一测定条件下,105名正常成人PRA平均值为0.198±0.073ng/ml/h;凡是PRA在正常范围内(0.15-0.69ng/ml/h)者为正常肾素型,高于或者低于此值者为高或者低肾素型。
2.2采用放射免疫法还可测定患者体内红细胞内、血和尿中钠、钾的含量,血和尿中尿酸的含量,由血尿酸、肌酐浓度和采血日留置的尿中尿酸排出量、肌酐浓度,计算尿酸清除率和肌酐清除率。
2.3数学分析法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在本文中观察指标(因变量)分为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两种。当PRA为观察指标时,ATⅡ被列入自变量中;反之,当ATⅡ为观察指标时,PRA被列入自变量中。根据被入选观察因素对复相关系数递增程度的综合考查分析,各型患者的PRA或者ATⅡ分别对选入观察因素的相关度人为地划分为4度。
3结果
3.1肾素分型与流行病因素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57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种型号病例共计有69例,占43.9%。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性别,较显著相关的有家族史,饮食习惯,眼底,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职业,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等;②正常肾素型:共计有50例,占31.8%。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有职业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眼底,其次为饮食习惯等;③高肾素型:共计有38例,占24.2%。结果表明,在15项观察因素中,对PRA有最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较显著相关的为饮食习惯,性别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收缩压,较显著相关的为家族史。在本型观察的38例病例中均无饮酒嗜好,实际观察项目为14项。
3.2肾素分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参加分析的共有121例,分为低、正常和高肾素三种类型,最终选入的观察因素及回归的复相关系数分析如下:①低肾素型:共有51例,占42.1%。15项观察因素在对PRA运算中,尿酸清除率等6项结果不能肯定。其他9项观察因素中,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和尿钾,较显著相关的为年龄;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其次为尿钠钾比值、红细胞内钾、血钠和尿酸清除率;②共有41例,占33.9%。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显著相关的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较显著相关的有尿钾等5项;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尿钠钾比值,其他为肌酐清除率、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红细胞内钠和血钠;③高肾素型:共有29例,占24.0%。结果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最为显著相关的为血钾,其他分别为尿钠、性别、尿酸清除率等;对血管紧张素Ⅱ最显著相关的为肌酐清除率,其次为血尿酸、尿酸清除率等。
4讨论
4.1本组患者PRA分布是以偏低值为主的连续曲线,但105例正常人则接近正态分布,这与有些文献中的报道不符,而有的学者将PRA偏态分布归结为年龄和种族。但经本人分析研究,年龄因素可以被排除。从总体(不分型)与分型后,或三型间对比观察可知,职业在不分型时对PRA的极显著相关。家族史在分型前与PRA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高肾素型中显现。收缩压在不分型时与PRA无明显相关,分型后却在正常肾素中显示最显著相关。眼底在分型前与ATⅡ有明显相关,分型后只在正常肾素型中显示。
4.2上述变量在分型前后的转化同样在生化因素对PRA或者ATⅡ关系上出现;不分型时血钾、尿钠、钾对PRA,或尿钠、血尿对ATⅡ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分型处理后,都变为集中在某一肾素型别中显示。尤其是尿钠,无论是对PRA或者ATⅡ,分型后其明显相关性都显现在低肾素中。一些学者报道即使是在不限钠的患者PRA和尿钠也存在负相关性。
4.3尿鈉和PRA或者ATⅡ的明显相关性主要见于低肾素型,肌酐清除率(可能还包括血尿酸及其清除率)和ATⅡ的关系在高肾素型中最密切,而PRA和ATⅡ之间的最佳关系在正常肾素型中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我院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病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病因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cellular carcinoma, PHC)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 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世界第5位, 死亡率位居第3位[1];原发性肝癌更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 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62万人, 我国占55%[2];肝癌的发生原因由多种因素经多种途径引起, 笔者为了探讨研究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情况, 将我院的4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2000年9月~2008年5月住院的4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组, 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调查。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腹部B超或腹部CT以及血清AFP定量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诊。临床诊断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修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3]。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和对家属进行固定问卷式问题,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户口分布,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感染, 嗜酒史 (普通嗜酒者:每日饮酒精40~100 g, 连续5年以上者;重度嗜酒者:每日饮酒精超过100 g, 持续超过5年者;其他为非嗜酒者[4]) , 家族史, 有负性事件 (为亲人死亡、意外打击、精神受伤害、家庭不和、工作不顺等对精神和情绪造成影响的事件) 。
2 结果
本组4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过回顾性调查, 男427例 (88.95%) , 女53例 (11.04%) ;年龄16~84岁, 平均 (45.0±11.5) 岁, 60岁以上者168例 (35.00%) , 40~49岁者182例 (38.00%) ;城镇人口175例 (36.45%) , 农村人口305例 (63.55%) ;肝炎病毒感染403例 (83.95%) , 嗜酒史154例 (32.08%) , 家族史86例 (17.91%) , 负性事件发生148例 (30.83%) 。具体构成比见表1。
3 讨论
肝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机制涉及包括环境、感染、营养、代谢、内分泌等多个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影响。但到目前为止, 还未有一完整确切的因素解释世界各地的肝癌, 一般认为以一种原因为主, 其他因素协同发挥作用[5]。
通过笔者对本组资料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 男性发病率 (88.95%) 明显高于女性 (11.04%) , 可能由于男性接触外界有毒、有害物质较多和心理压力病毒感染概率较高等综合原因造成数据的差异。年龄分布60岁以上者占有较大份额 (35.00%) , 但近年来疾病的年轻化表现较为明显, 40~49岁者高达38.00%, 对这一人群来说是个高危年龄, 应积极重视本年龄段的身体健康和相应的疾病积极治疗。城镇人口175例 (36.45%) , 农村人口305例 (63.55%)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由于人口知识和生活健康, 饮食质量 (黄曲霉素污染食物、饮水污染等) , 疾病认识等有关, 应加大对农村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排查;肝炎病毒感染占原发性肝癌83.95%, HBV感染作为PHC的主要病因已被世界公认, 估计全球60%~80%的PHC由HBV引起, 每年有0.4%~0.6%HBV慢性感染者被诊断为肝癌, 其危险性比非感染者高25~37倍[6]。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乙型肝炎发病率 (76.66%)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当[5,6];HCV不仅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肝癌的主要病因, 我国HCC患者中HCV感染率为7.5%~42.9%, 本组病例中丙型肝炎发病率 (7.29%)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当;充分说明对肝炎基础病治疗尤为重要。家族史占总例数17.91%, 对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患者应积极避免能够引起原发性肝癌相关因素。负性事件发生率达30.83%, 说明情绪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影响, 是促成本病发生的有一主要的诱因, 应平素调节情绪, 放松心情。
总之, 通过笔者对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情况的调查, 可以观察到能够引起原发性肝癌基础病因和相应的诱因, 可以作为临床对本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佐证, 对相应的高发的病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预防, 避免或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
参考文献
[1]Parkin D M.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in the year2000[J].Lancet Oncol, 2001, 2 (9) :533-543.
[2]Parkin D Meta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3]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S].实用癌症杂志, 2001, 16 (6) :6721.
[4]张道明.慢性酒精性肝病的临床与病理-附84例肝穿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5) :132-134.
[5]杨九华, 黄颖.免疫抑制法测定肝脏病患者血清mAST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4 (15) :201-202.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4篇
关于商业扩张下的流行音乐, 显然也有一个命题, 就是必须反映“艺术的、社会的、伦理的、哲学的、政治的多种角度”对“乐”的存在, 以及对“乐”之美以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 “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性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并现实于作用于客体的时候, 它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 具有主体性。换言之, 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发展的。”
通俗音乐围绕主体的“才性、气质、个性、禀性、气力、声调、气度、风格、感情、才能”, 深刻颂扬了中国人文的精神特质, 因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多寡所限, 那时, “饥”和“劳”这二者相对而言是人们最需要面对的严重的现实问题, “歌其食”和“歌其事”于是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为温饱、为工作的劳累而创作和吟唱民歌的主要原因, 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后来的俗文学有了商品性质, 促进了大型作品的诞生和发展。音乐流行要素的商业扩张, 导致唐宋话本小说的章回演义, 戏剧、有些连本的舞台演出可以连续欣赏数月, 如《长生殿》之类。宏大的规模展现宏大的社会历史和现实, 但因其是商业性的, 其思想价值、认识价值也包括艺术价值, 也显示出了都市化、时尚化、公众化的从俗特征。
就是说, 流行音乐的商业扩张, 显示了民间文化矫健清新的大众风格, 演化了质朴的民歌, 也造就了华丽的乐章:
1.原型性。商业扩张需要文化原形, 比如绍兴堕民与商业艺术的扩张, 一般认为, 经典音乐危机源于其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冲突, 商业扩张可能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经典的接受与传播, 就是经典的商业化扩张是出于经济驱动而改变经典的形态, 使经典成为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品;或者直接利用经典的知名度, 获取经济利益。比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对钢琴古典的重新解释, 现代舞对芭蕾的解释。我们知道, 现代流行音乐肇始于西方, 主要由欧洲白人音乐文化传统和非洲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合成。FOLK的传统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 实现了现代化和流行化, 以唱片制造工业的生产机制, 以商品的形式, 以现代传媒的方式, 在全球推广, 进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体系, 成为流行音乐结构性的原型。
2.原创性。今天有人给流行音乐作一个基本的分析, 比如, 中央电视台的“青歌”, 音乐的类分也越来越倾向于“原生态”。西方流行两大种类是FOLK和ROCK, “校园民谣”就是西方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这个F O L K传统通过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传到中国大陆。不管是乡村民谣、城市民谣, 还是校园民谣, 它们都是现代的、城市的、工业文明的、商品社会的, 有别于传统民歌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征。现代流行歌曲其本质上是商业扩张下, 失去了家园、四处流浪的现代人对故乡之音 (乡音) 遥远的追忆与回想, 属于商业复制范畴。BUB DILLEN曾认为民谣带给人的亲切感是任何别的音乐都无法达到的, 这句概括切中了民谣具有原创性, 好比“青歌”演绎“原生态”, 无论都市原创还是乡村原发, 都具有商业扩张的形态。
3.原发性。随着唱片留声机的发明和普及, 城市民众又开始感受传统的民间音乐了, 并深深地为这些亲切的乐音感动, 它引发了这些离开故土的人们遥远的回忆和感叹。学者和唱片商被人们的需求推向更民间的地方, 去寻找和发掘乡土歌手来录音。一批歌手逐渐背负起大众的情感, 他们不单传唱和录制从祖辈那里学来的传统民歌了, 也开始以这些民歌为营养创作新的歌曲。人们依旧称其为民谣歌手, 然而民谣一词已经带有商业扩张的意义。
因此, 研究中国关于音乐和艺术的思考, 它必须要进入到经济扩张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 才能获得一种恰当的把握。鉴于我国流行音乐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 而在理论上难以同步的现象, 通过商业扩张的研究, 进而对流行音乐美学等方向的研究, 通过对流行音乐现象分析, 客观的、全面的挖掘出流行音乐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流行音乐的整体质量, 推动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音乐应该是先有作品 (或现象) , 后有理论, 而理论则是对作品 (或现象) 普遍规律的归纳或总结。然而, 流行音乐是一种快速更新的艺术形式, 所以流行音乐研究, 也必须随着流行音乐形态的变化而拓宽视野, 从而保持流行音乐研究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流行音乐理论与流行音乐动态相并行。
参考文献
[1]吴云: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2]王宁一:概念的漩涡——对于一个流行口号的论争.原载音乐学辑刊, 1984年第3期
[3]莫煜红:“堕民”与音乐:民间属性的视角.艺术教育, 2009, 6
[4] (德) 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第5页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吉林市2个区的4个社区>40岁的人群进行青光眼的筛查, 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 两种类型;包括龙潭区的吉安社区、龙东社区;船营区的鸿博社区、乐园社区。40岁以上共计2 359人, 其中男性1 342人, 女性1 017人。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
5 m距离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 检查视力。TOPCON日本隙灯、苏州六六直接检眼镜、NIDEK日本非接触眼压计。常规眼科检查, 初筛青眼。
1.2.2 初筛
受检者填表, 包括:姓名, 年龄, 性别, 家族史。眼科医生填写初筛相应检查结果包括:视力, 裸眼及矫正视力;周边前房深度;眼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盘C/D比值, 盘沿估计;眼压。
1.2.3 复筛:
根据初筛有青光眼家族史、青光眼发作史, 症状体征如:前正常深,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 视盘C/D比值>0.6, 或双眼差值>0.2, 一步检查:房角, 视野, 24 h眼压, 头CT等。
1.3 POAG诊断
1.3.1 周边前房深度的分级标准
采用Van Hverick[1]法检查和分级以极窄光源射到角膜缘颞册, 裂隙灯显微镜与光源呈60°夹角, 周边前房深度以角膜厚度 (corneal thickness, CT) 表示, 并以此估计前房角可能关闭情况。分别按照1、1/2、1/3及1/4CT记录。
1.3.2 POAG诊断标准[2]
前房角是开放的, 在此基础上有以下指征的: (1)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 眼压是升高的 (如是正常的划分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 初始眼压>30 mm Hg或24 h眼压检测差值>8mm Hg者。 (2) 眼底检查观察到:青光眼特征性盘沿形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 (3) 与青光眼神经纤维层改变相对应的视野缺损。 (4) 头CT排除其他颅内疾病。
1.4 PACG诊断
1.4.1 前房深度的检查及分级标准
采用van Hverick[1]法检查和分级, 应用极窄光源投射到角膜缘颞侧, 同时裂隙灯显微镜与光源呈60°的夹角, 周边前房深度以角膜厚度 (corneal thickness, CT) 来表示, 以此估计前房角的情况。采用1、1/2、1/3及1/4CT来记录。
1.4.2 前房角关闭的诊断标准
在房角镜下观察房角情况, 前房角≥3/4圆周看不见后部小梁者;部分或全部前房角关闭及房角粘连≥1/3圆周者;均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
1.4.3 PACG诊断标准[3]
周边前房角关闭, 同时有以下指征之一者诊断为PACG。 (1) 非接触眼压计测量首次眼压>30 mm Hg者, 或24 h眼压检测差值>8 mm Hg者, 或暗室俯卧实验 (+) 者。 (2) 曾经有过PACG急性发作, 眼科检查伴有虹膜萎缩、瞳孔变形散大、晶状体表面青光眼斑等表现。 (3) 眼底检查具有典型的视神经损害者 (同时需除外其他疾病, 如:陈旧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垂体瘤等) 。 (4) ZESSI 740i视野提示: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者。同时需除外继发性青光眼 (如炎性反应, 外伤等) 。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Excel 2013数据库, 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 得出诊断结果: (1) POAG 33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1例;新发30例) ;患病率为1.39% (女性为1.47%, 男性为1.34%) ;性别、年龄与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PACG 48例 (其中, 男性20例, 女性28例, 新发38例) , PACG的患病率为2.03% (女性为2.75%, 男性为1.49%) 。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年龄增加PACG发病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a年龄组比较:χ2=0.075, P=0.784;bχ2=3.298, P=0.348。
注:a年龄组比较:χ2=0.075, P=0.784;bχ2=3.298, P=0.348。
3 讨论
青光眼造成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 后果极为严重, 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痛苦和损失。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青光眼的患病率、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等指标, 对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认识, 能为青光眼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 对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制定和实施防盲治盲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且是多民族国家, 目前缺乏广泛的青光眼流行病学资料。尤其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性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别, 以及我国独特的人口特征, 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应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可望为整个青光眼研究领域提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这一领域是我国各基层眼科医生均能够胜任的研究, 也是目前最急需且富有临床价值的范畴。
经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均提示:在发达国家有近50%的POAG未被发现, 而在我国有近90%的POAG未被发现。这些人急需救治。由于POAG发病隐匿, 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不易被察觉, 待察觉到时, 视力已经明显下降, 视野明显缩小, 已经是青光眼晚期, 这种视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的。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各因素, 笔者参照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青光眼筛查工作的筛查方法, 对吉林市部分人群进行了原发性青光眼的筛查。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北方寒冷地区40岁以上人群, POAG的患病率为:1.39%, 女性为1.47%, 男性为1.34%。PACG的患病率为2.03%, 女性患病率为2.75%, 男性为1.49%。
由此得出关于POAG的结果与国内的多家报道不同。1985年胡铮[4]等报道POAG患病率为0.11%;1996赵家良等[2]等报道北京POAG患病率为0.29%;2004年徐亮[5]等报道北京农村POAG患病率为1.97%, 城市为2.07%;2006年中山医科大学[6]在广州荔湾区进行的POAG筛查发现患病率为2.1%,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南方人群中POAG较PACG更为常见。从资料上看我国的POAG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不同地区报告的患病率不同, 可能是由于:种族, 地域, 城乡差异等所导致的。笔者的结果低于近年北京及广州的患病率, 原因有可能: (1) 地域差异:吉林市地处北纬40°52'~46°18', 东经121°38'~131°19'之间, 北半球的中纬地带, 欧亚大陆的东部, 近亚寒带地区, 冬季漫长而寒冷, 可能影响POAG的患病率, 而低于温带地区患病率。 (2) 由于POAG与早期的PACG很难鉴别, 可能有一部分POAG的患者被划入PACG中, 而导致PO-AG患病率低。本实验的结果还提示, POAG患病率中,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报道有所不同, 可能是由于中老年女性周边前房较浅, 而被划入PACG中的缘故。
由此得出关于PACG的结果, 1996年在北京顺义县≥50岁人群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7%接近[2], 而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国内大多数资料表明, PACG的患病率在1.5%~2.0%之间。1997年, 何明光[7]等在广东斗门县的调查结果显示PACG的患病率为1.0%。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PACG患病率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ACG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原因分析: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 晶状体逐渐混浊变厚、向前移位, 前房深度逐渐变浅、前房角逐渐变窄等改变相关, 发生青光眼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PACG患病率高于男性, 国内外就性别因素在青光眼患病率中的差异, 显示的结果各异。Drance M[8]的研究显示, 女性是PACG的高危人群, 而我国何光明[7]等调查结果提示不同的性别, PACG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目前, 性别与青光眼患病率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 通过对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可以证明:以小城市为单位的筛查工作, 相对容易进行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总结出一些筛查经验, 进一步指导社区医院进行这些方面的筛查工作。可以把筛查的覆盖面做得更大, 可以发现更多的隐匿性青光眼, 提高青光眼的就诊救治率, 同时也可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相关干预, 这样就可以阻止这部分青光眼患者, 视力, 视野等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为其带去光明, 为其家庭减轻负担, 为社会减轻负担。并且在筛查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其他慢性的眼病, 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垂体瘤等疾病。
同时所有结果可以为全国防盲治盲工作提供参考价值。笔者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可以与其他兄弟单位相互借鉴。为全国性的青光眼的预防治疗提供经验和依据。
青光眼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人力及设备等因素的限制, 本次仅对市区的部分人群进行了筛查, 而未延伸至农村, 所得数据也仅能代表我市城镇居民的情况, 有其局限性。本研究中采用的是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的方法, 由于非接触眼压计检测结果的局限性, 对受检人群的眼压评价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上述不足希望在以后的青光眼及其他眼病流行病学调查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Van Herick W, Shaffer RN, Schwartz A.Estimation of width of 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ow angle[J].Am J Ophthalmol, 1969, 68:626-629.
[2]赵家良, 雕瑞芳, 贾丽君, 等.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和正常眼压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6) :335-339.
[3]徐亮, 张莉, 夏翠然, 等.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41 (1) :8-14.
[4]胡铮, 赵家良, 董方田, 等.北京市顺义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 1989, 25 (2) :115-119.
[5]徐亮, 陈建华, 李建军, 等.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筛查方法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04, 40 (11) :726-732.
[6]He M, Foster PJ, Ge J, et al.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laucoma in adult Chines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 47 (7) :2782-2788.
[7]何光明, 许京京, 昊开力, 等.门斗县农村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1:212-214.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6篇
1 基本技能
流行病学的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熟练的掌握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调查与应急处理方法。而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治不同的是, 流行病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一个个体, 而是整个发病地区的疾病过程 (表1) 。
因此, 就需要流行病学的医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以下各方面的技能知识。
1.1 目的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确诊与抢救, 能够使患者早日的康复, 同时防止患者死亡, 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以减少和控制新病例的出现, 通过调查研究, 将病因确实搞清, 从而进行防治工作。
1.2 方法
1.2.1 调查设计
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与设计为处理过程中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制定计划则需以: (1) 先进的题目; (2) 科学的设计; (3) 正确的样本; (4) 可比的对照; (5) 精密与精确的实验; (6) 显著的资料; (7) 完整的记录; (8) 重复的结论为原则[4], 有效科学的得到最大最全的效果收益。
1.2.2 现场工作
主要指的是现场调查与现场干预, 即通过调查与干预, 能够及时的查清病因, 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从而减少或者消除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进行的是描述与分析以及实验流行病的调查研究[5]。弄清其特征, 是聚集性还是单发性, 是输入性还是输出性, 是否为房间环境的密闭性, 而在时间上是爆发性还是散发性, 是继发性还是一过性, 是青壮年的多发性, 还是各年龄人群均较易感性, 进而提出其病因的假设。
1.2.3 检验实验
对病因进行必须把现场工作同实验室相结合, 首先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做相关的检测分析。因为病因不清, 所以检测内容大多不是常规的检查, 因此, 则必须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紧密配合, 明确检验的主要目的与采集标本的所属种类与数量, 以及采集方法和检验流程, 为结果分析与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1.2.4 统计分析
需要良好的设计与逻辑思路, 同时需掌握统计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特别要熟练的掌握频繁使用的“率”, 并对其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2 应急处理
通过领导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以及相应的卫生宣传, 完善疫情报告与隔离检疫制度, 为抢救治疗与卫生防护创造有利条件,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 制定出全面的防治条例与检查检验流程, 为药物疫苗的早研制、早应用提供必要充分条件。
3 讨论
(1) 流行病医生对于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需迅速以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涉及了多学科 (包括临床与预防以及病原等) 或者多方面 (包括预防控制与抢救治疗以及调查研究等) , 就一定要掌握好较全面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历史材料与国际上最新的信息以及现场流行病学的实用技术, 同时还必须熟练的掌握与临床以及病原微生物和统计学实验设计等有关的技能或相关法律法规[6]。
(2) 需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 并维护好人际关系, 同时还应有相应的组织能力与政策的执行能力。因为所要面对的不仅仅为一次突发性事件, 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由于调查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法律与伦理。因此在工作中不但要做一个好参谋, 更要向群众加强宣传。而工作则需要同行们的合作协助, 还需要单位各部门配合服务甚至媒体的关注。所以, 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 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 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流行病学医生需要对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胸有成竹, 并且沉着应战, 既要求业务技术的精益求精, 还要求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崇高的医德品质。
摘要:目的 探讨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方法 通过学习国务院公布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条例》, 对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过领导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以及相应的卫生宣传, 完善疫情报告与隔离检疫制度, 为抢救治疗与卫生防护创造有利条件,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 制定出全面的防治条例与检查检验流程, 为药物疫苗的早研制、早应用提供必要充分条件。结论 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流行病学医生需要对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胸有成竹, 并且沉着应战, 既要求业务技术的精益求精, 还要求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崇高的医德品质。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流行病学,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周萌雯, 郝森.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A].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论文汇编[C].2007:180~183.
[2]应桂英, 栾荣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病例定义值得注意的问题[A].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59~62.
[3]李克莉, 冯子健, 倪大新, 等.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与报告及时性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3) :4.DOI:10.3760/c ma.j.i ss n.0254-6450.2009.03.016.265~268.
[4]霍永韬.现场流行病学思维模式研究[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5) :封2, 封3.
[5]王华, 魏晓青, 徐天昊,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学科研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9) :841~842.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原发性宫缩乏力,高危因素,流行病学
宫缩乏力是导致孕产妇难产和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乏力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宫缩乏力和继发性宫缩乏力两种类型[1]。继发性宫缩乏力是指产程开始时宫缩正常, 随着产程的进展, 子宫收缩力逐渐下降, 产程减缓甚至停滞。由于原发性宫缩乏力患者在产程早期产力就开始出现不足, 因此极易认为是假临产而护忽略了对其治疗, 因此其危害较继发性宫缩乏力大, 且原发性宫缩乏力患者产后子宫收缩功能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由其造成的产后出血危害性更大。另外, 原发性宫缩乏力的患者, 由于产程进展缓慢体力过渡消耗加之精神紧张进食量减少容易引发产时酸中毒, 造成胎儿宫内窘迫, 增加了剖宫产的发生率。
原发性宫缩乏力对母婴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作用, 找出其高危因素, 指导临床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分析导致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影响因素, 从而找到预防和控制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分娩符合原发性宫缩乏力诊断的产妇250例, 其中年龄在20~35岁之间, 孕周36~38周, B超检查无明显胎儿畸形, 孕产妇无内外科并发症尤其是内分泌疾病的发生, 作病例组。在排除患有原发性及继发性宫缩乏力的患者的其他研究对象中, 根据纳入的病例的情况, 选择年龄相同, 孕周一致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原发性宫缩乏力的诊断参照《脉冲式静滴催产素治疗原发性宫缩乏力100例临床观察》一文, 定义为从第一产程开始, 子宫收缩功能即低下, 胎心监护:宫缩间歇时间>5 min, 持续<25 s, 宫缩时宫腔压力<3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2]。
1.3 方法
1.3.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产妇。在问卷调查前, 对参加本研究资料收集员进行培训, 并于培训结束后对资料收集员进行笔试考试和考核, 资料收集员考试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在向产妇进行调查时, 注意问卷调查期间说话的方式和方法, 严格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 告知产妇本研究仅作科学研究, 完全保密, 减少产妇的顾虑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1.3.2资料收集内容
对纳入的所有研究对象问卷调查以下内容: (1) 一般情况: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等。 (2) 生活行为:饮食情况、吸烟及被动吸烟情况、有无饮酒、运动情况等。 (3) 妊娠情况:孕次、产次、有无既往病及遗传病史、月经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时间、有无手术史 (尤其是子宫手术史) 、是否双胎妊娠、有无羊水过多、是否有产科合并及并发症 (如妊娠期高血压) 、产前有无用药等。孕前B超检查孕妇的子宫有无畸形。 (4) 体格检查:测量孕妇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所有体格检查均重复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 (5) 妊娠结局资料的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无宫内感染、胎盘大小、新生儿性别、Apgar评分、脐血血气p H、分娩方式、有无产后出血、产程有无延长等。
1.4 分析方法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健康相关行为 (运动、饮食、吸烟、饮酒) , 本次妊娠情况、体格检查资料、妊娠结局情况、实验室检查资料等的比较。
2 结果
第一产程时间是孕妇原发性宫缩强弱的一个外在体现, 据原发性宫缩乏力的诊断标准, 宫缩乏力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于第一产程时间延长, 第一产程时间越长, 宫缩强度越弱, 故将其作为自变量, P为第一产程时间, P1为年龄, P2为孕次, P3为孕周, P4为身高, P5为体重, P6为并发症 (虚拟变量) , P7为新生儿体重。我们以P为因变量, P1~P7为自变量, 进行线性回归, 用Eviews回归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P1、P2、P3、P6均有显著差异性, 由此得知:孕妇身高、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对第一产程时间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合并并发症、孕次、孕周、孕妇年龄。合并并发症是导致原发性宫缩乏力的重要因素;孕次越多, 第一产程时间越短, 原发性宫缩乏力概率越小;孕周越长, 第一产程时间越长, 原发性宫缩乏力概率越大;年龄越大, 第一产程时间越短, 原发性宫缩乏力概率越小。
3 讨论
3.1
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发生机制还未完全阐明, 以往研究发现原发性宫缩乏力多发于子宫发育不良, 羊水过多, 巨大胎及初次妊娠剖宫产的经产妇, 认为子宫形态异常及肌纤维发育不良可能是原发性宫缩乏力的重要原因[3]。孕妇血清低钙水平与原发性宫缩乏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产时给予钙剂补充可显著增强患者的宫缩节奏, 改善子宫收缩乏力状态[4]。另外, 子宫脂肪浸润, 也是导致宫缩乏力的原因之一[5]。产时激素分泌不足也可以引起原发性宫缩乏力。产程的正常进展有赖于激素的调节, 一旦发生内分泌紊乱, 子宫则无法按照正常节奏收缩, 最终导致了宫缩乏力的发生[6]。
3.2 妊娠并发症是导致原发性宫缩乏力的重要因素
妊娠并发症可从不同方面影响子宫收缩。本研究中, 常见并发症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前置胎盘等。如妊娠高血压疾病, 研究资料表明血管内皮损伤及其所释放的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起主要作用, 其中一氧化氮产生减少, 被认为是影响妊娠高血压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因素, 被认为具有促进保护一氧化氮生成的保护性因子的前列环素, 也随之减少[7]。前列环腺素是由共同的前体环内过氧化物转化而来。前列腺素减少, 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另, 缺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明确的关系。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调节通路以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上升为起点。子宫肌收缩是以肌原性为主, 宫缩的基本物质为收缩蛋白、ATP、ATP酶、钙离子。子宫肌细胞质内排列纵形的粗、细肌原微丝, 粗肌原微丝内含肌纤维蛋白和肌凝蛋白, 细肌原微丝内含原凝蛋白, 在其作用下使肌纤维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令粗肌原微丝短缩而引起肌肉收缩即子宫收缩。当Ca浓度降低时, 细胞内外钙通道不能启开, 细肌原微丝的原凝蛋白掩盖着粗肌原微丝的肌纤维蛋白和肌凝蛋白的结合点使之不能结合而引起收缩, 从而造成宫缩乏力发生[8]。
3.3 孕次、年龄与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关系
妊娠的次数、孕妇的年龄与妊娠分娩相关, 可能与孕妇的精神因素有关。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 明确提出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四要素。产妇的精神状态影响宫缩和产程进展[9]。初产妇、年龄小, 对首次妊娠分娩缺乏经验、平素对疼痛耐受力差、对首孕胎儿分娩健康的期望值较高、对医院医生环境恐惧等,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 在临床上表现为宫缩乏力、产程异常、社会因素剖宫产增高、产后出血等。孕次越多, 第一产程时间越短, 原发性宫缩乏力概率越小[10]。
3.4 孕周与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关系
从本研究中发现, 在参与统计的20~35岁孕产妇组中, 年龄越大, 第一产程时间越短, 原发性宫缩乏力概率越小。关于分娩的原因, 从来学说纷纭, 现在一般认为母体的分娩发生是由机械性扩张、神经及激素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协调而促成的。其中激素包括缩宫素、孕激素、雌激素、前列腺素、肾上腺皮质素等, 雌激素、前列腺素对子宫收缩有正面影响, 可致子宫收缩, 分娩发动, 此类激素的缺乏, 或子宫对这些促进宫缩的物质敏感性降低, 以及雌性激素与不足致缩宫素受体量减少, 会致妊娠继续, 孕周延长, 从另方面, 胎儿肾上腺发育未成熟时, 胎儿胎盘单位合成与分泌硫酸表雄酮量少, 致宫颈成熟度欠佳, 亦可引起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发生[9]。
3.5 孕妇身高、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并非是原发生宫缩乏力的相关因素质
经研究, 孕妇身高、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对第一产程时间几乎没有影响, 其原因可能为此类孕妇其体内激素正常, 子宫能发动正常宫缩, 其发生难产等因素为继发性因素。如巨大胎, 因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 使子宫肌纤维失去正常收缩力, 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易发生产后出血、肩难产等, 此种子宫收缩乏力常为表现为继发性, 非原发性宫缩乏力表现。
散发性流行论文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等14家医院的门诊或住院的1500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 就诊时间为2009年10月5日-2010年12月23日。
1.2 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应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软件, 系统规范化肺结核中医四诊信息,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信息、病史信息、临床信息、客观指标检查等。在患者入组时一次性采集所有信息, 建立数据库。
1.2.1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肺痨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已证实证实肺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变;年龄18~65岁;了解参加本课题的意义及临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意参加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过敏体质或对方案中任何一种药有过敏史者;合并肝、肾、代谢、自身免疫性疾病, 内分泌、血液、神经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慢性纤维空洞性改变者;合并肺外结核病者 (结核性胸膜炎除外) 。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双人分别独自录入, 第三人校对的方法录入信息变量;按统一标准, 统一方法进行资料校正, 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为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14家中心参与本次流调, 完成病例1500例, 剔除0例。首例接受调查的时间为2009年10月5日, 最后1例病例接受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12月23日, 整个调查时间跨度近14个月。
入组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5.65岁, 18~30岁患者占45.7%, 为发病人群最高的年龄阶段。性别分布为男1033例, 女467例, 性别分布男性多发于女性。本次研究人群中, 文化程度初中的患者最多 (491例) , 占32.7%;经济收入2000元以下的病例为1160例, 占77.3%。
2.2 证候分布研究
1500例患者中, 其证候主要集中在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三个证候上, 分别占40.3% (605例) 、20.4% (306例) 、19.5% (293例) , 合计占80.4%, 其他证候所占比例较小。
2.3 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统计
2.3.1 肺阴亏虚证
605例肺阴亏虚证患者中, 平均年龄为33.49岁, 各年龄段患者发病频数不同, 证候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已婚患者明显多于未婚患者, 婚姻状况因素对该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发病患者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 该证候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发病人群仍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该证候在各个收入层次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2.3.2 阴虚火旺证
306例阴虚火旺证患者中, 该证候在各年龄分段、不同文化程度、各个收入层次分布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婚姻状况因素对该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3 气阴两虚证
293例气阴两虚证患者中, 该证候在各年龄分段、不同文化程度、各个收入层次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婚姻状况因素对该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例
2.4 证候客观指标分析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17个证型的相关客观指标, 如果B>0, Exp (B) >1则证型与该症状有关, 且该症候为危险因子。因肺阴亏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三个证候合计占总数的80.4%, 故本处仅列出与其3证候有关的结果:白介素-1是肺阴亏虚证的危险因子;白介素-10是阴虚火旺证的危险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子。见表4。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可侵及许多脏器, 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亦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医疗难题之一, 我国结核病病例总数位居世界第二, 形势严峻[2]。
在1500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中, 男性数量、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与文献[3]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男性外出务工、承担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接触感染源较多有关[4]。婚姻状况结果显示:已婚者明显多于未婚者, 可能与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 其传染性的大小与接触的密切程度、环境等相关, 已婚者相对于未婚者接触相对较多, 且可能与已婚者心理及生活压力较大有关[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 青年、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者占比较大。文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水平, 从而间接导致结核病知识知晓程度不足, 影响其就诊和规范治疗[6,7], 未来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了结核初治的效果[8]。收入较低的群体仍为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发人群, 有研究表明, 年人均收入高是发生结核病的保护因素, 因结核病的发生与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经济收入高者, 能够保证一定的营养、居住条件等, 增强了自身免疫力, 减少了结核菌感染机会[9]。而流动人口对肺结核发病趋势的影响亦不容小觑[10], 甚至在局部地区明显改变了该病在此处的流行特征[11]。而卫生保健意识缺乏, 肺结核知识掌握程度差[12], 心理及经济压力巨大, 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健康宣教对加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13]。
祖国医学中并无“肺结核”病名, 且当今中医药防治肺结核多为个体化报告, 尚无统一辨证标准。本次研究中, 笔者选取17个证候进行流调量表内容[14], 并归纳出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的3个主要中医证型[15], 为最终制定肺结核中医诊疗规范奠定基础。现代医学认为,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16], 其保护性免疫主要为细胞免疫, 在其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免疫损伤[17]。研究表明:免疫介入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和空洞闭合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8]。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减轻西药不良反应, 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19]。
本次研究总结出3种主要证候的危险因子, 针对其为靶点, 可为肺结核的临床辩证提供客观依据, 亦可为其治疗提供重要参考[20]。
散发性流行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