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使至塞上译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使至塞上译文范文(精选12篇)

使至塞上译文 第1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译文 第2篇

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

注释

①使:出使。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解读翻译

轻车简从到边塞去慰问,

路过我们的属国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了边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飞到了边境外的天空。

狼烟在广阔的沙漠中直直地冲向高空,

壮阔的黄河映照着圆圆的夕阳。

到了萧关,遇见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他们票报说)都护在前线。

赏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出使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去边塞的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边疆慰问。既是“单车”,当然就装备简单,两个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着作者将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环境的苍凉。不过作者很快就被边塞的奇特风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冲向高空,血红的夕阳把蜿蜒的黄河都染红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梦幻,这壮美的场景也让作者忘记了个人的惆怅。最后作者终于到达目的地,却得知长官们都上了前线。在环境恶劣的边塞,狼烟四起,那些守卫的将土们却不畏困难,勇敢地冲出阵地,诗句表达了对他们的赞叹。

本诗描绘了边塞壮美的风光,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赞扬了边疆将士不怕艰苦的爱国精神。另外,“大漠孤烟直,艮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却逼真地描画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

作业题

想象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你喜欢吗?

扩展阅读

王维智擒瓜贼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陈老伯地里的西瓜被偷了。王维气愤地说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

试读《使至塞上》的诗意 第3篇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诗意和诗人的心境,我在讲解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王维这首《使至塞上》里边有大漠风光 的描绘,更有作者心情的 抒发,以及作者 行程及当 时事件的 介绍,细读诗句,仔细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周遭环境,想象作者心境和大漠旷景。写这首诗时作者是情绪盎然还是郁闷伤感呢?

生:郁闷伤感。

师:这首诗创作背景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兵发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当时的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奉使出 塞宣慰,并任河西 节度使判官。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师: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是什么意思呢?“属国”这里是作者身份的介绍,唐朝用“属国”指代出使边疆的使臣,“居延”是地名。

生:这一联写作者轻车简从,孤独西行,身为朝廷官吏身不由己,路途颠簸已过居延之地。“单车欲问边”介绍了作者这首纪行诗创作时所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西行的目的。

师:“单车”这一词又有什么效果呢?

生:当初交通不便,作者一架 马车,轻车简从,路途颠簸,或者说作者由于受到排挤,远离家园,内心孤独,形单影只。

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枯草随风而动,滚动到汉疆塞外,大雁在春季归来,飞向了遥远的北方。

师:“征蓬”描述的是随风而动的轻盈的枯 蓬草,枯蓬草由于轻而大被风吹动看起来疯狂滚动,气势迅猛,作者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想起了战场前线的战士,因此将随风滚动的蓬草比作杀出塞外的将士,写成了“征蓬”“出汉塞”。这里也是作者用枯蓬草自喻,描述自己就像随风而动的枯蓬草一样被狂风吹出了塞外,身不由己,凄苦飘零边陲。“归雁入胡天”,作者写到归雁其实是想到了自己西去宣慰将士之后也无法回归到朝廷,而只能归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更显作者此时的郁闷与落魄。

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想象什 么样的场景呢?这里的“孤烟”指的是战争烽火台狼烟。

生:浩瀚无边的沙漠,荒凉得连一丝风也没有,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中的黄河静默,显得尤其拖长,在黄河的尽头可以看到圆圆一轮太阳即将落下。

师:“直”和“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用来说如何做人,“直”常有直爽也有 呆板之意,“圆”常有圆滑也有灵活之意。

(这时候,我展示给学生可能是王维所描述的 大漠和长河的地方———宁夏沙坡头的图片,同时播放本人在路途中录制的影像,千万年不变依然存在的大漠落日长河至今不难帮助人们想象当年的荒凉。)

师:浩瀚沙漠,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冷酷寂寞,战争冷酷荒凉,而天空的太阳和沙漠中环绕穿行的黄河虽然同样的荒凉,但在这种冷酷无情中却显示出平静和一丝丝温暖及活力,给人一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容易激发人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也许作者在这里也想到了自 身,在自己的 为官之路 上关于“直”与“圆”的思考。因此,这两句诗也可以这样理解,大漠和狼烟都显示呆板和冷酷,黄河和落日圆绕其行,启发人心,给作者茫然而又向往的感觉。

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作者单车行 至萧关本 该见到都护的地方,遇到侦候骑士告知,都护征战于更远的燕然。

师:大漠孤烟之地,日落西山之时,作者还需要走很多路,燕然也许是实指,更有可能指代更加遥远的地方,突出作者深感前途茫茫。

师:重读故事,看看作者在诗中是不 是极度悲 凉落魄呢?

生:作者写的景色很是凄凉,但是作者 似乎并无 极度悲凉落魄之感。

这首诗悲凉在颔联和颈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也正是这 两句,反映作者的坚毅和豁达,他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摘要:《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对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感受诗中传达的情境,以及作者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重读王维《使至塞上》 第4篇

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关于“边”字,读者往往不能辨析它与“塞”字的不同含义,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边”与“塞”的区别在于,“塞”指我军长期定居之地,具体到这首诗而言,指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所在地一带。而“边”,则位于塞外,在战争发生时,指敌我两军交锋的最前线。既然崔希逸的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入犯敌人的地盘2000余里,那么诗中所谓的“边”与“塞”之间,就有相当一段距离了。细揆“问边”两字的语气,应该是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下来之后,正常履行使者的任务,即出塞到前线视察。关于“单车”,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这是用1日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发展到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主要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诗句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这样写,侧重于宣扬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会平安无虞。

“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即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将军路博德筑居廷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图雄阔的地理标记。“过”,可以理解成超过。这句诗是在说,我们大唐武功之强盛,已经可以与雄汉媲美,至于版图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这句诗同时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军队战功赫赫,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王朝。而“单车欲问边”心理之能产生,就是以这一强盛的军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些学者认为,首句的“问”字应理解为“向”。照我看,该诗若写于出使途中,可以这样理解。但既然这首诗写于诗人已使至塞上之后,则“问”字当理解为“视察”。

二、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高台多悲风)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宇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声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有些读者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实际上,“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在唐代以前,王褒的《出塞》诗很著名,其中就有句云:“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由于写作情境类似,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样,离开塞上向前线自由自在地驰骋。

至于“归雁入胡天”,如果我们联系有关雁的历史掌故来理解,则这句似非纯然写景之句,而带有特殊含义。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这句诗大致是说:由于唐军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胡境了。另据《汉书》,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那么,王维也有可能在化用这一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大雁似乎有意跟随自己飞入胡天,以获取唐军战胜的具体情况,并早日传至玄宗朝廷。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向来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批注云:“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至于其余几联,陆氏则不予置评。由于这两句一直被关注,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鉴赏文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说:“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图。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

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上述鉴赏文字,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一解读思路展开的。但是,解读者如果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写景艺术太过强调,便容易忽略诗句中所蕴涵的边塞精神。

关于“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莫砺锋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唐诗时,曾有过很好的解释。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这样的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定指烟气形态直;中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至于“长河落日圆”一句,也有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因为如果边塞有战事,就会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必然出现王昌龄《从军行》所谓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使至塞上》颈联反映了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是对盛世的讴歌。

四、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萧关在汉代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典型例子如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由此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九四,汉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侯骑”以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而不是位于塞上)的屯兵之地,而“侯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如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军击败敌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的丰功伟绩。

总而言之,王维《使至塞上》对崔希逸军的战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歌颂了唐王朝的强大。这首诗每句都含有得胜之志,渲染出了盛唐气象,是优秀的边塞诗,也是劳军诗的典范之作。

使至塞上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

1、唐诗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提问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②: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明确: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燕然”,前线,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明边关局势的紧张。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抑郁到慷慨”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四、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五、作业 背诵诗歌。板书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古诗《使至塞上》 第6篇

【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出使。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译诗、诗意】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对王维《使至塞上》注释的质疑

径南中学 张建洪

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它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①。无疑,这是一首好诗。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书中有两处注释存在牵强之处:

一是“属国”。教材的解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二是“征蓬”。教材的解释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首先,我们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这两个注释。

开元二十二年,宰相张九龄将王维召回朝廷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因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济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思想逐渐转向消极。不久,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出塞,在河西节度幕府兼任判官②。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济出朝廷)③。

把“属国”解释为“附属国”没错。《汉书卫青传》教颜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

诗人既然以使者的身份出塞,带的随从也不多啊,“单车”可见带的人不多,而且是从军出塞。如果“属国”是指吐蕃的军队的话,难道是王维同吐蕃军队一起去慰问将士?还是王维被吐蕃的军队挟持了,被迫去慰问将士?从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唐军和吐蕃军队打仗,而且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带领的唐军战胜了吐蕃军。王维当然应该和唐军一起去慰问打了胜仗的唐军,而不是跟战败的吐蕃军队。否则,岂不成了“多国部队”去慰问守边的将士了吗?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④中,它认为“属国过居延”其实应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这是有根据的。《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同时,“在格律诗中,有些倒装句是为了迁就音律;有些是为了强调某一形象,加强语气、音节,突出话语的表现力”⑤。的确,从诗的偶句最后一字的音“yán、tián、yuán、rán”可以得到证明。

在《中国古代文学》⑥中,对“属国”的解释为“官名,是典属国的简称。唐人常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指往吐蕃的使者”。《辞源》解释“秦有典属国的官职”。诗人奉旨出使,当然是代表朝廷的使者,他路过居延,这种解释也可以。

可见,无论是指附属国也好,指典属国也好,过“居延”的人是诗人,而不能是指吐蕃的军队。

教材对第三句“征蓬”的解释是“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解释的后半部分则令人怀疑。《辞源》对“征蓬”的解释是“犹言飘蓬。喻经常远行的人。《艺文类聚》三二南朝吴均闰怨诗之一:胡笳屡凄断,征蓬未肯还。”难道唐朝出征的军队就是经常远行的人?出征的`唐军较多的应是属于河西或其他周围行政区的驻军,他们平常驻扎于一地。假如不是出征,是不用“出汉塞”的。相对而言,诗人千里迢迢从国都来到边塞荒地,他才是真正远行的人。

使至塞上教案 第7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

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不一样。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

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此两句将悲苦孤独的情感渗透于壮美苍凉的意境中,千古流传;

尾联:此联单纯叙述“萧关逢侯骑”,本类似“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应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丝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衬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单漫长。)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第8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一升华使读者眼前一亮,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一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而诗人的感情也随着行程在不断变化:单车出行:内心抑郁孤寂;见到侯骑得知都护的消息后,感情由凄然转向兴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从景生。颔联中诗人看到征蓬、归雁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自己也如征蓬、似归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缕缕孤烟升起,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壮观画面时,心胸顿时开阔。苍茫壮阔之景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悲壮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浑景色的陶冶和净化下。诗人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奔涌而出。

《使至塞上》改写 第9篇

大漠浩渺,黄沙漫天。

听着车轱辘的声响,我知道自己离开那个曾经梦想的地方已经越来越远了。想起那道圣旨,心中一阵哀愁。虽说是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但这意味着什么?回想起当年的自己是豪情满志,仕途光明,而如今,我却只能单车赴边,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

时近黄昏,戈壁滩上一望无垠,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辽远广阔。人走在天地间是如此的渺小。

我将那一腔热血寄托于征蓬与归雁之上,可蓬草却已飘散,归雁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而我,只能如蓬草和归雁般,独自前行,大漠中只有一粒粒人影和一点点车迹。一缕孤烟直直升起,一轮圆日缓缓落下,而我的心却始终难以沉静。

回望来路,车轮压过的痕迹渐消失,轱辘声、叹息声、马蹄声此起彼伏,在空旷的大漠中渐散渐远。

使至塞上--王维 第10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同年,对王维颇为赏识的开明政治家张九龄被贬迁荆州,王维也被排挤出朝廷,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往凉州宣慰将士。这首诗就是赴河西节度幕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塞上的战争风云、诗人的悲凉心情以及边将的赫赫战功。全诗感情沉郁,笔触雄浑,画面宏阔,格调苍凉。是王维边塞诗的杰作。

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书中林东海析《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第11篇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使至塞上》两处注释之我见 第12篇

先说“属国”。“属国”这个名称很早,在秦时就有了,《汉书·文帝记》就有“属国悍为将屯将军”。这个很早的“属国”,后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管理已归顺的少数民族地区。赵殿成注《王右丞集(即王维的集子)》的属国,就引颜师古用“地区”注《汉书》的说法论证的。另一种是指“使臣”。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坚贞不屈,19年归来,封“典属国”(秦时官名,汉袭秦制,因苏武名气大),有人即将“属国”作为“使臣”的代名词,到了唐代,更以“属国”代替“使臣”,村甫《秦州杂诗》就说“属国归何晚”。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属国”属哪一类?早就想在边塞立功的诗人王维,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凉州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击败了吐蕃,才有机会以朝廷监察御使的身份,到凉州(今武威凉州区)慰问崔副使。慰问后,又千辛万苦地到凉州以西遥远的居延去视察慰劳。在这千里迢迢沿黑河北上居延(今内蒙古阿济纳旗)的长途跋涉中,他写了《使至塞上》。诗中“属国”应指“使臣”,或者指“地区”。

再说“征蓬”。《语文》的注释认为,是唐朝出征的军队。我认为是不对的。有的先生认为,“征蓬”连同下文的“归雁”,都是作者自指,我看也是不对的。这两句诗的“征蓬”与“归雁”,同下两句中的“孤烟”与“落日”一样,都是写景。后两句紧紧抓住了沙漠与黑河;前两句紧紧抓住了“汉塞”。塞,边塞,过防上防守的堡垒;这个堡垒就是居延城西约50公里的“遮虏障”(据“居延汉简”:面积130×130米2)这是个十分有名的边防要塞,是蒙古高原的“胡人”(中原对西或北面少数民族的通称),南下河西走廊时必须经过此“居延道”北口的第一个“汉塞”——遮虏障。西汉名将天水人李广将军的孙子、防守居延道南口——张掖、酒泉的李陵,天汉二年(前99),曾率5000步卒“出居延北”,遇到匈奴单于八万骑兵,步兵杀了骑兵一万多,且占且还,退到距“居延百里”处,即距“居延城”百里处,兵败而降。李陵的出与入,《史记·李将军列传》都只说到居延而未说到“遮虏障”。十六国时西凉国学者阚駰注《十三州志》云:“(西汉)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天汉四年(前97),《汉书·武帝纪》云:路博德从居延率“步兵万余人”,与贰师(李广利)会合,击匈奴。永平十六年(73),《后汉书·明帝纪》云:朝廷派四万四千人分四路击匈奴,其中的一路就是耿秉与秦彭率领万骑从居延出发的。从上面举的例子看,都只说居延而未说遮虏障,是遮虏障已成屯兵之所(据“居延汉简”:面积130×130米2),而居延城已成指挥中心,所以当人们说到居延道北口、汉王朝的重要边塞时,便都以居延城为代表了。王维深知这个边塞重城的历史名气与重要,不辞辛苦地去察看与慰劳守边将士。他站在向往已久的“汉塞”上,看到边塞的雄伟与重要,塞内外两重天的恢宏与迥异,忽然见到一蓬飞草飘到塞外,使他联想到像出征的士兵出塞到了胡人占据的地方一样。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军队不就像征蓬飞出塞一样去远征了吗?所以,这个“征蓬”是泛指像出征的军队,而不是专指某一军队。同样的“归雁”,若是平常,飞只雁来,如在秋天,最多也不过只感慨大雁南归而已。但此地不一样,它是对方也就是胡人的天空,越过严格的边防线飞过来的。这是状物,也是写景,但绝不是写作者自己,因为王维未出塞,没有到胡地,不用从胡天归来。所以“征蓬”与“归雁”都不是作者自指,而是独立“塞上”触景生情,描绘了“汉塞”内外的严格界线,写出了边塞的重要,边塞的格调与边塞将士的辛劳。这两句虽不及“孤烟”“落日”那样脍炙人口,却也同样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意诗情。

使至塞上译文范文

使至塞上译文范文(精选12篇)使至塞上译文 第1篇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