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学案
《涉江采芙蓉》学案(精选9篇)
《涉江采芙蓉》学案 第1篇
《涉江采芙蓉》预学案
泸州高中 石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辨字正音。2、能力目标:吟诵,学唱本诗,学会分析诗歌抒情手法。3、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 2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完成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被称为“五言之冠冕”。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辨字正音:
芙蓉fú 遗谁wâi 还顾huàn 遗之千金wâi 遗赠yí 还债huán 还是hái 遗臭万年yí
3、诵读指导
(1)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
3、学生学唱《涉江采芙蓉》。
三、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涉江采芙蓉》学案 第2篇
教材篇目《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
单元目标
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实词、虚词。
2.掌握单元文本重要句子的翻译。
3.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重点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女也不爽(《氓》)差错
(2)泣涕涟涟泪(《氓》)泪
(3)雨雪霏霏(《采薇》)作动词,下
(4)信誓旦旦(《氓》)诚恳的样子
(5)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机会
(6)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退出来
(7)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8)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预料、想到将来
(9)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10)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他
(11)其黄而陨(《氓》)(名词用作动词,变黄)
(12)士贰其行(《氓》)(数量词用作动词,有二心)
(13)二三其德(《氓》)(数量词用作动词,经常改变)
(14)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15)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16)固前圣之所厚(《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重)
(1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8)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19)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0)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21)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22)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
(23)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4)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或教育、训诫。
(3)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可爱;今:值得怜悯与同情。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古:处理;今:处罚决定。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6)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古:修长的样子;今:形容色彩繁杂。
(7)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
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8)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三)写出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将
(1)将子无怒(《氓》)请,愿
(2)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3)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助词,无意义
(4)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
2.谢
(1)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2)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告诉
(3)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3.故
(1)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还是
(2)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原来的,从前的
(3)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
(4)故作不良计(《孔雀东南飞》)故意
4.适
(1)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适合
(2)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3)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刚才
(4)适彼乐土(《硕鼠》)到
5.相
(1)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相当于“你”
(2)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互相
(3)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面貌
6.见
(1)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被
(2)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相当于“我”
(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看见
二、文言虚词
辨析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何
(1)何方圆之能周兮?(疑问代词,哪)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疑问代词,什么)
(3)隐隐何甸甸,聚会大道口。(副词,何等)
2.为
(1)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动词,作为)
(3)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呢”)
【积累运用】
三、文言句子翻译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答案:
1.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2.我们都是被逼迫的,你这样我也这样。
3.活着的人,却要以死来告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
4.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四、素材集成
1.《诗经》两首
素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适用范围:情感类特别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散文或记叙文。
阐释:柳絮飘飞。你娇柔的枝条,欲牵绊着谁的脚步;你漫天的飞絮,欲打探着谁的讯息。千百年来,你还在诉说着那依依的别情吗?可有飞雪驻于你的发梢,传递一些似是而非的温暖?诗歌借助杨柳和冬雪这些有着强烈情感意蕴的意象,表达思念之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2.《离骚》
(1)素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适用范围:人生信念--人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志向,不因挫折而改变志向;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舍弃个人的利益和安危。
阐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然被君王抛弃,但仍不后悔;虽然困难重重,但仍不改变理想,表现了屈原对自己志向的坚贞。他用一生的实践甚至生命向世人表明一个千古真理:人,绝不能因挫折改变自己的志向。
(2)素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适用范围:社会生活--成大事者,必心怀天下;人应具有悲悯情怀。
阐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大夫屈原披发行吟江畔。虽然他的建议不被怀王采用,但他没有放弃进谏。虽然他遭小人陷害而被贬,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苍生。面对昏君,面对乱世,屈子不是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不是像孟子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他总是关心着天下黎民,为黎民的疾苦而歌而哭。
(3)素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适用范围:人生信条--人应该活得有尊严,保持节操;嫉恶如仇,不流于世俗;刚直不逑至饲原宁可被误解、被放逐,也要保持高洁,保持尊严的崇高精神?nbsp;
3.《短歌行》
(1)素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适用范围: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阐释:这句话表现了曹操因人生短促而产生的嗟叹和忧虑。时光易逝,功业难就,人们应珍惜时间,及早建功立业、实现梦想。
(2)素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适用范围:尊重并珍惜人才,以真诚感动人心。阐释:《管子形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传说周公吃饭时曾三次将食物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迟慢而失掉贤人。
4.《归园田居》
素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用范围:生活态度--淡泊明志,让人的心灵在“自然”中得到解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精神自由。
阐释:尘世的名与利,就像一张张网,锁住了精神,迷住了心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解读】该考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中名句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对该考点的考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依据上文,填写下文;或者依据下文,填写上文。该考点要求考生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现错字、白字、添字、漏字,该题目均不得分。考点设题依据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还要求依据选修模块适当延伸课外的有关篇目,设置分数6分。
【考题例析】
1.(高考福建卷)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匪来贸丝,。(《诗经氓》)
(2),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2.(高考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
(4),,小田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答案】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总结这几年的高考题,这类题目的命题意义在于,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这可以知道学生备考,以明确背诵的重点和方向。
封志莉
《涉江采芙蓉》学案 第3篇
罗忠镕20世纪70年代末用古诗《涉江采芙蓉》创作的艺术歌曲不光是其本人的, 也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1979年《涉江采芙蓉》发表和演出后, 立即在作曲、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对于罗忠镕应用西方现代序列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十二音创作来说, 作曲家将十二个绝对平等地位的半音, 根据作品需要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 排成一个序列, 用序列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在创作中, 可以设计不同的序列结构原则, 如“调性序列”“无调性序列”“旋律序列”等。罗忠镕在《涉江采芙蓉》中以新颖的五声性序列角度去考虑、设计结构, 由于融入了我国民族调性因素, 使该曲既带有“新潮性”, 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首旋律虽是用十二音方法作成的, 但由于序列中所包含的五声音调和润性因素、结构的方整性、基本节奏型的贯串、旋律线条的“可唱性”, 以及词曲声调的紧密配合等, 使它听起来既保有“现代风格”的特征, 又不失其“古色古香”的韵味, 因此也就较接近于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
一段时间以来, 西方十二音体系的现代音乐作品在中国是难于理解的。我国有着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音乐文化, 这是世界上所公认的。音乐理论家李西安在《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三题》的论文中着重谈到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 “体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 就是纵贯中国几千年音乐史、主宰一切的旋律艺术。“这是中国音乐文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所作出的独特的、伟大的贡献之一。但也不可否认, 它至今基本上仍处于单音音乐阶段。这不但表现于自古流传下来的作品基本上是单音音乐作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音乐思维方式, 至今继续延续在中国作曲家的深层意识之中。相比较来说, 西方的复音音乐则发展较早, 而且形态较为成熟、完整。因此, 在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的近现代, 我国在发展复音音乐的过程中比较多地接受西方音乐的影响, 是正常的、有益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
给每一个人。希腊神话中, 人与人是平等的, 神与神是平等的, 就连人与神也是平等的。贵为众神之父、众神之王的宙斯, 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 也要征求众神的意见和建议, 不能独断专行。宙斯风流成性, 但他“君子好色, 取之有道”, 不会强来硬来。希腊神话的十二主神是奥林匹斯神系的领导集体, 他们共同领导神的家族。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说, 奥林匹司神系主脉是复合的、集体的。而不是纯一的、专制的。”[4]希腊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深深地溶入了西方文化, 深入到西方人的骨髓。当托马斯杰佛逊在《独立宣言》中写下那句著名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话时, 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希腊神话对西
自勋伯格开拓无调性复音音乐的新时代, 至今虽已半个多世纪, 但并没有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主流。但重要的是, 无调性音乐已经在人类音乐生活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地位。调性音乐的历史已有几千年, 而无调性音乐才短短几十年。因此粗拙、不完善、甚至荒唐, 都是难免的, 可以理解的。要看到它是调性复音音乐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的生命力是无可置疑的。当然,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无调性音乐不可能成为人类音乐创作的主流。调性音乐 (包括调性单音音乐) 的存在, 几乎是与人类文明的开拓同时的。这种长期形成的对于调性音乐适应和喜爱的音乐美学观, 作为历史的、民族的、心理的“文化积淀”, 不是朝夕可变的。
十二音序列音乐在创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音乐创作要与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相适应。我们民族艺术形式多“线性”, 旋律的表情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用十二音技法来表现多声部结构中旋律线条的民族风格, 是有一定难度的;歌曲主要以人声表达思想感情, 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歌唱性, 序列音乐有其弱点, 歌曲的旋律, 而序列音乐的旋律适应序列的要求, 又要依附于歌词, 这就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中国民间音乐讲究“以宫立调”, 确立一个宫位, 把紧随的一组音框限在这个宫调音位内, 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序列音乐的半音化倾向。罗忠镕正是从此入手, 铺设出一组组中国化的旋律。他没有生搬硬套序列程式, 连续排出的几个官调向心力似有似无、若即若离, 巧妙地避开了中国曲调最忌的极端半音化, 从而保证了词曲关系上四声音韵、声调语气与曲调的结合。独唱旋律音域只有十度, 行进中力避“怪”“难”音程, 衔接流畅, 符合人声歌唱特点。罗忠镕考虑到民族曲调的基本乐汇、基本旋法的五声性, 并将这些旋法的“基因”大小三度进行抽取出来, 在十二音依次出现的链条中, 通过不同节奏组合的切割, 把数个相邻的音组构成典型的五声性曲调, 从而使链条中的每一环都具有明显的民族乐汇气质。并在保证了统一的无调性语言的基础上, 产生出中国色彩。这些聚集在不同节奏时空中的中国风味的曲调片断, 有效地冲淡了十二音手法的无调性风格, 又在抑扬起伏的句逗中表现了姆吁短叹的语势。听来亲切的曲调, 背后是遍布机巧, 滴水不漏, 严丝合缝。这里既需要热情, 又同样需要理智。从《涉江采芙蓉》中可以看出, 困难得到了很好的结局, 不愧为里程碑似的作品。
结论
1979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突破了十二音作曲技法在我国创作理论界长期存在的禁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有的创作技法已经在某种意义上难于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或者说作曲家希望寻找一种新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他的艺术构思。它的出现曾经引起过激烈的、颇富建设性的争鸣, 但是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向多元化方向的快速转变, 结束了中国现代音乐生活的单一化局面。因此《涉江采芙蓉》的出现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不可低估的存在价值, 它所表现出来的开拓精神应该要受到充分肯定和赞扬。
方文化的影响。
注释:
[1]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8.
[2]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德]S.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4]曹兴.超越神话:古希腊人的哲学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作者简介:
吴平春, 男,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摘要:采用古诗词作为现代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 在已有的这些创作中, 许多作曲家大多采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写作手法来将其给予表现, 其创作现象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 在20世纪70年代末, 作曲家罗忠镕创作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却采用了西方现代十二音作曲技法, 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其应用西方现代序列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倩谁涉江采芙蓉 第4篇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于《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者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晬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者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者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涉江采芙蓉》的解题中写道:“这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首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递;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显然都以为诗的作者即是采莲人,涉江采芙蓉的是“游子”而非“怨妇”,《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先生坚持认为诗作者是“游子”,而采莲人应是游子身居远方的爱人,也即“怨妇”。对于该诗的不同理解致使各家在“采莲人”为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采莲者”为谁这个问题上潘啸龙先生的说法更为合理。“涉江采芙蓉”,采莲一事确是江南女子的专司,但潘啸龙先生对于“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解释却有不妥之处。潘先生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现。何况在湖畔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至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是更教人醉心?——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咏,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其实这是顺文说之,恐怕并非诗文原意。与其这样自圆其说,倒不如看作是颠倒句序以求叶韵。实际上兰泽虽多芳草,但涉江却只采芙蓉。同样的修辞手段在《古诗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一首里也有体现。“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正是因为轩车来迟,所以才思君致老,同样是倒句叶韵的精彩运用。那么为何只采芙蓉?此处“芙蓉”为双关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运用,以“芙蓉”寓“夫容”,徐仁甫先生在《古诗别解》中认为,此处“芙蓉”双关格的运用已“开六朝风人体之先”,群芳竞妍却独采芙蓉实在是寄托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所以自然才有“所思在远道”的下文了。前四句为全诗的起、承之笔。
诗中首先由采莲女子在春光无限、群芳争妍的兰泽中择取芙蓉这样的鲜艳的画面写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然而采莲人心中确是有着化不开的愁思。正如王夫之所云:“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以女子采莲先开乐景写哀之妙境,继而承接其“所思在远道”这一句“美丽的忧伤”,自然引起了作者游宦在外的乡思之情,由“涉江采芙蓉”的情景示现到触动心弦“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感叹,进而才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巨大的现实悖论产生的无穷哀痛。在情感的起承转合中巧妙绝伦地完成了诗人抒写角度的变换。
前四句并非是诗人眼见之景,而应是诗人想见之景,实际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法。何谓“示现”,戴锡琦在《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中认为“示现格是充分展示作者心灵视野的修辞格,古代诗文家通过这一辞格的运用,将许多过去、未来或悬想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杜甫的《月夜》即是运用示现手法的名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杜甫身陷长安,却写妻子独望月色而感慨命蹇时乖,苦盼丈夫而杳无音信,不觉潸然泪下,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不知何年相聚泪始干。通篇皆是想见,以想见为真实,更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韦庄的《浣溪沙》也是示现格运用的名篇。“夜夜乡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其中的一大亮色即是写相思从对面着笔写来,“想君思我锦衾寒”,比直述相思其情更切,其意更浓。如果仅从字面来看,示现格的一大特点就是自做多情。《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认为妻子芳草之中只采芙蓉,相思所寄必在远道,正如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的评论,是“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道”的高超诗笔。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此两句为全诗转关,诗人由想见的甜蜜转回现实的凄凉,长路漫漫,相思渺渺,别情恨恨,为全诗合收力转一笔,才自然引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沉重的无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教授认为“实际上这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纤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绿的荷叶,红的荷花,衬着她轻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潘啸龙教授对后四句的解读引入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诗歌散文的制作方法,包含了镜头拼接和话外音处理等技术元素。当然,作为一种个人解读方式,潘先生运用丰富想象力进行的解读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部具有权威意义的大部头鉴赏辞典,在解读赏析诗歌时还是应该尽量接近原诗。
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段,独居家乡的妻子涉江采莲而思远乡游子(即诗人)是诗人自己的悬想,采莲人应是诗人的妻子,诗作者当是远乡游子,诗人思乡情切,悬想慰怀,反而更觉山重水远,归程难觅,才有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断肠之叹!如此说来,全诗叙写相思的自然流畅、意沉情切,笔法圆融皆可谓跃然纸上,独有千古。
《涉江采芙蓉》学案 第5篇
赋得涉江采芙蓉作者:孔德绍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莲舟泛锦碛,极目眺江干。
沿流渡楫易,逆浪取花难。
有雾疑川广,无风见水宽。
涉江采芙蓉教案 第6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当时时代的不幸,从而领悟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值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嘛?他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关于《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他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十一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更颓废情绪。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谥昭明,世称照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诵读感知(自由朗读划节奏再个人朗读)渋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方。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老。
五、自主学习
1、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现情感? 芙蓉
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于“芙蓉”这个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以荷喻自己的忠心,一再表明在官场不改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荷”最恰切地形容屈原自身的品质。
六、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抒情主人公是谁?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芙蓉和涉江,兰泽,芳草,远道,旧乡等意象一起组成了意境。(1)“涉江”,除了渡江之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2)“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3)把“芙蓉、兰和芳草”放在一起看,容易想到的是屈原在《离骚》中,以各种香草比喻美德和高洁的品质。
——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 单个意象:芙蓉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纯洁的代表。(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象征男女爱慕之情。(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抒情主人公似乎是 “她”!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
七、赏析手法 “想象”: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想象侧重于空间转移。文学上称之为“对写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想象,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这是中间穿插运用想象!
《涉江采芙蓉》加入“想象”之后……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一叶小舟,穿行在碧波荡漾的湖泽之上,但见湖面碧衣红裙,河岸芳草凄凄,耳边回荡着莲歌阵阵和姐妹们的嬉笑声。多么叫人心醉!我看见了一朵最美的芙蓉,我要摘下它送给我最思念的爱人,可是他在哪里呢?此刻的他远在天涯!(这时插入想象,空间转换到远方的爱人身边)我的心儿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他的身边,我想此刻的他也一定带着无限的忧愁,回头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没有欢愉的场景,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我们之间隔着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虽然心意相通情真意切,但相思却不能相见,就这样分隔两地。我们恐怕要在这样的忧伤中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吧!“想象”的效果想象“把一性质的忧愁,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不但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成倍的增长了,而且情感表达的更曲折有致,更含蓄蕴藉了。
——
抒情主人公是“她”!
八、探究价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中,我们只有漂泊在外,永远没有衣锦还乡的日子,注定人生的抱负不能施展,这就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命运。——这就变成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反思。这有这个时代这样遭遇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哲学思考。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汉末文人,这个群体背井离乡、仕途失意、才华横溢,他们才是《涉江采芙蓉》的真实作者。
现今我们正处在全面奔小康的时期这种现象不会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
九、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涉江采芙蓉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体悟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
2通过启发,自主,探究,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用《梁祝》音乐导入,以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情绪中,渲染课堂气氛。二 整体感知
1疏通大意
2朗读课文
三 抓关键词,初步感知情感
明确:忧伤
四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思考;1为何而忧何人在忧
怎样的忧伤 1为何而忧
明确:同心而离居
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
2何人在忧
分组讨论:这份深沉,厚重的忧伤到底谁在承受?给每句诗填写缺失的主语。(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
名家观点: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男子的爱情有根深的信任,这样就对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3 怎样的忧伤:
明确:有情人不能相守相见的忧伤
五 表现手法
对写法: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想象,写对方思念自己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之情。
好处: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2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六 小结 :
诗里一点一点的意味,一点点从诗里走出来和我们相遇。所以诗歌就像陈年香酿,越品越浓香,越品越有味。
七
作业: 以 《“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进行展示。2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八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词”。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九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忧伤
1为何忧伤
2何人在忧
《涉江采芙蓉》学案 第8篇
《涉江采芙蓉》的叙述看似直率自然, 平淡无奇, 实则含蓄曲折。在这首诗歌中, 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语, 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是谁在“还顾望旧乡”?是谁在“忧伤”?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
朱东润先生认为:“这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 首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 心愿难递;最后说人各一方, 忧伤难遣。”袁行霈先生认为:“《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 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显然都认为诗的作者即是采莲人, 涉江采芙蓉的是“游子”而非女子。潘啸龙先生坚持认为诗作者是“游子”而采莲人应是游子身居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这两句从对面着笔, 其视点仍在江南, 所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朱光潜先生也认为此诗是在家的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并赠芙蓉以表相思, 将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位“闺怨”。
诗歌的解释见仁见智, 本来无可厚非。但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引导学生在纷呈的结论中正确、有效地理解这首诗歌, 并能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走进更为广阔的诗歌世界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以上学者虽然在抒情主人公的角色上持不同意见, 但都认为这是思妇、思夫的主题。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惯中, 从原型的角度切入, 这首诗歌还有着更为深层的意蕴, 而不仅仅是浅层面所呈现出的思妇、思夫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以某种植物寄托情感的方式比比皆是。诗经中已有“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诗经·邶风》) 的习俗。南北朝的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也有“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的记叙。后来的折柳送别更是为大家所熟悉。《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以“芙蓉“寄托相思之情也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但诗中“芳草”“芙蓉”的意象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
早在《诗经》中, 芳草就已经作为美的事物的借代, 如《诗经·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 有蒲与荷。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寤寐无为, 涕泗滂沱”。而到了屈原这里, 其审美价值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既替余以蕙攘兮, 又申之以揽茞”, “佩缤纷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朝搴阰为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等等。屈原以后, 芳草成了士大夫高洁品格、才华出众的代称。汉朝就有“十室之内, 必存忠信。十步之内, 必有芳草” (刘向《说苑.谈丛》) 之说, 将“芳草”比喻成人才。“美人”意象的创始人是屈原。诗人以女性角色叙述着臣妾对君王、臣民对家国的政治寄托。或是以此借代君王, 抒发君臣遇合间的种种感慨, 或是借喻追求的人生理想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种解释也是非常合理的。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东汉桓帝、灵帝时, 宦官外戚勾结擅权, 官僚集团垄断仕途, 上层士流结党标榜, “窃选举, 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既获者贤已而遂往, 羡慕者并驱而追之, 悠悠者, 是孰能不然者乎” (徐斡《中论·谴交》)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和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下, 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 只得奔走交游, 漂泊蹉跎, 游宦无门。而在汉末建安、正始时期, 屈原“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也得以复兴。曹植的作品可作为其中的代表。他继承了《楚辞》以来的政治托寓传统, 用美人尤其是佳人比拟自己的政治追求、人品操守。
综上所述, 在“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中, 抒情主人公当然是在外远游的男子, 但他所抒发的不仅仅是思妇之情。诗人借“芙蓉”象征自己的高尚的品德人格和出众的才华, 其欲送芙蓉之人和“所思”之人即是能够赏识自己的君王。芳草赠美人, 就是将自己的品德才华展示给能够赏识自己的君王。这是“芳草美人”意象的原型意义。
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涉江采芙蓉》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一些传统的文化习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 并为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二) .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二) .教师教学用书.
[3]程俊英著.《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2.
[4]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主人公;以乐衬哀;对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掌握必要的分析、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感知诗歌,展开想象描摩诗境;2.小组合作探究,抓住意象、关键词句分析歌意境和情感特征;3.引导学生从意境,手法,多元解读等方面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歌中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艺术画面;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分析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二)作品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作家所作的19首五言诗歌的作品合称。它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创作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将19首诗歌收录于《文选》中,并为之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其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三)诵读感知,描摹诗境
1.诵读诗歌,了解大意。2.《涉江采芙蓉》是有故事情节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力求突出诗歌意境。(诗意描写5分钟)
(四)合作探究,点拨鉴赏
【思考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讨论过程中做好笔录,指定发言人。(10分钟)
问题设置:1.“芙蓉”“芳草”“兰泽”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以花草赠送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3.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4.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展示:
1.明确:芙蓉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芙蓉”和这些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高洁清幽的意境,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纯洁、美好。
2.明确:看法一: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1)本诗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思夫心切,后四句便是她想象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乡愁,回望故乡,思念家妻。(2)古代的女子是很少离开家乡的。离“旧乡”而去“远道”的人大半是男子,游子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远离江南,不会去南方采摘芙蓉。(3)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种风俗习惯。夏秋之交荷花盛开,女子穿行于湖泽中采莲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也可证明本诗主人公为女性。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思妇怀远诗。看法二:主人公是男子,理由有二:(1)“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本诗全为实写,写他“涉江采芙蓉”,采花送花,望乡思人,“忧伤”的也是他。(2)游子以女子的口吻虚拟“思妇”之词。游子在穷愁潦倒的愁绪中,通过自身的感受,想象家乡的女子在采莲,并思念这位女子,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从这个角度讲,诗歌内容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
3.明确:(1)以乐景衬哀情: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自问自答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2)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称“主客移位”,是古代“思乡怀人”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将内心深挚的情思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涉江采芙蓉》运用“对写法”更是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痛苦的妻子手拈芙蓉,孤独凄清,她设想着层叠山峦、浩荡江河之外的丈夫也在深情地回望故乡,思念着自己。
六、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洁清幽的意境,真诚美好的采莲情境反衬出思而不得的忧伤,诗中大胆想象,变换角色,跨越时空,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
板书设计:
意境:高洁 清幽
情感:黯然痛苦 真挚深厚
手法:以乐衬哀 写法
作者简介:郑晓勍,女,1985年生,甘肃民乐人,本科,现职称:中教二级。
《涉江采芙蓉》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