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精选9篇)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1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大全)行程问题:

1、卡车从南方出发,沿高速公路开往杭州。如果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此时距终点还有20千米,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2、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3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4、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6:30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北京到天津137km;天津到济南360km;济南到青岛393km。

5、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3小时,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7、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每小时行7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6千米,8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8、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栽树、排队问题

1、校门口一条长180米的林荫路两侧各栽了一行杨树,起点和终点都栽。共栽了20棵,如果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你知道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吗?

2、有24名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小朋友们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每边有几名小朋友?

3、同学们排队做操,如果每行站24人,需要站36行;如果每行站32人,需要站多少行?

4、在一条长为18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2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5、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6、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7、学校楼前摆放了一个方阵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层每边各摆放8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

8、园林工人要沿一条长210米的公路一侧植数,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要植),一共要植树多少棵?

工程问题

1.修一条长960米的水渠,原计划2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48米,实际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甲工程队每天修路128米,乙工程队每天修路236米,丙工程队每天修路136米,丁工程队每天修路264米。现有一条500米的路,要求一天修完,选择哪几个工程队合修比较合适?

3、张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两人同时工作,6小时后完成,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4、黄村修水渠,已经修好480米,剩下的一段比修好的2倍少96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5、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6、修一条路,已经修了320米,没修的比修的3倍少47米,这条路有多少米?

7、一台拖拉机上午耕地3小时,共耕地1050平方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再耕4小时,这一天能耕地多少平方米?

8、修一条长960米的水渠,原计划2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48米,实际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停车问题

1、在公园门口,小李 停放小汽车,第一小时需付款4元,以后每小时付款2元;小张停放面包车,第一小时需付款5元,以后每小时付款3元。他们都付了14元,各停车几小时?

计算问题

1.小马虎在计算时,不小心将除数25写成52,结果商是6,余数是40。正确的商是多少?

2、两个加数之和比一个加数大27,比另一个加数大72。这两个加数的和与差各是多少?

3、李军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43写成34,结果得到商16还余22。你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4、甲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甲数可能是几?如果乙数既是36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乙数可能是几?

5、用0、3、7三个数字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你排出的数分别是多少?

6、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字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7、小红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30写成了3,结果得到的商是150,正确的商是多少?

书架、棋子摆放

1、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22本。如果从上面取出6本放到下层,两层书的本数就同样多。书架上、下两层各有多少本书?

2、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67个,第二堆有53个,从第二堆中拿出多少个棋子就能使第

一堆的棋子数是第二堆的2倍?

3、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出8本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书架上、下层各有多少本书?

锯木、敲钟问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时钟4点敲4下,6秒敲完,那么9点敲9下,几秒敲完?

4、一根木头,每据一下需要8分钟,现锯完这根木头共用了40分钟,问把这根木头平均分成了几段?如果每段长5米,这根木头共有多少米长?

年龄问题

1、前年小明比妈妈小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其他问题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最高的电视塔,它的高度是468米。一楼房有12层,高39米。电视塔的高度相当于几个12层住宅楼的高度?

2、李老师要用8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他先花45.6元买了8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一些圆珠笔,每枝圆珠笔2.50元。李老师大约还可以买几枝圆珠笔?

3、一根竹竿长若干米,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8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少1.2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4、小林身高124厘米是表妹身高的2倍,而舅舅身高是表妹的3倍。舅舅身高是多少厘米?

5、打字员小李每分钟打字45个,小李1小时20分钟可以打字多少个字?

6、红红从1楼到4楼用了72秒,用同样的速度从2楼走到8椄要用多长时间?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2篇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第二次单独编排的内容。平时的解决问题都体现在各章各节之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应用自己的算法,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我们在学生碰到困难时,也要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数量关系式、线段图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并使学生自己能逐步学会分析、解决。

2、注意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思路。

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会刊制定的数学课标就提出来:数学课堂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教,把解决问题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教学,以前我们教应用题很关注结构和数量关系,看问题求什么?找相应的条件,结构是固定的,老师教学时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叙述题目。

3、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多样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质上的区别,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在不断的问还有什么方法?有个别老师还把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当成了两个方法,我想这就没必要了。因为根本的解决思路还是一致的。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现在的解决问题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呈现方式,信息量大很开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信息能力就会欠缺,也使孩子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存在问题。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读题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这点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逐步向文字表达过渡。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学习了测量、面积,方位基础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们的学校原来是怎么样的,看看其他学校的情况,在孩子调查的基础上为设计新校园打下基础。

2、分析信息。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两个方面:师生日常需要,来源于借鉴,从其他学校调查来的可以借鉴到本学校的。每个学校不同,可以具体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设计新校园。注重小组之间的学习与合作。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3篇

1.学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解决问题”,主要是用于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实际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承上启下的内容。尤其是连乘两步计算实际应用的不同算法,历来受到关注。这几种不同算法的训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以往实践表明,学生容易想到三种算法,其中两种算法容易解释,第三种算法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突破?因此,我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排队方阵”,作为学习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载体,同时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的思考策略应用于沪教版的“小松鼠摘松果”“购买门票”等问题。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两步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相对于两步加减计算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正因为方法是灵活的,那就必然会存在两种极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好像会“无师自通”,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觉得很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呢?创设生动活泼、启迪思维的情境,把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或“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蕴涵其中,对所有学生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问题提出]

在上海二期课改之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分析法与综合法为主。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淡出,枚举法、假设法进入了日常课堂中,客观上丰富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面对这么多的解题方法,有必要梳理出一个头绪来。基于小学数学的实际,我初步构建了问题解决常用方法,如下图。

比较而言,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属于适用范围较宽的方法,特殊方法则属于适用范围较窄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问题解决基本方法的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

1. 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 会用“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描述解题思路。

3.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 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森林公园开运动会,小刺猬们在排练团体操,每行有6只小刺猬,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

(方阵图略。)

2. 展开讨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3个方阵究竟有几只,你们会算吗?

生:6×5×3=90(只)。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我先算一个方阵有几只,再算3个方阵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问题出发去想的(板书:从问题出发想),要求3个方阵有多少只,需要知道每个方阵和3个方阵。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的算式是5×3×6=90(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几行,再算一共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条件出发想的(板书: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再乘每行6只,算出一共有几只。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这样算6×3×5=90 (只)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一大行有几只,再算5大行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也是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行6只小刺猬,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每大行有几只,再算出5大行有几只。

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两个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列出三个算式。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都是6、5、3这三个数在相乘,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

3. 师生小结

师: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三个数相乘的运算规律,到时你们会理解得更好。

环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小猴为运动员准备了很多饮料,12瓶装一箱,已经装好了30箱雪碧,还剩96瓶可乐没有装,求两种饮料共几箱。

2.展开讨论

师:如果从问题出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要求“两种饮料共几箱”就要知道雪碧有多少箱和可乐有多少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怎么列式?

生:30+96÷12。

师:如果从条件出发又可以怎么做?

生:根据“12瓶装一箱,还剩96瓶可乐没装”这两个条件先算出可乐有几箱,再算出两种饮料共几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几箱,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多少瓶”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法思考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环节三: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1.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团体票可以优惠,个人票每张15元,三年级有学生60人,购买团体票要花费540元,每人可以便宜多少元?

2.根据算式15×60-540编应用题。(实录略。)

环节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实录略。)

[自我反思]

1.潜移默化训练分析法、综合法思路

众所周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有一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关键思考。如何创设一个“看条件想问题”或“看问题想条件”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想呢?实践表明“排队方阵”的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这一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出“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方法。当学生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时,无意中把一个条件放在了问题里,增加了问题的信息,使学生明显地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知道每个方阵几只,自然地落实了“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策略。

“看条件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能在解决“排队方阵”问题中一一落实。3个方阵纵向排列,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3个方阵横向排列,可以算出一大行有几只。一道题,三个条件,两两结合,形成三种解法。不同排法把不同解题思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率。

2.突出计算与应用的联系

沪教版教材已不再把应用题列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教材的安排往往是计算学到哪儿,应用就到哪儿,这一做法很好地恢复了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为了突出这一联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看算式编题”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凸显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

3.改进设想

沪教版教材伴随着计算出现了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思考策略的教学则显得不够充分。由于教材没有提示,以致只教过新教材的大部分教师从未用分析法或综合法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引导学生“看问题想条件”和“看条件想问题”,却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因此,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传统的“看条件提问题”或“看问题补条件”的训练。

例如:

(1)小牛练习跑步,每分钟跑100米,(),小牛跑步的全程有多少米?

(2)长颈鹿与大象比赛投篮,大象投进了10个,长颈鹿投进的个数是大象的2倍多5个,()?

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熟悉分析法、综合法的思考方法。

[专家点评]

自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似乎被打上了传统教法的印记,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朱燕青老师却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理由是真实的、充分的。

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硬要贴上“传统”“现代”的标签于事无补,是否过时,关键是看方法的实质与使用价值。再深入分析,数学问题一般都是由条件与问题(结论)两部分构成,任何人解决任何数学问题,都会想想问题,看看条件,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必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考虑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解题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应是根本的、长远的。朱燕青老师将这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思考方法通俗地用“看问题想条件”与“看条件想问题”来描述,比较切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朱燕青老师选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例题。该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既可用分析法,又适合揭示综合法的多样性,因为三个条件,两两组合,它们的乘积都有实际意义,且都能直观图示。实践表明,她的选择是有效的。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单纯地解答题目,而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给学生灌输知识,却不教学生用知识,导致数学失去了本来的使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其他许多学科都与数学紧密相关。马克思曾说过,数学是各门学科得以完善的前提。身为数学教师,更应该擅长数教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第一册“解决问题”教学中,应精心收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做成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许多需要他们运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性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家电、医学还是宇航工程、气象预测学等,无不需要用到数学。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数学实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班上的零用钱情况,分别进行收集、描述与分析,并绘制统计图。教师再将每组学生的零用钱情况与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等。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到教学大纲中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用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会解决问题,不一定善于发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分析与详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例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记录家里洗衣粉、味精或零食的重量。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师再给予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不同克数的实物,让他们分别再次体验不同物体的重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物体的重量有个初步的印象,还使他们每当拿起一个物品的时候不禁衡量它的重量,实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实现全体参与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独立操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解题的方法与结果,尤其注意应让学生解释解题过程,并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解题思路,弄清楚解题步骤间的逻辑关联。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题方法间的差异,了解各方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找到便捷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亲身体验解题过程,并写结果。

3.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系统检验。检验过程即为学生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的重要补充。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要目的是充实学生的自身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的要求应适当,反思的问题可以是:这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教师应重视学生每一点进步以及小许成功,通过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信。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问题,教师教学时,可将这些问题抽象化,作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房屋的装修面积、地砖铺地面积、树木种植面积与数量、车轮为圆形的原理等。给学生提供充足接触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懂得知识源自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学,还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协调学与用的关系。

本文主要讲述了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动力;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交流的形式找到快捷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自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自信。总而言之,协调处理学与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杜一凡.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1):50-52.

[2]尚慧娟.三年级学生“数感”培养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79-80.

三年级《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5篇

学校: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运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案序 第8单元第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3、能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自学教材第99页例1

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方阵,3个方阵,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⒑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跑道每圈400米,每天跑2圈,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导学案(二)

学校: 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案序 第8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1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会用两步除法或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6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多少人?

2、960个杯子,每6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以上两题你是什么方法解决的?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3、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探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教材第100页例2。

交流合作

1、观察例题图(60个人表演团体操)

(1)我知道了有60个人表演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了( )个大圈,每个大圈又分成了( )个小圈。

(2)每个小圈的人数相等吗?

2、怎样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

(1)要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可以先求

再求

(2)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也可以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3)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说说你的方法。

3、有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个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1)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能装多少箱,你是怎么想的?

(3) 你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吗?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综合算式:

方法二:

综合算式: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9600千克货物,两辆车4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方法一: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方法二: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2、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青蛙8天才吃608只害虫,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① (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②(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③说说你是先算什么的?每一步式子求出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学会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第6篇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

5.8-0.7=

4.3+1.9=

2.5-1.9=

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

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2、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作业设计

1、P98―99

练习二十一的第5―7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3、动脑筋试一试。

7.□

6.□

-□.3

+□.5

3.5

13.3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第7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8篇

一、酝酿

接到上课任务之后, 我翻阅了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资料, 看到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上有这样一段话:“能在教师引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生们已经在二年级下册接触过多次, 如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31例4和P59例4都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我不禁问:这节课新, 新在哪里?学生学, 学习的生长点又在哪里?结合以上思考, 我开始定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教

在执教这节课之前, 我也听了好几位教师讲授这节课, 在确立教学预案后我进行了尝试, 大致的设计和流程和其他任教过的教师大同小异。

【试教课】出示书本第99页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

师: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出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能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后, 我巡视并问:想一想,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

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

例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程式化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从“主题图的引入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也体现出了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如多种方法的展示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可是在屡次试教不果的情况下, 我开始迷惘:在学生已经能通过先算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再算出了“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之后, 为了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我却要反复启示, 让学生想出其他的解题思路, 似乎是学生解题思路出来得越多, 学生主体的体现就越突出、课堂效果就越好。其实一节课上要启发学生想出那么多的方法, 而且每一种解法都要去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那么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做了两三道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培养呢?

经过指导老师的指点, 我明确了自己思考的方向:“这节课我要教什么?”也就是目标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果没有对目标的正确定位, 那所有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都只是一句空话。于是我重新定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受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的区别和联系。 (2) 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

三、实践

【实践课】情境引入, 探究新知。

师: (出示主题图) 你在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独立做)

生1:803=240 (人) 。

师:你根据哪两个信息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个方阵有80人,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

生2:810=80 (人) , 803=240 (人) 。

师:你又从图上读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横着数有10人, 就说一个方阵每行有10人, 再竖着数有8人, 也就是有8行。先算出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就可以算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生3:8103=240 (人) 。

师:这一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和810=80 (人) , 803=240 (人) 的思路是一样的, 只不过写法不一样。

师:比较“一个方阵有80人,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和“一个方阵每行有10人, 有8行,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读读看。

生:一步计算直接告诉我们“一个方阵有80人”, 两步计算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需要通过“每行有10人, 有8人”这两个信息求出来。

师:在观察的时候, 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获取信息。

四、感悟

1.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若把数学课比作散文, 应力求“形散而神不散”。“形“就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 而所谓“神”就是指教学目标。所以在磨课过程中我们首先不是寻找一个好的情境, 也不是单纯地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 而应该关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教材在整个编排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前后有哪些联系?把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再去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落实目标, 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不会偏离方向。例如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时候, 按照自己试教课流程教学的话, 把目标定位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上, 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厌烦呢?如此在多样化上大费周折, 硬搞一些“逼出来的多样化”的话, 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正如有位专家在评《连乘问题》时说,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应该回归应用题教学, 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中间问题”, 也就是让学生知道“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就像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一样, 我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先算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就可以了。因而在解决问题教学中, 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才是重中之重。

2. 紧抓数学本质教学。

“数学姓什么, 数学姓数。”一句非常经典而又值得深思的话。数学的本质也应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 就如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时, 要求问题的其中一个条件已知, 另一个未知。所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是找准这个未知条件, 也就是“中间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通过比较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解题方法的不同, 还要通过比较重点弄清一步和两步解决方法的相同之处, 通过求“同”引导学生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本质结构。只有抓住了知识点本质结构的教学, 学生才能从本质上驾驭知识的变化。

解决数学问题“三技巧”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8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不如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用绘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描述转换为直观的数学图形,然后让学生在图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以“混合运算”的习题为例:姐姐在弟弟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弟弟才9岁;当弟弟长到姐姐这个年纪时,姐姐已24岁了。你猜猜现在姐姐有多大?弟弟有多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条形图来替代文字)

生1:红色是弟弟最初的年龄,他9岁,第一个黄色是姐弟年龄差,绿色是过了很多年后,姐弟的年龄差。蓝色表示姐姐24岁,第二条黄色是姐弟年龄差。

师:在这个图中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因素?能不能利用这个因素计算出姐姐和弟弟现在的年龄呢?

生2:黄色和绿色是等同的。无论姐姐和弟弟的年龄怎么变,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是不会变的。因此,弟弟目前的年龄-9岁=姐姐现在的年龄-弟弟现在的年龄=24岁-姐姐现在的年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算出姐姐现年19岁,弟弟现年14岁。

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不容易马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帮助和引导,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用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

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明明知道应该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可是却不知道应该用哪个数学公式,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归纳、类比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学生有了初步的归纳、类比思想以后,就能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以“认识比”的习题为例:A工人和B工人一起种树。A工人种了8个小时,B工人种了6个小时,经过统计他们共种了58棵树,假设A工人1个小时比B工人多种两棵,那么A工人和B工人两人每小时平均种几棵?

师:工程问题计算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觉得它是工程问题吗?

生1:是工程问题,它是把一个工程看作总数1,然后谈到工程如何进行的问题。

师:工程问题的解决要点是什么呢?

生2:工程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师:在这个问题中,最容易解答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3:是B工人的工作效率。假设A、B两个工人种了一样的树,那么可得“现在种树总数=原来种数总数-(A工人的种树速度-B工人种数树的棵数)×A工人种树的时间=58-2×8=58-16=42(棵)”。B工人的种树速度为42÷14=3(棵 / 小时),接下来A工人的种树速度为3+2=5(棵 / 小时)。

……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此题的教学为范例,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数学问题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找到相对应的数学公式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既不方便绘画解决,又没有对应的数学公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问题的规律。

以“找规律”习题3为例:现公司制作某化妆品,需要用到A、B两种材料,公司的流水线中每完成一个流程需要用A材料12份,B材料4份。现在工人在A材料的卡盒中放有A材料90份,B材料的卡盒中放有B材料50份。试问工作到第几个流程的时候,两个卡盒中的材料相等?

师:大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可以尝试把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列一个表。

师:在这个表中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生1:每一次A材料比B材料都多用8份。

师:应当如何应用这个规律得到答案呢?

生2:(90-50)÷8=5(个)。

教师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找到数学问题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拟定数学公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即数学思想中的枚举思想。

当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许多,比如假设法、转化法、替换法、代入法、倒推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问题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精选9篇)三年级解决问题题型 第1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大全)行程问题:1、卡车从南方出发,沿高速公路开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