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精选10篇)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1篇

关键词:针灸,偏头疼,研究

偏头痛 (M) 是以发作性、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1]。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0%~15%, 中国为0.06%[2]。偏头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以及学习。近年来, 针灸治疗偏头痛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概述如下。

临床研究

毫针刺法:赵氏采用灵龟八法治疗偏头痛[3], 将附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灵龟八法组:按谢氏“灵龟八法开穴简表”及太阳、率谷、风池。对照组:肝阳上亢型取百会、风池、太阳、率谷、太冲、太溪;痰浊阻络型取头维、太阳、率谷、风池、丰隆、阴陵泉。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90.91%。刘未艾等采用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30例[4], 治疗组角孙、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设对照组两组, 均采用非经非穴, 以VAS评分及头痛强度分级情况进行疗效评定, 在VAS评分降低程度上, 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头痛强度级别变化上, 治疗后2 h、4 h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0.01) , 表明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急性发作。

放血疗法:王氏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中, 将86例随机分为两组[5], 刺络放血组48例, 针刺组38例;刺络放血组于颞浅动、静脉顶支和额支, 在血管分叉处选定为刺络点, 针刺组取穴双侧风池、太阳、太冲、率谷、外关和百会穴;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刺络放血组痊愈率91.7%, 针刺组痊愈率73.7%。王氏等从患侧太阳穴周围寻找体表之络脉 (血管) 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6], 并给予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54例, 对照组40例, 只给予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主穴:局部取患侧太阳、风池, 远部取双侧合谷、太冲;疗效判定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计分法评分, 治疗组总有效率97.30%, 对照组75.00%。

电针疗法:权氏等观察电针治疗偏头痛78例的临床疗效[7], 患者均采用电针辨证分型治疗, 以手足少阳经取穴为主, 以经络辨证为辅, 用强刺激手法, 得气后接通电针, 结果显示痊愈率84.62%, 总有效率100%。

穴位埋线:王氏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45例[8], 取穴双侧风池、太阳、外关、合谷及百会, 并辨证加减取穴;设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45例为对照组,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80%。田氏等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9], 将偏头痛63例随机分为以穴位埋线治疗的42例为治疗组, 西药尼莫地平治疗的21例为对照组, 治疗组取穴为风池 (双) 、太阳 (双) 、百会;治疗组总有效率97.6%, 对照组66.7%。

耳穴:杨氏等采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10], 运用多中心对照观察的方法, 3个中心每个中心30例, 均采用耳穴综合疗法, 包括两侧耳背静脉放血, 自体血穴位注射风池、阳陵泉, 点刺耳穴颞、枕、胰、胆、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 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评价疗效, 3个中心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0%和93.3%。

头皮针:吴氏等运用头皮针为主治疗偏头痛36例[11], 主穴取头皮针穴颞前线、颞后线、顶颞后斜线下2/5, 配以四关穴[合谷 (双) 、太冲 (双) ], 疗效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 (HIS) 制定的偏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制订, 总有效率94.44%。

割治法:陈氏等运用割治法治疗偏头痛100例[12], 割治点取为一只手掌侧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掌指关节处,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用药指导原则 (试行) 》, 结果总有效率84%。

综合疗法: (1) 针刺配合中药:李氏等用针刺配合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30例[13], 并设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味对照组30例;取穴为百会、风池、太阳、率谷、悬颅、太冲、太溪、阿是穴, 常规针刺;当头痛发作时先刺远端穴, 并行较强刺激的泻法, 诸穴均用泻法, 7天1个疗程, 针刺与中药同时进行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价参照《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67%, 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 , 表明针刺结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 (2) 针刺配合推拿:吕氏等采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偏头痛患者46例[14], 并设针灸治疗40例为对照组;取穴:主穴为合谷、列缺、足临泣、风池、率谷、曲池、绝骨, 随证加减;推拿主要包括一指禅推膀胱经, 拿风池, 一指禅偏峰推头维、太阳, 推桥弓, 扫散胆经循行路线等。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的取穴、针法、疗程和治疗组相同;疗效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版) 评定,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2.5%。 (3) 针刺配合耳压疗法:孙氏等采用针刺配合耳穴疗法治疗90例[15], 并设口服西比灵60例对照组, 针刺常规取穴, 耳压取神门、脑、肾上腺、额、颞、胰 (胆) 及敏感点等穴;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 (第2版) ,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 对照组总有效率73.3%, 观察组痊愈率87.8%, 高于对照组 (55.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4) 针刺配合音乐疗法:范氏等用此疗法治疗48例[16], 并设针刺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取太阳、头维、合谷、列缺、太冲、百会、印堂、下关等为主穴。辨证配伍曲池、风池、足三里、气海、攒竹等穴, 平补平泻手法;治疗组同时配以悠扬、舒缓的乐曲;4周后观察疗效, 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针刺并行音乐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实验研究

李氏等将6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17]:空白对照组 (即假手术组) 、模型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雌激素组, 每组12只;行相应处理和治疗30 d后, 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的方法复制偏头痛模型, 取血清及子宫, 测定血清雌二醇 (E2) 、孕酮 (P) 、β-内啡肽 (β-EP) 、P物质 (SP) 含量及子宫中雌激素受体 (ER-α) 的表达水平,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其阳性细胞数、光度值及灰度值;结果表明针刺、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偏头痛有干预作用。

治疗偏头痛选针灸 第2篇

医生看她神疲力乏,面色淡,形瘦寐差,舌淡红,苔薄,脉细。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为她制订了治疗方案,选取基本穴位,加上辨证配穴针刺。基本穴位为:头维、太阳透率谷、风池、百会。配合患侧的穴位丝竹空、攒竹,双侧三阴交、足三里。治疗3次后,王阿姨头痛缓解;2个疗程后,基本不再反复发作。期间仅有1次偏头痛发作,其头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以前明显减轻,全身症状也有所改善。治疗2个疗程后,头痛未再出现。随访半年,未出现反复。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原发性血管神经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头痛为特征。患病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50%有家族史。每因气候、精神因素、妇女经期、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的结果。与遗传、内分泌与代谢、情绪、饥饿、睡眠障碍、精神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脑风”等范畴,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多为少阳经头痛。针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偏头痛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或减轻头痛及其伴随症状,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自身亦需注意避免引起头痛发作的刺激因素。中医治疗多根据头痛的部位,首先辨别病变所属的经脉,在治疗取穴时充分考虑经穴的归经、经络的分布和走向,再结合病征的分型制订出相应的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穴位来进行针灸。

治疗采用基本穴位以及辨证配穴进行针刺。基本穴位为:头维、太阳透率谷、风池、百会。另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分别在肝经、胆经等经络上循经取穴及辨证配穴。针刺采取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头痛发作期,以泻法强刺激,得气后每10分钟运针1次,等症状明显缓解后,采用平补平泻或虚补实泻;缓解期治疗手法宜轻,其间可酌情采取提插、捻转手法。

中医将偏头痛辨证为6型:

风寒袭络型:头痛发作或阵发性胀痛,或左右交替发作,怕冷畏风,苔薄白,脉浮紧。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阿是穴、双侧合谷穴。

肝阳上亢型:偏侧头痛,头痛暴发,痛势剧烈,或连及同侧眼、齿,痛止如常。伴眩晕,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则头痛加重,面赤口苦,或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治疗采用基本穴位,点刺太阳穴出血,加上阿是穴、双侧太冲和太溪。

痰浊上扰型:偏侧头痛,昏蒙如裹,周身乏力,伴呕吐痰涎,胸闷腹胀,食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合谷和丰隆。

肝肾阴虚型:偏侧头痛,目眩,时轻时重,伴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三阴交和太溪。

气血不足型:头昏而痛,痛势绵绵,神疲力乏,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数。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双侧三阴交和足三里。

瘀血阻络型:痛有定处如针刺,其势缠绵,神志迟钝,健忘多梦,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白,脉涩或弦紧。治疗采用基本穴位,加上阿是穴和双侧三阴交。

针灸治疗偏头痛,“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疗效稳定可靠,是偏头痛病人可以考虑的一种选择。

(编辑林妙)

针灸治疗慢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慢性头痛,针灸法,芬必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极易产生。同时, 治疗过程中常滥用止痛药物使慢性头痛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该病难以根治,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闷痛、胀痛、反复疼痛等,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 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头痛, 本研究对针灸治疗慢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进行治疗的160例慢性头痛患者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统性的常规检查和分析, 所有指标均符合慢性头痛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80例。对照组中, 男23例, 女57例, 23~68岁, 平均年龄为 (47.2±1.5) 岁;病程为7个月至15年, 平均病程为 (6.2±1.3) 年。观察组中男19例, 女61例, 21~65岁, 平均年龄为 (44.7±1.3) 岁;病程为6个月至15年, 平均病程为 (6.3±1.4)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方式进行治疗, 即口服芬必得, 2次/d, 0.3 g/次, 1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则采用针灸的治疗方式。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选取患者的6个主要穴位作为治疗的主要部分, 即太冲、头维、风池、百会、太阳、神庭等, 针刺之后留针20~30 min,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补穴位治疗。如伴有少阳头痛的患者, 多取丝竹空穴位;有太阳头痛的患者, 应多取后顶和玉枕穴位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如下4个标准进行判定: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慢性头痛症状完全缓解, 不存在任何不适症状;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慢性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发病频率明显降低;有效:患者慢性头痛症状有所缓解和改善;无效:经过相关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甚至部分患者的病情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恶化。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对两组患者给予了针对性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5% (P>0.05, 表1) 。

3 讨论

慢性头痛属于常见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为胀痛、失眠、不同表现形式的样痛 (撕裂式、针刺式、电击式) , 该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急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以芬必得药物为主, 因为该药物具有镇痛、抗炎功效, 且不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产生影响, 但长时间服用该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 如胃部不适、耳鸣等, 总体治疗效果较差。中医学认为, 慢性头痛与风、火、气等多种因素有关, 采用针灸治疗法对相关穴位进行疏通, 可调畅气机、增加脑部血流、疏肝解郁, 大大缩短患者头痛发作的时间, 降低发作次数, 治疗效果明显, 且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为明确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 本研究对采用芬必得药物的常规治疗方式和针灸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5%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针灸方式对慢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身体指标, 还能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芹.针灸治疗慢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8) :214-215.

[2]孙艳霞, 王南, 李天佐, 等.针灸在慢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荟萃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4) :508-512.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4篇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501)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对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节神经,平衡阴阳。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合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刺疗法;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3-0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病理因素多为风、淤、火(热)、虚。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升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可挟寒,挟热,或挟湿乘虚而侵袭人体,上犯颠顶,日久邪滞难去可深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其渐成气滞血淤,不通则痛而致本病。(即外感日久不解而致内伤)。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上循颠顶,少阳胆经循行布散头部,若情志不畅,肝失柔和及疏泄,气郁日久化火,肝胆火旺,血热上雍,阻滞清窍或火盛日久伤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上犯,清窍被扰或阴血亏虚,脑髓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发生。笔者自2007年9月~2008年9月通过5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0岁以内2例,21~30岁12例,31~40岁13例,41~50岁15例,51岁以上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9岁,多数在21~50岁之间,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10年,头痛位于左侧12例,右侧12例,左右不固定者26例。

1.2治疗方法

1.2.1取穴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

1.2.2针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微低头,医者左手拇指固定风府穴,用右手持0.5寸长的毫针,向前下斜刺,使局部感到麻胀后起针,然后又取1.5寸毫针刺风池穴,将针尖向着对侧眼角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沿少阳经脉传至同侧前额或太阳穴处,随后起针。针刺太阳穴时病人将头抬平,医者取0.5寸长毫针斜刺,有针感后留针15分钟,列缺穴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间休息1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者。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减轻者。

2.2结果50例中: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

3病案举例

王某某,女,42岁,教师。病史:患者于2005年1月因头痛去医院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口服镇静止痛药,头痛时轻时重。近2年来头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以前额及头顶胀痛,跳痛,有时伴恶心、呕吐、失眠等,经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未见异常,曾用中药和止痛药多方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7年9月来我处就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按上述方法针灸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疗程间间隔一天,又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大都病程较长。笔者从中医风、淤、火(热)、虚立论。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因为风府穴为督脉、阳维、太阳脉的会穴,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经的会穴,泻风府、风池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熄风潜阳,利胆疏肝的作用。泻列缺有宣肺作用,肺气得宣则邪气可解,太阳穴为宣泄头部气血雍滞的要穴,诸穴合用,活血通络,祛风力更强。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脾胃健则气血生,体键神旺,则病自除。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80例临床研究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从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头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例、70例。观察组80例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9~66岁,平均(47.20±4.19)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86±1.12)岁;对照组70例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19~64岁,平均(46.59±4.03)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79±1.0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益脑宁4片/次,3次/d;罗通定30mg/次,3次/d,15d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针灸方法。1内伤头痛。该类患者由于经络不通导致,治疗宜疏通经络。以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督脉经为主穴位;对阳明头痛者,增加印堂、合谷、内庭、攒竹、内上星穴[1];如对少阳头痛者,增加率谷、外关、足临泣穴;对痰浊头痛者,增加丰隆、阴陵泉、太阳穴。2外感头痛。该类患者由于外感导致,宜以通络、去痛为主,选择列缺、风池、太阳、百会穴,合并内伤头痛者,增加头维穴;伴有风热头痛者,增加风门穴;厥阴头痛者增加太冲、内关、神聪穴;伴有风湿头痛者,增加头维、阴陵泉穴。3虚症头痛。治疗以通络、滋养脑髓为原则,以百会、风池、足三里为主穴位;合并血虚头痛者,增加肝俞、脾腧、三阴交穴。发病急者,根据以上穴位针灸,2次/d,发病缓慢者,1次/d,每次留针45 min,15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效:头痛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定,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80例中,显效39例,显效率为48.75%,有效35例,有效率为43.75%,无效6例,无效率为7.50%,总有效74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70例中,显效26例,显效率为37.14%,有效29例,有效率为41.43%,无效15例,无效率为21.43%,总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02,P<0.05)。

2.2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8.33±1.27)分、(8.24±1.31)分,治疗后分别为(3.84±1.19)分、(6.24±1.34)分,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2,P<0.05)。

2.3 两组复发情况

观察组80例,随访1年,复发7例,复发率为8.75%;对照组70例复发16例,复发率为22.86%,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72,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头痛属头风范畴,是由于风、湿、寒、热、瘀、痰等因素上扰脑络或五脏精华不足导致脑络失养所引起,头部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头部血气濡养不足,血路不畅,邪气易侵袭导致头痛。治疗应以通经络、滋养脑髓为原则。西药治疗以止痛药物为主,但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大,容易复发。

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针灸治疗具有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针灸治疗是通过不同针刺手法、穴位的选择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祛除病邪、疏通经络淤阻、改善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等目的。针灸也是治疗头痛常采用的方法。头痛病因、种类较多,针灸治疗应辨证施治,辨别虚实,分清部位,分清内伤、外感,依据症候虚实进行补泻治疗。外感头痛多为风邪引起,多为实证,治疗宜祛风通络、止痛为原则,内伤头痛既有虚症又有实证,前者分血虚和肾虚,治疗宜疏通经络、滋养脑髓,后者主要是痰浊上蒙、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治疗以清利头窍、疏通经络为原则。针刺应根据症候虚实进行补泻治疗,针灸过程中应循经选穴,远道、局部相结合,依照证候虚实而补泻[2]。治疗时注意季节的变化,尤其在春夏、秋冬等季节交替之际,天气变化大,疾病容易加重[3]。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控制,忌食海鲜、鹅肉、鲤鱼等。治疗后可加强营养、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头痛可能为某些疾病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病加重的早期表现,除头痛外,患者可能并发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4]。对针灸治疗无效或并发上述症状者,应通过颅脑CT、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明确诊断后应仔细分析病因,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一般情况下,外感头痛较容易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5]。而内伤头痛由于疾病种类不同,针灸治疗效果各异,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性、血管神经性、神经衰弱性等头痛治疗效果较好。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经过针灸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效果,可明显减缓患者头痛症状,减少复发,且无不良反应。

总之,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效果较好,可明显减缓患者临床症状,且操作方便,无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头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例、7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例、7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8.5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复发率为8.75%,对照组为22.86%,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明显减缓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中医,针灸,头痛,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峻,黄石龙,刘裕俸.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2(9):123-124.

[2]孙艳霞,王南,李天佐,等.针灸在慢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荟萃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4):508-512.

[3]黄建国.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8(4):156-157.

[4]张爱军,陈峰,张小平,等.浅议据脉辨证针灸治疗头痛[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66-867.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6篇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8例纳入本研究,均有发作性偏侧搏动性头痛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眼部牵扯痛等症状。研究对象剔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精神异常、智力障碍、严重交流障碍、未成年人、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酗酒、长期应用镇痛药物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中药口服治疗,方剂为元胡10g、当归10g,加水煎煮后取汁300ml,分两次口服。

B组患者在中药口服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急性发作期患者,选取穴位遵循“不通则痛”的规律,一般采用经络通调的穴位阿是穴、太冲穴、合谷穴等,采用泻法手法,应用电针密波、点刺放血等手法。采用的方案包括:点透刺头部阿是穴邻近穴位、针刺风池、太阳穴、率谷穴,或者透刺曲鬓穴。对缓解期患者,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主,增强患者体质。针刺穴位用风池、足临泣和外关等,为补正气可针刺关元穴和足三里。针灸每周三次,共治疗一个月。

1.3评价指标

采用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0分表示完全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评分,VAS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2]。

2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B组患者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发作性偏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疼痛是偏头痛的主要症状,是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一种应激反应,剧烈的疼痛症状可导致肌肉紧张、大量出汗、血压升高,甚至可引起休克或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疼痛的处理和干预[3,4]。中医学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鉴于气滞血瘀是导致疼痛的基本病机,因此对痛症基本治法是活血理气。

中药在疼痛的治疗方面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无依赖性和成瘾性,得到了临床广泛的好评与重视。元胡是临床常用的行气止痛类中药材,来源于罂粟科植物元胡、齿瓣元胡的块茎。味辛、苦,性温,归肝经。具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主治周身诸痛,尤擅治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5]。当归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当归中所含的挥发油类、酚类、多糖类呈分均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元胡与当归配伍,可增强活血止痛之效。本研究A组采用当归和元胡中药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程度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

针灸治疗强调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其特色为辨经络治疗。在本研究中,B组患者根据其偏头痛分期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其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中药口服患者。偏头痛根据中医分型也分为四型。从辨证分型来看,肝阳上亢型患者需遵循平肝潜阳原则,取阿是穴、风池、率谷和太冲、侠溪穴能收到良好效果。痰浊阻络型患者,遵循祛痰化湿原则,取双侧风池、内关、三阴交、丰隆、太白等穴位。气血亏虚型患者,遵循补血益气原则,取太阳穴、膈腧、脾俞、印堂、百会等穴位。瘀血阻络型患者,遵循活血化瘀原则,常进行放血。取合谷、列缺、血海、足三里等穴位,不同穴位配合,发挥其辨证效果,对促进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偏头痛,只要掌握正确的用穴规律,可获得一定的镇痛效果,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用穴规律和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患者接受中药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中药口服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性。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其中B组患者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偏头痛,只要掌握正确的用穴规律,可获得一定的镇痛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偏头痛,临床用穴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勇.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90例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39-142.

[2]武彦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6):714-715.

[3]王瑞红,范金梅,邓春君等.盐酸氟桂嗪胶囊结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147-148.

[4]俞纪伟.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48例[J].中国药业,2013,22(2):92.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该院收治的88例偏头痛患者为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4例, 男性19例, 女性25例, 年龄17~65岁, 平均年龄 (35.71±7.12) 岁,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 (3.92±2.44) 年。对照组患者共计44例, 男性17例, 女性27例, 年龄16~67岁, 平均年龄 (37.28±6.73) 岁, 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 (4.53±1.77) 年。所有患者均经诊断患有偏头痛, 且偏头痛史超过1年, 所有选取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分组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 取风池、太阳、列缺、头维和百会等穴位, 得气后留针30 min, 1次/d, 一个疗程为10次。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川芎茶调散, 组方为天麻和川芎各25 g, 地龙24 g, 半夏19 g, 菊花、当归、羌活、柴胡、防风各15 g, 僵蚕、胆南星和全蝎各10 g, 细辛3 g, 蜈蚣2条。每日分早晚各服用200 m L, 连续30 d[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VAS评分情况和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痊愈为经治疗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为2 h后, VAS评分减少情况大于50%, 疼痛度有很大减轻;无效为偏头痛症状没有缓解, 甚至头痛加剧[4]。

1.4 统计方法

该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2.2 观察组对照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 (28/44) , 观察总有效率为93.18% (41/44) , 详情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主要是风邪侵袭, 多思多虑, 饮食不畅, 闭塞清阳, 瘀血阻络, 气血运行不畅, 精血不足, 脑络阻闭所致[5]。中医治疗偏头痛应以调理肝脾肾功能, 平衡阴阳为主[6]。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首选治疗方式, 且经长期临床对照研究表明,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比传统的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7]。而川芎茶调散则能够起到镇静、祛痰、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通窍止痛、发汗解表的作用[8]。

徐忠等在文中报道了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效果, 他将所选取的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联合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 经过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9]。据姚彩华报道, 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能够获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经过对所选取的8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予以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予以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10]。

以上结果与该文结果相符, 该文选取了2015年5 月1日—2016年3月1日该院收治的88例偏头痛患者为例进行了分组治疗, 观察组予以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 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3.64±1.31) , 治疗组VAS评分为 (5.68±2.21) , 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 (28/44) , 观察总有效率为93.18% (41/44) ,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因而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对偏头痛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该院收治的88例偏头痛患者为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予以针灸治疗, 为观察组患者提供针灸结合川芎茶调散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VAS评分。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 (28/44) , 观察总有效率为93.18% (41/44) (χ2=12.084, P<0.01) 。对照组VAS评分为 (5.68±2.21) 分, 观察组VAS评分为 (3.46±1.31) 分 (t=-4.913, P<0.01) 。结论 通过对两组总有效率和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能获得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川芎茶调散,针灸,偏头痛

参考文献

[1]李万水, 马延良.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2) :2990-2992.

[2]徐忠, 杨燊.川芎茶调散结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9) :77-78.

[3]杨薛萍.川芎茶调散结合针灸治疗偏头痛[J].光明中医, 2015 (6) :1334-1335.

[4]姚彩华.加味川芎茶调散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5 (21) :312-313.

[5]司凤琴, 董恩荣.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16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3) :139.

[6]刘黎明.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120例[J].吉林医学, 2012, 33 (9) :1886.

[7]鲁春红, 李香娥, 柳梅.应用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用穴规律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16) :173.

[8]李白云.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刮痧和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12) :2348-2349.

[9]聂长勇, 何昌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 (风寒兼瘀证) 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8 (24) :1435-1437.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第8篇

1 治疗方法

1.1 针刺治疗

研究认为针刺具有疏通经络、驱邪扶正、调理气机、调和阴阳的作用, 可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褚慧玲等[2]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66例患者分为齐刺组和常规组各33例, 两组均选取颈夹脊、百会、脑空、风池等穴, 齐刺组予颈夹脊穴齐刺, 常规针刺组予颈夹脊穴常规直刺。每天1次, 5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 齐刺组总有效率为93.9%, 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4.8%, 齐刺疗法比常规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更有效。罗建昌[3]将8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5例采用项八针 (双侧风池、风府、大椎、项四花穴) 和头部阿是穴治疗, 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针刺取颈夹脊、风池、天柱、列缺、太冲、合谷等, 每周治疗3次, 均治疗2周。治疗后治疗组头痛症状、头痛积分及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认为采用项八穴与头部阿是穴两者配合, 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王慧仿[4]采用针刺翳风、完骨、天柱曲垣、风池、阿是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严伟等[5]将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采用短刺法, 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穴等, 将针尖朝向颈枕部的阳性反应点, 采用行针手法, 使针感传至头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0%, 对照组治愈率为72%。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认为短刺针法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病症, 在颈部阳性反应点上进行刺激, 直达病所, 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李永清[6]采用电针疏密波治疗颈源性头痛, 针刺颈夹脊穴和经穴, 加电针治疗, 治愈率为80.9%, 总有效率为99.1%。表明针刺夹脊穴, 加电针疏密波可对颈部肌肉、钙化软组织等病理因素起到疏通、减压、镇痛的效果。

1.2 针刀治疗

针刀疗法具有中医针刺与西医手术疗法的双重作用,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刘晓东[7]采用针刀松解局部筋膜、组织, 释放局部压力, 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选取植物神经点, 再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行针刀松解, 治疗2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 总有效率为92.85%。额尔敦桑[8]将6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 分别给予针刀和针刺治疗, 针刀组总有效率为80.0%, 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8.8%。姚亚强[9]应用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观察组患者予以小针刀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推拿、颈部牵引、中频电刺激等。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 认为小针刀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较好的效果。孙景涵[10]应用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 治疗后患者头痛明显减轻, 疗效显著。吴阳[11]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运用风池穴进针行小针刀疗法, 对照组运用封闭疗法, 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6.7%, 对照组为76.7%, 采用针刀对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剥离, 从而改善局部循环达到止痛的效果。周金香等[12]采用刃针治疗颈源性头痛, 选取颈部阳性反应点、C1横突点、C2~C7的棘突间, 常规消毒后, 用刃针刺入皮肤, 并向各个方向切刺, 以松解为度, 3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总有效率为93.3%, 认为刃针具有直达病灶、松解粘连、疏通经络的作用。疗效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1.3 针灸推拿结合疗法

中医认为推拿具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的作用, 在针灸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手法能更有效地治疗颈源性头痛。翁劲松[13]、解敬郊[14]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或单纯手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手法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感和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认为针灸结合推拿疗法用于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朱自涛[15]运用针刺配合整脊治疗颈源性头痛, 临床疗效较口服西药治疗具有显著性差异, 认为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整脊疗法可以纠正局部错乱的解剖结构, 使颈部形态、结构恢复正常。古恩鹏等[16]运用推拿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 经治疗后, 痊愈12例, 显效17例, 有效和无效各1例,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4 针罐结合疗法

针罐结合治疗该病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宫秀丽等[17]采用针罐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 首先行平衡针, 再深刺颈部夹脊穴加上电针, 最后选取颈项局部压痛点刺络拔罐。总有效率为96.7%。徐仁权[18]采用针刺与刺络放血结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先用2寸毫针针刺颈夹脊穴, 行针后得气为佳, 再用无菌三棱针在大椎穴处拔罐放血, 刺络放血5天1次, 2次为1个疗程, 有效率为100%。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直接刺激相应节段颈神经, 提高痛阈, 促进代谢、血液循环等, 刺络放血有祛瘀、松解粘连、通经络的作用。

1.5 其他综合疗法

除了上述疗法外, 临床还运用其他的综合疗法。池志勇[19]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70例先采取针刺疗法, 其次在压痛点处行针刀和放血疗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针刺颈夹脊、风池、百会、后溪、阿是穴等穴位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 认为颈源性头痛由经络气血凝滞、痹阻所致, 针刺合针刀放血治疗效果更好。陈悦[20]将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 A组接受超微针刀方案治疗, B组接受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提示超微针刀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改善头痛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姚旭等[21]将6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取穴为“项四穴”采用温针灸治疗, 余穴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为“项四穴”微调后进针点加合谷、太冲、足临泣, 其中天柱Ⅰ、风池Ⅰ、完骨Ⅰ采用温针灸治疗, 余穴采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 对照组为84.33%。认为采用“项四穴”微调进针点为主配合温针灸疗法可达祛风散寒、散瘀通络、缓解疼痛、缓解肌肉功能性紧张及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等作用。伊群党[22]采用刃针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正骨手法治疗,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王敏[23]采用推拿联合灸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临床疗效较口服扶他林片治疗具显著性差异。陈禹成[24]认为颈源性头痛患者主要是颈后肌群受损病变, 将1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4例予正骨后配合小针刀治疗, 对照组71例予口服西药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 高于对照组的76.0%。认为正骨配合小针刀松解颈后肌群疗效佳。陈建勇[25]将9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6例选用少阳经、太阳经穴位为主, 取风池、角孙、头维等, 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治疗组52例在与对照组相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加味蠲痹汤,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认为颈源性头痛为正气不足、气血阴阳虚损是本, 外感风寒湿邪是标, 蠲痹汤加味结合针灸治疗达到标本同治, 能够有效缓解头痛, 提高临床疗效。

2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颈源性头痛治疗的临床研究已逐渐展开, 方法多种多样且各具特点。笔者认为在临床应用时, 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治疗方法, 以提高颈源性头痛治疗的有效率。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于拔罐、刺络放血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 其次研究的样本量过少, 没有对针刺角度、深度、刺激量等进行系统描述, 这导致针灸治疗本病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因此, 今后临床工作者应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 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 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规范统一针灸治疗该病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了解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大量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 分别从针刺、针刀、针推结合等方面论述针灸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进一步肯定了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结果:传统中医针灸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且无毒副作用, 操作方便。结论:临床研究中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各异, 疗效肯定, 但缺乏统一的认识, 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泰必利在治疗神经头痛中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泰必利;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合用泰必利;刺五加

紧张性头痛或紧张型头痛,也称为肌收缩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发病原因及机理不清,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效果不一。泰必利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受体,且可阻滞疼痛冲动,经脊髓丘脑束向网状结构传导,因此对各种疼痛有治疗作用。

1泰必利与麦角胺咖啡因在治疗偏头痛上的比较研究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8例,乙组29例,均为单一用药。甲组:泰必利0.3~0.4,po.pid,共2w;乙组:麦角胺咖啡因两片,po.pid,共2w。用药两周后,结果见表1。

1.1疗效评定总有效率甲组为95%,乙组为90%,经ridit统计分析,两组的疗效相当,差别无显著意义

1.2对不同类型偏头痛疗效比较甲、乙两组对不同类型偏头痛的疗效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药对不类型的偏头痛的疗效相似。

1.3不良反应甲组共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4例次出现倦怠、恶心、乏力,3例次出现烦躁、嗜睡。乙组共有13例次出现不良反应,其中8例次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乏力,5例次出现震颤,共济失调等。

2尼莫地平合用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甲组运用尼莫地平40mg。3次/d;泰必利100mg,3次/d,疗程l0~14 d;乙组运用尼莫地平40mg。3次/d;颅痛定60mg,3次/d,对失眠者睡前加用舒乐安定1~2mg,疗程10~14d。用药结果见表2。

2.1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2.2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半年内复发,按此法治疗仍有效;

2.3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任何改变。

2.4副作用:甲组出现嗜睡,轻度头昏与乏力者2例,停药后症状消失。

3刺五加联合泰必利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观察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择符合原发性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且头痛程度在I度以上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56例,乙组44例。甲组应用乌苏里江制药厂提供的刺五加注射液40~60ml(含刺五加300~450mg)加入1O的葡萄糖溶液1O~20ml中静脉推注,每日一次,泰必利0.1g每日2~3次,口服。乙组应用颅痛定60mg每日3次,口服,谷维素20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15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每15天追访观察一次,共4次,然后进行疗效评价对比。用药结果见表3。

3.1基本痊愈:头痛消失,2个月内无发作。

3.2显效头痛减轻l度,2个月内发作频度减少75%。

3.3有效头痛减轻I度,2个月内发作频度减少50%。

3.4无效头痛程度无变化,发作频度减少不到50%。

3.5副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4总结

由此看来,泰必利是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安定、镇静、镇痛作用,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副反应小的理想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合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陈彦芳,顾牛范.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具体分为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及无先兆的偏头痛,均有超过1年的偏头痛病史。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患有胃肠疾病、精神疾病患者;长期使用镇痛药物患者;近期服用其他偏头痛相关药物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对试验用药物过敏患者;因外伤、肿瘤、高血压等原因引起头痛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为18~64(46.25±3.27)岁;3个月内发病次数2~9(4.26±1.17)次;病程6个月~9年,平均(6.16±1.45)年。对照组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19~65(43.78±4.57)岁;3个月内发病次数3~11(5.11±1.42)次;病程6个月-8年,平均(5.78±1.64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次数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采用口服中药汤剂疏风散加减治疗。疏风散方剂组成:川芎30g,白芍15g,白芥子6g,香附9g,白芷9g,郁李仁6g,柴胡9g,细辛3g,蔓荆子9g。根据患者症状随证加减,对于风寒患者可加入荆芥、防风;若患者感到疼痛剧烈可加入羌活、元胡;若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可加入怀牛膝、桑寄生等。每天1剂,加水煎煮至150ml,早晚分服,连用28d。

1.2.2 试验组:

采用疏风散联合针灸治疗,疏风散服用方法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取患侧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行间及太溪,每次针刺30min,连续6d,直至症状明显缓解。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应合理饮食,暂停高蛋白饮食,禁止吸烟、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主要症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内皮素(ET)以及一氧化氮(NO)含量通过酶联法试剂盒(Sigma公司生产)进行检测,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为偏头痛及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现象;显效为偏头痛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发作;有效为偏头痛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次数减少;无效为偏头痛及临床症状无改善,反而病情严重化[4]。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外周血β-EP、ET及NO水平

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β-EP、NO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ET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波动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偏头痛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女性更易发病。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家族遗传、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均会导致偏头痛[5]。有研究表明,脑血管、静脉窦、三叉神经及血管周围的神经均可传导痛觉。偏头痛可干扰睡眠及日常工作,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引发痴呆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6]。中医认为偏头痛属少阳痛,外感和内伤均可导致患者致病[7]。中医综合治疗偏头痛可通过辨证施治给予药物及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可有效治疗头痛,无明显不良反应[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中药传统方剂疏风散组成为川芎、白芍、白芥子、香附、白芷、郁李仁、柴胡、细辛及蔓荆子,能够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川芎性辛、温,归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祛风燥湿的功效;白芥子性温,味辛,归太阴经,具有散结通络的功效;香附性辛、微苦,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白芷归肺、脾、胃经,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的功效。β-EP也称脑内啡,为内源性吗啡类似物,通过和阿片受体结合来抑制痛觉传导[9];ET广泛分布在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是一种强作用的缩血管物质,通过抑制内皮素的释放,可有效减轻血管的收缩[10];NO可有效舒张血管,抑制血管的异常收缩[11,12]。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精选10篇)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1篇关键词:针灸,偏头疼,研究偏头痛 (M) 是以发作性、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