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时尚摄影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时尚摄影范文(精选7篇)

时尚摄影 第1篇

一、背景

时尚摄影从字面解释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时尚/摄影。时尚, 英文为Fashion, 其字面可解说为一段时期内大众所崇尚的产品, 风格或者生活方式。有人认为时尚是虚伪的, 有人认为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是时尚的, 有人认为时尚就是潮流, 大众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位, 并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购买决定。摄影, 英文为Photogtaphy, 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即有光线, 绘画之意, 可以解说为一种运用光线的绘画。当代摄影主要是指运用机械或者数码相机进行的摄影, 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时尚摄影可以说运用现代摄影方式把不同时期大众所崇尚物品或者生活方式进行纪录。这些照片将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网络或新兴的微信、微博等媒介进行推广和传播。如果只是从字面来分析时尚摄影我们很难对其界定进行判断, 作为在国内新兴的摄影产业, 如何正确对待时尚摄影很有必要。本文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论述从时尚摄影的艺术化角度、时尚摄影的商业化角以及社会审美的角度阐述和分析时尚摄影的发展趋势。

二、时尚摄影的艺术化转变。

“一张本质上不进入时间的照片不是时尚照片, 因为时间的无情行进和它所带来的无常感才是时尚的根本动力。”

从当代西方时尚摄影的发展来看, 时装摄影可以说是时尚摄影被赋予更多内涵的摄影方式。时装摄影可以反应不同时期的潮流方式, 也可以通过服装来反应大众生活方式的变迁。翻开全球知名的时装杂志《时尚》 (Vogue) 从其1892年成立的第一期杂志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新一刊的《时尚》杂志, 可以说这本杂志纪录了西方女性百年的服装演变, 在这百年里西方经历的不同的审美时尚, 如20世纪初女装功能化男性化;40年代的军服和牛仔潮流;50年代的功能、实用、极简主义风尚;60年代现代主义风格;70年代后现代风格;80年代的雅皮士风格;90年的戏剧多元化风格。不同时期的服装潮流影响时尚摄影的拍摄方向, 但是纵观这本杂志的百年照片, 每一期的照片是否与当时的潮流文化相关呢?例如40年代的军服、牛仔风格的时尚摄影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西部电影盛行不无关系。60/70年的波普 (Pop) 文化出现对当时时尚摄影后现代主义的摄影风格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后时装摄影与艺术, 时尚摄影与文化产生了有机且鲜活的联系。按照斯特 (Stern) 的观点, 时尚艺术的相遇始于19世纪的社会。虽然如此但正真发展的时期属于20世纪后期。2011年Louis Vitton (路易威登) 艺术时空之旅登陆中国国家博物馆可以窥知时尚产业的艺术化是当代时尚巨头们的发展方向。从这个层面说时尚摄影也已经逐步脱离了单纯拍摄时装这个局限的范畴。整个展览让观者无论从视觉角度还是情感角度深度思考一段关于艺术旅行的主题。路易威登把这一想法一直沿用到当年的路易威登时尚广告上。在这一系列的以艺术之旅为主题时尚摄影中, 画面唯美浪漫;色调上充满油画神秘感;画面上的人物也尝试传达除去品牌表面浮华表面后更深的内心情感;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时尚摄影作品已近不是单纯的广告摄影, 这更像是一部艺术片, 而时尚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界定越来越模糊, 通过画面让社会大众寻找自我的个人之旅完美体现了摄影师对商业与艺术掌控力。从时尚品牌的角度来看艺术化也已经成为了时尚摄影广告的主流摄影方式之一。

艺术化作为当代的审美时尚可以说结合了时代、商业、社会这三要素。可以说审美时尚是当代摄影的的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一种文化、一种产业, 反映着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

三、从时尚摄影的商业化角度发现大众的审美文化

时尚摄影的艺术化发展一定无法离开大众的评判与定夺。这就需要一定的商业手段。从商业角度来思考时尚摄影也可以反应群众的审美情趣。谈到商业摄影, 特别是时尚商业摄影, 那不得不从法国说起。商业时尚摄影最早起源于法国, 盖·伯丁 (GUY BOURDIN) 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时尚摄影大师。作为对时尚、艺术和商业具有独特视角的摄影大师, 通过时尚杂志的摄影作品来表达所期望售卖的商品。盖·伯丁的图像含蓄却用时尚的摄影元素塑造出没有任何边限的商业照片, 让读者通过照片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奇幻世界, 并使读者对其表现的生活, 产品或者文化产生新的期待和欲望。

诱惑并吸引我们的不是时尚本身, 而是时尚的形象。

———盖·伯丁 (GUY BOURDIN)

不同时代的时尚形象在本质上反应了人民不断追求的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迁, 从侧面反应了群众作为独立个体的喜好, 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期待, 以及自己对美的不懈追求。盖·伯丁的摄影作品可以说就是抓住了这些讯息并有选择的进行强化与推广。都说摄影源于生活, 众多时尚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向我们反应的并不是摄影师本身的生活水平, 而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和时尚集团的大佬的推销中, 选择性的汲取素材, 以时尚摄影为载体进行商业化的推广。例如在香水广告的拍摄中, 氛围的渲染一定是商业推广的核心。可可香奈尔Mademoiselle系列香水为例 (Coco Chanel摩登香水系列) , 其画面唯美温暖色调与香水自身的颜色相呼应, 代言人选择了当主演过《傲慢与偏见》《救赎》等小成本独立电影的英国女演员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整幅广告照片无论模特本身还是瓶子设计, 线条刚硬、中性、简洁高雅。凯拉·奈特莉的纤瘦形象同样呼应香奈儿有名的黑白双c标记, 唇部轻吻香水瓶身以及身着的白色的机车外套, 更显出女人惬意挥洒性感却不失知性的韵味, 释放当代香水的魅力与感性。画面完整的体现了摩登的都会形象, 并且凯拉·奈特莉棱角分明的脸庞以及其自身的独立的个性完美体现出香奈儿想推广的带有自由、自在和当代魅力的摩登香水系列。摩登系列香水的受众群体也选择性的选取当代25-35岁具有独立思想的职业女性, 因为这类女性无论从财力, 还是接受事物的程度甚至自身的社会认可都与凯拉·奈特莉所诠释的形象丝丝入扣。从香奈儿摩登香水的时尚摄影作品里无论是代言人的选择还是拍摄方式, 处处体现着受众所期望的某一种不切实际幻想或者生活状态。其实很难说是社会群体影响了品牌的商业化运作, 也很难判断商业运作影响了时尚摄影, 但有一点可确定, 时尚摄影实实在在的反应当时民众的审美时尚与审美文化。

四、社会时尚对时尚摄影审美的作用

任何的审美时尚和审美文化都不是自身自灭的, 时尚摄影的审美文化可以来源于社会时尚。社会时尚包含了多方面的元素, 例如社会价值观、社会情感、社会兴趣等。一定时期的审美文化可以说来自社会群体的集体诉求。这也是时尚摄影最擅长捕捉的大众审美文化。同样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潮也可以影响时尚摄影。时尚品牌迪赛 (Diesel) 2007年“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主题的广告, 通过摄影师泰利·理查森 (Terry Richardson) 的独特视角呈现出全球的变暖后的变化, 例如:巴黎变成了热带丛林, 伦敦浸泡在海洋中, 纽约的摩天大楼变成一座座岛屿甚至长城也被沙漠掩埋, 这种种画面提醒人们警惕全球变暖。2007年的气候变暖话题在当时可谓是全球性主流思潮, 作为国际时尚品牌有责任把这一思潮更广泛的推广, 广告上的标语《全球已经开始变暖》 (GLOBAL WARMING READY) 不得不让年轻观众反思这一问题, 毕竟谁都不希望照片上的环境问题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迪赛 (Diesel) 2007年的时尚摄影作品在当时的时尚界也起到了一定的标杆作用。

结合本文的观点, 一张成功的当代时尚摄影作品不但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与艺术价值, 同时还要具备社会时尚与大众审美力。从空间来说无论是摄影作品里的静物、人像、人体以及跟时尚有关的行为只有可以反映现在和未来趋势或者文化才可以成为成功的时尚摄影作品。时尚摄影如同社会的记录片, 不同时期的社会喜好、社会思潮、社会时尚都可以从时尚摄影作品里寻找到准确的答案。而未来的时尚摄影方向也将按照这个基调继续走下去。

摘要:时尚摄影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 当代时尚摄影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多元。未来的时尚摄影将如何发展?时尚摄影到底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还是能反映社会时尚的摄影方式?时尚摄影真的可以大众审美么?本文将从艺术、商业、社会这三个角度浅谈时尚摄影。

关键词:时尚摄影,审美文化,审美时尚

参考文献

[1]夏雨.《从时尚摄影谈现代流行文化中图像的非理性特征》.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 2007.

摄影时尚好伴侣 第2篇

三星存储推出的便携式SSD T1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250GB、500GB、1T等多容量足够选择,足以存储海量RAW格式照片;450M/S的读写速度也能让摄影师节省大量的时间;而全身只有9.2mm,体积小巧精致,便于出门携带,是摄影爱好者的首选。

三星便携式SSD T1是三星存储于2015年年初推出的一款便携式SSD,旨在为商务、时尚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质的便携式存储介质,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存储空间,那三星便携式SSD T1到底与市面上的产品有什么不同呢?

市场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移动硬盘,虽然容量的类型丰富,但是体积和重量让人们避而远之。而三星便携式SSD T1拥有超前设计,全身最薄仅有9.2mm,30g的重量便于出行携带。并且,三星便携式SSD T1是全球首款采用三星存储独有的3D V-NAND技术的移动SSD产品。与三星内置SSD相同,拥有非凡的读/写速度,即插即用,可为用户节约宝贵时间。三星便携式SSD T1拥有450M/S的传输速度,面对大容量的RAW格式文件也能游刃有余,1GB照片仅需6秒即可完成传输。

大自然的美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拍摄场地,但是,地势陡峭的场景对于移动存储设备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万一磕碰,里面的资料就都会付之东流。三星便携式SSD T1没有采用任何机械部件,所以抗碰撞和冲击力很强(抗冲击能力可达1500G/0.5ms),用户不必担心因移动部件磨损而导致数据被破坏。

另外,三星便携式SSD T1还采用动态散热保护算法,可在极端温度条件下保护硬盘及其存储的数据,用户因此可以高枕无忧。对于喜欢拍摄极端环境的摄影爱好者,三星便携式SSD T1无疑也是他们的福音。

中国风时尚摄影浅谈 第3篇

1 时尚摄影与旗袍文化

在2015年赫图阿拉旗袍文化节,文化论坛其中对一摄影文化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全球华人旗袍映像长卷》,这个摄影作品中有穿旗袍的女性有117位,并且不断的进行继续拍摄。摄影的作品中画面风格采用了暖色系的风格画面,有着中国国画的画面感,这是近几年来很多摄影师选择的摄影画面感。

旗袍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的服装原型开端,经过几个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现代意义的旗袍。它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代表之一。如果只作为服装来表现这段历史,是不容易被世人所指导与传播的。而当摄影与文化内涵锁结合的时候,这个更能作为艺术品来被我们所知所学习。

在文化论坛上,有幸与拍摄长卷的创始人在论坛时交流。如果仅仅是在人们口头进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时,那么对于文化的接受是有限的。而将这种文化现象用摄影的角度来进行描绘时,而且用的不是普通我们看到大众意义的时尚,用一种怀旧感的画面角度来对影响进行处理,而人物形成的画面则用的是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让摄影的画面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力。这么多的人物进行穿着,并在一种古朴的家居或饰品衬托人物的旗袍,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感油然而生。

这是现代时尚摄影对于中国旗袍文化的一种诠释。

2 时尚摄影与中国画

中国风工笔写意这种摄影的画风是我从孙郡这位摄影师拍摄的一组大片中学习到的。我简单的了解下孙郡这个摄影师,孙郡,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之后运用摄影作为创作媒介,以新文人的视角和思考创作作品。将中国画的宁静、写意重新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对现在传统文化缺失的寻觅、中国梦的营造,经常会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浓墨、重彩宛若山水画般意境,深幽引人入胜。

孙郡拍摄的画面都非常的有中国画的画面感,这也是一种跨专业的结合,让摄影的价值重新在人们心里进行了衡量。前几年非常火的陈曼的非常立体的风格来比就是两个审美感受。孙郡的布光都简单直接,拍摄时听说会用一块大布遮住不想拍到的画面。后期基本上是用画板在电脑上画出来的。技术全是有十年以上工笔画技术训练的人才做得到,如果是花就一朵一朵的画。

现在我们对于传统的工笔画、国画已经不是很感兴趣,在大学选择方向时,学习纯艺方面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多数会选择油画、版画亦或者雕塑等方向。国画成为一个冷门的艺术。而孙郡这几年拍摄的作品大多依靠他对于国画的理解与认知。国画在孙郡这里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义,清新有内涵的时尚国画摄影。

国画被摄影用另一种角度来诠释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古代艺术家们做了很大的贡献,中国本土的艺术也可以时尚且长存着。摄影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也可以将这个风格的内涵存在我们的心中。

3 结语

时尚摄影不只是文化的表达,同时也是与文化之间互为诉求。摄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视觉文化,既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流转,在这短短不到200年的历史摄影为我们记录着。而今,文化在在人们内心缺失,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我想说,时尚的影像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填补我们对于文化的缺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方式。从旗袍也好,国画也罢我们心中对于文化的渴望正在被摄影影像这一门艺术所引领。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响文化文盲”。时尚影响进入大众化时代,但不等于搞砸了摄影,甚至抢了某些人的饭碗,相反人类文明迈进了心的时代。全民摄影的时代,决定成败的更多是摄影人文化底蕴和作品的文化表达。

摘要:摄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文化的载体。随着后现代全民摄影与读图时代的到来,而时尚摄影对于文化的诉求是其最终是否能走入深入的关键。没有技术含量的作品不一定是坏作品,但是没有文化思想内涵的注定成不了伟大的作品,不能走入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在下文中阐述了两个系列的作品,从作品文化内涵的意义出发,时尚摄影不仅时尚也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再见,时尚”:独立摄影再次出发 第4篇

“再见,时尚”一出来,就引起了太多关于时尚的话题,时尚是一个泛滥而又有魅力的词汇。有一部根据劳伦·魏丝伯格同名时尚畅销小说拍成的电影:《穿PRADA的女王》又名《时尚女魔头》。电影海报上只有一双红色高跟鞋,鞋跟是一只象征着魔鬼的三叉戟,故事也是关联着顶级时尚杂志《Vogue》。“时尚”与“魔”就是近亲关系,时尚也有令人疯魔的力量。司空见惯却又高高在上,趋之若鹜但是遥不可及,不屑一顾其实亦步亦趋。那“再见,时尚”是要与时尚告别么?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的理事长何鹏介绍道:“再见,时尚”中的‘时尚’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时尚概念,而是‘时尚摄影’。19世纪50年代,服装设计师查尔斯·沃思使用真人模特及图片展示成衣,开启了时尚摄影的旅程,1892年《Vogue》创刊,成为第一本有插图的时尚杂志。到今天,起源于广告的时尚摄影走过了160多年,从影像写实开始,逐渐风格化,艺术化。其中我们看到了建立,破坏,再建立,再破坏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使得时尚摄影成为艺术,并迸发出勃勃生机。在20世纪,当代艺术家也纷纷参与到时尚摄影中,如曼·瑞、安迪·沃霍等等,可以说时尚摄影即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力量。时尚摄影的风格化、艺术化,也使其除商业价值外,还散发出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如:赫尔穆特·牛顿的阴郁粗野影像,菲利普·哈尔斯曼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保罗·罗沃西的一次成像浪漫肖像,辛迪·舍曼的反时尚模特自拍像等等。时尚摄影已经和艺术紧紧结合,形成了一种新混合体‘时尚——艺术摄影’。”

长沙的时尚摄影起步晚,发展速度并不快,这与环境、经济发展有关,与商业发达程度有关。大概90年代起,从一批“写真工作室”开始,时尚摄影脱离国营照像馆,慢慢开始起步。到今天,长沙的时尚摄影还处于模仿,个性风格缺失状态。就向 “时尚摄影艺术”说再见,是不能够的。

“再见”还是一个起点,一种态度。新摄影联盟是在向“时尚摄影”致敬,希望通过自我观念的表达,去再现属于有个性意义、地域意义、时代意义的“时尚”。荒木经惟是曾是日本著名商业摄影师,森山大道曾是日本先锋摄影团体“挑衅”的成员,他们今天都成为影响世界摄影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荒木经惟曾出版摄影集《再次走向摄影》,森山大道曾出版摄影集《摄影啊,再见》,荒木经惟用LOMO相机,森山大道用傻瓜相机,挑衅经典的完美性,强调图像的原初活力与无限可能。用创造力挣脱固有方式束缚、固有思维束缚、固有技术束缚,这正是“再见,时尚”之所呼应,之所寄托。

时尚摄影 第5篇

一、反传统女性形象的突破

在赫尔穆特牛顿出现之前的时尚摄影中, 女性的形象基本上还都是温文尔雅的, 在画面中呈现出较为被动的状态。照片中的女子必须类似于画家、版画家、雕塑家们所塑造的形态, 方可为人们接受。总体来说, 牛顿之前的时尚摄影是反映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虽然在阿威顿[3]的突破之下, 时尚摄影被注入了更多的女性性解放的导向元素, 并模糊了时尚摄影与所谓的艺术摄影界线, 但整体的时尚摄影还是处在一个在温情、典雅的外表之下, 被人们称为“合法化的色情作品”或者说是含蓄的色情作品。牛顿终结了传统伦理价值的伪饰与压抑的一面, 并以充满危险、鼓励出轨的图像取而代之, 使以往在时尚摄影中一直遮遮掩掩的情欲成分完全公开化。

赫尔穆特牛顿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 他的照片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表情冷漠, 似乎没有任何的感情, 却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她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都充满了挑衅, 一种对男性世界的挑战。而她们被服装半遮掩的躯体, 或者直接赤裸的全身更是将充满色情意味的时尚欲望发挥到了极致。

(一) 她们来了冷漠、挑衅、色情的艳丽女郎

牛顿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1981年发表在法国版的《时尚》上的《她们来了》 (图1) 。作品由两幅照片构成。第一幅, 四个青年女子身着臃肿的西服套装, 以一种冷漠、高傲的职业女性状态阔步而来。第二幅, 以同样的姿态, 同样的构图和光线, 不同的是她们浑身上下一丝不挂。在两幅照片的对比下, 能很明显地感觉出她们的高傲冷漠并不来源于身上的职业套装, 相反, 这种压迫感是来源于对她们自身的感觉, 即使她们赤裸地面对众人, 也是昂首阔步不可一世的态度。硬朗的侧光和近乎正方形的饱满构图有一种强势和死板的感觉, 与女性柔软而充满韵味的线条又一次形成了对比, 更增加了画面给受众带来的视觉侵略感。

这组图片与戈雅[4]的著名画作《着衣的马哈》、《裸体的马哈》 (图2) 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虽然没有确凿的说法来证明牛顿模仿了戈雅的画作, 但是从照片展现形式的相似性上看, 牛顿必然是受到了这位浪漫主义画派大师的影响。牛顿照片中的女子与其他时尚摄影照片中的模特一样有着姣好的身材和美丽的容貌。不同的是, 她们一改往日甜美柔顺的女性形象以及时尚杂志中媚态百出的形象。她们已经不是在向人们展示而是在向人们证明她们已不再是男权社会中理想化的女人。

同时这幅照片也阐述着时尚摄影中衣服与模特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既以臃肿累赘的服装来证明服装对于肉体的扼杀作用, 又以富有侵略性的肉体来阐释服装的安全与诱惑的双重作用, 反过来证明缺少服装掩护的身体的危险性”[5]。这也是牛顿作为时尚摄影师自身对于时尚的一种诠释。通过这位极具争议的摄影师的镜头, 《她们来了》即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 也预告了对时装摄影的一种新的诠释。

(二) 圣特罗佩的卡文克莱因审视男人的女人

卡文克莱因 (Calvin Klein) 这个品牌在当今的时尚摄影界可以说是欲望派的代表品牌。它的广告总是充满了挑逗与性感。而牛顿1975年在美国版《时尚》上发表的经典之作《圣特罗佩的卡文克莱因》 (图3) , 利用光影效果拍摄出男人不完整的半裸实体和完整的影子画面及女人敞开的领口, 象征原始本能的欲望。除了巧妙的构图和用光, 这张照片又一次将女性放在了主导地位上。无论是照片外还是照片里, 时尚摄影始终处在一个男人观看女人的凝视视点上, 而这张照片却将这个关系来了个有力的反转。女人看上去懒散而显得很强势的坐姿, 以及审视的目光, 将照片定位在了“男士”角度, 让女人去看男人, 将一种欲望的决定权放在了女性手中。

牛顿的妻子琼牛顿曾经说过:“牛顿是绝对的女性崇拜者。”虽然在这方面女权主义者和牛顿的拥护者的说法大相径庭, 但是不得不说, 牛顿照片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是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的。她们在照片中强势的态度主导着一切。这些主导者们通常是裸露的, 但她们在主导中又不主动, 而是以自身能与男性对峙、较量甚至征服男性的魅力来主导这一切。虽然塑造她们的还是一个男人, 但是牛顿通过自己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理解, 在传统的视觉领域完成了一个公然的颠覆。

二、特殊角度和视野反常态的角度和构图组合以及利用人物道具突出主体

在摄影界中, 摄影师通常会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自己眼中的世界。而时尚摄影师们几乎都拥有着自己较为特定的拍摄角度及特点。赫尔穆特牛顿却被归为了自由角度派别, 也就是说他作品中的构图和拍摄角度变化多样, 并没有形成一套特定的体系。但是纵观他的作品集, 我们可以看出, 他在拍摄过程中微微仰拍的作品占了大部分。正如前文所说, 他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女性强势的状态, 而仰拍会使模特显得高大同时具有压迫感。而他的俯拍作品虽然很少, 但是却也充满了赫尔穆特风格。这一部分我们将分别通过他俯拍和仰拍的两幅作品, 来进一步解析这位不拘一格的时尚摄影大师。

(一) 水中的施华洛世奇不能侵略的另一个世界

千禧年之际, 牛顿为世界水晶大品牌施华洛世奇拍摄了一组广告。其中一张 (图4) 模特在水中身着镶满施华洛世奇水晶的泳衣仰视着镜头, 水中飘散的头发组成了一个天鹅的形状, 也就是施华洛世奇公司的Logo (如图4右上角) , 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时尚摄影中的广告效应。其中牛顿将自己的脚也摄入画中, 画面呈现出少有蓝绿色调 (此部分将在牛顿照片的色彩和自拍中进一步解析) 。从游泳池的边到模特的头部恰好形成了一个拉长的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因为其特有稳定性, 通常被用来表现高大的形象或者自然界的雄伟壮观, 往往伴随的是仰视角度, 而牛顿却一反常态地运用了俯拍。除此之外, 他自己的脚和腿的延伸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式构图, 使照片充满了遐想。

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遐想, 牛顿再次被淹没在女权主义者的讨伐声中。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幅照片带有明显的男权至上的意味, 女人被男人踩在脚下, 并仰望着男人。这些说法并不是毫无道理,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镜头中, 女人所处的地点是水中, 而水往往是女性的象征, 也就是说女人正处在她的国度当中, 而前面所说的三角形构图, 也使这个国度看上去非常的稳固。代表男人的牛顿站在这个国度的边缘, 却不能进入, 而他也有着随时被拽入那个女性主导国度的危险。虽然是俯视, 女人仰头看着镜头, 但是蓝色的墨镜挡住了她向镜头凝视的目光, 形式上虽然是仰望, 却看不出她的眼神到底是怎样的。同时以深不见底的水面作为背景, 更增加了画面本身的神秘感与畏惧感, 也使观看者的角度有了类似恐高症的感觉。正如前人所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张照片在不同的人眼中也就有了不同的诠释。而在笔者看来, 照片中, 牛顿用反常态的拍摄角度表达出一种反常态的思想, 表现出他对神秘的女性国度的一种窥探和憧憬。

(二) 海滨旅馆凝视与被凝视

1987年牛顿拍摄的《海滨旅馆》 (图5) 运用了他一贯的仰视风格, 展示给我们一个高大、丰满、性感的女性肢体, 但是她却背对镜头, 让受众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感。而这正反映出摄影师对他所框出的画面的一种凝视。“那个拥有一部相机的人变成某种主动的东西, 变成一个窥淫癖者:只有他控制局面。”[6]牛顿让模特背对我们这些照片外的观看者, 却让她俯视着照片里的观看者。相片画面内外就形成了多重的凝视点:摄影师凝视镜头里的模特和泳池里的人们, 泳池里的人们和模特在互相凝视, 我们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凝视背对我们的模特;而模特最性感的部分和美丽的外表却呈现给泳池里的人们, 于是我们又凝视泳池里的人们, 想通过他们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亦可以说成窥视的欲望, 于是我们的凝视点最后落在了泳池里的人们, 但最终目的还是那个背对我们的模特。凝视点的变换与交叉使这幅作品显得尤其特别, 而这也是牛顿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 他利用一些人物 (其他模特的部分肢体动作、他本人) 或者道具 (如镜子、马鞍) 来转移或者间接突出他作品的主体。比如, 图4中他本人的脚在画面中出现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正是因为牛顿善于利用角度和视觉调度来进行拍摄, 所以他的照片总是让人有一种戏剧性冲突的感受。包括他拍摄的彩色照片也是如此。

三、色盲世界的赤色裸露

赫尔姆特牛顿是一个色盲, 这个事实似乎从不是秘密。连牛顿自己都从来不避讳这一点。牛顿并不是全色盲, 仅仅是蓝绿色盲, 这也是他极少拍摄彩色照片的原因。而他所拍摄的彩色照片中鲜艳夺目的红色占到多数,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暖色调。暖色调大体上以红、橙、黄等色彩为基本颜色, 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愉快、明澈同时也带来性感、危险等感觉。

在光谱上“暖”的那一极色彩具有最强烈的刺激性。在生命的最初阶段, 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光谱上的“暖色”。牛顿的照片风格本来就是一种人性欲望的体现, 在社会道德底线中这些照片是十分具有视觉刺激性的。而这种红色, 使得照片表现出来一种更加狂野的效果。在牛顿经常拍摄的时尚人物肖像中, 笔者挑选了他自己比较喜欢拍摄的人物伊丽莎白泰勒 (图6) 和名模克劳迪娅希弗 (图7) 来进行分析。

伊丽莎白泰勒作为与赫本几乎齐名的传奇好来坞女巨星, 是很多摄影大师期望的拍摄对象。

她一生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个性上的张扬与狂放, 似乎注定要被有着同样性格的牛顿定格在胶片中。牛顿为泰勒拍的这张照片并不是通常的人物肖像, 人物在照片中几乎占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泳池是牛顿最喜欢拍摄的场景之一, 正如前文所说, 似乎这起伏的水面下就是女人们神秘的国度。牛顿也再次运用自己对小道具的把握池边放着泰勒拍摄电影时的专用座椅, 这在好来坞是绝对地位的象征。而在“女人国度”中带着华丽首饰的泰勒, 手中高贵地托着一只鹦鹉, 俨然一副女王的样子, 既不失魅力而又透着威严。她那犀利的眼神都被牛顿用镜头记下, 让人们都看到了这个好来坞女王高傲甚至有些狂妄的一面。虽然水面和椅子都是蓝色, 但是陆地上的整个背景光是暖色调, 而人物暖色调的皮肤在水中变得更为明显, 让人的视觉点能很容易聚焦在那里, 也使照片中的伊丽莎白泰勒十分突出而又充满了戏剧性, 这便是牛顿充满“魔法”的时尚摄影能力。

而图7中的克劳迪娅希弗则在鲜艳的红中愈发的性感。充满景深感的巴黎长街, 远处鲜红色的汽车尾灯,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灯红酒绿的夜巴黎。夜晚的巴黎是充满着欲望和诱惑的。而一袭红衣的希弗那充满挑逗的表情与凹凸有致的线条, 恰恰就是这些欲望与诱惑的集合点, 愈发衬托她的娇媚与惹火。牛顿说:“一到巴黎我就意识到这里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无论生活还是摄影。人们生活的街道、咖啡馆和饭店。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这里就是他的缪斯女神的聚集地, 他迷恋妓女们在巴黎街头用充满“巴黎风格”的方式招揽客人时那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所以他的照片中有许多都有着模仿这种“低俗”生活的影子。更多的人说他下流粗俗, 而牛顿只是淡淡地说:“在我的字典里, 艺术就是个下流字眼。”也许他在言语上并不让许多摄影艺术评论家喜欢, 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他对摄影艺术尤其是时尚摄影的敏锐洞察力。他能把时尚摄影中最需要表现的欲望一面, 直白地甚至更深入地表达出来, 不带有任何矫揉造作地直达人心, 即使他30年前拍摄的照片放在现在来看也极具时代感, 并没有丝毫老照片或者落伍的感觉。可以说他的照片风格绝对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牛顿的想法总是出人意料, 他能不断带给观看者们视觉上的刺激, 他不但能通过传统拍摄手法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甚至将他的妻子、他自己也框入照片, 让自拍也成为时尚的一个部分。

四、时尚与自我的表达自拍

当大部分摄影师们都埋没在镜头背后时, 牛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自己放在了画面之内自拍。自拍可以给创作者带来三个层面的收获“展示自我、探索自我及升华自我”。自拍正是创作者拍摄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艺术呈现方式。拍摄的过程中, 创作者与画面中的模特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将自己变成“他人”来进行拍摄, 也就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式, 这是一个在拍摄时完成的过程。照片成像后创作者便达到了展示自我的初级目的, 而高级目的升华自我, 就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拍摄来最终认知到自身内心世界, 或者是对自身审美的一种升华。

牛顿第一次将自己作为模特是1979年拍摄的《和妻子以及模特的自拍像》 (图8) 。牛顿身着风衣拿着双镜头相机对准了摆出性感造型的全裸模特, 妻子琼坐在旁边认真地托着头部观看丈夫工作。通过镜子的反射, 我们不但看到了模特的整体形象, 还看到了完全处于工作状态的牛顿。与此同时, 镜子旁的双腿表明了另一个隐藏模特的存在, 而琼背后半开的窗户外是巴黎著名的波旁宫广场, 整个照片的主体则是《时尚》摄影棚。这就是牛顿所见的生活他在一个采访中说:“照片里所见的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相机、我最喜欢的裸体模特儿、我的太太琼, 表情滑稽地盯着模特, 还有《时尚》的摄影棚, 那里发生过许多对我意义重大的事, 还有从半开的门可以看见的波旁宫广场, 我在这里拍过上千张照片, 尤其是在服装发表会的时候。所以, 这是一张真正的自传性照片, 一个很好的练习。”

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牛顿运用多重凝视点的方法来使这张照片更有“看头”。牛顿瑟缩在镜头背后作为一个窥探者和控制者, 凝视并在镜头后控制着模特, 而模特透过镜子看到了被拍摄的自己, 还有窥探自己的摄影师以及旁边的琼和另一个模特。牛顿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看到了自己, 还有另一个模特的部分, 而牛顿的妻子琼则在一旁观看着这个看与被看得过程, 与此同时她也没有逃脱被镜头、观看这幅照片的受众以及镜头后的牛顿所窥探的命运。错综复杂的凝视点使得这幅照片更加具有神秘感。

牛顿到了晚年也热衷于拍摄自己和妻子, 即使全身贴满医用胶布, 他也会在镜子前端起相机拍摄下那一瞬间的自己。就像自拍本身就是捕捉瞬间的自我状态一样, 他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空间捕捉不同的自己。这与捕捉他人不一样, 苏珊桑塔格说:“拍照就对事情本身、对维持现状不变 (至少维持至拍到一张好’照片) 感兴趣, 就是与只要可以使某一对象变得有趣和值得一拍的无论什么事情配合包括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 只要有趣就行了。”[7]牛顿用太多的镜头去挖掘人类的原始欲望, 用这种欲望来表达时尚的定义, 但人类永远无法进入别人的躯体, 就像自己的切肤之痛别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所以, 牛顿选择自拍来完成作品, 使得作品与创作者更加完美地贴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作者最完整的创意。用自身来演绎时尚, 或者说表达自身的欲望, 可以说自拍这种形式是牛顿对时尚和身为时尚摄影大师的自身的完美诠释。

牛顿的摄影风格比较简单地概括一下就是以表现非传统女性为基点, 运用情色因素和夸张的肢体语言, 加上特殊的角度和特别的道具, 来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大部分为摆拍, 但是在摆拍中又有一定的抓拍成分在内。所以他作品中的人往往十分具有造型感, 虽然表情冷漠, 却有一种无形的生动在其中。他近乎色情的直率和不加丝毫掩饰的颓废与性感, 对时尚潮流形成了巨大的“侵略性”, 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迷狂。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赫尔姆特牛顿一位被时尚界冠以“奢华性感”的摄影大师。但是就像绘画艺术在经历与人类共同成长的漫长时光一样, 摄影艺术也会在不断变更的时间中出现更多的流派和风格。没有人可以成为所谓的大师, 但是总会有人超越他们, 成为新摄影的风向标。

摘要:赫尔穆特·牛顿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他是时尚摄影发展的伟大创新者, 他的镜头下也留下了无数名人充满着欲望幻念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也被称为偷窥者, 甚至是道德沦丧的变态。他还是自彩色摄影产生以来少有的色盲摄影师。“Less Is More (越少便是越多) ”是牛顿摄影的箴言。在他的观念里, 模特穿得越少, 表达得却更多。这位手持相机的“窥淫癖者”[1]掌握着这个充满着欲望的时尚界。

注释

1[1][6][7][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0页, 10页, 16页

2[2][德]克劳斯·霍内夫, 严舒黎.意味深长的联系:时尚和摄影[J].中国艺术, 2004 (02)

3[3]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 Avedon (1923-2004年) 美国著名时尚摄影师

4[4]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de Goya y Lucientes (1746-1828年) ,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

时尚摄影中的主观意识表达 第6篇

时尚摄影, 是伴随着时尚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属于商业摄影的一部分。它主要通过对人物肖像和产品表现形式的商业化传递给人们最为时尚、最新鲜的商品信息;在表达着独特艺术观点的同时也代表了在同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时尚品味。由此可见, 时尚摄影既包含着时代的艺术思想又传递着社会人文信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广告形式, 兼具商业和人文的双重价值。因此时尚摄影具备了其社会性存在的基础, 这也是主观意识在时尚摄影中存在并发展的源头。

二、摄影中的主观意识

摄影中的主观意识, 是指在摄影作品之中, 摄影师有意识地表达其思想的愿望。商业摄影的功能作用和内容是宣传产品或形象。因此, 相对于其他摄影种类, 时尚摄影具有更为直接的表达欲望, 因此也体现了更明确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使时尚作品的表达更富于人文价值, 其意境更为神秘。在时尚摄影的发展轨迹中, 主观意识在推动不同时期时尚摄影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三、时尚摄影的双重属性

一般来说时尚摄影的拍摄时常是能体现同一时期能够引领时尚潮流和代表当时精神面貌的肖像摄影。同时, 由于时尚摄影具有其商业运作属性, 因此, 虽然它具有人像艺术摄影的属性, 但却与人像艺术摄影有着功能性和审美性的不同。摄影的诞生和发展使传统得绘画形式遭到一次全面的冲击, 时尚摄影迅速的替代了商业艺术插画并较多的应用在了广告及时尚杂志中, 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参考。由于这类消费者对于时尚感、品质感要求较高, 因此时尚摄影对于照片的艺术效果有较高的要求。同时, 与其他摄影形式相比, 时尚摄影的画面表现, 更多地带有摄影师的艺术风格甚至会以其个人偏好作为照片的主导风格。时尚摄影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主观意识在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主观意识在世界时尚摄影中的发展流变

1. 主观意识的潜在阶段。

在欧洲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 欧洲处于一段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在这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期望, 正是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时尚摄影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这一时期艺术摄影的发展已相当成熟, 摄影师主要采用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拍摄, 他们主张追求“美”, 但这仅限于美的形式而缺少对于“美”的内涵的深入挖掘。而时尚摄影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时尚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崛起的, 虽然在时装业的大力推动下, 时尚摄影在拍摄形式和服装样式上均有创新, 但恰恰是由于过于注重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反而忽略了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 缺少摄影师在摄影作品中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2. 主观意识的形成与成长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时尚摄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战争的阴霾, 人们渴望平稳的社会生活, 经济的复苏也逐渐的给人们带来一个相对宽松的物质生活环境。而摄影师们经过战争的洗礼, 不在只关注于“美”的形式, 而渐渐转向注重于照片所表现的内容。通过各种创意性因素来表现自己对于人或物的理解。

3. 主观意识的巅峰阶段

七八十年代以后, 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盛行 (朋克, 性解放等) , 时尚摄影中主观意识的表达也在其影响下愈加强烈, 更加突出作为个体的“我”想要时尚摄影怎样发展的这一重点。而时尚摄影作品的内容表达也从形式调度上渐渐转向更为主观的表达, 转向对于个体情绪, 社会文化的关注。在这一阶段, 挖掘人类心底最深处的情感是大多数摄影作品所追求的, 这些都是表达主观意识最为直接的体现。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摄影产业的迅猛发展 (例如数码暗房的应用) ,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解放了摄影师的思想, 使其不再受技术上的捆绑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摄影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由此可见, 摄影中的主观意识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为显著的发展。

4. 从世界时尚摄影的主观意识看中国时尚摄影的发展

中国的时尚摄影相对于世界时尚摄影来说起步较晚,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渐渐崛起。但早期在西方时尚产业的影响下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趋于模式化、同质化, 没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经过一段时期内的资源整合, 中国的时尚产业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国外的时尚杂志在进军中国市场后不断本土化,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时尚摄影师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国际化。而中国的时尚摄影在国外时尚产业进军中国的本土化影响和国内本土摄影师自我觉醒的双重作用下在主观意识的表达上也趋于多元化, 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则成为时尚摄影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在中国走向国际之后这种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各界的响应和认可, 而中国时尚摄影在这种中国风回潮的影响下也具有更为明显的特点。众多本土摄影师利用这一点在摄影作品的思想和内容的构件上另辟蹊径, 开创出中国时尚摄影在国际上的独特风格。

5. 面具人生摄影中“我”的主观意识表达

在创作面具人生这一组照片时, 我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每一个脸谱都有他所对应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演员们必须按着脸谱所赋予“刻板印象”进行表演, 就如音乐家要按着乐谱演奏。我想强调的就是脸谱所投射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状态:每一个人都是个体的独立存在, 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之下每个个体都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但这种理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 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受到来自其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所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的影响。当感受到来自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时, 人们很难再保持最本真的笑容, 而为了生活每一个人都带上了刻板的“面具”。这种“面具”既包括他人的期望和自身的要求, 在照片中人们变成了“面具人”, 面具构成了他们身体的组成部分, 面具之后隐藏着的是不敢直面的脆弱。这种带着面具的交流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冷漠感, 而面具背后则是人们越来越悲哀的脸庞。更为可怕的是当刻板成为一种习惯之后, 为了得到自我确认和安全感, 人们很难将面具摘掉进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这组照片中我采用了长时间曝光和多重曝光等手法, 意在表现出躲在面具之后和摘下面具的个体状态, 从而探讨人们应该如何保持真我的这一问题。

时尚摄影 第7篇

在《时尚芭莎》为波洛多维奇做了两个夏天的暑期实习生之后,佩恩终于攒够了一台禄来相机的钱,于是他买了第一台相机。其实在实习过程中,佩恩只是一个提鞋的小学徒,并不是摄影师。随后,他便开始带着这台禄来相机在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的街巷上“扫街”,拍下他所谓的“影像日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更多的是去记录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带有严肃的摄影意图”。

佩恩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青年联盟》(Junlor League)杂志的艺术指导,但他却厌倦了这份工作。于是,他在1941年辞掉了工作并离开纽约,搬到了墨西哥进行绘画创作。但没过多久之后,他连画家的身份也抛弃了。佩恩用他的禄来和4×5的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建筑和旅行中遇到的人们,一幅拍摄非洲裔男孩站在可口可乐广告前的作品《小男孩》也令他的人像摄影天赋崭露头角。

当他回到纽约,佩恩受到了顶级时尚杂志《Vogue》的总监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herman)的赏识。他并没有让佩恩做一名摄影师,而是让他做封面设计的助手。这也是佩恩和《Vogue》杂志结缘的开始。

在佩恩1991年出版的书《人行道》(Passage)中,利伯曼描述到他们的见面:“这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没有被欧洲矫揉造作的风格或者文化所影响。我记得他穿着运动鞋,没有打领带。我被他的率真和对世俗的好奇心所打动,还包括他那颗‘自由的心’。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佩恩的美国直觉,这一点让他嗅到了最本真的东西。”

虽然利伯曼很欣赏佩恩的作品,但其他杂志的员工却不买账,并拒绝拍摄佩恩的创意。最后他借了一台8×10大画幅相机,拍摄了一张静物作品:棕色的包、米黄色的围巾和手套、柠檬、橘子和一块黄玉。这张作品后来成为杂志1943年十月刊的封面,这也是佩恩为拍摄的150多张封面的第一张封面。

在二战爆发后,他在意大利战场经历了短暂的救护车司机生涯。直到1946年,佩恩才又回到《Vogue》杂志开始摄影工作,他的影像几乎完美地符合利伯曼的审美。有意思的是,佩恩在意大利抗战期间,还在罗马遇到了艺术家乔治·德基里科。他俩相见恨晚,在相处的两天时间里,佩恩抓住机会为这位艺术家拍摄了黑白肖像。之后,佩恩还拍摄了像达利、毕加索和培根等杰出的艺术家。

在19世纪40年代末,佩恩开始了他的个人创作——一组简洁的裸体作品,他将镜头指向人类的躯体。直到30年后,这组作品才在一个名为“世俗与躯体”(Earthly Bodies)的展览中被公布。评论家罗莎琳德·克劳斯(Rosalind ffrauss)在点评这组作品时说道:“他‘自杀性’地毁灭了自己作为时尚摄影师的公众身份”

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佩恩将自己的莱卡相机换成尼康。关于这个转变,他总结道:“在对新器材的热情爆发时,喜新厌旧的我忘记了对莱卡的感激,并且十分地不忠,我抛弃了工作室里所有精细超群的徕卡设备,并且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我没有找到灵丹妙药,而是从一个令人头疼的东西变成了另一个令人头疼的东西。”

而在19世纪60年代末,佩恩开始尝试铂金印相工艺,为了得到更大的尺寸,他用了过去在《Vogue》杂志所使用的大画幅底片来拍摄。他喜欢这个制作过程,因为影调非常丰富。他最开始用这种特殊工艺拍摄的作品是《烟》和《街上的材质》,这二者都是被丢弃的东西。这两张作品都于19世纪70年代在纽约艺术博物馆中展出。

在这段时间,佩恩的思想更为激进。他为欧洲《Look》杂志的旅游委员会拍完一组照片后,便又将拍摄重点转向了静物摄影。然而,在佩恩接受委任去旧金山拍摄“爱的夏天”(Summer of Love)这个项目时,他拍摄了一组名为“不可思议的人们”(The Ineredibles)的作品,并在《Look》杂志出版,这组照片纪录了包括嬉皮士、堕落天使,以及摇滚乐队“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

19世纪70年代,佩恩与《Vogue》杂志的关系开始转变,主要原因是新上任的主编格雷斯·米拉贝拉(Grace Mirabella)转变了杂志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回到最初的“时尚即是生活”的主题。而这个方向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杂志社决定停止支付摄影师工作室的费用。于是,佩恩索性继续去旅行,并且退回到他最爱的暗房。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佩恩继续拍摄他的静物场景,例如骨头、钢块还有漂白过的头骨。除此之外,他仍旧在拍摄人像,为《Vogue》杂志,还为他姐姐刚出版的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拍摄。至此,他的作品已经吸引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并且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广泛地为人所知。

2004年,80多岁的佩恩整理了他的作品,并出版了《随意》“Random”一书,这本书包含了他广泛的跨界创作,从摄影、绘画到混合艺术。著名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在2005年回顾这本书时写道:“很少有艺术家可以在如此多的领域中进行创作,如此地有创造性,并且几乎完美。佩恩从来都不是在复刻自己,他一直都在发现和探寻,如此地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一切事物。他的作品如此地异想天开,美丽而又深刻。”

2009年10月,佩恩逝世,享年92岁。留下了众多精妙的艺术作品,其中的一些直到近期才被展出。在他去世后的一年,《Vogue》杂志的首席主编时尚界的女魔头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描述佩恩为“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我得把我的私人感情从中抽离出来,这耗费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接触,他非常有魅力,我觉得我非常理智地被吸引了。”

作家、策展人梅里·弗雷斯塔(Merry A Foresta)在她的新书《欧文·佩恩:超越美丽》中总结道:“这位摄影师在过去的20年里不仅是为《Vogue》工作,更是为自己创作了无数丰富多样的、充满前卫的作品。佩恩让摄影师们意识到:最出色的作品都是在10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创作的,而剩余的时间里,就是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文章最后的收尾还是要转向佩恩,他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摄影师需要与事实交谈,触摸它的内心,把观看者视为一个善变的人。就一个词:实在。”

时尚摄影范文

时尚摄影范文(精选7篇)时尚摄影 第1篇一、背景时尚摄影从字面解释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时尚/摄影。时尚, 英文为Fashion, 其字面可解说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