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命过程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命过程范文(精选12篇)

生命过程 第1篇

1. 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走进学生自主评价的天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练习量过少,会影响知识的巩固。教师安排的练习应当进行到刚好克服学习一结束而开始的迅速遗忘,就能使新知识有效地保持下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发展学生的素质,绽放生命之花,体现人生的价值。

在练习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还要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先以一些学生为试点,鼓励他们模仿老师的评价,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让他们对自己的发言补充理由根据;再以点带面,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评或自评,教师以伙伴身份加入其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评价。例如在练习多位数读写法兴趣题时要求学生用4个6、3个0摆成一个7位数,并且符合三种要求:有的组说是任意摆的,有的组说是根据每级首位和中间的0要读这一方法摆的。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再让学生自己主动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正确地评价自己。

2. 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走进学生自主合作的天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合作、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把握知识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更会思考。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和疏理;二是要“巧”,在遇到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在学生熟悉了角是平面图形及画角的方法后,接着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画一个角,看看谁画的角大,找典型的两个学生画的角(选择角不大边较长和边不长角较大的)投影展示,让学生比较一下谁的角大。学生回答不一致,认识有难度。教师把边较短的角的两边顺着延长,再让学生把各自画的角两条边顺着延长,组织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进而提出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教师继续引导点拨:让学生拿出活动角(每生活动角的边长都相同),再组织小组讨论如何使活动角大些或小些,经互相启迪学生理解了把活动角两边拉开得大些角就大些,再让学生随意拉一下活动角固定下来,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说一说谁的角大,并说出理由。通过争论,加上教师的适时巧妙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弄清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 关注学生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化的天地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在讲了“圆的认识”后,我用幻灯设计了学生站成一横排投沙包游戏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活动情境。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就会应用刚学的同一个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这样距离相同,竞赛条件同等,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

生命的过程作文 第2篇

但我还是悄悄走开,什么也没说,因为我明白初升的太阳,朦朦眬眬,谁能料言它一定能够散发一天的光辉。

曾经有个中年人这样问我:“中午的太阳是什么样的?”我很想回答她:“中午的太阳明亮、美好,散发了它所有的热量,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张扬。”

但我还是悄悄走开,什么也没说。因为我明白中午的太阳那么明亮,那么富于变化,谁能料言它一定能够坚持到傍晚呢?

后来,又有个老年人这样问我:“傍晚太阳是什么样的呢?”我很想回答她:“傍晚的太阳叫夕阳,它变化万千,就像是电影一样,它非常漂亮,非常美好,给人留下了无限念想。”

但我还是悄悄走开,什么也没说,因为傍晚的太阳,余晖少得那么可怜,就那么点光辉撑着那边天,谁能料到它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呢?

太阳如此,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婴儿他的生命刚刚开始,谁能断言他一定会活下去,谁又能断言料到他的生命从此就不一定能够焕发无限光彩呢?谁又料言他没疾病呢?

中年人她的生命刚走到一半,剩下的一半她还未经历。谁又能料到她的生命能一直坚持到她想拥有的那段时间呢?谁又能断言她的生命中没有变故?她不会因变故而死去?

老年人的所经沧桑,活了大半辈了,已得到了一切,已经老得不行了,剩下一口气支撑着,谁又能断言他定能够把这一口气一直憋着?谁又能断言他不会死呢?谁又能想到他会有长寿呢?

生命过程 第3篇

一、“对话”——生命的运动与发展

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其实,孩子们早就开始本能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了,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和他们心爱的小狗、小猫或玩具熊说“悄悄话”,而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孩子们容易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即与他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大多成年人对此不理解并加以漠视。而作文,恰恰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一个倾诉对象,通过写作的方式倾诉自己的烦恼、痛苦、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等,或者采用“自述文”的形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成为了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适时进行劝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自然也就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很感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高中读本中特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此时,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他们生命成长过程的一种体现。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状况的一种关注。学生与自然、与教师、与社会的“对话”,是他们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体现。

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些天赋的生理条件仅仅只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与提升的过程。而作为体现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写作,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帮助学生”发现”周围的世界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发现生活 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摇篮,除了赐给物质资料以外,还能给人以灵感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写作教学的真谛和本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需要。思想是生活的思想,情感是生活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作文。生动感人的篇章必然是从生活中来。中小学阶段,我们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用“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与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使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到了高中阶段,教材又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帮助学生见识世界,开阔心胸,进行前所未有的知识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感受大自然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培养开阔的胸襟。通过适当的教学旅行活动与写作,达到人(学生)与自然生活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发现自我 从小到大,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我是谁”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对自我的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

“我是谁”看似一个普通的问题,实则极具哲理,它是人这一生中一个永恒的追问。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总是不停地向家长追问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老师也经常在写作引导中向学生提问“你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爸爸妈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想一想未来的你是什么样?”……不时提醒孩子们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时刻进行思考,记住人生的重要时刻,比如“第一次自己回家、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做饭”等等,记录生命成长的印记,并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不仅有生理上的体征,更有精神上的特点,他们思考问题开始变得复杂,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会因为一次表扬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自卑、自怒。此时,我们的写作教育应该面对这样一种思想、心理与情感状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走向“独立”,此时的写作应该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

发现社会 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或者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

孩子们也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对自我、对社会的发现中,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文教学正是从这一方面促成并记录了这样的成长。

三、“引导”——生命的碰撞与互动

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因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

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师生生命互动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开放、包容的环境。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该具备一个包容的心态,充当孩子们的亲人、朋友,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倾诉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真正平等自由的倾诉与倾听。既然是对话,就必然

是双向的,要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首先要向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以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吐露的愿望,并且参与学生写作的酝酿过程。通过师生的对谈和同学之间的讨论,相互启发,引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中发现写作材料,唤起他的形象记忆,诱发他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倾诉、吐露、描写、表达的欲望,进入写作状态。在写作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生命的碰撞与互动。

总而言之,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就作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生活的原生态,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个体对习作的自由表达,对情感的自由宣泄,注重生活写真。让学生在活动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让作文链接学生健康的生命,促进学生的写作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发展。

生命过程 第4篇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从企业市场运作和战略管理角度对产品平台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现有研究多关注创新战略和创新模式, 或针对具体产品研究创新技术和方法, 而从系统角度研究产品平台的创新机理较少;关于产品平台创新和演进的规律及其创新的方式和时机等研究还不深入, 难以指导产品平台的整体系统化创新。为此, 本文提出产品平台生命周期概念, 分析产品平台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推动产品平台创新发展的因素, 并结合不同的产品平台发展阶段, 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1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概念

目前, 对于产品平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 但其核心是相同的, 即能够被通用或共享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视为产品平台。从动态发展的角度, 在原有产品族中新增产品, 构建新的产品族架构, 然而产品平台的升级更新要比产品族更迭更深入, 可以使企业创造新的细分市场, 扩大企业的市场空间[3,9]。

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10]主要强调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 该理论是以需求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竞争生命周期为基础的。产品平台作为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 在演化进程中产品平台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新生并向更高层次进化。其研究意义在于:产品平台不断地创新和升级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生存的基础;揭示了产品平台演化过程所具有的类似生命曲线的规律;提供了一种对产品平台规划、评价与决策模式的依据。本文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 (Product Platform Life Cycle, PPLC) 定义为在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企业核心产品技术发展所经历规划、开发、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的过程, 这一核心产品技术可以包括用于产品共享和配置的产品零部件结构平台及其相关的工艺平台等。在这一过程中, 由产品平台派生出来的一个或多个产品族及其复杂的结构体系都是随着时间动态地发展。在动态发展的同时, 产品平台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 从而由在新的产品平台上发展出新的产品族来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平台作为一个技术系统经历了从规划、开发、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发展历程。图1所示, 厦工轮式装载机针对中端市场的ZL50平台系列演进路线。在规划阶段企业基于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现状和自身能力完成产品平台的规划和开发工作, 需要大量的投入;随后, 基于该平台实现产品族配置, 企业收益逐步增加并维持一定盈利水平, 至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平台结构体系;成熟阶段, 当市场、技术等发生变化时, 原有的稳定状态发生变化, 必须对平台进行创新和演变以适应这种变化, 以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产品平台生命周期正是在这种系统稳定-不稳定-稳定不断地创新、演变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如图2所示, 平台生命周期模型。

2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分析

2.1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如图3所示, 在规划阶段T1、开发阶段T2、成熟阶段T3、衰退阶段T4四个阶段中,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特征曲线是由投入曲线与利润曲线合成S型的绩效曲线来表示。企业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具有复杂性,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本文从企业产品平台的绩效变化的角度对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划分。产品平台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情况, 如表1所示。在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何制定和选择哪种平台管理战略、创新战略和创新方式对产品平台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制定和选择平台创新战略的时候必须在平台生命周期特点的基础上对平台所处阶段进行明确地分析、判断及预测, 通过对平台创新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长期盈利, 同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2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过程扰动分析

由于企业内外部各类因素对产品平台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包括市场细分、产品设计、产品结构、制造和供应商资源等可控因素, 以及客户需求、新技术、竞争者的新产品和标准法规等不可控因素, 这些因素对产品平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平台的更新速度;二是产品平台内部结构体系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变异, 在因素的影响下如果产品平台内部均衡关系一旦被打破, 企业就需要对产品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升级。因此, 本文在产品平台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产品平台最主要的扰动因素是需求、技术、产能。

表2说明了产品平台三大扰动因素以及对产品平台的主要影响内容。一般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 应用一系列的通用化方法, 提高产品平台的通用化程度, 使产品的物理结构要素、功能特性等能够相互通用或借用, 提高产品研发生产的效费比。如果个性化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特定的客户需求, 就要求增加专用模块来满足这些特定需求, 从而降低通用模块的生产批量, 增加成本。技术在模块化和集成化之间以及模块化、集成化在协调成本与品种、成本与性能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新技术的出现会打破模块化/集成化的平衡关系, 并影响着成本与品种比、成本与性能比。比如, 在工程机械、大型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机械产品中, 将电机与变速器集成为一体构成变速电机。与传统结构的同种方式相比, 其复杂性和局限性要小, 极大地改善了成本与性能间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情况下, 企业极力避免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状况。如果出现产能过剩或不足, 就会对产品平台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其原因可能出现在生产设备、制造装配工艺、组织管理、协同供应商等环节或要素上。例如, 参与产品平台规划的协同供应商承担一个模块族研发生产, 如果该供应商的研发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则可以通过增大模块的变形数目来增加产品品种, 此时, 协同供应商将迫使核心企业做相应的调整, 产品平台的内部均衡性因此受到影响。

由于多个扰动因素的综合扰动程度决定了产品平台运作绩效, 尤其是扰动程度决定是否实施产品平台创新。因此, 在制定和实施平台管理或创新战略时必须考虑所处的产品平台生命周期阶段因素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为企业管理层在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实施策略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提高产品平台管理或创新战略的前瞻性。

3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不同, 并且受到需求、技术、产能三大扰动因素的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不同产品的产品平台的S曲线也不尽相同, 本文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平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如图4所示, 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策略。

3.1 规划阶段

企业需要市场细分研究, 分析客户需求并且结合对竞争对手制定竞争策略和技术规划, 将客户需求映射到产品技术特征, 进而对产品平台规划。

1) 市场细分及定位。将整个市场横向划分为几个区段, 每个区段代表企业产品的消费群, 在纵向, 市场划分可以反映不同的产品所具有的价格和收益, 如低端、中端、高端市场等, 以此来定位产品服务于哪个目标市场。由此, 在正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目标市场逐渐向多元化变化发展。

2) 技术规划。技术不断进步使得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和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不断缩短, 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需要对平台进行技术路线图规划并基于当前技术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在规划阶段和后面的三个阶段, 企业必须考虑到平台的持续升级能力, 技术的扰动将影响到产品平台的稳定性。企业首先是产品局部技术系统的突破, 然后扩展到多个系统各项支撑技术, 从而实现平台整体升级。

3) 差异化的产品平台竞争策略。差异化主要体现在目标市场、产品技术、价格以及品牌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能使其产品与其竞争产品不同, 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能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4) 需求分析与产品平台规划。提供一种开放式的开发架构, 让顾客参与并决定产品的关键功能, 深层挖掘出顾客的真正需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工具和新的商业模式, 以最快速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将客户需求映射到产品技术特征并规划产品平台, 同时考虑到企业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等, 模块划分和设计参数调节等。

3.2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主要将客户需求通过功能特征转换为模块化参数以及可变参数, 构建产品族模型。整合企业资源提升快速响应需求的产品设计能力。良好的营销策略将使用户快速接受产品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 模块化设计可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通用率, 降低售后维护成本, 并实现产品平台的快速升级, 缩短研发周期。开发阶段基于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 定义产品结构, 然后适时调整模块划分, 识别出产品的模块化特点, 确定产品族结构体系以及形成最大限度覆盖目标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产品平台。

2) 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 也许产品尚未投入市场, 需求已经发生了快速变化。因此, 企业必须整合研发和物流供应链, 实现面向快速变化需求的产品设计响应能力。

3.3 成熟阶段

产品平台的成熟阶段对于企业从市场获取最大利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维持成熟阶段的角度, 对平台成熟阶段的稳定性、技术扰动、需求扰动及产能扰动进行分析, 并以实施不同的产品平台创新战略选择。

1) 平台创新战略选择。图5所示产品平台创新战略类型。以横轴表示核心技术, 以纵轴表示扰动程度, 这样可以划分成产品平台优化战略、扩展战略、升级战略和更新战略四种战略。

2) 过程和组织创新。后期的成熟和衰退阶段, 竞争重点转向过程创新, 反应对产能、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制造的要求。如新材料的应用, 生产工艺改进等实现降低成本。并通过组织内的变革, 扁平化组织结构, 减少决策流程, 降低决策成本等。

3.4 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 行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当现有产品已逐渐趋于饱和, 企业须对产品平台进行创新和演进, 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增长点, 对产品平台进行增值和服务创新来维持市场份额。企业市场渗透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进行促销, 通过多样性产品和企业信誉, 以影响顾客的品牌选择。开发新的细分市场有助于扩展企业市场份额。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随着服务环节在企业利润中比重越来越高, 企业要在对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平台价值增值和服务创新, 如产品售后服务产业化等。通过平台价值增值和服务创新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提升企业品牌实力。

4 结论

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产品平台策略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实施。对于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的研究, 实质上是对产品平台演进过程的一种动态考察, 以此为基础来寻求产品平台创新演进的机制, 使产品平台不断地创新和升级成为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定义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概念, 并对其各阶段定性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和推动产品平台创新发展的基本因素, 并基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管理策略, 为企业建立产品平台的分析、规划、评价与决策模式提供了依据。但是在产品平台生命周期过程中, 企业具体采用何种产品平台成本控制方法和评价产品平台在扰动因素影响下稳定性以及企业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产品平台有效的创新, 这些对于保证企业产品平台创新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在本研究基础上, 结合知识工程建立面向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平台稳定性评价模型和平台创新机制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摘要:为实现企业对产品平台的创新和管理, 提出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相应的管理策略。首先给出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的概念和内涵, 阐述了产品平台所经历的规划、开发、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发展历程, 分析了产品平台创新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了定性的划分, 指出了平台生命周期的规划、开发、成熟到衰退四个阶段的各自特点。最后, 在分析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过程中三大扰动因素及其影响基础上, 提出了产品平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产品族,产品平台,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MEYER H, UTTERBACK J M.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 34 (3) :29-48.

[2]D ROBERTSON, K ULRICH.Planning for product platform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 39 (3) :19-31.

[3]MARC H MEYER.Revitalize your product lines through continuous platform renewal[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7, 40 (2) :17-28.

[4]M MARTIN, K ISHII.Design for variety:Developing standardized and modularized product platform architecture[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2002, 13 (4) :213-235.

[5]王毅, 范保群.新产品开发中的动态平台战略[J].科研管理, 2004, 25 (4) :97-103.

[6]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7]林森, 但斌.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平台管理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19 (1) :51-55.

[8]陈劲, 桂彬旺.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流程与管理策略[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 (3) :74-79.

[9]XUAN F ZHA, RAM D SRIRAM.Platform-based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a knowledge-intensive support approach[J].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6, 19 (1) :524-543.

[10]CHASE R B, AQUILANO N J.Product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M].Homewood:Richard D.Irwin, 1977:476-483.

生命之美在于过程高一作文 第5篇

有一种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它一开始就是又矮又黄的野草,过了几天,你就可以看到它近似枯萎,这时,将它连根拔起,给它七天浸泡在水中,你将看到它比你第一次见到的更富有生机,并且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人们叫它“沙漠玫瑰”。沙漠玫瑰本是不起眼的矮草,经过了七天的蜕变,它却是美丽的花朵。这不正是生命的美吗?我又想起了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奶奶家不仅有母鸡,还有公鸡。每次母鸡孵蛋时,我最喜欢在一旁静观,我每天都会去看。一次,有一只母鸡开始孵蛋了,我经常悄悄地观望一阵,母鸡每天窝在那个小草窝,一动不动地,真有意思。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母鸡竟然离开了草窝,我马上凑到一旁围观,渐渐地,一个鸡蛋上开始出现了一条裂缝,另外几个也开始出现了裂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蛋上的裂缝也越来越多,“啪!”终于,一个蛋破壳了,小鸡露出了小脑袋、小脸,小小的眼睛紧紧地闭着,橘色小嘴没有张开,黄色的羽毛上残存着不知名的液体。母鸡见到有小鸡出壳,匆匆赶来,把我们赶到一旁,用宽大的翅膀遮住了小鸡。次日,我又见到那只小鸡时,它那双黑亮亮的小眼睛眨巴着,仿佛是天上的星辰,时不时还发出了“叽叽”的叫声,顿时,生命的活力之美就这么展现在我的眼前。

有一种美丽,叫生命!那可以是一个小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时的情景;可以是一只毛毛虫化茧成蝶蜕变的情景;也可以是一颗小小的绿豆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是啊!生命之美!其实美丽并不难发现,但是,那要看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命的光鲜之美请珍惜!

开放教学过程 珍视生命价值 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学过程;生命价值;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卓碧玲,女,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教师。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习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升华。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把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调查问卷设计、辩论会、主题活动方案设计、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引入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个性特征。教学中要认识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课后“试一试”为内容设计一个植树的活动方案。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2)活动方案要以书面的形式呈现;(3)召开方案说明会,派一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说明设计的意图及哲学原理依据;(4)评出最优方案,给予加分,计入平时成绩。整个过程学生都处于兴奋的、快乐的体验中,俨然一副大企业集团的主管人员在策划产品企划案的样子,煞有介事。不同组的方案内容各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重视时间上的合理安排,男女同学的优化配置,体现整体的效应、功能。其中高二(1)汤冰同学小组的方案,不论从内容,还是版面设计上以及说明会上的阐述都可谓“最优”:除文字说明外,还配上小树,人物,工具的简笔画,还附有“注意安全”、“节约用水”等人性化的提示语。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开动了脑筋,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展现学生的绘画的才能。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仅仅是一潭死水,要让它泛起阵阵的涟漪,需要老师去投石。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引入课堂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的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学生有着巨大发展潜能,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去激活学生沉睡的大脑,使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真正成为富有创新的一代。而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就是一把激活学生思维潜能的极为合适的钥匙。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评判,去辩论。在辩论中,教师充分感受到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交汇的智慧,充满质疑批判的胆量,标新立异的观点,充满激情,充满灵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不能片面、孤立、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不能限定学生的活动,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引入角色模拟,强化情感体验,体验生命意义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而他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思维,而应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检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消化、吸收、沉淀为自身的东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表述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任的朋友。因此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引路人、组织者的角色,教师甚至要能够让出五尺讲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自娱自乐中提高认知的能力,实现情感的升华。如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就职演说,“假如你是厂长”、“假如你是工会主席”、“假如你是党委书记”、“假如你是一名职工”你将如何经营企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领会不同角色的作用、地位,收集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教材中的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把似乎离学生非常“遥远”的大事拉到学生身边,以供学生实实在在地探究,增强情感体验。在“家庭消费内容”一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调查组,根据文本资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家庭的消费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考虑到要了解家庭收入,人口数量,用于食物的费用,用于购书的费用,用于旅游的费用等等,理解了消费的目的、内容,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合作的意识,提升了关注生活世界的情感。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关注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存在,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之情。只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才能解放学生的身心,真正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在思维教学中彰显教育过程的生命力 第7篇

一、思维教学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思维三元理论”,认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思维教学,并借助思维教学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呢?斯腾伯格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称之为“照本宣科策略(didactic strategy)”。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而且学生之间也不存在互动。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fact-based questioning approach)。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向学生抛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而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无外乎是 “对”“好”“是”或“不是”之类。在这种策略中,师生之间互动频繁,但这种互动很简短,通常不会对个别问题追根究底。第三种策略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thinking-based questioning approach)或者说是对话策略(dialogical approach),对话也正是这种方法的特征。这种策略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最适合思维教学。 在这种策略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通常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通常反馈也并不是简单的“对”或 “错”。相反,教师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甚至会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故意发表一些偏激意见,扮演一个魔鬼代言人的反面角色。所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教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夫子。与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不一样,对话策略喜欢对个别问题追根究底,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要比其他两种策略多。

二、最佳思维教学策略的界定

“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其实并没有什么最佳教学策略。所谓的最佳教学策略要看教师在特定情况下特定的目标是什么。照本宣科策略适合传达信息,即直接把信息传达给听众。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则最好用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这种策略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用这种策略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知识中的疏漏。这种策略还有利于把照本宣科策略和对话策略有效地衔接起来,起一个热身、 过渡的作用。那么,关于对话策略,我们引用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下其重要性: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 更能启发思维技能。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因为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来看,在一堂课中,不要只运用一种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多种策略效果则要好得很多。

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学习的载体,横向比较、并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将三种教学策略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为学生量身打造课堂,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敢研究,能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课 《统计》时,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在《统计》一课教学设计前我们到学生中间进行调研,发现学生们对“麦当劳的生日会” 津津乐道,于是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武汉市文明城市创建,以“麦当劳生日会——建设美丽家园”的话题,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即在新课前利用麦当劳的生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后又将活动进一步的延伸,以“调查全班每周使用方便碗的情况”,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处理使教材呈现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无比巨大的学习热情,参与性空前高涨,学生们都十分乐意于交流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独特见解,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无比绚烂的光彩。比如,大家在谈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调查全班四个季节生日情况”时,学生们不局限于“举手”“站起来”“站队”的办法, 创造出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来,有 “举气球”“挂牌子”“记名字”等,使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又如,在讨论“面对我们全班同学一周使用方便碗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时,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同学们就真实统计出来的数据谈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危机感,有的同学甚至在课上还提出了倡议,希望由小小的自我,带动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应用课堂学习知识,结合课堂活动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同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

2.在“情境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我们运用“情境教学”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模拟生活情景中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大量地运用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知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学习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再创造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学习内容,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例如在一节数学练习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开放练习,即想一想在商场的旁边还可以设计出哪些公共设施。

练习题:在商场东面60米的地方有一个游乐场,请你用△标出游乐场的位置。

片段A :在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后,继续就这个话题谈开来。

师:同学们,你们都逛过商场吗?在我们的商场附近都有哪些公共设施呢?(生略)

师:你们看这个商场孤零零的立在这儿多可怜啊!大家赶紧给商场经理出个注意, 让这里变得热闹起来!

生:我想在商场东面60米处建一个动物园!

生:我想在商场的东面10米处建一个停车场。因为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了,都可以自己开车来逛商场了,所以这里需要一个停车场!

生:我想在商场的东面100米处建一个公园!

生:我想在商场的东面40米处开一个茶馆!

生:我想在商场的东面100米处建一个海洋馆!

生:这不行!(这时有人马上反对)在商场东面的100米处怎么可能有公园,又有海洋馆呢!……

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产生思维冲突, 经过激烈的讨论,师生达成一致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公园里建一个海洋馆!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不禁为学生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而喝彩!

片段B :本想就此结束话题,没料到一个声音打消了教师的念头。

生:老师,我们能不能在商场的北面和南面也作一些设计呢?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吗?虽然这超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学以致用,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超越。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书面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而是突破禁锢, 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新知的生长点上进行着再创造!在这充满活力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课堂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活跃,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师教学因势利导,在教学预案的基础上,根据课堂生成状态及时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活动中,生生、 师生之间不断深入的对话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快速地在大脑中进行着调整与知识重组,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白热化状态,学生学习、创造的激情一浪胜似一浪,乃至要将课内的活动延续到课外,并在多样的学习形式下,生成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抓住“矛盾冲突”,彰显教育过程的生命力

根据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矛盾冲突”,适时地引发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下面以统计教学为例,一起来分享一个精彩的片断。

在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是很常见的事情,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使学生们能从“错误”中感悟到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呢?请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在全班调查统计结束后,一位学生看到统计后的结果不由地失声说道:“老师,我发现这个调查的结果不对。”“噢?怎么不对呢?”“总数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大家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中,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交流与合作中充分的展现自我。】

“老师,让我们再重新统计一遍吧!”于是在这种自发的状态下大家又推选出几名同学重新做出统计。

第二次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后,教师将它与第一次的数据并列摆在一起(以便于后面能较清晰的分析出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开始了分析与讨论: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错误的数据都来自于哪里?”

“在刚才的统计结果中,第2组的同学在睡眠时间8-9时的地方错了一个。”“是谁呢?我们请第2组睡眠时间在8-9时的同学们再举一次手,看看究竟错在了哪里?”

“找到了,是陆彧同学出错了!”

“陆彧,你怎么弄错了呢?”

“我还没计算好自己的睡眠时间。不知道在哪儿举手。”

“谁能帮助他?”

“还有两处错在哪里呢?”

经过大家的认真分析,师生们终于一起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原来一位同学在统计时忘记数自己了,还有一位学生光顾着看别人, 没有参加统计。

“大家看一看,为什么第一组没有出错呢?”

“因为他们很团结,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因为金威同学数的很认真,没有出错。”

“那么,通过这一次的统计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这样生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孩子们不仅重新经历了一次统计的全过程,加深了对各时间段的理解,同时还针对错误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思想教育,了解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的重要性。相信在经过了这样的学习、研讨后,这些孩子们在以后的统计活动中出错的可能性将会大大的减小。

生命过程 第8篇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overall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从产品的概念设计起,至产品的终结止,协同地创造、管理、传播和使用产品的定义信息,以实现人、过程、商业系统和信息集成的解决方案集[1]。PLM是为满足制造业对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PLM以整个生命周期内产品数据集成为基础,研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从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到销售等过程的管理与协同,目的在于尽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尽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PLM的核心是产品数据的有序、设计过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随着各阶段和过程的推演,产品在功能、性能、技术经济指标、几何形态、材料、工艺、制造资源及采购、供应、销售等社会资源方面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会产生大量复杂的技术和商务信息[3]。而在PLM的协同环境中,使得各个分系统能够形成有机整体的关键环节之一便是产品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

作为制造企业主要基础数据之一的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在CAD/CAPP/CAM/PDM/ERP等企业信息系统中通常具有核心地位。而作为企业核心基础数据,具有连接企业产品工程设计和生产经营管理桥梁作用的BOM,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途和意义[4]。这些不同的BOM形态分布在企业信息网络中的不同系统之中,作为制造企业中设计数据、生产数据和采购数据等数据间的纽带,是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关键。

1 BOM及其演进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BOM是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使得计算机能够识别产品设计、制造、维护等环节中的产品构成和所有涉及的物料,需要将图示表达的产品结构转化成某种数据格式,这种以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也被称作产品结构表或产品结构树。

BOM是指构成一个物料项的所有子物料项的列表。而物料项是指所有在产品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物质形态,包括原材料、毛坯、标准件、成件、零组件、装配件、构型件、工装、设备、工具和夹具等,他们是组织产品的需求、设计、工艺、生产、销售、维护、保废、回收等所有与产品相关活动的重要依据。BOM实质上是一种将产品形态结构化表示的信息表,反映产品中零部件的自身信息、零部件的相关信息以及零部件所涉及的外部资源的信息。所有信息载体的总和构成了产品数据的所有内容。包括各个物料项的属性,以及物料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零件和数字模型(2D、3D)之间的描述定义关系,零件和原材料、毛坯之间的加工关系,零件和工装夹具之间的夹紧固定关系,子件与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功能相同或相近物料的互换关系等。

企业的关键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系统、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等分系统。各分系统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数据模型,这些相异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依靠相互关联和依赖的BOM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BOM表现形式成为系统集成的关键。主要BOM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1)工程BOM(Engineering BOM,EBOM)

EBOM是企业产品设计部门用来组织和管理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零部件物料清单,是产品设计工程在完成产品设计后获得的。工程设计部门应用CAD系统产生的设计数据,是产品工程设计及管理中使用的数据结构,产品设计人员根据订单或设计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生成产品名称、产品结构、明细表等信息。它通常精确地描述了产品的设计指标、零部件之间的逻辑装配关系、零部件总体信息(名称、代号、类型、数量、材料)、零部件形状信息(尺寸信息)、零部件制造信息(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精度等级、材料特性)、零部件关联信息(位置关系尺寸与公差)等。EBOM主要反映产品的设计结构和物料项的设计属性。物料项的设计属性是产品功能要求的具体体现,如重量要求、寿命要求、外观要求等。它包含物料项的图纸信息,即物料项的原始几何信息和结构关系。

EBOM是设计部门向工艺、生产、采购等部门传递产品数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产品数据的源头。

2)工艺BOM(Process planning BOM,PBOM)

工艺数据作为制造企业中设计数据、生产数据和采购数据间的纽带,是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关键。工艺BOM是企业的工艺设计部门用来组织和管理生产某种产品及其相关零部件的工艺文件。工艺设计部门以EBOM中的数据为依据,依据工艺路线分工计划、实际制造中的加工与装配过程以及装配部门对装配件和加工件的交付状态的要求,通过调整EBOM中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设置零部件的不同状态,形成工艺设计过程中的虚拟件,对EBOM再设计出来的用于指导工艺工作的产品数据清单。它用于工艺设计和生产制造管理,使用它可以明确地了解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制造与装配关系,跟踪零件制造方法、地点、人员、物料和过程信息。

PBOM是产品工艺计划阶段的BOM,建立产品的工艺计划对组织产品的生产极其重要。对于组织工艺设计、安排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制造BOM(Manufacturing BOM,MBOM)

制造BOM是企业生产制造部门用来组织和管理在实际制造和生产管理过程中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零部件BOM。制造BOM是根据产品的设计BOM和工艺BOM制定的,它在MES和ERP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MBOM是在PBOM的基础上,增加详细的工艺、材料、制造资源(工装、刀具、量具、设备等)、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信息,同时生产制造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艺部门生产的PBOM,参考工艺设计中的零件的加工步骤与装配件的装配步骤,更改零部件的装配顺序,是详细描述产品制造过程和制造数据的基础性数据。同时MBOM作为制造部门主要数据,可用于工艺设计、工艺分工、工艺管理及工艺文件的跟踪,是MES、ERP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MBOM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其他BOM形态

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用来指导生产质量监测与控制的质量管理BOM(Quality BOM,QBOM);采购部门用来描述产品及零部件最终成本信息的成本BOM(Cost BOM,CBOM);销售部门根据企业的销售计划和客户需求信息,确定企业的销售BOM(Order BOM,OBOM)。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根据客户或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通过客户需求管理系统产生产品需求BOM;产品设计部门根据需求BOM、相关设计技术文件和标准,通过产品设计过程生成EBOM;EBOM然后经过工艺分工设计生成PBOM;在PBOM的基础上,增加详细的工艺、材料、制造资源、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信息,同时适当更改零部件的装配顺序,形成产品的MBOM。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调整与配置。

具体的BOM创建与转化过程如下所述:

1)EBOM的创建

根据客户需求管理系统所传递的设计需求信息,依靠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方法和手段来创建产品的EBOM,用于表达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设计关系、标示信息和材料信息,通常作为企业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源头数据。对应文件形式主要有产品明细表、图样目录、材料明细表、产品各种分类明细表等。通常以图1产品结构树作为其表现形式。

2)PBOM的重构

工艺管理部门在EBOM基础上,根据工艺技术标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设计部门对于工艺的需求、工厂的实际加工能力、加工与装配约束以及零组件交付要求,对于产品零组件进行工艺分工,从而对于EBOM进行一定的修改,来构建产品的PBOM。这种修改不仅包括对零组件数量的修改、虚设件的去除、产品工艺属性的分类(标准件、自制件、成件、外协件等),同时包括对EBOM中定义的结构关系的修改。结构关系的修改主要体现为PBOM中的工艺组件的添加。

3)MBOM的转化

MBOM在PBOM基础上,根据制造需求、技术和质量标准、工厂生产现状,添加工艺过程、工时、工装、物料和工艺组合件等信息,转化成为MBOM。MBOM是制造时的产品结构,从制造角度描述产品的实际装配结构和加工制造流程,其产品结构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实际装配过程的时间顺序和层次,因此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往往以EBOM为源头,经过转换产生出MBOM用于指导生产计划的编制。

设计BOM和工艺BOM在各式各样的BOM中,属于最原始的BOM,它凝结了产品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的创造性,其他各种BOM都是在设计BOM和工艺BOM的基础上结合其应用领域的信息转换而来的。

2 以BOM为核心的信息集成

目前,企业信息化环境中往往具有多个信息系统并存的状况。在多系统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实现产品信息共享,解决BOM在多系统中的集成问题,一致性及时效性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5]。如图4所示,基于贯穿企业信息过程的BOM信息流,实现企业的多信息系统集成,可以达到提高数据共享度、数据传递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通过CAD工具与PDM系统的集成,依据CRM系统传递的产品和设计需求,在PDM系统中可产生面向工程设计的EBOM视图、产品属性和材料信息、二维和三维设计模型以及其他技术文件。通过集成接口获取EBOM后,CAPP系统依据工艺需求,参考车间加工能力,添加工艺分工、加工和装配约束、零组件交付要求信息将EBOM转换为PBOM。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同时要查找工艺资源,如工装、设备、辅助材料等。具有重要纽带作用的CAPP系统将输出工艺文件、工艺报表和完成工艺资源管理工作。在MES/ERP环境中,生产制造管理部门根据工艺部门生成的PBOM,参考工艺设计中的零件的加工步骤与装配件的装配步骤,更改零部件的装配顺序,增加工艺资源、工时、材料、物料等信息,以工艺过程中的工序为单位扩充PBOM,最后形成MBOM。用于作为调配工艺资源、编制生产计划等管理工作的参考依据。

除以上所描述的与BOM相关的系统,生产部门、产品成本核算部门、计划部门、销售部门与BOM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生产部门依据BOM中的材料信息、加工和装配顺序来来确定相关物料并作为领取依据;产品成本核算部门利用BOM中每个自制件、标准件、外协件、外购件等分类部分的单件成本,以及BOM中的成套零部件数量来确定产品的成本,并可据此来进行产品投标报价和成本分析;计划部门利用BOM中所含的物料信息、零组件加工和装配地点、材料定额、工时信息等,来确定物料净需求量,自制件、标准件、外协件、外购件等分类数量,物料投放顺序,生产周期、地点等计划信息;销售部门可通过相关BOM信息来进行产品报价,完成提供准确的零部件设计信息并跟踪制造流程等工作。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定义PLM中各个不同阶段的BOM形态,明确阐述了BOM之间的转化与演进过程。对于目前企业中各种BOM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单一产品数据源的状况,提出了以BOM为主线的系统集成方式,以EBOM为基础,在多系统之间进行BOM信息传递并进行配置和转换,以BOM的不同状态将各系统集成在一起,对制造行业PLM环境下的企业多系统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明,陈刚,董金祥.基于本体的可适应性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6):825-830.

[2]周康渠,徐宗俊,郭刚.制造业新的管理理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J].中国机械工程,2002,12(14):1343-1346.

[3]郭钢,余成龙,刘飞.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和技术架构[J].中国北韩机械工程,2004,15(6):512-515.

[4]刘晓冰,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xBOM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12(8):983-987.

生命过程 第9篇

所谓绿色发展,即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产品的绿色度评价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绿色制造、加快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绿色发展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都息息相关,所以产品绿色度评价应该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和能源的输入量、输出量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影响[1]。

由于“绿色”含义多样,绿色度定义笼统,目前没有公认统一的产品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刘光复等[2]是国内较早开始产品绿色度评价研究的,在绿色产品评价方面开展了研究。刘志峰等[3]和郭金维等[4]将产品的基本属性、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组成绿色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属性下设几个代表性评价指标。向东等[5]从经济性、技术先进性和绿色性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绿色产品进行综合评价。张雪平等[6]将产品过程分为资源、产品生命周期和废弃物三方面构造树状结构,建立由技术、经济和环境构成的产品绿色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桂萍等[7]从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经济属性和人机属性几个方面对数控机床的绿色度进行了评价。上述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与文献[1]中绿色度特性不够匹配、指标不够细化,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产品寿命周期内的绿色特性。为了更客观地评价产品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应重在“绿色”的本质,而非其他一些特性,比如经济性、技术先进等,不能因成本高产生的经济性差就降低产品的绿色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产品的绿色特性,可以参照绿色产品定义中关于绿色的描述。绿色产品的定义很多,且描述也不全相同[8,9,10,11,12]。Durif等[13]从1971—2009年的文献中筛选出涵盖绿色产品主题、同行认可的179篇文献,挑选出35个绿色产品的定义,经过高频词汇统计分析,得到整合的定义:绿色产品是一种在设计和生产中使用可再生的、无毒的和可降解的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改善环境影响或降低有毒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产品。据此概念,产品绿色度评价应考虑产品物质、能源和污染物排放3个方面,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和生产(使用前)、使用中和处理时(使用后)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因此,本文建立产品绿色度综合评价的多级指标体系,准则层考虑产品的生态影响因素:物质因素、能源因素和排放物因素,准则层下设生命周期阶段指标: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指标层的每个指标再分别设置细化的子指标对产品的生态环境友好程度进行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要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值。考虑到行业性质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可能不同,比如纺织品与汽车在使用前(生产运输中)、使用中和使用后对物质、能源和排放物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单一产品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的主观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由领域专家打分确定权重,更能准确反映出不同行业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差异。在评价指标取值时,要认识到,随着绿色制造技术的提高,更高级别的绿色产品将推出,或者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是同样功耗的产品,由于不同生产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产品的绿色度可能也不相同,例如2013年10月1日我国实施的《电动洗衣机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级》国家标准,原有能效1级降至新的5级,原有能效2~5级产品被淘汰,将禁止生产和销售,新的标准势必降低已有产品的绿色度。因此,产品的绿色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参考标准不同,评价结果可能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确定参考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产品相对参考标准的绿色程度,结合行业性质,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这更符合实际。为了客观反映产品在各指标下的友好程度,在最初指标取值时就使用能够反映产品对环境友好程度的客观指数值,整个评价过程为指数的加权运算。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度综合评价,除了相对客观地评价产品绿色度之外,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单独计算每一个因素的指数值,分别可以得到产品的物质绿色度、能源绿色度和排放绿色度评价,或者仅计算某个因素在某个生命周期阶段的指数值,比如能源因素中的“使用中”指标,该指数值反映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绿色性,可以为确定产品能效等级提供依据;另一个作用是,只考虑3个因素的同一个生命周期阶段,分别计算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物质、能源及排放物因素的综合评价,确定每个阶段的产品绿色度,比如补贴在节能减排上绿色度高的企业,可以只计算“使用前”的综合评价值,它表示企业在生产、销售等产品使用之前所有环节的绿色度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产品在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对物质、能源和排放物的影响不同,不同行业对物质、能源的消耗和排放物的数量与比例也不同,因此本文以传统工业为例,比如航空航天、电气设备和工业机械等,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子指标是在文献[14]对不同行业特征分类定义的基础上整理所得。

2.1 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产品使用中以及产品报废处理时物质的利用情况。

(1)使用前。使用前物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生产阶段,涉及到原材料和水资源使用、产品的尺寸与重量设计、产品成份与包装等。可以设置的评价指标有:原材料利用率、回收物质的比率(回收物质在生产物质中的比例)、水资源效率(利用率及是否循环利用等)、产品尺寸与重量(与传统产品对比是否有改进)、包装简易性(是否过度包装或零包装)、产品成份无毒率。

(2)使用中。使用中的物质因素主要涉及产品是否耐用(使用寿命更长)、是否节约资源(使用中消耗更少的水、纸张等,或是使用的是可再生资源)。

(3)使用后。使用后的物质因素涉及产品可分解性、产品回收率、包装是否可再利用。

2.2 能源因素

能源因素主要表现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能源贡献情况。

(1)使用前。主要指标有:生产中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比率(比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运输效率(运输路径是否优化、运输车辆是否节能)、废弃物发电情况(利用废热、废气发电)。

(2)使用中。主要指标有:产品能耗、隔热设备、运输工具节能情况、能源类型(传统能源、风能、电能等)。

(3)使用后。使用后的产品看是否能作为生物燃料。

2.3 排放物因素

排放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个阶段产生的废弃物及其处置情况。

(1)使用前。使用前的排放物主要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指标有:PM2.5排放、废水处理和生产中的噪音污染。

(2)使用中。主要指标有:使用中的噪音污染、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这里涉及到产品本身有没有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进行过滤处理。

(3)使用后。主要指标有:包装分解(自然分解或者焚烧不产生碳氮化合物等)、废旧产品回收率(厂家有没有执行回收,回收力度如何)。

2.4 多层次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多层次的产品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目标层为产品绿色度,准则层包含物质因素、能源因素和排放物因素。对于每个准则,又包含指标及子指标。

3 产品绿色度评价

3.1 参考标准的确定

由于产品的绿色度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参考标准,仅靠一些绝对数字很难甚至不可能给出正确客观的评价结论,因此选择一定的指标值作为参考标准进行相对比较,更有现实意义。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产品,各评价指标的参考指标值亦可能不同,因此在选择参考标准时应分行业确定标准值。参考标准首先应该选择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标准,比如中国环境保护部的环境保护标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或中国环保产品认证标准,如果指标没有权威的认证标准,以政府相关机构登记的该行业同类基本产品对应的平均值为参考基准。

3.2 子指标指数的确定

把参考标准看作是绿色性为1.0的指标,所有指标的指数值均为100%的产品绿色度为1.0,可以称为基本绿色产品。将产品在子指标下的实际取值Vi与标准值V0对比,比值为评价体系中该子指标的指数取值。指数值的确定方法为:如果产品实际取值越大产品越绿,指数vi为二者直接比值;如果产品实际取值越小越绿,指数vi为二者比值的倒数,即:

指数vi大于100%,则产品在该指标下是绿色的;指标值小于100%,则产品在该指标下达不到绿色要求。一般情况下有vi≥0。

3.3 计算产品绿色度的综合评价值

求产品绿色度总评价值,只需要将各指标的指数值与权重加权求和即可。指标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由专家打分得到。综合评价值的计算过程为:

(1)将指标层中的任一指标下属子指标的指数vi加权求和,得到该指标的指数Iij(i,j=1,2,3)。

(2)对准则层的任一准则Bi(i=1,2,3),计算该准则下所有指标层的指数的加权求和,即得到该准则的指数Ii(i=1,2,3),即

(3)计算综合评价值G,为准则层各指数的加权和,即。G是产品绿色度的综合评价值,是产品相对于参考标准的综合指数,指数大小反映了产品的绿色程度,指数值越大产品的绿色度越高。G≥100%表示其为绿色产品,否则为非绿色产品。在绿色发展时代要求下,应该减少或停止非绿色产品的生产。在绿色度的基础上还可以确定产品的绿色等级,比如,如果G介于100%~110%之间,可以定义为绿色一星;介于110%~120%之间,可以定义为绿色二星等,具体等级要根据所在行业的性质划分。

4 案例分析

下面以江苏某公司生产的7.0kg能效1级滚筒洗衣机为例,对该产品绿色度进行综合评价。表1中的数据,是通过调研获得该洗衣机的性能参数指标与相关参考标准对比计算出的27个指标指数,以及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层指标权重。通过指数的加权运算,得到各级指标对应的指数值以及最终以指数表示的绿色度(见表2)。

计算结果表明,该滚筒洗衣机的绿色度综合评价指数值为121.5%,即绿色度为1.215,相对于标准产品,该产品的绿色性提高了21.5%;如果以每提高10%为一个等级,则该洗衣机为三星产品。单看排放物因素,该产品的生态指数为127.9%,排放物绿色度为1.279,可以理解为该企业生产该洗衣机产生的排放物相当于参考标准下的100/127.9×100%=78.2%。如果仅从能源因素的“使用中”来看,指数为131.0%,根据2013年最新国家标准,能效3级是行业平均值,能效比大约每提高6.67%则能效等级提高一级,则该洗衣机为最高级即能效1级。如果想知道该企业生产对物质、能源和环境的整体影响,只需考虑每个准则中的“使用前”指标对应的指数,“使用前”的加权指数为(115.7×0.28+118.7×0.35+128.7×0.37)/100=121.56%,可以解释为企业生产的绿色度为1.215 6,也就是说该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当于参考标准下的100/121.56×100%=82.3%。

摘要:传统的产品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仅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部分特征,却包含与“绿色”特性无关的经济、技术等指标。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产品绿色度评价,其指标体系完全基于产品“绿色”的客观本质,涉及物质、能源和排放物3个因素,并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分为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3个阶段。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产品在单因素下的绿色度,还可以评价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绿色度,评价结果相对客观,也便于使用。

生命过程 第10篇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一)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基本定义。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就是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 (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 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 运用多学科知识, 采用综合集成方法, 重视投资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 运用工程经济学、数学模型方法, 强调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维护期等各阶段总造价最小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

一个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实际上包含了两部分工作内容:第一, 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角度对工程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进行成本分析和计算, 对各种方案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测算, 选择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方案;第二, 根据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职能区分, 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 并且对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这种管理模式的根本是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决策阶段要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项目的成本和价值问题, 人们需要努力通过建设项目的设计和计划安排去寻求和做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和总价值的最大化。

1、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计算方法

(1) 全生命周期成本 (LCC) :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系统在一段时期内的形成、运行、维护和拆除的总的折现后的货币成本。主要包括两类成本:一是建筑物或建筑物系统设计、建筑、安装直至最后竣工整个过程中的成本, 我们称之为形成成本;二是未来成本, 它包括能源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资本替换成本、金融成本和任何转售、抢救或处置成本。

(2) 在进行LCC分析时主要涉及三个变量:成本、周期、折现率。具体分析如下: (1) 成本:在LCC中, 项目成本被分为两个成本范畴, 即形成成本和未来成本, 形成成本是获得设施之前所有发生的成本, 未来成本是获得设施之后所有发生的成本; (2) 周期:研究周期的范围可以是20~40年, 依赖于所有者的意愿、使用项目的稳定性、贯穿设施全部生命周期的意图。研究周期的长度通常是设施意愿生命周期的反映, 研究周期通常比设施意愿生命期略短; (3) 实际折现率:折现率的定义为, 反映投资者货币时间价值的利息率。

(3) 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公式分析。形成成本的时间和未来成本时间的时间周期是不同的。为简化起见, 一般假设形成成本在研究周期的0年, 即基年发生。未来成本可能在一个研究周期之间任何一个时间发生。未来成本可以被分为两个范畴:一次性成本和重复发生的成本。重复发生的成本是在研究周期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的成本, 许多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是重复发生的成本。一次性成本不是在研究周期范围内每年都发生的成本, 许多替换成本都是一次性成本。为了简化LCCA, 所有重复发生的成本表示为每年末发生的年度支出, 一次性成本发生在它们实际发生的年末。用下列公式计算未来一次性成本的现值, 即:

式中, PV为现值;A为在t时刻一次性成本之和;d为实际折现率;t为时间 (用年份的序号表示) 。

一般全生命周期成本简单的公式如下:

生命周期成本=形成成本+运行+维护+修理+能源+水+替换-折余值

2、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的管理。

根据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情况, 按照项目进行的时间推移顺序, 以职能为主要划分标准, 我们把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

(1)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对拟建项目进行策划,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从而作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

(2)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重点。仅就工程造价费用而言, 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就是以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工作、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工作。如果设计概算超出投资估算, 应对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同理, 如果施工图预算超过设计概算, 应对施工图设计进行修改或修正。要在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是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采取措施, 随时纠正发生的投资偏差。

(3) 建设阶段。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两个子阶段, 具体的管理如下: (1)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是以工程设计文件为依据, 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 参与工程招标文件的制定, 编制招标工程的标底, 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方式, 确定工程承包合同的价格。投标时分为技术标和商务标, 在进行技术标的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设方案还要考虑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方案, 这两者均优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技术方案。在评价商务标的时候, 评价的依据应由原先的建设成本最低变为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2)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 并完成招标阶段工作和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以后, 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 要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4) 竣工验收阶段。这是确定最终建设造价和考核项目建设效益, 办理项目资产移交, 进行各阶段造价对比和资料整理、分析、积累的重要阶段, 也是项目建设结束, 运营维护阶段的开始, 是综合检验决策、设计、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5) 在运营和维护阶段, 要制定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案。运营和维护方案分为长期方案和短期方案, 运营和维护方案的制定要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

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一)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定义。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指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包括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合同价、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六个阶段。

(二)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1、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 合理地确定造价和有效的控制造价, 以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为此要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始, 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方针。其核心是采取“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方针, 即:一是“造价本身要合理”是指在工程造价确定方面努力实现科学合理;二是“实际造价不超概算”是指要开展科学的工程造价控制。

2、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强化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 维护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规范规格行为, 促进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系统。

3、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过程造价管理, 是按照基于活动的造价确定方法去估算和确定建设项目造价。这种方法将一个建设项目的工作分解成项目活动清单, 然后使用工程测量方法确定出每项活动所消耗的资源, 最终根据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信息确定出一个建设项目的造价。它注重从项目活动和活动方法的控制入手去降低和消除项目的无效和低效活动,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与占用, 并最终实现对于建设项目造价的根本控制。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以下五大方面: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包括招标和工程实施两个阶段的控制、工程竣工结算、竣工决策。全过程管理就是将这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力争最少的投资, 优质高效地完成工程建设项目。

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与全过程造价管理优缺点比较

在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发展上, 主要存在三种管理模式: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其中,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比较成熟、同时也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管理模式,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在国外已经应用比较普遍, 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本身的优越性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最小化,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方法兼顾了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 同时还应用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及工程建设的其他阶段, 尤其是考虑了项目的运营与维护阶段的成本管理。

2、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的时域是工程项目 (建筑物) 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决策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 而不像全过程造价管理只是它的建设阶段。

3、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包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两个内容,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用来计算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 主要用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 作为一种投资决策的分析工具;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在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加以控制, 确保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

4、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不仅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而且还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二)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

1、决策依据不合理。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强调建设项目的建设造价, 而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设施在移交后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不予考虑或考虑得很粗略。

2、缺乏对运营阶段成本范畴、成本函数的研究。

我国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也要对未来做出考虑, 只是这种考虑太过粗糙, 只给出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值, 未能给出运营和维护成本的范畴以及这些成本的计算方法。

3、造价管理模式、方法与国际不接轨。

我国目前实行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基本上还是以定额为基础的静态方法, 工程造价控制仍是以工程的实施阶段为重点, 无法与国外动态工程造价管理接轨。

4、没有考虑工程造价统一计算问题。

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很大弊端是条块分割, 很多行业例如公路、水利、电力、石油都有自己的定额, 因此, 同是挖一方土, 采取不同的定价会造成不同的价格。

(三)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较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优越性。

较之前面所阐述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而言,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1、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 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 也更合理。

2、从投资决策科学性角度来看。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LC) , 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 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 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 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 从而实现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3、从设计方案合理性角度来看。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设计者自觉、全面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设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 从而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 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4、从工程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 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相比, 蕴涵的逻辑空间和工程造价涵盖内容更宽阔, 理论和观点更优越。

四、结论

通过对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定义与模式分别阐述, 并且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 二者是侧重面不同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思想与方法, 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出发, 全面考虑建设项目建设期、使用期和清理期等各个时期全部造价的最小化。全过程造价管理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 它主要针对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实现过程的造价展开确定与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而未考虑建设项目运营期的运营维护成本方面的深入管理的问题。因此, 我国未来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应该是去除全过程造价管理中本身的劣势部分, 吸收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中的优势部分, 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整体上应由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逐渐向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转变。

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与西方国家现行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相比, 具有很多的不足, 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的前期、设计、实施和决策阶段, 前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 我国由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发展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全过程造价管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严玲, 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2]夏巍, 赵延龙.浅析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对比与应用[J].基建优化, 2007.28.5.

语文课堂: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 第11篇

一、教学内容:揭示内蕴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要能揭示文本的内蕴之美。

前几年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如东县语文教育界前辈特级教师曹津源老师在学校开设的一堂大语文环境建设系列活动课《足球,要说爱你可容易》,受益匪浅。曹老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生动幽默的语言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崇高的境界之中。将近两个小时的课,听起来毫不费力,听他的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让我们获得全新的精神享受。这堂语文活动课,曹老师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足球问题入手,深刻剖析足球的文化内涵。整个课堂精心安排了许多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谐音法巧妙记忆球星的名字,介绍有关语文修辞手法,修改报纸杂志上有关足球赛事报道的病句,对对联,根据足球绰号猜国家名字,做《足球的本质是悲剧》的听读训练,发表对足球赛事的看法等等。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足球的内蕴之美,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曹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师要有丰富的语文内涵、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善于审视身边的文化现象,揭示内蕴之美,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同学的眼球,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形式:弘扬个性风采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听课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走神,思维往往变得迟钝,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教育教学,用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再别康桥》,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康桥那西天的云彩、柔波里的艳影、满天的星辉,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架设情感共鸣的桥梁,学生置身在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境之中,怎能不兴趣盎然?再如,教学戏剧《雷雨》,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教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可以让学生探究“谁是我心中的真正英雄”;教学《史记》谈生与死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搞辩论赛;教学《唐诗宋词选读》结束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教学《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画面。语文阅读活动课,可以带学生到图书室,感受书香气息,遨游知识海洋;语文专题探究,可以带学生到电脑室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灵活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的潜能得到了开掘,性灵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愉悦。

三、教学语言:感受文化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重要工具。课堂语言是否生动,是否有感染力,能否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如果教师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用来用去就那些可怜的有限词语,干瘪枯燥,其结果可以想象整堂课如同嚼蜡,学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感到厌恶,根本无法体味文章的情思之美和语言之美。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魅力?

一是注意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增加语言的文化气息。汉语的词汇丰富如海洋,它反映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又吸收了各民族与外来语种语言的精华。成语、俗语、对联、诗句、名人名言等无不是前人语言的精华和结晶,平时要广为采撷,认真储存,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

二是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精当的设问和反问能造成悬念,气势磅礴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适当的反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偶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夸张的运用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充满睿智地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还能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动听、动情、动心。

四、教学评价:激荡情感涟漪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机制不可少,无论是一句充满鼓励的话语,还是教师一个甜甜的微笑,无论是一个期待的眼神还是一次赞赏性的点头,都会像一股清泉在学生的心头流淌,像一缕春风拂动他们内心愉悦的琴弦。

接教新的班级,通过观察我发现,平时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容易受到表扬,因而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学习情绪低落。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这种肯定与表扬是多方面的,如胆量、态度、姿势和普通话的规范、音量音调、用语得体、生动形象等。本人在教学中,通过抢答、知识竞赛、设置各种奖项的形式(如勤思奖、创意奖、敏思奖、博学奖、主持人奖、团体奖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显身手的机会,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都能获得不断的进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强烈生命力的教学过程。只要语文教师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开掘,从各个方面寻求创新,就能把语文的趣味和精彩释放出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生命过程 第12篇

海德格尔还说烦是人存在状态的过程, 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 是人当下的处境, 人的烦揭示了一个现实的世界, 烦是一种延续的过程, 每个人存在的状态就是烦。人总是有太多的欲望, 难以填满, 这就是烦的根源。福贵没有太多的欲望, 但是烦还是如黑幕般罩了下来, 而且是如此的彻底, 人的韧性又一次得到体现。苦难象一把钝刀, 把人割的支离破碎, 悲惨的命运象一把利剑, 把人刺的千疮百空, 却永远不能剥夺人生命的意义—“活着”。这部影片中的福贵可谓集众生的烦于一身, 青年丧家, 中年丧子, 老年丧女, 他的烦一个接着一个, 他是一个有着许多缺点, 平凡甚至有些窝囊的普通人, 经历着一个个的苦难, 但又顽强的活着, 这部影片告诉人们的就是不管经历什么, 人都要活着, 活着是人的唯一目的。

福贵的人生有几个转折点, 他在帐本上签下自己名字时, 龙二的皮影箱打开的那一瞬, 国民党部队的刺刀划破幕布的那刻, 他在解放军面前举起手来的时候, 重操旧业为大炼钢铁的人们表演皮影的时候, 背着困倦的儿子送他去学校, 跟春生和解, 给王大夫买馒头, 带着外孙劳作, 这些点预示着福贵的一个个的烦的开始和每个克服烦的过程, 剧情十分紧凑, 福贵就像一条蚯蚓, 被斩断了身躯, 又长出新的, 又被斩断, 又长新的, 他是平庸无能的, 但他坚持活着。家珍给撞死自己儿子的春生打开大门, 也打开了彼此心中的节结, 同时也展示了她们这类人的生活态度, “人得好好活着!”

另外还想说一些关于符号学的体验, 影片中有一件特殊的道具---皮影。导演很巧妙的安排了这个道具, 通过不同时代皮影对于福贵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串联起了整部影片的结构。当福贵还是富家少爷时, 皮影是他的玩物;当福贵赌输了全部家当时, 皮影是他养家糊口的工具;当福贵在服役时, 皮影是他免除充当第一线炮灰的挡箭牌;当解放后, 皮影又成了他干革命工作的有利证据;当全国人民大练钢铁时, 皮影又是鼓动干劲的鼓风机;当文化大革命时, 皮影又变为了四旧, 于是皮影陪伴着福贵走完了它最后一段路, 终于离他而去就像他的那些亲人们, 皮影表演的舞台就象一个浓缩的人生小舞台。无论战时还是解放初期, 福贵都很努力的保存着这箱皮影, 这箱皮影陪伴福贵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 并且是他重新开始生活的支柱, 但它也终究逃不过被烧掉的宿命, 就象福贵的两个子女, 烧掉的皮影, 就象离他而去的子女, 但再烦也好, 人总得活着, 祖孙三代四个人残缺的家也终究是个家, 就像被掏空的装皮影的那个箱子, 人生注定要在苦难的过程中继续, 人的韧性是在苦难中体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恒基, 杨远晏.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三联书店, 2006.11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

[3]克里斯蒂安·麦茨, 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2

[4]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敢问希区柯克的, 就问拉康吧【M】人民出版社, 2007.1

生命过程范文

生命过程范文(精选12篇)生命过程 第1篇1. 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走进学生自主评价的天地心理学研究表明,练习量过少,会影响知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