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精选2篇)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1篇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果业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陕西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苹果、猕猴桃面积、产量均跃居全国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猕猴桃集中产区。
2000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以来,陕西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陕西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规划,果业面积、产量、效益快速增长,苹果浓缩汁出口额实现翻番,水果规模、质量、品牌、市场占有率等已跃居全国前列,使陕西果业在我国乃至世界水果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果业发展最好、果区变化最大、果农增收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末,全省水果面积达1625万亩,总产1238.5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5%和 61.7%。其中,苹果面积902万亩,产量856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41.1%和52.8%,全省苹果总产量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苹果的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的目标,成为全球苹果最大的集中产区;猕猴桃面积70.9万亩,产量62.9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94.2%和 161.8%,面积、产量均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陕西已形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秦岭北麓的猕猴桃产区、秦岭南坡浅山的陕南柑橘产区、黄河沿岸的陕北红枣产区、大中城市近郊时令水果产区的水果生产布局。全省苹果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17:78,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新品种上市。桃、杏、李、樱桃等时令水果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以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普及,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75%。“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不断发展,建设生态果园示范村103个,生态示范乡2个,建成绿色果品基地30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15万亩。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发展注册果园,推行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推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出口认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发展出口注册果园8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出口基地。
2010年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其中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超过155万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果品周年供应能力提高。陕西果品在稳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已销往东南亚、欧盟、非洲、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省果品及其加工品创汇7.09亿美元,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冲击,我省果品出口困难增多,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克服多重困难,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至2010年连同边贸供货值,全省果品出口创汇仍达7.55亿美元。其中浓缩苹果汁出口占全国的60%,占世界的36%,成为陕西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商品。
去年全省果业仅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59%。果业收入已成为果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基地县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部分县区苹果收入超过5000元。全省果园占同期有林面积的12%,覆盖国土面积4.3个百分点,是生态陕西建设的一个有力支撑点。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2篇
一、贵州省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 省级战略重视、机制统领、政策到位
战略高度重视, 目标明确。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实现全省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树立在2015年实现旅游大省, 2020年实现旅游强省, 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贵州连续10年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 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足以看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于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贵州旅游业的后发赶超, 机制统领是关键。贵州省建立全方位的省旅游发展领导协调机制, 将各地州市、重点旅游县、重点旅游企业也纳入成员单位, 成立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旅游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能够调动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 工作效率高、综合实力强、全方位一体化的大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贵州的旅游配套政策措施到位。全省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确保加快发展旅游业扎扎实实成为全省战略。出台政策之多, 在贵州各业中少有, 在贵州旅游业中前所未有。
(二) 理念赶超, 倒逼全面改革、辟蹊径赶超
后发地区成功赶超一定是理念赶超。贵州在赶超过程中, 认识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的理念是先进的, 坚持了开放理念和本土文化的结合, 坚持了科技的发展和带动。一、贵州省抓住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阶段性需求, 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入境旅游转向大众旅游的阶段性特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高起点规划, 综合性开发, 保护中发展, 实现后发赶超, 并带动全省其他经济的发展;二、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经济欠发达、位置不沿海的贵州举全省之力打造最具前沿的大数据产业, 就是理念赶超、辟蹊径转型突围, 推进产业转型、实现后发赶超的创新战略和有益探索。
(三) 创造平台、重点突破、集聚发展
1. 旅游发展大会构建有效平台。
从2006年开始, 贵州每年在不同的市州举办高规格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构建成一个全平台, 举全省之力推动承办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实现提前五年跨越发展。贵州省将旅发大会形成一次市场聚集和突破发展, 形成了一次优势整合和资源聚合。
2.“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及平台。
贵州把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并作为发展平台, 重中之重地打造一些大景区、高水平的景区, 在大规划推进的前提下, 突出100个重点景区建设提升。这种集约式推进、超常规发展的方式, 推动了100个旅游景区的升级, 更加彰显贵州旅游的资源优势。
(四)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破除交通瓶颈
交通一直是旅游发展的瓶颈。目前, 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3年会战的推进, 以贵阳为中心7小时高铁圈的形成, “一干十三支”航空网络的构建, 贵州旅游“大交通”难题将得到解决。2014年12月贵广高铁正式开通, 标志着贵州高铁时代和立体快速交通新格局的形成, 也意味着贵州旅游进入大交通、大合作和大红利时代。贵广高铁极大地缩短贵州与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 旅游可进入性、通达性极大改善, 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充分彰显, “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地位日益凸显, 客源结构更趋优化, 旅游市场半径进一步扩展。
(五) 创新投融资制度、加大旅游招商力度
创新投融资机制, 组建旅游投资公司。由省政府注资, 成立贵州旅游投资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 作为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以“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运作”为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目标, 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投融资体制为着力点, 引导和促进全省旅游产品的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
深化各级政府与金融系统的合作, 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 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积极搭建旅游招商平台, 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沟通, 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管理集团。
(六) 培育品牌, 多途径进行积极宣传推广
贵州围绕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以及气候资源, 开发国际生态旅游品牌, 打造爽爽贵阳, 休闲贵州等旅游产品, 并立足自身优势, 瞄准目标市场, 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和产品营销。
2015一年方面第政9府期组中织或旬鼓刊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推介会宣时传贵代州旅 (游总。第如省60长0连期续) 五年带队赴主要客源地对贵州旅游进行T促im销;e政s府积极搭建各种宣传平台, 如旅游发展大会及各种交易会、博览会、论坛等以及鼓励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种推介活动。
另一方面特聘具有社会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和贵州情结的中外文化名人担任“贵州旅游文化大使”, 展示贵州旅游新形象, 发出贵州旅游好声音。文化名人为旅游代言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搭起了国际文化旅游交流的新桥梁。
最后, 丰富旅游景区市场宣传促销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3G移动通信、数字旅游平台等新渠道开展旅游推广和产品营销, 形成多平台、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营销推广格局。
二、贵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云南旅游业的启示
(一) 统一认识, 提高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视, 政策到位
云南旅游业起步较早, 虽然在“九五”期间取得较辉煌成就,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 但那已属于过去且是少数景点, 同时近年来云南已被周边省份如四川特别是贵州赶超, 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云南省要走出过去成功的光环, 从省级到地方政府统一认识, 提高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重视, 完善各项政策引领和落实, 充分利用好自己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获得进一步更大发展。
(二) 把握趋势, 加快云南旅游的转型升级
如今旅游进入大众休闲时代, 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科技快速发展, 信息化推动了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 推动了旅游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融合日益加深;进入“十二五”以来, 国家把云南定位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 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等等, 云南要善于把握各种趋势, 进一步加快发展转型、体制创新、推进跨越发展。
(三) 项目建设及集群化发展驱动
继续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五个一批”项目建设, 扎实开展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突出重点, 形成品牌。并根据16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资源特征, 依托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建设规划,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思路, 用发展旅游产业链条的思路和办法, 积极引导旅游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和集中, 实现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 加快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
云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云南拥有全国最多的支线机场, 但因为机票票价高并不能成为大众的选择, 而通火车的地区还很少, 主要通过坐长途汽车。而云南的众多著金名景点融从省会城市昆明出发, 如香格里拉、腾冲、西双N版O纳.、9泸, 沽20湖1、5Fi普n洱an等c, e长途汽车都需要七个小时 (以上C, u甚m至u十la多ti个ve小ty时N, 长O途.6劳0累0) 都让人望而却步。交通仍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
(五) 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投资资金需求量大, 周期长, 回报慢的产业, 光靠政府资金无法解决, 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发展。云南省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旅游投资者和开发商;二、积极搭建旅游投融资交流平台, 让投资者与旅游发展需求方实现很好对接, 并大力引入战略投资者;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组团招商等方式, 推动由传统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由单独招商向合作招商转变。
(六) 多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立足自身优势, 瞄准目标市场, 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和产品营销, 增强旅游市场开拓能力。
1. 做大客源市场。
加强对客源市场的调研, 按照细分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开展市场营销。特别是要针对重点客源市场的游客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精准化的推广活动。
2. 开展创意营销。
认真研究借鉴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和年轻人行为模式, 更多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开展营销推介,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云南。善于制造旅游新闻亮点、焦点, 设计一批品位高、影响大的活动, 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贵州日报.2014贵州旅游十大亮点.http://gzrb.gog.com.cn/system/2015/01/05/014024680.shtml, 2015-01-05.
[2]贵州日报.贵州: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崭新样本.http://news.gog.com.cn/system/2014/02/18/013201550.shtml, 2015-02-18.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