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精选9篇)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1篇

关于南湖湿地公园发展现状调查表

尊敬的游客:

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您对南湖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的看法和建议,我们设计了该调查问卷。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请您按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在您认为合适的地方打“√”,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您生活幸福!

1.性别:A.男 B.女

2.年龄段:A.儿童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3.文化程度:A.小学以下 B.初中 C.高中以及中专 D.大专及以上

4.您的职业是:A.教师 B.学生 C.公务员 D.工人 E.农民 F.企事业单位工作 G.其他 5.您来自?

A南湖附近(烈山区):

⑴.您是从南湖塌陷区搬出去的居民吗? A.是 B.不是

⑵.(若上题选A请跳过)您为什么要在南湖买房?

A风景环境较好 B房价较便宜 C交通方便 D房子款式好看 E政府将开发这边升值空间大 F其他

⑶.您在南湖附近居住期间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A有一个很好的散步场所 B空气很新鲜 C比较安静不吵闹 D环境卫生很好 E树木很多 F交通很方便 J煤矿博物馆很好 H其他 ⑷.南湖的建设对您而言有何好的影响?

A有了一个很好的家庭娱乐场所 B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C交通更加方便 D环境卫生更好了 E其他

B.淮北市其他区 ⑴.您居住在?

A相山区 B杜集区 C濉溪县

⑵.您认为南湖环境与您居住地相比,有何优点?

A水比较清 B空气质量好 C绿化很好 D环境卫生较好 F交通方便 I住房规划比较整齐 G 其他 C.其他省市

⑴.您来自_____省______市 ⑵.您为什么来淮北?

A参加会议 B谈生意 C走亲戚 D和家人或朋友来这儿玩 E来看同学 F其他 ⑶.您是怎么知道南湖的?

A上网查的 B电视广播 C报纸杂志 D朋友介绍 E酒店前台推荐 F路边的广告牌 G其他 ⑷.您去了南湖煤矿博物馆吗? A去了 B没去

⑸.您对煤矿博物馆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A建筑很形象 B很现代化 C很逼真 D有特色 E对煤矿的介绍很齐全 F其他 6.南湖作为一个 采煤塌陷区,您对他这样的在建设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怎么满意 E不满意

7.淮北在南湖建设发展中提出了“皖北江南”的口号,您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A皖北江南的门牌 B大量柳树的种植 C莲花的种植 D大面积的湖泊 E其他 8.淮北在建设文明城市,您认为南湖的建设对淮北文明城市的建设有何贡献?

A改善了城市环境 B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提升了城市的档次 D対城市的转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E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F其他 9.您认为南湖建设还有哪些不足?

A水上娱乐项目不多 B休息设施不够 C公厕较少 D绿化不够 E部分水区水质很差 F有些路面、设施损坏没有及时修理 G休息设施无人打扫 H环境卫生不好 I其他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2篇

温州滩涂湿地的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温州滩涂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干扰不断加剧,且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措施,使得鸟类栖息地破坏严重,滩涂湿地污染加剧;外来种互花米草的入侵也对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针对温州滩涂湿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恢复对策:不断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科学围垦;加强对外来人侵种的监测和控制;加快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严格管理滩涂湿地,加强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治理,增强保护意识等.以切实保护温州滩涂湿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作 者:李欢欢 鲍毅新 胡知渊 葛宝明 LI Huanhuan BAO Yixin HU Zhiyuan GE Baoming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0831(3)分类号:Q958.12关键词:温州 滩涂湿地 互花米草 湿地水鸟 生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3篇

1 湿地的定义及《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m的水域,所有的湿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至少偶尔被水覆盖或充满了水。

为了保护湿地免遭工业化发展的破坏,保护水禽、动植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加强国家政府间合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1971年2月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18个国家政府发起签署了《湿地公约》,目前缔约国已有142个国家,遍及全球各地。中国于1992年3月1日加入《湿地公约》,并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于2004年2月2日通过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2030年)。

2 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资源及保护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东营市管辖的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缔约国要求注册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范例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它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重要国际湿地;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世界少有的候鸟聚集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由于黄河携带泥沙淤积,平均每年以2 000 hm2~3 000 hm2的速度形成新的滨海陆地。三角洲面积8 053 km2,其中湿地面积42.2万km2,包括浅海湿地16.8万km2,占41.2%;滩涂湿地10.2 km2,占25.4%;河流水面1.59万km2,占4.0%;水库水面1.36万km2,占3.4%;坑塘苇地4.20万km2,占10.4%;沟渠和水工建筑物占地5.72万km2,占14.2%;其他湿地0.35万km2,占0.86%。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划为保护的湿地面积为15.3万k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9万km2,缓冲区面积1.1万km2,试验区面积6.3万km2。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各种生物1 91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50种;各种植物393种,属国家重点的野大豆1 000余亩,天然芦苇3.3万hm2,天然柳林2 000 hm2,天然柽柳林8 100 hm2,人工刺槐林5 600 hm2。拥有各种野生动物1 524种,各种鸟类由原有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28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等32种,常年在这里栖息的各种鸟类超过400万只,每年来这里栖息、觅食的各类候鸟超过100万只。这里几乎成了鸟的“乐园”、鸟的“王国”。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江河三角洲中唯一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是除河源区湿地外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保护黄河河口三角洲生态平衡,已成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

3 建设城市湿地的意义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浏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故以此为宗旨建设的湿地公园应该是一种生态公园。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公园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种植一些湿地植物,营造出“自然”的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中的湿地+公园”;更不能把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破坏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应以湿地的传统特性为本,建立在地表水的净化和调节之上,使湿地环境能够兼具野生的和园林的自然特征。它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以其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来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4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

4.1 湿地公园概况

东 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中心,全市湿地总面积约1 410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18%。中心城就是在一片广阔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上拔地而起的。城区内部及周围大大小小的水库、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湿地,“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中心城的一大特色。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东营市东二路、潍河路、胜利大街和广利河围合的带状区域,其南北约320 m,东西长约2 500 m,总占地约80万m2,这一区域是一块城市次生湿地,有大面积的盐碱滩涂,具有详实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地貌和盐碱植物分布,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资源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水路交接,自然过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其原始地貌以水体为主,有利于进行公园景观建设。

4.2 设计理念

明月湖湿地公园设计以“城市与湿地”为主题,从生态、自然、文化的角度诠释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公园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人是城市的主导要素,因此,在公园考虑生态负荷的前提下,重视城市新景观的创造和人的休闲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亲人的、生态的、展现黄河入海口典型湿地风貌的城市新空间。

4.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见图1~图4)

公园是一个全开放的空间,由北至南分为三个区域——北面是近潍河路的滨水休闲带;南面是自然野韵、葱郁茂密的生态林带;中间区域是借助水上交通工具可参与观赏游憩的浅水湿地风貌空间。

中间湿地设置鱼戏迷网(迷魂阵)、禽鸟鸣桩(木桩随意排布于水中)和孤舟渔翁等湿地自然天成的景点,在这里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水乡泽国,野趣盎然。

人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侧的滨水休闲带。该区通过曹州路、东三路、胶州路和其他支路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是城市空间与湿地空间的过渡地带。南北道路通往公园的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伸。在景观设计中,部分岸线采用了混凝土砌筑,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在另一种程度上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地方在岸边铺以大片石子滩,这样的做法,使湿地和地面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能。

滨水休闲带可归纳为“一岛、二廊、三区、四场”的空间序列。该区域人为活动集中,游人活动基本不受限制,体现动感欢乐气氛,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区。

“一岛”是指作为胶州路对景的“幽茂鸣禽”岛,是公园内唯一可进入活动的以观鸟赏禽为主要内容的小岛。如果说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就是近距离地接触自然、阅读自然的话,在这个岛上就能近距离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二廊”是指文化长廊和湿地科普走廊,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和休闲的主要场所。通过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以及通过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区)等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让游客较全面了解、认识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区”是指“银滩乘闲”沙滩活动区、“风清铃虚”柽柳草坡区和以摸鱼池为中心景点的卵石滩儿童活动区,这样不仅建立了一个水与岸过渡的区域,还重视了人的可参与性,体现以民为本的城市建设思想。

“四场”是指分布在休闲带上的主要的景观休闲广场,即:“生命源”广场、“水舞碟韵”广场、“生态方圆”公园中心广场和“城市之歌”广场。四个广场均表达了不同的主题,“新城市主义”在这四个区域得以较好的体现,各个部分内容丰富,空间大开大合,气势雄浑,局部空间又亲切宜人。

5 结语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总目标在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东营明月湖湿地公园合理地利用了黄河河口湿地这种自然资源,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提高了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了景观类型的多样性,构建了城市公园的新类型。

参考文献

[1]王秀凤.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J].绿叶,2000(5):70-71.

[2]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J].福建建设科技,2005(5):37-39.

[3]常晓辉,张原锋,张建中.黄河湿地保护目标及其措施[A].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张永凤.汾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6):352-353.

[5]崔心红,钱又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武汉东湖;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01-04

1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地域。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它在改善生态状况,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这一概念主要使用于中国。

自2005年2月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13处。

2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市林业局的指导和支持下,2006年底,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启动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2008年12月,由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编制《武汉东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成为第二批获批的20处试点单位之一。

2.1区位概况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隶属大东湖景区规划范围,地跨东湖吹笛、落雁景区,水域主要包括团湖、后湖、喻家湖。场地东接武汉中环线,南靠马鞍山森林公园,西至东湖磨山余脉,北边临近东湖清河桥,总面积约102 km2,其中水域面积455 km2。外围保护范围东至建强村,南至梅山、猴山一带,西至郭郑湖,北至落雁岛,用地面积61 km2;周边景观控制区主要涉及落雁景区、吹笛景区及磨山景区的湖泊湿地区域,用地面积约为27 km2。

2.2地质资源概况

东湖地貌类型非常丰富,有江河、湖泊、港湾、岬湾、湖滩、山丘、谷地、岗地、平原等。东湖为壅塞湖,受湖区地质地貌影响,湖岸十分曲折,形态相当复杂,为江汉湖泊群中所少见。湖泊最大宽度为81 km,平均宽度为2.9 km。全湖岬湾交错,有大小岬湾120多个,岸线长1115 km。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构成为景区野生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3生物资源概况

(1)湿地植物资源:在滨湖湖汊和岛屿分布着50余种湿地水生植物。比如芦苇、水烛、梭鱼草、再力花、芦竹、苔草、香蒲、灯芯草、茭笋、荷花、睡莲、野生菱角、荇菜、萍蓬草、芡实、黄丝藻、黑藻、聚草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分布广泛。目前生境较好、人为干扰较小的湿地植物聚集地主要在落雁和吹笛景区,磨山、听涛、白马景区也有少量分布。

东湖湿地湖岸人工营建的湿地植物景观以池杉、水杉、垂柳、夹竹桃等群落为主,构成了湿地景观背景林。

(2)湿地动物资源:东湖湿地公园是众多鸟类栖息的天堂。湿地中常见的鸟类有白鹭、灰鹭、红嘴鸥、野鸭、百灵、兰雀、白头翁、丝雀、鸠、八哥、啄木鸟、戴胜等30余种。东湖湿地鱼类资源也极为丰富,有50多种。此外,湿地中还有生活着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

3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2009年,在吹笛景区渔村处设立“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景石一块。2010年,东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上报市林业局,纳入省、市的“十二五”林业规划,并通过省林业厅上报国家林业局,纳入了全国“十二五”林业规划。

3.1成立专门机构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与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滨湖湿地基本重合,根据武东景\[2011\]6号文和武编\[2012\]17号文,同意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增挂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牌子,承担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组织实施,负责湿地公园相关项目申报,湿地公园建设、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不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

3.2建设现状

目前,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尚未正式开工建设,现状主要是依托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配套资金建设的一期、二期滨湖步行道及配套绿化,沿湖栽植了一些观赏水生植物,修建了15 km沿湖步行道以及栈桥、休闲亭、星级公厕等。

3.2日常管理

目前主要由吹笛景区进行管理。东湖湿地湖面漂浮着外来入侵物种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不定期地采取人工打捞和定桩搭网阻拦的方式对其进行清理;沿湖步行道两侧每年进行多次打草机打草;对岸边水生植物过密处疏减、过稀处补栽;对沿湖步行道进行绿化改造提升,补栽了夹竹桃、木芙蓉、池杉、垂柳、山茶、紫薇、麦冬等;设置垃圾桶,派保洁人员对湿地沿线步行道进行日常保洁管理。目前湿地核心区域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美,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始终奉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开发利用。

4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4.1缺乏配套资金,经济、社会压力较大

东湖湿地地处城市中心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由于资金匮乏,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设备严重缺乏,目前没有配置专用的相关办公设备、科研设备、野外巡护设备等;没有对河流水文、水质、动植物种群进行动态监测的设备及能力。

东湖湿地位于武汉市中心区,城市交通十分繁忙,境内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极大影响,东湖湿地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4.2周边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差

东湖湿地周边社区的经济情况比较复杂,周边工矿企业、“景中村”、农民自留地等遍布在东湖湿地周围,对东湖湿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破坏,给东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nlc202309051128

4.3鸟类栖息地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东湖湿地风浪大,以前鸟类集中栖息地——团湖鸟岛受风浪影响仅存一条带状植被,鸟类栖息地面积逐年下降。除核心区域外,东湖湿地周边多为石板、水泥等人工硬质驳岸,沼泽、滩涂区域少,不利于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5对策分析

5.1加大资金投入,做好配套规划

湿地公园规划至关重要,将影响到湿地公园能否实现其目标和功能,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贯彻到湿地公园整个规划过程中,坚持少改造、多保留,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最小干预,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3\]。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委托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在做规划。将按照规划逐步实施完成。计划投入1 700万元在不破坏现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整个湿地公园规划由七大部分组成:湿地鸟类观赏区、东湖渔家观赏区、湿地花园观赏区、湿地科普观赏区、“湖光山影”景观展示区、水乡田园风光展示区和湿地原生态保护区。

在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方面,将设置界碑、界桩,建设相关管理、科研用保护宣传站房,配备用于鸟类和野生动植物科研的相关仪器设备,配置快艇、船只、摩托等巡护设备,修筑驳岸、栽植水生植物等。

5.2加强宣教能力的建设,扩大社区共管参与

使东湖湿地的保护事业由管委会管理变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管理。重视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旅游服务;将湿地公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机制,为居民提供就业和替代生计项目,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鼓励社区制定“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并参与管理决策。

5.3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逐步恢复生境原有机能

合理规划鸟类保护区,建立鸟类栖息地核心区和缓冲区、水上廊道、动物运动的踏脚石,增加景观异质性;严格控制人工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应本着尊重自然与当地文化的理念,充分利用当地民居的建设风格,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旅游服务设施,大体量的旅游配套建筑物尽可能远离湿地。

6结语

随着国家对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湿地公园需求的增加,湿地公园建设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将湿地公园纳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湿地公园的设计者、管护者要以“生态为先”,实行分区管护,合理开发和保护;提高全民旅游素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湿地公园切实成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5.

\[2\]江泽慧.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阮坚勇.关于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园林科技,2006(3):3-5.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5篇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基本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将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湿地景观丧失、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等方面;指出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协调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法制体系、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是关键.

作 者:孙志高 刘景双 李彬 SUN Zhi-gao LIU Jing-shuang LI Bin  作者单位:孙志高,SUN Zhi-gao(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刘景双,LIU Jing-shuang(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6篇

今天,我是去游玩宁波的第二天,我们乘坐大巴来到了宁波的杭州湾湿地公园,之间一座古老的房屋映入眼帘,原来这里是湿地公园的售票处,进入以后一座小桥横在小湖上面,做过这一条木制的小桥后,来到了一个叫“水廊曼回”的景区,我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是设在公园小湖下面四通八达、透明曲折的玻璃廊道,行走在上面,可以看到许多没有见到过的小鱼,看到了小鱼在水底下自由自在的景色,使我也感觉深入其境一般,有:憨厚的大海龟,有可爱的小鲨鱼,有体积庞大的金鱼。

走过“水廊曼回”,我们乘坐电车来到了“天鹅戏晖”,那里的一只只天鹅,正在小溪里面吃着游客扔给它的一片片大白菜,整整一大块大白菜,它们三下五除二就把全部都给解决完了,之间那里一只只天鹅都是黑色羽毛红嘴巴,唯独一只白天鹅特别,独特,我们的眼球都被它给完全吸走了,我也买了一些大白菜去喂那些天鹅,迫不及待地撕了一些扔了过去,但是我看旁边有一个人他正撕了一片,然后白菜的茎,然后等天鹅来了的时候然后递了过去,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把大白菜也给递了出去,但是它们却一个也不来吃,我有点着急了,便把它往河里面用力一扔,之间水花四溅,大部分的水花都溅了上了岸,此时不是我一个人溅到了水,旁边的人也溅了一裤子,他们都怒视着我,我也十分的尴尬,我紧张说不出话来了,只能在一边赔笑。心里不停地抱怨着:都怪你个臭天鹅,否则也不会那么的尴尬。但那些大人可能看我是一个小孩,可能就原谅我了。

湿地公园作文 第7篇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真漂亮啊!宽阔的草地上有许多石头,上面长满了青青的芦苇。不远处的河边绿色的荷叶衬托着红色的荷花,荷叶下小蝌蚪在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湿地公园。

苏州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第8篇

苏州作为最为出名的江南水乡, 是江苏省湿地大市, 近一半的面积是水面, 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湿地环境。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 滨江临湖, 境内河港交错、湖泊众多, 湿地资源丰富。据统计, 共有湿地49.2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57.8%。其中:水稻田10.5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21.4%;共有大小河道2万余条, 总长1457km, 10.4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21.2% (长5km、宽10m以上的河道共有188条, 5.29万hm2) ;共有大小湖泊321个, 21.2万hm2, 占湿地面积的43.0% (33hm2以上的湖泊有131个, 21.1万hm2;滩涂等其它湿地7.1万hm2, 占湿地总面积的14.4%) 。太湖、阳澄湖两大母亲湖构成了类型众多、资源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苏州因水而兴, 因水而富, 因水而灵动。苏州市的湿地公园建设近年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对苏州市湿地公园的概况、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 苏州市湿地公园概况

苏州市以太湖、阳澄湖等千亩以上湖泊及主要河道为重点, 推进湿地恢复重建和湿地公园, “两湖一江”湿地生态修复、绿水长廊创建和湿地林带营造等工程陆续开展。通过河湖联动, 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5个省级湿地公园。

1.1 国家级湿地公园

1.1.1 太湖度假区湿地公园。

度假区湿地公园位于太湖度假区景观大道中心区, 东起度假区入口处, 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 全长5.5km, 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免费开放湖滨型湿地公园。公园由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串连而成, 于2007年2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它的建成为久居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太湖、释放心灵的场所, 建成后深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和好评。于2008年10月取得了“省级湿地公园”的称号, 2009年12月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这也是环太湖流域首家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度假区湿地公园是以芦苇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 生态湿地公园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将湖河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 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湖滨环境。经过科学观测和精确测算,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芦苇为主55万km2里的生态湿地, 年吸收太湖水中的总氮27.58t, 削减总磷3.08t, 每hm2湖滨湿地建成后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为8000万元, 是热带雨林的7倍,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这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提高当地居民生活环境, 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1.1.2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常熟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 初期占地33.3hm2。近年来, 沙家浜搬迁工业企业, 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 扩种芦苇, 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以及陆水生湿地植物, 增加城市“绿肺”功能, 现已扩大到266.7hm2, 形成了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休闲区等功能区。

沙家浜湿地可利用和可开发资源丰富。在退渔还湿地后, 沙家浜建立了完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体系。东北部区域大面积的芦苇荡成了越冬野鸭理想的栖息地, 大量的候鸟南来北往,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环境资源。据专家测定, 目前湿地中鸟禽在63种以上, 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颧、白颧、黄嘴白鹭等。由于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植物资源, 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 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物群落, 对保护物群、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从初步的调查统计看, 沙家浜湿地植物种类包括了药用、材用、观赏、油类等, 水生沼生植物多达37科59属93种。各类挺水、浮生、沉水及岸边湿生植物相互干扰作用, 形成了水生植物占优势的生态单元。

1.2 省级湿地公园

1.2.1 相城区主题湿地公园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位于相城区黄桥地域太阳路以南, 由300多个沉降鱼塘和13.3hm2荒滩和废弃河道组成的340hm2城市废水面改建而成, 并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区, 并于2008年10月取得了“省级湿地公园”的称号。

荷塘月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以荷花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公园以迷人的景观、自然的布局规划建设荷花展示风情园、江南农舍休闲园、水生植物科普园、水趣运动园以及美食花卉购物园等五大功能区域。全部建设将分2期完成。总规划面积近400hm2, 总投资达3个亿。其中公园面积353.3hm2, 配套设施面积46.7hm2。整个建设分为2期, 一期已建设面积133.3hm2, 种植了150多种荷花品种。

为丰富其植物品种和生态的多样性, 公园还种有再力花、千屈菜、水生美人蕉、溪荪、蒲苇、鸢尾、狐尾草、芦竹、花叶水葱、梭鱼草等水生花卉, 吸引野鸭等水禽来此栖息。公园建有荷花水景植物展示观光栈道、百米荷韵文化长廊、观景塔、游船码头、荷塘垂钓中心、莲香品茗馆、荷文化展示馆、荷花仙子雕塑、荷花餐厅、荷塘风情烧烤堤、观景索桥图、水趣园、灯光夜景等十多项特色项目突出旅游和科研教育功能。

1.2.2 高新区太湖湿地公园。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西部镇湖街道的游湖地区, 离太湖仅1km, 总面积4.6km2, 一期范围约2.3km2。公园以场内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城市发展为基础的圈层发展模式, 即内圈以生态完善的湿地为核心区, 中部为服务、休闲、展览、新农村产业等功能区、外圈为湿地公园协调区, 湿地公园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 根据承载的不同功能和比较优势, 合理划分功能区, 规划了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七大功能区, 规划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 融入景观、休闲、游憩等功能, 共设计了“碧水长天、金柳芳堤、镜湖春绣、如歌秋韵、晚香船影、暮霞映波、芦荡雪飘、暗香残雪”8个景点, 凸显“水天一色、四时八景”的主题。

高新区太湖湿地公园的地理特色是在现状鱼塘基础上, 通过整合、修复、补充, 表达了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田园文化。规划中提出大地景观艺术化等设想, 勾画了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艳、鹭舞燕翔、蛙鸣鱼跃的生态湿地景象, 更大的发挥湿地公园与环太湖生态旅游带紧密相联的优势。公园一期已于2010年2月开园。

1.2.3 吴江震泽长漾湿地公园。

长漾湿地公园位于吴江震泽镇, 湿地公园以震泽镇东北区的长漾湿地为中心, 总占地面积915hm2, 其中水域面积433.3hm2, 陆地面积481.6hm2。湿地公园主要体现“生态、历史、文化”3个要素, 生态要素是指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太湖湖沼湿地和以舟为马、以桥为路、以岛为家、以水为界的江南水乡湿地;历史要素则是通过湿地公园展示太湖的起源与历史、古镇的历史;文化要素由吴越文化、渔家文化、水乡文化、蚕桑农耕文化、刺绣文化以及古镇文化等构成。规划以湿地环境为背景,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构建湿地休闲度假区。内容包括湿地生态保育与重建、湿地水环境治理、湿地水系调整与水利建设、湿地生态旅游等。

1.2.4 肖甸湖湿地 (森林) 公园。

肖甸湖湿地 (森林) 公园位于水乡古镇同里的东北部, 东邻昆山市, 周环碧波荡漾的澄湖和白蚬湖, 肖甸湖森林占地面积近266.7hm2, 是长三角最大的平原森林。肖甸湖湿地 (森林) 公园占地面积近690hm2, 其中水域面积240hm2、陆地面积450hm2, 生态形式多样, 有水面、林地、果园、药材林等等。园内有水生陆生植被和野生动物, 水中生长着芦、菱、萍、莲;两岸茂盛着桃、柳、樟、竹, 溪中有鲤鱼、草鱼、虾、黄鳝;天上林中翻飞着白鹭、翠鸟、野鸭、银鸡等稀有鸟类, 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肖甸湖湿地 (森林) 公园今年1月取得了“省级湿地公园”的称号。

1.2.5 金仓湖湿地公园。

金仓湖湿地公园是太仓市近年来新建的湿地公园, 位于太仓市城区北部, 城厢镇东林村, 南起苏昆太高速公路, 北至城厢镇界, 东至石浦塘, 西连太沙公路, 规划总面积6km2。园内河塘密布, 中央60万m2的中心湖面, 是苏昆太高速公路建设时集中取土形成的, 周边大小河流纵横交错, 是一个难得的湿地区域。

金仓湖公园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建设前提是保护大面积水体、林地、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和乡土文化。并以各种湿地动植物生存条件及生栖环境的保护和不断改善为原则, 适度开展游览观赏、科考教育和休憩度假等活动。全区设“一核一带五区”。一核即金仓湖, 一带即纵贯园区的主干道, 五区分别是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体验区、金仓湖游览区、湿地农业观光区、休闲度假区。休闲观光区还设有水上花园、芦苇迷宫、艺术家村等景点。该湿地公园由城厢镇政府投资, 概算总投资3.53亿元, 一期已经于2009年开园迎客。

1.3 其他湿地公园

苏州湿地公园众多, 另有三角嘴湿地公园位于阳澄湖西路以北, 西塘河以西三角嘴鱼塘的金阊区范围内, 总占地面积71万m2。整个工程由北往南, 依次分为生态鱼塘区、湿地科普区、水禽栖息区和芦苇荡4个区域, 将建成一处生态稳定, 具有水乡特色的景观, 成为中心城区的一块绿肺, 预计2010年9月份开放。

苏州金鸡湖湿地公园、白鹭园湿地公园也早已开放, 在改善周围生态环境, 净化水体, 提供市民休闲的去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 苏州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苏州以太湖、阳澄湖等千亩以上湖泊及主要河道为重点, 推进湿地恢复重建和湿地公园建设, “两湖一江”湿地生态修复、绿色水廊创建和湿地林带营造等工程陆续开展。在全省12个省级湿地公园中苏州就占了5席。到目前为止, 苏州太湖沿线包括吴中区、高新区、吴江市等地在内已建成1333.3hm2的太湖湖滨水生植被带、湖岸滩地植被等, 有效修复和保护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2008年10月苏州中学园区校区正式出版中文版校本教科书《湿地》, 英文版的《湿地》也相继出版, 是国内唯一的民间《湿地》课本, 湿地文化研究进入校园课程。2009年4月苏州湿地有了专职管家省内首个市级湿地保护管理站, 建立湿地保护专业法规,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科技支持力, 发展保护湿地资源。此外, 苏州市相关部门正携手编制苏州全市范围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相关调研工作已于2008年开始。

目前, 《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已被列入苏州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立法预备项目。同时,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同承建的《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规划》, 已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 并列入全国湿地生态系统网络。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苏州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宣传力度不够。

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特点的宣传力度不够, 人们大多把湿地公园当作休闲、娱乐的场所, 对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知之甚少。尚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湿地公园建设的舆论氛围, 这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不利的。

2.2.2 相关经验缺乏, 专业人才较少。

苏州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相关经验缺乏。而且,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但是目前各高校专门进行湿地保护和管理的人才培养还不多, 专业人士匮乏。

2.2.3 湿地公园设计中忽视湿地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诸多功能中, 湿地的生态功能是最主要的, 休闲、科普、旅游包括其他商业活动要在生态功能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但是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很多湿地建设了过多的硬质地面、广场和人工建筑, 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系统, 更谈不上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3 苏州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对湿地公园的认知度

要组织制订宣传教育计划, 通过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保护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 提高市民保护湿地公园的意识。同时可以在湿地公园中建立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模型展馆等, 向人们普及有关的湿地知识。同时, 为推动苏州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步伐, 应加强省际、国际交流, 学习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

3.2 有序发展建设湿地公园, 打造苏州特色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 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不盲目建设湿地公园, 而应投入更多精力去合理保护那些正在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湿地。

苏州的湿地公园建设要利用好天赋湿地资源和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历史积淀, 以保护生态湿地景观为基础, 以提升农耕湿地效益为特色, 以挖掘文化湿地内涵为底蕴, 彰显生态城市个性, 建设独具文化魅力、生态文明的江南湿地水韵城市, 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3.3 加强监测, 科学管理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9篇

摘 要: 贵阳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开展休闲体育最适宜的场所,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开展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较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较男性多且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健身会友是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专门场地器材和体育文化建设较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增加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项目设施的经费投入;打造休闲体育与特色旅游综合发展;倡导休闲体育活动,加强理论建设。关键词: 花溪国家湿地公园 休闲体育 现状研究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12KM,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贵阳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休闲体育开放式公共场所,是集文化、自然、游玩、娱乐和节庆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档次的生态公园。近年来随着贵阳市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建设意识的提高,参与休闲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贵阳花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好为贵阳市人们参与休闲体育锻炼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了解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促进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休闲体育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

1.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1.1花溪湿地公园开展休闲体育项目的情况分析。

花溪湿地公园作为参与休闲体育锻炼最适宜的场所,经研究在公园内开展的项目并不是很多,仅有散步、骑自行车、跑步、太极养生功、交谊舞、广场舞、健身舞、垂钓、打陀螺、下棋等休闲体育项目。通过对这些项目参与的人群数量进行研究发现在花溪湿地公园内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是散步,占调查总人数的73%,这是因为散步是一项运动强度小可以长时间在任何时空内都能进行的一项简单运动;其次是骑自行车占38.2%,这类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充满活力与生机,这也成为公园一道显著又靓丽的风景线;交谊舞、广场舞、健身舞等群体项目只在特定时空内进行,每次可持续1-3小时,占25%;跑步占20%;打牌,下棋的占15%。关节操,太极养生功等占8%,垂钓、打陀螺占总数的5%。原因主要是尽管花溪湿地公园是一个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较好的场所,但由于花溪湿地公园周边的交通比较拥挤,并且可以供人群休闲娱乐的专门项目体育器械较少。

1.2花溪湿地公园内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目的动机分析。

良好的目的动机是人们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原动力。人们形成正确的动机对公园休闲体育的开展及获得良好的体验十分重要。积极参加休闲体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经研究大多数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少部分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加强人际间的交流。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公认为休闲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强身健体功能和愉悦身心功能,大约占了整个参与休闲体育人群的65.5%和46%。其次是这部分参与者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到公园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改善情绪、调整精神,还可以达到“以健会友”的目的。

1.3花溪湿地公园内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特征分析。

1.3.1花溪湿地公园内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性别特征分析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性别结构可反映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项目的关系。在花溪湿地公园内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男、女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广场舞、交谊舞、健身舞、散步等项目对活动场地、参与对象的基础、年龄要求不高,简单易学,便于组织和开展,女性本身亲睐这些韵律性的休闲体育项目,所以在公园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女性多于男性。男性参与者比较喜欢带有刺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该公园除了骑自行车之外,其他带有刺激性的休闲体育项目却少之又少,导致男性参与人数较少。

1.3.2花溪湿地公园内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结构分析

在花溪湿地公园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为中青年。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6%,20-29岁的青年占32.7%,29-45岁的中年占26%,46-60岁的中老年占19.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4.4%。可以从年龄结构分布上看出,在该公园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人群年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特征。原因一方面是20-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已经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运动对自身的好处,另一方面是由于该公园周围聚集的大学、商业区比较多,这一年龄层次的人群也较多。

1.4制约花溪湿地公园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

1.4.1缺少专业休闲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械

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器材和专业的指导人,体育器材设施直接影响人们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该公园有大面积用来观赏的树林、花圃、池塘、溪流、山体,存在一些未被利用的荒废区。但进行休闲体育可用运动的场地很少。尤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可利用的休闲时间较少,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休闲时间用在人际交往与家人团聚上,如果公园能增加一些适宜人际交往与家人交流的设施场地,如儿童游乐园、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那么既能促进交流,又能达到健身的效果,人群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公园进行休闲体育运动。

1.4.2休闲体育文化氛围有待加强

良好的休闲体育文化氛围对更新人们的体育活动观念与强化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研究花溪国家湿地公园没有人对休闲体育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建设,仅在健康步道上有一些运动健康口诀与标语,其他地方都没有相关的体育文化宣传,这几个有限的运动健康标语和一条健步小道并不能对人们产生足够的影响。由此可见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在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较弱。

2.建议

2.1增加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项目设施的经费投入。

鉴于花溪湿地公园的休闲体育项目现状,政府可以加大对休闲体育项目的投入,使得花溪湿地公园体育锻炼的项目形式不再单一无选择性,进而使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升温。人们有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吸引更多人群来此进行休闲体育运动,同时带动周边的经济。

2.2打造休闲体育与特色旅游综合发展。

休闲体育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吸引了大量体育旅游爱好者。花溪湿地公园是以喀斯特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景地理资源。因此,借以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花溪湿地公园休闲体育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路线是引领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公园休闲体育活动正逐步影响着我们,将特色旅游与休闲体育结合起来发展必是大势所趋。

2.3倡导休闲体育活动,加强理论建设。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已成为国家社会体育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慢运动的融入,有力推动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但是,在如今社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闲暇时间被过多的工作时间所占领,人们进行休闲体育的意识理念被狠狠压制,不能追求舒适的生活状态。所以,倡导休闲体育活动,更新意识理念有利于人们身心很好地放松,推动休闲体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清,彭春.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展望[J].青春岁月,2016,(5):258.

[2]许凤莲,高前进,裵明果,等.石家庄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92-95.

[3]李鹏,高亮.焦作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6,(1):37-41.

[4]李筱齐,郭颂.贵阳市城区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4):29-33.

[5]唐溢.遵义市汇川区休闲体育开展调查研究[J].体育时空,2016,(第2期):36-37.

[6]孙风林.一个公园休闲体育的历时性生态学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15,(5):16-28.

[7]王俊琪,程亚利,张海洋.老年人参与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城市问题,2012,09:74-77.

[8]汤绍康.都市江滨公园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湿地公园现状问题(精选9篇)湿地公园现状问题 第1篇关于南湖湿地公园发展现状调查表尊敬的游客: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您对南湖湿地公园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