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范文
奥斯维辛范文(精选12篇)
奥斯维辛 第1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 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 通过对集中营图片资料的展示, 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 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 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 通过对参观过程的品读和思考, 引导学生从对纳粹罪行的控诉向人性反思的层面深入。第四拓展延伸, 展示当代新闻, 引发学生对现实的关照。
教学目标
1. 阅读文本, 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 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 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
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 反思人性, 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探访一个特殊的地方。
那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曾经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死亡工厂;那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 凝结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跃过的一页, 它就是奥斯维辛。
2.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 如“焚尸炉”“女囚房”“在毒气室等待死亡的犹太人”“用来做医学实验的孩子”“集中营里的万人坑”等等。 (出示幻灯片)
3.一张张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奥斯维辛的血泪历史。1958年,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的第十四年, 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来到这里访问并写下了一篇新闻。但他却自称这里没有什么新闻, 就是这篇自称没有新闻的新闻, 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 并一举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大奖”。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篇新闻。
二.思考质疑
1. 新闻标题最讲究四个字, 那就是引人入胜。
那么这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了你吗?
提示:课文的标题的确引人入胜, 它留下了悬念, 引人思考“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1958年, 已经时过境迁, 这里早已没有了“新闻”, 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旧闻”, 如第五段“从那时起, 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了很多次”, 如第七段“现在,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
2. 既然没有新闻, 作者为什么要写呢?
提示:见第六段, 这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缘由, 首先是来这里“参观”, 然后引起了“不安的心情”, 进而产生了“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深入分析
1.首先, 我们从参观的起点说起, 作者初到集中营, 看到现在的奥斯维辛是怎样的景象?
提示:见课文一、二段和十六段。 (全班齐读, 出示幻灯片)
2. 两处都写到了现状, 但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请加以比较。
提示:十六段是很平实的记录, 而一、二段带有很明显的感情倾向, 作者似乎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居然”带有吃惊、让人倍感意外的语气;“不该有”明显是一种主观意愿, 而且作者一连用了四个“不该有”构成排比, 表现出一种难以接受的情绪;此外作者还用了“可怕”“噩梦”“人间地狱”来形容奥斯维辛。在此, 作者打破了新闻写作“零度情感” (新闻写作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的原则, 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愤懑之情, 让读者感到莫名的压抑。 (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再读一遍)
3. 作者为什么说这里不该有温暖的阳光, 不该有孩子追逐、嬉戏?
曾经的“人间地狱”“杀人工厂”就不该有欢乐的场景吗? (或欢乐的场景为什么让记者不安?)
提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现在快乐的场景容易让人们忘却历史, 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 所以作者有种神圣的使命感, 提醒人们要永远铭记历史。正如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尽管忘却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决不能屈服, 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幻灯片显示施罗德话语)
四.自主探究
1.要铭记历史, 在奥斯维辛,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游客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
提示:游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 一直到绞刑室。 (出示幻灯片)
2.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这些段落, 然后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们的感受与思考。
毒气室: (1) “对有的人来说, 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 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纳粹用毒气的方式, 成批地、高效率地杀人, 毒气室的存在既是对纳粹残忍罪行的控诉, 也是纳粹人性堕落的见证。
(2)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废墟与雏菊花,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并置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对生命的戕害却是最恶劣的行径;另一方面, 任凭纳粹刑罚多么残暴, 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雏菊花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顽强抗争。
焚尸炉:“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1) “成堆”表明遇难者数量众多, 遇难者中竟然还有婴儿。婴儿多么弱小, 多么可怜, 纳粹连婴儿都不放过, 其毫无人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2) 本段还描写了参观者的动作、神态, 这正好印证了第五段的一句话“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 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 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同时, 记者把自己隐藏在参观者身后, 在看似冷静的记录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表达着自己的思考。
女牢房:“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 6英尺宽, 3英尺高, 在这样大的一个地方, 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塞”字写出了牢房的拥挤不堪, 也表明纳粹完全没有把囚犯当人看, 视人命如草芥。“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 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里运用了反语, 不是不值得看, 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
试验室:这一段很短, 只是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孕试验的地方”。试想这些妇女被摆在手术台上任凭那些“医生”在身上做各种实验的情景, 她们遭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是心灵上的煎熬, 此刻人的尊严已被无情地践踏。
照片墙: (1) 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 “木然”说明人们已被酷刑折磨到极致。 (2)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一个如此美丽、鲜活的姑娘, 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中被残忍地杀害, 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另一方面, 这位姑娘“温和地微笑着”, 面对着死亡, 她没有痛苦的表情, 没有凄惨的泪水和恐惧的神色, 这是生命的坚韧、顽强、乐观, 是对生死的超脱, 她在绝境之中仍不泯灭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彰显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绞刑架:“在奥斯维辛, 没有可供祷告的地方。”奥斯维辛是一座人间地狱, 这里没有上帝, 即使有上帝, 他也会无立锥之地, 他也会对奥斯维辛的悲剧无能为力。这些都表明在这人间地狱, 不仅生命被灭绝, 连信仰也被灭绝, 惨无人道的纳粹哪有信仰可言!
3. 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写道“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为什么?
提示:奥斯维辛沉痛的历史让人不堪回首,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是希望不要再有新闻, 不要再有悲剧在奥斯维辛上演, 愿奥斯维辛永远阳光明媚, 愿和平之光永照人间!
五.拓展延伸
集中营的可怕、恐怖唤起了我们对于灾难的沉痛记忆, 苦难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与纳粹人性的堕落则促使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地反思。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条新闻。
2004年9月1日, 一伙恐怖分子闯入俄罗斯别斯兰市某中学劫持了正在参加开学典礼的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在内的1500多名人质。52小时后, 人质谈判失败, 俄罗斯特种部队采取强攻方式实施营救, 经过激烈的枪战, 危机终于解除。此次危机共造成322人遇难, 其中大部分是孩子。解救人质事件第二天, 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了解救人质全过程和部分死伤儿童照片。 (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就这一事件, 以记者的视野, 带着对人性的反思写一段话。
提示:反思人性, 真正去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 带着人性的善去面对一切, 就可以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界限, 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去消除悲剧。
六.课后习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
1、情境渲染法 2、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闻。在进入新闻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段电影片段。”
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截取视频。
2、“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段选自经典二战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看过这个电影片段,同学们有何感受?请谈一谈。(惊悚、恐怖、悲痛)是,那滚滚黑烟不是一般的烟雾而是党卫军焚烧犹太人尸体时产生的浓烟;那从天而降的粉尘不是我们熟悉的沙尘,而是人的骨灰;那刺鼻的臭气,穿过屏幕,似乎已钻入了我们的鼻腔。同学们,也许你会说:“老师,这是电影,有艺术虚构。”那你看下面一组图片。“
幻灯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部分照片。(介绍背景)
“这不是艺术虚构,而是铁证如山的事实。这就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建造了一座真正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里纳粹屠杀了多少人是一个未知数,就犹太人而言,从后来发现的纳粹档案中推测至少有110万,而波兰人说有400万,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共屠杀犹太人600万。(大屏幕出示一组数据)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进行采访,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新闻。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由美国记者罗什塔尔采写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课题)
二、深入品读课文
“所谓新闻是指对社会上的新近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报道,然而,当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已经是奥斯维辛被解放13年之后,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杀人工厂已没有什么新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可是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也是世界新闻界大奖,相当于电影节界的奥斯卡奖,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能获得如此殊荣? 我想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放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音乐结束默读停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你可以结合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手法,或者索性从最打动你的那个句子着手。能找出问题的小组和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小组可以得分。我们来个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得分多。”
1、“现在我们看文章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第段和结尾又说了相同的话。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罗森塔尔要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又为什么他要写这么一个不是新闻的新闻?这么写有什么作
用?”
预设:(1)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读者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2)第6段“今天,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是在介绍完背景之后,这句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3)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除呼应前文外,还突出主题。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2、文章的开头说“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这应是一幅美好的景象,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真像一场噩梦”,为什么?(还有最后一段也写了美景)
预设: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 “以一乐写悲,以乐衬悲。” 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并不远的草地上”,“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的阴霾难除,总 3
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3、“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5、文章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此处表情最好由学生来进行寻找:表情茫然 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惊惧万分 被锁 注视着 窒息、下跪)
预设答案: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这是从侧面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是从侧面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6、“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预设: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7、“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望着注视着我们的死难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历史,走进了他们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无声地向生者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又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8、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预设: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者个人感情。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三、拓展训练: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我们对这篇新闻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假设你们是美国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请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报道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颁奖词,小组同学可以合作撰写。
提示:可以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内容上、表现手法上、语言上、情感上)和作品的社会价值方面构思。(课件出示问题及提示)
1、学生合作写作颁奖词。
2、交流:小组派一名学生读颁奖词,其他小组评价给分。
3、对比颁奖词:
通过对文章深入的品读,我们发现作者以他浓烈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为我们报道了奥斯维辛德的历史,同学们写的颁奖词也从这些方面对这篇新闻进行了评价,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普利策新闻奖颁奖委员会为本文写的颁奖词。(幻灯片展示普利策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四、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板书设计】
正在消失的奥斯维辛 第3篇
每个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都会记得里面堆积如山般的被害者留下的头发。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那些头发还保存着鲜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红或金,仿若一个个在此惨死的犹太灵魂在声泪俱下地控诉当年德国人的暴行
当我于2009年重返故地时,却发现这些毛发已然变成一团团灰色的毛球,只有偶尔出现的辫子状毛团可以让人依稀辨认出它们是人类的毛发,能够作为当年德国在此犯下滔天罪行的证明。在这个位于波兰南部小镇上的集中营里,至少100多万的犹太人死于绞刑架下、毒气内以及焚尸炉里。
走向损毁的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于1940年,5年之后的1月27日被苏联红军解放,此后波兰政府将其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纳粹德国在此犯下种种罪行的物证和图片。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今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迎来解放65周年纪念。但这个有着155座建筑以及上万物证史料的集中营,正处于濒临坍毁的危险中。
奥斯维辛集中营占地50英亩,主要由46座历史建筑组成,包括两层楼的红砖营房,一个回房,一个焚尸炉,以及一些混凝土构造的行政楼作为奥斯维辛附属营地的比克瑙在两英里之外、占地400英亩,其中包含30座低矮的砖制营房、20个木制房屋以及4个破烂不堪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伯纳斯是营区目前的管理主任。她说,一些营房已经出现墙壁开裂或地基下沉的情况,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已经将其中一些关闭,不对参观者开放。而营房里的木制床位则早已被从屋顶滴下的雨水腐蚀。
但是,外界对于集中营的兴趣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高涨。在新世纪的前十年里,来此参观的人数整整增长了一倍,从2001年的49.25万^激增到2009年的100万。自波兰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其旧都克拉科夫便成为旅游胜地,而距其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维辛也成为必去的旅游目的地。奥斯维辛作为学生们二战教育的一部分,以色列、英国等国的学校将组织学生参观,该营日接待量的最高峰曾达到3万人。
2009年,波兰政府曾向欧盟美国和以色列寻求援助,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建立起一个基金会以解决每年600万至7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而该营每年的运营费用更高达1000万美元。去年12月,德国率先向波兰划拨了8700万美元,而这只是其承诺的1.7亿捐款的一半。
“奥斯维辛不仅关乎过去,关关乎历史,它还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纪念馆的负责人赛文斯基说,“这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历史遗迹。”
1990年之前,这里的负责^都是集中营的幸存者。而现任的负责人赛文斯基则是一位37岁的中世纪史博士,他的办公室设立在原集中营的办公大楼里,正对着当年用来残杀犹太人的焚尸炉和毒气室。赛文斯基说,日渐残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集中营最后一名幸存者已近高龄,这段历史也跟随着这些见证者逐渐离世。设法修缮、维护集中营因此变得格外重要。对于成长在电视画面和电影虚幻效果里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集中营来了解这段历史。
但是,修缮计划也遭到一些批评家的质疑。排在首位的便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文化历史学家罗伯特·范·佩尔特。他赞成对集中营的主要建筑进行修缮,但同时也认为,整体的修缮更像是在建一个“主题公园”;将营区的建筑整齐划一地修好,以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佩尔特看来,营区目前配置完备、修缮设施齐全,大部分原有的建筑物仍状态良好但是被称_为“奥斯维辛第二”的集中营比克瑙又是完全不同情况:该营区内80%到90%的原有结构已经完全或部分损毁,而当年大部分的杀戮却又是在此营实施。佩尔特认为,让这个已近废墟的场所就此破落下去,比毫无作用地小修小补更具历史意义。比克瑙是那个荒唐岁月的产物,代表着“终极的无政府主义”,100万人消失于此。“难道我们不应该用一片废墟来时刻提醒人们当年的荒政?把它彻底封起来,人们接近不了,参观不了,也就无从体验所谓的残酷”
当然,佩尔特的想法不可能在现实中成真,波兰政府不会将奥斯维辛弃之不管。但是当我去年九月重返该地时,看着营区里爆满的游客头戴耳机听导游讲解,拿着相机争先恐后地在写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前拍照,我立刻明白了佩尔特的想法。
每隔5分钟,就有一辆营区巴士将游客从奥斯维辛送往比克瑙。那里要安静些,大片大片修剪齐整的草地上,人们络绎不绝。一群群以色列小孩穿着白蓝相间的衣服,在一个又一个废墟之间溜达,远处一帮英国人正站在纪念馆前拍照留念。如此平静的画面之下,很难想象当年无数的犹太人腿脚不稳地站在这片泥泞之上,绝望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幸存者的回忆
89岁高龄的约瑟夫·斯托斯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至今仍牢牢记着被运往集中营那天的情景。那是1940年的6月13日,距德军入侵波兰已近一年,斯托斯当时还只是个18岁的少年,德国人将他在内的727名波兰人装上火车,并告诉他们将要去德国的农场工作。
火车并没驶向德国,而是停在了奥斯维辛。斯托斯这批最早进营的波兰人,看到的只是个由20座砖式建筑组成的破旧营区,这里最早是波兰一个炮兵部队的兵舍。在斯托斯之后,更多的波兰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这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终活了下来。起先,囚徒们的主要工作是扩大营区面积、采矿以及进行农业生产,德国人想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将这些囚徒压榨干净,直至他累死。正如当年集中营的主管Karl Fritzsch说的一样:“你们来的这个地方不是疗养院,这里是德国的集中营。在焚尸炉里被烧死然后化为一缕青烟从烟囱里面飘出去,是你们离开这里的唯一出口。”
囚徒们被塞进拥挤、破烂的营房里,大部分人死于饥饿、劳累以及伤寒、疟疾等疾病。集中营的医生不是用来治病,而是在囚徒身E做活体医学实验,比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以及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
大部分的战俘在进营的几周内便死亡。“每天早上起床时,一些人仍能够爬起来,另一些人则直挺挺地躺在那,再也起不来了。”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人死在晚上,有人死在早上,有人死在下午,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
此外,纳粹党卫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别动队,在被占领国家执行大规模的屠杀行动。1940年,纳粹开始使用一氧化碳毒气进行屠杀,并首先在德国当地的一家精神病院里试用。此后,原来用于杀虱子的氰化物齐克隆B被渐渐用于集中营屠杀。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从此成为大部分
囚徒的葬身之地。
“我总是害怕射杀犯人,”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在战后供认说,“别动队里面的很多队员,因为目睹了太多流血的场景而精神不堪其扰,要么疯了,要么自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能够被^记住,大都缘于那些为数甚少的幸存者。现年84岁的安塔·拉斯科·沃尔希奇便是其中之一。当年只有14岁的她被火车直接拉到了比克瑙,受尽狱卒的凌辱,但最终幸免于难。
因为会拉大提琴,安塔一进集中营便被命令加入“比克瑙女子管弦乐队”。乐队中的女孩们要为集中营的其他囚徒演奏轻松欢快的乐曲,激励这些疲惫不堪的人们继续工作。“这件事从头至尾都荒唐至极。”安塔回忆说。
进入奥斯维辛后不到一年,安塔被转到德国境内的集中营,之后于1945年被英国军队解放。“离开奥斯维辛的时候,我很高兴,毕竟其他地方没有毒气室,也永远不会像这般恐怖。”
保持原貌VS重新修葺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包围奥斯维辛,随即攻入营区。眼见大势已去的纳粹党卫军将比克瑙的毒气室和焚尸房全部炸毁,以消灭大屠杀的证据。当苏联红军最终解放奥斯维辛时,集中营里只有6000多名幸存者。
准备逃跑的德国人放火烧了一部分营房,而一些完整的建筑后来又被波兰人拆掉用来建造房屋。虽然很多房屋已残缺不堪,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至今仍然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证据,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才能了解这场欧洲大陆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
1947年,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纪念馆重新对世人开放。工人们将营地内的建筑重新修整,营地周围生锈的铁丝网也被换掉。1950年,施工队又将一座摇摇欲坠的毒气室重建,换上了全新的墙壁。除了修整工作,营区的管理人员们还得提防日渐猖獗的偷窃以及毁坏文物行为。去年12月,刻有“劳动使人自由”的大门门牌曾不翼而飞。小偷们后来交代,曾想把门牌卖给收藏家。虽然门牌最后物归原主,但已经裂成三片,尚待复原。
随着岁月的变迁,整个集中营渐渐失去原风原貌。“人们最后只能看到一个在原址上人工重建的集中营。”佩尔特说。
并非只有佩尔特对营区的整体重建持反对态度。1958年,曾有人设想将集中营的主要道路铺成柏油路面,然后放任其余部分逐渐损毁。纪念馆设计委员会的成员赞同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残缺不堪的路面提醒游客历史的沉重。但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们普遍反对这一构想,他们觉得这样的计划完全不能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
外界不同的态度让营区管理人员头疼不已。“如果说让某些东西损坏更具历史意义的话,我们自会不管,”伯纳斯口中的“某些东西”包括成堆的遇难者毛发,以及摆得乱七八糟的鞋子。
一些游客不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看成了波兰旅游的必经地。但是有些人在走完整个营区后,确实受到震撼性的教育。以色列的青少年看到当年的一些照片后,相拥在一起哭成一团;那些已经卷成一团的毛发也让人一阵阵地反胃;一间展室里还放着囚徒们带来的厨具,他们甚至在面临绝境之时仍憧憬着有朝一日生活能够恢复正常;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孩子们仍旧不忘学习,他们甚至将数学考卷藏在鞋子里……我想,即使一年之内只有一小部分人来此地参观,他们受到的教育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
现任奥斯维辛集中营国际理事会主席Wladyslaw Bartoszewshi已经87岁高龄,这位前红十字会成员曾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后来被营救出来。正如这位老人所说,奥斯维辛作为一个时代、一场战争、一次没有人性大屠杀的见证,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取代的。
奥斯维辛 第4篇
讨论者:秦志希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夏青 (新闻学博士)
高天友 (语文特级教师)
时间:2012年03月21日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九楼风雅斋
主持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介时代, 新闻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越来越多, 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技巧也越来越渗透进其它形式的写作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获普利策奖的新闻名篇, 会给我们提供什么独特的新闻信息和新闻理念?在写作表达方面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秦志希:很高兴中学语文课本能够收录这样一篇新闻佳作。为了参加这次座谈, 我昨天又读了一遍, 读的时候不禁想:如果是我们中国的记者来写这种题材, 会写成什么样子?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纪念馆, 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我们的记者一般只会报道某个特定的时刻, 某些特定的客人或者群众, 来这里参观, 举行仪式, 如何愤怒、沉重、表决心之类, 我们会来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没有新闻”吗?我们会以最寻常的一天为报道对象吗?那么, 这篇通讯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只是因为它揭露了纳粹的罪恶?体现了人文情怀?类似的作品数不胜数嘛。首先, 作者取材的视角是如今已成参观景点的奥斯维辛没有接待什么特别人物, 没有搞什么特别活动, 当然, 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上演着屠杀。换言之, 是“没有新闻”的普通一天。这种取材视角, 非高手是绝不敢做的!这一独特视角, 要突出什么?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什么?当我们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活动纪念X X的时候, 当我们写X X参观纪念馆的时候, 我们往往突出的是活动, 是参观者, 而所谓纪念馆, 说得难听点, 不过是个道具而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呢, 取的是奥斯维辛最普通的一天, 这个集中营, 这里受难的众多灵魂才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也才真正体现出没有忘却历史!这就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了, 而是由深沉的思索所带来的独特的观察眼光。
高天友:秦教授的眼光确实独到!这篇新闻的独特选材也证明了“文以意为先, 意高则文胜”。新闻写作强调客观性, 但记者要有思想, 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普利策奖对这篇报道的授奖词是“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什么样的使命感呢?这就是秦老师说的, 要让这个地方、这些受难者不被遗忘。
夏青:从西方的媒介表达习惯出发, 普利策奖的授奖词强调的是“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 融汇记者本人的强烈情感。但我认为, 这种情感的融入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抒情和煽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方法, 能够将新闻客观性与记者主体的情感结合起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情感压倒了客观性, 那它就不是一篇新闻报道而是一篇抒情散文了。罗森塔尔在这里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在奥斯维辛的游客, 这种身份设定, 增强了作品的现场感, 它给读者讲述的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 而是一个能感受到的真实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里, 而是一个能感知的世界。我们听别人的讲述, 也不是听他介绍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在这篇报道中, 现实中明媚的阳光、随风起舞的白杨树、游戏的儿童与传闻中“人间地狱”的形容构成了对比、落差, 落差是一种很好的引入方式, 就是这种“在场”和“现场”冲击力吸引我们进入后续阅读。
秦志希:你说得很好!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本身并不排斥情感, 它实际上是为防止报道者的自我表现压倒报道对象的自然状态。真正的激情在报道对象那里, 报道者的主观情感可能会削弱报道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力量。但西方新闻报道在一段时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即所谓“零度写作”, 完全以第三者的立场冷眼旁观万千世界种种, 立场中立、心态平和, 貌似不偏不倚, 不躁不急, 心平气和, 结果呢, 反而很大程度丧失了新闻对读者的阅读吸引力。说到底, 人究竟还是感情的动物。罗森塔尔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营造现场效果, 这种现场感既是主观的, 也是客观的。由于东西方的文化环境、媒介表达习惯不一样, 或许在西方世界这篇报道的突破意义在于客观世界融入记者情感,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主观情感如何化为客观表达。好像我们的学生更喜欢无来由地升华、抒情。我想, 这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高天友:是的, 秦老师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看得很透彻!这篇报道中, 作者写毒气室、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和绞刑架等, 却打破常规没有再现惨况, 而是重在描写参观者的感受, 用“默默地”“慢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惊惧万分, 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 但是叫不出来”等表情动作, 客观呈现参观者的复杂感情, 不去刻意渲染, 让场景本身说话。作者也有镜头特写, 如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 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 在自己的胸前祈祷, 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 然后告诉解说员, “够了”, 这两个字很短, 感情却极深沉。一句“在奥斯维辛, 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既客观, 又充满现场感, 还有巨大的情感内涵。
夏青:对现场感的传递罗森塔尔是独具匠心的。牢房、毒气室、焚尸炉、罹难者照片等参观场景一幕幕拉开后, 人们的情绪从之前由阳光、白杨树和游戏的儿童所形成的温暖平和的心境, 回归到曾经作为人间地狱面貌的奥斯维辛。当记忆连同想象一再被眼前的景象重现, 情感的压抑接近极限, 最终爆发在游客对解说员说出的那一句“够了”的请求声中, 文章再次回到起初的平和论调, 回到那些阳光、绿树、游戏着的儿童。不同的是, 结尾处多了残余的悲伤、感慨、思考以及带着各种复杂情绪的游客和读者。这种循环往复的写作方式并不是首创, 我们知道, 如圆圈一般地写作, 并不是为了回到原点, 而是要做螺旋式上升。它寻求相同的场景、首尾呼应的方式, 构建一个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空间。正是这种对体验的延续和深化, 对形象的强化, 让我们回味。
高天友:你说到构建意义空间, 反衬、超常组合的作用也很有效。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种美好、和平的景象, 本该令人赏心悦目, 但为什么作者觉得“最可怕”?这就是反常, 它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反差。读完第二节, 我们才明白, 原来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 而是这种景象是出现在曾经的人间地狱布热金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眼前的美景太不般配, 这里“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应当“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的超常组合, 在反常与超常的组合中, 现场感会增强多倍, 而我们心理会莫名压抑, 情感也会受到强烈震撼。
夏青:的确!在摆脱客观报道的约束而形成的报道思想中, “用事实说话”的确是新闻报道中较为普遍且效果甚好的表现手法, 新闻中记者的观点往往是杜绝直接呈露的, 而是要用事实的组合、编排和叙述等技巧来加以表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以及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特殊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采用特殊视角写作新闻的方法,并揣摩其意图。
2、品味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你想游长城、韶山、赤鼻矶时,你觉得你最需要带上什么?相机不能少,但带上一个善于想象与联想的头脑更为重要。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我们才能透过遗址,穿越时空,去感受那已逝去但仍鲜活的场景,才不枉此行。今天,我就免费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去游历波兰的奥斯维辛吧。
二、介绍背景,展示图片
奥斯维辛外观——室内情况——历史图片
三、文本探究
1、假如一组同学是参观的游客,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有什么场景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怎样?
2、假如二组同学是随团的记者,你会拍下什么放到读者的面前?(学生自由发言)
3、大家浏览课文,看看罗森塔尔将镜头对准了什么?(引出作者别具匠心的写作视角)明确:参观者的反应、场景描写、新闻背景、细节描写
四、深入分析
1、请作者找出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反应。
明确:参观者惊恐、发抖、窒息、沉重、压抑(一组参观者是否有同样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参观者?
明确:这里发生的场景即使让人想象一下就无法接受,更不用说遇难者亲身体验了,这样写出了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杀令人发指。
3、请一、二组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
问: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这一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说“可怕”?结尾为什么还要重复一遍?
明确:反语,同时也是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4、作者在介绍新闻背景时,大家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概括?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不同?
5、除了这些之外,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触很深? 明确:雏菊花的怒放——(对比)还有希望
姑娘的微笑——纳粹囚禁不了人的心灵(学生朗读《蝴蝶》)
五、文体探究
1、问:作者反复说这里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何还要写呢?(齐读第六段)
明确: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与不安的心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杀戮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历史的铭记。
2、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那么它符合新闻的标准吗?
明确:符合。只是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总结: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很好地解读了这篇新闻的特点。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文本拓展
除了奥斯维辛,还有很多地方会让人勾起沉痛的记忆,例如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废墟等,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走近它呢?请把“面对——,我们不该„„,更不该„„”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说一段话。
附:一布拉格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写的诗《蝴蝶》 那一只,就是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地翩然直上
它离去,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地方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召唤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奥斯维辛与西方文明的困境 第6篇
历史上,种族之间的仇杀并不罕见。就屠杀犹太人而言,沙皇俄国和波兰也都曾发生大规模的屠犹事件。屠犹事件暂且不论,土耳其也曾大规模屠杀亚美尼亚人,上百万亚美尼亚人死于土耳其人的屠刀之下,其规模也令人发指。远的姑且不论,一九九四年,卢旺达的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发起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据报载,约有八十万至一百万图西族人被杀害。前南斯拉夫也曾发生过“种族清洗”。在列举了上述几个事实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历史上屠犹的例子亦比比皆是,种族屠杀也并不鲜见,为何唯独奥斯维辛会引起特殊的关注?作为一个个案,上世纪六十年代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为何会引起特殊的关注?以艾希曼案件为例,从这个案件似乎可以一叶知秋,剖析出事关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根本问题。这就是,奥斯维辛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还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事件?
关于民族社会主义及第三帝国,一般的解释都视之为一个特例,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大都倾向于把它解释为德国历史对西方价值体系的一次偏离。自由派认为,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是西方文明躯体上的一个毒瘤,其行径不啻为精神病人的病态表现,与西方文明的规范大相径庭;作为西方文明的卫道士,是西方国家战胜了德国这个背离西方的尤物,确保了西方文明的大厦于不倒。德国的许多保守阵营人士则认为,德国历来属于西方文明世界,德国历史的发展并未出轨,奥斯维辛只不过是德国历史的一次“事故”:“我们德国人似乎由历史所规定,注定要进行种族灭绝。没有人敢于哪怕只是想一想,希特勒不过是德国人中一个反社会的偶然事件。”(Mathias Matussek: Wir Deutschen, Fischer, Frankfurt 2006, S.14)德国右翼理论的目的很明显,通过特例论,可以淡化乃至消除德国的人道主义罪责,他们认为大屠杀并非德国人的首创,而是有先例可循。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德国的“史学家大论战”里,德国右翼史学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大屠杀并非是德国人的专利,如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便是纳粹大屠杀的榜样,使纳粹得到了一个启示,即可以通过肉体消灭的手段来彻底消除意识形态不同的形势,以确保内部的安全。纳粹不过是从苏联得到的启发,纳粹建立集中营的想法也是来自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劳改营。
在这种种解释中,特例论显然很受欢迎,因为西方的整个价值体系的合法性不证自明、不容置疑。既然是“特例”,奥斯维辛就不会重复。而埃利亚斯认为,奥斯维辛并非一次“事故”,而是具有普遍性。按照埃利亚斯的思路,特例论的解释是令人愉悦的,因为这种解释可以让我们确信,类似的事情、这样的野蛮的大爆发不会重复。在他看来,特例论的解释固然可以给人以慰藉,但是其阐释力极其有限:“我们时代的许多事件都指向这个事实: 即民族社会主义也许是以特别极端的形式揭示出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条件,二十世纪中行为和思维的种种倾向。诸如此类的倾向和条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德国人研究》,393页)。如果再把这个“特例”的范围缩小,仅仅视之为德国历史的一个特例,只是“与众不同的”德国人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罪行,则西方的道德体系就更加安全。因为既然只是德国的“特例”,那么在“文明国家”里,诸如奥斯维辛的野蛮行径就不会出现,“文明国家”尽可以“冷眼向洋看世界”。如此看来,奥斯维辛之发生,实则只是一次偶然,西方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而埃利亚斯所看到的显然更加深刻,他所要求的显然也更多、其难度也更大。他并不把奥斯维辛简单地视为一个特例,而是要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存在的社会条件中探寻,到底是什么社会状况有利于纳粹的产生?是什么社会条件有利于诸如奥斯维辛之类的野蛮行径的产生?埃利亚斯指出,奥斯维辛尽管是西方文明在二十世纪最大的一次倒退,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文明倒退,其独特性在于奥斯维辛只是种种倒退中最严重的一次。从他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即奥斯维辛的意义在于它触到了西方文明的命门,揭示出西方文明的脆弱,二十世纪的许多事实表明,文明倒退的危险依然存在。就奥斯维辛的具体情况而言,西方世界对于纳粹迫害犹太人的行径反应迟缓,迟迟未把奥斯维辛视为文明世界在二十世纪里的一次大倒退,实在是一开始就在文明的概念上犯了一个大错。以奥斯维辛为象征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在西方迟迟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以致西方未能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西方一直以为纳粹德国的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无非是以此作为筹码来与西方讨价还价而已。因为既然德国给世界贡献过歌德、席勒、贝多芬等许多文化巨人,德国的文学、音乐和哲学也是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于是,即使德国当时与西方处于对抗状态,德国依然还是西方文明的一员。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西方国家在同纳粹德国打交道时,用的是自己熟悉的方式,即“理性”和“现实主义的”的方式,总是企图从纳粹德国的主张之中找到诸如经济利益、战略利益、政治利益等利益根源,而认为纳粹的纲领、主张等只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做出的掩护而已。直到一个个集中营被打开之后,面对用西方文明的规范完全无法解释的野蛮,西方才开始明白德国人的确“与众不同”,才发觉自己误读了德国人。
从西方对德国的误读可以看出,西方人的失误出自他们关于“文明”的理念。西方人似乎习惯于认为,文明、文明的行为举止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犹如等级制时代的贵族们那样,认为贵族的文明规范犹如他们的血统,是他们自遗传得来的。直至二十世纪,许多欧洲人始终认为自己天然地属于“文明种族”,似乎文明的举止是某些民族或种族通过遗传得来的特性。这种思维成了一种定式,埃利亚斯把它总结为这样一种意识,即“一朝文明,永远文明”(einmal zivilisiert, immer zivilisiert,《德国人研究》,408页):“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一九三三年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有教养的观察家们在考察德国发生的事情时,基于他们的精神条件没有预计到,在他们的中间真的会有一次倒退到野蛮的事情发生。”(《德国人研究》,409页)正是这种思维定式作祟,使西方国家领导人在同纳粹德国的关系中犯了一系列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一朝文明,永远文明”的思维定式,一是来自历史。埃利亚斯在他的另外一部巨著《文明的进程》里清晰而详细地阐述、分析了西方历史上“文明”的概念的起源,以及其所蕴含的一整套价值观和规范的发展。所谓西方“文明”发端于近代早期的法国宫廷;十七世纪,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得到长足发展,王权制服了割据一方的各路诸侯,路易十四逼迫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夫离开自己的地盘,把他们赶到凡尔赛宫里为宫廷服务,食君之禄,亦须忠君之事。在宫廷里,在权力场上,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本能,一切从理性出发。而且在优雅的宫廷女性面前,这些强人被迫放弃粗野的生活习俗,不断地自我约束,最终造就了“文明”的礼仪,发展出文明的观念,西方“文明”的大厦拔地而起。沿着传统的文明观,西方文明一经建立,便傲然挺立,引领世界,大厦已经盖好,便永远再也不会倒塌。
埃利亚斯还指出,“一朝文明,永远文明”的思维定式,也是一种把文明归结为生物本能的思维,即只是某些群体才有能力、有意愿向着文明进步,这实际上是把“文明”生物化,实则是种族化。其后果就是“文明”只是属于某些民族、某些人种,从中显示出来的只是种族的优越感、西方人的优越感。这种关于文明的偏见,同样把文明看成一个静止的状态。
但是,从“文明”这个概念的产生及发展来看,文明从来就不是一个终极状态,而是处于永远的变化和发展中。究其根本,西方文明的大厦从来也没有竣工的日期。历史上殖民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曾经被殖民、被文明的“劣等种族”,如何可能被纳入文明世界的范畴里,而且西方对殖民地的一系列征服也是在“文明”的旗号下进行的。又如十九世纪,这是令西方文明骄傲的世纪,但却是令中华等许多民族悲哀的世纪。这里,笔者并非要把西方文明的巨大成就和价值一笔抹煞,落入民族主义的窠臼,而只是想指出,西方文明提出的一系列价值观和理念,如自由、平等、博爱等,的确是人类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但是文明——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何方的——都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有起点但却无终点,文明需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以完善自身。如今,西方的有识之士也在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但没有人敢于公开挑战种族问题上政治正确的禁忌。一九九三年,即哥伦布抵达美洲五百年的庆典之年,西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在质问: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给印第安人带来的是什么?印第安人遭受的灾难该如何评价?毋庸置疑,实际上西方文明也在不断地更新自身,完善自身。但是如果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抱着“一朝文明,永远文明”的成见,文明本身将会被偏见和傲慢所腐蚀。如果再把文明和种族、血统联结在一起,则是有的人可以不劳而获地拥有之,而有的人则永远与之无缘,那么这种偏见对于文明本身的杀伤力就更大,甚至是致命的。
MDV:百年奥斯卡 第7篇
10年, 能发生哪些变化?10年, 能使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10年, 也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新兵飞跃成为行业的领跑者。美的中央空调从创业当年的2 000万元销售额发展到2013年百亿元的销售规模, 谱写了一个制冷王国的发展神话, 这个过程仅14年。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伴随着美的中央空调的高速发展, 从2002年起, 每年一届的美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波波蓬勃昂扬的热潮, 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给行业以清新之风, 将“突破科技, 成就梦想”的使命诠释到极致, 将美的中央空调品牌的影响力传播海内外。
2013年, 第11届美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颁奖典礼在广东顺德举行。11年的风雨同舟路, MDV设计大赛如今已成为暖通行业最高规格、最权威、覆盖面最广的顶级赛事, 在引导行业人士追求不断创新设计理念的同时, 建立最专业的交流平台, 最权威的梦想舞台, 推动行业整体设计水平的进步。
从“美的环境由我创”到“专业设计·成就经典”、“专业设计·绿色创想”, 再到如今的“设计生命建筑”, MDV设计大赛处处体现着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赋予建筑生命的力量,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让设计师们独特的设计见解尽情展现, 让设计幻化成建筑的灵魂。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将极富生命力的设计理念传达给整个行业, 体现的是一种建筑精神, 突出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理念。
百年“奥斯卡”, 行业之大幸!
当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生活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未来焦点。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把低碳技术落实到应用上, 把人们带入低碳生活时代, 满足人们幸福居住环境的追求, 这也正是大赛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
处在暖通行业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走过的路曲折而辉煌, 站在第2个10年的开局之年,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已经跨出铿锵有力的一步!
美的多联机辉煌发展历程
技术引进阶段
1999—2000年
认识成长阶段
2000—2001年。行业首创[M]系列智能多联中央空调, 各项技术指标至今仍领先业界水平。突破的技术难点:70 m超长配管, 至今仍为同类产品最高技术规格;储液器和回油孔设计;冷媒填充量, 油充注量;
创新发展阶段
2002年推出国内第1台数码涡旋中央空调;
2003年
推出第二代数码涡旋并联机组、第二代智能变频中央空调;
2005年
国内品牌最早攻克模块自由组合并联、大容量机组冷媒分流平衡、集中控制等重要技术难点, 第三代模块并联多联机诞生;
2006年
国内率先推出喷气增焓“强热型”涡旋多联机;
2007年
突破R410A环保冷媒系统控制等技术壁垒, 并在智能楼宇控制和多联机独立计费方面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2008年
多联机全部通过国家节能认证, 进入政府节能产品采购清单;
2009年
2009年美的在节能效果、静音、高可靠性、设计自由度等技术方面新突破, 推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MDV4+直流变频多联机;
2011年
三管多联机、水源多联机、变频三剑等新品上市;
2012年
全直流变频智能多联中央空调全新上市;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创立于2002年, 由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主办, 美的中央空调协办, 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成立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
历届MDV设计大赛
第一届大赛主题:美的空间由我创
举办时间:2002年5—11月
参赛人数:1 000多人
颁奖地点:北京
亮点:“开门红”, 行业关注度与中央空调设计师参与度迎来双高。
为推广应用多联式空调技术和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与美的中央空调携手, 于2002年首创举办MDV设计应用大赛, 成为暖通空调界第一个全国性的设计应用大赛。
第二届大赛主题:美的空间由我创
举办时间:2003年7—11月
参赛人数:1 000多人
颁奖地点:北京
亮点:首设高校学生奖项, 美的中央空调开始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鼓励, 发展人才战略。2003年初, “非典”肆虐, 第二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被迫推迟至7月份举行。“非典”过后, 空调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更加引人关注, 广大用户对室内空气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联式中央空调因“独立控制、独立空间使用”等优势被广泛采用, 体现在参赛稿件中, 设计者们对中央空调的新风设计及室内空调流组织设计, 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
第三届大赛主题:勾勒空间·尽显美的生活
举办时间:2004年5—11月
参赛人数:3 000多人
颁奖地点:杭州
亮点:MDV设计应用大赛初见成效, 多联机产品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第三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 主办单位更加重视在青年设计师和暖通空调专业在校学生中推广多联式中央空调的设计应用技术,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设计大赛中, 并专门针对学生进行赛前的培训。在第三届大赛中涌现不少视觉独特、具有创新设计意识的新人和新作, 对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促进性作用。
第四届大赛主题:专业设计·体验精彩
举办时间:2005年5—11月
参赛人数:3 000多人
颁奖地点:杭州
亮点:多联机产品推广进一步深化, 数码涡旋中央空调系统得到更广泛的设计和应用。第四届大赛作品设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设计范围覆盖了办公楼、学校、医院、商场、住宅等各种建筑空间。设计人员综合考虑了建筑节能, 舒适健康与设备经济适用性等要求。一些作品对空调产品和技术进行了创新式延伸应用。
第五届大赛主题:专业设计·成就经典
举办时间:2006年5—11月
参赛人数:3 000多人
颁奖地点:合肥
亮点:顺应时代潮流, “节能”和“创新”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第五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 参赛者对多联式中央空调产品的了解和应用普遍有新的提升。作品突出将节能环保理念在各类场所的MDV产品设计中的结合运用, 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作品设计充分将一拖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多重健康技术、节能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身, 满足了消费者对舒适性、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
第六届大赛主题:专业设计·成就经典
举办时间:2007年5—11月
参赛人数:3 000多人
颁奖地点:长沙
总奖金:22.5万元
亮点:设立行业内最高奖项“年度设计大奖”, 进一步提升大赛的行业地位。第六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 创新推出了“MDV设计大赛网站”设置“网络优胜奖”, 参赛选手可登录网站报名和投稿, 网上参赛作品接受大众点评和投票。增设了“M-Home家居环境奖”。对楼盘、别墅设计方案的优秀参赛稿件进行奖励, 鼓励设计师关注家居暖通设计领域, 并采用家庭中央空调为家庭消费者提供更优空调解决方案。
第七届大赛主题:专业设计·成就经典
举办时间:2009年1—6月
参赛人数:3 500多人
颁奖地点:广州
总奖金:23.5万元
亮点:大赛奖励金额全面提高。本届大赛奖金总额为23.5万元, 再创历史新高。强调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应用于中央空调的设计使用中。特设“绿色大奖”和“M-Home绿色家园奖”。组织方式创新, 分赛区参赛评审制度将参赛者、设计单位、区域特性3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第八届大赛主题:设计生命建筑
举办时间:2010年6—11月
参赛人数:3 980人
颁奖地点:杭州
总奖金:39万元
亮点:首设“杰出创意设计理念奖”, 将建筑与生命概念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设计高度。设置“杰出创意设计理念奖”, 提出以“节能、低碳”为目标的, 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为获奖者送上历届作品精选, 在专业媒体上刊登杰出的获奖作品, 让更多的行业人士得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第九届大赛主题:设计生命建筑
总奖金:45.8万元
参赛人数:4 007人
颁奖地点:重庆
亮点:首创“走进校园”系列活动, 专门针对高校进行推广, 成为大赛举办以来又一次历史性创举。奖项设置方面, 在设计院专业组新设立“节能创新设计奖”卓越荣誉, 另新增“M-home家装组”, 设立“金钥匙”、“银钥匙”、“铜钥匙”奖, 面向全国家装设计师征稿。
第十届大赛主题:设计生命建筑
举办时间:2012年4—10月
颁奖地点:山东烟台
总奖金:46万元
参赛人数:4 000多人
亮点:收到投稿共计3 156份, 其中专业组个人1 725份, M-home家装组294份, 经销商组616份, 学生组521份。10年来, 参赛者已经接近3万人次, 从中获得学习交流的人数更是达到数倍之多。许多精湛的设计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喜人的节能效果, 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第11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现场直击
2013年11月27日, 暖通空调行业最顶尖的赛事——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在顺德盛大举行了第11届颁奖典礼暨“突破科技、成就梦想”中央空调技术与行业应用研讨会。161个奖项, 50万元奖金, 20多位权威专家的报告与建言, 3 988名设计精英的尖峰对决, 充分展示了暖通人对创新技术的追求与对生命的热爱。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长徐伟表示,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要努力打造成暖通空调行业的百年“奥斯卡”。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由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主办, 美的中央空调协办, 创建于2002年, 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创建最早的全国性大赛, 也是暖通空调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赛事。大赛的宗旨是为了推广新的中央空调技术, 鼓励设计师勇于创新, 设计出更节能、更合适人居的建筑环境。
大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 累计有近4万人次参与了投稿。第11届大赛主题为“设计生命建筑”, 旨在号召全国设计师将中央空调技术与低碳理念有机结合, 努力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宣扬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本届大赛共设置了161个奖项, 50万元的奖金, 奖项与奖金皆为行业之最。
美的声音
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总经理 田明力
MDV设计大赛的精神不受地区与行业的约束, 应以无界限的方式进行发扬光大、遍地开花, 让“设计生命建筑”成为常态。美的中央空调作为行业内的领导品牌, 将一如既往, 继续担任大赛的举办方与传播者, 把企业与大赛融为一体, 共同进步。
做企业不能只会做市场, 还要学会做人、回馈消费者、服务社会。在我国中央空调行业, 美的一枝独秀不是春, 只有百花齐放实现整个中央空调产业的做大做强、构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 关宏波
经过11年的发展,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已经成为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的顶级赛事, 为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十几年来, 国内中央空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加快前进的脚步, 美的中央空调不仅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 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推动行业的发展。
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经营部总监 冯财平
10多年来, 美的中央空调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以为社会提供最佳的环境解决方案为目标。长期以来, 美的中央空调秉承节能环保创造美丽世界的使命, 致力于帮助我们的用户实现舒适节能环境。希望通过举办MDV设计大赛, 对行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 美的中央空调不仅支持暖通事业的发展, 更加关注社会低碳环境的打造, 愿以企业之微薄力量为国家低碳建设添砖加瓦。
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经营部市场推广部长 黄国强
在过去的历届MDV设计大赛中, 更多的行业人士通过这个大平台进行交流学习, 大赛也成为了许多行业精英的成长之路。在新的10年里, 大赛的各项工作也开始规范化, 包括有固定的奖杯、固定的比赛规则, 还有更高的评审要求, 向国际化赛事看齐, 力争推动暖通界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 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赞誉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名誉理事长吴元炜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就像一颗种子, 经过11年的辛勤培育和浇灌, 已经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空调市场, 推动行业技术发展与设计理念不断提升, 已经成为行业一种潮流趋势, 运用设计创新以实现更高能效目标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央空调市场在中国的市场化扩张只有短短10余年, 在美的中央空调等行业龙头带动下, 国货正在打破垄断、加速崛起。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长徐伟
在美的中央空调的大力支持下,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精神得以广泛传播, 推动了暖通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为社会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节能幸福的生活空间。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引领行业向低碳生活发展, 10余年的磨练, 10余年的辉煌,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技术与设计理念应用在实际的项目中, 更加期待着民族中央空调企业蓬勃发展。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
作为大赛的评委, 在大赛的11个年头里, 我们审阅了许多的参赛作品, 看到了作品的设计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 大赛已经举办到第11届, 是一个新阶段的开端。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提倡设计师们把合适的产品应用到合适的地方, 高效、低碳中央空调机组, 节能环保系统解决方案与居住建筑的完美结合无疑是本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最耀眼的成就。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徐宏庆
MDV设计大赛, 不仅仅是为了推广美的在中央空调领域的独创性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 更多的是培养一批了解建筑和暖通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如今MDV设计大赛更加注重对高校大学生的宣传, 注重暖通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走进全国重点高校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暖通行业后备人才的培养。
中南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马友才
美的MDV设计大赛经过11年的迅速发展, 在暖通行业专家、经销商、设计师及高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MDV设计大赛始终以鼓励设计师设计出舒适节能的空调系统, 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引领暖通行业向绿色节能方向为发展目标, 为行业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马伟骏
美的中央空调MDV设计大赛为广大暖通学子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有机会使设计梦想变成现实, 更为暖通行业输送更多的前沿设计理念, 储备越来越多的设计人才。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 美的中央空调能够给行业带来更好、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不断推陈出新, 促进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引领国内行业迈向国际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陈祖铭
MDV设计大赛为行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并在实际中成功应用, 对提高行业设计水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也让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成为了暖通空调行业最高规格的赛事。一直以来, 美的中央空调以其卓越的产品研发、突出的功能设计、人性化的技术应用, 成为中央空调行业的佼佼者, 并且以革命性的新技术带领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工面对面
借MDV设计大赛颁奖庆典之契机, 美的中央空调同期召开了“突破科技成就梦想”中央空调技术与行业应用研讨会, 并举办了“总工面对面”高峰论坛, 吴德绳、寿炜炜、罗继杰、伍小亭、金丽娜、廖坚卫等行业专家就绿色建筑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吴德绳主持了高峰论坛。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
绿色建筑、节能低碳是当前时代的潮流, 美的中央空调这些年潜心技术研发, 为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民族企业的优秀典范。MDV设计大赛举办了这么多年, 对暖通高校、设计院、经销商以及整个暖通行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此外, MDV设计大赛精神得以广泛传播, 推动了暖通设计水平的提升,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节能幸福的生活空间。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寿炜炜
低碳节能是现代社会永恒的话题, 美的中央空调以此为目标, 一边积极致力于节能技术研发, 一边在大力推广“中央空调节能环保”的理念。美的中央空调这几年进步非常快, 为推动多联机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民族品牌, 美的中央空调MDV设计大赛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 引领行业向更加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方向发展。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设计大师罗继杰
美的中央空调这些年不断钻研, 在技术上获得全面突破, 研发出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最高水平的全新系列产品, 如双级压缩降膜式离心机、M系列多联机产品等, 都已经达到行业顶尖水平。11年来, 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设计方案, 并在成千上万的建筑项目上得以实现, 专家、设计师与学者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 获得了更多的创新思维, 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伍小亭
美的中央空调在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许多领先行业的技术产品, 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升级。MDV设计大赛的举办, 也为行业专家、暖通学子、设计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希望民族品牌美的中央空调能够通过研究掌握中央空调核心技术, 进一步迈向国际化。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金丽娜
MDV设计大赛为广大暖通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专家学者、设计师、学子们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 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思路, 促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希望能有更多的暖通人士参与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理念创新的队伍中来, 与美的中央空调一起共同推动我国中央空调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作出贡献。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廖坚卫
美的中央空调是暖通行业值得骄傲的民族品牌, 其核心技术制胜引领了中国暖通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领头羊, 美的中央空调以“技术为先、产品为本、服务制胜”为3大优势, 不仅提升了企业规模, 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我国国产品牌在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十一届MDV大赛获奖作品展示 (节选)
专业组:节能创新设计奖
广州合银广场
设计单位:广州市设计院
设计人:刘程辉、劳铁辉
建筑类型:综合写字楼
建筑面积:121 894 m2
总冷/热负荷:11 488 k W
项目阶段:已应用2年
专业组:金铅笔奖
石景山区工商局检测实验室改造工程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设计人:牛维乐
建筑类型:实验室
建筑面积:5 200 m2
总冷/热负荷:870 k W/520 k W
项目阶段:已应用2年
经销商组:杰出设计奖
上海东方广场
设计单位:上海协士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设计人:李若波
建筑类型:商场
建筑面积:33 000 m2
总冷/热负荷:33 993 k W/18 183 k W
项目阶段:项目改造
家装组:金钥匙奖
宁波中海雍城世家56—3101
设计单位:宁波雅高建筑规划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徐璐璐
建筑类型:住宅
建筑面积:66 m2
总冷/热负荷:8 900 k W
项目阶段:已完工
学生组:设计达人奖
江苏省常州市某高级中学图文信息中心
设计单位:广州大学
设计人:郑林涛
建筑类型:学校教学楼
建筑面积:19 204 m2
指导教师:冀兆良
总冷/热负荷:1 779 k W/1 326 k W
项目阶段:尚未使用
专业组:金铅笔奖
文苑广场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设计人:周凌云
建筑类型:商业办公楼
建筑面积:87 000 m2
总冷/热负荷:12 800 k W/4 500 k W
项目阶段:已应用1年
学生组:杰出设计奖
北京某行政办公楼中央空调设计
设计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设计人:陈启政
建筑类型:综合办公楼
建筑面积:13 000 m2
指导教师:田红
总冷/热负荷:7 965 k W
揭秘奥斯卡五大“潜规则” 第8篇
奥斯卡对科幻片的轻视是首当其冲的。《星球大战》败给《安妮·霍尔》,《E.T外星人》败给《甘地传》,《阿凡达》败给《拆弹部队》正是载入影史的三大著名惨案。而连最佳影片提名都没入围的经典科幻片更是罄竹难书:《第三类接触》《银翼杀手》《异形》《终结者》……甚至2009年上映的新版《星际迷航》在奥斯卡将最佳影片提名数扩充到10个之后仍不能入围。
惊悚片同样是奥斯卡嗤之以鼻的类型。被誉为影史上最好的惊悚片《驱魔人》当年在提名10项的情况下仅拿到两个小奖;而大师库布里克的恐怖片名作《闪灵》甚至连一个提名也没拿到。更不必说美国经典恐怖系列《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和一票活死人电影了,它们的主创估计对奥斯卡想都不敢想。
好莱坞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设立了一个有别于奥斯卡奖的“土星奖”,而后者的英文全称直译过来便是“由科幻、奇幻及恐怖电影学院(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Fantasy and Horror Films)颁发的奖项”。这样一来,土星奖负责肯定的类型片,奥斯卡便不那么感兴趣了。比如影史上最著名的三部科幻片:《星球大战》《E.T外星人》和《阿凡达》都是当年土星奖的最佳影片。另外科幻片与惊悚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成分较低。这两个类型的电影均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团队作业。一部科幻片的成功往往有很大程度上对新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比如《星球大战》尝试了当时最先进的环绕声系统;而《阿凡达》则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3D技术热潮……这些“新鲜玩意儿”都是年龄偏大的奥斯卡评委根本提不起兴趣的。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部全面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指环王3》的部分角色为捕捉+CG动画)、IMAX格式电影或3D电影拿到过奥斯卡的重要奖项。何况奥斯卡每年都有颁发科学与技术奖,很多评委认为在那个奖上肯定某部影片的技术和技师就已经足够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更多依赖特效和化妆的恐怖片。恐怖片名导大卫·柯南伯格的作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拿过奥斯卡最佳化妆奖,但他自己至今连一个奥斯卡提名也没有。
NO.2潜规则喜剧演员基本悲剧
大洋彼岸的诸位喜剧演员一定羡慕身在港岛的周星驰。虽然后者经常调侃自己只是个“死跑龙套的”,但他能在香港这一亩三分地的“金像奖”里凭借两部无厘头喜剧片既拿影帝又拿导演奖,还可以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用一个《功夫》就轻松踹飞王家卫、杜琪峰这样的顶级大导演。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彼岸的“金像奖”上,就相当于本·斯蒂勒凭借《热带惊雷》击败了大卫·芬奇、克里斯托弗·诺兰横扫奥斯卡,只需想一想就是个比任何喜剧都荒诞的事儿。喜剧界的“一代宗师”查理·卓别林都没能拿到奥斯卡的任何重要奖项,可想而知学院对于喜剧类型和喜剧表演的轻视。
杰克·莱蒙是为数不多喜剧演员出身的奥斯卡获奖者。即便如此,相比其他笑星同行,杰克·莱蒙已然无比幸运,但当他形容自己相隔18年才获得第二个奥斯卡奖时仍然倍感心酸。而同样是两任影帝,杰克·莱蒙却对他亲自教导过的后生凯文·史派西无比羡慕——因为凯文·史派西作为非喜剧演员获得与杰克·莱蒙同样的成就仅仅用了4年。
NO.3潜规则青年才俊肯定没戏
今年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少才本·阿弗莱克在拿到金球奖时,颇有指向性地提了一句在奥斯卡、金球奖双双出局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形容安德森为“当世奥森·威尔斯”。这个形容一方面肯定了安德森的导演天赋,一方面也为后者连年得不到与其水平相符的奖项肯定而鸣冤。要知道处女作即奉上“影史最佳影片”《公民凯恩》的奥森·威尔斯是终身未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他的作品甚至从未进入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几乎从那时起,奥斯卡对如奥森·威尔斯般年少成名的电影人就开始有意无意打压。即便如斯皮尔伯格、马丁·西科塞斯这样如今的“宗师级”导演在佳作频出的年代,也都曾屡遭奥斯卡的打击。《E.T外星人》曾在票房口碑双双爆棚的情况下意外输给了《甘地传》,成为很多人眼里的“奥斯卡最大冤案”;而他几年后反映种族及女权题材的电影《紫色》在拿到11项提名的情况下竟然一奖未得,至今保持着奥斯卡历史上“最多提名电影0获奖”的尴尬纪录。而等到《辛德勒名单》终于获奖时,当时已年近半百的斯皮尔伯格不禁潸然泪下。斯皮尔伯格的挚友马丁·西科塞斯更为艰辛的奥斯卡征途早已无需多言。他在65岁高龄凭《无间行者》拿下最佳导演奖时已经是第8次提名,这还不包括他没被有眼无珠的奥斯卡评委提名最佳导演的那部《出租车司机》。
可能是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们看不惯比自己儿子年龄还小的人获得奥斯卡肯定吧,当下的奥斯卡对青年才俊们的打压实在是有增无减。正值创作巅峰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至今连一个导演奖提名都没拿过。而昆汀·塔伦蒂诺、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韦斯·安德森这些已逐渐步入中年的导演,还在等待着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奥斯卡导演奖。谁是下一个马丁·西科塞斯?谁又会成为终身抱憾的奥森·威尔斯呢?
NO.4潜规则非本土影人机会少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也并不能掩盖美国主流社会对外国文化和有色裔雇工的排斥。仅就奥斯卡来说,这种或多或少的歧视都是显而易见的。“西德尼·波拉克、托尼·理查德森、约翰·G·艾维尔森、弗雷德·金尼曼”这四个名字有多少影迷耳熟能详?无论你知晓与否,他们便是曾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中分别击败“黑泽明、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四位大师的导演。这当然不能说前面四位导演的获奖作品就一定不好,只是大师们全部凭借外语片参与角逐总是给人一种“打客场”的感觉。截止到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可以凭借一部纯粹的外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或最佳影片奖。上届获奖者《艺术家》虽然出品方是法国公司且电影是由法籍主创拍摄完成,但它的默片字幕和少量对白全部为英语,其故事背景也是在美国好莱坞,才能讨得奥斯卡评委的喜爱。
演员方面,肤色是阻碍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奥斯卡褒奖的重要指标。虽然黑人演员近些年来逐渐开始获得与他们对好莱坞贡献相同分量的奖项,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黑人演员也都受到过不少轻视。比如直到奥斯卡成立的第73个年头,才有黑人女演员获得影后的殊荣,以至于获奖者哈莉·贝瑞一上台便失声哭诉道:“我们为此等待了几十年!”更可想而知拉丁裔和亚裔演员的地位有多低下了。曾分别在单届奥斯卡横扫9项及8项大奖的《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未曾拿到过任何表演奖提名,这种情况在“横扫奥斯卡”的其他获奖电影中极为罕见,只因那两部电影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由华人和印度人担当。我相信看过《末代皇帝》的影迷一定对陈冲的表演印象深刻。很多评论认为,若是一个白人演员有她这般表演水平去饰演这样分量很重的角色,拿到一个表演奖提名将是毫无悬念的。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了“最接近奥斯卡影后提名的华人演员”章子怡身上。她曾凭借斯皮尔伯格制片的电影《艺伎回忆录》入围了金球奖、英国奥斯卡以及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后提名名单,却最终在奥斯卡的提名环节意外落选。至今,奥斯卡的帝后提名之门仍拒绝向任何亚裔演员敞开。
NO.5潜规则欧洲爱的我不爱
曾有媒体问过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到奥斯卡的丹尼·保尔有什么获奖秘诀,这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爽快地回了一句:“秘诀是拍片之前别去琢磨奥斯卡的品味!”的确,很多时候你都难以搞清楚这帮平均年龄接近古稀的奥斯卡评委究竟在想什么。比如有时他们会因为某部影片受到欧洲电影节的青睐而选择对它有意忽视。比如科波拉曾经在5年拍摄的两部金棕榈获奖影片《对话》和《现代启示录》在奥斯卡奖上都只是拿到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奖,与他凭借前两部《教父》在颁奖礼上的风光场面相去甚远。而一旦和好莱坞对着干的独立电影再获欧洲电影节肯定,导演们就更别想在奥斯卡上有所作为了。科恩兄弟的杰作《巴顿·芬克》当年在戛纳颁奖礼上破天荒地在拿到金棕榈之前还拿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A类电影节一般情况下不会给获最高荣誉奖的影片更多奖项);结果等科恩兄弟载誉返美之后,奥斯卡“报复性”地没给《巴顿·芬克》在编剧、导演和影片奖方面的任何提名。而中国影迷熟知的“《撞车》顶翻《断臂山》”的大冷门也是在后者拿到威尼斯金狮奖的背景下才发生的,而李安1994年的《理智与情感》也是在拿到金熊奖之后最终折戟奥斯卡。
当然,奥斯卡也有它可爱的一面。比如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失意的电影又会悄然成为我方的潜力股。奥利佛·斯通的代表作《野战排》当年强势杀入西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影片质量高出其他影片一个档次的情况下惨遭苏联政府施压而最终无缘金熊奖。然而海外失意的《野战排》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却轻松问鼎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成就了名导奥利佛·斯通电影生涯的第一个辉煌。之前提到的科恩兄弟于2007年携新作《老无所依》去曾对他们分外慷慨的戛纳影节时,曾意外落得颗粒无收的下场。而翌年的奥斯卡奖就像是决心要为此鸣不平一样,颇为意外地褒奖了这部黑色暴力的独立电影。长久以来,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奖的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仅仅维持在一部:分别是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的《马蒂》,同时获得柏林金熊和奥斯卡的《雨人》,以及同时获得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的《哈姆雷特》(1984年版)。奥斯卡与欧洲审美的差异化路线选择仍在继续。
摘自腾讯娱乐
三宅·一生之隐居家居奥斯卡 第9篇
最佳团队合作奖Best Team Award
别墅之所以可以气势磅礴,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居环境的组合搭配在某种程度上完整的解析了居住、生活和休闲。
本栋私家别墅共分为地上三层, 地下一层, 由原有的700平方米扩建至1000平方米。公共区域由两个起居室;两个对外书房;两间中式茶室;一间影音室;一间台球室;游泳池及配套桑拿, 更衣室及两个公共卫生间组成.私密区域由三个客房, 三个卫生间, 一间学习室, 一间儿童房和120平方米主卧及主卧配套组成.后系统服务区域由户外3个车位, 室内两个车位;16平方米设备间;10平方米储物间;6平米衣帽间及中西厨房组成。
完全的家居结构,完整的生活空间,完美的和谐组合都在空间中当之无愧地得到最佳空间组合奖,他们彼此呼应而不雷同,他们相互辉映而不视觉失调,他们理所应当地在自我空间展露芳华。
最佳风格着装奖Best DressedAward
本案的风格定位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在解决基本平面功能的基础上严格的讲究对称, 均衡与尺度和比例。在设计造型上则参考了英国威尔士的古堡 (英国女王与贵族度假的宅子) 的造型和沿用乔治亚时期的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和提炼。在设计创意上着重于对新古典主义审美的重新探讨。不追求标新立异的造型, 着重表述新古典主义在本套豪宅中的尺度, 色彩, 光线及新材料对新古典主义重新演绎。同时, 在此套1000平方米的设计中, 除风格统一之外重新融入中式元素。在游泳池顶部与二楼客房主卧之间建起一架跃水而过的空中桥梁, 表现了主人另辟蹊径的生活情致。
不过,地下室奢靡的ARTDECO风格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壁画的精心选择,玻璃折射出梦幻的吧台,高雅台球桌的匹配以及高水准的视听室包装都足以显见主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独特品味。
最佳视觉冲击奖Best Visual Effects
一片慑人心魄的海蓝是我们对于大海由来已久的向往,就像是我们本应该就属于海洋,本就是大海的儿女一般,我们身处都市,抱着梦想与海相约。但是在这套案例中,我们寻找到了那片原始的蓝,在私属的洗浴空间中,我们沉淀于宁静的海洋,回归原始的欲望。
票房长虹的最佳男女主角Best Actor and Actress Award
对于家居装修,主人的满意度才是最直接体现设计水平的标准尺度。业主的挑剔并没有使本案陷于困顿,而是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直观的灵感。业主一家在客厅待客休闲的惬意大气,卧室的舒适和谐,浴室的空灵飘渺,地下室的自由自在……都让一家人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和领地,寻找到自得其乐的一段时光。这也在大众中找到了风格的灵魂依托地。
花絮只属于生活Features
装修的过程,配饰的过程,居住的过程,生活的过程……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矛盾,又惊喜,有踌躇不定,有欣喜若狂……凡此种种,都不属于文字,不属于大众,只属于业主的日记,业主的生活。但是我们祝福他和她,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甜蜜温暖的家。
奥斯陆Fagerborg幼儿园 第10篇
项目地点:丹麦,奥斯陆
总面积:1,200平方米
竣工时间:2010年
摄影:Thomas Bjørnflaten
Architects:Reiulf Ramstad Architects
Location:Fagerborg,Oslo
Size:1,200sq.m.
Completion:2010
Photos:Thomas Bjørnflaten
Fagerborg幼儿园共分为四个独立的单元,两个单元为一到三岁的孩子而设计,同时为三到六岁的孩子提供了另外两个单元。
项目必须要遵守所在地很多文化遗产保护条约,周围全是建于1900-1950年间的住宅大楼。当地政府要求这个幼儿园要呈现出一种现代的建筑语言。幼儿园位于一个小的城市公园中间,因此它有一个封闭的花园式室外空间。设计使四个单元空间不仅能够独立运行还能融为一体,所有单元都共享一个位于建筑中心的公共空间和厨房。管理层则位于楼上,与孩子们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分开。
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基础性的或随意的、毫无特色的。Fagerborg幼儿园试图脱离这种整体趋向,赋予了幼儿园一种前瞻视角,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具有启蒙氛围的建筑。
在大自然中,好的种子需要最佳的土壤条件来滋养才会茁壮成长。这与人类的发展相同。孩子是“未来”公民,也是社会的未来,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激励其不断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项目设计要能够体现丰富的建筑语言,成为一个能够激发孩子们成长的建筑——在这个有意义的建筑内,孩子们会度过他们重要的启蒙阶段,获得家庭之外的成长体验。
整个建筑被竖条排列的木板包裹。这些木质饰面材料从建筑内部向外延伸,最终在地面停止并消失,引出了门廊和下方的窗户。建筑师在大落地窗和入口处挖了很多不规则的空洞,为室内外环境提供了温和的过渡和转换。
幼儿园包括了四间教室,这些沉重、几何化的体块与周围20世纪初期的住宅并置在一起,以其明亮和多彩的空间,呈现出一种现代的建筑语言。
This kindergarten offers two units for children between 1-3 years old and two units for children between 3-6 years old.
There are many cultural heritage guideline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ject site.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 y 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 g s f r o m1900-1950.As a requirement from the local authority,the kindergarten is to have a contemporary expression.With its location in the middle of a small city park,the kindergarten has an outdoor area that is protected like an enclosed garden.The planning solution enables the four kindergarten units to function both independently and together as required.All units share a common area and a kitchen in the heart of the building.Administration is placed on the upper floor separate from children areas.
Kindergartens are all too often made up by a basic or random and often very poor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Fagerborg Project did not want to be a part of this trend but rather give the kindergarten an important priority in order to develop a building with a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 nature,top seeds need the best soil for the best growth conditions t o f l o u r i s h.T h i s i s t h e s a m e f o r humans.Children are the citizens of"tomorrow"and the resources of the future and it is important that t h i s g r o u p h a v e s t i m u l a t i n g a n d developing physical limits in their e v e r y d a y s p h e r e.T h e r e f o r e,t h e objective of the program was to create a nursery that would have a rich architectural register and become a house of character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a meaningful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for children's important first ph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experience outside the family.
Rich timber beams clad the exterior with a vertical grain and knot pattern speckled with square windows.The underside of one facade tapers in,pulling the massive structure to a narrow base from which opens an entrance.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f o r y o u n g s t e r s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f o u r c l a s s r o o m a r e a s t h a t e x i s t a s impressive solid structures.Meeting the heritage guidelines in a neighborhood full of early 20th century homes,the Fagerborg Kindergarten embodies a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contemporary form,further explored in the bright and colorful spaces within.
《中装》:Fagerborg幼儿园从外观上看起来像什么?
Reiulf Ramstad:考虑到建筑周围环境特征,这个项目的外观设计独特,保持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装》:通常,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从一种假设出发,即假设空间的使用者及需求,之后展开设计。这种设计方式是否适用于幼儿空间的设计?
Reiulf Ramstad: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保持了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带来了一个具有丰富建筑语言的建筑,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感知自我。
《中装》:一位中国建筑师在他所设计的学校或者幼儿园中,偏好大量的白色,他认为也许孩子们本来就不喜欢五颜六色,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您有何看法?
Reiulf Ramstad:较之所选材料本身的颜色,我们对材料触感的重要性更加关注。正如我们对不同口味有偏好一样,孩子们也会喜欢不同的颜色。从另一方面来说,触摸所带来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保持天然材料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中装》:在幼儿园内部的设计上,是不是更像住宅的设计,会有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Reiulf Ramstad:在幼儿园的设计中,无论是从工作人员和幼儿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为孩子们创造的空间来看,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共存是必要的。
《中装》:幼儿园如同一个微型城市,考虑到幼儿这些特殊的使用群体,您是如何实现内部功能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的?
Reiulf Ramstad:功能和项目的质量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因素。我认为,一个经过合理处理的项目设计是具备一个功能上的解决方案的,这个解决方案也是对建筑质量的进一步强调。幼儿园是一个需要应对巨大挑战的大型项目,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中装》:室外空间的设计上,除了满足幼儿玩耍的需要。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Reiulf Ramstad:室内外空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外部空间与建筑的外观有很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呼应了内部空间,以便进一步突出室内外各自所呈现出的特点。外部空间不是一个单独的元素,它与室内空间相关联,是建筑的一部分。
《中装》:一位著名的中国幼儿园设计师罗四维认为,幼儿建筑的设计中,纯粹的空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场所或者说环境的设计。您如何理解这种观点?Reiulf Ramstad: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试图在创造一种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感知自我,不断成长。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在建筑中融入了很多建筑语言。当然,环境的创造很重要,但为了保持环境与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空间设计也非常重要。
IAOC:What's the Fagerborg Kinder garten looks like in the form?
Reiulf Ramstad:The building consists of a unique form that is developed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conditions that exist around the site.
IAOC:Basically,the design process will start from a hypothesis,which could make the designers understand who and how to be involved in the architecture.Is this kind of design approach applicable in the design of kindergarten?
Reiulf Ramstad:We like to keep a very open view to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project.Through this process we have created a building with rich vocabulary where children can find their own character.
IAOC:A Chinese designer prefers to use almost completely white in the design of kindergartens or primary schools,because he thinks that maybe children don't like different colors,so designers should give them more space to imagine.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Reiulf Ramstad:The importance of the tactile quality of materials appear of stronger interest to us in comparison to the color itself.Children have difference in taste as much as we do,different children will prefer different colors.On the other hand,tactile qualities do not lie.In this term,we think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surface of the natural material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is focus.
IAOC:Talking about the interior design of a kindergarten,is it more like the style of residential which i n c l u d e s b o t h p u b l i c s p a c e a n d private space?
Reiulf Ramstad:The coexistence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 is surely necessary in the case of kindergartens as well,not just in terms of the served and the servant,but also within the spaces for the children.
IAOC:The special clients(children)of kindergarten makes these kinds of architecture are similar to mini-cities.How could you achieve the unity of functionality and quality of interest?Reiulf Ramstad:The function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a project should not be opposing factors.I believe that a well solved project has a solution for the functionality that emphasizes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A kindergarten is a great program with great challenge to solve a project in such way.
IAOC:The public external space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What is your strategy in this project?
Reiulf Ramstad:External spac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as internal spaces.The extern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 of the building while keeping relation to the internal spaces so as to strengthen each other.The externa is not constructed as an individua element,but together with the internal,as part of the whole.
IAOC:One of the famous Chinese kindergarten designers,believes in that the space is not important,the most important is how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How do you understand this standpoint?
奥斯维辛 第11篇
在文章中,作者独辟蹊径,他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倾注着个人的情感。文章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文章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但是静下心来总感觉到还可以读出点什么来。整篇文章难道都是压抑沉重,有没有一些亮色?
文章有些细节颇耐人寻味。一处是:“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其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这个细节可不可以做不同的解读?“雏菊花”是什么?“雏”是年轻的新的生命。雏菊花的花语有五种,除了“离别”“暗恋”之外,就是“永远的快乐”“坚强”的意思,象征幸福、纯洁、和平与希望。从这几种寓意来看,雏菊花不就是生命之花的一种象征吗?不管纳粹如何残暴,也不管人性如何泯灭,生命之花仍会倔强地开放,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展示着它最美的一面。当然,这种绽放来之不易,它要能承受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但唯其难得才显珍贵。怒放的雏菊花虽然有些苍白单调,但却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好事物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为了控诉反动政府的心狠手辣,不是也反复描写刘和珍君是一个“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学生”吗?
这个姑娘过去、现在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作一些猜想。当时,她可能是在幻想有一天得到自由,幻想与家人团聚,幻想和朋友一起参加舞会……现在,她在这堵遇难者纪念墙上,笑看历史的风云变幻,她觉得噩梦一般的遭遇终于过去,历史的悲剧不会再上演,从前的幻想种种都得到了实现……一切都只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所以她笑了,这微笑是面对死亡的从容淡定,是对纳粹无声的抗议,更是黑暗中对黎明的渴求,对人类和平永恒的期盼。
因此,雏菊和微笑使我们在读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时,也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我想这也是文章的审美角度之一吧。
除此之外,文章开篇和结尾两处景物描写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辅证。文章开篇描写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但作者用了“居然”,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在作者看来,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但最后一段作者只是说“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参观完毕后,再次展现今天的安谧净美,参观者一路走来愤懑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情感跟第一段相比明显平静了许多,甚至会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这种心情的变化也告诉我们,奥斯维辛集中营确实是历史无法跳过去的一页,但也终究只属于历史,活着的人肯定要开始书写新的一页。难怪这部外国作品,还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时至今日,奥斯维辛已成为一个代名词,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代名词;奥斯维辛也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约翰·奥斯丁与言语行为理论 第12篇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此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 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同时存在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奥斯丁认为, 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英 ,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 (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在研究了格莱斯的观点以后,美国哲学家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例:
(1) 他用劲深呼吸了好多下 ,指着马千里说 :“我警告你嘴放干净点儿! ”
(2) “倩 ,不要问我这一个问题 ,我请求你 ,我心底里乱极了。”(选自巴金的《家》)
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是人们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意义的实证研究作出的一种回应。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Theory) 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ohn L.Austin)首先提出的,在此后的20、30年间,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语言学家们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作了大量考究, 在语言学界一度出现了一个言必称“行为”的局面。如今对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争议已渐渐平息,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并被广泛运用。
奥斯丁是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早在20年代初,奥斯丁已经在牛津大学讲授哲学与日常语言的关系的系列讲座,这些讲座一直延续到50年代。1957年,奥斯丁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 作纪念美 国著名哲 学家威廉·詹 姆斯 (WilliamJames)的“威廉·詹姆斯讲座”。奥斯丁 (1962)把多年来对语言的独到分析整理为12讲内容,并以《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things with words)的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书中12章内容,前后呼应,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奥斯丁是从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的行为关系来分析话语的职能的。这是以社会活动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的语义理论方法,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仅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而且交际的基本单位(句子或语段)也是一种行为。这样,即便某些一般的陈述句也不是为了做出真或假的陈述,而是以言行事。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表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分。前者具有真假值,后者无真假之分。他认为:日常交际中很多有意义的话语既不真又不假, 比如, 施为句就既不存在真假之分,又有意义,说话人可以以言行事。例:
我敢打赌,中国男子足球队进不了世界杯决赛!
明天会下雨,我赌你6美元。
老王那件事是我老公不对,我向你表示道歉。
我宣判你10年苦役。
打赌,保证,道歉,宣判,这些都是通过言语实施行事。
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任何语言交际都涉及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将言语系统化,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2.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丁在美国哈佛大学作讲座时提出了如下看法:
有些一般的陈述句,并不都是为了求出意义的真与假;言有所为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例:
我命名这艘船为伊丽莎白号。
2.1施 为 句
奥斯丁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作为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为“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以言叙事;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以言施事。例:
我每天都去公园散步。
我建议大家别抽烟。
2.1.1施为句的特征
(1)施为句不是在描写、汇报或会表述任何事情 ,不真也不假。
(2) 说出某一句话就是在实施某一行为或该行为的一部分。为了能保证施为句的成功,要满足以下条件:
A存在一定常规效果的 ,可接受的常规程序。该程序包括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说话人说出一定的话语。比如,法庭宣判就必须是在法庭上进行宣判,且是法官进行宣判。
B为了实施特定的程序 ,在一定情况下特定的人物、条件必须是恰当的。比如,法官宣判就必须具有法庭宣判的条件,否则无效。
C该程序必须由交际双方正确、完善地执行。 比如 ,法庭宣判就必须遵守合法程序正确实施。
D该程序是具有一定思想或想法的人为了一定的意图 ,或为了对对方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而提出的, 参与者必须实际上存在那样的思想或想法,且必须具有实施该行为的打算,最后还必须付诸实施,比如,法庭宣判的目的就是惩治犯人或教育其他公民,且法官必须进行最后宣判。
2.1.2以言行事为目的的施为句可分为如下三种 :
2.1.2.1显性施为句 :直接表明言有所为 ,采用陈述句的形式,显性施为句带有施为动词,比如打赌、许诺、包装、警告、提醒、道歉、建议、提拔/任命、宣布等动词。例:
我提醒你院子里有狗。
我宣布放假两周。
特点:a主语是第一人称单数;b动词是施为动词;c时态为一般现在时;d语句形式是主动态陈述句;e说话过程意味着实施一个非语言的行为,如“警告,任命,请求”等。
显性施为句的使用应注意如下四个问题:
A应依据上述显性施为句的特点鉴别句子。我劝你多给小马一些资助。 (施为句)例:
我劝过你多给小马一些资助。
我会劝你多给小马一些资助。
她劝我多给小马一些资助。
B有些句子虽然符合显性施为句的特点 , 但不一定是施为句。下列句子仅是阐述句,而非施为句。例:
我现在炒鸡蛋。
我每天早晨去公园锻炼。
C为了把显性施为句与其他使用一般现在进行时的句子区别开来,可在施为句中加入特地/特此或愿意。例:
我特地宣布下周放假。
我特地宣布你为委员会主席。
此事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
此事是我不对,我愿意向你道歉。
D表述句所陈述的事情有真、假之分 ,而施为句只有是否恰当,是否真诚,是否明智之分。
我们会怀疑“我每天都去公园看老虎”是否真实;但我们只会怀疑“我保证爱你到永远”的“保证”是否真诚,怀疑“我奉劝你这样做”的“奉劝”是否明智,无须怀疑这些事情本身是否真实。
2.1.2.2隐 性施为句 :无须使用动词就可以表达 “有所为之言”。 例:
你可以离开这儿。
我允许你离开。
走开!
我命令你走开。
由于隐形施为句缺乏明确的施为动词, 因此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例:
院子里有条狗。
可理解为:
我告诉你院子里有条狗。
我提醒你院子里有条狗。
我警告你院子里有条狗。
要理解隐形施为句必须依据语境。表述句是一种描写性陈述句,连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他们实际上同时是表达陈述、询问、命令或赞叹等言语行为的隐形施为句,但是,隐性施为句还可以根据语境表达其他的言语行为。这就是说,表述句在具体语境中同时是表达言语行为的施为句。作为表述句,是以言指事;而作为施为句,是以言行事。
2.1.2.3内嵌施为句 : 虽然施为动词不充当句子的主要动词,但他们实施行为的功能没有丧失,这就是内嵌施为句。
A意愿动词 (希望/愿望、高兴 /愉快、遗憾/歉疚等 )作为主句动词,从属分句的是为动词仍具有实施行为的功能。例:
我正在考虑建议你考北大。
他相信我保证按时上班。
我要宣布我许诺明天会在那里。
很高兴,我能宣布你为委员会主席。
我感到很遗憾,我必须告诉你离开这里。
B某些结构后的不定式如果是施为动词 ,则其实施行为的功能仍然存在。例:
很高兴通知你得到了提拔。
让我首先向你表示祝贺。
受党委的委托,宣布你为优秀党员。
被动施为句:实际上是被动形式的显性施为句。多出现于书面通知或告示中。例:
穿越铁路线时,旅客请走行人天桥。
禁止践踏草坪。
乘客请系上安全带。
2.2奥 斯丁 的 言 语 三 分 说
奥斯丁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克服了逻辑—予以真实条件分析的一些不足。但是,随后他发现施为句理论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比如表述句也可以看做是隐性施为句。于是有了言语三分说。
人们在说出话语的同时实施了三种不同的行为, 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即说话活动,是一种发声行为,其内容可以是句子、短语、单词等,以表达某种概念或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实施的一种行为,它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等。言后行为指话语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效果,如使某人生气,成功地劝说某人做某事等。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说明这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假设在一寒冷天气的晚上,约翰正准备外出,母亲对他说:“John,it’s very cold outside.”母亲说出这句话的本身 ( 即按英语的要求,把声音组成词,把词组成句,并用正确的语调说出来)是言内行为;母亲说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要约翰穿了大衣再外出,这是言外行为;约翰听了母亲的话,穿了大衣再外出,这是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x言之发—以言指事y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我明天去办公室。
上课了。
我劝你把烟戒了。
医生对病人说:抽烟有害健康。
以言行事这类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的用意,它们可以是:报告、陈述、断言、告诉、命令、允诺、威胁、警告、邀请、请求、建议、提议、劝告、询问、提供等。
以言成事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如: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
3.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
起初,Austin认为行为句须具备三种句法特征, 即主语必须是第一个称单数,动词必须是行为动词,必须是现在时和主动语态。概括起来可用I(hereby)VP+you(that)S这一公式来表示行为句的句法结构。但随着Austin对行为句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You may come”也可表示“I permit you to come”,“Open the pencil-box”也可表达“I askyou to open the pencil-box”。由此看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行为句,行为动词既不是必要的又不是充足的条件。于是,Austin进一步将行为句分为显性(explicitness)和隐性( implicitness)两种,提出了言语行为这一普遍理论来代替行为句。
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和如何大量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使得我们不仅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的内容,而且了解说话人的目的。这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启示。然而,正像其他新兴学科一样,言语行为理论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这一理论局限于人际交往的只言片语方面,这些零星的言语在不同程度上孤立于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活动之外。如果把这些言语变成话语,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制约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
奥斯维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