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12篇)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1篇
一、“双语教学”概念的解读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d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 .
For example, he/she may:
A)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n only one language.
B) Use each language in different repes of situation, one language at home and the other at work.
C) Use each languag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purpose.eg:one language for talking about school life and the other for talking about personal feeling.
而双语教育是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 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 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就英语学习者来说bilingual是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二、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2年, 笔者担任2004届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 借这个机会, 我尝试着选取了《中国近现代史》 (上册) 中的《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国防的成就》这一课作为第一节历史双语教学课。这当中有很多体会。
首先, 选择这一课的背景。本课的重点是中美关系, 而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 本课关于尼克松的简介、《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及尼克松的相关讲话, 以及当时美国外交部部长杜勒斯特的演讲都要涉及英语, 也就是还原真实的材料或者是体现材料的原始性。因此, 选择这一课作为双语教学的尝试具有代表性。
其次, 这一课双语教学的线索、着眼点。一般意义上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使用母语和英语交替进行教学, 提高英语的能力, 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为学科更好学习的能力。因此, 这堂课虽然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交替进行, 但英语的出现主要体现在本课涉及的相关英语原始材料。例如尼克松的简介:Nixon (1913—1994) , the American thirty-seventh president, belonging to the Republic Party.He graduated the law school of Duke unibersity, having been a lawyer, having been on active services navy for 4-year.He was selected president in1969.He visited China in 1972.The creater of Sino-U.S.Communipue.
通过尼克松的简介及其1970年2月18日对外政策报告等英文原始材料的展示, 给学生一种从语言上跨学科学习的尝试和体验。
其三, 学生提前有准备。从原始材料上涉及的英文都是容量较大的资料节选。因此, 教师要提前把课堂上要涉及的所有英文材料及相关的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子的中文翻译印发到学生的手上, 让学生在课前有英语知识的准备, 这样在课堂上对英语的调用就快捷、有效得多。
最后, 师生互进。双语教学课从准备到讲授,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一种用两种语言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材料分析的特点,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 特别是学习英语应用的意识与能力。当然, 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三、双语教学的思考
1. 双语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不仅向人们展示本国的历史, 还要了解外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 从而让我们在辩证地客观地认识人类过去历史的同时, 也科学地分析与看待今天的世界, 从而展望未来。而从高中历史教材来看, 《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涉及的相关外国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事件、外国历史文献及材料较多, 这就需要双语教学, 或者说借助双语教学更好地讲清、讲透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2. 双语教学的选课。
并非所有的历史课都要用或者说都可以用双语教学。从目前的教学教材来看, 还没有哪个学校历史学科使用统一的专业的双语教材或者是双语辅助教材, 都是个别教师自己在尝试。教师的水平有限, 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限。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双语教学选课尤为必要, 一般选择相关英语资料容易找且准确性高并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课。
3.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历史双语教学主要是使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 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 而不是利用历史知识作为学习英语教材的一部分, 否则就会丧失历史课的教学本意。而从原始材料上涉及的英文其容量都较大。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 指导他们课前预习, 并且提前把课堂涉及的相关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子的中文翻译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上课前初步有英语知识的准备, 这样在课堂上对英语的调动就快捷、高效得多。
4. 对教师的要求。
双语教学的讲授对教师的要求, 除了专业知识过硬之外, 要求教师具备一定水平、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和素质, 其中包括对英语资料的查阅和翻译, 对英语资料的调用, 英语口语的使用, 英语朗读及准确的发音, 英语解释等等。例如简单的提问:First listen to the music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followed:what’s the music (or talk the picture) about?
Who try?
When and which treat did make Hongkong island separated into UK?which one?
5. 对学生的要求。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以及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调用能力。这就要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 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论文 第2篇
随着中国的入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迅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已经或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双语教学强调在非语言类专业中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达到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应用技能的双重目的。因此,双语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教材的选编、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个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结合笔者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从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双语教学进行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供交流和探讨。
一、教师——双语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者,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是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水平以及使用专业外语进行专业教学的融合能力。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缺乏专业和外语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会外语的人不懂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人不会外语,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较为缺乏。现有的双语教学教师基本上由学科的骨干教师担任,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未接受过专门的双语培训,要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进行融合教学有着一定的难度。若教学不当,很容易让学生把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变成专业英语的学习。教育部双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近80%的教师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由于解决双语教学师资问题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外语教学的融通问题,仅凭单一高校的力量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科的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的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集中力量进行统筹安排和统一布署,有重点地选拨各个学科的双语教学名师,并由各学科的名师分别对各院校的不同学科的双语教学教师进行集中的统一辅导和专门培训。另一方面,各个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双语教学师资水平,如通过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口语培训;也可引进外籍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并配以中国教师作为助教进行必要的翻译,一方面通过翻译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助教提高本校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二、学生——双语教学的接受者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双语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统一体,如果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则双语教学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语基础及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外语语言运用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降低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若外语运用过少,又会失去双语教学的意义。因此,合理掌握运用双语的比例,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摸索的一门学问。
现在多数院校根据学生的外语基础的差异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推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听力、口语、写作等方面的测试,同时参考学生高考时的英语成绩,将学生按不同起点组织教学,这样既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能够促进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技能得到强化,英语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双语教学课程大多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双语教学可以参考英语分级教学的方法实施。可以针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即对有外语能力或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可开展双语教学,而外语水平较低且对双语教学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以免因强制选修双语教学课程加大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采用分班选修的方法,对同一门专业课部分同学选修双语教学课程,部分同学选修传统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外语专业双优人才,又能培养一批懂专业的合格毕业生。
此外,由于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及时地把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状况,提倡更多的教学互动,鼓励运用外语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对参与教学的学生人数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应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的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内。
三、教材——双语教学的工具
教材作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工具,是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双语教材应具备实效性、准确性和国际性的特征,使学生能接触到国外第一手的资料,并使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作者思想和知识的准确表达。
目前,双语教材的选择主要有四种途径,即引进原版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各种教材的选择各有利弊。原版教材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语言地道,内容符合西方潮流,但与国内的教学目标不太相适应,且内容与中国文化存在差异。如笔者在担任《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的是Philip R.Cateora & John L.Graham所编写《国际市场营销学》第11版。这本教材相对而言较为通俗易懂,有大量的案例,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国外也是经典的国际市场营销教材。但对于国内学生来说,内容偏多,对于教材而言不够简练,将近700页厚厚的一大本,学生一拿到书就有很大的压力;而且案例介绍大量的美国知名企业,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却比较陌生,不利于进行课堂讨论。另一方面,书内涉及到东方不发达国家的内容,包括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介绍,从西方学者的角度出发,不够客观,有些观点比较陈旧。国内出版教材内容更本土化,结构体系符合中国的教学习惯,但又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原版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精选,以符合国内双语教学的要求。自编教材则受教师自身水平和资料来源的影响较大,翻译教材则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内容也受翻译水平的限制。
因此编写和选择一本符合专业教学特点与要求的英语专业教材,是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的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整合力量编写符合中国特色的、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专业教材,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双语教学的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手段,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系统讲授专业基础和前沿知识,同时在外语的运用中使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外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运用能力。实施双语教学与单纯母语教学有所不同,双语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不但需要集中精力听,还要能听懂和理解。因此,运用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更强调师生互动。因此,双语教学中最好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互动性的手段,如:启发、提问、讨论等。课程的总体计划、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要随着教学的深入,根据学生的反馈与需求做出不断的调整。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课堂教学可采用渗透式双语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课堂上双语使用的比例,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外文书面信息,以PPT形式呈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外语逻辑思路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外文专业词汇,理解专业知识外文概念,对于重点内容或关键点首先以外文讲解再辅以母语解释,对于教学难点则主要以母语讲述。对于一些深奥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宜使用母语阐述,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避免将知识学习课变成专业英语课或阅读理解课等常见的双语课弊端。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为解决这一新的课题,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加强管理,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共同合作,进行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历史学科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3篇
一、“双语教学”概念的解读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d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
For example, he/she may:
A)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n only one language.
B)Use each language in different repes of situation ,one language at home and the other at work .
C)Use each languag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purpose. eg:one language for talking about school life and the other for talking about personal feeling .
而双语教育是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就英语学习者来说bilingual是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二、 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2年,笔者担任2004届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借这个机会,我尝试着选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的《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国防的成就》这一课作为第一节历史双语教学课。这当中有很多体会。
首先,选择这一课的背景。本课的重点是中美关系,而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本课关于尼克松的简介、《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及尼克松的相关讲话,以及当时美国外交部部长杜勒斯特的演讲都要涉及英语,也就是还原真实的材料或者是体现材料的原始性。因此,选择这一课作为双语教学的尝试具有代表性。
其次,这一课双语教学的线索、着眼点。一般意义上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使用母语和英语交替进行教学,提高英语的能力,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为学科更好学习的能力。因此,这堂课虽然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交替进行,但英语的出现主要体现在本课涉及的相关英语原始材料。例如尼克松的简介:Nixon (1913—1994),the American thirty-seventh president,belonging to the Republic Party.He graduated the law school of Duke unibersity,having been a lawyer,having been on active services navy for 4-year. He was selected president in 1969. He visited China in 1972. The creater of Sino-U.S.Communipue.
通过尼克松的简介及其1970年2月18日对外政策报告等英文原始材料的展示,给学生一种从语言上跨学科学习的尝试和体验。
其三,学生提前有准备。从原始材料上涉及的英文都是容量较大的资料节选。因此,教师要提前把课堂上要涉及的所有英文材料及相关的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子的中文翻译印发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在课前有英语知识的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对英语的调用就快捷、有效得多。
最后,师生互进。双语教学课从准备到讲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一种用两种语言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材料分析的特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特别是学习英语应用的意识与能力。当然,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三、双语教学的思考
1.双语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不仅向人们展示本国的历史,还要了解外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从而让我们在辩证地客观地认识人类过去历史的同时,也科学地分析与看待今天的世界,从而展望未来。而从高中历史教材来看,《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涉及的相关外国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事件、外国历史文献及材料较多,这就需要双语教学,或者说借助双语教学更好地讲清、讲透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2.双语教学的选课。并非所有的历史课都要用或者说都可以用双语教学。从目前的教学教材来看,还没有哪个学校历史学科使用统一的专业的双语教材或者是双语辅助教材,都是个别教师自己在尝试。教师的水平有限,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双语教学选课尤为必要,一般选择相关英语资料容易找且准确性高并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课。
3.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由于历史双语教学主要是使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而不是利用历史知识作为学习英语教材的一部分,否则就会丧失历史课的教学本意。而从原始材料上涉及的英文其容量都较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指导他们课前预习,并且提前把课堂涉及的相关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子的中文翻译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初步有英语知识的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对英语的调动就快捷、高效得多。
4.对教师的要求。双语教学的讲授对教师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过硬之外,要求教师具备一定水平、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和素质,其中包括对英语资料的查阅和翻译,对英语资料的调用,英语口语的使用,英语朗读及准确的发音,英语解释等等。例如简单的提问:First listen to the music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followed: whats the music (or talk the picture) about?
Who try?
When and which treat did make Hongkong island separated into UK? which one?
5.对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而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以及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调用能力。这就要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
双语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既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又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当代历史教师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4篇
1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1 大学三年级开始安排通信专业双语教学
目前国内大学通用的教学计划,一般专业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经过大量考察和教学实践,认为把专业英语课程砍掉,在大学三年级时,有条件的开展通信专业的双语课程。因为此时相当部分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甚至六级统考,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并引导学生逐渐把兴趣转向专业方面[1]。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通信专业学习的能力,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一流专家的见解;通过阅读优秀的原版教材和专著,直接向本专业的权威学习。
1.2 现阶段部分师资教材和学生满足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双语教学应引进优秀国外原版教材,可以把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如果等到由国内专家翻译出来,再理解、消化,又要落后几年,严重地影响了高质量人才培养进程。目前我国高校的通信专业师资质量有质的飞跃,师资队伍年轻化且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许多人才是国外留学归来的通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外语水平较高,完全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的国内的大学学生的外语水平较高,他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目前各高校部分教师外语基础比较好,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试验小班开课或多媒体教学,现阶段完全有能力在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双语教学[2]。
2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1 复合型高素质通信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以光电信息为主,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高速信息公路、三网合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地球村等概念与通信领域息息相关,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运用能力、现代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和家长们所追求的热点,是与世界前沿通信技术接轨的需要。
2.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需要
通信专业很多课程都与通信网络相关,而且先进前沿技术大多掌握在英语国家,所以通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必需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都是基于国际性通用语言英语开发的,英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远程教育和网路课程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正努力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网五环”构架,积极筹建基础教育网络学校,完成“校校通”网络工程,远程教育的出现将对通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
3 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 尽量使用外国原版优秀教材
双语教学的教材尽量采用能提供最新通信技术动态,启发性强,阅读量大的原版教材,才能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国外的通信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等。另外,教材应该选有翻译的中文译本和相应的电子书以及教学课件,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都有很大帮助[4]。
3.2 循序渐进和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三本科学生,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外语讲解配合全外文课件模式。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比如理论推导过程,教师辅以适当的中文讲解。课堂讲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双语教学。对于课程开始的章节、重点和难点章节,进度可以稍慢,并且用汉语解释的比重较大;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加大外语讲授的比重。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学生也可适当降低要求。根据通信专业课程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互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打断教师,随时提问,教师随时解答;另外每一章或某个阶段结束后,教师提出一到两个综合性问题,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或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将其课堂表现、课堂讲座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内容。
3.3 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
通信专业双语教学中,可以采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专业课学时普遍偏少而授课内容较广较多,为了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简单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利用动画演示或通信仿真软件仿出波形,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
4 结语
合理选择通信专业双语课程与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注重实效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那么双语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通信专业双语教学可以大大缩短培养通信专业国际化人才过程,使学生能时刻跟踪通信学科的发展前沿。坚信通过通信专业双语教学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型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摘要:培养国际性高素质复合型通信专业人才是21世纪光电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提出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就通信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双语教学,通信专业,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蒲晓蓉,陆庆,耿技.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5~97.
[2]王琼.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高校论坛,2003(4):87~89.
[3]厉秀仁.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3):21~23.
[4]张一婵.高等职业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90~93.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5篇
《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胜男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3期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逐渐与国际接轨,企业的营销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区的范围。这种变化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及能力上,还体现在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上,以顺应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市场营销学》作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能结合双语教学,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可谓是意义重大。
一、推行《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1.双语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外语和计算机为新世纪人才特征的教学改革大潮汹涌而来。其中“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的“热门主题”,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力点。高校教育的使命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市场营销学作为培养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既能在经管系学科建设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又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营销国际化的趋势,满足社会对具备“营销+英语”人才的需求。
2.双语教学是进行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双语教学的推广对教师的教学及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师,需要具备能熟练运用商务及营销类专业英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无形当中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同时,双语型教师具备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条件,通过与世界的接轨,必定能对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3.双语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
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营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第一,双语教学改变了教学语言单一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第二,要深入掌握市场营销理论,阅读原版西方前沿学术文章是营销专业学生的有益补充。第三,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营销+英语”式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更胜一筹,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双语教学目前所面临的两大问题
(1)师资问题。虽然经济发展加大了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但我国是非英语国家,缺乏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中国国民自小到大都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因此,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在各高校的师资比例中是比较低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教师要么懂英语而没有营销专业知识;要么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但英语表达欠佳,阻碍了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推广。
(2)学生英语水平问题。在生源相对集中的中小城市里,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教学方式不够科学,很多中国学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无法开口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沟通,这是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倡议,热烈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出现了这样的尴尬状况:学生主观上非常欢迎双语教学,但在实践中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使用英语学习营销专业知识困难重重,甚至严重影响了对理论的掌握,减弱了某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推行双语教学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学方式及手段。推行《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以英语作为工具,培养兼备营销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对双语教学的片面理解的存在,避免只关注英语内容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使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各高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开展双语教学应量力而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同学不能勉强其接受双语教学,可将其编至另一班级,安排中文授课,以免影响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第二,双语教学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根据教学时间的深入逐步增加英语的应用,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厌学情绪。在教学初期,可对部分章节进行双语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大比例的汉语板书和讲授,而对于浅显易懂的部分则采用英语授课。待学生逐渐习惯英语教学后,方可采取全部章节双语教学。并且要全英文板书,50%的英语口授,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程学时。
第三,初期为了学生便于理解,需要对部分内容进行中英文互译,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保障按时完成教学安排,课前的预习是进行双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这要依赖于教师的日常督促及引导。同时,也可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比例,依赖现代化电教设施设计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信息的传递量。
(2)选择合适双语教材,改革考核方法。双语教材的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国外“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侧重点安排合理,同时学生可以接触地道的英语,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缺点是原版教材篇幅较长,内容过于丰富,不利于教学安排,且费用过高,部分学生有购买负担。二是选择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由中国学者编写,价格相对合理,内容符合实际教学要求;但理论知识较为浅显,合适案例较少。为保障学生能接触到前沿理念,又不影响教学质量及效果,教材的选用应视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可相对灵活地将国外原版教材中的理论精华与国内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如教学使用国内双语教材,辅助截取于原版教材的参考资料;或者根据专业及学生特点,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专属教材;还可利用网络教学,将课堂上无法展现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课后进行有益的补充。
双语教学的考核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避免闭卷考试形式单一的弊端,体现《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首先需要逐步建立双语试卷库,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其次,可运用多重考核形式,如笔试加口试,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尽量进行全面的考查;同时,还要注意考核时分数比例的分配问题,避免只通过一次考试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定论的做法。
(3)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是顺利推行教学的关键,各高校应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克服教学薄弱、师资缺乏的问题。可参考以下几点:第一,大部分高校教师具备硕士及博士学位,英语读、写能力相对较高,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口语能力可通过专业的英语培训来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外教来进行专项辅导或鼓励教师直接到国外进修。第二,组织定期的高校教学交流,提高教师的能力。如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来做学术报告,或委派教学骨干参加其他高校组织的活动,通过交流互动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最后,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要高于普通教师,应落实鼓励措施,如在绩效评估和职称评定时予以适当照顾,激发教师向复合型转换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6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中开展双語教学是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针对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门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 双语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6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重师教发〔2010〕138号文件)及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渝教高[2011]36号文件,编号:111013)成果之一。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主要是指以外语为主、汉语为辅来进行知识传授,在全面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英语技能。我校从2011开设《特殊教育学》的双语教学,包括两层意义:一是针对普通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英语汉语双语教学;二是针对听障本科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方向非师范专业的手语汉语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施双语教学十余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各高校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我校《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执行了四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
(一)合格的师资缺乏
我校《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原有十名的教师团队,从最初全部参与分头承担不同章节的两门《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但发现学生确实能体会到不同教师上课的优势特色,但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各异,学生很难预见及适应新老师的教学,尽管组织教学团队讨论,但有的老师在执行过程中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处于模糊状态,很多时候都将其单纯地定义为专业英语课程,侧重于对英语教学进行强化拓展[2]。后来逐渐调整为三名具有留学或有博士学位的本专业教师上这两门课,中途也请美国教授给本科生上过课,但也是杯水车薪,要满足既有专业知识水平又拥有流畅地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熟练手语的双语老师仍然有一定距离。
(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
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特殊教育学》是专业基础课,必须在大学一年级下期开设,大学一年级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已经或正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要完成大量的专业词汇非常多的原版英文阅读理解存在困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要用英语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校所招收本科生多为西部学生,双语教学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还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困难
英汉双语教材主要选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其运行模式与本土实际的特殊教育有所差异,学生需要查阅中文的相关教材来做补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手汉双语教材选用国内教材,但倾向于理论性概念,对听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不太适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做形象化处理,如图片、案例、视频等材料的补充。这些额外处理常因不同教师上课而有所不同,忽视其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存在因人设课的特点。有教师是通过汉语讲解知识,再讲解一下其中出现的一些外语专业词汇,有的学院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将同一门课程是否是“双语教学”的属性也将其更改[3]。双语教学的教材总体来讲不太适用,没有一套切实适用学生学习的专用教材,对英汉双语教材主要通过影印国外英文版专业教材,虽然保持与国际接轨,却忽略了中外文化差异以及学生主体的英语能力水平。而对手汉双语教材主要以增加教学资源配套材料,但手语有限的老师要将一些概念性理论对听障学生解释清楚,也存在一定困难。
二、《特殊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查阅十多年来双语教学相关文献及本门课程双语实践总结发现,《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可以有以下策略:
(一)继续对《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建设
对于《特殊教育学》双语师资的建设,主要可用“引进来、走出去、就地培养”三个策略。“引进来”即引入学科水平与英语水平俱佳的外教,外籍教师不仅能带来纯正的外语授课方法和国外技术前沿,也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双鱼课程的建设。之前有通过“引智人才计划”引进美国教授直接走进双语课堂,但机会很少,以后可以制造更多机会“引进来”外国教授;“走出去”即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积极组织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校际交流,特殊教育专业最近两年有送出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就地培养”则是对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挖掘、培养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英语基础的教师,特别是本科为英语专业毕业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同时鼓励并提倡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或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积极承担双语教学工作。通过“专业强化”、“外语强化”和“外聘式”三个渠道对高校双语师资进行培养,通过教师间的合理搭配,构建一个稳固的双语师资队伍[4]。
(二) 加强《特殊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材改革
任何课程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只有《特殊教育学》一门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这门课程也只是概述,里面提到的各种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具体课程还不够系统,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形成一个专业里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应考虑中西方文化背景,既尊重原版教材,又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具体策略有如下考虑:①分科课程与语言课程结合,在双语教学的开始,加强语言课程同时进行,鼓励学生尽快通过四六级考试提高英语基础水平,学科课程对语言课程起到促进作用;到高年级时,则加大学科课程的比重;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考虑本校生源来主要来自西部,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可以在本科一、二年级在基础必修课程中采取分班制,让学生在同时开设双语课程和中文课程中自主选择,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吸引英语听说能力强、对这些课程学习兴趣大的学生选择;高年级时则在选修课程中开设双语课程,让有成功双语经历的学生自主选择;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如在系上广播、板报、标志牌环境下进行双语布置,隐形地传授双语知识。
《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教材有两种:英汉双语教材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影印,同时给予重新组合和中文教材补充,这样的教材教学思想新颖,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成果,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特殊教育实施有差异,理解起来有些晦涩,不符合我国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手汉双语教材是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概念性理论较多,对听障生来讲理解较为困难。另外结合教师自编的讲义。根据四年双语教学经验,我们应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材方式。双语教材的发展趋势是将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经典教材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文化,编制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引入国外前沿学科知识的教材。还有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未来《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查阅文献,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经费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三) 对《特殊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很不均衡,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针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的有“外文教材,汉语讲授”模式、双语模式:用外文教材,老师交错使用汉语与外文以及全外文式教学。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或者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用英文授课,如果学生没听懂就用汉语再讲一遍,对内容复杂的部分则完全使用汉语。在中级阶段,以英文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到了高级阶段,采取完全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学式,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中以往是50-60人大班,则无法照顾每位学生的双语学习需要,未来教学策略是可以根据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合理分配中英文授课比例,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再对外语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综合能力。[5]比如采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而定的“诱导一迁移一浸没”双语教学模式。[6]《特殊教育学》在新的教学中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将其编入中文班和双语班,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双语试点教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
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系统讲授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殊教育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在《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法,如根据刘桂兰所强调的“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根据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和课下互动策略让学生从课堂即时问答互动与课后网络交流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采用艾凌艳等的立项形式,指导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查阅资料、做调查、写研究报告、进行讨论交流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多角度、多范围的英语语言接触机会,以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互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加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 教学评价的改革策略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恰当评价双语教师的工作,挫伤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因此《特殊教育学》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及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有效发挥每一项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中的功能,《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加强师生交流和教学方法上,因此除了评价教学结果,还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比如除了期末考试评价外,同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查阅文献、上课汇报、观影影评和见实习心得等多元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多进行激励性评价,避免惩罚性评价。
4. 建设《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资源网
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学资源配给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也应该在网络上建设教学资源库。与我国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保持与网络紧密结合发展一致,以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与交流,促进双语课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05年教育部投资了100余万资助了50余个双语教学项目,建立了双语课程的资源共享体。教育部还组织了各高校的优质双语课程资源集中于“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网(http://www.btrc.edu.cn)。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有的高校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建立了网上答疑等教学辅助软件,同时还参考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模式,探索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如blackboard(Bb)平台的网络教育平台。使用英文进行课程建设,同时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开放课程同步,使学生长期沉浸在英语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本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有效推动《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讨论
双语教学模式伴随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应运而生,是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重要模式。我国《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实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建设的推动过程中需要加速推进本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双语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根据特殊教育学科专业特点、西部大学师生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推动本专业双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 程玲玲. 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9):59-60.
[2] 郭桂杭. 高校雙语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9(30):90-92.
[3]朱峰博. 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 2011, 26(3):101-102
[4] 梁明柳, 陆松. 简析高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20):112-114.
[5] 何芳. 高校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商业经济, 2011(13):123-124.
[6] 蔡薇, 柳瑞清, 刘政.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5):153-155.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7篇
生物化学, 是学习生命科学其他基础课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重要基础, 在生命科学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国际上大多数参考资料都是以英语为主, 因此,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 思考与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生物化学课程探索与改革提供参考。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
1.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从2007年开始, 对各班级进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尝试, 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各班级均已经完成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 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 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可以较顺利的进行双语教学。
2.教材的选取
外文教材选用Nelson和Cox主编的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th edition) , 该教材脉络分明, 条理清晰, 图文并茂, 英文自然易懂;中文教材选用《生物化学原理》 (张楚富)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以中文教材为主, 同时选取外文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进行讲授。
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实践
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 利用汉语讲授学生也是比较难掌握, 因此, 就我校当前情况来说, 我们认为现阶段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同时, 根据班级各学生情况差异, 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一方面, 我们采取以中文为主, 英文为辅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 我们选取专业词汇比较常用、学生感兴趣, 同时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 如核酸、蛋白质等章节的部分内容。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 课程结束后, 对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专业知识学习有无帮助、对英语学习有无促进等方面。结果表明:2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实施双语教学, 6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施双语教学, 13.3%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 这也从学生的角度说明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十分有必要;1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 68.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7%的学生则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促进作用。21.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很大帮助, 63.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15%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帮助。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普遍感觉到英语的专业词汇、阅读能力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 不但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受到影响, 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帮助作用。此外, 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英语等方面也更加的熟练, 因此对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是必要、可行的。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调查分析后, 虽然双语教学必要且可行,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中, 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教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此外,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教材问题
如果给学生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则给学生的经济压力太大, 因此我们采用对部分章节进行影印的方式;但是英文教材的内容有时候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国外较好的原版教材, 进而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十分必要, 好的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生的英语水平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 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影响很大, 我们的统计表明:那些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学习没有帮助的学生多数英语水平一般, 因此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对于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学习十分必要。
总之, 我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刚刚起步,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提高, 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需要教育部门的正确导引, 各方面通力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使生物化学双语教学逐渐改进、提高、完善。
*: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陈彬, 李渝萍, 陈健, 张艳, 娄桂予, 何凤田, 周度金.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2008, 10 (2) :209-212.
[2]田志杰.注重实际应用, 探索高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5 (4) :138-140.
[3]张青, 杨波.关于双语教学与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探讨.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4:317-318.
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8篇
双语教学的内涵双语教学, 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
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1) 浸入型。教师完全使用学生的非母语进行教学。 (2) 保持型。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步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 过渡型。教师在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步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采取的是保持型。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 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可顺利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或B级, 一些优秀学生甚至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 如今中小学的基础英语教学时间与跨度都比较长, 使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比以前的学生扎实, 为实行双语教学提供了便利。 (2) 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我院高职三年制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确立了英语不断线的要求, 从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 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 以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 逐渐提升、加深并巩固,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为开设双语课奠定了基础。在中外合作班的课程设置中, 英语教学更是按照高标准进行, 听力、口语、精读、泛读、阅读和写作, 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3) 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学院经常安排一些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 提高专业技能与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 请外籍教师给院内教师开办讲座和培训, 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4) 硬件设备的投入。学院加强英语学习硬件设备的投入, 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教学资源等都为双语教学提供了保障。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 高职院校应首先将一些国际通用型的专业和学科与国际接轨, 参照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双语教学”, 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入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2) 我国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就业教育。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成为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而双语教学是专业与外语有机结合的桥梁, 可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外语的应用能力同时获得提高, 从而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夺得先机。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
目前主要包括: (1) 全外型。即所开设的课程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直接用外文讲授。 (2) 混合型。教师用外文教材, 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 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
双语教学模式有自身的特殊性
我们采取“强化项目过程, 弱化知识系统”的方式, 对于理论知识不追求系统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指导阅读, 提高与专业相关的阅读能力。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
应用化工专业“中加班”分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本院分析化学课属于专业必修课, 共有75学时, 理论39学时, 实训36学时。理论教学按大纲安排教学计划, 参考外文教材, 并辅助大量从网络和书籍中节选的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参考国外一些优秀大学的免费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按照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 设计成若干独立的项目, 以项目为载体, 实施教学。
技能操作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在学期初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谈话形式, 充分熟悉每一位学生,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征, 将学生合理分组。对于简单的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复杂的项目, 则分组完成。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绪论课上完后, 安排认识分析器皿与操作分析器皿的训练。教师首先通过实物演示并结合规范操作, 用英语表述每个操作要领, 学生用英语提问、交流和互动。全体学生最后再同时训练。每次实训课程完毕后, 让学生用英语书写自己的实训操作心得体会, 既巩固了技能操作要领, 又实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各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看,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问题。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优秀的外语能力的双语教师比较少, 各学院应当有计划地让具有潜质的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外语培训班, 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 提高自身水平, 快速成长。 (2) 教材问题。外文版本的专业教材主要是面向本科院校的, 体现的是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 真正符合高职特色的外文专业教材几乎没有。这就制约了在双语教学中大胆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希望能够引起职业教育界各位专家的重视, 编写出一套具有职业特色的外文专业教材。 (3) 政策问题。学院如果在政策上不对双语教师加以鼓励, 实施倾斜奖励, 很容易使双语教学质量降低, 因为双语教学备课,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属于新生事物,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事双语教学的广大教师应当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尤凤翔, 刘安华.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6) .
[2]钱菁.对高职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25) .
猪生产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9篇
21世纪初, 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1年) , 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热门专业 (如信息、金融、法律和生物等) , 率先开展双语教学, 明确要求三年内重点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比例要达到15%, 普通高校也要使双语开设的专业课达到3%。为进一步积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 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生产和科研的能力, 2007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专项项目。从2007年至2010年间共计支持建设了50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07、2008年分别支持建设了100门, 2009年和2010年分别支持建设了152门和15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门双语教学示范建设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 同时要求学校提供配套经费。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或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享相关教学资源, 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措施都大大推动了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培育了一大批双语教学师资, 在全国重点高校建设了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制作了大量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 并连续三年进行了课件评比, 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 同时发挥了很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了很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 双语教学不仅在重点高校得到快速推进, 普通高校在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中也逐渐实行。近年来, 一些农业院校也在积极尝试探索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与名牌院校相比, 农业院校存在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如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胜任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 迫切需要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历, 就农业院校中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猪生产学专业课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具有八千多年的悠久的养猪历史和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猪种资源, 猪的存栏数、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占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由于生猪生产在中国农业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历来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因此, 许多欧美企业很早就已经进入中国生猪产业市场。它们早期主要集中在优良种猪的销售方面。近二十年来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 包括原料、饲料、生产设备、育种、技术服务和产业生产组织等。涉及的国家有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荷兰、英国、丹麦、瑞典、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养猪业发达国家。企业种类也多种多样, 既有从事生猪养殖的企业, 也有从事屠宰加工的企业, 还有进行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可以说, 在中国的生猪产业链中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因此, 向国外先进的公司和知名的高等院校学习, 了解他们的新技术、新理论、新产品, 吸取它们的宝贵经验, 对更好地发展我国养猪事业是必需的。在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中, 应用双语教学, 不仅对培养学生, 对教师提高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采用一些原版的外国教材, 引进一些先进的国外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先进的国外生猪产业发展动态。学生经过这个过程不仅熟悉了国际专业交流的语言规范, 也对完成专业领域的英语任务充满了自信。能够培养学生胸怀全球的观念, 能够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 并且能够吸取国外生猪产业经济发展的精髓, 开阔了视野。同时为学生自学, 阅读英语文献杂志、学术期刊等,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教育平台, 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质量。
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人才和研究人才, 培养卓越畜牧师的必然要求。
二猪生产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猪生产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主要讲授猪的生物学特性, 猪的品种和育种, 猪的营养与饲料, 猪的饲养管理, 猪场建设及经营管理等内容, 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目前国内外养猪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从而明确我国今后发展养猪生产的目标。能掌握猪种资源、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猪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能掌握集约化养猪条件下猪的饲养管理基本理论、生产知识、技术措施和经营管理, 并且结合教学实习,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及猪场的宏观管理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分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两大部分。教学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要反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如放映幻灯、录像、课件等) , 现场教学示范和实际操作, 实验验证等。
三猪生产学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猪生产学的双语教学的实施, 应能使学生掌握养猪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猪场生产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本领域专业外语的能力, 从而能够查阅相关专业的外文图书、专业网站, 获悉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跟踪科技前沿信息。此外猪生产学双语教学的实施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能够阅读专业杂志, 从而达到了解本领域国际研究进展, 并且为将来能够利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四猪生产学课程教学对象
猪生产学课程适用专业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一般来说, 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课。这些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 大多数学生英语一般也已经达到四级水平, 具备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此外, 部分农业院校在在读研究生中也开展了猪生产学课程。
五猪生产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1.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国外大学一般含动物科学专业的学院都开设猪生产学课程, 大多数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猪生产学教材, 教学参考书主要来自一些高校教授编的生产指导手册, 但都制定了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养猪场实地讲解和企业实习。任课教师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定参考书, 部分内容在教室讲授或与学生讨论, 部分内容则在大学的养猪场实地讲解并让学生实践。教材中还配以大量各种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由于学时限制, 其教学大纲重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相对不足。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组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开展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前要认真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教学大纲要既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识面广泛、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 又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同时与国情相结合, 要考虑到国内生产管理单位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期望。
2. 编制合适的猪生产学双语教学教材资料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载体, 没有教材, 双语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双语教学教材缺乏是目前教学中普遍问题, 特别是专业课。猪生产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虽然在教育部和出版社的积极运作下, 各种其他课程的原版教材在全国各高校巡展, 开阔了教师视野, 但尚未见合适的猪生产学英文原版教材推介。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本人认为目前比较好的猪生产学英文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有:Jorgen Peder Christiansen的“The Basics of Pig Production” (第二版) (Knowledge Centre for Agriculture, Landbrugsforlaget, 2010) ;John Mc Glone, Wilson G.Pond的“Pig Production:Bi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Delmar Cengage Learning, 2003) ;J Wiseman, MA Varley and B Kemp的“Perspectives in Pig Science” (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JE Thompson, BP Gill&MA Varley的“The Appliance of Pig Science” (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 2004) 。
这些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共同的特点是内容先进且广泛, 重实际应用, 为师生提供了接触“原汁原味”的专业内容的机会, 也避免了一些人为的“误译”。但与国内教材相比, 国外教材理论论述不细致, 篇幅长, 虽有利于学生自学, 但花费时间多, 费用高。
因此, 本课程组组织专业教师、外语专家等相关人员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改编、整合, 编制适用于本课程的双语教材。
国内教材主要以杨公社主编的《猪生产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为自编教材框架, 同时参考几本经典的教学参考书, 包括赵书广主编的《中国养猪大成》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和陈润生主编的《猪生产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等。国外教材主要以Jorgen Peder Christiansen的“The Basics of Pig Production” (Knowledge Centre for Agriculture, Landbrugsforlaget, 2010) ;John Mc Glone, Wilson G.Pond的“Pig Production:Bi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Delmar Cengage Learning, 2003) 和J Wiseman, MA Varley and B Kemp的“Perspectives in Pig Science” (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为参考蓝本, 同时参考其他参考资料和专业网站。
自编教材框架结构体系保持与国内杨公社先生主编的猪生产学的一致, 同时引入一些先进的育种手段和生产技术如母猪的体形评分方法、肉猪的胴体评分方法。
3. 建设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
对于农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 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等原因, 在单一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外文原版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 由于成本、来源及原版教材内容体系与国内的差异等问题, 目前在本科教学中普遍使用引进的原版专业英语教材不大可能, 而一般学校能够提供的原版图书资料也较少, 特别是关于猪生产学这样的专业课程的。并且由于学生对专业网络资源不熟悉, 查不到猪生产学相关专业网站, 接触的原版专业资料机会就较少。教师有必要预先在心理上和学习资源上做好充分准备, 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和语言障碍。建设猪生产学课程学习资源, 建立助学平台,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猪生产学课程网站和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生动、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助学系统, 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本课程的专业词汇, 同时了解了国际养猪生产技术、行情等。
学生除了可以课余时间学习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外,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提供的相关链接和网站了解国内外养猪生产状况、行情及行业发展动向等, 接触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生产观念。这不但能够解决专业英语教材问题, 而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能够根据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通过设计研制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 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辅助教学系统, 再结合板书进一步丰富、灵活和完善了教学形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能够显著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本课程组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制作双语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 编写中外专业词汇对照表, 英文习题集等。由于要搜集、整理、编写资料, 我们以课程组方式由多个教师分工协作建设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
4. 探索适合猪生产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猪生产学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语言, 而是以外语为工具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的训练, 以及学生心理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发展。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从语言使用程度和教学内容上区分的, 而是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全方位的变化。因此, 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协调等工作, 同时注意充当好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这样才能改变以往讲深讲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不仅传授教材中新颖前沿的理论, 而且将教材中贯穿始终的能力训练教给学生, 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科式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学方法上, 更注重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教学组织上, 要求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视为完成猪生产学全部教学任务的系统工程。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预习, 在课前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专业词汇及相关的泛读材料。而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发言,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兴趣, 确保轻松掌握基础知识点, 并且对相关的专业词汇及表达有所了解。课后一般应有一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巩固。在课余时间加大辅导力度, 教师以电子邮件、课程网站、教室答疑等多种方式给予及时的辅导, 并且指定专业的杂志和网站,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进一步激发兴趣, 开阔视野形成良性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 (1~3周) , 学生的词汇量不大, 英语水平不高, 采用课前发放专业词汇汇总和阅读资料, 课堂上英语板书、汉语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中级阶段 (4~10周) , 课堂上逐渐加大英语讲解的比例, 同时辅以课后练习和多媒体教学;高级阶段 (10~18周) , 随着双语教学的延伸, 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对一般的专业术语比较熟悉, 已经习惯于英语思维, 课堂上主要以英语讲解为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英语Seminar等活动。总的原则是先慢后快, 先激活学生英语基础, 再加快节奏, 加大英语使用比例。
六有效开展猪生产学课程双语教学的保障措施
1. 高素质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培养
能否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
首先, 通过出国学习等方式培养双语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就猪生产学课程而言, 美国的爱荷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英国的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 (University of Wageningen, Netherlands) 和加拿大的圭尔夫大学 (University of Guelph, Canada) 等都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学校。将教师派到这些学校学习将显著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水平。
其次, 将教师派到相应的在华的国际生猪企业 (如PIC、Danbred) 中开展进修和合作研究也是积累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队伍培养应该有计划、有侧重点。应该先重点培养1~2位骨干教师, 其后课程组中的其他教师相继短期出国进修或校内举办专业教师英语培训班。
再次, 还可以校企联合, 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的外籍员工做兼职教师。目前, 我国生猪产业中有很多外资企业 (如种猪企业Danbred、PIC、TOPIC等, 设备企业Big Dutchman等) , 不乏一些外籍高级生产和管理人才, 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和相当的工作经验, 在双语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教学上可以邀请他们开展若干专题报告。
最后, 短期引进外籍教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科研项目合作的机会, 短期聘请国外同行专家在国内任教,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外教环境。聘请外籍教师不仅能解决纯正的英语发音和独特的英语思维问题, 同时也能把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观念和知识带进课堂,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 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价
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是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生、同行和教学督导组。如果条件许可, 还应有相关企业对教学的评价, 评价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学生评价应该包括对英文教材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还应包括对教师讲述清晰易懂程度、发音标准、教学内容适宜性等方面的评价。同行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学形式和手段的评价、双语教学课件使用的评价、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评价, 以及对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教学督导组应该更多注重对课程的双语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完整、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教学效果满意、教学模式新颖等方面的评价。教学督导组还应该考察教材内容是否过多、教材体系及习题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价格是否合理、语言难度是否合理、是否要求改编教材等方面问题。
3. 开展双语教学的配套措施
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深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需要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包括教学体制、考试制度、学生评价体系等。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学生的双重努力和适应, 还需要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进和落实。首先,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研究,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和培养, 优先选派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 同时引导教师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课件的研究, 优先并重点资助“双语教学”的教师和课程, 在课程评奖、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其次, 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奖励措施。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校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业绩工作量考核不能与普通教学工作量等同, 获得学生、同行和教学督导组好评的课程和教师, 应该给予必要的奖励。再次, 在学生层面应该注重引导, 吸引学生选修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 为学生就业考虑, 可以在学生学籍档案中注明为双语考试成绩,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课程学分等形式, 激励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最后,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通过研究和实践, 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和制度, 使双语教学做到有章可循。
七结束语
开展猪生产学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 通过不断开展课程建设, 丰富双语教学课件制作, 编制和完善教学教材资料, 丰富和积累双语教学经验,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设, 教师和学生必将逐渐适应这一教学形式, 从而达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农业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摘要:文章结合中国双语教学趋势、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全国生猪产业发展特点和猪生产学专业教学特点等, 分析了猪生产学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 并且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工作经验总结, 同时就如何有效开展猪生产学课程双语教学的保障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猪生产学,双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建伟、周清、罗建新、周卫军.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探讨[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1 (6)
[2]何如海、陈涛.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3]杨公社.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王保宇.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8)
[5]丛丹阳.2011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5)
[6]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3)
[7]张静、赵静、张进明.试论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 2007 (S1)
[8]苏克勤、王亚伟、王瑞.农林院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4)
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10篇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将其定义为: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理解并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而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学校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授课) 。[1]所以, 对于双语教学, 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为应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它是指用非母语进行全部的授课讲解, 只是在必要时穿插一定的母语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前者是主角, 后者则是必要时的补充说明, 二者不是并列等同的。
植物解剖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生物科学, 是阐明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超显微结构及其发育规律的植物学分支学科, 对于理解植物结构和功能间的联系意义非凡。它具体可分为植物比较解剖学、植物发育解剖学、植物生理解剖学, 植物病理解剖学、植物生态解剖学以及木材解剖学 (次生木质部解剖学) 等。近些年来, 在这个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这门课程进行双语学习, 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解剖学知识, 还可以对最新的知识理论有所了解, 在此过程中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学生英语能力问题
一切教学都是以学生为基础的。双语教学的目的, 一是使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与国际接轨, 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二是使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成为兼具专业知识与外语知识的综合人才。所以, 学生英语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必须首先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基础, 学生才能自如学习课程内容, 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否则, 学生不仅在掌握基础课程内容上有困难, 还会造成双语学习的机械性和被动性, 变成专业词汇背诵和专业文章的翻译, 这样就失去了双语教学本初意义之所在。因此, 进行双语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英语能力出发, 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
三、双语教学的教材制定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 是学习知识的基础, 所以选择一本好教材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必然要用到外语教材。相对来讲, 国外教材所涵括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更新快, 书中多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讲解, 在学习中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以Teaching Plant Anatomy Through Creative Laborato-ry Exercises为例, 作者在这本附有大量清晰图解的课本中, 融入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通过运用大量的徒手切片的显微照片以及色彩对比清晰的图解, 讲述植物结构从细胞器到器官的各个方面, 使植物解剖学生动而形象, 富有感染力,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所使用的植物解剖学教材, 知识相对陈旧, 更新较为缓慢。尤其是探索性学科, 教材所述内容大多都是几年前或更久的, 学生难以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 不利于今后的学习研究。
尽管国外教材优点颇多, 但是却并不适合我们直接拿来应用到教学实际当中:第一, 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研究生英语水平虽然相对较好, 但是专业英语知识方面的积累还很少, 在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 照搬的国外教材难以被学生理解, 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 国外教材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过于精细, 造成整体内容繁杂, 使学生难以把握住知识重点, 耗费过多学习精力。第三, 外文原版教材成本较高, 学生经济能力有限。而影印版教材质地粗糙, 图解为黑白色, 失去原版图解生动活泼的特点。所以,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在国外植物解剖学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院研究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几本外文教材进行综合编排, 新教材在保持外文原版特点的基础上难易适中, 适合本院研究生的学习, 经过双语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2,3]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实施双语教学, 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较强的口语能力、极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师素质。如果忽略这四点基本的前提, 一味追求双语教学, 很可能造成学生无法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本末倒置, 失去双语教学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考虑, 现在学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教师出国做学术访问, 在国外进行学习和实验研究, 因此都具有很强的英语功底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聘请了一些相关专业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极大的提高了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五、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专业课程理论性强, 专业术语多。
直接用外语了解专业术语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对重要的专业术语词汇理解掌握, 清除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听力和阅读理解障碍, 也为今后查阅外文文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 学生对双语专业课失去兴趣。
因为是第二语言, 听和阅读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 如果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利用幻灯片,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外语视频进行讲解, 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4]
另外, 对简单的章节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综合知识点, 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讲解, 广泛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通过这个过程, 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
此外, 我们还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制作徒手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等, 使学生对植物解剖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六、总结
目前, 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5]在中国, 双语教学主要是保持型双语教学, 使用的是除汉语外, 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
根据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其他高校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分为英汉结合和双语思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汉结合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布置教学作业, 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与复习, 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简单的新内容直接用英语讲解, 使学生能用英语表达一般的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双语思维期:训练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思考专业问题的习惯, 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使学生用第二语言听、说、写的目的。[1]通过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成功实践, 我们总结出了以上几点问题,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只是我们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在实际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还应因材施教, 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措施, 使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 同时外语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真正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综合人才, 这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摘要:在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中, 学生英语能力、教材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将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分为英汉结合和双语思维两个阶段, 以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解剖学,双语教学,英语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Platt J, Web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gman, 1985.
[2]段德君.高等院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4) .
[3]陈振东, 王虹慧.实行双语教学的前瞻性思考[J].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 2004 (7) .
[4]朱宏飞, 李秋莉.关于生物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0 (1) :127-128.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双语教学;过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5-03
双语教学是指学习的引导者与学习者围绕某一门非语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遵循一定的学科标准,在思维水平上运用两种语言媒介,通过传授、仿效与内化等过程而进行的学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科的专业学习和认知发展,提高单语学习者运用目标语的水平,尤其是在认知学术方面的语言能力。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利用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专业人才国际化要求的提高,国内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导致双语教学不可能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进行,因此探索适合各个学校自身相关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化学与化工类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但由于该学科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覆盖面广,且自身又具有基础性、专业性、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得其双语教学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结合我院的化学化工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笔者对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双语教学的实施模式
目前各个高校普遍认可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完全渗透式
以英文教学为主,仅用汉语作辅助说明,并采用全外文教材和参考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课程的授课以西方人思维模式为基础,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理想的目标。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班级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模式目前只能被极少数的高校所采用。
2.交叉渗透式
中英文教学并重,这是目前使用较普遍、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要求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并尽量使用原版教科书里准确精练的英文,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到正确的英文表达方法。这对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用流利的外语准确地表述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很好地把握使用外语和汉语的比例,既要避免因过多使用外语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又要避免单纯使用汉语而违背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要用中英文重复解释,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
3.术语引导式
以中文教学为主,适当采用中文教材,配以英语章节名称、专业词汇和术语。这种双语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最低,既不要求口语表达,更不要求用英语解释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和定义,是双语教学的初级形式,对学生英语水平没有太高要求。但是,这也不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依据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和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以及物理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以术语引导式和交叉渗透式相结合的“过渡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双语教学实践的探索。物理化学课程本身内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且各章内容相对独立、系统性强,各章间的联系与渗透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课时有限,结合考研等各方面的要求,授课内容大体上分成四部分:热力学一(包括热力学基础、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热力学二(包括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热力学三(包括电化学、界面现象、胶体化学),以及化学动力学(动力学基础、各类反应动力学),等等。对于每一部分,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前期教学中以汉语教学为主,使学生了解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熟悉并掌握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和相关术语;中期,以较为简单的英语句型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理解章节中的基本原理、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并鼓励学生练习用英文记忆、推导,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相当关键,绝不能因语言的问题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吸收;后期,主要以学生的强化、应用知识点为主,辅以一定量的英文习题,同时引导学生阅读适量的相关英文文献,完成以英文综述的方式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二、双语教学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教育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其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为目标的,双语教学更是如此。就学生方面,中外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迫切想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一般比较欢迎双语教学课。而有少数学生会因自身英语不好而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考虑班级的整体水平,授课以基础英语应用为主。根据近几年的授课状况发现,学生只要具备英语四级的水平,授课的效果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在每年正式授课前,必须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摸底。经过近几年的摸底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的问题是阅读能力相对较好,听说能力相对较差,公共英语相对较好,专业英语相对较差。如果英语使用的比例过大,会使学生不易理解,从而将注意力更加趋向于语言的学习,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工具,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1.必要的预、复习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跟上课程节奏,必须重视课外的学习。首先,教师在每堂课结束时,就本节课的内容做出小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概貌式的介绍;随后,提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具体要求,规定预习和复习的内容;为了达到督促学习的目的,会将其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2.培养阅读文献的兴趣
作为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提高学生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在每一部分结束时,可以适当布置阅读1—2篇英文文献作为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就阅读的文献以英文形式进行报告,以提高其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让语言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层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获益匪浅。
3.灵活调整教学手段
课程初期、中间和结束阶段必须结合学生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否则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可能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因学生的承受能力为依据,中英文使用的比例要适当,对于难点、重点,要力争做到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吸收。例如相平衡一章,似乎与前面所学内容的联系不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在授课中教师会偏重汉语教学,穿插相关的英语术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化学平衡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无机化学中已经学习了,比较熟悉,多使用英语授课,学生温故而知新,反响较好。
三、双语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nlc202309010353
毫无疑问,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导者而言,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双语课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一般而言,大学教师的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六级或以上水平,但是,达到将外语和母语等同地使用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开展双语教学,必须首先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强化培训,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熟练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2.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
较高的专业水平是教学的根本,“双语”说到底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能够登上“双语”讲台的教师,除了具有熟练驾驭外语的能力和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能通过外文资料的查阅,最先了解国外的科学研究动态和社会发展状况,应比一般的专业教师掌握更多前沿性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查阅相关资料,以扩大知识面。
3.具备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设计能力
双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做到让大多数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最好能够灵活运用那些前沿性的、具有新奇性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自觉使用外语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
4.具有使用多媒体软件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是传授知识、优化教学信息的很好的教学工具,多媒体通过图像、动画、声音方式,将复杂抽象的原理、过程以简单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最好具备好的操作和想象能力,课件制作的成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四、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双语教材
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中文教材选择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英文教材的确定则较困难,选用的是A.G.Whittake等编写的《PhysicalChemistry》。目前,许多高校倾向于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其语言纯正地道,使学生能接触到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理念,从而使他们更为直接、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但是从现阶段看,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远远不及自己的母语,阅读起来较为吃力,不适合自学,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目前虽然有些教材配有汉英双语,但这样会使学生对汉语过度依赖,达不到培养英语思维模式这一目标。因此,最理想的方法是结合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国外原版教材为参照,授课教师能够自编教材。教材中体现“过渡式”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并伴有预习内容、目标,课下作业、要求,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扩展阅读、英文文献,等等。
五、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既要获得学科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因此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也注定是多样性的。成绩考核可以分散到日常学习过程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此外,双语教学考试应选用双语试卷,而且外文覆盖面不应低于40%,并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为了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情况,学生最终成绩须综合卷面成绩、作业成绩以及平时英文报告的成绩,这样可以为将来的改进提供借鉴。
我国的双语教学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各个高校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过渡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由于处于初步阶段,各方面尚存在问题,仍需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来共同完善。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12篇
一、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的需要、家长的迫切愿望三个因素, 我们认为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是有其优势, 并且可行的。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可以用本族语言进行, 也可以用外国语进行。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 或缺乏适宜的环境, 儿童就会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外语的前摄效应, 减少本族语与外语之间的中介活动 (心译活动) 。言语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也表明, 人在神经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 儿童可以同时获得几种语言符号, 在这一时期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大脑神经机制是相同的。实验研究证实, 4~10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 其中外语口语发展最佳期在6岁以前。儿童早期学习双语具有四大优势: (1) 幼儿正处在口语发展的最佳期, 对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 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是可能的。而且, 由于此时他们的语感特别好, 对语音的把握会比较纯正。 (2)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是直接理解, 他们善于借助直观动作和当时的交际情境来理解语言, 而不必像成人那样经过母语思维, 经过间接思考来转化成外语思维。所以相比较而言, 学习双语会轻松和容易些。 (3)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还不成熟, 心理负担较小, 极少出现成人那样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的现象。 (4) 幼儿与他人的交流只需较少的语言参与, 且语言的结构简单, 可以借助大量的体态动作, 所以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比较高, 这是学习外语的良好心理基础。儿童早期即学前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期。站在这个角度上说, 在学前期对儿童实施双语教学也是可行的。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 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这里所强调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试想一个老师尽管有符合要求的学历、有能胜任教学的水平、有侃侃而谈的口才, 甚至有如鱼得水的社交能力, 但他唯独缺少敬业精神和亲和力, 那么, 这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幼儿教师是高职学前教育的使命, 也是高职学前教育培养幼儿双语教师的前提。
2. 双语教师的英语运用应比较熟练, 表达比较流利。
幼儿双语教学的师资不一定非要英语专业,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英语专业, 就很可能偏废对母语的重视, 更可能不考虑幼教专业的特点, 而顾此失彼。同样, 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味地强调幼教特点, 那么, 双语教学就无从谈起, 皮之不存, 毛之焉附?所以, 对幼儿双语教学师资的选配, 应立足于幼教, 着眼于英教, 两者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培养和造就既懂幼教又懂英教的幼儿双语教师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责任和教改的目标。
3. 双语教师应当有能力用双语组织幼儿一天生活的大部分环节。
教师不仅要有能力组织英语课, 更重要的是把双语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 从日常礼仪到游戏娱乐, 从入园离园到就寝用餐, 双语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用双语去组织, 使幼儿在生活、游戏和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和学习英语,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让这种学习好像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 幼儿一天的生活应是缤纷多彩的, 我们不能人为地给这种多彩的生活赋予太多成人的思想和情绪, 否则, 就会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按照幼儿生活本来的样子, 恰到好处地将双语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大部分环节, 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去感知。
4. 双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使用的英语应当是儿童化的。
幼儿双语教师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我们应在儿童的活动、游戏和生活中倡导感受式的口语教学, 绝对不可生硬地进行成人式的英语单词和字母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使用的教学语言 (指母语) 比较趋于儿童化, 幼儿易懂易接受。但是, 在双语教学中我们运用英语组织活动, 并尽量使之趋于儿童化, 其难度就显得大多了。双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使用双语 (特别是英语) 要儿童化是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
5. 双语教师应当善于使用非语言的行为。
学龄前儿童年龄、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 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上, 死搬硬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是不奏效的, 只有灵活运用、潜移默化才是有效的。如果说灵活运用主要指的是教学中的语言行为, 那么, 潜移默化则是指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 如情态 (情感行为) 、体态 (身体行为) 等。一个优秀的双语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基本功外, 面向学前期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更为重要的是非语言教学的基本功, 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深长的手势有时所起的教学效果远比语言的穿透力要强得多。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1. 理论实践。
从理论上讲, 双语教学需研究的问题很多, 诸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双语教学结合点的研究、专业教师英教化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相互转化、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但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可行性, 我们不可能也无必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对双语教学的所有理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从实践的意义上说, 我们仅对双语教学主体性、愉悦性、激励性、合作教学等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效用进行比对实验。同一门《手工》课程, 20人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 仅把原本用母语讲授的教学内容改用英语进行教学, 整个过程基本上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另20人则采用双语教学手段, 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教学, 教师的角色既是指导者, 又是参与者, 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 既分又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跃跃欲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突出。比对显示:前者由于缺少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 教师教得口干舌燥, 精疲力尽, 学生学得心灰意懒, 索然无味, 教学未抓住根本, 实际上只是教学语言使用的简单变化而已, 这不仅没有考虑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也没有顾及到双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后者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参与, 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学生在学习合作过程中, 感到轻松愉悦, 他们不仅要在学中做, 做出一幅漂亮的剪纸, 更要在学中说, 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 尤其是分组合作教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不但从中学会了手工制作的一些技巧, 而且从中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训练效果, 双语教学原则在这里真正体现出了它的实践意义。
2. 课程实践。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就《手工》、《游戏》的双语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以《手工》课为例, 其双语教学的开展就具有探讨意义, 我们把课程教学实践的这种探讨意义概括为“三个过程”或“三个层面”: (1) 准备过程, 亦即英语渗透层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 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 将课程内容必定会出现的一些专用词汇, 在课前指导学生初步掌握, 并了解课文内容, 以保证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能用英语学习手工技巧。教师上课时, 用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一方面温习已布置的英语单词和词组, 另方面准备进入下一过程。在这个准备过程中, 只要求学生能读得出、听得懂就行。 (2) 认知过程, 亦即英语整合层面。教师把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工具, 要求学生用双语作介绍, 使学生通过说, 不但发现认识了材料, 而且训练培养了英语语感, 为下一步利用材料奠定一个良好的认知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交替使用中英文, 将汉英整合起来, 不分主次, 互为主体地运用双语对手工材料、工具的作用进行解说, 让学生的说与老师的评、老师的说与学生的听充分结合起来, 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3) 活动过程, 亦即英语主体层面。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过程, 根据合作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用学生课前自己准备的手工材料进行技巧学习训练。在这个主体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同一角色, 指导与学习融为一体, 英语这时就成了主体语言, 教师用英语表述手工制作的过程, 学生也要用英语表达自己学习中的想法。尽管学生的英语表达不是那么流利、完美, 但在一边干、一边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及语言沟通氛围, 正是我们双语教学所要追求, 并要达到的目标。
3. 社会实践。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为了检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语教学的实践能力, 我们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社会实践。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双语教育应是一种整合的教育, 我们培养出来的“双语型教师”也应是一个具有教育整体观的幼儿教育者, 这种整体观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实验和幼儿园双语教学中, 应在五方面有所体现。 (1) 从目标上整合。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双语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语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 而应是对幼儿各领域整体的、有机的综合, 因此, 我们的目标不应只定位在幼儿语言的发展上, 更应重视通过双语教学, 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等其他领域和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上。 (2) 从内容上整合。目标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 内容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要使语言领域的不同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 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因此, 我们在双语教学实验中,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现阶段开展的双语教学实验应如何应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需要?“双语型幼儿教师”还需要为幼儿作好哪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准备?语言领域的内容可与其他领域的哪些内容整合等。 (3) 从形式上整合。教育组织形式的整合, 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 为避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单一和刻板, 我们可通过儿歌、游戏、谜语、故事等形式, 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 努力为幼儿创设和谐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4) 从方法上整合。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方法不应只是上课的形式, 而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英语及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 让幼儿在活动中愉快学习,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教育实践中, 要注意发挥环境的整体作用, 努力在各种环境的创设中, 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支持, 切实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便于活动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和活动中习得语言, 尤其要注重模拟的生活情景和游戏化的环境的创设, 让幼儿开口想说, 有话可说, 激发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同时, 要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示范,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语言, 要积极创设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 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让幼儿有自由发表的氛围和机会, 为幼儿双语学习提供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具有可行性。本文从理论、课程、社会三个层面对双语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意义, 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赵若英.双语教学的原理探究及其对双语教学实践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2) .
[2]杜秀华.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 .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