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资源产业态势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水资源产业态势(精选8篇)

水资源产业态势 第1篇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相邻, 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西南与越南接壤。全自治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日照长, 气温高, 雨水丰, 夏热冬暖, 夏长冬短, 夏湿冬干, 雨热同期, 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川径流和入境河流, 河川径流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量, 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 居全国第5位。

为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用水规律, 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行, 本文选取了2005———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等相关数据进行评价。

2 评价指标的筛选

用水指标是衡量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一种尺度参数, 通过系统全面的选取指标, 对指标进行组合, 应用适当的数学方法, 可分析出某个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内外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的指标近200个, 本文结合广西区水资源数据的可得性及频率统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等方法, 从这些指标集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建立表1、表2所示指标体系。

表中, 单方水GDP产出量=GDP/用水量, 可直接反映单位水产生的价值, 其值越大, 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 (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水总量) /总人口, 反映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1]。

3 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简称PCA) 由霍特林 (Hotelling) 于1933年首先提出, 它通过投影的方法, 实现数据的降维, 在损失较少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有代表意义的综合指标。可以克服模糊综合评估法的缺陷。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 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 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Eviews预测分析计量软件在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Eviews的运用领域并不局限于处理经济时间序列, 即使是跨部门的大型项目, 也可以采用Eviews进行处理, 使得本来复杂的数据分析过程变得十分简单。本文利用Eviews对广西水资源产业态势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

4 结果分析

表3中得出了特征值 (Value) 、相应特征值与后一项的差 (Difference) , 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比例 (Cumulative Proportion) 等。由于上述结果的计算采用相关矩阵, 所以7个特征值之和等于7。第一个成分占总方差的72%, 第二个成分占总方差的16%。前两个成分占总方差的88.1%, 已能较好地反映7个一致指标的总体变动情况如表4。而且根据它们的特征值可以发现第2个特征值开始明显变小, 碎石图出现明显的拐弯 (如图1) , 这表明保留前两个成分将能概括大部分信息, 能充分反映出广西水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

表5描述了线性组合的系数, 如第一个主成分 (标为“PC1”) 大约等于所有7个一致指标的线性组合。从PC 1列中看出, 7个变量系数中除SERIES06外绝对值都较大, 它反映单方水GDP产出量 (元/m3) 、农田灌溉耗水率、工业用水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 (m3/人) 、人均COD排放量 (kg/人·天) 是主要影响因素。从PC 2列中看出, 7个变量系数中SERIES06的绝对值较大, 它反映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是主要影响因素[3]。

结合表3、表4, 取第一、第二主变量构造得分公式:

代入数据得表5 (X1-X7为评估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值) [4]。

从表6和水资源得分图 (如图2) 中可看出, 所评价的2005—2010年广西水资源产业态势得分绝对值呈逐渐降低趋势, 表明广西区水资源各项指标正逐步改善, 广西区水资源产业的相对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属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单方水GDP产出量 (元/m3) 从2005年的12.99元/m3增加到2010年的31.35元/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5年的357m3减少到2010年的146m3, 人均COD排放量从2005年的6058.2 (kg/人·天) 减少到2010年的5305. (kg/人·天) , 表明广西区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从国内外实际生产力水平来看, 广西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 结语

通过Eviews软件对广西近年来的水资源用水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单方水GDP产出量 (元/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COD排放量 (kg/人·天) 、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标、农田灌溉耗水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广西水资源较为丰富, 且近年来水资源产业态势逐年好转, 但广西水资源利用水平仍处于全国低水平状态, 未来要使水资源利用水平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广西就需针对这些因素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许新宜, 王红瑞, 刘海军, 等.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38-5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水资源公报[EB].[2012, 9].http://222.216.6.170/szbg.aspbt=&blx=danr&nd=.

花都房地产业发展态势 第2篇

截止2010年初,据我的观察和有关资料分析,花都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是房地产,其发展规模甚至有超越番禺的趋势。

(一)花都房地产业需求量

表1:2010年1-1月 广州市十区住宅交易登记累计信息

*注:均价=总成交金额÷总成交面积

*本数据包含广州市十区住宅的预售合同备案数据和现楼销售数据;如需全市各用途房屋交易详细情况,请点击这里 *月报表统计时段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年报表统计时段为上年12月26日至本年12月25日。

资料来源:中国广州政府阳光家缘网

表1是2010年1-1月广州市十区住宅交易登记累计信息,表1显示花都区在广州市十区中住宅交易宗数、面积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均价却排名较低。这说明花都目前房地产交易频繁,需求量大,但价格虽然位于中低水平,但有资料显示其价格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而且有上升的势头,这对花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花都房地产业供应量

附新闻1皆属“产量大户”都是大盘

花都:新增供应连续3年全市第一。花都区房地产分布的非常明确,洋房主要分布在区府板块和汽车城板块,别墅主要分布在山前大道板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花都在销售楼盘有40余个,而外来开发商占了50%以上,其中包括了众多品牌开发商,如祈福、方圆、新鸿基等。根据中原地产相关数据显示,花都区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供应最大,超过10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量的32%。另据记者了解到,年底花都楼市还将有巨大的一批货量应市,单一个汽车城板块就有近3000套产品供买家选择。另据相关资料显示,花都区新增供应量三年来都是全市第一。

以上新闻显示花都新增供应连续三年全广州市第一,这充分表明,花都房地产开发十分迅速,加上表1显示的需求量可观,供应量和需求量相当,足以可见花都房地产的有利条件。

(三)花都交通为房地产带来契机

图1:花都重大项目之广州市地铁九号线

图2:花都重大项目之道路与桥梁改造完善工程

附资料1花都交通介绍

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路、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区内有三条国道(105、106、107)和五条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街〈口〉北〈兴〉高速公路、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中国铁路大动脉——(北)京广(州)铁路在我区设有广州火车北站,是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区内有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的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年吞吐量 150 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万标准箱)。花都港的扩建工作正在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吞吐量可提高到33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 30 万标准箱)。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2004年8月5日正式通航。机场占地15平方公里,设计跑道5条,首期开通2条,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300万吨货运。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亚太转运中心落户花都,并已于1月16日正式动工,预计将于2008年投入运行。目前,机场北出口地区正在规划华南最大的航空物流中心,不久的将来,花都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空中枢纽、空运中心、物流中心。

资料来源:房地产门户—搜房网

1、图2以及资料1均为花都的交通现状和发展前景。一直以来花都都有着优质的山水资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花都区房地产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众多专家都表示,交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花都房地产的发展。但是随着花都地铁等交通配套的逐渐完善,我相信花都房地产会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据我了解,花都目前有五条高速公路和三条国道,但是

花都前往广州市区最便捷就是机场高速。所以,花都最大的交通优势就是2003年投入运行广州新白云机场,这毋庸置疑给花都的房地产带来了众多的契机及购买力。同时,2009—2012年广州地铁9号线将通到花都,为花都的交通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所以我相信,地铁时代的来临将给花都房地产带来新契机。

(四)花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据我了解,目前花都机场周边有很多批发市场,这对花都区有着较强的消费支撑。

另外从市政规划的情况看,在某些方面政府对花都区的照顾是可见一斑,按照政府“北优”“南拓”的发展规划,北部的花都是需要优选发展的。

我国产业空间扩散态势分析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工业部门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高度集中,正是这一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重新定位进程使得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充当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文玫,2004;范剑勇,2008)。但是,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和需求压力,使得部分产业不得不又一次面临着生产再定位的选择。那么,当前我国工业部门是否已经进入了空间扩散的阶段?工业部门区际扩散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如何?对此,现有的文献还未形成一致的判断。部分研究认为集聚的外部经济性造成了产业的区位黏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加强,阻碍了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进程,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刘艳,2004)。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成本大幅上升,已形成了推动东部产业向外扩散的动力(Cai,2008 ;陈耀,冯超,2008;范剑勇、邵挺,2011);同时,为了扩展区域生产网络,更好地发挥专业化分工和区域规模经济收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外扩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庄晋财、吴碧波,2008;吉敏、胡汉辉,2009)。为了准确地把握我国工业部门空间分布模式的动态演变趋势,本文拟对近期我国工业部门空间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我国是否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产业空间扩散阶段,需要分别用产业的区域梯度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产业空间扩散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具体方法如下:

(一)产业的区域梯度系数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创新发展阶段,各类生产要素便会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向该地区聚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优势就很显著。同时,当产业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时,由产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也较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生产效率一道决定了区域的产业梯度水平,当二者处于较高水平时,该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就比较高,其潜在的产业扩散能力较强,产业空间扩散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经验研究中,不少文献用以下公式计算产业的区域梯度系数:Tij=LijQij,其中,Tij为地区j产业i的梯度系数,Lij为地区j产业i的区位商,Qij为地区j产业i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区j产业i的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Lij=qij/qjqi/qc,qij表示地区j产业i的销售收入,qj表示地区j 的工业总销售收入;qi表示产业i的全国总销售收入,qc表示全国工业总销售额。区位商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揭示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区位商越高,表示某地区在某产业上的专业化优势越明显,反之则处于比较劣势,缺乏竞争力。地区j产业i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Qij=XijXYijY,Xij为地区j产业i的增加值,X为产行业的全国增加值,Yij为地区j产业i的从业人员数量,Y为该产业全国从业人员的数量。比较劳动生产率Qij越高,产业梯度系数就越高,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越明显,产业输出的潜在能力也较强,而那些梯度系数较低的地区就是产业扩散的目的地。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某产业的梯度系数在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表明该产业在区域之间发展的势差较大,产业进行区际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则表明该产业在区域之间发展的势差较小,产业进行区际转移的潜力也较小。同时,由于产业梯度系数的变化要么来源于产业区位商的变化,要么来源于区域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区域产业梯度系数的动态变化来了解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当某产业的梯度系数在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时,就可以认为该产业在区位上发生了扩散,反之,该产业仍处于进一步空间集聚的过程中。

(二)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我们将产业扩散定义为各部门的产出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即各空间单元在各部门产出中的相对份额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源自于产(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部分或整体迁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各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例如,有的地区企业减产、倒闭、产业衰落,但另一些地区的企业竞争力提高、产能扩大和投资持续增加。因此,基于这个定义,为了对各工业部门空间扩散的动态特征进行整体的统计分析,揭示各部门在我国省级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动情况,我们使用了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性。具体计算公式为:g=12n2μinjn|xi-xj|。其中,g为某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xixj分别为省级地区i和省级地区j在该行业总销售收入中所占的份额,n为省级地区数量,μ为各省级地区在该行业总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均值。产业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越大表示产业的空间分布越不均衡,产业的地方化集聚水平较高。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指标在特定时期的取值变化来分析某个行业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即:如果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就认为该产业处于集聚过程中,增加的幅度越大,产业集聚的水平越高;反之,如果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就认为该产业处于扩散过程中,减小的幅度越大,产业扩散的趋势越明显。

(三)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998-2007年间我国31个省级地区SIC-2分类的工业部门的经验数据。由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地方自然垄断特征,一般不存在跨区域配置的问题,因此,本文剔除了这三个行业的数据,实际行业样本数量为36个工业部门。

二、我国产业空间扩散的可能性分析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本文将我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进行产业梯度分析,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因此,首先对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为了对产业扩散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根据梯度系数指标值的大小将全部工业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部门的梯度系数大于3,其潜在的扩散能力和可能性较高;第二类部门的梯度系数处于1与3之间,其潜在的扩散能力和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部门的梯度系数小于1,潜在的扩散能力和可能性较低。通过观察一个地区上述三类工业部门的数量可以分析出其产业扩散的潜力。

注:考虑到海南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本表对沿海地区数据的计算不包含海南省的数据。变化1为2005年与1998年数据之差,变化2为2007年与2005年数据之差。

表1计算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年份的工业部门梯度系数,从中可以看到:(1)1998年,只有其他采矿业的梯度系数大于3,属于第一类部门;有29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在1-3之间,属于第二类部门;另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小于1,属于第三类部门。由于其他采矿业属于基本原材料采掘业,包括对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以及其他未列明的自然资源的开采活动,它的发展极端依赖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除非有关资源枯竭或新的资源被发现,通常情况下该产业不会发生跨区域转移。因此,1998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优势和集聚效应还不显著,潜在的产业扩散能力不高。(2)2005年的情况与1998年较为类似,当年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其他采矿业的梯度系数大于3,属于第一类部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小于1,属于第三类部门;其余29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均在1-3之间,属于第二类部门。在第一类部门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样也是基本原材料采掘业,尽管梯度系数较高,但其跨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3)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梯度系数依然处于中等水平,只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采矿业2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大于3。与1998和2005年不同的是,2007年梯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2005年的5个增加到10个,表明这一时期产业梯度优势有所减弱,产业扩散现象增多。可见,从以上三个代表性年份的数据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行业的梯度优势不显著,产业在未实现充分高效的集聚之前已开始扩散,这限制了今后产业输出的能力。其原因在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倾向严重,结果是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在多个行业的发展上形成了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单个行业上并不十分明显。由此可以推论:今后东部沿海地区难以出现向其它地区大规模的产业扩散现象。

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1998-2007年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梯度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一直处于逐步扩散的进程中。在1998-2005年间,有8个部门的梯度系数上升,28个部门的梯度系数下降;类似地,2005-2007年间同样也有8个部门的梯度系数上升,28个部门的梯度系数下降。由于产业扩散过早发生,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和集聚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反过来限制了未来产业进一步扩散的潜力。

(二)分行业梯度系数分析

为了揭示不同工业部门区际扩散的潜力和可能性,下面分析四大区域的分行业梯度系数。

1.基本原材料采掘业。

图1显示了2007年四大区域基本原料采掘业的梯度系数,从中可以看到: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以及其他采矿业6个采掘部门中,东部沿海地区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其他采矿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三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值均在3以上;东北地区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梯度系数值达9.39;中部地区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优势明显,梯度系数为3.38;西部地区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采矿业的优势突出,四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均在3以上。原材料采掘行业的发展极端依赖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一般不会发生空间转移,只有在原资源地资源枯竭时才会向其他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基本原材料采掘业发达的地区通常会成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转入地。

2.基本原材料加工业。

从图2可以看出,在四个基本原材料加工型产业中,东部地区在黑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业发展上均有一定的优势,二者的梯度系数在1-3之间;东北地区基本原材料加工业的劣势明显,四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均小于1;中部地区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3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均在1-3之间;而除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西部地区其他基本原材料加工业的劣势明显,梯度系数均小于1。基本原材料加工业的区域梯度分布表明,东部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优势,但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正逐步得到发挥,产业链逐步向下游加工环节延伸,产业发展梯度水平提升。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除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外,其它基本原材料加工业发育不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还较为有限,未来东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基本原材料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力度。

3.石油、化学工业。

从图3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所有石油、化学工业上都具有发展优势,其中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展优势最为明显,产业的梯度系数值达到了16.45。东北和西部地区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二者的产业梯度系数分别为2.71和1.03,而中部地区在石油、化学工业上的劣势明显,所有部门的梯度系数值均小于1。“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规模增长迅速。但是,在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为了充分发挥东北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及东部地区的技术与市场优势,今后应进一步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东部沿海地区要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原油进口和下游炼化、加大生产规模;东北和西部地区要更多地承接与本地资源优势相配套的加工生产环节。

4.装备制造业。

图4的结果表明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外,东部沿海地区在其他五个装备制造业上均具有发展优势,其中尤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最为明显。东北地区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最突出,其梯度系数高达3.37;但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上处于劣势。中部地区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外,其他装备制造业发展均处于劣势,而西部地区则在所有装备制造业上均处于劣势。综上可见,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今后应着力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并推动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向外扩散。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可与东部沿海地区开展产业与技术协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梯度势差较大,未来承接相关产业扩散的潜力也较高。

5.轻型消费品制造业。

根据图5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轻型消费品制造业的优势较为明显,在14个行业中有9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大于1。东北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4个部门的梯度系数大于1,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而在其他10个轻型消费品制造业上劣势明显。中部地区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6个部门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程度的优势,但在其他8个轻型消费品制造业上仍存在较大的劣势。西部地区除了在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上有一定的优势以外,在其他11个轻型消费品制造业上的劣势均较明显。轻型消费品制造业的梯度分布特征表明,虽然中部地区近年来承接了一些轻型消费品制造业,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是这类行业主要的集聚地,未来仍有进一步向广大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潜力。

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区域工业部门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梯度势差。东部地区在绝大多数行业上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产业梯度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潜在产业输出能力。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未来承接上下游和旁侧关联产业的可能性较大。中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型消费品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由于毗邻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可能是未来产业转入的活跃区位。西部地区尽管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由于区位、交通和市场等条件限制,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外部产业的经济吸引力有待提高。

注:(1)均值为各行业1998、2004和2009年空间基尼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变化1为各行业2004年空间基尼系数值与1998年的差,变化2为各行业2009年空间基尼系数值与2004年的差;(2)本表不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类行业的数据,因为这三类行业属于地方基础设施,其区位分布具有浓厚的地方垄断特征。

三、我国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性分析

通过上文的产业梯度系数分析,我们发现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产业向外扩散的可能性,那么,我国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性和未来趋势究竟如何?对此,我们计算了1998-2009年间全国工业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见图6)。结果显示:1998-2009年间,我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2004年是变化的拐点。1998-2004年间,我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值一直在上升,从1998年的0.519上升为2004年的0.55,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工业部门处于空间集聚阶段,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在提高。而自2004年以来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从2004年的0.55下降为2009年的0.528,工业部门的空间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产业空间扩散现象逐渐增多。

为了更进一步揭示各工业部门空间扩散的态势,分别计算了1998年、2004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截面我国各工业部门的空间基尼系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各行业三年空间基尼系数的均值将我国工业部门区分为高度集聚、中度集聚和低度集聚三种类型。高度集聚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在0.65以上,共包括24个部门;中度集聚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在0.5-0.65之间,共包括10个部门;低度集聚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在0.5以下,共有2个部门。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地理集聚水平较高。其次,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共有27个工业部门的空间基尼系数在1998-2004年间变大,9个工业部门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小,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工业部门处于空间集聚阶段,产业集聚水平在提高。而在2004-2009年间,共有26个工业部门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小,10个工业部门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大,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空间集聚水平在降低,产业空间扩散的趋势增强。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分析表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绝大多数行业上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产业梯度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产业向外空间扩散的现实可能性。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较高,导致该地区在单个行业发展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梯度势差并不十分明显,这限制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输出潜力。同时,我国总体上自2004年就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工业生产再定位的进程,产业的空间分布型态由集中转向分散。由于产业扩散过早发生,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和集聚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从产业输入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未来承接上下游和旁侧关联产业的可能性较大;中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业和轻型消费品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由于毗邻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可能是未来产业转入的活跃区位;西部地区尽管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由于区位、交通和市场等条件限制,其资源优势还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了提高本地区对外部产业的经济吸引力,广大中西部地区今后要在以下几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努力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着力改进政府服务质量,提高市场运行的法制化程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加大对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在融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强化本地区产业和技术能力形成的内生机制;三是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产业集聚自增强效应的作用机制,注意围绕主导产业营造本地产业网络,积极扶持本地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促进产业的本地化集聚,扩大地区规模经济水平;四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做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通常需要有相应的城镇化进程作为支撑,要以城镇化的理念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土地和人口的同步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2]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3]Cai,Fang,Approaching a Triumphal Span:How Far IsChina Towards its Lewisian Turning Point?[R].UNU-WIDER Research Paper,2008(No.2008/09).

[4]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8(3):76-83.

[5]范剑勇,邵挺.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J].经济研究,2011(2):87-99.

[6]庄晋财,吴碧波.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求索,2008(10):5-8.

[7]吉敏,胡汉辉.苏南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式跨国转移发展的构想[J].软科学,2009(2):93-96.

花木产业市场与竞争态势研究 第4篇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花卉苗木将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统计资料, 自2001年以来, 世界花木市场年销售额每年以10%-13%的速度递增。2008年世界花木栽培面积约为29.5万hm2, 全球花木总产值为850亿欧元, 其中花木产值645亿欧元, 占总产值的75.8%。中国的花木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重要的花木消费国和花木进出口贸易国。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由复杂因素决定的, 既受一般宏观环境的影响, 也受行业进入壁垒、竞争状况及未来市场的影响。因此, 对花木产业市场的增长潜力和行业竞争态势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花木市场

(一) 城镇化与花木市场

城镇化是花木市场的基本拉动力量。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城市绿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到2010年, 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使得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推动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 从而又推动了城市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1995-2008年, 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平方公里扩大到3.6万平方公里, 城市面积以年均5%的速度扩大。同时,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 由1995年的23.9%提高到2008年的37.4%。

根据我国“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规划, 到2050年全国70%以上的城市林木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 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市圈。一般地, 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园林绿化发达程度正相关。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 2002-2011年, 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但相对发达国家平均75%的城镇化率, 我国城镇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很大。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平衡, 不同地区之间的绿化水平差距较大, 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绿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除城区建设的需求外, 城镇干道的绿化都需要大量珍稀高大乔木。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 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提升将直接拉动花木产业市场的扩大。

(二) 低碳经济与花木市场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减少碳排放是关键环节。森林固碳投资少、成本低、综合效益大。通过开展植树造林, 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有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t碳, 其中1.15万亿t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 工业排放的CO2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据测算, 1个人每年只要栽上3棵树, 就可以吸收个人当年生活中排放的CO2, 从而实现“零排放”。这足以表明, 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无可比拟。2009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制定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强调了林业肩负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其目标是, 到2020年, 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 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 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 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 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 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上战略部署的实施与推进, 必将为花木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将直接推动苗木需求和生态景观园林的发展。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宜居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目标。如广东省2012年计划建设2720公里的生态景观林带。珠三角九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平台, 加快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和湿地, 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提升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珠三角九市力争到2015年初步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人均绿地达到13.5平方米, 到2020年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河南将按“四区两带”林业生态网络布局, 大力建设桐柏大别山区等五大林业生态体系和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重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全面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等省级林业生态工程,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3.61%, 森林面积达394.3万公顷, 林业年产值达1300亿元, 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5740亿元。

(三) 居民收入与花木市场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富民”政策落实, 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有较快增长, 将直接扩大花木产品的需求。社会发展扩大家庭园艺产品需求。花木产业是一个生态产业, 也是具有艺术、保健、精神功能的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人们的价值观、思想、社会行为等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策, 文化因素是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而变化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绿色、环保、生态概念将深入人心, 民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 包括游、赏、娱、憩等精神愉悦方面的需求会成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内容, 这个需求给花木产业带来很多机会。

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花木市场的发展:

1.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城市化步伐加快, 将推动市政园林绿化、地产景观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居住区景观园林市场已成为园林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居住用地面积通常占城市用地的30%以上, 居住生态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规定,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须达30%以上。2011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亿元, 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2%用于配套园林支出测算, 我国地产园林的设计和工程的市场容量约为1230亿元。

2.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 居民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 园艺产品将逐渐成为家庭日常消费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花木作为装饰居室、美化生活环境的饰品, 必将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走入寻常百姓家。

3.在鲜花消费方面, 我国处于较低水平。荷兰人均年消费150支、法国80支、英国50支、美国30支, 而中国城镇人均5支, 全国人均不足2支。但近几年来, 在大城市, 居民和单位对花卉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表明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花卉消费在我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4.休闲度假产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 休闲度假项目注重创造良好的休憩环境, 在绿化方面投入较高, 也将推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

三、花木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花木产业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 在发达国家, 该行业已进入成熟期, 其消费水平高, 但其生产能力也高。由于发达国家生产成本高, 出现了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目前, 我国已经是世界花木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由多个因素决定的, 我们采用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的五种力量模型对花木产业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

(一) 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花木种植与其它农作物相比, 收益较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农户进入花木种植业。2002年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单位或承包单位。该项政策的出台为民营花木企业进入绿化工程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现拥有花卉企业5.3万个, 其中大中型企业8500多家, 花农125万户。从事绿化苗木种植的主体多是农户和苗圃, 较为分散,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特别是小苗和低端苗木种植者之间竞争激烈。园林绿化企业之间情况差异较大。根据建设部的统计, 截至2007年底, 园林绿化企业数量为15, 000家左右, 其中园林设计类企业1200家。由于园林绿化行业实行资质认证, 大型项目对企业资质要求较高。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园林绿化企业通过扩大规模, 提高资质。截至2010年6月30日, 行业内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为403家;具有市政公用行业 (风景园林) 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109家;同时拥有甲级工程设计资质和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 (包括下属企业拥有的资质) 仅有15家左右。大部分园林企业在竞争规模较小的绿化项目, 竞争激烈;大型园林企业所在的细分市场竞争则相对平和;绿化企业的竞争一般以区域竞争为主, 但具有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逐步向其它地区扩张, 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

(二) 新进入者的威胁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优势、资金需求、销售渠道等决定进入壁垒不同, 花木行业进入壁垒具有不同的层次。生苗种植资金需求量小, 购买者转换成本较低, 规模经济不明显, 在种植生产成本控制上, 大规模生产企业并不具有特别优势, 因而进入壁垒较低。大规格苗木, 特别是“新、特、奇、优”品种资金投入多, 技术要求高, 具有标准化、高规格化和利用现代技术方面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园林绿化行业不同战略集团的进入壁垒不同, 拥有一级资质和优质设计资源的企业较少, 进入该集团需要较多的资本、高级人力资源, 开辟市场成本也较高, 因而进入壁垒高;具有三级绿化资质的企业较多, 进入壁垒低。

(三)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花木产业链中, 花木种植从种子、种苗、生苗、熟苗、绿化、园林养护等多个环节, 存在多个环节的购买商。由于种子到熟苗的苗木生产环节市场波动较大,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市场变化。在园林绿化项目中, 供应商较多, 购买商转换成本低, 购买商相对集中并且往往是一次性大量购买, 购买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在一些稀缺品种、大规格、标准化苗木市场上, 购买商议价能力较弱。

(四)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苗木生产环节, 供应商与购买商一样, 其议价能力取决于当年市场行情, 但生苗的供给量一般较大, 供应商总体上议价能力较弱。种植企业与园林绿化企业相比, 数量多, 因此购买者选择余地大, 议价能力强;相反,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目前, 艺术化、标准化和全冠型育苗相对滞后,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大型花木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 替代品的威胁

作为“美化”产品, 花木产品替代品有塑料花木和“奇石”产品。作为“绿化”产品不存在替代品。但花木产品之间存在以下替代:新颖性、广适性、抗逆性产品可能替代普通产品。树木、花草之间也存在某种替代。

四、结论

广东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5篇

1.1 岸线资源及地区岸线系数比较

岸线资源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海岸线长度与沿海地区陆地面积的匹配关系及分布特点, 获得岸线系数值与排名, 以反映不同地区临海优势和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基础。[1]广东省4 960千米的海岸线与沿海各市的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相比, 平均岸线系数为0.059, 即每百平方千米的土地拥有5.9千米的海岸线。全省沿海地区分粤中、粤东、粤西三大段, 海岸线以粤西最长, 但岸线系数值以粤中最高。三大段的海岸线长比值为0.96∶0.38∶1, 平均岸线系数比值为1∶0.65∶0.64。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地区以粤中段临海优势最强 (表1) 。

全省沿海14个地级市岸线系数排序分析表明 (图1) , 珠海市的数值最高, 近全省平均值的7倍;最低为中山市, 约为全省平均值的1/4。14个地级市中, 珠海、深圳、江门、汕头、湛江5个市高于全省平均值, 其中3个位于粤中, 粤东、粤西各有1市, 其余9个市均低于全省平均值。

续表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海洋年鉴.

1.2 浅海滩涂资源分布及经济作用

浅海滩涂是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广东省共有浅海滩涂面积84.2万公顷, 区域分布特点是:粤西沿岸最丰, 占全省的62%;粤中沿岸次之, 占23%;粤东沿岸最低, 仅占15% (表2) 。分析表明, 广东省浅海滩涂资

续表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海洋年鉴.

源分布相对集中, 地区分布不均较显著。各地区利用滩涂和浅海进行养殖经济开发的程度都有不同, 粤西地区滩涂和浅海发育程度高, 最具备进行滩涂、浅海的海水海产养殖的天然地理条件, 而现开发利用率不高。

1.3 港口资源及开发利用分析

港口的数量和规模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 以港兴市、依港建城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目前, 全省沿海地区平均每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是5 443万吨, 共有1 857个泊位, 其中万吨级的有204个, 若以全部泊位数计算, 泊位密度可达每千米一个泊位;若以万吨级计算, 泊位密度下降为约每十五千米一个泊位;若以十万吨级计算, 泊位密度则更低 (表3) 。只有广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海洋年鉴.

州、东莞、中山三市的泊位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图2) , 其中以汕尾、阳江两市的泊位数最少。这表明广东虽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 但港口建设水平较低, 大型深水泊位数量严重不足, 这将制约船舶向大型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进一步加快港口大型深水泊位的建设, 不断地调整港口结构, 才能适应船舶向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才能满足广东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需求。

1.4 海洋产业结构特点

在现有统计的10个海洋产业中, 海洋水产、滨海旅游产值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共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 (图3) ;其次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洋交通运输、沿海造船和海洋药物等。10个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结构, 反映了不同时期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 也反映出全省海洋产业第二产业中沿海造船、海洋药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

1.5 海洋产业的经济地位

“十一五”期间, 全省海洋产业不断增值扩大, 增加值从2000年的724.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 450亿元, 足足翻了一倍。简单地说, 增加值就是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的价值,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近年来, 海洋产业增加值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5%左右, 大大超过全国水平。海洋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一大经济发展增长点。

1.6 海洋产业静态分析主要结论

通过对海洋资源基础、海洋经济产出及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不发达的沿海地区不一定是海洋资源基础较差的地区, 工业基础的相对落后, 才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原因。广东海洋产业的结构欠合理, 区域布局存在问题, 经济密度水平不高,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 海洋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2.1 近年海洋产业规模及结构演变

广东海洋产业自1998年突破1 000亿元以来, 9年间, 除了2001年和2002年增幅有所减缓外, 总体上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势头。2005年的产值更是突破了4 000亿元, 比2003年翻一番, 总产值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三次海洋产业总体结构比例比较均衡, 第一产业比重基本不变, 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比重略降 (表4) 。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年鉴 (19982006年) .

2.2 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

根据20002005年数据,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2], 绘制海洋产业增加值时间序列曲线图, 得到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 选择拟合度最高的指数模型描述其发展趋势, 参数估计使用最小二乘法, 输入命令ls log (y) c t, 其中y为海洋产业增加值, t为时间变量, 得到预测公式:

undefined

R2=0.99, s.e=0.02, F=593.17。利用公式 (1) , 用Forecast命令, 预测20062020年的海洋产业增加值, 结果显示 (图4) , 2011年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 000亿元, 2015年将突破5 000亿元, 到2020年将超过10 000亿元。

2.3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2.3.1 滨海旅游业

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达174处, 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在湛江徐闻一带浅海保存着我国大陆架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珊瑚礁群, 是国内的滨海旅游大省。[3]近9年来, 除了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外, 滨海旅游对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贡献一直稳居一、二位。沿海14个地级市的旅游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服务设施日趋配套, 综合接待能力逐渐提升, 2005年全省滨海旅游业产值高达958亿元。

2.3.2 海洋水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海洋水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 多年来平均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0%多, 但所占比例出现逐年下降趋势。海洋水产业从1997年的240亿元到2005年的828亿元, 翻了接近3.5倍。从每年的增长速率分析, 基本每隔一年就有一个较大的增长, 增幅波动较大, 但尚未出现负增长。

2.3.3 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

广东省近几年重视海洋电业的发展, 充分发展临海产业, 利用大量海水冷却建成了核电和火力发电站, 既解决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问题, 又使内陆的煤炭资源能得以利用。另外, 从海洋全方位、立体的角度出发, 建立的海岛风力发电站, 也充分利用了海洋空间。全省2005年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产值达到775亿元, 占总产值的18%, 进一步带动了临海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 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 同时也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力量向沿海集中。

2.4 海洋产业发展动态分析主要结论

广东省三次海洋产业结构顺序正在从“三一二”向“二三一”发展。第三产业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60%~70%, 中等国家也达到50%。广东省海洋第三产业现阶段的比重仅有30%多, 并呈逐年微降趋势, 与海洋经济大省的身份不相称, 应该进一步调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作为第一产业支柱的海洋渔业, 应该适当控制量的发展而注重质的提高, 比重应该调整在10%以下;作为第二产业支柱的海洋电力业和海洋油气业, 由于受到资源的制约, 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但是临海石化工业和临海钢铁工业将是海洋第二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可以控制在40%左右;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伴随珠三角游艇业的发展, 可将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到50%以上。[4]

3 结语

广东省“九五”期间开展了科技兴海、渔业现代化示范区、人工鱼礁、海洋与渔业信息系统、管护渔业资源新模式等建设工作, 海洋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翻了一番。“十五”期间海洋经济总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 将有一批大型用海项目上马, 交通方面的项目有深圳机场二跑道、港珠澳大桥、广州南沙二期三期工程、深圳盐田港、蛇口港和广深沿海高速公路等;能源方面的项目是续建5个电厂 (沿海) 、新建3个电厂 (沿海) 和5座核电厂;钢铁方面的项目如宝钢和韶钢在湛江东海岛的基地等;化工方面要建设一批炼油项目、乙烯项目和石化基地, 预计全省海洋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于海洋产业及海洋经济的研究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比较薄弱, 本研究也仅仅是在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旨在勾画出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 在动态研究中尝试了利用时间序列的数据, 运用经济学统计软件Eviews建立拟合模型, 为海洋产业的相关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摘要:通过静态和动态分析, 勾画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静态分析选取了海岸线长度、岸线系数、浅海滩涂面积、泊位密度、海洋产业三次结构特点及比例等指标;动态分析则主要包括全省多年海洋产业总值变化轨迹、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及主要海洋产业多年产值变化等。

关键词:广东,海洋产业,态势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 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政协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提案.合理规划广东省海洋旅游资源, 促其科学发展[EB/OL].[2008-01-16].http://www.gdzxb.gov.cn/m eeting1/conten.tjsp?catid=274&scatid=281&id=2288.

水资源产业态势 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发展态势

水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此目标对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瓶颈影响”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如石油、土地、水资源等的安全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态势,对科学地制定区域水资源安全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水资源安全的概念

水安全问题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概念。基于“全球人类缺乏安全而充足的水资源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当前水资源以及提供和支持水资源的相关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来自污染、非可持续性使用、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及其他诸方面的威胁”的认识,2000年3月在海牙召开的第二届水论坛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海牙宣言》[1],该宣言将水安全定义为: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够用上价格上能承受、数量上足够的洁净水,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保护和改善。

2 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前者包括水资源条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生态环境状况、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与人口及其他资源的组合状况;后者包括产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市场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水资源管理水平、全球化因素等。进入21世纪,民族主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都有抬头的趋势,由于水资源本身特有的脆弱性、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很可能会成为首先遭受打击、破坏的目标。因此,这些因素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1 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条件是影响水资源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资源条件好,对区域的承载能力就大,水资源就安全。如果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当前阶段的区域承载力高,则水资源安全,但未来安全程度提高的余地不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是目前所有水资源平衡分析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某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可以用有效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值表示。所谓有效水资源量是指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据估算,我国的有效水资源量为11 137亿m3,仅占我国公认的水资源总量28 261亿m3的39%。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应考虑评价对象的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假如其用水效率已经很高,节水潜力较少,则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水资源安全程度降低;但假如其用水效率较低,节水潜力巨大,则可以通过节流挖潜的方式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增强水资源安全能力。

2.2 生态环境状况

在同样水资源条件下,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需水量大,生态需水要占到水资源总量的1/3以上,因此,国民经济可利用水量就相对偏少,水资源安全性降低。例如通过遥感解译的生态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观测资料,利用分流域用水量平衡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出全国的生态环境需水总量约为1 000亿~8 000亿m3,其中西北内陆河流域片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为400亿m3。而根据2002年的水资源平衡分析资料,该区域的水资源剩余量为882.4亿m3,生态环境需水几乎占到剩余水资源量的50%。如果以内陆河流域片的有效水资源量768亿m3来进行平衡分析的话,则剩余资源量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需水。这正是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资源安全程度较低的最直接原因。

2.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1950~1997年近50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我国近20年来呈现北旱南涝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持续干旱,京津地区、海滦河流域、山东半岛10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0%~15%。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中上游地区、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的8年平均降水量较少,约为5%~10%。黄河花园口的天然来水量初步估计约20%,海滦河和淮河的年径流量也都明显减少。从全国范围看,北方缺水地区持续枯水,以及淮河、黄河、海河与汉江同时遭遇枯水年,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2.4 水资源与人口及其他资源的组合状况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并与人口、耕地和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如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的2/5,但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1/5;北方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5,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只有南方的1/6;北方每100亿元潜在价值矿产资源拥有的水资源量为16 m3,而南方为94 m3。可见,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空间组合不匹配已成为影响我国北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2.5 产业结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行业用水结构变化加剧。在供水量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农业用水量渐趋于稳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农田灌溉用水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约占92%,节水潜力较大。我国种植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二元结构三元化”,即从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节水高效的“粮经饲”三元结构。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来达到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的目标。工业将耗水工业配置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在水资源贫乏地区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工业,以此提高水资源的安全度。

2.6 社会消费水平

在社会生产能力确定的条件下,社会消费水平及结构在会一定程度上决定水资源安全程度,因为同样生产力条件下可以承载在较低生活水平下的较多人口,也可以承载在较高生活水平下的较少人口。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消耗更多的肉、蛋、奶,从而消耗更多的饲料粮。该影响因素需要政府规范与引导人们的饮食结构,如变吃猪肉、鸡肉为吃羊肉、牛肉,因为对于生产相同数量的肉类,猪和禽类所消耗的饲料要比牛、羊消耗的多。

2.7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水资源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许多现代高新技术已被应用于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如海水淡化技术将使海水真正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征,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危机将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未来的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也将会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产生影响,从而对水资源安全形势产生影响。

2.8 水资源管理水平

水资源管理是对国家水资源实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实目标与未来目标的调控,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水权的不明晰、水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水安全危机的管理因素[3]。水利部认为,水资源管理应实现5个转变:①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②从只重视技术管理向既重视技术管理又重视依法管理转变;③从只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向既重视工程安全管理又重视发挥工程效益最大化转变;④从建管分离向建管合一转变;⑤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这5个转变对提高水资源安全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9 全球化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着如下严峻的挑战[1]:①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我国万元GDP的耗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水资源耗竭的速度将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②中国目前的水资源危机将面临国际的巨大压力。Brown于1998年发出“中国的水源短缺将震撼世界的食物安全”的评论为我国敲响了警钟。③面临水资源与环境侵略的危险。加入WTO后,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我国转移,形成新的转移侵略与污染转嫁。④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高消费、高污染时期的到来。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1 000~3 000美元正是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兴起的阶段。

2.10 政治因素

水安全问题不仅是资源问题、经济问题,有时甚至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水引发的冲突及国际争端屡见不鲜。进入21世纪,民族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均有复苏抬头的趋势,地区的供水系统一旦遭到恐怖主义的破坏,将会给社会带来动荡。因此,水安全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3 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

我国地势总特征致使旱涝灾害具有集中性,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具有频发性,经济社会承载旱涝灾害损失具有脆弱性,水利基础设施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具有偏低性,水环境恶化仍具有持续渐进性,这一系列特点使我国的水安全问题呈现多样性的态势。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即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和水生态失衡”愈演愈烈,这将导致我国水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3.1 水多问题——防洪能力差,洪涝灾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4],据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 000亿元,其中1998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550亿元。由于农业生产受洪涝灾害影响较大,故笔者以我国农业系统1950~2004年间的洪灾情况探讨我国的水多问题(图1)。

由图1可知,1950~2004年全国平均每年洪灾受灾面积930.469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8%,成灾面积535.49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洪涝灾害最轻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受灾面积为多年平均的65%。洪涝灾害最重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为多年平均的1.6倍。随着现代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全面建立,预计水多问题对我国水安全的不利影响将逐渐降低[5]。

3.2 水少问题——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资源安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报告“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提出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标准[6]:人均水资源量3 000 m3以下为轻度缺水;2 000 m3以下为中度缺水;1 000 m3以下为重度缺水;500 m3以下为极度缺水。据此标准,可得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缺水情况,如表1所示。

农业生产最易遭受干旱灾害,故笔者以我国农业系统1950~2004年的洪灾情况探讨水少问题(图2)。由图2可知,1950~2004年全国年均干旱受灾面积2 160.513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68%,成灾面积946.27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94%。受灾超过多年平均2 160.513万hm2的有30年,占总年数的54.55%。旱灾最轻的是20世纪50年代,受灾面积为多年平均的39%。然而2000~2004年均受灾面积为多年平均值的1.33倍。总的来说,旱灾、成灾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发展趋势表明,水少问题将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瓶颈因素,尤其是到205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 760 m3,已经接近用水紧张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 700 m3的数值,尽管采取开源、节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水少问题在未来依然严峻[5]。

3.3 水脏问题——水质危机逐渐上升到水资源危机的主要矛盾

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利用的桎梏。21世纪我国面临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7]。

目前,全国约有1/3 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湖,从而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以河流为例,根据1998~2004年对全国河流进行的评价,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32.9%,符合Ⅲ类标准的占28.9%,符合Ⅳ,Ⅴ类标准的占20%,劣Ⅴ类的占18.3%。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依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可以说,水质危机危害远超过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水环境发展趋势表明,我国水环境在2050之前具有污染加剧趋势。应该指出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环境安全构成新威胁,在POPs公约禁用的12种POPs中,我国生产过DDT、毒杀酚、六氯苯等5种产品,而且DDT、毒杀酚等4种化学品目前依然有少量生产和使用。这些有毒化学品及农药中间体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我国的水环境安全构成新威胁。我国未来水脏问题在长期内具有加剧态势[5]。

3.4 水浑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2001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以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流失耕地6.67万hm2,流失沃土50亿t,导致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例如,黄河下游每年要淤积泥沙4亿t,黄河河床每年以8~10 cm的速度淤高,严重威胁着黄淮海平原25万km2。目前,全国大中小型蓄水工程累计淤积泥沙已达200亿t,占全国水库兴利库容的10%以上,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

根据《全国水土流失公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10年将有301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21世纪前20年,水浑问题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随着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略的实施,水浑问题将在2050年前有较大改善[5]。

3.5 水生态严重失衡

水生态失衡是指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土壤沙化、土地荒漠化、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主要由水问题引起的生态蜕变。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会对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超过50%时会产生严重影响。2004年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海河、淮河、黄河的利用率分别为88%,58%,50%,而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前列的西北地区的利用率也达到了46%。根据吴季松[8]的分析,水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人口压力、生态压力或二者耦合压力导致的缺水造成的,我国人口、生态双重压力地区包括天津、宁夏、河北、山西;生态压力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人口压力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山东、河南、江苏、辽宁。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50年来已经减少1 000个内陆湖泊;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已经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hm2;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全国已经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76个(2004年),漏斗总面积7.2万km2,地面沉陷的城市达50个,环渤海平原区由于海水倒灌影响面积已达1 240 km2。

水生态失衡是上述4个问题耦合效应的综合体现,根据上述4个问题的分析,可以预计到水生态失衡问题在2030年将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好转,该问题到2050年可望得到很大的缓解[5]。

4 结 论

a. 水资源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既有确定性的,也有随机性的;既有局部性的,又有全局性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影响因素的特点无疑会对水资源安全研究尤其是评价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b. 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基本现状是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偏低,我国属于中度缺水国家;水资源自然分布极不理想,水少与水多问题并存;水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缺水地区进一步开源余地小;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速度减缓但恶化趋势仍在继续;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上述基本现状所导致的水生态失衡问题在持续地蔓延与发展。上述水安全问题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c. 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发展态势是水多问题对我国水安全的不利影响将逐渐降低;水少问题在未来依然严峻;水脏问题在长期内具有加剧态势;水浑问题在2050年前将会有较大的改善;水生态失衡问题到2050年有望得到较大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闵庆文,成生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4):49-55.

[2]王浩,秦大庸,王建华,等.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2):151-159.

[3]高明,刘淑荣,李亚民.论我国水权制度的调适与创新[J].水利经济,2006,24(2):7-11.

[4]矫勇,张国梁.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水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孙才志,杨俊,王会.面向小康社会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2-57.

[6]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7]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66-71.

国际绿色集成住宅产业发展态势 第7篇

GIHI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 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 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 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 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筑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出自身的贡献?”国际建筑创新研究理事会 (CIB) 开放建筑执行小组负责人肯德尔·史蒂芬在2014 年度会议上表示, “GIH理念必将引领未来生活。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 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是20 世纪80 年代提出来的。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把这一思想写进了会议的所有文件, 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思想形成的GIH理念随即融入到建筑思潮中来。1991 年, 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 其中关于GIH的主要观点是:①节约能源;②设计结合气候;③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④尊重用户;⑤尊重基地环境;⑥整体设计观。1993 年, 美国出版《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书列出了“可持续的GIH建筑设计细则”。1993年6月, 国际建协在芝加哥通过了《芝加哥宣言》, 继续为可持续发展GIH鼓劲。1994 年, 西姆·冯·德·莱恩所在的美国加州著名的伊莎莱研究所, 在大苏尔市召开了全美生态设计学会议。会议通过创立“国际生态协会”议案, 将分散的GIH研究成果综合起来, 以GIHI指导该产业发展, 并发表了号召GIHI节能革命的《大苏尔宣言》。1995 年, 德·莱恩又和S·考袄合写了《生态设计》一书, 被誉为建筑学、景观学、城市学、技术学方面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提出了GIH的5 种设计原则和方法:①设计成果来自环境;②生态开支应为评价标准;③设计结合自然;④公众参与设计;⑤为自然增辉。1995 年, 德国的K·丹尼尔斯出版专著《生态建筑技术》, 对GIH建筑的基本原理及各项技术讲得具体清晰, 并举实例说明。

一直奉献GIH理念与GIHI可持续发展的美国匹兹堡卡纳基·梅仑大学教授哈特考夫, 于1994 年在该校原有老建筑的屋顶上加建了一层可持续建筑的GIH实验室, 运用了最新、最先进的集成化技术装备, 号称“智能型GIH”办公场所, 该集成房屋采用可调节的天然采光、可调节的铝合金隔片、可调节的自然通风空调装置;地面做成架空地板, 管道设在地板下, 随处可打开地板;并且安装计算机联网插件和电话插座、局部通风照明等;特别是办公空间可分可合, 布置高度灵活, 家具均按人体工程原理设计等等。英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主席卡里·莎拉表示:“作为对21 世纪未来办公空间的探索性试验, 哈特考夫的“智能型GIH”工程得到了许多建筑专家与厂商的支持和资助, 并受到美国政府和各界专家的重视。这次试验, 因为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建成实物而名声大振。”

国际建筑创新研究理事会 (CIB) 产业顾问布莱士·巴尔顿认为, GIHI的可持续发展提法, 不但具有科学性, 而且还兼具人文性。随着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正在成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巴尔顿指出:“我们对于GIH建筑学和GIH材料学在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实践, 科学技术规范也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GIHI已经呈现出生态化发展趋势,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GIH产品技术动向

GIH是一种专业化设计, 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生产, 易于拆迁、仓储, 可多次重复使用、周转的临时或具有永久性质的绿色集成化房屋。在发达国家, 推行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推广GIH产品技术已有较长的历史, 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绿色集成化技术体系、模块结构体系、零部件供应体系、评价体系、材料体系和3D技术体系等。

一是模块结构体系。GIH的模块结构体系主要由结构系统、地面系统、楼面系统、墙面系统、屋面系统组成, 每个系统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 单元模块在工厂制造完成, 房屋现场由单元模块装配完成。

二是零部件供应体系。从国际零部件供应体系来看, 主要有:薄壁型钢组合墙板形式、纯框架形式、框架支撑形式、型钢/ 节能填充体组合形式、钢框架/ 绿色填充体抗震墙形式等。其中轻钢结构有许多优势, 如抗震性能好、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 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三是产品材料体系。如今, 国际GIHI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趋向于民用化绿色用途。对于GIH产品的材料与耗材, 人们要求它更环保, 更生态与更健康, 而性价比较高的某些天然材料、有机材料、生物材料、低能耗与零碳放材料必然是主要需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顾问约翰·麦卡锡认为:“在GIH产品材料体系中, 用植物而非石油制造的生物塑料, 由于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 可生物降解、无毒性、溶点低、兼有天然材料低碳无污染等特点, 其应用已经不断广泛。”下面简要阐述在GIH产品方面主要应用的生物塑料:

(1) PLA (聚乳酸) :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 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甘蔗等。在LLIC、FDM等工艺制造中, 其产品成型好, 不翘边, 外观光滑;其最大的优点环保性, 兼有天然材料的特点, 即该材料的孔隙、网格等具有季节性伸缩生长能力;而且熔点低、烟尘小、热散发小、无毒性、回弹性好、折射指数低、色彩鲜艳、不滋长细菌和气味保留指数低等。

(2) PHA (聚羟基脂肪酸酯) :是一种以玉米秸杆及树叶类植物为原料的生物基塑料。这种生物基材料具有完全降解的特性, 其废料只需要像掩埋食品垃圾一样将其掩埋, 它便可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而且在淡水和盐水中也能像在土壤中安静降解, 并且不会留下任何颗粒物。由于PHA无毒无害, 而且是一个组成广泛的家族, 可以坚硬如硬塑料, 也可以柔软如弹性体, 使其可以适用于GIH产品不同的应用需要, 可以制成G-I绿色填充体的吹膜式、压片式、吹瓶式、发泡式以及E-S生态结构支撑体的弹性体级产品。

(3) 生物基TPU (热塑性聚氨酯) :这种新一代生物塑料可再生资源含量高达60%, 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冷绕曲性、抗水解性和良好的粘着力、耐磨耐压、方便加工回收、密度比石油基的TPU低, 是一种轻质且成本效益高的原材料, 可替代石油基热塑性聚氨酯和热塑性弹性体使用。在GIH产品领域, 作为一种弹性线条材料, 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4) PVA (聚乙烯醇) :PVA或聚乙烯醇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合物, 具有特殊的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气体阻绝性、防护性、耐磨性以及经LLIC工艺处理具有的耐水性, 可用于制作GIH的外窗保温、屋顶与外墙防护等环保产品。

(5) PBAT (聚己二酸/ 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属于脂肪族- 芳香族共聚酯, 是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 采用UVLTF、CGF等低能耗工艺制成的产品, 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冲击性能;此外, PBAT还具有优良的无毒害、无污染与生物降解性。在GIH的绿色材料领域, 因其突出的柔韧性和生物降解性, 在集成房屋的G-I绿色填充体、厨卫室、外墙与屋顶中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6) PETG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 4- 环己烷二甲醇酯) :这是采用甘蔗乙烯生产的生物基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的生物基材料, 被用来制造GIH的内墙体材、型材管材以及G-I绿色填充体等领域。都使PETG与传统PC、抗冲改性亚克力有所不同。PETG在HFP、FDM与HPL等低碳工艺中成型周期短, 温度低, 成品率高, 并具有出众的热成形性、坚韧性与耐候性, 收缩率也非常小, 还有良好的疏水性与环保可回收完全降解, 使得PETG在GIH产品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7) PA11 ( 聚十一酰胺) :是以蓖麻油为原料合成的长碳链生物基材料, 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强、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 同时它具有质轻、电绝缘优良、抗冻耐低温、耐潮湿、耐虫蛀、耐腐蚀等优点, 而且施工方便, 使用寿命长。目前, 它可用于GIH产品的G-I绿色填充体与E-S生态结构支撑体、门、窗及外墙等部品材料。

四是GIH技术体系。“在国际新兴的GIH产品技术中, 美国的GIH产品奉行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无污染、充分利用再生能源等绿色守旨。”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沃纳·爱德瓦尔的表述。美国GIH产品的主流技术包括11大体系52 类别近千项技术与工艺:

外墙保温:外墙采用特种聚苯板 (灰苯板) 加压粘牢, 抹专用聚合物砂浆中间压入一层耐碱玻件网格布, 装饰面层, 使传热系数达到0.35W/ (m2·K) 至0.45W/ (m2·K) 。

(1) 外窗保温:选用LOW-E中空玻璃的断热铝合金窗, 传热系数为2.7W/ (m2·K) 。多层外窗采用LOW-E三层玻璃双空气间层的断热铝合金窗, 传热系数为2.3W/ (m2·K) 。

(2) 屋顶保温:屋面采用倒置设计, 平屋面选用浅色屋面体系, 坡屋面增加保温层厚度, 以改善顶层户型的夏季室内热环境, 节约空调能耗。

(3)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集中设置集热板, 分户设置储热水箱及辅助电加热的方式, 24 小时向居住家庭供应热水。与50% 节能率的建筑相比, 一百平米居住面积的三口之家一年仅在制冷采暖方面, 至少要节省50% 的生活成本。

(4) 太阳能照明系统: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和风光互补路灯, 当太阳能电池板受到光照时可实现光电转换, 产生直流电, 然后通过控制器给蓄电池充电。在夜间, 蓄电池通过控制器自动放电, 实现照明。仅此一项, 每年可节约用电12775度。

(5) 节水系统:采用雨水回渗回用、绿化节水灌溉方式、系统分区减压、市政再生水利用、选用节水器具等措施, 达到水资源充分利用与节水的目的。每年节水约16875 吨。

(6) 健康新风系统:依靠智能通风器送风、引风, 在室内形成新风流动场, 在排出室内污染空气的同时, 引入经过过滤、杀菌和增氧多项处理的自然新鲜空气。

(7) 有机垃圾处理系统:在园区地下室内适当位置设置垃圾处理间, 有机垃圾生态处理机利用生物手段对有机物进行处理, 可变废为宝, 为园区景观提供有机养料。

(8) 楼板隔声系统:楼板隔声系统采用浮筑楼板和地板采暖相结合, 使得楼板的撞击声压级降到70分贝以下, 优于住宅建筑楼板撞击隔音国家标准, 为上下楼层营造最安静的生活环境。

(9) 地板辐射采暖:采用低温热水型地板辐射采暖, 分室独立温控调节, 地板辐射采暖具有温度梯度小、室内温度均匀、脚感温度高等特点, 做到“温足而顶凉”, 使用寿命在50 年以上。

(10) 风能环境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 量化判断室外风环境, 并利用园区绿化种植和其它手段, 使室外风速达到人体适宜水平, 保证室外活动舒适性。

(11) 噪声环境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声环境, 预测室外噪声值, 采取在绿带内种植高大乔木和在绿化带内堆土做微地形隔声来达到吸收、降低噪声的效果, 将室外噪声降低到人体感觉舒适的程度。

五是3D技术体系。3D打印无疑是颇具创造性的集成产业新技术, 尤其是对于GIH的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能够帮助设计师们更简单方便地制造设计GIH产品原型。目前国际开发用于集成房屋的3D打印技术有:法国南特大学开发研究团队INNOPrint3D开发的“3D-Layered manufacturing技术”, 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发明的“3D-Contour Crafting技术”, 最近德国An Ningtong公司新创的“3D-Hollow concrete技术”, 美国Rudenko房地产公司与3DSystems公司合作开发的“3D-X/Y axial stack技术”, 西班牙Catalonia高等建筑研究院最近研发的“3D-Robot construction company技术”等。

采用上述创新技术打印建成的GIH产品典范有: 英国伦敦Softkill Design建筑设计工作室首次建成的“3D-Protohouse 2.0 房屋”, 阿姆斯特丹宇宙建筑事务所设计师Janjaap Ruijssenaars在爱尔兰海岸打印集成的“风景之家3D-Landscape house”, 荷兰DUS公司由13 组找印套房集成的“运河风情3D-Canal style”美国LGM公司打印集成300~500 平方米的“3D-LGM屋”, 德国EOS公司在汉若威举行的“新绿色建筑全球发布会” 上展示的“3D-Green construction”别墅。

六是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发达国家的GIH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包括:①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②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加拿大的GBTT001; ③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④澳大利亚的NABERS建筑环境评估体系;⑤法国的ESCALE;⑥挪威的ECOPROFILE。

这些体系在GIH产品与施工方面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 量化指标等方面虽然各有特点, 但基本上都是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节约资源能源, 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目标, 从场地选址与规划,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节约资源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 室内外环境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标准和相应的评估体系。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资深顾问巴拉克·胡赛因指出:“必要的评估体系对于指导GIH产品设计、建设、规范引导集成住宅产业转向GIHI绿色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GIH产品与GIHI发展趋势

GIH产品与GIHI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承认并认识GIH产品与GIHI的独特性及其发展前景, 并采取相关政策与措施促进GIH产品与GIHI发展, 对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国际GIH产品与GIHI的产业方向与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则标准化。GIH产品部件的多品种、多数量决定集成化的安装和工厂化的生产制作,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进行。因此采用国际通行的“模数协调”原则和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各国的模数协调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颁布《模数协调》的系列标准靠拢。

2、住宅部品系列通用化。GIH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保证集成住宅 (最终产品) 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瑞典新建GIH产品中, 通用化部品已占80% 左右。日本用了二十年时间, 推行住宅部品, 现在GIH产品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 对无特殊要求的住宅, 只要将通用部品组合起来即可。

3、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化。绿色集成化建筑结构体系是标志一个国家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新型的绿色化建筑结构体系必然在未来集成住宅中广泛应用。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形成以轻钢结构、钢/ 塑结构、生物质/ 木结构等为主的绿色化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使得住宅的建筑体系朝着安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4、GIH大规模定制化。 这是GIHI开发企业面对GIH市场激烈竞争和需求细分化的必然选择与发展方向。将制造业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引入GIH的生产: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就是个性化定制GIH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在不牺牲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供应链的灵活和快速响应来实现多样化、定制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也必然更加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这场GIHI工业革命正在引起国际住宅开发企业的重视。

5、设计和生产模块化。实现GIH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 是大规模定制的关键和前提。GIH模块可以是结构部品, 特种预制件, 整套菜单式橱、卫, 装配式楼宇等。其特点是既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又能组合达到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这就必须研究在集成预制件、个性化活动房等基础上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其发展方向是:小到橱、卫、客厅、卧室整套带家具的模块化、菜单式装修;中到活动式工厂化生产的小型公寓、排屋和别墅;大到大面积无隔断住宅的开发都可朝模块化建造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实践。

6、产业链 (或供应链) 集约一体化。住宅产业链表现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只有这条链上的GIHI企业达到运行同步、协调发展, 每个企业才能受益。要实现链上GIHI企业同步协调运行, 首先对整条产业链集成化, 以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即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 让投资商、制造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协同开发、生产和管理, 形成一个充分调动各环节的存量资源和优势资源, 发挥最大的整体优势, 实现生产经营与管理一体化。从而大大提高GIH的综合质量, 提高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缩短施工周期与降低成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沃纳·爱德瓦尔指出:“产业链集约一体化是GIHI更加系统模式的发展方向, 需要整合建筑、建材、装潢、家电、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力量。”

7、可持续发展深度化。GIHI的可持续发展深度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在GIH产品全寿命的建设、使用、维修、改造、拆除等各个环节掌握保护地球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核心理念, 达到天然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的零碳放利用与再生利用。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GIH居住环境, 主要包括适宜的室内温度、无害的空气环境, 以及室内外的声、光、振动等环境。三是GIH和谐融合周围环境, 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自然景观与地区社会相和谐等。

8、企业经营与工作发展预测化。作为发展中的GIHI企业, 其经营模式与工作发展要实行预测化, 这类预测工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①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求预测;②住宅建设经济能力评价和预测;③住宅建设技术途径的评价和预测。

9、企业内部集成化。GIHI企业在未来市场的运营中, 必须进行企业重构实施内部集成化, 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 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机集成, 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质量、降低能耗、优化服务, 同时进行住宅产业的技术、管理、组织以及知识的创新。

10、绿色集成制造智能信息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是GIHI企业未来绿色集成制造的必然创新方向。英国LCRI首席科学家大卫·皮格尔特认为:“在这种构想中, 未来绿色集成制造住宅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优化, 才能进一步让GIHI企业实现从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土地资源开发、建筑建造、原料供应、资金融通到住宅商品流通、销售、物业管理等的集成化生产和经营管理。”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态势浅析 第8篇

中国市场年票房36亿美元, 占全球1/10;由于总票房基数越来越大, 2013年是近5年来总票房增幅最低的一次, 仅27.51%。其影片票房结构和往年一样, 由华语电影和进口影片组成, 进口片中以好莱坞为主。

13年国产片开局极佳, 上半年便收下68.5亿。下半年虽稍稍减速, 也进账59.2亿, 全年产出127.67亿, 几乎等于2011年总票房, 比2012年国产片的82.73亿猛增54%。

以市场份额来论, 年度票房榜前十中, 国产片占到7部, 其中6部票房超过5亿。而引进片在2013年集体萎靡, 5亿超级卖座片只《钢铁侠3》和《环太平洋》两部, 比2012年的5部少了3部。其中进口片冠军《钢铁侠3》 (批片) 中国的票房成绩高于在北美。

从2013年各季度的票房增速来看, 影片对票房的支撑作用。受到年度票房冠军《西游降魔传》的刺激, 13年一季度票房增速高达38%, 至今, 《西游降魔篇》仍是唯一单日过亿的国产片, 也是《阿凡达》之后, 仅有的实现五周连冠的影片;二季度共出现了年度票房亚军、季军《钢铁侠》《致青春》, 上半年整体增速为36%;三季度则受到《环太平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作品的刺激, 前三季度增速依旧达到34%;而四季度票房则同比下滑8.8%, 无疑大幅拉低了全年票房增速。国产片类型仍显单一, 跟风潮不断;观影热潮出现在上半年, 下半年稍显冷清, 贺岁档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 同步下降幅度达17%。

票房口碑都不错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则以电影化的形式恰切地呈现了关于“中国梦”具体可感的故事。如果说,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梦”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最重要的功臣, 让我们每每看到镜头鸟瞰的自由女神像, 就仿佛感到扑面而来的欢呼雀跃与呼之欲出的自由召唤;那么, 中国电影也必须“铁肩担道义”, 承担起向国人推广普及这一概念的重要灵魂。

国产片排名前二十中, 新导演占据11部, 处女作就占到6部之多。在新人“喜剧之王”周星驰、“导演系毕业生”赵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薛晓路、“作家”郭敬明、“内地新生代”丁晟、“成功转型新生代”徐峥出头之时, 老人“力求转型的”陈可辛、管虎也在努力折腾, 国产电影越来越讲究了, 营销、合拍, 追求资本口碑双赢, 需要的是好剧本和创意, 相信还会有来自各个领域的新人进入市场, 激起浪花。

二、2013年中国电影发行环境分析

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投资的白热化, 影院的数字化, 催生了电影发行的快速成长, 摆脱传统的发行做法, 孕生着全新的电影发行模式, 以强化电影营销推广的模式发行影片, 发行上主动为自己的影片上映挑日子, 人造档期, 通过更为精准有效的方式, 用电影创造档期和场次的支撑。

其中与品牌联合营销的《一代宗师》, 以掀起校园缅怀风潮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 粉丝营销主打《孤岛惊魂》《快乐家族》《小时代》;其中大量粉丝的包场和企业赞助包场, 影院的场次的增加和延长放映, 促使了电影票房数字不断刷新。

但是卖座和口碑也经常出现脱节, “烂片大卖”输了口碑, 赢了票房的现象;统计2013年的67部票房过2000万 (包括3部合拍片) 电影发现, 其中有31部评分不及格。时光网友评分只有2.2分的《富春山居图》, 票房高达3亿。另外, 《快乐到家》《小时代》《不二神探》《四大名捕2》等差口碑的电影, 都卖出了高票房。其中明星演员也是决定一部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 电影若卖座, 明星的人气会迅速飙升, 明星有了人气, 也能反过来带动电影的票房。比如2013年市场备受热议的《富春山居图》, 由于拥有刘德华、林志玲等大明星, 口碑虽烂但前两周票房相当高;另一方面, 《快乐到家》《小时代》等“粉丝电影”的大卖, 又说明了20岁左右年轻观众慢慢占据市场主体。

放眼2014年及未来的中国电影, 它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储备, 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对于引进片在13年的失利, 14年好莱坞系列大片都将推出新一集, 《超凡蜘蛛侠2》《X战警前传2》《变形金刚4》《霍比特人2》《美国队长2》《敢死队3》《饥饿游戏3》, 国产影片2014大师回归,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张艺谋的《归来》、姜文的《一步之遥》、吴宇森的《太平轮》, 在这些同样大制作影片的同时与也需要增加类型化影片, 中小规模影片互为补充的格局。

三、2013年中国电影终端环境分析

在产业终端, 尽管新影院的增速并未放缓, 13全年新开业影院903家, 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 新增座位48万个。2013年影院共放映场次2880万, 较2012年多出821万场;观影人次为6.1亿人次, 较2012年的4.6亿人次净增1.5亿人次;13年平均票价37元, 2012年平均票价是36元。

在观影人次增速上, 中国电影市场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2012年观影人次增幅为34%, 低于2011年的45%, 而2013年增幅为32%, 相比2012年又下滑两个百分点。上座率更是从2012年的场均人次为22.42, 到2013年场均人次下降至21.26, 下降比例为5%;预计2014年观影人次增幅仍将继续下滑, 同时下滑速度将会加快。

在票价没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 票房的增长主要靠观影人次拉动, 但是从近几年银幕数增幅和票房增幅对比来看, 银幕数的增幅逐渐高过票房增幅可见在时下影院及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 但票房增幅的降低, 观影人次的下降的警示信号下, 提醒了我们固定观众群的成熟和品位的提升, 培养新的观众群的急切需求, 是需要通过增加电影产品的多样性、电影的现实关怀、提高电影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改变现在的创意匮乏、题材趋同等问题, 获取新鲜的题材, 提高影片内容制作质量, 提高创作和制作水平、故事人物细节把握方面的提升来征服观众, 到达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国产影片, 是改变现状的目标。

现今的中国电影行业在各个量的飞快增长, 而非效率的大幅提升, 意味着产业链各端的完善和配套的搭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2013是中国电影市场问题频现的一年, 全国总票房第一次攻破200亿大关, 影院屏幕数全年共增加5077块, 但全国总票房的增速为五年来最低。

水资源产业态势

水资源产业态势(精选8篇)水资源产业态势 第1篇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相邻, 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西南与越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