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精选6篇)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第1篇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 真

提要 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肯

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 教材,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总结了自己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关键词 马若瑟 《汉语札记》 世界汉语教学史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Harbsmeier, 1998:16),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①,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 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 性质与其构造,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1941:109)。

《汉语札记》(后文简称《札记》)1728年成书于广州,1831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②。1847年出版英译本。全书分两大部分,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

行文共分四章: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③。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 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 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④

《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 105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马

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并曾

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 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曾对马若

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 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在我看来, 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Lundbek, 1991:184)一 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 学习铺路的目的,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 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Lundbek, 1991:37)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rina)⑤一书,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 书中没有汉字。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的 问世,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

《札记》一书综合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 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先讲授“活语言”———

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 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

在编写时,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强调发展听说 能力(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 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 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⑥。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 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语言精炼,文学色彩浓厚,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即使是零 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4)《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⑦于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 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⑧。可见,尽管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⑨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 文启蒙》(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二 回归汉语语言本质,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这些教材大都自 然地沿用了希腊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 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 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 人习焉不察的语料,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 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2.1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意思 迥然不同,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在语 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实字分为活字(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虚词”的划分,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

言学的术语范畴。(姚小平,1996:41;罗宾斯, 1997:120)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77)因此,为了 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117 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还摆出使用条件,详加例证。可以说,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2.2“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 行句式练习,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 成课堂句型练习,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

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

“把”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词

含义,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把他拉到房内”。第二类的“把”更

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把他灌醉了”。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他介绍“把”与“看、视、当”等

词组的固定搭配,如:“把金银视为粪土”,“把那贼子当作好人”。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用

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如:“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44-47)由此可见,马若 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 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07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3汉字

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第二,汉字是非字 母文字,“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 的印象,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觉。”(§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 步,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 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如果不记字形,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 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 音的依赖,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在马若瑟看来,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 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而且也确实在编写 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 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 极为少见;直到今天,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得不承认马若瑟的良苦用心对 当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仍有启发作用。三 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经验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编写者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是第二语言 的习得者,他们均从自身体会出发,向读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了汉语学习的普遍规律。《札记》也不例外,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的汉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西方早期汉 语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马若瑟主张学习汉语的方法应是重实例而轻规则, 书中所举例句多达一万两千多个,且大都按一定的句式结构归类。他反对在学习之初强加 给学生很多望而生畏的语法规则和术语,提倡通过大量例子来学习汉语。因为单纯学习规 则显得冗长且乏味,而由实例入手,则使学习的途径变得便捷。马若瑟所强调的正是在语言 材料中把规则具体化,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例句中体会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外语能力 的目的。他还强调了目的语环境和实际运用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加强与中国人 的日常交流有助于外国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迅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运用能力。此外,他 还注重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不光介绍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通过旁征博引古典文学的名家 名篇以及小说和戏曲中的生动表达,介绍了汉语所植根的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札记》的优点在于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以一个语言习得者 求异的眼光来研究汉语,尝试贴近汉语原貌来描写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实用而富有教育意 义的学习建议。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对 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发掘类似《札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 贵的研究材料,对当今的汉语教学也深具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108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附注

①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为马若瑟、宋君荣(Antoine Gaubil, 1689—1757)、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②大英博物馆所藏“仅存残缺不全之第二编与第三编之一部分”。(参见费赖之,1995:531)③《札记》的拉丁文本附录的是“汉语诸音总索引”,列举了1445种音节,每个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 释义。而英译本的译者则用自己总结的谐音字表取而代之,共计528个音节,4397个汉字,但没有释义。

④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参见张西平等(2003)。

⑤《华语官话语法》中译本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⑥英译本已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注音也改为译者裨雅各所处时代的汉语注音。

⑦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人,中西历史

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汉对照字典《华英字典》(1823)的著者。⑧参见费赖之(1995:531)。⑨代表作有《汉文启蒙》、《亚洲杂纂》。参考文献

戴密微(1998)法国汉学史,见(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董 明(1996)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方 豪(1987)《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

费赖之(199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刘 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0)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见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专家笔谈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1992—1999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石田干之助(1941)《中西文化之交流》,湖南:长沙商务印书馆。

许光华(2001)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国际汉学》第6期,郑州:大象出版社。姚小平(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西平等(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思源主编(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Bridgeman, J.G.(1847)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Translated into English.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Harbsmeier, Christoph(1998)Language and Logic in Joseph Needham’s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undbek, Knud(1991)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 S.J.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Den-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Prémare, J.(1831)Notitia Linguae Sinicae.Malacca: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作者简介

李真,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通信地址: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9号信箱)109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第2篇

汉语是世界上是最好学的语言

――兼评中国语文教学及其改革

张广照

内容提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这是中国汉语教学的失败,也不利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和走向世界,这更昭示着汉语教学巨大变革的必要和可能。而这完全是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方法的根本错误在于两条:一是分散识字,二是读写用完全同步。鉴于此实行集中识字读写分开的新式识字法,使幼儿能在一个学期内认识2500多个常用汉字,相当于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识字甚至同说话一样,使孩子在学前(最多一年级时)就可以完成。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其意义不可估量。

识字教学存在根本性失误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最难写的文字(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字都很难看),这是汉语教学的失败,必须进行革命。而这是古代某些御用文人和官僚刻意为之(一切垄断者都有此偏好),是传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官方文化特权主义霸权主义专制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气息的本质表现――文化一被垄断,它就成了特权文化官僚文化神秘文化贵族文化愚民文化――是为其脱离实践,统治、欺骗和愚弄群众服务的。祖先创造汉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的。它一字一音字不变形(不像外语变格变位),字多是词字再造词,字有限而词无穷。用不着多大聪明和过多比较,就能看出汉语的优势来。然而千百年来统治者政治愚民文化垄断,终于造成了这种局面。幸亏声音像空气一样无人能够垄断,不然群众会连说话的能力都被他们剥夺。他们故意对汉语学习加上四把锁而愚人自愚: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加一把锁――中国人的言文分离、书面语言之异于和难于口语世所罕见(比如我们读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点也不觉得深奥,就像听今天的六岁小孩说话一样,可见当时的人说话也是很通俗的;而一看书面文字却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韩愈写文章也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乎者也,雅多了,也难多了。这根本不是当时人们语言的记录),他们利用权力把俗言变成文言使文字变得难学难解,再用语言霸权维护他们的`权力,言文一致经过近代“五四”白话文运动才基本实现,然而至今仍有人以语言和文章晦涩难懂为荣为高;从写字到成文又加一把锁――汉字笔画从左到右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和运动规律而行文印刷却从右往左,这除了弄脏衣袖累痛手腕之外,没有任何必要,简直是违背常识逆天行事,但是千百年来毛病当成传统,这种改变更是现代才开始的,是解放以后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且不少华人至今未变;文章写出又加一把锁:不加标点符号使得许多语句歧义连连甚至不知所云,以致后人不得不做但又做不好的加标点“句读”成为一种“学问”(中国很多学问就是这种有不如无没事找事的学问,而真正的学问即创新发展却极少),所谓“一年识字三年断句”。更为奇怪和荒唐的是,人都知道说话要喘气,文要加点句要断开并且辛辛苦苦地为别人为前人的章句加点,但自己却又文不加点再让后人断句,误人误己令人匪夷所思。有标点符号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中国的文人和官府怎么了?为何总是与人与己过不去,几千年就是产生不出个标点符号来?千年百年千人万人都在做着这种过河搭桥后立即拆桥的事情,客气地说这是保守愚蠢,不客气地说是故意误国害民!他们从来都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实际上是愚民误国的伪精英,对国家和人民有一点点责任心中国的“教育(www.3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第3篇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起步,如今已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二语习得研究主要针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对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习得的内外部因素。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者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探索并开拓出汉语二语习得研究新领域。此前有学者对本世纪早期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进行过总结,如施家炜(2006)等。经过十几年发展之后,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出现了新的动态,有必要对新阶段情况进行总结。本文拟通过文献信息统计法,对2005—2015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方面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容、方法及理论视野,总结发展趋势,在解读现状和热点的同时提出一些思考。

一、研究现状与热点

(一)研究现状

该部分将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世界汉语教学》近十年间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总体趋势、领域和热点进行分析。

1.总体趋势

通过文献统计法,2005—2015年间《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目录下共有75篇二语习得方面的文章,对其进行总结分类后得到二语习得文章占当年载文比重的数据:

数据显示二语习得研究篇目在当年总篇目中所占比重平均约在10%左右,2005、2015年超过20%,2008、2010年在10%以下,2012—2015年持续增长。

《世界汉语教学》载文可分为汉语本体、教学理论方法、汉语习得认知、测试和教学工具研究四类。王萍丽、冯凌宇(2014)对1987—2010年期间《世界汉语教学》四类论文在该年总论文中所占百分比进行了统计。其统计显示作为载文主体的汉语本体类研究约占总数的48%左右,二语习得认知类论文约占11%左右,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结合上表数据,2010—2015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可见,二语习得方向的文章仍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数量。

2.研究领域

2005—2015年间二语习得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研究内部呈现出一些分化。施家炜(2006)根据Ellis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中划分的四个研究领域,总结了1984—2004年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特点。本文也将从这四个领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出发,对近十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做出总结,展现新的发展态势。

领域一中偏误分析文章在11篇左右,仍是研究主体;发展过程研究成果较多且集中于语法和词汇项目;语言变异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语用特征研究约有10篇且有增长趋势。领域二中,社会环境研究为数不多,但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却有突破,出现6篇左右的文章。领域三中,母语迁移文章有所减少;认知过程成果在10篇左右,以汉字认知研究居多;交际策略文章只有3篇左右,但呈现增长趋势;语言普遍性研究特别是语言类型普遍性研究约有5篇左右。领域四中一般个体差异成果不多,仅有2篇,学习者策略研究在5篇左右。

由此可见,近十年间《世界汉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文章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特点,领域有所扩大,此前缺乏关注的内容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展。

(二)研究热点

通过现状分析,我们看到近十年间四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并出现新热点。

1.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较少涉及,但近十年《世界汉语教学》却有显著增长。如孙晓曦、张东波(2008)通过书面话语填充任务研究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赵瑾(2012)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留学生汉语话语停延语用功能;杨黎(2015)研究美国汉语学习者感谢言语行为等。二语习得领域的语用研究,关注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如何使用二语的语用特征。该阶段文章涵盖言语行为、话语结构、指示、会话含义与预设等内容,是对二语习得语用特征研究的积极探索。语用特征的研究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学习者语用特征全方位的描写和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文章数量虽不多,但就领域的开拓而言却具有重要意义。如温晓虹(2007)从理论角度讨论了语言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曹贤文、牟蕾(2013)对学习者语言修正与形式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赵雷(2015)对任务型口语课堂汉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进行了研究等。此类研究以二语课堂互动为主,多以实验的方法对互动的建立、效用等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对于语言输入研究,从实证角度对输入如何影响习得进行的研究依然不多,只限于个别理论层面的剖析。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并未过多涵盖输入话语、二语学习者参加的话语分析,且对输入与习得关系的研究也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索。

3.认知过程研究

随着认知研究的迅速发展,与认知结合的习得研究增多。二语习得认知研究的重点在于二语从输入到吸收的转化,从而建构起一个有关二语习得的普遍化认知模型。近十年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涉及认知过程,特别是汉字、词汇方面。如王建勤(2005)对基于汉字部件识别自组织模型的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徐彩华(2007)以母语水平为基线通过实验考察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冯丽萍(2009)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考察外国学生汉语合成词加工中词素的作用等。这类文章多为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来分析学习者在词汇、汉字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总结认知发展规律,尝试建构起一个有关汉字词汇习得的认知模型。但此前该方面研究不多且较少关注语言能力结构。该阶段研究开始关注具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汉字分解能力等,仍稍显不足,因此对语言能力结构可以进行深入探究。

4.语言普遍性研究

语言普遍性研究主要包括语言类型普遍性和普遍语法研究。语言类型学的任务是找到并描写不同语言间的共存形式和变异。就二语习得研究而言,就是通过比较分析语言结构、中介语偏误等来透视深层语言类型的共性。该阶段不少文章都运用了语言类型学知识来探讨二语习得问题。如赵金铭(2006)从语言类型学视野考察差比句偏误的类型学意义;马志刚(2012)从类型学角度调查不同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关系从句中心语参数重新设定的状况;李昱(2014)利用语言库藏类型学理念对汉语中介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分析等。这类研究试图对母语类型学特征对汉语习得以及语言变异的影响、不同母语类型在习得中产生的偏误所反映的语言共性等问题进行回答,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有助于阐释语言习得过程普遍性。对于普遍语法的探索,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较为少见,施家炜(2006)曾提出1984—2004年间国内基于普遍语法的习得研究几乎没有,可见这一情况还未得到明显改观。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一)研究方法

《世界汉语教学》近十年二语习得研究在方法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方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借助语料库进行中介语研究,二是通过实验测试等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方法一,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早已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的建立,为二语习得中介语研究提供了丰富语料,我国中介语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就研究方法二而言,近十年间通过实验方式进行研究逐渐增多,甚至已成为主流。据统计,2005—2015年间涉及实验的二语习得研究超过20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正推动着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向着更严谨,更精深的方向发展。总之,该阶段的研究方法已经从思辨、内省、经验总结性的理论分析、文献研究转向基于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

(二)理论应用

该阶段的研究已从单一学科理论支撑发展到了多学科、多理论共同支撑的局面。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与语言学理论相观照,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认知心理学等也成为其支撑,并不断渗透影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与语言习得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容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的应用也促进二语习得研究向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除多元理论支撑,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理论成果主要源于国外,少有基于汉语二语习得发展得出的理论,而这也将成为日后制约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三、思考

(一)研究内容

该阶段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内容虽然在领域上打破了此前研究的盲区,但在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所欠缺。首先是语言变异性、社会环境和交际策略以及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研究等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其次是已有热点领域如语用特征、认知过程以及语言普遍性等,研究仍不全面,领域内部待解决的问题较多且单一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够,以描写为主的研究应向着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阶段转变。最后,该阶段研究多为非母语者与母语者对比的横向研究,纵向发展过程研究却不多,这一方面也是研究者今后需重视的内容。

(二)理论体系建构

多元理论支撑,学科互动加强是该阶段研究的明显特点,但就理论的建构而言仍稍显不足。目前研究仍停留在以理论为导向加以证明修正的阶段,缺乏通过实证总结进行理论创新的文章。该阶段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和假说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外研究,国内该方面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汉语二语习得领域是一片资源丰富的广阔土地,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和研究,必将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有所助益。施家炜(2006)提到,全世界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还很难听到国内的声音,只有建构起我们自己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模型才能让世界注意到我们。就该阶段的研究来看,建构起汉语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模型仍然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者需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贤文,牟蕾.重铸和诱导反馈条件下语言修正与形式学习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3,(1).

[2]冯丽萍.外国学生汉语词素的形音义加工与心理词典的建构模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3]李昱.汉语双及物构式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1).

[4]马志刚.汉语关系从句中心语方向参数的二语习得实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2).

[5]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6]孙晓曦,张东波.美国大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7]徐彩华.外国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8]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9]王萍丽,冯凌宇.《世界汉语教学》载文趋势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6).

[10]温晓虹.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1]杨黎.目的语环境中美国留学生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习得[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12]赵瑾.留学生汉语话语停延的语用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13]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14]赵雷.任务型口语课堂汉语学习者协商互动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走进汉语的世界教案 第5篇

许艳

一: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调区别的意义,音节性强。

2、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上的特点:双音节词占优势,合成词为主,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3、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学难重点: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再看看诗人秦观写给好友苏轼的一封“信”(回环诗):

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

技巧高超。回文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世界

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回文诗是既可顺读又可倒

读的诗体,无论怎样读意思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它

将汉字遣词造句的独特奇妙之处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见汉语的妙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这本书。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则规范我们的语言,二来也能让我们更好的来应对高考。2.材料一:汉语热 WTO和北京申奥成功后,汉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在日本,开设汉语课的高中数量从1986年的4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近500所。

在韩国,已有近2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考试已被正式列入韩国外语高考科目。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的有近800所。

在法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有100多所,150多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在德国,去年将汉语纳入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

在南非,其最大的电视公司已开始向全国播放汉语教学节目。

据统计,全球100个国家有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3000万。一方面是海外的汉语热,一方面是国内的汉语危机,可谓“冰火两重天”。3.材料二:如果说,汉语热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新桥梁,那么当人家架起了桥梁的那一头时,我们这一边的桥墩可千万不能出现裂痕。英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余光中

二、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

1.学生阅读书上的故事

①杯子被子——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②“男狗”“女狗”——涉及词语的搭配

③我给了他一刀——汉语中量词的用法:动量词一般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量;名量词表示名物的量

2.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三、汉语——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汉语在人称、数量、表示时间的词语、声调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这决定了汉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独到的特性。

1.语音特点: ①汉语有声调

②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③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例子:看得懂听不懂的文章。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语言学家?赵元任

2.词汇特点: 双音节词占优势

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里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中,双音节词占70%以上。合成词占优势在汉语双音节词的构词上来看,世界语言中三种构词方式“派生、重叠、复合“在汉语中都存在,其中以复合式合成词为主。练习: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英语

爸爸生病了,我家客人络绎不绝,阿姨和姨父刚刚走,舅妈和舅舅就来了,婶婶和叔叔还来不及开门呢,姑妈和姑父的问候电话就打来了。3.汉语语法的特点 词没有形态的变化。

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虚词重要而丰富。

例:君恩深似海,臣忠重如山

。在每句话的后面加同一个字,要使得意思完全相反。

是洪承畴的自拟联,后来他降了大清,有人加了两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语序的作用重要。

例:①清朝有个王少香,学习写诗(这应该是好事),但他连平仄都搞不明白.好在他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没有几个人懂得文墨,人们觉得他能写几句诗很了不起.十个,百个,千个,万个的捧,他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诗人了。有一年,“诗人”到了北京。仍然保留着爱写诗的习惯,而且动不动就赠人一首.后来他的作品传到了李九溪那里,看后他批了“放狗屁”三字.有人见了说:"你骂人怎么这么狠呢?"李九溪说:"这可是第一等评语啊!还有二等三等呢,那才叫恶骂呢?"这下人们可糊涂了. 李九溪解释说:“‘放狗屁’是说人偶尔放了个狗屁,其中还有人味,所以是一等评语.第二等是‘狗放屁’是狗而不是人了,好在这狗屁不多,不是终日放屁,列第二等.第三等则是'放屁狗',以放屁得名的狗,就全是狗屁了。”

②“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③某公司年终总结报告: 存在问题:好喝酒 寻找原因:酒好喝 改正措施:喝好酒

四、在古诗里品味汉语的委婉含蓄特点:两诗有何异同。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两诗中除了有表示时间的名词(今)和副词(曾)外,汉语动词在入句后并没有时、体、态的形态变化,因此要判断句中的动作和行为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甚至读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去体会,这些特点,使是个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意味深远隽永。李白的这两首诗呈现出“朦胧美的原因就在于此。” 赏析第一首: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赏析第二首: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比较异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五、课堂练习:

1试把下列文字翻译成中文On AQuiet NightI saw the moon light before my couch,And wondere di fi twerenot the froston the ground.I raised my head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I bowed my headand thought of my far-offhome.。出示答案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课堂小练习㈠判断下列句子

①来中国以前我不学过汉语。

②我眼睛近视,所以昨天不看见你。③我一直对战争片没感兴趣。

④她的男朋友以前没抽烟,没喝酒。⑤他才丢了钱,昨天再丢了书。⑥今天我再发烧了,还不能去上课。⑦我没听清楚,请又说一遍吧。

①②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没”,③④两句表示经常性的情况,应该用“不”,⑤⑥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又”,⑦句表示未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再”。㈡、“或者”“还是”

①你用汉语还是英语讲都可以。

②他每天晚上12点还是1点才睡觉。③你喝点什么?啤酒或者可乐? ④你们是明天回国或者后天回国?

①②两句是一般陈述句,不能用“还是”,应该用“或者”;③④两句是疑问句,不能用“或者”,应该用“还是”。

六、总结

汉语在声调词汇语法等方面与外国语的不同,使汉语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使汉语具有无穷的韵味。

二: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教学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关键: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方法: 理解——分析——掌握

教学过程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二、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三、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2、词语的词义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3、词语的消长变化(1)社会生活方面:

“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2)网络用语方面:(3)科学技术方面: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

4、词语的替换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三、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定义,熟悉汉语的方言分区。

2、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了解方言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普通话和方言

1.提问:什么是普通话?学生回答,明确: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2.中国有哪些方言?明确:根据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3.江口方言主要属于哪种方言区?

三、师生互动:

等刚刚哉-----等一会儿

你莫黑我----你不要吓我

我着你黑老火了好没----我被你吓死了好不好

搞饭了没-----吃饭了没有

黑吗秋岗---黑、脏

嘎公、嘎婆----外公、外婆

改放还(hai)------解放鞋

哭乃包--说孩子爱哭

哪站来?二天个来--什么时候来?过两天来

出善(蚯蚓),春关(蜻蜓),爪冒官(蚱蜢),格早(跳蚤),七饭----吃饭

慢港----等一下,一会

自强,阿强----这样,那样

没,莫----不

港港哉----一会儿

海缺子----西红柿

娃娃崽----男生

妹妹崽----女生

七----去

千翻,-----形容某人很作怪 [一般形容女生] 鸟啦----感叹词

发曹----发疯

满满-----小叔

凉凉-----阿姨

白白-----伯伯

你是哪王子的-----你是哪里的你从哪个狼场来-----你从哪里来

自王子的嘎包子才相阴偶---这里的肉包子好便宜

嘎(第三声)---肉

颗颗哉---一点点

崽崽子--小娃娃

老仔仔--老公公

衰包==傻子

克心波=膝盖,牙包谷--下巴

铁嘎--火钳

拿根我稀哈--拿给我看一下

四、高考链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08江苏卷)(B)

A.识别/博闻强识

模仿/装模作样

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胆

绿茵/绿林好汉 C.箴言/缄默无言

蠕动/耳濡目染

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08重庆)(D)A.对峙zhì

犒劳kào

追本溯源sù

蓦然回首mò

B.侥幸jiào

浇水jiāo

不屈不挠náo

骁勇善战xiāo C.监察chá

趁机chân

披荆斩棘jīng

脸色刷白shuà D.刹那chà

切磋qiâ

正当防卫dàng

姗姗来迟shā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08安徽)(B)

A.清澈/掣肘

殷红/湮没

瞠目/螳臂当车

B.箴言/斟酌

蛊惑/商贾

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

整饬/炽烈

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

戏谑/琐屑

惬意/锲而不舍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08四川)(B)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08全国卷一)(C)

A .刍议(chú)条分缕析(lǚ)圈养(quān)愀然不乐(qiǎo)B .倏忽(shū)越俎代庖(páo)牛虻(máng)自惭形秽(huì)C .靛蓝(dià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ã)

白头偕老(xiã)D .手帕(pà)相互龃龉(yǔ)

麾下(huī)

探本溯源(shuò)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08山东)(C)A、仲(zhòng)裁

阿(ē)谀

入场券(quàn)

捕(pǔ)风捉影 B、袅娜(nuó)

勒(lēi)紧

嚼(juã)舌头

百孔千疮(chuāng)C、精辟(pì)

躯壳(qiào)

横剖(pōu)面

一语中的(dì)D、柏(bǎi)树

模(mó)具

配给(jǐ)制

否(pǐ)极泰来

五、布置作业

走进汉语的世界散文 第6篇

汉语有其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

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可分为两点,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而声调的不同对于区别意义也有一定的影响,二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界限特别分明,有声,韵,调的区分。

汉语词汇的特点为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而词的构造方式又分为重叠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复合构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

当然,现代汉语语法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现代汉语中,词没有形态的变化,跟英语中的各种时态有一定的差别。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是在句子里,也不论句子在什么位置上,语法和梦想写法都是一样的。在语法中,虚词重要而且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语序的作用至关重要,语序的改变会改变句子的意思!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研究(精选6篇)世界汉语教学研究 第1篇《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 真提要 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