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精选6篇)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第1篇

子君走了——《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是的,子君死了。这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但她的死似乎又是必然的,是合乎情理的。

《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在他们的交往期间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何等地有主见,何等地独立!她在挣脱家庭束缚与封建观念时表现出的勇敢、果断,不得不使人惊叹!在外遇到社会上他人的冷眼与嘲讽时,她也能够表现得从容不迫,毫不畏惧。“那玻璃窗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对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过。可见她的大胆无畏,这正是她对涓生爱得深沉,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表现。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子君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她自己所反抗的那种状态,未能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势力的网。当她和涓生分手后,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在绝望中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周围的威严与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凄凉地死去。

子君未能取得她个性人格上的独立而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是由于受时代受生活的局限。另外,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做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仅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和幸福,不懂得“人需生活,爱才有所附丽 ”因而当他们无力抗拒社会经济压力时,爱也便一同毁灭了。所以与其说是他们的这段悲剧爱情杀死了子君,还不如说是那个社会杀死了子君,让她成为那个时代为社会解放,人格独立而斗争的社会的附属牺牲品。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第2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文章之一,这固然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的真正要旨--即批判在不变革社会的前提下,单纯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经历

(一)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的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药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无所畏惧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成功同居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爱情破裂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了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 2

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人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二、悲剧原因透视

(一)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猛兽,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他们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不可侵反的神圣的封建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当时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总的来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

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沉重地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发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他。那雪花膏便是局长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事情!子君和她的叔子,早已经闹开,以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亲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由自主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这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负着空虚的重担,此外便是空虚。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且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一座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再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人言可畏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人的议论?他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他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他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恋爱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会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多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是不配领略的。

(二)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

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甜蜜的,他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本身的弱点——自私、虚伪、怯懦和不负责任,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暴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然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开始新路的开辟,新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的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路上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确是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推向绝路!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的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他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拽着丈夫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漫漫长途。

(三)经济上的困顿,也使他们的爱情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虽然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

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迫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当经济困顿时,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梦是美好的,但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很远。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众所周知,恋爱需要爱情,婚姻更需要爱情。经过精心栽培的爱情才会恒久,才会不断发出摄人的魅力,家庭生活也因此而更加温馨、浪漫。因此,婚姻中不能没有爱情。但是现实中的婚姻是比较复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婚姻中的物质基础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所以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存在的,现实中的有些婚姻早已失去了爱情,但却能靠金钱维系它的存在。例如,社会上有些老总包二奶和小姐傍大款的现象,当然,这些属于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不提也罢。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婚姻是爱情发展的结果,它代表爱情的某个阶段:是幼稚的终结,是成熟的开始。恋爱中的爱情是虚幻的感觉,它是青春的梦,它需要激情,可以随心情,随感觉而变化,你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可以爱的深,也可以爱的淡。而婚姻是合同,你们是签约的双方,是受法律约束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婚姻中的爱情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它是具体的,理性的,专一的,是需要稳定的。恋爱中你可以爱很多人,但在婚姻中,你只能爱一个人。其实两者本质是一样的,正如水在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状态,爱情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人是不断成长的,对于感情的事,要理性地对待。如果你还没有明白爱情和婚姻的道理,请不要轻易走进婚姻里去。如果你明白了,呆在婚姻里你就不要轻易走出来。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结婚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平淡的生活把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彻底地改变了。双方的有些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就是优点,也在日常生活中变的无所谓了。在爱情的光环效应失去以后,应该怎样保持爱情常新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第一,树立配偶第一的原则。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配偶的需要。只有当你把夫妻感情看的很重要,生活中的各方面关系才会平衡稳固,协调发展。第二,经常赞美对方。不要认为对方的长处是应该具有的而短处是不可容忍的,而要使对方感到他在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激起他使你更幸福的愿望和行动。事实上,夫妻双方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都是对方获得幸福的源泉,交流情感时为什么要吝啬赞美之辞呢?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夫妻既是一个共同生活的整体,又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人。他不会因为一方的提高“带高”另一方,只有双方共同提高,才是婚姻稳固和谐的基础。另外,要学会尊重别人,懂得理解和宽容别人,这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素质。总之,对待婚姻要认真不能儿戏,只有这样,婚姻才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赵晓笛《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冯奇《论〈伤逝〉个性解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卢今《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北京工人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童一秋《现代生活百科》,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8、舒丹《女人40岁以后的品位生活》,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第3篇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的是革命青年涓生如何在与叛出父门的情人子君的共同生活中日益感觉子君也即是等待他去解放的女性的停滞不前直至成为负累,于是他出于向上的要求冷酷地抛弃了这个负累,并在子君死后产生了昭示般的忏悔: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及“爱情需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作为自己当初行为的理由。

鲁迅的《伤逝》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他在批判了子君女性意识的不觉醒同时,也批判了社会。鲁迅认为爱情问题与社会问题关系紧密。社会得不到变革,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提高,无法达到男女平等地位,将不会有真的男人和女人,叹息和苦痛就不会消失。因此,有人评说《伤逝》:“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1]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女子的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子君为了爱情离开父亲的家庭投入了涓生为她建构的新家庭。他们的爱违背了当时的传统道德伦理,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他们的行为注定要受到社会的责难,涓生也因此丢了工作。如果拥有爱情,子君至少还有一个可栖息的角落。但是当爱情遇到生存问题,他们的生存受到考验之时,爱情还何以为继呢?试想如果社会可以给他们以谋求生活所需的条件,他们的爱情悲剧还会发生吗?

这个《伤逝》中关于女性问题的未完之结,则由亦舒在五十年后从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加以续完。在《我的前半生》中,许子君大学毕业,象征性地玩着工作了几个月就嫁给西医史涓生,育有平安二儿,过了十三年优裕的生活,不问世事,成为名符其实的“金丝雀”。一日,涓生向子君提出离婚要求,声称“我外边有了人”,子君却毫不知情,闻讯不禁晴天霹雳。涓生铁石心肠,不许子君在史家居住,给她五十万遣散费,让她自谋生路。子君在好友唐晶的鼓励下认清现实,找了一份差事从头做起,她变得自信、独立而更加美丽。期间,涓生发现与新欢不甚投洽,而欲向她提出复婚的要求,被子君拒绝。子君结识女儿男友的叔叔建筑师翟有道,二人情投意合,终结连理。

亦舒为子君指出了死亡之外的另一条出路经济独立下的“新生”,但其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女性在经济、人格获得独立后如何处理自身与婚姻家庭关系的问题的迷茫,也是现实存在的。子君在觉醒的同时亦感到彷徨。

二、子君的觉醒

《伤逝》中的子君的觉醒是表面化的,它是发自于原始本能的反抗,然而由于缺乏理性的调整和智性的组化,最终的子君还是堕于深层的心理依附中而丧失自我意识。她的所谓觉醒只是从“我是我父亲的”到“我是我丈夫的”的身份地位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中是没有真正的女性意识在场的。那个时代的子君最后堕入“四周是广大的虚空,还有死前的寂静”。

鲁迅之所以在《伤逝》中给子君安排一个这样绝望的命运,甚至于连挣扎都没有,目的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警醒作用。《伤逝》出现在“五四”以后风靡一时的讴歌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的浪潮里。鲁迅清醒地看到这种盲目的“一时冲动”式的觉醒并不能真正挣得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就像觉醒的女性在二三十年代就意识到的那样:“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身入家庭,既不善于管家庭的琐事,又无力兼顾社会的事业,这一帮人简直是高等游民。”

如果说,鲁迅在《伤逝》中对子君觉醒的批判是用以警示人们的话,那么,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对子君觉醒的探索则重在对新女性精神的建构。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当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不知所措。她吵过、闹过,但她毕竟已不再是鲁迅时代的女性了,她从婚姻的废墟中走了出来。在婚姻中,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家庭角色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独立的,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一员,可以说没有参与社会活动,也与社会脱节致使女儿都看不起她。从婚姻的围城走出来之后,工作与生活的严酷现实深深地震撼了她,她经历了同事的挤兑,上司的苛刻,工作的繁重,薪水的低微,这使她痛苦,同时也使她坚强和成熟。她不再将爱情、家庭视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也不再惧怕逃避困难,倔强地自立门户,学陶艺、找工作。即便为衣食发愁时,也不向前夫涓生求助,更不是急于转投另一男人的怀抱求庇护。于是她可以和前夫成为朋友,也更理智地决定第二次婚姻。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务实而清醒的,两人相伴而又互相依赖,相爱但又不互相牵绊。新时代的子君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子君的彷徨

刘慧英在《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性意识的批判》一书中说到,“关于妇女未来的前景存在一个巨大的情结,即对传统女性角色内容的完全背离还是有批判地回归自然’?”[2]对这个“情结”,《伤逝》和《我的前半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伤逝》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之路是艰难的。即使有些新女性能够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获得一份职业,可实际,“她们从闺阁走出,却受到批评家对新式女人的讥笑,又成为社会上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因此,在2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鲁迅无法清楚看到女性可以走向的路。对于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家门的女性,结果也只能像鲁迅在《娜拉走后怎么办?》中所说的无非两条路: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而时空转换到80年代的香港,子君是否不再迷茫呢?《我的前半生》中不论子君在工作上经济上如何独立,被生活磨练得如何百毒不侵,当她面对婚姻家庭问题时,她的归宿感、渴望依赖的心态又把她压低。在子君与瞿有道确定了婚期后,她对唐晶说出了心声:“像小时候跟大人逛元宵市场,五光十色之余,忽然与大人失散,彷徨凄迷,大惊失色,但终于又被他们认领到,带着回家,当中经过些什么,不再重要。迷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场内再彩色缤纷,又怎么可以逛足一辈子?我不管了,只要回到土地上,安全地过日子,我不再苛求,快乐是太复杂的事,我亦不敢说我不快乐。”在面临两性关系的时候女性往往重新陷入传统的两难境地,在依附与自立之间徘徊。

子君终于并不快乐甚至不敢奢望快乐地回归家庭,一种对于女性前途出路的茫然与无奈弥漫于字里行间。作为女性作家,亦舒敏锐地把握住了女性在冲破传统、获得经济与人身的独立后,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与忧虑,但她既有的观念被动地独立,视女性独立为“迷路”,也即将“回归家庭”视为女性人生第一正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隐藏的事实:在传统的阴影中站直腰身的现代女性,在欢庆独立的同时,传统的阴霾并未完全从心中驱除,“相夫教子”、“回归家庭”仍然是她们心中的隐痛。她们认为“充分女性化”才是女性的本性,而自身的自立自强则是不得已的“异化”,家庭是她们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回归家庭”、享受一个可以全心托付的男人的照顾,是她们心中未了的夙愿;残酷的现实将这些玫瑰色的泡沫打压下去,一旦情势缓和这种情愫又在心底悄悄滋长蔓延。

从《伤逝》到《我的前半生》,跨越半个世纪的子君让我们窥见这样一个惊人的真相: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之路是漫长的。

摘要: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 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 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关键词:《伤逝》,《我的前半生》,子君,觉醒,彷徨

参考文献

[1]范伯群.切勿惊醒无路可走的昏睡者——论《伤逝》[J].鲁迅小说艺术论[C].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伤逝》;“涓生”;人物;分析

原著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鲁迅在《伤逝》中,既发掘了人性的纯诚与良善,又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尤其是抒发了高洁与美好随着现实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1]。通过“涓生”、“子君”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小说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一、“涓生”人物形象分析的文献综述

《伤逝》创作于1925年,作者必然会受当时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当中的主要人物也就可能是作者对当时一系列现实情况所引发的思索的结果。“涓生”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至今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我认为他们的分析都显得较片面,没有全面的把握“涓生”的真实形象。现在发表在各种杂志、期刊上有关“涓生”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悲剧原因归结为社会环境

绝大多数的学者把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认为正是由于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各种诸如父母包办婚姻、婚前不能见面的陋习致使“涓生”和“子君”这种现在看来无伤大雅在当时却不为社会所容的行为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原因,认为鲁迅写此小说的原因也在于此,意在警示当时接受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青年,个人的努力并不能获得成功,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推翻旧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获得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在分析“涓生”这一人物的形象的时候不免对其个人所存在的缺点有所疏忽,过于强调其客观原因,而忽视了“涓生”在此事件当中应该有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将悲剧原因归结为“涓生”自身

有一少部分学者将“涓生”和“子君”悲剧造成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涓生”自身,认为是“涓生”身上带有的20年代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卑怯、懦弱、自私、虚伪、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劣根才造成了“子君”死亡的悲剧。如他在原文中所写的“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在“涓生”的骨子里还有懦弱的一面,面对和“子君”的爱情阻碍、失业的打击,他所做的不是积极地想尽办法去克服,最后却选择了抛弃“子君”这样一条道路,选择了逃避,正如他自己说的“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让人不禁想到,既然他自己一个人“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那为什么就不能和“子君”一起“远走高飞”呢?既然当初选择了和“子君”同居,当爱情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段感情,甚至是“子君”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抛弃,这也充分说明了“涓生”的懦弱。所以说,他们之间悲剧的产生责任完全在于“涓生”的“卑怯、自私、懦弱、虚伪”。

(三)将悲剧原因归结为“子君”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对“涓生”抱有同情的态度,认为他们之间发生悲剧的最大错误在于“子君”,而不在于“涓生”。“涓生”是一个受过“五四”熏陶的知识分子青年,有着较强烈的反封建要求,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正是有着如此鲜明的理念,在他遇见“子君”并与她交心的过程中,听到了她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让他感觉“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当时正是基于这样对“子君”的解读,让“涓生”觉得找到了前进道路上的“同志”,可和“子君”同居以后的情况呢?则变成“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同居以后的“子君”完全不是“涓生”先前所认为的“新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女性”,而是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没有了,剩的只有隔阂,即使“涓生”不失业,他们的爱情之路也不会长久。相反,倒是“涓生”还做了一些努力,提醒“子君”“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子君”只是“领会”的点了点头。

二、 “涓生”人物形象分析的新探索

笔者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在《伤逝》中所讲到的“涓生抛弃子君,致子君死亡”之事件,就不能片面的讲是“涓生”哪一方面的缺点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它应该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才形成的结局。

(一)社会环境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外因

如在上文所说很多学者把他们的悲剧原因归结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试想,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搬到现在的社会,那么起码不会出现“涓生”因为他们的爱情而遭受失业的情形,而且“子君”在家人那边也不会受到诸如“威严的目光”,“涓生”这边也不会出现与朋友绝交这样的情形,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促成悲剧产生的很重要的外因条件。

(二)“涓生”自身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内因

“涓生”自身所带有的“卑怯、自私、懦弱”的性格则是促成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内因条件,也可以试想,“涓生”在面对他们的爱情的时候始终是矢志不渝的、坚强的,无论是失业的打击,还是别人的嘲笑,他都能坦然面对,积极地寻找两人生活在一起的可能,那也不会出现如此结局。

(三)“子君”是悲剧产生的催化剂

“子君”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设想如果婚后的“子君”还是那个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永远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不是沉迷于家务和小家庭的温暖,她和“涓生”共同奋斗,共同寻找生活的希望,那“涓生”也可能就不会说不爱她了,导致悲剧的产生。

因此,综合以上种种因素,“涓生”这个人物肯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虚伪、卑鄙、玩弄感情、漠视生命”,但是在他的身上确实存在着在20世纪20年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所带有的许多缺点,作为那个时代的那种人, “涓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与阶级赋予他的局限性,在承认过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明白,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脱离那个特定的时代,变得无限的伟大与高尚。

参考文献:

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分析 第5篇

【摘要】《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是鲁迅惟一一篇以知识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触目惊心的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①究其他们爱情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

一、深刻的创作背景。

二、薄弱的爱情基础。

三、盲目的爱情观。

四、子君的性格弱点。

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六、匮乏的物质财富。

【关键词】婚姻

爱情

物质

悲剧

社会环境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个性解放的影响下,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相爱,终于幸福地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谈谈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深刻的创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还有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伤逝》成为鲁迅的启蒙主义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鲁迅的爱情,于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为了不伤害母亲以及保护朱安的性命。在那样的社会里,女子一旦嫁出去,就没有了退路,如果被休回来,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了。所以他只有苦苦维持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直到1926年认识了许文平,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以家庭和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剧本《娜拉》(通译《玩偶之家》)在广大青年和妇女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 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然而,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易卜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启发了中国的现代作家。针对这种时代思潮,鲁迅深入的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说,鲁迅写《伤逝》是用小说 的形式来表现他的这种社会革命的思想。

二、薄弱的爱情基础

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柔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勇敢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宣言!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也毫不在意,“只是镇静的缓缓前行,坦然如无人之境。”

涓生呢,他接受新思想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他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直到子君闯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变得充实一些了。但他这份爱的自信与勇敢甚至比不过那个他将于守护的女人。在爱情与现实的攻防战里,他首先缴枪投降,想要逃离围城的束缚。他似乎从未设身处地地为子君考虑过什么。不管是当初子君来找他时可能遇到的阻挠、难堪,还是同居后的操劳寂寞、邻里蔑视。抑或分手后子君将遭遇怎样的对待„„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的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但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和实质。

三、盲目的爱情观

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有过快乐。然而不久,这新生活便渐渐暴露出空虚。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致使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很快地失去了光彩。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因为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虚伪 2 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的爱情裂缝。而涓生呢?婚后不过两个星期,就觉得他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于是,在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

子君和涓生把婚姻当作终级目标,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种盲目而狭隘的爱,是最终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结果。他们共同的弱点是把爱情绝对化了,除了婚姻自由,他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在未得到婚姻自由以前,他们不顾一切去争,婚姻自由一到手,就自满自足,一心沉醉于爱情的幸福和欢乐之中,似乎人生的愿望已完全实现,不再祈求什么了。

四、子君的性格弱点

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尊严、超越一切的子君,为爱情不顾一切,为爱情忘掉一切。在她心目中,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靠丈夫养活,这是妇女的天经地义。所以结婚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依赖涓生,并没有表现一丝一毫争取自食其力,不依赖任何人的平等自由的理想和信念。

子君的一些根本弱点,例如婚后对煮饭、蒸馒头、喂油鸡,饲阿随倾注全力,陶醉于“家庭奴隶”的地位,不再关心社会上反封建斗争等等,并不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和信念造成的,而是封建的旧传统,旧思想所造成的。涓生失业后,面对失业的打击,他的头脑因此清醒了不少,他决定“来开一条新的路”,“或者教书,或者虽然费力,也可以译点书”。涓生的觉悟应该说是非常可贵的,开始他也确是满怀信心,很想有所作为的。面对涓生的失业,在迷惘和不安中,子君对涓生的开辟新路的谋划和行动,开始倒是支持的,然而,所谓振作精神,对子君来说,是一闪即逝的;她对涓生的支持也并不持久,甚而至于并不像对她喂养鸡狗那样关切和尽心,他们两人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件事上逐步表现出来了,涓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累,经过一番抗争和催逼之后,杀掉了油鸡,放掉了阿随,结果引起了子君强烈的不满,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便激化了,爱情的裂痕加深了。在当时艰难的处境下,杀掉油鸡,放掉阿随,是势所必至的事。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喂油鸡了。如果子君明白事理,以涓生求生的事业为重,实在不必等待涓生的抗争和催逼,自己就应当主动去处理掉。然而,她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不满于子君的处置。从此以后,这个成立不久的小小的家忽然 3 陷进了冰窖,幸福、宁静、温暖的气氛刹那间消失了,涓生求生无望,最后他不得不“将真实说给子君”,宣告他们的爱情结束,正式演出一场爱情的悲剧。

五、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子君和涓生的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是不容许的,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时候,触动了封建礼教的仁义道德,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的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叛逆者便会生活在众人白眼里,他们破坏了他们所认同的“道德”,他们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性命难保,涓生因此失业,子君最终回到那个无爱的家庭,在郁闷中死去。

六、匮乏的物质财富

虽然说钱不等于快乐幸福,但是至少它是物质基础,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已经成为最烂俗的名言了。很多人就是奔着这样崇高的目标而去的,结果大部分在半途上就已经陷入迷途。而爱情一旦跟钱挂上钩就免流于庸俗,这种论调也许适合富得不见底的人或者是初级小资,但绝对不适合子君和涓生。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②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很多。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拥抱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地去思考、去处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不能为爱情奉献一切!因为事业是物质基础物质又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理性思考的不足。对于子君,她也不能为爱情牺牲一切,虽然她抛家别父,追求爱情,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烈日一般的严威的父亲身边,依然缺乏对爱情婚姻理性的考虑。

如恩格斯批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时所指出的。这不过是“历史的讽刺”,而他们的爱情婚姻,“依然受那亲昵的经济影响所支配”③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涓生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 4 了生活上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子君醒了,她离开了梦,所以她得以自由生存的首要条件便是有钱。但现实社会毋庸置疑地剥夺了她的经济权。因而钱对于子君,纯属一片虚无,这样看来,子君可能获得自由生存的第一个条件是不存在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这样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注释】

①鲁迅的《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最初收入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在此之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

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七十七页。【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坟》,《鲁迅精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2、《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3、鲁迅:《淡淡血痕中》《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页。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第6篇

《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的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最后却因涓生的得到的一张辞职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实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故事发展过程

“期待”——“热烈”——“安宁和幸福”——厌倦——“不爱”——摆脱

二、子君的变化

“稚气”、“好奇”—“坚决”—“活泼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凄然”—“凄惨”、“冰冷”—“灰黄”—寂静的死去

三、性格分析

(1)勇敢、无畏、执着——庸俗、软弱

子君为那个男性世界创造的爱情神话所吸引,勇敢地脱离了家庭,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

“我是我自己的”。然而,她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2)理想狭小、容易满足

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是爱情。这个悲剧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子君拥有了“安宁与幸福”,“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火了”,这样子君就走到了个性解放的终点,一切的追求和奋斗都没有了。

(3)追求人格的解放却没有独立的人格

子君在追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未获得人格地位的独立。实际上,她一直依赖着涓生,生活才得以继续。长久的操劳,生活的压力,迫使她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沦为一个庸俗、堕落的传统妇女。她最终脱离了涓生的思维领域。二人在无法进行精神交流,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

四、导致子君悲剧结局的原因

(1)社会方面:鲁迅认为,要追求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跟变革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果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没有保障的。当时的社会方面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沿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也就是:“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2)个人方面: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道路上的弱点:动摇性和不彻底性,目光短浅、容易满足,以求得个人的个性解放为终止。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盲目的爱”,而牺牲事业、学术。

(3)经济方面:女性在追求长久的婚恋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依附,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随着涓生的失业,他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思考未涉及的的部分,在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理。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精选6篇)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第1篇子君走了——《伤逝》子君人物分析“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