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范文
《水经注》范文(精选8篇)
《水经注》 第1篇
一、单个词考释
一直以来, 针对《水经注》词汇的研究就是郦学研究的热点, 而其中的大部分研究是关于词汇考释的。《水经注》中存在大量有争议的词语, 因此研究者们不断研究, 反复论证, 以求获得更为准确的释义。
陈树的《< 水经注>“亭午”探源》考释了《水经注》“三峡”一章的名句“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中的“亭午”一词, 文章追溯到了“亭午”最早的出处, 以考察“亭午”的语源, 探究其准确的释义[2]。并且分别考释了“亭”和“午”的意义, 认为“亭午”的“亭”是“抵达, 停止”义, “亭午”的“午”即为正午时段。陈树的文章中不仅训释了“亭午”的意义, 还进一步考察了“亭午”这一双音结构的成词过程, 得出了“亭午”是由“停留于午时”的动宾短语词化而来的结论。
王东在《< 水经注>“飞陆”考辨》中, 考察了《水经注》第十一卷“滱水”一章“峡右山侧, 有祗洹精庐, 飞陆陵山, 丹盘虹梁”里的“飞陆”一词, 认为此处的“飞陆”实为“飞陛”的误写[3]。文章通过大量的例证, 阐明了在字形上, “陆”与“陛”的繁体字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相近, 二者因形近而讹;在语义上, 表示“阶梯”义的“陛”相较表示“高平地”义的“陆”更为符合语境;以及在使用义项上“飞陛” 在古籍中用例众多, 而作者所能找到的两处“飞陆”的用例, 也皆为“飞陛”的形讹。因而, 文章便从以上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飞陆”乃“飞陛”之形误。
二、多组词汇释
(一) 山河词
描绘山川、河流的词汇在《水经注》中, 占词汇类别总量的很大部分, 是《水经注》词汇的一大特点, 因此有关山河类词汇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方向东在《< 水经注> 词语举隅》中就考释了“潭涨”“沙涨”“激疾”“浇洗”“宽广”等多组描绘山川、河流面貌的词汇, 不仅探究了词汇的基本意义, 更从这些新词、新语的产生和其使用的变化, 体现出了中古汉语词汇的鲜明特征, 也进一步反映出了汉语语言发展的特色[4]。再如鲍善淳的《< 水经注> 词语札记》通过梳理归纳, 排列例证的方法, 对“重源”“江膂”“脉”“幂历”“势”等词汇进行了训释, 补充和修正了现有校注本以及相关辞书中的一些疏误[5]。王东在《< 水经注> 词语拾零》和《< 水经注> 词语锁记》中分别考察了“潭涨”和“峭秀”[6], 以及“特秀”“秀举”“秀出”[7]等描绘山川、河流形貌的词汇, 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文章论证了“秀”的“高出, 耸出”义, 指正出《汉语大词典》中一些对“秀”字意义理解错误的义项。
《水经注》中这些山河类的词汇不仅描绘了山川、河流的风貌, 也充分体现出中古汉语词汇的鲜明特征, 是《水经注》词汇的重要特色。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水经注》中有很多义同形异的山河类词汇, 而目前还没有看到针对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 对于《水经注》山河类词汇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值得我们探索。
(二) 方俗词
《水经注》词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方俗词语众多, 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其相关的地理、历史、风俗、传说等,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水经注》方俗词的研究也是其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李小婧的《< 水经注> 方俗语词研究》就大量列举了《水经注》中的方俗词汇, 对方言词和俗语词分别进行了量化研究, 并对这些方俗词进行清晰明了的分类统计, 形成了完备的《水经注》方言词和俗语词词典[8]。
中古时期, 很多文献中其实都含有大量的方俗词, 但是对方俗词汇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李小婧这篇细致严谨的《< 水经注> 方俗词研究》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同时提醒我们, 对中古时期其他代表性文献中的方俗词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共时层面对同时期其他代表著作中的方俗词语进行整理研究, 才能对其有统一的整体认识。
(三) 地名词
同样, 《水经注》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地名词。罗明月、王东的《< 水经注> 地名反映的词汇现象》就从蕴含着丰富语言素材的地名词汇这一角度入手, 把《水经注》的地名词分为中古和上古, 官方和民间, 汉语和非汉语等类别, 追溯其来源, 并列举了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和新义, 如“寨”“岈”“岘”“港”等, 从而阐释了《水经注》地名词的构词方式, 以及地名词不断变化的内外原因, 也进一步探讨了《水经注》地名词对汉语语言的口语性和南北方言差异的反映[9]。文章通过对《水经注》地名词的研究, 也证明了汉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 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趋势。
同样对此趋势做出肯定论述的还有赵永慧的《< 水经注> 地名词语浅析》, 笔者通过对《水经注》中单音节和双音节地名词汇的列举和统计, 再一次论证了这一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10]。文章也同样探讨了《水经注》地名词所体现的南北方言差异, 以及出现的地名新词新义对中古时期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反映。
三、词性研究
《水经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语料, 深刻地体现了中古时期的语言特色。而中古时期是汉语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水经注》的词汇也记录着汉语语法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点。那么, 对于《水经注》词汇从语法特征这一角度入手的词性研究, 学术界也颇有建树。
比如刘建在《< 水经注> 中的程度副词用法初探 》中, 把《水经注》中的程度副词分为“表极度”“表甚度”“表比较度”“表微度”“表几近度”这五类, 并在每一类中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和分析, 充分且细致地列出了如“最”“至”“甚”“大”“弥”“益”“微”“少”“殆”“近”等程度副词在《水经注》中的用例, 得出了程度副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大量运用, 呈现出以单音节词为主, 并可自由修饰动词性结构的特征[11]。刘建的这一论述为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程度副词指明了方向, 也对古代文献中实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对于《水经注》中的形容词, 刘建也有相应的研究, 他在《< 水经注> 复音形容词研究》中, 梳理和总结了《水经注》中的复音形容词, 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细致地列举, 从而阐明了《水经注》中复音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和结构特征, 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风貌[12]。这篇文章同时也证明了上文已经提到的中古时期汉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 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趋势。
作为地理著作, 《水经注》也情理之中地包含了大量的方位词语。何世和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的《< 水经注> 方位词研究》[13]和《< 水经注> 方位词及其用法浅析》[14]就从方位词入手, 列举了《水经注》中方位词出现的四种方位结构, 并从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 阐释了方位词在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即数量上的增加和后附性的增强, 体现出了在魏晋南北朝这一语言的过渡时期, 方位词系统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四、词汇系统概括性认知
在《水经注》地名词的研究中, 我们阐述了《水经注》词汇所体现的汉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趋势, 而这也是对这一时期词汇系统概括性的认知研究成果。那么, 认可这一趋势, 对这一时期词汇进行系统概括性研究的还有很多。如张悦的《从< 三国志>< 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 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中就对此趋势进行了论述, 通过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勾勒出了魏晋时期的语言面貌[15]。文章大量列举了《水经注》的双音合成词, 阐明了它们的使用情况, 并且与上古末期和唐五代进行对比, 论述了双音词构词法的演变历程, 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词汇在承袭上古汉语的前提下, 也有诸多创新之处, 可谓是汉语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一时期, 汉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 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趋势, 也让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成为必然结果。王东的《< 水经注> 词汇性质浅论》[16]《< 水经注> 词汇研究》[17]及《试论< 水经注> 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18]就对新词新义的出现做了深刻地阐释, 不仅描绘了《水经注》词汇的整体风貌, 更重要的是探究了新词新义的来源和演化。这三篇文章中列举了《水经注》出现的大量新词新义, 反映出了中古时期语言的更替和演变, 对于《水经注》语言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2000 年以来, 《水经注》的词汇研究不仅有对单个词的深入考释, 对多组词的分门汇释, 也有对其词汇整体面貌的概括性认知, 以及对《水经注》词汇词性的系统研究。从整体来看, 《水经注》的词汇研究成绩斐然, 但仍有很多可待深入的空间。比如对某一类词汇系统性、多角度的总结和研究还相对欠缺, 对历史、风俗、传说等有关词汇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并且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水经注》的词汇研究, 论著虽然很多, 但其中还没有出现集大成者, 因此在《水经注》词汇研究的领域上, 还有很多可待挖掘的层面, 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需要我们一步步的探索和努力。
摘要: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专著,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学者探索研究, 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郦学。而从词汇的角度对《水经注》进行研究是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一角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那么本文就着力于《水经注》的词汇研究, 概括和梳理了2138年以来《水经注》的词汇研究情况。
水经注三峡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水经注》写景艺术之一瞥 第3篇
(《跋〈寓山注〉二则》,《琅嬛文集》卷五)
清初大学者刘献廷说:“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纪其道里。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
(《广阳杂记》卷四)
所以文学史家之关注此书,实不下于历史地理学家。
郦道元是一位极富于审美情趣的人,他原是河北涿县人,早年跟着当官的父亲在山东青州的临朐生活过一段时间,很热爱那里的山水,他在《水经注》卷二十六里有一段回忆说:“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櫂)
寻波,轻林委浪,歌琴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对儿时游钓之地充满了感情,多少年后回忆起来仍迫切而不能已于言。他对自己故乡郦亭的景色亦复津津乐道,卷十二《巨马河》特别提到: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遒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瞻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这里是北方的一处水乡,在郦道元心目中,她是非常之美的游神胜处。凡是有水流的地方,在他看来全都是美好的。那时中国北方水资源非常丰富,在郦道元的故乡、今之河北省境内有些地方简直像是江南,例如阳城县的一处景色:“博水又东南,迳谷梁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丱女,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完全是一派江南风味。
郦道元写景往往只有不多几句,抓住该处的特点,淡写几句,而已得其神。郦亭一带近于水网地区,临朐县熏冶泉以澄明清泠的水色令他难以忘怀,而阳城淀则以开阔的水面和小儿女采菱的歌声引人入胜。
当然更多的奇异的山水还是在南方,因为政治上的分裂,郦道元没有条件到南方去考察游览,《水经注》写到他未尝去过之处,只好借用前人的文字,引用南方作家的文字甚多,例如三峡中的西陵峡,《水经注》卷三十四便引用东晋作家袁山松
(?—401)
的《宜都山水记》:“常闻峡中水急,书记及口传皆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萧,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以山水的知己自诩,郦道元正与袁山松所见略同。
《水经注》中关于三峡有一段著名的经常进入选集的文字: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柽柏,悬泉飞瀑,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一段录自刘宋作家盛弘之的《荆州记》
(见于《艺文类聚》卷七,又《太平御览》卷五十三)
,文字小有变易,这固然可能出于版本上的差异,更大的可能则是郦道元有所改动。他的引文,往往与完全出于自己的文字简直同出一手,表现了很高的辞章功夫。郦道元引用过的南方作家的著作后来大抵散逸,所以他的润饰、传播之功颇不可没——这是当年没有预料到的。
郦道元没有到过南方,凡记载南方的山水,大抵录自有关文献;他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持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所以虽然南北政权对立,而总是坚信国家早晚要统一,神州河山是不容长期分裂的,所以他写起来同样充满感情。当时南方作家写景比较细致,讲究形容;郦道元自己写景一般比较简约,注意抓主要特点,所以他也很注意向南方作家学习,并能化为自己的血肉,有时甚至不惜大段引录。
郦道元的写景很注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写,其例至多,如卷三十九《庐江水》记庐山景色云:
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凤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
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数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
直接写山水的其实没有几句,相当概括凝练,而短短几行之内,却已提到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刘敬宣、释慧远等五位历史人物,讲他们同庐山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同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山水,水平大大高于未经文化滋润浸泡的荒山野岭。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水经注》最常采用的笔法。
郦道元在叙写山水时很注意与其名称有关的传说。如卷十三提到居庸县有大翮、小翮二峰,“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这两座山峰之名就来自一个与秦朝有关的传说:
nlc202309090108
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繁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术数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始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
对待专家态度要客气一点,动辄抓人不是办法。王次仲与汉字形态的变迁大有关系,研究书法史的专家非常关注,为《水经注》作疏的杨守敬也是著名书法家,所以他特别于此下出一长注,讲他所理解的汉字变迁史
(详见杨守敬、熊会贞撰之《水经注疏》中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
在人文景观方面,郦道元特别注意记叙各地有关的古代碑刻,其所著录者有三百多方,有些摘录了几句碑文,有些只提到一下名目,实际已开后来宋人注意石刻之先河,洪适就在他的《释隶》一书中用专卷记录郦道元所见的碑刻。这些碑刻颇可证史,如卷八《济水·二》说项羽的墓葬在谷城:“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将此地的墓碣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加起来考虑,项羽的墓葬确在谷城城西北三里,其他的说法未必可靠。《水经注》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中准确地叙述了各水道的源流和流向首尾,也在于对一些名胜古迹的考订,后者尤其容易引起一般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清人孙梅早已注意到郦道元的这一写作特点,他说“天地间山水林麓,奇伟秀丽之致,赖文人之笔以陶写之。若陆云《答车茂安书》、鲍照《大雷岸与妹书》等篇,托兴涉笔,都成绝构,盖皆会景造语不假雕琢者也。至郦善长始以淹雅之才,发摅文笔,勒为《水经注》四十卷,订以志乘,纬以掌故,刻画标致,奇幽诡胜,搜剔无遗,后来作者罕复能继”
(《四六丛话》卷三一《作家四·郦道元》)。
“订以志乘,纬以掌故”正是说郦道元在描写山水景物时有机地加上人文的元素,从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
刘熙载《艺概·文概》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水经注》的文字确实讲究简洁而富于层次感,例如卷四《河水·四》叙述鼓钟峡、鼓钟城云:
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南迳辅山。山高三十许里,上有泉源,不测其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赪色,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水广一十步许,南流历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一百六十许里,山岫回岨,才通马步。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干河里故沟存焉。一水历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涧,与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山海经》曰,帝台之所以觞百神,即是山也。
这里叙述的对象相当复杂,郦道元逐层道来,行文雍容,一丝不乱,自是大家手笔。郦道元又十分讲究亲自考察山水,他在文章中时时提到自己的亲眼所见,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现场感,从而冲淡了科学文章的干枯沉闷,使得可读性大为加强。这样的段落甚多,如卷五《河水·五》说到成皋的虎牢关的一段:
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苕苕孤上。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泽岸有土穴,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
这里两处提到自己利用出差的机会对当地的考察,不仅写此处山川的险峻,也介绍了元魏攻刘宋的一大战役,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水经注》的文字骈散结合,转换灵活,举重若轻,如卷十一《滱水》叙灵丘县、倒马关一带的山水道:
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山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泝,每出是所游艺焉。
……滱水又西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见祇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又如卷十三《漯水》写魏之故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的宫殿建筑和皇家气派道:
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溉……
大抵叙事说明用散句,写山水建筑诸景用骈句,且多四字一句。这样的骈散结合可以兼取“文”“笔”二者之长,增添读者的兴趣,不容易感觉疲劳。中国古代作家非常注意这样的兼容配合,后来的章回小说中,叙事用散文,抒情用诗歌,写景则用通俗化了辞赋;戏剧中讲究唱词与道白的配合——都是同样的道理。
后来记山水、写游记的作家,几乎没有不向郦道元取经学艺的。
正因为《水经注》在写景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所以后世一再出现这一方面的选本,前有《水经注写景文钞》(范文澜编选,朴社1929年版,后收入《范文澜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后有专门从文学角度出发的《水经注选注》(谭家健、李知文选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顾起经注《王右丞集》札记一则 第4篇
该书之《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卷之三第十页是重页。即王氏集之《乐府·白鼋涡》之页有两页, 内容一模一样, 当为重页。本不足为奇。但引人注意的是, 内容相同的该页上, 有两个字在写法上却是迥然不同。一为“倏”, 前页作“倐”, 后页作“倏”;一为“翻”字, 前页作“飜” (且“番”上“禾”作“米”) , 后页则作“翻”。殊为奇怪, 百思不得其解。后偶然间在前页版心下方看到刻工姓名“何钿”, 再看后页同处, 则赫然“王诰”。于是以为得解, 是刻工不同, 所以导致两字有异。
旋即, 新的疑问产生:刻工只是照样雕琢, 同一写样, 怎会有如此之差异?于是又通翻该书, 发现版心还有“吴应龙写”、“陆廷相写”字样, 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由于写工不同!正是由于写工不同, 同一字, 两人写法、习惯不同, 刻工照原样刻梓, 所以导致同内容、同字而相异。至此, 这一疑案才算告破。那么导致重页且字体相异这一现象, 分析起来, 大约是如下一系列人所犯一系列错误:首先, 是分工时, 写工之间分工有重复;其次, 在刻版过程中, 这一错误被延续, 刻工何钿、王诰所刻内容在此处重复;最后, 装订时, “装潢”人又太粗心, 未发现这一问题, 导致图书最终以重复页面貌面世。正是这一系列人的一系列错误, 导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 古代写工、刻工、装订工人的知识水平应不是太高, 或者说是古人成书的工作流程太机械。写工们各写各的, 刻工们各刻各的, 装订时, 工人只按原来已定好的程序直接装订成书。
再翻该书, 于王氏《文集》之末又发现如下文字:
无锡顾氏奇字斋开局氏里
写勘:吴应龙沈恒 (俱长洲人) 陆廷相 (无锡人)
雕梓:应钟 (金华人) 章亨李焕袁宸顾廉 (俱苏州人) 陈节 (武进人) 陈汶 (江阴人) 何瑞何朝思王诰何应元何应亨何钿何錀张邦本何鑑何鎡王惟寀何钤何应贞何大节陆信何昇余汝霆 (俱无锡人)
足证所判为是。据细查, 王氏诗集卷之三正为陆廷相所写。陆氏写“翻”惯用“飜” (“番”上“禾”作“米”) , 有《诗集》卷三第八页“白鹭忽兮翻飞”句中之“飜” (“番”上“禾”作“米”) 字为证。那么卷三之第十页恐为另外二人中某人所写, 故而有异。再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该书所收同版本的王维诗集卷三之第十页, 已然避免了这一问题, 第十页只以何钿所刻为准, 于是写重、刻重、装订重的错误, 并不为人所察觉。或者是别的原因, 如影印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予以更正等。
于是再查李国庆先生编纂《明代刊工姓名索引》一书, 发现李先生书中《引用明本书名及题名录》第697号即乃与我馆所藏之书同版本者。李先生且曰:“书后有‘无锡顾氏奇字斋开局里氏’, 详列书工 (写勘) 、刻工 (雕梓) 、装订工 (装潢) 及雕版起讫时间 (程限) 。其中刻工及书工又分见书口下。此本所载的版刻及匠户资料在明版中十分罕观, 故详录之。”只是在所录之刻工姓名中将“王诰”误为“王浩”, 在正文《明代刊工姓名索引》第32页延续了这一错误, 将“王诰”误为“王浩”作为一词条, 而王诰则无。于是附于“王浩”名下的另外的刻本:《班马异同》、《 (嘉靖) 浙江通志》、《易占经纬》三书, 是否为该刻工所刻, 则又成了另外的疑案。经查证, 《四库全书存目存书》史部第一册收有李氏所著录《班马异同三十五卷》, 其中第二十卷第九页正为王浩所刻。可知此王浩并非彼王诰。但《存目》子部第66册所收李氏征引之《易占经纬四卷》, 因影印效果欠佳, “浩”“诰”无法辨识, 故只能存疑了。由此看来, 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书时, 还要小心。
《三峡》《水经注》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5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1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15分)10.D评分:共3分 11.C评分:共3分
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湍急纡回(深)侧面评分:共3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水经注》 第6篇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维摩诘经;注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75-05
一 问题的提出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汉文文献中,《文物资料丛刊》1977年第1期发表了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编著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留书目录》,公布了367个号,其中的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号,定名为“维摩诘经注疏”。据本院施萍婷研究员介绍,1966年“文革”前,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访问敦煌,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长常书鸿先生指示保管写经的资料员,请汤先生鉴赏一次本所藏品。汤先生是位家学渊源的佛学家,除了请他鉴赏北朝写经精品外,还专门请教了当时收藏的8件《维摩诘经注》。汤先生慧眼识珠,看了以后,十分兴奋。他希望赶快进行考证研究,并指出:这批写本很可能是佚失了的《维摩诘经注疏》。“文革”十年,它们只能沉睡于库房里。199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甘肃藏经敦煌文献》,公布了敦煌研究院藏的所有汉文文献的原始照片。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的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土地庙出土的,二是解放后的征集品,三是近年来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捐赠。1997年10月10日,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将家藏的8件敦煌文献捐赠给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所藏的敦煌文献来自土地庙出土的、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其他地区出土的。
本文献所涉及的9件文书敦研第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号和敦研第0375(敦总第790,青8—H),有人认为这9件文书有的出土于土地庙、有的出于藏经洞、有的出土地不详。但我个人倾向于全部来自藏经洞(详后)。
1999年出版的《甘肃藏敦煌文献》收录了这9件文献,并刊布了照片,定名似乎不妥。笔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注意到这些文献,并受命进行录文。本文对此9件文献的现状、来源、定名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认为这9件文献系同一个人写的同一种写本,当系古佚本《维摩诘经注》。
二 文献的现状
本文涉及的9件文书均系同一人手笔,两面书写,白麻纸,乌丝栏,前八件纸色淡黄,惟敦研第0375号稍褐色,无头尾,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破。观其尺寸大小当系北朝写卷的一纸,卷高基本相同,即26—27cm,卷长31.5—45cm不等,此系残破程度不同所致。天头、地脚一般是0.8cm,乌丝栏宽一般是1.12cm,正负在0.1cm之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此九件纸文书为同一写卷,只是各纸所写的内容不同而已。
各纸所写行数基本相同(残缺者例外),背面则不尽相同;各行的字数由于字的大小不同,字数也不尽相同。各纸详细情况,《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有记录,行数的统计、尺寸的大小与笔者的统计稍异,且分散于第1卷和第2卷,为了明晰起见,现将笔者所调查的数字集中报告如下:
三 文献的来源
关于前8纸的来源,《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和《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都指出敦研第0066、0067为土地庙出土的;敦研第0247—0252号为收集品,李正宇先生认为这部分文书与藏经洞没有关系,都是土地庙文书;而青山庆示先生所赠的八件文书,他本人认为出自藏经洞,我院有些先生也如此认为。我们不清楚青山先生在收集到这些文书之前的来源,故不敢妄加评论。然而就前8件文书而言都属土地庙文书,仅敦研第0375号1件出自藏经洞,似乎不大可能,限于资料姑且存疑。我们从敦研0375号和敦研0248号的残缺形状、程度来看极为相似,(见《甘肃藏敦煌文献》卷1、卷2照片),都是残右下角,前者残18行,后者残26行,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一起装藏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倾向于敦研第0375号也是出土于土地庙的,也就是说这9件文献都出自于土地庙,而土地庙文书,就是来自于藏经洞的。
四 文献的几种定名
《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收录八件题名“维摩诘经疏”的文书,它们是:
并且说明敦研第0066、0067两号为土地庙文书,敦研第0247—0252六号为收藏品,两面书写,背面字迹不清楚。青山庆示先生捐赠的8件文书中,第8件定名为“经疏”,原编号为8—H,敦煌研究院编号为总00790(以下简称敦总00790),发表号为敦研0375,定名为“佛经疏释”,正面40行,背面14行,尺寸为43×27cm。谭婵雪先生定名为“佛经注疏”,背面亦名“佛经注疏”。
《甘肃藏敦煌文献》的定名是:
由上可知,这些文献的定名约分“维摩诘经疏”、“佛经疏释”、“佛经疏”、“佛经注疏”、“维摩诘口口品疏释”、“佛经注解”等六种。这六种定名,都将文献定为佛经的“疏、释、注、解”等四类,进而确定为有关《维摩诘经》的“疏、释、注、解”。《甘肃敦煌文献。叙录》已经指明九纸的正反面系同样的内容,但在定名时却又彼此分开,不知何故。
五 文献的内容与定名
本文献九纸,两面书写,正面为粗笔大字书写佛经经文名相,经文各名相下有细笔小字书写经文的解释,大字约比小字大一倍,背面为细笔小字,亦为佛经注解。九纸的正面中均无首题、尾题,第0248号中有“第五品”,第0251号有“第九品”、“第十品”,第0252号有“第十一品”,经核查,这些经文名相均出自罗什译《维摩诘经》。这种大字书写名相,小字书写解释的形式,叫子母注。大字写经文名相如母,小字解释如子,子从母,故名子注母。魏晋时期出现了这种注释佛经的方法,简称“子注”。《出三藏集记》卷11竺昙无兰《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云:“余以长钵后事注于破钵下。以子从母故也。”子母注,又作本子注。《出三藏记集》卷10竺昙无兰《三十七品经序》云:“《小安般》三十七品后,则次《止观》;《律法义决》三十七品后,次四谛;《小十二门》后,次三向;尔为《泥洹》四十品。止观四谛成道之行不可以相无也。是故集止观、三三昧、四禅、四谛系之于三十七品后,欲令行者览之易见而具行也。序二百六十五字,本二千六百八十五字,子二千九百七十字。凡五千九百二字。除后六行八十字不在计中。晋泰元二十一年,岁在丙申,六月,沙门竺昙无兰在扬州谢镇西寺撰。”由此而知,“本、子”即“母、子”。到了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5还
专门列了一部“大乘经子注目录三,一十二部”,其中就有“《维摩诘子注经》五卷,《穷通论》一卷,右二部合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历代三宝记》卷7)可惜现在不见了!
像这种大字书写名相、小字书写解释的同类子母注写本,抄写时代要晚些的卷子P.2214尾题“注维摩诘经卷第四”,P.2095尾题“维摩诘经注卷第六”。
关于这九件缀合的问题,《甘肃藏敦煌文献,叙录》指出这九件文书系同一写本,但未按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发表号排列,亦未见《甘肃藏敦煌文献卷一·附录二·敦煌研究院已缀合文献编号一览表》我们对照经文,将这九件文书缀合如下:
各纸的内容与连接情况现依品次先后分述如下:
第0375号,起“说法”,止“尼子”,存经文中的名相“说法、际断、不在缘、常不往、过眼耳、迦叶、悲心、不食故、揣食、不分别、八邪、无大福、须菩提、于食亦等、不与俱、得解脱、不缚、不闻法、抑挫、翅舍、不到彼岸、离清净法、福田、不得灭度、以何答、法眼净”,经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弟子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066号,起“……也,外国多从母性(姓)”,止“利诸长”,经文中的名相存“富楼那、宝器、牛迹、即人三昧、迦旃延、法要、无我义、实相法、无常义、无所起、不然、心解脱、阿那律、阿摩勒果、默然、不以二相、优婆离、犯律行、不敢问佛、言亦然者、心相、得解脱时、是净、生灭不住、其智惠明、及菩萨、菩提心、罗[目/候]罗、功德云”,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维摩诘经。弟子品》的另一部分,虽与敦总第0790号为同一卷,但不连接。
第0247号,起“弥劫修行”,止“故令称扬其德也”,经文名相存“无碍碍、清净、欲乐、法愿具足、而自增益、辩才、善得、外道、一时供养、慈心唱、大悲、喜心、舍心、无我法、离身心相、菩提相、于空、方便力、四摄法、质真心、贤口、多闻、闲处、燕(宴)坐、修行地、智业、慧业、起一切善业、助佛道法、福田、清净、不肯取、福田之相”,经查核,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菩萨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248号与0067号,内容上有前后承接关系,第0248号结尾与第0067号开头的承接句为(“/”表示承接处):“答不从不离则明从缘而有,众缘而有则□/无自性,此亦渐论空理。”二者属前后纸。起“第五品”第0248止“业经坐,若□…□魔□…□。”第0067经文名相存“训(酬)对、无滞、法式悉知、秘藏、游戏、承佛圣旨、空其室内、可忍不、因起、病生、我病、大悲起、亦复皆空、何为空、无分别空、解脱中示、心行中求、不动、何等相、不可见、心如幻、有疾菩萨、厌离于身、彼疾、忧恼、合成、行于平等、涅盘等、名字故空、亦空、诸受、疾患、而不除法、三界、谓二见、菩提、非真非有、无方便慧缚、无惠方便缚、观诸入法、所观不离身、悲故、垢净、众魔行”,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维摩诘经。文殊师利品》的一部分词语。
第0249号,起“行慈”,止“因是□□…□□□□”,存经文名相“行慈、说如斯法、寂灭慈、无诤、毕竟尽、阿罗汉、自然慈、无等慈、无我、无遗借(借)、知时、无隐慈、无杂行、无诳慈、众生、无悔、希望、何所求、功德之力、正念、不生不灭、身为本、分别为本”,经核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的一部分词语。
第0250、0251、0252三号在内容上有承接关系,当系相连的三纸,第0250与0251号交接处的承接句为(“/”为承接处):“王□/□处,令睹日月光明所益无量也。”0251与0252号交接处的承接句为(“/”为交接处):“不称食则虚复香饭,饭消病/故云匆使不消也。”起□…□/此明我心,(敦研第0251号),止“又诸大士欲以此法周游教”。经文名相存“智宝、永不能发、普现色身、以缘父外道、道(导)师、为妻、舍、所转、等侣、伎女、总持、华、果、七净华、一心、上服、须、大利、床坐(座)、音、食、浆、浴、道场、无不现、尽现、魔事、老病死、王□□处、饮食、等力、食[口/敢]、大力士、离淫欲、所乐说之、生灭为二、若法不受、是念、一相无相、弗沙、究竟尽、苦无尽、即是明、色色空、四种异、法即众、身身灭、从我起二、暗与明、灭受想、乐涅般、默然无言、何食、目见、默然、可耻、之余、普闻、婆婆、众香钵、不尽现净土、月盖、不消、终不可尽、难化、度脱众生、劫行、愚痴、善根、创(疮)疣、为八、右掌、何香、七日、能作佛事、光明如放、菩萨、化人、菩提树、衣服、随行好、佛身、虚空、以此缘、梦幻、镜像、寂漠(寞)无言、诸烦恼门、三佛陀、舍离是心、彼国严净”,经查,这些经文系罗什译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人不二法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的部分词语。
这些词语大多是经中之文,但也有个别例外者,如“镜像”系“镜中像”的缩写,“缘父外道”系偈语“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的简称。
经查《大正藏》、《中华藏》及历代经录都不见记载,故定名“佚本《维摩诘经注》”。文献的背面亦为《维摩诘经》的注解。背面的注解比较复杂:有直注经文者,有补注正面经文者,有解释经意者,有标经文者,有不标经文者。
结 语
限于篇幅,录文另行发表。《佚本(维摩诘经注)》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笔者承敦煌研究院施萍婷先生指教,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理、录文工作,至今三易其稿。特别是录文慎之又慎,详细地对照了经文与僧肇的《注》及《净名经集解关中疏》等资料,但还是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好,如注者的考证等等,尤待今后的努力。
《水经注》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76例,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20~52岁, 平均 (33.4±5.4) 岁;病程0.5~11年, 平均 (5.8±0.6) 年。观察组38例, 男24例, 女14例;年龄22~54, 平均 (35.2±4.3) 岁;病程0.3~12年, 平均 (5.7±0.8)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②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③精神病、抑郁、痴呆等患者;④严重心、肺、肝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⑤对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患者;⑥其他病引起蛋白尿患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激素、ARB制剂抗高血压等常规药物治疗, 并给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起始量给予0.5 mg/ (kg·d) , 治疗15 d后开始根据病情减量, 15 d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内服治疗, 方药组成如下:炙黄芪15 g, 炒党参15 g, 白茯苓30 g, 炒白术15 g, 白茅根15 g, 大腹皮10 g, 薏苡仁30 g, 车前子15 g, 干姜10 g, 芡实10 g, 木香8 g, 金樱子15 g, 炒杜仲15 g, 山萸肉10 g, 当归10 g, 丹参12 g, 甘草6 g。阳虚甚者将党参换成红参15 g;脾虚泄泻者加入山药15 g, 白扁豆15 g;腰酸甚者加入熟地15 g, 炒川断15 g, 鹿角霜15g, 桑寄生10 g;水肿甚者加入生姜皮10g, 桑白皮8 g, 陈皮10 g。取以上药物1剂用水煎, 去渣取汁250~300 m L, 1剂/d, 15 d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留患者8 h尿, 测定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各指标。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尿β2微球蛋白 (β2-MG)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水平、血肌酐 (SCr) 水平。
疗效标准参照如下评价:①显效: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1/2, 尿白蛋白排泄率降至正常或下降>1/2, 肾功能正常。②有效: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2, 尿白蛋白排泄率有所下降, 但不足显效标准, 肾功能指标正常。③无效:实验室指标未改善或恶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2.1%, 对照组的有效率68.4%, 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各有关指标如β2-MG、UAE、SCr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是以观察组变化幅度尤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尿浊”“血尿”等范畴。本病具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本虚为肺脾肾亏虚, 标实为、风邪、湿热、瘀血[2]。现代医学对其治疗都采用饮食治疗、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等为主,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亦已成为临床论治该病的重要方式。笔者多年临床工作中, 深刻意识到中西医结合论治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趋势, 具有标本兼治、取长补短之效。笔者自拟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中多以补虚固本为主, 以祛邪治标为辅。方中炙黄芪、炒党参均可大补脾肺之气, 固护生气之本;白茯苓、炒白术可健脾益气, 又可利水消肿, 有标本兼治之功;白茅根、大腹皮、薏苡仁、车前子功可利水消肿, 为治疗肾病水肿之要药;干姜温中化湿, 有温阳行水之功;芡实、金樱子益肾涩精, 有固精防脱之功;炒杜仲、山萸肉益肾气、填肾精, 滋补先天;当归、丹参为养血活血之品;木香宽中行气, 防止滋腻;甘草调和诸药。多药配伍, 共奏健脾益肾、活血行水之功, 临床应用有标本兼治之效。
本次研究可以得出, 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内服联合小剂量泼尼松能有效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 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效果满意, 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χ2=6.728, P=0.019<0.05。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内服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并探讨其对患者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7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内服治疗, 1剂/d, 15 d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各有关指标如尿β2微球蛋白 (β2-MG) 、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水平、血肌酐 (Scr) 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是以观察组变化幅度尤为明显 (P<0.05) ;观察组有效率92.1%, 对照组有效率68.4%, 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内服联合小剂量泼尼松能有效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 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益肾活血行水经验方,小剂量泼尼松,肾病综合征,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
参考文献
[1]李凯, 李文.芪草地黄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6) :1466-1467.
《水经注》 第8篇
首先,对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常务理事和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常务理事对水经会工作的关注与关心使我感受到水经会的蓬勃发展。
接下来,我通报一下理事长变更有关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水利部党组按照《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规定,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决定提名李晶同志为水经会理事长人选,王海同志因到退休年龄不再担任水经会理事长职务。依据《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章程》,水经会于2015年4月10日至25日采取通讯方式征求了全体理事的意见,没有收到异议,李晶同志当选为新的理事长。这次水经会主要负责同志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水经会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和对水经会工作的高度重视。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换届以来第八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
换届以来,水经会顺利渡过了工作转型阶段,在组织学术交流与培训、课题研究、专题调研和学会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来自于政策法规司、财务司两个指导司局的指导,来自于挂靠单位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来自于以王海同志为理事长的理事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各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和会员的协同努力。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方面。围绕水利工程投入产出、 水法规立法与后评估、水行政执法、水权制度建设、 水生态文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了30余项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为有关司局、相关单位的业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是学术交流方面。围绕水利工程投入产出、 水价与电价、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河湖管理与保护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多次学术交流和主题征文活动,尤其是同台湾逢甲大学建立了较好的学术交流联系,拓展了学术交流平台,这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是专题调研方面。组织开展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准公益性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产出等专项调研, 配合部有关司局参与了水利综合执法、《水法》实施情况跟踪、河湖管理与保护、水利现代化试点、事业单位投资企业清理整合、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 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等多项专题调研。
四是业务培训方面。围绕水行政执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等方面组织了多项业务培训,培训人次达1 000人左右,培训效果明显。
五是学会建设方面。依据学会章程,不断健全、 完善办事机构部门设置和有关规章制度,注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断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 同时,与挂靠单位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紧密合作,互有借鉴、 互有支持; 恢复了简报发行,全面完成水经会网站和会刊《水利经济》期刊网站改版工作,不断提高《水利经济》期刊办刊质量,初步形成了两网一刊一简报的宣传媒介。
二、新时期水经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日新月异,水利改革发展步入快车道,水经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加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国务院作出了加快节水供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战略部署,对节约保护水资源、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深化水利改革等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24日到水利部调研时特别强调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是拉动经济的三大抓手之一,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简政放权工作也强调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水利统计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也有着紧密联系。水经会要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水利政策,致力于解决深化水利改革中的有关经济问题。水治理体系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水权制度与水价形成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估、水利财务绩效评价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都需要深入研究和破题。这既对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加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水经会应当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承担重任,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对策支撑。
二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建设水利经济研究智库提供了良好机遇。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地位作用作出了明确界定,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智力支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为加强我国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水利智库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水经会既要做好指导司局、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智库,也要借鉴其他智库建设的经验,努力争当水利部的智库,积极为水利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水经会具备智库建设的条件,相关司局与挂靠单位要积极支持。
三是社团改革不断推进,为充分发挥学会功能提供了良好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作为在民政部注册的一级社团,水经会应该把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与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联系与服务上。要认真研究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需求,充分利用政策法规司和财务司两个指导司局提供的有利条件,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不断拔高业务水平,强化社会团体职能。当前,国家正在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了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在简政放权、下放行政审批的背景下,学会社团要做好行政转移职能的承接工作。此外,由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开展评估已经成为政府考评、验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前不久国务院要求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第三方评估,这为拓展社团工作领域指明了方向; 社团要进行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标准、规则的制定,从而得到行业的充分认可。水经会要认真学习这些新要求,紧紧抓住改革机遇,积极研究探讨能够提供的水利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以及能够承担的第三方评估等。
三、适应改革新形势,科学谋划水经会的新发展
( 一) 进一步明确定位,创新水经会发展思路
水经会的性质决定了水经会应当以水利经济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水利、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如果不把水利与经济放在一起研究,学会工作就会偏离方向。基于此定位,我建议水经会按照一个主线、两个突破、三个保障、四个着力点、五个依靠的总体脉络,认真研究,不断创新水经会发展思路。
一个主线: 以水利经济政策研究为主线。
两个突破: 一是有关业务的调研咨询要切实为水利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二是开展水利业务的第三方评估,如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水利财务绩效、水资源资产价值等方面的评估评价工作。在这两个方面水经会要有所突破,为指导司局提供调研报告、咨询报告,为有关单位提供评估、评价服务。
三个保障: 一是加强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拓展与一些水利投融资公司、工程运营管理单位、规划勘测设计单位等实体经济单位的交流; 二是不断创新完善发展机制,促进自身发展; 三是加强学会队伍建设,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
四个着力点: 一是提供水利经济政策的优质服务; 二是按照智库的要求,为水利改革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强化和各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联系,借助全体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力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努力拓展学会与社会各方合作共赢的平台。
五个依靠: 一是依靠水利部、民政部的领导,按社团章程办事; 二是依靠挂靠单位的支持; 三是依靠两个指导司局的帮助; 四是依靠研究领域的开拓; 五是依靠会员单位、理事单位的支持。在这里,希望广大理事、会员单位更加关注水经会的工作,形成一个强大的平台,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 二) 进一步突出重点,培育水利经济研究特色 品牌
作为研究性的社团,水经会的研究要有特色、有侧重,要打造水利经济研究的品牌,提供“精品服务、智慧支撑”。近几年,水价、水权交易、水资源资产产权等领域有很多新命题与挑战,深入研究、特色研究一定能出大量成果。通过培育特色品牌,做到精品服务,为有关司局提供有分量的咨询服务。开展培训、第三方评估等要有参考价值,作为智慧的支撑,要有观点、有建议,便于形成决策。
( 三) 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水经会建设管理
水经会走过了35年,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适应了水利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 希望在新任理事长的带领下,水经会进一步研究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管理。在研究机制上,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水利经济实证研究为中心,兼顾涉水工作与经济发展、决策支持与业务咨询、政府工作与社会服务、学会工作与自身能力建设的需要; 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处理好与挂靠单位、 指导司局、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关系,加强学组建设,完善相关制度。
最后,希望指导司局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有关司局能够加大支持,挂靠单位能够鼎力帮助,理事单位、会员单位能够出谋划策,协同面对机遇与挑战。 我相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水经会发展新局面,推动水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水经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