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松树的文化意境(精选7篇)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1篇

云南大学历经私立东陆大学、省立东陆大学、省立云南大学、国立云南大学、云南大学,至今已80余年。呈贡新校区选址于昆明市呈贡县新城东南部雨花大学城片区内,西邻关山水库,南倚老尖山,校区用地呈不规则扇形,占地4 016亩,用地内平地、缓坡相间,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并有少量洼池于其中,最大高差约20 m。如何在规划中有效利用山水环境有效体现云南大学传统文化特色成为规划设计的立足点。

1 云南大学精神传承

云南大学经私立东陆大学并承贡院五百年历史之余韵而兴。由贡院而大学,翰墨飘香的贡院将五百年文脉积淀成云南大学独特文化气韵,其山、水、人、史组成云南大学独特自然与人文空间,其独特文化传统精神系着云南大学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一言敝之“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会泽百家为海纳百川,对纷呈百家学术予以汇聚、融合、扶持与创新;至公天下意在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既是学校办学宗旨,也是云南大学在人格上的追求与学术上的终极旨归。

2 历史要素的延续

规划方案在创新中遵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取贡院坡与贡院之中轴线之意置于石头山与关山水库连线上,其中设图书馆,取贡院“背负城墙,面临翠湖,居高瞰下,势若虎踞”之意。轴线延至山顶拓地设钟塔,为“钟铎接晖”,喻云南大学得天下风气之先,振铎晨唱,以醒世人等。校内遍植梧桐、银杏,传“凌云栖碧梧,儒士筑杏台”之意,使新校区与云南大学人文精神贯通,创造山水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空间。

3 校园格局营建

云南大学校本部依山林、择圣地贡院坡之上:“左金马,右碧鸡,枕蛇山,面翠湖”;背倚山脉为屏,前览水流回环,左右护山环抱,风骨独特。为重现老校区独特的山水风貌,利用呈贡新校区倚老尖山为屏,面朝关山水库,且有捞鱼河环绕,规划中尽量保护原有山水格局,并理顺山体水系的脉络。

规划设计以轴线手法体现云南大学老校区人文地域文脉的延续。以云大门,云龙涧,石头山组织中轴线,上通小关山,下达关山水库,山水相连。保留基地内山头,辟低谷为山溪,绕山而行。教学与生活各自分为内外两层,缩短流线距离,使教学生活紧密相邻。两区之间有浅丘点缀,绿廊渗入。教学区围绕山头成为共享区。公共教学以马蹄形的石头山为靠背,溪水穿行其间,各院系组团并行其侧。生活区则以体育后勤设施为中心分布,并依托教学散布四角,各自对应。空间布局顺地势变化,采用簇群形态的灵活布局方式,并与山体、冲沟及溪面起势连成一气,南部边地留有绿廊与老尖山与石头山贯通,使整个校园与周边山水相互贯通,突显中国传统空间格局。

4 有机的道路系统

校园内道路网结合地形布置,山转路斜,沿等高线布置,结合坡度自然起伏,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依托环状路网,布置自行车道路与步行流线,力求形成完整通达富有特色的步行系统。以贯穿校园的主干道为主脉并延伸至各院系组团内部,休闲性的步道沿绿化景观带及水系展开,形成尺度和景观感受变化丰富的步行空间,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日常交通环境和宜人的人际交流活动场所,使整个道路交通系统成为丰富校园生活的多体验廊道。综合考虑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结合场地原始地形,构建有机生长的网络道路体系。规划交通系统为环状加树枝状自由式骨架。规划设置一条环状主干道贯穿整个校园,联系各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内部道路与环线相接,呈环形、半环形。沿此道路结合各建筑组群布置若干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地。依托环状路网,布置自行车道路与步行流线,并延伸至各院系组团内部。

5 传统院落式布局

由建筑围合公共交往空间形成的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云南大学起源之贡院正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因此新校区规划建筑布局为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序列皆由石头山钟楼为视觉控制点,山水墙垣之间,步移景异。主要教学建筑群皆依据山势自由布置,各自形成院落,并设计水系穿行其中。院落之间则院中透景、景中望远、院景交融。其中教学楼、图书馆等组群握持空间核点,形象、体量、尺度、规模突出,其余建筑则顺应山形水势。建筑群力图推显山水本质形态特征,强化山水格局,突出天人合一的关系,并体现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共同反映校园建筑文化意向。

6 景观绿化系统

基地中心山体顶端设置钟楼,营造钟铎楼晖的意境。注重对现状山体的绿化,同时契合山体形态合理布局建筑。充分结合场地山水特色,创造曲水流觞,生态怡人的意境。将水体引入校园核心区,形成“一山一湖、一涧绕其间”的核心空间格局。基地内地形复杂,高低起伏,俯视如龙鳞。保留现状场地机理,延续其赋予地域特色的空间脉络。

规划提供了多层次的、点线面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沿校区规划的轴线及各个流线布置不同风格的线式绿化景观。分布在校区内的多个广场与景观小品形成点式绿化景观。沿水生态带与山体生态带共同构成了学校的面式景观体系,形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化基质,各建筑群以斑块状嵌入其间。自然气息浓郁,文化内涵深远。对软化校园空间,体现生态意识,延续历史文脉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指出山水园林式校园是新世纪高校规划的方向,结合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规划实例,对这种校园规划理念进行了探索,以营造出大学校园传承文脉、山水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观,从而提升大学校园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校园规划,文化传承,山水意境

参考文献

[1]赵万民.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2(2):97-99.

[3]张建华,刘,赵继龙.山水情结和人文精神的契合与显现——泰山学院校园的规划设计与思索[J].城市规划,2003(1):45-47.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2篇

摘要:笔者将寺庙园林在建筑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意境设计领域中的初步研究内容作为依据,并在和现阶段我国旅游及园林行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探寻怎样才可以让寺庙园林领域当中,园林布局宗教属性和娱乐属性之间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园林意境;风景原理;结合;旅游文化;分析

1中国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

景观小品人文层面上的内含,宗教隶属于文化精神包含的范围之内,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哲学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影响的态势,其载体寺庙园林景观小品自然是和其他类型园林中的景观小品模式不一样。寺庙园林当中除去各种类型的佛教建筑之外,也有一些固定性比较强的陈设:宝盖、长明灯以及影壁香炉等,在和园林造景领域当中的石头、碑铭以及水池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可呈现出宗教氛围以及人文内涵中园林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其中也沉淀着宗教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名人传记,从而也就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总而言之,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小品当中,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是会呈现出来一种交相辉映的态势。植物景观发挥出来的意境渲染作用。情由景生,境由心造,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产生意境,寺庙园林中涉及到的植物景观是寺庙园林意境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构成成分。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模糊空间边界、建筑临界位置的作用,从而使得置身于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用正好和宗教本身追求的思想境界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园林当中植物布置格局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并且植物自身也是会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游客在极为优先的园林空间中得到一定的宗教性感悟。除此之外,植物景观本身带有的感官体验,一直以来都可以在寺庙园林意境渲染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在听觉领域中,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是可以隔绝尘世的喧扰,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从而也就可以在寺庙园林当中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但是却又深邃幽远的景致,比如竹林精舍是佛陀生前宏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多数寺庙园林也将其当成是参禅静谧意境营造工作过程中使用到的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在视觉层面上,佛教往往是会将“色”当成是心相,当成是境界,就好像是其他的园林建筑一样,植物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以及构成模式都会对寺庙园林意境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植物景观的根茎叶在嗅觉感悟领域当中,更是可以从直接层面上营造出来一种较为庄严的.景象,不管是呈现出来一种四季如春态势的高松小叶榕,抑或是屹立超过百年之久的苍松,都是为了给游客带来一种沧桑的感悟。

2中国寺庙园林文化意义与现代旅游价值相互融合

中国寺庙园林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造园艺术之间有机的相互融合的产物,虽在地理、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和风俗等社会背景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寺庙园林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多样的态势,但是其本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国寺庙园林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呈现宗教精神、宗教观念以及宗教情感,更是可以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相互融合。在我国寺庙园林逐渐显现其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寺庙园林自然演变为我国旅游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如要展现旅游文化价值,那么旅游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间应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娱乐性和社会性质领域中,我国寺庙园林会规划到旅游资源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具备的宗教属性和旅游行业的娱乐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园林保护重建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应在了解各个寺庙园林的特征形成之后,打破以往寺庙园林仅仅对信徒开放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上对宗教旅游形成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我国寺庙园林保护整体性规划以及现代化宗教旅游开发工作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应优化调整我国各个寺庙园林的旅游功能,以便于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可以在日后寺庙园林意境以及旅游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3篇

通过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 中国造型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在新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发生阐变, 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中国所独自拥有的, 也是中国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延其“意”,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背后的“意”是人们遵循其造型的关键, 不论前人还是后代人, 都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存在着向往, 因而传统造型元素背后所表达的吉祥情味同样适合运用在现代当代设计中来, 适用于传达当代人的审美理念。传其“神”对于“形”和“意”的沿用, 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一种浅层次的创造和升华, 而一种新的民族传统造型方式的创造, 是需要我们去摆脱客观的束缚, 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吸收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精华、充分理解当代西方的各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 融会贯通, 兼收并蓄, 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 才能打造出具有当代语境的中国造型风格, 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国本民族的, 同时又能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同的造型表现形式。所以, 我们应当看到, 虽然当代社会的进步对于传统造型元素再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这也同样给中国的传统造型元素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因为, 新的观念思维方式, 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的空间, 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传统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意象相生的审美意境

意境概念是我国传统艺术特有的一种理论, 它蕴含着中国的古典哲学,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一种可视的视觉符号, 反映在画面上的一种折射。早期的意境主要出现在山水画中, 早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道家思想与玄学思想的影响, 山水画从开始的制图阶段发展到对景抒情的阶段, 面对着客观物象画家们开始了对实景的写生与描绘, 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後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朝美术理论家美术张彦远提出了“立意”,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 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 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 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 意境在画面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出袁武先生在当今水墨人物画坛也以意象造型的表现发发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准确地把握了现代水墨画的表现方向, 在审美意识和个性发展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他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又努力吸收新观念, 在写实的基础上努力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准确地把握了意象造型的内涵, 以夸张变形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但又不是直观的再现, 而是经过提炼后的“神似”。他这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正是对意象造型观念发展的结果。

四、结论

尽管当今中国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种流派精彩纷呈, 但我认为以传统的意象造型表现为出发点, 以笔墨为造型服务, 真正做到“笔墨当随时代”。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把握住这一点, 中国画的本质就不会变。

来。文人画家特有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使传统绘画的表现重心由侧重客观物象的写生转向对主观精神的重视。文人画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意境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使中国传统画的创作在心理认知上具备了二重结构, 一个是对客观物体的如实再现, 一个是对主观感情的表达。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这是“外师造化, 中的心源”,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完美体现, 它将自然美, 艺术美, 生活美, 完美的结合起来。

意境的构成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基础, 古代艺术家在空间景象的基础之上, 将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的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人才气悟性修养的体现, 同时他给同样具有相同的民族认知心理结构的观赏者以感情上的共鸣。为了克服造型艺术具有瞬间性和静态感带来的局限, 中国传统画家在构图、透视等方面的天才性发挥使画面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对疏密、虚实、黑白、强弱的精心运用, 不光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愉悦, 同时在心理上也给了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就这个层面而言, 意境的形成是由艺术创造者及欣赏者共同产生作用, 上是由创作和欣赏共同发生作用产生的。创作者在画面中将无限转会为无限, 而欣赏者面对有限的画面可以产生无限的艺术表现空间。这种通过形象与想象相结合产生的意境, 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显著标志。

意境通俗来讲就是画家面对着客观物象进行写生, 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使后世欣赏者能够体会到他的真情实感。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是通过画面的构图与笔墨的变化而实现的。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其中的“实”指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象, “虚”指的是画家的主观情感, 虚境与实境的相结合就是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在我国古典哲学中被称作是“天人合一”, 它讲求人的内心, 与大自然是同构关系, 在这种意义上讲艺术意境是一种心理遐想, 这种心理遐想具有表真挚之情, 状飞动之趣, 传万物之灵的特点。

因此, 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当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 打造当代新的传统造型方式, 我们应该在理解其根源的基础上取其“形”, 延其“意”, 从而传其“神”。取其“形”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而是对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升华, 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的过程是在理解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理念的基础上, 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元素中的一些特点加以修造、提纯和升华, 使其具有当代特色。

参考文献

[1]方福颖.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及其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8.

[3]南溟, 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7.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4篇

1 中日茶文化的诞生

中国茶文化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带有诗性。《茶经》中所带有的茶学思想和茶艺思想直至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茶道思想流传至今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且随着文化的传播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的认可和推崇。日本茶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分支,而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是比邻而居的“邻居”,所以中国的茶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日本,经过长时间的观摩学习,不断发展本国的社会文化,将中国作为多彩的“活化石”效仿,才诞生和发展了日本的茶道,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也融入了许多的实践原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茶文化差异越来越大,茶对于人类已经不仅仅是饮品中的一种,在其中融入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蕴,打下了民俗的烙印,因此受到民族地理和文化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精神气质。

2 中日茶道仪式方面的差异

茶道仪式如果从简单层面来分析,无非是简单的泡茶和饮茶,只有四个步骤:放茶叶;倒水;等待;饮茶。但是由于人类对茶的不断追求,从茶道和茶文化方面入手加强对饮茶的关注,不仅重视选择优良的茶叶,更需要把握水的温度,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饮茶的环境和相关的礼节,操作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茶叶的味道不同,经过一系列的特殊活动,简单的饮茶融入特殊的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茶道仪式。

2.1 中国的茶道仪式

中国的茶道仪式中融入了佛门修身养性的思想,并且十分重视礼仪,由于最早的茶道起源地是在中国的江南地区,有许多的僧人在此地举办茶宴,当僧人在礼佛参禅的时候,都需要通过特殊的茶道仪式让自己静下心来,而这种禅茶仪式流传到了宋朝,不仅仅局限于江南地带,开始向全国扩散。在当时的茶宴仪式中,佛门特性十分突出,尤其重视外在的修身养性的要求,仪式过程十分流畅,表现出了东方文化中的诗性,体现了内在的灵动感,而在整个茶道仪式中,包括有点茶、献茶,还包括闻香、观色以及尝味、叙谊等,这些周到的环节程序并不繁琐,井然有序并且体现出了禅茶的庄重。但是收受中国地域辽阔和民族多样化的影响,茶道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新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文化的传承在不同的民族地域中有一定的差异,茶道仪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例如潮汕的功夫茶就是茶道文化中的一种,功夫茶一般由主人亲自操作进行的,将礼仪、理念和技艺融入到其中,是完整的茶道形式之一,具有极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能够在饮茶的过程中放松身心,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中国茶道仪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煎茶、斗茶、功夫茶等。煎茶这种茶道仪式不具有过强的要求,过程简单,没有太多的身份讲究,一般只需要在茶壶当中投入茶叶与水一起煎煮就可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温和时间,主要把握好水温的高低和煎煮的时间就可以将茶香煮出来。斗茶也可以称为茗站,在宋朝十分盛行,主要在闽地流行,斗茶的关键就是“斗”字,文人雅士在斗茶之前需要自己携带茶和水,通过茶水的品茶后进行鉴别,最终确认优劣。虽然斗茶这种茶道仪式十分有趣,但是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主要是上层雅士的文化追求,并且对参与者的茶艺水平要求较高,还能够通过品尝来比对茶水之间的优劣,对色香味要求高,而这也是斗茶所追求的境界。功夫茶作为茶道仪式中的一种泡茶技法受到爱茶人士的追捧,对茶叶沏泡的功夫要求较高,尤其重视泡茶的水和泡茶的茶具,不仅对水的特点进行研究,还仔细做出了分类;而茶具的要求体现在必须具有四个特点:首先要小;其次是浅;再次是薄;最后是白。最好的茶具就必须能够一饮而尽,细致的品尝,不仅能够将茶的颜色完全体现出来,还能够帮助留住茶香。

2.2 日本的茶道仪式

日本的茶道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受到文化演进的影响,日本茶道划分为了不同的流派,而这些流派之间并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之间的差距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之中,但是从整体上看,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日本民族当中,茶道文化作为国粹文化受到日本人的尊重,所以在展开一定的茶道活动的时候都有特定的讲究。例如在举办茶道活动的时候,每个日本人都必须要穿和服,脚穿白袜手拿手绢,不能够在身上喷洒香水,也不能够佩戴任何的金银首饰。不仅如此,参与到茶道中的人也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轻浮不随便,不能够在茶道活动中大声讲话,将整个环境营造的十分肃穆。从茶道活动开始直至结束中的所有步骤都要求必须有序,所以日本茶道的整个过程显得凝重而有礼,甚至感到压抑而拘束。

2.3 中日茶道仪式的差异

日本茶道仪式更加注重形式和程序,对服饰和各人的言行举止有较高的要求,而中国的茶道仪式十分的自然随和,在圆润之中融入了中国的茶道文化,重视饮茶的价值和意义。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就是主体的不同,中国茶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日本茶道文化主体则是茶文化,受到茶文化的影响使得饮茶流于形式。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音乐伴奏上,由于日本茶道仪式当中想要营造出肃穆的氛围,所以没有音乐伴奏;中国的茶道与文人雅士饮酒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饮茶的时候伴有轻缓的丝竹之声,宾客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品尝佳茗,相互间轻声交谈,将茶的作用发挥出来。

3 中日茶道理念中的茶文化差异

3.1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理念

中国的茶文化将人的人生意义融入到其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含有较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饮茶是文化雅士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走进平民百姓当中,所以具有文化喻义。茶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之一在东方文化当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诗性。从中国茶文化诞生开始,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融入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现出了茶的精神气质。在饮茶当中融入儒家思想,将以茶修德的理念体现出来,不仅能够自省还能够雅志。而融入佛教思想,更加重视修身养性和精心雅志;融入道家思想更加推崇自然这种精神境界,三种思想理念的结合就能够将中国茶文化的自然朴实、和谐融通的意境和精神气质表现出来。而在中国茶道文化当中是以人为中心,追求修身养性,不断陶冶自身的情操,将人格中的清净和恬淡融入茶道理念当中,达到升华自我的目的。

3.2 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理念

日本的茶文化在中国唐朝时期形成,主要由中国传入,受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喜爱,并且随着历史的推移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现代的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精神主要就体现在独坐观念,重点强调“和”、“敬”二字,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目的,还强调“清”、“寂”二字,营造出幽静的饮茶环境,让人在清雅之中放松身心,达到享受的目的。而在日本的茶道之中还有“七则”,需要在泡茶之前准备好茶和炭,保证茶室内的温度,并且还需要保证室内的环境优美等。

3.3 中日茶道理念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理念受到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思想精华的影响能够起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而日本茶道受到宗教的影响,十分重视规矩,程序十分的严格繁琐,饮茶的环境肃穆而严谨,与中国茶道文化相悖。中国茶道中蕴含着精神情怀,饮茶的过程正是一种生命吟唱的过程,有朴素而淡薄的人生追求,日本的茶道受到佛教影响较深,因此蕴含浓厚的宗教信仰,饮茶的核心就是禅。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意境和精神气质方面研究中日茶道文化,而中日茶道文化在意境和精神气质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受到不同基本理念的影响,日本在茶道之中融入了禅文化,将佛道思想作为基础,在饮茶当中捕捉禅机,具有寂静、肃穆的内涵,追求和谐;而中国茶文化中具有“和”、“静”的基本理念,讲究和谐大同,更加重视阴阳协调,追求中庸之道,推崇修身养性和寻找自我,是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所以两国的茶道文化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是由于基本理念的不同导致两个的意蕴和精神气质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茶道文化。

参考文献

[1]侯巧红.论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与精神气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9):73-75+108.

[2]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6-50.

[3]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9(3):131-141.

[4]游翠英.中日茶道的文化传承方式之比较[J].武夷学院学报,2013(4):10-13.

[5]刘方冉,梶野诗织,蔡碧凡,周新华.中日茶人对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13(5):92-97.

[6]侯巧红.中日茶道文化比较之辨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3-104.

以花文化营造园林意境 第5篇

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以今天的眼光看, 那些花灯、花场、花市、花节, 应该都是爱花的中国人民历代创设的大大小小的“花博会”, 也都可说是花博会的鼻祖。成功的园林造景设计作品, 与花卉文化的挖掘密不可分, 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托物言志, 借物传情”、“趋吉心态, 身份显示”2方面。

2 以花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的手法

2.1 以花卉应用方式创造园林意境

孤植欣赏的牡丹、芍药、菊花、月季、山茶、荷花、睡莲等。孤植不仅展现花木个体美, 更能突出花木意境。丛植, 既呈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适宜的丛植更能丰富园林意境, 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 轩前小山桂树丛植, 浓香四溢, 即得丛植之妙。群植, 构建芳香型生态群落, 香樟、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蜡梅、丁香、含笑、桅子、紫藤、木香等都可以作为嗅觉类芳香保健, 群落的可选花卉树种。

2.2 以花卉姿态要素展现园林意境

以姿取胜的花木景观主要指以花木姿态、形体为欣赏对象。花卉的姿态美是花卉营造意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花木的自然形态, 不同的树种乃至品种都有不同的树形, 使人感受各异。草本花卉的株形就更为秀美, 不同的体态给人以不同的思维空间, 如石斛寓意长长久久, 在新娘捧花中少不了它的倩影。花木的叶片形状更是千变万化, 难以言状, 在自然界中找不到2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且, 有些花木的叶形还相当奇特, 蓬莱蕉的叶形孔裂纹状, 有虚有实, 极像龟背, 因而亦叫“龟背竹”, 青碧可爱。龟背竹寓意健康长寿, 是祝福长辈生日的佳品。花、果的形状更为奇特, 如珙桐花序下的2片白色大苞片, 宛似白鸽展翅, 花盛开时, 犹如满树群鸽栖息, 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等, 还有花木的果实形状, 如秤锤树的果实似秤锤下垂。它们不仅是观赏佳品, 更因寓意深刻, 意境深远而为人们所喜爱。

3 以花卉特性要素比拟园林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花卉不仅具有赏景等单纯感观性的功能, 还被赋予了人类对人生乃至宇宙的看法, 又常常是园主情操的代言物, 以物比德, 借物喻人, 植物成为品德、精神、人格的象征。梅花, 凌寒开放、雅丽幽香, 是花香、态俱美的传统名贵花木。多少千古名句都在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故历代文人或“高雅”之士常用梅花装点居室, 以喻自己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杜鹃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 恐是征人滴泪成”, 所以, 有“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的诗句。在西湖岸边的岳庙庭园中, 种植着杜鹃花, 意味着“忠贞不渝”之意。

3.1 以花卉香味要素诱发感觉意境

以香取胜的植物景观即主要让人感受花香的馥郁, 在中国的花卉中, 最受大众喜爱的花要数桂花。留园中的“闻木犀香轩”, 遍植“一秋三度香”的桂花, 开花时节, 异香袭人, 满树金黄朱红, “香风吹不断, 冷霜听无声。扑面心先醉, 当头月更明”。秋日里, 满树桂花开, 秋风扑面而来, 阵阵桂花香满园, 令人心旷神怡, 此刻若是明月当头更让人心境缠绵、意犹未尽。园林栽植含笑, 则“花开不张口, 含笑又低头, 拟似玉人笑, 深情暗自流”。

3.2 以花卉色彩要素丰富园林意境

色彩是丰富园林空间艺术的精粹。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 引起人们的联想尤为丰富。利用花卉色彩渲染空间气氛, 烘托主题, 这在中国园林中是最常用的手法。花卉色彩有的淡雅幽静、清馨和谐, 有的则富丽堂皇、宏伟壮观, 都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空间。 (1) 以花色突显意境。桃花,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其色泽妖艳, 造型优美, 宜种于山庄、别墅的山坳或小桥、溪流之旁, 与柳树配植、桃红柳绿、相互辉映, 更显出桃花明媚的风采。 (2) 以叶色突出意境。观叶类的多为色叶树或叶形奇特的花木, 如枇杷, 色黄如金, 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 又叫“金银花”, 花为金黄色和白色, 均为大吉大利之物, 园林中种植较多。 (3) 以果色引出意境。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 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 千子如一”, 民间婚嫁之时、造园之时常用。

3.3 结合光、影烘托园林意境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莲映日”一景便是在阳光的照射之下, 大殿前桓金莲万株, 枝叶高挺, 花径二寸余, 阳光漫洒, 似黄金布地。无论古代园林, 还是现代园林的构成都少不了湖水, 在湖岸边常种植一些观形赏色树种。借助阳光的照射, 再看湖面上的倒影, 俨然一幅生动的中国水墨画。

4 结论与启示

中国的花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样高深莫测, 貌似以“花”为中心, 实则以人为中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花文化, 不是机械地堆砌, 而应是在充分挖掘花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将花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园林植物之中, 再通过植物设计渗透进城市公园的文化体系之中。

只有正确发掘中国花文化中的精髓, 把花这种自然资源运用得恰到好处, 既是对中国花文化的发展传承, 又能开发更多的物质以及精神资源, 从而发展花卉实体、文化产业, 更有助于发展园林景观设计, 提升园林意境境界, 使中国花卉走向世界, 从而获得多方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对花文化体现园林意境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并对花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的手法进行了探讨。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6篇

1 基本情况概述

现代茶室设计是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基础上衍生的, 茶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则需要在现实的室内空间布置中以艺术思维展示出抽象的艺术创想, 让室内空间设计不单是视觉上的冲击, 也带来一定灵魂内的触摸。而融合了传统文化因素的中式茶馆和茶室, 在室内空间设计上通过茶具、屏风、帷帘、字画等室内陈设的灵活布置, 不仅体现出中华艺术设计的外观之美, 更是将茶室内的空间意境美营造成糅合了深厚传统文化的高度, 带来意味悠长的内在之美, 从而良好地达到了室内环境设计的目的, 更加符合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审美特征和生活习惯。因此, 在现代茶室空间意境营造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不仅能使茶室极尽艺术设计之美, 吸引国人临门, 更将在弘扬优秀茶文化, 传承茶道精华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所以, 探索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传承, 将有利于传统和时代的结合, 以及茶室和茶文化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 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应用和传承

茶文化以及其影响下的茶室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历史悠久的饮茶情怀下, “一帘春欲暮, 茶烟细杨落花风”已成了古今国人共同追求的意境。因此, 研究在现代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后文将从茶室内空间设计的外观出发, 由外及内, 由具体到抽象, 从外在到内在, 逐步探讨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最后将分立一节, 专述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2.1 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外观应用

现代茶室空间内的意境这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学概念, 源于茶室布置中的景物设计, 既体现在出色的空间布局上, 亦可显见于别出心裁的室内陈设上, 故此, 探索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传承, 应从其外在的景物应用开始。

一方面, 现代茶室空间作为人们休息、娱乐之所, 需要表现其休息功能与娱乐功能。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室内空间中家具的风格与摆放的密度;要充分体现该室内空间的功能性, 运用高科技因素使室内空间更加协调美观, 例如运用嵌壁式大屏幕电视, 能使室内空间更加节省而又更加高雅优美。而在茶室内布置一定数目简素的物体和一些天然材料, 有效地应用石头、竹子、花卉等体现出一种传统文化中的简约朴素之美, 可以使其宁静而不失生机, 有内涵而又不颓废。又或者是在茶室空间中巧挂字画, 于品茶的桌上放置诸如陆羽的《茶经》这一类阐述茶文化的书籍, 让人们在茶香中得到灵魂上的熏陶、全身心的放松, 并且能高雅地娱乐。

一方面, 茶室空间作为人们品茶和交流的高雅场所, 在使人们休息、娱乐之余, 更应有其文化底蕴, 融情于景。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传统陈设元素, 彰显了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于陈设中领悟“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的禅意, 于老君倒骑青牛壁画中领会“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潇洒, 于阴阳鱼图案中赋得“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奥与神妙。如此“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到外在的传统室内陈设而有了内在的文化感情, 这从根本上深化了茶室的意境。

针对现代茶室本身便需具备的休息、娱乐以及营造高雅意境氛围的功能,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因素中良好应用具备传统文化元素的景物, 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使茶室更好发挥其功能, 达到对茶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目的, 从而获得长足发展。

2.2 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内在应用

茶室内空间的美, 需要人们全身心去领悟。茶室内外在的空间布局以及室内陈设, 都是为了营造内在的意境, 彰显深厚的传统茶文化, 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和内在需求, 达到其营销目的。所以探索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传承, 经由外在到内在, 最终归根于其内涵应用。

首先, 传统茶馆主张茶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人—社会成一个整体, 巧妙地利用各种陈设, 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建筑空间意境, 使人的情绪受茶室空间周围的布景所影响, 如此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正体现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所以在现代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 不仅有利于弘扬儒家等传统文化, 更能让人们在茶香缭绕中沐浴了“温良恭谦让”的功效, 将现代实用性和传统意蕴划时代结合, 从而营造出一个高超的意境。

而在茶室内空间设计中加入屏风, 壁画;门前挂上风铃, 桌上静置书本;窗外挂上一张假的景物, 在椅旁又放置一盆真实盆栽;令人们有种虚实不分、动静相宜的感觉, 这便是在室内设计中通过加工、提炼、美化融入了道家的精髓。是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又一妙用。

最妙不过是一席茶席、一方立屏、一面壁龛, 左是樟子松右是洁白沙, 所体现出的内无身心, 外无世界的禅的意境。以极简线条, 在茶室内空间中营造出纯净内敛, 无物无我的极高意境, 这正是传统文化禅元素应用于现代茶室空间营造的妙处。

综上所述, 在现代茶室内空间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意境,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诠释古典的内涵意蕴, 发挥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内涵应用, 几乎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蕴含在品茗谈笑间,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适用且将促使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 也证明了其从外在到内在都与现代茶室空间有统一性, 将大力促进现代茶室空间的长足发展。

2.3 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文化传承

面对全球化文化西化的挑战, 人们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呼吁日益增强,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结合, 是国人长久的追求。而学习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应用, 促进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和学习, 而研究学习茶文化, 又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中空间设计的应用, 形成了“学而时习之”的良性循环, 故此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良好应用将促进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传承。

3 结束语

茶室内空间的意境营造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布局和室内陈设, 使茶室内环境在视觉上和功能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在追求身心放松、追求性情高雅、追求文化意蕴的需要。而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式茶馆, 不仅具有与现代茶室内空间相似的放松身心、陶冶性情、宣扬文化意蕴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现代茶室内空间所不足的文化传承功能, 所以, 在现代茶室内空间应用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将是未来的必然要求。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茶室内空间, 不仅是对现代审美的一次风格变革, 更应是对传统文化灵魂的一次诚信传承, 其起到的作用不止是盈利情况, 更应是文化传承, 不仅满足于部分人追求高雅、追求健康的夙愿, 更是完成广大华人发掘传统文化的心愿。我们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室内空间等建筑的应用, 使中华文化传承, 生生不息。

摘要: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古代《食经》中就有神农氏对茶的评价, 从有文献记载的汉朝算起, 茶文化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 中国人皆醉心于茶, 上至文人墨客, 下至渔夫樵夫都“不可一日无茶饮”;而早在唐朝便出现茶馆更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储存了一笔无价的宝藏。茶室内空间作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单单要符合现代潮流的富丽审美观, 更应将现代创新与传统精华无缝结合, 从传统茶文化中汲取茶馆、茶道、茶具等设计精髓。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茶文化因素, 深入探寻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室内空间设计营造中的应用和继承, 望能觅得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乃至世界审美倾心的艺术设计构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茶室内空间,意境营造设计,应用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郑敏.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中式元素和传统意境表达[J].艺海, 2014, 11:88-90.

[2]秦丽.中国画对室内空间意境营造的启示[J].中国住宅设施, 2013, Z2:102-105.

[3]薄晓光.文化意境符号在我国餐饮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39-40.

[4]陈淑飞.济南六道门茶艺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 04:380-383+396.

[5]王伟英.蒙古族文化元素在酒店室内设计的应用与转换[J].大众文艺, 2015, 20:81.

[6]谭秋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世界, 2015, 01:66-67+69.

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7篇

以周杰伦、王力宏等著名音乐人为代表的“中国风”领军人, 遵循着“三古三新”, 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民族音乐创作原则, 使得新一代“中国风”流行歌曲在凸显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与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和作曲技巧等巧妙融合, 丰富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内涵。

一、选材上的意境构建

“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表现为其选材往往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中的神话故事或是唐诗宋词, 通过大众耳熟能详的演绎风格使得这样的民族音乐中展现出浓浓的亲切感。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歌曲创作之中, 更能突出其优美隽秀、委婉细腻的特点, 意境深远。尤其是歌曲中音乐人在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所构建出的音乐意境更是令人感慨连连。谈及“中国风”民族音乐的意境, 周杰伦最佳拍档——著名词人方文山可谓是独树一帜。从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出发, 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 重新浇灌文字的承载重量, 将自身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解读融进音乐创作之中。静态的意象与流动的情感巧妙融合为一起, 让人遁入古典优雅的另类音乐领域, 澄澈而又不失庄重, 宁静而又不显呆滞。比如在传唱率极高的歌曲《青花瓷》当中,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古与今, 少女的笑容和瓷瓶上的仕女做对比, 真实与虚幻, 动态与静态, 亦真亦幻, 韵味尽显, 意境畅游。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古代老物件散发出的旧时光, 在其笔下更显传统韵味。整首词流动着空灵而生动的雅韵, 将具体事物虚化处理, 有助于提升欣赏者对歌词的深切理解与接受, 也消除了作品呆板平淡的弊病。

二、内容上的意境构建

再如, 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曾提出的利用古典文言文或是古诗词的原文融进歌曲创作之中, 这样方能凸显“中国风”歌曲的民族文化内涵, 体现古今结合的音乐价值。这主要由于古色古香的文字不仅极易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也不禁让人感慨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竟能如此细致入微, 如此文化乡愁更能激发聆听者对于青葱岁月中流逝的人与物的缅怀。古典诗词让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心灵净土, 细细品味那一抹古典忧伤, 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民族认同感也于此得到了体现。“中国风”民族音乐中的诗词文本无论是节奏还是韵律都鲜少发生变化, 像是在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当中, 就收录了《相见欢》《虞美人》《乌夜啼》等几首著名的唐代词曲, 宋代颇负盛名的《卜算子》《玉楼春》《苏幕遮》也同样在这张专辑中被赋予音乐神韵。直至后来王菲那首家喻户晓的《但愿人长久》也是将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音乐的形式重新演绎了出来。李清照的《一剪梅》在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中娓娓道来, 给人以无限遐想。除此之外, 八三版《射雕英雄传》可谓闻名遐迩, 其中香港著名歌手罗文演唱的《满江红》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甄妮也在这部剧中演唱了宋代《九张机》中的《四张机》, 完美地诠释出瑛姑苦恨绵绵的心路历程, 与小说人物的心境配合得恰到好处。从以上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这种将民族音乐元素揉进歌曲创作的形式不仅扩大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范围, 也使得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色彩更为浓烈, 意蕴悠长。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民族唱法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处理方式显然存在着诸多差异, 无论是咬字处理、气口控制还是行腔掌控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这就决定了两者截然不同的艺术审美标准, 传统古典诗词的重新演绎也许在审美风格上更能迎合当代人的音乐文化需求。

三、乐器上的意境构建

“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民族器乐及仿古旋律为现代都市生活营造出浓厚的古韵氛围, 满足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心理畅想。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 既提升了流行歌曲的艺术魅力, 亦使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思维空间大大拓展, 这对弘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及重构现代社会文化认同感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风”流行歌曲当中, 民族乐器演奏与西方乐器演奏互补、互溶、互相渲染, 使得“中国风”歌曲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存的本质特征。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与钢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巧妙结合迸发出和谐的音乐旋律, 给人以别样的视听享受。中国的传统乐器比较悠扬徐缓, 而西洋乐器则节奏感较强。钢琴、吉他和弦乐等与中国传统的筝、箫、笛相结合, 对比强烈, 引人入胜。歌曲创作者往往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和西方音乐有着独到见解。如《菊花台》中, 以凄美弦乐为始, 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调, 中间间或使用琵琶、古筝等乐器营造似有若无的忧伤情绪,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最后一段葫芦丝独奏更是将悲凉的气氛推至高潮, 意犹未尽的伤感情绪合着葫芦丝的凄婉惆怅, 飘向远方。这种中西合璧的乐器混合更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神韵, 古典与现代交融, 创意无限。

结语

从当前“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发展趋势来看, 其创作形式依然难以脱离西方音乐元素的束缚, 民族文化元素在其中只是单纯起到点缀与美化的作用。这样一种怀旧风格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显然在发展上已经遭遇了一些瓶颈。如何从嘻哈、R&B等风格的音乐创作中脱离出来, 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音乐创作形式, 成为了当前“中国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将西方音乐作为创作背景, 进而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 必将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风”歌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在肯定其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它今后的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1]王佩霞.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的复古与创新[J].教育探究, 2007 (06) .

[2]张宇红.“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受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松树的文化意境

松树的文化意境(精选7篇)松树的文化意境 第1篇云南大学历经私立东陆大学、省立东陆大学、省立云南大学、国立云南大学、云南大学,至今已8...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