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1篇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

石玉君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以“中国死海”情景引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本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讲解、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也更为重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影响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部分药品,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掌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还需在第二课时作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题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导师,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与积累。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交互式板使用的几率比较频繁,白板触摸屏的灵敏度就相对降低,有时候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操作就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速度和思维。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学生练习和分组讨论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多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交互式白板操作技术,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不断提高交互式白板操作技能,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2篇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涉及盐类的水解、弱酸弱碱的电离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可发现它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现将溶液离子浓度的比较常见考查点总结如下:

一、单一溶液离子浓度比较

单一溶液离子浓度比较,我们首先要确定溶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而利用有关弱酸弱碱的电离或盐类水解的知识解答。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高中阶段主要限于: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氨水)、能水解的正盐等,而多元弱酸、多元弱碱、弱酸的酸式盐等往往不在高中阶段的讨论范围。

1、一元弱酸中离子浓度比较 0.1mol/LCH3COOH溶液中:

电苛守恒有:c(H+)=c(OH-)+c(CH3COO-)物料守恒有:c(CH3COO-)+(CH3COOH)=0.1mol/L

2、一元弱碱中离子浓度比较 0.1mol/L的氨水中:

物料守恒有:c(NH3)+c(NH4+)+c(NH3·H2O)=0.1mol/L 电苛守恒有:c(OH-)=c(NH4+)+c(H+)

3、一元强酸弱碱盐 1mol/L的NH4Cl溶液中

物料守恒有:c(NH4+)+c(NH3·H2O)=1mol/L 电苛守恒有:c(NH4+)+c(H+)=c(OH-)+c(Cl-)质子守恒有:c(H+)=c(OH-)+c(NH3·H2O)离子浓度大小有: c(Cl-)>c(NH4+)>c(H+)>c(OH-)

4、一元强碱弱酸盐 1mol/L CH3COONa溶液中:

物料守恒有:c(CH3COO-)+c(CH3COOH)=1mol/L 电苛守恒有:c(Na+)+c(H+)=c(CH3COO-)+c(OH-)质子守恒有:c(OH-)=c(H+)+c(CH3COOH)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有:c(Na+)>c(CH3COO-)>c(OH-)>c(H+)

5、二元弱酸强碱盐 1mol/LNa2CO3溶液中:

物料守恒有:c(Na+)=2c(CO32-)+2c(HCO3-)+2c(H2CO3)电苛守恒有:c(Na+)+c(H+)=2c(CO32-)+c(HCO3-)+c(OH-)质子守恒有:c(OH-)=c(H+)+c(HCO3-)+2c(H2CO3)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有:c(Na+)>c(CO32-)>c(OH-)>c(HCO3-)>c(H+)

二、混合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1、酸碱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酸碱反应后所得溶液为单一的盐溶液,则利用单一溶液知识解答,如果酸碱有一种剩余,则溶液可能呈中性、酸性和碱性,此时由溶液的酸碱性对溶液中离子浓度进行比较。

1、(2005年高考江苏卷)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与稀CH3COOH溶液混合,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PH>7,且c(OH-)>c(Na+)>c(H+)>c(CH3COO-)B.PH>7,且c(Na+)+c(H+)=c(OH-)+c(CH3COO-)C.PH<7,且c(CH3COO-)>c(H+)>c(Na+)>c(OH-)D.PH=7,且c(CH3COO-)>c(Na+)>c(H+)=c(OH-)解析:当PH>7时,对应溶液的溶质可为单一的CH3COONa溶液或NaOH和CH3COONa的混合液,当为单一的CH3COONa溶液时,离子浓度为:c(Na+)>c(CH3COO-)>c(OH-)>c(H+);当NaOH的量远大于CH3COONa时,也可有:c(Na+)>c(OH-)>c(CH3COO-)>c(H+),所以A不可能。B为电苛守恒永远成立,C中当CH3COOH的量远大于CH3COONa时也成立;D中PH=7,时有c(CH3COO-)=c(Na+)>c(H+)=c(OH-),所以正确答案为AD。

2、弱酸的酸式盐与碱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

一般弱酸的酸式盐,弱酸根的水解大于其电离能力,溶液呈碱性,但有一些弱酸的酸式盐确以电离为主,溶液呈酸性,如NaHSO3、NaHC2O4、NaH2PO4(但Na2HPO4溶液为碱性)。酸式盐可与碱继续反应,生成的正盐呈碱性。例

2、(2007天津理综第10题)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常温下,向10mL0.01mol/LNaHC2O4溶液中滴加0.01mol/LNaOH溶液,随着NaOH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V(NaOH)=0时,c(H+)=1×10-2mol/L B.V(NaOH)<10mL时,不可能存在c(Na+)=2(C2O42-)+(HC2O4-)C.V(NaOH)=10mL时,c(H+)=1×10-7mol/L D.V(NaOH)>10mL时,c(Na+)>(C2O42-)>(HC2O4-)解析:因草酸是二元中强酸,所以NaHC2O4中氢并不完全电离,则V(NaOH)=0时,+-2c(H)<1×10mol/L,A答案错;V(NaOH)=10mL时,溶液恰好反应生成Na2C2O4,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则c(H+)<1×10-7mol/L,C答案错;当V(NaOH)<10mL时,肯定有一处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中电苛守恒有:c(Na+)+c(H+)=2(C2O42-)+(HC2O4-)+(OH-),则有c(Na+)=2(C2O42-)+(HC2O4-),B答案错;当V(NaOH)>10mL时,溶液为Na2C2O4和NaOH的混合液,C2O42-水解产生HC2O4-,但水解反应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水解的量很少,所以正确答案为D。

3、弱酸与其强碱盐混合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一般情况下,等浓度的弱酸与其强碱盐混合,以弱酸电离为主,溶液呈酸性;等浓度的弱碱与其强酸盐混合,以弱碱的电离为主,溶液呈碱性,但当弱酸或弱碱的酸碱性太弱,电离程度太小时,以盐的水解为主。

3、(2003年高考江苏卷)将0.2mol/LHCN溶液和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为()

A.c(HCN)<c(CN-)B.c(Na+)>c(CN-)C.c(HCN)-c(CN-)=c(OH-)D.c(HCN)+c(CN-)=0.1mol/L 解析:0.2mol/LHCN溶液和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水解和电离,c(HCN)=c(NaCN),而此时溶液呈碱性,说明NaCN水解大于HCN的电离,则c(HCN)>c(CN-),电苛守恒有:c(H+)+c(Na+)=c(OH-)+c(CN-),物料守恒有:c(HCN)+c(CN-)=0.1mol/L=2c(Na+),将此式代入上式,可发现C不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D。

4、混合的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二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正盐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注意水解程度的比较。例

4、(2004年高考上海卷)将标准状况下的2.24LCO2通入150mL 1mol/LNaOH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CO3-)略大于c(CO32-)B.c(HCO3-)等于c(CO32-)C.c(Na+)等于c(HCO3-)与c(CO32-)之和 D.c(HCO3-)略小于c(CO32-)解析:将标准状况下的2.24LCO2通入150mL 1mol/LNaOH溶液中,所得Na2CO3与NaHCO3各0.05mol,但由于:CO32-+H2O HCO3-+OH-,故正确答案为A,由原子守恒可判断C错误,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CO3-)>c(CO32-)>c(OH-)>c(H+)。

5、(2008全国理综卷Ⅰ12题)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的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c(OH-)>c(HA)>c(HB)>c(H+)B.c(OH-)>c(A-)>c(B-)>c(H+)C.c(OH-)>c(B-)>c(A-)>c(H+)D.c(OH-)>c(HB)>c(HA)>c(H+)解析:因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所以相同浓度的NaA和NaB溶液,NaA水解程度比NaB要大,则c(HA)>c(HB),由质子守恒得c(OH-)=c(HA)+c(H+-+),所以 c(OH)>c(HA),水解呈碱性,c(H)最小,所以答案为A。

三、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

1、不同溶液中当含有相同的离子时,可对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进行比较。

6、浓度相同的①NH4NO3 ②NH4HCO3 ③NH4HSO4 ④(NH4)2CO3 ⑤(NH4)2SO4溶液中,c(NH4+)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NH4+水解使溶液呈酸性,HCO3-水解使溶液呈碱性,HSO4-完全电离出H+,结合化学式中铵根离子的下标,所以 c(NH4+)的大小顺序为 :⑤>④>③>①>②

2、不同溶液中带某种电苛的离子总数的比较

7、在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的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①CaCl2 ②Na2CO3 ③MgSO4

解析: 1molCaCl2电离出2molCl-,而1molNa2CO3和MgSO4分别电离出1mol阴离2---子,但CO3+H2O HCO3+OH使阴离子数量增多,因此阴离子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①>②>③

四、不同溶液中离子总数量的比较

7、已知HF的酸性比HCN的酸性强,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NaF和NaCN两种溶液,已知前者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为n1,后者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为n2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同种溶质的A、B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后,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分析:用w1%、ρ1分别表示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 用w2%、ρ2分别表示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

设A、B溶液的质量都为m

根据:undefined

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undefined

结论: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后,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原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和的1/2.

二、同种溶质的A、B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分析:用w1%、ρ1分别表示A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 用w2%、ρ2分别表示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

设A、B溶液的体积都为v

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①

此时有两种情况:

(1) 对于溶液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溶液 (即当w1%>w2%时, 有ρ1>ρ2) , 上式①中的后一项为正值, 所以:undefined

(2) 对于溶液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溶液 (即当w1%>w2%时, 有ρ1<ρ2) , 上式①中的后一项为负值, 所以:undefined.

结论:

1.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后, 对于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原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和的1/2.

2.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后, 对于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原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和的1/2.

例1 已知硫酸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也越大, 40%的硫酸溶液和50%的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后, 所得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45%;等体积混合后质量分数45% (填大于、等于、小于) .

解答:设4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ρ1, 5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ρ2, 则依题意有ρ1<ρ2

当等质量混合时:undefined

当等体积混合时:

undefined

因为undefined

所以W%>45%.

而运用上述结论则可很快得出答题, 省去运算时间.

三、当稀释溶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原溶液的

1/2, 稀释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

对于这种情况, 通过两个例题分析来得出结论.

例2 已知98%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 试判断49%的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9.2 mol/L (填大于、等于、小于) , 通过计算说明.

解答:设9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ρ1 g/ml、物质的量浓度为c1, 49%的硫酸溶液密度为ρ2g/ml、物质的量浓度为c2, 则有ρ1>ρ2

undefinedmolL-1

undefinedmolL-1

而ρ1>ρ2即10ρ1>10ρ2

所以c1>c2即undefinedmolL-1 =9.2 molL-1

从以上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稀释溶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原溶液的1/2, 对于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溶液, 稀释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原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1/2.

四、当稀释溶液使其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来溶液的

1/2, 稀释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分析:用w1%、c1、m原溶液分别表示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原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原溶液的质量, 用w2%、c2分别表示稀释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当稀释使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来的1/2, 即undefined.

则加入水的体积与原溶液的体积近似相等 即v水≈v原溶液

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1) 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溶液

因为ρ水>ρ原溶液, v水≈v原溶液

所以m水>m原溶液

所以undefined

即undefined

(2) 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溶液

因为ρ水<ρ原溶液, V水≈V原溶液

所以m水

所以undefined

即undefined

结论:

1.稀释溶液使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溶液的1/2, 对于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溶液, 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1/2.

2.稀释溶液使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原溶液的1/2, 对于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溶液, 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1/2.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一、“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

1.赏题

在教学“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笔者会先问学生:“你知道在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怎么考吗?2011年的江苏高考化学卷被评为‘优秀试卷,题目经典,具有参考价值。接下来,我们一同欣赏2011年江苏省高考化学卷第14题,并分析命题的情境和考查形式。”

例1.(2011年江苏省高考化学卷第14题)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0.1 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3)>c(H2CO3)

B.在0.1 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

C.向0.2 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 mol·L-1NaOH溶液:

c(CO3)> c(HCO3-)> c(OH-)>c(H+)

D.常温下,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pH=7, c(Na+)=0.1 mol·L-1]:c(Na+)=c(CH3COO-)>c(CH3COOH)>c(H+)=c(OH-)

出示案例后,笔者说:“近几年的高考题,虽然这个知识点只占4分,但得分率很低。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明确‘电解质溶液的分类和‘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题型,学会分析题型,用正确理论来思考,用正确的方法来解题。”

设计意图:近几年江苏省高考题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重现率为100%。通过赏析高考试题,笔者让学生明白了高考是如何考查这一知识点的。

2.观题

赏题环节结束后,笔者说:“我们刚才分析了命题的情境主要分两类: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分清所给溶液的组成特征是解答这类题型的第一步。”

例2.认真观察,对比下列9组命题情境:

①在0.1mol·L-1的NH3·H2O溶液中;

②在0.1mol·L-1CH3COOH溶液中;

③在0.1mol·L-1 NH4Cl溶液中;

④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

⑤在0.1mol·L-1 NaHCO3溶液中;

⑥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⑦0.1mol·L-1 CH3COOK與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

⑧0.1molCO2通入到1L0.1mol·L-1 NaOH溶液中;

⑨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出示案例后,笔者要求学生从溶液的分类这一角度出发,给题中的溶液分类,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溶液的分类

设计意图:分析命题的情境是解答“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清楚分析是弱电解质还是盐溶液,混合以后究竟是什么溶质,才能解答此类问题。

3.析题

在观题环节后,笔者说:“我们知道题中所给的溶液是什么类型之后,就要关注题目考查的形式,是等式,还是不等式。最后,我们再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梳理。”

首先,熟悉两大理论,构建思维基点。第一,电离理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小;第二,水解理论:离子的水解程度小。

其次,把握两种守恒,明确等量关系。第一,电荷守恒:正电荷总浓度等于负电荷总浓度;第二,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某些原子(团)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三,辨析等式和不等式两种形式,理清解题策略。

最后,熟记两对矛盾,分清主次。如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双组分混合溶液中常见的两个矛盾:

NH3·H2O(主) CH3COOH (主)

NH4Cl (次) CH3COONa(次)

(碱性) (酸性)

设计意图:理论知识不能只讲不练,只有结合具体的Na2CO3和NaHCO3溶液把两大理论、两种守恒讲解清楚,才能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4.命题

析题环节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说:“你们能利用案例一中的9组命题情境,给同桌出一道‘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题目吗?”然后让学生自主活动,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c(H+)+ c(H2CO3)= c(OH-)+ c(CO3)

B.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Na+)>c(CH3COO-) >c(H+) >c(OH-)

C.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

2c(H+)+ c(CH3COOH)= c(OH-) +c(CH3COO- )

D.在0.1mol·L-1 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c(H+) >c(OH-)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命题,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设置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1.以点带面,一图串知

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理念,设计新颖,四个活动内容环环相扣、推进流畅,通过一张动态的滴定关系图可以有效呈现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和大小关系。在以往的习题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滴定曲线图分析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但是未能把其中所有的关系归纳到位。然而,在高三复习中,恰恰需要这种能够把知识点和问题点穿到一块的主线,通过主线引领教师的教学,以点带面,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

2.“体验命题”的大胆尝试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从“精讲多练”向“精讲精练”方向转变, 继而走向“少讲多学”,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命题。在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教师为了不教,所以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命题,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和感悟中不断成长、进步,进而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文礼.对“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动态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2]王芬.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J].学周刊,2016,(19).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5篇

众所周知,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节内容,让同一个人讲,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年年讲课,但仍坚持节节备课,就是这个道理。从各种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化的教法,目的是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笔者在本学年的化学教学中,对《溶液的浓度》一节的讲授,不拘泥一种教法,而是多种方法并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教学与讲述相结合本节课第一个目标就是简述溶液浓度的概念。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本人选择了启发式教学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启而不发是脱离学生实际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有启则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填空、设疑、举例等方式。提问、填空是启发学生复习回忆有关溶液的基本概念,当概念掌握后,转而提出疑问——溶液的浓度与医学有何关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后举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身边的浅显易接受的事例来说明——病人必须遵医嘱按剂量和用药时间服药;给患者大量输液必须为等渗溶液等,这些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让学生明白医学学习溶液浓度的必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顺利的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创立情景直观教学法

这节课的重点是叙述溶液浓度的种种表示方法。常规的教法就是按书本叙述定义、背公式、结合例题讲解。这是属于一言堂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听起来很枯橾,处于被动学习,效率低。为了提高达标度,本人改变了传统教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补充了以下几个简单演示实验。

实验1:用称量好的4克氢氧化钠配成100毫升溶液。

实验2:用称量好的0.9克氯化钠配制成100毫升溶液。

实验3:用已量取的75毫升酒精配成100毫升溶液。学生对演示实验极感兴趣,此时学习态度处于最佳状态。本人抓住这一时机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溶液中浓度、体积和溶质之间的关系,并印发如下表格让学生填写,目的是检查学生达标度并比较各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这种借助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中接受知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使多数学生都能达标。教师调控下的课堂训练

上述操作只是完成了记忆目标。本节的应用目标是能运用各种浓度的数学公式进行基本计算。它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通过演做适量习题,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于是便选用了在教师调控下的课堂训练法。此方法的优点是人人参与练和评。运用这个方法,教师必须掌握以下内容:一是精选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二是把握练习题的质和量;三是依据学生心理选择训练方式;四是注意点拨培养高、中、低三个程度的学生;五是鼓励学生参与评判。例如训练题目由易到难,有直接代公式计算的简单题(低程度学生训练);有已知间接条件的爬坡题(中等程度学生适宜);有综合性强的试题(适合高程度学生)。

依据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的心理,采用比赛式的训练方式,看谁做得快而正确。鼓励做题快的同学上讲台,写出题解,供同学评议借鉴;最后集体参与评判正误。对解题正确的同学,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解题错误的同学,要给予指出错误之处,并对其参与精神给予表扬,强调做错题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不批评、不指责,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鼓励学生在下次中获得成功。

溶液的浓度教案1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与讨论,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2、通过学习,知道溶液浓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智慧技能

通过思考、练习,在弄清溶液组成的基础上,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三)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中的实验和讨论,提高表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历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关键是要分清溶液的各个组分的质量。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两杯硫酸铜溶液、烧杯、玻璃棒

四、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两杯硫酸铜溶液,并提出问题。教师:哪一杯溶液更浓呢?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可直观看出溶液的浓或稀,但浓或稀毕竟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在工农业、医疗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精确的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多少溶质。例如医疗上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投影:生理盐水浓度。

教师:如果把生理盐水的浓度配稀了,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必然会变稀。这样,血浆里的水分就会往浓度大的血细胞里渗透。结果就会引起血细胞膨胀,甚至是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如果输进的生理盐水过浓,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就会增大,血细胞里的水分,又会向外渗透,造成细胞脱水。

提问:在两瓶溶液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决定溶液浓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决定因素是溶液的组成。

幻灯:溶液的组成。

实验: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提问:

1、每一份溶液的浓度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一定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

3、将其中的另一份加入一些硫酸铜晶体,其溶质、溶剂或溶液的质量及浓度是否改变?

幻灯:

一、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全部溶液质量的比值。

教师: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质量百分比浓度。投影: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提问:1%的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略

练习:

1、蒸干 25克氯化钠溶液得到5克氯化钠,计算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数。

2、配制80克20%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3、现有25克氯化钠,可以配成20%的溶液多少克? 讨论: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100克2%的食盐溶液。(说明:主要讨论实验步骤、所需实验仪器)

分组实验:第一组:学习配制20克 5%的氯化钠溶液;第二组:学习配制20克10%的氯化钠溶液;第三组:学习配制20克25%的氯化钠溶液。

讨论:如何确定所配溶液的浓、稀?(播放flash课件:巧辩溶液的浓稀)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

1、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医学上常用溶液浓度的量 第7篇

【摘要】医学上常用有关溶液浓度的量有很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对它们的使用却并不统一,这给学术交流带来了不便。就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有关量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观点。

【关键词】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分数

医学上常用有关溶液浓度的量有很多,有些是标准的量,有些是非标准的量。由于历史原因,在许多场合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些量的使用却并不统一,这会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和困惑。国际上和我国对于溶液的浓度都有相关的标准出台[1]。本研究就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有关量进行总结。

1 物质B的浓度

所谓溶液浓度就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的量[2]。常用的有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1.1 物质B的物质的量的浓度cB

医学上最常用的是物质的量的浓度,简称为浓度,是一种标准的量,其定义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cB=nBV

其一贯单位为mol/m3。但按照SI(国际单位制)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在医药学领域溶液的体积一律以“升”(L)为基准,故其单位为mol/L、mmol/L、μmol /L等[3]。有时也采用mol/dm3单位。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指明基本单元,如c(NaOH)、c(HCl)、c(H2SO4)、c(1/2H2SO4)、c(K2SO4)、c(1/2K2SO4)。在化学中也可表示成[B]。

过去曾经用过与cB类似功能的非标准的量: 体积摩尔浓度、体积克分子浓度、克分子浓度、摩尔浓度,其单位为M;另一非标准的量为当量浓度,其单位为N。这两种非标准的量已经废除。现举两例说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1M(H2SO4)=2N(H2SO4) =1molL-1 (H2SO4)=2 molL-1 (1/2H2SO4)

1M(HCl ) = 1N(HCl ) = 1molL-1 (HCl )

1.2 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

质量浓度定义为“物质B的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是一种标准的量,

ρB=mBV

其一贯单位为kg/m3。但IUPAC等国际组织建议分母的单位只能用升,故常用单位为kg/L 、g/L、mg/L、μg/L、ng/L等。化学试剂基础标准GB603?88规定,对固体试剂配制的溶液, 一律用g/L作单位。

历史上曾采用非标准的量重量体积百分浓度或百分浓度表示质量浓度,其单位分别为%(w/w)和%。这种表示已废除。

1.3 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bB

质量摩尔浓度定义为“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是一种标准的量,

bB=nBm

其一贯单位为mol/kg,也可用mmol/kg、μmol/kg等。采用这种浓度时应注意定义式中分母为溶剂质量而非溶液质量,并且分母的单位一律使用kg,而不宜采用mg、g等。之所以选择质量摩尔浓度作为溶液的组成变量,是因为其值不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这为理论上和实验中带来便利[4]。

质量摩尔浓度对应的非标准的量为质量克分子浓度、重量摩尔浓度(m),这种表示已废除。

2 物质B的分数

物质B的分数指系统中物质B的量与混合物(或溶液)相应总量之比。常用的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

2.1 物质B的质量分数wB

物质B的质量分数定义为“B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wB=mBm

质量分数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

曾经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包括重量百分浓度、重量百分数、百分含量等,其单位为g%、%(w/w)、ppm、ppb、ppt等。其中ppm是“part per million”的缩写,含义是“百万分之一”,不是单位符号或数学符号,实质表示的是数量份额的大小,在表达某种物质的含量或浓度时,不能单独作为物理量使用[5]。另外,美、英、法、德等国家对ppb、ppt等的定义本身就存在区别,很易引起误解,所以这类所谓“浓度”的表示连同ppm应该停止使用。但实际上很多场合仍在使用。

2.2 物质B的体积分数φB

物质B的体积分数定义为“纯物质B与混合物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φB=VBV=xB V*m,B?BxB V*m,B

体积分数也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也可使用一个替换定义,即以B的偏摩尔体积代替纯物质B的摩尔体积。

曾经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体积百分浓度、体积百分数,单位为%、%(V/V)、ppm、ppb、ppt等,这种表示已废除。

2.3 物质B的摩尔分数xB

摩尔分数的定义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xB=nBn

摩尔分数同样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它的替换名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克分子百分浓度、摩尔百分数,单位分别为%( M/ M) 、 %( N/ N ),这种表示已废除。

3 比

是指系统中两特定组分的同类量之比(注意:不是与多组分均相系统总量之比)[6]。常用的有质量比、体积比和摩尔比。

3.1 质量比ξi,k

定义为“物质i的质量与物质k的质量之比”,

ξi,k=mimk

3.2 体积比ψi,k

定义为“物质i的体积与物质k的体积之比”,

ψi,k=ViVk

3.3 摩尔比ri,k

定义为“物质i的物质的量与物质k的物质的量之比”,

ri,k=nink

它的替换名称为物质的量比。

以上三种浓度均为无量纲量,它们的SI单位均为1。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分别为质量比例浓度、体积比例浓度和克分子比,已经废除。

4 结束语

在我国国家标准GB 3102.8?93(该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1?8:1992)中详细定义了几种溶液浓度,它完全可以达到化学、医学等领域中对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要求。要使这些表示方法被完全接受和采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 GB 3102.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2 张蕾,李美玉.溶液的浓度及其正确表示方法.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3(3):35.

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第8篇

一、解题方法及所需知识

1. 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依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盐类水解程度进行判断

( 1) 弱电解质 ( 主要指弱酸、弱碱) 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微弱的, 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是少量的, 弱电解质分子是大量的;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程度. 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 在溶液中不存在电解质分子,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根据电解质溶液浓度计算出来.

( 2) 盐类的单一水解程度是微弱的. 强酸弱碱或弱酸强碱形成的正盐, 只考虑盐离子水解; 多元弱酸正盐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多元弱酸形成的酸式盐, 盐离子既水解又电离: 以水解为主的有Na HCO3、Na HS、Na2HPO4等, 以电离为主的有Na HSO3和Na H2PO4等. 最后, 水的电离不可忽略.

2. 粒子浓度的等式关系: 依据溶液中的守恒式进行判断

( 1) 电荷守恒: 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 即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如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着Na+、CO2 3、HCO3、H+、OH-, 它们有如下关系: c ( Na+) +c ( H+) = c ( HCO3) + 2c ( CO2 3) + c ( OH-) 1

( 2) 物料守恒 ( 原子或原子团) : 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电离或水解, 离子种类会发生变化, 但原子总数守恒. 即某一组分原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形式的浓度之和. 如在Na2CO3溶液中, 由于CO2 3能水解, 所以碳元 素以CO2 3、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 物料守恒的关系式为: c ( Na+) =2[c ( CO2 3) + c ( HCO3) + c ( H2CO3) ]2

( 3) 质子守恒: 水电离的H+和OH-永远相等, 即c ( H+) 水= c ( OH-) 水. 如在Na2CO3溶液中, HCO3、H2CO3中的氢元素来自水, 所以HCO3、H2CO3、H+和OH-存在恒等式: c ( OH-) =c ( H+) + c ( HCO3) + 2c ( H2CO3) 3, 实际上由上面的1 - 2, 整理后即可得质子守恒3, 也就是说质子守恒还可以通过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来推导.

二、常见类型

1. 同浓度的不同溶液中同一种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首先确定溶液中电解质的种类, 然后再分析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盐类的水解程度的大小.

例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 NH+4浓度最大的是 ()

( A) NH4Cl ( B) NH4HSO4

( C) CH3COONH4 ( D) NH3H2O

解析: ( A) 为强酸弱碱盐, NH+4发生水解, 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属于正常水解. ( B) 属于强酸的酸式盐, H+完全电离, 电离出的H+又抑制NH+4的水解, 使得溶液中c ( NH+4) 减小的程度变小. ( C) 属于弱酸弱碱盐, CH3COO-和NH+4相互促进水解, 使溶液c ( NH+4) 减小的程度加大. ( D) 是弱电解质, 电离出的NH+4较少, c ( NH+4) 很小. 可见c ( NH+4) 大小顺序为: ( B) > ( A) > ( C) > ( D) , 答案为 ( B) .

2. 同一体系中的不同粒子间的浓度大小的比较

( 1) 单一溶液: 强酸或强碱溶液, 只考虑电离; 正盐溶液, 只考虑水解; 弱酸酸式盐溶液, 既考虑电离又考虑水解.

例2在0. 1 mol/L的NH3H2O溶液中,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 NH3H2O是一元弱碱, 属于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电离程度小 ( NH3H2ONH+4+ OH-) , 所以c ( NH3H2O) 必大于c ( NH+4) 及c ( OH-) , 又因为c ( OH-) = c ( H+) +c ( NH+4) , 则c ( NH3H2O) > c ( OH-) > c ( NH+4) > c ( H+) , 答案为 ( B) .

例3在NH4Cl溶液中,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解析: NH4Cl是可溶性的盐, 属于强电解质, 在溶液中完全电离NH4Cl = NH+4+ Cl-. 因为NH4Cl是强酸弱碱所生成的盐, 在水中要发生水解

因为水解程度小, 所以c ( NH+4) 比c ( H+) 及c ( OH-) 大得多, 因水解溶液呈酸性, 即c ( H+) > c ( OH-) , 则c ( Cl-) > c ( NH+4) >c ( H+) > c ( OH-) , 答案为 ( A) .

( 2) 混合溶液: 一看有无反应, 确定溶质种类; 二看溶质电离、水解情况, 确定浓度大小关系; 三根据守恒关系, 确定浓度等式关系.

1两种物质混合后不反应

同时考虑电离和水解, 则要弄清电离因素与水解因素谁占主导地位. 一般地说, 同浓度的弱酸、弱碱与其对应的可溶性的盐组成的溶液, 若不特别注明则电离占主导地位. 对于特殊情景要按题中所 给的知识 情景进行 判断. 例如: 同浓度的CH3COOH与CH3COONa、NH3H2O与NH4Cl都是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但HCN和KCN却不同, 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

例4用物质的量都是0. 1 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成1 L混合溶液, 已知其中c ( CH3COO-) 大于c ( Na+) , 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解析: 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 CH3COOH的电离和CH3COONa的水解因素同时存在. 已知c ( CH3COO-) > c ( Na+) , 电离和水解这一对矛盾中起主要作用是电离, 即CH3COOH的电离趋势大于CH3COO-的水解趋势, 说明混合溶液呈酸性, c ( H+) > c ( OH-) . 根据物料守恒, 可推出答案为 ( A) 和 ( B) .

2两种物质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这类情况等同于单一溶液问题, 若生成酸或碱考虑电离;若生成盐考虑水解.

例5一元酸HA溶液中, 加入一定量强碱MOH溶液后, 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后的溶液中,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解析: 一元酸HA与强碱M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A. 若一元酸HA为强酸, MA不水解, 则c ( A-) = c ( M+) , c ( OH-)

3两种物质混合后反应, 其中一种物质过量

这种情况要根据过量程度考虑电离或水解.

例6将0. 02 mol/L CH3COOH溶液和0. 01 mol / LNa OH溶液以等体积混合, 则混合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9篇

本节课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放在一节课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决了质量分数应用的不便后,仅对其作简单的理解,随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从而逐步去解决仪器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问题,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有关浓度的计算则在后續课中进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得到了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复习]在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固体往往要配成溶液才能使用,浓溶液也常常须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满足需要,有关溶液的配制在初中我们就已学习过,即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请大家回忆有关知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配制200 g 5%的NaCl溶液,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和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学生考虑并回答)

(天平、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导入]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也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如果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容器和步骤是否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以配制500 mL 1 mol·L-1 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仪器和步骤。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首先需要算出溶质的质量:

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 (aq)]·M(Na2CO3)=0.1 mol·L-1×0.5 L×106 g·mol-1=5.3 g

[板书]配制步骤:1.计算

[设问]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5.3 g的Na2CO3呢?

(学生回答)

[板书]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

[设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溶剂即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即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2CO3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2CO3溶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教师]展示500 mL的容量瓶

[教师]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请大家回忆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投影]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的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

4.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教师]下面,老师演示配制溶液的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我所用到的仪器和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师]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为什么要将洗涤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体积)

4.转移溶液时,玻棒为何必须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

5.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过渡]

以上我们分析了在配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若在配制操作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

3.定容时仰视读数。

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5.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溶液体积偏小。

[总结]分析误差时,要根据c= 围绕操作行为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思考练习题]若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10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主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其配制步骤与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教案 第10篇

1、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⑴物料守恒(原子守恒):溶液中某组分的起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的各种存在形式浓度之和。

-以1mol·L1CH3COONa为例:

-++-CH3COONa===CH3COO+Na

H2OH+OH

--CH3COO+H2OCH3COOH+OH

--c(CH3COO)+c(CH3COOH)=1mol·L

1+-c(Na)=c(CH3COO)+c(CH3COOH)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小结:等号的一端都含有某种元素,一般为物料守恒。

⑵电荷守恒:溶液呈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例:CH3COONa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小结:等号一端全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一般为电荷守恒。

+-⑶质子守恒:溶液中c(H)水=c(OH)水称为质子守恒。

例:CH3COONa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小结:等号一端为c(H)或c(OH),一般为质子守恒。注意:质子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

作业:写出Na2S溶液和(NH4)2SO4溶液的三个守恒关系

2、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⑴单一溶液离子浓度的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离子浓度的比较:例:H3PO4 ②多元弱酸盐溶液离子浓度的比较:Na2CO3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技能,在溶液配制的演示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

4、掌握溶液的稀释公式及其计算。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溶液配制过程及稀释公式的掌握。

2、难点:稀释公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那么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在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了怎样配制一定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溶液,那么如何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问

初中时配制一定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溶液时我们用的是什么仪器?(烧杯等)那么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还是用烧杯吗?(不)为什么呢?(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解释)体积不能叠加,即使知道了溶质的体积,怎么才能计算中溶剂的体积呢,没有办法计算,那么是不是能引入一种新的仪器能够固定溶液的体积呢?

三、容量瓶的引入和介绍(仪器设计)

(A)(B)(D)(C)

以上的四种仪器你认为哪一种最合适呢?(讨论)(D)因为“脖子”细而长,提高精确性。(板书)

三、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

(1)固定的体积,且只有定值(50ml,100ml,250ml、500ml)(2)温度(20℃)(说明在这个温度下使用是最佳的)(3)只有一根刻度线(说明只能配制固定体积的溶液,不能配制99ml之类的。可能不同的瓶子刻度线有高低,那是生产批次的不同罢了。)(4)有一个塞子,且用绳子钓着,说明每个都有自己的原配(每次用前要检漏)[演示检漏过程]

四、实验过程的讲解及演示(板书)

2、步骤

例1:配制0.1mol/l 250ml的Na2CO3溶液

(1)计算:m(Na2CO3)=CVM=0.1*0.25*106=2.65g(2)称量(称取或量取):(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用天平时要用称量纸,不用砝码,只用游码,药品取完瓶盖要及时盖紧。)(3)溶解:(小烧杯中溶解,加水30、40ml差不多,玻璃棒搅拌,溶解度小的就再加)(4)转移:玻棒引流

(5)洗涤(2-3次):洗涤液移入容量瓶

(6)定容:a、直接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下2-3cm

b、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

盖盖子定容结束

(7)摇匀:(手托肚子,手心顶塞子,托住脖子,来回晃)凹液面最低处与刻

3例2:配制1mol/l250ml的盐酸溶液(用ρ=1.19 g/cm,36.5%的浓度相切 盐酸来配)原理: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n(浓溶液中溶质)=n’(稀溶液中溶质)c(浓)V(浓)=c’(稀)V’(稀)c(浓)=1000ρa%/M=1000*1.19*36.5%/36.5=11.9 mol/l 11.9* V(浓)=1*0.25

V(浓)=21.0ml 用量筒量取21.0 ml的浓盐酸溶液,后面的步骤和固体溶质配制是一样的。(强调稀释公式,具体的运用和计算下节课再讲)

五、实验过程的强调

本实验是高中要求的实验内容,会考的内容,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带领学生回忆刚刚的实验过程,自己总结注意点。

六、作业布置 书上的课后练习

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的判断 第12篇

本文通过总结提升教学中的感受、经验,将其归纳成一定的方法,希望能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和学习带来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程度;水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高二化学讲到《盐类的水解》这个地方时,由于新旧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会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无法突破,尤其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的判断,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提出个人拙见,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在本章的习题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溶液,既有酸、碱、盐的溶液,也有多种成分混合的溶液,要解决其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问题,我觉得关键是有关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一、书写溶液中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二、书写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和弱酸阴离子、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方程式;三、书写水的电离方程式。

具体方法例如在正盐Na2S溶液中:

①Na2S Na++S2- 出现微粒:Na+、S2-

②S2-+H2O?葑HS-+OH- 出现微粒:HS-、OH-、H2S(分子的浓度也可以一并判断,

HS-+H2O?葑H2S+OH- 并且前一步中出现过的微粒不再重复)

③H2O?葑H++OH- 出现微粒:H+

在第①步中出现的微粒的浓度始终大于第②步中出现的微粒的浓度,第②步中出现的微粒的浓度始终大于第③步中出现的微粒的浓度,多步都出现的微粒其浓度以最先出现的一步的浓度大小为主。

根据上述方法可首先排出浓度的大致顺序:c(Na+)、c(S2-)>c(HS-)、c(OH-)、c(H2S)>c(H+);每组微粒浓度的大小在组内方程式中找到相应数量关系解决,组内浓度相同的微粒,一般为多步出现的微粒,需借助下一组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其中第二组的关键是抓住电离和水解过程进行的程度大小。

在第①步中Na2S电离产生的Na+是S2-的2倍,且S2-在第②步还有消耗,所以c(Na+)>c(S2-);在第②步中出现的两个方程式,分别是二元弱酸根的一级水解和二级水解,而一级水解程度大于二级水解程度,所以c(HS-)>c(H2S),OH-在两个方程式都有生成,因此c(OH-)>c(HS-)>c(H2S);第③步中只有H+,那么c(H+)是溶液中最小的;综上所述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S2-)>c(OH-)>c(HS-)>c(H2S)>c(H+)。

解题过程中也会出现同一步内两种微粒浓度相等的情况,例如在NH4Cl溶液中:

①NH4Cl NH4++Cl- 出现微粒:NH4+、Cl-

②NH4++H2O?葑NH3H2O+H+ 出现微粒:NH3H2O、H+

③H2O?葑H++OH- 出现微粒:OH-

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致顺序为:c(Cl-)、c(NH4+)>c(NH3H2O)、c(H+)>c(OH-);在第①步中NH4Cl电离产生的c(NH4+)和c(Cl-)相等,但第②步中NH4+水解会消耗NH4+,所以c(Cl-)>c(NH4+);第②步中NH4+水解产生的c(NH3H2O)和c(H+)相等,但第③步中H2O电离还会产生H+,所以c(H+)>c(NH3H2O);第③步中只出现OH-,所以c(OH-)是溶液中最小的;综上所述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NH3H2O)>c(OH-)。

本方法除了能判断单一溶质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大小外,还能判断回合溶液中各微粒浓度的大小。

例如在含有等物质的量CH3COONa和CH3COOH的溶液中:

①CH3COONa CH3COO-+Na+ 出现微粒:CH3COO-、Na+

②CH3COOH?葑CH3COO-+H+ 出现微粒:CH3COOH、H+、OH-

CH3COO-+H2O?葑CH3COOH+OH-

③H2O?葑H++OH- 出现微粒:前面步骤均已出现

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致顺序为:c(CH3COO-)、c(Na+)>c(CH3COOH)、c(H+)、c(OH-);在第①步中CH3COONa电离产生的c(CH3COO-)和c(Na+)相等,第②步中CH3COO-既有生成又有消耗,此时借助同浓度的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大于其对应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这个结论,可以判断出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而CH3COO-的水解程度小,进而推知在第②步中CH3COO-生成的比消耗的多。

所以c(CH3COO-)>c(Na+);在第②步中CH3COOH本身就大量存在,只有少量电离,且CH3COO-水解还会产生一定量的CH3COOH,因而c(CH3COOH)>c(H+)、c(OH-),前面已经提到CH3COOH的电离程度比CH3COO-的水解程度大,所以c(CH3COOH)>c(H+)>c(OH-);综上所述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CH3COO-)>c(Na+)>c(CH3COOH)>c(H+)>c(OH-)。

当大家熟练掌握这个方法后,还能解决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此就不再赘述,从我所教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本方法运用起来还是很快捷准确的。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精选12篇)《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第1篇《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石玉君《溶液的浓度》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