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第1篇
《新目标英语》 (Go for it) 教材正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 它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 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 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教材的任务设计形式多种多样, 载体丰富多彩, 照顾到知识性, 趣味性, 和实用性等诸多方面, 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设计的内容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文字说明的内容比以前的旧课本减少多了, 提供机会给予同学们的想象、表达空间, 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从课本的结构中看, 新目标英语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新目标英语课本的文字说明较少, 提供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与之有关的文章.教材从内容的选择, 结构的安排和课程的设置各个方面, 都有利于落实任务型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组织单位, 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任务构成。它具有以下特点: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语言、情景的真实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任务型的任务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 学习目标明确。
每节课都由一个个循序渐进,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的任务链构成, 学生自始至终都为了特定的目的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 完成具体任务, 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 语言情境真实。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一定的生活情景, 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 因此在设计时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 能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和学习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为用而学”。
(三) 课堂充满活力。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任务, 使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能够营造出民主的英语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务的形式则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索、讨论、总结, 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完成任务目标,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任务型教学活动的成效1、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 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 不再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 运用所获得的信息, 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或进行小组活动, 真正做到“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学中用, 学了就用”。
2、开阔视野, 丰富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任务型教学活动使教师和教科书不再只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懂得如何通过工具书、海报、音像制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发展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许多课堂活动和课外项目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 学生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不断地和同伴进行交流、磨合, 形成团体协作精神。
4、视野更加开阔, 更加关注社会
任务型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使学生更关注身边及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和我国在各方面的差异及相同点, 使学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计好任务。在设计课堂活动任务时, 要把握情景真实性和任务相依性原则。设计推进学生生活的情景, 学生置身与真实的语境中, 感到亲切自然, 才能产生兴趣, 积极参与活动, 努力去完成任务。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阶梯式递进, 学生才能逐步提高, 顺利完成任务。
2、扮演好角色。作为教师, 始终都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教师扮演的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观众、助手的角色, 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 学生如果能参与设计任务情景, 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掌控好课堂。任务型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完全依赖于个人, 放任自流, 随意发展, 若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仍需要高频率、大容量的语言输入和信息输入, 要大容量地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唱英语、演英语、写英语。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做几组、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备选的,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环扣一环地去完成。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第2篇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学实际运用,我们从中感受颇深。
一、《新目标英语》(Go for it)课本的几个特点
1、教材内容涉及面宽,信息量大;任务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载体丰富多彩, 充分考虑到12~15岁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照顾到知识性,趣味性, 和实用性等诸多方面。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之戚戚相关。例如自我介绍由此引申为介绍同学、家庭等。所设计的内容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纵观第一册的教学内容, 该册教材中涉及的功能项目有:打招呼, 介绍,识别人和物及所属关系, 数字, 谈论空间关系, 方位, 谈论时间, 提供与请求帮助, 饮食, 嗜好职业,习惯, 购物等等。每一项功能项目都选用一些较为简单的语言结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这些取材体现了西方教育的人本化教育。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人本化教育中的课程,人本化教育认为: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是人本化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既体现出认知、思维、情感以及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又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同学们就能感受到通过学习自我介绍从而引伸为介绍同学和朋友,以及家庭的成员,更能加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由听、说发展到写的提高,课本的设计始终是由此引伸而入。同学们之间有很多的话题可以用英语交流,例如:What’s your name? Do you like sports?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vourite food. Go shopping. My favourite movies等等。非常贴进学生的生活,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2. 新课本图文并茂,从视觉上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学生的心理更愿意接受它,文字说明的内容比以前的旧课本减少多了,提供机会给予同学们的想象、表达空间,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由于活动增加了,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新目标英语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从课本的结构中看,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前要求提高了。课本的每个单元中的每个小节都有pairwork或 groupwork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得到了口语训练的机会,增强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4.学生写作能力从一开始就能够得到锻炼。如第一单元写 school ID card,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写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第三单元练习介绍某人,第四单元写便条,第六单元学习列购物清单,第七单元学习如何写英语购物广告,第十单元写招聘启事,等等,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不是像以前的英语教学形式那样,学哑巴英语,或是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相差甚远。
5.由于新目标英语课本的文字说明较少,提供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与之有关的文章,新目标英语课程规定初三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十万字左右,初一应有大约三万字左右的文章阅读量,这就给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 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指导学生把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机地运用教材, 同一内容可以在不同的课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布置不同任务, 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训练机会, 使所学的知识不断扩充, 不断深化, 逐步提高难度的方式重复所学的知识, 从而完成预期的目的和任务.
2. 教师为了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的情况,把课堂英语学习进一步延升到课外, 增强学习效果, 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使之成为和家长联系的纽带, 我们为此制定了一张由家长监督检查,学生逐项落实各项任务的自我评价表,表格如下:
说明
1、必查的内容:课外阅读一篇,共六篇;听读十遍,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签字。
2、每周听写本单元单词不少于两次,并签字。
3、每周课堂听写及单元测试成绩情况由老师填写。
4、本表每周一早自习上交后再换新表,请务必认真协作完成。
说明
1、必查的内容:课外阅读一篇,共六篇;听读十遍,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签字。
2、每周听写本单元单词不少于两次,并签字。
3、每周课堂听写及单元测试成绩情况由老师填写。
4、本表每周一早自习上交后再换新表,请务必认真协作完成。
不过<<新目标英语>>课本中还存在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1、出现一些语言性的错误,如:第一册Unit5 3a Picture3中的对话
A: Well, Let’s play soccer.
B: That’s sounds good.
应该是把that’s sounds good一句中that’s的’s 去掉。
Unit6 Workbook中的 French-fries 单词中的french应该是小写, French单词大写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它为”法语” 或法国的的意思.
2、一些听力内容和图画不相符,给学生造成许多疑问,如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Section A 2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Circle the things you hear中的听力内容为:
Conversation 1
How much is the blue T-shirt? 但是图中却找不到 blue T-shirt.
Conversation 5
A: I like big red hats. Do you have one? 图画中也没有red hats。
Conversation 6
A: I like those long, white socks. How much are they? 图画中只有篮色, 粉红色和红色的袜子, 找不到white socks。
《新目标》七年级任务型教学的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任务型教学 教学方法
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那么这个教学法,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根据这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就如何进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新目标英语“Go for it”)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同行
让学生在课前先去熟悉教材并学会从众多信息中筛选所需的知识,然后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设计他们认为可行的任务。而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有自我个性地把握的教材,全面向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在Unit6:Do you like bananas?关于实物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课本所出现的实物进行预习,并且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及查阅资料,配制出营养午餐,培养学生均衡饮食的好习惯。然后通过一些真实的活动帮助学生记忆有关食物单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任务生活化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渡阶段,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同时要严格控制课堂讲解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时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七年级上册Unit1:My name's Gina中制作个性名片这个任务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查找例如名片式样、格式及相关词汇的资料,然后分小组设计并制作出新颖且富有个性的名片。
三、情境创设
任务型教学就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对象有着属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学习经历。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人、物以及环境,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与兴趣,都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以,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个角色,并全身心地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其中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较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中,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Unit8: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让同学们寻找共同喜欢的日子这一活动任务,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交流中熟练运用。
四、学以致用
任务型教学其实就是“用中学,学了用”。所以初一年级英语的任务型教学要求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玩、演、视、听、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活动方式,营造宽松的和谐的、 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实现完成任务的目的。在Unit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的教学中,可通过赠送生日礼物这项活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谈论购物中商品的价格、颜色和式样,并结合购物过程中一些礼貌用语的使用,使学生可以懂得如何合理消费,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五、阶梯性任务
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在课堂任务的安排时,要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做到阶梯性,即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和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在任务安排中,运用鼓励机制,鼓励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在Unit4:Where's my backpack?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掌握不同的方位介词的用法,进而表达物品所在的位置,可设任务活动:1.判断正误;2.找区别;3.寻宝;4.描述教室;5.描述自己的房间等,从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实践活动。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的初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第一线的实施者应该及早更新观念,以崭新姿态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以多种角色去迎接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任务型教学中有效地促进所有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性地联系起来,才能凸显英语新课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 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mication Classroom(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03.
[3]兰千卉.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形式和注意事项[J].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03,13.
任务型校本研修的任务目标策略 第4篇
一、常规性任务目标策略
( 1) 针对教师成长阶段的任务策略。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根据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将教师的成长阶段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各阶段研修任务目标的确定。
甘肃省古浪县定宁教育工作站是国家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由于近年来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因此制订了《定宁教育工作站新教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领悟,掌握要领,不断创新深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订了课程标准研修任务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教师基本素养研修任务,每学期定期进行观课活动,对任务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估。为发展期教师定制小课题研修任务目标,教师至少两年参与一项针对自己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解决教学短板,努力成长为骨干教师。
( 2) 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任务策略。针对老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高耗低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缺乏策略、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制订了高效课堂研修任务: 一是抓好名师课堂实录的观摩,从模仿借鉴开始; 二是进行公开教学,观课老师做好教学评议。
二、提炼性目标任务策略
( 1) 调研分析中提炼任务的策略。开展好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质量检测就是教育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习成果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针对教师教学困惑进行问卷调查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课题组通过试卷分析、书面测验、师生访谈等方法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审题,缺乏一般解题策略,不会应用“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帮助解题。就此为小学数学组教师提炼了中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校本研修任务。要求各小学数学组教师参加校本研讨,将校本研修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 2) 问题征集中提炼任务的策略。课题组组织教师立足课堂教学,提出影响自己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效率提高的最困惑、最疑难的具体问题。根据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行整理,明确急需研究解决的共性问题。课题组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课堂训练不够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数学“加强课前训练,提高计算能力”的课堂教学研修目标,数学课实施课前训练不少于3分钟,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的措施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 3) 观课议课中提炼任务的策略。观课议课是学校教研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教师相互学习、学校领导掌握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针对观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校本 研修任务 的提炼。2013年春,在古浪县小学语文教师三新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课题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差距,就语文课程重视写字与书法教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不够,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层次不同的问题,就此展开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校本研修,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执行。观课议课在常态课中进行,使活动真正走向教学研讨,使教研活动更具有学术性,在活动中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
确定了研修任务,就有了研讨目标,教研组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客观上为解决教学问题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摘要:任务型校本研修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生成的问题为任务核心,以教师需要为学习内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任务目标是任务型校本研修的抓手,也是进行研修成果评判的出发点。以任务促研修,以任务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自己和学校的发展寻求突破。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第5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与现实有着某种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交际,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交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多采用诸如游戏、表演、问卷调查、手工制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学习者应该清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因此,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符合真实语言情景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任务型教学的活动尽可能地真实,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的任务要有情景,有语境。情景和语境要真实,真实的任务才有意义。只有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学习。
3、可操作性原则。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第6篇
教学是有目的的理性行为,一方面涉及到教师教什么,另一方面关系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的目的性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有了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有相应的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蕴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在笔者主持研究的江蘇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师资薄弱地区课堂目标设定与达成效果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课型先进行课堂目标设定,然后围绕该目标设计各种任务,在师生共同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来达成目标的实现。现就以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多元任务型活动为驱动来达成本节课作为单元导入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俞红珍,2006)。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学习目标清楚了,学生学起来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所指向的对象应该是学生;其次,知识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明确,本节课要完成哪些知识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去检测等都要具体说明。如以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为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表达单词:blind, deaf,...
2.掌握以下两个句型:
(1)What are ... People?
... people ...
(2)How can we help ... People?
We can ...
过程与方法目标:
它包括学习条件、学习结果、学习方式和学习程度。引起一个学习事件发生的起点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目标的设定,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预测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程度,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观察和定量的测试来随时做出调整,为最终目标的达成做好准备工作。在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本单元导入课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输入相关信息,为学生学习单元话题做好知识储备,为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输出支撑,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话题资料之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积累输入,再逐步表达输出,以此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感恩,学会帮助别人。情感目标的设置要体现本节课的话题反映所要达到的情感倾向。
最后,根据设置的目标,针对班级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现状,教师要对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和学习要达到的水平作出分层要求。
三、目标引领下的导入课型任务的设计
课堂的“任务”是教学和学习目标引领下的产物。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教师如何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各环节的不同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学习任务。
1.优化导入行为,突出目标指向。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提升效率的重要一个环节,导入在一节课中可以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提供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状态,同时作为一个单元的导入课型,对整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整个单元话题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起于思,设计头脑风暴任务,导入本课和本单元的话题——如何帮助别人。
(1)Do you know people in a poor life?
(2)What do you do when you see poor people in a street?
(3)How do you help the poor students in your class or school?
(4)What have you done to help the pooor people in your life?
(5)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ay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问题任务的课堂导入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导入有时需要开门见山,切中要点;有时需要顺藤摸瓜,演绎推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同时学生也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用极富吸引力的语言把学生引领到导入学习的乐园。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分配课堂导入时间,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2.整合教学资源,凸显目标本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是课程的执行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充当教学资源的整合者。教师在牢牢把握住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和教学过程,把相关信息和成果整合到教学中,以教材上的内容为基础,灵活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调整和组合教学内容,达到优化教材的目的。
(1)组织优秀资源,重组教学内容。目前,中学生处与记忆的黄金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大词汇的记忆量,中学英语教材上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内容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在每一单元的导入课时更需要引入大量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来充实语言素材,为学生提供可吸收的营养材料。
结合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的课时教学中,把与本单元目标话题(Sunshine for all)相关的People who need help的相关各类人的资料整理成一篇Reading passage,课前让学生进行阅读,课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相互问答。通过这样的调整,更加体现了本节课和本单元的目标,也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需要,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提供语言输入的材料。
(2)联系学生实际,调整教材顺序。根据本节课学生语言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的课时教学中,为了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在学生学习完“People who need help”这篇阅读文章之后,学生心中有对这一话题相关的语言素材,知道People who need help的不同困难和需要之处,就可以先进行Welcome to the Unit 的对话部分:
S1:What are blind people?
S2:Blind people cant see.
S1:How can we help them?
S2: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S1: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help them?
S2:Yes. We can write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y can provide special services for them in public places.
之后,作为巩固与发展,再进行Comic strip的教学,这样既能全面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又能比较实在地达成了本节课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目标。
(3)牢牢把握目标,轻教材重能力。教材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工具,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我们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就是最大化发挥教材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在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是这一单元的导入课型,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学习内容和主要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只有通过创造语言习得的环境和氛围,不停地在用中学和学中用,编制以下对话问答让学生相互之间反复循环操练,才能最终提高学生能力,达到完成本节课目标教学的任务。
(1)A: What are homeless people?
B: Homeless people ...
A: How can we help homeless people?
B: We can ...
(2)A: What are blind people?
B: Blind people ...
A: How can we help blind people?
B: We can ...
(3)A: What are deaf people?
B: Deaf people ...
A: How can we help deaf people?
B: We can ...
3.优化对话行为,力促目标达成。
(1)设计问题情境,提出新颖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展。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有意义的问题,通过问题的问答来实现本节课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达成。提问不能脱离教材,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的提问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话题内容进行表达。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help the people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仅强化了知识的记忆,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小组互动,增加交流机会。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的互动理论认为,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存在互动,要进行交际,因为“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讨论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启示、互相感染的“互激关系”。教师在设计讨论环节时,既要与课文话题内容相关,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例如:在牛津译林英语八年级下册U6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中,我们设计下面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小组讨论。
To the blind, how can we help them?
To the deaf, how can we help them?
To the people in the wheelchair, how can we help them?
To the elderly people, how can we help them?
To the poor people, how can we help them?
四、結语
目标是人们做事的指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不论三维目标,还是具体某一个环节的目标,都是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对于每一单元的导入课时,更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在目标引领下设计一个个小的任务,在师生共同合作下逐个完成,一方面完成了本课时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整个单元其他部分的学习做了表率。因此,作为教师应将这一理念理解透彻,通过一节课目标的定位和任务的设计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通过“定目标,做任务”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 (1earning by using) , 而且为了运用而学 (1earning for using) , 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 所设计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以及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活动还应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 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另外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如课外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讨论Shouldwe wear school uniform?Should we have pets at home?What are the traffic problem in your country?等话题, 进一步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一) Revision
1.Dialogue-making———Introductions in class
Student A:Li Shan, I’m sure you are my good friend.We are from the same class of the same junior school, we are both good at English and we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
Student B: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Thank you.
2.Ask more students to perform their dialogues and do more introductions to others.
(二) Listening
设计一个开放型的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设计 (以Situation 1为例) 问题:Group 1/2/3 think Peter is always…
小组活动:猜测各个情景中反映出来的矛盾, 通过互动, 确定本组的意见, 并在黑板上写出来。下面是学生猜测的内容 (部分) :
Group One:Peter is always late for football…
Group Two:Peter is always listening to pop music in class…
Group Three:Peter is always quarrelling with others…
班级活动:各组交流意见, 评价各组的猜测, 通过录音检验猜测的接近度, 得出结论:
第一组的猜测推断符合题意。
总结:Solution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进行,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
(三) Speaking
在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后, 本部分的活动目标就锁定在“用英语向同学介绍自己”。
小组活动: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个人材料交给组长 (每个小组4~6人) , 由组长组织同组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材料, 并将老师发的表格填好, 利用媒体 (投影仪等) 把本组的材料显示出来, 同时确定本组互相选定的朋友。
班级活动:为了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教师随机抽取4~5份材料, 由学生朗读, 读到谁的材料谁就站起来, 有愿意选其做朋友的也站起来, 并说“I’m sure菖菖菖should be my good friend, because…”, 同组也派代表把本组里选定朋友的情况向全班汇报, 并做出评价:“We’re sure A and B could be good friends, because…”
自由汇报:主要是介绍自己以前学校的朋友, 并谈谈成为好朋友的条件是什么?为下一个学习项目做准备。
(四) Trask (sum-up)
班级活动:在完成上述主要教学内容后, 进入“Workbook”阶段, 完成相关的Listening和Speaking的练习, 巩固所学习内容。
小组活动: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由组长负责, 采取等级制, 并存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 然后交给教师, 由教师最后填写相应的评价内容。
任务型教学初探 第8篇
一、任务型教学的简单解释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模式。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作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的课程教学方式。
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型教学已超越了行为主义研究的范围,而进入了认知心理学等领域。任务型学习的目标性、过程性、综合性和对思维的挑战性等都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言教学中关于交际能力、认知过程、感受和经历、信息分析与整合、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等理念。它在形成过程中借鉴了以下语言教学思想:
1.美国教育家John Deway以实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2.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s指出任务型学习的理论框架包括Pre-task,Task-cyle和Language focus。
3.David 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生和互动的课程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结构
Nunan在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一书中将任务型教学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1.Goal(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超越“准交际”而实现真正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
2.1nput(材料)提供口头或笔头交际所需要的各种语言材料(materials)。
3.Activities(活动)小组成员将所得信息(information)提供给大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
4.Teacher role and learner role(角色)教师与学生在任务型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如提出任务的组织者、实践任务的参与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等。
5.ettings(环境)指课堂的组织形式、任务完成的方式和任务的时间分配。
四、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1.Leading in导入、预习。
2.Pre-task呈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介绍实施步骤,查找相关资料。
3.Task cycle以微型任务(minitask)构成任务链(task chain),进行小组讨论、调查、汇报、总结。
4.Check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5Language focus归纳、总结有关的语法、句型及词汇的用法,做必要的语言操练。
五、任务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语言情景要有真实性。The authentic language and situation should be principles.
2.形式要与功能相结合。The form-function should be principle.
3.任务链设计要有可操作性。The task dependency and the task-chain should be principles.
4.任务的完成要体现交际性。Learning by doing.The project is to see what the students can do with language,but not to see what the students can know.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第9篇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设计unit2的导入环节时,把计算机的发展史设计成了riddles的形式,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I’m very old now,I was born in China .Many people used me for calculating in the past ,but now I’m a little lonely because they don’t like me now.Who am I ?阅读课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交际,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学生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如在接下来的riddles中,我没有接着让学生猜测,而是通过展示给学生学生最熟悉的i Phone和i Pad让学生自己去make up a riddle,学生在课堂上立刻就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可以模仿着编出类似的谜语。一个同学编的手机的谜语:I’m a machine,people can use me to talk with others,play games and surf the internet.Who am I? 另一个同学编的Ipad的谜语:I’m a machine,I look like a book,people can use me to read ,watch movies and so on .But I’m not a cellphone .Who am I? 。
二、全员参与,实现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
高中阅读课的任务设计不但要考虑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要注重任务的辐射面,力图达到全员参与,进而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生必需培养的能力。合作学习方法使他们有机会首先在小组这个小规模的集体中得到锻炼。我在本单元的阅读设计的读前热身中分别设计了两个阅读任务,它们都是考虑到了“全员参与”与“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任务一:轮流让学生回答:In what ways computers can be used in our life?由于问题熟悉,很多学生都能给出不同答案。如:listen to music,see a movie,play games等等不同答案。在导入中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去describe the two photos (one is the earliest computer,the other is the latest computer ) 个体的答案是片面的,但是小组讨论后答案就比较丰满了。
三、层层递进,引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阅读课的任务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形式,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脉络层次,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细节等。因此它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情感需求,只有当学生感到教师布置的任务,与他们的实际和身心发展相吻合时,学生在一个个层层递进的任务中,顺利的完成,感受到了阅读后的成就感,才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阅读才会有意义。由于unit3部分的阅内容有很多像universal machine transistor等专业术语,提前介绍是需要的。还有一个阅读任务是完成图表信息,其中一个班级的图表样式是这样的:
但上过之后,效果不佳。图表的形式有些凌乱,学生课上反映平淡、性趣不高,完成的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反思之后,将图表稍做改动,降低了难度,对照工整又层次分明的样式看起来既舒服又有条理,立刻唤起了学生阅读热情和积极性。教学目标自然也就顺利的达成。下面是修改之后的图表信息:
四、课内贯穿,培养学生课外拓展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第10篇
1.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需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对于任务难度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教师设计的有些话题, 虽然学生喜欢并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但是由于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 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材料、活动、教师、学生等都是影响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要素中, 学生要素对任务能否有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是任务的最终执行者, 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所服务的。一旦任务难易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能力, 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任务当中, 才能达到教师的既定目标。
2.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 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任务为途径, 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 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能够贴近生活, 尽量建构生活原貌, 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生活才是教育的主要源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都是强调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师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 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需求是怎样的,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而不会因为任务设计而产生隔膜。
3.任务目标要帮助学生学会交际。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 是交际法的发展, 而非交际法的替代物。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培养学生能够实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真实交际场景, 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得到训练, 而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
巧设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 第11篇
关键词:任务 理解 原则 类型
任务型教学法已经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教学理念已随着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和讨论得到了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和应用还处于探索,进一步完善当中。下面我就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这一环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任务的理解
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因此,信息沟通活动属于任务范畴;而教师讲解、学生抄写的活动不是任务,而是练习。
2.任务设计的原则
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设计任务时还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入深,构成一个有梯度的链。学生在通过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不断地获得语言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3.任务的种类与设计
一般来说,“任务”可分为五种类型,笔者以一个篇章为例,根据以上任务设计的原则来设计不同类型的任务来说明。
3.1举例型任务
常常可以通过课文的中心内容给出任务的关键词和问题,之后让学生们搜索在脑子里已有的知识贮存,列举出与之相关的。通常大家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量不同,从而大家所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这样可以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使课文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延伸。本课的举例型任务可这样设计。学生可以围绕问题When and where can trees be planted?展开讨论。 相信可以进一步使用和巩固情态动词+被动语态的结构,同时,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更会觉得受益非浅。
3.2整理型任务
就是把课文段落、重点小结或图片的顺序故意打乱,然后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十分清楚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只有仔细阅读文章后,才能正确排列顺序。本课的整理型任务可设计如下:教师可设计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和小芳去山上植树。用简笔画将整个故事反映出来,尤其对于植树的几个环节应特别明确地表达出来。教师将图片的顺序故意打乱,让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重新排列,然后让学生叙述整个故事,下课后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用日记的形式将它写下来。这样的任务可以让种树的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得到再认,并通过口头表达到书面的形式将种树的基本步骤得到巩固和实践,并以日记形式联系到个人的实践和行动上来,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3比较型任务
对比不同的材料或叙述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此类任务不但可以是所学内容的再一次复习和巩固,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互动。本课的比较型任务可设计如下:先呈现种水稻的几个主要步骤,设计出一张表格,比较种树和种水稻的异同,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和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异同。这项任务的设计可以将植树与种水稻两种技能并列在一起,既有效地将目的语如neither…nor, make sure…, must + 被动语态的结构等反复使用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通过比较两个过程的异同,既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又让学生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学生了解了盘中食的来源,从而让他们更进一步认识劳动创造生活的道理。这样的任务达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具有推广的价值。
3.4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
个人经历不同,自然所掌握的知識也不同,利用彼此的信息差能很容易地设计出此类任务。在学习植树的几个步骤之后,可以让大家继续谈谈如何植花、如何养护树木的经验和做法或还可谈谈其它用具的操作规程。当时的说课比赛中,有三位教师选择了如何种植兰花。兰花的话题是当今社会热门话题之一,实际操作中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此话题会引起学生普遍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其步骤可设计如下:首先让学生看几盆精美的兰花,引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共鸣。其次提出中心话题,Do you know how to plant an orchid?让学生互相交流,看看哪一些同学对此有一些初步的印象,让他来说一说,其他人来分享他的经验和做法,然后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补充的。此时的经验分享带给多数同学还是初步的或者说是不成熟的,同时能带给陈述者一定的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下一步呈现图片来展示种植兰花的几个主要步骤。让学生们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具体过程。再呈现出一些关键词,其中重点是一些目的语词汇,让学生在它们的帮助之下来陈述。最后将整个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去实际应用一下。
3.5项目探究型任务
项目探究型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条件―输入―过程体验―产出”的经典探究方式进行任务型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本课的解决问题型任务可设计如下: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调查和了解本市的绿化面积的变化以及判断今后的变化趋势。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要求学生将调查和讨论的结果用英语写下来,各组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将班级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尤其要注意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个人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做大量的调查和取证工作,可将任务分解给小组中的每一个人,然后合作互补,初步形成小组报告。这一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所做的工作是大量的,成果也将是丰硕的,学生将会从中体现成功的喜悦并带给他们实际生活的思索,从而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上五种任务类型均反应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它们遵循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口头讨论到书面定论的原则,位于上方的三种任务类型的难度低于下面的二种,而在同一任务的各步骤中,难度由上至下递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些任务类型作为依据,围绕课文的主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两个或更多的任务。前面的任务设计要为下一任务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从而让各个任务有机有序地层层推进,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为一堂按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的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葛文山“简论‘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韩刚、王蓉“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准备”,《中小学外语教学》
3、罗少茜、陆锡钦“解读‘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真实性·任务链”,《中小学外语教学》
4、佘广安“任务型教学:定位与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
任务型阅读教学初探 第12篇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任务型阅读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知识。任务型阅读是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卡内的要求, 填入相关信息点。即会读会找信息点, 完成信息卡。
2 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
2.1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注重让学生最大量地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时间、地点、任务、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 进行独立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能找准阅读里的信息点, 能完成“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这类信息卡。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主动性也加强了。
2.2 猜生词, 语境是关键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 教师要告诉学生, 不要一见生词就害怕、停顿、急于查找。考试中不给查字典的机会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猜测词义, 或者干脆跳过去读下面的内容, 让自己的思路跟着文章的脉络、人物的情感发展走, 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 顺便会了解一些单词、词组、句型的用法, 既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 同时也拓宽了阅读思路。
2.3 点面结合, 找寻信息点
对于较难的文章, 要求学生重复阅读, 并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涉及文章的主题、细节。一般为“Names”“Things that impressed you most in the text.”“many inventions he did changed the world”“Expressions”“meanings”, 目的是让学生搜索关键信息, 了解大意,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 可以将阅读教学视为“面”, 将有代表性的细节问题教学视为“点”, 只有将点与面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上下文, 才能理解指定内容的真正含义、
2.4 阅读后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已收获的信息点, 对照全文, 准确无误地填写在题后的信息卡内。列表 (forms) 是这类题型的主要应考方式, 列表可简化描写人物较多、情节曲折、结果不同的阅读内容, 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把握文章结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问题设置, 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并完成任务的能力。
2.5 阅读后的提高。
英语是学的, 不是教的。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使用大脑、使用语言的环境。留一点耐心和时间给学生, 不要急于单刀直入学习课文。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能很好地达到提高阅读能之目的。
在教学中, 我发现任务型阅读类型的文章要拿满分的话, 必须具备足量的词汇。一旦掌握了足够的词汇, 就无生词障碍, 阅读理解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因为词汇量大了, 必然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速度快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量, 而阅读量的增加, 又有利于扩大词汇量。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很显然地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掌握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把握主题思想 (main idea) 、利用信号词 (Signal words) 、演绎、推理、归纳综合等。再有一点,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 视幅要大, 也就是每次注视能看多个词, 而非“一目一词”式的阅读, 这样才能加快语言的理解过程, 帮助你获取大量的信息, 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
3 结语
任务目标型教学模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