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工电子耳蜗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工电子耳蜗范文(精选10篇)

人工电子耳蜗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年龄在3~15岁,平均年龄9岁,男性12例,女性8例。使用岛津500 mA X线机,富士1824cm IP成像板,富士FCR5000 CR图像处理系统,柯达8900干湿激光成像系统。

1.2 投照方法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后的平片摄影,采用耳蜗后前位投照。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肘弯曲,双手放于头旁,面部转向对侧,将耳蜗植入侧的额部、鼻尖、颧骨三点靠于台面,使头部矢状面与台面(暗盒)的夹角为50°,球管中心线从枕部(未植入侧)射入,并垂直于台面(见图1),调整准直器照射野至暗盒大小。投照参数:焦片距75~100 cm,管电压65~73 kV,曝光时间25~32 mAs。

2 结果

耳蜗后前位投照能清楚显示以下结构:内耳孔、耳蜗、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前庭、内耳道、人工耳蜗电极环绕蜗轴1周等结构[1]。20例患者中达到电子耳蜗植入术后影像评价要求的有19例,占95%(见图2、3),有1例因患儿年纪太小,在投照过程中与家长沟通配合不好,故使投照出的照片影像显示欠佳,但基本能够达到电子耳蜗植入术后影像评价要求,占5%。

3 讨论

采用X线耳蜗后前位投照技术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情况的常规影像学评价手段,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观察人工电极的位置、形态、电极插入的深度以及电极是否有扭曲,同时对患儿术后的语言培训及评估均有重要意义。耳蜗后前位片可以清晰地显示电极的形态和位置,正常应位于内耳道底的下方,前庭的内下方,呈环状形态,电极上方与部分内耳道底相重叠,有效电极植入环绕蜗轴周数不仅与手术有关,还与术后的听力和语言训练有相关性。

MRI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禁忌,CT由于有部分容积效应和伪影的影响,不能清晰区别电极个数,所以,MRI和CT均不能作为术后影像学评估手段。只有普通X线摄影可以良好地显示电极的形态和位置而作为常规应用。

由于患儿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在投照过程中相对比正常成人难度要大一些,但只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尽量取得患儿及家长的良好配合,正确快速地摆好位置,就能做到一次成功,为临床医生提供质量优良的X线照片。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X线投照技术在临床的重要性。方法:对2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采取耳蜗后前位投照检查,观察内耳结构。结果:耳蜗后前位投照能清楚显示内耳孔、耳蜗、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前庭、内耳道、人工耳蜗电极环绕蜗轴1周等结构。结论:X线耳蜗后前位投照技术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评价简单有效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耳,人工耳蜗,投照

参考文献

人工耳蜗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第2篇

关键词:人工耳蜗;听觉;言语训练

中国分类号:R339.16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这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听会说,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搁了宝贵的时间。由于语前聋儿对声音,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术后,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且完全依赖看话交流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长一些,难度也会更大一些。让聋儿家属正确认识、了解人工耳蜗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的发展来说,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声音感知的训练要求比助听器要精细得多。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训练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声响的感知:要改变戴助听器时只是听鼓声、敲门声等声响的方法,要引导他感受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声响,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杯盘碰击声、音乐声等。

2.语音的感知:观察他能否感受人讲话的声音。开始往往只能在表情、动作上做出反应。要注意给他不同频率、响度、语调、节奏、音长的丰富的语音刺激,而不能是单调乏味的声音。这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能培养他分辨特征差异。如:喵--;喵;喵-喵-喵---

训练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聆听、目光接触、共同关注、轮换表达的技巧等。

二、感受声音的差异

在能够察觉声音的存在之后,很多孩子还不能体会各种声音间的差异,经过相应的训练后,才能明白各个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含义。

在这一时期,还可让他感受两个声音是相同,还是不同。这时不需要他表明每个声音代表什么物体,只要能感受声音之间是否有差异就行了。如果在训练中发现这一步骤进行非常困难,应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调机。

三、封闭式辨听

训练初期先进行封闭式辨听,也就是给出选择范围,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以后逐渐增加。辨听内容要遵循以下由易到难的顺序:

1.音节数量不同的词,如:猫一小白兔。

2.音节数量相同的词,如:苹果一香蕉。

3.比较相近的词,包括韵母识别(如:白一拔)、声母识别(如:马一打)、声调识别(如:看书一看树)等。

4.句子辨听,句子由短到长,关键词由少到多。

5.辨听小的故事段落;能听取两个以上句子的言语内容。

四、开放式复述

没有选择范围,训练者任意说一个内容让聋儿复述。开始可以给他提示,提示分为直接提示和间接提示两种,给提示时可以让他看口型。

1.直接提示:提示词就是辨听内容中的一部分。如:先告诉他"洗",然后让他听"洗脸"。

2.间接提示:提示词不在辩听内容里出现,但有密切关系。如:告诉他"会飞的",再让他听"小乌"。进一步可以不用语言提示,让他看一幅畫,说一些相关的内容。

3.没有任何提示的复述:任意说一个内容,让他复述。

五、开放性对话交流

这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听到和听懂并能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是最高的水平,也是每个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不能期望短期内达到这一水平,而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这一步骤包括两个层次:

1.相关内容的对话:所问话语之间前后相互关联,由前一句话可以推想后面的内容。这在开放性对话中是比较容易的水平。如:问"你今天去哪儿了?"回答"动物园。"再问"动物园里有什么?""你喜欢猴子吗?"

2.无关内容的自由对话:每句话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猜测,只能靠听。如:"妈妈去哪儿了?""你爱吃什么水果?""外面下雨了吗?"

以上这些听力训练的步骤不是绝对分割独立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训练需要,灵活掌握,及时调整。例如:也许他还不能在封闭式辨听中正确指出"刀"或"包",但已能进行"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这种开放式简单对话;也许在开放式复述中他常把两个词混淆起来,那么就应回到前面的阶段,让他仔细辨听这两个音的异同。所以这些步骤是可以交叉进行的。

在这里应该强调几点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的原则:

1.设立正确的期望值,确立合理的阶段目标,会很好地促进聋儿康复水平的提高,目标制定不切实际,只会阻碍其发展。

2.坚持鼓励引导,要帮助聋儿接受这一新事物,喜欢它并树立信心,而不要对其施加压力。

3.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环境,适当时候开始噪声环境的训练,信噪比可以从十10dB逐渐递减。

4.从熟悉的内容着手,在他听觉水平还比较低时,要用他最熟悉、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训练。

5.提供丰富多采的声音,让他适应各种声音。

6.定期评估,有助于清楚了解聋儿的进步水平,将各阶段进行比较,找出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昕.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的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03)

[2]陈雪清,韩德民.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06)

人工耳蜗术后的听力康复 第3篇

很多家长看到人工耳蜗可以提供很好的听觉补偿条件, 以为孩子自然地就能交流说话, 不再用进行什么训练了,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很多孩子为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由于术前聋儿对声音, 特别是语音没有什么感受, 其听神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因此在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 都要通过训练才能学会听取和分辨声音。对于年龄较大, 且完全依赖看话和手语交流的孩子, 这一过程会更长一点, 难度也会更大一些。从语言的发展来说,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训练方法没有什么异样, 二者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术后更侧重于全面细致的听力训练, 这是由于人工耳蜗提供的听觉信息与助听器提供的听觉信息不同决定的, 应投入最大的精力, 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 培养辨听声音和语音细微差异的能力。

听觉训练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 唤醒其沉睡状态, 并经常给与刺激, 反复训练, 反复强化, 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 步入有声社会。目前, 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觉察、辨别、识别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觉察是指儿童能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是最基本的听觉水平, 这一阶段应建立以运用各种声音刺激, 借助视觉、触觉等辅助手段, 使聋儿知道声音的存在, 培养其听音兴趣为重点的培建目标。表现为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 但不明白声音的意义, 当他听到声音时, 他会抬头或寻找, 但不能确定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 所以训练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 (2) 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 (3) 对自然环境声和音乐的感知。

声音辨别, 即儿童判定听的声音是相同还是相异而具备的一种基本的听觉水平。这一阶段建立以积累聋儿区分声音的基本属性经验和培养初步的听觉分类能力为重点的培建目标, 表现为聋儿能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 既“一样”与“不一样”, 可包括分辨长短音 (八--八--) , 分辨节奏 (如八--八, 八, 八) , 分辨字数, 可用两幅图, 如“糖”和“骑木马”让聋儿指出所听到的图画, 分辨长短词语、句子。每次使用不同的图画组合进行练习, 如“跳舞”“哥哥在跑步”, 分辨不同韵母、声母、句子, 分辨字数相同及内容相似的句子等。

声音识别, 是儿童能够将听觉刺激与发声客体进行表示的一种听觉能力水平。这一阶段建立以语音刺激, 建立声义联结, 是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 确认是什么声音, 如封闭式测试和开放式测试, 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 确认数目、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方位等, 以后可逐渐过渡到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封闭式辨听, 也就是给出选择的范围, 让他听取其中的内容, 选择范围应由少到多, 开始只是从两三个里面选择, 以后逐渐增加, 辨听内容应由易到难。例如, 音节数量不同的词、音节数量相同的词、比较相近的词、句子的辨听、辨听小的故事段落。开放式测听是没有选择范围的, 训练者可任意说一个内容让儿童复述或回答。

声音理解, 是指儿童能够通过听觉理解语言的含义, 是较高的听觉水平, 这一阶段应建立以培养聋儿感知连续言语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言语信息能力为重点, 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 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 增加听觉记忆等。

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方法和模式与配戴助听器后的康复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听力的改善, 小儿已能感知从低频到高频的各种声音。为使聋儿早日听力培建, 在听力训练时, 应更强调听, 鼓励聋儿多听。有的聋儿过分依赖唇读, 不积极利用重新产生的听觉功能, 这样会影响人工耳蜗的使用效果, 如聋儿出现听取困难, 对某些发音很难掌握时, 也可借助唇读或其他手段, 待聋儿明白、掌握后, 再让聋儿聆听。值得一提的是, 强调人工耳蜗术后聋儿训练时聆听的重要性, 并不是禁止与聋儿的面对面交流, 除每天固定的听力训练时间外, 在家人、老师与聋儿交流时, 还可采用自然的交流方式。

人工电子耳蜗 第4篇

关键词:聋儿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3-9795(2012)10(a)-0143-01

人工耳蜗发挥其最佳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人工耳蜗装置;二是手术过程;三是术后的康复教育。目前,人工耳蜗装置已日趋完善,植入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而术后康复教育的理论与模式已被公认为是其中有待深入探索与研究的关键环节。因此,自人工耳蜗问世以来,其术后康复教育的机理及方法就成为言语病理学、听力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特殊教育学等多学科共同探索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

1 术后聋儿耳蜗康复的内容

人工耳蜗不是真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还不能尽善尽美达到与生物耳功能一模一样。电听觉与声听觉有差异,所以植入后患儿需对人工耳蜗提供的声音有一个熟悉、学习过程,需要结合训练逐渐适应,这其中家庭支持、期望值及科学训练对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成功与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前聋的儿童在开机听到声音后,他(她)的听力年龄只有0岁,需要从察觉声音开始,逐渐学会区别,确认声音,理解言语,发展说话,从而建立自己的听觉言语系统,此过程与正常儿童的听觉发展过程类似,帮助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学习聆听,发展语言,这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对耳聋患儿而言,治疗不仅仅是听觉径路的补偿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有声的环境进行获得语言的各项训练。

2 术后家庭听觉言语训练阶段

(1)听觉感知训练阶段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对声音感知的训练要求比助听器要精细得多。因为人工耳蜗可以察觉到非常细小、广泛的声音。训练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聆听、目光接触、共同关注、轮换表达的技巧等。

(2)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

(3)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单字到短句,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3 术后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1)植入耳蜗后在听觉训练时应尽量避免辅助手段的介入,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如果仍然让他们看口型和手势会影响其听觉能力的进步速度,术后强调通过“听”来康复学习。

(2)在训练初期,在家里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听觉训练时间,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3)根据你孩子的能力及听觉发展阶段,为孩子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由于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孩子耳聋发生年龄、手术年龄、听神经存活数量、电极插人情况、术前持续戴助听器时间、术前接受康复训练的个体差异情况,以及个体认知水平、性格等因素影响,训练进度和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不要把他们做横向对比,而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没有目标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孩子的进步。

(4)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听力训练要,这样孩子参与性更强,能保持注意力,乐于参与训练。

(5)听觉训练要与智力训练,语言训练等相结合。

(6)在训练初期,要从孩子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入手。

(7)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稳定的声音信号,信噪比可以从+l0dB逐渐递减。当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开始噪音环境中的听取训练。

(8)训练中,特别是初期训练,要坚持采用鼓励的原则。坚持鼓励的原则在听觉培建的最初阶段难度会很大,经常的训斥会打击聋儿的自信心,容易造成他抵触康复训练。这时家长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4 术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4.1 听觉康复

(1)佩戴耳蜗后,每天进行一次林氏六音及六个元音的识别(林氏六音:a、u、i、m、sh、s),了解他对各频率声音的感受情况。

(2)家长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强求,不要急功近利,要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下循序渐进而形成。

(3)孩子佩戴耳蜗后在听到声音后能给出反馈,包括注意条件下的听觉察知及自然状态下的听觉察知。培养孩子主动感受声音,包括微小的声音,建立良好的聆听意识。

(4)利用日常生活中人们讲话的声音,叫他的名字等各类人语音的感知。利用电话声、敲门声、炒菜声等开放式的环境,感知自然环境声响。

(5)利用自然声响分辨,两个家庭成员声音的分辨,简单词汇的辨听,做初步的闭合式听觉分辨。

(6)可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或降低训练难度,引导孩子听录音或音乐每天约20min。听觉训练内容应以情景教学中的内容相结合,用语言刺激听觉的发展,强化听觉训练提高其语言理解及反馈能力。

4.2 发声训练

(1)可利用外界环境,进行呼吸器官的锻炼,如每天早上慢跑一些体能训练之后,教孩子自然发音。

(2)让孩子在自然入睡时感受自然的呼吸方式,掌握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

(3)每天做一些有关、双唇、舌的、唇齿的运动的构音器官的锻炼。

(4)在有啪啪啪,放炮了等突发声响和事件时,应马上进行音节练习,锻炼孩子的构音器官。

(5)利用家人进餐时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教会孩子大口咀嚼进行下颌、喉等发声锻炼,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声。

(6)在家庭成员间日常交流对话的同时,让孩子多进行听觉练习。发音训练可根据家庭环境等方面,随时进行调整。

人工耳蜗的技术参数及进展 第5篇

1.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正常人内耳中的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传入听神经,经过大脑听觉中枢分析产生听觉。80% 以上的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是耳蜗中毛细胞损伤所致。人工耳蜗治疗耳聋的原理是通过替代损伤或缺失毛细胞的功能,将语言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的螺旋神经节使患者重获听觉功能。

人工耳蜗装置包括体外装置和体内植入装置两部分 :体外装置为言语处理器和头件,采集语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特殊处理,按照特定的语音处理策略编码,通过无线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 ;体内植入装置包括接收处理器和电极阵列,接收处理器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产生具有声音特征的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电极阵列植入于耳蜗,尽量使电极在插入鼓阶后靠近蜗轴是人工耳蜗设计的发展主流。

2.适应证与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主要用于治疗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国际上也用于单侧耳聋(尤其是伴有患侧严重耳鸣者)或不对称耳聋患者。人工耳蜗的临床应用使得耳聋患者重新回到有声世界,经过言语训练后大部分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说话及语言交流能力。许多聋哑儿童植入者经过1~2年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可以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成人语后聋植入人工耳蜗后可不经康复即可恢复很高程度的听觉口语交流能力。

3.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人工耳蜗的特点

3.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科利耳耳蜗有约10种不同的型号组合,价钱从13万元到28万元。科利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近20年,为中国超过17,000听障人士提供了听力重建的产品。

3.1.1植入体

目前在中国市场获得有效注册使用的植入体有第四代和第五代,分别是CI24RE(Contour Advance)、CI24RE(Straight)、CI422及CI512。所有这些植入体均采用最新的科利耳植入体微芯片,使人工耳蜗工作的能耗更低,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同时减少内部的噪音,使得声音更清晰 ;另外可以应用Auto NRT- 这一先进的遥测技术,精确快速地获取耳蜗神经对电刺激的反应阈值,为患者(尤其是无法进行主观反应的婴幼儿)调试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前三者为第四代植入体,拥有相同的接收刺激器外形和规格(图1)。该系列植入体采用钛合金封装技术(图2),外被生物硅胶,使其拥有很好的抗撞击能力,从而保证了植入体的稳定性。

这三个型号,采用了不同的电极序列设计。CI24RE植入体采用了预弯的半环电极序列(图3),所有物理电极呈半环状朝向蜗轴,在电极插入过程中电极尖端不接触耳蜗外侧壁,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残余听力。且植入后电极序列靠近蜗轴,提供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电刺激。适合进行耳蜗开窗的手术路径植入。CI24RE(Straight) 植入体采用了直形的全环电极序列(图4)。物理电极呈环状,提供更全面的刺激方向,主要针对耳蜗结构异常的患者。CI422植入体用于圆窗进入的路径来保护残余听力,采用更细的直形半环电极序列(图5),光滑的硅胶层和软尖的设计,使得该款植入体同样能发挥保护残余听力的效果。而且序列上的底部支撑和持握手柄,能更好地方便电极的有效插入。

CI512植入体是在中国最新上市的第五代植入体(图6),采用新的接收刺激器外形,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植入体,其接收刺激器厚度仅为3.9mm,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美观和便利性,尤其对于头骨、头皮较薄的婴幼儿植入者。同时它也采用了预弯的近蜗轴电极,来保护耳蜗结构。

所有科利耳的植入体均采用可移除的内置磁铁设计,根据美国FDA的标准,科利耳的植入体在接受1.5特斯拉强度MRI检查时,不需要移除磁铁,只要用弹力绷带固定植入体位置即可。当然在头部检查时由于磁铁会给成像造成伪影,还是建议取出磁铁进行。而在欧洲允许接受的MRI强度为3.0特斯拉(需取出磁铁)。

3.1.2声音处理器

目前在中国市场主要有第七代Freedom处理器(图7)和第八代CP810处理器(图8)。两者都采用了防水设计,减少了客户由于处理器受潮而影响聆听的情况。

Freedom处理器采用了双麦克风,提高植入者聆听清晰度。在聆听程序中可为植入者设置“日常”、“噪音”、“专注”、“音乐”这四种聆听环境同时还设有内置磁感线圈,使植入者能提高打电话时的声音质量。为了让幼龄植入者家长能及时了解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和故障情况,该处理器还设有液晶显示屏和LED提示灯。

CP810声音处理器,是科利耳于2012年在中国上市的第八代声音处理器。除了保持了良好的防水防尘性能,外形也变得纤薄、小巧,不会对植入者的耳廓带来影响。Smart Sound预处理功能中添加了Zoom这项,提高了植入者在噪音环境下聆听的效果。使用智能声zoom功能,植入者能忍受两倍以上的噪音而不影响任何言语理解能力。在内置磁感线圈方面,添加自动识别功能。当磁感信号接近处理器时,其会自动侦测到并切换至磁感线圈输入模式。方便了植入者对磁感信号设备的使用(如有助听器功能的电话、手机)。为了优化植入者对声音处理器的管理,CP810还增加了一个遥控器 -CR110。该遥控器通过和植入者的处理器配对后,除了可以遥控改变处理器的工作设置外,同时还能接受处理器的反馈信息(电池情况、故障排查及报警)。甚至可以通过该遥控器对植入者进行无线的调试,如测定Auto NRT阈值,设定T/C值。避免了幼儿植入者进行传统调试时对连线、电脑的惧怕或者不能安静对调试工作的影响。为满足植入者对游泳、潜水等要求,科利耳还为CP810提供了防水附件Aqua。

随着科利耳对产品的持续开发,更新一代的处理器已经在国外上市CP910。(图9)其外观更小,增加了减噪处理、风噪处理和自动识别功能,所以在第九代CP910上采用的是Smart Sound IQ,Smart Sound IQ(图10) 可以自动识别植入者所处环境的特点,自动切换所对应的声音预处理,免去了植入者要手动切换程序的操作。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软件方面的完善,CP910还能通过2.4GHz无线技术,实现和更多日常设备的无线连接如电视、手机蓝牙、导航仪、电脑等。

3.2奥地利

奥地利美迪医疗电子仪器公司,简称MEDEL,总部位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人工耳蜗的发明者Erwin Hochmair和Ingeborg Hochmair夫妇。他们在1975年开始研发人工耳蜗植入系统。

奥地利MED-EL人工耳蜗产品目录,见表1。

3.2.1植入体

Sonata植入体(图11)小巧、轻、薄,仅重8.6g,率先实现植入体的生理弧度,使得植入后紧密贴合颅骨,术后不突起,美观,使皮瓣的生长愈合更快。此外,该植入体搭载的第二代i100芯片在性能上也非常优秀 :单通道刺激速率可达每秒6000次,支持第一代精细结构编码FSP和第二代精细结构编码FS4, 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和音乐欣赏性能出色。

Concerto植入体( 图12) 是目前全 球最小、轻、薄的钛金属封装植入体,重量仅为7.6g。Concerto独特的固定器设计可以大幅缩短手术和麻醉时间,同时更加牢固便捷地固定植入体。全新的Mi1000芯片支持全单个通道拥有高达10000次 / 秒的刺激速率,无限趋进追踪原始语音和音乐信号 ;253个频谱通道使得用户可准确地识别细微的音调差别,对于欣赏和学习音乐有着绝对优势。Mi1000芯片同时为未来更新的无线传输处理器技术预留了空间。加强引导电极根部设计,抗慢性疲劳折损,延长实际使用寿命。最无创最柔软的电极设计,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圆窗植入,超柔锥形尖端设计,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蜗内微结构及残余听力。

Synchrony植入体(图13)是奥地利MEDEL公司最新推出的植入体。该植入体最大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它凭借专利双层异性磁体自由旋转磁场方向技术,在核磁检查舱内可抵消内置磁体磁场极性,全球首次实现无需取出磁体即可接受3.0特斯拉核磁共振检查。当然,在必要时,如考虑减少伪影对头部病灶诊断的影响时,该植入体内置的磁体亦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取出。其取出磁体的方法也有特殊考虑,目前其他品牌的植入体的磁体取出开口均位于植入体表面,其潜在的风险在于取出后再次安装上的稳定较差,磁体有移位可能,而synchrony的磁体从植入体的背面取出,因此无需担心取出再安装后磁体移位。

3.2.2言语处理器

Opus Xs超极处理器(图14)沿袭了上一代OPUS2处理器的全部优点,防水、防尘、防静电,更少限制,安全自由 ;逼真音效,凸显双侧优势 ;智能切换听声环境,不同环境,同样清晰 ;多样化时尚佩戴。除此之外,它还具有12Mhz极速感应传输,极长续航 :两节电池续航60小时的特点。

Rondo处理器(图15)最大的特点是全球首个一体化的人工耳蜗体外机。率先将所有的零部件融合到一个原线圈大小的椭圆装置中,使用者只需将其往植入部位一吸,即可听见声音。

sonnet处理器是(图16)2014年最新推出的处理器。内置2.4GHz自动调频无线模块,可轻松连接所有的音频设备,带来极大的聆听便利。双麦克自动对焦可以自动识别主声源,并且自动切换协调方向性,实现嘈杂环境下更好的聆听效果。sonnet处理器率先在人工耳蜗处理器中利用风噪消除技术,为户外聆听扫除风声干扰,户外活动时听得更加清晰。此外,sonnet处理器还具有升级版的自动声效管理2.0技术,提高聆听质量。而在声音编码策略方面其沿袭Opus Xs处理器,支持四种编码策略 :HDCIS+,FSP、FS4、FS4-P,抓取声音细节。

3.3瑞士(美国)

领先仿生有限公司 (Advanced Bionics,简称AB公司 ) 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沃兰西亚(Valencia)。2009年并入瑞士Sonova集团,与瑞士峰力听力公司成为合作伙伴。

3.3.1植入体电极设计

最新设计的贴近耳蜗轴的弯电极Hi Focus (高聚焦) Mid-Scala (位于鼓阶中间的),除了提高电刺激听觉效果外,还可采用圆窗入路插入电极 ( 图16) ;纤细的电极外形也比以往较粗的弯电极更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这种电极的阻抗可在短时间内稳定,神经反应结果稳定可靠,电极在不同患者耳蜗中的插入深度(圈数)较为一致,而且蜗内创伤和位置偏移的概率非常小,显示出新电极在保护残余听力方面的优势。

插入鼓阶内的人工耳蜗电极在释放电刺激时,会在不同电极间产生电场空间叠加,即使在当前绝大部分植入者采用的基于CIS策略的声。。音处理策略中,仍然无法避免电荷在前后放电之间的短暂混叠,即时间上的叠加。这种耳蜗内不同感知部位之间的混叠是当前人工耳蜗效果遇到“瓶颈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并且与电刺激这种信号本身的特点有关。在AB人工耳蜗产品上应用多年的电流定向(Current Steering)是人工耳蜗虚拟通道技术得到临床应用的方法。为了得到独立性更好地刺激通道,电流聚焦(Current Focusing)技术作为一种部分三极偶联刺激(Tripolar Stimulation)方法,可显著降低不同部位之间的电场叠加,从而增加频率的分辨能力。

神经反应遥测可协助确定人工耳蜗调机中舒适刺激量,尤其是简便易用的ECAP(lectrical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AB公司最近在各个中心测试新的神经反应遥测软件Smart-NRI,通过优化自动设置测量参数和增长曲线的计算来实现更精确的测量结果,显著减轻临床负担,提高测量和调机效率。

3.3.2声音处理器及处理策略

AB公司高分 辨率仿生 耳系统的 植入体(Hi Res 90K植入体 ), 可实现总 刺激速率83000PPS(脉冲 / 秒);具备16个电流输出电路 ;通过采用电流定向技术,使人工耳蜗的通道数目在行业内第一次突破了物理电极数目的限制,实现多达120个通道的声音频谱分辨能力 ;支持瞬时声输入范围高达80d B。( 图17)

Harmony(和美)声音处理器支持120通道编码策略,最大声窗可达80d B,独有降噪技术Clear Voice,配置专利设计T-Mic麦克风实现接近正常耳的声音接收,聆听更自然(图18)。

Neptune(海豚)声音处理器由于采用机壳密闭技术和隔水透声的麦克风(图19),可不依赖任何外部防水配件来达到在水下游泳并接收声音的能力 ;最近一年在欧美市场上市的Naida CI耳背式声音处理器目前可以采用性能设计的防水密闭外壳,配合Neptune上已经采用的Aqua Mic防水头件后,这种耳背机也可实现在水下游泳时听到声音,而且声音不会被遮蔽。

人工耳蜗的声音前端处理技术近年来开始迅速同助听器技术融合,使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以提高在固定水平背景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能力。目前Naida CI声音处理器(图20)采用和峰力Naida(美人鱼)系列助听器相同的处理平台,具备两个麦克风来实现声音定向功能,并且可与助听器应用多年的无线传输产品兼容。不同听觉产品技术的融合可为植入者提供在更多困难环境中的声音预处理,从而在电刺激转换之前分到较为清晰的言语等重要信号,借此可显著改善植入者的日常聆听和交流能力。

3.4比较

需要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只要选择了做耳蜗,就是一个正确选择。

人工耳蜗是一套系统,需要各个部件联合并且和谐作用,才能实现设计功效。三家公司拥有各自不同的设计理念和编码策略,配合不同编码策略可选择不同的刺激速率和通道数,可以决定人工耳蜗系统处理声音信息量及细节处理能力,但是和最终康复效果无必然绝对关系。任何一点单列出来强调,那只是一个卖点,并不是决定这个系统功效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考虑植入体的性能性价比,我们还需要比较体外装置的方便性,如耳背机重量、电池持续使用时间、麦克风防潮措施、导线等配件的更换价格等等。这是以后手术后开机后每日都要面对的事情。

关于售后服务 : 美国和奥地利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有最高维修限价,澳大利亚没有最高维修限价。

4.应用展望

需要考虑植入后面临的医疗问题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体内有磁体,核磁共振有使植入磁体退磁作用。每做一次MRI扫描,会使磁体退磁1O特斯拉左右,退磁多少与MRI扫描次数和外磁场强度有关。所以如果此类患者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必须让患者充分理解可能对植入体带来的损害。

同时,植入后的言语康复工作非常重要,在术前就需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估计未来的人工听觉植入工作可能会集中到一些有准入制的植人中心,以保证患者花费了高额费用能得到最为优化的效果。

摘要:人工耳蜗用于治疗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已经有近40年历史,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近20年。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各公司不同的新型号人工耳蜗不断应用于临床,下面就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瑞士(美国)的人工耳蜗,尤其植入体和声音处理器不同型号产品的应用进展作一论述。

人工耳蜗植入临床适应证的进展 第6篇

近10年来,人们对听觉病理、生理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耳蜗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内耳组织结构的保护以及声音精细结构的重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植入理念和手术技术更加先进。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家项目的大力推动下,国内人工耳蜗植入数量迅速增长,为此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先后于2003年及2013年组织讨论并制订了《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对规范临床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

相较10年前,人工耳蜗植入临床适应证范围已有了明显的拓展,着重体现在低龄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残余听力保护及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等方面。

1.低龄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

由于存在语言可塑期,低龄重度耳聋患儿始终是人工耳蜗植入收益最大的人群。总的趋势是植入年龄不断降低。国内2013版指南建议的最小植入年龄已降低至6个月,欧洲各国报道的最小植入年龄甚至达到3~4个月 [2]。低龄植入得益于对儿童听觉言语生理病理机制的认知、早期诊断手段的提高,以及人工耳蜗植入体设计的改进。

研究显示,3岁以内是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植入人工耳蜗可使儿童尽早暴露于听觉语言环境下,增强语言技巧、言语质量,扩展表达和接受的词汇量。文献显示,12个月内植入人工耳蜗的患儿,能够在听力和言语能力发育上获得充分发育[3]。针对低龄儿童的听觉功能检测如行为测听、耳声发射、频率特异性听性脑干反应 (ABR) 或者多频稳态反应 (ASSR),以及精细的影像学检查如MRI内听道水成像,可实现可靠的早期诊断,后者对小于12个月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至关重要 ;多家人工耳蜗植入小组报告,7~12个月龄儿童的麻醉、手术安全 , 而小切口、柔手术的微创植入技术的发展能进一步减少术中创伤,降低了围手术期风险。Roland等[4] 多项研究证实,小于12个月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组无明显差异。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近2年共完成25例小于12个月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均一期恢复,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由于婴幼儿头皮及颅骨骨板菲薄,以往人工耳蜗植入体体积较大,不仅可能导致植入后过于突出,头皮张力大,感染和排异风险升高,而且会使手术时间延长,分离皮瓣及磨骨较多,术中创伤大。近些年来,植入体尺寸的设计越来越小,壳体越来越纤薄,弧度更加符合颅骨生理曲度,从而使得手术切口更小、磨骨更少、愈合更快。此外,在植入体上应用医用级防过敏硅胶、坚固的钛合金外壳、可靠的电极密封技术,更大程度避免了低龄儿童在使用人工耳蜗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单侧植入人工耳蜗虽然能够解决耳聋患者“听到”声音的问题,但对声源的定位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目标言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报道显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面对竞争性刺激时听到言语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分离的优势来辨别目标言语和竞争言语的能力明显增强[5]。此外,因为其声源定位能力的提高,可以避免相应的安全问题。

双耳听觉对于声音感知的三个主要作用为投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及双耳静噪效应[6]。其中,头影效应对于双侧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最为重要。当言语与噪声在空间上有分离时就会产生头影效应。例如,来自右侧的背景噪声将干扰右耳,但头颅会阻碍部分延伸至左耳的干扰噪声,因此,头影效果会在受保护的左耳形成较好的信噪比。此外,脑干听觉神经核可以处理来自双耳信号的时程、振幅及频谱的差异,有助于言语信号和噪声的分离,发挥抑噪效应。双耳在接收相似信号时,会在中枢总和效应影响下,使感知声音响度加倍,从而增加对声音强度和频率差异的敏感性,改善了安静和噪声暴露条件下的言语可懂度。

因此,通过以上机制,双耳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以从复杂的听觉环境中,有效分离出目标信号并确定声音来源,提高了言语识别力,实现比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更好的听觉效果。此外,双耳一次性植入可避免两次手术和全身麻醉的创伤,降低了医疗成本。如果两次植入间期少于1年,植入儿童的皮质活动模式发育趋于正常。

3.具有残余听力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在人工耳蜗植入的候选群体中,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残余听力。目前保留残余听力的重要性得到共识。可以说,听力保存技术及实践已经显著改变了在过去几年中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选择标准[7]。

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对于年轻患者,特别是儿童,残余听力受损可能影响到未来应用新技术或新药物解决听力问题的机会 ;(2)研究显示,保存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听觉体验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有利于噪声背景中的言语识别或音乐欣赏,如对于保留植入耳残余听力 ( 低频 ) 的植入者可以采用声电联合刺激 ( 助听器 + 人工耳蜗 ),助听器补偿低频听力,人工耳蜗补偿高频听力 ;(3)保存植入耳残余听力对于大多数重度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来说是可行的 ;(4)保留残余听力是衡量听觉器官没有受损的一个检验标准。

人工耳蜗植入能否保留残余听力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分为两类 :电极的设计和手术植入技术的提高。

为实现残余听力的保留,国内外耳蜗公司均先后设计研发出相应的无创电极,如澳大利亚Cochlear研发的超薄自弯曲及软尖(Softip)电极组,具有更细的直径,底部支撑部分以及软尖及光滑的侧壁结构,其弯曲度可匹配自然耳蜗形态,接近螺旋神经节细胞 ;奥地利ME-DEL公司研发的采用波浪形布线的超软电极,以及长达20~31.5mm电极长度,可实现最小的插入力量及不同形态耳蜗鼓阶的无损伤全覆盖,有助于提供更为丰富、自然的音质及言语辨别力。先进的电极设计,同时联合利用手术技术,能够使医生在插入电极的同时,确保最大程度减少对现存精细耳蜗结构的损害。

在手术技术方面,保留残余听力主要依靠包括进极止芯(AOS)插入技术在内的柔手术植入技术,强调电极植入的方式和速度、开窗部位(圆窗或圆窗前下)、电钻速度和大小、围手术期应用激素等。电极准确植入鼓阶而不是前庭阶对于能否保留残余听力较为关键,同时残余听力的保留亦证明耳蜗内细微结构未受到明显损伤。

20世纪90年代末期,爱荷华大学研究小组在植入6 mm长电极的人工耳蜗时保留了手术对象的残余低频听力。2004年,Gstoettner等[8]。应用长电极部分植入,21例患者中18例保留了残余听力。解放军总医院采用柔手术方式为29例具有较好低频残余听力的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术后1周,术侧全组低频听力均保留,完全保留率为72.5%(21/29)。部分保留率为27.5%(8/29) ;25例平均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侧全组低频听力均保留,完全保留率为72.0%(18/25)。部分保留率为28.0%(7/25)。结果表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所保留的残余听力在术后1~2年内基本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还有待于更长时间的观察。

4.内耳结构异常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与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的内耳结构异常主要包括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良、耳蜗骨化、内听道狭窄等,以往此类患者多无法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但随着植入体电极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多数患者通过充分的评估,并采用合适的电极也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奥地利ME-DEL公司研发出可定制长短(15~31.5mm)的超软电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植入电极长度的选择 ;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也研发出16mm~25mm的系列半环或全环电极接触点设计的软直电极,并具有全频设计,使刺激更为灵活。此外,术前准确评估及术中CT导航,对严重内耳畸形异常者的耳蜗植入发挥重要作用。

39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第7篇

我院于2003年1月-2008年4月引进了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22导人工电子耳蜗, 成功的为39例患儿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39例, 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0个月~6岁, 全身情况良好, 术前CT, MRI检查无内耳畸形改变, 并完善其他术前检查, 符合手术指征, 本组均在全麻下行单耳植入多道人工电子耳蜗。

1.2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电子耳蜗装置分两部分, 一部分为体外言语处理器, 包括:方向性麦克风、导线及传送器;另一部分为体内电极接收/刺激器。其原理是:声信号经方向性麦克风接收, 并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传送至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电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 选择和编译成合适的信号, 编译信号再由传送器传至接收/刺激器, 即产生电脉冲, 并传送至适当电极, 直接刺激内耳的听神经纤维, 再传至大脑, 形成听觉。整体过程只需数毫秒。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内的数个电极, 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 象弹钢琴一样, 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分辨能力的功效[1]。

1.3 手术方法

选耳后弧形切口, 分两层切开。暴露乳突进行轮廓化, 暴露砧骨短脚, 以CT为指导, 于砧骨短脚尖下1mm开始打开面隐窝, 通过面隐窝可直视圆窗。与圆窗龛前方用0.8~1.0mm直径电钻打开耳蜗骨阶。置入耳窝的电极, 用小肌瓣封闭置入孔, 将人工耳窝甲体放入颞骨后上方磨好的骨嵌内, 用线固定, 分两层缝合切口, 术中进行电极阻抗和NRT检测[2]。

1.4 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儿住院7~10d, 经过细致的检查、治疗及护理, 未出现电极脱落、感染、出血、面瘫及淋巴瘘等并发症, 出院1个月后戴机调试, 并进行语言听力康复训练, 已获得较好听说能力, 远期效果正在观察中。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家长对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的恢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也就隐藏着对手术后效果不理想的不认知性。因此, 专业护士与患儿家长的心理沟通很重要, 告诉他们提高听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 更重要的是植入人工耳蜗装置以后的语言听力重建, 语前聋的患儿性格孤僻、偏执、恐惧心理严重, 因此, 术前护士应增加与患儿每天的接触时间, 通过不断的对口型手势等交流, 增加其亲切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 向患儿家长介绍同类患者治疗的经过和效果等, 减轻患儿恐惧和家长焦虑心理, 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1.2 房间准备。

病房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 温度18~20℃, 湿度50%~60%, 床铺平整舒适, 如为聋儿室内可张贴卡通画, 摆放一些玩具, 为患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手术当日床旁备好氧气、吸引器及全麻盘、输液架等物品。

2.1.3 患儿准备。

(1) 每日测量T、P、R, 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 做好记录。 (2) 注意加强营养, 观察大小便情况, 可进一些高蛋白, 低脂肪, 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防止大便干结或腹泻, 选择一些增加患儿食欲的食物。避免给予味道过重, 油腻食物, 如巧克力, 薯片等, 饮食营养均衡。 (3) 做好各种术前检查, 如血便标本采集, 听力测试, MRI, 乳突拍片, 耳部专科检查。 (4) 术前日剃光头, 备好术侧皮肤, 做好麻醉药物及抗生素试敏,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5) 术前6h禁饮食, 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 东莨菪碱, 地塞米松, 排空大小便, 穿好手术衣, 并佩戴腕带注明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因患儿听力障碍, 无法表达其意图, 且由于麻醉药物的效应, 术后数小时患儿处于嗜睡状态, 应设专人护理。全麻未醒者术后取去枕平卧6h, 头偏向健侧卧位, 术耳朝上, 禁食、水6h, 利于口内分泌物流出, 防止误吸, 并减轻术侧植入区域刀口受压, 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 利于呼吸、引流, 减少恶心。卧床休息2~3d, 避免头部过度活动, 勿做摇头、低头等动作。勿用力打喷嚏, 以免压力过大, 造成鼓膜内陷穿孔。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常规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每30~60min 1次, 连续测量6次, 平稳后改为每4h 1次, 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2.3 饮食指导。

术前2d进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2d后进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如牛奶、糜肉、鱼、蛋、新鲜蔬菜等饮食, 避免过硬、辛辣食物。每日漱口3次, 保持口腔清洁, 增加食欲。

2.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首先, 术中损伤所致感染或对高仿生、高密度异物的排异, 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和足量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其次, 手术经乳突进路至面神经隐窝, 触及面神经, 可能会造成面瘫。术后应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面部抽搐、眼睑闭合有隙、进食时味觉减退或消失等问题出现。此外, 还有一些因迷路炎所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 以及中耳积液而致中耳内的饱胀感、面瘫和迷路炎, 术后患儿在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下, 39例均未发生上述并发症。 (2) 颅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由于手术是将电子耳蜗插于内耳鼓阶, 可触及外淋巴液, 对于CT不能检查出来的内耳畸形患者, 术中、术后均会出现淋巴瘘; 而鼓阶外淋巴液借蜗小管与蛛网膜相通, 术后通过降颅压和抗感染治疗, 可以减少淋巴瘘的发生、预防颅内感染。此外, 更重要的是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情况, 检查有否颈项强直, 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头痛、恶心等不适反应。在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下, 39例患儿无一例发生颅内并发症。

2.2.5 常规护理。

(1) 防止电极脱落。固定电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因此, 术后患儿需绝对卧床3d, 护理人员应给患儿以舒适的侧卧位 (手术对侧) ;保持病室安静。 (2) 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 包扎固定好, 观察植入区域刀口有无渗血及肿块隆起症状。 (3) 嘱患儿勿搔抓, 挤压耳后植入区域, 避免局部感染、过敏不适等。

2.2.6 输液管理。

由于患儿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 耐受性差, 输液时不能积极配合,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 每日用肝素钠封管, 注意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 定时观察留置针固定情况。

2.2.7 心理护理。

由于术后刀口疼痛等不适, 患儿易哭闹;再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 因此, 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与患儿进行沟通,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感, 减少他们的恐惧与哭闹。

2.3 出院指导

许多家长认为装上电子耳蜗后即能听到声音, 应向患儿家长详细说明人工耳蜗虽可为患儿的听神经提供声音, 但对从未听到声音的患儿来讲, 仍需时间去适应、去学习。术后康复训练对患儿听到声音、学习语言具有重要意义[3]。

2.3.1 术后开机调试。

术后4周开机, 指为患者佩戴并开启外部装置言语处理器的过程, 在人工耳蜗使用过程中, 患儿对外界的声音有一个适应过程, 术后短期内电刺激的参数会有较大变动, 因此开机1个月内, 可每周进行1次调试, 以后可每月或根据需要进行调试, 最终每年调试1次。

2.3.2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植入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的听觉通路, 而患儿对语言的认知和交流能力要靠术后的言语康复训练, 为患儿制定完整的听力言语康复计划, 从听到声音, 逐渐学会区别, 确认声音, 理解言语, 发展到说话, 从而建立自己的听觉语言系统, 这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应由专业人员与家长的相互配合。

2.3.3 正确使用和保养人工耳蜗。

外部装置避免进入灰尘, 语言处理器不能摔碎, 远离高电压、强磁场, 禁做MRI, 少做CT检查, 及时更换电池, 头件避免潮湿和雨淋湿及粗暴操作损害。

参考文献

[1]薛慕, 娄秀岩, 王建英.后鼓室感应式单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几个问题 (J)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90, 5 (25) :295.

[2]张道行, 胡宝华, 肖玉立.110例人工耳蜗置入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7) :402-403.

人工电子耳蜗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实施1岁~6岁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384例, 其中男222例, 女162例;右耳植入382例, 左耳植入2例;均实施全身麻醉, 手术时间45min~90min。术中镫骨肌反射正常, 电极阻抗测试正常。手术配合均获医生满意, 植入耳蜗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调试均达满意效果。

2 手术配合难点及对策

2.1 手术配合难点

2.1.1 心理问题

术前患儿父母的焦虑水平较高, 先天性耳聋患儿由于年龄小, 尚无完全的生活自主能力, 依从性差, 无法准确表达自己, 所以经常是一成不变地容易冲动、不成熟、自我为中心, 并且缺乏情感、自控力和自我认识力[3], 而患儿的父母内心充满矛盾和不安, 既期待手术顺利成功, 又担心手术发生意外, 所以焦虑水平较高。

2.1.2 物品准备繁琐

手术用物除常规中耳手术用物外, 另加耳蜗显微器械, 耳蜗植入器械, 显微镜, 耳钻, 固定型号的金刚钻和切割钻头, 还有双极电凝、各种药物以及小儿手术所需各种特殊用品等。

2.1.3 气管导管的固定

手术单主要铺盖在病人头面部, 垂下来的消毒单压在气管导管上, 不仅掩盖了气管导管的观察, 而且增加了管道脱落的危险;术后包扎伤口时, 抬起头部也增加了管道脱落的危险。

2.1.4 小儿体温护理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皮肤薄, 皮下脂肪少, 血管多, 热量易散发, 环境温度极易影响小儿体温升降, 易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 浅低温 (降低1℃~2℃) 可使: (1) 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3倍; (2) 手术切口感染率增加3倍; (3) 增加手术出血和异体血输血需要量20%; (4) 延长麻醉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4]。

2.1.5 小儿静脉导管的护理

选择合适的输液装置, 妥善固定静脉导管, 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对于严格控制小儿的出入量至关重要, 而小儿静脉穿刺相较于成人而言比较困难, 再加上术中静脉导管被无菌单覆盖, 增加了术中观察的困难, 且在麻醉恢复期, 小儿因疼痛, 陌生的环境等容易引起躁动, 增加了静脉导管脱落的机会。

2.1.6 植入物昂贵, 规格型号多

1套人工耳蜗价格为30 000元~120 000元, 且规格型号种类繁多, 一旦拆错或污染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2.1.7 精密手术器械多种多样, 器械护士熟练程度高

此手术器械种类多, 尤其是精密器械多, 稍不注意, 精密器械就会损坏, 无法使用, 且电钻钻头又分为切割钻和金刚钻, 不同型号不同时期用, 即使最简单的吸引器头也要区分型号和使用时机。

2.1.8 仪器、设备种类繁多, 巡回护士维护环境、布局困难

手术间空间是有限的, 但是手术所需的设备、仪器却不因空间小而可以减少, 麻醉机、监护仪、显微镜、术中植入物监测仪器、双极电凝、电钻、吸引器等缺一不可, 如何合理布局, 并方便手术医师使用, 这给巡回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2 护理对策

2.2.1 心理护理

巡回护士于手术前1d访视病人及家属, 在家属的帮助下通过简单手语与病人进行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况, 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对1岁~6岁的儿童, 通过与其玩耍建立亲切感, 并且对患儿的配合及时的表扬、肯定, 取得认同。告之病人及家属手术前的各项注意事项, 以取得家属的配合支持。

2.2.2 环境及物品准备

手术在较大的百级净化手术间进行。手术用物除常规中耳手术用物外, 另加耳蜗显微器械、耳蜗植入器械、显微镜、耳钻、各种型号的金刚钻和切割钻头若干, 0.1%肾上腺素1mL、2%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1支、康派特胶1支、明胶海绵1包等。设备都要定期保养、检查, 已确保手术使用顺利, 尤其是显微镜和电钻, 这是手术必须使用而其它设备无法代替的;手术器械要检查锐利度和完整性。

2.2.3 气管导管的固定

麻醉机固定放置在手术床斜角, 以减少气管导管被牵拉的机会;使用直钳固定气管导管于手术床的床单上, 防止术中导管牵拉脱落;术后抬起病人头部包扎伤口时, 及时松掉固定的直钳, 并加强对气管导管的关注。

2.2.4 小儿体温护理措施

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 输入40℃恒温液体, 在小儿身体上覆盖一次性暖风毯, 外借暖风机, 棉被预热后给与患儿保暖, 保持手术间内的温度, 湿度适宜。

2.2.5 小儿静脉导管的护理

10岁以下的患儿使用精密输液器, 延长管使用时注意选择细管, 以便药物能够准确输入。静脉穿刺时合理选择静脉穿刺留置针, 及穿刺血管, 穿刺完毕后用3M自粘绷带缠绕几圈固定, 保证外套管不扭曲、不折叠, 并适当调节输液滴速, 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2.2.6 加强高值耗材的管理和核对

手术前由手术医生通知设备库房备货;手术当日物流工人将人工耳蜗送至手术间, 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共同核对耳蜗名称、型号;手术中拆包装前, 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再次执行查对;器械护士将耳蜗连同内包装妥善放在无菌台上备用。

2.2.7 护士培训

成立人工耳蜗团队, 巡回护士由耳鼻喉专科组主管护师担任, 器械护士由工作3年以上进入耳鼻喉专科组专科培训3个月以上的护士担任。根据手术特点制定人工耳蜗学习计划, 制作器械图谱, 结合手术步骤细化手术过程, 建立规范的手术配合流程, 以提高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熟练度, 同时强化护士对器械、仪器的使用及保养方法。对于各种型号的金刚钻、切割钻, 定做钻头架以方便器械护士术中摆放及辨认。

2.2.8 规范手术间布局

根据手术时各种仪器的使用时机及麻醉剂, 监护仪, 显示器等术中观察角度, 规定各仪器所放位置, 规范手术间物品布局, 避免各种线路纵横交错, 造成绊倒或电源线脱落等情况发生, 并制作人工耳蜗手术房间布局示意图, 以便规范使用。

3 讨论

3.1 加入人工耳蜗团队, 提高手术护士的配合能力

手术室护士参加人工耳蜗团队, 进一步了解人工耳蜗知识对提高手术配合能力很有必要。团队成员到开展耳蜗手术较成熟的医院参观、培训学习, 并结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手术流程。对于不同品牌的人工耳蜗, 流程中做出明确的标识, 防止因模型差异而导致术中配合差错, 提高配合特殊手术的熟练程度[5]。

3.2规范化的手术护理有利于手术用物的准备

耳蜗手术较复杂, 精密器械较多, 这就需要护士按照配合常规提前做好手术各环节的准备工作, 在医生暴露手术切口时安装好电钻, 选择所需钻头, 显微镜套好无菌镜套备用, 减少手术配合的垃圾时间, 从而增加手术台次周转,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3.3 手术间的物品摆放按照规范示意图布局, 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

各种电源线勿相互缠绕, 用包布裹好, 以免工作人员行走时绊倒, 同时减少仪器断电的危险。如果手术室的设备放置安排不合理, 工作人员易较早出现工作疲劳, 并易出现技术性差错等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5]。由于手术解剖较精细, 因此凡在手术间工作人员, 避免碰撞手术床及手术人员, 以免影响术者操作。

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患儿父母的焦虑水平较高[5], 而得到国家助残计划支持的患儿父母既兴奋又担忧, 通过术前访视了解患儿父母教育程度、职业水平和居住地等因素, 选择适宜的交谈方式及内容以缓解家属紧张焦虑的心情。而对于患儿方面, 要和家属解释术前禁食禁水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属理解配合。并且在第2天的手术晨再次核对。在访视中可采用游戏、故事、唱歌等方法来与小儿建立一定的感情, 减少其陌生感, 减少儿童因长时间禁食等待引起的哭闹。

人工耳蜗价格昂贵, 植入时手术操作难度大, 且家属期望值较高, 一旦手术失败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将给患儿、家属及手术医生带来极大的压力[6]。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认真进行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无菌手术条件, 手术电钻工作稳定, 钻头齐备, 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人员的走动,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霞, 赵慧莉, 夏英华.人工耳蜗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14, 28 (9A) :3226-3228.

[2]金伟, 宁丽丽, 刘燕京, 等.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3, 11 (1) :118-120.

[3]杨帆, 崔欣, 马玉芬, 李玉玲.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患儿父母焦虑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5A) :1158-1161.

[4]Ronald#space2;#D, Miller.米勒麻醉学[M].第7版.邓小明, 曾因明, 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1543.

[5]潘丽芬, 曾小琴.系列图片在骨科手术规范化配合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8A) :2255.

人工电子耳蜗 第9篇

【关键词】大龄听障儿童;拼音拼读练习;语音清晰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64

【Abstract】: Purpose Exploring Pinyin spelling training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Method In a 9-year-old children with cochlear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training of phonetic spelling of seeing,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other methods, learning 16-week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as well as to recognize and read the whole etc., until learn pinyin. And through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exam 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n the relevant test assess the case for voice clarity before training or after training, comparing the two assessments results. Learning to master the phonetic spell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of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inyin spelling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olde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Key words】: Olde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Pinyin spelling exercises; Voice clarity; Case Study

1 引言

生活中,言语表达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听障儿童能否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而大龄听障儿童面临着即将进入普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幼小衔接下的拼音教学能否让大龄听障儿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又实现清晰的言语表达?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在个案研究中采用汉语拼音拼读训练方案对大龄听障儿童语音清晰度的影响,通过训练前后的评估结果对比,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2 研究对象

男,2006年8月出生,两岁发现耳聋,3岁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为左右耳适合。3岁时进行听力语言训练,7岁时通过 “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项目的申请,于2014年1月手术并开機进入广西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进行训练。

训练前,该被试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词汇量为500,表达能力4-5个字。学期初,采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题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听觉能力评估三级,语言能力评估三级。经过一年的训练后,使用题库评估发现,该被试听觉能力评估一级,语言能力评估二级,其中语言能力中语音清晰度的评估结果相对落后。

3 研究目标

首先学习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及整体认读音节,完成时间为两周。其次能准确拼读声母和单韵母呼读音节,完成时间为4周。再次结合听能训练正确书写汉语拼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最后完成字、词的简单拼读阅读。

4 评估方法

4.1 评估工具

个案的评估工具选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编的《听觉语言评估》中有关语音清晰度的测试卡片(共25个词汇)

4.2评估过程

第一阶段 对本个案被试进行首次语音清晰度评估。

第二阶段 按所设计的训练目标方案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训练,以期达到目的,训练时间为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其中有10分钟进行听能、认知、沟通训练,20分钟进行拼音拼读训练。

第三阶段 经过训练后是个案再次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并进行实验前后两次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5 训练计划

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的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好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配套的练习手册《学拼音1、2》及语音清晰度的测试卡片,通过亲子看课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拼音训练方法,达到教育统一的原则。

第二阶段 把每日的拼音练习以课后作业进行巩固。

第三阶段 不到4个月个案已经能独立完成练习题中的词汇的拼读,对不正确的发音进行自我纠正。

第四阶段 主要通过训练手册上的练习题及故事书上的短句,用拼音拼读方法进行拼读。

6 训练结果

对训练前、后的两次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掌握拼音拼读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成绩进步明显。语音清晰度的评估测试人员共4名:其中一级1名、二级1名、三级2名,测试者记录被试表述的内容,具体数据曲线图对比如图1所示:

7 结论

在四个月的训练中,被试语音清晰度的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对大龄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康复训练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个体差异,将幼小衔接纳入康复训练中,能为初入普校的听障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莎等.听障儿童语音清晰度训练的实践研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3

[2]李小华.浅谈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J].中国期刊网,2012.4

[3]孙喜斌主编.听觉语言评估 北京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

[4]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人工电子耳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共190例, 男118例, 女72例。年龄11月~14岁, 平均年龄3.7岁。全部患儿入院后行术前听力检查:纯音测听 (其中年龄<6岁患儿行为测听) 、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检查;同时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颞骨CT轴位及冠位1mm薄层扫描, MRI头颅、双耳内听道及耳蜗成像。见表1、2。

1.2 手术方法

该组患儿均为单耳植入, 全麻下行耳后C型切口, 经乳突、面隐窝入路。磨开乳突, 逐渐开放面隐窝, 以圆窗龛为标志在其前下方进行鼓岬开窗, 开放鼓阶, 插入人工耳蜗电极, 分层缝合切口。最后进行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和神经反应 (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 NRT) 检测, 检测通过即手术结束。选用耳蜗为: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生产的Freedom CI24RE (CA) 、美国Advanced Bionics公司生产的Hi Focus 1j、奥地利MEDEL公司生产的Sonata ti100三种。

1.3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 2010及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均一期完成。术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面隐窝狭窄 (13.16%) 、面神经遮窗 (9.47%)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 (5.26%) 、内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喷 (5.26%) 、乙状窦前移 (3.68%) 、耳蜗或圆窗部分骨化 (2.63%) 、颅中窝脑膜低位 (2.11%) 、单纯乳突炎 (1.58%) 等。同一患儿术中可同时出现多个疑难问题, 实际疑难病例共计37例。术中根据不同疑难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见表3) , 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术后出现发热、恶性呕吐、头皮血肿等轻度并发症病例50例, 无面瘫、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6月~2年, 听力及言语康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该组病例术中出现疑难植入者37例, 占19.47%, 与相关文献报道中的16.64%基本一致[2]。疑难耳蜗植入可以通过改变手术入路进行应对, 即选用如经外耳道入路、颅中窝入路[3]等非常规手术入路。因幼儿外耳道变异较大, 且术后容易发生经外耳道逆行内耳感染, 而颅中窝入路则带来巨大的创伤, 同时缺乏长期大量病例验证, 文献报道较少, 故该组研究中疑难病例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并顺利完成手术。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核心的步骤是面隐窝开放。由此因面神经垂直段位置的变异带来的面隐窝狭窄或面神经遮窗最为常见, 也最难处理。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小号钻头进行面隐窝开放, 或选用面神经后径路进行电极植入。因面隐窝狭窄, 操作空间非常小, 小号钻头有时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面神经后径路则增加了面神经和后半规管损伤风险[4]。该组研究的经验是:尽量暴露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骨管, 这样便明确了面隐窝的前后界。此时可以将鼓索神经游离后向前推移, 必要时可离断鼓索神经[5], 并尽量将外耳道后壁磨薄, 均可获得满意面隐窝宽度。开放面隐窝后向鼓室注入生理盐水, 通过折射可以隐约看到圆窗龛, 即可确定耳蜗鼓阶开窗位置。

对于有乳突炎的患儿有学者建议分期手术或同期行乳突根治术+耳蜗植入[6,7]。该组研究中, 术前通过对CT片进行评估, 选择没有炎症的一侧或是先行抗炎治疗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手术。在炎症控制的情况下手术, 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所致植入失败的风险。

耳蜗部分骨化或圆窗骨化都给术中暴露耳蜗鼓阶带来极大困难[8], 对于不同程度耳蜗骨化患儿的手术适应症及能否手术的标准目前仍有一定争议, 张道行[2]认为:如果耳蜗底转骨化范围超过1/2, 不建议进行常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该组病例中1例耳蜗底转轻度骨化, 圆窗骨化4例, 均未超过上述骨化范围, 同时以镫骨肌腱、锥隆起为标志, 仔细沿鼓岬耳蜗底转进行开放, 均顺利找到鼓阶植入电极, 但耳蜗骨化患儿的手术标准及手术指征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乙状窦前移、颅中窝脑膜低位都使面隐窝开放时视野受限, 相关解剖标志不易识别。该组研究采用同大多数学者一致的做法, 即术前阅读CT片[9], 评估面神经垂直段位置, 指导术中定位面神经, 从而顺利开放面隐窝。同时术中完全轮廓化乳突, 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

综上所述, 由于个体差异,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疑难情况。通过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评估术中可能情况, 术中沉着冷静, 处理好面隐窝开放及面神经定位等核心问题, 手术均能顺利进行,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并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 通过对190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总结, 分析术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处理方法 , 为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190例患儿, 对术中疑难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90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均一期完成。术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面隐窝狭窄 (13.16%) 、面神经遮窗 (9.47%)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 (5.26%) 、内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喷 (5.26%) 、乙状窦前移 (3.68%) 、耳蜗或圆窗部分骨化 (2.63%) 、颅中窝脑膜低位 (2.11%) 、单纯乳突炎 (1.58%) 等, 同一患儿术中可同时出现多个疑难问题, 实际疑难病例共计37例。术后轻度并发症病例50例, 无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6月2年, 听力及言语康复情况良好。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疑难问题主要是面隐窝的狭窄及面神经遮窗。通过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评估术中可能情况, 术中处理好面隐窝开放及面神经定位等关键问题可以很好的应对各种疑难情况, 使手术顺利进行,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从而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疑难处理,外科,耳聋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0-362.

[2]张道行, 丁秀勇, 王林娥.1544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疑难问题[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9:16-20.

[3]Kiumehr S, Mahboubi H, Middlebrooks JC, et al.Transcanal approach for implantation of a cochlear nerve electrode array[J].Laryngoscope, 2013, 123 (5) :1261-1265.

[4]李玉洁, 张道行.1396例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并发症讨论[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10) :433-435.

[5]陈彦林, 吕怀庆, 李钦, 等.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的面神经和鼓索神经保护[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 10 (4) :482-484.

[6]Theunisse HJ, Gotthardt M, Mylanus EA.Surgical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mplanting a penetrating cochlear nerve implant in human temporal bones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J].Otol Neurotol, 2012, 33 (6) :1027-1033.

[7]殷善开, 陈正侬.疑难人工耳蜗植入术[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1, 26 (2) :72-73.

[8]张宏征, 钱宇虹, 陈浩, 等.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1, 19 (4) :311-314.

人工电子耳蜗范文

人工电子耳蜗范文(精选10篇)人工电子耳蜗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2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年龄在3~15岁,平均年龄9岁,男性12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