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内部控制建设
认知内部控制建设(精选4篇)
认知内部控制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课堂焦虑情绪,元认知情绪调控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 (Amold, M.B.) 提出情绪与人对事物的评估相联系,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会左右我们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 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和良好的情绪变化,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 则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焦虑的情绪变化, 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 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阿诺德强调, 个人所持有的先前观点、经验是左右情绪体验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个人的情绪感受和反应有所不同, 正性情绪像愉快、兴趣等, 会对认知活动起协调、促进的作用, 负性情绪像担忧、沮丧等, 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他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关于认知本身的研究, 70年代Flavell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和后续研究对现代语言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元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 负责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协调”。它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 是学会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元认知知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新的认知情境, 促进知识的迁移, 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反思自己原有的英语学习特征, 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和纠正错误的学习观念和策略, 例如机械低效的词汇记忆方式、紧张焦虑和消极被动的课堂表现, 进而提高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探究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与元认知学习策略情况, 笔者对本校2010级98名商务英语专业高职大专生进行了一次“英语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和情感认知方面。从访谈调查结果看, 75%学生不喜欢课堂被提问。在比较喜欢被提问的学生中, 66%的学生喜欢难度适中的问题;82%的学生喜欢教师的提问采用随意点名方式;90%的学生在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都感到紧张不安;57%的学生喜欢老师用简单直接有针对性的口头表扬方式进行评价。针对课堂提问和课堂评价对学生会引发焦虑情绪, 笔者进一步地尝试通过加强元认知情绪控制策略的训练, 能否促进语言学习成绩的提高, 实验班和对比班级在接受使用这一策略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对象为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三个班的高职生, 一班为对照班 (26人) , 二班 (27人) 和三班 (45人) 为实验班, 合计98名同学。三个班级学生是随机编班的, 英语高考成绩总体上相当。
2、训练手段
由本人在两类班级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在实验班每节语法课穿插讲解焦虑控制元认知知识和自我培训方法, 对照班则不作任何焦虑控制元认知知识方面的提示, 直接切入课堂主题。尽管语法教学略显枯燥, 但是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和信度, 笔者在两类班级的教学内容上同时进行情感性策略处理, 即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使教学内容更加可视化 (如运用简笔画法) , 寓言形象化 (如教学助动词) , 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各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程度。
3、训练策略实验班级使用的自我认知的训练策略主要有
(1) 排因训练。要求学生淡化竞争意识旺、自尊心理强和目的语水平欠佳等可能导致课堂焦虑产生因素。以平常心、恒心和耐心对待语言学习。
(2) 淡化准确性训练。由于在外语课堂里目的语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手段,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同时注意学习内容与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 因而非常容易对课堂提问产生焦虑情绪, 因此鼓励他们关注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允许出差错显得更为重要。
(3) 自我评估意识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平时成绩直接与学生主动举手和积极参与挂钩, 教师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回答问题, 以减低焦虑程度。
(4) 端正评价方式的训练。对学生课堂上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正面评价 (表扬和鼓励) , 减低学生的负面评价引发的焦虑情绪。
(5) 跨文化背景知识训练。对“爱面子”、“重结果”和“怕出风头”等传统价值取向在外语学习中的危害进行剖析, 不时地调整动机、需要、态度和情感状态, 例证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三、结果与分析
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对对照班级和实验班级采用相同的试卷、同样的评分标准进行期终测试, 对期末成绩运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4)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如下表1:
表1表明:两个实验班级Class’rwo和Class, lhree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3.54和74.舵, 明显高于对照班级的平均成绩66.33分。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 , 组间比较用Dunnett’s Multiple Comparison Test, 两样本之间进行比较, 分析可见:元认知情绪控制策略训练的因素对班级的平均成绩有显著性影响。Class Two的成绩高于Class One,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lass Three的平均成绩高于Class One, 两者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即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表2各班成绩显著性差异分析表
实验结果表明:若进行适当的元认知情绪控制策略训练,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性的提高。实验还表明:两个实验班级的平均分73.54与74.02相差甚微, 反映同样进行元认知情绪控制策略训练的班级之间差别非常小。
四、教学启示
本小型实验表明, 元认知在语言自主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手段。特别是元认知知识的掌握和元认知情绪体验的调整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随着“情商” (EQ) 指标在学习者个人成长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该有意识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学习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 让他们参与并了解学习过程, 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 加强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训练, 因为自主地进行课堂焦虑因素的控制, 将会大大地促进“学会学习”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因此, 在语言教学及元认知知识的传授中, 教师传授给学生怎么在课堂内外使用学习技巧, 怎样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怎样进行元认知情绪的调节, 使学习发生 (Make Leaming Happen) , 将无疑对突破外语教学的“瓶颈”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AmoldJ.Affectjn Language Leaming[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99:58-67, 226-244.
[2]BrownHD.Principlesof LanguageLeaminE;andTeachi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42144.
中层角色认知与物业人才梯队建设 第2篇
公司面临的问题:
管理者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做事?做人?如何做? 什么员工是优秀的员工?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 管理需不需要授权,何种时候进行授权?
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哪个更重要?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如何进行结构管理? 有缺陷的员工能不能提拔? 管理者时间为什么经常不够用?
管理者为什么发现下属一个比一个差?每件事情均要自己动手才能放心? 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有哪些激励的技巧?
管理者如何获取员工的心?让员工跟你的想法和步调一致。物业公司培训管理究竟如何实施?为什么培训总是没有效果? 到底培训什么内容?领导拍出来的吗?人力资源部写出来的吗? 内部讲师如何甄选?难道总是找外援吗? 培训如何与员工成长结合起来?
入职引导、入职培训、在职培训以及晋升培训如何实施?如何保证培训效果?
本课程的收获
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标准; 管理者如何知人善任; 管理者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管理者如何进行授权管理; 管理者如何学会敢于承担责任; 管理者应有的职业心态;
管理者如何培养属下,且不引起属下的反感和敌意; 管理者如何学会追求卓越; 管理者如何树立结果导向的意识;
管理者如何学会通过绩效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管理; 管理者如何发现优秀的人,并用好优秀的人。
如何构建地产企业培训组织体系,如何在一般民企中推行培训体系 如何构建公司的后备人才开发的培训需求体系 如何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如何编写培训计划
如何构建培训课程开发体系和案例库体系,从而进一步规范知识管理体系 内部讲师如何培养,如何激励内部讲师 培训效果如何实施
如何设计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将后备人才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圆桌会议
如何在绩效管理中融入培训管理,如果真正做到在岗辅导
课程大纲
第一天
【中层角色认知】-3.5小时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第一章:管理者角色定位
1.管理者自我素质能力
价值观/职业动机 职业心态 胜任素质 专业技能 知识体系
2.管理者做“事”能力
任务管理 目标管理 绩效管理
3.管理者做“人”(管理)能力
团队建设能力 员工培养能力 员工激励能力
4.管理者组织建设能力
组织体系的管理能力 制度与流程的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导能力
5.标杆企业中层胜任力体系的分享
第二章:管理者领导力建设
6.管理者应常为下属服务
万科新职员入职欢迎案例
7.管理者应与下属共享成果
万科新接项目案例
8.管理者一定是高度负责任的人
卡耐基私自接线案例/物业一线私自赔偿案例
9.如果管理者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
某地产企业“业主大会”骗人事件
10.管理者只有赢得信任才会拥有追随者
标杆企业离职总经理被追随案例
11.管理者需要学会知人善任
管理者如何通过九型人格或者其他手段了解员工
12.管理者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权力”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通过分析责任和权利之间关系,了解背后动机
13.人脉是管理者成功的基础
标杆企业人才猎取的成功案例
14.管理者应知道什么是对的
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15.管理者应对组织绩效负责
管理者如何对绩效负责,如何管理好部门整体绩效
16.管理者需要明确结果意识
管理者需要对结果负责,不是为失败找原因。分享标杆企业胜任力模型
17.管理者需要实施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
分析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分享标杆企业的绩效管理成果和思维。
18.管理者要招聘比你更强的人
分析现在一般管理者的招聘思维和危害
19.靠突击来管理是混乱的一种标志
通过分析突击管理的行为,了解背后真正原因。如何通过流程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20.管理者应具备四种能力
虚心倾听下属意见的能力 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要狂妄自大 不要为错误辩解
21.管理者应要身体力行
管理者的身体力行比任何培训都有效
第三章:时间管理
22.德鲁克的时间管理理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把正确的事情做好,把不必要的事情砍掉 要事第一,不值得的事情不要做 立即停止毫无成果的工作
学会拒绝对工作毫无贡献的活动和应酬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会议上 不要放过任何零碎的时间 在行动前规划好时间
23.有效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重要”与“紧急”管理 时间管理的“二八原则”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时间管理与计划管理 时间管理与流程管理 时间管理与沟通管理
第四章:授权管理
24.如何对下属进行授权
对能力弱,意愿度弱的员工如何进行授权 对能力强,意愿度弱的员工如何进行授权 对能力弱,意愿度强的员工如何进行授权 对能力强,意愿度强的员工如何进行授权
25.授权管理与组织管理 26.授权管理与流程管理 27.授权管理与激励管理 28.授权管理与目标管理
29.不适宜授权的事情(计划/人事/激励/培养)
【卓越团队建设】-4小时
第一节: 团队的魅力
30.团队游戏
通过游戏,立体的接触团队的魅力,在游戏中体会团队
31.大雁团队
在大雁的团队组织中,了解团队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团队
32.团队的定义
确立团队的定义,以及团队与其他组织不同的含义和特征
33.团队的特征与团队优劣的诊断
阐述团队的特征,以及如何在平时工作中如何检讨我们团队碰到的问题
第二节: 团队的形成期、风暴期、发展期、成熟期期、衰退期的特征与对策
34.团队形成期的主要表现和应对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在团队的初期,我们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35.团队风暴期的主要表现和应对技巧
分析风暴期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风暴期中实施管理行为
36.团队发展期的主要表现和应对技巧
如何在发展期中找到团队契合,同时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和文化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37.团队成熟期的主要表现和应对技巧
如何在成熟中提升团队的产出,如何在成熟期中找到创的机会
38.团队衰退期的主要表现和应对技巧
如何在团队衰退期中找到变革的契机
第三节: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和团队士气
39.团队精神
通过案例分析团队精神的重要程度,以及如何提升团队精神
40.团队凝聚力
如何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41.团队合作和信任
团队合作和信任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如何珍视团队的合作和信任
42.团队士气
如何提升团队士气
第四节:团队角色
43.团队的八种角色
通过贝尔宾测试,分析学员的团队角色
44.团队角色的认知和配合
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团队角色
第二天
【下属管理】-3.5小时
第一章:德鲁克的下属管理理念
1.尊重下属,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标杆企业领导桌面沙子的案例
善于发现和发挥员工的长处
3.分析盖洛普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理念
警惕“拍马屁”“喜欢告状”的人得到奖励的现象
4.分析这类人对公司的危害,列举某地产企业的案例
切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5.培养下属需要足够时间和耐心
一个几个人担任都失败的职位,应该重新设计
6.分享某标杆企业“电气工程师”频繁离职的案例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7.分享标杆企业人才任命的案例
最好的机会要搭配给最有能力的人
8.分析企业在人事安排上不得有平衡、关系或者其他的任何想法
不犯错的人必然不是优秀的人
9.分享标杆企业允许员工犯错的案例
让不胜任的人回到原来的岗位上
分享标杆地产企业“总办主任”的任命和反转
10.岗位和能力要相匹配
管理者如果不先问下属能干什么,就等于先默认下属将不会有任何作为这一潜在事实
11.失败的晋升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任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而不能想当然或者心血来潮
12.给下属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员工的卓越往往在这时间和空间里面,分析盖洛普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理念
13.敢于让年轻人扛起重担
分析标杆企业平均年龄的案例
14.注重下属培养
分享标杆企业的在职培训体系 分享在绩效过程中的培养 分享新职员的引导培养
分享标杆企业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人才培养
第二章:员工激励
15.激励的定义
通过故事了解激励的定义
16.激励的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 E-R-G理论 双因素理论 XY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期望理论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目标理论
17.激励措施
尊重激励 目标激励 参与激励 关怀理论 奖惩激励 荣誉激励 公平与公正激励 竞争激励 信息激励 榜样激励 赏识激励 任务激励 文化激励 绩效激励 沟通激励 负激励
第三章:人才梯队建设
1.标杆物业公司培训管理体系 2.人才培养体系
3.人才培养知识与课程开发体系 4.人才GAPS人才测评 5.如何实施在职辅导 6.万科“优才体系”介绍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高效沟通管理】-4小时
第一节:沟通定义与沟通方式
1.沟通游戏
2.通过沟通游戏,了解沟通信息的衰减,体会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的定义
3.通过沟通定义,体会沟通的关键信息
沟通的主要环节
4.认识沟通的重要环节
沟通方式
认识沟通有哪些方式
第二节:沟通的心态与原则
5.主动心态
6.通过故事,阐述主动性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主动沟通
积极心态
7.如何在沟通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同理心态
8.故事阐述如何在沟通中保持同理心态
空杯心态
9.故事讲述空杯心态的作用
支持心态
如何在沟通中体现支持的原则
10.双赢心态
如何在沟通中保持双赢的心态
11.接纳差异
要学会接纳表达或者思想差异的心态,能够做到和而不同
12.谦卑心态
谦卑心态在沟通中异常重要
13.诚实心态
诚实是沟通的根基
第三节:表达
14.如何表达 15.如何与上级沟通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16.如何与下属沟通 17.赞美 18.批评 19.建议
第四节:倾听
20.倾听游戏
倾听在沟通中的作用
21.倾听的重要性 22.如何倾听
第五节:反馈
23.反馈的重要性 24.如何反馈
第六节:如何了解和运用“弦外之音”
25.沟通方式的演绎 26.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游戏或者案例说明弦外之音的重要性
27.如何听懂和运用弦外之音
第七节:如何创造沟通机会
28.要学会主动创造沟通机会 29.如何创造沟通机会
第八节:与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应变沟通
30.学员测评沟通性格类型 31.与孔雀型的人如何沟通 32.与老虎型的人如何沟通 33.与卡拉型的人如何沟通 34.与猫头鹰型的人如何沟通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认知内部控制建设 第3篇
关键词注意控制;中央执行系统;加工效能;焦虑
分类号B8421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4.006
1前言
焦虑是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 并伴随着紧张、烦躁不安、担忧、烦恼或一定的身体症状(Lang, Davis, & hman, 2000)。它有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是以担心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的意识体验;生理成分,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关的特定情绪反应;行为成分,通过防御或逃避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焦虑可以分为两类: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Johnson和Spielberger(1968)认为,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不良的想法,而特质焦虑是指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焦虑自身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大脑和机体处于最佳的觉醒水平和兴奋状态,保证个体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对周围环境。但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就会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焦虑会对个体的认知加工产生损害。焦虑个体会产生对威胁性刺激的负性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以及负性解释偏向等。
已有众多理论探讨了焦虑情绪的作用,有必要依据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来深入研究焦虑对个体的作用。弄清焦虑如何影响认知过程这一问题尤其重要。前期的认知干扰理论(Sarason,1988)和加工效能理论(Eysenck & Calvo,1992)阐释了焦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但这些理论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能很好地解释焦虑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因此,Eysenck,Derakshan,Santos和Calvo(2007)在加工效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控制理论。
注意控制理论结合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来阐释认知加工过程中焦虑的作用,下面将具体阐述该理论。首先探讨在认知干扰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加工效能理论,它是注意控制理论发展的基础。然后会详细介绍注意控制理论。最后将阐述该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2加工效能理论
在阐述加工效能理论之前,先介绍由Sarason(1988)提出的认知干扰理论,它为加工效能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干扰理论认为,与任务无关的想法(自我关注;担忧)会减少加工任务的注意资源,从而使焦虑者的操作成绩要差于非焦虑者。正如Sarason认为,自我聚焦倾向和过度担忧被评价是测试焦虑的主要组成部分。
众多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表明,测试焦虑包括担忧和情绪状态,而担忧成分则是焦虑损害操作表现的主要因素(Morris,Davis, & Hutchings,1981)。但认知干扰理论在解释焦虑对操作表现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两大局限。首先,该理论的主要假设为,与任务无关的加工过程(担忧)导致焦虑个体的操作成绩比那些较少任务无关想法的非焦虑个体差。但研究结果发现,低焦虑组与高焦虑组担忧水平的差异不会影响操作成绩。例如,Blankstein,Toner和Flett(1989)采用组词(anagram task)任务进行研究,发现高低测试焦虑组有相似的操作成绩,但高焦虑组报告了更多的负面想法。而Blankstein,Flett,Boase以及Toner(1990)采用同样任务,得出的结果同样如此。由此可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是由于任务无关的想法造成的”这一假设过于模糊。此外,认知干扰理论没有详细解释与任务无关的加工过程和认知系统的功能是如何联系的。更具体地说,焦虑(担忧)会影响认知系统哪些成分。
由于认知干扰理论的局限,Eysenck和Calvo(1992)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工效能理论。该理论对操作成绩(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和加工效能(processing efficiency)进行了区分,认为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要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这是因为个体会通过增加努力来补偿减少的注意资源(Calvo,1985)。操作成绩指的是任务完成的质量(比如任务完成的准确性),通过准确率来测量。加工效能指操作成绩与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反应时作为测量指标。
加工效能理论有两大假设,首先,该理论认为焦虑会影响操作成绩和加工效能。焦虑(担忧、自我关注)以个体过度担心评价与失败以及对糟糕结果的预期为特点(Borkovec,1994)。担忧会在压力情景(尤其在测试、评价或竞争性条件)下产生,并且更可能出现在高特质焦虑个体中。加工效能理论还认为焦虑有两种影响。第一,通过占用工作记忆的资源而形成认知干扰。担忧的想法会消耗工作记忆有限的注意资源,使得用于加工当前任务的资源减少。这和认知干扰理论的假设是一致的。第二,任务无关的想法不会对操作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原因是担忧的想法会提高焦虑者的动机,促使投入更多的加工资源来提高操作成绩,从而降低了焦虑的不利影响。如此,操作成绩未必会受到影响,但焦虑会使加工效能降低。这样看来,焦虑的动机作用是加工效能理论对认知干扰理论的一大发展。
其次,加工效能理论认为,焦虑会影响工作记忆,这是对认知干扰理论的又一发展(Eysenck et al., 2007)。该理论把焦虑与Baddeley(1986)的工作记忆系统相联系来解决认知干扰理论的第二个局限。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种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对有限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与加工的系统,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学习、推理、以及智力活动等的重要成分。工作记忆系统有三种成分,即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和视空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后来又增加了第四个成分(Baddeley,2001),即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中央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注意控制系统,负责各子系统功能的管理、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以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视空模板负责视觉材料的暂时存贮和操作。语音环路负责以语音为基础的材料暂时存贮和控制。情景缓冲器是一个暂时存储系统,容纳来自工作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的多重编码信息。任务无关的过程会影响工作记忆系统的功能,干扰其存储和加工,给抑制无关想法的自我调控机制带来额外负担。具体来说,它主要影响中央执行系统,但对语音环路也有较小的影响(Rapee,1993)。因此,在对中央执行系统要求较高的双任务中,焦虑对操作表现出更大的损害。
nlc202309082011
已有实证研究支持焦虑损害中央执行系统这一假设(Derakshan & Eysenck,2009)。Eysenck,Payne和Derakshan(2005)让高、低特质焦虑者完成Corsi组块测试以及含有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或视觉空模板的二次任务。当二次任务涉及中央执行系统,但不涉及语音环路或视空模板时,高特质焦虑就会损害Corsi组块测试的成绩。这说明,高焦虑仅仅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功能。而Christopher和MacDonald(2005)用不同的方法对抑郁者和焦虑者进行了研究。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记忆任务,以此来评价工作记忆系统不同的成分。结果同样表明,高特质焦虑仅仅会损害含有中央执行系统任务的成绩。但Walkenhorst和Crowe(2009)的研究却有不同的发现,特质焦虑对包含语音环或视空模板的任务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且对中央执行系统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可以看出,焦虑对中央执行系统的影响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作进一步验证和解释。
加工效能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但焦虑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观点还不够准确,它没有明确指出焦虑会影响中央执行系统的哪些功能,而中央执行系统被认为有五个功能:任务管理、注意与抑制、监控、计划和编码(Smith & Jonides, 1999)。再者,加工效能理论仅仅关注的是中性或非情绪性刺激的认知任务,而一般焦虑个体比非焦虑个体更可能受威胁性刺激影响。
3注意控制理论
注意控制理论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焦虑对认知的影响,继承了加工效能理论对操作成绩和加工效能的区分。该理论认为,焦虑会增加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对当前任务的注意资源分配,进而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注意控制功能。该理论还认为,即使非威胁性或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呈现时,焦虑也会损害注意控制。
焦虑损害注意控制的观点可能依据两大注意系统。注意控制指的是自由控制注意的能力,是执行过程中最主要的功能。Corbetta和Shulman(2002)认为有两种注意系统:一种是受个体当前目标、期望以及知识等影响的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系统;另一种是受当前环境中突出刺激影响的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系统。这两种加工方式是相互作用的。值得强调的是,Miller和Cohen(2001)发现,抑制和转移功能的脑区同目标导向的注意系统的脑区是相似的。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会扰乱两种注意系统的平衡,损害目标导向系统,增强刺激驱动系统,从而影响个体的注意控制(Eysenck et al., 2007)。当焦虑水平很高,尤其在压力情景中时,焦虑的这种影响更加突出。
另外,注意控制理论在加工效能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焦虑是如何影响工作记忆的(Derakshan & Eysenck,2009;Eysenck et al.,2007),从而拓展了加工效能理论中焦虑会损害中央执行系统这一模糊的假设。
Miyake,Friedman,Emerson, Witzki,Howerber和Wager(2000)以及Friedman和Miyake(2004)使用一系列中央执行系统任务测验,通过潜变量分析,分离出三种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指通过注意控制来抑制任务无关刺激或反应的干扰,并且进一步将抑制功能分为对任务无关信息激活与通达的压抑, 以及对不适宜优势反应的抑制, 认为对优势反应的抑制不仅是抑制功能的基础, 也是执行控制的重要成分。第二个功能是转移(shifting),指通过注意控制来转移注意,使注意能够集中于当前与任务相关的刺激。第三种功能是更新(updating),指工作记忆信息的更新和调控。这项功能主要是关于信息的瞬间保存,涉及到短时记忆而不是注意控制本身。注意控制理论是基于Miyake等(2000)的分类提出的,因此它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焦虑会损害抑制和转移两大功能。
31注意控制理论的假设
Eysenck等(2007)详细阐释了焦虑影响认知的过程,形成了注意控制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大假设,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第一,在涉及到中央执行系统任务时,焦虑对加工效能的影响大于对操作成绩的影响。第二,在对中央执行系统要求高的任务中,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便会显现出来。第三,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影响增加时,焦虑会损害注意控制。第四,在涉及到抑制功能的任务中,焦虑会损害其加工效能(也常常影响操作成绩),尤其是威胁性分心刺激存在时。第五,在涉及转移功能的任务中,焦虑会损害其加工效能(也常常影响操作成绩),尤其是威胁性分心刺激存在时。第六,仅仅在压力环境下,焦虑会损害刷新功能(也常常会影响操作成绩)。
32注意控制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
注意控制理论提出后,众多研究对其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到了实证支持(Berggren & Derakshan,2013)。由于在加工效能理论中已经探讨了焦虑影响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系统,下面将重点探讨注意控制理论的其他假设。
321焦虑增加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减少目标驱动的注意系统,进而影响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会干扰两种注意系统之间的平衡。焦虑促使个体自动加工威胁性刺激(Fox,Russo, & Georgiou,2005),增加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从而减少了目标驱动的注意系统,使其更容易被突出的刺激影响。焦虑的这种影响尤其在高焦虑状态下会更大。
众多证据表明焦虑会使个体注意偏向于威胁性刺激,分散其注意力并使注意很难从中脱离开(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 李红,2014)。高鹏程和黄敏儿(2008)通过同中选异任务发现,高特质焦虑者在平静状态和焦虑状态下,对恐惧面孔背景中的中性面孔的反应要显著慢于对快乐面孔背景中的中性面孔的反应,这表明高特质焦虑者很难将注意从威胁性刺激中脱离开。Mogg和Bradley(2002)通过点探测任务发现,社会焦虑者对代替威胁性面孔的目标的反应要快于代替中性面孔的目标,表明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更加敏感。
nlc202309082011
有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证实了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和受损的注意控制。BarHaim,Lamy和Glickman(2005)研究发现,高特质焦虑者在完成注意转移任务时,线索为愤怒面孔(与威胁有关)比中性面孔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2波幅,而低特质焦虑个体没有这种注意偏向,说明高特质焦虑个体对威胁性面孔投入更多的注意。还有一项研究采用“返回抑制范式”研究了焦虑者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目标位置的情绪面孔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更快地吸引个体的注意,从而出现注意偏向(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2013)。
322焦虑损害抑制功能
抑制功能指抑制主要的、自动化的以及优势的反应,是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大量证据表明,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更易分心,更难抑制外界威胁性刺激。研究抑制功能的范式有很多,比如,Stroop任务(Stroop task),Go/No-go任务,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Oddbal范式,反眼跳范式(antisaccade),返回抑制范式以及负启动范式等(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2013)。
Eysenck和Derakshan(2011)认为,采用单一程序任务(“process-pure”task)来研究焦虑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很重要,这样得到的结论更有说服力。Miyake等(2000)研究认为,反向眼跳任务可以作为抑制性任务。反向眼跳任务是Hallett(1978)首次提出的,它可以作为考查抑制功能的相对直接的研究范式(Ansari & Derakshan,2010)。在反向眼跳任务中,视觉线索出现在注视点的左侧或右侧,指导语指示视线尽可能快地朝向视觉线索的对侧。把首次正确眼跳潜伏期作为因变量来考察,而把朝向眼跳作为控制任务,即视线朝向出现的线索。反向眼跳有两个潜在的过程:抑制对干扰刺激做出反射性眼跳,继而产生相反方向的随意性眼跳(Everling & Fischer,1998)。
注意控制理论认为,焦虑对操作成绩的不利影响出现在反向眼跳任务中,但不会出现在朝向眼跳任务内。Derakshan,Ansari,Hansard,Shoker和Eysenck(2009)在第一个实验中得到了预期的结果,实验的线索是由一个中性椭圆组成。在第二个实验中,Derakshan等用愤怒、高兴和中性面孔作为线索,所得结果和第一次的实验相似,焦虑只对含有愤怒线索的反向眼跳任务产生不利影响。Wright,Dobson和Sears(2014)采用反向眼跳任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特质焦虑者比低特质焦虑者更难抑制分心刺激。有研究使用情绪线索考察焦虑对反向眼跳任务的影响。比如,Wieser,Pauli和Muhlberger(2009)在实验中用高兴,害怕,伤心和中性面部表情作为线索。对这些面部表情做反向眼跳任务,高社会焦虑个体要比控制组出现更多的错误眼跳。
Bishop(2009)采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得到的结果表明,高低特质焦虑组在高知觉负荷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分心条件下的成绩(目标探测时间)并没有差异。但只有高特质焦虑个体在不一致分心条件下,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出现更大的激活,而在一致的条件下并没有。这说明焦虑会减少个体抑制无关任务分心刺激的能力。Ansari和Derakshan(2011b)测得高低焦虑组抑制线索开始时的ERPs,发现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有更长的反向眼跳潜伏期。ERPs结果分析表明,在抑制目标开始之前的时间段内,高焦虑个体较长的反向眼跳潜伏期与较低的额顶负成分有关,这些负成分可能反映了额顶控制区域的皮层抑制机制。
323焦虑损害转移功能
任务转换范式可以直接测量转移功能(Miyake et al., 2000)。该范式有两种情形,每个被试要完成同样的两个任务(A和B)。在控制条件下,每一块实验只有一个任务。在实验条件下,每个部分由任务A和任务B混合组成。Monsell(2003)认为,执行任务转换程序的参与者一般都会产生转移代价(switch costs),即转换任务反应时要比重复任务反应时较长,准确率更低。转移代价测量指标通常用转换实验项目的反应时和重复实验项目的反应时之差来表示。
Ansari,Derakshan和Richards(2008)采用了反向眼跳和朝向眼跳的混合任务,比较了重复条件下(整个部分只有一种任务)和任务转换条件下(每个部分为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混合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低焦虑组在任务转换条件下,反向眼跳任务的首次正确眼跳潜伏期要快于控制条件下的潜伏期,这种现象并不是由准确—反应性权衡引起的。在高焦虑组中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说明高焦虑个体的转换功能要低于低焦虑个体。同样,Johnson(2009)采用任务转移范式考察了焦虑者的转移功能,当中的一项任务是基于面部表情的情绪性加工,其他任务中的表情为中性。高特质焦虑者从中性任务转换到情绪性任务所用的时间要显著多于低特质焦虑者,同样支持了焦虑损害转移功能的假设。Derakshan,Smyth和Eysenck(2009)让高低焦虑者在任务转换条件或非任务转换条件下完成算术任务。结果表明,高状态焦虑在任务转换条件下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无转换任务条件。这说明状态焦虑减少了注意控制,支持了焦虑会损害转移功能假设。
研究者还从神经生理基础的角度来研究焦虑对转移功能的影响。Ansari和Derakshan(2011a)用混合反眼跳任务研究了高低焦虑组的转移功能。在该任务中,注视点消失与抑制线索之间的时间是研究的对象,它是执行正确眼跳的预期时间,分为短、中和长的预期时间。行为结果表明,在短预期时间实验中,高焦虑个体比低焦虑个体有更大的转移代价。而对指示线索开始的ERPs分析表明,高焦虑者和低焦虑者相比,前者的转移代价与额区和额中区的低激活有关。但对预期时间长的ERPs分析表明,高焦虑个体有更大的关联性负变,即CNV(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 activity)。这些脑区激活说明有更多的补偿资源分配给当前的任务。这些结果表明,焦虑会损害与转移功能有关的前额叶控制功能。Wager,Jonides和Reading(2004)同样认为,前额区和转移功能直接相关。此外,一项研究采用混合反眼跳任务考察了社会焦虑者的抑制和转移功能,结果同样认为,高社会焦虑者有较迟的眼跳开始和较大的CNV波幅,以及减少的P3b波幅。说明高焦虑者注意控制效能受损,需要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Judah, Grant, Mills, & Lechner,2013)。
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算法分析 第4篇
近年来, 无线电通信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 并且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常规认知无线电的功率控制计算方式比较麻烦, 而且准确性不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博弈论角度对认知无线电控制算法进行分析, 力求寻找到操作便捷, 计算简单的认知无线电的功率算法。
1 从博弈论角度的无线电功率控制算法现状分析算法现状
认知无线电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频谱共享, 但是在进行频谱共享之前必须要保障用户能够进行正常的通信行为, 频谱共享是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之一。一般认为造成干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认知用户的自身发射功率, 所以必须要找出一种可以妥善解决该问题的无线电技术功率控制的方法。功率控制问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特定的环境中, 选择多个用户自身的发射功率, 让认知用户联合数据的传输效率最大化。想要达到这一要求, 我们只需要提升所有用户发射频率即可, 但是在对用户的发射频率进行提升的时候, 必然会对其他的认知用户造成负面影响, 系统总体的性能虽然可以提升部分用户发射频率, 但是在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其余用户的感受。最好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计算, 求出联合数据传送速率受到约束的最大化问题方面的一个全局性解。但是整体运算过程十分复杂, 笔者认为可以将博弈论视为基础, 与遗传算法相结合, 通过两组用户之间互相博弈的方式, 来建立起一个模型, 之后使用遗传算法对策略空间进行搜索。通过该方式进行优化计算, 可以保证授权用户不会受到负面干扰, 并且也可以提升大部分用户自身的发生功率。过程中既存在合作, 并且也具备认知无线电系统, 在操作过程中, 想要避免认知用户相互之间干扰及冲突, 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功率博弈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决策的主体行为以及主体相互作用时, 保证其均衡程度, 当其中的任意主体自动选择可以受其余主体影响时, 会直接影响其余主体在进行选择过程中自身的决策方向以及使用何种方式对其进行均衡力求通过博弈论将分布式达到最优化。
2 认知无线电中关键技术分析
2.1 空闲频谱检
想要妥善使用认知无线电技术, 就必须要保证利用空闲频带传播相关信息。所以在工作过程中, 必须重视空闲频谱的检测工作。物理层以上协议要保证无认知无线电用户进行检测空闲频谱的时候, 始终保持沉默, 通过这种方式保确保周围无线环境当中的频谱功率都是从已知授权用户中发射出来的。因为无线电环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并且因为授权用户类型不一, 所以损失的发射频率也不同, 想要实现频谱感知功能, 就必须具有高灵活性。可以使用匹配滤波器检测、静态循环特性检测以及能量检测、合作探测、干扰检测等方法, 提升频谱的实际使用效率。
2.2 测发射功率控制
认知无线电的控制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分布式和功率控制式。通过这两种方式提升无线电通讯系统工作范围。在运行过程中, 对用户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其余用户发射的功率, 所以需要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经实际检验, 使用博弈论或者是信息论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2.3 频谱分配
在进行频谱分配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到对认知无线电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干扰问题, 其次是无线电用户相互之间的干扰, 最后是认知无线电系统中效益以及用户公平性分析。
3 认知无线电仿真平台的建立及统计分配
3.1 仿真平台建立
仿真平台必须可以对周围的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感知, 并且可以对环境中的空间频谱进行检测, 使无线电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适应。认知无线电是通过频谱感知的功能对未使用的频带进行探测的, 并且这部分未被使用的频带可能存在于各个区域中, 各个区域中存在不一样的中心频率, 并且宽带和动态频谱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在检测工作完成后, 可以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对空闲下来的频谱进行系统的统计及管理, 之后将这些频谱分配到用户手中, 提高用户无线电使用效率。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仿真平台的自身构成部分以及频谱生成的模块和频谱检测的模块, 从而对发射功率模块进行控制。
3.2 频谱检测机分配
在接收端方, 对通过信道的信号进行全面检测, 使用最短时间选择出相应位置中没有被选中的频段, 将这些频段分配给用户使用。我们可以在相同频带中, 随着时间的变化, 频道占用情况也会发生一定转变, 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 频带的范围以及使用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在成功检测到频谱之后, 便可以对频谱进行统计, 使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将空闲下来的频谱交予不同用户。
4 博弈论及其算法仿真
博弈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对决策的主体在进行一种行为之后, 会发生什么样的直接或者是见解的影响, 或者是二者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时候, 对其均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 也就是当一个主体在选择之后会应用于其余人决策的时候, 就需要用博弈论对其进行解决。想要成功运用博弈论,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严谨的数学模型, 通过模型来反应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冲突。博弈论中的诸多主体, 在现实生活的利益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 所以需要参与的各方自主作出相应的优化决策, 让某一主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博弈论在18世纪以前便已经诞生, 一直在被不断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中,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最小发射功率计算。
共使用NPG及NPGP两种方法进行仿真, 通过对两种方式的发射功率、自身收益函数以及信干比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NPGP模型下的认知用户的发射功率具有明显改善, 并且在NPGP下, 每个用户发射功率都要低于NPG的模型, 系统总发射率也有所改善, 可以得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及收益。
5 博弈论视角下的算法分析
5.1 代价函数
我们可以先对一个小区进行假设, 假设该小区内共存在用户N人, 并且小区内的每个用户都有自身的收益, 并且要保证用户自身收益是直接受发生功率影响的。那么用户想要通过增加自身发射功率的方式来提升SIR, 就会对其他用户从使用方面产生相应的干扰, 从而降低了其余用户的实际使用效率, 所以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对网络进行收费, 保证一个有效的秩序, 可以通过发射功率单调增函数来实现。将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远近进行排序, 当用户具备最差路径的增益时, 对其余用户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 当用户具有比较好的路径增益时, 对其余用户的影响便会相对减少, 所以在制定收费标准的时候, 可以按照危害程度来进行判定。函数值随着用户发射功率变化而变化, 可以使用线性的代价函数体现价格对于控制的影响。
在进行函数设计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函数现实计算的复杂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效率, 部分函数虽然可以设计出来,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却存在着许多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来作为函数最优的函数表达式, 并且Sβ被定义成该函数虽然符合设计标准, 但是过程较为复杂, 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很难实现最初的目标, 所以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善, 使用函数设计优化规则对其进行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2 认知用户公平视角下博弈模型设计
6 结束语
认知无线电属于当前社会背景下比较高科技的技术手段, 因为诞生时间不长, 所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出发, 对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的算法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1]郭雁.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文论文, 2012:11-12.
[2]李立欣.基于博弈论的CDMA系统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优秀硕十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12 (06) :222-224.
[3]李锵.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十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 14 (06) :111-113.
认知内部控制建设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