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认知自然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认知自然范文(精选3篇)

认知自然 第1篇

《葛麻》这出戏, 从我在艺校学演至今, 已有二十年之久的历史了。从刻意对模式的摹仿, 到能够对葛麻这个人物有所认知, 并能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和表演手段, 这是一个不断在舞台实践中细心琢磨、反复钻研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聆听师父熊剑啸先生的谆谆教诲, 揣摩他对葛麻这个人物的把握与体现, 使我对该剧和葛麻的认知逐渐明晰。所谓演戏, 演的就是戏情戏理, 使观众在欢笑声中得到审美愉悦, 在“痛苦”声中得到精神陶冶。

艺术创造的法则, 从来都是充满着对立的辩证和统一。艺术风格, 即作品独具的个性和体貌特征, 它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别致和难忘。《葛麻》的艺术风格是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的, 它要求演员以一种较贴近生活的自然表演来塑造人物。这种表演还追求形体的夸张变形, 是一种“类乎自然”的生活化表演, 但又绝不是缺乏艺术性的自然, 或是脱离了戏曲程式的自然。它是举手投足都有着控制与修饰的规范表演, 既不能过分地任意放大, 又不能太收敛和含蓄, 这其中表演尺度的分寸感, 则是表演的关键所在。

正如法国表现派代表人物科格兰所讲的:“我不信奉违反自然的艺术, 但我也不愿在剧场中看到缺乏艺术的自然。”要想达到表演的最高境界“恰如其分” (王朝文语) , 不温不火、张弛有度, 的确很难。但作为有追求、有素养的好演员, 必须要把这种境界作为自己的艺术信念而孜孜以求。

科格兰他还在“论演技”中提到:“当演员要创造一幅人像, 也就是说, 创造一个角色时, 他必须首先仔细和反复钻研整个剧本, 使自己吃透作者的意图, 弄清人物的意义和实质, 并在自己的构思中设计出人物的行动, 把它想象出来。一句话, 就是要看到它应有的状貌。从这个瞬间起, 他就找到了他的模特。”科格兰德的这段论述, 指出了演员创造角色的要诀和规律, 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大有裨益。

随着艺术实践的积累, 我体会到要演好葛麻这个人物, 首要的是把握好以下的几个方面:其一是这出戏的风格特色;其二是人物的性格基调;其三是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段;其四是面对观众的尺度把握。在舞台呈现上, 后两者显得尤为重要。葛麻是生活在底层的马府雇工, 他性格开朗机敏, 语言风趣诙谐, 为人热心快肠, 喜打不平, 对悭吝刻薄、爱财如命且为富不仁的马员外深恶痛绝。在表弟张大洪写“退婚文书”的事件中, 与张大洪做起圈套, 用摆布耍弄之能事, 明帮暗损, 使其大吃哑巴亏, 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随着剧情的发展与推进, 葛麻作为戏的主人公, 自始至终都处在矛盾冲突和舞台的主宰地位, 一步步牵着员外的鼻子, 使其就犯。剧场中不断地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这些强烈的剧场效果, 都是剧情、人物和演员表演与观众心理产生的共鸣, 是观众的褒贬观、善恶观最直接、最质朴的一种显示。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著名电影导演崔嵬先生与恩师熊剑啸先生等老艺术家在加工整理《葛麻》一剧时, 严格剔除那些有损人物的糟粕和低俗的噱头, 加强对细节的挖掘, 明确让观众“笑什么”, 他指出:“没有笑, 不成其为喜剧, 但不要认为剧场一有效果就是好的, 要分析, 分析观众笑什么?喜剧同样是严肃的反映人生的镜子。”在这一正确艺术观念的指导下, 《葛麻》的加工整理从剧本到人物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戏的品味提升了, 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可爱了, 观众的的兴趣也就增强了。

《葛麻》是以道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做功戏, 演员的形体手势乃至面部表情都应做到“类乎自然”, 特别是该戏生活化的语言特色, 是全剧人物个性鲜明化的艺术特征。大量的对白, 好似相声演员的逗哏与捧哏那样, 口齿清利、诙谐幽默, 节奏紧凑、包袱不断。但又不是只为“抖包袱”或单纯卖弄贯口, 而是用这种艺术手段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舞台行动。剧本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 如葛麻接过张大洪饮茶后的茶杯, 发现两个茶杯叠在一起, 就不失时机借此戏耍马铎:“哎, 员外!照这个彩头看来, 小姑娘的婚事退不成。”马铎:“么样退不成?”葛麻:“老员外的意思是想把他们拆开, 从这个彩头看来, 不但没有拆开, 他们还配拢了。” (笑声) 又如他抓住老安人爱面子的心态, 骗来新蓝衫给张大洪穿上, 马铎心疼不已, 骂葛麻不该把新衣服给张穿。葛麻则借老安人的口巧妙搪塞:“旧衣裳穿着不像, 新衣裳穿着好甩牌子乖乖”。 (观众大笑) 又如葛麻为了给张大洪弄到银子, 他巧言如簧, 葛麻:“员外, 张大洪他是个穷人, 几时看见这白花花的银子, 他拿到白花花的银子, 心里晓得几高兴, 你要他写退婚文书, 他提笔就写, 拿笔就画, 等到退婚文书写好了, 衣我跟你剥下来, 银子我跟你夺得过来的。”说得马铎深信不疑, 心甘情愿地拿出足色纹银。当剧情进入主题部分围绕退婚而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中, 更是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如葛麻与张大洪演示回答“三个这个”、“张大洪”、“小媳在”、“小奴才”、“岳父大人”。当马铎有意赖婚, 要张大洪回答订婚的“证人”、“媒人”和“聘礼”的三个问题时, 张大洪按照葛麻事先设计好的那样, 回答了“三个这个”, 而此时的葛麻则是佯装出对张大洪极度不满和愤恨的样子, 抢着为张大洪作证, 使马铎完全陷入被动和理屈的境地。继而便暗示张大洪去状告马铎, 并告诉其八个字的由头:“嫌贫爱富, 逼写退婚”。此时的马铎, 完全被这八个字的由头吓倒而束手无策。葛麻反倒过来安慰员外, 宽他的心:“员外, 张大洪想, 我是读书人还想不出由头来, 他就不用这八个字, 把这八个字一改, 改了就告不进, 告不进就该他输官司, 该你赢官司, 这有个名堂的”。员外:“有个么名堂?”“叫做髁膝头上画老虎, 锉破虎口就不灵!”马铎被葛麻这一番分析说得喜不自胜, 忘情地抱住葛麻, 把他当成救命恩人一样, 要葛麻与他“多锉几锉”。葛麻则说:“你让我慢慢的锉得来!”诸如以上的精彩之处, 戏中比比皆是。葛麻一步步将马铎耍弄于鼓掌之中, 使其丑态百出, 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观众发出的一次次惬意的笑声, 都是对表演细节和人物形象的肯定和赞赏, 而每次不同意味的笑都饱含着对假恶丑的嘲讽和对真善美的褒扬。在笑声中, 葛麻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升华。

十几年来, 《葛麻》这出戏演了近百场, 无论是在剧场或露天, 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受到观众的好评。但在实践的积累中, 我也慢慢体会到, 不同场地的表演均有所不同。从表演技巧上讲, 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动作的急缓, 都是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的要领所在。表演激情不够, 戏就容易疲沓, 提不起观众的兴味。如果表演过分夸张, 又显得油滑浮躁。然而, 在舞台上又要随时注意观众的情感反馈, 准确地把握好表演的尺度和分寸感。用严谨、踏实的艺术态度, 努力传承, 不断求索。

正如恩师熊剑啸先生所言:“搞艺术就要这样, 艺无止境。精心琢磨, 日积月累, 才能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珍品。”

摘要:“葛麻”的艺术风格, 是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的。表演追求一种“类乎自然”的生活化表演, 但绝不是脱离了戏曲程式的自然。

关键词:风格特色,性格基调,表演手段

参考文献

[1][苏]G·阿尔佩尔斯, G·诺维茨基主编, H·利沃夫、H·马克西莫夫合编, 中央戏剧学院翻译组译.西欧、俄罗斯名家论演技[M].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出版社, 1981.

认知自然 第2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 灾害认知 现状调查 城区居民 吉林市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00-00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为此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全球因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明显,灾害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较发达国家更突出也更明显,每年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占全世界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95%,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GDP百分比高于发达国家20倍不止[1]。

现阶段我国的13亿人口中,城市人口比例占40%,预计到未来的2030年,我国人口数将在13亿的基础上增加3亿不止,而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会增加,比例将超过60%。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居民往往会惊慌、不知所措。不同的群体面对灾害发生的反应不尽相同,有些人会很快适应,有些则很难适应[2]。提高城区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可以有效的减少居民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死亡率。

本研究以吉林市城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意在调查吉林市城区居民自然灾害的认知现状。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市城丰满区、昌邑区、龙潭区、船营区所属的2个社区进行随机抽样,每个社区再随机抽取50名18~75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选择样本400人。

1.2调查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发放问卷之前,应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讲明填写的注意事项,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取得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问卷由研究对象本人填写,如有不能自行完成者则由本人口述,调查者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城区居民自然灾害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灾情了解渠道、学习方法及培训意愿。

1.4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对吉林市城区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在396名调查者中,以女性居多,女士278人,占调查整体的70.2%;被调查者中年龄分布适中,以18~29岁居民居多,共135人,占调查整体的34.1%;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学历居民人数最多167人,占调查整体的37.1%;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中已婚人群占的比例最大共187人,占调查整体的47.2%;调查对象的职业情况较详细复杂,学生所占的人数最多,共141人,占调查整体的35.6%。

2.2 吉林市城区居民灾害认知现状

在年龄变量上,40~49岁的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得分最高,为55.95±2.777;在性别变量上,男性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得分高,为55.44±2.655;在文化程度变量上,文化程度为博士的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最高,为57.90±0.577;在职业变量上,职业为医务人员的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最高,为57.74±2.453;在婚姻状况变量上,离异的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得分高,为55.81±2.470(见表1)。

表1 不同居民自然灾害认知总分得分比较

项目分组人数 ±s

年龄18-13555.34±3.117

30-

40-88

6555.50±2.559

55.59±2.777

50-5254.92±3.439

60-3454.62±2.780

752253.23±3.128

性别男

女118

27855.44±2.655

54.07±3.109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053.44±3.297

初中6955.33±2.985

高中/中专8455.70±2.921

大专4055.93±2.154

本科14756.46±3.121

硕士研究生257.11±0.000

博士及以上457.90±0.577

职业学生14155.16±3.146

机关、企业单位4755.81±2.532

农民3754.54±2.463

商业及服务人员6955.98±3.142

退休4854.92±3.083

医务人员3857.74±2.453

婚姻状况其他

未婚

已婚

离异

丧偶16

153

187

30

2655.06±2.834

54.97±3.119

55.63±2.864

55.81±2.470

53.60±3.362

3讨论

3.1加强城区防灾建设

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地区基层政府根据城区灾害发生的规律结合城区居民和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救援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政府各部门还应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3]。

3.2做好城区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宣传部门还应组织相应工作人员在城区内积极开展关于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如有条件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居民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训练 [50];还可以通过居民委员走访进行宣传教育,有效地减轻灾害的发生给居民造成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在开阔地区如各个院校操场、居民休闲广场及公园等空间较大的空地上设立应急避难所,在明显位置放置清晰的指示和标识。

3.3增强居民防范意识,做好充足准备

对于大部分城区居民来说,灾害的防范意识还是非常薄弱的,更谈不上对物品的准备。灾害发生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必需品是谁和食物,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和食物,不要说帮助其他人,就连自身安危都是很难顾及到的。对于有疾病的居民来说还要准备相应的药品。同时,我们还应准备电子通讯设备,手机亦是必不可少,在一定时间内手机可以帮助我们将受灾情况和自身情况传递出去,对救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手电也是一样必不可少的物品,可以在断电后提供照明,也可在灾后对救援工作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孟庆楠.灾害及灾害管理研究评介[J].辽宁气象,2002(3):42-43.

[2]孙成权,林海,曲建升.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3-162.

认知自然 第3篇

要想真正地理解自然价值思想,首先就必须弄明白什么是自然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然价值的含义是什么。由于伦理学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因而,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也不同。

泰勒认为,所谓自然价值实际上是指生命体的价值。在自然物中,由于生命体具有自我目的和利害关系,所以它具有善;生命体的价值就是它自身所具有的善,岩石与沙土等无机物由于其自身不具有自我目的与利害关系,不具有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1]。在这里,他把自然价值看成了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固有的属性了。

当然,在环境伦理学中,对自然价值问题谈的最多的,也是最透彻的,当属自然价值论的创始人罗尔斯顿。一方面,他从传统的价值论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具有对人有用的工具价值,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等:另一方面,他又从生态学出发,认为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物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体验的内在价值,如生命支撑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价值、生命价值等等。此外,他还认为,不仅自然物具有价值,而且生态系统本身也具有价值,可以称为系统价值。他把人类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的行为,同利奥波德关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身就具有价值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保持的价值,是我们理解为美的、稳定的、有序的、完整的、和谐的等等东西[2]。

二、自然价值的分类和构成

经济价值:自然有没有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自然没有经济价值,比如石油本身没有价值,而由于人类的劳动作用于石油身上才产生了价值,所以他们认为石油本身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罗尔斯顿却认为自然是有经济价值的,因为,自然物身上的性质都是天然的,人类的行为不能够改变它,只能够推动或阻碍这种性质的发展。

生命支撑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的活动仍受自然生态规律的限制,虽然人类的各种技能已经大大拓宽了人类进行选择和活动的范围,但是仍然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科学价值: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如果研究对象本身没有价值,那么所从事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由于大自然中各个物种的身体结构都是复杂的,自然中的现象有时是神秘的,很多到现在人类都无法进行解释。因此自然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他们把自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自然身上的科学价值得以实现。

此外,罗尔斯顿又把自然价值概括为三部分:工具价值,内在价值,系统价值。罗尔斯顿认为,工具价值就是指某些被用来当作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的事物:内在价值指那些能在自身中发现价值而无须借助某些参照物的事物[3]。每一种内在价值都与那个它从中产生的价值以及作为其发展目标的价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在价值只是接体价值的一部分,不能把它割裂出来孤立的加以评价[3]。

三、罗尔斯顿自然价值的特征

自然中存在着多种价值,不管是对人有益的,还是对自然界自身有益的。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上看,它们也具有自己的特征。为了充分理解自然价值的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 一) 批判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首先面对的是流行于现代西方的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这种主观主义的价值论完全否认了价值评价与价值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自然物的价值理解成了完全由人的兴趣和欲望来随意模塑的泥团,使对自然价值的认定完全陷入了主观主义的的泥泥潭潭之之中中。

( 二) 价值客观存在于自然中

罗尔斯顿是把价值当作事物的某种属性来理解的。在他看来,评价过程就是去标识出事物的这种属性的一种认知形式,尽管对事物的价值属性的认知不是用认知者的内心去平静地再现已经存在的事物,而是要求认知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伴随着内在的兴奋体验和情感表达。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体验的通道才能了解事物的价值属性。

评价是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某种非中立的途径。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感受,我们人类就不可能知道自然界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就仅仅是我们所感觉的东西。

( 三) 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

1.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罗尔斯顿明确指出: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2.价值是进化的生态系统内在地具有的属性。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

四、自然价值思想的合理性与其哲学困境

自然价值思想的提出,除了自身所拥有的合理性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在这里,笔者将重点论述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由于在生态伦理学中,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过分地强调了人的需要与利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掠夺,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价值思想应运而生。从人类的生存角度来说,人类还在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在人类没有达到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时,人类是不会放弃对自然的开发的。从人类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自觉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让人类一下子接受自然物拥有内在价值的和人类与自然物是平等的观点,是很难的,而且,自然价值理论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财富还不是很丰富,追求经济效益成为社会的首要目标,而社会效益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综上所述,自然价值思想在现阶段是很难实现的,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实现。所以在现阶段,自然价值思想是一种类似于柏拉图“理想国”式的思想。

其次,罗尔斯顿过于强调了价值对属性的依赖。而忽视了价值与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或情感投入之间的联系。无论怎样强调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属性与认知意义上的描述属性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价值属性的确认离不开价值客体对评价主体的效用,不管是物质效用、心理效用还是精神效用。价值虽离不开主体和客体,但它既不独立存在于主体身上,也不独立存在于客体身上,而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某种种特特殊殊关关系系中中。主主体体与与价价值值的的关关系系,不不是是镜镜子子与与镜镜子子所所映映现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价值似乎是主体对客体的某些属性进行构建的结果。

最后,主体过多,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理论认为自然价值的主体只有一个,就是人类自己。但是,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人类,而且自然物也是自然价值的主体,既然自然物是价值的主体,那么由此类推,动物、植物等也应该是自然价值的主体。这样一来,自然价值的主体就太多了。

五、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启示

关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给予我们以下启示[4]:

首先,罗而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没有从人类比较容易接受的“人类中心论”出发,也没有附和“动物解放”或“动物权利论”以及“生物中心论”等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论,而是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提出了他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意志。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毫无疑问,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论”的精彩论述,对于克服流行于现代西方的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主观主义的工具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它大大拓宽了人们价值观的视野,由过去仅仅面向人必自身扩展到面向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为与古老的仁慈主义传统保持一致,大多数传统哲学家都主张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延伸到家畜和动物,还有的哲学家主张把环境伦理扩大到整个生物世界。罗尔斯顿强调指出,环境伦理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新的试金石。

再次,尊重大自然,成为伦理的人,以人的需要和感受为根据的价值论框架,使价值深入到无人的荒野。罗尔斯顿从价值推导出义务,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保存自然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要承认动物、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权利,为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树立“自然价值论”的合理道德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现在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前夜。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这场转变中,我们究竟能否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这还不得而知。

结论

认知自然范文

认知自然范文(精选3篇)认知自然 第1篇《葛麻》这出戏, 从我在艺校学演至今, 已有二十年之久的历史了。从刻意对模式的摹仿, 到能够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