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方大融合教学反思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北方大融合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处理方法:采用史料学习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得出相应结论,既是一种学史方法的渗透,又可以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解读: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阶段不可能,因此本课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同化中的自然同化,但它不是简单的汉化,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民族差异缩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处理方法:学生探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结合‚五胡内迁‛的历史现象分析,再列举生活中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种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根据陶行知先生的 ‚六大解放‛思想,构建灵动课堂,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积极吸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史料教学法: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合作分析,借鉴语文文章分析法得出正确历史结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3.问题教学法:学习新知识,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设疑分成两种形式:学生设疑、教师设疑。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设疑,激起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猜谜语:‚两点三十八分‛(打一古代历史人物) 教师可做提示

投影:《木兰辞》节选和图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问题①从‚可汗大点兵‛中可不可以看出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人呢?

(木兰是鲜卑族)

问题②从‚木兰当户织‛中看出木兰在织布,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

问题③今天56个民族当中还有鲜卑族吗?

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鲜卑族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感受一下那时北方的民族融合吧。

设计思路:通过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进入到新课中。

层层设疑,紧扣课题,激发他们探究新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环节一:学生设疑(5分钟)

要求:

①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看有几目,整体把握教材;

②学生分组提问题,将小组问题整理清楚,尽量使用书面语言表达;

③小组交流展示,比比哪一组提的问题多,哪一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教师投影同学所提出的问题

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怎样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会学生浏览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是什么‛‚怎么样‛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设疑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环节二:学生合作探究上述疑问(5分钟)

要求:(1)第

1、2组同学讨论问题①;第3组同学讨论问题②;第4组同学讨论问题③;第

5、6同学讨论问题④;

(2)将讨论结果整理好以便小组交流时思路清晰,完整;

(3)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 设计思路: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加强小组学习的竞争力和协同作战的凝聚力。

环节三:师生合作,展开新课(20分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教师设疑:第

1、2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时候完成统一的?

②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也统一过黄河流域?

③根据《敕勒歌》内容介绍鲜卑民族特点?

④鲜卑族原来生活在什么地方?他们什么时候内迁到黄河流域的?

(教师投影五胡内迁地图) ⑤还有哪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个时候内迁,我们称之为‚五胡‛?

过渡: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学生释疑:第3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投影: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

教师强调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过渡: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新一任魏主孝文帝也想像苻坚一样,通过自己的实力来逐鹿中原。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学生小讨论形成共识: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教师总结过渡: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迁都前他受冯太后影响,进行过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进行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设疑:

观看历史剧:《孝文帝迁都洛阳》,第4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什么阻碍?

③孝文帝是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④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设计思路:环节三两大问题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在学生探究自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化设计延续性和因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认识本质,从而理解难点,并为理解孝文帝改革深化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过渡: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论从史出,第5组同学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娶汉臣李冲之女为皇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材料三: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投影改革的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我们一起来做缩句游戏,要求和语文缩句一样,全班同学一起做。

请你将孝文帝改革的每项措施缩成简单的一句话?比比谁缩的最科学,最容易记忆。 过渡: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了两个特殊的字眼‚必须‛,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由此你能分析改革的影响吗?

(2)影响:第6组同学解答,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②从教材中找一段材料印证改革的影响。

教师归纳: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何其艰难!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每组总结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的繁荣时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混战中。

环节四:北魏之后北方的历史发展进程(5分钟)

投影:南北朝的并立地图

教师解释:南北朝历史演变情况

学生反馈:对号入座,请你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填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特点:分裂、民族大融合

解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族的去向

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列举我国民族融合的表现:

老师小结: 历史发展的主流始终是统一的,后来北周结束了南北并立的局面,完成统一,建立起了隋朝。下学期我们将会学习到相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2.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C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5.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请回答,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鲜卑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 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D.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8.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

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拓展延伸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你认为呢?

课堂延伸,衔接生活

现在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北方大融合教学反思范文

北方大融合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