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精选11篇)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1篇

在经济学理论界,产业升级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各说其是,产业升级内涵也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基于发展经济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罗丹的“大推动”理论以及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等,是对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事实的规律总结,并以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出指导建议。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在价值链框架下研究产业升级受到重视。国内学者陈羽和邝国良将这两种研究思路分别称为“结构思路”和“价值链思路”[4]。随着模块化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基于模块化理论对产业升级进行研究,本文将其研究称之为“模块化思路”。鉴于此,本文从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结构思路”、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思路”及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模块化思路”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本文剩余部分行文如下:第二部分基于纵向和横向产业分类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做出清晰的界定,并将产业升级的类型分为单个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部分将基于发展经济理论,从早期的理论研究及后续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产业升级文献进行综述。第四部分是基于价值链理论,从“促进论”和“被俘获论”两大观点对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综述。第五部分是基于模块化理论对文献进行梳理。第六部分综合评述已有研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1 产业升级的内涵

在界定产业升级内涵之前,应首先明确产业概念。产业来源于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产业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杨公仆[5]指出产业是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史东辉[6]也认为产业既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或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根据不同的目的,产生了不同的产业分类,大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产业分类方法,如下图1所示。

1.1 纵向产业分类

纵向产业以加工对象的特点或最终产品的用途为基准,其中“三次产业”分类是纵向产业分类的代表,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粗线条产业分类,分别指代广义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学界普遍接受费希尔和克拉克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在“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产业分类还有四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霍夫曼分类法等。这些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使人们对国家经济认识更全面,也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操作简便的工具。其缺点是过于笼统,难以分析产业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分类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如张其仔[8]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和方法,依据产品特性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产业进行了重新分类。

注:其中“R”表示研发、设计;“M”表示生产、制造;“S“代表营销、服务。

1.2 横向产业分类

横向产业分类方法来源于以Gereffi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基于生产要素的特点对产业进行划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模块化发展打开了企业生产的黑箱,使原先一体化的组织向模块化组织演化。企业可分解的三类组织为:生产产品的前期规划、设计、研究等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组织;生产产品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智力劳动为辅的组织;商品集成、销售策划、渠道管理等市场活动以及专业服务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向产业分类方法,认为产业可分为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9,10,11]。其优点是以要素的特点,突破了产品产业分类的局限,适应模块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其局限是要素特性的界限模糊,难以界定,且数据难以获取。

1.3产业升级内涵的界定

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但其内涵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产业升级的内涵为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12,13,14]。韩红丽和刘晓君[15]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视角,对产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从产业升级的主体出发,本文认为产业升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产业的升级,这表现为产业内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从而提高产业中企业的获利能力。从产品类型出发,产业升级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转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主要表现为单个产业的升级。如上图1所示,依据横向产业分类,单个产业升级的路径包括R1→R2、M1→M2、S1→S2、M→S和M→R。

另一方面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以称作产业转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比重。具体表现可以为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由第二产业为主导,进而由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产业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变的过程,比如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即是由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代表。纵向产业分类下的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由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技术的主导产业转向低消耗、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主导产业。如上图1 所示,假定在纵向产业分类的情况下,产业1代表经济体的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2成为了经济体的主导产业,则产业1→产业2就实现了产业的结构升级(产业2相对产业1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技术,且消耗低)。

单个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产业结构升级以单个产业升级为基础,单个产业升级是“量变”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质”的飞跃。在国民经济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单个产业升级是以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背景,脱离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个产业升级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单个产业升级后,也改变了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整个产业结构也会实现升级。总之,单个产业升级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又会进一步促进单个产业升级,两者紧密相关。

鉴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单个产业升级的紧密联系,在现实中无法分开。本文涉及的产业升级的概念为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消耗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消耗转变,其类型既包含产业结构升级,也包括单个产业升级。

2 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2.1 早期理论研究

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与经济增长研究联系紧密,提出的产业升级理论分散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研究多限于辅以数据的理论的分析。我国学者早期的产业升级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研究理论的引入,并以此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

日本学者赤松要在1935年总结日本纺织业发展的历史,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雁行”产业升级理论。赤松要[16]研究了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经验,提出了区域经济雁阵产业升级模式,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吴崇伯[17]认为东盟国家(不含文莱)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指出产业升级是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金碚[18]指出进入90 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升级进入新的阶段,并强调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石万鹏[19]以纺织业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郑新立[20]指出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西蒙·库兹涅茨[21]在三次产业分类的框架下,搜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农业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业部门中该比重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趋势,而服务业部门中该比重呈现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的趋势。钱纳里[22]利用比较分析法,通过27个变量全面描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了产业升级过程。

2.2 后续实证检验研究

进入产业升级研究的第二阶段,学者们的研究由理论阐述为主转向实证研究为主,更注重对理论研究的检验。什么因素影响产业升级?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如何衡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从产业内部出发,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拉动因素分析是从产业外部出发,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等是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推动因素是产业升级的内因,拉动因素是产业升级的外因。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产业升级。

Arthur[23]认为技术创新诱使规模报酬递增,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ntonelli[24]指出本地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引致技术创新,要素价格的改变会影响技术创新的速率和方向,进而影响经济产业结构。陈敦贤[25]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其动力也主要来自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比较生产率差异。刘芳和倪浩[26]运用层次分析法,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并认为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孙军[27]从需求因素出发,认为后发国家的需求层次空间和政府的政策因素对产业升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姜泽华和白艳[28]指出社会总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梁树广[29]认为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有人力资本、社会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对因素的作用机理做出了分析,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得到了各因素对产业升级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具有不同的影响。

2.2.2 产业升级的动力与路径

产业的升级的动力可分为两类: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第一类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主要依靠市场动力机制进行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产业升级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的“梯度”升级。林毅夫[30]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应与固有的资本和劳动禀赋结构相符,必须遵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扭曲经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的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也必将难以为继。 张其仔[31]也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必须遵循比较优势。指出中国的出口之谜是表现为对比较优势的更好利用,而不是扭曲。蔡昉等人[32]也认为我国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路径,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观察到中国经济体具有的地区经济差异,把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与雁行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中国既可以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在信息技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取得竞争力。通过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实现中国内部的产业雁行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其仔[8]在蔡昉等人的思路下,基于能力比较优势理论,也得出了中国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并指出中国雁阵式产业升级可能面临“比较优势断档”的风险。李天舒[33]分析了东北地区工业的比较优势及面临的问题,认为实现地区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提升比较优势提出了建议。

第二类是政府扶植主导产业,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这类观点源于李斯特、汉密尔顿等人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通过进口替代,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后发国家的经济赶超。我国学者洪银兴[34]就指出,单纯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可能会使经济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产业发展应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的经济学基础是由政府推动建立的产业园区可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带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梁琦[35]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产生集聚效应,可以促使地方经济不必遵循比较优势。梁琦和詹亦君[36]以长三角制造产业为例,利用长三角内16个城市1998-2003共六年相关数据计算表明:地方专业化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卜庆军和章莉莉[37]选取全国具有产业集群现象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得出了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正向的作用。

2.2.3 产业升级的测定及方法

通过找到适当的指标与方法,对产业升级进行衡量和测定。整理已查阅文献发现,衡量产业升级的指标大致包括:非农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霍夫曼比例指标、基础产业超前系数、工业加工程度指标、Moore结构变动指数、K结构变动指数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等。学者对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一般通过类似指标来评价产业升级。李晶[38]将“中间产品的实际国产化率”作为衡量产业升级的简单指标。蔡昉等人[32]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雁阵式产业升级。在测定方法方面,蔡德发和傅彬瑶[39]以黑龙江省为例,依据产业升级的多目标性和评价信息灰色性的特点,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产业升级定量和定性评价。姚志毅和张亚斌[40]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升级指标体系,对中国产业升级进行了整理与省域两个层次的评价。一些学者采用动态测度方法,以Moore值和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衡量产业升级速率,以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衡量产业升级的方向[41,42,43]。

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知识与信息经济的形成,由于产业中不同要素的特性是不同的,产业突破了国家边界和产品边界,以生产产品的要素为界限。不同要素形成不同的价值,最终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价值链条。“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研究的领域是企业内部价值链。

随后,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全球不同的企业中,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其中代表人物为Gary Gereffi,以亚洲服装产业为例,以全球商品链视角在产业层面研究了国际贸易网络,指出后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组织学习效应,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其路径是从委托组装(OEA)到委托制造(OE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他在文中同时指出在形成全球化的经济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机械等)和购买者驱动型(具有大量的零售商、品牌制造和销售商在链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服装、玩具等)[44]。 在Gereffi的基础上,Humphrey and Schmitz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跨链条升级(Inter-sector Upgra-ding)。前三种方式是链条内产业升级,最后的方式是链条间产业升级[45,46]。

上述代表性的研究形成了“价值链”产业升级研究思路的基础。依据现有的文献,对“价值链”产业思路产业升级研究主要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以获得全球要素分工的好处,是产业升级“促进”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进国家被俘获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是产业升级“被俘获”论。

3.1 产业升级“促进”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不断从全球价值链中进行学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技术的外溢和企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掌握,有利于本土产业实现升级。Gary Gereffi[44]通过对亚洲服装产业的分析,认为进入全球商品链的后进国家的制造商首先在生产方面有很好的升级前景,然后会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研发、设计及营销等环节,实现由OEA到OBM的产业升级。在影响全球价值链要素配置的因素中,市场规模也是重要的因素[47]。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也将更多的创新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一些学者将这一变化称之为“逆向创新”[48]。这为后进国家提升至全球价值链高端提供了好的发展机遇。金京等人[49]也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全球要素分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是要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中国企业整合全球要素进行创新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3.2 产业升级“被俘获”论

一些学者认为后进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使其产业实现“自动传导”式的产业升级,相反,会被发达国家所俘虏,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一方面帮助后进国家企业实现附加值较低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一旦后进国家企业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就将对其进行压榨和遏制。Martin Bell认为Gereffi所描述的升级路径是“仁慈的阶梯”。Schmitz[50]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的类型包括:市场型、均衡网络型、俘获型和严格等级型,本地产业在不同的价值链中的升级难度不同。一方面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抑制了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产业上游的控制者形成垄断势力也是本地产业升级的一大障碍。Kaplinsky and Morris[51]指出由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一种贫困化增长路径,产业产出水平增加而单位收益下降。Humphrey[52]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易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其升级的路径也是受限的和脆弱的。刘志彪和张杰[53]认为中国融入“被俘获”价值链弱化了中国发展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装备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内产业和循环体系发生“裂缝”,其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全面萎缩;第二,中国制造业加入GVC表现出 “两头在外”的特点;第三,中国制造业的外向发展模式抑制了发展现代服务的可能性空间;最后,抑制了中国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可能性。张少军和刘志彪[54]利用1998-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揭示了中国国际贸易增长对内资企业产业升级产生了抑制效应。 孙喜[55]以中国车用柴油机工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认为我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只能处于产业演进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被动位置,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和国际环境规制的三方挤压使得中国企业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从而使中国企业丧失了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

4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模块化理论研究兴起。青木昌彦等人[56]更是把新产业结构的本质称之为模块化。产品的多样性[57]和复杂性[58]是产业模块化的前提。 产业模块化能有效提高产业的灵活性[53],因而能有效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缩短产品研发时间[59],进而促进产业升级。这里的灵活性是指模块化使企业的产品设计能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企业的产品更多样化,形成产品簇群[60]。

4.1 与供应链理论相结合的产业升级研究

一些学者将模块化理论与产业供应链理论相结合,通过研究产品的绩效与模块化的关系解释产业升级现象。Antonioand Richard[61]将产品模块化因素加入到SCPC(供应链-产品共同发展)模型中,提出产品模块化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灵活性和售后服务,从而提高产品绩效,促进产业升级。并以香港制造业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假设。Voordijk等人[62]认为产业模块可以从产品模块化、过程模块化和供应链模块化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以建筑产业为案例验证了模块化理论分析产业演化问题的有效性。Liao等人[63]基于技术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了模块化制造和一体化制造对产品绩效的影响,提出两者都能提高产品绩效,但模块化制造对提高产品绩效(PM)更有效。Ethirag[64]在模块化产业中,不管是“瓶颈”模块企业还是“非瓶颈”模块企业,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研发设计投入,解决产品的问题,提高产品的绩效,促进产业升级。

4.2 与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的产业升级研究

另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模块化对产业结构、行为及绩效的影响,研究产业升级。柯颖和王述英[65]从产业组织角度,理论分析了模块化对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指出模块化的生产网络是一种与传统产业组织明显相异的新兴产业组织形态,具有优化产业组织的作用。叶洪涛[66]通过模块化理论分析和国际成功经验的剖析,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可以通过模块承接后的干中学和自主创新,具体通过产业核心资源调整、模块企业的创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等途径实现产业升级。梁军[67]基于产业模块化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对国际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为使产业价值向高端转移、改变产业创新路径和弱化产业内不平衡格局。提出中国应从“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升级思路中转变出来,抓住产业模块化的机遇,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梁军[68]指出产业模块化是以产品模块化为前提,是新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模式,并指出产业模块化下企业的应对战略。李晓华[69]以山寨手机为例子,认为模块再整合通过降低产业技术壁垒,重塑了产业格局,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升级路径。

5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5.1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以往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具体表现为:

首先,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更为宏观,但缺乏微观基础。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以国民经济结构为对象,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但它并不是理论的逻辑演绎,缺乏微观基础。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宏观地分析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变化,给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对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明确的指导。但是,基于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所依赖的规律是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演变归纳而得到的,并不是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推演而出。例如配第-克拉克定律是指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其实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计算20个国家的各部门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总结。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上述规律相符,并假设发展中国家必然会走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因而成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的指导规律。这实际上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将其作为产业升级的原因并无理论依据。

其次,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缺乏产业对经济发展战略性的考虑。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注重企业通过创新对价值链的攀升,而不注重考虑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同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中,一些产业被称作“主导产业”,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推动和拉动作用,是能带动经济高涨的产业。后进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明确自身的主导产业。以我国建国之初为例,我国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我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研究注重单条产业链的研究,往往会忽视不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异质性。

最后,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升级研究理论框架还不完善。现有的研究只是借助模块化的思想,是对产业模块化现象的经验总结,而并未建立起模块化与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

5.2 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产业升级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可以明确的是,目前学术界都认同政府和市场都应该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产业升级并无定论,这是否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其次,目前研究关于产业升级的路径、模式及影响因素等都有大量研究,但对产业升级所选路径的难度研究较少。Song[70]对中国制造业的不同产业升级路径所面临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张其仔[8]基于能力比较优势对产业升级的难度进行了探索。但在实证研究方面这类文献更少。我们只有明确了各种升级路径的升级难度到底有多大,才能选择合适产业升级的路径。因此,对产业升级阻碍因素的研究也是产业升级研究的重要方面。

再次,如何权衡产业升级的路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产业升级的路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纵向产业升级路径,即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水平高的产业,从而提升实现中国整体产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另一类是横向产业升级路径,即由生产制造模块向研发和营销模块转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战略实现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并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仍然优先采取产业间优先分岔战略[31]。这是说中国过去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产业都应该走纵向产业升级路径。孙喜[55]从产品开发角度出发,认为中国产业升级不可能绕开自主产品开发,中国产业升级应在增强自主性和实施产品开发两个方向做出努力。这是说中国产业应走横向产业升级路径。那么,我国未来的产业应该选择什么路径呢?是选择纵向产业升级路径还是横向产业升级路径?产业升级路径的权衡问题值得研究。

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第2篇

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市场细分是现代营销的起点和根基,从研究视角、细分标准、细分方法以及细分模型的消费者假设等方面对目前市场细分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细分方法和工具的开发而缺乏系统的细分研究理论及方法论的构建;只有静态和局部细分工具而缺乏整体动态的细分方法.这些问题源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缺陷,根据系统全息论的方法创建中国式消费心理理论并构建市场细分的系统动态模型,应是未来研究深化的方向.

作 者:罗纪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系,山东,威海,264209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6)分类号:B83-0关键词:市场细分 细分标准 消费者行为 系统动态 细分模型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3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内涵和特征;激励因素;研究现状;展望

一、知识型员工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知識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国内外不同学者在彼得·德鲁克的基础上各自都提出对知识型员工不同的理解。加拿大管理学者弗朗西斯·赫瑞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用脑多于用手创造财富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的价值。由于知识型员工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革命而兴起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基于对其内涵解释重点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职位论。这一观点认为知识型员工主要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从事工作,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法律咨询和管理咨询等。

二是能力论。这一观点认为“知识型员工一般是指具有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殖的人”。

三是学历论。该观点认为“知识型员工指的是会电脑、懂技术或掌握管理技能和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一定学历以上的员工,一般要求大中专以上学历。”

综合上述的观点,尽管学者们缺乏对知识型员工一致定义,但其观点都包含了知识型员工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第一,知识型员工具有在生产活动中扩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把知识水平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知识型员工往往从事高层次脑力活动;第三,知识型员工能为组织的产品创造出很高的附加价值,能运用其知识资本为组织带来巨大的资本增值。

2.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为了更有效的分析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型员工的特征。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总结下来,学界公认知识型员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他们大多受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他们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完善的价值观、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素养。(2)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创新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3)知识型员工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他们非常重视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们不会满足于常规性的工作,寻求挑战性更强,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4)知识型员工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传统的体力劳作相比,他们的工作强调从无到有,需要进行创新性的劳作;由于工作的不固定性,知识型员工喜欢自主、宽松的环境,不愿意受制于制度约束。(5)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对权威的蔑视。由于知识型员工知识丰富,专业精通,他们信奉科学,尊重真理,不愿意跟随大多数人,面对权威不惧怕不妥协,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个性。(6)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结果难以精确衡量。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主要体现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无法对其进行监督控制;知识型员工能够为产品和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其灵感和创意转化的生产力无法直观的测量,因此也就无法对其工作成果进行准确衡量。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理论研究

管理学上认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激励因素,就是指能够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能够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的一些因素。不同的激励因素对员工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鉴于识别激励因素对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学术界对激励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国外影响较大的研究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员工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赫兹伯格也提出了需求的双因素理论,他将激励因素归为两类,来源于工作环境的因素构成保健因素,可以使员工没有不满意;来源于工作本身的因素构成激励因素,可使员工感到满意;另一个较为有名的理论是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模型,在该理论中麦克利兰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亲和需要、权力需要和成就需要。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对激励因素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陈云娟、包洪信(2005)【3】认为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工作自主性需要、学习与发展需要、工作成就需要、金钱财富需要和尊重信任需要这几方面;其他一些学者比如李军(2007)【4】则认为,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它既包括了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安全等需要,也包括如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既追求与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相关的保健因素需要,也追求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关的激励因素需要。上述这两种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在强调,对知识型员工来说,相比于报酬收入,他们更重视被社会尊重和被他人认可,更重视在工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却得到了不太一致的结果。张望军、彭剑锋(2001)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我国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中,工作报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公司的前途、有挑战性的工作排名前4位。此外,郑超、黄攸立(2001)的研究结论也部分印证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位激励因素是收入、个人成长、任务成就和工作自主。这些学者都指出,作为反映低层次需要的报酬是知识型员工的第一位激励因素,而体现员工高次需要的因素,如个人成长、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自主、工作氛围等则排位靠后。

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整体上来看,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是“薪酬”因素和“个人成长与发展”因素。知识型员工相比于非知识型员工,一方面,他们重视报酬,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必须要和他们做出的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他们也重视工作是否能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其是否能得到尊重和认可,是否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近年来,国内在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陈井安、景光仪(2005)从不同级别、不同年龄段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型员工偏好的激励因素进行研究,指出:高级别的知识型员工偏好高层次的“成就激励”,中级的知识型员工偏好层次稍低的“工作环境激励”,初级的知识型员工偏好层次更低的“薪酬激励”;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知识型员工所偏好的激励因素也存在差异,高年龄的知识型员工偏好“薪酬激励”,低年龄的知识型员工偏好“成就激励”。

杨春华(2007)【5】立足于员工的生理发展周期,给出了更为深入详细的結论。他指出,随着知识型员工从成年早期步入成年中期,由于生活负担加重,物质的需求随之变得迫切,“报酬”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反之“成就”的重要程度就会降低。

三、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偏好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转变。初期多数学者都认为,知识型员工更偏好于晋升、成就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很强,因此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的研究也都是以此为落脚点进行的;然而,部分学者发现,曾被忽略的报酬因素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并不是那样无足轻重,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员工是非常看重报酬的,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已经验证了这一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更多的因素被引入,国内学者开始从工作本身(晋升、挑战性的工作、自我价值实现)、工作报酬以及工作环境(组织环境、企业文化和人际环境)这三个方面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研究;此外,部分学者也开始从更加详细的角度研究,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整体来看,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理论研究更加复杂和多样。

2.有关建议

近些年来,有关学者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上研究的更加深入透彻,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结论,并和我国目前发展的大环境紧密相关,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激励策略,为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是笔者也注意到,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和缺陷,对行业的整体性研究不足,难以对某一特殊行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给出指导,往往只局限于单一企业,对很多行业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在实证分析中,所采集的样本数不够大,难以得出说服力较强的结论,所选择的企业代表性也不够强;近年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对先前观点的剖析或者对已有观点的重新整理,总的来看创新程度不够。

为了以后的研究更深入透彻,更能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从研究操作的角度入手,比如说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企业、更具有特色的行业进行研究,扩大实证研究的样本量,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要从研究的策略入手进行改进,包括:(1)研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结合内部和外部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研究;(2)研究不单局限于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的进行对照分析;(3)研究更加细化,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岗位类别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志,薛艳.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张建民.国内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现状及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3]陈云娟,包洪信.基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的激励性薪酬[J].江苏商论,2005,(5)

[4]李军.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其激励[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5]杨春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人生心理发展周期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TRIZ应用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4篇

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 的拉丁文意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缩写, 其英文全称为Theory of the Solutionof Inventive Problems, 意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我国学者将其译为“萃智”, 这是音译更是意译。因为TRIZ是由前苏联里海海军专利审查员根里奇·阿奇舒勒 (G. S. Altshuller) 于1946年开始创立的, 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发明专利过程中, 他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 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 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在研究了成千上万例专利后, 他发现了蕴含在发明背后的奥秘———TRIZ。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TRIZ的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常以图1来展示TRIZ的理论体系。从图中可见TRIZ的博大精深, 也正因为如此, TRIZ总体上让人感觉散乱、繁杂, 不易学习和应用。

1 TRIZ 的国内外研究

针对TRIZ理论体系的上述不足, 国内外的TRIZ专家与学者长期致力于简化TRIZ的研究, 目的是便于更多人学习与应用。

1.1 国外的研究

1.1.1简化TRIZ

芬兰TRIZ理论专家Kalevi Rantanen和美国咨询公司PQR集团总裁Ellen Domb以TRIZ理论、用户的反馈信息、人类思维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知识为基础, 构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 该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说明了如何运用最重要的TRIZ理论特征去解决问题, 由5个步骤构成:第一步, 描述冲突的概念;第二步, 在模型中添加资源地图;第三步, 形成理想的最终结果的概念。这几步完成之后将形成模型的内部框架。最后, 应用进化模式和创新原理来构造模型的第四步与第五步。

1.1.2 SIT

SIT英文全称是Structured Inventive Thinking (结构化创新思考) 。它是由阿奇舒勒的学生GenadyFalkowski在以色列创立。他认为TRIZ过于复杂的体系是其推广的障碍, 简化工作才是当务之急, 其目的是简化TRIZ以便使其被更多人接受, 并让使用者更细微地注意问题牵涉的事物, 为寻求解答不放过任何变化, 并且力求广泛适用于各学科。

相对于TRIZ, SIT主要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1) 清楚的问题定义。问题解决者按要求, 可以将给定的问题定义为3个列表:有害参数列表、系统及周边环境物体列表和问题解决目标, 从而产生了标准的问题解决目标。

(2) 系统化的流程。使用SIT解决问题总体分为3个步骤:问题重组、策略选择和概念生成, 具体如图3所示。

(3) 精简的工具。SIT中在概念生成阶段仅包含5种工具, 和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及76种标准解法比起来, 缩短了找到理想解答的进程。

SIT方法在西方得到了广泛应用, 取得了卓越的成效。90年代以来, 数以百计的利用SIT解决技术、广告、市场推广及新产品开发的课程和研讨会在以色列及其他国家相继举行。

1.1.3 USIT

1995年福特公司引进了SIT, Ed Sickafus将原本的SIT方法修改为USIT (Unified Structured InventiveThinking) 即统一结构化创新思考。1999年, USIT被日本引进, 中川彻将USIT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如图4所示。与SIT相比, USIT概念生成阶段的5个引导工具做了修改, 根据物体—功能—属性分别应用了相应的工具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考。5个概念生成工具分别为:属性次元方法、物体多元法、功能分配方法、概念合并方法和概念一般化方法。与SIT方法不同, USIT中的概念合并方法、概念一般化方法, 专门用来打破思维定势。

1.2 国内的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将TRIZ的理论体系概括为1141模型 (见图5) 。

1141理论体系对TRIZ进行了一些精简, 只给出了TRIZ中最精华的部分, 使原本庞杂的TRIZ变得有序, 易于记忆与理解, 且与众所周知的“114”查号台奇迹般地巧合, 即欲解决创新问题请拨“114”查询, 对非标准问题请加拨“1”转人工服务, 前面的“114”包括一个法则 (八大进化法则) 、一种思想 (IFR) 和四类模型 (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场模型和功能模型) , 解决的是标准问题, 非标准问题需加拨“1”, 应用一种算法 (ARIZ) 将问题逐步转化为标准问题加以解决。

1.3 国内外的其他研究

除了对TRIZ进行一定的简化外, TRIZ中的一些内容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2003年Darrell Mann等人发表了最新研究的成果, 他们把原39个工程参数扩充为48个, 原40条创新原理扩展到77条, 同时给出了2003版的48×48的矛盾矩阵。刘彦辰等人在对2003版矛盾矩阵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了解决物理矛盾的引导表, 从而在只知道要改善的特征参数, 但不知道或无法预测系统可能恶化的特征参数时, 同样可以使用TRIZ的矛盾矩阵。白俄罗斯TRIZ大师Nikolay Shpakovsky在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化树的概念, 利用树形图清晰地反映某一产品已有的所有信息, 且能显示出未来的、暂未实现的产品方案信息。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的团队则更 多探索了TRIZ与TOC, QFD, AD, 6∑ , Taguchi等创新方法的结合, 以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

2 TRIZ 的国内外应用

TRIZ在前苏联被视为国家机密, 自1989年苏联解体, TRIZ才得以广泛传播, 如今TRIZ已在世界各地广泛被学习和应用, 目前全球有近60家基于TRIZ的技术咨询机构、TRIZ对解决各行各业的复杂技术难题的有效性, 已被充分证明。

2.1 国外的应用

非苏联人士运用TRIZ理论获得的第一个专利权由柯达公司获得。工程师使用了TRIZ理论效应数据库来创造新的解决方案用于解决相机闪光灯的问题。闪关灯必须通过精确地一定来改变闪光角。传统的设计包括电动机和机械传动机构。这使这个设计变得复杂, 并且使得移动难以得到精确的控制。全新的专利解决方案采用压电效应, 其中包括一个更可靠和更容易控制的压电直线电机。Rockwell汽车分部面临一个大问题:他们在设计高尔夫车的刹车时要输给日本的竞争对手了, 由于Rockwell和日本的对手都是汽车行业, 他们都在重新设计一种运用更小的零件来组装的刹车系统。专家认为, 这种解决方案是在一种被称为“心理惯性”的领域内, 这很自然地就会让人们用他们的专业经验去解决, 而不会超越这种局限。最后利用了TRIZ方法,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重新设计两轮车的刹车系统, 用较大的零件, 但整个产品的零件数量却由12个降为4个, 成本降低50%。一个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运用TRIZ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例子是韩国三星电子。1997年, 三星电子引入TRIZ, 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1998-2002年, 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 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 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 为三星电子节约了1. 5亿美元研发成本, 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604项发明专利超过Intel名列第六, 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其在智能吸尘器、等离子体电视等产品中均有应用TRIZ的创新成果。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和可借鉴的启示。韩国浦项制铁也已从TRIZ中尝到了甜头, 随即将浦项大学更名为浦项TRIZ大学。

2.2 国内的应用

2007年8月13日, 科技部正式批准黑龙江省、四川省和江苏省成为首批“科技部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 2008年4月23日, 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联合中国科协四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由此拉开了TRIZ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帷幕, 如今TRIZ已扎根诸多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 开花结果。

当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洞口的瞬间, 由于类似活塞的作用, 空气压力瞬间突变, 将产生爆破声响及旅客耳胀等问题, 如何减少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的空气压力, 是高速铁路技术的重点难题。中铁二院应用TRIZ理论及CAI工具列出15个备选方案, 经过梳理, 采用在隧道洞口前加设20米缓冲段, 设计上考虑在缓冲段壁开设减压孔的解决方案, 经时速200公里实车试验验证洞口微压波峰值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内, 未发生爆破声响, 对微压波起到了明显的缓解、削减作用。经专家鉴定, 该“项目的研究手段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 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已在全国高速铁路隧道设计中推广应用。甘蔗收获机械化是我国热带地区农业机械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是广西农机生产的骨干企业,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多年来已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生产出样机,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亟待解决。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指导下的“创新方法进百企行动计划”于2009年12月走入南宁五菱桂花。20名骨干技术人员带着4个工程技术课题接受了共计80小时的TRIZ内容培训, 共得到了16个技术方案, 对其中自适应刀盘Ⅰ、橡胶指剥叶元件和沼肥吸运离心分析系统进行了样机试制, 对硬质合金刀刃、圆锯刀片和自适应刀盘Ⅱ进行动态仿真验证, 部分已申请相关专利。

3 TRIZ 应用研究的思考

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唯一途径, 唯有创新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唯有创新才能永浴蓝海, 唯有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TRIZ揭示了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 总结了创新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法, 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它的有效、高效已被中外企业无数次明证。然而TRIZ也还远非完善的理论, 阿奇舒勒号召有志于该理论研究的后人应该勇敢、果断, 能够保留新阶段需要的东西, 勇于摈弃一切落后的事物。作者认为TRIZ存在以下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1) 创新原理、进化法则等内容过于浮在表面, 就是一系列产品现象呈现出一定规律的总结, 进化法则更是如此, 是否技术系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更本质一些的规律。

(2) TRIZ理论过于庞杂, ARIZ也很冗长, 共有9大步骤, 很难被学习与应用, 如何围绕TRIZ的核心思想, 保留TRIZ的精髓, 本着易于被传播应用的宗旨, 借鉴USIT等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对其简化或重造。

(3) TRIZ源于西方,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 西方关注点, 东方关注总体, 所以如何结合本土的特点让散乱的TRIZ更有整体性, 建立其各工具之间有机的联系, 将更有利于国人对TRIZ的学习与应用。

(4) 阿奇舒勒的最后一版ARIZ-85C着重于解决最小问题, 所谓最小问题就是对原有技术系统的最小改进与修补, 这只是IFR的一部分思想, IFR更重要的部分作者认为应该是注重解决最大问题, 所谓最大问题就是系统再造, 从系统的主要功能着手, 寻求全新的实现方式, 从而更有利于产生原创性创新成果, 否则总是对原有系统的小的改革, 无法实现突破和超越。

(5) TRIZ的培训应该与问题结合, TRIZ更多的是工具, 是方法论, 如果不与现实的工程问题相结合, 学员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有关方法的知识而不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 虽然听时觉得有理有趣, 但最终却不会应用TRIZ解决问题, 久了会使TRIZ失去应有的信任基石。

(6) 创新最终是要由人实现, TRIZ揭示了创新内在的规律, 但并未涉及创造性人格, 据说阿奇舒勒本人在其晚年也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到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上, 也有一些研究成果, 但国内这方面的资料还很少见。只有揭示出人创新的基理, 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创新的密码。

4 结论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 TRIZ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 总结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利用这一理论可指导每一个普通人快速确认和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矛盾, 大大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 让创新不再神秘。随着人们对创新的更多关注与研究, 相信TRIZ会如阿奇舒勒所期望的那样, 一步步逼向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IFR。

摘要:创新并不是发明家的专利,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利用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设计问题以使创新更容易、更高效, TRIZ便是这样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集合。文章介绍了TRIZ的由来、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散乱繁杂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对TRIZ的一些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 说明了TRIZ的有效性、高效性及待完善性。最后阐述了一些对TRIZ的思考, 为TRIZ的进一步完善及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第5篇

一、激励与教学

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评价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中,对激励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从现代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一些方面运用了激励理论。

1.“激励功能”概念的提出【1】

我国在现代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有关激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提出“激励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向上的功效和能力”。“依据设定的评价目标,„„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指明产生的成绩进步或缺点不足的原因,从而激励评价对象主体的意识情感,促使其精神振奋,在提

【2】高教育、教学或学习质量的更高层面上,产生„„动机,”

2.多指标整体综合激励和全过程激励的思想

目标到达度评价模式,是我国应用很广的评价模式之一。根据这一模式,开展教育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更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激励,发展成为多指标群体激励,将局部激励,拓展成为整体综合激励,大大拓宽了目标激励的范围,提高了目标激励的效能。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在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时得到激励,从而大大提高激励的功能。3.自我激励的思想

外界的激励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自我激励更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就是外界的激励发挥作用,也需要变为主体的内部动因。现代教育评价特别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因为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以评价结果极易被自我认同和接受。良好的自我评价结果,会鼓舞评价对象自己向更高目标前进;不好的评价结果,更会使评价对象自己产生危机感,促使评价对象振奋精神奋勇上进;因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激励理论运用于小学生评价的意义

激励理论是英文“Theory of Motivation”的意译,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3】论。激励理论自“激励”一词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古今中外各领域学者研究探讨的中心论题,伴随着深入研究,激励理论也由最初的企业管理的专属名词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要围绕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去延展。激励的核心就是管理,但激励理论也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指导。目前许多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都是针对企业管理领域的成人而言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并不多。但实际上,激励对于教育而言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激励则是促使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另外,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教育就是让教育者管理好学生,利用激励理论去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激励理论也可以让学生重拾信心,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激励的人,他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 20%-30%,而在受到激励后,他的能力能发挥 80%-90%。激励对于人的潜能的发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激励性,让学生树立信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方针正是想运用“激励”来促进

【4】学生潜能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可以说激励理论与学生评价结合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的最佳途径,激励性评价则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激励性的语言或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既有利于引导教师掌握和运用激励理论,也有助于使评价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而这也正是激励理论应用于学生评价的意义之所在。

三、我国中小学学生评价中激励不当现象分析

新课改的提出,使学生评价再次成为改革的重点,其中也明确指出了目前学生评价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应注重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去激励学生。理论上,我们的学生评价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当我们真正走入中小学校,就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仍占主流,学生评价也仍在甄选。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学校也在按着新课改的思想走,教师积极运用着激励性的评价,然而这种运用大多情况下是机械的,甚至有违中心思想的,有些更是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非但没能激励学生,反而成了贬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也消除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而要怎么改,我们首先要找到确切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评价目的偏离,学生被分数所累,丧失信心与兴趣

什么是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大家都用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正是评价目的的偏离,评价本来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结果却变成了学生们都被分数所累。教师为“分”教,学生为“分”学,于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没有了,相反变成了一种负担,获得的也不是成功体验,而是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和一次次的挫败感,整天叫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也无疑是不符合学生评价的初衷与最终的目的的。

(二)评价内容片面,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

传统的学生评价内容比较片面,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就是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或比赛取得的名次,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方面的发展却很少有人关注。这样的评价造成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许多“小书呆子”,这些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能力都很弱甚至没有,于是出现了很多高考状元到了大学生活却还不能自理,这就是评价内容片面所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

(三)评价主体单一,学生主动性丧失

目前的学生评价中,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教师。一个学生的好坏,家长、学校甚至于学生本人也只能从教师的评价中知道,这就造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丧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然而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了解真的就如此全面吗?当然不是,教师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大多都是依据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与日常表现,这是片面的。

(四)评价方式单调,使学生感到成功难于获得

传统的学生评价中,评价方式单调,只重视纸笔测验,考试可以说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于是每次考试的成绩与班级、学年的排名这些量化指标就成为了测试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造成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忽视过程,评价对学生欠针对、乏激励

目前学生评价领域越来越重视评价的“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所谓回波效应就是指学生在统一测验中的成绩成为学校管理者实施教师、学生奖

【6】惩的惟一依据,如教师工资的提高、荣誉的授予以及学生奖学金等的获得。

这就使得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与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学生思考的过程与努力的过程却被忽略了,这不但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一但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回答问题错误,就会让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则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评价理论虽完备,但实际应用中激励却严重缺失;二是教师对应用于评价中的激励理解偏差,用不得法。评价固然需要激励,但更需要的是恰当的激励,因此,教师学会在评价中正确的运用激励策略正是解决上述不足的关键。

四、小学生激励性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原则就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它是人们在实施策略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教师在学生评价中想恰当的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激励性评价”,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尊重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我们都应赋予他们受尊重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人权。有的学生会说:老师的话有时会损伤我们的自尊心,即使在鼓励我们的时候说的话也比较形式化,感觉很虚假,不真诚;还有的学生说:“老师只看重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做什么都是错的,根本不尊重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每一个学生内心其实都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学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他们,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老师给我指出的错误确实存在,那么我很愿意去努力改正自己”,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在没搞清问题的情况下就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身上,这就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委屈,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会让他们在自我意识

【8】得不到良好调节的情况下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所以,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首先要站在尊重学生的视角,客观、真诚的去评价他们,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你的信赖感,获得他们对你的尊重,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差异性原则

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我们要实施不同的评价,进行不同的激励,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和家庭环境都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所区别,根

【9】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生”施评。

(三)及时性原则

古人常说:“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就是说赏罚都要及时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教育评价也是如此,而激励性评价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学记》有云:当其可时谓时,意思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既不提前,也不延后,而要适时适当,否则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率为 80%,而延时激励的有效率只有 7%,可见及时的激励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学生,年龄越小则越要重视激励性评价的及时性,当一个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的很好的时候,一定要马上表扬,而不要等到第二天再表扬;当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考试进步了,那么应该马上表扬并鼓励他以增加他的自信;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如此,如果答应孩子完成某件事给奖励,那就一定要及时兑现,如果言而无信,迟迟不兑现诺言,那么激励就没有效果了,而且以后的类似激励也会失灵。所以,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及时,要善于抓住激励的时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外界激励与行为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以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加强思想认识。学生获得荣

【10】誉和成功之时,是激励的最佳时机。

(四)针对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给予准确真诚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做的不同的事对其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运用针对性原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了解他的“发光点”在哪里,只有这样在评价鼓励学生时才更有针对性,更

【11】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总是用形式化的语言,诸如:你做的很好,不错,你真棒等这些笼统、概括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就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了,这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同时教师也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改进建议去帮助学生,可以说是一种无效的评价。

(五)适当性原则

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适度,过之则不及,要客观全面的去评价学生,既不能夸大的表扬或者批评,也不能完全的忽视或者小看,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想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激励性评价当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下开阔思维,从而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但凡事都要适度,表扬或批评的过多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离心泵噪声研究的综述和展望 第6篇

关键词:离心泵 噪声研究 综述 展望

随着高速离心泵的广泛运用,噪声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通过对其噪声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监控是否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现在,对离心泵产生噪声的原因正在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对研究结构系统化。下面通过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打下更加牢固的根基。

一、离心泵噪声的主要来源及研究

(一)来源

离心泵噪声的来自很多地方,不管是正常运转还是不正常运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噪声按照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按照噪声所产生的原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机械结构噪声,第二类是流体动力学噪声。这两种分类所产生的噪声原因是不同的。第一类所产生的原因是机械的各个零部件不协调,从而引起振动,所以就会产生噪声。第二类是因为各种流体所产生的噪声。

(二)研究

1.机械结构所带来的噪声研究

因为转子的结构不对称,就会使振动产生噪声,对这种原因所产生的噪声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研究,然而,对其直接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还是很少的,尤其是对机械结构所导致的噪声因素没有进行全面研究,也没有这方面的参考文献。相对来说,对每个零部件所引发的噪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方面的参考文献比较多。现在,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关于转轴毛病、蜗壳形状对噪声所产生的影响、叶轮的影响等,这都是从离心泵的零部件上进行研究,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研究,需要全面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挖掘出对噪声所产生的全面因素。另外,基座尺寸对噪声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在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就是转轴对噪声的影响,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完善。

2.流体动力对噪声影响研究

与机械结构所产生的噪声比较,这种所引发的噪声更为复杂,其研究会更加困难。离心泵的结构如果设计的很好,流体噪声指标成为评价离心泵的关键因素。流体动力包括很多,如气浊、流体和固体之间所产生的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噪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受到气浊的影响,噪声就会表现出几个特征,第一是间歇性;第二是爆裂冲击。而流体和固体边界耦合所引发的噪声,其特征具有离散性,声频带更加宽阔。

二、离心泵噪声研究方法

(一)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推导

数学模型有三种,这三种具有很多的特征。第一种是Ligh thill声类比理论。这种理论标志着现代气动声学产生了。它对离心泵的研究打牢了基础。第二种是涡声理论。这种理论对于离心泵噪声的分析非常有效。第三种是量纲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使其更好的研究离心泵噪声,为打开离心泵噪声的大门提供了钥匙。

(二)数值计算

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对进一步研究噪声具有很大的意义。这种方法是对离心泵的内部流场先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流场诱发声进行计算。这种方法使数据更加精准,更加能够对噪声产生因素进行详细掌握,从而更好的去认识噪声所产生的原因。

(三)实验研究

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确认,看看是否正确,是否有效。通过实验,也是为进一步找到所产生噪声的影响因素,打开认识的大门。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研究展望

经过很多学者的不断努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还没有研究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还没有完全认识噪声所产生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努力。数字式离心泵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在面对市场竞争中,各种优势的离心泵在功能和价格不断竞争,也给离心泵更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发噪声所产生的原因,使离心泵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离心泵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以其更大优势占领、占牢市场。离心泵泵种类繁多,各有各的优点,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不足进行改进,不断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离心泵。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离心泵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就必须提升质量,拓展功能,紧紧依托市场需求,把离心泵的噪声降到最低,创造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离心泵。

参考文献:

[1]李亚林,袁寿其,汤跃.离心泵内部流动PIV测试研究进展[J].水泵技术,2010,(05):1-5.

[2]徐宇平,袁寿其,张金凤.螺旋离心泵研究现状及前景[J].流体机械,2012,(04):35-40.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7篇

国内学者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 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基础理论, 着重探讨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张蕊 (2002) 认为“最大”“最小”法则、资本保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并详细阐述了各种理论与企业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齐红倩 (2004) 通过分析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和竞争发展理论与公司绩效关系, 认为企业的本质属性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契约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决定公司绩效的核心能力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性能力体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能力体系的统一体, 她的研究对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绩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道维 (2001) 通过对企业理论脉络的梳理来说明综合评价朝着评价主体及目的的多元化及其相互综合的趋势发展。向朝进、谢明 (2003)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论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他们把公司治理结构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系统, 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各个主体都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 合适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将非常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绩效。

二、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绩效评价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无论理论基础是什么和从何角度建立绩效评价系统, 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上来。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杜胜利 (1999) 将传统财务分析拓展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竞争战略、财务报告、成长战略、企业风险等内容在内的企业分析, 并提出了财务评价、非财务评价、过程适时评价、无形业绩评价、顾客导向评价、研究与开发质量管理等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系统。张涛、文新三 (2002) 从企业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中国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 并认为要从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财务评价体系、创新机制、运行环境、客户关系等六个方面构建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蔡刚、熊黑刚 (2004) 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经营效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创新效果指标和贡献水平等七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并介绍了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步骤。曹丽荣 (2004) 借鉴平衡积分卡的思想, 提出从盈利目标、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社会目标四个战略层次目标构建指标体系。祝焰、莫清 (2005) 借助平衡积分卡的思想, 提出财务维度、内部营运维度、职员学习维度、创新维度、供应商维度六个层面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 并根据权变理论阐述了不同战略类型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业绩评价指标设置的影响。温素彬 (2005)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的“三从绩效评价模式”。李健 (2004)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邹辉霞 (2004)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陈毅的研究将当前主流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 较为详实的介绍了常见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图2所示:

由此可见, 国内学者在探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受平衡记分卡思想的影响较大, 本质上都是将评价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力图构建出综合、全面、详细反映公司经营结果及动因的评价体系。但是,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方面, 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力图使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时更易把握和操作。

三、评价主体及对象的研究

评价主体是指发起和实施评价活动的人。评价对象是指对谁进行评价, 任何评价对象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评价主体而言的。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 绩效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企业集团内部评价、企业自我评价。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属于企业外部评价, 企业集团内部评价和自我评价属于企业内部评价。

以政府为主体的企业绩效评价, 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集团内部评价是指集团公司运用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体系, 对所属子公司的年度经营效绩和经营者业绩实施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实践证明该模式为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并可推广到其他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中,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实证研究综述

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们多是利用先进的数量统计技术, 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 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从而得出结论或支持自己的假设。现在学者们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针对某特定企业或行业进行绩效体系设计。

冯根福、王会芳 (2001) 认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同一公司的评价存在差异, 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电子行业中的所有公司为样本, 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公司综合得分, 然后排名, 研究结果支持其假设。杨宗昌、许波 (2003) 应用代理理论, 针对电信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特点,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应用指标链的方法, 构建价值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赵中秋 (2005) 以经济增加值 (EV A) 为核心, 结合因子分析法等数量统计技术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并对研究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投资和监督决策。刘运国、陈国菲 (2007) 以G P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该企业集团的绩效考核现状进行分析, 归纳了其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其不足, 重新构建了基于BSC与EV A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我国类似国有企业集团提供绩效评价改进的新思路。

五、研究方向展望

综上所述,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我们对企业绩效评价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 突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1990年“平衡积分卡” (The Balanced Scorecard) 测评法研究成功, 它从财务、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来衡量企业绩效。1991年斯特恩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 (Econom ic V alue A dded, EV A) 指标。EV A是指扣除了股东所投入的资本成本后的企业真实价值, 它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经营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 积极谋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之影响, 当前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已经由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过渡到了战略导向评价阶段, 因此以后的研究应更多注重从企业长远利益及战略部署上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其二, 融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企业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研究有着显著的优势, 比如易于获取数据, 且数据真实、客观。但它只注重事后评价, 仅能反映企业运营的结果, 不能反映结果的原因。非财务指标能够很好的弥补它的缺陷, 能够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 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 以后的研究应更注重使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化的研究。

其三, 强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属于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讨论, 对其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及评价效果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实践证明, 所以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就显的更为重要。

其四, 关注社会绩效评价研究。当我们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 往往要求企业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外对企业评价的研究己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企业社会绩效评价领域。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将是今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五, 建立公平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活动存在某种不公平性, 进而影响到绩效评价效果的发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指标权系数的确定等工作存在一定客观技术障碍;二是现有绩效评价往往受到评价对象间基础条件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异的影响, 由此导致评价结果仅仅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实力, 不能充分反映人们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业绩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 如何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 构建真正体现企业成员努力程度及能力所产生的效益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是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我国价值链会计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8篇

一、价值链会计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首先由阎达五教授提出, 此后戴德明、李百兴等对价值链会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1. 阎达五的研究成果。

阎达五教授 (2003) 首次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他将价值链会计定义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 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 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 保证企业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地运转, 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最有效的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他论证了价值链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他认为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 人们会将管理的视线转向价值活动, 将管理目标锁定在业务链和价值链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上, 而传统的财务会计却不能反映企业价值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领域所涌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诸如供应链管理、经济增加值 (EVA) 、作业成本计算以及作业管理, 无法与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相适应, 会计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而价值链会计的产生, 必然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他还指出, 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渐普及, 为价值链会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理论支持方面, 有数字价值链、虚拟价值链、价值中枢等理论的提出;而财务会计对人力资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以及多层次财务报告模式的讨论, 为价值链会计提供了研究示范。另外, 阎达五教授提出了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 强调要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构建框架。

随后, 阎达五与张瑞君 (2003) 从IT视角来诠释会计实时控制的概念, 探讨会计实时控制的框架体系, 指出会计实时控制观是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会计控制观, 会计实时控制与IT环境、会计流程再造、会计实时控制方法、会计实时控制模式等要素密切相关。随着IT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会计实时控制将成为企业管理的利器。

2. 戴德明的研究成果。

2003年12月22日至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业委员会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专题研讨会”, 戴德明教授以“价值链会计:回顾与展望”为题, 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首先, 戴教授在整理了阎达五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点、研究动因、研究过程、研究框架及研究方向展望等几个方面, 较系统地阐述了阎教授的基本思想, 初步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理论框架, 并对研究内容提出了基本方向。其次, 戴教授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本质。他认为,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点是会计管理活动, 会计部门属于经营管理范畴, 会计管理的内容被抽象为价值管理。再次, 戴教授首次阐述了价值链会计的对象及目的。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链信息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价值链会计的目的则可以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 从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作关系, 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3. 綦好东、杨志强的研究成果。

綦好东与杨志强 (2004) 在《价值链会计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一文中指出,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 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 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 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动态地看, 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

綦好东与杨志强 (2005) 在《价值链会计的学科定位及问题域》一文中指出, 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具, 是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 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 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 因此价值链会计应归入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

4. 李百兴的研究成果。

李百兴 (2004) 在《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 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实质。他认为价值链会计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核心企业为龙头, 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为根本目标, 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 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为运作原则,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从而实现对价值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即虚拟联盟) , 强调的是协同作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 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通过价值链的创建, 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真正实现多赢。

5. 杨周南的研究成果。

杨周南 (2005)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一文中提出价值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并首次提出了有限闭环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其认为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是指: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同时指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环境与技术基础, 并研究和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十大变革: (1)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一方面, 要提升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 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出发, 提升整个价值链管理工作的监督、分析及决策能力。 (2) 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与提升, 包括AIS的分布能力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提升以及实时性、共享性等能力的提升。 (3) 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即业务事件驱动模式的变革。 (4) 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即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 (5) 内涵的提升:由AIS到ISCA。 (6) 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7) 管理重点的提升, 即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与财务管理。 (8) 管理计划与控制作用的提升。 (9) 审计体系的变革。 (10) 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6. 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肖淑芳、王蓉 (2004) 主要对战略管理会计与价值链会计的内涵、目标、对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王建新 (2005) 认为, 价值链会计范围可以延伸为三种形式的价值链整合, 即纵向、横向价值链以及与外部经营环境相关的价值链。在会计要素上, 其认为价值链会计要素已突破传统的六要素, 融入了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会计管理要素。张晓艳 (2006) 分别从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及报告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何芳芳 (2007) 指出, 我国实施价值链会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管理; (2) 战略管理和作业管理相结合; (3) 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管理相结合。

二、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瓶颈

综上所述, 自2003年阎达五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后, 我国众多学者对价值链会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某一理论 (如定义、目的、实质、对象等) , 也有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的计量及核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但总的来看都未对学科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更没有实务操作上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价值链会计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价值链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会计分支学科, 学科构建与实务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现实环境未能提供实务应用研究的案例和条件。同理, 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实践的验证, 尽管在短短的几年里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 但这些研究还都未进入实践领域。

三、价值链会计研究趋势展望

尽管存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脱节, 但价值链会计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所建树, 如果在未来的研究中能进行试点应用及研究分析, 理论研究与试点实践应用能相辅相成地发展, 必定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首先, 从发展方向来看, 价值链会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独立的企业价值链会计体系, 其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 并独立提供企业价值链会计信息。

其次, 从思想理念上看, 需要通过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来丰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 同时价值链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结合, 是价值链会计研究的重点所在。

再次, 在试点实践应用方面, 应通过实务的检验来促进价值链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跟踪企业, 收集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将相关研究结论应用于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采取措施,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控制成本动因来消除非增值作业;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价值链会计的核算;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全面业绩评价, 平衡计分卡能够把企业战略和价值驱动因素联系起来, 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及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出发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 弥补传统财务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只能反映企业业绩、不能揭示业绩驱动因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 2004;2

[3].阎达五, 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会计研究, 2003;4

[4].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会计研究, 2005;11

[5].綦好东, 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会计研究, 2004;2

[6].綦好东, 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学科定位及问题域.会计研究, 2005;11

[7].王建新.现代会计新视角:价值链会计的运用和实践.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9

[8].张晓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构建.商业时代, 2006;18

我国碳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及未来展望 第9篇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 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原因,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衡量和披露企业碳排放信息,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被衡量和披露的信息才会引起重视,从而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同时,碳信息披露是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碳会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一种补充。因此,推行碳信息披露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会计和碳信息披露起步较晚,碳信息披露主要依靠公司的自愿性行为和道德约束,而且对其披露内容没有做强制性要求。而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故本文对国内主要的碳信息披露文献进行梳理,阐述碳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碳信息披露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碳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披露内容、披露形式、影响因素、监管制度、政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 一) 碳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目前尚且没有碳排放会计准则的约束, 因而碳信息披露的内容比较广泛,形式比较灵活。有些学者认为只应包括可量化的价值信息。简丽霞 ( 2012) 提出碳信息并非环境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指标,而是企业可核算、可比较和可利用的碳价值信息。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碳信息的披露应不仅考虑可计算的价值信息,还应包括无法量化的非财务信息。赫风雷 ( 2011) ,朱小平、孙甲奎 ( 2012) 认为碳信息的披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能用货币计量的低碳要素信息,其二是无法量化的低碳绩效信息。其中低碳要素信息主要是那些在一般的财务报表中能够当作正式项目的信息,如碳资产、碳负债等科目信息。这些信息能够用货币进行具体的计量,可以用货币的形式进行量化。而低碳绩效信息指的是不能用货币来量化的信息,以及不能当作正式的要素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那些信息,但可以以其他方式披露的与低碳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这种信息大部分是定性的信息,包括类似低碳发展战略、企业低碳情况说明书等。杨艾 ( 2011) ,王军 ( 2014) 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碳会计要素信息进一步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而无法以价值形式量化的指标、表内无法披露的信息和有关碳排放权细节的方面,可以以表外附注的形式说明。

( 二) 碳信息披露形式

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中,普遍认同的碳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非独立报告披露方式, 二是独立报告披露方式。

杨艾 ( 2011) 将披露形式分为报表内碳信息的披露和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其中报表内碳信息的披露应根据新增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将能够以价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仍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传统的报表形式体现出来。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两种模式: ( 1) 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将报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对报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 ( 2) 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

目前,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发展初期, 很多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不强,有些企业则干脆不披露碳信息。基于此,郭海方 ( 2011) 认为宜借鉴袁广达教授提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双轨模式,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上市公司牵涉的利益面更广、社会影响更大, 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求上市公司以碳信息独立报告的模式进行强制披露,提倡非上市企业以补充报告模式进行自愿披露。

( 三) 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戚啸艳 ( 2012) 根据2008 - 2011年CDP项目在我国的调查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状况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状况与设立环保部门、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所处行业特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和负债水平并不相关。

方健、徐丽群 ( 2012) 选取总部在欧盟的世界500强公司为样本,研究基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程度高的公司, 其碳信息披露质量也较高。碳排放量对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间接碳排放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王仲兵、靳晓超 ( 2013) 以沪市89家社会责任指数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标,并实证检验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发现结果并不显著。

高美连 ( 2014) 选取沪深两市A股符合条件的31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水平相对较低,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公司规模、社会监督压力、行业特征、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碳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盈利能力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发展能力、股权集中度、政府压力对碳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赵选民、严冠琼 ( 2014 ) 根据2008年至2011年CDP项目在我国的调查报告,以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经营绩效与碳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显著正相关,与公司规模、每股收益的关系不显著,与总资产增长率负相关。

何玉、唐清亮、王开田 ( 2014) 研究考察了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和标准普尔500企业样本,发现资本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负相关,而且对于碳业绩好的企业,这个负相关关系更弱。另外,碳信息披露与碳业绩负相关,这与合法性理论预测一致。研究表明,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披露碳信息旨在减轻合法性压力,降低资本成本。

( 四) 碳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与低碳发展可能会存在矛盾。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企业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低碳发展的要求,不愿意为减少碳排放而增加费用的支出, 这时就需要发挥监管的力量。汪方军等 ( 2011) 认为应建立完善的碳信息鉴证审计制度,监督保障碳信息的真实可靠。郭海芳 ( 2011) 认为在进行碳信息审计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开展企业内部碳会计审计,以推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碳会计。

可以看出,学者们从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碳排放信息的规范,以期能充分发挥政府、第三方以及社会公众的力量监督企业碳信息披露活动。

( 五) 推进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赫风雷 ( 2011) 分别从完善与低碳相关的立法工作、开展碳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制定与低碳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加强碳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开展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审计工作等几方面 提出推进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穆利萍 ( 2011)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出台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披露碳信息,健全和完善统一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的发展; 加强环保部门与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督; 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财务会计规定等。

戚啸艳 ( 2012) 提出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健全法规和监督体系、倡导第三方鉴证以及增强投资者社会责任意识等建议,旨在为达成2020年我国碳减排目标提供参考。

白扬 ( 2013) 从开展碳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关部门监管力度、提升公众低碳环保意识、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能力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水 平的政策建议。

三、简要评述与总结

( 一) 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于碳信息披露的探索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滞后,大多是因为研究环境问题才有所涉及,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上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我国企业主动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 二) 理论探讨较多,实证分析相对不足

我国对于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碳信息披露内容、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建议等理论方面,而对于实证分析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总体处于零散、随意的状态,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而且不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把企业业绩和信息披露联系起来,这也使得研究成果对利益相关者的实用性较低。

( 三) 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

由于当前我国尚且缺乏一个公认的碳信息披露的量化标准,政府也没有制定与碳会计相关的披露规范,且政府对编制碳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规定或强制性要求,因而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的碳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以企业自愿披露为主,这也导致了不同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间可比性较差,报告可信度也不高,且披露以非财务信息为主。

四、研究展望

船舶智能避碰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10篇

近年来, 随着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 航运船舶的数量急剧增加, 航行密度日益增大, 船队规模扩大。此外, 特别是在内河领域, 航道水位变化多, 跨江桥梁不断增加, 桥区建筑参差不齐。这对整个在航区船舶安全操控带来了难度。如果在航区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事故区域附近的船舶航行都会受到影响, 而且碰撞引起的泄露事故会对水域造成大面积污染。因此, 有效降低船舶发生碰撞的危险性是当前航运安全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开展船舶避碰系统的研究, 对于船舶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船载设备航行信息获取智能化、信息多元化以及船舶操纵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面向船舶的操纵性能以及操纵者的思维过程, 结合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理论综合研究智能综合避碰系统已成为船舶智能避碰研究的趋势。

笔者首先对船舶智能避碰系统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内外常用的船舶智能避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描述, 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然后分析了船舶智能避碰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后对船舶智能避碰系统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 船舶智能避碰系统

1.1 系统构成

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一般性模型见图1, 先由各传感器采集本船和来船以及其它障碍物 (包括桥墩) 等信息, 然后将数据传入避碰决策系统, 由决策系统给出操纵指令。

在传统的避碰系统中, 避碰决策的判据是最近会遇距离 (distance to closet point of ap-proach, DCPA) 和到达最近会遇点的时间 (time to closet point of approach, TCPA) , 根据两船之间DCPA的大小确定是否存在碰撞危险, 根据TCPA的大小则可粗略确定其危险程度[2]。而在船舶避碰系统的智能化研究中, 采用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以及其他智能优化算法综合考虑DCPA和TCPA等因素, 确定船舶碰撞危险度成为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1.2 总体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20世纪70~90年代, 船舶自动化避碰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80年代, 专家系统被日本东京商船大学[3]率先应用于解决船舶自动避碰问题。但当时提出的专家系统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国际海上规则对避碰的要求。后来, 英国利物浦理工大学[4]也推出船舶避碰专家系统, 该系统采用来自航海专家和海事专业人员的知识库, 但该避碰系统在复杂的多船会遇态势下无法给出惟一的避碰行动决策。此后, 德国和美国[5,6]也推出各自研究的避碰专家系统。随着航运业的发展, 船舶航行环境变得多样化, 船舶碰撞危险的判定也变得更复杂。90年代以后, 随着智能算法的快速发展,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 以及人工势场等相继被用于船舶避碰决策研究领域[7], 使得智能避碰系统进入了多样化全面发展阶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关于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 大连海事大学、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始了对船舶避碰专家系统的研究。其中, 海军广州舰艇学院研究的船舶避碰专家系统, 也是一种咨询式的避碰专家系统。碰撞危险度根据目标的DC-PA、TCPA、方位和距离进行综合判定, 应用阈值法判定避碰时机。但该系统在碰撞危险度的评价方面考虑因素较少, 对会遇局面的划分还比较粗糙。之后, 随着国外对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加深, 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基于多种智能算法的船舶避碰系统。但相对而言, 我国在船舶智能避碰领域的研究比较分散, 研究成果离实用化存在一定距离。

2 船舶智能避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 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人工势场等智能优化算法经过不断地发展, 已较为成熟, 这些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也相继被应用于船舶智能避碰系统中, 用于解决传统避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1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避碰系统

船舶智能避碰专家系统属于专家系统在船舶避碰方向应用的成果, 其特点是知识库和推理机相互分离, 是最先被应用到船舶避碰领域的智能算法。

船舶避碰专家系统的组成见图2。其特点是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加入了避碰知识库、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航海专家、海事专家以及船舶驾驶员对避碰操作的经验和理解。理论上, 避碰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覆盖全面, 可推广性好, 能解决船舶避碰的基本问题。

对船舶智能避碰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今后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1 个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现阶段在船舶避碰领域应用的有基于船载自动识别系统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 、自动雷达标绘仪 (automatic radar plotting aid, ARPA) 以及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智能避碰专家系统等。

2.1.1 基于AIS的避碰专家系统

近年来, 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对基于AIS的避碰专家系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的研究起步较早[8], 系统性地给出了AIS与专家系统融合避碰的模型, 见图3。

该系统将AIS数据融合到专家系统的避碰知识库中, 可以利用AIS提供的信息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 利用专家系统的推理机结合船舶航行避碰规则和避碰经验等分析碰撞局面、求解避碰操纵。

此后,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单船避让、多船避让等不同会遇状态下的避碰细则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曲清泉[9]采用多规则 (正反向链、非单调、类比推理等) 支持避碰专家系统同一事实的推理, 提出了1 种基于AIS的多船自动避碰系统。武汉理工大学[10]的研究中, 综合考虑了各种态势, 将避让规则细分为:单船直接避让、多船时首先避让重点船和成功后更新状态;若没有避让义务, 而目标船也没有避让, 则重新进入避碰决策。

目前, 基于AIS的船舶智能避碰专家系统多从避碰信息的获取入手, 使用AIS的主动数据丰富避碰数据库, 具有避免陷入专家规则限制的优点。但同时AIS数据存在实时性不佳和数据易丢失的缺点, 在对其信息的融合上还需要进行数据修复。

2.1.2 基于雷达ARPA和AIS融合避碰专家系统

AIS和雷达数据具有互补性, 雷达具有主动探测的优势, 可以同时对静止和运动的目标进行探测, 但雷达目标受到盲区限制, 容易漏检丢失。AIS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较小, 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因此, 将AIS数据和雷达ARPA的数据进行融合, 可以有效提高避碰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可信度。

目前,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者对此研究较为系统化, 文献[11]给出将AIS和雷达数据融合的模型, 该模型的原理见图4。AIS和雷达数据的位置坐标均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下表示, 采用时间外推法校准采样的时刻, 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关联航迹, 最后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目标船舶的位置。

2.1.3 其他专家系统

目前, 除了使用AIS和雷达数据丰富专家数据库之外, 也有其他研究致力于改进推理机中不同的避碰模型和碰撞危险度计算方法。

其中, 对专家系统中船舶碰撞危险计算方法的研究, 以权重划分和阈值判断为主要方向。F.P.Coenen[12]最早提出使用权重划分目标危险度的方法, 并提出专家系统在当前危险目标权重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加入下一个避碰目标以更新避碰决策。该规则能对避让之后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为船舶多目标避碰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而对于阈值的判断, 常见的方法是以到达领域边界时间 (range to domain over range rate, RDRR) 值判定目标危险程度, 当RDRR达到阀值时计算避让开始时间、幅度和终止时间[13]。

此外, 对于专家系统避碰模型的改进研究, 主要体现在知识库的动态优化和其他算法的融合。其中, 比较经典的是H.J.Lee和K.P.Rhee[14]提出的使用A*搜索算法融合专家系统规划最优避碰路径的方法。该方法利用A*智能搜索算法所具有的快速收敛的优点, 提高了专家系统避碰推理的效率和适应能力。

目前, 基于专家系统的避碰系统智能化研究体现在对避碰知识库和推理机的优化上。该系统的优点是知识库和推理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便于模块化。但受技术上的限制, 目前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避碰系统操作大多数为符号操作, 比较单一, 还无法处理实时的非确定性问题, 有待进一步优化[15]。

2.2 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避碰系统

传统的控制理论对于明确的参数化系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但船舶避碰环境复杂、难以精确描述, 需要一个能容纳更多信息的控制方法。而模糊数学方法作为一种非线性控制系统, 不依赖于被控对象, 可以很好地用于内河船舶智能避碰中。该方法主要是将输入值与推理规则条件部分的隶属函数比较得到模糊语言变量的值, 然后用特定的运算符将规则各条件部分得到的值进行综合运算, 最后生成结论部分的模糊值并定量化。

应用在船舶避碰上的模糊推理一般步骤为:将输入系统的碰撞参数 (DCPA, TCPA) 等经过隶属函数映射成模糊输入变量 (模糊化) , 然后用模糊推理规则对模糊输入变量进行推理, 并得到模糊控制变量, 最后用隶属函数转换为实际控制的精确控制量 (操船指令) 。模糊系统控制方法适应性好, 被广泛运用在VTS (vessel traffic services) 等预警模型的研究中[16]。

目前, 基于模糊控制的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研究分为碰撞危险度的模糊分类和模糊推理算法的优化2个方面。

1) 模糊分类方面, 使用合适的隶属函数是智能避碰中模糊控制的关键问题。最早由Hasega-wa[17]提出使用三角形和梯形隶属函数表示不同的模糊变量, 以实现避碰参数的模糊化。在尔后的研究中Hara[18]还考虑加入了操船人员的主观感受影响, 使得模糊变量分类方法的可行性更高。

2) 模糊推理算法方面, 相关学者或使用优化后的模糊推理算法, 或将其与其他算法结合来实现避碰推理。在模糊推理算法的优化研究中, L.P.Perera将模糊最大优先算法 (fuzzy maximum first, FMF) 应用在船舶自动避碰上, 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19,20,21,22]。在与其他算法的融合研究中, G.K.Park使用基于案例推理 (case based reasoning, CBR) 的模糊控制算法进行避碰模糊推理, 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进展[23,24,25]。

船舶智能避碰模糊控制的控制量以模糊集合为基础, 其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避碰这种非确定性问题的推理过程。但模糊推理输出依赖于事先设定的参数[26], 目前研究中采取的策略, 或针对不同的控制环境使用与其相适应的模糊控制量, 或针对模糊控制算法进行优化、与其他算法进行结合等。但目前模糊控制量的设定均使用经验参数, 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较少, 其自适应性有待提高。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避碰系统

利用神经网络可实现对避碰系统中不确定参数进行学习记忆, 使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避碰系统成为智能避碰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27,28]。基于神经网络的避碰系统利用神经网络记忆训练过后的样本形成经验, 控制器以联想记忆方式使用这些经验, 多和其他决策系统融合进行决策, 其系统运行框图见图5。

目前, 神经网络多与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等避碰方法相融合实现智能避碰。

2.3.1 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融合避碰

神经网络本身是一种黑箱优化过程, 当数据支撑不足时容易陷入不可知状态, 专家系统可以为神经网络提供足够的避碰知识库, 弥补这一缺陷。施平安等[29]对基于神经网络的避碰专家系统研究较为深入, 所提出的避碰知识库包含神经网络避碰决策知识和专家避碰知识, 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权值矩阵推理机制, 建立最相关的输入信息。该系统可以同时解决专家系统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和神经网络决策过程的黑箱问题。

2.3.2 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融合避碰

此外, 神经网络算法将所有推理过程视为数值计算, 容易产生局部极值的问题。针对此, 可以使用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 相比较专家系统, 模糊神经网络更加具有实时性和自学习能力, 在智能避碰领域中的研究也比较多。徐言民等[30]提出的基于模糊规则的神经网络学习推理, 用质心法反模糊化, 求解危险度精确值, 达到了理想效果。而在此后的研究中, J.H.Ahn[31]还考虑了船舶领域、地域条件和能见度等其他影响, 进一步优化了模糊神经网络。

此外, 也有学者使用其他算法改进模糊神经网络, 例如刘清[32]提出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代替神经网络中经典BP算法实现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 该方法对局部极值等问题有较好的解决效果。

2.3.3 对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

由于神经网络计算本质上是对样本的学习推理, 从而建立高维映射模型的过程, 一般模型输入数据使用中间计算结果以简化推理步骤, 但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郑中义等[33]不采用中间计算结果 (DCPA或TCPA) 作为输入, 而是直接将原始数据接入神经网络, 使得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包含几乎所有的危险度因素, 而且精度较高。

目前, 神经网络在船舶智能避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在船舶碰撞危险度的推理中, 其优点是算法自身收敛速度快、适应性好, 提高了避碰模型的运行效率。但神经网络的缺点在于容易陷入局部极值, 且需要足够充分的数据支撑, 故神经网络算法多和专家系统以及模糊控制相结合来实现船舶智能避碰, 但算法的融合容易带来实时性的下降, 且目前对于神经网络的实验验证多以仿真为主, 缺乏实际应用。

2.4 基于人工势场的智能避碰系统

基于人工势场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APF) 的智能避碰基本思想是用人造引力场和斥力场的运动模拟船舶在周围环境中的运动, 航行目的地对船舶产生“引力”, 障碍物对船舶产生“斥力”, 船舶进入障碍物区域后, 受到引力场和斥力场的叠加, 引力和斥力分别为2个势场的负梯度, 合成力控制船舶的运动。

应用人工势场力规划出来的路径具有平滑、安全的特点, 但人工势场依然存在局部最优解问题。因此, 应用人工势场法进行船舶避碰的关键在于障碍物对船舶的斥力场函数定义。李晓松等[34]对斥力场函数的细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提出将其从远到近分为转向层、减速层、推理层, 由危险度和避让措施的不同分别建立对应的斥力场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避让效果。

但以上方法没有考虑人工势场的局部极值问题。此后, 相关学者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但大多数使用人工干扰的方法干预局部最小点[35], 属于人为修正方法, 在障碍较多时效果不佳。对此, 张鸣鸣和施朝健[36]利用谐波函数的边界极值特点, 将其用于定义人工势场避碰模型, 并结合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和诺依曼边界条件各自的优点构建谐波边界条件, 能实现多障碍避碰。且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很好地避免局部极值的产生。

基于人工势场的智能避碰系统均具有模型简洁, 结构清晰的优点, 并且使用人工势场算法规划出来的避碰路径比较平滑, 符合船舶在水面的运动特性。但人工势场固有的缺陷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目前采取的措施是使用人工干预的方法、增加转向点的方法, 或者与其他算法相结合。

3 船舶智能避碰面临的关键问题

船舶航行环境的复杂性, 使得船舶智能避碰在避碰模型的建立、避碰信息获取、避碰决策生成等方面都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合理地建立船舶避碰模型、准确而全面的获取船舶避碰所需的信息以及提高避碰决策实时性和自适应能力是当前船舶智能避碰的关键问题。

3.1 船舶避碰模型

船舶避碰模型在船舶航行过程中应该予以动态描述, 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危险属性, 尤其是在内河环境下, 避碰目标包括船舶、桥墩、固定障碍物、桥区建筑等。目标的危险度模型需要进行实时更新, 并针对不同目标进行船舶领域的划分。这就需要将船舶避碰模型中的碰撞领域按照目标区域分为几个典型的避碰状态。

以内河避碰为例, 较为典型的避碰类型分为:船舶间避让、桥墩避让、航标船避让、靠港环境避让。船舶间避让可采用内河船舶避让规则,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危险度最高, 属于全局时域范围内的动态避让目标;桥墩和航标船在桥区和航标所在区域的危险度最高, 属于固定地域内的静态避让目标;靠港环境的避让目标包括港口建筑物等固定目标, 且处于特殊时段, 属于局部时域范围类的避让目标。

对此问题, 可采用目前多状态系统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有限状态机方法。该方法表示有限个系统状态以及在这些状态之间的转移和动作等行为的数学模型。根据船舶常见航行行为, 可将船舶避让状态分为正常航行、过桥和靠港3类避让模式, 结合上述分析, 可得出避让模型在不同状态下的碰撞危险度, 见图6。

此一般性模型给出船舶在时域和地域上进行航行状态切换时, 避碰模型的状态变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避碰模型动态描述问题。

3.2 避碰信息

由于不同区域内信息采集设备所获取信息的可信度不同, 故船舶避碰时所需信息源不同。以内河避碰为例, 在桥区附近的船舶在雷达影像上的信息会有部分区域被遮蔽, 信息可信度有所降低。针对这种问题, 需要在实际航行中对航行区域按不同设备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划分, 并实时更新状态。相关学者研究的AIS和雷达数据融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但所研究的融合算法为静态融合, 实时性和适应能力不强。

以雷达、AIS, GPS、惯导和电子海图等常用的设备为例, 解释可信度的划分方式。以这些设备组成的障碍物信息为划分依据, 见图7。可使用简单的权重 (图中f1, f2, …) 表征不同设备的信息可信度, 权重的选择使用历史数据样本进行学习。GPS能获取到稳定的经纬度信息, 不存在累积误差, 但数据精度不高, 惯导数据精度较高, 但存在累积误差, 两者数据可以加权融合, 提供全局范围内船舶自身航行信息;电子海图可以提供桥段和航标等固定地域的静态障碍物信息, 可信度权重较高, 同属于局部障碍物信息;AIS数据和船载雷达数据为主动信息数据, 根据各自优缺点互为补充, 两者权重可进行融合计算, 为动态的局部障碍物信息;而岸基雷达可以实时与船端通信, 通过在岸端设置多个探测点, 每个探测点探测得到的障碍物信息加以各自权重, 最后融合提供全局内动态障碍物信息。

这种划分方式简单易行, 结合上述避碰模型中的状态机进行避碰, 可使用如贝叶斯证据理论等概率算法计算不同区域内的可信度分布, 提高避碰信息的局部可靠性。同时可以进行权重信息的在线更新, 实现实时的动态避碰信息获取。

4 船舶智能避碰的研究展望

4.1 信息采集技术

船舶避碰系统的智能化、规范化和集成化发展, 使得避碰信息采集技术也开始朝着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的船舶避碰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避碰领域立体化。航道尺度以及桥梁对通航的限制, 使得在船舶避碰过程中, 航行信息的获取变得多样化, 三维立体的船舶领域和碰撞危险度信息会被逐渐考虑进来。其中船舶领域不仅包括水面船舶领域, 还包括桥区等附近的水上建筑物, 以及港口等狭窄水域的水下领域等。以桥墩间船舶通过区域的宽度和高度信息建立水上的船舶领域, 以港口或近岸航道的水深信息建立水下船舶领域, 结合船舶周围的水面船舶领域, 可以组成复杂通航环境下的立体避碰船舶领域。在该领域中, 碰撞危险度信息也分为:水面碰撞危险度、搁浅及船底碰撞危险度、水上船身部分碰撞危险度3个方面, 见图8。

除此之外, 船岸信息一体化也为船舶避碰的信息来源提供更多的渠道。例如目前日趋成熟的船桥主动避碰技术可以为船舶避碰系统提供辅助的船桥碰撞危险信息。

2) 信息采集技术多样化。多样化的通航信息是船舶智能避碰的重要数据支撑。目前, 新型的信息采集技术开始应用在船舶避碰领域。比如基于RFID的信息采集技术、北斗定位、视觉感知技术等。

北斗定位技术是基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定位技术。相比较传统GPS定位系统, 该定位系统存在斜轨道卫星, 在复杂地形的定位精度更高;同时该系统将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 具有短报文消息的功能, 终端设备不仅能接受到北斗的定位信号, 还能发送终端信息到卫星或者到调控中心。结合目前正在广泛研究的船联网技术, 可以实现船舶之间以及船岸之间的即时准确通信, 为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信息获取提供实时性和准确性的保证, 是今后船舶航行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趋势。

4.2 避碰模型

随着智能控制理论和算法研究的不断发展, 更多先进的决策算法会被引入船舶避碰决策, 对现有应用的算法的实时性、快速收敛性和求解的优劣性进行了优化。其中, 针对现有算法的实时性进行改进, 通常需要将避碰所用的模型建立于动态的在线环境下, 利用不断反馈的信息数据修正模型中的参数。同时决策算法必须具有强收敛能力和较优的准确性, 使得模型能快速及时地表征船舶当前的碰撞危险度。如图9所示的基于在线辨识的建模方式会成为今后决策算法模型研究的趋势。

目前, 支持向量机作为模式识别研究的热点, 成为近年来在船舶智能避碰方向的新兴领域。该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理论, 相比较神经网络具有避免维数灾难的优点。该算法的学习效率只与样本数目有关, 而与需要解算的数据维数无关, 故可以为船舶避碰决策这种多输入 (多种异构避碰信息) 系统的决策算法提供实时性更好的模型建立方法, 是研究避碰模型辨识优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4.3 避碰应用

目前, 船舶智能避碰的研究都是作为一项辅助安全技术。而近年来, 随着水上交通运输的自动化发展, 无人船 (unmanned surface vessel, USV) 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1 个重要方向, 在军事、运输、测量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普通船舶不同, 无人船需要在复杂的航行环境下执行自主航行和避碰等任务, 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动避碰性能, 以实现对无人船的稳定、优良控制。

因此, 未来的船舶智能避碰, 会更多的与船舶自动控制、执行系统集成, 成为无人船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

5 结束语

笔者概述了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结构和发展状况, 着重介绍了基于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智能优化算法和人工势场的智能避碰系统的组成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从避碰模型和避碰信息2个方面分析了目前船舶智能避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对应地展望了船舶智能避碰系统的信息采集技术、避碰模型以及避碰应用的发展趋势。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11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管理会计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及其他企业作为成本绩效管理的手段至今,责任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部分,具有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有效统一的特点。在我国微观经济不断强调企业化管理体系的改革理念中,管理会计及责任会计发挥的作用越加明显(陶华,2006)。以此为背景,笔者试图对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理论在银行业中的现有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商业银行应用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进行文献梳理,力求从另一个侧面解释责任会计在银行中应用的特殊性。责任会计理论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发展如何?其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怎样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体系?为了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还有待于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视角作进一步探索。

二、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前沿

在现代企业管理时期,责任会计已充分适应了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上达到一致的要求(戴新民,2003)。托马斯约翰逊(2004)认为责任会计能有效激励组织内各个局部尽最大努力实现各自的最优。若将责任会计的具体应用价值细化到企业管理中,那么推行责任会计是对“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崔丽凤,2006)。许多学者都非常认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于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的重要性。而一般会计系统只能披露分析财务指标,责任会计制度却有双重作用,罗伯特F迈格斯(RobertFMeigs)(2003)认为责任会计能够设计用来收集有关各中心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用以约束这些对其管辖的经营中心业绩负责的管理者。此外,该制度还为高级管理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以便于识别整个组织中各经营单位的优势与弱点(宋焕斌、罗勇,2006)。

但是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中,有些学者也发现了一些企业只关注内部责任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现行责任会计应用体系还是与企业社会化角色有所冲突。会计信息的造假与失真现象也会严重影响到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所应用的会计信息,主要来自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孟焰,2006)。杨军芳(2006)提出必须尽快对责任会计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条件,引导企业用整体观和长期观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总的来说,近几年尤其是2007年、2008年两年,在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方面乏善可陈,没有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责任会计问题的大量文章中,千篇一律地谈道责任会计的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在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对策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组建相应的责任会计机构”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在高校推行责任会计”一文提到了在高校推行责任会计的作用,认为责任会计可以帮助高校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高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是解决高校管理低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徐四星,2008)。

三、责任中心理论的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责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产生于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分权”理论中的责任会计,其目的之一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责任中心的目标协调一致。因此于玉林(2003)指出责任会计实施重点之一即是根据权责利的基本原则确定责任中心及各个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和考核措施,以有效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总体目标。同时,由于责任会计是从责任预算开始,是对责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评价和考核的系统,因而也可以称它为一个业绩评价系统(Don R.Hansen,Maryanne M.Mowen,2004),责任会计的另一个研究重心为评价体系的准确构建。托马斯约翰逊(2004)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对现代责任会计的出现以完善组织机构内部评价系统给予高度肯定。从切实可行的实施效果上说,实行责任会计就是以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中心可控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蒋贤品(2005)把实行责任会计的要求定为:把企业各级各部门确定为权责范围不同的责任中心,按照权责范围分别编制责任会计,记录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定期提出责任报告用以考核各个责任者的工作成绩。

四、责任会计在银行业具体实施现状

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会计学和金融学方面的学者开始提出将责任会计制度引入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中,将其作为激励各部门产生效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其主要实施措施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责任成本控制,对一些经营单位和对外营业网点实施责任会计,并通过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邓明然、费伦苏,2003)。王少俊(2003)根据中国银行体制结构和特点提出责任会计的具体设置建议,证明了责任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的切实可行性。林忠跃(2006)则是采取把握国内商业银行总体特制的方式以责任中心为角度探讨责任会计制度的应用。因此,对于管理权限过长的企业和商业银行而言,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能在其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并明确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起到有力的激励作用(谢翼谊,2004)。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责任会计的应用问题,比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从2003年开始实施责任会计项目,建设基于责任会计、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光大银行从2003年底开始实施责任会计项目,在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分产品分客户盈利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会计项目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于2004年11月正式在全行投入使用;交通银行管理会计项目一期也已在全行全面上线,为经营管理提供了公司业务产品、公司客户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模式(廖佳馨,2008)。

但关于如何在农村信用社推行与应用责任会计的问题,除了谢翼谊、赵春明等人有文章涉及外,相关研究尚比较缺乏。

五、简要展望

关于责任会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很多现实应用的深入探讨,也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以求改正。尤其是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更是繁荣,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2000~2008年间,以“社会责任会计”为名的论文数量共199篇。但本文的讨论重点不在“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而是讨论责任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一部分在各类企业尤其是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在应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企业制度而导致不同的效果。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中,也存在着权、责、利不尽对等,细节指标不尽完善等问题(龚振福,2006年),但是坚持责任会计制度本身是正确的,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相信责任会计如何在银行业中发挥作用的问题,特别是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如何发挥其在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如农村信用社等机构中的作用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空间。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精选11篇)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 第1篇在经济学理论界,产业升级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各学者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