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药中范文
化学制药中范文(精选11篇)
化学制药中 第1篇
中学阶段各学科之间互相依赖, 互相制约,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中高考制度的改革, 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中高考的改革, 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立意命题, 强调了学科知识间的普遍联系, 增加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应用性。生物学科安排在化学前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中学化学与生物学科间的有着密切联系
《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增强跨学科内容。作为中学教师, 不仅应该有扎实的某一科知识, 还应具备跨学科知识, 具有将多学科间知识交叉的授课能力。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的联系, 在加强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教学的同时, 要充分的进行跨学科渗透, 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 帮助学生在化学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突破学科的封闭性, 进行开放式教学, 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 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类比相关学科, 进行知识迁移。
化学、生物本是一家, 化学是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生物是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做好化学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 适当注意生物学与化学间的跨学科综合, 有利于解决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开放型试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在近代的发展和所取得的突破, 都离不开生物学对化学的渗透, 生物学中的许多问题, 都可以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 所以必然在知识上有一些结合点, 彼此密切联系着。
二、全面了解初中化学与生物教材, 尽快掌握它们的特点与联系
1. 化学、生物同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中学理科课程中, 化学和生物有很广泛的联系, 化学、生物都属于自然科学, 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不同, 但由于自然界本身是统一的、和谐的, 所以两科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 在一些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 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化学、生物都为以实验为研究手段进行科学探究, 同时还运用对比实验的思想, 在探究中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交代给学生, 比具体知识点的大量陈述与探究更有意义。如生物“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比较实验”就运用对比实验的思想进行探究, 此探究也是化学研究的内容。
2. 化学和生物在知识点上有一些结合点
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化学中的内容, 也是生物课本中的内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一个化学变化, 也是一个生物过程;社会的环境问题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能源问题、资源问题都有化学和生物的结合点……
3. 化学、生物知识先后联系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的过程, 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学生需要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识,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师只有知道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 对学科间知识的先后顺序联系做到了如指掌, 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刚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 我以打开“雪碧”的奇妙现象引入, 学生猜想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可能是氧气……进一步追问怎样证明你的猜想, 原打算以此引入新课教学, 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 一下说出检验的方法, 我很惊讶, 还没讲, 他们就知道了, 他们还知道二氧化碳被人们称为大棚里的气肥, 后来才了解到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能量的释放与利用”中已经学习过, 甚至比化学上介绍得还详细。
4. 化学、生物都与日常生活联系
中学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化学、生物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很多的化学、生物知识。这样, 就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对它们的学习兴趣。
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也是生物和化学关注的重点。化学中讲到自然界中氮的固定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进一步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变成硝酸在下雨时降落到地面。另一种固氮的方式是利用植物的根瘤菌, 根瘤菌是一种细菌, 能使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瘤, 在自然条件下, 它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供植物利用, “种豆子不上肥, 连种几年地更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的化学—化妆品中的化学 第2篇
题目: 生活中的化学
姓名: 王富良
学号: 201106802
专业: 应用化学 班级: 应用化学1101班
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日期: 2012/07/04
生活中的化学
——化妆品中的化学
作者:王富良
专业:应用化学
【摘要】化妆品,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当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化妆品和其中宣传的复杂的化学成分,则变得无所适从。在了解化妆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主要作用和性质后,便能在挑选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化妆品。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些常见化妆品成分的性质
【关键词】化妆品 化学 成分 性质
美化为目的。故在成分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安全,无毒,且具有较强稳定型,不易氧化等特点。
以某牌洗面奶为例,其包装背面写到其成分为:水、肉豆蔻酰谷氨酸钾、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丁二醇、硬脂酸、月桂酰胺DEA、月桂酸、聚乙二醇-40、羟基乙酸、乙二醇二硬脂酸酯、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甜菜碱、PCA钠、山梨(糖)醇、丝氨酸、【正文】在介绍化妆品的成分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化妆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对化妆品的定义为:“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为目的、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为目的的化学工业产品。”由此可见,化妆品对人体的作用必须缓和、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并且以清洁、保护、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羟苯丙酯、水杨酸、羟苯甲酯、氢氧化钾。想必就算有一定化学基础的人看到这么复杂而繁多的成分也会有些犯晕,这都是什么?其实虽然成分看起来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基质原料
1、水:几乎所有的化妆品中都有水,而且通常情况下水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化妆水(爽肤水)中80%~90%以上都是水。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是为皮肤(或毛发)补充水分、软化角质层;二是溶解、稀释其他原料,为化妆品的基质。
2、油脂类:如上配方中的硬脂酸、月桂酸、乙二醇二硬脂酸酯等。除水以外,各 类化妆品中含量是最高的是油脂,有时还会超过水的含量,像卸妆油,油脂含量在85%
左右。其作用一是良好的保湿剂,使皮肤柔软、有弹性;二是作为溶剂溶解物质,为化妆品的基质,同水一样。常见油脂类原料还有橄榄油、杏仁油、鳄梨油、棕榈油、大豆磷脂、蜂蜡、凡士林、石蜡等。
3、胶质类:上配方中未见,但常见于各种凝露,啫喱质和果冻质化妆品中。其本质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作用为乳化和增稠,改变化妆品质地,同时易与水结合。常见胶质有黄原(汉生)胶、阿拉伯胶、卡拉胶、琼胶、明胶、硅酸镁铝等。
4、粉质原料:上配方中未见,但为粉底,眼影,唇膏中等固体化妆品的主要成分,作为填充剂、着色剂、载体等。常见粉质原料有钙、镁的碳酸盐,钙、镁、铝、锌的硬脂酸盐,锌、钛的氧化物、云母和高岭土等。
二、辅助原料
3、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类:如上配方中的肉豆蔻酰谷氨酸钾、月桂酰胺丙基甜菜碱、月桂酰胺DEA、椰油酰两性基乙酸钠等。从化妆品的基质原料中可看出,化妆品几乎就是油和水,为了能使油和水稳定的混合在一起,则需要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憎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的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等;而憎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4、防腐剂类:如上配方中的羟苯丙酯、羟苯甲酯、水杨酸等。在化妆品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的物质,如甘油、山梨糖醇、氨基衍生物、蛋白质、水等,若被微生物污染后,易发霉变质,使产品质量下降且易造成皮肤过敏。故在化妆品中必须加入防腐剂,但其应具有①对多种微生物有效②能溶于化妆品中③没有毒性和对皮肤的刺激性④不与配方中的有机物反应等特点。常见防腐剂还有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等。
5、抗氧化剂类:如上配方中的山梨(糖)醇、谷氨酸等。油脂中的不饱和键在光照下,温度过高和有微生物存在下跟容易被氧化引起变质,其产物对皮肤有刺激性,并会引起皮肤炎症,化妆品中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常见抗氧化剂还有叔丁基苯甲酚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抗坏血酸)、生育酚(维生素E)等。
6、保湿剂类:如上配方中的丁二醇、硬脂酸、月桂酸、聚乙二醇-40、山梨(糖)醇、氨基酸、PCA钠等。角质层位于皮肤表皮的最外层,当角质层的含水量充足时,皮肤柔软、光滑、细嫩、富有弹性。所以需要通过化妆品为皮肤补水。保湿剂则是通过防止皮肤内水分丢失和吸收外界环境的水分来达到皮肤内含有一定水分的目的。保湿剂是可以
使水分传递到表皮角质层的物质,主要包括以①油脂及多元醇为主要成分的封闭剂(如石蜡、丙二醇等)②吸湿剂(如甘油、蜂蜜等),其中能与水结合的大分子,有维持水分及封阻作用的称为亲水基质(如透明质酸、弹力蛋白等)③以脂肪酸和维生素为主的深层保湿剂(如亚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E等)。
三、特殊原料
此类主要详细叙述添加量较少,但一般具有特殊作用,且在商业宣传中经常出现的物质。
1、水杨酸:系统命名为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除了为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还可以去除角质、促进皮肤代谢,可以收缩毛孔、清除黑头粉刺,有效淡化细纹及皱纹。水杨酸也被证明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祛痘类(祛粉刺类)产品。其作用较果酸来说更为温和,但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在化妆水中需借助较高浓度酒精来助溶,反而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
2、果酸:指一组天然有机酸,包括乳酸(羟基乙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其可以深入皮肤,软化角质层,使角质层细胞分裂加快,从而使老化、堆积的角质层脱落。但其酸性对皮肤有一定副作用,表现为皮肤发红,有刺痛感、灼烧感。
3、熊果苷:化学名称为对羟基苯-α-D-吡喃葡萄苷。熊果苷为国际公认的一种安全、高效祛斑美白剂。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皮肤有漂白作用,抑制黑色素形成。熊果苷经多种动物实验证明毒性很低,可放心使用。
4、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主要功能是作结缔组织的粘合物,使皮肤保持结实和弹性。在皮肤内,它与弹力纤维合力构成网状支撑体,给真皮层提供支撑。能促进表皮活力,增加营养,有效消除皮肤细小皱纹。
5、辅酶Q10:亦称泛醌Q10,是组成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成分之一,氧化还原辅酶,激活细胞呼吸,加速产生ATP。它同时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抗氧化剂,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起主要作用是调理细胞,抑制皮肤老化,还可增强基底层细胞的功能,激发细胞能量,使皮肤平滑,恢复表皮青春。
6、原花青素:化学式为黄烷-3-醇或黄烷-3,4-二醇,为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天然活性原料。其具有以下几个功效 ①抗皱作用 它能维护胶原的合成、抑制弹性蛋白酶、改善皮肤健康循环,使皮肤健康,有活力 ②防晒美白作用 它有较强的紫外吸收性,同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色素褪色。③收敛和保湿作用 它可使粗大的毛孔收缩同时在空气中易吸水,可与透明质酸、蛋白质复合。
7、透明质酸(HA):本质为直链式高分子酸性粘多糖化合物,为国际公认的最好的保湿剂。其保湿效果不受环境影响,与其他保湿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相比,在低相对
湿度下吸水量最高,在高相对湿度下吸水量最低,正适合化妆品在不同季节,不同湿度下对保湿作用的要求。透明质酸具有高分子量和大体积的特点,可形成一连续的网状结构,如同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水分,形成一透气、非封闭的水膜。这都是其他保湿剂所不具有的特点。
以上便是对化妆品成分性质的简要分析和主要作用。化妆品是为了使皮肤更健康、美丽而用的,在了解其成分、性质及其副作用后,更能客观的看待化妆品。化妆品并不是什么神圣之物,所有以上所列举的功效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其效果也是因人而异。故在挑选化妆品时,应慎重考虑,其成分是否适合自己的皮肤,是否会产生刺激性等因素,更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效果所迷惑,做到理性消费,善待自己的皮肤。
(参考文献:
[1]吕维忠等.现代化妆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在化学课堂中如何贯彻绿色化学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培养;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30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地关注的焦点。在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一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绿色化学,亦称为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或清洁化学,就是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得新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所有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措施,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污染和零排放,是从源头阻止污染的一门化学。绿色化学是阻止环境污染的一种完美手段,是从始端解决污染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保护环境的必经之路。绿色化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代代具有绿色化学意识、掌握绿色化学知识和技术人才的共同努力。而“这些人才离不开绿色化教育,需要运用教育来建立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提高他们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所以,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的具体内涵
绿色化学概念从一提出来,就确定了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无污染的原材料,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在各个环节都实现无污染和净化的反应途径。它的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五点上。
1、循环使用不但是降低成本的需要,而且还是降低废物的需要。比如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载体、催化剂等,从一开始就应当考虑有循环使用的设计。2、再生是变废为宝重复使用、节约能源资源、降低污染的有效手段。它要求设计化工产品的开始阶段,就应当充分考虑到相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再生显得非常重要。3、严禁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基本方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回收,又无法替代、再生和循环使用的药品原材料,严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4、减少用量,减少用量是从减少污染、节省资源角度来说的,它涉及两层含义:首先减少资源用量,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怎样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减少损失率,提高转化率;其次降低“三废”排放量,主要是降低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的排放量,尤其是排放废水量一定要降低到指定标准以下。5、回收可以有效达到省资源、减成本以及少污染的理想状态。
在学术界日益注重的绿色化学现代内涵已得到认可,绿色化学概念在工业上也已日渐得到赞同,但它的内涵和概念在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贯彻,它的应用在实验中也应加以推广。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内涵,推广绿色化学成果显得十分重要。
二、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注重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观点,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因此,为了适应绿色化学新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务必要进行改革。
(1)正确处置实验废弃物。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等都或多或少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这些废弃物加以合理利用,化学实验室应建立专门的废碱槽和废酸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的废弃液,务必要倾倒在指定处。对于含贵重金属的废弃液,要经化学处理回收后才能排放。(2)要努力改革实验形式。如一些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完成,像Fe3+的显色实验,酚酞与碱的变色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进行,像检验醛基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
2、精心策划作业以巩固绿色化学理念
在布置化学作业时, 要精心筛选一些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每次实验课结束,吩咐学生写化学实验报告,除了要求学生记录实验呈现现象并加以解释原因外,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并提出改进的设想与措施,以做到下次实验的绿色化。
3、宣传绿色化学,提高环保意识
要使学生把绿色化学观念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正确树立对待环境的态度,培养学生优化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和意识,就一定使学生接纳绿色化学思想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恰当的着手点。运用化学科目优势,教师可以点带面,介绍环境污染以及其造成的危害,逐渐树立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绿色化学思想理念。
化学制药中的生物催化技术运用 第4篇
1 简介生物催化技术
1.1 生物催化技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指出, 生物酶催化技术是目前工业发展中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技术。生物催化技术主要涉及到化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 在医药化工领域中可通过酶或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实现大规模生物的转化。由于生物催化剂能促进反应物在反应中进行分子重组, 使得产物种类繁多, 增加了产物的多样性, 便于化合物库的增添, 并且多样性的产物有利于开发产物新特性。
微生物是生物催化中最常用的催化剂, 因其种类繁多, 增殖速度快, 含酶种类丰富, 因此多用于生物的转化反应。微生物适应性强, 反应条件温和, 多用于一些较难反应的生产中。微生物结构简单, 在做催化剂时可以选择细胞器或固定化细胞。在制备一些不稳定化合物时, 微生物是最佳选择。
先导化合物在生物催化作用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可能反应的产物范围大; (2) 在反应过程中无需进行脱保护和基团保护, 一步便可完成相关反应; (8) 实现生产的定向立体选择和区域选择; (4) 生物催化的反应条件温和, 利于稳定复杂的分子结构; (5) 在均一和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可获取反应的重现性及实现反应的自动化; (6) 由于酶具有固定化特性, 故在生产过程中可反复循环使用催化剂。 (7) 生物催化剂是完全无公害的可以在环境中直接降解的。催化时产生的污染少甚至无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
1.2 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
生物催化是基于生物学的研究产生的。刚开始科学家也只是注意到有机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物质酶, 可以催化物质间的反应, 其本身并不发生变化, 并且催化的反应条件不苛刻。而当时的药物完全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来生产的, 反应条件苛刻产物较为单一资源消耗较大。这时生物的某些细胞可以用于特定条件下的化学转化观点的提出, 使得生物催化技术出现在化工产业中。在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带动下, 生物催化的底物选择范围逐渐加大, 生物催化技术在精细化学和药物中间体产生领域里的应用越来越广。
1.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生物催化技术也在研发新技能。
为了能加大生物催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专家们致力研究拓展生物催化底物的选择范围, 和控制生物催化酶的稳定性。生物催化技术的不断研发使其反应条件越发温和, 反应底物可选范围更广, 反应中间态物质种类更多, 极大的推动了化学制药业的发展。
2 生物催化技术在化学制药中的应用
在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背景之下, 酶和微生物反应成为生物学领域的关注热点。许多长期研究微生物和酶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于有机合成的研究, 促使生物催化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不对称合成的生物技术。
2.1 近年来, 很多长期从事化学合成研究的工作者对微生物和酶反应发生了兴趣, 与此同时, 很多长期从事微生物和酶的研究的工作者对如何将此应用于有机合成发生了兴趣, 从而使生物催化技术成为一种进行不对称合成的重要技术。
德国Merck公司与美国Codexis公司酶法生产西他列汀游离碱。最初他们发现一种R构型选择性转氨酶对西他列汀酮的结构类似, 分子质量较小的阻断甲基酮具有一些活性。后来, Codexis公司通过改进转氨酶, 使一种新型的催化加氢路线成为可能, 同时, 几乎不产生不具有药物活性的S构型西他列汀酮。这种直接的酶催化的反应过程, 不需要高压氢化, 不必使用钌和铁等金属催化剂, 也不必有后续的手性纯化步骤, 使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56%, 反应产率提高10%-13%, 还从总体上减少了19%的废物的产生%初步研究表明, 这种新型的酶催化剂对于合成其他药物的反应也很有用。
2.2 这种使用生物酶来做催化剂的反应不但省略了高压氢化过程和金属催化剂更不用进行后期的手工纯化, 而且提高了反应速率和设备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率。从此次生产可以看出, 使用酶来催化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合成。
美国公司酶法生产阿伐他汀 (立普妥) 的活性中间体6-氰-3, 5-二羟基己酸叔丁酯Codexis公司设计了一种生产HN的绿色方法, 使用最为先进的基于重组的直接优化技术开发了3种酶, 它们在生产中具有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在第一步反应中, 两种优化酶手性选择性催化前手性氯酮 (乙烷基-4-氯化乙酰乙酸) 的氢化反应, 由葡萄糖形成纯手性的
氯乙醇;第二步, 第三种优化酶在温和条件下进行新的生物催化氰化反应, 将氯乙醇转变为氰醇。在生物催化的基础上, 进化酶将还原反应的容积产率提高了近100倍, 氰化反应的容积产率提高了近4000倍。
3 展望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生物催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物催化技术的日渐完善下, 酶的使用量会大大增多, 生物催化技术参与的生产环节也会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生物催化技术。但生物催化技术想要完全利用还有很多挑战。利用生物催化技术进行改变氨基酸生产时, 会产生大量的候选物质, 改变的越多候选物的数量就越多, 这时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来进行筛选, 这是一个繁复的工作,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生物催化技术在合成对映体和转化官能团的生产中作用很大, 是非常好用的工具。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生物催化剂的技能也随之优化。增大了酶的产率和稳定性, 有了基因的移植克隆技术, 更是加快了微生物生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改进, 更多种类的生物催化技术将会应用到制药过程中。
总的来说, 生物催化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化的结合运用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渐枯竭的资源, 如何加大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和损耗, 是各个国家的研究重点。生物技术的大力开发和使用, 为这一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催化剂的应用在化学界并不稀奇, 但使用微生物来进行催化还是比较新的技术, 尤其在现在基因技术, 细胞移植和生物发酵技术的出现, 使得生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化学制药上生物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 生物催化技术给化学制药带来了新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永.化学制药中生物催化技术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
融现代生活化学知识于化学教学中 第5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34-01
引言:化学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从重学术转向重普及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材,主张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我们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正文:为了融现代生活化学知识于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相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
一、化学教学中适当地把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然在初中对化学知识已经有所接触,但还是会感到非常的陌生,也会感到一些好奇或者恐惧,担心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导他们入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与工农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做到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二、在化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从书本上更快、更多地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着。如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到实践应用,那么最终势必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因此平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研究性课程,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创新意识。如果我们能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研究性课题,将会起到更显著的效果。
比如学生学了有机化学之后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组织了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因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生活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地区污染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在50~60年代的污染最严重时期。到本世纪末,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当今环境问题,都源于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盲目地进行改造的结果。
中小学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需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让学生感到要学好化学知识,为保护人类环境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产生有毒气体、废液和固体废弃物,实验中设法把污染物处理掉,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内化为习惯,这对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影响。最后,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故事,特别是选编一些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化学问题。在给学生许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品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和知、情、意比较完美的人。
化学制药中的生物催化技术运用探讨 第6篇
1.1生物催化技术
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催化技术当中普遍常见的催化剂, 因为它的种类多种多样, 并且含酶的种类非常繁多, 因而一般把它用于作生物的转化反应。而且微生物除了以上优势之外, 它的适应性也是非常强的, 多数情况下, 用于极个别比较难反应的化学制药生产过程当中。微生物的结构组合也是非常简单的, 所以在制作准备比较不稳定的化合物时, 把微生物作为了首选。化合物在生物催化技术的作用下具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1) 生物催化技术能够使得增大化合物发生反应的产物范围。 (2) 运用生物催化技术能够加快生物反应的速度, 在反应过程当中不用对其进行保护, 只需要简单快速的一步就可以让它完成生物反应。 (3) 还可以进一步加快实现化学制药生产过程当中的立体和区域选择范围。 (4) 由于生物催化技术所产生反应的条件与其它来是比较温和的,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比较复杂的分子结构。 (5) 生物催化技术是完全无公害的, 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并且有利于保护环境, 它在环境当中是可以直接用来降解的。
1.2目前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进度
由于生物催化技术是通过研究生物学而所产生的。在最开始, 科学家仅发现不管哪种有机生物体当中都具有物质酶, 物质酶能够催化生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它其实自身不可能发生改变, 而且其发生催化反应的条件不是非常的严格。那个时候的生产药物完完全全是依靠化学的反应来进行生产, 产生化学反应的条件比较严格, 而且所产生的物体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 所以在资源方面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 在这个时候, 由于有一部分生物细胞可以用作在一定的条件下生物细胞化学转化观点的提出, 这样就使得生物催化技术出现在当前很多的化工产业中, 随着蛋白质工程技术的进步, 使得生物催化技术所选择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 使得生物催化技术在化学与药物领域里边的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专家们对生物催化技术的不断研究, 让生物催化反应条件变得更加的温和, 而且反应的底物可以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化学制药业的发展。
2生物催化技术在化学制药中的应用
2.1在我国最近几年里, 有许多的人从事了关于化学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许多从事关于化学合成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人员对微生物和酶的反应过程有着浓烈的研究兴趣, 与此同时, 还有越来越多的一直从事研究关于微生物和酶的工作的相关人员也对如何才能够把微生物和酶的反应应用到有机合成当中, 由于这么多的研究人员对其产生了兴趣, 这样就更加让生物催化技术成为了一项特别重要的技术。通过无数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有许多的活性小肽由于在机体内是经过大分子的形式而形成的, 再经过降解与分泌行驶它的功能, 其中有一些天然蛋白质分子量是非常的大, 但是它的活性部位却恰恰相反, 是非常的小, 这样就使得一段连续的小肽能够表现它的活性。还有蛋白质酶解反应作为一种可以改善蛋白质底物理化与蛋白质功能特征的重要手段, 由于它的酶解底物活性多肽能够治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等许多的疾病, 所以它理所当然的在化学制药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以往传统的化学制药领域当中, 一直把酶降解技术的以生化类药品作为主要部分。通过使用酶解方法, 能够使得原料蛋白质类前体得到降解, 等降解后再分离活性片段, 比如脑蛋白水解物、肝水解肽、水解蛋白等等, 由于水解产物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活性小肽, 游离氨基酸等组分临床疗效确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研究人员研究出了如果把酶解工艺结合当前新的分离以及检测技术, 尤其是把亲和色谱作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各种使用的仪器, 那么就能够从一组混合物当中飞快的发现与分离这些活性小肽, 这样就为新药开发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2.2运用生物酶做催化剂的反应不仅能够省略高压氢化过程与金属催化剂不用去进行后期的手工纯化等一系列过程, 而且最主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催化的反应速率以及设备生产力, 从而可以大大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原材料的使用率。由此能够看出, 在化学制药当中, 运用酶来作生物催化能够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合成。还有很多的酶催化工艺已经广泛运用于手性药物与农药等各种精细的化学品生产过程当中, 而且有飞速发展的上升趋势。当前随着制药工业对手性化合物的需求越来越多与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加, 酶催化工艺作为一种绿色的手性技术, 现在已经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化学制药过程当中进行研究与运用的热点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 以前的人们一向单纯的认为酶催化只能够在水溶液, 室温下进行, 但是自从Klibanow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现酶可以再有机溶剂中催化有机反应以后, 就形成了一门新的研究领域~~非水介质中的酶的催化反应, 而且在现代医药与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结语
总而言之, 生物催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化学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的大力开发与运用, 为这一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运用微生物来进行催化, 使得生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化学制药上生物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 生物催化技术给化学制药带来了新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永:化学制药中生物催化技术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11期.
化学制药中 第7篇
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制定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的的特点, 以就业和职业技能为导向, 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 做到课堂知识为实践服务。药物化学对于高职化学制药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药物化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用性来讲, 在教学内容上更应该强调各类重点药物的结构、命名和构效关系以及化学药物的临床应用分类, 这也是社会对药学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药物化学的教育中仍采用本科药物化学专业教育的模式, 没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比如上课及考试容易强调研发过程, 具体的研究思路、作用机理等, 而作者认为高职化学专业的药物化学应该与本科培养学术型人才区别开来, 按照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教学, 重点讲述药学化学中药物的药理性质, 该类药物有那些典型药物, 对典型药物的结构命名等,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走到社会上能应用的知识。目前的部分教育及考试仍然是以科研为目的, 把学生以后都当作学术型人才来培养, 这无疑会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的发挥, 不符合高职培养技能化人才的初衷。
2 根据教育目的明确教学重点
对于化学制药专业的学生来讲, 作为药化专业学生来讲最重要的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以少讲, 因为高职化学制药专业的学生应以化学药物的基础知识为重点, 在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 分子生物学是让他们对药化学习感到吃力甚至反感的主要原因。而且作者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及考试成绩分析发现, 学生有些能够将分子生物学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知识点记住, 药物说明书上常见的化学结构都不知如何命名, 也不能通过化学结构推断出其性质和用途, 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化学制药专业学生将来服务社会的就业岗位来调整药物化学的教学重点, 违背了化学制药专业开设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初衷。
3 重视实训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药物化学的实训课中, 部分老师给学生打分评价的时候只看最后的结果, 强调按照实验课本上的标准程序去实验。事实上很多药物史上重大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一些偶然的或者从副作用等其他的方面来展开的, 而不是按照固定的程序产生的。之前在药物化学的实训课的考核中, 老师一般根据学生做实验的结果来打分, 而作者认为学生将来就业要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和有所创新, 必须重视实验记录情况、操作的准确记录度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因为只有重视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操作的规范准确, 才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2]。实验结果本身在于实验过程是否准确, 至少能够说明在某种固定的条件下产生了一个真实的结果, 但是如果实验条件记录不清楚, 实验结果即使正确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再次重复可能不会得出上次一样的结果, 它可能只是一种偶然条件下产生的。而如果结果是错的将无法从实验记录中查出失败的具体原因, 因为对其产生的过程以及实验条件都没有详细的记录。
4 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制药专业是一个新型发展起来的专业, 药物化学与数理化这样大部分规律已经明确知道的学科不同。药物化学基础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更新也很快,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不断的自我更新专业知识,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与社会脱节。在目前的信息社会, 文献的检索利用及自学能力的强弱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小结
基于药物化学在化学制药专业中的重要性, 以及其对化学制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作为一名药物化学教师, 只有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 不断的去实践和提高, 才能为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化学制药专业人才,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的特长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通过分享作者关于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欢迎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卫, 庆伟霞.基于“职业面向”改革高职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 :96-98.
化学制药中 第8篇
随着翻转课堂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引起了广大新进教师们的关注。本文就翻转课堂在 《化学制药小试》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或称颠倒课堂,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现利用视频或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课堂上来解决小组和个人的问题或是讨论、做实验的一种教学形态,它融合了教育信息技术而创设出真正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现代课堂[3]。
“翻转课堂”已成为当下深受师生们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自身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视频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课前学习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改变了原有的 “课堂上讲解,课后巩固练习” 的教学方式; 随后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探究、讨论,同时教师作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变成了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性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不难看出,翻转了的课堂成为了师生平等展开交流、解决问题难题、探索新知识的重要场所。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不同的网络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视频,促使教师扮演课程视频设计制作者的角色; 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交流互动,促使教师扮演课堂交流互动、组织参与者的角色; 这种教学方式促成了教与学的创新型课堂,体现了教师角色上的转型,也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4]。
2 化学制药小试课程
2. 1 课程性质
《化学制药小试》是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是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依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顺序排列,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旨在强调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5]。《化学制药小试》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其课程内容和任务要求,通过查阅和总结文献,能够简述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选择依据与改造途径; 要求能以小组的合作形式,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工作计划; 要求学生进行制药小试工作时,能够需做好实验过程的相关记录,保存好所有有用的资料,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进行评价考核;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做到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加强环保意识、质量与经济意识,提升常见实验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加强合作小组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2 课程目标
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分析 《化学制药小试》的课程目标:
( 1)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处理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加强化学合成、产物纯化操控能力; 提高过程和结果跟踪分析能力; 提升中英文技术资料的查阅能力; 锻炼小试工方案制定、分析与讨论能力; 加强过程记录、结果处理及报告写作能力;
( 2) 知识目标: 在化学制药小试实验技术方面,要求学生要学会以下4 个方面: (1)熟悉实验过程中常用的化学玻璃仪器,掌握玻璃仪器规范使用、学会清洗及保养原理和方法;(2)掌握回流反应装置、带分馏反应装置、带分水反应装置等拆装与操控方法; (3)熟悉并掌握蒸馏( 简单、减压、水蒸气) 、分馏、洗涤与萃取、结晶与重结晶、固液分离、干燥、色谱分离等产物分离纯化原理及操控方法; (4)掌握薄层层析、熔点测定、GC、HPLC等基本操作过程,学会对其数据进行分析;(5)掌握小试方案制定、过程记录、小试报告撰写等基本方法。常见实验室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方法;
( 3) 素质目标: 强调课堂纪律,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学习态度,重点培养实验结束后必须要整理、整顿和清洁实验室的良好习惯; 提升学习主动性、合作共事与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 最后,注重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与领导的能力。
3 翻转课堂在 《化学制药小试》 的应用研究
《化学制药小试》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阻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而翻转课堂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更好地照顾到课堂中的所有学生。
以实验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为研究项目,针对实验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介绍本项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明确本实验学习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安排,熟悉实验具体流程。为此,我们制定了翻转课堂实验方案( 见表1) 。为了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按学号有序的组建2 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班长组织学生进入班级QQ群或创建新的微信群,通过QQ群或微信群完成课程信息的发布以及学生问题的解答。
首先,教师通过QQ群或微信群的文件共享功能,安排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和网络学习视频、检索网址。在开课前两天,教师通过QQ群实时聊天方式,收集学生在自学与小组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并予以解答,并对聊天信息进行记录。进入实验课,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2 人为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正确规范用使用回流反应装置拆装、操作与控制;能熟练应用减压抽滤操作; 能熟练应用重结晶技术纯化产物。随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教师边观察边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则要及时予以讲解。将近课堂结束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并对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再一次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指导与强化。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进行撰写,最后通过QQ或微信再一次解答实验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结束后统一对全班学生安排实验课考试,每个学生随机抽题,确定实验课考试项目内容和考试评分标准,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实验名称的记忆情况、实验操作的熟练情况以及常见问题的分析诊断情况。
4 结语
翻转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氛围变的更加活跃,进一步加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性以及效率,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下而上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化学制药小试》实验教学中,以“乙酰水杨酸的制备”为实验研究对象,设计完整的翻转课堂实验方案,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性以及效率,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制药小试,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0-115.
[4]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教研,2014(6):49-51.
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第9篇
一、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结合化学史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是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Nobel) 研究炸药, 有一次炸药大爆炸, 把他炸得鲜血淋漓, 他却高兴地狂呼:“我成功了, 我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努力奋斗不怕挫折的精神。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为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 如波又耳、牛顿、诺贝尔等人终身不娶。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 (Berzelius) 直到56岁才结婚。诺贝尔虽由于研究炸药成功而腰缠万贯, 却一生过着很俭朴的生活, 把巨大的遗产作为诺贝尔奖金, 以鼓励更多的人向科学进军。科学家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起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独到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启发式教学。我们知道, 化学教学常常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时, 几乎每章都是干巴巴的条文, 平铺直叙, 千篇一律, 往往教起来枯燥无味, 学起来没有兴趣, 以致学生常反映“记不住”、“没意思”,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将有关化学史实以小故事或化学趣闻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就能够克服“满堂灌”枯燥条文的弊端。例如:讲有机化合物“苯”时, 讲一讲凯库勒 (Kekule) 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讲“氧化反应”时, 讲一讲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 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或趣闻在化学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利用这些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 领悟其中的道理,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化学史证明, 科学的发展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不像某些西方科学家所断言, 只有某些发达国家科学家的功劳。我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化学和化学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造纸、火药等四大发明, 在世界科学的发展中, 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当然不可否认,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暂时是落后了。光辉的过去和一度的落后正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动力。事实上, 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光辉的榜样。通过宣传我国科学家们杰出的贡献, 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克服民族自卑感,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二、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化学课堂教学结合化学史内容。化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反应多, 涉及化学典故、化学家的名字也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仅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中就提到上百个化学家。因此在结合化学史教学中, 须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介绍有代表性的史实、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 不要一一罗列、泛泛介绍, 只有内容安排得当,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否则处理不当, 牵强附会, 主次不分, 则会使教学内容繁琐重复, 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举行化学史专题讲座。选择化学史上重大事件, 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做到既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 又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专题讲座可采取抓住贯穿化学史的一条主线,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安排史料的方式。对各个时期的化学知识进行历史分析, 判明重大发明和研究方向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 依据当时条件客观地评价和批评科学家们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犹如把学生带回历史, 引进科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实验室中, 从而让学生领略新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新的科学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同时, 也使学生认识到昨天还被看成是科学最新成就的东西, 今天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陈迹, 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推陈出新, 有所前进。
3.利用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资料, 看科技电影或光盘, 举办化学史墙报、板报及化学史晚会, 等等都是方便宜行、收效甚佳的教育形式。
摘要:充分认识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一点化学史知识, 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育人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化学制药中 第10篇
一、绪言课拉开学习化学的序幕
由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场,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图片展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跟我们生活的联系……“那他们和化学有什么联系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马上就会提起兴趣,从内心发出疑问,借此指出化学是干什么的,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为后续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以变“魔术”的方式,利用酚酞遇见变红书写文字“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习化学”“让我们一起探究化学世界”等。“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遇到这些现象,并能够解释这些现象。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告诉学生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我们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好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以科学家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以此树立信念,培养学生为国为民做贡献的决心和愿望。
二、加强自身建设,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流畅风趣的语言,问题的巧妙设计,解题技巧,条理分明,语言逻辑性强,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佩服、跟随。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会使教学变得轻松,教师也会倍感教学的艺术享受。所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快乐的同时,真真正正感觉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三、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任何科学成果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不光要学生看看现象看看“热闹”,而是要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例如,在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来书写和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共同分析为什么烧杯中的水会进入广口瓶,为什么进入广口瓶的水大约占广口瓶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为什么红磷要足量?为什么等到冷却至室温才打开弹簧夹?实验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提高学生探究兴趣。载入在氧气制取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操作通过讨论交流,把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把实验步骤简单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便于学生记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这样的谐音顺口溜很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编,便于记忆,又有趣。在教学中,有些知识还是很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实验不是单纯的看热闹,看过后一欢而散。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能力,只有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中才会不断激发兴趣,继续后面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不断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坚定学习意志品质,双管齐下,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育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 第11篇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在一次对海洋生物的调查中发现, 543只被调查的大型海鸟有84.5%在胃中找到塑料;1995年香港打捞海上塑料垃圾765.6吨, 耗资1200万港元, 平均每吨打捞费2518港元。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塑料焚烧时, 不但产生大量黑烟, 而且会产生毒性很强的二恶英。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培养环境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们应该在成长初期就接受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 会减少许多破坏环境的事情, 而通过中学化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最好不过的一个途径。
二、进行绿色化学教学, 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如何进行绿色化学教学呢?作为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进行绿色意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绿色化学”理念为中心开展教学。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教师要有新的观念, 具备绿色意识才会产生积极效果。而现在素质教育并未完全普及, 教师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知识, 在这样陈旧的观念及陈旧的教学模式下, 怎样做到绿色化学教育呢?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更新知识, 以“绿色化学”理念为追求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适当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以“水”为例, 在教材基础上, 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水的任意排放,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水的严重污染。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 虽然氯气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但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会与水中的有机物作用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恶英等有机氯衍生物而成为被拒用和淘汰的危害化学品, 人们正逐渐使用绿色化的反应物二氧化氯来处理自来水。
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现行的高中教材大多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 但是在化学实验中, 却较少地体现绿色化学的内容。因此, 要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还需要实验绿色化学设计。绿色化学特点就是: (1)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 (催化剂、溶剂) 下进行; (3) 具有“原子经济性”, 即反应具有高度选择性、极少副产品, 甚至实现零排放; (4) 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 (5) 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近几年来, 教师在教学中也逐步意识到在实验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实验排放的“三废”进行控制和治理, 从而可以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形成。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 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化学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教给学生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思想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轻实验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常规教学和实验改进中, 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与化学教育的始终, 使化学实验绿色化。
3. 课外活动中的绿色化学教学
化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征倍受学生欢迎。
4. 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
对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以专题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如:《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防治》、《本地去水质现状》、《香烟的危害》等。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灵活开展环境教育
如:组织学生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 收看环境教育电视, 阅读环境教育方面的杂志, 指导学生收看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报告。
6. 指导学生进行环境治理课题研究
向学生介绍当今环境热点问题并展开讨论, 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什么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白色污染是什么?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等。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检测站, 工厂的污水处理车间等地方, 回来写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课外活动强化教育,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环境化学有关知识, 发展的环保技能, 提高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初步解决实际环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三、结束语
化学制药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