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等城市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高等城市范文(精选9篇)

高等城市 第1篇

1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城市林业不同于传统林业,其建设、管理的对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城市林业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和长处,是林业和园林的结合,其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

根据城市林业的特点和建设目的,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定位,将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城乡绿化规划、林草花繁育栽培与养护等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每个学校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以及实力存在差异,因此应明确定位,确定培养的城市林业人才的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因此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立足北京,培养的学生主要为北京城市林业建设服务,同时从北京辐射全国。

2 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获得,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根据城市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目标,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夯实“四梁八柱”类课程,即重要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等,这些均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掌握的课程。而后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及城市林业要求,设置了花卉学、城市林业、城市环境学、生态旅游学、自然保护区管理、GPS测量与数字测图、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城乡绿地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城市林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由于城市林业重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树立学生的生态观。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近几年,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森林城市,开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为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其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实践教学一直是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的特色,学校重视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包括课程的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课程在内,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环节,增加学生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目前,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有实践基地12处,均制定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 增强学生科研素质

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是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提高科研素质。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2009、2010、2011级的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对于成绩优异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可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导师科研,经过训练,可撰写科研论文。实施导师制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行动中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城市林业教育,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还有明显差距。(7)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愈加严重,城市林业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对城市林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需要。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委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参考文献

①陈溪兴.我国城市林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4):57-59.

②刘德良,李吉跃.美国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J].中国林业教育,2006.4:67-72,12.

③王东.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发展综述[J].宁夏林业科技,2012.53(6):5-6.

④江娟,樊宝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林业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3-15,24.

⑤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

高等城市 第2篇

获奖情况学校名称(排名不分先后)报告题目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指导教师

一等奖北京大学慕“后”?幕“后”!—— 文化侵入下的“胡同人家”空间与情感防线社会调查张雪边雪张冰雪汪芳吕斌陈彦光 一等奖重庆大学女性·路径·安全——大路社区公共空间路径安全调查刁宇莹陈前池杨培峰许剑峰谭少华

一等奖同济大学老有所•乐:上海市四平路街道及苏家屯路老年人公共场所活动调研陆乐徐继荣李明铎程琳晓赵蔚、孙施文、栾峰、田莉

二等奖浙江大学迷途问道——杭州西湖景区旅游公交调研肖作鹏陈华杰石婷婷童心饶传坤

二等奖中山大学空间的政治——广州新港街城管小贩的生态空间调查陈昊关志强黄浩伦刘云刚李志刚

二等奖北方工业大学电瓶摆渡车的“后奥运生活”——石景山区电瓶车运行状况调查许瑞雪胥丽丽谢娣王昆梁玮男李婧

二等奖沈阳建筑大学浑南大道上的一米阳光——关注浑南大道两侧高层建筑对浑南大道产生的常年阴影问题赵曼彤周彗张宛宁孙瑞雪胡振国

二等奖中南大学 “鸠占鹊巢”——长沙市“住宅办公”现状调查及分析梁静蕙刘润姣郭美芳刘培李夙、刘钺、龙明东

二等奖重庆大学警惕孤独死——什邡市洛水镇“5.12”地震后孤老人群的孤独状况调查刘磊程建左雪梅李和平高芙蓉李浩

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庭院深深“深”几许——杭州市庭院改造绩效评价调研报告钱姗姗周艳丽申屠萃金华良陈前虎宋绍杭

二等奖西南科技大学弱有所依居无所碍——北川擂鼓板房区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调查易劲罗妍傅晶晶毛杰袁犁,姚萍,苏军,曾明颖

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车轱辘的方寸空间——杭州大型超市非机动车停车问题调查杨洋姜玮沈吉煜张振杭陈前虎孟海宁

二等奖四川大学闹中取“静”——城市商业中心区自行车停放调研温然彭文佼郑婧汪成璇成受明

三等奖北京林业大学基于城市安全的旧城中心区可持续再生探讨--以北京景***区为例吴丹子赵爽李冰闫晨李翅达婷

三等奖河北工业大学学之道,不以老为滞——天津市天塔街区老年教育情况调研徐宁宁张晓莹李蕊张俊玲孔俊婷、孟霞、肖少英

三等奖湖南大学历史舞台——太平街区改建初期现状及品牌定位的调查报告曹湛陈伟刘璐刘婕玲肖艳阳

三等奖山东科技大学 “开轩面场圃,何处话桑麻” ——青岛胶南市台西头村交往空间现状调查报告王强王腾飞赵林林张德霞程立诺

三等奖深圳大学城市生活休闲广场的使用特征调查——以深圳市为例谭艳霞何文王兴辜智慧

三等奖天津大学 “农改超”,路在何方——天津市南开区农贸市场更新问题研究报告刘思朔林经宇高敏李然然侯鑫 三等奖西南交通大学把脉城市·构建和谐——街道治安与街道设计调研报告曹力维陆水淼倪天鹏欧阳戈量毕凌岚冯月左辅强 三等奖西北大学 “躲猫猫”还要躲多久?——西安市康复路地区机动三轮车现状调查报告沈而亦杨晓旭徐珊姚珍珍许玲董欣

三等奖浙江科技学院 “方便”之处是否更方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厕现状调查报告柏芸郑舟黄晗溟张小明郭莉、黄扬飞

三等奖重庆大学有“市”无“场”的困惑——低收入人群夜市经营状况调查黎真真曾穗平李和平高芙蓉李浩

三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山寨出租车——大连市凌水地区客运三轮车现象调研巫震宇欧黎明张路诗王正源杨东峰陈飞梁江孙晖

三等奖河北工业大学夜放花千树,惹得烦如雨——天津滨江道夜景照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调研董凌月康晓娟牛爽孙红艳徐峰、白淑军

三等奖湖南大学某大学“一小时交通圈”调查及交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调研报告孙可夏叶杨文厚张严肖艳阳

三等奖南京大学垃圾何处容身?——南京奥体新城环卫设施配置调查穆晓燕刘航李阿萌顾福妹黄春晓芮富宏

三等奖苏州科技学院守门人守门难——关于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现状的调研刘畅王震刘世敏蔡婷婷王勇曹恒德蒋灵德范凌云彭锐

三等奖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生命动脉——天津市花苑居住区抗震疏散道路现状调研报告张晓月徐云葳戴维彩余星宇许海燕朱凤杰刘欣王月兰旭孙永青张戈

三等奖同济大学小区客厅:传统包心制小区中心繁荣的成因调查分析张清谢茵朱小卉黎慧栾峰、赵蔚、田莉

三等奖浙江大学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杭州市下沙大学城设施共享调查谢莹郑玲刘欣张国伟饶传坤

三等奖中山大学流动的公共空间——广州市支线巴士的社会价值调查叶宝源王怡蕾董蓓蓓刘云刚、林琳

三等奖北方工业大学何处是我家——南锣鼓巷停车问题调研赵晨赵嫘张玉玉陈宇洁李婧任雪冰梁玮男

三等奖华中科技大学环岛OR患岛? 梁甜甜顾维雅梁甜廖晴黄亚平

三等奖苏州科技学院可游!可骑?——苏州古城自行车旅游线路调查潘晖靖沈佶平韦柯筠赵龙王勇曹恒德蒋灵德范凌云彭锐

三等奖四川大学营造具有“共同体”精神的板房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彭州市丹景山镇“金鹭板房社区”实地调查与思考龚洪程耀陈雨露成受明 三等奖西南交通大学防范流感灾害,优化居住形态——由******引发的居住区建设调查姜雨奇周立莫继东余佩航毕凌岚冯月左辅强

三等奖西华大学弃之易,分之难——对成都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思和行为的调查程曦钟昂李孟霞杨刚江毅、徐康

三等奖北方工业大学唤醒沉睡的环廊——中关村地下环廊利用率调研潘晓智鲁勋刘冠雄宋金广梁玮男李婧

三等奖北京林业大学 “都市地道战”--城市地下通道流动商贩生存状况调研陶悦姗李尚乘李洁潘彦霖刘东云戴林琳

三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守望阳光——哈尔滨市高层住区阳光遮挡情况调查于松远刘宇舒李恺代苗程文

三等奖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梦醒时分:梦犹在,径难寻!——关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调查王合娜朱俊红贺迎满王聪伟董仕君王力忠姜乖妮牛焕强

三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政策视角下的钉子户问题调查王文娟刘福兴闫晶蔡超李昊、段德罡

三等奖北京林业大学辉煌与平淡--后奥运时代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可持续利用调研武旭阳陈笑凯张琬李翅达婷

三等奖东南大学围墙的昨天、今天、明天——南京市典型老小区问题调研陈月钱丹陈明智张倩,高源

三等奖河北工业大学点线面——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室外疏散空间调研王琰李春龙衣晓利赵宁孔俊婷、孟霞、肖少英

三等奖华中科技大学门:开启还是关闭,这是一个问题?卢诗阳余丹丹王慧林颖陈政帆戴菲

三等奖昆明理工大学医院看病“落脚”难——昆明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停车设施调查报告蔡嘉吴琐熊超陈桔吴松车震宇郑溪王连

三等奖南京工业大学今日的“城市田园”——南京市城区种菜现象及人群调研张妍陈宁静高莉魏宁峰黎智辉、黄瑛

三等奖山东建筑大学失东路——退商还路后山师东路商业现状调查赵倩范绍磊崔开张宇王巍赵亮王洁宁

三等奖苏州科技学院禾去何从——“厂中村”农民生活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章华王薇邹璀莹王佳王勇曹恒德蒋灵德范凌云彭锐

三等奖重庆大学衰而不败——老工业基地公共空间自发再利用现象调查江明珂吴瑕玉杨培峰许剑峰谭少华

三等奖深圳大学改变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则——深圳市南山区街头书报亭生存状况调查林旭浩黄斌林楠曹颖吕诗佳

三等奖浙江大学 “市之秩,易道之治”——杭州市西湖区北部片区农贸市场调查柴舟月孙斌蒋靖罗双双饶传坤韦亚平

三等奖浙江科技学院流动的红色风景——杭州市公交自行车运行调查报告叶其军鲍文薇孔超菲边江冯雨峰钱俭

三等奖青岛理工一种文化,一种空间 佳作奖北京工业大学交·接——北京市西木樨园老旧职工住区居民生存环境与更新模式研究史源陈熹微李强

佳作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道路之“屏”——广西北海市载客三轮车到对城市交通影响报告路杰梁菲菲吴稷轩田小波程娟曾丽群

佳作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聚散——北京出租车交接班停车现状调研付山王晨熙张昊李爽丁奇范霄鹏冯丽

佳作奖长江大学双城记——荆州市古城墙现状调研报告田阳陈翥王欣王灵华王宇曹志立

佳作奖东北大学黑白印“相”—沈阳市西塔街区商业文化服务设施调研陈石刘哲张静茹赵静顾威付艳华

佳作奖哈尔滨工业大学 “鹏”门今始为君开——哈尔滨市大学设施向公众开放情况调研报告刘博张威涛于婷婷杨斌郭嵘,冷红

佳作奖合肥工业大学城市驿站---合肥公交车站的人性化探索张融张敬贤张萌林姣王方王琳顾大治张晓瑞

佳作奖昆明理工大学我们离城有多远?——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生出行特征调查李娜陈贝叶简传芸尹君陈桔吴松车震宇郑溪王连 佳作奖南京工业大学二次渡江黄雷吴鹏唐豪方遥

佳作奖南京大学旧宅里的新天地——记南京门西谢公祠1号更新模式探索卢银桃秦正茂景丹丹黄莹黄春晓芮富宏

佳作奖宁波大学科技技术学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关于桂井社区活动公共参与度的调查方坚徐明欢陶文娅周剑涛陈芳张金荃徐进刘艳丽张美亮

佳作奖三峡大学明珠之路——安全之患——宜昌市夜明珠路交通安全调查韩娇林杨光明杜之龙何强陈林原华君

佳作奖山东建筑大学安置=安居?——对安置区内居民生存状况的调查丁宁孙皓张琳颜钊吕学昌倪剑波赵亮王巍肖建卫许艳

佳作奖苏州科技学院 “锈”迹“绣”绩——苏州老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情况调查姜月金寅杰陈卫林王勇曹恒德蒋灵德范凌云彭锐

佳作奖同济大学意象提篮桥:空间认知与规划启示吴怨王频夏宛诺栾峰、孙施文、赵蔚、田莉

佳作奖中国人民大学 “微循环模式”下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保护牛喆徐英夕郐艳丽 佳作奖北京大学后奥运时期北京中轴线城市意象认知调查王锡泽王玉瑜王天璞汪芳、吕斌、陈彦光

佳作奖东北林业大学迷道穿行,何处寻北?——哈尔滨市南岗中心区地下交通系统方向标识调研李姮刘慧媛郑鑫高原焦红、任志华、张军、刘男、万婷、庞春雨 佳作奖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财产的保障,还是生命的枷锁?——关于张家口市居住区内防盗网现状的调查报告严芬郭会亮李杰王雪飞董仕君王力忠姜乖妮牛焕强

佳作奖华中科技大学步履蹒跚的城市非正规性地区的变迁——以武汉汉正街为例包磊何召立肖宁林洪亮平

佳作奖江西理工大学拆迁,拆散的心灵家园——章贡老城区拆迁住户邻里关系调查马莉惟罗熙文郑录洋张维龙易秀娟、商林燕、蔡丽蓉、彭峰、龙专方、许力

佳作奖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台东商业区交通可达性社会调研牟健张璞苗华楠孟庆皓孙旭光王建毅朱一荣蒋正良

佳作奖三峡大学聆听流动的话语——校园交通标识系统调查研究赵璐邓燕萍龚军红曾鹏陈林原华君

佳作奖山东建筑大学城市,安以致达——济南山大路科技市场地区安全疏散问题调查李子波崔益健高增唐瑫王巍,赵亮

佳作奖天津大学大学生→村民?——北京挂甲屯片区大学生租房状况调查刘雪娇张又天高晓雪张梦恬侯鑫

佳作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形象与生活的博弈——城市大型音乐喷泉噪音污染状况调查叶静婕张逸凡巩岳张译丹李昊闫增峰

佳作奖西南交通大学城市齿轮——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公众参与性调研徐晓燕陈晨朱小丹李志兵毕凌岚冯月左辅强

佳作奖西南科技大学邂逅地铁左右为难——成都市地铁二号线站点施工期间交通状况调查邱崇珊周逸影魏德刚姚萍,袁犁,苏军,张瑞萍

佳作奖大连理工大学我的世界在哪里——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儿童活动空间调查冯浩张博为马秋艳张颖薇杨东峰梁江孙晖陈飞

佳作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大“隐”隐于市——花园街区居民生活安全隐患调查贾超夏雷孟凡宇王淼程文

佳作奖河北工业大学且行且停——旧城区大型综合医院交通空间调研分析冯玉杰任肖肖问妍祝新伟孔俊婷、孟霞、肖少英

佳作奖昆明理工大学 CHINA到底拆了什么——昆明马街区域改造中集市的去留问题调研报告杨璠周增丽赵锁钱温世庞陈桔吴松车震宇郑溪王连 佳作奖南京大学探索灰色空间:两个城市乞讨者的生存空间调查报告邹府翁加坤黄春晓芮富宏

佳作奖山东科技大学莫让停车“忙里偷闲” ——传统功能分区模式下停车调查卜晓丹王进刘博李巧玲赵景伟、程立诺

佳作奖深圳大学门前冷落车马稀——深圳地铁公交接驳站“闲置”的调查分析报告古小平邓波贺中辉梁青清谭维宁

佳作奖同济大学商流不息、磁力寻踪:社区商业设施影响力调查汪洋赵至成王俊赵斌田莉、栾峰、赵蔚

佳作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你我“他”——校园公共空间对外使用调查屈雯杨郑鑫李云翔李少翀李昊、黄明华

佳作奖西南科技大学即将消失的历史逐渐淡去的记忆----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保护问题调查孙艺丁海伟曾寒梅罗曼琳李秀、聂康才

佳作奖东北林业大学城市的“动脉血栓”——哈尔滨市主城区交通环岛现状调研赵金龙刘华凝吴佳乘张军刘男任志华焦红庞春雨万婷

佳作奖东南大学通勤路漫漫——南京市P&R系统选择意向调研王文佳盛夏房佳琳朱彦东,张倩

佳作奖山东科技大学用和谐铺筑民生之路 ——九华山马路市场调查报告刘杰杨阳韩龙凤殷龙程立诺

佳作奖深圳大学注脚城市的文化风景——深圳南山区街头调研报告刘嘉斌彭颖桐黄爱琴秦伟洪吕诗佳

佳作奖西北大学秦人•秦地•秦之声——关于西安老城区秦腔公共表演空间的调研廖凯段宝山陈华张志清董欣李建伟

佳作奖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分院源于学生、创业脚下——舟山东路“学生街”调查吴庆丰郑芙蓉詹怡红周杰应云仙傅盈盈陈玉娟

佳作奖长安大学寻找失落的家园——呼唤社区精神的回归丁亮顾青雨侯锦赵文俊杨育军、周华

佳作奖华南理工大学当住宅变成仓库——天河IT商业区周边住区“住改仓”消防安全问题调研许杰兰张玮璐邹百平沙思云陶杰,戚冬瑾,魏立华,易乔 佳作奖南京大学评事街的前世今生索超张丹妮张茜周之聪黄春晓芮富宏

佳作奖西北大学我的安全在哪里——西安市翠华北路行人安全的调研赵丹朱琳程洁娄颖寅董欣李建伟

佳作奖浙江科技学院一百位老人的一天——老年人居住状态调查杨轶辰陈立陈彬刘雅静冯雨峰钱俭

佳作奖东南大学欲与天公试比高——南京老城高层建筑地标(1980-2009)变迁调查左为陶睿葛晓宇金振科高源,朱彦东

佳作奖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患火窥城,防于未“燃”——张家口市历史文化街区堡子里消防问题的调查报告张欢田薇胡春浩杨雪伟董仕君王力忠姜乖妮牛焕强

佳作奖华南理工大学退贤让路 ——广州市体育东路建筑退缩位现状调研陈明哲李冕孙晓丽汤黎明,魏立华,戚冬瑾,刘姝婧

高等城市 第3篇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务实的办学目标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十分必要。同时如何处理好江西省丰城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江西省丰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县域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06-02

DOL: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02

从国内来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当下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一大热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有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的办学目标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明显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该地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技能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两者间良性的互动发展既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 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大批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位于江西省中部的丰城市经济发达,有着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丰城市由去年排名第83位跃升至今年的第78位,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揭晓,丰城市排名全国第78位。这是丰城市连续第六年实现榜上有名、赶超进位。

经济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推动。近年来丰城市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均进入全省前列,并且在全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江西洪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成开学,成功填补了丰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空白,也为丰城市实现在江西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在推动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高等职业教育助推生产技术的更新

生产中的技术更新改善主要是依靠科研来推动完成的。这种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更新的推广依靠的就是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丰城市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该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为了响应十八大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适应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江西省丰城市构建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针对江西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等带动战略,调整专业布局,为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聚集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转化等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研究方向,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正确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为江西省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已暴露出很多不足,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是改革办学体制,要建立并完善在我国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种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的高校职业多元办学格局,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作为学校和其他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近年来,丰城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已被列入江西省的“十二五”规划重大民生工程。该院填补了江西省丰城市没有高等院校的空白。该院招生形势喜人,2015年秋季招生突破千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狠抓落实是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为了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党中央与国务院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在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些政策方针毫无疑问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却需要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共同努力,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第4篇

截至2007年底, 武汉城市圈地区GDP达5557.24亿元, 占全省GDP的6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02亿元, 占全省的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6.7亿元, 占湖北省的63.5%;海关进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 占湖北省的8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6.9亿元, 占湖北省的52%。所以,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圈, 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 除武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 其余8个城市几乎都是以第二产业为重, 而且大部分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这充分说明, 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根据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城市几乎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特点, 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 满足武汉城市圈内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以及轻纺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寻求武汉城市圈内企业与圈内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接合点, 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因此, 研究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需求, 对于促进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1所, 其中, 43所分布在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数量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占湖北省高职院校的84%以上。目前, 武汉城市圈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校企合作效率低下

规划对接是思路对接、观念对接的集中体现。制定一个科学的、指导性强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对于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武汉城市圈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同化、分工不明、功能趋同以及竞争过度等现象, 这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有关。虽然在2010年3月成立了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联盟, 但联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还没有发挥出来。

目前,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校企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 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 在实践中表现为一方是有积极性而没有主动权的高职院校, 一方是有主动权而没有积极性的企业, 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 难以达到对等和均衡的关系。由于合作关系的不对等, 只要一方没有利益驱动, 合作关系就难以持久。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 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从整体上看, 校企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 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 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 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先天不足, 办学条件差, 教师整体水平不高, 管理层观念滞后, 不能保证办学质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忽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 不是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 培养相应的人才, 而是盲目设置专业, 或者求大求全求时髦,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与经济的区域特色不能保持协调一致。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 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 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 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影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上, 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 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 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缺乏服务意识, 办学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 高等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资金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根据区域、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灵活设置学制, 而是搞两年制或三年制的“一刀切”, 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据统计, 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1年为8800元, 2002年为8326元, 2003年为7582元, 2004年为6209元, 2005年为6274元。同时, 高等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拨款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2005年, 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 其中, 普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 占89.46%, 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 仅占10.54%。研究表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 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占其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不到50%。虽然国家也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并于2006年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决定投入20亿元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武汉城市圈进入国家第二批和第三批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 仅占武汉城市圈43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3%, 也就是说, 武汉城市圈内9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的。可见, 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需求。另外, 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一方面, 目前我国国民的捐资助学意识还不强,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鼓励企业投入办学的机制, 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武汉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完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 选择合适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Lan Finlay (1998) 认为,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技能的掌握, 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而是立足于学生新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新的职业能力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 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还强调核心技能的可迁移性, 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而且特别重视综合应用能力。M Skilbeck (1994) 强调, 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会贯通, 普通教育职业化, 职业教育普通化。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要与区域实现良性互动, 必须构建新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互动模式, 即相互依赖、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等模式。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决定因素之一。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 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关系, 降低合作风险,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 只能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等制度加以保障, 才会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发展模式。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政府建立的委员会应由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参与。二是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武汉城市圈要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 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 确立奖罚并重的原则, 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要制定完备的政策体系, 确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和模式。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校企合作政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 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资金的投入机制, 或设立政府奖励资金、补贴资金, 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综合运用导向资金, 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二)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共享平台

区域共享型的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可以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扶持、学院主体”三方互动的基地共建模式, 在管理上采取“统筹建设、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合作模式, 在运作上采取“共同建设、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随着武汉城市圈加快一体化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已成必然趋势。政府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武汉城市圈范围内职教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登记、评估。通过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采取租赁等形式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固定资产、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避免职业教育领域固定资产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节约师资资源, 发挥师资潜能。综合利用职业教育现有资源和资产, 建设实验实训、教研科研、课程教材、产业开发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节约职教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2010年3月,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在孝感正式成立, 应加强联盟内部成员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编辑、出版、发行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资料, 倡导并宣传联盟的整体形象;定期举办公益性培训、宣传、交流活动;发现并举荐人才, 表彰、奖励在职教发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加盟院校、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推广品牌教学、学习和考试体系。代表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与圈外、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界加强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 组建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是由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 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 成为集团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之间的教育和经济业务往来, 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城市圈经济建设为宗旨, 以人才培养为依托, 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标。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水平, 建立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 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 以专业发展为纽带,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 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走在集团发展的前列, 并且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成员学校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不断上新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要组成教学研究中心组,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活动, 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和专业技术竞赛等, 提高成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 不断吸引其他成员参加, 壮大集团队伍, 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武汉城市圈内可以考虑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 构建圈内具有行业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如铁路、船舶等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同时, 建立城市圈另外8个城市所在地的职业教育集团, 最后逐渐走向融合, 形成武汉城市圈的职业教育集团,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幼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21-23.

[2]Ian Finlay, Stuart Niven, Stephnie Yong.Chang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Perspective[M].Lodon:Routledge, 1998.

[3]M Skilbeck.The Vocational Quest:New Directions inEducation and Training[M].Lodon:Routledge, 1994.

高等城市 第5篇

关键词:广西沿海,城市化,高等教育

城市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广西沿海地区 (以下简称广西沿海) 城市化的进程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 加快城市化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是广西沿海“后发展”的需要

1.广西沿海城市化水平滞后有碍其实施跨越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广西沿海虽然先后成立了北海、防城港、钦州三个地级市, 其城市化水平得到了相对的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 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得到了加快。但目前广西沿海三市除北海城市化水平相对高些外, 钦州、防城港两市城市化水平都较低。2008年, 北海市城市化率 (非农业人口除以总人口) 为47.16%;钦州城市化率仅为16.19%, 过去曾有人形象地将钦州市比作是一个大农村;防城港市城市化率尽管达到34.67%, 但其全市人口只有50.74人, 基数低, 并且城市建设零碎分割, 建成区分布于港口、防城, 两地相距20公里, 整个城市规模不仅小, 而且功能不完善、要素不健全, 服务设施也不完善,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城市化水平低, 产业和市场的发育程度就不可能高, 就势必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城市对农村乡镇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就难以实现。由于广西沿海城市化水平不高, 其产业和市场发育也相对落后。据统计, 2007年,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钦州市为32.05:37.42:30:53, 北海市为23.25:39.93:36.82, 广西为20.84:40.72:38.43;钦州、北海两市的二、三产业的比重都比广西的平均水平低, 尤其是钦州市, 分别低3.3和7.9个百分点。2008年,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钦州市为28.58∶39.88∶31.54, 北海市为22.86∶42.96∶34.18, 防城港市为17.01∶49.88∶33.11, 广西为20.27∶42.36∶37.37。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二、三产业虽然都有所提高, 但城市化水平鲜明特征的三产业仍比广西低于3.19到5.83个百分点。

2.“发展洼地”的广西沿海高等教育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广西沿海高等教育曾萌芽于我国的“大跃进”时代, 起步在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时, 真正有较快的发展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1958年, 校址在钦州的广东省钦州农业学校升格为华南农学院合浦分院, 合浦师范学校改建为广东省合浦师范专科学校, 但第二年就撤销了。1977年秋, 全国恢复高考制度, 钦州地区师范学校经自治区批准, 开设了3年制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大专班, 自此广西沿海高等教育正式起步。1979年2月, 钦州设立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地区辅导站;1987年, 在辅导站的基础上, 成立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地区分校, 开设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大专班。1991年5月, 钦州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钦州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以前, 北海市没有任何高等教育体系, 到了1979年3月钦州地区电大辅导站在北海市设置了一个教学点后, 高等教育才正式萌芽。此后23年来, 直至2003年4月底,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都是北海市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唯一培训机构。尽管后来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2008年, 普通高校发展到6所, 其中北海4所, 钦州2所, 但高等教育仍处于“发展洼地”。2008年,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北海市每万人口有83.0人, 钦州市每万人口有62.5人, 整个沿海地区每万人口有59.1人, 分别比广西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的95.9人少12.9人、33.4人和36.8人。

3.加快城市化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是广西沿海“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城市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实力的强弱, 主要取决于它的文化沉淀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 人才又离不开教育。教育与人才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高等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是为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80/90年代间, 广西沿海一分为三个地级市的区划设置变更, 为的并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而是为了发挥城市的聚合功能和溢出作用,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使其尽早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相对低, 经济建设处于后发态势的广西沿海, “只有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 才能发挥最佳的聚合效益和溢出作用。”因此, 该地区要“建设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聚集先进的科技、文化、教育、现代工业等城市社会要素, 以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 发挥城市最佳的聚合效益和溢出作用, 辐射和带动广西沿海乡村的发展。同时, 在知识和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因素, 大学成为城市的名片, 发达的高等教育成为城市现代化标志的今天, 必须迅速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重要的资本投资, 通过劳动大军整体素质的提高, 缩短城市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建设投资到取得经济收益的“时差”。加快广西沿海城市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 这既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更是广西沿海经济社会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城市化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互动是广西沿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1.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与高等教育互动建设发展的过程

大学因城市而立, 城市因大学而兴。城市化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一方面, 城市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条件与需求。现代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发展中具有聚集性和辐射性。城市化建设就是把人口、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先进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素聚集起来, 聚集得越多, 质量越高, 城市的功能就越完善, 城市的辐射作用就越大。我们知道, 城市化建设及其二、三产业的兴起对人才的需求, 刺激着高等教育扩大供给、社会兴办高等学校;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发展, 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财力支撑: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现代文明的传播, 可以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如此, 城市化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物质条件和环境, 也为其规模扩大提供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助推城市化建设发展。城市化需要以产业来支撑, 没有产业的优势就没有城市的优势, 也就缺乏集聚人口的能力。而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形成产业优势, 一是需要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合作, 建立科技型企业, 实施产、学、研的结合;二是需要高等院校通过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带动和促进地方产业的调整与创新;三是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紧密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围绕地方产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高等院校的规模大、层次高, 辐射范围广, 可以为城市规模扩大培养一流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高等院校还是聚集各种高层次人才的地方, 开展科技和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高等院校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还可以增强城市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功能, 进而促进科技创新,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2.广西沿海高校积极发展的办学举措及教育活动, 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品位, 推动着城市化的建设

近几年来, 广西沿海高校积极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自身发展的办学举措及教育活动, 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品位, 推动着城市化的建设。在钦州, 2009年, 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近2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员达2200多人, 远程网络高等教育学员3500多人。钦州学院“升本”以来, 每年引进吸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50名以上, 并积极发挥高校的智力与技术优势, 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如与钦州力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合作, 进行“中小型企业农业运输机械创新设计开发平台”省级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与钦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国家级的“石油化工产品”实验室;与泰国、越南等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进行互派留学生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举办国际研讨会;扩大了学校和钦州市在国内外的影响, 助推了钦州城市化的建设。

(三) 发展高等教育是广西沿海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社会, 高等教育的扩张促进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化的作用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识。北海与钦州两市,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把大学园区、科教园区作为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实施“外延型城市化”的建设项目, 整合和引进教育资源, 积极引进高等院校, 竞相争办北部湾大学, 就是以此来提高城市的文化蕴涵和品位, 增强城市竞争力, 满足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地级市与直辖市、省会城市之间, 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差距外,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地级市与直辖市、省会城市之间, 以及没有大学和有大学的地级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人才资源差距。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这种差距的加大将直接造成地区间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进而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城市化的建设, 扩大地区间的城市化差距。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有效转移农村人口, 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推动城市化建设,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沿海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 非常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 来为城市化建设和增强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 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 (服务经济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 为主的产业结构。”城市化的过程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服务业) 的集聚。在当今社会, 服务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尤为突出。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一项, 而成为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理应加快发展, 来满足人民对文化和高等教育的需要, 从而拉动消费, 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 根据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发展应列入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 予以实施。

1.建设发展规划。沿海各市应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和城镇群规划纲要, 把高等教育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制定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列入城市的发展目标。自治区应尽快明确建立广西沿海高校密集区的各市任务分工, 确定北部湾大学所在城市和办学主体, 以及发展建设方案。

2.具体项目建设。沿海各市应把高等院校的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先导和重要手段,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重大建设项目来抓;要将城市的和大学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 列入城市功能统一布局定点建设, 即城市的公益场馆可在高校建, 高校的场馆向社会开放。大学校园的建筑、风情景点、自然环境要体现所在城市的特点。如钦州市要求规划建设钦州学院滨海校区要体现岭南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 使其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

3.政策措施。要根据高等教育既是公益事业, 又可形成产业的属性, 坚持公益性的同时, 建立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主渠道畅通和投资多元化的发展机制;发挥城市功能, 利用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 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 吸引外来资金和教育资源创办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防城港市应积极采取“求其所在, 不求拥有”的引进发展策略, 实现高等院校“零”的突破。

(四) 推动城市化建设是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

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得益于“十五”时期以来, 广西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和机遇。广西沿海高等院校, 理应把自身的发展与所在城市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主动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 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以回报社会, 履行高等教育的使命。

1.科学定位, 认真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 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应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学科专业结构应与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相一致。应根据所在城市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 确立学科专业发展的重点, 大力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要主动适应“把北部湾城镇群建设成为我国与东盟开展区域合作的大舞台, 国家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 中国滨海生态环境友好区, 西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和谐区”的要求, 增强与东南亚的对接能力和适应开拓市场的需要, 拓衍学科专业, 以不断增强大学功能的发挥, 以学科专业的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的结构调整, 积极推动城市化的建设发展。

2.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拉动广西沿海城市的扩张。在保障教学质量、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多种形式增加高校数量, 提高办学层次, 开创新校区拓展校园, 扩大学校规模。通过增加高校数量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施, 促进广西沿海商贸服务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如北海可以加快教育科研基地的建设, 引进与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创建北海大学;钦州以实施钦州学院滨海校区建设, 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学校能级为龙头, 推进钦州滨海科教园区的建设;各市的民办职业学院和独立学院, 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 不断拓宽办学路子, 实现持续发展。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形成“外延型城市化”, 促进城市化进程, 为城市规模扩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 拉动城市的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集聚人才,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为城市化水平提升服务。广西沿海的高等院校, 一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集聚人才, 在改善和壮大教师队伍的同时, 为所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改善城市人才结构。如近几年来, 北海、钦州各高校都随着学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发展, 吸纳一批高学位、高职称人员。二要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与地方发展密切联系的高新技术和社会前沿课题研究, 为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服务。如钦州学院紧密配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 承担钦州市重大课题“钦州保税港区区港联动’运作模式的研究”、“征地拆迁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和“北部湾海洋污染监测预警及应急技术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等一批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理论成果, 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实施改革策略提供参考。三要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 发挥高校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开展国内外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推介所在城市,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层次。四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打造品牌, 为所在城市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4.发挥大学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 做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大学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坚, 它肩负着教化一方的重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先进科学知识, 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成为思想的先导、文化的源泉、精神的家园, 引领我们的城市厚积薄发。广西沿海各高校应该既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 也是人们终身学习和各种能力得以提高的基地。各学校应发挥智力资源优势, 除了办好普通高等教育, 满足青少年就读大学的需要外;还要大力举办远程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通过网络教学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和加强广大市民交流知识与接收信息的能力, 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要求的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需要,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使之成为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即广西沿海各高校不论现在, 还是将来, 都是培养所在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聚集各类专家学者的园地, 研究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问题的基地。

然而, 广西沿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之上, 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并形成长效机制的。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9-59:15:05.

高等城市 第6篇

一、在培训的主体上,进一步强调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目前高校社会培训的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班主体与学校的关系没有理清、培训班在举办程序上不规范、在学员管理上存在违规操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相关权力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其合法性及规范性。

相关高层领导部门要加大对省高校培训班的管理力度,对开办培训班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批,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培训班的质量;制定更加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对培训班的招生、培训以及证书颁发等做严格规定,使培训班在操作上进一步规范、有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培训班进行定期检查;成立专门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校社会培训领导小组,领导该项工作的全面进行,整合辽宁各高校的培训资源,对省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做有效的评价、开发和利用,建立统一共享的教育培训资源利用机制,使其面向社会、最大化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在培训的内容上,进一步强调适应性

(一)适应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资源型城市大量职工下岗、失业问题严重,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尽快使这些人上岗,对于解决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只对原有工种比较熟练,对于其他的工作往往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或者有些失业人员往往由于心理原因,羞于找一些认为是比原来工作低级的工作。针对以上两种问题,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下岗、失业员工心理上的教育,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展示有关案例、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重新树立就业信心;另一方面,高校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性别、掌握的技能,帮助其确定就业方向,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总体来说,所培训的工种应该是简单、易操作、就业面广的,能够马上解决下岗、失业员工再就业的问题。随着其就业,自信心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工作中接触的人也不断增加,其获取新工作的机会也会增加,因此实现了“帮助就业”到“自主就业”。

(二)适应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

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往往是不够的,资源型城市能不能转型,转型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资源型城市转型,一方面需要统领全局的领导型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需要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干型的管理人才。因此,辽宁省有关高校要深入调查,进行岗位分析,从职业经理、领导干部学员管理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出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领导的岗位特点,确定各不相同的实用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展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为基础,以领导能力提高为重点的培训,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行业高级人才的培训,着力于开拓学员视野、提高学员的系统思考能力和实际管理能力,达到提高学员从事管理工作的胜任力素质的目的。相信随着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资源型城市的社会转型和产业发展一定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

(三)适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一方面要靠发展高新技术,一方面还要靠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有效改造。因此,加大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 对高技术人才的培训。

对各企业的高技术人才的培训,使其掌握当前前沿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高级技术人才的技术成果的转化,使资源型城市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化。具体来说,辽宁省可整合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在以下几个领域中选择对高技术人才培训:以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转基因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在内的生物工程产业;以包括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以及各种诊断仪器等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包括光、电、声、磁物理特性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在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以包括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的建立,系统软件、智能软件、各类专家系统的开发等的软件产业;以包括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在内的超导体产业;包括研制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传输和存贮装置的太阳能产业;包括提供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及空间商业服务,利用微重力、超净等太空特殊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的生产,在地球圈外开拓新的疆域,在外星球采掘新的资源的空间产业;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的海洋产业等。

2. 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培训。

高等学校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培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培养技术人员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理念;二要使传统的技术工人掌握一定的高技术,从而达到对传统技术的改造。高校要定期举报培训班,讲授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使技术人才能够扩展视野。同时,聘请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讲授如何应用高技术对现有技术的改造,从而提高其技术能力。

三、在培训的质量上,要体现其有效性

高校在培训上,要结合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方面,做到追求合理利润,依靠优质的培训,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树立学校品牌,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考虑到服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政府在这方面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培训主体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质量,重点还要强调两个方面:

(一)辽宁省各高校要整合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培训

省有关领导部门在这方面具有高屋建瓴的优势,因此可在具体考察有关高校具体情况,尤其是各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布局和规划,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并形成监督和管理,使各高校的培训能够在总体目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生。因此,一方面,学校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培训方面,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学校要考虑加强对培训教师的培训,增加培训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增加其与其他院校、省市和国家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高素质的培训教师,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学员。

摘要:如何可持续的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观念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对转型贡献不够,轻视人力资源开发等,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出发,在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质量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社会培训,以期满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城市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农村人口,城市化,激励机制

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道路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及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统计资料显示, 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1%, 但乡村人口 (不含农民工的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的47.4%, 超过6.4亿, 其中26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3000多万得不到基本合格饮用水或用水极端短缺农村人口都在边远山区。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托达罗模式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式难以指导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强制转移的英国模式、自由转移的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等发达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不适宜我国的国情,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中国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个案模式只适应于特定的少数发达地区而不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英国从1760年产业革命算起, 到1851年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 用了90年时间。美国城市化过程中, 1790年的城镇人口为5.1%, 1840年为10.8%, 1860年为19.8%, 1910年为45.7%。数量庞大的中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城市化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林毅夫教授指出, 农村发展必须放弃过去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核心的旧战略, 实行新的以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为核心的战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道路。

二、高等教育具有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

社会本身就存在文化屏障,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如果人们缺乏一种能赋予城市化后以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 如果执行和运用现代制度的人, 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 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 再先进的技术工艺, 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社会经济制度确保对人力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是确保人力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战略中最大的政策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改变城市化农民的生计方式。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 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从日本和英国的现代化过程来看, 平民教育的传播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高等教育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同时, 也使上千万农村考生通过高考之路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后而成为城市市民。位于我国地理分界线雪峰山主脉、平均海拔约1400米的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富寨村, “近10年, 这个1000余人的小村庄共出了4位博士、23位硕士研究生、42位大学生, 成为名副其实的瑶山读书村” (湖南日报:2007.8.20) 。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 通过发展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的迁移农村人口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最有成效的路径之一。高等教育具有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

三、影响高等教育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的主要因素

1、缺少理论与实证研究

关于教育与人口的问题, 业界主要是关注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对人口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数量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等方面。例如, 东北师范大学07届硕士李红珠在其毕业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中曾提出“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但论文重点却是从高等教育哲学、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角度去论述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规模上的互动关系;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的林毅夫教授没有从这方面进行过实证探究;陆益龙教授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一书中也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缺乏权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现实中缩减、遮蔽甚至遗漏了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

2、高等教育的分层

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的核心, 然而大城市像抽水机般将各种最优质的资源、机会、人才与财富从四面八方抽离、集中, 基础教育资源分布日益不均衡, 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相比城市学生少得多。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北京市人口2019万, 教育法人单位数8207个, 湖南省人口6596万, 教育法人单位数14847个, 人均单位数相差近1倍。教育资源、高考分数和招生比例, 大城市生源都占绝对优势。据教育部相关数据, 2001—2011年, 高校中的农村籍学生比例由48%升至61%。从中国名校生源来看, 考上名学的农村孩子比例微不足道。2010年, 北大清华在陕西省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市五大名校垄断。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 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只有6%来自农村;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蚁族》作者廉思调查发现, 出身越底层就读学校越差。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 2002—2007年, 湖北省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高等教育学生层次结构上我国高职生比例超过45%, 世界高职生在校人数中国占33%。从高职的招生统计资料看, 农村生源都已超过70%。2010年普通高校经费为5497.86亿元, 高职院校经费为1051.49亿元。2010年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9590元, 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5829元, 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都远远低于普通本科。以农村生源群体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目前还只是专科层次“终结教育”。中国高校扩招后, 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 相反, 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 教育资源大城市化, 相比城市学生, 农村学生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呈现低层化, 不利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3、相关政策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职能看, 国家的劳动预备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口管理制度、住房制度等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政策, 都程度不一的存在着缺陷。以户籍制度为例, 户口迁移政策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包分配时期制定实施的, 在当时这个政策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 是农村学生转变农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社会流动的一条光明大道。根据现在的规定, 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在入学之初自愿的选择是否将自己的户口由家庭所在地迁移到学校所在地。当学业期满之后, 户口迁移在学校的学生, 要么根据学校的“派遣”, 落户到就业单位所在地;要么处于待业状态, 户口打回原籍。对于考上大学的农业户籍学生来说, 户口由家庭所在地迁移到学校所在地之后就变成非农户口。然而毕业之后处于待业状态则户口就要迁回原籍村委会, 成为挂靠于村集体的失去承包土地的权利、失去继承宅基地以及自留地的非农业户口。如果不能在城市安家落户, 这种非农户口农村籍大学生无法享受城市人口的福利待遇, 成为“进不了城市、回不去乡村”的群体。缺乏协调有序的相关政策联动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口迁移已成为剥夺农村大学生土地权利的陷阱与阻碍高等教育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的畸形政策。又如住房政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是人口大规模地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居者有其房就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载体, 在目前的住房政策中, 采取货币资本优先导向, 以货币资金为标准设置商品房购置门槛。城市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因素的忽略不计, 某种程度上是以实际行动宣传读书无用论。

4、社会经济的非均衡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量, 经济社会需求是人才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效应下, 具有流动性的人力资本总是从收益相对低的地方往收益相对高的地方流动。非均衡的改革开放经济政策, 不仅使我国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 还使得我国两元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 导致人才市场需求量的空间格局不平衡与人才流向量呈现出的多维梯度结构特征, 不仅使高等教育产品 (人才) 在整体数量上的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结构上的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人才过量与人才短缺、区域上的人才密集与人才匮乏的失衡现象同时并存而出现知识失业现象, 同时还挫伤农村学子的求学意愿而削弱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

四、基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的高等教育激励措施

1、增加教育财政投入, 探索普惠农村学生的扶持制度

教育属于模式维持系统, 教育政策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低层次高等教育以弱势的农村生源群体为主体, 而其教育经费投入、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标准低于本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标准, 影响低层次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 也直接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政府在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应探索普惠农村学生的扶持制度。

2、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相互沟通问题, 以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生存能力

以农村学生为主、占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中职教育学生基本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或农民;以农村生源群体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目前还只是缺乏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和衔接路径、无法满学生继续学习需要的专科层次“终结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 与高等性无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 简单阻碍或终结低层次高等教育对象学历上升愿景与上升通道的制度安排, 对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现状下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比城市学生少得多的农村学生来说不合理、不公平, 也不利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上需要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如何相互沟通的问题。如果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衔接难度太大, 可以思考向上延伸职业教育层次, 探索五年制高职本科教育。

3、服务农村生源, 低层次高等教育办学功能需多样化

城市化功能下的低层次高等教育, 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城市低层人们的就业技能和城市生活能力的任务, 还承担着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重任。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有至少超过4000万拆迁失地农民, 还有2亿多农民工。按照罗尔斯的差异原则, 多种教育培养模式需得到鼓励, 从而寻求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设置, 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美国社区学院包涵职业技能教育、转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多职能。目前实践中, 我国低层次高等教育办学功能定位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2013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林毅夫著:中国经济问题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陆益龙著: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李红珠:我国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高等城市 第8篇

1 高等职业教育对城市化发展的共性

1.1 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城市的人口素质, 在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提升功能明显, 这对于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加速作用,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将高等职业人才看作促进和影响城市化质量和进程的基本动力。以黑龙江省为例, 在过去的20年间城市化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截止到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0.2%, 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人数也达到56.7%[1], 成为整个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1.2 高等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培养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判断,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的竞争力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美、日、英、法等国家都有与其经济和社会水平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 并且呈现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越发达, 区域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就越显著的特点。从国家的层面上看,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最高, 美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同样是世界第一, 国家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也是全球第一。从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来看, 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和竞争能力在全美国占有着1/9的G D P[2]。洛杉矶有着较为著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洛杉矶城市学院、洛杉矶电影学院为洛杉矶乃至整个美国的电影产业提供了大批量的高等专业人才, 促进了洛杉矶城市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黑龙江省也可以找到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竞争力共同发展的例证, 在哈尔滨市, 近10年间形成了松北的大学城, 里面有为数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的聚集产生了对城市竞争力发展的倍增作用, 哈尔滨已经成为以服务业、加工业和机械制造行业为龙头的综合型发展城市[3], 这种依靠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原动力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1.3 城市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当前, 黑龙江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 政府以立法或行政命令的方式支持了高等职业教育, 制定了直接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建设, 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格考试等多重措施, 以便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是, 政府通过密切企校合作的方式来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新型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深化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有利于建立由相关产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哈尔滨平房动漫设计基地为例, 该动漫设计基地成立于2006年10月, 成立之初受到省政府、文化厅、广电局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至今已经达到吸纳企业258家, 接收就业人员5 000人以上, 每年年产的动漫播放时间在30 000m in以上, 截至2010年哈尔滨平房动漫设计基地的销售额已经超过50亿元, 成为哈尔滨的一大新型产业[4]。在平房动漫设计基地成立之初, 省政府就定义了平房动漫设计基地的道路, 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既依靠企业的灵活性, 又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通过相互结合, 在政府的指导下, 加速合作方式和合作内涵的创新, 为企业找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持, 为高等职业教育找到教育和就业的新方向。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动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从各自的环境出发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资源与环境的共享, 达到各自不同目标的同时, 使学生得到就业的保障和能力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各主体共赢的效果,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四方面主体的共赢局面的形成,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帮扶地方政府深化的自身建设, 形成了对市场和经济的深层次认知, 节约了支持教育的成本, 达到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支持;高职院校在这种模式下获得了来自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办学条件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构建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企业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实训基地的同时, 自身得到大批实用性人才的支撑, 在行业竞争和企业发展中占据了人才、资源、智力上的优势;学生是这一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学生在合作中取得了学业和就业共同发展的保障, 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在扩大自身优势的同时, 实现了对持续发展的长久而有力的促进作用[4]。

2 高等职业教育与黑龙江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2.1 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

转型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终身教育是教育界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政府教育发展的目的, 新时期人们面对着发展和未来的双重挑战, 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也不能受益终生, 人们必须加强不断地学习, 形成终身学习, 不断提升和变化的教育格局, 达到对社会进步和未来发展的全面适应[5]。终身教育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保罗朗格朗提出, 得到美国、法国、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迅速接受, 并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在美国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学习到工作的策略, 借用广泛存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得到了学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契合, 为高等职业教育找到了终身化的发展方向, 在德国, 政府通过了职业进修的法令, 构建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制度体系, 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形成了实现终身教育的组织基础, 上述国家的做法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做好了尝试,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 在借鉴国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经验的基础上, 达到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2 要推进政府立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

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于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 为高等职业教育营造出适于发展的空间, 剩下的事情交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和市场, 通过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性, 达到对灵活性的全面提高, 这样才能在更好地借用市场的基础上,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当前应该将保障的重点放到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上, 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依据《教育法》、《劳动法》、《企业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全国性法律, 制定出适合本地地方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就业、教学的行政性条例或规章,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 地方政府要发挥手中的事权和财权的作用, 向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单位做到适当倾斜, 通过免税、降费、延缓缴纳等方式提高企业和单位的热情和动力, 将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落实到位, 找到全面的支撑。此外, 地方政府要以适当的方式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基金, 例如:英国就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金, 以每年30亿英镑的规模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使得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在欧洲一直处于先进水平,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急中, 英国凭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较快地摆脱危机的影响, 进而取得危机中长足的发展, 这一点值得地方政府借鉴和学习[6]。

2.3 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置于战略的高度

现代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发展的高原期和经济的低迷时, 政府和社会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到人才培养和教育上,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和德国的加速发展来看, 国家经济的再次崛起和振兴就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这两个国家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两个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重新屹立于世界, 并成为亚洲和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美国自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大力建设, 并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整体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 这使得美国能够迅速找到新的增长点, 做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我国以中央政府为代表的高层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1999年到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0.4%[7], 这使得我国国力在世纪之初迅速得到了提升。作为地方政府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振兴找到基础和突破口, 形成对地方社会总体发展的人力资源、技术经验、思想意识的全面支撑。

2.4 和谐城市经营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这是城市经营的基础, 从智力上确保城市长期的发展[8];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融入城市的需要, 是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的加速器;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再教育和培训提升城市劳动力的平均素质, 实现城市发展潜力的挖掘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市民建立了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系, 方便市民的持续发展, 也对城市起到综合水平和技术的提升效果[9]。在城市经营中要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改变城市经营的理念, 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尊重, 在优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制度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 加速城市品牌的树立, 优化城市的发展形象, 全面提高城市的魅力,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管理能力上进行全面提升, 加速城市形成可持续和和谐发展能力的提升, 这才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城市建设和经营的新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在借用地方的优势的基础上, 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进而达到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全面促进。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并将其转化为支持城市化进程, 提升城市竞争能力, 发展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主要途径, 本研究立足于黑龙江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际, 展开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研讨, 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企业进行了论述, 并通过总结和分析提供了政府以战略和立法的措施来推进城市协调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持续改革的方法,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起到深入思考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黑龙江,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企业

参考文献

[1]田象生, 刘淑萍.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辩证关系浅析[J].鸡西大学学报, 2012, (04) .

[2]陈作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1) .

[3]王正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英才高职论坛, 2011, (04) .

[4]方静.从我国职业教育史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22) .

[5]林艺芳.和谐社会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S2) .

[6]庞小燕.广西高职教育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互动性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 .

[7]刘颂, 李晓康, 张辉.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12, (04) .

[8]李伯格.区域城市化战略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 2010, (05) .

高等城市 第9篇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ZUCC)is located in Hangzhou and deemed as local comprehensive college.It established 9 years ago with 250 students.So far,ZUCC have more than 10,800 full-time undergraduates as well as nearly 1,000 faculty and staff(ZUCC at a Glance,2004)[1].Different from most of other public universities,ZUCC is a private university,which mainly financed from the tuition fees and small portion from government support.As an earliest private university in China,ZUCC is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one among them.

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s a social-psychological process which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how individuals in the organization learn?”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organization‘may’result in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may be considered potentially useful for the future.In education institutions,learning process is significant important in these organizations.The basic principle for education is to coach people how to learn because‘it’s easier to learn many other things if you first learn how to learn’.Just like a Chinese proverb,‘a wise man learns from experience,a wiser man ear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th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learn from textbooks and lecturers are actually others’experience.Reflecting on most universities’spirit,‘realistic’is based on others’real experience,through education,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grab these wisdom experience by themselves and can be creative afterwards,which is called‘innovative’.

From above points,people(e.g.lecturers)and teaching system(e.g.textbooks)are crucial to cultivate students.According to‘theory in use’,the world view and values implied by their behaviour,or the maps they use to take action(Argyris,Putnam&Mc Lain Smith,1985,p.82).Three dimensions are used to explain the‘theory in use’:governing variable,action strategies,and consequences.Briefly speaking,governing variables are values which the person is trying to keep within some acceptable range.?Action strategies are strategies used by the person to keep their governing values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Then,these strategies will have consequences which are both intended--those the actor believes will result--and unintended(Argyris,&Schon,1978).In ZUCC,governing variables are these policies which catered for staff,norms which adopted in teaching system,and objectives which set for students.In order to keep these variables in an acceptable range,ZUCC takes action strategies,for example,provides promotion/career planning to staff,updates recruitment strategy to have high quality students,seek oversea training for both staff and students,and improve the facilities.By taking these actions,there are intended consequences which people expect,like students’quality and quantity will improve,however,there are also unintended consequences,like staff will get more pressures and may cause chaos under new strategies.

2 Double-loop learning

According to Agyris and Schon(1978),double-loop learning is to question governing variables themselves,to subject them to critical scrutiny.It is a reconstructive learning process which involve the modifica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underlying norms,policies and objectives.

As quantity increasing,ZUCC shifted its objective from quantity oriented to quality oriented.In order to provide decent service for students,staff’s quality was been lifted as well.For example,it provides oversea training and conducts cooperation policy.Lecturers had to work as a group on the same paper.Given an example,four lectures would establish a group for‘marketing’paper.Each lecturer should keep consistent with others in terms of assessment,schedule,and content.By implementing this policy,each lecturer’s performance partly depends on the whole group performance.Therefore,it increases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cturers and also,lecturers who have less competence could learn from more skillful people.The staff become more collaborative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ZUCC,as an early adopter to use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was deemed as sort of innovation.Innovation is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 which enable an organization keep competitive advantage.

3 Epilogue

In conclusion,as an adaptive organizatio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ZUCC.Double loop learning is a long term strategy to enh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ZUCC is on the way to be best private university by questioning and modifying its objectives,norms and policies.

参考文献

高等城市范文

高等城市范文(精选9篇)高等城市 第1篇1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一个专业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