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范文
概念模型范文(精选12篇)
概念模型 第1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顾客价值 (custom er value, CV) 就成为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W oodroff (1997) 指出顾客价值 (CV)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Gronroos (1997) 认为企业给顾客提供优异顾客价值的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战略之一。Kenichi O hmae (1988) 强调, 战略的本质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而非在产品市场上战胜对手。但是, 什么是顾客价值?这个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
关于顾客价值的定义, 学术界主要有两个观点。一种观点是从顾客的视角来理解顾客价值, 认为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所感知的企业为其创造或提供的价值, 即顾客感知价值, 它由顾客决定, 而非企业决定。另一种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理解顾客价值, 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为企业创造或提供的价值, 即顾客资产价值, 它包括顾客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支付, 还包括顾客对公司的其他贡献, 比如顾客对产品和公司的宣传、顾客对产品研发的帮助等。也就是说, 关于顾客价值, 有两种顾客价值观, 顾客感知价值观和顾客资产价值观。显然, 这两个顾客价值观的内涵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必须清楚顾客价值的具体内涵和定义。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持顾客感知价值观, 认为顾客价值实际就是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Butz和Goodstein (1996) 认为, 在顾客使用了公司提供的产品后, 我们建立了顾客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并发现产品为顾客提供了附加价值。波特 (Porter, 1997) 把顾客价值定义为买方感知性能与购买成本的一种权衡。W oodruff (1997) 的研究认为, 消费者价值就是“某种客户关系给消费者所创造的价值”, 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由使用而产生的可能对顾客的目标或目的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偏好和评价。该定义从如何看待价值的经验研究的角度研究了顾客价值, 而且融合了渴望价值和实收价值, 并且强调了价值来源于顾客的感知和评价, 同时也把顾客价值与使用情景以及和目标导向的顾客对产品的使用体验相联系。Kenichi O hm ae (1988) 强调, 战略的本质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而非在产品市场上战胜对手。菲利普科特勒 (P h ilip Kotler, 2003) 把顾客价值定义为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 其中总顾客价值指顾客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组利益, 总顾客成本则指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而引起的顾客的预计费用。Ravald and Gronroos (1996) 、Christopher (1997) 、Parasuram an (1997, 2000) 等人认为, 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 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价值是由顾客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 顾客价值实际上是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
也有部分国内外的学者持顾客资产价值观, 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为企业创造或提供的价值, 即顾客资产价值。还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往往没有严格区分顾客视角和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 甚至把顾客资产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混为一谈。
相比较而言, 顾客感知价值观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国内学者基本上都认同“顾客感知价值观”。杨龙、王永贵 (2002) , 王乃静, 杜涛 (2004) 提出“顾客价值的核心是顾客感知价值, 即在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并且, 荆冰彬、齐二石、敬春菊 (2001) 通过定量分析, 首次构造了顾客价值 (其实是顾客感知价值) 的数学表达式。绝大多数的国外营销学者都认同顾客感知价值观。国外学者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 普遍根据效用价值论来理解顾客价值, 即把顾客价值等同于顾客得到的效用。
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企业角度的顾客价值, 也有顾客角度的顾客价值;有顾客感知价值观, 也有顾客资产价值观。不仅企业界和学术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 而且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二、顾客价值理论的概念模型
如前所述, 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这就为学术界内部的学术界交流以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沟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有鉴于此, 笔者在较充分的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提出顾客价值理论的概念模型。在此概念模型中, 提出有关顾客价值理论的十个概念。它们是顾客期望价值、顾客预期价值、企业意图价值、企业设计价值、顾客决策价值、顾客感知利得、顾客感知成本、顾客感知价值剩余、顾客满意价值、顾客感知价值, 并详尽论及它们之间关系和对企业营销的启示。希冀此顾客价值理论概念模型能为从事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和理论基础, 同时也希望它能为企业界的营销人员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顾客期望价值 (customer expecting value, CE V)
顾客期望价值 (CE V) 是指顾客理想中的对产品或服务需求以及要求, 或者说主要是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对现有产品或者新产品的一种理想化的要求。顾客期望价值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期待价值愈高, 说明其缺失状态愈严重, 顾客获取满足的愿望愈强烈, 对该顾客来说, 该产品或服务显得愈重要, 顾客愈有可能选择购买或优先购买, 甚至不惜代价。
2. 顾客预期价值 (customer anticipating value, CAV)
当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 顾客会在购买和使用之前, 首先基于这些产品的性能满足自己目标的程度, 对产品进行评价, 形成预期价值。顾客预期价值 (CAV) 和顾客期望价值 (CE V) 是不同的, 因为市场中没有任何产品是可以做到百分百的满足顾客期望的,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的。因此, 顾客在购买产品的时候, 只能从市场上选择他认为最能满足自己期望价值的产品, 换句话说, 顾客不得不在期望价值和在对市场中已经出现的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到的价值之间做出妥协。妥协的程度越小, 厂家成功赢得顾客的机会就越大。
3. 企业意图价值 (enterprise intention value, E IV)
在产品投放的初期, 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 (即:要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给顾客) 可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厂家自身的策略、实力、拥有的资源以及对顾客需要的感知。这是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的主观认识, 在本文模型中, 一般称这种价值为“意图价值”。也就是厂家认为的“顾客需要什么, 顾客的偏好是什么”。企业会通过市场调查, 取得顾客期望价值的信息, 尽力把这种价值和顾客的偏好相结合。但是在这两个价值之间, 将很有可能存在偏差, 这种偏差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厂家和顾客的信息不对称所致, 主要是厂家对顾客心理和需求的信息掌握不足造成的, 厂家由于对自身策略把握不准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的不足而定位于错误的顾客需要。对此, 文章的第五部分会专门论述和实证。
4. 企业设计价值 (enterprise desig n value, E DV)
企业设计价值 (E DV) , 是在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的构想中将要提供给顾客的一种效用或价值, 或者指供应商根据前期的研发设计已经制造出来的但还需要通过市场传递给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效用或价值 (即一种还没有实现的价值) 。这是从供应角度给出的一种衡量。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种目的在于满足顾客期望价值的计划供给量或潜在供给量。企业设计价值 (E DV) 明显反映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的特征。
5. 顾客决策价值 (decisive customer value, DCV)
顾客决策价值 (Decisive Customer Value, DCV) , 是指顾客在实际购买和消费之前, 在顾客预期价值和顾客预期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得出的一种价值余额。DCV反映顾客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的预先评价。顾客决策价值作为顾客决定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主要的参考标准和决策依据。
顾客决策价值 (DCV) 概念的理论意义在于, 从价值角度为分析和解释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顾客期望价值决定顾客的购买意向或消费决策的初始发生, 而顾客决策价值则影响着消费决策形成的数量和消费行为的最终实现。
6. 顾客感知利得 (customer perceived profit, CPP)
顾客感知利得 (CPP) , 也称顾客感知收益, 它指顾客在交易中或通过消费实际感觉到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的总和, 因此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一个事后的综合评价量。对同一个顾客来说, 顾客感知利得的驱动因素与顾客期望价值的驱动因素应该相同, 它反映顾客对于包含着质量、品种、价格、服务、信誉、速度等要素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满意程度, 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
7. 顾客感知成本 (customer perceived cost, CPC)
顾客感知成本 (CPC) , 也称顾客感知利失, 指的是顾客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 是顾客在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体力、精力、心理等成本的总和, 而不仅仅指顾客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
CPP与CPC曲线受企业所在具体的行业、市场结构的特征、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顾客本身特点等许多因素影响。一般说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多样化顾客需求的满足, 顾客感知价值CPP会逐渐趋于增加, 而CPC会逐渐趋于下降。
8. 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是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后对其感知收益 (顾客感知利得) 和顾客感知成本 (顾客感知利失) 之差。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的事后评价, 这是一个心理上的价值判断。
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的区别主要在于:顾客决策价值 (DCV) 等于顾客预期价值和顾客预期成本之差, 是一种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时的事前价值感知, 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变量;而顾客感知价值 (CPV) 是顾客感知收益 (顾客感知利得) 和顾客感知成本 (顾客感知利失) 之差, 是顾客消费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后的事后对价值的一个主观评价, 它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虽有事前事后之分, 但从动态的消费序列来看, 两者存在互动关系, 互为因果。
一般来说, 在长期的顾客关系中, 顾客期望价值CE V和顾客预期价值 (CAV) 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可以预期它呈上升趋势。企业设计价值E DV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渐提升的, 但提升 (或增长) 的速度越来越慢。E DV与CE V之间的差值一般会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9. 顾客满意价值 (customer satisfaction value, CSV) 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满意价值 (customer satisfaction value, CSV) 是指顾客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的比较和衡量的结果。
顾客满意价值 (CS V) 直接决定了顾客是否满意及满意程度的高低, 并对后期的消费决策产生修正和调整之效。
1 0. 顾客感知价值剩余 (customer perceived surplus value, CPSV)
顾客感知价值剩余 (customer perceived surplus value, CPSV) 是指顾客感知价值 (CPV) 与顾客预期价值之差。顾客感知价值剩余是一个顾客主观上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价值评价的心理感觉, 是一个类似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顾客感知价值剩余概念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可以通过提升顾客感知价值, 降低顾客期望价值来达到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剩余, 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 增加顾客保持意愿和重复购买和消费, 以致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夯实数学概念 构建分数模型 第2篇
构建分数模型
第三实验小学
刘丽贤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下面我就以我最近讲授的五年制四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谈一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数模型的。
一、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分数建模做好准备。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之前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感知,虽然也积累了大量的分数表象,但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严谨的分数概念,他们的思维更多是停留 “把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这次学习是对分数意义的一次拓展,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不仅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可以看成单位“1”,由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在平分的基础上,构建严谨的分数模型。
实际教学中,我精选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这个苹果……”这一实际问题,以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并通过分图形和线段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出不同的分数,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分数(分率)表示的是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这里不只是简单的复习,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要想准确写出一个分数,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平均分成的份数和取出了几份),从而进一步建立分数模型夯实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观察比较,构建严谨的数学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数学模型,我为学生创造“校园科技展”的现实情境。情境创设共分为三个阶段:
1、在观察比较中去伪存真:
教师引导学生为参加科技活动做好出发前准备,引导学生思考:两人平均分一盘新鲜草莓,一袋香喷喷的火腿肠,如何表示每人分到的部分?当学生都用二分之一表示时,教师又引发学生提出:两次分的物体不一样,数量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发现分数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把一盘草莓或一包火腿肠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在观察比较中构建模型。
在经历了上述活动之后,学生初步懂得要想把整体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必须关注两点:平均分成的份数已经取出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科技展,创设了“分航模”“分飞机”两个现实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发现提出问题 “为什么1个船模也可以用五分之一表示”以及“为什么每组都分到两架飞机,却用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在观察、比较、讨论与交流中,帮助学生摒弃分数概念中非本质的属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概念构成的两个重要内容:平均分成的分数以及取出的分数。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量与率的知识。
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积累的分数经验,分数的模型就可以呼之欲出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今天所学分数的共同之处,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总结出分数的意义,至此,分数的建模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三、重视数学实践,解释应用模型。
在学生建立分数模型之后,我十分重视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解释应用这一模型。我设计了大量层次性开放性的练习,如:自由用分数表示不同颜色的水桶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尝试用不同的分数表示2只公鸡或8只母鸡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尝试用涂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教师给出的分数,或根据教师提供的“2个苹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想象出苹果的总数等。这些练习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知得以深化和提升,将数与率巧妙地对比,更凸显了分数模型更本质的属性。
凸显模型价值,学习方程概念 第3篇
【片段一】感受价值,建立关系
师:怎样把一个未知数变成已知数呢?知道张老师今年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既然不知道,那它就是个未知数,哪位同学的年龄是已知数?
(一个学生示意他的年龄是11岁,教师在已知数下面板书:11。)
师:现在,如果我告诉大家,我的年龄和他的年龄之间的某种关系,你能不能知道我的年龄?
生(很肯定地):能!
师(神秘地):偷偷告诉大家,如果把我的年龄减去20岁,还要比他大,谁知道,我今年多大?
生:不能确定。
师:看来,根据这一年龄关系,还没法确定我的年龄。这样吧,我再换一条试试:如果我的年龄减去30岁,就要比他小了。
生:还是没法确定!
师:奇怪了,给你这样的关系不行,那样的关系也不行。那你们到底要知道怎样的关系?
生: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正好相等。
师:好厉害的想法!那行,如果现在我告诉你们,把我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他的年龄相等。
生:36岁!
师:奇怪,三句话,同样都告诉了“我的年龄”和“他的年龄”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前两回都不行,而这回就行了呢?
生:因为前两回只说了你的年龄减掉几岁后,要么比他多,要么比他少,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但这一次直接告诉相差25岁。
师:说得真好!不过,如果用数学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或许会显得更清楚、更简洁。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三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看看大家会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只要有了等号,我们就知道未知数是多少。
师:可别小看这个等号哦,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够在未知数x和已知数11之间建立起某种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找到未知数的结果。像这样,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的等量关系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方程。
【赏析】方程是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等量关系的模型。张老师立足于这一本质,用猜年龄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已知与未知建立联系,在经历两次不等关系的“失败”之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呼之欲出,从而凸显了方程的价值。这一设计特别注重方程的价值,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等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而不是把方程的意义与解决问题相分离,使方程的意义退化成一堆无用的符号碎片,造成对方程的认识僵化。只有运用方程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让其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初步学习方程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总是将思维聚焦于如何去求未知量,习惯于从问题出发或条件出发进行推理求解,而不是主要着眼于相应的等量关系。张老师将方程的认识立足于等量关系,突出等量关系在认识方程中的地位,方程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只是阐述一个事实本身,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事实本身。
【片段二】丰富意义,深入认识
(教师出示苹果、西红柿、西瓜、梨、草莓。)
师:它们的质量都是未知数,有什么东西能使它们变成已知数吗?
生:天平。
师:有了天平与砝码就一定能知道它们的质量吗?出示下图。
师:观察上图,哪些水果的质量已知,哪些未知?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2号天平也有天平与砝码,为什么西瓜的质量我们没法知道?
生:因为天平没有平衡。
师:能不能说得专业一点?
生:因为2号天平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没有建立起等量关系。
师:可3号天平建立了等量关系啊。
生:虽然建立了等量关系,但两种水果的质量都是未知数,没有已知数。
生:这里的未知数没有和已知数建立等量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方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些式子中,有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板书。)
【赏析】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形式化定义。重视方程的价值,并不是说方程的形式化定义不重要,而是这种定义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价值,学生才有学习的意愿。学生对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这里利用天平,再一次丰富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因为天平是等量关系最直观形象的表达,直观地表示出方程的实质是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等量关系。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一次次的比较辨析中,自然剥离了方程的非本质属性,逼近了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概念呼之欲出。设计的练习采用正反例强化策略,紧紧围绕方程意义中的要素——未知量和等式,科学合理。
【片段三】感受模型,体会思想
(学生分别列出4x=320。)
师: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列出的方程都一样。
师:奇怪,三个问题各不相同,怎么列出的方程是一样的?
生:因为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师:既然这样,那你还能再找到一个问题,也列出这样的方程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样的问题,能找到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那这无数个问题,为什么只需要一个方程就能表示出来?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师:是啊,只要它们具有同样的数量关系,无论多少个问题,一个方程就能概括。这就是方程的魅力所在。
【赏析】方程即模型,方程背后是建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精心设计了3个不同的情境,抽象出同一个方程。在反思中,学生剥离了具体的情境,意识到“说的是同一件事”,实质就是让学生“去情境化”的过程,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模型。走出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建立模型,进行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再找列出同样方程的问题情境,是为了加深对模型的认识,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与生活之间转化,丰富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着力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概念模型 第4篇
教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重新设计技术的应用,明确技术的适用范围、局限性以及教学目标,筛选最适宜的技术创建学习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而教师在衡量技术的潜能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基于自身先验知识,理解技术的社会认知功能。
基于上述教学需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者Koehler和Mishra在2005年提出了TPCK理论框架(如图1),并以韦恩图的形式描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知识形态及组成,阐释TPCK是信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的核心。统计分析近年发表的有关TPCK发展的论文,可以发现多数研究的关注点在教师培训、专业发展以及培训项目评估方法上,极少探究TPCK本质与TPCK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有关TPCK本质的探究存在两种观点:整合观点和转化观点。Koehler和Mishra提出的TPCK框架,将TPCK概念化为PCK、TCK和TPK互相整合的知识体,代表了TPCK本质的整合观点。Angeli和Valanides在2005年提出的ICT-TPCK结构,蕴含了TPCK的转化观点,将TPCK概念化为一个独特的、不同的知识体。在转化模型中,内容、教学法、学习者、技术和情境被看作是TPCK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尚未形成转化结果下的认知过程的理论概念。而近期一项研究通过心智模型和元概念意识两种层次的、TPCK发展的认知过程阐释了转化视角下的认知过程。
●TPCK的层次结构
Cox和Graham于2009年提出的TPCK结构清晰地定义了TPCK的层次结构(如下页表),这很好地帮助了研究者理解TPCK的各个要素及特点。同时,研究将第一层级的转化,即基础要素知识(TK、PK、CK)向交叉要素的知识(PCK、TPK、TCK)的转化,定义为心智模型的建构,在第二层次上,提出TPCK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元概念意识的概念化。
●第一层次转化:心智模型表征的TPCK
1.心智模型与TPCK框架映射关系
上页图1以韦恩图的形式展示了TPCK最普遍的框架结构。然而以韦恩图表示TPCK框架的视觉效果模糊了TPCK的理论发展过程,只是简单地提出任何一个基础要素的发展都会自发地带来交叉要素的发展。这与当前实证研究的结果不符,与该研究提出的认知过程也正相反。尽管Mishra和Koehler在2006年用“转化”的形式来描述TPCK,将TPCK概括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体,而不是从相邻子域自发产生的,但是文献中并没有直接陈述TPCK中的七种结构要素(TK、PK、CK、TPK、TCK、PCK、TPCK)之间的假设关系。Cox和Graham提出的层次结构,也没能从认知角度呈现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相关文献,有研究者提出了心智模型观点。心智模型是情境中各个元素以及人们基于自身先验知识和信念所建构出的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表征。对于如何呈现心智模型,认知心理学假定:心智模型是可直接操控的元素及元素之间关系的模拟和连贯表征,它比一般信念和陈述的知识更加情境化,并具有指向性。相比下表中的层级结构,心智模型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Johnson-Laird和Brewer的观点,心智模型是深度理解的象征,因为心智模型是在具体情境中建构出的认知结构,如任务冲突情境。
教师构建出各个技术的功能及其对学生学习科目影响的心智模型,解决约束条件,同时对基于初始不完全信息(如教室背景)提出推论并作出预测是非常必要的。与Gentner和Steven的观点不同,有的研究者并不把心智模型看作长期模型结构,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发展的结构。
假定一个反馈过程:教师通过创造性解决不同的难题情境(如课程计划),对同类问题进行共性描述。通过这一系列难题,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抽象出共性,逐步建构心智模型。因此,任务解决,如课程计划或者课堂实施经验,很可能被存储在抽象出的模型中。然而,在某一课程中抽象出的结构不具备较大的普适性,这种结合TPCK知识子域的结构不足以使教师能够顺利解决之后的每个任务。这只能说明教师可以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技术,并不能使职前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正确地选择ICT。
2.TPCK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当将心智模型观念映射到TPCK框架中时,应如何假定七个子域之间的关系呢?根据Brewer的观点,属性知识可以提供指导创建心智模型的参考框架。因此,要开始了解一种新技术或者计划一门应用技术的可能性时,构成要素中的先验知识有助于更高层级要素的建构。其中的问题是:先验知识是如何整合进高层级子域内的?研究者认为基础子域内知识转换需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发生,从而帮助教师解决课程中使用新兴技术的难题(如上页图2)。
(曲线箭头a表示PK和TK向TPK心智模型转化的认知过程,随后TPK整合入课程计划(包含具体的内容和技术)中(箭头b),箭头c表示可能需要的外部支持)
教师在完成课程任务时,需要将相当独立的基础要素整合形成关系紧密的要素,将知识转化为心智模型。教师仅仅整合先前知识的事实元素是不够的,需要依据事实元素的相互关系重新形成能在心理上操控的心智模型,便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推论。例如,教师对别人的You Tube视频进行编辑、注释和评论,即教师具备TK。同时,教师掌握了建构主义或者基于探究的方法,即教师具备PK。为了衡量YouT ube对探究式学习的潜力(箭头b),教师首先需要建构一个衡量技术在辅助学习中潜能的心智模型(箭头a)。在此过程中,心智模型包含的元素应具备以下功能:(1)推断技术的功能是否支持学生的学习;(2)某些技术的潜能是否只能通过合作性活动衡量,如共同对视频片段进行注释。既然技术和教学法信息的映射可以被看作是积极有效的认知过程,那么教师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成心智模型的过程就可能需要外部的支持。
为了清晰描述心智模型的转化过程,研究者将各个基础要素在上页图2中清晰明确地划分开,并用不同程度的暗影表示不同层次的转化来增强视觉效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跨越图中的界限与认知过程紧密相关,由外围到中心知识,复杂程度逐渐加深。教师从外部区域(浅灰)跨越到内部区域(灰色和黑色),此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连接不同的知识要素的问题,关键是通过建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转化知识表征形式。接着涉及到基于先前知识将心智模型结合到规划课程中(以TPK为例,上页图2箭头b)。同时,心智模型向任务的整合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箭头c)。
心智模型与命题表征不同,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命题表征只包含既有信息,无法进行进一步推断。例如,单独考虑内容知识时,物理学家以命题的形式表示电路知识,使之能够命名某些电路知识,但却无法完成对电路的评价或搭建新电路。因而,此过程需要建构一个电路相关元素以及元素相互关系的心智模型,以整合任务难题中的新信息,从而使各个基础要素以某种特殊的形式转化成心智模型。
●第二层次转化:元概念意识表征的TPCK
教师完成由基础构成要素TK、PK和CK到心智模型中叠加要素TPK、PC、TCK的转化,那么之后如何将各个构成要素的整合过程概念化?研究者认为,TPCK结构可以被概念化为教学任务要求的元概念意识:教师、各个知识要素以及情境。
综合考虑Cox、Koe h l er、Abbitt等人对TPCK的定义,发现各个定义中都蕴含TPCK结构本身特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即TPCK是教师对与背景和教学任务相关知识的处理的知识。因此,研究者认为第二层转化关注的是TPCK视角下的元知识,这对理解新技术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Vosniadou等人认为,这种精细的、科学的理解是一种以元概念意识为特征的,即TPCK理论的元概念意识是什么及其作用。因此,研究者将TPCK知识表征看作是一种结构,即元概念意识。这与舒尔曼对教师知识定义大体一致,即为解释自身行为与决定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专家教师独有的能力,是从对技术的朴素理解到形成TPCK结构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从一位使用技术经验不足的新手教师成长为融合技术的专家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而此过程可以从概念转变的角度阐述。新手教师的观念认知呈现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是“概念理解”,假定新手教师建构一个“碎片知识”的碎片系统,即相当大数量的、可以在特定背景中激活的解释片段。另一种是“理论理论(Theory Theory)”,假定新手教师建构一个框架理论,由此可以产生任何一个特定的解释。
1.TPCK:不连贯的知识碎片
在知识碎片方法中,研究者认为概念理解由大量的“直观元素”组成,一些元素具有广泛的作用域(适用背景),而一些元素的作用域很狭窄(某些特定背景)。这些元素被定义为“现象元”,它能够在某一瞬间激发出整体现象,并且能够描述“世界上自然发生的现象”。因此“现象元”是一种次概念实体。另外,每个“现象元”都是独特的,要凝结成一个整体结构几乎不可能。尽管现象元组合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却可以在许多相似情境微妙地重合,表现出局部一致性。
或许,研究者可以把学习定义为元素(现象元)及元素(现象元)相互作用的过程,给学习者带来重要的知识理解。通过组织管理这些元素,学习者可以与情境建立联系,并依据这些元素解释情境的能力价值对元素进行区别排序。由于“现象元”庞大的数量与独特性,难以进行统合,至今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元概念结构。
至于“现象元”的局部一致性,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况:教师从每天教学的情境中抽象出“不言自明的图示”,然后生成大量的可以再次采用的基于特定背景的“现象元”元素。例如,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展开合作学习会导致课堂混乱。这就有可能具有共性的现象元,并能够同时解释相关的情境或者导致不同要素之间或者要素内部的分化,如学生在下午感到疲乏或者计算机实验室的小组作业等要素都可能是导致混乱的原因。因此,TPCK结构中的“现象元”应具备特定的背景、话题、技术或者教学策略等特质。然而,这种形式的TPCK概念化无法解释新的约束条件,如新技术或者新课堂。也因此难以对教师怎样理解使用技术教学的各个因素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元概念意识。
2.TPCK:一种相干理论
Vosniadou等人借鉴物理学科提出概念理解“相干理论”:学习者初始本体论和认识论预设可以被纳入一般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是有组织的物理现象的因果和解释性框架。受框架理论限制,一些特殊的理论(如心智模型)和信念的建构要基于日常观察,并透过文化信息解释、说明或者预测特殊的现象。约束框架理论中只有极少理论可以外推迁移,一般被认为是相当稳定并且极难改变的。研究者认为概念化是通过整合新信息与临时心智模型,以形成新的心智模型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继续丰富和修正的过程。其修正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弱质模型的改造,即对已有结构的分化和分层构造;二是彻底的重构,即脱离先前的结构重新构造新的理论结构,这种彻底的重构一般被认为是较难实现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随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改变,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所有知识结构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将朴素理论发展成科学的理解,必须获得教师自身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的元概念意识。
相干理论基础上的心智模型具有动态的结构,并且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创造过程应该是基于概念结构,并受限于概念结构。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初始的概念结构,不断同化新信息,以完善心智模型。同时,观念改变过程中的学习最终意味着对潜在的猜想的重新解释。
相干理论观点认为,发展TPCK意味着通过建构基于框架预设的初始心智模型,教师可以建立关于“本土化”理论预设的基础是什么,以及教师如何建构这些“本土化”理论的元知识(如课程技术和教室决定)。相干理论观点认为培训教师使其灵活创新地使用技术可能非常困难,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教育者将不得不转变初始预设,而改变这些预设不仅要耗费精力,而且很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同时还要建构值得信赖的理解教学环境的方式。这对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来说难度都很大。
di Sessa等人在如下页图3和图4中描述了“碎片知识”和“相干理论”。图3将TPCK定义为一种一般情况下每个解释性元素不相干的系统。这些解释性元素是从日常教学经验中抽象而来的。图中描绘了新手教师(尚未形成TPCK的教师)理解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内容的表征形式。在此图中TPCK本身应该是所有元素的“交集”,融合了所有的知识子域。图4将TPCK定义为教师的直观的相干理论,描绘了已经形成TPCK结构的教师理解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表征形式。由此,具备TPCK意味着形成一个大致上涵盖各个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情境角色的概念。
总之,TPCK框架应关注三个焦点:情境、规范和关系结构。作为科学的框架理论的TPCK应该满足:(1)清晰的技术应用情境;(2)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形成一定数量的技术、教学法和内容的预设;(3)预设应包括教师各个知识要素之间系统关系的元概念框架。
3.元概念意识表征的TPCK
根据TPCK框架概念化的相干理论,将TPCK结构定义为元知识。此时不同背景的教师技术使用的过程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使用技术教学时有可能只增加PK,技术熟练的教师教学可能只增加TK。或许可以将TPCK定义为教师对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各个子域的知识以及约束情境的元概念意识(如图5)。TPCK可以理解为一个层级的元概念意识,对专家知识进行高层次的组织而不是一种受限、固定的知识体。
在TPCK中间区域,以教学任务代替了先前的TPCK。这是因为根据视觉逻辑,最中心的区域应该是最明确的部分,应该是一个具体的课程或者计划等,而不是综合的知识。
●结论
概念模型 第5篇
农业生态研究数据含有随时间、空间变化的信息,其数据类型复杂,且数据类型更新频繁.原有的商用数据库系统不能满足数据管理的需要.从用户查询角度,建立以实体-关系(E-R)模型为基础的`农业生态研究文档数据库概念模型,能够管理地图数据、统计数据和野外观测试验数据,满足多种数据类型的管理和查询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实体-关系概念模型的设计,以及根据概念模型建立的农业生态研究文档数据库.
作 者:施建平王德建 Shi Jianping Wang Deji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 年,卷(期):2000 32(6)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生态 数据库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 第6篇
关键词: 物理模型 生物学概念 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众多,关系非常复杂,而生物学概念又是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以准确掌握生物学概念为前提,所以生物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只是停留在机械背诵和记忆,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显得尤其重要。利用模型建构进行概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改变学习方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模型建构的类型和意义
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1]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模型资源,对模型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效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生物概念教学,模型建构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核心概念直观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通过模型的建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2.建构实物模型促进概念教学
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加强,但在抽象概念的学习中,仍需直观性教学手段的辅助。物理模型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通过建构物理模型可以将微观、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的结构或过程简化,再将这些特征形象化、具体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中就设置了几个物理模型的建构。必修1中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必修2中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必修3中的:构建血糖调节过程的模型。例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涉及的概念就很多,有细胞壁、细胞膜、各种细胞器等,而且细胞的结构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只凭想象,则时常会出现错误认识。通过让他们自己制作出细胞模型,将抽象的细胞结构形象化,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步,仔细观察教材中“北京某中学制作的细胞模型”和“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细胞模型”的图片,对将要制作的细胞模型有初步印象。
第二步,依据前面学习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整理出建构细胞的模型应该包含哪些结构。分小组自主学习,一个完整的细胞应该包含哪些结构,每种结构的具体特点是什么,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注意到细胞壁、叶绿体、液泡不能够出现在动物细胞中,而中心体不能出现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加深对动植物细胞不同之处的理解。小组进一步讨论制作每种细胞结构应该要注意使用什么材料,例如生物膜能否用纱布、普通布制作,经过讨论,大家知道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用纱布、普通布,而应该用弹力布。还有线粒体、叶绿体应该用双层膜,而且二者的双层膜不一样,核膜也是双层膜,它又不一样。通过分析各种细胞结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学生能够真正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加深对细胞结构中各种概念的理解。
第三步,小组合作共同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通过制作具体的结构将抽象的细胞结构变为肉眼可见的实物,利于学生直观地对理解各种概念和加深印象。
第四步,各小组展示自制模型,介绍使用的材料和选择该种材料的理由。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找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对建构的结果进行评价,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在讨论与争辩中提高自主学习和表达的能力,让大家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第五步,学生在自主建构了模型并交流之后,教师再总结各个具体的概念,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物理模型的建构教师应该进行指导,但这个指导只是引导性的,不一定要指定具体的材料用具,列出详细的活动步骤,而是给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留出充足的空间,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出了空间。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思考现实生活中细胞结构模型的例子,例如水蜜桃等。
3.多种形式结合促进概念教学
教材中有的内容非常抽象,由于有的学生的想象力较差,对于一些相关概念的理解非常困难,可以采用绘制图画、制作实物等多种方式结合促进概念的教学。例如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概念多而且复杂,而且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微观的、连续的过程,给学生准确理解带来困难,通过建构模型让它转变成静态的、宏观的、间断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众多概念的理解。
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减数分裂过程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结合图解整理出相关的概念: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先对这些概念有初步了解。
第二步,利用纸和笔将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绘制出来,并将各个概念标注在不同时期图的边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注意到画同源染色体应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分别表示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两条染色体大小形状应该相同,从而加深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的理解。
第三步,在独自画完过程图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利用红、绿两种橡皮泥建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尤其要注意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认真理解联会、四分体等概念。此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领会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有关概念。
第四步,在制作完之后,各组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并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
第五步,各组总结制作的体会,并提出对相关概念理解的疑问,教师予以点评并总结。
建构的物理模型要尽可能真实、形象地反映研究对象,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建构,要具有科学性。在选材上要考虑可行性,不要让学生建构过于复杂的模型,否则会造成积极性下降。当然还要注意模型的美观性,具有可欣赏的价值,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模型,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使概念教学取得实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次建构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遇到抽象概念时,都能尝试用建构简易模型的方法进行思考,运用模型解决抽象的问题,将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为更容易吸收的知识。
参考文献: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概念框架 第7篇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概念框架,建设工程信息化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发展和应用引起了工程建设业界的广泛关注。各方一致的观点是其引领建筑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引起整个建筑业及相关行业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如果对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应用案例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却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本身有着怎样的内涵、特点及外延,如何去界定其概念范围。
对于以上问题如不能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有效解决,必将会影响到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进而会给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来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较为流行的建筑信息模型概念的分析,试图建立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结构体系,并对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包含的研究问题及方向进行分析。
1 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及概念综述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时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Chuck Eastman于1975年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BDS)”的概念,可以被视为最早提出的与之相关的概念。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深入运用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其历经的时间较长,且概念的提出者往往又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与之相关的问题,因此,其又常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如单一建筑模型(Single Building Model/SBM)、集成建筑模型(Integrated Building Model/IBM)、通用建筑模型(Generic Building Model/GBM)及虚拟建筑模型(Virtual Building Model/VBM,Graphisoft)等。近年来,随着各方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可以发现,与中文名词“建筑信息模型”相对应的英文名词有两个: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和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这两个名词的缩写均为BIM,其中文对应都可以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对于这两个专业名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在以前使用较多,而现在一般用到BIM的地方如果没有特别指出,一般都是使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一词。
对建筑信息模型有着多种不同的定义,汇总分析一些较为权威的关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有:(1)建筑信息模型是出于可视化、工程分析、冲突分析、规范标准检查、成本分析、竣工验收、预算及其他多种目的而建立一个设施电子化模型的行动。(NIBS,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2)一种与数据库相联系基于模型的项目信息技术。(AIA,美国建筑师协会)(3)BIM作为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来描述关于工具、过程和技术,其通过数字化的、机器可读的文档对一个建筑物的性能、规划及其运营维护来实现。因此,BIM用来描述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对象,为了描述建模活动的结果,我们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模型。(Charles Eastman,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4)建筑信息模型是开发和使用一个多方面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模型,该模型不止用来存储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文档,还可以用来对其的建设和运营进行模拟。由此产生的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数据丰富,对象化,智能化和参数化的设施数字表现,来自不同用户的适当的需要,可以提取和分析,以产生反馈并对设施的设计进行改进。(GSA,美国总务管理局)(5)为了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等需要而创建和使用数字化模型的过程。(Mc Graw-Hill)(6)是一种建筑设计和文档化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阶段创建和使用协调的、内部一致性的、可计算的信息。(Autodesk)(7)一个在分布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建立的包含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图形化和非图形化方面信息的模型的过程。(Bentley)(8)是一个包含了图形文件(图纸)及非图形文件(合同、进度计划和其他数据)的单一知识库。(Graphisoft)(9)是一个在建筑物结构在细节方面进行建模和沟通的过程,以有利于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Tekla)[2]
以上所汇总的关于建筑信息模型定义的来源涵盖了研究结构、政府部门及商业机构。通过对上对建筑信息模型定义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的定义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对建筑信息模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实体论,即认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模型或知识库,在其中包含了涉及整个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论,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实现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技术或者方法;过程论,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信息管理的过程。不过,一般而言不论基于哪种观点,建筑信息模型都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模型中包含的信息涉及整个项目生命周期;(2)为项目协同建设提供支持;(3)其中涉及的信息是可计算的,强调信息的完全数字化;(4)由参数定义的、互动的建筑物构件构成,且构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5)建筑信息模型中信息的表现可以通过图形化及非图形化的方式实现。[3]
2 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上述的建筑信息模型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信息模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模型实体或者实现的过程,其应该是一个综合多种维度不同因素的集合体,如图1所示。其主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核心和对象是模型
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模型是基础、核心和工作对象。从本质上来看,作为实体的建筑信息模型是存储了项目集成化信息的数据库,并以数据库为核心实现多种不同程度的应用。同时,这样的一个或多个包含了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模型实体,也为建设项目的各个参与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
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模型又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模型中所集成的信息的特征,可以分为3D模型、4D模型、5D模型乃至n D模型等;按照专业和项目建设阶段划分,可以划分为设计模型(又可以细分为建筑模型、结构模型、MEP模型、综合模型、各种分析模型等),施工模型(又可以细分为总包模型、专业分包模型等)、制造模型、设施运营管理模型等;按照模型中的信息集中化程度,可以划分为集中式模型和分布式模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信息模型,其中所包含的信息的集成化程度、内容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模型。
在运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建设项目中,项目各个参与方首先需要的是建立模型,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将项目信息集成于其中;其次,要将部分或全部的项目工作与模型联系起来,以模型作为项目工作开展的辅助手段,并尽可能地将模型与其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手段相交互,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最后,要将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在模型中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项目物质流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以模型为核心的信息流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成为了项目团队之间的工作平台、交互工具和沟通渠道,成为了工作的基础、对象,同时,也是整个与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工作的核心。
2.2 技术是实现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
要有效地建立和运用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技术条件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追溯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虽然相关的理念提出已经有差不多40余年的时间,但建筑信息模型真正得到普及和应用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早期相关的软硬件等技术条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使建筑信息模型真正发挥其效能,而在技术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奢谈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只能是构建一座“空中楼阁”。与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交互标准;(2)n D模型建模技术;(3)与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分析方法及应用工具开发技术;(4)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建设项目项目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技术;(5)建筑信息模型与其他信息系统(如ERP、GIS)等的集成技术;(6)符合建筑信息模型需要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的软硬件平台应用开发技术。
2.3 合同、管理措施是建筑信息模型的保障
建筑信息模型的运用绝对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多阶段、多参与方的特点,使得在建筑信息模型的运用中往往需要多方参与其间,而各方在建设项目中所处的地位及利益关系之间往往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同时,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对建筑信息模型的认知程度和应用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此外,由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新的工程项目建设模式(如IPD)等,也随时会对原有的建设模式的组织构成、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产生新的影响,因此,会使得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中会增加新的风险,需要严密的合同和高效地的项目组织管理工作来调整。[4]
总体而言,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中的合同和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的拟定,风险的分担、争议的解决机制的建立;(2)对项目管理组织及对项目各个参与方的内部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的影响;(3)基础的管理体系及制度的建立;(4)对既有项目管理模式的影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5)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影响。
2.4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集成化、综合性的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的集成化强调的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来自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各个参与方的信息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化程度越高,其效能的发挥也就越加显著。综合则是强调对建筑信息模型要从技术、合同、管理等多角度入手,而不应孤立的将建筑信息模型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就技术而论技术,忽略了其中更为复杂的法律和管理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分析国内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失败的情况中,是不难发现这一点的。同时,由于建筑信息模型及其应用中所涉及的问题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所以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其中的问题。
3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1)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综合多种不同维度的综合体,单纯的从某一个方面入手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模型是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核心和对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模型的应用必须辅以相关的合同、管理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有效规避风险;(3)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只有在坚实的技术支持下,才能使建筑信息模型发挥其作用。因此,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必须要得到加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业界所公认的建筑业信息化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人们对建筑信息模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住建部所公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建筑信息模型占有重要地地位。[5]但是,在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做到多角度入手,以综合措施作为保障,才能使建筑信息模型充分地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Eastman,C.,Teicholz,P.,Sacks,R.and Liston,K.BIM Handbook:A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Managers,Designers,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8.
[2]张泳,付君,王全凤.建筑信息模型的建设项目管理[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丁士昭等.建筑工程信息化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清华大学软件学院BIM课题组.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1-5.
云物流概念模型及其运作机理研究 第8篇
1现有云物流概念梳理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研究了如何在现代物流中应用新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其在物流业中的现实意义达成了共识,同时有部分学者尝试对云物流及物流云服务进行概念界定,但各自理解都有偏差。通过梳理他们的观点,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界定视角。
1. 1视角一: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许多学者把云物流理解为云计算在物流业的应用,他们认为在物流系统中运用云计算技术,提高计算能力和服务能力,就是云物流,他们都把侧重点放在云计算技术,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云物流。
贡祥林和杨蓉[2]把云物流简单理解为云计算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认为它是云计算的派生物。 这主要因为云计算的通信、运算与匹配能力在物流业的应用,使得物流信息集成平台的搭建变得轻松, 用户利用平台可以简化物流过程,实现信息的交换、 处理和传递,而这些都是在 “黑盒”中进行,用户只需要专心管理各自的物流业务。姜春艳和吴克寿[3]把云物流定义为 “以云计算方式运作的物流业模式”,认为云物流是吸收了 “云计算” 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理念后形成独特的 “平台开放,资源共享,服务集成,终端无限”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Li W,et al.[4]对以上观点基本认同,他们认为云物流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物流服务提供与管理的服务模式。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学者在界定云物流概念时均把云计算技术作为重点角度,因此,本文将他们所界定的云物流归纳为 “云计算物流”。从本质上讲,在这一视角下,云物流概念是站在技术的角度提出来的。技术逻辑没有对技术和服务进行明确区分,认为技术在云物流形成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而没有过多地强调服务自身及服务的结果,同时也不去关注物流服务供需上方之间的价值与需求。
1. 2视角二: 融合物联网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提到云计算,就会联想到物联网,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密不可分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把这两者结合,应用在物流业中,对云物流概念进行了界定。
毕娅和梁晓磊等人[5]利用计算和网络技术,借助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平台,虚拟化集中异地物流资源和能力,实施一体化管理和调度,提供标准化的物流服务,他们认为云物流其实是一种基于云制造的、面向服务的网络化物流新模式。LIN Yun和TIAN Shuai - hui[6]理解云物流的角度稍有不同,他们从物流云服务的角度出发,通过界定物流云服务来看待云物流,主要思想是物流云服务平台通过虚拟化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调度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在这一视角下,学者们把目光由云计算技术转移到了物联网技术,开始关注物流资源和能力的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技术,调配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学者们在关注技术的前提下,开始尝试站在结果( 提供个性化服务) 的角度来定义云物流,但从本质上来讲, 这一视角下,云物流的概念仍然把个性化服务视为的新兴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结果,由此可见,他们依然是站在技术角度对云物流概念进行界定。
1. 3视角三: 融合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提供的高效计算能力,物联网提供的虚拟技术能力,这些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物理资源虚拟化集成,再利用高效的云计算处理,完善物流的整个运营过程。站在这个角度,在云物流概念定义时,有学者就有所涉及。
张明和张秀芬等人[7]认为基于云计算的云物流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物流企业和政府等对物流信息的要求,处理从物流各环节产生的信息,然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些信息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的组织,如物流公司,政府部门等。王琦峰和吕红波[8]认为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包括SCM、专业分工、资源整合、服务外包、虚拟经营等,将这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 如云计算、IOT、 数据挖掘等) 融合在一起,采用物流服务链的方式将各类物流资源与物流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进行统一的智能管理,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这就是他们认为的云物流的内涵。
在这一视角下,学者们重点关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处理,突出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因此,本文把这一视角称为 “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显然,基于这一视角界定的云物流概念依然是技术主导。
1. 4小结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及管理技术三个维度,从上述三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云物流概念。从视角一到视角三,云物流概念趋于明确。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云物流的理解各有侧重, 其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界定云物流的物流服务。其实,在物流领域,资源整合、顾客参与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由于他们忽视这些要素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都站在技术的角度对云物流的概念进行界定。此外,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 有些学者提出的云物流概念其实只能算是对云物流的概括性描述,根本不是云物流的基本概念。表1对现有的云物流概念进行了总结。
2基于需求角度的云物流概念界定
2. 1需求角度下的云物流概念界定
通过前文的梳理与分析,笔者基于需求角度把云物流定义为: 为高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物流服务提供者们通过整合和共享资源,共同提出一套网络解决方案,并通过虚拟渠道同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不断增强与客户和其他服务提供者的价值。它是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融合了新的管理思想,通过物联网技术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规模的物流任务和物流数据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匹配、智能组合、智能管理物流服务等先进功能,其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在物流领域,建成集中的、高效的技术应用体系。通过云物流平台,物流服务提供者能根据市场需求,按需适时地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而客户也可以通过平台寻找到自己满意的物流服务。
此概念的基本内含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云物流的根本不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云物流中的应用,而是借助于这些科技手段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云物流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虚拟渠道在服务提供者顾客之间进行交互; 第三,云物流服务是一种价值共创过程。这一概念修正了技术角度下 “把云物流当作云计算物流” 的观点,着重强调了客户个性化需求作为整个云物流运行的终极目标,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作为实现目标手段,从而体现了物流服务提供者们与顾客供共同创造价值这一本质,这是对以前的云物流概念的根本性重设, 也是与原有概念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2. 2云物流概念模型
依据界定的云物流概念,构建了云物流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从中看出,系统的用户角色有三种: 物流服务提供者、物流云运营商、物流服务使用者。物流服务提供者将物流能力和物流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 接入平台,以服务的形式形成物流云,存储在云平台中,由物流云运营商对其进行高效管理,当物流服务使用者发出应用请求时,平台快速有效地匹配到云服务,提供给服务使用者[10]。
( 1) 物流云服务
物流云服务时将实体物流资源和物流能力进行虚拟化和服务化后,将分布式物流云服务进行聚合, 在云物流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高效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在云物流平台上,物流云服务能够实现通过物流服务的智能化发现、组合提高物流服务的服务效率,并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它是对分布式的物流资源进行感知,并在云物流平台上将物流资源虚拟化为物流云服务,再通过聚合、封装、 发布形成物流云,以物流云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形成物流云服务。
( 2) 物流云
物流云是由大规模的物流云服务进行聚集形成的。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可靠、标准化等特点。 物流云是云物流平台的核心部分,物流服务提供者能够在云物流平台上发布物流云服务,也能够撤销物流云上的某种服务; 同时,客户通过对物流云的访问和调用,能够实现物流云服务的实际调用,进而实现了物流全过程的整体实现。云物流平台的高效化与标准化实现了物流云的有效管理与物流云服务的有效配置。
3云物流系统的运作机理分析
运作机理的研究是认识云物流系统的前提,能够明确云物流的特性,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改变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的窘况。结合云物流系统的概念模型,其运作机理包括资源共享机理、信息传导机理、服务发现与组合机理、云服务协同机理、利益均衡机理等。
3. 1资源共享机理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优势明显[11], 由于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共享的实施路径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大集中阶段、 虚拟化阶段和面向服务的云计算阶段[12]。在云物流系统中,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异构的物流资源虚拟化,封装成服务,部署在合适的虚拟机中,同时, 考虑到服务动态性、服务发现效率、系统可扩展性以及服务监控实时性等,按照物流资源的功能,结合小世界理论,将这些物流云节点划分为若干自治的服务域,并将各服务域中的注册节点连接起来, 形成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覆盖网,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支持高效的后续处理,如图2所示。
3. 2信息传导机理
物流信息贯穿于服务与任务发布、服务与任务响应及处理、物流应用以及服务反馈的全过程,其运行机理如图3所示。在服务与任务发布阶段,要着力处理好服务提供者资格审查、信誉评估工作, 以及客户需求的可行性,以保证云物流系统的稳定和信息传导的通畅。响应及处理阶段,信息传导程序如下: 将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和客户的需求信息上报至云物流系统注册中心,同时启用Qos监控系统,进一步对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发布的信息进行管理,经过系统运行,得出任务匹配预案,分级响应,第一时间通知服务提供者,并提供相应的物流云服务。在物流应用阶段,信息传导贯穿于包装、 流通加工、配送、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应用之中,每一个阶段都将产生大量的、需要及时处理的信息,如运输阶段,对运输车辆和货物的实时监控定位、对运输路线的选择等都需要大量的及时信息。在服务反馈阶段,客户评价和意见管理对进一步提高服务有很大的帮助。
3. 3服务发现与组合机理
面向物流任务的物流云服务发现就是通过关联缝隙等方法从大量云服务中筛选与物流任务相关的云服务,形成与物流任务匹配的云服务库的过程。 在云物流平台中,web服务具有分布性和异质性特点,具体的web服务绑定到每个相应的抽象服务, 云服务数量过多,导致难以找到 “最好”的web服务。此外,虽然有大量的web服务在线,但他们中的一些可能无法使用。虽然,出现了许多以信任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用于处理其可能性[13 - 14],但这还不能完全解决物流云服务发现的难题,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当客户提出物流任务需求时, 从云物流系统能够发现与之匹配的云服务,但是这些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服务,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复杂应用的需求。针对具体的物流任务,相同的服务配置有不同的组合形式,物流云服务组合是从云服务发现的一系列云服务所有可能组合中选择最佳一组组合协同地完成物流任务。如何有效组合分布于系统中的各种云服务,实现服务之间的无缝集成, 形成功能强大的企业级服务流程进行研究,以完成企业的商业目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服务发现和组合的现状,本文提炼出了物流云服务发现与组合机理,如图4所示。一方面, 客户在系统中提交任务,系统对其形式化描述后形成任务库,为了高效率地匹配服务和任务,将任务库接入分类器,对任务进行分类,形成简单任务库和复杂任务库,并通过分解器将复杂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形成子任务库; 另一方面,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系统中注册自己的服务,形成服务库,通过分解器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单一的子服务,为后续的处理服务; 当处理中心接收到简单任务信息和子任务信息时,进入服务发现( 匹配) 或服务组合环节,链接子服务库,通过高级智能算法计算,匹配出最能满足客户任务需求的服务,最后输出预案。
3. 4云服务协同机理
云服务协同是针对云平台下的云服务主体的。 在云平台下,物流资源是由不同的服务主体所持有, 物流任务不仅需要有效分解进行匹配,还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实现不同服务主体的协作来实现物流任务协同完成。云服务协作能够根据物流任务的不同粒度,进行云服务的组合,通过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协作,完成物流任务。云物流服务协作能够有效地实现物流任务的分解、服务主体之间的协作完成任务,协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物流资源的按需分配和系统使用。
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分为市场推动式和技术拉动式[15],而协同创新的模式又包括企业间协作、产学研结合、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系统[16],结合云物流系统的特点,本文构建云物流系统的组织协同, 如图5所示,包括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指服务主体与其他服务主体所属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及其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同时包括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之间的协同,其实现主要依靠行政强制力。例如,从A城市运输一批货物到B城市,首先,考虑A城市交通系统,既而有A城市所在的省份的交通系统,当货物到达B城市所在省份时,又需要当地交通系统的支持,这就涉及到本文所提到的纵向协同。云物流系统的横向协同主要考虑的为了完成复杂的物流任务,需要不同的服务主体之间协同,其主要依靠云物流系统相关规章制度和社会责任约束来实现。纵向协同为云物流系统的成功运行提供了行政方面的保障,而横向协同是系统资源整合、力量合璧的组织行动,为云物流系统完成物流任务提供了可能。因此,加强组织横向和纵向的协调一致能使系统在时空上从无序到有序的状态,为云物流系统的成功运行提供保障。
3. 5利益均衡机理
云物流系统得以正常、顺利、成功地运行,需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其着力点在于相关的协议规定,重点是对服务主体之间对于物流任务的合理分配,同时明确规定投入产出的利益分配机制[17],使服务主体在系统中得到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都能从系统获得与义务相对应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关的义务[18 - 19]。这要求服务主体之间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企制度共存,共同面对市场,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通过云物流系统开展物流服务业,利益均衡机理包括利益共享、利益约束、风险分担、利益分配补偿等机制,其具体内容和实现手段如图6所示。
4面向任务的云物流系统运作模型建立
从前文中分析可知,云物流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对物流服务进行配置和管理的新兴服务模式。云[20]在这里表现为一个虚拟资源池,在互联网中,遵循按使用付费的模式,可以动态重新配置服务以满足用户的请求,它能使简单的和复杂的物流服务需求都得到满足[21]。本文最终研究目标是开发出可行的系统平台,实现各类物流资源的聚集和共享,为广大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和保障中小物流企业业务的顺利进行。物流云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型如图7所示
运作过程如下:
用户通过云物流服务平台访问门户,将其拥有的物流资源在平台进行注册,然后利用虚拟化技术, 将物流资源封装成相应的物流服务,并部署到适当的节点,建立物流服务索引,功能层将对服务进行统一管理,物流资源注册成功后,将会显示在应用层提供的物流服务列表中供用户访问。另一方面, 用户通过平台应用层提供的类表选择所需物流服务, 也可通过平台访问门口描述相关需求,发起服务请求。平台接到服务请求后,对其解析,动态组织、 调度相关资源,最后将满足的最优的物流服务提供给用户,或提供多个满足条件的物流服务供其选择。 平台将对物流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服务质量。
5结束语
概念模型 第9篇
长期以来, 关于隐喻 (m etaphor) 的工作机制, 国内外理论界一直争议颇多。郑银芳认为隐喻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比较说”、近代的“互动理论”到现代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三个阶段。[1]这种“三个阶段”的看法, 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只不过我们一般更倾向于把“替代论”和“比较说”看成两种独立的理论一起放在第一个阶段。
当然, 除了这种基本的观点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论点, 其中陆俭明先生的“激活说”就对Lakoff和Johnson的“映射理论”提出了质疑。1980年,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 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 不仅仅是语言, 也包括我们的思想和行动。[2]1992年, Lakoff就概念隐喻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他主要使用了概念域、源域、目标域等术语来进行说明。他认为“爱情是一场旅行”可以被理解成从一个源域“旅行”到一个目标域“爱情”的映射, [3]而陆俭明先生认为如果在起始阶段就承认投射或映射的话, 就无法解释这种投射或映射的目的、动因。在他看来, 无论隐喻还是转喻, 都宜假设为“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这一点很好解释, 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相互联系。[4]笔者在前人基础上就概念隐喻工作机制提出了一个假设模型, 认为概念隐喻包括激活、聚焦凸显、映射三个过程。
2. 激活
笔者认为陆先生把激活关系等同于一般我们所说的联想关系似乎有点儿不妥, 因为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A认知域联想到B认知域却不联想到C认知域。也许有人会说, A认知域和B认知域密切相关, 但我们知道, C认知域也可能和A认知域密切相关。笔者以为, 把这种激活理解成并行的激活扩散更合适。《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在长时记忆模型中存在着一种称之为激活扩散的模型, 它是一个网络模型, 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5]笔者将它假设为一种立体的空间网络模型, 至于“并行”, 我们主要采用了连通主义的观点, 认为人脑中存在着一个并行加工系统, 所谓“并行”, 指的是人可以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分布”指的是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6]也就是说, A认知域并行激活B、C、D等认知域, 其中B、C、D等认知域与A认知域既可能是相关关系, 也可能是相似关系。
除此之外, A还向概念内部进行关系扩散, 至于这种激活或者扩散的范围取决于基于经验的关系联通。这种关系连通随着事实经验的改变而及时地自动更新。“关系连通”这种说法, 王正元在其《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就提到过, 他把隐喻域间的这种关系连通分为五类, 即“对应连通”、“类推连通”、“部分与整体连通”、“普遍与具体连通”、“相关性连通”。[7]但他并没有强调这种关系的本质。笔者认为这种基于经验的关系连通是隐喻开始前就有的。这就像开关与电灯、电灯与电灯之间的关系一样, 他们之间的线路预先确定, 开关一开, 灯就会同时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无法产生隐喻。因为大脑中预先无法建立并储存关系。这种关系, 程琪龙在对概念的说明中已经阐述了, 他认为, 在神经网络中, 概念不是实体, 而是关系。一个概念的存在是因为它和其它概念之间对立而又连通的关系, 对立就是不同关系的结点, 连通就是各结点之间的连通。[8]那么怎样确定这种关系的预先确定性呢?我们假设一个人回家忘了密码锁的密码, 过了一会又凭直觉竟然把门打开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记忆是关系而非实体。记忆体里的信息很显然是按空间位置关系来贮存的, 而不是按1234 (密码) 语言表达来贮存的。[8]这个人在当时产生的直觉性体验是来自于对预先存在于他的大脑中的关系的感知。我们知道, 一个东西在记忆里被存储、概念化, 就必然是预先被感知的。比如说概念“猫”既可以和语言连通, 也可以和视觉表达 (猫的形状) 、听觉表达 (猫的各种叫声) 、触觉表达 (猫的皮毛触感) 等连通。猫的叫声、形状等信息, 无论单独还是同时输入大脑的神经网络都可以激活概念“猫”, 甚至激活连通的语言“猫”, 这就证明了语音表达和视觉表达、听觉表达、触觉表达等是连通的, 连通中间的环节称作概念。[8]概念隐喻之中的概念必然是预存在大脑中的, 那么他就应该是一种预先的关系连通。而且, 这种概念关系在大脑中是分散分布的, 除了涉及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外, 还涉及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8]从预先关系联通的角度讲, 我们比较认同王东、颜泽贤经验主义的观点, 相比相似性观点来说, 它具有诸多的优越性。[9]
3. 聚焦凸显
笔者认为, 隐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阶段性过程, 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映射、激活或者其他之中的一个, 而应该理解成一个多元有序运作的过程。第一步, 如前文所述, 就是激活。第二步, 是一个自动聚焦凸显的过程。燕卜荪认为“隐喻是一种复杂的思想表达, 它借助的不是分析, 也不是直接的陈述, 而是对一种客观关系的突然的领悟。”[10]笔者认为, 这里的客观关系就等同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基于经验的预先关系建立, 至于说“突然的领悟”, 周昌乐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涌现现象, 也常称为意义突现。[11]周先生这里的“突现”实际上就是“突显”, 就是一种选择性关注机制。[11]笔者认为, 这里其实是一个自动突现的过程, 连接关系的权值越弱, 激活越难, 反之亦然。[8]在第一步里, 加权值不一样, 激活的程度也就不一样。那么到了第二个步骤, 虽然同时并行聚焦, 但只有加权值大, 激活程度高的才会自动突显出来。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突显度的问题, 就好比教室的灯光, 最亮的那个总是会最先突显出来, 然后依次按亮度来突显。但是, 相似度越高, 加权值越大, 最先突显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结果, “隐喻性程度高的应该是相似性保持适中的那些隐喻, 而不是走向两个极端:最高或最低。一方面通过对喻体某些特征的隐藏来突显另一些特征, 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些突显的特征与喻本刻画要求有很高程度的适切性。[11]“这里的适切是指相似点必须是一个隐喻中喻本与喻体共同拥有的唯一符合该隐喻理解语境要求的属性特征”, [11]它是一个动态选择的问题, 这也可以解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个本体, 会有不同的喻体的原因。其实也就是根据语境即表达需要从突显度都很高的B、C、D......等认知域中选择最适切的认知域来加以映射。
4. 映射
映射的过程, 就是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这里就不多说。综上, 笔者把隐喻运作空间抽象成一个宇宙空间, 那么每一个语义范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球体系, 这些星球体系一起按照一个既有的规则来运作。宇宙空间和概念关系空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概念关系空间的规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自动更新系统, 而宇宙空间相对恒定。2、每一次的临时加工都是一种“突显”。
参考文献
[1]郑银芳:《隐喻理论及其发展》, 《外国语文》2009年第6期。
[2]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 《外国语》2009年第1期。
[5]转引自盛若菁:《试论相似义的激活扩散》, 《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6]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9]王东、颜泽贤:《论隐喻产生的基础》, 《学术研究》2009年第10期。
[10][英]W.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组织间知识跨膜转移概念模型 第10篇
1 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知识转移问题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停留于知识转移的应用层面( 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对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论探讨尚有较大的空间,其中有关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的研究主要有:
( 1) 以知识自身的显隐性为基点。Nonaka和Takeuchi[1]提出的SECI知识螺旋模型揭示了知识创造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等4 个基本过程。Hedlund[2]提出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层次所构成的综合性知识转换流程模式,从知识属性、本体论层次和空间结构3 个维度架构了一个知识转移流程的立体模型。国内学者周晓东和项保华[3]认为在理论上存在3 种知识转移模式,即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和基于行动—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 2) 以知识转移过程的时序事件性为节点。Gilbert和Cordey - Hayes[4]认为,知识转移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动态学习才能达成,提出了包含知识获取、沟通、应用、接受、同化的五阶段模式。Szulanski[5]将知识转移的整个流程分为开始、执行、跃迁和整合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徐金发等[6]在Szulanski模型中增加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情境变量,并将知识转移过程从知识源单元到接受单元分为开始、实施、调整、整合4 个阶段。
( 3) 以转移过程涉及要素为基础。Bedman Narteh[7]认为知识转移过程包括转换、路径、扩散、应用4 个方面,重点突出了知识的单向转移过程。Fangcheng Tang[8]分析了有方向的知识转移,即知识源要有扩散能力,在一定的传播规则和路径下,接受者依其吸收能力大小对知识进行吸收整合。王开明和万君康[9]借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知识发送和接受两个基本过程,并通过中介媒体连结起来,进一步结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同属性,提出了知识的人际转移和基于媒介或知识库的转移机制。
以Nonaka和Hedlund为代表的过程模型中涵盖了知识从个体到群体到组织及组织间不同层次的转移,不同层次间的分析有所差异,因而我们可以细化探究每个层次间的转移过程。以Gilbert、Cordey- Hayes和Szulanski为代表的过程模型重在强调转移活动的每个阶段一定要用事件来划分,将知识转移这样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割裂开来。以Bedman Narteh和Fangcheng Tang为代表的过程模型重点考虑知识源和知识受体的能力,并没有将知识自身特性这个变量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组织自身的一些性质对于知识从组织内跨越组织边界传递到组织外这一动态过程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从动态视角来分析组织间的连续双向转移过程,并将组织边界、知识自身特性等因素整合到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中,本文从生物细胞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过程,借鉴生物细胞学中物质跨膜运输来分析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本文所构建的知识跨膜转移过程体现了知识转移的连续、动态、互动机制,更加完整、合理地再现了知识转移全过程,这种全新视角的探索为知识转移微观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基于生物学视角的知识跨膜转移
物质运输为细胞提供了生存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组织这个有机体就像 “细胞”一样,内部有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细胞器,需要通过主动运输( 离子泵、协同运输) 与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的过程不断汲取来自外部的营养物质[10]。在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边界和组织与外界的知识落差是知识转移的先决条件,转移知识的可表达性、嵌入性蛋白、组织文化通道、组织活动能量是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11]。
( 1) 细胞膜与组织边界膜。细胞膜不仅是细胞结构上的边界,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营养的交换及信息传递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组织边界不断趋于模糊化,无边界组织成为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模式。Ashkenas[12]认为这种 “无边界组织”像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其边界既具有渗透性又具有紧凑性,它的结构不是固定的。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边界膜,但是并不妨碍信息、资源及能量畅通无阻地穿过。这层边界膜提高了整个组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实现信息、经验与技能的共享,达到激励创新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13]。
( 2) 浓度差与知识势差。组织的知识势能是指某一时期或时点某一知识主体相对于另一知识主体所具有的知识能级的水平或状态,它反映了特定主体占有的特定知识资源的优势程度[14]。同一时刻各组织细胞知识分布的非均衡特性( 知识结构、知识质量、知识存量) 导致了知识势差的存在,像浓度差诱发物质运输一样,它引发了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与扩散,且在知识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下,使组织实现社会总体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15]。
( 3) 电量与知识的可表达性。知识的可表达性是指知识可以被表达出、写出、绘制以及其他方式表达清楚的程度[16]。表达性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可表达的知识通常比难于表达的知识更易于转移[1]。在组织细胞拥有的知识中,表达性强的知识易于表达和转移,知识源细胞易于将这部分知识传递出去,知识受体组织也易于接受吸纳这部分知识。这部分可表达性高的知识表现为需要传递知识的电量。
( 4) 载体蛋白与知识嵌入性蛋白。嵌入性是知识的公认特性[11]。知识嵌入在员工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可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来达到知识转移的效果; 知识嵌入在产品或者工具中,通过产品来体现其蕴含的知识; 知识嵌入在组织的惯例和最佳实践中,知识的转移就由有意义和价值以及知识的可转移性决定; 知识也可内隐于多样的元素以及次关系网络中。组织知识的表达、传递、转移等过程需要一定的载体蛋白( 员工、产品、惯例和最佳实践、次关系网络) ,不同类型的知识会与特定的载体蛋白结合,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
( 5) 离子通道与组织文化通道。对新知识持正向积极态度的文化对于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20],它是组织间进行跨边界活动的前因导向。强烈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公司每个员工的行为举止,它会调动组织内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有更大的意愿去学习、教授他人知识,并对于接收的知识给予信任和肯定。组织文化通道与离子通道类似,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知识选择性,即通道对被转移知识的质量、组织自身的知识存量以及知识本身电量的可表达性有高度的选择性; 二是门控性,即在战略联盟形成、合并兼并等刺激下,组织文化通道保持畅通。
( 6) 能量与组织活动能量。针对知识转移的过程,有3 种互相依赖的知识转移活动: 集中于评估知识的构成和嵌入性的活动; 集中于建立和管理解决不同组织间差异和矛盾的管理结构的活动; 集中于知识转移本身的活动[11]。组织成员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参与度越高,组织成员对于所接收的知识的内在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同形式的活动为知识流的有效流通提供了有效通道[18]。在组织细胞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由组织细胞直接或间接提供,转移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有多有少,不同的组织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执行知识转移活动来配合组织战略的实施。依照前文的概念的分析,用下表1将细胞学中物质跨膜运输与知识转移过程的相关因素对比总结,得到了基于细胞生物学视角的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模式基本概念。
3 组织间知识跨膜转移新模式
借用细胞生物学知识,将组织间知识跨膜转移过程进行分类( 见表2) 。
3. 1 知识的被动转移
一个经济体不付出任何切实的报酬而从其他经济体的研发成果中获益的现象称为知识溢出。在知识溢出中,知识接受方不需要消耗能量,就可以从高知识势能组织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的转移过程,因而可以将知识溢出的过程看作知识的被动转移过程。
缪小明和李刚[19]提出无介质知识溢出是指知识扩散转移的过程中从扩散源到接受者之间无可以承载知识的要素流动,如人力资本或产品等,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任何媒介的知识扩散。无介质的知识溢出又可依据有无价值流动细分为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和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
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主要指以学术论坛、会议、市场分析报告等非正式沟通的形式在组织间建立实现知识的无偿转移和共享的高密度互动场,实现技术、知识等的转移。这种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可被看作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自由扩散活动。Angel[20]认为企业的成长依赖于通过非正式渠道产生的信息———员工个人之间面对面交流,高频率的非正式沟通为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提供了有效路径。组织间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是实现组织间隐性知识有效吸纳接收的重要途径。
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主要表现形式有企业的相互培训与交流、公共机构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知识的输出等。最常见的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就是政府出资,支持高管进修,开展专题培训,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这种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可被看作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协助扩散。组织会主动打破边界,实现知识跨组织边界的转移。大多数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以人力资本作为知识转移的嵌入性蛋白,由政府或其他组织消耗能量来支持知识跨边界运动,使得企业可以更大范围地学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组织间的知识被动转移过程可用生物学的语言描述成图1,知识从高知识势能组织向低知识势能组织进行转移,部分知识不需要知识嵌入性蛋白作为载体( 无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 ,部分知识需要知识嵌入性蛋白为载体( 有价值流动的知识溢出) ,在组织文化通道开放( 开放式创新背景) 下,组织积极吸收与利用各种知识,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动态作用过程,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2 知识的主动转移
知识主动转移的过程依据其能量的来源细分为知识泵和知识协同转移。知识泵转移过程由组织细胞直接供能,在载体和离子通道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知识从低知识势能组织到高知识势能组织的主动转移过程; 知识协同转移由细胞间接供能,在载体和离子通道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知识跨边界转移,知识协同转移又可依据转移过程中跨边界人员的活动方向进一步细分为同向转移和反向转移。
知识在组织间转移的一种模式是知识泵转移。由于地理临近、产业关联和社会文化规制等原因,一些成员企业之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高频度的互动,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知识的企业有意识地向与其有关联企业转让一些技术,这种形式的知识转移具有共赢性的特征[21]。现实环境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引进活动中未能消化吸收,其根本原因是隐性知识的转移难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转化的识别、解释、内化和共享过程是复杂、动态、难以控制的[22],而以专利/技术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泵转移过程,能够挖掘这种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有效地实现隐性知识的吸纳接收,知识泵转移对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在组织间的另一种主动转移模式是协同转移。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以跨界人员为载体,实现了知识的同向协同转移和反向协同转移。跨边界人员是知识转移过程的实施者,跨边界活动是连接组织内和组织外信息的重要机制,是进行外部信息收集和转移的最有效方式[23]。若跨边界人员( 人力资本) 与知识转移方向相同,即为同向转移,若相反则为反向转移。OECD报告中描述了常见的两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大学的研究人员以个人身份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大学为企业配备人员、提供知识,人力资源与知识转移方向相同,实现了知识从大学到企业的同向转移; 企业通过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设置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担任企业顾问,实现知识的同向转移过程,同时企业人员也会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培训,以加强企业人员对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了解和认识[27],实现了知识的反向转移过程。
组织间的知识主动转移过程可用生物学语言解释为下图2,企业作为高知识势能组织需要战略、技术、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而竞争者、供应商、客户、高校以及科研组织依其各自的优势可为企业提供精准、全面的知识。若知识以专利、技术等载体形式从低知识势能转移至高知识势能组织,即实现知识泵过程; 若知识以人力资本为载体,当企业调派人员与知识转移方向相同时,即为同向转移过程; 当企业调派人员与知识转移方向相反时,即为反向转移过程。
组织间知识转移体现在开放式创新的多个环节中。当组织与竞争者或者非相关企业进行横向合作时,双方通过互动式多重知识的嵌入,形成知识流,实现知识的被动转移与主动转移过程; 当组织与供应商或者用户进行纵向合作时,组织从上下游获取所需信息资源或技术,实现知识泵转移过程; 当组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斜向合作时,依据不同的合作模式,可进行知识泵和协同转移的主动转移过程。
4 案例: 丰田战略组织知识跨膜转移
20 世纪80 年代,当美国汽车行业陷入严重的衰退期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打开美国市场,通过多途径、与多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不仅为当地创造出就业机会并习得生产技术,更是打造出 “更优质的汽车·商品”,一举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横向通过与美国通用和福特等合作、纵向与供应商以及用户合作、斜向与高等院校和汽车研发机构合作,从不同组织吸收以各种方式转移来的知识,形成了以丰田组织细胞为核心的一个战略组织( 见图3) ,开拓了美国市场。
( 1) 20 世纪80 年代的质量运动使得供应商的质量成为合作的关键,为保证供应商质量,丰田公司从上游供应商获取致胜法宝,与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为保持不断创新,丰田公司为其上游供应商日本电装公司( Denso) 设立了具体的创新目标,要求电装公司所研制的汽车散热器和交流发电机的性价比连续10 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电装公司在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向高知识势能组织丰田公司转移前沿创新技术,以知识泵的形式实现技术转移,达到丰田公司可以随时选用相应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预期目标。
( 2) 丰田公司发现消费者一旦享受到某种牌子汽车的最佳售后服务,就会对该牌子的汽车赞不绝口,在客观上为汽车厂商大做义务广告。丰田很注重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经常主动拜访客户和广大消费者,聘用独立咨询专家为其汽车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评论并反馈回公司,实现用户意见以知识泵的形式转移到公司。2012 年丰田公司在开始销售运动型跑车86 一年后,再次开办大规模的跑车培训会,培训会负责人指出,丰田汽车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售后服务,让他们尽可能感受到使用产品的乐趣,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 3) 丰田公司横向与通用、福特等公司形成了联盟,知识在联盟间进行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过程。丰田公司通过知识溢出过程,从通用公司中学会了如何在美国与供应商和工人打交道,这些同联邦、州、政府打交道的经历让他们掌握了美国的公共关系艺术并移植到丰田在田纳西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通用公司也学习了丰田的及时供应生产方法、小型汽车生产技术、改善车间管理的经验以及稳定的供销关系等知识,实现了知识泵转移过程。这种合作关系下,双方建立了足够的信任,相互学习,促进知识的共同化。
( 4) 为掌握前沿的核心技术,丰田公司与伦敦大学、哈佛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知识泵的形式获取高校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丰田公司每年会派送30 ~ 60 名雇员去高校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进行人才培养和进修,获取当地目标市场蕴藏知识,实现了知识反向协同转移过程; 丰田公司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全球高尖端技术知识泵转移过程。丰田以总公司中心为核心,与丰田中央研究所开发了模拟脏器和筋肉的人体FEM模型以及 “THUMS家庭”的各种人体模型,以此来进行损伤评判,对事故中发生的损伤机理进行解析并得到广泛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弥补了经典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不足的基础上,从细胞生物学的视角,借鉴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来研究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组织边界膜与组织间知识势差引发组织间知识转移活动,不同的转移要素形成知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知识泵以及协同转移过程。这种视角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概念模型 第11篇
关键词:群体学习;战略联盟;概念模型;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群体意向;群体心智
中图分类号:TG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29-03
1 概述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投资额度高、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进度关联性强、各子项工程交叉点多、项目实施单位多、组织机构配置要求高等特征,因此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的学习无论从横向拓展还是纵向延伸方面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为了简化从个体学习到整个项目团队学习的过程,本文考虑以群体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单元,将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专业团队视为不同的群体;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将战略联盟的概念引入,使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处于战略联盟的大背景下,从群体学习出发来研究战略联盟背景下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的效率。
2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的特性
由于不同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学习意图、学习过程的透明度、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等不尽相同,导致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具备行为上的群体性、目标上的战略性、过程中的动态性、效果上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2.1 学习行为的群体性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由不同的群体所组成,因此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的学习可视为若干群体学习行为的集合。群体性学习源于个体学习但又独立于个体学习,也就是说当个体学习融入到整个群体并产生群体学习行为之后,群体会自动形成认知系统并存储相关记忆,而这些意识形态也扎根于该群体中,不随个体出入群体而改变。群体在既定意向驱使下,自由地进行知识创造,共同应对环境的波动。群体学习可定义为专业团队集体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经历而产生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2.1.1 群体意向。群体意向是指群体对将要学习的信息进行聚焦之后所建立的一种对新学习共享的理解。考虑到群体学习的深度(共享程度)与宽度(散布程度)对群体知识存储的直接影响,群体可从实时优化其行为可能集出发,使群体意向的指导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1.2 群体自治。群体作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单元,具有自主创造知识的权利与义务。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群体内部各成员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群体自治的效率取决于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2.1.3 环境波动。政策的变化、项目战略目标的调整、盟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群体内部的心智模式转换等都将对群体学习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群体学习效率可表示为群体行为可能集、默契程度以及环境诸多要素的函数。
2.2 学习目的的战略性
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均处于统一的战略联盟背景下且项目之间存在既独立又依存的关系,因此,他们会从全局的角度以获取各自长期竞争优势为目的来指导整个学习交流的过程。
当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发生不对等学习时,双方聚焦所需信息的学习群体的职能不一致;当对等学习之非相互学习发生时,学习群体职能一致但往往获利不均衡;只有发生相互学习之非竞争性学习时,双方学习群体真正达到共享互惠。
2.3 学习过程的动态性
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过程中,时间因素对群体学习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心智模式出现不适应环境的状况,因此群体行为可能集必须适时发生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导致整个项目跨团队学习具备动态特性。在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学习进度以及学习强度受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常常出现随时空变换而波动的现象。学习指标在数值上的波动将直接影响群体学习的效率,从而与项目整体目标息息相关。
2.4 学习效果的不确定性
前文中提到群体学习在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延伸对知识存储极具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团队学习绩效的提高,群体学习状态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的绩效通常不成比例。这往往与知识的后效性、易失性、知识的交叉性、多群体之间的互补优势等有关。对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而言,推动盟友之间相互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共享层面上的高效率。然而由于群体学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导致整个项目团队的学习效果呈现不确定性。
3 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以单位成本下项目目标实现率作为衡量标准的。结合群体学习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中的基础地位,本文考虑将群体学前知识储备、群体心智模式、群体文化结构、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四大因素列为团队学习效率影响指标。其中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处于基础地位,心智模式为群体学习的源动力,文化结构是群体学习的直接动力,而流通屏障是群体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客观环境。
假设群体在一定的心智模式指导下可实现内部成员学习节奏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各群体内部沟通无障碍并且知识在其内部的流通也是完全顺畅的。大型建设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的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如图1所示:
图1 大型建设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的概念模型
3.1 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在进行互相学习之前各自具有其特有的知识库存,它由可用知识、需求知识、额外知识和无关知识共同组成。所谓可用知识,即可为新一轮学習服务且未被遗忘的原库存知识;需求知识指在新一轮的学习中有必要拥有却被遗忘了的原库存知识。在面对全新的群体间学习时,可用知识和需求知识同时发挥作用,为提高跨团队学习效率服务。假设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只涉及对群体间学习有贡献的主、客观知识。那么,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可视作可用知识、需求知识以及主观经验积累三者的结合。因此,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如图2所示:
图2 群体学前知识储备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
概念模型
3.2 群体心智模式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而群体心智模式则是指一种和谐化了的小集体心智模式。
从长远考虑,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一定时空下被证明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在另一个时空中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适时对群体心智模式做适当的调整能够保证群体的学习行为与时俱进,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群体心智模式对跨团队学习效率的影响可建立如图3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3 群体心智模式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3.3 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文化作为整个项目文化的缩影,传承项目的既定要义。群体文化结构萌生于群体文化背景之中,倚仗群体各成员的知识构成。当两个不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同类型群体发生相互的学习行为时,由于受不同的心智模式影响,群体的思维碰撞在所难免,必然需要经历漫长的沟通过程,通过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达到跨团队学习的高效率运转。构建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群体文化结构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3.4 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体在交流沟通时,尽管双方都因深知学习的价值而易达成学习共识。然而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却真实地存在,受外部局势特别是竞争态势的影响,群体在进行相互学习时会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从而产生知识流通屏障;另外项目决策的变更也会对知识的流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当群体将内外的竞争消融在非竞争性学习的氛围中,才能真正提高跨团队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各自项目目标的最优化。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群体知识流通屏障影响跨团队学习效率的概念模型
4 结语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效率的研究揭示了处于战略联盟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的学习特性,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它所涉及的跨团队学习概念为提高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学习效率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娜,张建平.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界面管理的几点认识[J].福建建材,2008,(6):104-106.
[2] 李瑜玲.动态联盟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3,(24):71-74.
[3] Mark Dodgson. Learning,Trust,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93,Vol.46,No1:77-95.
[4] Ikujiro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Vol.5,No1:14-37.
[5] 丁棟虹,赵荔.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差异研究:一个概念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149-152.
[6] 李建军.个体心智模式及形成的团队心智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07,(3):91-92.
作者简介:欧阳雄赞(1982-),男,湖南省洞新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谭宁(1985-),男,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概念模型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模型
一、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测度研究
Chris Ryan在其著作《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 (1991) 中, 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 同时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图1模型图来说明。
在此模型中, 先在因子由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目的地的营销和形象定位、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期望、动机等构成, 并且动机受其它因素的作用而对各干涉变量施加影响。干涉变量包括:旅游体验中的延误、舒适、便利和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目的地的性质、住宿的质量、景点的数量、活动内容的多少以及目的地的种族特性。
许多学者曾经努力构建了一些测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方法。李 (Yiping Li, 2000) 和杰克逊 (M.S.Jackson, 1996) 都使用了正感体验和负感体验来描述旅游者的体验感受。李的旅游体验转换模型提出, 正感体验形成满足的心态, 即有较高满意度, 负感体验有很低的满意度, 表现为痛苦感。不管是满足感还是痛苦感, 都可以统一在愉悦度这个单一的维度上。
谢彦君将“对旅游者心理构成周围型刺激”的旅游情境 (即作用于旅游体验的环境影响因素) 划分为两种类型:旅游氛围情境 (tourist situations of atmosphere) 和旅游行为情境 (tourist situations of behavior) 。旅游氛围情境是一种概念性情境, 它对行为者的心理影响主要以弥漫性的渗透为主, 属于旅游者主观情境层次, 这种主观情境主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期望这些先在情感心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的, 是一种心理映射或投射, 或者是一种“移情”。在旅游过程中所发生的旅游行为都笼罩在这个情境中, 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旅游体验的方式、方向和力度。旅游行为情境则是由串联在旅游过程中的各节点, 以其对具体旅游行为的规定和引导作用而构成的旅游情境。旅游行为情境的特征, 取决于旅游线路上各旅游目的地及其景观的自然文化特征, 这些特征虽然要依靠旅游者进行主观的识别和意识的融入, 但基本上取决于客观的存在, 而不是像旅游氛围情境那样主要是旅游者需要的主观映照或反射。
魏小安等 (2004) 从旅游规划的角度, 结合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 对情景规划与旅游体验设计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情景就是“情”与“景”的联合, 情是主体, 景是客体, 一是以情入景, 二是情因景生, 三是触景生情, 最终是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体验设计应以消费者的参与为前提, 以消费体验为核心, 最终使消费者在活动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
余建辉、张健华 (2005) 对自然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认为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的消费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过程。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获得的旅游体验质量的高低, 除了取决于自然景观资源本身的质量外, 还与景区的游客旅游体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王毅菲 (2007) 提出旅游体验的概念化模型, 用以描述旅游体验世界的三维空间结构。该模型由旅游者主观心理因素 (旅游氛围情境因素) 、目的地客观的特征环境 (旅游行为情境因素) 及旅游者对旅游场的融入程度 (或旅游场对旅游者的浸润程度) 三个维度构成, 分别由X轴、Y轴和Z轴来表示, 共同表征旅游者体验相互作用影响的内部结构, 从而构成了RBD旅游体验的三维坐标系。X轴、Y轴及Z轴构成了整个旅游场, 是旅游者主观心理感受和客观旅游环境 (刺激) 之间相互浸染、相互作用的结果和产物。在这个场中, 既有依托于旅游目的地景观自然、文化特征的物理场 (Y轴反映) , 又有游客基于自身主观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场 (X轴反映) , 当旅游者在不断变化的外界旅游环境的刺激下, 不断调整着自身心理场时, 旅游者就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融入旅游场 (Z轴反映) 。
二、基于理论构建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概念化模型
基于以上对相关文献的整理, 笔者认为, 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的实质是游客在游览城市游憩空间的过程中对所接触的外部世界产生的内心主观感受, 这种感受是游客与外界事务、活动、他人互动的结果。所以, 对城市游憩网络的评价需要通过对游客对游憩网络的体验质量以及游客对游憩网络的评价这两者同时测度来进行。
城市游憩网络的发展与成熟建立在游憩空间科学的规划与开发的基础上, 只有游憩区与游憩廊道合理规划, 紧密合作, 才能实现游憩空间网络化。游憩网络质量的测度目前缺乏公认的计量学方法。根据对旅游体验模型的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解与整理, 笔者提出, 城市游憩网络的游客体验由游客主观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观的特征环境及游客对游憩网络的评价三个直接或间接决定, 所以综合以上研究的前提下, 笔者提出城市游憩网络的游客体验概念化模型。通过对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的测度来描述城市游憩网络的质量, 从而评价城市游憩网络。
该模型由游客主观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观的特征环境及游客对游憩网络的评价三个维度构成, 分别由X轴、Y轴和Z轴来表示, 共同表征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的内部结构 (见图2) 。
X轴表征游客主观心理因素。它反映了由游客个人主观因素, 如个性心理特征、游憩期望和游憩动机、游憩目的等等所决定的游客在进行游览体验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感受;Y轴描述游憩地客观的特征环境。它反映游憩客体对游憩者刺激的方式及强度, 是由游憩地环境、游憩吸引物、服务设施、文化氛围、游憩空间布局等方面共同组成的外界游憩环境的整体;Z轴衡量游客对城市游憩网络的评价, 包括游客对紧邻的游憩空间数量、继续游览相邻游憩区的意愿以及合作的游憩项目丰度等游憩网络特征的评价。
也就是说, 评价城市游憩网络的游客体验质量由游客分别在X轴、Y轴及Z轴的相应取值所共同组成、共同确定的空间坐标来描述。通过对游客体验质量的衡量, 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游客体验的深刻程度、情感状态上的快乐程度及心理上的满意程度, 由此找到了一种城市游憩网络的评价方法。
正如谢彦君 (2005) 所说, 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因为, 在整个旅游世界, 虽然旅游主体 (旅游者) 、旅游客体 (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以及旅游媒体 (旅游业) 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内容和要素, 而串联这三种要素的核心主线乃是旅游体验。笔者在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此为前提的, 认为在以城市游憩为研究对象时, 同样地, 游憩主体 (游憩者) 、游憩客体 (游憩资源和游憩产品) 以及游憩媒体 (游憩业) 是城市游憩的共同内容和要素, 游客体验串联着这三种要素。
三、结语
由此可见, 在研究城市游憩网络改如何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时, 以游客体验理论为依据, 借助城市游憩网络游客体验概念化模型的建立, 来衡量城市游憩网络的质量, 将可以作为评价城市游憩网络的较全面科学的依据, 成为游憩网络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快乐-痛苦[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5) :88-92
概念模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