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
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精选4篇)
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 第1篇
一、实力与哲学的困惑
作为地缘战略家的布热津斯基将政治哲学纳入其国际视角的美国全球权力的角逐中, 就已经深深陷入了一个深刻的两难境地。首先布热津斯基对美国举世无双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实力充满自信, 认为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实现其全球控制的战略部署, 而且这种新的全球霸权在范围和性质上都是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其次布热津斯基有着十分强烈的“意识形态威胁感”, 在冷战后期布氏认为意识形态之争是美苏争霸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联意识形态的终极目标是将共产主义推广到世界上每个角落, 它要求打破一切秩序和稳定, 因而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出发, 布热津斯基一方面要求美国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对俄罗斯进行“改造”, 同时从扩大北约的战略上遏制俄罗斯原有影响力的发挥并从根本上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特性充满了质疑, 在《大抉择》中他指出:“由于俄罗斯缺乏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中的民主政治文化, 其政治精英相当大一部分人还存有帝国野心, 它的权力部门又具有专制倾向, 俄罗斯转向民族主义专制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 因此审慎地支持巩固越来越民主的后帝国的俄罗斯的努力仍将是欧洲大西洋联盟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他对美国国内享乐主义所造成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没落正在不断削弱美国的内聚力并使美国的全球领导和控制日益失去道义权威的合法性痛心疾首。布热津斯基谈美国文化时引用了一个比喻“丰饶中的纵欲无度”, 他说:“美国的主要薄弱部位可能不是被其对手的有形挑战所突破, 而是被它自己文化形成的无形威胁所突破, 因为这种文化在国内越来越削弱、涣散、分化美国力量乃至使其瘫痪, 同时又引诱和腐蚀外部世界乃至使其异化和革命化。”从看待美国科技实力的态度上, 布热津斯基一方面认为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劳动力的解放、现代医学的突破和太空领域的探索, 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正是现代视觉媒介的渲染催化了美国社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对社会责任的) 逃避主义的盛行, 导致了道德的沦丧和理性的僭妄。先进的科技发展和哲学的没落一直困扰着这位战略家, “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 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 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 布热津斯基这一认识是深刻的但相对于他认为美国所应有的全球抱负确是矛盾的、无奈的。
二、主宰者与领导者的纠结
《大抉择》一书是布热津斯基继《大棋局》之后又一部论述美国大战略的著作, 两书虽侧重点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巩固美国举足轻重的全球权力地位。在《大棋局》中,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和唯一的全球性大国,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力量上,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其相抗衡。这种新型的霸权不同于过去一切帝国直接控制的统治方式, 其实现主要是借助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吸引力而施加间接的影响, 主要手段是通过对话取得战略共识、有针对性地吸收成员、逐步扩大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大棋局》一书表明布热津斯基设计美国全球地缘战略首要的出发点及核心目标是把美国自身的主导地位“至少保持一代人之久或者更长远一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博士在《简论布热津斯基的新著<大棋局>—一论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一文中指出:“布热津斯基虽然主张美国加强与欧亚大陆各国的合作, 甚至主张美国与中国实现‘大和解’, 但他的欧亚地缘政治战略却精心设计了一个由欧盟、俄罗斯、中国、中亚国家、印度、日本相互制约 (遏制) 的连环套体系, 以便使这些国家的力量相互抵消, 确保美国不受威胁, 而美国则居高临下地充当整个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仲裁者’, 得以从容地支配整个世界。按照布热津斯基的设想, 美国只不过是从20世纪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变为21世纪的‘垂帘听政’式的霸权主义。看来, 在美国, 就连比较有政治远见的布热津斯基, 也还没有下定决心彻底告别霸权主义。”
《大棋局》是布热津斯基为美国外交战略勾画的一幅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为主题的宏伟巨制, 《大抉择》是布热津斯基在权衡世界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下为美国的未来出了一道十分无奈的战略选择题。布热津斯基认为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远比冷战时期复杂多变, 尤其是一些潜在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因素的增加, 美国面临的挑战也远比冷战甚至“9·11”事件之前严峻的多。虽然全球的相互依赖性和人类广泛的觉醒促成了美国的主宰地位, 但是“享有优势并不等于无所不能”, 美国的霸权和普遍的全球化也使得美国敌人的反美情绪高涨、威胁性增强了。美国命中注定要么作全球共同体的催化剂, 要么作全球大混乱的推动者, 为此布热津斯基指出美国处在主宰世界和领导世界之间的战略选择中, 同时布氏主张美国选择后者, 既充当全球安全的保证者又充当全球共同繁荣的领导者。“在共识基础上取得领导地位, 将增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合法地巩固美国的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地位;靠独断专行来维系主宰地位, 虽然也能保住美国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 但需要美国在国力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国坚定的霸权主义者, 这种战略选择也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更持久地延长和扩展美国主导的全球权力, 但也使布热津斯基陷入“如何定义其霸权, 如何运用、分配霸权, 又与谁来分享世界权力的首要位置”的纠结思考中。
三、目标与手段的背离
布热津斯基虽然是美国霸权的崇尚者但也是一位睿智理性的现实主义者, 他在为美国追求全球优势地位的同时也时常追求一种在几个权力中心之间形成微妙地均势进而在相对稳定的区域背景中使美国能占据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的制高点, 均势是现实主义者推崇的一种维护国际秩序的理想模式。“正在出现的太平洋三角关系 (中、美、日非正式战略三角关系) , 乃是美国在美苏全球争夺中最有前途的进展”, “就美国的全球政策而言, 同海上的日本建立密切关系固然重要, 但是要贯彻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就必须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 因为目前美、中、日三个主要大国在远东的相互作用肯定将导致地缘政治的结构变化”, 无论是冷战后期重视美、中、日、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在抗衡苏联集团中的作用, 还是冷战后主张构建中、美、日合作框架以维持欧亚大陆力量的平衡, 都可以看出布热津斯基对均势模式的赞赏, 但是他始终如一的目的却是“美国自身至高无上的霸权”。这种以“均势战略”赢得世界霸权的追求是布热津斯基的“一种心理神话”, 因为霸权和均势本身就是两种相对立的国际政治形态, 一种追求主导地位, 一种力稳平衡状态, 再加上布氏一厢情愿所设计的欧亚战略能不能得到相应国家的理想反馈都是未知数, 所以这也是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梦想。在霸权和民主的关系上布热津斯基也陷入了两难推论:以美国民主为基础的大众文化赋予了美国力量超乎寻常的魅力, 文化统治构成了美国全球性力量的重要方面, 民主的社会吸引力是造成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无处不在 (霸权) 的主要原因;霸权力量可以捍卫民主、促进民主, 但也可以威胁到民主比如当霸权的需要与民主的价值发生根本性冲突时会令国家安全与民权相争、果断与审慎互斗从而采取的某些不理智的措施使民主理念蒙羞, 由美国所发动的以民主为主线的文化变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 其结果会有损于美国比较直接的战略利益。从策略上也表达出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目标和手段的背离心态。
四、权力重心东移的拉力与牵制力的较量
《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是布热津斯基2012年最新的继《大棋局》、《大抉择》之后的又一次为美国的全球权力铺设的外交战略轨迹。当今世界面临着权力危机, 布热津斯基认为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权力重心从西方快速向东方转移, 而且这一危机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长期挑战。亚洲国家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权力排序同时也彰显了地缘政治力量的分散, 从二战巨大破坏中复苏的日本, 其经济增长标志着亚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是亚洲全球权力前景的第一次重要预告;韩国、新加坡经济的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强劲活力再一次为亚洲在全球权力的等级排序中注入了新鲜血液;一直怀抱着提升全球影响力信念和持有地区至高无上地位战略远景的印度也以军事上的核武器化、经济上的高科技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的势头走上了世界舞台并备受瞩目, 成为促使全球权力分布格局日渐东移的重要因素;在21世纪头十年稳健兴起的中国跻身于世界大国的前列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成就, “中国的崛起不仅标志着西方‘一家独大’的终结, 也标志着全球权力中心的相应东移”。“中国作为美国在经济方面的挑战者, 印度作为地区大国, 富有的日本作为美国的太平洋盟友出现在国际舞台, 这些不仅大大改变了全球权力排序, 而且凸显了权力的分散”, 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国际新现实——美国占据支配地位但日益壮大的亚洲国家已经融入在内的更复杂的新权力格局, 与此同时这些“拉力”会持续增强。
面对这些“挑战”以及权力分散所带来的地区甚至全球的稳定性威胁,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在全球权力排序中依然雄霸鳌头, 从传统意义权力的每一个重要的有形方面——拥有规模最大的国民经济、最大的金融影响力、最先进的技术以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的军事预算、迅速部署在全球的武装力量而言, 美国仍无可匹敌。美国在总体经济实力、创新潜力、人口活力、民众响应能力、地理基础和民主吸引力六大方面仍然极具全球最强的竞争力, 这六项基本资产为美国紧迫的历史性复兴提供了强大跳板, 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来塑造。经济优势是让美国保持其全球经济影响力和制度吸引力的物质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让美国保持全球超强竞争力的源泉;强大活跃的吸引、消化外来移民的能力造就了美国优势的人口基础, 对美国的活力、繁荣和前途具有灯塔效应式的重要意义;得天独厚的安全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战略位置、广阔的国土面积等等这些先天的地理基础以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同时拥有这么多永久的条件和有利的机会所形成的优势;受到其国民普遍认可的人权、个人自由、政治民主、经济机会等一系列具有美国标签的价值观使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号召力有利于美国保持其长期优势, 这些布热津斯基眼中美国依旧的风采都是牵制全球权力重心东移的力量。布热津斯基一方面承认全球权力重心东移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还是很抵触这种新的权力格局甚至有些焦虑, 所以才督促美国必须解决其国内严峻的“六大问题”, 制定能够回应其不同地区利益的战略, 鼓励美国重振全球地位以延续“山巅之城”的光芒。
作为冷战后地缘政治思想复兴的重要功臣之一, 布热津斯基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冷战时期卡特政府的外交行为以及冷战后20多年的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时至今日, 国际背景变得极为复杂, 极具不确定性, 潜在的隐形的挑战极多, 布热津斯基一直没有“安心静养”, 时时关心着美国的国内和国际变化, 期间也写了很多自己对于国际事务的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预案, 用笔和自己的影响力战斗着。虽然困惑层层、忧心忡忡、矛盾连连、无奈篇篇, 但地缘政治理论依然是其著作的主力武器以及攫取世界权力、剖析美国外交事务的战略主打。
摘要:作为研究地缘政治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思想极具现实主义的权力色彩。为美国赢得并保持全球权力的主导地位是其地缘战略的终极追求。在为美国所归纳的攫取全球权力的“武器”中, 睿智理性的布热津斯基虽然在著作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信心和自豪感, 但也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地缘政治思想的“迷魂阵”, 实力与哲学的困惑、主宰者与领导者的纠结、目标与手段的背离、权力重心东移的拉力与牵制力的较量都使其矛盾不已、万分无奈。
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含义 第2篇
由周朝向秦朝过渡时,郡县制代替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体从血缘封建关系向中央集权地缘关系的转变,或称为是中国历史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所谓的`血缘政治是类似于分封制或宗法制,通过确定嫡庶亲疏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从而来巩固王权,扩大疆域,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世卿世禄制)的中止。是春秋战国私学养士,处士横议之风发展的结果。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不是平民政治,官僚难以还原为平民。世泽之延续。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 第3篇
一、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深入研究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殖民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英国殖民主义者为获得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称霸海洋,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于是他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的思想,并完成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写作的背景是欧洲强国扩张进入最后一个高潮,美国则正向世界大国迈进,他的思想正好适合了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战略需要。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内容有以下三点:
(一)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拥有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海权帝国若想生存下去,就应该把陆权国挤压到欧亚大陆深处。同时还应占领沿海领土并控制沿海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为此需要用海军基地对敌人实施包围。
(三)占据能够控制陆权的地带对于防范陆权国家的挑战至关重要。这样的地带包括:海峡、半岛、岛屿。
马汉的海权理论从地缘战略角度说明了美国优先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要性。美国要想从一个区域大国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历史证明,马汉的这些主张在美国突破“孤立主义”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非常具有战略远见。
马汉指出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地位相似,将成为一条战略性水道。“显而易见的是,这条运河会改变贸易路线的走向,从而会导致商业活动和通过加勒比海的航运量的巨大增加。而如今相对冷清的这一海域将成为像红海那样的航运要道,前所未有地勾起海洋国家的兴趣和野心。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地点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会上升,而运河自身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中心。”后来,美国独揽了运河的开凿权,成为美国本土防御的南部屏障之一。
在马汉海权论影响下,美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大力发展海军。1900年,美国海军吨位增至33万3千吨,居世界第四;1906—1907年建立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舰队;1914年海军吨位增至98万5千吨,居世界第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军舰吨位跃居世界第二。海军实力的增强使美国最终冲出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向太平洋伸出了战略触角。二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一,成为美国最强的军种。
二、麦金德的陆权论
二次大战爆发,罗斯福总统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即:与英苏“和”,与德日“战”。合作中与英国结盟,向苏联示好;对抗中将德日区别对待,坚持先欧后亚,欧洲第一的政策。而在美国的这一战略抉择中,地缘政治就像一个暗藏的线索,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麦金德的陆权论给了我们启示。麦金德的基本思想实质是:欧亚大陆巨大的空间发挥着世界政治和历史的枢纽区域作用,对这一空间的统治可以成为统治整个世界的基础。他分析了这块巨大大陆的地理条件,欧亚大陆整个来说属于草原地带,这里地势低平,没有崇山峻岭阻隔,这就是麦金德所说的枢纽区域。
麦金德是在批判“海权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陆权论”的。他认为从古至今的海上强国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物产丰富、安全的本土基地。在他看来,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性将不复存在。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是根本。对海洋的控制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陆上力量控制海洋比起海上力量控制陆地相对容易的多。
麦金德后来修改了枢纽区域的概念,他用“心脏地带”代替了原来的“枢纽地区”,“心脏地带”指的是世界岛的关键地区,世界岛指欧、亚、非三大洲,而历史地理的枢纽则处于其中心,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三句名言,即: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但是,东欧长期处于俄罗斯影响之下,要确保这些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不使其成为心脏地带国家向外扩张的通道,就必须设法阻止这种地缘政治的趋势的出现。
二战期间,弗兰克林·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政策是美国对麦金德陆权论的实际应用。二战后,德国迅速控制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地区,这也就使德国法西斯占领欧亚“心脏地带”,进而觊觎全世界的野心和可能性愈加明显。在“大陆心脏地带”理论的影响下,美国早已意识到德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处于边缘地带且只是小小岛国的日本,再加上美国另一位地缘政治思想家斯拜克曼所指出的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对美国的重要性,最终促使美国采取了坚定的“先欧后亚”的政策。
三、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斯拜克曼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缘政治学,试图把这一学说变成帮助美国快速获得“世界统治地位”的法宝,他的所有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性质的。其主要思想就是“遏制理论”的雏形,后来,美国整个冷战期间所奉行的就是遏制战略。
斯拜克曼认为麦金德夸大了“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意义。他认为,控制世界的关键并非“心脏地带”,而是欧亚大陆的海岸地带。或称“边缘新月地带”,其中包括欧洲海洋国家、中东、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斯拜克曼称这些地区为“大陆边缘”,而在麦金德的理论中,这相对于“内新月地带”。实际上。他把世界划分为两大部分一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斯拜克曼得出的结论是,和大陆边缘地带相比,心脏地带的重要性越来越小,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斯拜克曼对麦金德的理论做出的这一重大修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即它揭示了边缘地区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实际上向我们表明:位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国家的任何形式的扩张企图,不仅将受到海洋国家的遏制,而且也将受到其他边缘地区国家及心脏地带国家的围堵。即任何边缘地区强国的崛起必须且只能以和平的方式来进行。
斯拜克曼的观点对美国在二战期间采取“先欧后亚”及与英国结盟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基本上遵循了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论”。在苏联基本控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区”的情况下,美国借助北约、美英同盟、美日同盟及其它一些欧亚大陆沿海联盟,在欧亚大陆沿海构筑起漫长的“遏制”线,与苏联对峙。美国由此相继卷入了朝战、越战及台湾海峡、东南亚、克什米尔、中东、伊朗、土耳其及柏林的冲突。
“边缘地带”学说是“海权论”和“陆权论”相结合的产物,它试图找到一个同时控制海权和陆权的地缘支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斯拜克曼的理论是相当成功的。所谓“边缘地带”,可以视为海洋强国进入欧亚大陆的前沿阵地和遏制大陆强国向海洋扩张的缓冲地带。“边缘地带”是“海权与陆权之间冲突的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它必然有着两栖的双重作用,并从海陆两面保卫自身。”但其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和麦金德一样,他主张美英苏联合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历史告诉我们,在国际政治中,只考虑地缘因素是不行的。
四、结论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第4篇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