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精选3篇)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第1篇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刘椰斐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苏州地区乡镇规模不断扩大,外来人口急骤增长,镇与镇之间以及本镇内部之间交通流量大幅度增加与乡镇公共交通服务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黑车”猖獗,社会治安隐患日趋上升。因此,必须通过增加乡镇公共交通设施、完善乡镇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缓解镇与镇之间和镇内群众出行需求。电瓶汽车作业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因其成本低廉、乘坐方便、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特点,已在全国各旅游景点和少数城市成为代步工具,同样也可以考虑引进到乡镇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
一、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苏州乡镇交通新特点
(一)镇区人口变得更加密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散列式居民点逐步减少,农民逐步向镇区集中居住点集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镇区的地域较过去成倍地扩大。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也不断被吸引到苏州,在某些地区,外来人口已经超过常住人口。据调查,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现有户籍人口约3.5万人,外来人口约6.3万人,行政管辖面积80平方公里(含36平方公里湖面),陆地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高达2700余人。
(二)镇区道路建设步伐加快。以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为例,该镇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规划加快道路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了以唯胜路、星华街、星湖街为南北干道,以娄江大道、葑亭大道、阳澄湖大道为东西通道的“三纵三横”交通大格局。全镇开通公交线路达到19条,全镇范围基本实现了“五分钟上高速、三分钟上干道、出门上公交”的交通大循环、大配套体系。
(三)镇区人员交通需求增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商业服务业因新的居民点不断增多而日益增加;工业区以及配套的员工生活区集中在镇区外围,商业服务业集中在镇区核心区,群众日常工作、1
生活不再象过去那样走几步就到,而经常必须机动1公里甚至3公里以上,才能到达目的地;同时,由于镇区规模扩大衍生的交通需求―-上下班需要交通、上学放学交通、商业服务业消费需要交通等等。
二、苏州乡镇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由于群众对交通的需求是刚性的,镇区规模扩大导致的交通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有效、便捷、舒适、价廉的途径来解决群众“出门难”的问题。
(一)乡镇公交效能分析。现有公共交通线路在平峰期能够正常保障交通需求,但在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不能满足群众镇内交通需求。据调查,苏州吴中区木渎镇共有主干道6条,其中木东路、枫江路、苏福路横贯东西,金山路、新华路、金枫路纵穿南北。目前,木渎镇共有公交线路10条,分别是663路、665路、312路、游4路、315路、505路、621路、622路、661路、662路。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现有公交车线路8条,分别是:109路、119路、148路、161路、261路、162路、87路、19路。虽然这些线路看来挺多,但在多是进出路过镇区通向城区和其他乡镇的路过车辆,在解决镇区范围内的交通上作用甚微。经现场调查发现,这些公交车辆平均时间间隔在6-20分钟之间,在同一处站台候车,平峰时6-9分钟能看到一辆公交车,在高峰时2-4分钟有一辆公交车经过。虽然乘客数量在平峰时不算太多,每辆公交车都不算拥挤,但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时,尽管车辆总体数量有所增加、时间间隔也相对压缩,但与乘车需求还是明显有差距,每一辆公交车上的乘客都非常拥挤,有的车里的人都挤成了一团,而站台上还是有许多人想挤进去。同时,两个镇都存在公交盲区,并没有实现“出门有公交”,公交资源配臵效能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镇内交通工具分析
从目前看,满足群众镇区内交通有下列途径:一是个人自备交通工具,购买汽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二是依靠政府规划提供交通工具,包括公共车、出租车。三是利用社会交通资源,包括约定熟人拼车、乘坐“摩的”、租乘“黑车”。
1、个人自备交通工具分析。优点:一是方便,可以从门到门;二是扩大内需,促进制造业发展。缺点:一是人均交通资金投入增加;个人交通工具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维护交通秩序的工作量增大,交通秩序容易出现混乱,出现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导致交通事故日益上升;便捷个人交通工具丢失被盗的情况屡屡发生,地下贩卖自行车、电瓶车和电瓶等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绝。
2、政府增加交通投入分析。一是增加镇区内公交专用线路,并且公交车数量、线路、停靠站点设臵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二是通过行政许可增加镇区出租车数量,并且出租车的价位必须明显低于城市。但后一条对于城乡之间交通发达的城市,存在明显问题,暂不讨论,仅探讨增加镇区公交专用线路,即仅在镇区范围内运行的公交车,为本镇居民提供交通便利。优点:一是政府主导,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二是政策惠民,利于增加群众对政府的好感;三是增加工作岗位,解决部分群众就业问题。缺点:一是投入加大,车辆购臵费用由政府直接支出,当然,后期加油、维护保养维修、更新费用支出和员工薪酬可能会从公交收费收入中解决,但不能断定是否能够全面解决;二是政府管理工作量增大,在车辆安全、行驶线路、驾驶员管理员工资待遇及福利诉求等问题上,必然会牵涉政府部门一定的精力;三是公交公司“亏损”现象将进一步蔓延,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数额。
3、利用社会交通资源。包括约定熟人拼车、乘坐“摩的”、租乘“黑车”。优点:一是盘活社会交通资源,节约社会交通成本;二是群众自发,节约政府管理成本,可一定程度上为居民提供灵活的交通便利。缺点:一是由于缺乏监管,容易滋生宰客、争抢客源、盗抢甚至强奸等社会安全隐患,威胁镇区治安和谐;二是车辆停放秩序混乱,占道停放、违章停车、随意载客现象比较普遍,影响镇区交通安全和秩序,镇区管理形象严重受损;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一定的规模,群众出行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通常是在居民集中的区域、集中的时段有车坐,其他区域和时段出行需求则被忽略。经调查发现,目前,唯亭镇区出现了百余辆“黑车”,平时就停靠在路边,据了解,这些车辆起步价为6元,在镇区范围内基本上按6元收费,出镇区根据路程远近逐步加价。同时,由于缺乏监管,由“黑车”引起的社会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三)乡镇公交需求分析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城乡一休化逐步推开后,人口相对集中到镇区,带来的结构性人群移动是不可避免的,如儿童上学、青年人上班、老年人外出购物等,日常交通需求呈稳步上升态势。青壮年可以利用自备交通工具解决交通需要,但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则必须依靠家人或依托公共交通服务才能解决交通需求。
从镇区区域性质看,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开,乡镇功能规划将日益明显,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等区域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因此而导致的人口区域性流动将势必增加镇内交通的刚性需求。
从人口密集程度看,公交车总数已满足不了镇区群众出行的需要,在考虑满足远距离交通服务的同时,也应适当考虑镇区范围内部的公共交通服务。
三、在苏州乡镇推行电瓶公交车的可行性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析。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综合配套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将实施无缝对接,苏州市基本完成农村公路灰黑化、等级化建设,所有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行政村公交和班车通达率超过99%。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镇与镇之间以及镇区内部公共交通的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政策环境背景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很快,能源消耗高、浪费大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及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节能形势紧迫,交通发展与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此,2008年7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指
导、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引导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开发先进节能技术,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公路、水路交通开发先进节能技术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和完善交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三)社会背景分析。推动电瓶公交车引入公共交通体系,有下列几个优点:一是从政策层面看,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节约能源,绿色环保,无噪音无污染,也符合我市“公交优先”原则。二是从需求层面看,可以弥补公车、出租车运力不足,提供安全、可靠、便捷、友善的公共交通新方式。三是从经济层面看,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园区电瓶汽车产业发展,又可以解决部分群众就业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四是从治安层面看,电瓶公交车以其低价、快捷、安全等特点,逐步将“黑车”排挤出运输市场,净化治安环境。
(四)技术背景分析。近年来,电瓶公交车的制造技术已取得质的飞跃,从电池的容量、车辆的型号、外观、功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许多旅游景点、高尔夫球场以及部分城市的乡镇,多年前已率先使用电瓶观光游览车作为代步工具。如DV-2116十一座电瓶爬山专用车 Eleven-seat sightseeing car,续驶里程80-100Km,30%超强爬坡能力,5Kw电机 动力强劲,时速40Km。装备电压表、前进倒退转向指示、音响系统。阴雨天气可安装专用雨帘。
结论:苏州应率先在乡镇公共交通体系中引入电瓶公交车,作为一种便民公共交通工具,建立乡镇内部公共交通系统,缓解公共交通压力,改善人民群众乘车难、乘车贵、乘车不安全的问题。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第2篇
关键词:公交车门,防夹装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现代化技术迅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早已超出最初建设者的构想。城市道路交通网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此时,大力推动“公交优先”是必然的趋势。
每每工作日的早上,公交站人满为患,车门一开,人们则是蜂拥至车门处,拼命挤上去,挤到不能再挤下,但还是会有焦急的上班族再次尝试。每每这种时候,司机将前后车门关闭准备出发时,就极易发生乘客被车门夹住的情况,对于被夹的不同情况,分析如下:
情况 (1) :乘客身体被夹,在车内。多为乘客被车门夹伤脚、腿等,出现瘀伤(不包括体质不良人群出现骨折等严重伤害);
情况 (2) :乘客随身物品被夹,在车内。基本是随身书包、挎包、背包被夹(可能是随身物品主体部分被夹,亦或是各种包的背带被夹,此时一部分包在车外),不会出现严重的人身伤害,但不排除会有财产损失的情况出现;
情况 (3) :乘客身体部分被夹,在车外,且是在下车时被夹。此时,极有可能就是腿或者脚被夹住,此时若司机未能即使发现紧急情况的出现而正常启动汽车继续前进,轻则乘客摔伤,重则乘客身体部分卷入车轮下方或被汽车拖行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
情况 (4) :乘客随身物品被夹住,在车外,且是在下车时被夹。此时,多数是乘客身后的包被夹住。若为单肩包或者挎包且乘客反应快,当司机开动汽车继续前进时,乘客可以放弃自己的物品,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若是双肩包,则车辆启动后,乘客会难于脱身,随着车辆的移动,就会出现乘客摔倒、拖带,严重的会出现乘客被卷入车轮下不幸遇难。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估量;
情况 (5) :乘客在上车时身体部分被夹,在车外。多数会是乘客腿或者脚被夹住,难以脱身,汽车启动后,出现严重伤害;
情况 (6) :乘客在上车时随身物品被夹,在车外,可能是乘客背在身前的包被夹,则也很可能出现人身伤害的事件。据笔者了解,目前尚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目前,关于公交车车门夹伤事件基本就是以上这些情况,多数不严重,如情况 (1) 、 (2) 。一般,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后门处,乘客在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会向司机呼救。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上下班高峰期,⑴后门附近站满了人,司机可以观察到门是否关闭,但是对于人或者物品被夹,观察发现比较困难;⑵乘车人多,车厢内会很嘈杂,乘客呼救不一定可以让司机听到,最终造成了损失。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也出现过情况 (3) 、 (4) 、 (5) 。曾经就出现过身背双肩包的乘客在下车时背包带被夹,可是人已下到车外,车子开行将人拖倒卷入车轮下致乘客死亡的惨剧,也有过下车时腿被夹致部分腿被迫截肢的事件。
当然,悲剧并不会每天发生,但是每天都会有人被车门夹到。每次出现乘客被夹,乘客总是会责怪司机,可是站在司机的角度,上下班高峰人非常多,门口更是堵得水泄不通,就算有摄像头辅助司机观察,可是夹伤乘客确实还是不好发现。司机其实也有点冤,因为没有辅助的装置帮助他们确认车门是否夹住乘客,就算多加小心,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更无法防止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
对于我国现有运行的公交车,其实车上是装有防夹装置的,可是几乎全都调为失效状态,据了解是因为这种防夹装置不够可靠,曾经出现过车辆在运行中车门自行打开造成乘客从正在运行的车上跌落的事件。这种防夹装置主要应用压力防夹:关门过程中,气缸驱动关
门由于排气腔的空气压力相对稳定,当夹到人时,排气腔的压力突然下降,压力值低于压力开关的设定值时,压力开关导通电磁阀开门线圈电路,车门自动打开。压力防夹的优点是防夹力可调控,缺点是调整困难、压力开关不稳定。
另外,我国现有另外两种防夹装置分别为:
1、电子防夹:当门泵控制系统接收到关门指令时开始计时,门夹到人受到阻力时关闭时间被延长。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关门到位,车门自动打开。电子防夹的优点是成本低、易于实现、可靠性好,缺点是夹持力比较大,夹到人有疼痛感;
2、气囊防夹:把门密封胶条两端堵死形成一个气囊,从中引出一根气管通到压力传感器上,当车门夹到人时气囊首先被压缩,形成一个压力波,压力传感器收到压力波冲击信号后发出开门指令,车门自动打开。气囊防夹的优点是,防夹灵敏、可靠性好、夹持力小,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性能受密封胶条的硬度和老化影响较大,对防夹气路的密封性要求较高,在气囊的两端有一定的盲区。
思考:对于防夹功能,应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实现,不一定完全依赖于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往往成本很高,而且公交车门是一个不应该成本过高的装置。应该用简单的装置判断门是否完全关闭,在此基础上最好可以减小对被夹的人的伤害,而且对于以上六种情况,这种防夹装置最好都可以识别,然后尽可能降低防夹装置的成本,这样的一个防夹装置就很好了。
公交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可或缺,但是对于车门“夹人”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这样一个需要更多舒适度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考虑防夹功能的实现,使所有人可以更舒适更愉快地过好每一天,让公共交通更好发挥其服务大众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方平.徐美铃.浅析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高、难、美、新”[J].浙江体育科, 2001 (4)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第3篇
1.学好吴语为基础,方言朗诵进课堂
吴语,中国七大方言之一,自周朝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底蕴深厚。然而,古老的语言就像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样,也面临着消亡。今日的苏州人,能说一口地道“苏州闲话”的,已是少之又少,也只在苏州评弹和老一辈苏州人中,才能一窥一二。所以,学好苏州话,是接近评弹的第一步。吴语的发音方法,主要有三种:尖音、团音和入声。为提高学习兴趣,笔者加入了方言朗诵这个环节。因吴语中遗留了大量的隋唐南宋旧音(如唐杜牧《山行》中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xia 第二声)”斜字发音和苏州方言如出一辙),从吴地童谣和唐诗宋词入手,是最能贴近吴语古韵的一种教学手段:较古老的《卖糖粥》《杠铃杠铃马来哉》《外婆桥》,最近流行的新童谣《上学歌》等;古诗词《枫桥夜泊》《忆江南》之类,再加入现代经典诗词诵读《再别康桥》《记江南》《乡愁》等作品。说上一口清丽糯软的苏州闲话,让孩子们信心倍增,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对苏州传统艺术文化的探索之门。
2.姑苏小调唱新声,通俗音乐来助阵
(1)从本地民歌中汲取营养。苏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山歌小调滋养了一代代的吴郡后人。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最深层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对孩子们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吴歌有:《姑苏好风光》《太湖美》《茉莉花》等,还有根据《姑苏好风光》改编而成的《苏州好风光》等新民歌。如果忽略评弹本身的艺术文化,只追寻表面上的点点乐趣是远远不够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开始尝试寻找过渡点,通过通俗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熟悉并喜爱评弹的曲调和表演方式。
(2)通俗音乐中的评弹元素。通俗音乐中也经常会融入戏曲曲艺民歌方言等创作手法,被称为具有中国元素的古风曲调,比如王力宏的《在梅边》就融入了昆曲的曲调,还有网络爆红的苏州方言原创歌曲《姑苏城》等。特别推荐音乐大师范宗沛的专辑《水色》,其中的《摆渡人之歌》《水色》《青石的街道向晚》《十三月》等乐曲,是四百多年的苏州评弹与西方交响乐的一次奇遇,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3.雅俗共赏添情趣,一朵“小云”入室来
评弹书目中不乏有金戈铁马乱世英雄的大书,也有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小书。在选择校本教材内容时要有良莠之分,不管是传统经典还是现代唱段,都要进行适当的筛选与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音乐教师要做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在丰富自身的学识和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对校本教材的渗透,结合课本教材已有的知识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传统艺术。如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在姑苏大地上流传已久,也算是一段风流佳话。弹词开篇《笑中缘》描述的就是这段传说。整个唱腔韵律丰富,唱词典雅含蓄,让老听客感觉新颖之外,也拉近了新听客的距离;演唱方式采用了评弹最典型的男女声对唱,并配上现代歌曲的伴唱形式渲染气氛烘托主唱,整个开篇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悠悠古韵,如涓涓细流,令人心旷神怡。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之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曲一个环节,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逐渐品味出苏州评弹独特的美。让“评弹之花”盛开在每个孩子心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的力量去引导和培养。身处教育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更要尽可能多地去拓展本地乡土艺术的专业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带领学生进入传统艺术的音乐殿堂,发掘更多的音乐宝藏,为苏州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电瓶汽车引入苏州乡镇公交的思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