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范文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精选6篇)
读后感的写作 第1篇
一忌只有“读”, 没有“感”。这样的读后感往往是改头换面地大段抄录或翻译原作, 可以说只是原作的“翻版”, 整体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感点”, 就是有“感”, 也不过是原作的观点。同学们须知, “读”只是“感”的基础, “感”才是写作的重点。
二忌只有“感”, 没有“读”。“感”虽然是重点, 但不能没有“读”, 更不能脱离“读”。没有“读”, “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这样的读后感要么是另起炉灶写成了一般的议论文, 要么是虽然写了“感”, 但缺少“读”的根基, 于是文章成了空中楼阁。所以, 同学们要写好读后感, 就应该认真阅读原材料, 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 吃透原材料的精神实质。
三忌“读”、“感”脱离。这样的读后感往往表现在“读”、感两方面是脱离的没有内在的联系感不是从原材料而“生”, 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原文, 或者是歪曲了原文的思想实质, 结果出现“读”、“感”脱离的情形。
四忌“感点”面面俱到。一篇文章或材料给我们的感受可能不只一个, 而在一篇读后感中只能谈一个感受点, 不可面面俱到, 贪多求全就会漫无中心, 意多文乱。只有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感点来阐述, 才能写出有针对性的读后感。
五忌“感点”肤浅, 落俗套。文章最忌随人后。读了原文之后, 应力求多角度提炼出更多的“感点”, 然后横向比较, 选择新颖独到、立意深刻, 具有现实意义的“感点”去写, 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否则, 难免千篇一律, 立意肤浅, 落入俗套。
六忌原地踏步, 就事论事。引出“感点”后, 在论述上应该联系实际, 就“感”展开联想, 可列举一些典型事例, 用以论证“感点”的现实意义及深刻性。不可原地踏步, 就事论事, 要有的放矢直击生活的横断面。同学们应该知道, 读后感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第2篇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读后感的文体特点。
2.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读后感
读完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视剧以后,全篇文章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把这些让你感动的印象还有你的感动,你的看法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二、怎样选书目
选择你感兴趣的书籍,尤其是选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选写人、写事的文章最好)
三、通常写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引述要简洁。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分析要透彻。(3)联:联系实际,从横拓展;联系要实在。(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升华。
可举正例和反例,正例的作用是让中心更明确,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这种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四、结构安排:
第一段:写清读书的时间、书名和总的感受。(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用三五句话概括中心思想。(先写主要内容再写讲明的道理或人物的品质)
第三段:举由这一道理或品质想到的正面事例(古代、现代、身边的事例自己的事例)
第四段:举由这一道理或品质想到的反面事例(古代、现代、身边、自己的事例)。
第五段:发出号召、倡议。
正反事例,不要同是古代或同是现代的,最好有层次感,比如举雷锋的为人民服务,再举自己的自私。
读后感的格式与写法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读后感的“三要”和“三忌”
写读后感在褒贬人物、剖析事理、针砭时弊等方面都要有独到的见解。
读后感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感”,它是抒发和阐述自己对原文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阐述的道理等的感触。正因为读后感没有固定格式,写法比较灵活,因此近几年来初中市统考的作文试题有时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读后感是训练阅读、写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种习作形式。究竟如何写好读后感呢?愚以为,可归纳“三要”、“三忌”。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边际地随便“瞎吹吹”。
读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础。“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读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读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就文论理,或就书论理及就戏说理,紧密联系实际,切忌拘泥原作,以叙代议,就文论文,就书论书或就戏论戏。
写读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文章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读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反之,漫无边际的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读后感,显然是失败的。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考生写读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第三、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读后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认真阅读原作,吃透其基本精神;就文论理,联系实际;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发表感想,也许是写好读后感的“秘诀”吧!
六、例文
《红楼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新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被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热情关心培养青少年成长的品德感动。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伯父谈到《水浒传》里的人物时,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实际上是批评“我”读书不认真。
读到这儿,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样看书囫囵吞枣。比如,有一次,妈妈要我看一篇文章,并做一做后面的作业,我无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不到几分钟我就看完了。妈妈在书上挑了一道问题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妈妈说:“你看书不认真,答案就在书后。”从此以后,我读书不再马虎了。
看到“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的时候,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那个保姆很胖,叫小燕。以前姐姐不太喜欢她,经常给她制造麻烦,有时东西不见了也叫她赔。可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玩时,小燕为了不让姐姐被车撞到而自己却受了伤,这时我才觉得小燕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讨厌了。后来小燕伤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伤心,以后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人爱戴,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太少,替别人想得很多,热爱所有的人。我长大一定要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读书不认真,看《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伯父问作者,她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我以前买书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图好不好就买下了,回到家一看,结果一点也不好看,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鼻子,“我”对伯父说“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伯父问:“哪一点不像呢?”作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说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
第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助人为乐。鲁迅救了一个车夫,还给了他一些钱,鲁迅的品质太高尚了。在帮助了车夫后文章中说“我”看到伯父的脸变得严肃起来。我对这句话不太懂,问了老师后才明白了。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读后感写作指导 第3篇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本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
二、读通文本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我们首先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提炼感点
要对“读”进行一番感悟,既可对文本作分析,也可以做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深入挖掘。對思想深刻的材料,我们更要深入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感点。感点必须是由原文生发出来的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感想。
四、联系实际
写读后感不要泛泛而谈,要围绕感点,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议论,这样“感”才能有针对性,让人产生共鸣。
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既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列举相反的;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读后感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五、升华感点
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题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第4篇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如何写好这类作文呢?一起来了解下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吧: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l)理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求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的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l)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读后感的写作 第5篇
【关键词】互动协同 读后续写法 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知识集合教学,当前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写作素材相对贫乏,教学方法灵动性不足等必须解决的问题,将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辅助学生掌握复杂的英语知识体系。本文将简单介绍读后续写法的定义,论述当代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并从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效果,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方案。
一、读后续写法的定义
读后续写法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简称为读写整合法。将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具有吸收技能(receptive skill),写作具备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将这两者相整合可以使两种技能互相促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在英语写作教学在应用读后续写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灵活而多样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二、当代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
1.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价值必须扩展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据调查研究,大多数学生的英语阅读量较少,只注重英语教材阅读,忽视了课外阅读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阅读能力低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学生的写作素材相对贫乏。有60%的学生反映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写作素材贫乏,很难下笔。某学校曾经在一次英语测试中以“Pressure”(压力)为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在文中反复出现“I have much pressure”的错误表述方式,很少写自己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这说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写作资源贫乏,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写作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学生的写作素材过于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表示和英语听力、阅读和语法相比,最不喜欢英语写作。
3.教学方法的灵动性不足。部分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灵动性,没有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很难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选用的阅读内容篇幅过长,阅读时间有限,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很多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一般只为学生拟定题目,没有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文章,学生的写作资源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很多教师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时往往会忽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能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作用。
三、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方案
1.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效果。教师在采用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提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整合效果,在挑选阅读例文是应该选取短小的经典阅读,这种例文融合了各种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学生读完文章以后,教师可以运用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例文来书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某教师曾经为学生展示了一篇英语例文《No sweat without sweet》,文中第一段是:“No sweet without sweat is an old saying which was coneluded by ancient people from their daily experiences. In a success, genius can' t replace sweat. Sweet mostly comes from sweat rather than genius. No sweat without sweet,hold on your dream,make your dream come ture.”,教师让学生读完文章之后以《Make my dream come ture》为话题写作文,告诉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梦想,然后描述自己实现理想的计划,最后抒发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No sweat without sweet》这篇例文的启发下引用了爱迪生、居里夫人、狄更斯、巴赫等世界名人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文章内容,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另外,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可以通过优化写作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展示声音、图像、文字并存的英语例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例如先让学生鉴赏节选自《圣诞颂歌》(Christmas ode)、《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一朵朵红花的玫瑰》(A red red rose)、《仲夏夜之梦》(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经典英语文学的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写感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仔细鉴赏《傲慢与偏见》(Pround and Prejudice)、《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艾玛》(Emma)、《劝导》(Persuasion)、《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等世界名著,体会英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汉语思维,灵活掌握并运用英语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搜集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需要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某学校曾经以“reaction to a book or an article”(读后感)为话题开展了任务型阅读写作活动,让学生在两周时间内自由拟定题目写英语作文,有很多学生在文中描写了自己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感想,某学生的作文题目是《Impressions of》(读《三国演义》的感悟),将三国翻译为the Three Kingdoms,演绎译作romance,按照英语语法规则将《三国演义》翻译成《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学生还在文中使用了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翻译了《三国演义》中的名言和中国经典诗词,引用了中国戏剧文化,介绍了《龙凤呈祥》、《八阵图》、《祭灯》等剧情。学生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作“No indifferent to realize ambition, No peaceful have lofty aspirations”,符合英文语法规则,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由此可见,开展任务型阅读写作活动,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翻译技能和文学素养,实现英语和中文的互译,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3.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多模态”是英语单词“multimodality”的译文,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多模态”的定义不同,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多模态的三维模式包括再现、互动、构图,认为多模态是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朱永生指出模态这种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音乐、颜色和技术。顾曰国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视觉与听觉和别人或者机器、物体、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教学法非常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采用多模态互动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借助现代技术为学生搜集经典英语阅读和例文,整合学生的优秀英语作文和精彩描写,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经验,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其次,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通过使用VCD、动画片、PPT的形式来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增加课堂趣味性,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英语写作平台,组建英语写作交流小组。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组建群论坛,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英语作文,探讨写作中的语法问题,交流写作技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后续写法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阅读具有吸收技能(receptive skill),写作具备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读后续写法可以使吸收技能和产出性技能互相促进,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目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尚且存在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写作素材相对贫乏和教学方法不灵活等问题,因此需要将阅读与写作相整合,为学生列举经典英语例文,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将中文阅读和英文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为学生构建英语写作合作交流平台和写作论坛,实现写作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慧子.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过程写作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2]张嘉姝.巧用“支架”,提升高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4(29).
[3]刘慧.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的导入及其有效途径探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13).
[4]吴国权.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5]李莲花.读后续写法与任务型写作的有效整合[J].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2015(07).
[6]张月.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7]李兰.读后续写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教育,2015(1).
[8]张敏,李文英.读后续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论真实的写作与写作的真实 第6篇
【关键词】真实的写作;反思;重建;写作的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36-02
【作者简介】钮勤章,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南京,210019)秘书长,高级教师,首届全国学术先锋人物,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真实的写作,是基于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写作,或者说是现实在心灵世界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是思辨后的文字表达,其最显性的特点是真情实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却是“很难很受伤”。主要症状在以下几个方面:课文分析与写作教学的脱节,基于“读”来分析作家们倾注在课文里的思想,而忽视了与“写”的联姻,往往造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无法延展到“用”的高度;学生的生活面狭窄,生活素材欠缺量的积累导致文章质的提升的虚空;真实的写作,需要创新的教学形式,而实际中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刻板而单一;真实写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可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资源,而是语文教师缺乏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这几点,或为我们写作教学中典型的问题,基于“真实的写作”的需求,教师要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个个地攻克,重建“写作的真实”。
一、真实的写作,与读相伴,吸纳丰厚的养料
对于读与写,叶圣陶先生是这么理解的:“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明白了,读是解码,写是编码,最终都是通过人们的大脑来输入与输出。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认为“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其实,读的最终意义,就是为了说与写。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古代有一种人叫“掉书袋”,指的是那种读了很多书、学识渊博,可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的人。这种“掉书袋”的人是与我们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那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得来的信息呢?我以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第二个问题,怎么写的?这是思考文章的结构;第三个问题,若自己去写,怎么写?这是阅读再创作。学生每天阅读之后坚持思考这三个问题,并竭力给出答案,不到一个月,写作必有收获。
二、真实的写作,是由真情实感支撑起来的
我觉得真实的写作之“真实”有两种理解,首先是真情。所谓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当下中学生作文最缺的就是真情。文章以情动人,这是不二法则,即便是一些思辨性强的论说文,离开了情的润泽,也不会成为交口称颂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代的《过秦论》《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典范的说理文,均饱蘸激情或深情,这样的激情或者深情,跨越时空,绵延至今。如何真正意义地表现真情呢?请看下面片段。
我永远记得这老房子,记得她的每一个细节。灯绳还是那样别致:客厅的灯绳上挂了个袖珍酒瓶,大屋的灯绳上有个小药瓶,这样屋里再黑也能摸到,心里头踏实。小玻璃柜里还摆着巴掌大的大象和孔雀,那是已离去的姥爷当年用捡回来的贝壳粘出来的。……玻璃夹板里有我从小到大的照片,狼狈的、生气的、大笑的,全是我成长的足迹。它们都静静地躺在那里,伴着书柜里泛黄的旧书页,散发出亲切的味道。
这个片段读来不会有矫揉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写的是身边的事情、实在的事情、自己经历的事情,选取自己曾经熟悉的老房子,那里留存着作者的生命,回忆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物件,都流淌着作者的真情。有了真情,自然会感化人,感化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其次是实感。所谓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这是考验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没有生活的积累,肚子里没有材料,写的时候就只能胡编乱造,谈何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感受生活,提炼生活中看似琐碎却值得表达的那份真实的感受。且看下面片段。
从此,父亲日日都得带着那根扁担,去砖窑厂挑砖,每每夜间回来也总是这幅情景。再后来,我稍稍长大,父亲和他的那根扁担终于可以在家里歇上一段时间了。直到我上小学,父亲的扁担再一次随父亲“出征”了,父亲和它成了我的专属“交通工具”。那时,看看四周,别人家的孩子被父母抱着、背着,我却被父亲的扁担挑着,有着说不出的兴奋。每当看见别的孩子羡慕地望着我和父亲,我总是高傲地抬起头回敬一个蔑视的眼神,心里的小九九甭提有多爽。
这段文字,叙述自然纡徐,感情有声有色,读来却感人至深!何由?作者把日常生活的经历,内心的感悟,化解为感动的素材,满满地贮存在大脑;作文时借助一根扁担,展现父爱的伟大。这份伟大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把真切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三、真实的写作,需要新颖别致的作文课堂
传统的作文课堂刻板而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真实的写作需要创新的教学形式,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写作。我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就极力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上设计“打擂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争擂主”“当裁判”的过程中,喜欢上写作。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擂台。由教师设计好作文题,向班级学生公示。
第二步,打擂台。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作文,之后教师公示作文评价标准,主要从语言、内容、结构、思想四个维度来制定简洁的评价标准;并且依据实际需要,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合议作文,人人轮流朗读,对照标准进行评价与推选,每组推荐一名学生,由该学生当堂朗读。展示之后,由语文课代表主持,通过全班学生的评议,共同确定打擂台的两位终极擂主。两位终极擂主再次分别朗读自己的文章。
第三步,学生评。由语文课代表记录,先由各小组自由点评合议,教师巡视指导,达成本小组的共性评价,逐一发言。教师汇总评价。
第四步,教师评。教师对这一活动进行整体点评。
最后一步,宣结果。教师综评之后,进行举手表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幕后的导演、服务者,自始至终指导但不干涉擂台的比赛。
四、真实的写作,考量着语文教师开掘写作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作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可能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冷漠”。其实,生活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为宝贵的且永远开发不尽的资源,但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体味的闪光点,如果不留意,就会稍纵即逝。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激发一个个“触情点”撞击心怀。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组建“记者团”,每名成员要写采访笔录与随感,然后利用语文课前的3分钟,每堂课交流一次,以此来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上的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奇人奇事等,看来的、听来的,都可以拿来交流,对于优秀的“报道”则可以刊登到黑板报、班级自编的小报,或者送交学校电台,供学校选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报刊社联合组织学生记者团,及时推荐优质稿件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法语文课堂有了生活的元素,久而久之,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也是一种督促,促使他们思考生活与积淀生活中美好的情感,自觉地养成一双锐眼,及时准确地抓住这些闪光点,储存起来,慢慢发酵为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要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让开掘课程资源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新课改物态化的呈现,基本都回归到课程的建设,基于语文的新课改更多呈现出课程的建设与使用的变化。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最终得看语文教师对于课程的建设与使用的水平,教材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性;新课程时代,人人都应该具备建设个性化课程的本领。作文课也应该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建设,语文教师要善于开挖资源,创新作文课程,上出一堂堂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新颖别致的语文课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读后感的写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