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印刷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传统印刷范文(精选6篇)

传统印刷 第1篇

虽然我国早期造纸和制墨技术的出现造就了雕版印刷术, 但是由于手工雕版既费时又费工费料, 以及大批书刻版也不便于存放, 加上在雕工的过程中有错字需要挖空补字更正等缺点, 于是便诞生了活字印刷术。所谓活字印刷就是将原来雕版的整版雕刻文字的方式变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字, 再将这些单字根据文字内容排列成需要印刷的版面, 捆绑成印版而涂墨印刷, 印完后这些单字如没受损又可以收藏存放, 下次排版可继续用。毕发明的是胶泥活字印刷, 较木制雕刻容易, 是一种在字坯上刻字的方法, 是将刻好的单个泥活字通过烧结达到一定的硬度, 用来排版印刷的方法。毕认为活字版只需要四千余汉字即可满足当时一些书籍印刷的使用。因为在排版过程中若出现生僻字, 可临时刻制, 比较方便。“对于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些字, 每个字做数个至十几个活字, 以满足使用。”[1]在活字印刷发明以后的250年, 元代大德元年 (1297年) , 王祯 (时任安徽旌德县尹) 对活字排放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发明了一种称为转轮盘的“活字板韵轮”刻制木活字方法, 并将字增加一万个, 方便了印刷排字工序。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这种木活字版工艺, 是介绍活字版技术工艺的一篇重要文献。

从宋朝到明清, 由于泥活字在技术上一直还存在某些缺陷, 采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的大批量书籍印刷文献还无处查找, 这说明活字印刷沿用的时间并不长。活字印刷技术开创了印刷字体的新形式, 促进了印刷字开始走向了规范并完全脱离了书法的特点, 使印刷字体从传统字形走向新的字形。

二、宋体字的产生和使用

“雕版印书, 隋唐有其法, 至五代而行, 至宋而盛。”[2]从传承下来的宋版书文献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 宋版书式样装帧考究, 用墨和用纸精良, 其书版的字体手写和刻工紧密结合。由于宋活字印刷是由唐雕版发展而来, 宋版书自然存在着木版印刷、铜版印刷、蜡版印刷和宋书刻版的各种字体, 主要是颜、柳、欧等名家字体, 或兼采诸家笔意。书版的字体有的纤细、有的刚劲浑厚, 字体或长或扁、或圆或方, 写或刻的每个字在编排上无法达到大小一致, 这无疑影响视觉上的要求。为了适应雕版印刷大批量生产, 于宋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竖向线条较粗, 横向较细的“竖粗横细”的宋体字形。

“为了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 刻工们要求有一种楷书更为整齐规范的字体, 他们经过不断探索, 创造了一种横平竖直, 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 它很接近楷书, 横竖笔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3]我国早期的印刷品一般都是被当作制作写本的标准本, 所以书版的字体一般都使用了全面普及使用的楷书。但是随着后来印刷品制作的批量生产, 一笔一画地精心刻写的楷书印刷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甚至可以说, 在刻写的过程中若过于拘泥原书体, 文字就会显得十分呆板。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横细竖粗的字体, 笔画遒劲有力又美观。从现存文献可以看到, “宋体字产生于雕版, 成型于明朝。这类版本大多是在版心下端刻有刻工名字, 有时还可以看到书手的名字。”[4]

“纵向略长”和“字形方正”是宋版书的主要特征。比如《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版本字体方正;而《大易粹言》《战国策》《春秋经传集解》等版本字体学颜柳或取欧体, 字体近长方, 横竖笔画没有太大差别, 笔画粗细变化较为明显。所以后人认为颜体是“后世印刷宋体的真正渊祖”[5]。明万历年间, 宋体字开始广泛使用而被固定下来, 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老宋体”。另外还有宋体字派生出来的“聚珍仿宋体”“扁宋体”等印刷字体。宋体字的成熟, 对后来印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出版物的主要字体。

宋体字的诞生, 标志着汉字字体规格化、抽象化、几何化系列的形成。与书法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相比, 这种程式化字体, 虽然舍弃了活泼的、流动的……[6]却适应了书籍批量化生产的需要, 满足了写版者、刻版者和阅读者的实用要求。之后几百年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长、扁、仿变等多种印刷字体, 为我国印刷字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

三、逐步改进的印刷字体

在我国明代中期出现的“仿宋”字与宋代印刷字体都被列入印刷字体的宋体系列。由于仿宋出现在宋体之后, 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对宋代印刷字体的模仿中逐渐形成的字体。仿宋字体笔画结构的特点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字形偏长。早期仿宋去掉了楷书笔画结构上的曲线, 起笔和落笔成倾斜形, 和宋体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笔法锐利, 结构紧密雅致, 便于写刻和阅读方面。到了清代随着书籍印刷的品种扩大, 相对印刷工艺的雕版、彩色套印等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线装书的印刷自成一体, 成为中国书籍装帧特有的一种形态。就印刷字体而言, 除宋体字外, 也出现了书法水平较高的官员书写序文的刻版。如清康熙本《春秋传说汇纂》序言为陈邦彦手书, 《康熙字典》序言为王图炳手书等, 都是以楷书手写雕刻的。

总的来看, 汉字印刷字体从唐宋以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用手写体刻板, 印刷字体没有能够形成规范性。宋到明形成的宋体字与手头书写字拉开距离, 两者分道扬镳, 形成了印刷、手写双轨平行的印刷体制。在我国印刷字体发展过程中, 这种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起到了维持汉字传承性作用。书法字体以追求艺术效果为主, 书写方便灵活, 以利日常使用, 而规范的宋体字则要求视觉效果和阅读舒适性, 这是汉字设计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四、铅字印刷的出现及其发展

19 世纪初, 西方传教士为了在中国进行宗教的传播, 其中具有影响性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在中国境内研制了第一套中文铅字。他于1807 年9 月8日来到中国广州, 开始着手编写汉语字典和翻译《圣经》。汉字铅字的研制在传教士的精心培育下, 经过不断改进与实践, 解决了汉字铅字制造的雕刻和快捷实用排版检字方法, 奠定了汉字铅字印刷最基本的技术。

在汉字铅字印刷中具有影响的“香港字”, 是施敦力兄弟 (Alexander and John Stronach) 在香港继续戴尔未完成的一项艰难工作, 到1846年已累积完成大小汉字字模3891个。之后美国人在香港推出了一份采用铅活字印刷的刊物《遐迩贯珍》, 即字模铸造的“香港字”[7]。近代由外国人研制的中文铅字直到1858年姜别利“美华字”的出现才逐渐停止。美华字的出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它采用了电镀技术, 可以使铸造的铅字与字坯原型接近, 其字号标准规范, 对后来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的规范多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将我国传统手工制作印刷字体方法向工业时代又推进了一步。

1897年2月11日, 上海民族资本企业商务印书馆的开业到1900年收购上海日商修文印刷局, 标志着我国印刷正式迈向现代化技术阶段。商务印书馆在1909年, 由徐锡祥镌刻字模创制了2号楷书铅字。其方法是:“先以楷书原底照相摄制阴文铜版, 每字嵌入铜壳子, 制成刻坯铜模, 浇铸阳文刻坯, 刻工加工镌刻, 以成原字, 再以电镀法制成铜模, 浇铸铅字, 极为雅美。此外更刻方头体、隶书体等字。”[8]在学习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同时, 商务印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 之后又推出一种叫做“聚珍仿宋”的印刷字体, 用以排印古书善本。聚珍仿宋体是界于宋体和楷体之间的一种全新字体, 对汉字铅字印刷字体设计与创新起到了推进作用。

五、结语

从留存文献中可以确定, 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从文字结构上说, 具有楷体体系和宋体体系两大体系, 也是最早成熟并被广泛认知的印刷字体。以后出现的印刷字体就是在这两种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也使以后的印刷字体的创新设计具有了“从楷”“从宋”的结构特征和笔画特征。20 世纪30 年代, 由于受西方等宽笔画黑体字的影响, 在上海的一些书籍、报刊中作为标题字出现了一些粗壮黑字体, 作为一种新字体向印刷字体创新设计提出了挑战。至此, 中文印刷字体除宋体和楷体, 还有仿宋体和黑体逐渐成为中国印刷字体体系中的四种主流字体, 成为了字体创新设计的基础字体。

摘要:宋代宋体字的产生初步表现出印刷字体的固有特征。为适应书籍批量印刷需要, 明代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仿宋”字体, 印刷字体的统一性得到了认可。活字印刷术给汉字带来了设计的模块化, 促使人们对汉字的认识上升到了设计思维, 形成了现代汉字设计的概念。传统印刷字体直到近代才被铅活字替代。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审视, 是了解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过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印刷字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铅字印刷

参考文献

[1]曹方.文字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3.

[2]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一[M].北京:中国书店, 1990.

[3]童曼之.仿宋体[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1.

[4][日]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M].李运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5:186-187.

[5]陈振濂.书法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305.

[6]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2007:151.

[7]时璇.视觉.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72.

传统印刷 第2篇

1.网上接单降低了业务成本。没有业务员、没有回扣、没有客户招待费用,如此一来成本已经省下一大块。

2.不但没有应收款,还有预付款。网上客户一般先注册会员,预充货款,这样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会员折扣。

3.合版的威力。将相同印量、相同用纸的印品集合在一起印刷,跟专版相比,合版印刷对大部分小批量作业来说自然成本更低。

4.作业标准化。现在很多中小型印刷厂什么业务都承揽,包装、样本、吊卡、手提袋等产品都在一个生产线上,生产管理存在很多难题。

5.管理流程标准化。几乎所有从事网络印刷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都下了大功夫,从业务承接到生产、物流,有一套标准的管理流程。

6.原料采购成本更低。因为产品单一,采购规模大,对原料供应商有更大的议价权。

如何能做好网络印刷的产品和服务,带来好的口碑,并且要完善网络印刷服务带来的影响,对于图文快印店来说,是至关重的。快印客在线自助设计系统的出现,及时、省力的为快印店老板送来了一剂春风。

不仅是区域内价格竞争、网络竞争,竞争可谓无处不在,商务印刷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是水深火热。从业者大都也已意识到,新的一轮洗牌已经开始。

[怎样看待网络印刷改变传统印刷势在必行]

传统印刷 第3篇

小森印刷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陈鸿亮

目前数字印刷已经成为传统印企关注的重点,传统印企纷纷试水数字印刷,尽管鲜有成功者,但趋势已成。在中国,大量的中小型传统印企还没有引进数字印刷设备,根本原因是引进了也不赚钱,不值得投资。很多传统印企规模较小,拥有一两台胶印机,坐落在印刷工业园区,附近就有数字印刷企业提供服务,出去打样比自己买设备打样要划算得多,这是传统印企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不多的原因之一。

而且数字印刷在大城市经过几年发展后,随着经济下滑导致建筑图文和菜谱的印量减少,以及商业快印印量增速下滑,设备空置率提高,應用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实施按张收费的阶梯收费方式导致新客户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从而延后了传统印刷企业购置数字印刷设备。

另外,买得起不是问题,用得好才是难题。一般,传统印企买了数字印刷设备后,很少能靠设备收回投资,基本上都是将其作为辅助印刷生产工具来打样、补单或进行按需印刷。专门通过其做店面经营的很少,也没有专门接数字印刷订单的业务员和取送人员,这使得数字印刷设备光靠内部的单子来生产,印量低且成本高。这也是中小型传统印企普遍不上数字印刷设备的原因之一。

对于传统印企,转型数字印刷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混合经营不同业务。传统印刷单一活件印量大、金额高,而数字印刷单一活件印量小、金额低,在一个系统内协调两种截然相反的业务非常难,两套人力和两套系统的管理必然令人焦头烂额,要么有主有次,要么分开。在传统印企转型数字印刷时,以下经验或可借鉴。

1.逐渐从以传统胶印为主过渡到以数字印刷为主

广州艾利包装和东莞永洪是运用这种模式最为典型的企业。此外,小胶印机在政府文印部门采购的逐渐减少也是数字印刷替代传统印刷的例子。这类传统印企是业务结构和成本决定设备采购,其对于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动态会时刻保持密切关注,并根据业务特点逐渐明确哪些活件上传统印刷机,哪些活件上数字印刷机。

2.将数字印刷作为营销工具

这类传统印企并不指望数字印刷业务能够赚钱,而是通过其来凝聚业务。例如,南京开心印做传统专版印刷时,由于短单较多,引进了小森C61数字印刷系统+小森KCS色彩管理软件,为客户实现一站式服务,不增加专门的人员和场地,仅在设计制版部门增加了一项客户服务内容,提高了运营效率。

3.用数字印刷设备提高效率

印刷电商和合版印企专注于印刷效率的提升。国内相当数量的合版印企如天津长荣健豪等,通过引进的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印刷设备相配合,实现最优化的印刷产能配置,使得每个活件都能有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最优化的生产方案,再结合精益化的生产管理,使得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和效率大大提升。

4.前店后厂的混合印企

有一些中小型传统印企采购数字印刷设备后,采用前店后厂的形式,重心逐渐转移到数字印刷上,这些传统印企一般在大城市的门市房,有一两台四开胶印机,船小好调头,业务转型没有太大的营业额压力。

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传统印企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传统印企还是循规蹈矩。传统印企缺少的不仅是数字印刷设备,更需要顾问式的销售和服务。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真正困扰传统印企引进数字印刷设备的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业务方向。只要钱能赚得回来,钱紧张可以贷,缺人才可以招或者培养,但是怎么才能赚到钱呢?如果没有清晰的客户群和发展目标,引进再好的数字印刷设备也解决不了目前业务不足的问题,因为企业最好的竞争力是自身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好。设备更新,三年一变的快速折旧,使得传统印企要么小钱投入尝试,要么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盲目引进设备往往会使得数字印刷设备投资后续无力,找到客户痛点的投入才有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数字印刷业务方向选择的重要性远大于设备投资。

传统印刷是规模效益,业务为大量复制印刷的书报刊印刷、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印量越大,传统印刷设备和人员利用率就越高,而数字印刷业务为小批量个性化业务,而且采用以静电成像为主的数字印刷设备,应用场景主要是图文快印店。如此看来,数字印刷技术上需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和主流传统印刷需求匹配。

形成产业集聚,合作共赢走向未来

某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

近几年,报纸发行量下滑严重,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经营压力,为此将转型升级作为思考和变革的重心。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1.初步构想

近年来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迅猛,与传统印刷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趋势。我公司作为拥有数十年印刷经验的老牌国企,有着强大的传统印刷功底,以及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再者,我公司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环保搬迁之后,又拥有了许多空闲的生产和办公场地。基于此,我们做出大胆设想:建立数字印刷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多方共同发展。

该数字印刷产业园区可吸引当地数百家印刷包装企业入驻,通过集团旗下的互联网公司建立网络印刷平台,汇集来自网络平台的印刷订单,园区内的印刷企业可加盟网络印刷平台,获取订单。园区内的印刷企业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实现单一企业和整体行业的全面升级改造,扭转数字印刷规模小、传统印刷环境差、后续发展乏力的被动局面。

我们当地有各类印刷企业数千家,数字印刷及商业印刷市场小而散,多采取单一门店、店厂分离的经营模式,很容易出现业务爆满或设备闲置的情况。由于受网络印刷的冲击,这些印刷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滑。其入驻园区,前期可免房屋租金,免费入驻网络印刷平台,享受园区提供的配套资源和物流配送服务,还能享受园区为入驻企业争取的政策性资金支持。若持续合作,印刷企业能得到利润透明的长期活源,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非常有利。

这一构想如能实现,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大利好。网络印刷平台上提供的产品价格公开透明、性价比合理,还能省去与印厂的沟通成本。

对园区和网络印刷平台来说,在产业集聚和网络印刷平台正常运转之后,也能收取恰当合理的管理费用,用以维持其正常运转。

2.难点突破

这是一盘多赢的棋局。然而,要实现美好蓝图,路途必定艰辛。

首先是产能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尤其体现在数字印刷上。当前,数字印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快,大家对数字印刷设备的投入都非常谨慎。一台传统印刷设备的折旧期往往有12年之久,而一台数字印刷设备的折旧期却只有短短3年。而且,为了能让产品更加出色,选择优质设备很重要,而这样的设备价格往往都在500万元以上,投入大,风险高。

其次是印刷企业的合作意向问题。这需要印刷企业的老板们要有开放的心态,能以更高的格局和更长远的目光去看待这样的合作,而不是打自己的小算盘,只希望从中获得短期利益,或者因为种种担心而不敢尝试。

第三是活源问题。尽管网络印刷平台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印刷企业扩大业务半径,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找到服务者,但这需要一群有战斗力的员工进行推动。我公司是国营单位,人员冗杂,创新求进的氛围不浓。对此,我们采取了薪酬改革制度,将业务指标分派下去,通过控制收入来倒逼大家行动,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还处于项目早期,正通过加强与行业的交流学习,逐步完善我们的想法。同时,我们也已经将一些想法付诸实践,投石问路。相信,只要我们这些热爱印刷的人合作起来,一定会让这个行业更加美好。

依托自身优势,开发新产品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沈 炯

近年来,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按需印刷服务以及个性化印刷产品体验的同时,也直接带来了印刷行业供应链的改变与多元化的竞争。面对新的行业及市场趋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于2009年全力打造了现代化数字印刷连锁品牌“盛元印像”,开始涉足数字印刷及影像应用与服务领域。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线下服务品牌和线上服务平台,并于2014年推出了“aBook原创”手机APP照片书客户端,致力于服务个人影像消费市场。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盛元印像目前已在杭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各地都拥有分支机构。公司采用全数字化生产流程和ERP系统来构建服务多元用户需求的全新数字化生产模式,是国内首个实现传统印刷、数字印刷、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产品全数字整合生产的运营模式。

在进入这个行业的初期,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业务来源。数字印刷面临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是传统影像行业以及照片冲印行业,另一方面是遍地开花的图文连锁店,数字印刷需要在夹缝中去寻找市场。这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数字印刷业务进行明确定位。

当时我们的思路是依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优势,加上我们在传统印刷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以及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良好团队,来开拓数字印刷市场。数字印刷业务的开展既是作为现有业务的强有力补充,也是对新兴市场提前布局。因此,我们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字印刷门店,在承接数字印刷业务的同时,也作为整个公司接治业务的窗口。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解决方案,借助我们原有的传统印刷能力,辅之以设计团队和数字印刷能力,形成了完整的印刷服务体系,基本上做到了只要客户有与印刷相关的需求,无论是设计、印刷、配套加工,甚至包括物流配送,我们都可以满足。同时,由于拥有了数字印刷技术,我们的印刷业务范围从一本起印刷到大规模印刷。

目前,我们主要在推进“aBook原创”手机APP照片書客户端。“aBook原创”是我们继PC端系列数字印刷产品后,推出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端创新应用。开发这款APP时,我们的理念归纳为两个字:极简。我们希望通过极简的流程,让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用手机完成订单。我们相信随着手机摄影功能的越来越强大,很多当初的技术瓶颈都会被一一解决。

由此,我们将建立以SPI为核心的基于PC端与手机端的在线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公司将继续大力开发可整合内容提供、营销管理、生产加工管理的先进的ERP管理系统,作为SPI云端服务及管理的核心。由此,SPI才有能力建立以数字印刷为基础、以多元化产品及延伸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范围涵盖商务印刷、个性影像印刷、个性出版、各类个性数码打印输出服务等,真正围绕“将个性化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数字印刷产品及服务)转变为高效的规模化生产”这一核心理念。

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和体验必定是未来数字印刷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数字印刷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瓶颈期,新用户的培育需要时间,已投入设备的资金回收也需要时间。

传统印刷 第4篇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体系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应用比较多,在其发展史中,出现的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都属于传统雕版印刷。同时在众多的印刷种类中,雕版印刷又是最先发明的。其它种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迄今,主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

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习惯上有套印术、套版印刷、多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叫法。彩色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最能体现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以其出现时间先后次序,可划分为“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等几种工艺方法。

凸印版面印刷的部分高出空白部分的印刷版,如木版、铅版、锌版、网目版、三色版、电镀凸版等。

漏印又叫柔性版印刷,融汇了铅印、平印、凹印三种印刷工艺的特点,如:使用高弹性的凸版,采用带孔穴的金属网纹辊定量供墨,印刷的油墨是流动性好,粘度较低的快干性溶剂或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可以与平印相比。适合印刷各种纸张、塑料薄膜、金属薄膜、不干胶等多种印刷材料。

柔性版印刷机,由于采用了短墨路的金属网纹辊供墨系统,墨量容易控制,并且自动化程序较高,因此,印刷的操作技术比凸印、平印简单。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国传统印刷中的活字印刷,根据活字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两大类。泥活字、木活字等印刷术为非金属活字印刷术;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印刷术为金属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印刷是现知最早实用的活字印刷,它发明于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的北宋庆历年间。由布衣毕升所发明,在毕升之后,泥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也有所发展,并且应用也很广泛。

木活字印刷曾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之前试制,未果。此后不久,即研制成功,开始推广使用。使木活字印刷进一步发展的是元代农学家王帧发明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这种方法并没有的到推广应用。木活字印刷发展到清代时,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以致使清代的木活字印刷应用非常广泛。

金属活字分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数种。其中以锡活字出现最早,铜活字应用最多。锡活字版印刷出现在南宋时期,是活字印刷发明后出现的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其工艺方法除因活字材质改用金属锡致使活字制作与非金属活字略有不同外,其拣字排版、刷印、拆版还字等工序并无多大变异。所以说,包括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在内的所有金属活字版的印刷,都是在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成的。

南宋出现锡活字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材料问题,锡活字印刷未能推广开来。锡活字版之后出现的是铜活字版印刷。铜活字印刷在明清两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全国大多地方都有铜活字印刷。

铅活字印刷。中国采用铅活字印刷据现有史料,始于明弘治末至正德年间,当时江苏的常州曾有人制作铅活字,用铅活字排版印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从单色雕印起,逐渐向彩色套印演进,历经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其技艺之精已达到迄今各现代印刷工艺也难以仿效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印刷工艺在当今盛开的印刷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参考:《印刷通史》,百度百科 110210124 印一

传统印刷 第5篇

一、我国实施绿色印刷的进展及现状

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让天更蓝,水更绿”时,印刷环保就已提到议事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此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行绿色印刷。目前,中小学教材教辅原则上要求必须在通过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生产。

从2010年起,国家陆续出台实施绿色印刷的相关政策,然而三年来,全国只有近300家企业通过绿色印刷认证,而我国的印刷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其中书刊印刷企业就有6000多家。为什么推行绿色印刷之路如此艰难?以下几点是显著的原因:①绿色认证费用成为绿色印刷企业的经济负担。认证费用除了支付给认证公司外,还要支付给咨询单位,同时还有需要环保机构出具检测证明的费用;在认证获得通过后,每年还有年检、测评、复审等各种费用。对于一些效益不佳的传统印刷企业来说,这无疑会影响其推进绿色印刷的积极性。②全国有很多印刷企业,对与之相配套的认证工作的辅助服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检测需求的不断增加,仅靠目前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也会制约绿色印刷的推行。

二、绿色印刷的政策导向和技术支撑

国家政策的指导、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对推行绿色印刷至关重要。当我们走出家门,随时可见五彩缤纷的印刷品、满街飞的广告纸片、过度包装的商品、一份近百页的报纸……可见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促进了印刷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利益的追求也牺牲了环境、消耗了资源。但我们看这样几个事例:①美国《新闻周刊》在2012年10月18日宣布将在2013年实现杂志内容全面数字化,放弃印刷版。②苹果手机的包装盒成本不及国内的一个香烟盒成本。③十八大会议期间,从会议代表用茶杯到办公用纸都尽量实现无纸化。

笔者举这三个事例,其含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具有一言九鼎的威力。现在国家有关方面已着力进行政策指导,例如教材的绿色印刷,对教辅出版的严格控制,商务部对商品过度包装进行控制等,这些措施都极其有效地促进了绿色印刷的推行。

三、绿色印刷对传统印刷企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化将会对传统印刷带来冲击

1. 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按需印刷对出版物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在印刷行业的应用,给传统印刷带来了颠覆性“革命”。当我们感叹“网购”对实体销售渠道冲击时,作为印刷工作者已感觉到网络技术对传统印刷的冲击正日益临近。前几年印刷行业推行CTP的应用,只是改变了传统印刷中的部分环节,可高速、高精度数码印刷与POD联线技术的应用,将对传统印刷产生冲击。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按需印刷已逐步形成产业,纸质出版物将由电子阅读器逐步代替,人们无需为了只阅读两页的新闻而购买近百页的报纸,电子地图已取代地图册,出版社也不必为图书库存而犯愁,图书销售实现零库存。数码印刷在云计算中心的支撑下成立遍布各地的网店,既能减少运输的成本,也能降低出版的风险,可有效打击盗版,使版权保护轻而易举。

2.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曾经辉煌的票据印刷可谓是致命打击。各金融单位推出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结算使曾经依赖于此的纸质票据做到了彻底的“绿色印刷”—已经无需印刷。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推行的“金税三期”工程,网络发票的过渡期使用最终将走向电子发票,这个过程只是时间问题。在近期召开的2013年商业票据年会上,所有与会印企代表无不对此深感担忧。财政票据,仅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再对学生开据非税收入收据,对票据印刷量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以上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

“绿色印刷”加大了印刷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首先,绿色印刷是整个产业链,从纸张、油墨、热熔胶到各种辅助材料,必须全部绿色,印刷、印后过程全部是节能环保。对印刷企业来说,无论是采购成本,还是自身的生产成本都会有相当幅度的增加。其次,按绿色印刷的标准,加大了对废液、废旧物资的处理要求,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样看来,与非绿色印刷相比,其业务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绿色印刷企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绿色印刷这项政策的顺利推行。

四、传统印刷企业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途径

改革总是先有疼痛后有快乐。面对绿色印刷的必然趋势,传统印刷企业将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途径?传统印刷企业要顺应绿色印刷潮流,那么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员工绿色印刷理念的灌输,绿色印刷相关技能的培训以及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②严格把关印刷相关原辅材料的采购,采购不能只看标识,还要适时将产品送至权威检测机构检测,以防止有问题的材料被不知不觉使用,流入市场,造成非主观因素对消费者的危害。③绿色印刷降耗减排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特别是创新的设计理念,在达到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考虑材料的消耗和工艺的简捷。④切实做好废水废料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处置、回收,不能因考虑成本支出而任意排放,污染环境。⑤随着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编印无距离、色彩无差别、产品无库存,新型的编、印、发模式已成为趋势,印刷业将面临第三次革命,传统印刷企业应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抓住时机,选准切入点,引进设备,适应印刷业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为江苏凤凰扬州鑫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

传统印刷 第6篇

RICOH Pro VC60000支持多种喷墨连续纸张,使用压电喷头技术,采用分辨率为1200dpi×1200dpi的独有多点喷墨技术;其可采用双面系统,印刷幅面在165~520mm;机器采用轮转供纸方式,其印刷速度可高达120米/分钟;每月印量高达4000万页,且最高可印刷定量达250g/m2的高光涂布纸张;系统还可以选配一套底涂和印后保护性上光装置。在应用方面,RICOH Pro VC60000的以下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高效运作品质可与传统印刷相媲美

理光有着25年的喷墨核心技术开发经验,RICOH Pro VC60000高速喷墨印刷机使用了理光最新一代喷墨前端技术和高密度颜料墨水,其打印头的物理分辨率高达每英寸1200点。借助RICOH Pro VC60000的像素级动态可变墨滴技术,用户可以生产出接近传统印刷质量的产品。RICOH Pro VC60000的可选保护涂层模块为保护重要文档提供耐擦性和耐磨性,借助可选的底部涂层模块,可支持更多介质,如各种胶印铜版纸、喷墨纸、再生纸等,其输出品质可以媲美传统印刷设备。RICOH Pro VC60000每小时能够生产100000多页A4纸,理光可以为刚使用或正在使用数字印刷并希望整合和精简操作流程的客户,提供功能丰富的整体解决方案。

RICOH Pro VC60000的技术性能有助于企业从传统印刷向更高效的数字印刷工艺过渡,帮助商业出版商大大缩短印前准备时间,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运行,同时保持印刷产品的高品质。这也将改善许多商业印刷出版商对喷墨打印品质不佳的看法。

灵活可变 选择更多

基于开放标准架构的RICOH Pro VC60000,使用了理光最新的数据处理前端,使其不仅能提供对PDF、PDF/VT、AFP和JDF的原生支持,还能提供色彩管理支持。这种高性能的数据处理前端专为复杂的数据驱动图文传播进行优化,提供易用的操作界面和先进的工作流管理,还利用了理光在关键任务可变数据处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此同时,理光的软件解决方案和战略合作伙伴产品与RICOH Pro VC60000相得益彰,并包含成套工具和实用程序,为客户提高生产率提供了多种选择。RICOH Pro VC60000凭借其模块化结构可以支持各种配置选项,为客户提供了很好的灵活性。RICOH Pro VC60000的可扩展性很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到了未来的功能增强和升级,以使企业在业务增长和需求变化时保护客户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投资。

多样产品组合 引领市场

传统印刷范文

传统印刷范文(精选6篇)传统印刷 第1篇虽然我国早期造纸和制墨技术的出现造就了雕版印刷术, 但是由于手工雕版既费时又费工费料, 以及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