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检测范文
常用检测范文(精选12篇)
常用检测 第1篇
关键词:管道,泄漏,检测,定位
由于管道检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简单、快速、精确、可靠、通用的管道泄漏检测方法。有关管道泄漏检测的方法大致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基于人工巡检法, 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携带检测仪器设备或经过训练的动物分段对管道进行泄漏检测和定位。这类方法具有定位精确度高和较低的误报率的特点, 但不能及时发现泄漏, 检测只能间断的进行;第二类是基于超生、磁通、摄像等技术的管内检漏法 (如管内探测球PIG) , 这类方法具有定位精确度高和较低的误报率的特点, 但无法实现在线监测。由于探测球在管内随介质漂流, 容易发生堵塞、停运等事故, 并且探测球比较昂贵, 运行成本较高;第三类是基于电缆检漏法, 目前使用的电缆主要有油溶性电缆、渗透性电缆、分布式传感器电缆三种, 电缆与管道平行铺设, 当泄漏的物质渗入电缆后, 会引起电缆特征的变化, 以此来实现对泄漏的检测和定位, 这类方法非常灵敏, 对于小漏和缓慢泄漏均有较好的效果, 但电缆价格和施工费用都较高, 电缆一旦沾染上泄漏物后就要进行更换, 它多用于液态烃类燃料的泄漏检测;第四类方法是基于管道压力、流量、温度等运行参数的外部检测法, 它能实现在线监测, 是目前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1 管道泄漏产生的原因
管道产生泄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腐蚀穿孔、疲劳破裂和外力破坏。
尽管采取腐蚀控制措施可以大幅度减缓腐蚀, 但并不能绝对防止腐蚀。阴极保护不足时, 管道腐蚀过程虽然会由于阴极保护而缓慢但不会停止;阴极保护被屏蔽时, 则对管道腐蚀根本起不到抑制作用。阴极保护不足是指阴极保护系统所提供的保护电流不能满足管道保护要求;阴极保护屏蔽是指阴极保护电流在流动中受阻, 不能到达预定位置。涂层上出现大面积破损、连续漏点或整体绝缘性能下降时, 容易导致阴极保护不足, 由于通过检测可以发现这类缺陷, 一般可通过修复避免腐蚀事故。涂层与管体金属剥离时对阴极保护系统产生屏蔽作用, 特别是采用绝缘性能较高的有机合成材料制作的涂层, 但是现有的检测技术很难检测出涂层剥离来, 因此容易产生腐蚀穿孔泄漏。
油气管道长期在高压条件下运行, 管道金属的机械性能会逐渐衰变, 管道焊缝本身存在的以及由于应力腐蚀产生的微小裂纹就会扩展, 裂纹发展到一定程度, 则酿成突发性的管道破裂事故, 导致泄漏。对于输气管道来说管道破裂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外力破坏主要包括天灾和人祸两方面。洪水、山体滑坡、泥石
流以及地震等都有可能毁坏管道;人祸主要是指第三方破坏, 包括各类建设项目的施工如筑路、开挖等所造成的无意破坏及打孔盗油、盗气等不法分子造成的蓄意破坏, 目前已成为管道保护的主要威胁, 有些地区甚至是第一位的破坏原因。
2 常用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2.1 压力梯度法
在管道上、下游两端各设置两个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信号, 通过上、下游的压力信号分别计算出上、下游管道的压力梯度。当没有发生泄漏时, 沿管线的压力梯度呈斜直线;当发生泄漏时, 泄漏点前的流量变大, 压力梯度变陡, 泄漏点后的流量变小, 压力梯度变平, 沿管道的压力梯度呈折线状, 折点即为泄漏点, 由此可计算出泄漏点的位置。
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沿管道的压力梯度是非线性分布, 因此压力梯度法的定位精度较差, 并且仪表测量的精度和安装位置都对定位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对于流体在粘度、密度、热容等特性随沿程温度下降有较大变化的管道, 该方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但需要流量信号, 并且需要建立较复杂的数学模型。
2.2 负压波检漏法
当输送管道发生泄漏时, 以泄漏处为界, 视输送管道为上、下游两个管道, 由于输送管道内外压差的存在, 使得泄漏处的液体迅速流失, 压力突降。当以泄漏前的压力作为参考标准时, 泄漏时产生的减压波就称为负压波。该负压波将以一定的速度向管道两端传播, 经过若干时间后分别被上、下游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根据检测到的负压力波的波形特征, 就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泄漏, 再根据负压力波传到上、下游传感器的时间差和负压力波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进行泄漏点的定位。负压波检漏法不需要数学模型, 计算量小, 适用于发生快速的、突发性泄漏的场合, 并且大多数只用压力信号, 特别适合我国管道应用。
2.3 质量或体积平衡法
质量或体积平衡法基于管道中流体物质流动的质量或体积守恒关系, 即液体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应等于管道内停滞的流体量。在管道运行稳定后, 流入量与流出量视为相等, 于是在检测管道多点位 (或泵站两端) 的输入和输出流量时, 若差值大于一定范围, 既表明所测管道可能已发生泄漏。管道中的流体物质沿管道运行时其温度、压力、密度、粘度可能发生变化, 容易产生误差, 但是可以修正。
使用质量或体积平衡法进行管道泄漏检测时, 流量计的精度和管道中的流体物质存余量的估计对泄漏检测精度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流量计的测量误差。可采用拟合流量计流量误差曲线的方法, 对计量精度进行实时在线校正, 实现流量计的精度补偿。另外流量计之间的距离不宜设置过远, 以确保流量计之间管道中流体物质余量预测的精确性。质量和体积平衡法对于检测运行状况不断变化的管道和泄漏量少的情况时, 检测误差会较大, 很难及时发现泄漏, 须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2.4 统计检漏法
统计检漏法是壳牌公司提出的一种不用管道模型的检漏方法, 该方法根据管道出入口的流量和压力, 连续计算流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当发生泄漏时, 流量与压力之间关系就会变化, 应用序列概率比实验方法和模型识别技术对实际测量的流量和压力值进行分析, 计算发生泄漏的概率, 从而判断是否发生了泄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泄漏点进行定位, 但定位精度受检测仪表精度的影响比较大。
2.5 声波检漏法
当管道发生泄漏时, 管道中的流体通过泄漏点外泻时会产生噪声, 该噪声将沿管道向两端传播, 强度随距离会按指数规律衰减, 在输送管道上安装声音传感器捕捉噪声信号, 通过对噪声信号的分析处理, 判断是否发生泄漏并确定泄漏点的位置。由于受到噪声传播距离的限制, 若要对长距离的输送管道进行泄漏检测, 则需按一定的间隔安装许多声音传感器。但随着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器的应用, 一根光纤可代替许多声音传感器, 这将降低检测系统的成本, 并且提高泄漏检测的精度。
3 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方案
通过对上述几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在实际应用中应优先采用管道自动监控系统对整个液体输送管道实施不间断的监控, 但单独采用管道自动监控有时不能有效地检测微量的泄漏 (如泄漏量小于流量的0.5%) , 这就需要辅以必要的人工巡检等方法来加强检测。在管道运行初期, 由于管道的材质、防腐层、焊口等方面存在着未被检查发现的缺陷, 事故概率较高。在管道运行的中期, 事故主要因人为破坏或操作失误引起的, 事故概率较低, 管道处于平稳运行期。在管道运行后期, 管道趋于老化, 事故率上升。因此在管道运行初期和后期除采用管道自动监控系统外, 还可进行携带仪器的检测车进行人工巡检来发现管道自动监测系统未能检出的泄漏。对长距离输送管道应采取管道分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 对风险大的管段优先进行人工巡检, 对风险小的管段可适当减少人工巡检的次数, 从而减少人工巡检的工作量。
常用检测试验英文缩写 第2篇
ELISA酶联免疫吸咐试验
SN血清中和试验
VN病毒中和试验
LA乳胶凝集试验
FAT荧光抗体试验
SAT血清凝集试验
IHA间接血凝试验
AGID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CF补体结合实验
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HA血凝试验
MAT显微凝集试验
NPLA中和过氧化物酶标记试验 IF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VIA-AGID相关抗原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FAVN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
浅谈梅毒常用检测方法 第3篇
【关健词】 梅毒检测;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
梅毒为苍白螺旋体(T.pallidum TP)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亦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之一。梅毒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医学问题[1]。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新感染病例[2]。由于梅毒早期可以潜伏感染,晚期可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损害及病变,因此,选择快速、简便、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方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对实验室常见梅毒的检测方法作一综述。1 目前常用的梅毒诊断方法1.1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TP是早期梅毒检测的最好方法。用药前取患者病灶渗出物或淋巴结穿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TP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穿刺孕妇羊水做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对胎儿梅毒具有诊断价值。此外,作免疫荧光试验(DFA),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的TP。活体组织用银染色法或荧光抗体染色,可见黑褐色梅毒螺旋体。1.2 血清学检查 当人体感染TP2-4周后,血清中可产生一定数量的非特异性抗心磷脂类抗体和TP特异性抗体。用血清学方法可检测这两种抗体,作为梅毒诊断的重要手段。1.2.1 TP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血清试验 TP感染人体后,宿主迅速对TP表面的脂质做出免疫应答,在3~4周后产生抗心磷脂抗体(反应素)。反应素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未经治疗,体内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逐渐减少至转为阴性。因此,可用于療效观察及判愈。目前,检测反应素的实验常用:血浆反应素环状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SUT)、胶体金SYP等。它们的共同点:具有相同的抗原成分,敏感性相似且较差;易受生物学和某些生理因素的干扰导致假阳性;假阴性反应主要是前滞现象及敏感度较差所致;试验结果肉眼可观察,RPR和TRUST可用显微镜镜检以助结果的判定。1.2.2 TP特异性抗体血清试验 采用TP作抗原,检测梅毒IgG、IgM抗体。此检测法分为:⑴血球凝集试验(TPHA、TPPA等) ,利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TP特异性抗体,血清吸收剂可消除试验中的生物学假阳性反应,提高试验的准确性。此试验用于梅毒确诊,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等优点。⑵金标法是根据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的TP抗体首选与金标抗原结合成复合物,顺膜渗透至包被区,与包被TP抗原结合,形成由胶体金抗原-TP抗体-抗原组成的紫红色反应带。本法简单,特异性好,无需特殊设备,全部试验过程可在30min内完成。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利用TP多肽抗原包被反应板的试验。它用双抗原夹心法,同时检测IgM/IgG抗体,可用于早期诊断,并避免了单片段抗原混合干扰。1.3 分子生物学法 目前主要用PCR试验,有引物和脱氧核糖核酸存在,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模板DNA,针对编码TP抗原和TpN47(Tpp47)的DNA开放编码区扩增延伸。目前,有四套TP的PCR扩增系统。PCR是在兔感染试验(RIT)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体外DNA扩增试验,该试验结果显示PCR检测方法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优于暗视野检测法和血清学试验,为梅毒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2 各种检验方法的比较2.1 病原学检查 标本为病灶渗出物或淋巴结穿刺液,观察TP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因此,该方法适合于感染早期用药前。镀银染色能使TP染成棕褐色或褐黑色,染色层次清楚,反差明显,形态清晰,易于辨认,封片后可永久保存,可用于科研或教学。对于早期显性梅毒的诊断及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缺点:制约条件较多,如检前用药、荧光显微镜的性能、试剂和技术等均影响检测结果,而且,镀银染色不能观察TP的运动方式,易与类似物相混淆。因此,实际检出率并不高,很难从干疹、血液标本、口腔病灶中检出TP,对晚期及隐性梅毒病人也不适用。2.2.1 TP非特异性抗体血清试验 用于梅毒初筛试验。TP感染4周后有非特异性抗体出现。对于二期、三期梅毒以及判定梅毒的发展和痊愈,药物的疗效有重要意义,且实验操作简易、快速、易于观察结果,成本低等,适合批量筛查。但敏感性、特异性较差,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容易造成漏检和误诊。不适合早期梅毒、先天梅毒、神经梅毒的诊断。孕妇梅毒筛查可考虑用RPR试验,因为孕妇梅毒隐性感染者占98%,RPR对隐性梅毒敏感。2.3 分子生物学法 常用PCR法,标本为病灶分泌物或穿刺液。对生殖器溃疡能早期鉴别诊断,区分梅毒、生殖器疱疹及软下疳。优点:对一期梅毒、艾滋病合并梅毒、神经梅毒等均较敏感,可区分母体梅毒与胎传梅毒,能判断传染性。这点优于血清学。由于 TP现在还不能人工培养,因此,PCR法又优越于病原学方法。缺点:干扰因素较多,如引物的非特异性,易受标本中的组织和细胞碎片等物质抑制。而且当皮损开始愈合、分泌物减少、血清学试验阳性反应时,采用PCR方法就不合适。3 展望
常用建筑钢材试验检测方法 第4篇
1.1 试验应在10~35℃温度下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温度应在(23±5)℃。
1.2 试验机准备。各种类型试验机均可使用,试验机误差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程,基本满足如下规定:试验机应具备调速指示装置,试验时能在标准规定的速度范围内灵活调节;试验机应具备记录或显示装置,能满足标准测定力学性能的要求;试验机应由计量部门定期进行检定,试验时所使用力的范围应在检定范围内。
试验机中常用的是液压万能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的常见故障及处理维护见表1。
1.3 标距打点机。能准确在试件上打出标准的标距,又不会对试件造成破坏。
1.4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很多的液压万能试验机,结合试验检测系统软件,安装了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有的实验室也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采用电子记录的方式,对试验数据和图形进行自动记录采集。
1.5 千分尺、游标尺(用来测量钢筋直径)和钢板尺。
2 试件取样
钢筋应该按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质量不大于60t每批应该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的钢筋组成。在填写进场检测委托单的时候,应该记录钢筋的出厂厂家、出厂合格证号、钢筋的进场数量等项目。每批钢筋的检验项目和取样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
3 试验步骤
3.1 试样准备。
拉伸、弯曲试验试样不允许进行车削加工,按表2规定,用2个或一系列等分小冲点打点机或细划标出原始标距,标记不应影响试样断裂,对于脆性试样和小尺寸试样,建议用快干墨水或涂料标出原始标距。如平行长度比原始标距长许多(例如不经机加工试样),可以标出相互重叠的几组原始标记,如图1所示。
3.2 试样原始横截面的测定。
带肋钢筋的测量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1mm。圆形试样截面直径应在标距的两端及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各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选用三处测得横截面积中最小值,横截面积按如下公式计算: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测定的方法准确度应符合《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附录A-B(标准的附录)规定的要求。测量时,建议按照表3选用量具或测量装置,根据测量的试样原始尺寸计算原始横截面积,并至少保留4位有效数字。
3.3 试样原始标距的标记和测量。
比例试样原始标距的计算值,对于短比例试样,应修约到最近5mm的倍数,中间数值向较大一方修约。原始标距的标记应准确到±1%,测量尺寸的量具应由计量部门定期检定。试样原始横截面积的计算值修约有效数字,修约的方法应依据《数值修约规则》(GB/T 8170-1987)。
3.4 试验操作。
3.4.1 将试件上端固定在试验机上夹具内,调整试验机到零点,装描绘器、纸、笔等(或者打开计算机自动采集系统,准备自动采集试验数据和数据图像)。
3.4.2 开动试验机进行拉伸,拉伸速度为:屈服前应力增加速度为10MPa/s;屈服后试验机活动夹头在荷载下移动速度不大于0.5Lo/min,直至试件拉断(也可以参考标准中规定的试验速率),见表4。
3.4.3 测定屈服强度。呈现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相关产品标准应规定测定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或两者。如未具体规定,应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或只测定下屈服强度。按照定义采用下列方法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若测定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0.00025~0.0025m/s之间,并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如不能直接控制这一速率,则应通过调节在屈服开始前的应力将其固定,直至屈服阶段过后。
屈服强度的记录方法。图解方法:试验时记录力一延伸曲线或力一位移曲线。从曲线图读取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和不计初始瞬时效应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或屈服平台的恒定力,将其分别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0),得到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指针方法:试验时,读取测力度盘指针首次回转前指示的最大力,和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指示的最小力,或首次停止转动指示的恒定力,将其分别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0),得到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可以使用自动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并且可以不绘制拉伸曲线图。
国家鼓励在楼板中常用的冷轧带肋钢筋,即CRB550没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在测量试验的过程中规定不用记录它的屈服强度,只记录它的极限强度和延伸率。
3.4.4 抗拉强度及,(极限强度)的测定。采用图解方法或指针方法测定抗拉强度。
对于呈现明显屈服(不连续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从记录的力一延伸或力一位移曲线图,或从测力度盘读取过了屈服阶段之后的最大力,对于呈现无明显屈服(连续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从记录的力一延伸或力一位移曲线图,或从测力度盘读取试验过程中的最大力。最大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0)得到抗拉强度。
可以使用自动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总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一延伸曲线图。抗拉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Rm钢筋的抗拉强度(MPa);
Fm钢筋承受的极限拉力(N);
建设工程常用建筑材料检测合同 第5篇
甲方:
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甲方就的部分项目委托乙方进行检测的事项和乙方协商一致,同意订立本合同,并共同信守合同各项条款。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条:检测内容
1、工程名称:
2、委托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及土工试验的普通检验和见证检验。
第二条:检测费用和结算
1、检测单价按有关规定和甲乙双方商定的价格收费(见附件);
2、检测费用累计达到 万元结算一次,甲方收到乙方的结算单据后10个工作日内结清;
3、乙方向甲方提供 4份检验报告(原件)。超出部分按叁元/份计。
第三条:双方责任
1、甲方责任
1)负责对见证材料出具相关证明;
2)及时提供建筑材料的试件;
3)及时和乙方进行结算。
2、乙方责任
1)负责到甲方工地现场进行收样,承担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
2)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及当地相关规范、法规等对甲方提供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公正;
3)乙方要及时向甲方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报告出具的日期必须在试件到期后七个工作日内;
4)乙方在收款的同时向甲方开具相同数目的正式发票。
第四条:违约责任
1、乙方未能及时出具材料检测报告,由此而影响到甲方后续工作的进行,每延误一天按延误报告所有材料试验总价的1%进行处罚;
2、由于乙方的原因对材料的试验检验发生错误,需无偿重新进行试验检验,由此造成甲方的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由此而产生的责任由乙方全部承担;
3、甲方收到乙方的结算书后,需进行审核确认并办理相关付款手续,每延误一天按结算额的1%进行处罚。
第五条:争议的解决
双方发生争议时,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按以下方式的其中一种予以解决:
1)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向当事人所在地法院起诉。
第六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可另行协商,制订补充协议或承诺,补充协议或承诺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条:合同生效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后成立并生效。双方义务完成后,合同自行解除。
本合同一式 捌 份,甲、乙方各执 肆 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签约代表: 签约代表:
常用检测 第6篇
【关键词】锅炉检验;检验内容;检测方法
一、锅炉检验的意义
锅炉设备是用水或者是其他热载体当作介质所进行的加热容器,其以蒸汽、热水等形式达到热量输出的目标,此处所讨论的锅炉原则上为《锅炉等压力容器监察检查条例》里面所规定的设备。在锅炉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会受到高压、高温介质影响,或者因为受到烟气冲刷及火焰辐射影响,受压元件容易出现腐蚀、磨损、变形、过烧、结垢、泄漏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堵灰与结渣问题,更有甚者是造成爆管及爆炸事故,若不对其加以及时处理消除,最终定会使设备产生破坏。锅炉设备检验实际上就是把锅炉可能发生的危险机率降至最低的一个方法。
二、锅炉检验的基本内容
(1)锅炉外部检验。锅炉外侧检验能够直接在锅炉运行时予以处理,主要内容有:手孔和检查孔有无漏水及漏汽问题出现;汽阀、水阀相关管道情况;辅助设施工作情况;炉膛燃烧情况;炉墙与钢架工作情况;相应的安全附件可否做到灵敏工作;锅炉的具体操作流程;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交接班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到位;水处理设施运行是否良好。(2)定期停炉内外检验。定期停炉内外检验需要锅炉完全停炉之后才能进行。检验的主要内容有:锅炉外侧检验发现缺陷的位置;锅炉中主要受压元件的内表面、外表面,尤其是开孔部位、焊缝部位、扳边部位是否出现裂纹及腐蚀现象;管壁是否出现磨损及腐蚀问题;锅炉中的的拉撑元件有无出现裂纹与腐蚀问题;胀口是否做到细致严密,管端受胀部位有无环裂及铆缝松脱的可能性;受压元件凹陷、鼓包、弯曲及过热的可能性有多大;受压元件与锅炉构架会否由于砖墙、隔火墙的破损而过热;受压元件附近有没有水垢及水渣问题,入水管与出水管同锅筒接口会不会发生腐蚀及裂纹现象,排污阀同排污管在连接处是否实现牢靠固定;水表柱、水位表、安全阀、压力表等项内容同锅炉主体连接是否到位;自动控制系统能否做到灵敏可靠。
三、锅炉检验常用方法
(1)外部目测手段.此办法仅需极简单工具,原则上只是依赖检验者的感官便能够发现问题,主要用来应对钢板表面所形成的缺陷。比如腐蚀、破损、裂纹、变形、气孔、咬边的焊接情况等。(2)敲击检查手段。依照小垂弹力所产生声音与振动特点,对锅炉存在的金属缺陷问题,裂纹与松动、腐蚀问题、焊缝质量问题形成科学推断。(3)白粉加煤油检查手段。如果以敲击检查手段进行检测时,能够发现金属裂纹征兆的,为更进一步对裂纹长度、去向进行检查,通常应用此种办法。(4)照射检查手段。用照射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锅筒、管件、集箱等出现的欠均匀性腐蚀与变形,同样可以检查出元件的粗裂纹问题。(5)拉线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锅筒、管件、集箱的弯曲度。(6)直尺检查手段。能够检查出直管、内壁板中存在的腐蚀位置深度,能够检查出平板中出现的鼓包高度。(7)样板检查手段。所谓样板是以元件各部设计出的尺寸形状,预先制好薄铁皮或者是硬纸模型,以它同元件检测实际形状、尺寸进行对比,以确定实际形状与尺寸的标准要求相符度。(8)取孔检查手段。对锅炉实施检验时,若对于锅炉钢板的个别区域腐蚀,需测出钢板剩余厚度时,或者是需要检查可能出现的钢板夹层、裂纹深度的,可以采用此法。
伴随锅炉换代及有关联的检验设备与技术理论的完善,对于锅炉的检验与检测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发展,造就更多人才,并给人才提出更高水平要求。检验时一定要切实遵守锅炉设备安全检查条例、锅炉安装使用规则等标准规定,保证锅炉的平稳安全运行,保证涉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剑利,李杰.锅炉检验质量的控制体系与程序[J].装备制造技术,2009(6)
[2]王玉君.浅议锅炉检验的重要性和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3]张丽波,安文广.锅炉检验的内容方法探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4]张连方.锅炉检验应遵循的安全对策[J].工业锅炉,2007(5)
常用检测 第7篇
1. 论文样本选择与比较方法
1.1 论文样本选择
从参与论文相似度检测的同学中选取40位同学的论文, 其中20篇选取理工科方向的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微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 另外20篇选取文科方向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
1.2 比较方法
(1) 先使用大雅检测系统和维普检测系统对选取的40篇毕业论文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按照理工科组和文科组分别记录;
(2) 理工科组和文科组分别记录大雅检测系统、维普检测系统检测的论文相似度及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差, 结果差采用大雅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减去维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
(3) 对每组的20条结果差进行分析, 分别以5条、10条、15条、20条数组统计结果差的平均值;
2. 结果比较
分别对理工科、文科两组的检测结果差进行比较。
2.1 理工科组比较结果
2.1.1 两个检测系统相似度检测结果比较
通过大雅、维普检测系统检测理工科组20篇论文发现, 相同论文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使用大雅检测结果减去维普检测结果, 相似比差异最高为-30.04%, 最低为0.55%, 具体结果如表1、图1所示。
2.1.2 两个检测系统相似度结果差分段比较
对20条结果差进行分段求和, 首先计算前五条结果差之和, 然后分别计算前5组、前10组、15组、20组结果差之和, 结果取绝对值, 保留两位小数。具体结果如表2、图2所示。
2.2文科科组比较结果
2.2.1两检测系统相似度检测结果比较
通过大雅、维普检测系统检测文科组20篇论文发现, 相同论文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使用大雅检测结果减去维普检测结果, 相似比差异最高为-53.07%, 最低为1.68%, 具体结果如表3、图3所示。
2.1.2两检测系统相似度结果差分段比较
从图3可以看出文科组论文在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的结果误差较大, 对文科组20条数据结果差分别按照5组、10组、15组、20组记录进行分段求和, 不取绝对值, 具体结果表4所示。
2.3 结果分析讨论
通过大雅和维普检测系统对文理科两组数据的比较, 可以发现每一篇论文在不同的检测系统的相似度比都有一定差异, 只是差异高低不同而已。
2.3.1 理工科组比较结果分析
从表1、图1可以看出, 两个检测系统结果差最高为-30.04%, 最低为0.55%, 同一篇文章大雅检测相似度高于维普的9篇, 反之维普检测相似度高于大雅的11篇。从表2、图2可以看出, 分段求结果之和, 随着样本数的增加, 两个检测系统相似度差异逐渐缩小。说明两个检测系统对不同论文的检测都有相似比高于或低于另外一个检测系统的情况, 随着检测样本数的增加, 两个检测系统相似度高于或低于对方的情况趋于对等。
2.3.2 文科组比较结果分析
从表3、图3可以看出, 文科组两个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差最高为-53.07%, 最低为1.68%, 同一篇文章大雅检测相似度高于维普的4篇, 反之维普检测相似度高于大雅的16篇。在文科组维普检测的相似比明显高于大雅检测系统。从表4可以看出, 分段求结果差求和, 结果没有取绝对值, 可以看出大雅检测系统检测的相似比都是低于维普检测系统的, 随着样本数的增加使得差异更明显。
3.结果差异原因
为何两个检测系统对同一篇文章的检测结果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呢?我们对两个检测系统及差异比较明显的文章进行了分析。
3.1检测的资源种类与数量不同
大雅检测系统和维普检测系统拥有各自的资源对比数据库, 它们的资源对比数据涵盖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异的, 两个检测系统资源涵盖情况详见表5。
从表5可以清晰看出大雅检测系统和维普检系统检测论文相似度所对比的数据库资源的种类及数量。维普检测系统在期刊、学位论文资源方面的数量是高于大雅检测系统的, 大雅检测系统相比于维普检测系统最明显的优势是拥有中文图书对比资源。
3.2 论文参考的文献类型影响相似比
对文理科40篇毕业论文在大雅和维普两检测系统中进行检测, 结果从图1、图3可以看出同一篇论文在不同的检测系统的相似比都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在表1、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篇论文检测, 理工科组大雅检测的相似比低于维普检测的结果达到30.04%, 相似比高于维普检测的结果为29.75%;文科组大雅检测的相似比低于维普检测的结果达到53.07%, 相似比高于维普检测的结果为26.76%;从最高差异来看, 理科组两个检测系统的结果差比较接近, 文科组大雅检测的最高结果差明显高于维普检测系统。
笔者与论文在两个系统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的学生就其所参考的文献类型做了简单的交流, 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知, 在大雅检测系统检测相似比较高的学生多数是偏重参考一些电子图书、杂志报纸等网络资源, 而在维普检测系统检测相似比较高的学生偏重于参考的是CNKI、维普期刊数据的期刊、学位论文等。
从表2、图2可以得出随着检测样本数的增加, 理工科组大雅检测系统和维普检测系统两者检测的相似比结果差逐渐接近。而文科组随着检测样本数的增加, 结果差异更趋于明显, 维普检测系统在文科组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大雅检测系统。分析文科组的论文, 我校文科专业主要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 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是以实际的电子商务平台或者营销案例为主, 如淘宝、京东、小米手机营销等, 这些方面的写作材料, 学生需要参考一些最新数据, 一般以期刊论文、网络资源为主。在文科组的相似度检测对比中, 拥有期刊数量较多的维普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大雅检测系统。
4. 论文相似度检测的困惑
不同的论文检测数据库涵盖的资源对比库都不同, 一些数据库平台会与电子杂志社签署独家授权的期刊, 独家授权就是通过合法许可, 授权给被授权方 (合法的数字出版商) 独家使用, 未经期刊与被授权方同意, 他人无权使用。这样就造成国内没有一家相似度对比数据是全面的, 不存在任何一家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是最权威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论文相似度检测数据库主要有期刊、学位论文等资源的相似度对比, 而没有图书资源的对比。大雅相似度检测数据库就有相似图书的检测, 但是对于学术期刊的对比就不如维普、CNKI全面。那么我们在做学术科研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时, 到底需不需要重视与电子图书的对比呢?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学生在毕业论文检测过程中会根据学校选择的相似度检测系统调整自己的参考文献类型, 学生可能会花很多心思了解该检测系统的对比资源库的特点, 想方设法降低自己论文在该检测系统中的相似比, 显然仅通过某一个检测系统检测的相似比判断是否抄袭是有局限的。
5. 结语
在国内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众多, 又没有统一标准对比数据库的情况下, 指定任何一个系统作为标准进行论文相似检测都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高校该选择何种论文相似度检测系统是需要根据实际综合考虑的。理想状态是政府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出面筹建资源对比库涵盖所有数字资源的相似度检测系统, 统一论文相似度检测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检测数据库, 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平台进行检测, 并结合人工评价进行综合评判, 从而才能更好地检测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均, 江润林, 张晓琴.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研究科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05) :636-639.
[2]电子杂志社有关负责人就学术期刊独家授权相关问题答记者问.http://www.cnki.net/gycnki/daobao/cnkidaobao33/daobao33_8.htm.
[3]罗瑞, 唐璞, 舒安琴, 石芸.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医学论文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研究[J].天津科技, 2014 (12) :71-73.
[4]赵冬梅.基于已发表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 2015 (06) :50-53.
[5]陈燕, 丁岚.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缺陷分析[J].中国出版, 2014 (16) :12-14.
常用检测 第8篇
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 对其工作的可靠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范围内出现故障, 能可靠动作, 不允许出现拒动问题;二是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 保护装置不误动。为了提高微机建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我们提出了三个对策, 其中自动检测技术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自动检测技术
1. 定义。
自动检测技术是指微型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对自己内部各元件是否有损坏或故障进行自动检测的一项技术。对微型机继电保护装置, 要求工作原理正确, 设计方案合理, 采用优质的物理元件。即当装置内部的物理元件损坏时, 保证装置不拒动、不误动, 发出告警信号, 并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2. 分类。
目前, 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采用自动检测软件程序来实现对各元件的自动检测。检测方式有以下两种, 即时检测和周期检测。即时检测是指在正常运行时, CPU在相邻的两个采样间隔内, 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等待下一个采样时刻的到来, 那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检测称为即时检测。周期检测是利用微型机继电保护的执行程序的小块富裕时间的积零为整起来的累积时间进行的检测成为周期检测。周期检测时间较长, 用其来微处理器CPU处理量较大的内存元器件的检测, 例如制度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等。按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元器件的检测和成组功能检测。其中元器件的检测是指:只读存储器ROM, 随机存储器RAM, 模/数A/D转换器, 接口芯片, 各种定制输入电路等元器件的检测;而成组功能检测则是指利用模拟系统发生故障的模拟程序和数据的处理, 判断装置内部是否存在运行缺陷。
三、检测方法
微型机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检测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其常用的检测方法。
1. 微处理器CPU的检测。
我们通常利用定时电路对微处理器CPU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微处理器CPU不能禁止定时电路的工作, 但可以由CPU来清零。正常运行情况下, CPU的软件程序会按事先预定好的周期 (此周期小于定时器设置的时间常数) 对定时器进行清零。如果CPU发生故障, 定时器在预先设定好的周期内没有被清零, 当达到规定的定时后就发出报警信号。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们设计了防止程序出轨的逻辑见图1。
2. 数据采集系统的检测。
对数据采集的检测可利用模拟量的采样值应满足的关系式去判断有无发生故障。最方便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采样中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即:
来进行判断。如果各电流和电压在同一采样时刻的采样值满足上式时, 则认为数据采集系统正常, 否则则认为数据采集系统出现了故障。此外, 还可以专门开设一条采样通道作为自检专用。通过多路模拟开关, 将+5V稳压电源直接加在每一路采样通道上, 经过A/D模数转换后在CPU读出的数据, 与+5V应得到的正确的A/D模数转换数据相比较, 可诊断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故障。
3. 随机存储器RAM的检测。
检测随机存储器RAM主要是通过对写入的数据和读出的数据进行比较, 从而诊断出随机存储器RAM是否发生了故障。举例说明:比如先将每一个随机存储器RAM的地址都写入OOH, 然后之后读出校验, 再写入FFH, 再读出检验。这样下去可以将整个RAM区都进行自检。
4. 只读存储器ROM的检测。
检测只读存储器EPRROM的方法主要是将存储器中的全部数字码固化, 按照字节进行累加, 把累加过程中溢出的部分舍去, 保留相加的结果。然后将预先存放在只读存储器中某地址的正确结果与之相比较。当两者相等时, 则表明只读存储器正常, 不相等时则表明出现了故障。但是该方法在原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也极有可能出两位或两位以上的错误时, 上述计算结果与预先存放的正确结果相同, 而检测不到EPRROM出现故障。我们经常采用另一种补奇校验法。
这种检测EPROM的方法是将校验字存放于另一片E-PROM之中, 用来使待检查EPROM的全部字节内容按对应位进行“异或”操作的结果为“1”。在进行奇校验时, CPU的累加器逐个读出待检测EPROM和校验字EPROM中对应的每个字节的内容, 并对两者进行累积的“异或”操作, 直到完成全部的待检测空间后, 在累加器中的运算结果的每一位都是“1”, 如表1所示。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检测出在单个位上出现的错误和整个字节的错误, 也可检测出地址线和数据线的粘“1”或粘“0”的随机错误。
5. 开关量输出通道的检测。
对开关量输出通道的检测通常是采用一专门的自检电路。如图2中虚框所示, 它就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典型检测电路。自检过程如下:首先利用软件程序向并行接口Ⅰ发出一个驱动数字码, 并按照数码位导通使耦合器件G1的光敏三极管。当开关量输出通道正常工作, G2应该立即导通, 此时微处理器CPU通过并行口Ⅱ光电监视观察耦合器件G2是否导通, 当微处理器CPU检测到G2导通后, 马上撤回从并行接口Ⅰ发送出的驱动数字码。由于上述检测过程极短, 所以, 在并行接口Ⅰ输出开关量通道的执行继电器还未动作时, 驱动数字码已经被收回, 不会使继电器动作。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 微处理器收不到G2导通的信号时, 则表明此开关量输出通道元件损坏, 同时, 微处理器CPU也撤回发向并行接口Ⅰ的驱动数字码。
在微机继电保护中, 开关量输出通道不止一个, 为了充分发挥自检硬件电路的作用, 自检硬件电路可以公用一个为多个开关量输出通道进行自检。
四、结语
以上就是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硬件常用的检测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方法来保证微机机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德树.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1.
电磁喷油器的常用检测法 第9篇
喷油器的常见故障: (1) 脏堵。碳化物和胶油是脏堵的物质, 使循环供油量减少, 造成怠速不稳、加速不良等故障, 应适时检查清洗或更换。 (2) 绕组烧坏。电阻值变化而报废。 (3) 针阀发卡。主要有不喷油、常喷油、滴漏和雾化不良4种故障现象。不喷油表现在单缸断电无降速征状;常喷油表现在不雾化、冒黑烟, 不着火、冒白烟;滴漏表现在不雾化、不熄火, 断电后1min滴漏大于一滴;雾化不良表现在锥角、射程不良, 怠速游车或冒黑烟, 排气管中有不规则的突噜声等。
电磁喷油器常用检测方法:
1 喷油器的就车检测法
用经验法检测喷油器可以从喷油器的外部诊断其工作是否正常, 此法简单易行, 但很难精确地测出喷油器的燃油喷射量。在进行喷油器测试时燃油压力必须正常, 检测步骤如下:
1.1 燃油供给系统压力的检测
(1) 静态油压的检测
①从蓄电池上拆下搭铁线 (蓄电池电压应不低于12V) 。
②在主油路上接上三通及燃油压力表。
③点火开关OFF, 拔出燃油泵继电器, 并用跨接线短接30号和87号脚 (见图1) 。
④接上蓄电池负极搭铁线, 点火开关ON, 不起动发动机。
⑤打开压力表截止阀, 排除管道中的空气后, 测量油压。标准压力表油压为250kPa~350kPa。如果油压太高, 则检测油压调节器;如果油压过低, 则检测以下元件:油管连接有无渗漏、弯折或堵塞;燃油泵;燃油滤清器;油压调节器;及在油箱内的燃油泵滤网有否堵塞。
(2) 动态油压的检测
①静态油压正常时可拿掉跨接线, 插回燃油泵继电器, 起动发动机, 进行动态油压的检测。
②接好压力表, 起动发动机运转至正常水温。
③怠速在标准状态后, 怠速时标准油压为250kPa。
④短时间突然增大节气门开度, 油压应突增至不低于280kPa。
⑤从油压调节器上拔下真空管并堵好真空管口, 此时油压上升到大于350kPa。
⑥熄火后观察油压表下降是否能保持10min后至少还有200kPa。如不能, 则应检测燃油泵、油压调节器和喷油器。
1.2 喷油器的检测
(1) 发动机热机后, 在怠速状态下, 用听诊器 (触杆式) 听诊喷油器本体, 测听各缸喷油器的工作声响, 喷油器正常工作时, 应发出“嗤、嗤、嗤”的喷油声, 此声音的间隔应随发动机转速增加而缩短。否则喷油器有故障。
(2) 发动机热机后, 在怠速状态下, 用手触摸探测喷油器工作时的振击 (即检测喷油器针阀开闭的声响) 。如用手触摸喷油器本体有轻微的振动感, 此喷油器工作正常, 如感觉不到振动, 应检测线束连接器、喷油器或ECU传来的喷油信号。
(3) 发动机热机后, 在怠速状态下, 依次分别拔出各喷油器接线插座的插头, 使其断电, 此时发动机的转速应立即降低约200r/min, 如果发动机的转速无任何变化, 则该喷油器一定有故障。
(4) 拆下发动机上的全部喷油器, 安装在便于观察其喷油状况的地方并接好油管及连接线 (图2) , 此时还应将火花塞卸下, 以减少气缸阻力, 起动发动机, 同时观察各喷油器的喷油状况 (注意防火) , 对喷油雾化不良或漏油的喷油器应进行清洗或更换。
(5) 喷油器的单个检测, 将连接器的端子+B和EP与蓄电池连接好, 另一端则与喷油器连接好 (注意防火) , 通电15s, 用量筒测量喷油器的喷油量, 并观察燃油雾化情况。要求每个喷油器的喷油量与标准喷油量相差不得超过10%, 每个喷油器需测试2~3次, 以保证喷油器喷油量的准确率。检测完喷油器后, 脱开蓄电池与喷油器的连接线, 在保持油路系统正常油压的情况下, 检查喷油器处有无漏油, 要求每分钟漏油不得多于2滴。
1.3 诊断提示
(1) 拔下和插上喷油器线插头或者测试导线, 必须断开点火开关。
(2) 如果有一个喷油器无信号, 不喷油, 将产生起动困难, 怠速不稳和动力差。
(3) 当发动机起动时, 喷油器都不动作, 可能的原因是输送到ECU的电源线失效 (熔断丝) ;或接地失效;燃油泵继电器失效 (有时接触不良) ;霍尔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失效。
(4) 若在怠速时, 进行断缸试验, 如果一缸切断点火时, 怠速保持不变, 则应检测查喷油器和线束;火花塞和高压线;还有气缸压缩压力。
(5) 若发动机在热起动时难以起动, 应检测燃油压力及喷油器是否有渗漏 (内漏) 。
(6) 检测喷油器喷射状态时, 如喷射状呈“柱状”而不呈锥形, 或四个缸喷油器在同一条件下喷射出的燃油量相差太多 (大于5mL) , 则应更换喷油器。检测喷油器喷嘴是否有胶体状物质, 若有, 可用化油器清洗剂浸泡并喷洗, 否则将导致喷油量不足或加速不良等。
2 仪表检测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万用表检测喷油器的电压、电阻值和有关线路的导通情况。检测步骤如下:
2.1 喷油器电路电压的检测
断开点火开关, 拔下喷油器导线插接器, 然后将点火开关置于ON位置, 但不起动发动机, 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检测发动机ECU喷油器电源端子与搭铁端子间的电压, 应符合标准。也可将另一端子与接地之间并联一只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串联有限流电阻) , 在发动机运转时发光二极管应闪烁。如无电压、发光二极管不闪烁, 则需进一步检测ECU电源线路及搭铁线路。
2.2 喷油器电磁线圈电阻值的检测
拔下喷油器导线连接器, 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喷油器上两个接线端子间的电阻值。发动机温度为20℃时, 高电阻型喷油器的电阻值应为12~16Ω, 低电阻型喷油器的电阻值应为2~5Ω。如果电阻值不符合标准, 证明喷油器的电磁线圈损坏, 应更换新的喷油器。
3 专用仪器检测法
常用的测试仪是喷油器超声波清洗测试仪。此种仪器价格较高, 一般只有一类修理厂才会配备它。采用喷油器超声波清洗测试仪的检测过程如下。
3.1 从发动机上拆下喷油器后, 先用化油器清洗剂喷洗一下喷油器的外表, 再用布擦抹干净。因刚拆下的喷油器外表较脏, 不进行清洗会大大缩短超声波清洗液的使用寿命。
3.2 密封性检测, 在喷油器关闭的情况下, 加上喷油的正常油压来检测喷油器的密封性。一般要求在1min内喷油器不得滴漏2滴以上油滴, 冷起动喷油器则不允许超过1滴油滴。
3.3 雾化检测, 不同型号的喷油器, 在正常条件下喷雾形状是不同的。一般喷油器的喷雾形状像降落伞张开时的抛物面, 两孔以上喷油器的喷雾形状是角度较大的白色锥体, 而单孔喷油器的张角并不大。较脏或有故障的喷油器的喷雾形状基本相同, 是一根或几根白线。
3.4 流量检测, 即使是几个新的同型号的喷油器, 它们的流量也不会绝对相同。在不同油压和不同转速下喷油器的喷油量也是不同的。汽车制造厂家给出在正常压力下15s常开喷油流量, 一般为45~75ml, 各个喷油器的喷射误差量不得超过5ml。
3.5 超声波清洗, 用超声波正向、反向清洗喷油器。正向可以彻底清洗喷油器阀腔和阀座, 反向则可以彻底洗脱滤网上的杂质。正反向清洗后, 再用高速洁净气流吹净喷油器内的残留液体, 以避免清洗剂与测试液混合后产生沉淀物。
常用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第10篇
1 常用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1.1 回弹法
回弹法是通过测定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定其抗压强度。
工作原理:一个标准质量的重锤, 在标准弹簧弹力的带动下, 冲击一个与混凝土表面接触的弹击杆, 由于回弹力的作用, 重锤又跳回一定距离, 并带动滑动指针在刻度上指出回弹值N。通过事先建立的混凝土强度和回弹值的关系曲线, 就可以根据实测的N求得值。在各种测试方法中, 回弹法操作最简单、用最低廉、效率最高, 因而现场应用性极强。由于混凝土采用的不同配合比、不同的外加剂等都会使混凝土表面硬度和抗压强度的相关关系差异很大。并且回弹测强曲线只考虑了正常情况的混凝土碳化, 忽略了混凝土的早期龄期碳化等现象, 大大降低了回弹法的测试结果精度。回弹法要求混凝土表面清洁、平整, 无疏松、浮浆以及蜂窝等, 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物和杂物, 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粉屑。测区宜在构件范围内均匀分布, 测区间距不应大于2cm, 离构件离构件边缘不宜大于50cm、小于20cm。
1.2 超声法
检测原理:依据超声仪产生高压电脉冲激励发声脉冲传入混射换能器内的压电晶体获得高频声脉冲。混凝土介质中, 由接受换能器接收通过混凝土传来的声信号, 测出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时间和距离, 算出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利用仪器的数据处理及相关的分析软件对接收信号的各种声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缺陷等。
超声波法:超声检测指向性好、传播能量大、对各种材料的穿透力较强、适应性强、检测灵敏度高、对人体无害、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是无损检测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技术,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缺点:由于混凝土本身结构复杂人们目前对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特点了解仍然十分肤浅, 尤其是许多传播规律往往随着超声波频率、料粒径、率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在进行超声检测时, 对现象的解释难免出现谬误, 且会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准确分析。
1.3 超声波回弹综合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是采用超声仪和回弹仪, 在结构混凝土同测区分别测量声时值及回弹值。回弹值用于反应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情况,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反映了结构的力学特征, 通过所测力学特性反映混凝土的强度及内部质量情况。优点:既能反应混凝土的表层状态, 也可以反应混凝土的内部构造情况, 并且可以抵消部分影响强度和物理量相关关系的因素, 可比较准确地反应混凝土的强度情况。缺点:检测精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所以测试精度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1.4 钻芯法
钻芯法检测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是使用专用钻芯机直接从结构上钻以芯样, 并根据芯样的抗压强度推定结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一种半破损现场检测方法。钻芯法直接可靠, 并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实际状况, 同时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其强度。此外, 从芯样可以直接观察到局部混凝土的内部情况, 例如骨料的组成等。但由于钻芯法对结构具有一定的破损性, 其代表性的取芯位置的确定、取芯的数量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 其测试费用也较高, 一般不宜把钻芯法作为经常性的、大量使用。
1.5 拔出法
拔出法是一种半破损检测方法, 根据测试结构混凝土中锚固件被拔出时的拉力, 确定混凝土的拔出强度, 据以推算混凝来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一般分为预埋拔出法与后装拔出法种。预埋拔出法是在混凝土表层一定距离处预先埋入一个锚固件, 混凝土硬化以后, 过锚固件施加拔出力以获得混凝土的推定强度。后装拔出法, 是在硬化混凝土上钻孔、磨槽、安装锚固件后用拔出法做拔出实验, 根据测定的抗拔力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微破损方法。预埋拔出法:现场应用方便, 试验费用低廉, 尤其适用于混凝土质量现场控制。后装拔出法:由于对混凝土被拔出时的破坏机理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分歧, 受到混凝土骨料、混凝土内部缺陷和钢筋间距以及现场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因此要建立拉拔强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稳定关系还是有尚待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2 对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缺陷提出的建议
(1) 目前还没有没有独立的完善的基于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2) 可以考虑将钻芯及回弹法进行组合, 既可以避免了钻芯法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又弥补了回弹法精度较低的不足, 同时还可大大减少钻芯法对结构造成的损害, 保护了结构的安全。 (3) 超声波无损检测主要应用于混凝土损伤检测, 依据波速、波幅等判别混凝土强度及缺陷, 但以上判别方式没有具体的判别指标, 对于不同的混凝土损伤判别因人而异, 缺少独立的基于混凝土缺陷的超声波检测判别体系。 (4) 目前超声法检测中对混凝土测强与测缺陷是各自独立, 分开进行的, 大大地增加了检测工作的工作量。因此, 超声法测强与超声法测缺陷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将成为当下混凝土工程中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热点问题。
3 无损检测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当代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使其能进行快速的、大量信息的处理, 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一些新材料、新施工工艺的出现, 为无损检测技术提拱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李永.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C].广东建材, 2009 (1) .
[2]罗兴盛, 谷林涛, 钱觉时.“超声法”与“拔出法”综合检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C].国外建材科技, 2007, 28 (5) .
[3]李海燕.钻芯修正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A].质量检测, 2011.
[4]CECS69:94, 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范[S].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工业大学, 1994.
[5]JGJ/T23-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北京.
[6]包向种.钻芯修正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践[C].福建建设科技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常用检测 第11篇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检测
中图分类号:S436.4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20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status of Botrytis cinerea on tomato in Tianjin, 21 B. cinere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tomato fruits or lea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ianjin,and subjected to the mycelia growth inhibition assay of six frequently-used fungicides (carbendazim, pyrimethanil, diethofencarb, iprodione, procymidone, and prochloraz).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of these strains to carbendazim was 76.19%,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19.05%;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Pyrimethanil was 71.42%,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2.85%;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Diethofencarb was 42.86%,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28.57%;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Iprodione was 80.95%, but no highly-resistant stain was detected;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Procymidone was 80.95%,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19.05%; all isolates were sensitive to Prochloraz. Among these detected 21 isolates, 42.86% strains had resistance to five kinds of fungicides, 61.90% isolates had resistance to four kinds of fungicides. Taken together, among these six frequently-used fungicides in Tianjin, SYP-Z048,Difenoconazole and Fludioxonil of six new kind fungicides could be recommend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B. cinerea owing to their good inhibitory effect to all detected strains even to resistance stains.
Key words: tomato; Botrytis cinerea; resistance detection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低温高湿病害。随着保护地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灰霉病的发生日益严重,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5%~ 30% , 局部减产70% 以上甚至绝收。生产上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常用的杀菌剂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 二甲酰亚胺类的腐霉利和N-苯氨基甲酸酯类的乙霉威等[1] 。据文献报道[2-4], 在田间都发现了这几类药剂的单抗或多抗菌株,灰霉病菌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快和遗传变异频繁等特点,使其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这为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情况,笔者测定了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当前一些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了解灰葡萄孢菌对这些化学杀菌剂的抗性频率和水平变化,并且不断筛选新的替代杀菌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指导天津不同区县的番茄种植基地科学有效地防治灰霉病,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减少杀菌剂的盲目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菌来源
2010—2013年在天津蔬菜主产区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分离纯化得到21个番茄灰霉病单孢菌株,见表1。
1.2 供试药剂
95%多菌灵、96%嘧霉胺,天津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产品;99.5%腐霉利、90%乙霉威、96.7%异菌脲均由农药部药检所提供;97%咪鲜胺,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96.8%苯醚甲环唑,浙江禾本农化有限公司;98.6%嘧菌酯,利民化工有限公司;91.7%啶酰菌胺,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90%啶菌噁唑,沈阳化工研究院;98%嘧菌环胺,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95%咯菌腈,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1.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将腐霉利、乙霉威、嘧霉胺、异菌脲、咪鲜胺、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原药用少量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溶剂的最终含量<0.5%),再用含0.05%吐温80的无菌水稀释成10 000 μg·mL-1的母液,依次稀释成系列浓度;多菌灵原药则用1% 盐酸溶液溶解, 配制成10 000 μg·mL-1的母液,再用无菌水稀释至系列浓度。按培养基与药液1:9 混合均匀后倒入直径9 cm 培养皿中, 每皿10 mL,配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
1.4 抗药性检测
抗药性用菌落生长测定法进行测定[3]。将以上培养的菌株用直径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取菌块, 分别接种到含系列浓度的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腐霉利及咪鲜胺的培养基平板上, 每平板测定2个菌株, 重复4次。置于23.5 ℃下培养48 h量取菌落直径, 将试验结果用DPS数据软件进行处理,计算不同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EC50值等。对4种以上杀菌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的菌株,再测定对近几年应用的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的敏感性。
1.5 抗药性程度划分标准
参考国内外资料并略作调整,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标准参考张从宇等[5-9];嘧霉胺的抗性标准参考李兴红等[10];异菌脲的抗性标准参考张传清[1];咪鲜胺参考奉代力等 [11],具体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表3、表4的检测结果显示,同一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菌株抑菌活性差异很大。检测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76.19%,高抗菌株抗性频率已达19.05%,对多菌灵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857.80 μg·mL-1;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71.42%,高抗菌株频率达2.85%,对嘧霉胺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24 505.03 μg·mL-1;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为42.86%,高抗菌株抗性频率为28.57%,对乙霉威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29 814.30 μg·mL-1;对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为80.95%,无高抗菌株;对异菌脲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18.64 μg·mL-1;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为80.95%,高抗菌株抗性频率为19.05%,对腐霉利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191.28 μg·mL-1;所测菌株对咪鲜胺均表现敏感。
检测的21个菌株其中有60.90%菌株对常见4种以上杀菌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其中42.86%的菌株对多菌灵、嘧霉胺、乙霉威、异菌脲及腐霉利产生抗性(CRBRDRIRPR型),并且抗性水平较高,19.05%的菌株对上述5种杀菌剂的4种产生抗性(CRBRDSIRPR型及CRBRDRISPR型),抗性水平以中抗及高抗为主。13个菌株对几种新型杀菌剂的敏感性见表5。参试的6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13株抗性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所有菌株对啶菌恶唑的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参试菌株对咯菌腈的EC50值也均小于1 μg·mL-1,苯醚甲环唑对灰霉病菌也表现很好的抑菌活性,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及嘧菌酯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差异较大,有可能是近几年这些新药在一些地区推广,频繁应用也产生了一定的抗性。
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不同杀菌剂抗性表现不同。天津农业科学院生物中心番茄育种棚的3个菌株对嘧霉胺均表现高抗,生产上应避免使用同类药剂;蓟县侯家营镇为新发展蔬菜基地,2个菌株对嘧霉胺、异菌脲及腐霉利已表现中高抗,应减少使用;武清区大良镇后赶地区早春种植番茄20余年,菌株对嘧霉胺、乙霉威及腐霉利均高抗;天津植保所试验温室每年2茬番茄,以推广示范新型杀菌剂为主,参试5个菌株以敏感和低抗为主;宁河运河蔬菜基地菌株对多菌灵及嘧霉胺高抗;农业科学院设施所菌株表现敏感;宝坻新开口镇蔬菜基地菌株无高抗;静海县良王庄菌株以中抗为主,西钓台菌株对乙霉威表现高抗;北辰区双街镇菌株以敏感为主,对多菌灵及嘧霉胺中抗;西青区木厂、水高庄及当城菌株均产生不同程度抗性,青凝侯菌株对多菌灵高抗。
3 讨 论
番茄灰霉病已成为早春及冬季番茄生产的制约因素,生产上以化学药剂为主,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天津地区主要蔬菜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常规杀菌剂苯并咪唑类(多菌灵)、苯氨基嘧啶类(嘧霉胺)、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异菌脲、腐霉利)及咪鲜胺(咪唑类)的抗性情况,除咪鲜胺表现敏感外,其余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多重抗性。一般情况下,高抗菌株占总菌株的20%以上,该药剂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本试验检测乙霉威的高抗菌株达28.57%,生产上已不适宜使用;多菌灵及腐霉利的高抗菌株均达19.05%,应限制使用次数和剂量,降低田间的选择压力;嘧霉胺以中高抗为主,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是由单个质量基因控制的,高抗菌株非常容易产生[7],EC50值最高达24 505.03 μg·mL-1;异菌脲无高抗菌株,以低抗为主,与报道一致,说明这类药剂的田间抗性风险比较低[8];所有菌株对咪鲜胺敏感,可以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随着常规药剂多重抗药性的产生,通过筛选对多重抗药性菌株具有较高活性的新型杀菌剂为治理番茄灰霉病的抗性起到指导作用[12-13],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等生产上应注意保护性使用,一个生长季限制使用次数,或与其它药剂混合使用,降低使用剂量。
结合菌株来源可以看出,菌株抗性与某一个地区的用药历史及用药水平相关[14],抗性菌株的产生与该地区长期使用相同类型药剂有关。
灰霉病菌的抗性治理是田间防治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降低无效的防治成本,而且可以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一种高效药剂应尽量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加强不同地区的抗性监测,保护性用药,在不同抗性水平地区采取生物防治或生物菌剂与化学药剂协同应用[15]、调整栽培制度、加大通风降湿等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解决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传清,张雅,魏方林,等.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J]. 农药学学报 2006, 8( 3): 245-249.
[2] 张从宇,张子学,崔广荣,等.安徽省番茄灰霉菌抗药性测定和治理[J].植物保护,2006,32(3):32-34.
[3] 朱桂宁,黄福新,蔡健和,等.广西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J].中国蔬菜,2003(4):14—16.
[4] 乔广行,林秀敏,黄金宝,等.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多重抗药性菌株生物活性测定[J].农药,2013,52(1):57-59.
[5] 刘波, 叶钟音, 刘经芬,等. 对多菌灵、速克灵具有多重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性质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50-54.
[6] BEEVER R E, LARACY E P, PAK H A. St rain of Botrytis cinerea resist ant t o dicarboximide and benzimidaole fungicides in New Zealand Vineyards [J]. Plant Pathology, 1989, 38:427- 437.
[7] YARDEN O, KATAN T. Mutations leading to substitutions at amino acids 198 and 200 of beta- tubulin that correlat e with benomyl- resistance phenotypes of field strains of Botrytis cinerea [J]. Phyto Pathology,1993,83:1478-1483.
[8] NORTHOVER J. Presist ence of dicarboximide resist ant Botrytis cinerea in Onario vineyards [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8,10: 123-132.
[9] 丁中, 刘峰, 王会利,等.番茄灰霉菌的多重抗药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4):452-456.
[10] 李兴红,乔广行,黄金宝, 等.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J].植物保护,2012,38(4):141-143.
[11] 奉代力,王强,郑纪慈,等.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13,25(1):119-123.
[12] 纪军建,张小凤,韩秀英,等.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2012,38(63):144-146.
[13] 陈治芳,王文桥,韩秀英,等.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2011, 37(5): 193-195.
[14] ROSSLENBROICH H J, STUEBLER D. Botrytis cinerea history of chemical control and novel fungicides for its management [J].Crop Protection, 2000, 19: 557-561.
[15] 王芊.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及抗药性控制研究[D].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2007.
常用检测 第12篇
一、异常检测常用技术
(一) 量化分析技术。
量化分析是异常检测中最简单、最基本, 使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 其特点就是使用数字来表征主体的行为属性。其中最常用的量化分析方法有:
1.目标完整性检测 (Target-based Integrity Checks) 。
目标完整性检测方法适用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主要针对被检测主机中某些关键的对象, 如敏感文件, 检测其是否受到无意或者恶意的更改, 判断是否有攻击发生。目标完整性检测系统定时地计算校验值, 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值进行比较, 如果校验值超过指定的偏差阈值, 则认为是有异常发生。目前最著名的目标完整性检测工具是Tripwire。
2.门限检测 (Threshold Detection) 。
门限检测是最简单的一种量化分析方法, 其思路是记录主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属性及其变化情况, 与预先设定的门限范围 (Threshold Capacity) 作比较, 如果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 就认为系统发生了异常。如系统预先设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允许合法用户登录的次数, 如果某用户实际登录次数超过此阈值, 则认为用户执行了异常操作。
(二) 基于传统统计方法的异常检测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传统的基于统计的异常检测方法仍是异常检测的一种主流技术。系统主体 (用户、进程等) 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 如在正常情况下, 作为程序员的主体就应该比较频繁地使用gcc、vi、exec 等函数或命令, 观察主体的短期或长期活动, 监测系统计算出所有统计变量的平均偏差, 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偏差超过指定阈值, 则认为出现异常情况。
IDES/NIDES (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Next-generation 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 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异常检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将主体的历史行为与其短期行为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有入侵行为。由于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存在差异, 该模型在实现上记录这些差异并作累加, 当差异值积累到一定程度, 且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时, 发出告警信息。
(三) 基于 (隐) 马尔科夫过程的异常检测技术。
马尔科夫过程实质是一种随机过程。隐马尔科夫模型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是马尔科夫模型的一个扩展, 是一个二维马尔科夫过程, 包括具有状态转移概率的马尔科夫链和输出观测值的随机过程。
隐马尔科夫模型可作如下表示:
N=模型中的状态数;
M=模型中的输出符号数;
S={s1, s2, , sN}, 模型中的状态;
A={aij}, aij=P (sj at t +1|si at t) , 状态转移的概率分布;
B={bj (k) }, bj (k) =P (vk at t|sj at t) , 在状态sj输出的符号概率分布, 其中{vk}是输出符号集;
π={πi }, πi =P (qi at t=0) , 初始状态分布;
HMM的训练采用的方法有Baum-Welch或EM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 算法, 以及GEM (Generalized EM) 算法等。
ung-Bae Cho应用HMM构建一种高效的入侵检测模型, 其思路是将攻击者的攻击看成是从普通用户或从非法用户转变成超级用户的过程, 这种攻击流行的方式是缓冲区溢出攻击。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正常行为轮廓模块基于所收集的正常日志记录形成正常行为的HMM模型, 而异常检测模块比较实时行为日志与正常行为的HMM模型, 判断是否有异常行为发生。
(四) 基于神经网络的异常检测模型。
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处理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在函数逼近、分类和模式识别以及概率密度估计等领域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而入侵检测系统的异常检测技术实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或分类问题, 因此有很多学者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中, 输入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在一段时间内进出该网络的数据包数;二是网络连接信息;三是用户在一定的时间内操作的命令。
(五) 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
根据人的免疫系统的特点, 即识别“自我/非自我”, Forrest研究小组第一次提出了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技术, 其思想是对于一个特定的进程 (程序) , 系统调用序列是相对稳定的, 使用系统调用序列表征主机的“自我”, 任何有别于这种“自我”的系统调用都被认为是“非自我”的, 即异常的。该研究小组在这些假设前提下, 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目前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六) 基于遗传算法的异常检测技术。
遗传算法是进化算法的一种, 借鉴自然界生物体在遗传、变异和选择的作用下, 优胜劣汰, 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和发展的规律, 对系统进行优化。目前将遗传算法应用在入侵检测中的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利用遗传算法处理主机获取的信息;另外一类是把遗传算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处理获取的信息。
(七)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异常检测技术。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是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最大边缘算法, 其思想是针对两分类问题, 在高维空间中寻找一个超平面作为两类的分割, 以保证最小的分类错误率。典型的基于SVM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审计信息可以是特权进程的系统调用系列, 也可以是网络数据信息。在进行分类处理前, 先将该审计信息分类标记, 即标记为正常或者异常的信息, 然后利用SVM的基本原理进行训练, 获取最后的决策规则。
除上述几种常用的异常检测方法外, 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如基于粗糙集的异常检测方法、以shell命令作为研究对象的异常检测方法, 基于时态知识模型的异常检测方法等。
二、异常检测常用技术的对比分析
假设取相同系统调用序列作为训练样本, 系统调用的个数为S个, 序列长度为L, 滑动窗口宽度为w, 对上述几种异常检测方法可作如表l所示的比较。
在表1中, 各种异常检测方法所采用的训练算法都是最基本的, 比如HMM采用Baum-Welch训练算法, 神经网络采用BP训练算法, 遗传算法采用最原始的基本算法, SVM采用二次规划算法等。从表1可看出, 量化分析方法所需存储的信息量最少, 计算时间复杂度最小, 而HMM和SVM方法的所需存储量和计算时间复杂度都非常大, 神经网络的计算时间复杂度也很大, 各异常检测方法的特点如表2所示。
三、结语
异常检测的分析机制基于正常行为模板建立, 这种分析机制对未知的攻击模式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异常检测技术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以便大家交流参考。
摘要:基于检测分析方法的不同,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滥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类。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入侵异常检测, 介绍几种常用技术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正军.入侵检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常用检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