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测量范文
鼻骨测量范文(精选7篇)
鼻骨测量 第1篇
关键词:B超,胎儿鼻骨,唐氏综合征
伴随各种超声影像学的迅速发展, 临床上常用B超来检测胎儿染色体的异常情况, 这种技术能有效探查出胎儿发育的各种状况, 常被用作产前的诊断, 观察胎儿是否畸形, 所以B超所反映的各种临床指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并且相对各种侵入性操作有很大的安全性, 所以这项技术受到极大的重视与推广[1]。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出现染色体畸形的病症, 很多研究报告表示, 利用B超检查鼻骨, 观察其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者是缺失, 这对唐氏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胎儿鼻骨可以作为一种特征性的指标来观察是否存在胎儿畸形[2]。此次研究利用B超来检查测量胎儿鼻骨, 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并进行胎儿鼻骨的发育情况和唐氏综合症的相关性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到我院来进行产前检查及咨询的9200例孕妇。年龄21~38 (30.31±1.36) 岁;均为单胎, 怀孕周数为15~25w。在检查中如果孕妇存在异常生育史、年龄偏大、有家族遗传疾病、超声检测胎儿异常、夫妻染色体存在异常情况、和有毒害物质有过接触、近亲结婚等事项中的任意一项都可评定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高危人群, 选取的孕妇中存在3800例, 进行脐血和羊水检查以分析染色体的核型, 通过检测得出鼻骨发育不全的有36例, 鼻骨短小的有19例, 鼻骨缺失的有17例, 其中出现染色体出现异常的有30例, 其中唐氏综合征29例, 18-三体有1例。
1.2 仪器与方法
本院使用Sequioa-512、IU-22等B超仪器, 其探头的频率是2.5~5.0MHz, 让孕妇仰卧在床上, 然后将探头放于孕妇的腹壁用来检测腹中的胎儿, 接下来系统检查胎儿的结构, 包括眼、鼻、嘴唇、心脏、肝、肾、胃、肠及四肢等身体各结构, 并用生物参数进行测量。在检查鼻骨时, 要同时出现胎儿两侧的眼球和晶状体, 并且大小相同的横切面作为基准, 然后探头向下移动直到显示出胎儿的两侧鼻孔切面后, 将探头旋转九十度出现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 而胎儿鼻骨的测量就用这个切面作为标准切面, 放大图像到能够鉴别鼻骨的边界, 然后测量高回声的鼻骨全长, 测量三次使用其平均值。
1.3诊断标准如果胎儿不存在异常, 其鼻骨和鼻梁处的皮肤会形成两条高回声线。其中鼻骨发生异常的标准为鼻骨发育不良、喙鼻、以及没有鼻骨。用B超进行产前检查时, 如果看不到鼻骨或者鼻骨的长度小于2.5mm[3], 这就说明胎儿鼻骨发育不健全;喙鼻是会出现超声软组织回声, 外鼻位于两眼之间;在没有鼻骨的胎儿B超中, 其鼻根呈现低平状态, 且没有回声线。和染色体异常相关的超声诊断指标是:两眼之间的距离过小、侧脑室变宽、颈项的透明层加厚、鼻骨发育不全或者是缺失等[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胎儿鼻骨的超声结果
经检查, 胎儿染色体核型没有出现异常, 而且结构也正常的胎儿有1250例, 超声检测成功显示鼻骨的有1200例, 怀孕周数越多, 正常胎儿的鼻骨长度就越长, 这两者是成正相关 (r=0.65, P<0.05) 。见表1。
2.2 鼻骨缺失及发育不良情况
观察胎儿面部的正中切面、鼻骨的冠状面以及横扫面来确定胎儿的鼻骨是否缺失, 并在正中切面上清楚鉴别鼻骨的便捷, 进行准确测量。在1200例成功显示鼻骨的超声检查中发现有36例胎儿的鼻骨发育不全 (3.0%) , 其中有17例显示是鼻骨缺失, 有19例显示是鼻骨短小。见图1, 2。
2.3 鼻骨发育情况和唐氏综合症关系
在检测出的36例胎儿鼻骨发育不全中, 有30例染色体发育不正常 (83.3%) , 其中有29例唐氏综合症, 1例18-三体, 可以看出胎儿鼻骨发育不正常和唐氏综合症有很大的关联。见表2。
3 讨论
最近几年, 很多有关超声检查胎儿鼻骨情况的报告, 其中有一项研究表示, 在孕妇怀孕11~14w时, 利用B超检查胎儿鼻骨, 其能成功显示的几率达到99.5%[5]。所以运用B超检测胎儿鼻骨在临床已广泛利用, 并且在对于诊断唐氏综合征具有很大的意义, 唐氏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症状大多都存在鼻骨异常, 鼻骨异常对于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患儿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标记物, 胎儿的染色体数目出现非整数倍时, 往往会导致其鼻骨发育的异常, 在怀孕中期进行胎儿鼻骨的B超检查, 如果检查显示异常, 那么对于诊断唐氏综合征就会有很高的特异度[6]。使用B超来检查胎儿的鼻骨, 不同于侵入性操作, 没有创伤性伤害, 且临床操作较简单, 所用成本也较低, 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 在检查中应该注意在测量时应该获取面部的正中切面, 否则可能会遭横声波散射而产生不正确结果, 如果鼻骨出现异常的胎儿不能得到标准的正中切面, 应该选择和眼睛保持水平的鼻骨横切面以防止出现错误诊断[7]。
在此次研究中, 通过使用B超来检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面部鼻骨的检查中, B超的显示率是很高的, 基本上都能通过B超来有效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看出随着怀孕时间的不断变长, 鼻骨长度也在慢慢增加, 怀孕时间和鼻骨长度是成正相关的, 一些别的研究人员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5];同时在B超检查中, 发现有部分胎儿出现鼻骨畸形的情况, 同时对发生胎儿鼻骨畸形的孕妇做进一步的染色体检查, 发现存在鼻骨异常的情况下大多也存在唐氏综合征, 胎儿在超声中显示的某些结构上的异常比如说鼻骨异常, 可以存在于某些特定的染色体畸形, 同样的, 某些染色体的畸形也可通过各种类型的结构异常来表示, 现在研究者们发现, 通过B超检查所发现的一些细微结构的畸形和染色体的畸形有很大关系, 其中就包括鼻骨发育不良以及缺失, 它和唐氏综合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现如今, 对于胎儿鼻骨的B超诊断, 已经受到广大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的重点关注, 其对于有关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有非常大的意义[8]。
综上来看, 鼻骨发育的不健全可能是唐氏综合征最特殊和敏感的指标, 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通过B超检测出胎儿鼻骨畸形对于唐氏综合征的预测有着非常大的临床运用价值, 总之, 鼻骨发育不健全和唐氏综合征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对孕妇正确的运用B超进行产前检测, 对排查唐氏综合征是及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峰.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唐氏综合症的价值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123-124.
[2]刘建君, 李锐, 张晓航, 等.超声测量中孕期胎儿鼻骨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1) :1018-1021.
[3]石晓梅, 方群, 陈宝江, 等.超声软指标在筛查胎儿21-三体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 (2) :81-85.
[4]陆叶, 孙淑湘, 张亚俊.60例孕11~13+6周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的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 (7) :80-82.
[5]朱艺玲, 唐莉, 杨小花, 等.孕早期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和鼻骨长度联合检测筛查唐氏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2 (2) :98-99.
[6]黄政文, 彭软.早孕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 2012, 23 (11) :94-95.
[7]刘丽华, 卢小青, 刘聪慧, 等.5823例孕妇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7) :1069-1070.
鼻骨测量 第2篇
关键词:鼻骨骨折,诊断,鼻骨侧位片,多层螺旋CT,对比分析
鼻骨位于面部中央, 鼻骨骨质菲薄, 尤其鼻骨下段, 且其位置突出,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鼻创伤时容易发生骨折。其临床表现常因创伤后位置、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 严重者可合并鼻中隔骨折、软骨脱位、上颌骨骨折、眶骨骨折等头部的其他创伤,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梁歪斜、塌陷, 外鼻及其周围组织肿胀, 鼻出血, 鼻塞等。患者就诊后常规根据其创伤史、触诊检查和鼻骨X线侧位片进行诊断, 但由于鼻骨两侧对称, 向上与额骨相接, 两侧有上颌骨额突相连, 下方与软骨相连, 在鼻骨侧位片上因影像重叠、易形成伪影和局部软组织肿胀等原因, 常使诊断受限。因此, 笔者对临床X线检查怀疑鼻骨骨折或鼻骨骨折不明显的患者进行CT检查, 其结果影像清晰, 诊断明确, 更清楚地显示了骨折的部位和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鼻部创伤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均同时行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检查, 其中男31例, 女8例, 年龄13岁~65岁, 平均年龄41岁。患者均有创伤史, 如交通或工伤事故、斗殴、运动时有意或无意的创伤等, 临床表现多为鼻梁歪斜、塌陷;外鼻软组织或眼睑肿胀、瘀血;合并鼻黏膜创伤鼻出血;合并鼻中隔骨折、鼻中隔血肿出现鼻塞。检查时间为伤后30 min~8 d。
1.2 方法
鼻部X线侧位片取头颅标准侧位, 鼻根部置于胶片正中, 并常规摄取双侧位像。鼻部CT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 所有患者均行轴位扫描, 取仰卧位, 扫描基线与下听眶线平行, 扫描区域从牙槽嵴开始, 至额窦顶结束, 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 V, 电流50 m As, 层厚0.75 mm。原始数据以0.75 mm层厚进行重组, 将重组的图像数据传至Wizard工作站重建, 采用后处理技术, 包括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再现 (VR) 等。
2 结果
39例患者, 鼻骨侧位片检查发现鼻骨骨折或可疑骨折21例 (53.8%) , 未发现骨折征象18例 (46.2%) , 而且对于多发性骨折部位的诊断, 无法精确显示其部位及程度, 对于骨缝分离则不易显现, 或易与线性、未移位骨折相混淆。本组病例鼻骨CT检查全部阳性, 其中单侧鼻骨骨折24例, 双侧鼻骨骨折15例。合并鼻中隔骨折9例;合并上颌窦、筛窦骨折8例;合并眼眶内壁或下壁骨折4例;合并上颌窦额突骨折12例;合并骨缝分离3 例。
3 讨论
鼻骨突出于面部中央, 左右各一, 相互连接于中线, 上与额骨鼻部相连而形成鼻额缝, 外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并形成鼻颌缝, 后面以鼻骨嵴与筛骨正中板相接, 下缘游离于梨状孔上方, 故其表面连接骨缝较多。另鼻骨表面、近中央处多有孔隙, 为血管及神经走行之孔隙, 称之为鼻骨孔[1]。鼻骨骨折在临床中为鼻创伤最常见者, 因鼻骨下段骨质薄而宽, 且缺乏周围骨质的支撑, 比较脆弱, 较上段而言易发生骨折。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 严重者可合并鼻中隔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上颌窦和 (或) 筛窦骨折、眶骨骨折等头部的其他创伤。
鼻部创伤患者初始检查为鼻骨侧位片, 鼻骨正常的侧位片表现为一起自鼻额缝、狭长的致密薄骨片影, 骨壁光滑完整。鼻骨骨折后, 侧位片表现为鼻骨中下段有横行透光裂隙, 涉及骨皮质线中断, 可伴有或不伴有骨折端的下塌移位, 或可见鼻背骨中下段呈分叉, 或显示为鼻骨多形性骨折, 各骨折碎片可有程度不同的下塌移位。但对于一些复杂性骨折, 如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眶骨骨折、上颌窦和 (或) 筛窦骨折的判断, 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鼻额缝、鼻颌缝的分离于侧位片上易与线性但未移位骨折相混淆, 而鼻骨表面的鼻骨孔多垂直或斜形穿过鼻骨板, 呈管状走行, 与骨折线于侧位片上亦无法分辨。
多层螺旋CT 3D成像可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空间立体感强, 在显示骨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方面具有优势, 且可同时观察周围软组织损伤, 清晰地鉴别骨缝分离与骨折以及骨折与鼻骨孔, 具有诊断上的优势。多层螺旋CT显示鼻骨骨折常见于单侧鼻骨骨折;双侧鼻骨骨折;单侧鼻骨骨折或双侧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合并上颌窦和 (或) 筛窦骨折、合并眼眶内壁或下壁骨折、合并骨缝分离。
鼻骨侧位片检查对鼻骨骨折的漏误诊率较高, 阳性率明显低于CT检查, 并且不能很好地显示鼻骨以外的骨情况、无法准确判定骨缝分离与骨折、鼻骨孔与骨折线的鉴别亦不能清晰显示。究其原因, 以一侧鼻骨骨折无明显移位者为多, 且不能辨别骨折的侧别, 加之受到普通X线密度分辨率低、投照条件是否适当等因素的影响。鼻骨侧位片检查亦不能观察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眶壁骨折、鼻窦骨折情况。多层螺旋CT 3D成像可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空间立体感强, 在显示骨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方面具有优势, 且可同时观察周围软组织损伤, 应用多平面重建 (MPR) 等技术所得到的图像观察骨折更直观。采用多层螺旋CT 3D成像检查, 可清晰地判断与鉴别, 具有诊断优势, 避免了漏诊、误诊。CT横断扫描对鼻骨纵行骨折显示清楚, 而鼻骨侧翼有横断骨折而无移位时, 加扫冠状位, 两种体位的互相结合更能显示细小的骨折和游离骨碎片, 观察更为全面[2]。对复杂的鼻骨骨折辅以3D重建可立体显示病变部位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为临床医生制订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起到指导作用[3]。
综上所述, 鼻骨侧位片对于鼻骨骨折只是简单、初步的检查方法, 易造成误诊及漏诊, 尤其是涉及到需要做司法鉴定的患者, 明确是否骨折以及明确骨折的部位、性质以及骨折程度, 则更加重要, 应当将多层螺旋CT列为其必备的检查项目。总之, 多层螺旋CT对于鼻骨骨折的诊断, 效果明显优于鼻骨侧位片, 能够全面显示鼻骨骨折情况, 可以有效地减少漏诊及误诊。
参考文献
[1]张琳, 万业达, 李宝玖, 等.用高分辨率CT鉴别鼻骨孔与鼻骨骨折[J].中国放射学杂志, 2008, 42 (4) :359-362.
[2]曲永惠, 王振常, 鲜军舫, 等.高分辨率CT对鼻区复合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 (10) :675-677.
鼻骨外伤X线摄影技术探讨 第3篇
1 鼻骨的解剖与成像特点
鼻由骨、软骨及结缔组织共同组成,鼻骨占外鼻的上1/2,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而鼻腔的侧壁由上颌骨的额突和鼻骨共同构成。鼻骨为左右各一的长方形薄骨片,中线相接,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上即鼻根以鼻额缝与额骨相连,两侧以鼻上颌缝与上颌骨额突相邻,远端为鼻尖,由于个体差异,鼻骨长短不一。
鼻骨X线侧位像为鼻腔前上方自鼻额缝向前下的细长三角形致密影,其前缘光整致密为双侧鼻骨汇合部,向后密度略低。可见骨缝或神经血管沟如鼻间缝、鼻上颌缝和鼻额缝,均为线状透亮影,结合紧密、连续、等宽。而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常为线样骨折,骨折线可为横行、斜行或纵行,出现在正常骨缝以外,表现锐利。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或移位不明显而易漏诊,或把正常骨缝或神经血管沟认为是骨折线而误诊。
2 投照方法
常规拍摄左右侧位片,必要时加摄轴位片。
2.1 鼻部X线侧位片
患者端坐于摄影床一端(不易配合者可用俯卧位拍摄),头侧转贴于暗盒上(右侧位,右脸靠片;左侧位,左脸靠片),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1],将鼻根下方2cm处放于暗盒中心。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2cm处,与暗盒垂直。
2.2 轴位
胶片平放于摄影床一端,患者下颏置于暗盒上,头放正,眉间齿槽联线垂直于暗盒,颏部前缘置于暗盒中心。中心线:沿眉间齿槽联线垂直射入暗盒。
3 常规X线和DR检查的比较
目前X线侧位片仍是临床检查鼻外伤的常规手段。在常规X线检查中,诊断有无骨折主要看有无透亮线以及有无背腹侧的移位情况等。采用屏/胶组合系统的常规X线摄影时,影像最终显示的好与坏都依赖于X线曝光量及不同时期药液浓度的影响,加之患者鼻骨形态,鼻区结构的重叠,一次投照得到的影像不能清晰显示整个鼻骨,这些都会降低X线检查对鼻骨折诊断的阳性率,增加漏、误诊率,有文献报道常规X线检查鼻骨侧位片只能发现62%的骨折[2]。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常规X线密度分辨率低,再加上双侧鼻骨骨质的重叠,以及摄影技术,摄影条件的影响。
DR是用X线探测器代替传统的屏/片组合来接受穿透人体的X线,与常规X线片比,DR摄影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通过调节图像的窗宽、窗位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佳状态,边缘增强作用可以使病灶边缘信息增强,增强病灶的显示能力[3]。因此鼻骨侧位DR片组织分辨率层次高,除可观察鼻骨上部厚骨质,鼻骨下部薄骨质及周围骨骼外,对鼻部外形轮廓、软组织都能清晰显示,使常规X线影像不能发现的骨折线能清晰显示,降低了漏、误诊率。
我们曾对鼻外伤并有明显压痛的40例患者,分别进行鼻骨侧位的传统X线摄影和DR摄影,两种检查方法检出鼻骨骨折的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体会
⑴对于鼻部外伤患者,由于X线检查方便快捷而且费用较低,临床上仍然以X线侧位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目前CR,DR在我国还未完全普及,特别在县级以下医院主要使用传统X线机,拍摄的胶片密度分辨率低,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左右鼻骨重叠,使鼻骨的骨折线显示较模糊,容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因此应把同片双侧位对比投照法作为鼻部外伤的常规拍摄方法,必要时加摄轴位片可以大大降低漏、误诊率。
⑵由于DR具有宽的曝光宽容度及多种后处理功能,对组织的显示比传统X线平片清晰,而且鼻部外形轮廓、软组织都能清楚显示,细节显示更清晰,使许多常规X线不能发现的骨折线都能清晰显示[4],因此,在有DR设备的医疗单位DR是鼻部外伤患者常规检查的理想手段。
⑶X线检查对鼻骨骨折的漏误诊率还是较高,并且不能很好显示鼻骨以外的骨情况。CT由于其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薄层扫描和图像重建等优点,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5],笔者认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疑问或需进一步明确病变程度的病例,CT扫描是必备的检查项目,可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林立勇,袁仁松.鼻骨侧位摄影方法的改进[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4(增刊):131.
[2]陆兴.鼻骨和上颌骨额突骨折[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8):380.
[3]Robert G Fraser,C Sanders,GT Barnes,et al.Digital Imaging of the chest[J].Radiology,1989(17):299.
[4]高登发,王海军,张爱林,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鼻骨摄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81-1083.
[5]相爱华,刘士海,囤荣耀.鼻区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5(20):1070-1071.
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病人护理体会 第4篇
鼻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面部骨折,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鼻比面部其他部位更易引起明显的损伤[1]。跌碰、运动时外伤、车祸等均是导致鼻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在前鼻孔内鼻镜下进行检查复位, 盲目性大, 针对性不强, 且常造成再损伤, 出血多, 病人痛苦大, 复位效果不甚满意或复位过度[2]。我科逐步探索在鼻内镜下实施鼻骨复位术, 取得满意效果。笔者收集2007年1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56例外伤性闭合性鼻骨骨折病人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外伤性闭合性鼻骨骨折病人, 男47例, 女9例;年龄15岁~42岁, 平均28岁;入院时间为2 h~96 h;其中拳击伤11例, 车祸及摔伤9例, 钝器击伤10例, 跌碰7例, 运动性伤19例;体检:鼻背部皮肤肿胀、鼻梁塌陷偏曲, 鼻背上段凹陷, 骨折处触痛, 其中35例病人可触及明显骨摩擦感。单侧骨折44例, 双侧骨折12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2例, 伴鼻中隔骨折7例。均经鼻部侧位X片或CT确诊。所有病人均在入院后2 h~24 h内行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
1.2 手术方法
56例病人均采用表面麻醉。病人仰卧手术台上, 鼻腔内置入2%丁卡因肾上腺素小棉片收缩鼻腔黏膜共3次, 每次5 min。用鼻内镜 (0°~30°) 观察鼻腔及鼻腔顶穹隆部, 明确鼻骨骨折部位及有无鼻中隔偏曲。鼻骨骨折病人鼻内镜下见鼻腔顶部前段穹隆部不平坦不连续且局限性隆起, 此处黏膜常充血肿胀呈暗红色或破裂出血;鼻中隔病人鼻内镜下见鼻中隔部位有偏曲, 黏膜暗红色充血肿胀。然后在鼻内镜直视下将复位器置入骨折部位, 仔细准确复位。术后鼻腔内置入凡士林油纱条行鼻腔填塞以支撑鼻骨。对于鼻中隔骨折病人, 填塞时要双侧鼻腔交替进行, 用力均匀, 使鼻中隔两侧受力均衡, 以免其愈合后发生鼻中隔偏曲[3]。
1.3 结果
76例病人鼻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到术前鼻腔顶穹隆部局限性隆起, 复位后局限性隆起消失, 同时鼻部外观形态恢复正常。鼻内镜下行鼻骨复位术, 复位准确, 术中出血少, 病人痛苦小, 无传统复位可能造成的鼻黏膜损伤或复位过度等。76例病人均1次复位成功, 术后行凡士林油纱条鼻腔填塞。所有病人出院时双侧鼻腔通气良好, 鼻部外观正常, 对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鼻部位于面部正中, 其外观直接影响病人面容。鼻骨骨折病人多为青壮年, 常担心鼻部外观畸形会对将来的生活、工作及社交带来不利影响, 对复位效果心存疑虑。护士应以热情的态度接待病人, 详细介绍该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 介绍以往康复的病例, 消除病人心理顾虑,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以后的治疗全过程。
2.2 协助做好专科检查
常规进行血、尿、心电图等辅助检查, 拍鼻部侧位X片或鼻窦冠状位CT了解鼻骨、中隔及鼻窦情况。做好术前准备。剪除病人双侧鼻腔内鼻毛, 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 为手术提供清晰的术野。男性病人须剃须。因术后需鼻腔填塞, 术前应教会病人张口呼吸, 以适应术后状态。
2.3 协助医师准备内镜系统
在复位过程中, 全程陪伴在病人身边, 以积极的语言支持安慰病人, 减轻其焦虑、恐惧情绪。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指导病人在复位过程中注意制动,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4 复位成功后病人应卧床休息
可取半坐卧位, 有利于保持呼吸顺畅和鼻腔渗出物及分泌物流出, 减轻鼻面部胀痛及头痛。有些病人会感到鼻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护士应理解体恤病人, 多与病人交谈, 鼓励家属在旁陪伴, 以分散病人注意力, 减轻疼痛程度。夜晚难以入眠者,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观察药物的效果, 达到及时、有效的镇痛, 减轻病人痛苦。
2.5 饮食护理
术后2 h方可进食, 防止由于鼻咽部麻醉作用引起病人呛咳或误咽。鼻腔填塞会导致病人感觉吞咽不适, 因此应准备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6 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鼻腔有无渗血情况
注意保持鼻腔填塞物有效固定, 鼻腔内手术, 属于污染性手术, 潜在感染机会较大, 术前应做好鼻腔清洁并认真备皮, 术后遵医嘱及时、合理、足量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3 d内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不会超过38 ℃, 告知病人不必紧张, 多饮水可利于降温。
2.7 加强口腔及呼吸道管理
鼻腔填塞病人需张口呼吸, 从而导致口腔及呼吸道干燥不适。每日用灭菌生理盐水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 双层湿纱布覆盖口唇,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也可让病人少量多次饮水, 以缓解咽喉部干痛等不适症状。
2.8 鼻腔填塞物护理
鼻腔填塞物48 h~72 h内抽出。此时病人鼻腔内伤口肿胀减轻, 鼻腔黏膜逐渐结痂, 撤除鼻腔内填塞物较易引起鼻腔出血。告知病人不能有擤鼻、挖鼻等动作, 防止诱发出血。出院时告诫病人3周内不可用力挤压鼻部, 严禁擦、撞等动作, 防止鼻骨再次塌陷。
3 小结
鼻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面部骨折。鼻骨骨折应在伤后2 h~3 h内处理, 此时组织尚未肿胀, 一般不宜超过14 d, 以免发生畸形愈合[4]。鼻内镜下复位有如下优点:病人入院后做简单准备即可手术, 不必等到鼻外部肿胀消退再手术;鼻骨骨折部位显示清楚, 复位时着力点准确, 省时、省力, 不损伤其他部位, 病人痛苦小。复位成功后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 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鼻腔填塞物有效固定, 协助病人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保持病人舒适, 对于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Holt GR.Biomechanics of nasal septal trauma[J].Otolaryngol ClinNorth Am, 1999, 32:615-619.
[2]李良波.鼻内镜下鼻骨复位56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2) :88-89.
[3]黄保文, 李本农.鼻内镜下青少年鼻骨复位93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17 (22) :799-800.
鼻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的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42例, 女16例, 年龄14~56岁, 平均35岁, 均采用局麻手术。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外伤起病急骤, 患者多缺乏心理准备, 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不良心理反应,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做好入院介绍, 加强沟通与交流,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争取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
2.1.2 受伤后24 h内冷敷, 24 h后可热敷, 以促进淤血和肿胀消退, 术前嘱患者预防感冒, 教会患者预防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
2.1.3 充分休息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睡眠形态、时间及质量, 消除引起不良睡眠的诱因。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强光刺激,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室内温度20℃~25℃, 相对湿度60%~80%, 指导放松技术, 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自我调节方法。
2.1.4 遵医嘱做好术前的特殊准备工作, 如血压高者, 给予适宜的降压药物, 使血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但不要求降至正常后才手术,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于5.6~11.2 mmol/L。
2.1.5 其他准备 手术前1 d做麻药及抗生素的过敏实验, 手术日晨可正常进食, 手术日晨护士要全面检查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升高或女性患者月经来潮时, 及时与医师联系, 必要时延期手术, 术前30 min遵医嘱注射术前用药, 准备病例、X线片、CT片、药物等随患者一同带入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可取半卧位, 减少鼻部充血, 安静休息, 预防感冒, 测量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嘱患者不能用力碰鼻部, 洗脸时勿洗鼻部, 勿戴眼镜, 勿擤鼻。
2.2.2 饮食
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多食蔬菜和水果, 多饮水,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 防止张口呼吸引起的口干, 可用湿纱布盖于口部。保持大便通畅。
2.2.3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术后恢复不好, 影响外观, 护士应讲解预后情况, 使患者情绪稳定, 因手术刺激、术后鼻腔填塞, 鼻面部疼痛, 患者不舒服影响呼吸和睡眠, 应多关心患者, 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保持心情舒畅。
2.2.4 填塞物护理
嘱患者尽量避免打喷嚏, 如想打喷嚏时, 可用手指按压人中, 张大口做深呼吸, 或将下切牙咬紧上唇抑制之, 舌头用力顶上颚等方法, 以防纱条松动而脱落。实在忍耐不住时则张口打出来。不要自行取出鼻腔填塞物, 避免复位后发生错位。取出鼻腔填塞物后2 h内宜限制活动, 不要擤鼻。
2.2.5 发热护理
手术后患者的体温可略升高, 一般不超过38.5℃是由于手术导致的组织破坏及渗血吸收所致, 可逐渐恢复正常, 不需要特殊处理,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嘱患者多饮水。
2.2.6 疼痛护理
24 h内可冷敷, 帮助止血、止痛, 24 h后可热敷, 以消除肿胀, 也可以减轻疼痛, 疼痛可遵医嘱给止痛剂。
2.3 健康指导
鼻是上呼吸道的一部分, 突出于面部中央, 鼻骨左右各一, 彼此相连于中线, 鼻骨上端窄而厚, 有良好保护作用, 下端宽而薄, 容易受伤骨折, 发生鞍鼻, 由于血管丰富, 骨折复位后易于愈合。鼻当呼吸道首冲, 在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经鼻呼吸才是生理性呼吸, 鼻腔不仅是呼吸的通道, 还起到温度调节作用, 以保护下呼吸道不遭损害, 还可对吸入的空气起湿润的作用。
2.4 出院指导
外伤易致器官功能障碍, 瘢痕形成而影响容貌, 应注意避免外伤, 出院后注意休息, 预防感冒,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勿外力碰鼻, 以免复位后错位, 如有不适随诊, 告知科室电话, 可打电话咨询。
3 结果
58例患者复位后鼻骨对位对线良好, 鼻腔通气良好, 无外观畸形, 均痊愈出院。
4 结论
鼻骨测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伤所致鼻骨外伤154例, 男136例, 女18例, 年龄11~58岁, 临床表现不同程度鼻部肿胀、塌陷、疼痛。均在外伤后12h内接受各自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普通常规X线检查方法
早期搜集的64例外伤患者接受该种检查方法, 采用北京东方FSK302-1型500mA X线机, 摄常规X线鼻骨侧位片, 5×7寸感蓝片, 球管胶片距70cm, 电压50~55kV, 5~10mA, 曝光时间0.4s, 手动洗片。
1.2.2 数字化X线检查方法
37例外伤患者接受该种检查方法, 采用北京航天中兴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剂量数字化LDRD-01医用诊断X线机, 数字化X线鼻骨侧位再进行影像后处理, 8×10寸激光片, 球管胶片距70cm, 电压55~60kV, 5~10mA, 曝光时间0.4s, 激光打印胶片。
1.2.3 CT扫描检查方法
53例外伤患者接受该种检查方法, 这其中38例接受常规CT检查, 采用东软CT-C3000单层螺旋CT机, 横断面轴位平扫, 患者仰卧, 以听眶下线为基线扫描, 层厚3.2mm, 间隔3.2mm, 电压120kV, 250mA, FOV 18cm×18cm, 矩阵512×512;15例接受高分辨CT检查, 采用GE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 横断面轴位平扫, 患者仰卧, 以听眶下线为基线扫描, 层厚1.25mm;间隔1.25mm,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140mA。FOV 16cm×16cm, 矩阵1024×1024, 必要时加扫鼻骨冠状位, 前自鼻突, 后至视神经管。
2 结果
154例鼻骨外伤, X线平片检查的64例患者中, 只发现了19例骨折 (29.4%) ;DR检查的37例患者中, 发现了17例骨折 (45.9%) ;CT检查的53例患者中, 显示了41例骨折 (77.3%) , 其中单侧鼻骨骨折19例, 双侧鼻骨骨折12例, 鼻骨汇合部骨折9例, 鼻骨骨折伴鼻缝分离6例, 鼻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3例, 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
3 讨论
本组154鼻骨外伤患者仅对其三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未对每例患者都接受三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 但结果表明普通常规X线平片显示鼻骨骨折率较低, 数字化X线检查次之, CT扫描显示鼻骨骨折率最高, 并且能明确骨折的类型及鼻骨周围复合骨折情况。因此, 我们认为普通鼻骨X线侧位片仅作为诊断鼻骨骨折最初步的筛选方法, 由于鼻骨上部厚、窄, 下部宽而薄, 易受到普通X线密度分辨率低、投照条件过高或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图1) 。因此, 普通X线检查对鼻骨骨折的漏诊率较高, 阳性率明显低于CT检查。随着数字化X线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 普通鼻骨X线侧位片逐渐被数字化X线检查方法 (DR) 所取代, DR的影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骨小梁骨皮质, 适合对骨骼系统的检查, 同时DR还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 如测量、局部放大、调整对比度、反转影像、影像边缘增强, 使鼻骨骨折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图2, 3) 。但DR侧位片在鼻骨外伤骨折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常常受到投照角度和密度分辨率的限制, 造成漏诊和误诊。如不能确定鼻骨骨折发生在哪一侧, 一些单侧、移位不明显的鼻骨骨折因与对侧重叠而被掩盖;在显示纵行或斜行骨折以及断端骨偏移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对横行骨折线形态、数目和塌陷情况的显示也不如CT细致, 甚至会将部分移位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误诊为线形骨折, 影响鼻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CT检查作为数字化的断面重建图像, 它避免了鼻骨周围结构的重叠, 明显增加了密度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大多数鼻骨骨折的程度和范围 (图4) , 但对横行骨折的显示仍然受到限制。薄层扫描和薄层重建技术大大提高了Z轴分辨率, 保证容积重建图像的质量。MPR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能够较好地观察横行骨折, 结合横轴位进行全面观察分析, 可以诊断一些骨折线不具体、断端骨移位不明显的细微骨折并对其准确分型。CT的容积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并准确评价[1]。CT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能将鼻区周围结构同时观察, 提高对骨折解剖部位和应力方向的整体认识, 综合全面分析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骨折, 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 CT特别是高分辨CT检查中一定要把鼻骨骨折与鼻骨孔、鼻颌缝、鼻骨下缘骨质缺损变异进行相互鉴别, 否则就引起过诊与漏诊[2]。
参考文献
[1]张琳, 万业达, 李宝玖, 等.用高分辨CT鉴别鼻骨孔与鼻骨骨折[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359-362.
鼻骨测量 第7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耳鼻喉科及法医门诊就诊的鼻骨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性78例, 女性24例, 患者年龄在16岁~52岁之间, 患者平均年龄为 (33.85±5.22) , 患者就诊时间在1~20h之间, 平均就诊时间为 (3.58±0.63) h。患者受伤原因主要为车祸伤56例占54.90%、撞击或者打击伤42例占41.18%和摔伤4例占3.92%。其临床表现多为面部淤青红肿、鼻部出血或塌陷畸形等外伤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眩晕、幻听和眼球运动障碍等严重症状。
1.2影像学诊断
采用西门子3.0T Verio磁共振仪对就诊患者进行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 横断位扫描以听眶下线作为基线, 自额窦至硬腭, 冠状位扫描, 取基线平行鼻骨斜面, 与鼻骨走向一致, 从鼻背至鼻颌缝, 扫描后, 经专家阅片诊断并经三维成像技术重建鼻部轮廓。
2结果
2.1骨折诊断结果及其所占比例
经西门子3.0TVerio磁共振仪诊断分析得出, 单侧骨折患者62例占全体患者的60.78%, 其中横断位骨折38例占61.29%, 冠状位骨折56例占90.32%, 粉碎性骨折41例占66.31%;双侧骨折患者40例占全体患者的39.22%, 其中横断位骨折34例占85.00%, 冠状位骨折40例占100.00%, 粉碎性骨折35例占87.50%, 详见表1。
注:A为单侧骨折, B为双侧骨折图 1
2.2鼻骨骨折并发症及其构成比注:A 为单侧骨折, B 为双
102例患者共检出80例鼻骨骨折并发症, 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上颌骨骨折占32.50%、其次为窦腔积血占28.75%, 而泪骨骨折、眼眶骨折和鼻缝错位发生率较低依次为8.75%、13.75%和16.25%。受伤程度不同的患者具有的并发症数量各不相同, 1例车祸伤情严重患者同时具备以上5种并发症, 1例具有4种并发症, 4例具有3种并发症, 13例患者具有2种并发症, 33例患者具有1种并发症。
3讨论
对鼻骨骨折的漏诊多发生在一侧鼻骨骨折无错位或粉碎性骨折者, 这是由于健侧鼻骨挺直, 遮挡骨折部位, 使用诊断设备不能观察出病变所致, 鼻骨较薄, 周围软骨组织结构复杂, 诊断鼻骨骨折必须熟练的掌握其基本的解剖结构。鼻的骨性支架其实由鼻骨、上颌骨额突和额骨鼻部形成, 额骨鼻部的表面形态为:两侧眉弓向额鼻棘处自然延伸, 眉弓突起, 眉弓中央的额骨相对凹陷, 呈开口较广的“V”形;上颌骨额突则支撑于鼻骨两侧, 在鼻骨的下方与侧鼻软骨相连[3]。现今常用的诊断设备X射线分辨率低, 前后组织的重叠, 更降低了准确性, 对于复杂的鼻骨骨折, 即使普通X线发现骨折, 也很难对骨折的数目和移位程度做出准确判断[4]。传统X线鼻骨双侧位片, 诊断鼻骨骨折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分辨率CT的应用对鼻骨骨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但对不伴移位的线样骨折、鼻骨孔、鼻部骨缝和鼻骨变异等诊断与鉴别诊断仍有困难[5]。3.0T MR在传统MR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了完善, 以适应一些新领域的应用, 其具体表现为, 图像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提高, 所得解剖图像更清晰, 其成像时间大大缩短, 有助于急诊病人的检查, 具有更精确的定位识别能力, 有助于外科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后效果的评估。本研究采用3.0T MRI诊断鼻骨骨折, 大大提高了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 西门子3.0TVerio磁共振仪能准确的诊断出鼻骨骨折的类型 (单侧骨折和双侧骨折) 和骨折部位 (横断位骨折和冠状位骨折) 以及是否为粉碎性骨折, 利于术前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三维成像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 能将患者鼻骨骨折的位置、骨折线的走向、骨折范围等更形象、更直观、更清晰的显现出来。此外, 还可通过旋转3D影像模型, 选择最佳的的视角对鼻骨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观察, 能更好的掌握鼻骨骨折的解剖结构[6]。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清晰的显现骨折部位的走向凹陷程度以及粉碎性骨折的程度, 给临床医师足够的数据资料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手术和康复方案, 避免由于对骨折程度的不确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损失和患者痛苦, 同时, 三维重建技术还有利于修复重伤或者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鼻骨, 使其能够较快的恢复本来的面貌, 不至于由于鼻部骨折而影响形象。
根据面部骨骼解剖结构可知, 鼻骨与上颌骨额突、泪骨和额骨鼻部连接紧密结合在一起, 所以在鼻骨折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骨骼同时受损, 而本研究检查出多种鼻骨骨折并发症, 如上颌骨骨折、窦腔积血、泪骨骨折、眼眶骨折和鼻额缝错位, 其中以上颌骨骨折发生率最高。
总之, 由于鼻骨的特殊结构, 使其临床误诊率较高, 3.0T MRI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 具有成像速度快, 定位精确, 信噪比高和分辨率高等优点, 将其应用到鼻骨骨折的诊断中, 能够大大提高准确率, 提供清晰的临床数据, 方便医师进行分析和指定合理的康复和修复方案, 减轻患者痛苦, 是一种可靠的诊断鼻骨骨折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英.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杂志, 2007, 15 (1) :51-53.
[2]徐子森, 苗元青, 王燕.3.0T MR的进展现状及优势分析医疗设备信息[J].医疗设备信息, 2005, 20 (2) :38-39.
[3]张学禄.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鼻骨骨折中的比较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3 (19) :2293-2296.
[4]祁俊华.高分辨率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加容积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刊, 2008, 43 (7) :49-50.
[5]毕凤君.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 2011, 17 (1) :53-55.
鼻骨测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