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对他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才深入到基因水平。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
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或先天行为方式。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转基因鼠的培育,说明基因决定性状。
3、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的,在生殖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单的。
4、染色体:细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一定的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一定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5、基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中决定性状的单位。基因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化学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是DNA上有遗传信息的片段。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证明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两个显性或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在一起时,表现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两个基因全是隐性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一般显性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用小写字母表示。
6、近亲结婚,后代换遗传病的几率大。
7、人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男表示为:44+_Y;女表示为:44+_
男性生殖细胞两种:分别含有_或Y染色体
女性生殖细胞一种:含有_染色体
男精子表示:22+_或22+Y; 女的卵子表示:22+_
含有_或Y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_的卵细胞结合机会均等,所以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8、生物多样性就是源于生物的变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引起的变异不遗传,遗传五只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了解杂交育种、杂交水稻,八年级下43页到46页)
9、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初中生物考点知识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女的.
2. 我国金鱼种类多样,金鱼不同的形态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3.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生物的性状.
4. 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5.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6.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7. 变异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8.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9. 对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10. 转基因超级鼠的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从而使身体生长速度变快.
11. 用人工的方法取出某种生物的某个基因,把它转移到其他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后者表现出转入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这样的技术叫做遗传工程.
12. 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亲子间传递的桥梁.基因大多有规则地集中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13. 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后代个体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14.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是
15. 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
16. 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在染色体上决定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17.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亲.
18. 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_Y是男性,__为女性.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可写成22对+__或22对+_Y,则精子中的染色体可以写成22条+_和22条+Y.
19.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DNA分子中的特定片段称为基因,每条染色体上含有无数个基因.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含46个DNA分子,大约有3-5万对基因.
20.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而产生的变异,叫做不可遗传变异.
21. 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就叫做有利变异;有的变异不利于它的生存叫做不利变异.
22. 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于形成新的物种.
23. 因为有可遗传的变异,就能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由此可见,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5.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6.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7. 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药和急救
1.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 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2.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3.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4. 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5. 有效期为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7月31日。失效期为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12年6月30日。
6.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具体操作看课本84页。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具体操作看课本85页。
7.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a.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止血: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远心端止血
c.动脉出血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近心端止血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4. 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生活习性,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等。
2.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
供选择的材料: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烟草浸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A. 水蚤的正常心率为:100350次。
B. 低浓度的酒精(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3.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全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进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4.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怎么学习初中生物
会听课
听课的时候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新课的时候,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善阅读
读是学习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时可以用下面这几种方法:
借助提纲导读: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精心准备阅读提纲,这个提纲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列,然后以此有目的的阅读相关课文,以便抓住重点,使自己读有所得。
联系实际阅读:联系实际问题,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抓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的进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
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眼球白色部位)
虹膜:有色素(决定人眼的颜色,黑色、褐色、蓝色等),中央的小孔是瞳孔
脉络膜:有血管(给眼球提供营养)、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瞳孔:光线进入的通道,大小可以调节。亮光时瞳孔缩小,暗光时瞳孔扩大。
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
晶状体:双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折射光线,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语言地道、语境充足,体裁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教材提供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和自然地道的语言素材,以形式多样的体裁呈现,并紧扣时代脉搏,将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编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例如:七年级上册第30课,詹妮用微博的方式记录奶奶过生日;七年级下册第11课,詹妮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丝绸之路和中国的文化;八年级上册第43课詹妮使用网络聊天工具与李明对话,帮助他完成一个发现自我的报告。九年级第4课将吸烟与健康的关系以海报的形式呈现。这些不同体裁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文化意识的形成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材为中加合编教材,由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围绕加拿大学生詹妮、小恐龙丹尼和中国学生李明的学习生活和友情交流而展开。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加拿大文化和中国文化,并补充其他讲英语国家的文化。教材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侧重于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中国传统美德自然地安排在教材中。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故事中,使得道德教育不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更易于让学生模仿和接受。
三、多维度板块设计,结构清晰合理,话题螺旋上升
1. 教材以话题为单位,采用教案式编排,全套书共分为5册,即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册。
每个单元含6个新授课和1个复习课,方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安排教学计划。
2. 教材内容安排遵循“新授+活动”的形式,每课分为两部分,新授课文后面编排了相应的活动Let’s Do It,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活动数量控制在3~5个,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课堂任务等几个方面着手,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
3. 每单元的复习课包含词汇(Building Your Vo-cabulary)、语法(Grammar)、听说(Listening and Speak-ing)、综合能力训练(Putting It All Together)、评价(Self-Evaluation)和拓展欣赏部分。
评价不再是对学习目标的陈列,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反思学习过程;听说部分在起始年级中补充了对语音知识(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
整套教材共42个话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活动。话题和语言在教材中不断重复,呈现螺旋上升。每个单元围绕主话题设计了6篇课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段学习目标,以教材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故事展开,逐步深入话题,每篇课文都是主话题下面的一个子话题,最后一篇课文是对话题的回顾和总结,复习单元所学。整个单元沿着浅入→深入→浅出的认知循环,语言信息逐步深入,话题逐渐展开,输入形式多样,语用练习的形式多样,有效控制学习过程的难度和进展幅度。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1. 加强课堂教学指导,突出可操作性。
教材设计有Think About It,旨在课前热身或准备进入课文做准备。课中设计有Dig In,Culture Tip,Learning Tip,Hands on Activities,Project等活动。其中,Dig In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做进一步思考;Culture Tip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Hands on Activities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八年级以后的教材还设计有Project,Project与单元话题紧密相关,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话题下的语言运用情境,一般需要多人合作完成,供教师在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2. 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每一课对应设计的Let’s Do It,内容不是单纯的练习题,而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分别从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的角度服务于课文学习。整个单元一盘棋设计,根据课型进行有重点的技能训练,在单元内达到总体的平衡。因此,看似容量较大,但实际上是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再现,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内化、提升和应用,也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参考,对课文学习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具体依据,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语言学习。整套书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和平衡,七年级注重呈现以听、说为主的语言素材。从八年级开始,每单元以对话教学为起始课,适当加大了教材中语篇的长度,适量增加了针对语篇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对篇章信息和主旨大意进行分析理解,对写作方法进行比较,设计了改写、缩写、仿写、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3. 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本套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在以下方面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明确,利用照片、图画、图表等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和课文主题。在每个单元的单元页设计有We Will Learn,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图片,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至其中,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明确学习任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主体地位。
个体学习活动与多人合作学习活动相结合。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有的侧重于独立的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寻求帮助或积极讨论,培养学生们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例如:英、美词汇的差异、合成词的示例、语法现象的点拨。
大脑思维导图的设计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学习、思考等,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Project的设计鼓励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和同学来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每个单元设计的评价板块,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单元学习完成之后,教材不再罗列单元的主要内容,而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主要内容,同时评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完成情况。
总之,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题材丰富、语言活泼、内容生动、情境真实,渗透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引起中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教材编排系统、规范、实用;结构科学、合理,便教利学;内容充实、练习形式多样化。使用教材的老师将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根据当地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尿液;形成;排泄
冀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期内容主要以人体各相关知识为主,其中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均反映掌握较为困难。本人总结近期该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同学及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除的,课本围绕排尿的生理过程,较全面地表达了排泄的生理知识,这一节内容又与前两个单元所涉及的消化、循环及呼吸知识相联系,是新陈代谢的最终过程。
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和排尿”和“排泄及其主要途径”。
“尿液的形成”是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肾脏知识点的延续。尿液的形成包括原尿和最终尿液的形成两个过程。首先流经肾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其中的血细胞核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被过滤掉,进入肾小囊肿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的水,微量的蛋白质及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形成最终的尿液。在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血浆、原尿及尿液三种液体之间成分的比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使用ppt或者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泌尿系统和排尿”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人体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除体外的呢?这个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教材自带的图片,按照尿液流经器官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输尿管、膀胱、尿道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可以提出“憋尿的危害”“人为什么每天要适量饮水”等问题,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该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排泄及其主要途径”是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不少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书中描绘了排泄的概念及人体的排泄的三个途径。其中很多同学均提出:“排便不是也排除了人体产生的废物吗,为什么不能当做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该问题较为抽象,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对该混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及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参与人体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而代谢的废物主要是: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故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为:排尿、排汗及呼吸。
参考文献:
[1]马小娟.初中生物推理式教学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学学,2013(2).
[2]鲁春蕾.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3(7).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第5篇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原始地球上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出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有生命的物质。
2、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起源: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2.生物进化证据: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动物发育过程许多相似地方
3.生物进化历程
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5、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根据他在动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其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6.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
7.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2、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
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第6篇
第一节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18世纪以后
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人的出生率较高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增加,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3、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阻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4、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自然资源: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3、自然资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③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
3、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节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1、生态农业系统就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
2、人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太阳能固定率、生物能利用率的方式,农业遗弃物的再循环率等。
初中数学知识点(冀教版) 第7篇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的相反数是0;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⑴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⑵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时,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
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⒈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⑴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⑵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⑶0的绝对值是0.
可用字母表示为:
①如果a>0,那么|a|=a;②如果a<0,那么|a|=-a;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a|=a(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②a0,<═>|a|=-a(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经典考题
如数轴所示,化简下列各数
|a|,|b|,|c|,|a-b|,|a-c|,|b+c|
解:由题知道,因为a>0,b<0,c<0,a-b>0,a-c>0,b+c<0,
所以|a|=a,|b|=-b,|c|=-c,|a-b|=a-b,|a-c|=a-c,|b+c|=-(b+c)=-b-c
3.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⑴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a|=0;
⑵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⑶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⑷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
(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经典考题
已知|a+3|+|2b-2|+|c-1|=0,求a+b+c的值
解:因为|a+3|≥0,|2b-2|≥0,|c-1|≥0,且|a+3|+|2b-2|+|c-1|=0
所以|a+3|=0,|2b-2|=0,|c-1|=0
即a=-3,b=1,c=1
所以a+b+c=-3+1+1=-1
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
大于负数。
5.绝对值的化简
①当a≥0时,|a|=a;②当a0时,|a|=-a
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如:|a|=5,则a=土5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
⑷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a+b=b+a
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
⑴当b>0时,a+b>a⑵当b<0时,a+b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在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如:(-8)+(-7)+(-6)+(+5)=-8-7-6+5.
和式的读法:①按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读作“负8、负7、负6、正5的和”
②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减7减6加5”
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用结合律时的一些技巧:
Ⅰ.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同号结合法)
(-33)-(-18)+(-15)-(+1)+(+23)
原式=-33+(+18)+(-15)+(-1)+(+23)(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33+18-15-1+23(省略加号和括号)
=(-33-15-1)+(18+23)(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
=-49+41(运用加法法则一进行运算)
=-8(运用加法法则二进行运算)
Ⅱ.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凑整法)
(+6.6)+(-5.2)-(-3.8)+(-2.6)-(+4.8)
原式=(+6.6)+(-5.2)+(+3.8)+(-2.6)+(-4.8)(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6.6-5.2+3.8-2.6-4.8(省略加号和括号)
=(6.6-2.6)+(-5.2-4.8)+3.8(把和为整数的加数相结合)
=4-10+3.8(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7.8-10(把符号相同的加数相结合,并进行运算)=-2.2(得出结论)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313217-+-+-524528
321137原式=(--)+(-+)+(+-)552248
1=-1+0-8
1=-18-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312)+(-3)-(-10)-(+1.25)483
13121原式=(+)+(+3)+(-3)+(+10)+(-1)84834
13121=+3-3+10-184834
31112=(3-1)+(-3)+1044883
12=2-3+1023
1=-3+136
1=106(+0.125)-(-3
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31617+10-12+45112215
冀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