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精选8篇)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1篇

广大居民朋友们:

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里时,你会看见大街上干净整洁,马路十分安静,小区里十分美丽。可是现在呢?大街上到处飘着垃圾,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香蕉皮绊倒。马路上到处响着汽车的鸣笛声,还到处散着难闻的排气味,小区里到处都有业主随地吐痰的情况。居民们,你们难道忍受的了这些情况吗?

要是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球妈妈就成了垃圾桶了!你们真的不怕每天生活在垃圾中吗?你们真的能忍受这样的污染吗?你们真的可以忍受一出门就被垃圾绊倒的滋味吗?居民们,我们该做出改变了!

在此,我提出了几个建议:

1、我们应该实行垃圾分类化了,应该在各个地方放上各种垃圾桶,如:有害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

2、节约资源,我们应该节约地球上宝贵的资源,这样也不会产生太多的生活垃圾。

3、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自已带餐具。在街上现在还是可以看见有许多一次性餐具,这样会造成非常多的垃圾。

4、颁布保护城市环境的相关法律政策。我们应大量宣传保护城市环境的政策,还可进行处罚,给居民法律上的约束。

5、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再去呼吁其他人,让大家一起保护人们的城市!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让我们的城市变得像以前一样吧!使我们的家园干净,美丽起来吧!

望大家采纳我的建议!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2篇

大家好!

因为我们乱扔垃圾,我们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环境染越来越严重,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面上随处可见漂浮的塑料袋,地下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土壤中超标的重金属直接进入到我们的食物链,人类健康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一、减少餐饮垃圾。买食物不要贪多,到处饭店吃饭尽量要光盘,减少餐饮垃圾的产生量。

二、减少文具的浪费。不浪费纸张,节约用笔,减少本子和笔的消耗。

三、少用一次性产品。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提倡用更耐用的筷子和布袋子。

四、提倡垃圾分类,湿垃圾可以变成肥料和沼气。有害垃圾,比如电池、油漆、过期的药物等,分类收集之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和处置。

五、合理利用可以回收的垃圾。一顿废纸可以在生产八百公斤纸张。快递箱、纸盒、易拉罐、塑料瓶等都可以改造为手工艺品,或者回收卖钱。

六、做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例如,我们身为小学生,我们要以身作则,可以把自己不用的旧衣物捐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七、做垃级分类的宣传者。我们可以画垃圾分类的手抄报设计宣传页等。

垃圾分一份,环境美十分!一份倡议,一个承诺,一种责任。亲爱的居民朋友们,让我们为垃圾分类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xxx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3篇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攀升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海量增加。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恶疾。目前, 解决垃圾问题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两类:技术革新和行为改变。使用高能效技术往往会带来垃圾数量的短暂下降, 然而经验表明, 这一优势很快就会被日益增长的垃圾总量所抵消。因此, 环境学者们认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根本在于居民的行为改变, 而垃圾分类回收则是居民行为改变在这一问题上的重要体现, 直接关系着垃圾减量化实施的效果。

居民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主体, 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干预的积极探索。研究表明, 在中国社会群体中, 影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个体社会属性看, 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构成都会影响其行为。从个体心理层面看, 环保主义价值观、认知、情感、态度、信念、责任感、控制观和敏感度等均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意向。从个体行为能力看, 环境知识和行为约束决定了其进行环境行为的可行性。从宏观社会环境看, 经济调节制度、社会规范、宣传教育以及奖惩机制均会产生不同的环境行为导向。

本文将居民实际垃圾分类回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梳理现有关于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研究, 主要以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决定模型和管理学中的行为干预模型为核心, 描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及其心理决定机制。本文将厘清看似随机的分类回收行为背后复杂的行为决定机制, 并完整呈现扰动原 (干预措施) →环境心理变量→分类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路径。

作为一种特定的环境行为, 有关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研究往往被纳入环境行为的研究框架。在现有文献中, 环境行为又被称为“生态行为”、“可持续环境行为”或者“负责任的环境行为”, 它是指益于环境, 或对环境损害最小的行为。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加剧, 环境行为成为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其中以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从心理学角度看, 环境行为是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的外在表现形式, 并由这些因素决定。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个体行为是各种因素作用与制约下的最优选择。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行为条件的变化可以直接改变行为结果, 也可能通过对心理因素的干预间接影响行为。下面, 将从这两个角度梳理心理学中环境行为决定的典型模型和管理学提出的环境行为干预的典型策略。

2 环境行为模型

针对个体行为的决定机制,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纷繁复杂的模型。从对这些模型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模型创立者所倾向的价值观决定了行为决定模型的最终形式。环境保护行为可能缘起于个体对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系统利益的关切, 这分别构成了环境保护中的利己主义 (egoistic) 、利他主义 (altruistic) 和生物利益价值观。前一种价值观衍生出一系列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代表的理性选择模型, 而持后两种价值观的学者往往更倾向于以规范激活模型为代表的行为规范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Planned Behavior) 。计划行为理论的最初形式为理性行为理论, 由Fishbein和Ajzen于1975年提出。这一理论具有高度的功利主义色彩, 它假设人们的环境行为选择是趋利避害的结果。通过对行为的正向和负向影响进行评估后, 个体首先形成针对某一环境行为的态度。同时, 个体也会假设性地考虑施行某一行为后将面临的社会赞许或压力, 即社会规范。在权衡个人的环境态度和其感知到的社会规范后, 个体便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意向, 它直接决定行为。在1980年和1991年, Ajzen和Fishbein又分别两次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 将感知行为控制和环境制约条件分别纳入了模型, 从而形成了最终的计划行为理论。感知行为控制强调个体对于自身施行某一行为能力的估计, 它通过调节行为意向间接影响行为。而外部环境条件直接决定实施行为的可能性, 与行为意向共同直接影响行为。

规范-激活模型 (Norm-Activation Model) 。规范激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个人的道德自律是亲社会的环境行为的直接原因。Schwartz (1977) 将个体道德规范定义为, 对于实施亲社会的利他行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规范激活模型有别于计划行为理论, 是因为它强调非功利的个体道德规范在促成环境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模型假设个体会因为社会共享的环境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但是,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之间又互相联系, 因为个体道德规范的形成最终仍归因于认知、情感、社会规范等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对于环境行为而言, 环保意识和环境知识是形成亲环境的道德规范的前提条件, 而环境问题归因是形成这一个人规范的核心机制。当个体将行为与其环境危害关联起来, 触发情感反应, 产生愧疚心理, 这便形成了道义上的自律。而愧疚心理的形成又与社会规范紧密相关, 它往往是个体行为不符于社会规范的产物 (见图2) 。

价值-信念-规范模型 (Value-Belief-Norm Model) 。1999年, Stern、Dietz、Abel、Guagnano和Kalof等学者在规范激励模型基础上, 融入了价值观理论和新环境范式, 创立了价值-信念-规范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从价值观到行为的五要素因果链条。在这一链条中, 行为的决定因素由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要素, 即利他主义的个体价值观开始, 逐步向更具体的心理要素过度, 这包括由NEP度量的环境态度, 对环境问题不利后果的认知和自我责任归因, 以及针对亲环境行为的个体道德规范。价值-信念-规范模型假设, 这一因果链条上的每一个因子都可能直接地影响其随后的所有因子, 进而规制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强调价值观在环境行为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西方社会为背景的研究大多探讨基础价值观及根植于西方社会的特定价值观, 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犹太-基督宗教价值观, 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在环境行为的研究被引入中国后, 学者们开始思考中国以至亚洲特有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天人合一”价值观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与追求个人价值的西方人不同, 中国人更重视社会期望和社会身份认同, 这使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亲社会和亲自然的行为。而中国文化背景的另一特点在于其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皆尊崇“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强调自然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独立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Chan, 2001) 。这些研究构成了对环境行为科学的有益补充。

态度-行为-条件模型 (Attitude-Behavior-Condition Model) 。1995年, Guagnano、Stern和Dietz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态度-行为-条件模型 (ABC模型) , 这一模型强调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在环境行为决定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传统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人视为具有某种社会认知结构的原子式个体, 从而强调如教育和劝说等认知改变手段对于修正行为的作用。而管理学者则倾向于将人视为受外部力量控制的机器化个体, 从而强调税收和规制等外部干预手段对行为的引导。然而, 单一依靠任意一种理论的政策制定都会有失偏颇, 这是因为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 其关键决定因素也会随之变化, 从一个维度转向另一个维度。尽管以往的心理学模型也或多或少的指出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ABC模型则首次将这两类因素-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平等地置于一个研究框架中, 它认为行为是作为内部动力的态度和作为外部动力的环境条件两相平衡的结果, 如图4所示。ABC模型是从注重心理过程的态度-行为模型向注重外部条件制约的管理学模型的关键过渡 (见图4) 。

这些行为心理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环境行为的成因, 实际上也反映了其背后所秉承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同时,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学者们发现不同行为模型对不同行为的解释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规范-激活模型和价值-信念-规范模型等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低成本的环境行为, 如政治行动, 争取环境公民权, 接受特定环境政策。而计划行为理论则对于高成本的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包括汽车使用, 废物处理, 购买节能灯泡, 使用非漂白纸张, 肉类消费。当然, 对于其他一些行为, 如出行模式选择和废物回收利用, 这两类模型都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解释。

3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干预策略

与心理学模型强调心理要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同, 管理学研究更关注具体、可控的行为干预策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为了应对垃圾处理、生态退化等各种环境问题, 学者们针对相关的环境行为进行了大量社会干预实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如下几类针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典型外部干预策略:

(1) 价格干预。价格调节是经济学中最传统也最经典的行为干预手段。根据古典经济学的供需模型, 当价格上升时, 消费者会自发降低消费量, 从而在更低的消费水平上实现市场新的均衡。所以, 很多学者相信, 价格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环境行为干预。

(2) 信息反馈。很多研究显示, 个体往往并不在意自己的环境行为, 而信息反馈可以补偿这一意识缺失, 使环境行为在个体意识中变得更为突出。最常见的反馈方式是提示人们其当期的环境行为状况, 并与过往进行对比。而更高级的反馈方式是同时提供关于他人的环境行为情况, 形成社会比照压力。比照信息的提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如提供完整的社区家庭环境行为列表清单, 提供居民自身环境行为评分的排名, 或仅提供社区环境行为评分均值等统计信息。无论是增强环境行为意识, 还是形成社会比照压力, 信息反馈机制都是通过影响个人的心理要素来间接影响行为的。

(3) 环保示范。示范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媒介 (如文字、语音和影像等) 向个体简明扼要地传达环保的相关技巧和知识, 从而改变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 进而促成环境行为。这一策略的基本假设是, 了解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和特定环保技巧能够分别增强个体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控制感, 帮助消除环保行为的障碍。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教育策略。

(4) 奖励惩罚。作为一种经济激励手段, 奖惩措施与价格手段有相似的干预结构。无论是奖励环保行为, 还是惩罚破坏环境的行为, 这都相当于增加了环境行为的机会成本。同时, 奖惩措施的实施一般都需要设定某一用能标准值 (目标值) , 当垃圾分类回收量低于这一目标时实施惩罚, 当回收量高于这一目标时实施奖励,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从这个意义上讲, 奖惩措施又具有了目标设定策略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自我设置的目标还是外部施加的目标都可以影响行为, 其有效性取决于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 设定相对困难的目标会带来行为的显著改变, 而易于完成的目标则不会。

与心理模型对不同环境行为的解释力差异相似, 不同的干预措施也会对不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产生不同效果。而且, 干预手段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其作用的程度、频率、时长等因素。由于大多数干预措施都是暂时的, 所以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考虑干预措施的长期效应。另外, 大多数关于垃圾分类回收行为干预措施的研究都偏重于干预手段-节能行为之间的关联, 而忽略了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 如外部干预是如何改变个体的心理因素从而改变行为的。这些都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4 结论

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来加强个人的环境行为, 这样的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学者们不仅关注什么样的干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垃圾分类回收行为, 更关心这样的行为改变是通过什么心理渠道完成的。那么, 通过改变居民的行为模式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策略是否可行呢?管理学, 心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学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学者们试图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促成垃圾分类回收, 这些措施包括:劝说 (activator) 、示范 (demonstration) 、承诺 (commitment) 、信息反馈 (feedback) 、奖励 (reward) 和惩罚 (penalty) 等。它们通过改变人们的环境预期, 强化人们的环保知识, 解决分类回收处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改变人们的垃圾处理行为。虽然作用机理不近相同, 但实验结果表明, 大部分干预措施都实现了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改变。

在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议题的当代, 我们应当给予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足够的重视, 并寻找相应的渠道探索促成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有效方式和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更可以通过长期行为的调节带来中国民众垃圾分类回收心理的改变, 从而完成向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Ajzen, I, &Fishbein, M.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80.

[2]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 1991, 50, 179~211.

[3]Alcott, H.Social norm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1, 95 (9~10) :1082~1095.

[4]Attari, S.Z., De Kay, M.L., Davidson, C.I., &Bruine de Bruin, W.Public percept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aving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 (37) :16054~16059.

[4]Schultz, P.W., Nolan, J.M., Cialdini, R.B., Goldstein, N.J.&Griskevicius, V.The constructive, destructive, and reconstructive power of social norms.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8 (5) :429~434.

[5]Sexton, R.J., Brown Johnson, N., &Konakayama, A..Consumer response to continuous-display electricity-use monitors in a time-of use pricing experiment.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7, 14:55~62.

[6]马诗院, 马建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对策.环境卫生工程, 2007.

[7]刘宇伟.消费者家庭节能行为的综合模型.社会科学战线, 2009, 12:56~62.

[8]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生态经济, 2009:135~141.

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 第4篇

东京大学学术博士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

副所长、研究员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垃圾,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前几年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试看几例: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很多社区规定早8点之前扔垃圾,有的则放宽到中午,但都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

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四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又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这不过是再次重演了一个成功的故事而已。回首战后几十年,日本瞄准技术高峰急起直追,“日本制造”终于达到了笑傲世界的境地。日本民族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往往把一个危机思考为十个,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上世纪60年代的严重环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的深刻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就在认真克服一个个危机的过程中,日本把其他先进国家一一超过。

我的一位年长的日本友人曾被长期派驻西欧,他说起过每年回国探亲时逐年难买礼物的“尴尬”。这是因为,他的亲戚、朋友由原来追捧西欧产品纷纷变得喜爱精工手表、丰田汽车、尼康相机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国产品了。如此成就的取得,除了有高效、合理的管理体系外,靠的就是广大民众的精神与干劲。而垃圾分类中透射出的那种认真精神,无疑是其中最放异彩的一个部分。

日本人最讲认真、细致,这在众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东京都各商业区人行道上的地砖几十年都不会出现凹凸不平的塌陷,建筑师要求楼梯毛坯的背面等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整洁光滑,等等,不胜枚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上述事例给我们很多启示。仅就垃圾分类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由此引申开来,只有大家都摒弃嫌麻烦的想法、大概其的思维习惯和安于中流的低标准,才有可能做到垃圾分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消灭城市管理中“三不管”的死角,有专人来治理脏、乱、差的现象。

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5篇

垃圾分类对每一个小区都意义重大,因为它有很多好处:首先,它可以减少废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它可以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如果能将可回收垃圾回收,那就能减少填埋数量60%以上;最后,它可以变废为宝,有效利用资源,1吨废塑料可以提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1200吨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铝块。

但是,我们身边依然有人不进行垃圾分类,为此,我向各位居民朋友们发出垃圾分类的倡议:

1、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大家要在家里至少放置四个小垃圾桶,分别装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并按正确的.方式扔垃圾。

2、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大家可以响应社区的号召,参与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深入地了解垃圾分类。

3、设置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家可以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通过活动了解到的知识帮助其他居民。

4、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报贴在其他小区的公告栏里,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来垃圾分类吧!

倡议人:xxx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6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倡议书,倡议书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一听到写倡议书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4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1

居民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会产生垃圾,生活垃圾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环境随意地堆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滋生大量的蚊蝇和细菌,直接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生活垃圾正是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将我们日常的生活生活垃圾分类分为两大类进行处置。

请将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腐烂瓜果、鱼类内脏、零食碎末、烂叶、各类谷壳、笋壳、残次水果及饲养动物的粪便放入绿色的可堆肥垃圾桶,村里将集中运至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处理。

请将其他不可腐烂的生活垃圾放入红色的不可堆肥垃圾桶,村里将运至垃圾中转站进全市统一处理。

垃圾分类要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倡议大家不乱扔垃圾,学会垃圾分类。这样做即减少污染,又节约了资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们的村庄会变得更加美丽、空气会更加清新、水源会更加清澈、居住环境会更加舒适!

让我们从家庭垃圾分类做起,行动起来!

倡议人:

时间:

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2

居民们:

乌黑且散发着恶臭的污水,寸草不生的土地,以及动物的尸体……这些都是些什么?是垃圾不分类带来的后果。

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开始存在垃圾围城这一现象。

如果垃圾不分类,各种垃圾混合,其中就会有很多有毒气体污染空气。还有的塑料连同其他垃圾一起被丢入了泥土,导致土地荒废,不能在上面种植农作物和绿色植物。

如果垃圾不分类,垃圾数量变多也不好处理,所以有的垃圾直接被投入了海里,海里的动物不慎吞下后导致死亡。所以我们要学会垃圾分类。

如果垃圾分类,就可以节省资源,废纸张可生产成新的纸张,这样就不用再砍伐树木了。

如果垃圾分类,就可以减少土地占用量。

如果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理堆放后,可产生沼气,可以做煤气用。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第一,不能随便扔垃圾,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第二,要把垃圾按种类投放入正确的垃圾桶。第三,要从自己做起,从而带动家庭,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倡议人:

时间:

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3

居民们: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垃圾分类靠大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却变得差了,甚至于出现了全球变暖的现象;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垃圾分类是我们大家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但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大家真正的亲身参与,因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

1、请大家不要乱丢垃圾,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分类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

2、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分别放置。

3、看到别人乱丢垃圾及时礼貌提醒。

4、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习惯。

5、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增强“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

6、在家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

一份倡议、一个承诺,为了让更多的垃圾变废为宝、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希望大家从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开始,让我们美丽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

时间:

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4

居民们:

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垃圾,垃圾多到形成了一个围城。而且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一共只有14亿人,却有60亿吨的垃圾存在。

垃圾不分类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危害。工人们清理垃圾时,还得将那些比较湿的垃圾晒干,才能进行焚烧处理。而那些在地上的垃圾会在土地上释放一定的毒素,沾过毒素的土地是不可以种植植物的。每200多个城市大约就有七十五万亩土地上存在垃圾,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垃圾将我们身旁的健康环境变脏了。

如果将垃圾分类,那是会有许多好处的。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纸,经过处理可以变成崭新的新纸张。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沼气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回收碎玻璃可以节约不可再生的玻璃能源。

我们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利用一些废弃的.东西来制作一些有用的工艺品。并且把不同的垃圾丢进不同的箱子里,进行垃圾分类。还可以提倡光盘行动。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希望大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

倡议人:

时间:

倡议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倡议书5

居民们: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绿洲。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是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重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因为需要我们付出的仅仅是举手之劳,但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件大事,因为我们这一行为是提升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崇高事业。

我们向大家发出倡议

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表率”的行动!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动手,净化环境。每个人带动家庭成员把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垃圾从源头分开,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投放,养成垃圾分类的文明生活习惯;自觉践行“光盘行动”,从源头减少厨余垃圾产生;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生成总量,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家园更环保、更和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文明、更进步!

姓名:

致居民的一封信(垃圾分类) 第7篇

尊敬的居民:

您们好!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动员、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我街已开展了“环境友好家庭”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广大市民倡导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实现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影响一条街道,一条街道辐射整个城市的工作目标。

“环境友好家庭”的基本条件:

1、家庭人均生活垃圾日排放量低于0.8公斤/日。

2、按标准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3、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生活日用品。

4、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购物袋。

5、爱护环境卫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但我们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赶快加入“环境友好家庭”的行列吧,参与步骤及确认方式如下:

1.以自愿原则,由业主签订“环境友好家庭”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一份户主保存,一份社区居委存档。

2、由社区居委为居民建立“环境友好家庭”档案。

3、对照“环境友好家庭”标准,符合条件的,由社区每月25日在社区内公布“环境友好家庭”房号,接受区、街、社区服务管理单位、居民的监督。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8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太湖水质不断恶化, 蓝藻开始呈规模性暴发:80年代中后期, 太湖每年平均暴发2~3次蓝藻;到了90年代中后期, 蓝藻暴发的频率上升为每年4~5次, 并逐渐向太湖中心区域蔓延;2000年以后, 太湖的湖心区域开始出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而近年来蓝藻的暴发几乎涉及整个太湖流域[1]。2007年4~5月份,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少雨天气, 使太湖水位急剧下降, 富营养化严重, 原本在夏季生长的蓝藻提前暴发。2007年太湖蓝藻的大规模暴发引发了关系到无锡市饮用水安全的供水危机, 给当地社会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引起了多方学者的关注[2,3]。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尤为引人关注, 但以往学者对太湖蓝藻等环境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4], 缺乏计量研究。居民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之一, 而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是反映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拟从居民环境意识的角度出发, 就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

2无锡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产出及处理情况

2.1城市垃圾产出量快速增长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 而城市生活垃圾源污染未能妥善治理是其原因之一[5]。垃圾的合理分类不仅有利于避免污染土壤环境, 进而改善太湖水环境, 也有利于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根据对无锡市环保部门的调查发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无锡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平均增长率约5.9%, 2006~2009年无锡市年垃圾清运量见表1。

2.2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效率低下

为减小居民生活垃圾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 垃圾在进入垃圾处理厂后需要进行分类处理。然而, 无锡市垃圾处理工作一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清洁工人数量有限, 劳动强度大, 且清洁工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致使大多数垃圾进入垃圾处理厂后的分类处理效率低[6]。根据对无锡市桃花山垃圾处理场的调查, 垃圾分类处理效率的低下使入厂的垃圾未能全部得到合理的再分类处理, 甚至很多情况下, 居民的生活垃圾从垃圾站出来以后没有经过任何垃圾的再分类处理就直接被运送到处理厂进行焚烧或填埋, 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3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受蓝藻事件影响的计量分析

3.1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

通过对无锡市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 受蓝藻事件的影响, 居民对可回收垃圾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提高。66.1%的被访者能正确选择日常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 而超过50%的人将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原因归因于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的直接触动, 23.4%的人表示自己的可回收垃圾知识是受媒体和政府部门在蓝藻事件后的宣传普及带来的间接影响, 仅有7.2%的人表示自己的可回收垃圾知识早已有之, 并非蓝藻事件的影响。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个人教育背景、收入、家庭环境和职业等等, 为便于计算, 本文不考虑居民个体差异对其垃圾分类意识的影响, 而把居民受非蓝藻事件因素影响的概率假设为7.2%。随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 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增多。10.2%的受访者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以前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丢弃;蓝藻事件发生期间, 18.3%的人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时都会进行垃圾分类;蓝藻事件发生2年后, 18.6%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丢弃的良好习惯。因此, 在假设非蓝藻事件因素影响的概率为7.2%的情况下, 蓝藻事件以前每100位居民具有垃圾分类行为的概率均假设为调查问卷中得到的10.2%;蓝藻事件期间 (即2007年) 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概率为18.3%;蓝藻事件后的2008~2009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概率取18.6%, 则可估算得到蓝藻事件前后无锡市居民主动采取垃圾分类丢弃行为所产生的垃圾分类量, 见表2。

由此可知,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宣传教育的深入, 以及蓝藻事件的发生, 使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加强, 他们开始主动关注环境, 考虑自身的日常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2蓝藻事件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效益分析

城市垃圾中含有很多可提取以便再利用的物质, 居民主动对垃圾采取分类丢弃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处理厂处理垃圾的费用, 而且有利于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使其变废为宝, 减少因不合理分类导致的有毒垃圾对环境和人体的损害。据调查, 目前无锡市大多数垃圾处理厂对入厂垃圾的再分类主要依靠人工实现, 垃圾再分类的效率和效果不容乐观, 而垃圾的机械化再分类处理仍处于研发和完善的阶段。居民环境意识提高, 养成垃圾分类丢弃的行为习惯, 不仅可降低垃圾处理厂垃圾再分类的费用, 而且还能减少分类设备和分类收集专用设施等硬件的投入, 以及减少垃圾分类立法等行政投入。由于已有数据的局限, 笔者主要考虑居民分类丢弃垃圾而减少垃圾再分类的费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根据费用评价法, 减少垃圾处理厂垃圾再分类费用可视为蓝藻事件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带来的效益之一, 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Vs=ΔQsCs (1) ΔQs=[ (q2Q2-q1Q1) + (q3Q3-q2Q2) ] (2)

式中:Vs为蓝藻事件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而减少垃圾再分类产生的经济效益;ΔQs为蓝藻事件引起的居民环境意识变化带来的年垃圾分类增加量;Cs为垃圾处理厂垃圾再分类费用;q1, q2, q3分别为蓝藻事件发生前、发生的当年和发生后2年3个不同时期的城市人均年垃圾产出量;Q1, Q2和Q3分别为3个不同时期具有垃圾分类行为的城镇人口总数, 它等于蓝藻事件影响下每100人采取垃圾分类丢弃行为的概率与当年城镇人口总数的乘积。

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 还将减少由于垃圾分类不合理导致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并且增加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的效益。以废旧电池和废纸为例, 1 t废纸可再造800 kg的好纸, 电池中可提取的锌、铜和二氧化锰等稀有金属还能投入其他生产。由于居民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而减少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和垃圾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 可视为蓝藻事件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带来的另一方面效益Vs′, 可以运用后果阻止法和市场价值法, 根据下述公式计算得到:

Vs´=C+Ρ (3) C=[αΔQsC1+ (ΔQs-αΔQs) C2] (4) Ρ=βi (ΔQs) i?pi (5)

式中:C为避免未分类垃圾造成的环境破坏需要花费的费用 (如购买设备或药剂的费用) ;P为所增加的分类垃圾量用于再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α为通过焚烧方式处理的垃圾比例;C1为防止垃圾焚烧时造成环境和人体伤害所需要花费的防护费用;C2为减少垃圾填埋造成环境损害所需要花费的费用;αΔQsC1为所增加的垃圾分类量若在没有垃圾分类的情况下焚烧时需要花费的环境防护总费用; (ΔQs-αΔQs) C2为所增加的垃圾分类量若在没有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填埋时需要花费的环境防护总费用;αΔQsC1+ (ΔQs-αΔQs) C2为防止垃圾焚烧和填埋同等数量未经分类的垃圾所需要的环境防护总费用;βi为所增加的垃圾分类量的垃圾可回收利用率 (据统计, 一般垃圾中可回收率在40%左右) ;pi为第i种可利用回收垃圾能产生的效益。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影响的总经济效益为以上两种效益之和, 即V分类=Vs+Vs′。

4实际计算

4.1减少垃圾再分类的经济效益

a. 年垃圾分类增加量ΔQs。根据表1数据, 大致可以得到在蓝藻事件发生前后无锡市城市居民具有垃圾分类丢弃行为的总人数, 2006年约23.69万人, 2007年约43.17万人, 2008年约44.16万人, 2009年约44.29万人。根据表2所列各年的垃圾分类产出量, 可得到蓝藻事件后居民环境意识提高使垃圾分类丢弃行为增加所减少的年垃圾再分类量为2007年6.54万t, 2008年0.54万t, 2009年为1.57万t。

b. 垃圾再分类费用Cs。根据冷巨丰等[6]的调查结果, 每天1 200 t垃圾的分类再回收工作大概需要2 000名环卫工人才能完成, 每人每天平均可以完成0.6 t。如果仅考虑人工费, 且不考虑通涨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按每人每天垃圾再分类的劳务费为50元计算, 垃圾的再分类费用大概为83.33元/t。

对以上变量进行取值分析, 将所得变量的估值代入式 (1) , 可以计算得到蓝藻事件影响下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而减少的垃圾再分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Vs, 见表3。

4.2减少环境破坏和增加垃圾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

4.2.1 减少环境破坏的经济效益

目前, 无锡市对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卫生填埋和集中焚烧[6]。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处理前通常都会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以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如果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 会增加垃圾中含氯有机物的数量, 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 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而在填埋过程中, 如果没有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 垃圾中的重金属会给土壤和地下水带来污染。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改变将带来巨大的效益, 根据式 (4) 取各变量值, 计算如下:

a. 垃圾焚烧和填埋的比例。根据《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情况》中的统计数据,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80%左右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 12%左右采用焚烧, 因此, 式 (4) 中的α取12%。

b. 焚烧垃圾和卫生填埋的环境防护费用。垃圾焚烧产生的最主要的污染物是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脂溶性物质, 无论吸入多少都会有害人体健康, 所以在进行垃圾焚烧前要进行相关处理。耿静等[7]对新西兰和英国的研究表明, 英国每年因不受控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约1750 mg?TEQ (即毒性当量) , 花费的治理费用约1 700万英镑, 每减少1 g?TEQ二恶英花费约17万~600万英镑。据统计, 空气中的二恶英约91%来自于垃圾焚烧, 由此可以估算, 每减少垃圾焚烧中产生的1 g二恶英约花费500万英镑, 约5 200万人民币 (按10.4汇率计算) 。另据网上统计数据, 1 t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约450 ng。因此, 焚烧1 t垃圾所产生的二恶英约需花费的防护费用C1为23.4元。比照冷巨丰等[6]总结的费用比照, 取垃圾填埋的环境防护费用C2为30元/t。

c. 垃圾分类增加量。ΔQs的取值与减少垃圾再分类的经济效益中的增量相同, 即2007年6.54万t, 2008年0.54万t, 2009年为1.57万t。

d. 效益计算。将得到的变量取值分别代入式 (3) , 计算得到因居民环境意识变化而减少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2007年191.02万元, 2008年15.77万元, 2009年45.86万元。

4.2.2 增加垃圾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

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增加有利于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可回收利用垃圾的回收, 实现变废为宝的经济效益。一般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可回收垃圾有纸类、玻璃、金属和塑料。

垃圾可回收利用率按40%计算, 即βi=40%。根据相关统计研究[8,9], 无锡市城市生活垃圾组成成分中, 纸类约占2.5%, 玻璃类约2%, 金属占1%, 塑料占22%。蓝藻事件后, 无锡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得到的纸类、玻璃、金属和塑料2007年分别为1 635 t, 1 308 t, 654 t和14 388 t;2008年分别为135 t, 108 t, 54 t和1 188 t;2009年分别为392.5 t, 314 t, 157 t和3 454 t。

若按照1 t的废纸可以造出约800 kg的好纸, 1 t废弃玻璃回炉再造可以节约石英砂720 kg、煤炭10 t、电400 kW·h, 每回收1 t废弃钢铁可铸造好钢铁0.9 t, 1 t废塑料中能产生700~750 L无铅汽油[10] (取均值725 L) , 则按1 t好纸扣除成本后价格为400元计算, 则废纸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p1约240元/t;按目前的市场均价石英砂280元/t, 煤炭450元/t, 工业生产电费按0.75元/kW·h计算, 废弃玻璃产生的经济效益p2约5 001.60元/t;钢铁按2 600元/t计算, 废弃钢铁带来的经济效益p3约2 340元/t;按目前无铅汽油批发价格约7 000元/t计算, 废弃塑料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p4约为3 750.92元/t。

将上述变量取值代入式 (1) ~ (2) , 计算得到因居民环境意识变化而进行垃圾分类行为所增加可回收利用垃圾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2007年2 497.32万元, 2008年206.20万元, 2009年599.51万元, 那么, 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的影响下, 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而进行垃圾分类, 3年内对无锡市的社会经济贡献约为4 276.49万元, 见表4。

5结语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从环境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的货币损益计量的角度出发, 运用费用评价法、后果阻止法和市场价值法就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影响较为明显。

然而, 本文所做的计量分析仅针对居民环境意识中的一项内容, 而太湖蓝藻事件除了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影响之外, 还对其环境意识的其他方面带来了影响, 如生活污水排放和低碳生活意识等等, 因此, 对太湖蓝藻事件影响居民环境意识计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太湖蓝藻事件与居民环境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希望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借助计算机建模技术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仿真模拟研究, 从而为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计量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撑。

摘要: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货币损益计量角度出发, 运用费用评价法、后果阻止法和市场价值法就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影响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 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的3年内因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给无锡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为4 276.49万元。

关键词:太湖蓝藻事件,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无锡市,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蒋敏.对无锡地方政府处理太湖水污染事件的几点浅见[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 :168, 182.

[2]张瑞佳.环境管理中经济刺激制度的运行机制:兼对“太湖蓝藻事件”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西部法学评论, 2009 (1) :108-112.

[3]商兆堂, 任健, 秦铭荣, 等.气候变化与太湖蓝藻暴发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 2010, 29 (1) :55-61.

[4]庄妹婷.社会学视角下的“太湖蓝藻事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11-14.

[5]张治倩, 张后虎.太湖流域城镇地区人均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8) :201-206.

[6]冷巨丰, 朱婷霞.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 2007 (7) :60-61.

[7]耿静, 吕永龙.费用-效果法评价二恶英控制对策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3) :372-377.

[8]黄飞, 孙富兴.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大有所为[C]//节能环保与热电联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济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1999.

[9]崔宝剑, 田宝锋.城市垃圾处理及制砖可行性[J].砖瓦, 2005 (10) :7-10.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精选8篇)居民的垃圾分类倡议书 第1篇广大居民朋友们: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里时,你会看见大街上干净整洁,马路十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