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一范文
教学艺术一范文(精选11篇)
教学艺术一 第1篇
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调皮的小学生来讲, 爱国主义就真的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能够促使他前后判若两人?我想这仅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韩麦尔在这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出色的教学艺术。
首先是韩麦尔刻意营造了一种适宜的教学气氛。就这堂课而言, 那就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气氛。为此, 他“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绉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 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使小弗朗士感觉到“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在上课的中途, “我每次抬起头来, 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 一动也不动”。韩麦尔先生在想些什么?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 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 突然要从此放弃, 这样的惨痛, 怎不令人震撼, 连这个顽皮的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 这不正是韩麦尔刻意营造的氛围才达到的效果吗?试想, 如果韩麦尔穿着随意, 一个不修边幅的打扮, 会让小弗朗士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吗?
其次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方法。教师若心中有爱,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特别是对待有问题的学生, 不求全责备, 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 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在最后一课上, 韩麦尔先生一改过去的严厉。过去他“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戒尺”, “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忘了我挨的戒尺”, 以及韩麦尔喊小弗朗士起来读书, 他“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 心里挺难受, 头也不敢抬起来”, 这些都暗示了以前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严厉有余、温柔不足的老师。而在最后一堂课上, 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 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 当小弗朗士读不出来, 他便说:“我也不责备你, 小弗郎士, 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不过, 可怜的小弗郎士, 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老师形象, 正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值得亲近和喜爱, 而这样的感情很容易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也因为如此, 才有像小弗朗士这样的“差生”都专心致志, 以致进入到一种“真奇怪, 今天听讲, 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的愉悦的学习状态, 这是韩麦尔先生教学艺术的成功体现。
最后是对教学的全心投入和无限热爱。文中有不少对韩麦尔先生情态动作的描写, 这些语言、动作、神态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的自然体现, 是丰富而复杂情感的自然流淌, 没有一点娇柔做作之感, 不这样不足以体现他的感情。读书时, “他感情激动, 连声音都发抖了”, 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 他“站起来, 脸色惨白”, “他哽住了, 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然后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从这些动作、神态和语言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韩麦尔先生对这堂课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全心的投入。试想遇到这样的老师, 谁不为之吸引, 谁不为之感动?
教学艺术一 第2篇
(一)于永正的教学艺术——童心童趣
介绍: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199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他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是教育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之一: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了他的八字“真经”:新、活、实、疑、爱、情、趣、美。他是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新”“活”“实”,设“疑”启思,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的。下面特撷取几个精彩片断,以飨同人。
求“活”形成高潮
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形成了教学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领会寓意,于老师独具慧眼,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再往狐狸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小朋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务“实”赢得高潮
高林生先生称赞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赞的正是上面提及的于永正课堂教学的“活”:出神入化,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实”。“不逾矩”,夸的就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面:实。外“活”内“实”,常使他的课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
《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极有代表性: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其实,师生不断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玩花样,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
以“爱”孕育高潮
于老师曾说:“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就连书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好。我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词汇里没在‘差生’这个词。”说得多好啊!是的,爱,就是于老师孕育课堂教学高潮的“温床”。
镜头一: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老师热情的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的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的师生都非常感动。
镜头二:一位学生在回答一个理解性问题时思维受阻,于老师笑眯眯地准许他享有特权:离座寻求帮助者。当另一个同学俯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恍然大悟,正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全班同学自发为之鼓掌。
镜头三:《新型玻璃》第二课时,一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变色玻璃的自述》:‚……我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做‘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于老师马上表扬:‚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你心地善良。三好啊!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你握握手。‛
……
这样的镜头太多了。你看,于老师总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且特别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
以“趣”荡起高潮
于老师虽年逾花甲,但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擅长用诙谐幽默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高潮不断。请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我在备课时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生齐: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比过了)朱丽丽,你说比过你没有?
生: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对读书的同学)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生:谢谢你给了我一次比赛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我非要找个超过她的。(找一男生)沉住气,一定要超过她。(男同学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怎么样?超过没有?(生齐:超过了)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
生:他读得比我好。
师:多谦虚,谦虚是美德。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得好。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来替我比。大家听好。(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
师:于瑾瑾读得怎么样?朱丽丽,你说怎样? 生:好。师:大家说呢? 生:好!
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争先恐后替老师比读书,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都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情绪高涨,练习十分投入。老师睿智幽默,学生天真可爱,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教学之趣、人文气息。
以“美”营造高潮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于老师便常常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用形象的“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是他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又一法宝。
1、画一画
教学《翠鸟》《壁虎》第一自然段,学生读书指导,于老师画画。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于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读,而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戴上“白色绒帽”、缠绕上“条条玉带”似的庐山云雾图,再看一看插图和投影,领悟云雾像大海天幕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2、唱一唱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而在《燕子》的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
3、演一演
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通过表演,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感悟。《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片断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教无定法”,何况于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向以变化多端、灵活自然著称,因此他组织教学高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同时着眼于上述几点,从几个方面着力,这使他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教学高潮可能排空而下,但决不是凭空而来,它们都源自对教学对象全面的了解,源自对教材深入的把握,源自对教学规律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者应特别注意的。
王崧舟的教学艺术——诗艺课堂
介绍:王崧舟,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诗意语文》等4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天地一课堂》等论文100篇;并先后应邀赴全国28个省份15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600多节次、讲座120多场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
之一: 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
师:发现问题的请举手。因为时间有限,想提问的人又多,给大家6次提问的机会,谁抓信机会提第一个问题?
生1:我不明白,为什么说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师:(板书:第二个星球?)不错,从他的提问中,我们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他有一种遗憾,也感受到了他对地球现状的担忧,他在找后路。但是,我要告诉你,书上没有答案。如果你真想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到课外去找一找资料,这个问题课堂上就不讨论了。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第一个起来提问题,感谢你对人类和地球命运的关注。
师:谁来提第二个问题? 生2:‚慷慨‛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慷慨?)建议你读一读‚慷慨‛所在的句子,你能读明白,我相信。
(生2读有关句子)师:明白了刻翠裁红?
生2:‚慷慨‛就是‚无私‛的意思。师:对,真好。第三个问题谁来提?
生3:‚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为什么? 师:(板书:容易破碎?)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画上第二个问号),这是一个值得全班同学认真研究的问题(画上第三个问号)。
生4:地球既然这么美丽,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保护它呢? 师:(板书:不保护?)是啊!一个如此美丽、如此温柔、如此可爱的星球,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好好地去保护它呢?我想,你不是在提问,更是在责问,在责问那些破坏地球的人们,是吧?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问题跟哪个问题是有联系的?(在第三、第四这两个问题之间画上记号)谁还有问题?
生5: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请问宇航员发出了什么感叹?
师:读读那段话。(生5读有关段落)师:读懂了吗? 生5:读懂了。师:读懂了什么?
生5:我们的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所以人类不破坏它。师:(作‚恍然大悟‛状)噢!我明白了,你是想问‚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吧?(板书:感叹?)第六个问题谁来提?
生6:地球上有这么多的资源,人类为什么要破坏 它呢?为什么不留住给后代使用呢?
师:(作‚困惑‛状)这个问题,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生:(齐答)不明白。师:你能不能再说一遍?
生6: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为什么有些人要去破坏它呢?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随意破坏‛。(板书:随意破坏?)还有问题吗?
(生无人举手)
师:一共六个问题。王老师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问题都是你们自己发现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提得很有思考价值。当然,有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可以放到课外去研究,但是大多数问题书上有答案,就在字里行间。老师相信,这些问题,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通过发现前后之间的联系,一定能自己解决。
评析
在这之前,《只有一个地球》已经有两个版本,但用王崧舟自己的话来说,两个版本的设计,采用的依然是他自己操纵自如、驾轻就熟的感悟式教学方式,阅读教学的深度和自由读都未能实现大的突破。到了第三版,也就是在这个典型片段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此前王崧舟从未涉足过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楔入,这就是基于“学生自己提问”的质疑教学模式。显然,让学生自己提问,对王崧舟而言是一种超越,但这种超越尚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典型性,因为尝试这种模式的毕竟大有人在。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学生提问之后,王崧舟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蕴含于此。
王崧舟曾经认为:语文之问与科学之问迥异其趣。语文之问偏于审美,科学之问则重于理性。审美的问,自然以情感为逻辑之维,这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课堂主张。学生的种种叩问,其意并非在求得一明晰确凿之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问实乃不问之问、问不在问,这是一种饱蘸情绪的问,问出一种情绪、情意和情味,也就宣告了“问”这一存在的终结。
“问出情绪”是否一定意味着“问”的终结,当可进一步商榷。但从学生提问的背后,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问外之意”、“疑中之情”,将“问”引向深入,从而使“质疑”和“感悟”在言语的情味和意蕴的理解场中走向视域融合。也许,这才是某种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之二: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
《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
师:(深沉地)是啊,正像你们所讲的那样,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吧!(课件呈现以下内容,教师以沉郁顿挫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这段文字。)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
6月7日,周总理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8月26日,周总理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周总理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9月20日,周总理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躺在推车上的周总理吃力地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周总理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过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应约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谈话不到15分钟,周总理就昏迷了过去。
1976年1月7日11时,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师:(停顿、静默)就这样,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问一学生)你哭了,你为什么哭了?
生1:(哽咽着)因为周总理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师:(对另一生)为什么你眼里饱含泪花?
生2:(拭泪)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关心着其他的人。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照顾别的人呢?
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
生3:(抽泣着)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师:对呀!他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来,撒向了碧蓝的大海!生4:我想对总理说,总理啊,您已经尽职了,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呢?
师:我知道,这不负责是带引号的。所以,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人格深深地感动了。1998年3月5日,就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作曲家三宝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为《你是这样的人》谱写了一首极其感人的曲子。来,全体起立,让我们在《你是这样的人》的感人旋律中,再次走进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
(大屏幕播放总理一生的事迹片断,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生肃立,凝神观看,泪眼婆娑。)
评析 此课曾经轰动一时,用王崧舟自己的话来说,此课的创作,标志着“诗意语文”的诞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深受感动已属不易,而让学生感动于早已远离他们的生活、至今依然被高度政治化的周总理的人格精神,平心而论,则是更加不易。此课的成功,是某种只可意会的、纵横捭阖的教学艺术的成功,它的成功,是对文本情感逻辑的一种自觉皈依,从根本上说,在于将“语文”由外在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这种转化,正是“超越”这一生命根性在王崧舟的语文人生中的又一次澄明和敞亮。不管怎么说,师生在课堂上的泪眼婆娑至少是一种确证,一种心灵感应的确证。
诚如王崧舟所言: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之三: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
《长相思》教学片段
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意思基本读懂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可能会在哪些地方?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这是你的猜想。请站着,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生3:作者的身已经过了山海关。
师:又是一种猜想。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猜想? 生4:他的身可能刚刚离开家乡。
师:好。读一读‚山一程‛,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5:可能在山上。
师:怎么样的山上?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生5:悬崖绝壁。
师:好险。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在船上。
师:可能要经过险滩急流,可能要经受浪遏飞舟。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所讲的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地方。他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的身经过了急流险滩,他的身经过了荒郊野岭,他的身经过了悬崖绝壁……他的身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纳兰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师: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又在哪儿呢?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生3:在家乡。生4:在家乡。生5: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心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评析
此课被誉为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王崧舟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的创作历程。据王崧舟自己回忆,此课是在尚未具有文本形态的教案情况下实施教学的。尽管这样的反教案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但事实恰恰是,此课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们以为,此课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
对教学习性(即:按精心预设的方案行事、业已养成的教学习惯、娴熟的师生应对模式等)的超越,应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砥砺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常常遭遇的“高原现象”,其实就是某种教学习性所起的下意识作用。从此课的成功看,超越教学习性、突破高原现象,一在教师的细读功夫,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二在教师的倾听功夫,通过倾听捕捉学情、理解学情、适应学情,由“师本语文”进一步转化为“生本语文”。
反教案教学,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牵而弗道”、“达而弗开”、“抑而弗强”,靠的则主要是教师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之四: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
《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一对同桌上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师:这是在辩斗还是在商量啊?(众笑)这样,请你留下,我跟你辩斗,害怕吗?
生:(低声的)不怕。(众笑)
师:听你的口气,看你战战兢兢的样子,我看你还是有点怕。到底怕不怕?
生:(坚定的)不怕。(众笑)师:为什么?
生:你又不会吃人。(众大笑)
师:啊!对对对!我是老师,我不是老虎。不对!我现在还是老师吗?
生:你是一小儿。(众笑)
师:对!我是一小儿了。那,咱们现在就开始?谁先说? 生:你先说。师:那我就当仁不让了。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这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好!我这就开始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该你了!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语气加强)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的)非然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鼓掌,大笑)
师:不跟你罗唆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生:你才罗唆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近,日中时远。生:你胡说八道!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掌声,笑声)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 生:(齐答)辩斗!评析
此课被誉为诗意语文的转型之作。如果我们从教学风格的层面解读这种转型的话,那是毋庸置疑的了。至少,在这个课品中,我们已经很难发现某种激情、某种唯美、某种言说的浪漫和雅致。我们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言说的平实、氛围的平淡,贯穿其中的,则是一种“趣”的渲染和张扬。这种课堂之“趣”,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自然呼应,更是王崧舟对诗意语文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作出的某种自觉回馈。此课对诗意语文的“唯美”、“雅致”的解构乃至颠覆,基于一种深刻的“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无论从课堂的表现形态还是从深层结构审视,都给诗意语文植入了某种更为本质、也更为强大的精神基因,那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教学境界。王崧舟曾经这样阐释自己的风格转型:绚烂也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罢,以风格视之,诗意语文的确在变。但这只是外相之变、皮毛之变,居于灵魂之所的境界却如如不变,所谓“寂寂孤月心,亭亭圆泉影”是也。
赵景瑞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
介绍:赵景瑞,语文特级教师。原任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为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评估院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著者。多年来主持、参与多项全国“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全国教育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篇约70万字。个人专著有《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等,主编、参与编写50多本书。
之二:《师生在平等中交际》
《发短消息》片段
师:好极了,我就是你们的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下面,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这件事是这样的:我有一个亲戚叫赵伟,他是初二的学生。前几天,他到北京来玩。今天下午,要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家——西安。可是,因为我今天要给同学们上课,不能送他回家啊。所以呢,为了他的安全,我想提前告诉一下赵伟的家长。你们说: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打电话。(板书:打电话)生:还可以发传真。(板书:传真)生:还能写信。
生:反对,太慢了。一封信从北京到西安需要好几天呢。比坐火车还慢。
生:老师,我觉得寄信也可以,可以用特快专递。或者发电子邮件。(板书:电子邮件)
生:还可以发手机短信。(发短信)生:还有一种方法。用呼机。生:你太落伍了。
师:这么多的好办法,除了写信慢一点行不通,别的都比较快。但是我还得跟你们介绍一下他们家的情况:赵伟家里没有传真机,也还没买电脑呢,所以就剩下了两种办法:打电话、发短信。好,现在,老师就打电话。(老师拿起手机假装拨电话)没人接啊!生:那我们只能发短信息了。
师:你们觉得‚赵伟今天返回西安市。赵景瑞‛这则短信能写得简明一些吗?帮帮老师。
生:我觉得可以把‚西安市‛删掉。师:都删掉吗?
生:对,因为我觉得他从哪来的,应该回到哪里去。就没必要写回到哪儿。
生:我觉得不能删掉‚西安‛,万一他的家长不在西安呢?光说‚返回‛就显得不太清楚了。
师:意见不一样了,你们自己交流交流。
生:我觉得‚返回‛一定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即使他的家长不在西安,也一定知道他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师:那‚回‛到底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来查一查。(生查字典)生:‚回‛就是‚从别处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由此看来,省掉‚西安市‛三个字,还是可以把意思说清楚的。生:我还能省字,‚返‛可以去掉。因为‚回‛已经能表示回到‘自己的家里了。
师:又出现了对字的理解问题,怎么办?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生:查字典。
师:好,就照你们说的查查看。
生:(查字典后)‚返‛就是‚回‛的意思。
师:字典真是个好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么多疑难问题。看来‚返‛这个字也可以省掉了。
生:我认为‚赵伟‛的‚赵‛也可以不要。因为他父母知道‚伟‛就是自己的孩子。
师:你们的姓名叫什么?到家里爸爸妈妈叫你们什么? 生:我叫‚王欢欢‛,爸爸妈妈叫我‚欢‛ 生:我叫‚李婷‛妈妈叫我‚婷‛。
师:是呀!只叫名,多亲热,多温馨!看来‚赵‛字可以不写了。生:您的‚赵‛也该去掉。叫‚景瑞‛即可。
师:你们要在我的姓名上动土了。(笑)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把‚景‛也删去,就留‚瑞‛。更亲切。生:我认为‚赵景瑞‛都不要。(众大笑)生:(争论)不行,那就不知道谁发的短信了。
生:怎么不行?赵伟家人知道跟您去,他要回来的信息,肯定知道是赵老师发的。不写完全可以。
师:我同意了,我的姓名都不要了。(笑)师:大家看看,由原来的几个字缩成了几个字? 生:12个字变成了3个字‚伟今回‛。
师:现在,你们就是赵伟的家人,我接着删,你们接收信息。发出‚今回‛不知道是您回来,还是伟回来。师:好,改为‚伟回‛行了吧。
生:不行,什么时候回来不清楚,我得天天盼呀!师:再改为‚伟今‛。
生:更不对,我不知道您在说什么。(笑)师:看来,不能再删了,为什么? 生:再删就不明白了。
师:对呀!发短信,既要‚简短‛又要‚明白‛。把这两个词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简明
师:对!发短信要简明是原则。是先想‚简‛,还是先想‚明‛? 生:应该先明后简。师:对,要先明后简。
师:我想跟大家讨论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发短信息发得简明呢?大家看板书思考思考,上面的一行字为什么能省?下面的一行字又为什么能省?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讨论。板书:
赵 西安 赵景瑞 短信息
伟 今 回 简明 天 返 市 师: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看。
生:我觉得上面那排是表示姓、地点和名称的,是收信息的人知道的事情,所以可以省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写信息的人要想着收信息的人知道什么,考虑得很深刻啊!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赵伟肯定会回自己的家。爸爸妈妈都知道,当然不用写上‚西安‛了。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写的人是作者,收信息的人呢? 生:读者。
师:也就是说写作的时候‚心中要有读者‛。
生:下面一排字,我觉得‚天、返、市‛都是可有可无的。比如:‚今‛就能代表‚今天‛。所以下一排的字都可以省掉。
师:实际上这则短信用‚伟今回‛这几个字就可以代表了,我们平时用水不能浪费.用纸不能浪费,用字也不能浪费啊!(板书:用字要节约)
师:节约的品质是我们必备的。短信写得短有什么好处啊? 生:可以节省您的时间。生:还可以替手机省电。师:(笑)都是替‚我‛省了。生:读者看的时间也短了。
生:收信息的人一看,就清楚明白了。师:对啊,短信写得简明也是在替读者着想啊。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发的短信息编好了。现在就发出去。(拿起手机假发)
师:你们就是赵伟的家人,很快就要收到了。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生:放心。
师:(摇头,皱眉)不对,我担心,为什么呢? 生:收没收到呢?
师:是呀,那怎么能知道呢? 生:赶快给您发个回信。
师:谢谢!你真是心中有读者。好吧,你们拿起笔,写个回短信,看谁写得简明。(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写好了,请你们口头发给我吧!有7个字的吗?(无)有6个字的吗?(无)有5个字的吗? 生:我已经知道,我已经收到。师:有4个字的吗?
生:我已收到;我明白了;我知道了… 师:3个字的?
生:短信收;我收到;谢收到 师:两个字?
生:收到;收谢;我收…… 师:1个字? 生:收;知;谢……
师:好,大家都知道短信要简短了。请大家讨论回信要不要‚我‛? 生:收信人知道是你发的,当然不要了。
师:真是心中有读者!大家再讨论有些同学写了‚谢‛,好在哪? 生:心中有读者,还要感谢您,多亲切!师:对!短信也能沟通感情呀!
生:老师,我发的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标点。师;是吗?是什么? 生:‚!‛。
师:我收到了,再给你发一个‚?‛(笑声)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您不清楚‚!‛的意思,让您更有疑问了。
师:对呀!发短信,不是字越少越好,首先要让读者明白。评析:评议习作,不仅是反馈教学效果,而且是调控、升华的手段。老师以从字数由多到少反馈,告诉学生字不是越少越好,要以明白为前提。通过发现学生的‚谢‛,进而告诉学生短信还可以表达情感。特别是当一个学生用‚!‛发信息时,教师巧妙地以交际双方对话方式,回敬一个‚?‛,在笑声中再悟心中有读者。环节八:共同编诗练语-巩固教学成效
师:最后,我们一起共编一首诗,向人们宣传发短信的共识。老师写了一部分,同学们填写空白。出示未完成的小诗: 信息连世界。用语要()。心中有(),(生小组讨论后)信息连世界,用语要(节省)。心中有(读者),(简明要明确)。
师:谁能把‚节省‛换一个字,与‚界‛押韵。生:‚节约‛的‚约‛。
师:好极了!我觉得诗中应加上有情感的意思。再改一改。生:最后一句可改成‚简明情连接‛。师:这首诗终于完成了,大家齐读。(生齐读)信息连世界,用语要(节约)。心中有(读者),(简明情连接)。
师:请同学们,用短信方式,将这首诗发给你熟悉的人,让人们共同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下课。
评析
赵老师把“写短信”作为教学内容,透过简短的文字来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写得概括是当前是当前信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文表达的品质。但这一教学看点,在作文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是相当弱的。即便是一篇要求学生写得具体的文章,也不是到处都写得具体的。赵老师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即生活,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课堂上,当孩子对一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时,赵老师让孩子拿出字典来实际动手查一查,尤其是查了两次,这还是不多见的。一堂课的设计,尤其是公开课,老师们往往调动了全部神经,在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渐渐地忽视了教学最为淳朴的东西。字典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伴侣,查字典能力培养、习惯地养成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吗?赵老师的这一做法,令人深思。
在引导学生修改短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每改一处,他都把去掉的字写在原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渐渐地,黑板上出现了三行字,上下两行是去掉的字,中间一行是修改后留下的字。去掉就去掉吧,还写在黑板上干什么?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而当短信息修改好后,他在上下两行字处分别画了一条线,请学生边观察,边想一想让短信息简明有什么好方法。我再次怦然大悟:从下面一行可以看出,用一个字可以代表两个字的意思,就保留一个;上面一行省去的是对方知道的意思,这不就简明了吗?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听课的老师也发出啧啧的赞叹。这不正是赵老师多次强调的在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吗?这方法不是老师教的,是学生自然生成的。
“(简明很重要)‘简明’是先有‘明’还是先有‘简’?” “(信息连你我,心中有读者,用字要节约„„)能帮我补上吗?” 这一个个发人沉思的问题,总能引你向教学的更高境界迈进,一步一景,领你登上高处,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赵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真正的教学本领——“道尔弗牵,强而弗柳,开而弗达”。在教与学的天地里,老师乐此不疲地巧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津津乐道地凝神细琢每个字句,深深感受其中的乐趣。师生在自然、宽松、和谐的音符下,演奏着教与学的“融融乐曲”!
之二:组词巧练,思维创新
片段
师:(板书 ‚跳‛)谁能用 ‚跳‛字组个词语。
生:(纷纷举手)跳高、跳远、跳绳、跳皮筋、跳水、跳伞…… 师: 你们这些 ‚跳‛都是用什么跳? 生: 都是用脚跳。
师;对呀!从字中哪儿能看出用脚? 生: 跳字是 ‚足‛字旁。
师: 汉字确有表意的功能。但是不是 ‚跳‛都用脚啊?现在希望同学们再用 ‚跳‛组词,但不许用脚跳。谁能组?
(生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料想不到。)
师: 看来同学们有困难。我帮帮你们,请看我做个动作(用手在左胸轻轻地摸了一下)。
生:(心领神会)心跳。
师: 好极了!不用脚的心跳。还有吗?(再引扩展)生:(指自己的眼)眼跳。生:(指自 己的手腕)脉搏跳。生: 跳棋。
师: 真好!手都上来了。看来,汉字的偏旁表意在发展。评析
当教师提出不用脚也用“跳”组词时,学生遇到困难了,此时,怎么办? 正是需要教师的应对机智。如果放弃,当然不行,教师直接告诉“心跳”等,用灌输的办法,越俎代庖,也不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于是,我采取以动作启迪,用体态语言,只引不发,开而拂达,指路不带路,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去寻找自己身上既在 “跳”又不用脚的部位,并用恰当词语表达,取得破难的效果,不仅获得结果的优效,点拨汉字字义发展的知识,而且达到思维过程的优效。
之三:循循善诱,拨亮认知盲点
片段
(一次,我上作文课,目的是指导学生写具体。采取现场观察一张纸,写这张纸的训练。一上课,赵老师就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是张 B5 纸被裁成 4 份的无字纸)。
师:同学们,观察每人手里的这张纸,说说你们观察的结果。生:(观察后)这是一张纸。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
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使我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看来,学生不会观察,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
师:我问问,你们认为什么叫观察? 用一句话说说。生:观察就是看东西。生:观察是仔细地看事物。
生:观察是认真、细致地看。(经过应对初步调查,果然发现学生对观察是盲点,于是,继续深入调查。)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他们三个中有哪一个字是相同的? 生:是 ‚看‛。
师;对,再问问你们,什么叫‚看‛。生:看就是‚瞧‛。
师:(追问)那是用什么‚瞧‛? 生:用眼睛瞧。
师:我明白了,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开始升华)好,就用你们的观点,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没有。
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纸的四边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两个边是齐的,另两个边是毛边。师:对,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也没有。
师:是呀,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又看到了什么? 生:这张纸成一条线。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
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为什么看不到这些? 生:因为看的不仔细。生:因为没有平着看。
师:就是呀!用眼睛也要变角度看,才能有新发现。师:(继续升华)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用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
生:平整。生:平滑。生:柔滑。
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手摸出来的。
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这纸,出现什么了。生:听到‚哗啦哗啦‛的纸声。师:这纸声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耳朵听到的。师;你们闻一闻纸。(我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生:啊!真香!(学生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师:怎么香?用词句形容形容。生:纸上有股清香。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 生:是鼻子闻出来的。
师:(再升华)如此看来,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你们有什么新看法?
生:观察是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子闻……
师:(升华)有进步,还须用脑想,有时还得用嘴尝,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器官。
师;对的,那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是用多个器官了解事物。
师:(升华)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加上前面说的,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
…… 评析
这个教学片段是针对学生—观察,逐步引导的认知盲点——升华的。当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时,当时很高兴,因为问题暴露了,比问题没有暴露要容易处理得多,这是好事,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让错误暴露,帮助纠错,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我在发现学生的盲点后。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可贵资源,去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引导不断升华。由用眼睛粗看到用眼睛多角度细看,再到用其他器官了解,再到用多器官协同了解———多角度、多器官了解,四次升华,学生不断顿悟,透彻理解了观察的概念。
教学艺术一 第3篇
素有“哈尼山乡”之美誉的绿春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 县内主要居住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6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7%, 哈尼族占总人口的87.4%,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丰富多彩, 其民族服饰艺术更是异彩纷呈。
一、绿春县民族服饰的价值及传承现状
1.实用价值
服饰的首要价值是御寒、防护、遮羞以及适应生活和劳作。例如, 哈尼族的三角黑帕包头具有遮阳、避雨、挡风、防寒的作用;哈尼族的绑腿可保护双腿, 防止树枝划伤或蚊虫蛇蚁叮咬;各民族都喜着宽裆长裤, 既保暖透气, 在劳作时又方便活动和挽起。服饰的适用功能与其生活的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2.艺术价值
民族服饰上的图案、色彩、工艺等都是各族人民从古至今的智慧结晶。彝族的刺绣色彩丰富艳丽, 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动植物的变形再创作, 体现出彝族人的审美以及彝家女子的心灵手巧;傣族织锦以传统木架织机手工操作, 经提花、织造等工艺制成长条形织锦物。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可以丰富和完善整个中华手工艺术。
3.文化价值
民族服饰往往与美妙传说相伴相生。哈尼族白宏支女子喜欢穿露脐装, 传说人开始会劳动的时候, 兄弟俩争食斗殴, 狠心的哥哥翁候咬伤了弟弟翁宏, 弟弟质问哥哥, 哥哥反诬弟弟先动口。弟弟说你不敢承认的话就用赌咒来惩罚, 结果哥哥被贬为兽类。后来, 翁候的后人与人争辩, 说他们的祖先原属人类, 请嫫咪女神裁决。女神说无肚脐属兽类, 有肚脐是人裔。从此白宏女子裸露肚脐, 将之视为区别人兽的唯一标志。
当然, 民族服饰蕴含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生、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 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族学等研究价值。
绿春县民族服饰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服饰制作技艺已经濒临灭绝,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 女子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服饰制作技艺, 个个能织会绣;现在, 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或外出打工, 并不愿意学习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以致掌握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多为中老年妇女, 出现传承断层。
传统工艺制作一套完整的民族服饰要经过二十多种繁杂工序, 历时几年, 制作成本也比较高。随着现代科技进步, 电脑机绣工艺出现了, 电脑采样、制图、配色、绣制, 一套民族服饰几天就能制成, 无形中对传统民族服饰制作技艺造成巨大冲击。
大多数少数民族百姓也难以认识到民族服饰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 青年人更追崇时尚文化, 穿着本民族服饰的大多为中老年人, 加之民族服饰穿戴比较烦琐, 大多数人只在重要节庆日穿戴。
二、民族服饰艺术进课堂
2005年, 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两个文件, 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门应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纳入教学计划, 编入教材, 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此背景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设想, 倡导各地各学校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学校特色, 进行地方或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本民族服饰艺术的教育和传承, 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笔者认为, 可以将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融入美术教学中。
首先, 可帮助教师理解和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并能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探索出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的美术课堂, 同时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素养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 为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提供美术学科有效教学的案例。
其次, 以学生对手工制作的浓厚兴趣为切入点, 展开教学研究, 让学生在了解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知识的同时, 学会一些民族服饰制作技艺, 达到知识与技能传承的有机结合。
最后, 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美术课堂, 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朝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有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族服饰艺术进课堂的实践
绿春县第一中学作为绿春县唯一的完全中学,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98.8%, 生源来自县内八乡一镇的各民族学生, 利于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为了解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认知态度, 笔者对绿春县第一中学七年级、高一学生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对民族服饰认知、喜爱程度和穿戴频率虽然不高, 但是他们内心中依然认为民族服饰非常重要。
1.校园民族服饰秀
放假前美术教师要求高一、七年级学生假期回家收集与本民族服饰相关的图片、文字材料, 有条件的同学准备一套自己的民族服饰, 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开学之际, 每位同学整理出一套有关本民族服饰艺术的文字图片, 有一半的学生带来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学校组织了“绿春县原生态民族服饰秀”, 此次表演展示了绿春县5个世居民族各支系的服饰。全校师生共同观看了表演, 在校园引起极大反响。
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民族服饰, 学生更具参与性和主动性, 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同时也促进了家长对孩子口传身教本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事实证明,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可使民族服饰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
2.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在学校高一年级和七年级15个班开设了题为《少数民族服饰之美与剪纸艺术》的校本课程。
课堂上, 学生的座位摆放成“马蹄形”, 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展现服饰和欣赏作品。教学中, 师生都穿上本民族服饰, 学生基于感性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以“生活环境为源泉”, 以“情感体验为动力”, 逐步进入发现民族服饰之美的境地。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从学生熟悉的民族服饰引入主题, 欣赏了民族服饰之后让学生了解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 激发其好奇心之后开展课间活动, 教师教会学生一门简单的手工技艺。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 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参与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学习,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交流、创作中得以提升。之后,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解,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创造、感悟, 体验到动手的快乐, 交流的愉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而且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培养。该课已拍摄制作成教学视频光盘, 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3.开展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展
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丰富而复杂, 鉴于课时、设备等方面的限制, 在学校开展了主题为“寻找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展, 向广大师生征集能够体现本土特色与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手工作品;同时从高一和七年级学生中抽取对手工感兴趣和有特长的学生成立了“寻找原生态”手工兴趣组, 分为剪纸、刺绣、编织、扎染4个小队。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时间, 手工兴趣组在本校阶梯教室或手工教室共同设计、制作手工作品。除了美术教师指导外, 课后学生还向本地民间艺人和自己的父母进行请教。
通过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活动, 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 如哈尼族剪纸艺术、彝族刺绣技艺、傣族织锦技艺、瑶族编织技艺以及民族服饰的靛染技艺等。之后, 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民族服饰艺术运用于生活, 制作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民族制品。经过师生两个月的共同努力, “寻找原生态”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展在本校官房图书馆成功展览。作品类别主要有剪纸、刺绣、扎染、编织等。通过此类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激发其美化生活的愿望。在感受民族服饰的魅力的同时, 理解民间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学校须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 开发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努力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浓厚的美丽校园。作为一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师, 笔者尝试从地方特色入手, 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符合美术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1.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从教多年,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从狭隘的美术观念中走出, 总是喜欢把美术课和绘画等同起来, 而且很多乡镇学生在初中很少上美术课。由于传统滞后的美术教学观念, 社会与学校将美术课列为“副科”, 于是大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上。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 中学美术课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新学期的第一课就应当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术以及开设这门课的意义, 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美术课的魅力。
2.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器材, 挖掘本土资源开展第二课堂
“两基”国检后, 国家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 从2010~2015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下拨专款用于配足配齐音体美教学设备器材, 解决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音体美严重缺乏教学设备、器材, 不能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设备器材, 让其更好地辅助教学, 发挥它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工作中, 绿春县第一中学设立了三间画室, 并配备了画板、画架等, 利于开展绘画课、手工课。教师有效利用好每一件教具, 使授课内容更生动, 学生也可以亲自动手, 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作为课堂的补充, 开展第二课堂其实就是对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 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之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提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随处都可以找到第二课堂的学习材料, 如做编织的稻草、做拼贴画的各种树叶、做脸谱彩绘的鸡蛋和鹅卵石、做泥人的泥巴和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还可带领学生到野外, 如梯田、小树林、山坡去画风景写生。笔者认为, 只有将美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才能锻炼学生在生活现象中观察、研究、认识美的能力, 了解美的本质, 真正意义上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 美化校园环境
绿春县第一中学每年组织一到两次全校性美术、书法作品比赛, 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展示平台。除了全校性的展示活动外, 美术教师同样可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展示活动, 组织班级开展“我的班级我设计”活动, 让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本班教室环境。同样的活动可以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上, 使校园整洁、美观, 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校园运动场上的标语、围栏上的图案、教学楼的宣传板报、走廊等处都附上学生的美术作品, 让校园处处散发出艺术教育的魅力。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认真仔细地探索研究, 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积极探索美术课程的新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转变教育观念, 让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进入美术课堂, 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本土特色, 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教学艺术一 第4篇
语文教学方法(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几个方面着重于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但愿能给各位提供一点参考。
一.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老师怎样沟通学生心理,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沟通学生的心理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①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如教学毛主席的七言诗《长征》时,可引导学生从《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温习回忆中,获得有关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的背景材料,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②还有些时候,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如教学《苦柚》一文,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卖柚姑娘具有诚实的美好品质?”这一问题展开自学。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和有关符号:(1)哪些?(边板书边作出解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怎么?(你怎么看出来的)(3)△△△(找出关键性词语做上记号)上述学法提示虽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学习要求、学习步骤、自学操作方法等都全部明示。结果,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懂了课文内容,而且感知了有关学法。
除了要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还要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
①比如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如学习拼音,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可是因为他认字很少,难以流畅地读下去。这时,我将拼音表挂出来,用声母和韵母相拼,竟拼出许多音节。顿时,学生的脸上露出惊喜。抓住这一瞬间,我说:“如果你能将表上的字母读准,也能像我一样读出许多音节,能读通顺许多有趣的书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觉地产生一种要学拼音的愿望。有时在学习给音节标调的时候,我将拼音儿歌引进课堂,增强拼音的趣味性。如“有a在,把帽戴,a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这首标调儿歌,学生边唱边表演,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记得也很牢固。
②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喜欢唱读、写字潦草、不讲笔顺,不愿修改习作等等,这些坏习惯也给语文学习带来障碍。例如:教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时,我发现有些同学能很熟练地读出书上的音节,但让他跳读时,就读不出了,这是由于平时不动脑筋跟着唱读造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及时作了调整,经常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读,终于改掉了他们不动脑筋读书的坏习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读写习惯,教师要随时矫正。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能顺利进行。
二.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以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
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举例b:记得有一次我上《夜莺之歌》,才写完课题,一位调皮的学生就突然用自制的口哨学夜莺大叫一声,另有几位学生也跟着叫了起来,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我先是很恼火,但随即一想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课无法上下去,便马上微笑着对大家说:“他们学夜莺叫像吗?”学生说“有点像”。我便把刚才学夜莺叫的几个学生请起来,比谁学得逼真一些,结果那个调皮的学生评为第一。我表扬他模仿能力强,课前能自觉地预习课文,但同时又希望他以后要区分场合,注意遵守课堂纪律。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举数例说明:
1.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2.释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3.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4.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小羊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5.抒情描摹法
即把自然抒情和描摹景物结合在一起,用所描绘的景物唤起学生的联想,以教者的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先板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一).归纳式结尾
归纳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一位老师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他的结语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悬念式结尾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三).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课文完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我们的朱镕基总理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四).延伸式结尾
书籍装帧艺术漫谈(一) 第5篇
问:我国古籍装帧方式与现代书籍装帧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古籍,不谈写在竹简上的书籍吧,只谈用印刷方法印在纸张上的书籍。这种书籍都是单面印的,中缝空两行,印上鱼尾图形(),下印页码,然后以中缝鱼尾为中线,折叠起来,成为一页。若干页合起来订成一册,加上封面和底封,打眼四或六个,以棉线或丝线串起来成册。比较珍贵的书籍,往往采用蓝绢包角。磁青纸作底、封面,贴上腊笺纸的题签,就非常美观大方。这种古籍,内容文字都是直排的,切口与订口都在右边。如果一部书有四册或六册,还要用与书籍开本同样大的木板,用带子系起来,成为一函。或用硬纸板及青布裱褙,做成函套。几册为一函,几函为一部。历代大部头的史书都是采用这种印装方式的。印正文的纸张,多数采择竹制纸,“五四”运动前后,又采用外来的油光纸(一面光洁,另一面粗糙)来印书。至于现代书籍的印装方式,同过去是有许多不同之点的:首先是造纸技术有了进步,西方各国有用木浆制的白报纸,纸质较厚实,一张纸可以双面印字而无损于彼面,这样印成的书页,折叠起来,切光后就变成单页,装订时,订口在右边,切口在左边。用有色的重磅书面纸或有色布纹纸为封面,封面上题字设计图案,封脊上也可以印书名。装订方式变成西式的了。
问:现代书籍装帧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请你谈一谈。
答:一九一九年“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除小学教科书仍用油光纸印刷、中式装订外,一般期刊和文艺书籍渐渐采用白报纸双面印刷、西式装订了。例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革命前辈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就是用这种方式印制的。“新青年”三个字,开始用美术字,之下,还印有一行法文“LaJeunesse”。下面三分之二地位的中间画了一个图案边框,中排要目,这种形式的封面设计,在当年是很新颖的。一九二五年左右,鲁迅、韦素园等编印丛书《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乌合丛书》时,就大胆地开始以美术字、图案进行设计封面,计划版式,改进装订方式。还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和开明书店等新文学团体、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形式都有了大胆的革新。这样,一些规模大的出版单位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等的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就显得陈旧而呆板了。这是冲破旧的装帧设计框框,树立新形式装帧的时期,受到了广大读书界的热烈欢迎。
问:你能谈一谈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情况吗?请举些具体的例子。
答:我的一点本来不多的藏书,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离乱和十几年“文化大革命”,都损失得光光的了。现在只能凭记忆说一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书籍装帧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框框,开始了以绘画、图案配合汉字书法、美术字而设计封面。装订形式,因社会物质条件关系,多采用平装,即以普及本发行,精装书比较出的不多。这一时期,装帧艺术工作者还未形成队伍,人数也不多。在北京,有司徒乔、陶元庆等。司徒与陶,原是学西洋画的,他们的画风,竭力注重中国民族化,是主张洋为中用的画家,只画封面画,其余的装帧工作(如:衬页、里封面、版面格式等等)都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手规划的。当时司徒乔设计的封面画有《柚子》(王鲁彦著)、《飘渺的梦》(向培良著)、《卷》(女士著)、《新都的赠品》(徐鹤林著)、《影》(李霁野著)、《苦酒集》(芳草著)、《争自由的波浪》(高尔基原著,《未名丛刊》之一,一九二六年版)、《白茶》(苏俄独幕剧集,曹靖华译,一九二七年版)、《浮士德》(屠格涅夫原著)、《饥饿》(塞门诺夫原著)和《未名丛刊》中的《蠢货》(契诃夫原著)、《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穷人》(陀思妥也夫斯基原著)、《外套》(果戈里原著)等书。他的封面画,笔触如行云流水,活泼而有抒情意境,但因印刷成本和技术关系,出版者多以蓝色或棕色一个颜色印刷封面。陶元庆设计的封面有:鲁迅的小说集《徨》、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二书均系厨川白村原著)、《工人绥惠略夫》(阿尔志跋绥夫原著),鲁迅著述:《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朝花夕拾》。还有许钦文著的《鼻涕阿二》、《若有其事》、《蝴蝶》、《幻象的残象》、《赵先生的烦恼》、《回家》、《毛线袜》和期刊封面《语丝》(一九二八年)等等。陶元庆为鲁迅、许钦文著译设计的封面特多,其中尤其是《徨》的封面画,人物图案化,上有漫画笔调的一个太阳,极富装饰味,鲁迅曾赞不绝口;还有许钦文的《故乡》,封面画原来是陶的一幅题为“大红袍”的画(据许钦文说,这画是画在两个拆开的信封拼接起来的纸上的),借来制版的,当年读书界对之评价很高。陶的封面画,后来渐渐以细线、淡色构图,鲁迅评之为:有新的形,新的色,东方情调,民族特性……。他是当时前途无限的青年美术家,刚刚由中学美术教师转至杭州西湖艺术院为教授,不幸年轻轻地病逝了(一九二九年)。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同教育家蔡元培一样注重美育,提倡新美术(如编印版画集,指导青年木刻工作者)。但现在的青年们还不很知道,鲁迅又是一个全能的装帧艺术家——这话我在一九四七年就说过。所谓“全能的装帧艺术家”怎么解释呢?装帧艺术,不仅仅为一本书设计一张封面画,它还应为一部著作设计衬页(环衬)、里封面(扉页)、正文排版格式和版权页,还要关心纸张、印刷、装订等等。凡是鲁迅经手付排的书稿,对上面所说的装帧工作,都经过精心考虑。你们如找到先前出版的《呐喊》、《徨》等书来翻阅,就可以看到它们的正文页中,行距很宽(占一行字的地位),字与字之间也有四分之一字的空白,天头地脚很宽,使读者不伤眼力,心神舒泰,容易阅读,便于眉批。鲁迅自己设计的封面,如《坟》(外封可能是陶元庆设计)、《呐喊》、《奔流》(同郁达夫合编的文艺理论刊物)等都是如此。记得《坟》的封面设计,图案是荒野上有一口棺木,旁边有几株小草,里封上画了一个小方形的题饰,方形以花边组成,内容包括:雨、天、树、月、云和“1901—25”(标明此集内论文的写作年份),小方框上站着一只猫头鹰。封面是象征着:旧中国如荒野,死一样的寂静;里封上题饰似乎说明,旧中国如雨天一样阴湿,月亮是在月蚀时间,多么气闷的时空!那只猫头鹰,大概是比喻他自己,因为鲁迅喜爱猫头鹰(猫头鹰是钱玄同对鲁迅起的绰号)。“他曾自喻所写文章是枭鸣,会给正人君子们赞美的好世界带来大不吉利的消息,是专门给他们的好社会增添缺陷的。”(《新文学史料》第三辑203页)他反对封建思想,冲击黑暗社会。这个封面和扉页图案的构图,说明了鲁迅当时的思想,是在进化论阶段往前进。《呐喊》选用深红色的书面纸,中上方一块阴文横长的印版,字的笔划硬而有尖锋,单色黑墨印,书脊只用五号宋体排了四个字:“鲁迅:呐喊”。毛边装订,整洁、美观又大方。这是当年出版界装帧工作上别出新裁的新格式。《奔流》月刊,选米黄色胶版纸,字体用偏方头,再加双钩线,横式,下面以阿拉伯数字标明期数,庄严朴素。鲁迅为他自己的著作装帧,更为其他作家的著作装帧,当年的《未名丛刊》和《乌合丛书》的装帧工作,都是经过他精心规划设计的。他特别欣赏陶元庆的绘画创作。许钦文的《故乡》一书,是他知道了陶有一幅“大红袍”的画,借阅后,肯定了是一幅好作品,才印在《故乡》封面上的。后来他经常请陶作封面,把书的内容提要告诉他,提出要求,提出用色套版次数,但也给作者有自由构思的余地。印刷时又竭力尊重作者,油墨色调要在开印前打样给陶元庆同意了才印刷。鲁迅对于印刷技术和照相制版技术又很熟稔,所以在规划、设计时,都能从多方面考虑。这样,出版后的成品质量就非常高超。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册,是在上海美成印刷厂(专印开明书店出版物的印刷所)秘密排版制纸型,到日本去印刷的。正文中加了许多插图,装订分两种:皮脊精装和蓝色丝绒精装。其中丝绒精装烫金字,在技术上很费周折,据说,先用蛋清把绒毛压服,才烫上金字的。成书金璧辉煌,落落大方。但下册出版时,鲁迅先生已经逝世,没有看见他最后费尽心血编辑、装帧的书籍的全璧。
鲁迅提倡美育,不限于理论,他还见诸于行动:他以千方百计,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狗眼,把国产的高级宣纸陆续寄给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的曹靖华,托他遍访苏联早期的木刻版画家,要求拓印这些画家的新创作。收到回件时往往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展示给国内青年木刻者观看,也开展览会,以教育青年。他选了不少好作品,编成一集,名《引玉集》,自己装帧,方脊精装。这是日本代印的。当“苏联版画展览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展出以后,又为良友图书公司选定了画幅,写了序文,名为《苏联版画集》。又翻印了阿庚的《死魂灵百图》。此外,又编选了几种版画集:梅斐而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以上两种与郑振铎合编)和我国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习作选《木刻纪程》。这五种版画集都采用宣纸印刷,磁青纸为封面(《木刻纪程》是用棕色封面纸,白色标签),腊笺纸为标签,由鲁迅自己题字,中式线装,或制做青布函套(如《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美观大方,到今天已变成稀世宝籍了。此外,还编印了四本意大利版画家麦绥莱勒的连环版画集,白纸黑色印的封面(良友图书公司版)。
自陶元庆去世以后,鲁迅在痛惜之余,凡装帧书籍,比较多地采用他自己功力很深的一手毛笔字题签书名。如:《二心集》、《三闲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等。一方面,他感到一时找不到如陶元庆那样的美术家,没有如意的切题的图案可以应用;一方面,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黑暗环境中,如以斗争题材构思成的作品印上封面,反倒会引起反动派注意,出版物会马上遭到禁止发行。他说,一本马克思的著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出版,你设计一幅马克思的头像印上封面,一则刺激反动官僚、特务,招来迫害,二则读者阅读时也不安全。所以封面设计,一面固然要求有美感,一面也要密切注意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艺术”(战略)。有时将著作者名字“马克思著”改印“卡尔著”,“列宁著”改印“伊里奇著”,以避开特务的狗眼,也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方式。
十年中国艺术市场反思(一) 第6篇
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于近十年间呈现出“繁荣蓬勃”的景象。然而在此种“繁荣”的背后也相应地暴露出种种显性及隐性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完善和健康发展的因素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冷静反思和理性探讨,这不仅有助于艺术市场的建设,也必然关系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正确输出和普遍认同。这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国艺术市场的学术初衷及最终目的。
[前沿报道]
如何将主持做成一种艺术 第7篇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要表现形态美
所谓形态美, 就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恰当得体地运用态势语言。主持人要想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仅仅依靠口头语言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另一种辅助性“语言”面部表情、体态举止的“态势语言”。举止表情变化所产生的信息交流作用, 在于他能诉诸人的视觉, 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 并在观众心目中形成第一视觉印象。恰当得体的态势语言一方面对说话者的有声语言可以起到辅助、补充、加强的渲染作用, 同时还能增强说话者的威信和魅力, 有时甚至还可以单独表意, 传达一些微妙的信息, 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主持人若能“感到受众心脏的跳动”, 在节目中挥洒出看不见的魅力, 就达到了一种深层次审美效果。这些无声的语言, 既不张扬, 也不拘谨, 要恰到好处, 这就是艺术。
《半边天》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张悦经常只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半边脸, 她的正面朝着嘉宾, 肘部支撑着上半身向嘉宾倾斜, 显示出极强的倾听欲望, 很能调动起嘉宾的诉说欲;常常随心所欲翘起的“二郎腿”, 折射出一种亲近感和兴奋感;由内向外拨转的手势传递给嘉宾的是一种“掏心窝”的信息, 让嘉宾感觉到她有许多话急着要对我说, 有许多问题需要我帮她解决。与她交谈, 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满腹经纶的学者通常都会显得兴高采烈, 眉飞色舞。也就是说, 肢体语言应是出自内心, 千万不能做作, 否则会弄巧成拙。
除了主持人的肢体语言, 主持人的眼神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开心辞典》里的王小丫, 很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欢, 笔者认为她的神态成就了她的成功。虽然她在节目中的地位是“主考官”, 但有别于其他主考官的是她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微笑, 向接受挑战的观众提问时送去的关注的眼神, 让人觉得即使答不出, 也愿意来参加节目。王小丫作为主持人在形象上表现出的艺术, 可以成为主持人当中的典范。
二、主持的“无形”艺术
深深打动心灵、震撼灵魂, 从而使人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这是艺术的审美本质。
主持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在他所主持的节目当中得到体现。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 她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她成为名主持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对亲情、友情、爱情, 对婚姻、对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她在电视屏幕上饱含深情的微笑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正是来源于她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和对人民的深切理解。许多观众也因此喜欢倪萍和她所主持的节目。从倪萍身上可以看出, 主持人作为一个节目的实施者, 在驾驭节目并进行深入把握的过程中, 无论如何都会渗透着、传达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存意识及生命价值观念, 并且通过他所主持的节目来影响、感染观众。也正是主持人自身良好的修养, 对节目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从而实现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中央电视台《文化视点》栏目的较早的节目主持人姜丰, 在屏幕上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自然的微笑与嘉宾及电视观众进行着一种平等的、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观点和心灵的交流。再加上淡雅的着装、自然的举止、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带给观众的印象首先是一种对高品位的、深内涵的文化的追求, 这种感性形象对观众的接受和认知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论
主持如何能成为艺术?在艺术的“有形”方面, 也就是在技术意义层面上, 它是主持人形象与节目形象融合而成的形象表现艺术, 是镜头前、话筒前主持人个性演播形象建立的语言表达艺术。“有形”方面的技能, 主持人是可以在长期的主持实践活动中获得提升的。在艺术的“无形”方面上, 也就是美学意义层面上, 则是塑造主持人“个性美”的艺术。主持技巧的运用, 也只有与主持人个性美相结合, 才能成就富于美感的主持艺术。当然, 主持艺术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践的积累就可以获得的, 这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把阳光播撒到别人心里, 首先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张问道:《电视看客》,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2]卢杉、晓澄:《感悟与升华——节目主持人素质修养论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1版。
教学艺术一 第8篇
Feminist critics explore the patriarchal social forces that have impeded women’s efforts to achieve full equality with men.They also explore women’s consciousness of struggling against men’s repression.However, such points of view are only one-sided.The significances implied in it are more profound and complex.Kate Chopin not only has sympathy with the heroine but also gives a poignant irony, which presents her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 independent freedom.
The title“The Story of an Hour”itself implies ironic meaning.It’s more obvious to see this when it’s first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The Dream of an Hour”.Life and death, freedom and repression, all included in Mrs.Mallard’s experience within an hour, yet can be read by readers only in a couple of minutes.The freedom that Mrs.Mallard envisions is just a dream that can never come true, for she finally dies of such“Monstrous joy”or“joy that kills”.
Irony is impli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Richards and Josephin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Mrs.Mallard loves her husband too deeply to accept the fact of his death.So“grea care was taken to break to her as gently as possible the news…”The story presents a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Mrs.Mallard’s real inner world and their cautiousness.It’s ironic that Mrs Mallard’s ecstatic“self-assertion”is interpreted by Josephine as grief.Josephine implores“before the closed door with her lips with the keyhole”, not knowing that her sister actually has become a“goddess of victory”.Her sister Josephine and her husband’s friend Richards take the greatest care of her.Bu such concerns are subjective, which lack hearty communication and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life.Their invisible forces create a cage decorated with“love”in which Mrs.Mallard has to live and received everything from outside passively.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is not complex, but is endowed with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theme, because Chopin strengthens the absurd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hich seems perfect apparently.
In paragraph 13, the story describes Mr.Brently Mallard as this:He is a man who“has kind, tender hands”, and“he never looked save with love”upon his wife.Mrs.Mallard admits“ye she had loved him———sometimes”.Mr.Mallard’s only“crime”is coming from work one day, and yet he is the one who is bereav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for reasons he will never understand.He is the man most deserving of sympathy.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normal concepts, the marriage of this couple is happy, as what the people around her have expected.They are so sure of this that they see nothing of her real living state.Nobody understands what marriage means to her, including her closed-associated husband.Kate Chopin offers Mrs.Mallard’s bizarre story to reveal problems that are inherent in institution of marriage.Men and women in marriage help each other meanwhile become mutual spiritual shackles.Marriage itself means the end of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also it means the mutual restriction of a couple.However, marriage has some advantages that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 doesn’t have It is for such a reason that Kate Chopin expresses her deep love to her dead husband in its diary that“she would unhesitatingly give up everything”if it were possible for her husband to come back to earth.“To do that, I would have to forget the past ten years of my growth———my real growth.But I would take back a little wisdom with me, it would be 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
This passage of her diary raised provocative questions that how“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relates to Mrs.Mallard’s“self-assertion”.This diary was written only one month after Chopin wrote this story.If her diary reflected her true feeling of that period, there would be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her ironic attitude to the pursuit of freedom.Although Chopin’s deep feelings toward her husband might not result in“the Story of an Hour”, reading her diary can still add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erpretation of it.The connection between a real author and a literary work can’t be cut off completely.
It is ironic when Mrs.Mallard’s life parallels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earth’s renewal in spring.When she feels a surge of new life after grieving over her husband’s death, her own sensibiliti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new spring life”that is“all quiver”outside her windows.Although she initially tries to resist that renewal by“beating it back with her will”she can’t control life force that surges within her and all around her, she feels triumphant———like a“goddess of victory”.But this victory is short-lived when she learns that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 and with him all the obligations that make her marriage feel like a wasteland.The surprising ending suggests Kate Chopin’s satire to Mrs.Mallard in a clear way.Mrs.Mallard, who“was 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 of life”dies of“joy that kills” (the doctor’s diagnose) only several minutes later.Readers can get the reason easily that she loses her life fo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reedom, while all the other people believe in the doctor’s diagnose.This produces a kind of dramatized irony.I is possible that she is so profoundly guilty about feeling“free”at her husband’s expense that she has a heart attack.Whatever reason it is, her death is an ironic version of a rebirth ritual The coming of spring is an ironic contrast to her own discovery that she can no longer live a repressed, circumscribed life with her husband.Death turns out to be preferable to the living death that her marriage actually means to her.Although spring will go on, this“goddess of victory”is defeated by a devastating socia contract.The old corrupt social order continues, which is a cruel irony for Chopin.
Above all, Chopin’s irony aims at“freedom”itself.The last phrase“joy that kills”works in concerns with“monstrous joy”, suggesting“monstrous joy”which stands for the spirit o freedom controls Mrs.Mallard successfully and leads to her sudden death.The crowning irony is the doctor’s assumption that she dies of joy rather than of the shock of having to abandon her newly discovered self once she realizes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In the course of an hour, Mrs.Mallard’s life is irretrievably changed:her husband’s assumed accidental death frees her but the fact that he lives and all the expectations imposed on her by his continued life kill her.She does, indeed die of a broken heart.But only Chopin’s readers know the rea ironic meaning of it.
Critics always regard Kate Chopin as a pioneer of feminis literature.However, for varieties of reasons, the author may take different stands and share different opinions while producing distinct works.Therefore, we shouldn’t analyze her works only from one aspect.In“The Story of an Hour”, we should see both the feminism and the poignant irony in it.S
摘要:长期以来, 许多评论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性主义作品。但本篇论文不仅从文章标题、语言的应用、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还从具体的情节以及作者自身所撰写的日记探索了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的讽刺。肖邦尽管对女主人公持同情态度, 但也对她的行为反应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总的说来, 作者对女性所获得的独立自由的态度是矛盾的。
关键词:讽刺,自由,婚姻,戏剧化
参考文献
[1]张强.爱的悲歌:浅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J].名作欣赏, 1999 (3) .
[2]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 2004 (1) .
让处理学生冲突成为一种艺术 第9篇
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在人类全部的社会活动中随处可见, 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不同、沟通的障碍、认识的差别、个性的差异, 都有可能造成冲突的发生。中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疾风暴雨”时期, 生理的变化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与独立感, 十分渴望社会、学校、家长及同伴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思想方式、社会经验又有很强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再加上青少年情绪不稳定, 尤其容易产生冲突。学习生活在群体当中, 磕磕碰碰的事少不了, 同学之间常常会因一句话而闹得不可开交, 为一点小事而互不理睬甚至积下仇怨, 也会因一时冲动而酿成大错。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好好相处, 不懂得怎样尊重别人, 也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般的冲突都是正常的, 但冲突若频频发生或者集中在某些人身上, 我们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能有效解决冲突对中学生非常重要。
1. 青少年个性不完善。
如极端自我中心的人, 往往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对朋友要求苛刻, 要朋友事事时时顺从自己的“完美主义”很普遍;独断专行的人, 总是听不得不同意见, 喜欢扩大事态攻击别人;自尊心弱的人有时更容易感到别人的威胁而先发制人。
2. 角色差异引发的冲突。
在校园里, 除了学生这个统一身份外, 学生会、班级干部、各种学生协会负责人等成为不同学生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 尽管他们行为的总体目标一致, 但都有利于学校及自身的发展, 但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时, 由于对任务目标的理解有偏差、行为不协调、缺乏沟通等原因, 会出现冲突。
3. 缺乏人际交往技能。
青年学生待人大都诚恳、友善, 但有时却好心办坏事, 问题就出在方法上。如劝说、批评同学时, 不能把握好“度”, “忠言”不仅“逆耳”而且“刺耳”, 结果事与愿违, 甚至诱发冲突。还有许多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 朋友的选择, 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好感、爱心, 以深化友谊, 对交往中的期待满足, 以及如何协调处理矛盾, 坚持交往准则, 等等, 还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看法, 在交往中难免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从而产生一些矛盾冲突。
4. 不良道德及心理品质引发的冲突。
一小部分学生不良的道德品质, 如自私、不负责任、欺骗、侮辱他人等往往成为冲突的直接根源。某些学生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如偏激、嫉妒、猜疑、报复心理等会严重影响人际交往, 并在一定的情景下酿成冲突。在个别经常挑起冲突的学生身上, 我们还会看到缺乏怜悯、同情心, 行为冲动、富于攻击性且不计后果, 对人冷酷无情等人格障碍的影子。
5.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冲突。
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形式各异的家庭结构及教育方式, 都会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其性格形成、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他们走到一起, 生活在一个宿舍, 在一个班级学习, 进行近距离的人际交往时, 冲突就难以避免。
二
那么, 怎样采取有效措施, 合理解决学生之间的冲突就摆在了教师的面前。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师寻找导致学生产生矛盾的起因, 这是化解学生矛盾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寻找起因时, 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有关情况, 弄清引起矛盾冲突的来龙去脉, 而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更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胡乱猜疑。否则, 会适得其反。
处事公平客观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保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是教师应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特别是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事物总处于相互联系与变化之中, 在分析问题时, 我们不能总带着一成不变的眼光或个人的主观感受过早地下定论。当班级中的一名好学生与一名“差生”发生矛盾冲突时, 有的教师往往偏袒好学生, 把责任和错误全部推给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又差的学生;即使对好学生进行批评, 也只是“点到位数”, 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它不仅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会使学生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甚至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感情。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之一, 他们共同组成了班集体, 教师在对待发生矛盾冲突的学生时一定要一视同仁, 不论是班干部, 还是一般学生, 也不论关系疏密, 都应该依据事实按章办事, 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生人格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冲突,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 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 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在处理学生间偶发现象的时候, 如果学生火气正旺盛, 教师沉不住气, 不考虑学生犯错误的动机和自尊心理, 而是对学生各行“四十大板”, 就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尊严, 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众多优秀教师在对学生摆道理时, 总是先动之以情, 然后晓之以理, 评人多看闪光点, 批评人先从自我批评, 以爱震撼学生心灵, 屈人先攻其心, 尊重了学生的自尊, 会使其心服口服, 更能使其积极向上, 有利于自我摆脱心中的沉郁和悲观。学生敬你爱你自然会听你的,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因此, 尊重学生人格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教育方式恰当是化解矛盾的主要途径。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看, 大多数学生在发生错误之后, 都不希望被第三者知道, 更不希望教师采用压服手段教育他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长短互补、相得益彰的, 所以, 在批评学生时, 注意区别不同情况, 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必要的个别批评, 在批评时先表扬, 肯定学生的长处与成绩, 以此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 在此基础上, 再提出适当的批评, 并且力图采用正面说服教育的方式, 通过各种实例引导他们反省, 提高认识, 这样既使学生心服口服, 又使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升华,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争取家庭配合是化解矛盾的辅助手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既受到学校的教育, 又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 要妥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彻底消除他们之间的对立情绪, 消除可能会再度复燃的隐患, 除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外, 还应积极争取家庭的配合, 调动家长和家庭的积极作用, 利用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力量的有利条件, 启发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自己的子女, 形成教育合力, 对学生因势利导, 从而增强学生前进的力量和信心, 强化育人的效果。当然, 这种积极争取家庭配合的教育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个性和特点等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因为学生一时出现矛盾冲突就立刻找到家长, 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一定的伤害。对那些初次出现矛盾冲突且能够认识到错误的学生, 教师一般不要过早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 务必要防止主观片面性和埋怨急躁情绪, 告状式的家访务必杜绝。
对于学生的矛盾冲突, 一定要采取妥善的处理方式, 学生的矛盾冲突的处理应成为一种艺术, 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切实有效, 使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教育学生彼此要相互尊重, 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 宽容友善待人, 正确认识与处理同学的内部矛盾, 学会推己及人, 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加强个人修养与道德礼仪教育, 提高自控能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 2004 (3) .
[2]耿立志.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8) .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俄罗斯油画艺术(一) 第10篇
奥列格。阿尔卡季耶维奇。叶列梅耶夫,1923年出生于俄罗斯彼得格勒。1938年进入全俄罗斯美术研究院下设的列宁格勒绘画、雕刻和建筑学院学习。
1946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鲍里斯‘约甘松创作工作室,被授予绘画艺术家称号。毕业作品为油画《加入红军解放诺夫哥罗德》。毕业后继续在该学院就读研究生。1946年成为苏联列宁格勒艺术家联盟成员。1949年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列宾列宁格勒绘画、雕塑与建筑学院,并创立个人工作室。1945-1950年任教于列宾绘画、雕塑与建筑学院下设的中级美术学院,教授素描与结构课程。
1950年因作品《1918年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在沙皇列队中》被授予艺术博士学位。1951年与以鲍里斯·约甘松为首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共同创作油画《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讲话》,成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萨卡洛夫现今仍在列宾美术学院任教授,领导个人工作室。
萨卡洛夫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使他永不满足,永不平静。他的艺术在不断前进。同时,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获得了莫大的满足。他认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人与自然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正因为如此,他努力将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赞叹之情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从1996年起,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参加俄罗斯及圣彼得堡美术展览。他的作品在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其他博物馆及中国、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许多博物馆及个人都有收藏。
彼得·吉莫非耶维奇·珐明
彼得·吉莫非耶维奇·珐明,1919年10月18日出生于普斯科夫州列嘉禾村。1931年,珐明全家迁到列宁格勒市。1939年他毕业于彼得堡皇家美术学校,并留校担任构图和绘画老师。同年,他与著名画家克拉马连科相识,在其指导下创作绘画。
1939年5月,珐明的作品在莫斯科举办的《保卫苏维埃》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奔赴前线。1944-1945年,珐明被编入白俄罗斯第三编队第一空军兵团,并参加了克尼格斯别拉战役。
二战结束后,他回到家乡,于1946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在巴甫洛夫斯克、谢列普列夫和梅尔尼科夫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同年,在列宁格勒第一届艺术家展览会参展。成为苏联艺术家联盟成员。
1952年,毕业于阿列什尼科夫教授的工作室,在阿列什尼科夫的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作品为《博罗季诺的库图佐夫》。同年,首次参加列宁格勒市美术家作品展览。
1954年,首次参加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举办的全苏美术作品展览。1965年,携列宁格勒美术家作品到芬兰图尔卡市参展,被选为图尔卡市画家协会名誉委员。1967年,随苏联美术家代表团到美国访问,创作了著名的《俄罗斯人民》。
1972年,被选举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家协会管理委员会秘书。1973年,在第四届苏维埃艺术科学院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苏维埃艺术家协会管理委员会秘书。
1984年,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1986年,在俄罗斯中央博物馆大厅举办个人作品展。1987年,在切列波夫市举办个人作品展。1994年,在俄罗斯美术科学院礼堂举办个人纪念作品展。1995年,在普斯科夫国家文物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从1954年开始,他经常参加由苏维埃、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地区和国际(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芬兰、韩国以及其它国家)举办的美术展览会,并多次参加巡回展览画派作品展览会。
1996年1月9日,珐明在圣彼得堡逝世。
这位闻名遐迩的苏联人民艺术家,带给人们的重要代表作品有1959年的《归来》,1967年的《俄罗斯人民》,1969年的《农民土地》,还有他独特风格的抒情的春天风景油画作品。
教学艺术一 第11篇
拿破仑三世妄想称霸欧洲的反动政策, 导致了普法战争的爆发, 普鲁士军队入侵法国, 给法国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作家都德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 对普鲁士侵略者割占法国领土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宣扬了热爱祖国土地、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 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之所以这样感人, 除了它的内容撼动人心之外, 与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也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用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感人的,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独特的题材选择
《最后一课》不是写紧张、惊心动魄的抗敌斗争, 仅仅是讲一个小学教师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故事, 内容比较简单平淡。但是作者的杰出才能正是表现在他能够从一个“简单平淡”的题材中提炼出典型的事物, 创造出典型的形象。一个小学校里日常的、平凡的教学活动, 却反映出了具有全民素质意义的主题, 这里突出反映作者作为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匠心。他准确地抓住了“最后一课”这个特定的事物, 从而找到了表现主题的关键。取消一个民族用自己语言学习的权利, 这是非常残酷和震动人心的事, 这件事能够突出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抓住这一点就能够使作品具备高度的概括力。由于作者这种提炼素材的杰出才能, 一个小学里的平凡课堂竟成了阿尔萨斯的法国人民向祖国沉痛告别的庄严仪式, 具有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 我们不能不赞赏作家都德这种出众的艺术观察力。
二、精心的材料组织
《最后一课》在组织材料方面的功夫也是相当精湛的。作者选择一个平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学生, 让他一下子陷入不能再用祖国语言学习的严重境地, 写这个消息在他思想情感上产生的巨大震动以及他接着产生的无限悔恨, 这样就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主题。一个孩子多少有些稚气的叙述, 他对“最后一课”的反应和感受, 是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小说人物不多, 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事件的叙述者、“最后一课”的感受者, 这个形象虽具有独立的意义, 但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中心人物则是韩麦尔先生。在写这个人物时, 作家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 没有对这个中心人物作任何美化和虚夸的粉饰, 而是完全从生活真实性出发的。他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小学教师中的一个, 并不是什么非凡超群的英雄。相反, 他身上甚至还有一些缺点, 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不够尽职的地方, 但是在祖国大好河山沦陷的悲惨时刻, 他身上激发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从而成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正面人物。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是小说的内容中心。但作者在写这“最后一课”时, 并没有铺开去写, 而是集中描写一些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事物, 如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时, 韩麦尔先生关于“总把学习拖到明天”的议论;关于法兰西语言的讲述;关于祖国语言对亡国人民意义的阐发, 以及他为习字课准备的写有“法兰西”、“阿尔萨斯”字样的新字模, 特别是对下课前韩麦尔先生激动到极点时的描写, 都是剪裁精湛的范例。由于作者始终注意提炼最典型的生活片段, 选择最有表现力的事物去描写, 把一切与表现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都割舍掉, 所以《最后一课》才是一篇故事紧凑、中心突出、朴素精炼的杰作。
三、出色的心理刻画
教学艺术一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